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的春节风俗有哪些

2024-07-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广州的春节风俗有哪些(共9篇)

广州的春节风俗有哪些 篇1

萝卜糕是一种常见于粤时茶楼的点心,同时也是广东人每逢过年时必备的贺年糕点之一,意为“高升”。

萝卜糕以黏米粉、萝卜丝为主料的蒸糕。将黏米浸洗磨浆压平,萝卜刨丝煮熟,以上两种原料混成糊状,加入虾米、腊肉、猪油、胡椒粉,酱油、味精、精盐等拌匀蒸熟。家庭多在春节制作,茶楼则长年供应。萝卜糕一般在平锅里用油煎几分钟,则香甜好食;而碗仔萝卜糕可热食,无须煎制。

年糕

所谓“年糕年糕,年年高”,广州人过年吃年糕,就像端午节吃粽子一样。广式的年糕又白又胖,用糯米、糖、猪油制作而成,通常切片煎熟或用来放汤,入口软绵有嚼劲,味道清甜米香浓郁,是过年必吃的一道美食。假如嫌麻烦,不想在家里蒸年糕的话,就可以到一些广州老字号购买。

马蹄糕

广州饮食礼仪有哪些 篇2

广州人在闲暇时以饮“功夫茶”为乐趣。

饮“功夫茶”原来在潮汕地区盛行,现已在广州城大行其道。

“功夫茶”对茶具、茶叶、水质、沏茶、斟茶、饮茶都十分讲究。

功夫茶壶很小,只有拳头般大,薄胎瓷,隐约能见壶内茶叶。

杯子则只有半个乒乓球大小。

茶叶则选用乌龙茶。

放茶叶要把壶里塞满。

并用手指压得实实的。

据说压得越实茶的香味越浓,越醇。

水最好是经过沉淀的,或是矿泉水。

沏茶时要将刚烧沸的水马上灌进壶里,开头一两次要倒掉。

斟茶时要不停地来回斟,以免出现前浓后淡的情况。

饮茶之时,一面品茗一面谈天说地,这叫做“功夫”。

广州人有哪些饮食文化礼仪:传统西关广式小吃

烤羊串、臭豆腐、灌汤包……曾有人吐槽广州美食节广州特色不强,这次由美食家庄臣带来的“舌尖上的广州”,带来传统的西关广式小吃,爽鱼皮、盲公丸、竹篙粉等,他向记者表示,由于地道广式美食制作较繁复,出菜速度慢,难以适应美食节的快节奏需要。

本次还有粤菜餐饮大店坐镇,耀华集团、黄埔华苑集团、侨美集团、幸运楼集团带来干炒牛河、牛羊杂汤、卤水乳鸽等,价格均比到店堂吃低,如38元半只龙虾、15元一只乳鸽,一般人均30~50元就可以吃饱。

与去年不同的`是,除了线下品美食外,这次还首次推出了半成品炒菜的外送服务,只要在现场扫码下载某A pp,即可把配好调味包的速冻生鲜材料配送到家,菜式有咖喱焖土豆、辣炒鱿鱼须等。

去年排队排足十天的北京庆丰包子铺,今年第二年继续来,不过首日上午这家餐厅的排队效应尚未显现,国家领导人光顾过的庆丰包子还是15元/份。

春节的诗歌有哪些 篇3

料峭的冷风吹皱南方的绿裙

东北和西北透过雪花对望

九九八十一天的数九寒天

穿过整个中国撤回西伯利亚

这一切都是需要的幕布

铺展成红火而来的春节的背景

雪花,凛冽的风,冰冻

没有这些冷色调的衬托

大年夜的鞭炮没有威力

福娃点燃的花炮不会璀璨

人们的脸上不会有春暖花开的美艳

春节,每年一次的

中国人落叶归根的仪式演练

为了这个仪式

寒风肆虐的寒冬腊月

华夏大地上

每一个车站码头飞机场

都在表演

车水马龙中摩肩接踵的轻喜剧

父母安在的

背负着孝的重义

妻儿等待的

心中插着亲情的义旗

孤身而返的

只为打开一把挂着的锈锁

所有人

匆匆而返都是一个理由

回家,过年,团圆

大年夜

大多数人阖家团聚

捧着亲情嘘寒问暖

看着春晚消化美味佳肴

也有人拥抱着孤寂寒凉

他们是无数个人民子弟兵

以及一些特殊行业里的兄弟姐妹

一句流行语

表达着他们此刻的心声和坚强

——舍小家只是为了保大家

家是个温暖的名词

回家是个充满活力的动词

挂两个红灯笼

那是家的一对大眼睛

贴一副红对联

那是色彩装点的中国情

有了家

我们把一个节日过得柔情似水

为了家

才有一曲《游子吟》催人泪下

打点好你的背包行囊

夜半三更排队买票也情愿

而我写下我的诗歌的

给亲人给家国的祝福的时候

我看到——

坐上车的儿子

给父母用手机报着平安

踏上渡轮的丈夫

用短信给妻子

报说渡轮到家门码头的时间

此时,草原大漠

一句祝福千树万树梨花开

此时,大江南北

红灯笼装点节日的星光灿烂

广州少儿医保门诊待遇有哪些? 篇4

少儿及大学生参加住院医疗保险之后,其在绑定的社康中心或医院发生的门诊(含急诊)费用按以下规定处理:

1、属于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中甲类药品和乙类药品的,分别由社区门诊统筹基金按80%和60%的比例支付;

2、属于基本医疗保险目录内诊疗项目或医用材料的,单项价格在120元以下的,由社区门诊统筹基金支付90%;单项价格在120元以上的,由社区门诊统筹基金支付120元;

3、参保人因病情需要经结算医院批准转诊到其他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门诊医疗费用,或在非结算医院发生的急诊医疗费用,由社区门诊统筹基金按本条第一、第二项规定支付费用的90%报销。

由社区门诊统筹基金在一个医疗保险年度内支付给每个住院医疗保险参保人的门诊医疗(含急诊)费用,总额最高不得超过800元。

参保少儿及大学生因病情需要发生的门诊输血费,70%列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统筹基金记账范围。

南方小年的风俗有哪些 篇5

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吕梁地区讲究腊月二十七日洗脚。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开水洗脚。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们也要帮她把脚擦洗干净,不留一点污秽。民间传有“腊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脚。一个不洗脚,流脓害水七个月”的俗语。

2、宜婚嫁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3、吃饺子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

4、炒玉米

晋东南地区,有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5、吃灶糖

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

6、吃糖瓜

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7、扫尘土

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

8、贴灶神画像

春节期间有哪些饮食的禁忌 篇6

春节期间的饮食禁忌

1、儿童不宜多吃果冻等不易消化、人工色素过多的食品,也不宜吃人参之类的补品。

2、春节期间,人们常常玩到深夜甚至通宵达旦,其间通常会吃夜宵。由于白天饮食丰富,夜宵最好吃点小吃、喝点牛奶之类的热饮即可。

3、针对春节期间正餐油腻食品较多的状况,零食最好以开胃、理气、消胀、降火、祛燥为主。比如苹果、香蕉等水果;瓜子、花生、巧克力要少吃;山楂片、话梅等可适当品味。

4、亲朋好友一聚会,喝酒总是难免的,但切忌不醉不归,以免饮酒过量造成意识与身体感官被麻痹,并出现酒精中毒和生命危险的状况。更要切记归途中不可酒驾。

5、适当饮茶可增味添趣,帮助消化,益于身心,但不宜多饮浓茶。

6、切忌暴饮暴食,尤其是胆囊炎以及胃病患者。若有饮食过量的状况,应服用有利于消化的药物。鸡鸭鱼肉食用过多后,通常会让人在30分钟到1小时内出现头晕、心慌、脉搏加快、血压上升、气喘、下颚颤抖、上肢麻木等症状的美味综合征。春节期间健康饮食注意事项

提醒1:少荤多素

春节膳食要少吃荤菜,多吃豆制品、蔬菜等素菜。吃进含蛋白质量较高的荤菜,往往会引起上火、便秘,感觉疲劳倦怠、胃肠胀气,引发高血脂、冠心病、脑血栓等疾病。

绿叶蔬菜的抗氧化剂和维生素可保护肝脏;多吃豆制品其中的卵磷脂有保护肝脏的作用。

提醒2:少油多清

春节要少吃油脂多吃清爽的食品,不引人注意的是核桃、杏仁、开心果、腰果、花生、芝麻、葵花籽、多种瓜子等干果,是含油脂很高的食品。

油脂过高,会形成代谢紊乱,消化道及呼吸系统等疾病。建议可选择一些用蒸、煮、炖等方法烹调的菜肴,避免煎炸食品。

提醒3:少盐多淡

春节期间人的食物摄入总量增加,有的人喜欢盐水鸭、盐水鹅、咸鸡、火腿、咸肉、咸蟹、咸笋等,双重导致人体中盐量增加。

但钠含量高的食品吃得过多,会增加心脏负担,使血压升高,引发心血管疾病。所以邓老中医建议春节期间做菜要少放盐、做淡一点。提醒4:少冷多热

春节期间天气仍然寒冷,有人喜欢凉菜、冷盘等。冷食伤脾胃,饮料又是冷的,会使体内部分系统出现挛缩、血流不顺等。春节美食

汤圆

元宵节吃汤圆,团团圆圆。汤圆是中国的代表小吃之一,历史十分悠久。据传,汤圆起源于宋朝。当时各地兴起吃一种新奇食品,即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元宵。

春卷

有哪些适用于春节的对联 篇7

2. 天然文吐春云润,悟后心如秋月高

3. 魂牵墨苑追神韵,道系柴门逐俗声

4. 文如秋水尘埃净,诗似春云态度妍

5. 文成蕉叶书犹绿,吟到梅花句亦香

6. 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

7. 家少楼台无地起,案馀灯火有天知

8. 士要成功须定力,学无止境在虚心

9. 门前莫约频客来,座上同观未见书

10. 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看花

11. 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诗书苦后甜

12. 帘外五更风雨冷,案头三尺笔墨浓

13. 百岁光阴半归酒,一生事业略存诗

14.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15. 欲除烦恼须无我,历尽艰难好做人

16. 大隐何急避朝市,高人不独在山林

17. 出没浪涛三万里,笑谈今古几千年

18. 文章真处性情见,谈笑深时风雨来

19. 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

下元节的风俗传统有哪些 篇8

下元节的别称

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在十月十五,也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月亮节,在这个月圆的时候,人们要进行最重大的祭祖活动。

古老的“下元节”,亦称“下元日”、“下元”、“下元诞”、“下元水官节”。

关于下元节的记载:

《中华风俗志》也有记载:“十月望为下元节,俗传水宫解厄之辰,亦有持斋诵经者。”

宋吴自牧《梦粱录》:“(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宫观士庶,设斋建醮,或解厄,或荐亡。”

河北《宣化县新志》:“俗传水官解厄之辰,人亦有持斋者。”

下元节传统介绍

1、修斋设醮

下元日同时也是道教斋法中规定的修斋日期之一。道教认为凡是要仰仗神力的事,如祈福、禳灾、拔苦、谢罪、求仙、延寿、超度亡人等等,皆要修斋。修斋的方法大致分两类:一类略有三种,一设供斋。即设坛供斋蘸神,借以求福免灾。

2、祭祀祖先

下元节在民间逐步演化为多备丰盛菜肴,享祭祖先亡灵,祈求福禄祯祥的传统祭祀节日。享祭祖先是对祖先信仰的反映,人类对祖先的信仰,是人类对自身的崇拜。信仰祖先、祭祀祖先,向祖先的灵魂表示虔敬,目的是为了祈求祖先庇佑于后代。

3、祭祀神灵

从年代以及祭祀方式和对象的演变来讲,下元节又溶进了许多农业生产中的祭祀风俗,使其又成为一个祭祀神灵、祈镶灾邪、祈求丰收的农祀节日。福建省莆田一带,下元这天傍晚,各家各户都要在田头祭水神,祈求在干燥的冬季庄稼地滋润,农作物平安过冬。祭祀时,摆上斋品,将香一根根播在田埂上,以示虔诚。

4、吃节令食品

下元这一天,村民们在家中做糍粑并赠送亲友,蒸麻腐包子等,也是以前农村孩子最高兴的日子,可以吃到很多祭祀之后称为“福余”果品食品。

下元节的民俗活动

修斋设醮

下元日也是道教斋法中规定的修斋日期之一。道教认为凡是要仰仗神力的事,如祈福、禳灾、拔苦、谢罪、求仙、延寿、超度亡人等等,皆要修斋。修斋的方法大致分两类:一类略有三种,一设供斋。即设坛供斋蘸神,借以求福免灾。

古代结坛方法有九种:上三坛为国家设之,中三坛为臣僚设之,下三坛为士庶设之。后世设坛渐弛。供斋可“积德解愈”;二节食斋。古人于祭祀之前,应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以求外者不染尘垢,内则五脏清虚,洁身清心,以示诚敬,称为斋戒。斋戒可“和神保寿”;三心斋。心斋可“夷心静然”。

另一类大略有九:一粗食、二蔬食、三节食、四服精、五服牙、六服光、七服气、八服元气、九胎食。

除此之外,如持诵、忏法、祭炼等一切法事,也都包括在修斋范围之内。

享祭祖先

随着日月的流逝,下元节在民间逐步演化为多备丰盛菜肴,享祭祖先亡灵,祈求福禄祯祥的传统祭祀节日。享祭祖先是对祖先信仰的反映,人类对祖先的信仰,是人类对自身的崇拜。信仰祖先、祭祀祖先,向祖先的灵魂表示虔敬,一目的是为了祈求祖先庇佑于后代。祖先崇拜的产生与古老的灵魂信仰观念有关。原始人认为万物均有灵魂,人的灵魂是独立于肉体的存在。由于人类在原始信仰中把自己看作双重构造,即肉体构造和灵魂构造,因此认为肉体可以死亡,灵魂永远活着,这就是“灵魂不死”的观念。

正是这种人的灵魂观导致享祭祖先习俗的盛行,为了祈求先辈的灵魂在冥冥之中保佑其子孙后代,使他们免于灾难和不幸,人们为祖先亡灵举行祭祀活动。一般来讲,对祖先的祭祀方法是宗庙,国家有宗庙,民间各有祖先堂、家庙,通过祭祀,祈求福禄祯祥。全国各地在具体的祭祖求福中各自有不同的习俗.山东省邹县民间,在下元节这天,要专门建醛设宴,祭祀祖先。湖南省宁远县民间,在下元节前后,还要普遍进行迎神赛会。

祈愿神灵

从祭祀内容与对象的演变来看,下元节又溶进了许多农业生产中的祭祀风俗,使其又成为一个祭祀神灵、祈镶灾邪、祈求丰收的农祀节日。福建省莆田一带,下元这天傍晚,各家各户都要在田头祭水神,祈求在干燥的冬季庄稼地滋润,农作物平安过冬。祭祀时,摆上斋品,将香一根根播在田埂上,以示虔诚。

莆仙民间

每逢农历十月十五,莆仙民间许多人家会在房前空地上排案供食品,烧香贡银,并让小孩子用烧着的香枝均匀地插成一片小方块,叫“布田”。这种习俗据说是祭“亡灵”,俗称“普孤”,就是普渡孤魂。

农历十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下元节,也叫“下元日”。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天官、地官、水官等三官,说是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每逢下元节来临,水官下降凡间巡查人间善恶,为人们解除灾难。传说这一天,水官根据考察,录奏天廷,为人解厄。

“下元节”正值农村收获季节,莆仙民间一些人家做豆腐、再油炸,也用新谷磨糯米粉做薄饼,包素菜馅心,油炸成“影糕”、“葱饼”、或香润可口的油炸食品团子,然后当作供品在大门外“斋天”。同时又焚“金银包”等祭拜祖先亡灵等活动,就是折红绿纸为仙衣,折锡箔为银锭,装入白纸糊的袋中,叩拜后焚化。

清明节的风俗传统有哪些 篇9

过去扫墓的一个重要环节便是戴柳。“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清明的柳文化,有插柳于坟的,也有折枝插在门前的,还有将柳条插在轿子或者儿童衣襟上的,因为柳树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试想,今天扫墓的人们如果都有插柳种树的习惯,年年清明,不知道要染绿多少荒山。

“烧包袱”

所谓“包袱”,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在南纸店买来所谓“包袱皮”,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烧香秉烛,行礼后在门外焚化。试想,现在的人们如能根据自身情况和时间安排,认同一些在家中祭奠的旧俗,可能就会大大缓解每年扫墓路上的拥堵,节约大量的社会资源。

吟诗

曲水流觞曾是上巳日的主要活动。觞就是杯,让杯子从水的上游顺水漂流,流过宾客面前时,可取过一饮而尽,然后吟诗作赋。历史上王羲之、谢安等人曾有一次著名的.兰亭修禊活动,《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为这次集会所作诗词写的序言。试想,每年清明,在民众中特别是青少年中开展相关文化活动,必然能使他们更加热爱民族文化。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节的特色习俗

清明节有着各种各样的传说,清明果也是如此,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得力大将陈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陈太平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没有抓到陈太平,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陈太平带吃的东西。

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陈太平吃时,走出门,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陈太平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

清明果多用艾草或鼠曲草和米粉作为原料,目的是“以压时气”,艾草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艾草特殊的气味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作用。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鼠曲草性平和,有化痰、止咳、降压、去风功效。后因清明节与寒食节的发展,被赋予了清明节。

随着时间的发展,历史总在不断改变,风俗习惯也在不断改变,清明节也是如此,最初的寒食节食俗只是最普通的麦粥,后来才慢慢多样化,青团的历史记载仅以现有材料来看,可以追溯南朝梁代。到了明清开始流行于江浙和上海,也是安徽、福建、广东及其他部分地区的传统小吃,一般在清明前后制作食用。现代更多的是应令尝鲜,清明果的祭祖功能逐渐的淡薄,而更多的被人们用来当春天的时令点心来食用,也可以馈赠或款待亲友。

上一篇:7 变色龙教案下一篇:会议纪要写作常见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