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2024-05-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共11篇)

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篇1

第一条 为加强对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的监督管理,依据《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对放射性物品运输和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的设计、制造和使用过程的监督管理。

第三条 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负责对全国放射性物品运输的核与辐射安全实施监督管理,具体职责为:

(一)负责对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的设计、制造和使用等进行监督检查;

(二)负责对放射性物品运输过程中的核与辐射事故应急给予支持和指导;

(三)负责对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监督管理人员进行辐射防护与安全防护知识培训。

第四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放射性物品运输的核与辐射安全实施监督管理,具体职责为:

(一)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放射性物品运输活动的监督检查;

(二)负责在本行政区域内放射性物品运输过程中的核与辐射事故的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工作;

(三)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监督管理人员进行辐射防护与安全防护知识培训。

第五条 放射性物品运输单位和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的设计、制造和使用单位,应当对其活动负责,并配合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进行监督检查,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

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篇2

实验室中的危险物品由于其高风险性, 是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颁布的《危险货物分类与品名编号》[1], 实验室中的危险物品分为9类, 分别是:第1类爆作品, 第2类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第3类易燃液体, 第4类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 第5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第6类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 第7类放射性物品, 第8类腐蚀品和第9类杂类。

随着高校科研水平和科研任务的增加, 第7类放射性物品在高校科研工作中使用越来越频繁, 相应的安全管理问题也在近年来逐渐凸显。本文将着重分析高等院校放射性物品安全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改进安全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放射性物品管理工作现状

1. 高校的放射性物品日益增加

放射性物品指放射性同位素, 包括放射源 (或含放射源装置) 和非密封性放射性物质。随着核工业、核技术的发展, 放射性物品在科研活动用途不断扩展, 应用领域已经扩展到了地质学、考古学、化学、生物学、物理学、交叉科学等多个学科门类。例如考古学中, 目前经常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样品的年代;生物学中, 放射性免疫实验已经成为了常规性实验;化学领域, 分析测试领域常用的气相色谱仪是含放射源的装置。不仅如此, 目前高校中科研竞争十分激烈, 很多专家和著名的实验室为了能在科研中取得领先, 均斥巨资从国外进口最先进的放射装置或放射源, 其中部分放射性物品中很高的活度, 操作不当就有可能发生严重的放射性安全事故。总的看来, 高校的放射性物品日益增加, 活度等级日益提高, 潜在的放射性风险已越发突出。

2. 大部分院校建立了校、系二级的放射性物品管理体系

目前, 有放射性物品的院系绝大多数都是采用校、系二级的放射性物品管理体系。设备处或保卫处负责全校放射性物品安全使用的制度建设、人员培训和定期监督检查, 院系使用单位负责人负责日常安全使用, 设备的保养、维护。按照政府主管部门的要求, 建立了一整套安全责任人制度。一般来讲, 院校法定代表人为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相关职能部门领导为主管责任人, 放射性物品所在实验室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

3. 相关政府主管部门不断加强放射性物品的监管

多个政府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对高校放射性物品进行监管。目前, 国务院和地方环境保护部门对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的安全与防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公安、卫生、海关等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分别对院校放射性物品的安全保卫、从业人员培训和体检以及进出口许可等内容进行相应的监管。近年来, 相关政府部门对放射性物品的管理更加严格和规范。例如, 根据国务院2005年颁发的《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的规定, 每一个从事放射性工作的院校必须获得由当地环保部门颁发的《辐射安全许可证》才能够使用放射性物品。北京市公安局于2007年主持制定了北京市地方标准《放射性物品库风险等级和安全防范要求》[2], 对不同风险等级的放射性物品库分级管理, 强制要求每一个库房都必须安装双人双锁防盗门, 安装入侵报警系统和视频监控装置, 并配备双人24小时值班。

二、高校放射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使用和部分管理人员对安全的重视程度不足

目前很多高校放射性物品的使用人员或实验室的负责人对辐射安全的重视程度不足。有些老师每天和放射性物品打交道, 对于放射源尤其是低风险等级的Ⅳ、Ⅴ类放射源的危险性认识不足, 使用过程中防护大都不到位。部分管理人员由于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 对于放射性物品的风险认识不足, 对政府主管部门的检查敷衍了事。

2. 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现有制度的落实缺乏监督检查

从事放射性工作的院校都有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 但是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 现有制度急需更新, 不完备的制度急需补充。由于制度不完善, 导致学校职能部门对放射性物品的监管缺乏有力的依据, 也缺乏规范的行政标准。此外, 现有制度由于缺乏监督检查, 或者院系使用单位有各种客观的原因, 有些条款没有落实, 导致制度形同虚设。

3. 操作人员的安全防护和培训不足

放射性工作有一定的风险性, 需要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配备相应的辐射监测设备和防护用品, 定期体检。长期从事辐射工作的人员应每两年接受一次卫生部门组织的辐射安全防护培训, 但是, 以上种种问题, 由于实验室的经费不足或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单位没有落实。此外, 目前出现了一个普遍的现象, 就是研究生成为了科研的主力军, 研究生也成了高校放射性物品的主要使用者。目前, 放射性人员的培训, 体检等措施大都针对教师, 而真正在读研期间长期从事的辐射工作的研究生却没有直接得到辐射安全培训和体检的机会。

4. 高校放射性物品的管理成本提高, 经费不足

由于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加强了放射性物品的安全管理, 制定了严格的购置、使用、报废制度, 采用了很多技防、物防措施, 在取得明显效果的同时, 但相应的管理成本也相应提高。购置放射源时的实验室改造费、环评费、人员培训体检费、监控系统运行费、报废处理费一系列费用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而这些新出现的开销往往都在原有学校实验室运行费或各单位的正常经费预算范围之外。

三、改进放射性物品安全工作的建议

1. 明确管理职能, 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

要实现安全管理, 首先要理顺管理体制, 明确管理职能。建议成立校一级的实验室安全管理领导小组。由主管校长任小组组长, 保卫处、设备处等职能单位负责人任副组长, 使用单位的实验室主任或行政领导为组员。领导小组负责全校放射性物品安全管理的统筹领导工作, 包括制定规章制度, 明确安全管理责任, 大型高风险放射源采购项目安全论证等内容。

领导小组应组织逐级签订安全责任书。组长与职能部门领导签订主管责任书;职能部门与实验室负责人签订管理责任书;实验室负责人与每一个从事放射性工作的教师或学生签订使用责任书。所有责任书签订后上交领导小组并存档。通过这种方法, 逐级把责任落实到人, 真正做到“谁主管, 谁负责”, “谁管理, 谁负责”, “谁使用, 谁负责”。

主管职能部门获“领导小组”授权后负责全校放射性物品的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包括起草规章制度、放射性采购项目的审批论证、日常安全检查、放射从业人员培训与体检、放射性物品档案管理、放射废物处理和报废审批等内容。

实验室负责人负责本单位放射性物品安全操作规程制订、放射性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安全防护设备的运行维护、安全保卫工作。

直接使用人必须严格持证上岗、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进行使用。

2. 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定期检查落实

高校应制定《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管理条例》, 用学校红头文件的形式明确管理机构、职能和放射性安全管理工作的总要求。应制订放射性物品购置、存放、领用、使用、废物处理、报废等具体环节的实施细则。细则中应明确规定购置、报废放射源等事务必须经“领导小组”批准才能执行, 不允许任何单位擅自购置或报废处理放射性物品。

主管职能部门在制度实施后要定期或不定期对使用单位进行检查, 填写检查记录。对于检查中发现问题的单位, 应立刻暂停其放射性工作资格, 并根据情况进行处罚。

3. 充分利用先进的安防设备, 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应充分利用先进的安防设备, 坚决禁止安防设备闲置不用、资源浪费现象。各院校都应配备固定式或便携式的辐射监测仪。每一个放射性工作人员都应佩戴个人剂量仪并定期检查, 个人剂量显示超标的工作人员停止其从业资格, 必须再次经过安全培训, 合格后方可上岗。放射性库房的入侵报警、视频监控系统应有定期的检查、维护记录, 必须保证入侵报警灵敏, 视频监控有保存15天以上图像功能。

各实验室都必须针对自身特点制订详细的辐射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并上报主管职能部门备案。应急处理预案应明确扼要, 并注明相关责任人的联系方式, 悬挂于实验室显著位置, 以便发生事故时立刻可见。主管职能部门最少1年组织一次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演习。

4. 加强从业人员培训, 开展各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活动

政府主管部门明确规定, 放射性工作人员必须经过培训, 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因此, 主管职能单位需定期组织全校所有从事放射性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这些人员不应该只包括教师, 很多在实验室长期使用放射性物品的研究生, 更应该接受这种培训。这样的培训不仅对保证他们读研期间的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 更为今后走上相关工作岗位提供相应的资质。除培训外, 从事放射性工作的实验室应该根据自身特点, 开展各种形式的放射安全教育活动。

摘要:随着高校科研水平和科研任务的不断增加, 放射性物品在高等学校中的应用越来越频繁。近年来, 政府相关主管部门不断加强放射性物品的监管, 大部分院校都建立了校系二级的管理体制。但是, 目前放射性物品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着使用人员和部分管理人员重视程度不足, 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 操作人员安全防护和培训不足, 管理经费缺乏等问题。因此, 建议有放射性物品的院校应明确管理职能, 真正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健全规章制度, 定期检查落实;充分利用先进的安防设备, 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加强从业人员培训, 开展各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活动。

关键词:放射性物品,安全管理,高等学校

参考文献

[1]GB 6944-1996.危险货物分类与品名编号[S].北京: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1996

[2]DB11/413-2007.放射性物品库风险等级和安全防范要求[S].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2007

[3]吕明泉.实验室化学危险品安全知识与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5 (5) 116-118

[4]王虹.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探讨[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07, 22 (5) :179-182

[5]刘照同.加强安全管理, 促进实验室发展[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2 (3) :79-81

[6]孙立权, 范强锐, 王征, 等.对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教育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8, 25 (1) :144-146

[7]黄伟华.刍论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 :55-56

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篇3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中小型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危险物品使用企业与日俱增。目前,厦门市危险物品使用企业270家(已备案),还有未经备案的据推测有上万家。其中为数不少生产工艺品的企业,大量使用树脂、油漆及配套溶剂等易燃液体。由于这些危险物品使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比较薄弱,企业不同程度存在着安全生产状况欠佳、伤亡事故多发、职业危害等不容忽视的问题。

2005年以来,厦门市发生12起危险物品从业单位事故,其中有9起发生在危险物品使用企业。分别为:同安青田食品公司氨气泄漏;腾龙树脂氮气窒息死亡事故,死亡2人,伤1人;东孚镇鹭铭工业品厂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死亡1人伤1人,直接经济损失约30万元;翔鹭石化氢气储罐泄漏,直接经济损失约4万元。厦门长天塑化有限公司东区丙烯腈(V5006)储罐爆炸事故;厦门进雄企业有限公司(杏林工厂)机台爆炸事故,伤3人,造成严重财产损失;湖里区清升冷冻厂氨气泄漏事故,导致2人死亡、7人轻度中毒;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一废弃油漆铁桶爆炸事故,造成1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8万元。危险物品使用企业已成为发生死亡事故的主体,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企业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的原因分析

目前,危险物品使用企业安全管理薄弱。一是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不少企业主要负责人重效益、轻安全的思想严重,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责任制不落实,安全投入不足,隐患整改不彻底,“三违”问题突出;二是企业员工安全意识薄弱。大量不具备化工专业知识、缺乏安全培训、安全技能差的农民工涌入化工行业从业人员队伍,企业员工安全意识不够强,从业人员缺少必备的安全知识等等;三是企业安全管理不到位。一些企业安全设施的缺陷,缺少配套的危险物品仓库或仓库不符合建筑防火规范的要求,生产、使用场所管理混乱,危险物品乱堆放,存在较大隐患。四是事故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演练不规范。不少企业对事故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演练不够重视,有的只是纸上谈兵,有预案不演练,有的不切实际,采取“拿来主义”应付了事,有的甚至是一片空白,没有制定事故应急预案。

危险物品使用企业发生的各类事故从其客观上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不熟悉,对安全生产工作不够重视

目前危险物品使用企业还不需办理安全生产使用许可证。政府对其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也缺乏必要的条件和手段,致使一些企业对国家有关生产的法律、法规,对生产经营活动中应遵循的法规、标准不熟悉、不了解。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处于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的混乱状况;在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上,普遍存在使用危险物品企业不如生产、经营、运输、储存的企业。

2、不能正确处理企业发展与安全投入的关系,事故隐患突出

由于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意识不强,重生产、轻安全,重效益、轻投入,致使一些企业的机器设备陈旧;电力线路老化;消防设施设备不完善;操作场所不符合防火规定的要求;安全生产责任制不够明确;安全机构不够健全;安全检查不够到位: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教育和岗前培训不够落实;安全资金投入欠帐。加之目前国家还没有对危险物品使用企业实行安全生产许可,使一些企业长期游离于国家安全法律法规和政府监控之外。

3、从业人员素质低,自我保护意识差

由于企业用工形式灵活多样,员工流动性大,且大量招收的是民工,文化素质偏低,大多数未经过安全培训就上岗,安全知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三违”现象比较普遍。

4、政府对企业监管缺乏必要的条件和手段

厦门市危险物品使用企业,遍布城乡,点多面广,情况复杂,而政府的相关部门由于机构、人员、经费等条件限制,难以对所辖的企业实施有效的监管,尤其是城乡结合部和偏远的乡镇企业更是难以掌握其安全生产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也就无从谈起对加强企业安全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措施。

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建议

近几年来,厦门市危险物品使用企业连续不断的发生工伤死亡事故,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教训极为深刻,给我们社会各界又一次敲响了安全生产的警钟。如果对这一问题不加以重视、不采取措施加以遏制,将直接影响厦门市安全生产发展的良好势头,甚至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要提高加强对危险物品使用企业安全生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从“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危险物品使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清企业最大的效益是安全;最大的损失是事故;最大的责任是安全责任;最大的隐患是麻痹思想。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落到实处。

其次,要充分发挥厦门特区地位的优势,将危险物品使用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有效地纳入监管视线。要把危险物品使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与生产、经营、运输、储存等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上。在国家、省尚未出台对危险物品使用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相关规定之前,可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台危险物品使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地方性法规。使企业有章可循。政府相关部门有法规可依,扭转“不好管、无人管、不会管”的被动格局。减少或避免企业伤亡事故的发生。

再次,要加强对企业监管的力度,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一是抓好对企业的安全监管。按照“四不放过”原则,依法严查违法违规行为,发挥警示教育作用。二是抓好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企业法人代表、生产经营单位“一把手”要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建立安全生产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机制中的主体责任和主导作用。三是抓好企业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和预警体制,完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预案,真正做到安全生产超前防范、事故预防关口前移,扎实做好安全基础工作。四是抓好企业的安全投入。企业要按规定从成本中列支安全生产专项资金,并将安全生产投入纳入年度计划,实行专款专用。企业还要认真对照有关规定的安全费用提取、安全专项资金、风险抵押金、工伤事故赔偿等“四项投入政策”,逐项落实费用。五是抓好企业的安全教育和岗前培训。企业要严格落实从业人员的八厂、班组、岗位“三级”培训制度,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安全生产岗位资格培训、安全技能培训和安全知识培训等,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和自我防范的能力,切实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要注重发挥从业人员参与安全生产管理的积极性。普及安全生产常识,在企业中大力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良好氛围。

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全文 篇4

第九条 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设计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档案制度,按照质量保证体系的要求,如实记录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的设计和安全性能评价过程。

进行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设计,应当编制设计安全评价报告书;进行二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设计,应当编制设计安全评价报告表。

第十条 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的设计,应当在首次用于制造前报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审查批准。

申请批准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的设计,设计单位应当向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设计总图及其设计说明书;

(二)设计安全评价报告书;

(三)质量保证大纲。

第十一条 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4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对符合国家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标准的,颁发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设计批准书,并公告批准文号;对不符合国家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标准的,书面通知申请单位并说明理由。

第十二条 设计单位修改已批准的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设计中有关安全内容的,应当按照原申请程序向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重新申请领取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设计批准书。

第十三条 二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的设计,设计单位应当在首次用于制造前,将设计总图及其设计说明书、设计安全评价报告表报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备案。

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监管条例 篇5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保障人体健康,保护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放射性物品的运输及其包装容器的设计、制造,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放射性物品,是指含有放射性核素,并且其活度和比活度均高于国家规定的豁免值的物品。

第三条 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对放射性物品包装和运输中的核与辐射安全实施监督管理。

国务院公安、交通运输、铁路、民航、邮政等有关部门依照本条例和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 根据放射性物品的特性,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从高到低将放射性物品分为一类、二类和三类。具体分类办法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制定。

第五条 放射性物品的运输及其包装容器的设计、制造,应当遵守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和包装容器安全国家标准、电离辐射防护标准和经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认可的其他安全标准。

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和包装容器安全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组织拟定,由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联合发布。

第二章 包装容器的设计

第六条 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设计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质量保证体系,按照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安全国家标准进行设计,并对设计质量负责。

第七条 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设计单位,应当通过试验验证或者分析论证等方式,对其设计的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的安全性能进行评价。

一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的设计,应当编制设计安全评价报告书;二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的设计,应当编制设计安全评价报告表。

第八条 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设计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按照质量保证体系的要求,如实记录设计和安全性能评价过程。

第九条 一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的设计,应当在用于制造前取得设计批准书。

申请一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设计批准书的设计单位,应当向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设计文件;

(二)设计安全评价报告书;

(三)质量保证大纲。

第十条 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完成一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的设计审查。对符合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安全国家标准和要求的,颁发设计批准书,并公告批准文号;对不符合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安全国家标准和要求的,书面通知申请单位并说明理由。

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在审查过程中,应当组织专家进行技术评审。技术评审所需时间不计算在前款规定的期限内。

第十一条 一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设计批准后,设计单位修改原设计中有关安全内容的,应当按照原申请程序向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重新申请领取设计批准书。

第十二条 二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的设计,应当在用于制造前,将设计文件和设计安全评价报告表报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备案。

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应当定期公布已备案的二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的设计型号。

第三章 包装容器的制造

第十三条 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制造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与所从事的制造活动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

(二)有与所从事的制造活动相适应的生产条件和检测手段;

(三)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和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

第十四条 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制造单位,应当按照设计要求和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安全国家标准,对制造的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进行质量检验,编制质量检验报告,并对制造质量负责。

未经质量检验或者经检验不合格的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不得交付使用。

第十五条 从事一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制造活动的单位,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申请领取制造许可证。

禁止无制造许可证或者不按照制造许可证的规定从事一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的制造活动。

第十六条 申请领取一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制造许可证的制造单位,应当向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符合本条例第十三条规定条件的证明材料。

第十七条 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应当自受理一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制造许可证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对符合条件的,颁发制造许可证,并予以公告;对不符合条件的,书面通知申请单位并说明理由。

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在审查过程中,应当组织专家进行技术评审。技术评审所需时间不计算在前款规定的期限内。

第十八条 一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制造许可证应当载明下列内容:

(一)单位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

(二)许可制造的包装容器的型号;

(三)有效期限;

(四)发证机关、发证日期和证书编号。

第十九条 一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制造单位变更单位名称、住所或者法定代表人的,应当自工商变更登记之日起20日内,向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办理制造许可证变更手续。

一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制造单位变更许可制造的包装容器型号的,应当按照原申请程序向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重新申请领取制造许可证。

第二十条 一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制造许可证有效期为5年。

制造许可证有效期届满,需要延续的,一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制造单位应当于制造许可证有效期届满6个月前,向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提出延续申请。

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应当在制造许可证有效期届满前作出是否准予延续的决定;逾期未作决定的,视为准予延续。第二十一条 从事二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制造活动的单位,应当在首次制造活动开始30日前,将符合本条例第十三条规定条件的证明材料报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二条 一类、二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制造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制定的编码规则,对生产的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统一编码,并于每年1月31日前将上一的编码清单报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三条 使用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的单位,应当对其使用的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进行保养和维修,并作出记录。发现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存在安全隐患的,应当停止使用,进行处理。

使用一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的单位,还应当对其使用的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每五年进行一次安全性能评价,并将评价结果报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四条 进口一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的,应当经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审查批准。

进口单位应当向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一)设计单位所在国核安全监管部门颁发的设计批准文件的复印件;

(二)设计安全评价报告书;

(三)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制造单位相关业绩的证明材料;

(四)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质量合格证明;

(五)符合我国法律、行政法规和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安全国家标准的说明材料。

进口一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的审查批准程序,依照本条例第十条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 进口二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的,进口单位应当将包装容器质量合格证明以及符合我国法律、行政法规和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安全国家标准的说明材料,报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六条

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在办理一类、二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进口审批和备案手续时,应当同时确定进口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的编码。

第四章 放射性物品的运输

第二十七条 托运人应当持有国家规定的核安全或者辐射安全许可文件,并对放射性物品运输中的安全负责,采取有效的辐射防护和安全保卫措施,选用优化的运输方式,制定辐射事故应急方案,预防辐射事故发生。

托运人应当按照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国家标准和有关规定,编制运输说明书和辐射事故应急响应指南。运输说明书应当包括拟运输放射性物品的品名、数量、物理化学形态、危害风险等内容。第二十八条 托运人和承运人应当对其直接从事放射性物品运输的工作人员进行运输安全和应急响应知识的培训,并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的,不得上岗。

托运人和承运人应当按照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国家标准和国家有关规定,在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和运输工具上设置标识和警示。

第二十九条 托运人和承运人应当按照国家职业病防治和辐射防护的有关规定,对直接从事放射性物品运输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

第三十条 放射性物品托运前,托运人应当使用与其类别相适应的包装容器进行包装,配备必要的辐射监测设备、防护用品和防盗、防破坏设备。

第三十一条 一类放射性物品启运前,托运人应当委托有资质的放射性污染监测机构对其表面污染和辐射水平实施监测。监测机构应当出具辐射监测报告。

二类、三类放射性物品启运前,托运人应当对其表面污染和辐射水平实施监测,并编制辐射监测报告。

监测结果不符合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国家标准的,不得启运。

第三十二条 托运人应当委托具有国家规定的运输资质的承运人运输放射性物品。

承运人资质管理,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交通运输、铁路、民航、邮政主管部门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三条 托运人应当向承运人提交运输说明书、辐射监测报告和辐射事故应急响应指南,并对承运人进行辐射事故应急响应等知识的培训。

第三十四条 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前,托运人应当编制放射性物品运输核与辐射安全分析报告书,报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审查批准。

放射性物品运输核与辐射安全分析报告书应当包括拟运输放射性物品的品名、数量、包装容器、运输方式、辐射防护、应急措施等内容。

放射性物品运输核与辐射安全分析报告书的审查批准程序,依照本条例第十条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五条 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前,托运人应当将放射性物品运输核与辐射安全分析报告书批准文件、辐射监测报告,报启运地、途经地和抵达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六条 通过公路运输放射性物品的,托运人应当向抵达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公安部门申请领取放射性物品公路运输通行证。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公安部门制定。

第三十七条 通过水路运输放射性物品的,载运船舶应当向海事管理机构办理申报手续,经批准后方可进出港口或者装卸。

第三十八条 通过铁路、航空运输放射性物品的,按照国务院铁路、民航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

邮寄放射性物品的,按照国务院邮政主管部门的规定执行。第三十九条 一类放射性物品从境外运抵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或者途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运输的,应当报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审查批准。

托运人应当向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提交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的材料和放射性物品运输核与辐射安全分析报告书。

第四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有关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中,应当对放射性物品运输中可能发生的辐射事故的应急响应作出规定。

第四十一条 放射性物品运输中发生或者可能发生辐射事故时,承运人、托运人或者最先到达现场的救援人员,应当按照辐射事故应急响应指南的要求,做好事故应急响应,并立即报告事故发生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抄送同级公安、卫生主管部门。

接到报告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应急预案做好应急工作,并按照国家突发事件分级报告的规定及时上报辐射事故信息。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四十二条 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和其他依法行使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应当依据各自职权对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实施监督检查。

被检查单位应当予以配合,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不得拒绝和阻碍。

第四十三条 监督检查人员进行监督检查,应当出示证件,为被检查单位保守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并对监督检查的内容、发现的问题以及处理情况作出记录,由监督检查人员和被检查单位的有关负责人签字确认。被检查单位的有关负责人拒绝签字的,监督检查人员应当将有关情况记录在案。

第四十四条 监督检查人员发现经批准的一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设计确有重大设计安全缺陷的,应当责令停止制造或者使用,并提请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撤销设计批准书。

第四十五条 监督检查人员发现放射性物品运输活动有不符合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国家标准情形的,或者一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制造单位有不符合制造许可证规定条件情形的,应当责令限期整改;发现放射性物品运输活动可能对工作人员、公众和环境造成辐射危害的,有权责令停止运输。

第四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有权向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和其他依法行使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监督管理权的部门举报。接到举报的部门应当依法调查处理,并为举报人保密。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七条 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或者其他依法行使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依照本条例规定作出行政许可或者办理批准文件的;

(二)发现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不予查处,或者接到举报后不依法处理的;

(三)不依法履行放射性物品运输辐射事故应急职责的;

(四)有其他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行为的。

第四十八条 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设计、制造单位未按照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安全国家标准进行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设计、制造的,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第四十九条 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设计、制造单位将未取得设计批准书的一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设计,或者将未备案的二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设计用于制造的,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第五十条 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设计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对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的设计进行安全性能评价的;

(二)未如实记录设计和安全性能评价过程的。

第五十一条 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制造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一)未取得制造许可证擅自从事一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制造活动的;

(二)制造许可证有效期届满,未按照规定办理延续手续,继续从事一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制造活动的;

(三)变更制造许可证许可制造的一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的型号,未按照规定重新申请领取制造许可证的。

第五十二条 一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制造单位变更单位名称、住所或者法定代表人,未依法办理制造许可证变更手续的,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暂扣或者吊销制造许可证。第五十三条 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制造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将未经质量检验或者经检验不合格的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交付使用的;

(二)未按照规定对生产的一类、二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统一编码的;

(三)未按照规定将一类、二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编码清单报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备案的;

(四)在二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首次制造活动开始前,未按照规定将有关证明材料报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备案的。

第五十四条 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使用单位未按照规定对其使用的一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进行安全性能评价,或者未将评价结果报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的,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五条 未经批准进口一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的,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处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进口二类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未按照规定办理备案手续的,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第五十六条 托运人未取得放射性物品运输核与辐射安全分析报告书批准文件擅自运输一类放射性物品的,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处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七条 托运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按照规定制定辐射事故应急方案的;

(二)未按照规定编制运输说明书和辐射事故应急响应指南的;

(三)委托不具有运输资质的承运人运输放射性物品的。第五十八条 托运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启运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放射性物品运输活动,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启运前未按照规定对放射性物品表面污染和辐射水平实施监测的;

(二)将经监测不符合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国家标准的放射性物品交付启运的;

(三)未向承运人提交运输说明书、辐射监测报告和辐射事故应急响应指南的;

(四)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前,未按照规定将放射性物品运输核与辐射安全分析报告书批准文件、辐射监测报告进行备案的。

第五十九条 托运人和承运人在放射性物品运输活动中,有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关于危险货物运输规定行为的,由公安、交通运输、铁路等有关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第六十条 未经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批准,将一类放射性物品运抵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或者途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运输的,由海关责令托运人退运该放射性物品,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托运人不明的,由承运人承担退运该放射性物品的责任,或者承担该放射性物品的处置费用。

第六十一条 在放射性物品运输过程中造成辐射事故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处以罚款,罚款数额按照辐射事故造成的直接损失的百分之二十计算;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因辐射事故造成他人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第六十二条 单位伪造、变造、转让一籺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的设计批准书、制造许可证、进口批准书,或者放射性物品运输核与辐射安全分析报告书批准文件的,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收缴或者吊销伪造、变造、转让的许可证、批准书、批准文件,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三条 拒绝或者阻碍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或者其他依法行使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监督管理权的部门进行监督检查,或者在接受监督检查时弄虚作假的,由监督检查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章 附 则

第六十四条 军队运输放射性物品,由军队有关主管部门依照国家和军队有关规定实施监督管理。

第六十五条

含放射性物品的仪器或者设备在运输时,其包容放射性物品的部件应当符合本条例有关放射性物品包装容器的规定。

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篇6

按照分局王治军局长关于“民爆物品管理无小事,必须确保万无一失”的指示精神,根据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刘志强,分局党委委员、治安管理大队大队长肖棣强的安排部署,为强化民爆物品监督、管理,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有效防范涉爆案件、事故,分局治安管理大队对民爆物品安全检查常态化、制度化,为和谐南明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2009年12月1日—12月20日,分管副大队长刘天祥、专管民警欧阳洋深入我区民爆行业单位对民爆物品储存、使用环节进行了日常检查。检查爆破作业工地21家,对8名违规涉爆人员予以行政拘留;检查民爆物品储存仓库11个,对达不到公安部新颁布的《民用爆炸物品储存库治安防范要求》的朝阳水泥厂、小碧乡、永乐乡、中铁八局贵阳枢纽工程五项目部、中铁二局花二公路C标段等五家单位民爆物品储存仓库予以查封,吊销民爆物品储存许可手续。

2009年12月9日,在对甘荫塘甘平路“虹祥.花郡花园”爆破工地进行安全检查时,发现安全员曾雄未在爆破作业现场,爆破员穆昌富在布置安全警戒,由打眼工徐松使用起爆器实施爆破作业,严重违反民用爆破物品安全管理规定,治安管理大队立即责令该工地停止爆破作业进行整顿,对爆破员穆昌富、安全员曾雄、打眼工徐松三人给予行政拘留处罚,对贵阳大雷爆破公司给予罚款伍万元处罚。

2009年12月10日,在对永乐乡非煤矿山进行安全检查中发现已关停的水塘村关口组建材厂仍在进行经营,在对其爆破器材储存、领用、清退相关材料进行检查时,发现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及爆破作业手续已经吊销,乌当新兴爆破公司未经公安机关许可前后对其提供11次爆破作业服务,治安管理大队对爆破作业单位新兴爆破公司罚款壹拾万元处罚,对矿山负责人刘明俊及爆破员杨国洪、陈志刚三人给予行政拘留。

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篇7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严格爆炸物品管理,预防丢失、被盗和爆炸事故的发生,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条例》,针对管区使用爆炸物品管理工作的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旅游公路所有参建单位。

第三条 建立三级管理机构。项目部成立爆炸物品管理委员会,各工区成立爆炸物品管理领导小组,统筹研究解决本单位爆炸物品安全管理重大问题。爆炸作业现场,由施工现场负责人、安全员、爆破员等组成爆炸物品管理小组,负责爆破作业现场的爆炸物品管理、使用、清退等工作。

第四条 爆炸物品使用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爆炸物品的安全负总责。安全监督部负责监督管理购买、运输、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按照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建立岗位责任制。爆炸作业单位负责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涉爆作业四大员(看守员、保管员、押运员、爆破员)必须由政治可靠、责任心强、身体健康,并经公安机关培训取得合格证的专业人员担任。

第五条 监理单位对爆炸物品的安全管理实施监督检查,按规定督促整改。发现隐患及时填发《安全隐患整改通知书》,对重大隐患,有权责令使用单位限期整改或停用爆炸物品至隐患整改。

第二章 爆炸器材的选址建库

第六条 爆炸物品的选址建库由项目部提出建库计划。报经所在地公安机关审核批准,按指定的地点、设计标准建库,并经公安机关验收合格,办理“储存许可证”后可启用。

第七条 爆炸物品库做到布局合理、内外结构、安全设施符合国家和上级安全规定,并配备足够的消防灭火器材。

第八条 爆破器材临时存放点的设置。远离爆炸物品库且用量少的作业单位,经主管部门审查符合安全使用条件,主管领导批准,并向公安机关备案,可设临时存放点。爆炸物品临时存放点必须配置符合安全要求的专用防爆(盗)保险柜,铁皮柜(箱)、安排专人保管、看守、建帐、登记。临时存放点爆炸物品的数量要严格控制,确保安全。

第三章 爆破器材的购买和运输

第九条 爆炸物品的购买由项目部物资部负责,向所在地公安机关申请领取《爆炸物品购买证》后采购。

第十条 采购爆炸物品,必须到持有《爆炸物品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化工厂或持有《爆炸物品销售许可证》的经销部门购买。

第十一条 爆炸物品的运输,押运由采购单位负责组织。

(一)、运输爆炸物品,应按规定向所在地公安机关申请领取《爆炸物品运输证》,运输车辆符合安全规定,按指定路线行驶。

(二)、运输爆炸物品到现场库房,由负责运输的人员向库房保管员办理交接、清点、入库手续,禁止无关人员进入。

第四章 爆破器材的储存和使用

第十二条 爆炸物品储存在经过公安机关批准设立并验收合格的专用库房内,由取得合格证的保管员专门管理。

(一)、必须建立严格的出入库审批、检查、登记制度,收存和发入必须按规定进行登记、签字。库房管理要做到帐目清楚,手续齐备,帐物相符。

(二)、库内储存的爆炸物品要设置明显的标牌,不准靠墙堆码,垛间应留着通道,硝铵炸药垛高不准超过1.8米,胶质炸药不得超过1.5米。

第十三条 使用爆炸物品应向所在地公安机关申请领取《爆炸物品使用证》后使用。

(一)、使用爆炸物品要认真填写《爆破现场使用爆炸物品申请表》,经由现场负责人、安全员、核对签字到安全部办理当天使用量手续。施工现场要如实填写《爆破作业现场记录》,并保存备查。

(二)、使用剩余的爆炸物应按规定退回爆炸物品库,办理爆炸物品退料手续。

(三)、爆破作业应由经过培训合格,取得《爆破员作业证》的正式爆破工担任,爆破时必须遵守爆破安全操作规程,专人组织指挥,按规定设置警戒岗哨和标志,发出爆破、解除警戒信号。

第五章 爆破器材管理

第十四条 使用爆炸物品必须建立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确保爆炸物品不被盗,不流失。

(一)、爆炸物品库应制定库房管理制度,安全防范措施等规章制度并上墙。选派2名内部正式职工担任看守任务,保证24小时有人在位值班,严禁脱岗失控。

(二)、库房安装报警器或养犬等技术防范措施,配备通讯工具。

第十五条 施工作业剩余的爆炸物品必须当天清退入库。不准将爆炸物品带回工棚、宿舍或随意放在库外,应认真清点,登记入帐,送回原库。

第十六条 工程项目在爆破作业结束后及时清库和撤库,撤库后由看守保管员负责整理原始台帐档案资料,并移交派出所存档。

第六章 奖 惩

第十七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由项目部给予表彰和奖励。

(一)、认真执行本办法,爆炸物品管理工作成绩显著的;

(二)、全年无被盗、丢失、爆炸、违反本办法的行为;

(三)、预防和制止爆炸物品被盗、丢失、爆炸事故成绩突出的;

(四)、检举、揭发违反爆炸物品管理行为,抓获犯罪分子或协助公安机关侦破爆炸物品案件事迹突出的。

第十八条 凡违反本办法,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将追究单位和负责人责任,同时对单位处以最低1000元以上的经济处罚,对个人处以最低100元以上的经济处罚。

(一)、未经批准、私自设立临时存放点,经指出不按期改正的;

(二)、出入库手续不全,帐物不符的;

(三)、在库区警戒区域内吸烟,使用明火的;

(四)、看守人员擅自离岗造成丢失、被盗的;

(五)、爆炸物品发生丢失、被盗、爆炸和其他事故的;

(六)、私藏爆炸物品或使用雷管、炸药炸鱼、炸兽的;

(七)、爆炸物品丢失、被盗等问题不如实上报或隐瞒不报,除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外,要追究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制度 篇8

第一章 爆炸物品购买管理制度

第一条 按照民爆条例规定,向当地公安机关办理爆破器材购买许可手续;

第二条 在凭《民用爆炸物品购买许可证》购买时,及时提供经办人的身份证明,并且通过银行帐户进行交易;

第三条 应在购买成交三日内将其购买的品种、数量向所在地县级公安机关备案;

第四条 设专人负责爆破器材的购买工作,并建立购买台帐,做好购买记录,与下一步的发放、使用以及清退记录相一致。

第二章 爆炸物品运输管理制度

第一条 按照民爆条例规定,凭《民用爆炸物品购买许可证》向运达地县级公安机关办理《民用爆炸物品运输许可证》;

第二条 办理运输许可证必须明确运输时间、起始地点、运输路线和经停地点;

第三条 依照运输许可证载明的品种、数量和有效期限进行运输,运输时必须携带《民用爆炸物品运输许可证》;

第四条 运输车辆安全技术状况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安全技术标准要求,相关证件齐全,装载规范,车厢内不得载人,严禁炸药雷管混装;

第五条 装卸现场要设臵警戒,禁止无关人员进入。若出现危险情况应采取必要应急措施,并报告当地公安机关。

第三章 爆炸物品储存管理制度

第一条 建立出入库检查、登记制度,收存和发放民用爆炸物品必须进行登记,做到帐目清楚,账物相符;

第二条 储存的民用爆炸物品数量不得超过储存设计容量,对性质相抵触的民用爆炸物品必须分库储存,严禁在库房内存放其他物品;

第三条 专用仓库应当指定专人管理、看护,严禁无关人员进入仓库区内,严禁在仓库区内吸烟和用火,严禁把其他容易引起燃烧、爆炸的物品带入仓库区内,严禁在库房内住宿和进行其他活动;

第四条 民用爆炸物品丢失、被盗、被抢,应当立即报告当地公安机关;

第五条 在爆破作业现场临时存放民用爆炸物品的,应当具备临时存放民用爆炸物品的条件,并设专人管理、看护,不得在不具备安全存放条件的场所存放民用爆炸物品。

第四章 爆炸物品登记管理制度

第一条 各爆破作业工地要针对爆破工程实际,设专人负责爆炸物品登记工作,如实记载领取、发放爆炸物品的品种、数量、编号以及领取、发放人员姓名,并将有关信息输入计算机系统;

第二条 领取民用爆炸物品的数量不得超过当班用量,作业后必须将剩余的当班清退回库,同时做好清退记录;

第三条 要按照当地公安部门规定的登记格式进行登记,对登记帐目要定期进行核对检查,做到帐物相符;

第四条 爆破工程结束后,应当将剩余的爆炸物品登记造册,报所在地县级公安机关组织监督销毁;

第五条 各爆破作业工地领取、发放爆炸物品的原始记录保存两年备查。

第五章 爆破器材领取、发放、和清退的管理制度 第一条 编制和下达计划

根据爆破设计方案、装药图和施工实际编制当班使用爆破器材计划,经项目技术负责人签字确认,事先通知爆破器材储存仓库。第二条 批准领取

领取爆破器材应当在爆破作业现场技术负责人签字确认之后进行。有爆破作业现场安全监理的,最好进过旁站监理人员签字确认后方可发放。第三条 持证作业 领取爆破器材必须由持有《爆破作业人员许可证》的爆破员进行,发放爆破器材必须由持有《爆破作业人员许可证》的保管员进行。第四条 检查发放

保管员应查验确认领取人员为持证上岗的当班作业人员,确认已经批准领取,按照通知的计划发放爆破器材。不得向未经确认为当班爆破作业人员身份的人员发放爆破器材;不得超过批准计划的种类和数量发放爆破器材。第五条 用旧存新

一般情况下,应当先发放较早生产、入库的爆破器材,留存较近生产、入库的爆破器材,保证留存、使用的爆破器材在质量保证期内。第六条 领发登记

在领取、发放的同时填写领取发放登记册,记录领发时间、领取发放双方人员、爆破器材品种、数量、时间,由双方确认签字;同时采集领取发放电子信息。第七条 消耗登记

在爆破作业现场,应当由爆破员与安全员共同清点剩余的爆破器材,共同签字确认使用和剩余爆破器材的记录。第八条 退还保管

装药完成后,应当将剩余的爆破器材撤离爆破作业面至临时存放点,由保管员检查清点后保管;爆破作业结束后,及时将剩余的爆破器材转移至储存库保管。第九条 退库登记

保管员在接收清退的同时填写领取清退登记册,记录清退时间、交接双方人员、爆破器材品种、数量、时间等,由交接双方签字确认。

第十条 领取、发放数据报送

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篇9

第七条 建立民用爆炸物品流向备案制度。

民用爆炸物品生产、销售企业和爆破作业单位应当将生产、销售、购买、运输、储存、爆破作业使用民用爆炸物品的品种、数量和流向按规定时限分别输入本市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和公安部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

民用爆炸物品销售企业和购买人应当自民用爆炸物品买卖成交之日起3日内,将销售或购买民用爆炸物品的品种、数量分别向市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和购买地区县(自治县)公安机关报送备案。

第八条 民用爆炸物品生产、销售、购买、运输以及爆破作业实行许可证制度。

第九条 申请生产民用爆炸物品,申请人应当依照国务院《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向国家有关许可实施机关提出,经国家有关许可实施机关审查后,依法颁发《民用爆炸物品生产许可证》。取得《民用爆炸物品生产许可证》的申请人,在基本建设完成后,应当向国家有关许可实施机关申请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生产许可,申请人持《民用爆炸物品生产许可证》办理工商登记后,方可从事民用爆炸物品生产活动。

民用爆炸物品生产企业应当按照《民用爆炸物品生产许可证》上载明的品种、产量(能力)组织生产。

第十条 申请销售民用爆炸物品,申请人应当依照国务院《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向市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提交申请书、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能够证明其符合规定条件的`有关材料。市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销售申请之日起30日内进行审查,并对申请人的销售场所和专用仓库等经营设施进行查验,对符合规定条件的,颁发《民用爆炸物品销售许可证》;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不予颁发,并书面说明理由。

申请人持《民用爆炸物品销售许可证》办理工商登记后,方可从事民用爆炸物品销售活动。民用爆炸物品销售企业应当在办理工商登记后3日内,向其所在地区县(自治县)公安机关报送备案。

民用爆炸物品销售企业应当按照《民用爆炸物品销售许可证》上核定的品种、储存能力从事销售活动,并不得将性质相抵触的民用爆炸物品同处储存。

第十一条 民用爆炸物品生产企业凭《民用爆炸物品生产许可证》,可以销售本企业生产的民用爆炸物品。

民用爆炸物品生产企业销售本企业生产的民用爆炸物品,不得超出安全生产许可核定的品种、产量。

第十二条 民用爆炸物品使用单位申请购买民用爆炸物品的,应当向民用爆炸物品使用地区县(自治县)公安机关申请办理《民用爆炸物品购买许可证》。

销售民用爆炸物品应当按照购买人持有的《民用爆炸物品购买许可证》上载明的品种、数量和时限进行销售。

第十三条 在主城区或其他区县(自治县)中心城区进行爆破作业应当实行民用爆炸物品配送。

提供配送服务的企业应当提高配送服务质量,按照公安机关核定的爆破作业单位所需品种、规格、数量配送到爆破作业现场。

市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配送活动的监督管理,另行制定民用爆炸物品配送管理制度。

第十四条 运输民用爆炸物品,收货人应当向运达地区县(自治县)公安机关申办《民用爆炸物品运输许可证》。

第十五条 民用爆炸物品生产、销售企业应当设立民用爆炸物品专用仓库。

民用爆炸物品生产、销售企业和其他需要设立民用爆炸物品专用仓库的企业,其设立的专用仓库应当符合《民用爆破器材工程设计安全规范》(GB50089)要求,并按规定设置视频监视系统。

第十六条 民用爆炸物品应当储存在专用仓库内。民用爆炸物品生产、销售企业可以相互租赁专用仓库,用于储存民用爆炸物品。出租方和承租方应当对各自的民用爆炸物品分库存放并有明确标识。

民用爆炸物品专用仓库管理和安全责任由出租方承担。

第十七条 从事爆破作业活动,应当向爆破作业所在地区县(自治县)公安机关提出申请,经市公安机关审查合格核发《爆破作业单位许可证》后,方可从事爆破作业活动;从事经营性爆破作业的,需持《爆破作业单位许可证》经工商登记后,方可从事爆破作业活动。爆破作业单位应当按照《爆破作业单位许可证》上载明的资质等级和作业范围进行爆破作业。

爆破作业人员应当经市公安机关考核合格,取得《爆破作业人员许可证》后,方可从事爆破作业。

爆破作业应当由具有相应资格的工程技术人员组织实施。

爆破作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爆破作业人员应当与申请《爆破作业单位许可证》时提交的申请材料上注明的人员一致。

第十八条 禁止出租、出借、转让《民用爆炸物品生产许可证》《民用爆炸物品销售许可证》《民用爆炸物品购买许可证》《民用爆炸物品运输许可证》《爆破作业单位许可证》和《爆破作业人员许可证》。

第十九条 实行民用爆炸物品配送的爆破作业场所,当日剩余的民用爆炸物品,经配送人安全检查后退回专用仓库储存。

第二十条 民用爆炸物品销售价格和配送服务收费标准按照价格主管部门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 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监督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在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第七条规定,民用爆炸物品购买人未在规定时限内将购买的品种、数量向市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报送备案的,由市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1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10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

(一)应当配送而未配送的;

(二)未按照核定的爆破作业单位每日所需品种、规格、数量配送到爆破作业现场的。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未按规定设置视频监视系统的,由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或者公安机关按照职责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10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责令改正,并处10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

(一)未按照作业范围进行爆破作业的;

(二)由不具有相应资格的工程技术人员组织实施爆破作业的;

(三)爆破作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爆破作业人员与申请《爆破作业单位许可证》时提交的申请材料上注明的人员不一致的。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规定,出租、出借、转让《民用爆炸物品生产许可证》《民用爆炸物品购买许可证》《民用爆炸物品运输许可证》《爆破作业单位许可证》《爆破作业人员许可证》的,由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或者公安机关按照职责责令改正,并处10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七条 民用爆炸物品销售价格或者配送服务价格违法行为,由价格主管部门依法处理。

易燃易爆物品安全管理制度 篇10

为了加强对易燃易爆物品的安全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易燃易 爆物品造成的危害,防止事故的发生,保障医院财产和职工生命健康 安全,保护环境,防止易燃易爆物品的散失、被盗,根据中华人民共 和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危险物品生产安全监督管理规定、公安部《易燃易爆化学物品消防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结合医院实际 特制订本制度

1.易燃易爆物品应该分类贮存在专门地点,不得与其它物资混合贮 存。

2.贮存易燃易爆物品的库房和场地,应保持阴凉、通风、干燥、电 气设施应符合防爆要求,不准架设临时性电路,工作结束或下班,应 进行防火检查,切断电源。

3.对互相接触容易引起燃烧、爆炸的物品及灭火方法不同的物品,应隔离存放。

4.遇水容易发生燃烧、爆炸的物品,不得存放在潮湿或容易积水的 地点。

5.受阳光照射容易发生燃烧、爆炸的物品,不得存放在露天或者高 温的地方,必要时,应采取降温及隔热措施。

6.性质不稳定,容易分解变质引起燃烧、爆炸的物品,由保管人定 期进行检查,并有检查记录,防止自燃爆炸。7.易燃易爆物品的包装、容器应完好无损,如发现破损、渗漏,必 须立即进行安全处理。

8.存放易燃易爆物品的库房、场地,必须有各种安全管理制度,如 巡回检查制度、物品保管领用制度、防火规定等,做到各种原始记录 完整。

9.存放易燃易爆物品的地点,应配备品种数量充足的消防器材,并 经常处于良好状态。

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篇11

河北省人民政府令

([2008]第4号)

《河北省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实施办法》已经2008年1月7日省政府第93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3月1日起施行。

省长 郭庚茂

二○○八年二月十四日

第一条 为加强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防止和减少民用爆炸物品安全事故,保障公民生命财产和公共安全,根据《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民用爆炸物品生产、科研、销售、购买、运输、储存和爆破作业以及硝酸铵的销售、购买等活动,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民用爆炸物品管理工作的领导,明确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和人员,组织、督促有关部门落实民用爆炸物品各项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 省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负责本省民用爆炸物品生产、科研、销售的安全监督管理。

各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民用爆炸物品生产、销售的安全监督管理。

第五条 公安机关负责民用爆炸物品公共安全管理和民用爆炸物品购买、运输、爆破作业的安全监督管理,监控民用爆炸物品流向。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公安机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组织查处非法生产、销售、购买、储存、运输、邮寄、使用民用爆炸物品的行为。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铁路、交通、民用航空主管部门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负责做好民用爆炸物品的有关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 民用爆炸物品生产、销售、购买、运输和爆破作业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本单位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工作。

第七条 民用爆炸物品生产、销售企业和爆破作业单位,应当如实将本单位生产、销售、购买、运输、储存、使用民用爆炸物品的品种、数量和流向信息按规定时限分别输入民用爆炸物品信息管理系统。

第八条 申请从事民用爆炸物品生产的企业应当按国家规定的审批条件和程序,向国务院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申请《民用爆炸物品生产许可证》。

第九条 取得《民用爆炸物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在基本建设完成后,应当向省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提出安全生产许可申请。省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自受理之日起20日内完成对申请材料的审查及必要的安全生产条件核查,并按规定要求报送国务院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

安全生产许可需要组织专家现场核查的,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现场核查所需时间不计算在审查期限内。

第十条 民用爆炸物品生产企业持经国务院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批准并标注安全生产许可的《民用爆炸物品生产许可证》,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工商登记后,方可生产、销售民用爆炸物品。民用爆炸物品生产企业应当在办理工商登记后3日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备案。

第十一条 民用爆炸物品生产企业的名称、登记类型、住所发生变更的,应当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经省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出具意见后,报国务院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办理《民用爆炸物品生产许可证》变更手续。企业法定代表人变更前应当征求省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意见后,依法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手续。

第十二条 民用爆炸物品生产许可证和安全生产许可实行年检制度。生产企业应当于每年3月底前向省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提出年检申请,省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自收到申请之日起20日内进行审查。

第十三条 符合规定条件的民用爆炸物品科研项目完成立项后,应当报省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备案。对备案的民用爆炸物品科研项目,科技成果由省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会同立项管理部门组织评审、技术成果验收。

第十四条 民用爆炸物品生产企业在原有生产线上不增加生产能力和产品品种的局部技术改造和更新主要设备,销售企业新建、改建、扩建民用爆炸物品仓储设施,由省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批准。第十五条 民用爆炸物品生产企业建设项目的设计应当由具有民爆器材甲级专业资质的单位承担;销售企业仓储设施建设项目的设计应当由具有民爆器材乙级以上专业资质的单位承担。

第十六条 试验或者试制民用爆炸物品,必须在专门场地或者专门的试验室进行。严禁在生产车间或者仓库内试验或者试制民用爆炸物品。

生产车间或者仓库改为实验或者试制民用爆炸物品专门场地,应当报省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审查后实施。生产和试制期间,严禁生产和存放其他民用爆炸物品。

第十七条 民用爆炸物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健全产品检验制度,配备必要的产品检验设备和仪器。鼓励企业采用国际通用的质量管理体系,生产本质安全、性能优良、满足用户需要的民用爆炸物品。第十八条 申请从事民用爆炸物品销售的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民用爆炸物品销售企业规划的要求;

(二)符合规模经营和确保安全的要求;

(三)销售场所和专用仓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安全评价达到安全级标准;

(四)有相应资格的安全管理人员、仓库管理人员、押运员、驾

驶员以及符合规定的爆炸物品专用运输车辆;

(五)有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

第十九条 申请从事民用爆炸物品销售的企业,应当向省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提交符合本办法第十八条规定的有关材料及设区的市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出具的意见。

省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0日内进行审查。对符合条件的,核发《民用爆炸物品销售许可证》;对不符合条件的,书面向申请人说明理由。需要组织专家对申请企业进行现场核查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现场核查时间不计算在审查期限内。

民用爆炸物品销售企业持《民用爆炸物品销售许可证》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工商登记后,方可销售民用爆炸物品。民用爆炸物品销售企业应当在办理工商登记后3日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备案。

第二十条 《民用爆炸物品销售许可证》有效期3年。有效期满后,民用爆炸物品销售企业继续从事销售活动的,应当在届满前三个月内向原发证部门提出申请。

销售企业应当于每年3月底前向省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提出销售许可证年检申请,省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自收到申请之日起20日内进行审查。

第二十一条 民用爆炸物品销售企业的名称、登记类型、住所发生变更的,应当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后,报省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办理《民用爆炸物品销售许可证》变更手续。企业法定代表人变更前应当征求省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意见。

销售品种、储存能力发生变更的,应当在变更前30日内,向省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提出变更申请。经审查符合条件的,办理变更手续。

第二十二条 销售民用爆炸物品和硝酸铵的企业,应当自民用爆炸物品买卖成交之日起3日内,将销售的品种、数量、购买单位向省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和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备案。

第二十三条 购买民用爆炸物品的单位,应当查验对方的《民用

爆炸物品生产许可证》或者《民用爆炸物品销售许可证》和经办人的身份证明,并严格按许可的品种、数量购买。

购买民用爆炸物品的单位,应当自民用爆炸物品买卖成交之日起3日内,将购买的品种、数量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备案。第二十四条 民用爆炸物品生产、销售企业储存民用爆炸物品,应当存放在生产、销售许可确定的专用仓库内;爆破作业单位储存民用爆炸物品,应当存放在爆破作业许可确定的专用仓库内。

第二十五条 储存民用爆炸物品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建立健全库房安全管理制度,岗位安全责任制度;

(二)收存和发放民用爆炸物品必须进行登记,做到账目清楚,账物相符;

(三)仓库管理人员应当了解民用爆炸物品的性能,掌握防火、防爆等知识,熟悉仓库的安全管理规定;

(四)储存的民用爆炸物品数量不得超过储存设计容量,对性质相抵触的民用爆炸物品必须分库储存,严禁在库房内存放其他无关物品;

(五)民用爆炸物品专用仓库应当指定专人管理、看护,严禁无关人员进入仓库区内,严禁在仓库区内吸烟和用火,严禁把其他容易引起燃烧、爆炸的物品带入仓库区内,严禁在库房内住宿和进行其他活动;

(六)民用爆炸物品丢失、被盗、被抢,应当立即报告当地公安机关;

(七)严禁在民用爆炸物品生产、销售企业仓库内进行开箱拿取物品。

第二十六条 运输民用爆炸物品,收货单位应当向运达地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申请办理《民用爆炸物品运输许可证》。

第二十七条 运输民用爆炸物品必须携带《民用爆炸物品运输许可证》,严格按许可的品种、数量及规定路线运输。

运输民用爆炸物品的车辆应当符合国家有关专用运输车辆安全技术标准和安全防范的要求。

第二十八条 企业生产需要进行爆破作业的,应当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提出申请,经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审查合格后,核发《爆破作业单位许可证》;跨设区市进行爆破作业的单位,应当向所在地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提出申请,经省公安机关审查合格后,核发《爆破作业单位许可证》;从事经营性爆破作业的,应当向所在地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提出申请,经省公安机关审查合格核发《爆破作业单位许可证》,并经工商登记后,方可从事爆破作业活动。

第二十九条 爆破作业单位应当按其资质等级承接爆破作业项目,爆破作业人员应当按其资格等级从事爆破作业。

省外爆破作业单位在本省行政区域从事爆破作业的,应当事先将爆破作业项目的有关情况向爆破作业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报告,并按公安机关的要求实施爆破作业。

第三十条 民用爆炸物品变质和过期失效的,应当及时清理出库,并予以销毁。销毁前,应当登记造册,提出销毁实施方案。民用爆炸物品销售环节变质和过期失效的,应当报省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组织监督销毁。使用、运输环节变质和过期失效的,应当报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组织监督销毁。

第三十一条 民用爆炸物品生产、销售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应当经省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后,方可任职。

爆破作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当经省级公安机关考核合格后,方可任职。爆破作业人员应当经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公安机关考核合格,取得《爆破作业人员许可证》后,方可从事爆破作业。

第三十二条 在民用爆炸物品生产区、试验场、销毁场和专用仓库外部安全距离内,不得建设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已经建设的,由当地人民政府责成有关部门按规定处理。

上一篇:党员党性教育片观后感下一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作文:未来的家乡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