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四大体系” 实现跨越发展(精选8篇)
――洪湖市林业情况汇报
一、全市林业现状
1、森林资源。全市现有林木覆盖面积31万亩,其中杨树20万亩,水杉2.2万亩、池杉1.8万亩,果树0.6万亩,其它6.4万亩(含特种用途林1000亩,园林花卉600亩);现有林木总株数3000万株,活立木总蓄积量128万m3,年立木蓄积生长量22万m3,森林覆盖率为10.4%。
2、野生动物资源。全市野生动物有鸟类、兽类、两栖类和爬行类,其中鸟类有130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的4种,国家二级保护的12种,省级重点保护的38种;有兽类12种,属国家二级保护的1种,省级重点保护的3种;有两栖类6种,属国家二级保护的1种,省级重点保护的5种;有爬行类12种,属省级重点保护的4种。
3、林产品产出情况。全市年木材生产量为4.5万m3,产值2200万元;年产人造板半成品(木芯板、单板)1.1万m3,产值800万元;年产木片、木粉0.2万m3,产值100万元;年产水果1.2万吨,产值600万元;年产苗木、花卉400万株,产值500万元;全市林产品年总产值4200万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1.3%。
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一个重要方面,林业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和省委分别作出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为林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证。
二是有项目支撑。当前,我市开始组织实施日本政府贷款植树造林项目,项目总投资达1827万元,通过该项目建设,全市可增加森林面积7.5万亩。同时,我市现在争取到了明年的农发长防林项目和荒地造林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将大大增加林业的投入,有效缓解造林资金紧张的矛盾,进一步激发社会各界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
三是有典型引路。我市成片造林有“四大流域”和沿江的燕窝、新滩、螺山等先进典型;农田林网有xx、xx、xx等先进典型;民营化造林有xx农林开发有限公司等一批先进典型;林产品加工有森山木业有限公司,园林花卉产业有市林科所及其周边的民营基地典型,这些先进典型为引领我市林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树立了样板。
四是有宜林潜力。据调查摸底,我市宜林地面积还有15万亩,其中内垸荒沙荒地和大中型渠道可造林的地方还有近10万亩,长江、东荆河外滩还有近2万亩,小型沟路渠还可植树近3万亩(折合面积);另外,农民房前屋后按高标准绿化还可植树500万株。
五是有领导重视。近些年来,市“四大家”领导非常重视
达到95%以上。
三是高标准建设以洲滩荒地和低产沙地为主的短周期工业原料林体系。在长江沿线的新滩、燕窝、龙口、老湾、乌林、螺山等地的宜林外滩和老湾、螺山、黄家口、万全、大同、大沙等乡镇场的宜林沙荒地重点发展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基地10万亩,使全市速生丰产林基地达到30万亩。
四是高标准建设以城镇和村庄绿化为主的水乡园林体系。城镇绿化以街道、公共绿地为骨架,以机关、学校、工厂为重点,按照绿化、美化、香化相结合的原则,合理配置树种、花种、草种,高标准建设城镇园林绿化体系;村庄绿化以学校、村委会、农户房前屋后和农户庭院为重点,下大力气改造“湾子林”,平均每村新植树1万株,着力推进“园林化村庄”建设,达到村庄绿化率60%的高标准。
五是构建林业产业化新格局。今后五年要以昌兴农林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着力推进公司化的民营造林模式,主攻重点和难点,整体推进全市造林绿化进度,使全市造林面积每年净增3万亩,林木总覆盖面积超过45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5个百分点超过15%;要以天翔纸业和森山木业有限公司为龙头,大力发展木材加工业,变资源优势为产品优势,达到林产品年加工产值过亿元的目标;要以市林科所综合开发示范项目为样板,推进全市林地综合开发和园林花卉产业发展,提高林业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最大限度提高林地综合经济效
护林工程建设。长江防护林建设要从护堤防浪、保持水土的生态功能出发,科学搭配树种,确保长江防浪林建设达到100万株,切实保护我市长江堤防生态安全。农田防护林要从改造和提高入手,加大建设力度,解决林木不齐、网格过大、规模过小的问题,农田林网网格控制面积保持在300亩左右,控制率要达到95%以上。二是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工程建设。沿江沿湖乡镇要抓住日贷项目和荒地造林项目机遇,充分利用洲滩荒地和低产沙地建立以杨树为主的短周期工业原料林10万亩。三是“万树村”工程建设。要按“建园林化村庄,树新农村形象”的要求建设“万树村”工程。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要充分利用村旁、水旁、路旁、宅旁等空闲地组织农民栽优质树、速生树、高效树。五年内,村庄绿化植树要超过300万株,全市“万树村”要达到250个以上。四是城镇绿化工程建设。城镇绿化要充分利用空闲地营造绿地,提高绿化覆盖率和绿化档次,市城区和各乡镇都要增加5-10个城镇绿化亮点。到2010年,城镇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要达到6平方米以上。
3、深化营林体制改革,增强林业发展活力
一是明晰林业产权,加快林地流转。在明确林地、林木权属的基础上,积极培育林地和活立木市场,采取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协商、划拨等多种形式鼓励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二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认真落实“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政策,积极推广xx开发有限公司的经营模式,行政首长负责制,将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等主要指标纳入全市乡镇经济责任目标考核内容,作为干部政绩考核、选拔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
五、今冬明春造林规划和工作建议
根据xx下达的林业生产计划,2006年,我市林业生产目标为:造林3万亩,林业育苗1500亩,新建“万树村”50个。
一、农业经济的发展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要求
农业经济是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单位, 是农业产权、农业经营方式、运行方式实施的载体。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在自愿互助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 联合从事特定经济活动所组成的企业组织, 它是农民适应农业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发展, 抗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有效组织形式, 农业合作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吉林省农业生产现状, 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是具有独立财产所有权的劳动者, 对合作经济组织的盈亏负完全责任;二是合作组织内部成员之间是平等互利的关系, 组织内部实行民主管理;三是合作组织是有独立财产的经济实体, 其独立的财产包括成员投资入股的财产和经营积累的财产;四是合作组织实行合作积累制, 即有资产积累职能;五是合作组织的盈利以按成员和合作组织的交易额进行分配为主。
二、适合吉林省发展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类型
1. 按照合作的领域,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生产合作, 包括农业生产过程的合作、农业生产过程某些环节的合作和农产品加工的合作等;二是流通合作, 包括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民生活资料的供应、农产品销售储运、农业机械化耕种等方面的合作;三是信用合作, 是农民为解决农业生产和流通中的资金需要而成立的合作组织, 如我省现阶段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合作金融组织;除此之外还有消费、医疗等其他合作形式。
2. 按照合作组织形式, 农业合作经济可分为三种:
一是农业专业合作, 一般是专业生产方向相同的农户联合组建的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 以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或农产品的销售问题等;二是社区型合作, 是以农村社区为单元组织的合作。如现阶段我省农村的村级合作组织, 它不仅是农民的经济组织, 同时还是社区农民政治上的自治组织, 是连接政府与农民、农户与社区外其他经济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三是股份合作, 是农民以土地、资金、劳动等生产要素入股联合组建的合作经济组织。它是劳动联合与物质要素联合的结合体, 在组织管理上实行股份制与合作制的运行机制相结合, 分配上实行按劳动分配与按股分红相结合。
三、吉林省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优势
吉林省是以玉米种植为主的农业大省, 与分散和独立的农户经营相比较,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具有明显的优势。
1. 发挥协作优势。
家庭经营是现代农业经营的基础, 但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 农业专业化程度日益加深, 农户仅靠自身的力量已经难以完成生产的全过程, 这就要求农户组织起来, 依靠协作去解决一家一户在生产和流通等领域难以解决的问题, 以保证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农业合作经济顺应了这种要求, 将农户组织起来, 充分发挥协作的优势, 使合作经济的总体功能大大超过农户独立运行状态下各局部功能之和。
2. 优化要素组合。
在农户分散独立经营条件下, 各农户拥有的生产要素, 其种类和数量不尽相同。有的农户因为缺乏某些生产要素而影响了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 与此同时, 有的农户却因为某些生产要素过剩而导致闲置浪费。通过合作农户的生产要素可以在较大范围内按照合理的比例重新组合, 从而充分发挥生产要素的作用。此外, 在不同的规模和技术条件下, 生产要素的组合边际不同, 通过合作不仅扩大了生产规模, 而且有利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提高技术水平, 进而提高生产要素的组合边际, 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3. 提高竞争能力。
现代农业是与市场经济相伴而生的, 而分散经营的农户, 仅靠一家一户的力量难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农业合作是农户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而组织起来的, 它可以更好地获得和利用市场信息, 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 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 减轻自然风险。
农业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大, 自然灾害往往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的危害。农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仅靠一家一户的力量难以抗御较大的自然灾害, 农民通过合作组织起来, 依靠集体的力量, 就能有效地抗御自然灾害, 减轻自然风险。
5. 提高管理水平。
民主管理是合作经济的重要组织原则, 通过社员参与管理, 实行民主决策、群策群力, 可以减少经营决策的失误, 提高管理水平。同时, 社员参与管理, 还可以有效地监督管理者, 促使管理者严格执行合作组织的章程, 遵循合作组织规定的基本原则, 实现管理的规范化。
【关键词】 林业 生态 建设 发展
1.树立正确的观念
1.1 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发展林业要立足于增加资源、改善生态,满足全社会在物质、文化、生理、心理、交往等方面对林业的需要。同时在林业发展中注意解决包括农民在内的生产经营者的收人问题和合法权益,增加廣大林业干部职工的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是解决贫困林场、森工企业和自然保护区贫困职工的脱贫以及基本设施建设问题,要让林业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也步入小康社会建设的行列。
1.2 树立不侵害后代人的生存发展权的道德观 当代人不能为了自己的发展,过度使用资源,造成资源枯竭,环境破坏,使后代人失去生存发展的基础。当代人在利用现有森林资源的同时,既要保护现有森林资源,又要不断发展新的森林资源,为后代人留下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以及良好的生态系统。
1.3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纵观人类历史,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原始和谐,进入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征服自然,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索取,对环境的破坏,如果任其扩大和加剧,将必然导致人类文明本身的衰落甚至人类自身的毁灭。为了人类的生存发展,必须抛弃人与自然的冲突模式而走向融合,去探寻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林业发展上,无论是造林、培育和采伐,都应当尊重自然规律。适地适树恢复森林植被,也是减少劳民伤财,求真务实的具体体现,这应当作为林业建设最起码的评价指标来实施。
2.推进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实现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的转变
林业不仅要满足社会对林产品的多样化需求,更要满足改善生态状况、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需要,生态需求已成为社会对林业的第一需求。我国林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变革和转折期,正经历着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实现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推进这一战略的实施,在战略步骤上,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需要和森林功能,划分生态功能区,采取不同的措施培育和保护不同功能的森林资源。在生产组织和技术措施上,应调整生产技术规程,使森林植被建设由注重取材的经营行为向森林生态系统经营转变,建设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提高生态建设的质量;同时根据生物多样性森林的多种功能利用实际,加大科技研究和成果推广,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让经营者能够便利快捷地得到他们的技术指导,新技术开发研究能够引领林业发展各领域新的技术潮流;在生产关系上,应调整管理体制、投资经营政策等,明确新时期政府和市场在林业建设上不同的责任和义务,真正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府财政支持体系和市场调控体系,形成适应新时期林业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
要加大人工林培育,实现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转变的战略目标。采取强制性措施保护天然林资源。对我国森林利用结构和发展模式进行重大调整,加大人工林培育,逐步实现由采伐利用人工林替代采伐利用天然林,解决木材供需平衡矛盾,真正保护好天然林。充分利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木材及林产品市场潜力大、农村富余劳力多、山地面积大、社会资金充裕的有利时机,通过政府宏观调控,结合市场选择,按照不同所有制经济承担的不同职能实施分类经营,鼓励私人部门发展高投入、高收获的工业原料林及其它林产品,用较少的局部的林地换取全局的生态效益。
3.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建立生态建设的机制
要培育生态服务市场,推动生态效益货币化、资本化。生产或消费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消耗,应当计入成本,予以折旧。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中应当包括环境成本,环境成本包括资源开采和获取的成本,环境损坏和恢复的成本,以及当代人占用后代人资源的“用户成本”。
要发展高效益的木材加工业,以加工业发展拉动森林培育,增加“经济人”的利益驱动。应以科学合理的采伐利用引导造林、营林业的发展。森林发达的国家往往是林业加工业发达的国家,如芬兰、瑞典、加拿大等。实践证明,造林和管护不与人们的经济利益追求相一致,消极的保护和被动的建设,往往是低效益甚至是负效应的。
4.要加强宏观调控,坚持政府的财政金融支持,强化依法组织管理
从建设投入上看,林业发展不仅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投资,也需要企业、单位、其它投资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与投资投劳,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从建设工程管理和行为主体上看,需要中央和地方各级计划、财政、农业、水利、林业、国土、环保、司法、行政执法部门以及广大人民的通力合作和参与;从建设收益上看,生态的改善事关整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触及社会各界和全体公民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由于生态建设不仅是社会公益性基础工程,而且正是宏大的系统工程,具有投入高、规模大、周期长等特点,在投资上具有很大的外部性,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使他人收益却不会因此得到补偿,社会收益或成本大大高于行为者的个体收益或成本,正面的外部性总是削弱私有部门的投资热情,需要代表全体人民利益的政府进行干预,经济的外部性才可能被内在化。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态建设的公共物品属性、经济外部性和社会性,决定了需要政府加大宏观调控和依法组织管理,以合理配置各种资源,保障生态建设。
政府应把以林业建设为重点的生态建设,纳入政府组织生产公共物品的范畴,将生态建设和林业行政管理以及执法经费纳入各级政府公共财政预算。对规模造林的大户以及带动营林业发展的制浆造纸业、人造板加工业、竹藤加工业等龙头企业,不分所有制,不分地区,不分内外商,加大政府贴息货款扶持,延长贷款期,扶持工业用材林的发展。
武培锋
开发区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各级组织认真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集中区域资源重点规划建设的特别经济区域,是一个地方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为全面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发挥开发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区域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筛选了潍坊、聊城、德州、昆山、邹平、诸城、高密等几个运作非常成功的开发区,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研究探讨,以期通过分析得到一些具有指导意义的经验总结。
一、突出工业经济是跨越式发展的重点环节,应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牢牢抓住不放
工业经济是财政增收的主要来源,是构建和谐开发区、实现以工补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保证,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已被开发区跨越式发展所证明。
(一)支柱产业是推动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支撑。加快经济发展离不开主导产业。各类开发区都把培植壮大支柱产业作为优化工业经济结构、增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来抓。聊城经济开发区通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方式,工业企业快速发展,形成了以韩国希杰生物科技项目、香港华润啤酒为代表的食品产品加工业,以金隆纺织、港润印染为代表的轻纺服装业,以聊客集团、昌润织机为代表的汽车制造业;以汇通钢管为代表的钢管生产销售业,以创通科技、韩原电子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五大主导产业,产业聚集能力大大增强。潍坊高新区充分依托市区雄厚的科技经济资源优势,培植发展了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和生物技术四大高新技术支柱产业。
(二)知名品牌是推动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捷径。当今时代是品牌经济的时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集团瓜分天下,名牌占领市场”已成为一条不可抗拒的经济规律。争创品牌产品,扩大市场份额,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经营战略,也是实现工业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然要求。各地开发区都十分注意把基本功用在骨干企业品牌产品的塑造上,采取尽可能的措施,鼓励支持企业争创知名品牌。诸城市政府为推动开发区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专门出台政策重奖品牌产品,目前,诸城开发区已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个,中国名牌4个,省级品牌30余个。品牌密集度较高,营造起了“品牌强企”、“名牌立区”的浓厚氛围。
(三)企业家群体是推动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力量。企业家是引领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主力军,是一种生产力。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企业家的价值取向已经从自身价值转向社会价值。各地开发区把优秀企业家看作全社会的财富,对企业家尤其关注、尤其重视,想尽一切办法,通过一切方式,锻造和成就一个
敢干创新、善于管理、勇于开拓的企业家群体。在诸城开发区成长起了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像福田王金玉、新郎王桂波、桑莎周勇、三工孙乐华等等,他们始终站在经济发展的最前沿,勇于探索、锐意进取,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福田公司总经理王金玉以过人的智慧和勇气,以一个濒临破产的轻工机械厂为基础,实施“三步走”战略,实现企业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在诸城打造起了亚洲最大的轻型卡车生产基地。
二、加大投入是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投入,创造环境,提高竞争力
只有不断地加大投入,创造出过硬的环境,才能提高对项目的承载力,提高竞争力。
一是硬环境建设投入。“栽上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各地开发区结合自己的区位优势,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打造优良载体。邹平经济开发区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拉起了23平方公里的引资平台,实现了向环境要项目。诸城经济开发区瞄准城市化,打造靓丽园区,提升竞争力。该区修建了“七横五纵”十二条道路,通车里程60公里;胶新铁路已全面开通;青莱高速已经竣工使用;170万平方米的绿地遍布全区,220公里的地下管网纵横交错。整体上呈现了“白天是景点,晚上是亮点,节日是看点”的崭新形象。由于该区优美、便捷的投资环境,引来了大批项目落地、开花、结果。目前,诸城开发区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近200亿元,实际利用境外资金2亿多美元,批准入区项目160余个。
二是政府政策投入。除了各开发区通行的吸引资金入驻的政策外,这里主要指退城进园政策。如济宁、诸城、高密等当地政府,他们另辟新径,鼓励老城区的企业向外搬迁,规定只要是搬迁后进入园区经营的企业,政府财政就将企业原址拍卖后的政府收益全部或按比例返还,用于支持企业到外围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据了解,这一举措非常奏效,从诸城、高密两市的情况看,退城进园的步伐较快,城区的老企业、大企业和扭亏无望的企业,大都已经迁出旧城,到园区发展,有的投产当年就摘掉了亏损的帽子。
三是社会事业投入。推进社会事业建设,根本目的就是解决企业用工难、职工及家属子女就医难、受教育难等焦点问题,切实解决企业及工人的后顾之忧,形成“重商、亲商、安商”的良好结局。诸城开发区建区伊始,高瞻远瞩,引入资金1.2亿元,建设了可同时培训10000余名学员的高级技工学校,为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高层次、高质量的技能人才。潍坊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滨海开发区建成了自己的医院和各类义务教育学校,为区内工人提供良好的医疗和教育服务。
三、招商引资是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应及时理清思路,转变应对策略
目前,各类开发区之间的竞争已日趋激烈,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招商引资成效的比拼。经济界人士认为,哪个开发区的开放度高、招商引资多,那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就快,竞争力就强。实践业已证明,经济增长快的开发区,大都是招商引资大户,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开发区招商引资也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特别的阶段,传统的招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的竞争要求,开发区要保持持续跨越式发展,就必须突破过去传统招商的困境,退出“让利大赛”,探索新思路,另辟新途径。
(一)招商能力塑造应从政策型向产业型转变。随着国民经济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开发区的竞争由过去低水平的同质化竞争(优惠政策、廉价土地等)转变为整个产业链的综合竞争,产业集聚与配套成为开发区招商引资的核心优势,招商策略也应相应地从政策招商转向产业招商。各地开发区根据本地资源和产业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突出发展特色产业,打造特色产业链条,使其不断拉长、加宽、增厚,增强产业招商优势。在现实操作中,可以利用企业优势,吸引上下游企业配套;可以利用产业优势,吸引集群式投入;可以利用地缘优势,实行区域招商,等等,产业招商的模式和策略很多。只有具备大视野,才能创造大局面,产业招商能够为开发区提供广阔的视野,开辟引资新天地。
(二)招商模式应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土地新政”和“银根”调控政策,不但没有缓解的迹象,而是越来越严,这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开发区应该面对现实,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整合现有存量资源,围绕提高土地容积率、利用率作文章,努力实现招商引资的新突破。象土地问题,要挖掘存量土地的潜能,把闲置的厂房、废弃的砖瓦窑厂、合并的学校、机关驻地等现有土地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促使项目招得来、引得进、落得下。可以考虑向“天空”要土地,建设二层或更多层的标准厂房。可以考虑向“地下”要土地,结合人防工程建设,走战时保平安、平时上项目的路子,实现平战双赢。
(三)招商目标取向应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以前招商,不管项目大小、孬好,“只要装进篮子里的都是菜”。现在,要转变思路,一改过去的招商引资为“选”商“选”资。充分利用好园区这个吸引大项目、好项目主阵地的载体作用,精选那些战略性投资、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外向型一体化企业进区发展,努力把各类开发区建成投资额特大、带动力强、拉动作用明显的项目聚集的高地。要注意抓好招商的实效性,重招商形式更重招商效果,看招商引资数量更看项目建设的工地,招商项目重投资额度更重其科技含量及技术水平,避免出现雷声大雨点小或只开花不结果的现象。
(四)引资渠道应从紧盯大企业大财团向多元化引资转变。并购招商是已经被发达国家和国际投资活动证明了的有效的、通行的投资方式,有利于实现双方的市场、技术、人才等资源的整合,发挥更大的作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益,通过外资对开发区的内资企业并购投资,可以迅速扩大招商引资规模,改善企业运行质量。企业成功改制转型后,内资充裕,活动积极,要把民资招商作为战略趋向,成为有益的补充,并积极扶持,促其壮大,发挥作用。
四、优化环境是跨越式发展的要害,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使开发区成为各类企业发展壮大的“摇篮”
江苏省昆山经济开发区,是一个运作非常成功的国家级开发区。该开发区的一位负责人在介绍发展经验时谈到,“全世界无论是哪一家的外商,只要一踏上我们的土地,就要让他的第一感觉是‘这里跟我家里差不多’”。“企业发财了,政府才能发展”。最近几年来,从昆山走出了好几位副省长、市长,这主要就是因为昆山的政府官员抛弃管理者的姿态,树立服务意识,想尽一切办法,优化发展环境,昆山的经济发展实现了腾飞,也同时造就了政府和官员的辉煌。
环境也是生产力。开发区投资环境是开发区、投资者、各级政府和产业界普遍关心的问题。是否拥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已经成为各类开发区引资成功、发展壮大的关键。如何营造良好的开发区投资环境已经成为企业和其所在地管理机构的自觉行为。目前,各地开发区大都加强了硬环境建设,体现自身实力的重要指标,软环境优化显得尤为重要,从某些方面,它决定着开发区的凝聚力、吸引力、影响力和辐射力。这需要管理部门加大环境创新力度,采用更强硬的措施、更铁的纪律、更好的法制环境,保证各部门单位为经济建设提供优良服务,营造综合竞争新优势,增强导入流,提升人气,带动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将资源优势、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经济优势,取得发展新成就。
一是创新行政环境。按照WTO规则和国际贸易通行惯例的要求,政府应避免行政管理中的“越位”、“缺位”和“错位”现象,切实按照有利于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基础作用的方向,依法管理经济。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减少管理层次,规范行政审批行为,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公开公正、高效廉洁的行政环境。如很多开发区采用一站式办公、限时办结、特事特办方式,收到很好效果。
二是创新法治环境。加大法治宣传工作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及时传送政府部门的法律法规,使区内企业及时了解和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规定。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坚持依法行政,自觉运用法律手段调节、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在开发区内加大保护知识产权执法力度,积极开展打击侵权盗版、保护商标、专利的行动,切实维护各方合法权益。
实现内涵式发展
落实大监管体系建设要求
实现内涵式发展
九江海关
熊捷
【内容提要】
海关人力资源紧张与不断日益增长的业务量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制约内陆海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要保持稳健的发展态势,势必要从观念、思路、方式上深化改革和创新,创新构建现代海关制度下的新的通关管理和作业模式。新的通关管理模式应当体现统一性、便利性、效率优先、信息共享、社会认可和风险可控的原则,以适应社会及海关事业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 隶属海关
岗位重新设置
隶属海关(含各级办事处)作为海关系统中基层单位,担负着海关对外业务事务办理等职责,海关面临问题的共性是人力资源紧张与日益增长业务量之间的巨大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势必要打破原有的工作模式,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根据大监管体系建设要求,南昌海关结合实际,开展了隶属海关岗位重新设置工作,目的是为优化海关人力资源配置、贯彻落实大监管体系建设要求,是海关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破解发展难题的重要举措和积极探索。本文试就从大监管体系建设角度出发,对隶属海关在业务环节开展岗位重新设置取得的一些经验提出一些观点和想法,供大家参考和探讨。
一、隶属海关岗位重新设置符合大监管体系建设要求 隶属海关岗位的思路源于大监管体系建设,早在1994年,1 / 15 落实大监管体系建设要求
实现内涵式发展
海关总署正式确立了现代海关制度建设的跨世纪发展目标,并对这一课题进行了长达数年的研究和论证,自1995年—2009年期间,海关系统围绕该目标,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2009全国海关关长会议确定了把构建海关大监管体系作为我国海关今后一段较长时期的重要工作,以便在全国海关形成一个整体功能强大,包括科学高效的职能管理体系、务实顺畅的通关监管体系和周全可行的监督保障体系在内的“管得住”、“通得快”的大通关环境,最终打造出一支高效廉洁的现代化海关队伍,提高通关速度,便利进出口贸易,实现海关功能从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两年来,各级海关始终在探索一条符合社会需求,适合关情的大监管体系建设之路。
海关大监管体系是海关系统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以构建科学高效的职能管理体系为基础环节、以构建务实顺畅的通关监管体系为目标导向、以构建周全可行的监督保障体系为发展后盾的一种创新思想。海关大监管体系在内容构成上主要包括职能管理体系、通关监管体系和监督保障体系。
在职能管理方面,我国海关将立足于海关管理的高效运行,通过理顺三级事权,明确职能定位,在各层级、各领域建立起规范有序、运作顺畅、监督有效的工作运行机制。完善海关决策指挥、组织协调、督办落实、考核评估、监督检 2 / 15 落实大监管体系建设要求
实现内涵式发展
查、责任追究等管理制度,努力形成环环相扣、完整有效的内部管理链条;在通关监管方面,通过内外勤分离,实现监管职责分工,破解当前海关业务量快速增长与人力资源相对不足的突出矛盾,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改善通关服务。在监管上着眼提高海关监督管理整体效能,发挥一线监管、后续管理、打击走私等各方面力量的综合作用,加强与外部的沟通协作,实现各部门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有效监控,建立起与“大通关”相适应的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的海关大监管体系;在监督保障方面,我国海关通过建立周全可行的监督保障制度来对海关权力进行监督,保障海关工作不骄不躁、高效廉洁。其中包括审计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管理相对人的监督和其他社会舆论的外部监督,及海关风险管理部门和监察机关的内部监督,重点突出海关内部的监督,是按大监管体系中的自我纠错、自我监督的监督体系。隶属海关岗位进行重新设置正是围绕以上三个体系进行开展,最终目的和实现方式符合大监管体系建设的需要。
二、隶属海关岗位重新设置使基层海关部门从对口性调整为有效性
海关系统的机构设置虽然几经改革,但仍被部门性所困,固有膨胀林立之态。由于直线层次性结构体制所致,使得层层对口性机构设置弊端难以根治。即使已经被严格限制了的隶属海关,为了对口,亦时常要对应多个上级职能部门相同 3 / 15 落实大监管体系建设要求
实现内涵式发展
或不同的指令,而其自身的执行职能效益往往被重复或冲突的指令所淹没。由于中间层次的庞大,基层组织被动向小而全发展,使得更多的提高效益的资源和潜能,被浪费于非主流业务之中。
在日益信息化管理的环境之中,机构设置应该弱化部门性,强化有效性。网络结构管理机制要求决策集中化和执行有效性程度很高,而部门特殊化程度很低,或者根本不存在。管理程序就是最高规范,科学决策所形成的规范化程序,不可再行层层随意解读。弱化部门性就是要删除不必要的层次,缩短组织的垂直界限,缩短职权链条,使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把等级障碍降到最低限度,从而保证决策指令快捷传达,执行信息迅速反馈,执行操作简化顺畅。特别是基层海关组织的内设机构应依据不分割同一作业层面原则而设,有用则立,无用则废,有事则取,无事则弃。唯此,部门性被共性所替代,上级统一指令的覆盖面更广,下级实际执行能力更强。当前,尤其应注意解决隶属海关机构设置小而全的问题,应通过岗位整合归并,抑扩扬缩的办法进行调整,以促进合理布局的形成。
以笔者所在的南昌海关为例,岗位重新设置打破了原有岗位归属上的简单对应,按照统筹、整合、集成、优化原则,将工作属性相同或工作内容具有互补性且不构成制约关系的岗位统一整合归并为接单审核、专业处置、查验稽核管理、4 / 15 落实大监管体系建设要求
实现内涵式发展
查验稽核外勤和风险监控统计5个岗位。具体如下:一是归并原通关、加贸部门所有的台面作业,设置接单审核岗,主要负责进出口接单审核、税费管理、企管审批、加工贸易备案核销等32项审批类业务,实行业务一站式窗口办理;二是整合原加贸、监管、稽查部门的查验、稽核查的内勤职责,设置查验稽核管理岗,负责舱单及转关管理、查验指令细化、选定稽核查对象、稽查审核作业等12项外勤管理类业务,实现外勤工作管理与执行相分离;三是归并原加贸、监管、稽查部门全部外勤执行业务,设置查验稽核外勤岗,负责实地查验及放行、监管场所管理、进出境运输工具监管、减免税核查,保税中后期核查、企业稽查、单耗下厂核定等外勤执行职责,实行外勤统一作业;四是归并分散在原各业务部门的疑难处置和业务协调督办,设置专业处置岗,负责归类、审价、原产地管理、单耗等疑难处置、业务协调督办等15项业务和功能,实现专业处置和中枢驱动;五是整合风险监控与统计职能,实行风险管理与统计评估监控的深度融合,设置风险监控统计岗,实现隶属海关层面的风险监控和自我纠错。
/ 15 落实大监管体系建设要求
实现内涵式发展
三、人力资源配置应从两小一大调整为两大一小,将现场海关执行队伍由分散运作转化为专业化运行
目前,海关系统人力资源配置从整体上看呈两小一大形态,即决策指挥层和具体执行层队伍相对较小,而职能管理层队伍相对较大,这亦是层次性管理体制所致。就我国海关监管区域扩大、各地差异明显的实际而言,司职能管理之职的中间层次(直属海关)还是非常必要的,这对于解决最高决策指挥层(总署)在实际管理中对某些方面够不着、管不上的问题是有益的。但现有的三级层面应该合理配置人力资 6 / 15 落实大监管体系建设要求
实现内涵式发展
源,从两小一大调整为两大一小,即决策指挥层和执行层更大一些,职能管理层要小一些,以保证管理体制从垂直趋向扁平。
从配置数量上看,最高决策指挥层应有足够的人力负责全系统管理程序的确定,并确保组织的整体目标得以实现。具体执行层即基层海关应有足够的人力将决策指令实施于每一现场,并确保指令所赋予的目标得以实现。而职能管理层则可以尽量小而精,其作用不是仅关注单独职能范围内的有限目标,二是应帮助具体目标的实施,协调整体目标的实现。
从配置构成上看,最高决策指挥层应以智囊型人才为主,职能管理层应以通用型人才为主,具体执行层应以技能型和专家型人才为主。应特别注意避免高才低用,资源浪费现象。
从配置需求上看,应以统一、规范的职位评估方法,使各层面都做到因职设岗,因事用人,量化工作负荷,降低运行成本,尤其是执行层面,岗位配置应以共性进行整合。
笔者所在南昌海关初期是由广州海关负责筹建,其内设机构和岗位均按口岸海关的模式来设置的,建立初期职能管理层队伍人力较现场海关配备基本均等,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十一五”时期江西外贸进出口总值连年增幅在50%以上,海关各项业务迅猛发展,海关新设立的办事处及分关增加人员编制却维持不变,基层海关人力严重不足 7 / 15 落实大监管体系建设要求
实现内涵式发展
(64%的隶属海关单位人数不到20人,平均人数仅为17.9人),这种上下对应的“蜂窝煤式”的岗位设置模式带来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针对以上矛盾和问题,南昌海关一方面缩小职能部门人员数量,将有限人力充实业务一线,二是在隶属海关单位即执行层开展隶属岗位重新设置工作,将原分散的岗位进行整合归并,将有限人力实行科学分配,从而有效缓解基层海关人力资源紧张的局面。九江海关作为此次岗位重新设置的隶属海关试点之一,由于对岗位职责进行重新定位,业务增长与人力紧张矛盾得到极大的缓解。
以解决人力资源矛盾最突出的接单审核岗和查验稽核外勤岗为例,试点期间新设立的接单审核岗由于归并了原通关、加贸等部门的审批职责,将原9人完成的工作内容由6人完成,该岗每个关员均可办理审单、加工贸易备案、企业管理、减免税等所有窗口业务,彻底改变了原模式下由于授权管理等因素导致的忙闲不均现象,有效解决了在业务高峰时期窗口作业人力资源紧张的问题;查验稽核外勤岗实行“四查合一”(查验、企业稽查、8 / 15 落实大监管体系建设要求
实现内涵式发展
保税核查、减免税核查),有效解决了高峰期查验任务较重人手紧张的困难,同时可以充分利用查验低峰时期的人力资源,组织开展稽查、核查工作,有效节约了行政成本,实现了外勤人力资源的最大优化,4名关员即完成原需7人完成的事项,人力节约40%。
四、监督制约应从追惩性调整为实时性
在通关作业改革的推动下,海关系统已建立起一套执法监督机制,包括执法评估、税收监控、内部审计、业务督查等。但对执行效能的监督尚缺乏实时性和有效性,且在方法上偏重于事后追究和惩戒,而事前预防和事中监控能力较差。这种监督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原则要求多,具体指导少;事后审查多,实时渗透少;宏观评估多,微观纠正少。
监督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执行职能部出现偏差,不产生不良后果,其有效性应体现实时纠错。因此,在隶属海关岗位重新设置中应建立一套新的执法监督和风险管理模式,将执法监督作用于业务执行环节,管住了这一环节,就基本把握住了对隶属海关监督的各个方面。而对业务执行环节的监督,则主要作用于执行过程之中,在过程的时间段内发现问 9 / 15 落实大监管体系建设要求
实现内涵式发展
题,及时纠正,尽量不形成偏差和失误的后果。
加强对隶属海关执行职能的实时性监督,一是在监督指向上,应从自上而下的单向监督转变为以网络化结构为依托的垂直警示与平行制约相结合的多向监督,以消除监督盲区。二是在监督介入时间上,应从事后监督转变为事中监督,使监督效能产生于执行活动的过程之中,有错即纠,以消除后果性影响。三是在监督效能上,从“教训可鉴”转变为“经验可期”,使有益的经验和措施转化为有效的规范和保障,以消除监督职能与执行职能的脱节,从而使监督制约机制真正成为长效保障机制。
根据以上原则,岗位重新设置工作中,南昌海关在隶属海关设置中突破原有的风险部门仅从事风险,统计部门仅从事统计的局限,将此两项职能进行整合,成立一个职责和内容全新的风险监控统计岗,该岗不仅对所在基层海关本身所产生的风险点进行分析和风险布控,同时还具有执法内控、综合统计、统计核查等功能,是一个具有独立功能、较大范围视野的综合性风 10 / 15 落实大监管体系建设要求
实现内涵式发展
险防控部门,更好的为隶属海关领导层面提供本关业务运行状况和决策依据。风险统计岗将风险与统计工作内容进行结合,通过数据分析方式,及时对各岗位存在的风险点进行发现、利用和防范,并将发现的风险点反馈相关岗位,让每个风险点都能发挥出最大效用,使海关监管迈上以风险管理为工作向导的新台阶,从而成为基层海关的中枢神经,该岗还可以通过和缉私局情报部门的联系,将缉私情报和海关风险管理互相借鉴、共享资源,进一步实现关警深度融合。
五、业务专业处置应由分散收归集中
以往的基层海关执行职能部门要求主要以各业务科室为主导,主要强调各部门与上级职能的对应和执行,这种管理方式的优点是具体执行需求可直接落实到科、落实到具体办事人,虽然个体事件上执行效率可能有所提高,但是这种方式最大的问题在于各职能处室与基层海关的沟通不一定到位,往往造成职能处室发现的问题不知道应该找通关科室通过纸质单据进行核实还是找监管科室对货场实物进行核实,抑或是转到稽查科室去下厂勘验,同一风险点没有真正落实到最合适的科室,产生风险盲点,并给现场关员造成了过多负担。如通关科室接单关员审核报关单时接到审单职能部门提示核实商品验估确定归类的指令,仅仅凭借纸面单证无法全面的核实商品归类,根据常规接单环节接到验估指令需开展现场验估,往往需要实地进行查看才能最终确定,这 11 / 15 落实大监管体系建设要求
实现内涵式发展
就造成了通关科室人员也得出外勤,给原本就人员紧张的通关科室增加了更多的工作量,对此情况,如果在职能与现场海关通关科室之间设立一岗,专门从事对外指令执行,对上对内反馈执行结果,实现指令专业化处置,将极大的缓解通关部门的工作压力,解决通关科室既要内勤又要外勤的困境。据笔者所知,有部分直属海关层面在关税职能下设立类似于具有此职责的归类科,专门处置各现场上交的归类问答,但仍依靠商品信息描述,缺乏现场实地核查,给出的指导意见存在失误隐患。
南昌海关在岗位重新设置中设立专业处置岗,就是为解决执行部门既是执行者同时又是专业处置反馈者这一瓶颈问题,该岗位设立是面向职能部门及现场海关各岗位提交的业务疑难处置,涵盖审价、归类、保税等业务,还承担现场验估和风险统计核查确认工作,如关税职能发出某项商品的归类风险,下发转到现场海关专业处置岗进行初步判断,一旦专业处置岗认为归类无法从纸质单证上判断时,便可更改方式通过监管或者稽查、缉私等科室和部门对实物进行查勘,对查勘结论进行集中反馈,这样便不会出 12 / 15 落实大监管体系建设要求
实现内涵式发展
现让风险点从现场遗漏的问题。就自上而下的处置需求而言,职能处室处理业务仅需对口现场海关的专业处置岗,既减少了职能处室分拨业务的工作量,又能够通过专业处置岗选择最合适的业务科室来执行任务,这样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又能让每个业务需求处置全面到位。另外,笔者认为如果能在内部设置中,专业处置岗由于具有综合处置、协调督办职责,效力上应高于其他业务科室,那么该岗分拨布置的工作自然会被其他业务科室重视,其指挥调度功能才能更加顺畅的完成。
六、建立实现自我监控和评估的内控机制
海关内控机制建设的目标中提出:构建完成基础牢固、权责分明、布局合理、措施到位、手段科学、处置及时的统一内控管理平台,对执法和廉政风险实现全面有效的防控。而现阶段,隶属海关往往因人力资源紧张,缺乏专职人员去进行执法内控工作,远达不到总署所提出专人专岗的内控管 13 / 15 落实大监管体系建设要求
实现内涵式发展
理要求。以笔者所在隶属海关为例,每月开展月度自查,由各科对本月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并上报内控情况,每季度开展集中核查,抽调各科业务骨干对全处各项业务进行核查并形成整改方案和检查报告。总的来看,这种方式已经是现阶段能采用的最好办法,但是这样做最大的问题是处于“自己查自己”的尴尬境地。从常理来看,“自己查自己”存在思维惯性,当初怎么想的现在可能还是保持这种想法,这样就容易查不出问题;从廉政上来看,如果核查人或者科室已经存在了腐败问题,这种方法只能检查常规操作程序是否规范及资料是否齐全等简单问题,仍无法满足内控工作需要。海关的内控工作其实是海关的命门所在,如果这项工作有所懈怠,是有可能出现重大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的。成立风险监控统计岗后,由专职岗位开展内控评估工作,该岗将海关统计功能纳入到风险监控体系中,让基层海关的统计工作不再独立和脱离于具体业务,除了对上报送业务贸易数据以外,还能通过该岗进行数据的初步研究分析,对可能存在的风险点进行研判,通过风险布控功能将风险点具体落实到各个岗位和部门进行处理。风险监控统计岗是从业务监控“第三只眼”的角度去看待业务问题,有效避免了业务岗位“自己查自己”的现象,并且能够有更多时间尽力去进行内控工作,提高了长效内控工作效能。
南昌关区隶属九江海关成立了风险监控统计科后,该科 14 / 15 落实大监管体系建设要求
实现内涵式发展
综合运用H2000、HL2008、统计CSD、风险信息平台等各系统对辖区内业务运行等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方面的监控,同时通过海关统计工作为风险管理工作提供数据分析支撑,每周对业务运行进行评估并形成运行监控报告,关长可及时根据当前辖区内业务状况掌控和作出决策,另查验外勤环节还在开展查验视频实时监控的“单兵作业”系统的运用测试,届时除南昌海关指挥中心外,隶属海关风险监控部门亦可对查验作业规范进行风险评估,在采取上述措施防范“两个风险”的同时,也将风险评估结果与关员评先评优考核和责任追究相结合,使得该风险监控统计岗成为纪检监察部门监督和影响关领导决策的“左膀右臂”。
笔者认为,开展隶属海关层面的岗位重新设置,是贯彻落实总署党组 “四好”总体要求和优化海关监管和服务的重要探索,是优化业务运行机制、防范执法、管理和廉政风险的有效途径,是符合海关大监管体系建设要求的海关运行模式。
响水县大有中学
一、学校概况
响水县大有中学是于2003年根据响水县教育布局调整的统一要求,由响水县大有初级中学、黄海农场新荡中学、黄海农场大有中学合并组建而成的。学校占地50128平方米,校园绿化覆盖率达41.2%。近几年县委县政府加大对教育投入,学校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现有学生宿舍楼一幢,综合楼一幢、教学楼两幢,师生餐厅一幢,学生浴室一幢,省级二类标准实验教室三个,300米塑胶跑道的运动场一个,学生图书3.5万余册,阅览室、融合教室、学生微机室、音美教室、学生餐厅等教育教学设施齐全。学校现有10个教学班,在校生数451人。现有教职工76人,其中专任教师62人,高级教师25人,盐城市学科带头人1人,响水县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1人,县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坛新秀9人。教师整体年龄结构偏大,50岁以上的占42%左右,近三年退休教师15人。
学校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主线,以促进优质均衡发展为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狠抓学生养成教育,教师敬业乐教,学生勤奋好学,校园文化建设亮点纷呈,多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有中人以特有的吃苦耐劳、开拓创新、勇于奉献的精神,使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道上蓬勃地向前发展。学校先后获得江苏省“模范教工之家”、江苏省“绿色校园”、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盐城市 “素质教育示范学校”、盐城市“依法治校示范学校”、盐城市“和谐校园”、盐城市“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示范校”、盐城市首批优质初中、响水县“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响水县“文明单位花园式学校”、响水县“书法先进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
学校每学期之初,都要对留守学生、单亲家庭学生、特殊体质和特殊心理学生进行摸底造册,安排专门教师进行心理和学习等方面的帮扶,帮助他们尽早尽快地走出心理阴影,更好地熔入到班级、学校和集体生活之中。对建档立卡学生根据上级要求全方位的给予生活补助。目前留守儿童有141人,其中单亲学生20人,父母离异学生55人,孤儿1人。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教育教学工作1、2021年中考在初二升初三期末考试全县前一千名仅1人的不利情况下,通过全体初三老师共同努力,中考全县前一千名增加到6人。高中升学率约32%,学校被评为盐城市首批“新优质初中”;在响水县初中教育第四联盟学科优质课竞赛上,我校派出的选手全部获得一等奖。
2.在教育上,我校一贯注重学生学习习惯、能力、情感和个性的培养,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教育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潜能。为此,本我校陆续有计划地开展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文体、教研活动,如诗文朗诵比赛、英语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等,不仅活跃了校园气氛,丰富了学生生活,而且发掘出一大批特长生,开拓了学生视野,增长了学生的才干,发展了学生良好的个性。在全县首届“诵读学传”朗诵比赛活动中,我校节目获得一等奖;在团县委组织的“青年大学习”活动中,我校每期都排在全县所有学校前三名;在全县初中率先举行的“青春向党 梦想起航——14岁青春仪式”被市县多家媒体报道;在“县长杯”足球比赛中,我校女子足球队获得季军。
(二)德育工作
建立健全德育工作的组织机构。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好学校的德育工作计划,并按计划认真执行,做好德育工作记录。
1.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认真上好每一节思想品德课,且把思想品德课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同时还利用其他课程进行德育渗透。
2.还利用各种活动进行“五爱”教育。举行了开学第一次升旗仪式、初三年级观看了开学第一课开学视频、全体同学参加了纪念9.18向革命英烈鸣笛仪式、走进班级对全体同学进行仪容仪表检查和收缴管制刀具、不良书刊及手机等违规物品活动,我们还进行了珍爱生命、尊重法律做知法守法小公民宣誓签名活动、抗震逃生演练等等,正是在这一系列的活动的开展中,同学们增强了爱国情怀,强化了纪律意识,树立了人生理想,懂得了尊重法律、珍爱生命,正是在这些活动的开展中,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改变,我们亲眼见证了一些同学由原来的顽劣、无知、幼稚、粗俗、鲁莽、自私狭隘、不学无术,慢慢变成文明守纪、文明礼貌、言行规范、积极阳光、关心集体、乐于奉献、勤奋刻苦的好同学。由于德育工作落实到位,一年来学校未发生一件严重的违纪、违法事故,校风校貌比以前有明显好转。
(三)安全工作
我校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位置,尽全力加强安全管理工作。
1.为做好安全工作,健全了安全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了安全管理制度,适当地配备人员,组成强有力的安全领导小组,岗位明确,管理机制严密,安全工作呈良性运行。
2.学校封闭式管理,为确保我校全体师生安全,我校在安全小组的周密安排下,由学校教师轮流值班,实行安全责任到人,通过全体教师的不懈努力,维护了学校的教学秩序,保障了我校师生的安全,一年来,校内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
3.一年来,我校适时结合实际需要,对学生进行了国防、禁毒、拒邪和防火、用电安全等教育,时刻提醒学生注意安全,防患于未然。
4.为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我校加强了校舍房屋、用火、用电、食堂等的定期检查,同时积极配合第三方的检查,保证我校师生用火、用电和食品卫生安全。
三、近几年发展成果
(一)努力建成教书育人的现代化校园
1.改造完善基础设施。先后投入500余万元改造校舍。2017年下学期建成综合楼一幢,2018年新建学生餐厅一幢,2019年建成实验楼一幢,同时对老教学楼进行了整体加固,整修了教学楼屋顶,2020年新建学校大门和综合楼前广场,中心路面黑色化,所有建筑全部重新喷涂真石漆,全部面积近7000平方,粉刷教职工宿舍外墙,增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明校园等宣传橱窗。在上报2021年校园改造项目中还将兴建新建羽毛球场和排球场各1片,综合楼前广场新建文化长廊,同时改造二号教学楼后面花园,增加校园文化创设等等。对所有教室的门窗进行了更换,在中心路旁增添了花草和路灯,新建了师生的车棚,购买了饭盒保温箱,大大减少了学生排队打饭的时间。为了进一步改善教育教学条件,学校为所有师生配备了崭新的桌椅,更为所有老师的办公室、学生的教室全部安装了空调,这将进一步提高师生的生活质量,增加全校师生的幸福指数。
2、优化配置教育设施。增添学生用电脑58台,各专用教室配备多媒体;更换物理、化学、生物、劳技实验桌椅,改善设施;增添音乐美术设备;添置一批体育器材和实验器材;建成图书室信息管理系统,拥有优质纸质图书3.5万余册,生均拥有图书66.36余册。学校还建成了广播、监控、网络等3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3、开设学校官方的微信公众号。安排了专人运营学校官方的微信公众号,确保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能及时、安全、有效地发送到所有学生家长手里,做好学校对外的宣传工作。
4、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学生字帖》。从某种意义上说,“字如其人”,透过字迹,往往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学习习惯、为人秉性、做事态度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了初中阶段(7-9年级)的写字要求:“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临摩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近几年,我市的中考或县级以上的统一考试的语文试题中也注重了对写字的考查,有关书写的分一般在5分左右。在作文的“评分标准”中也特别指出:如果书写规范、工整、卷面整洁,可另得书写分等。为此,我校组织专门人员开发了校本课程《书法》。
(二)扎实推进与时俱进的教学改革
1、深入推进“让学引思”教学主张在我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课堂教学改革目的是改变教师以“教会”代替学生“学会、会学”的课堂价值观,解决学生消极厌学,效率低下的的学困问题。以国家课程改革为指导,以盐城市“让学引思”课堂教学理念为依据,立足课堂,切中要害,以学生“学会和会学”为目标,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我校尝试开创了“互动生成、轻松五步”教学法。要真正的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能力强起来,成绩好起来。做到课改为教学质量服务,模式与个性兼顾,榜样与整体联动同步,尊重差异与限期达标结合,使学生、教师的成长与学校跨越式发展同期实现。
“互动生成”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根据在师生、生生对话交流、思维碰撞过程中所发生的预设方案以外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困惑,及时调整预设的思路,灵活变通原有的设计,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行为。
“轻松五步”指预习、组学、展示、点评、巩固。把班级分为六人一组,学生分为乐学、善学、勤学三类,每组三类成员各两人。
2、我校现建有一个响水县首批语文名师工作室基地,成员覆盖全县多家中学的语文老师。通过开设讲座、研讨课、公开课,提高工作室成员的专业素养,为全县语文教师整体能力提升起到积极作用。工作室2018年10月应邀到盐城市亭湖初级中学互动交流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存在问题及改进方案
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悉心指导下,学校的发展取得长足的进步,坚定了对学校发展前景的信心,但同时,我们感到还有一些地方存在不足,急需改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县级以上范围内享有声誉的名师偏少;教师年龄结构偏大;学科教师比例不协调;少数教师个人专业素养还比较薄弱。导致“让学引思”课堂理念还不能很好的落地生根,广度和深度还不够深入,迫切需要加大培训,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2.近几年因为小升初学生流失严重,每年升入我校的学生不足三分之一,比如今年小升初240名学生左右,最终到我校报到的只有76人,虽然暑期也做了动员但是收效甚微。流失的学生有96人去文博学校,18人去双语,12人去七套中学,8人去县城学校,还有部分随亲外出就读。流出的学生都是成绩中游偏上的学生,对学校的教学质量是个很大的考验。
3.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学校通过开设法制讲堂、邀请派出所做法制报告会、告家长一封信、学生集体签名、主题班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但是偶尔还会发生一些触犯法律的事情,虽然情节不算严重,但是也说明未成年法制教育任重道远,需要政府、家庭、学校、社会共同配合。
通过学习省委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 结合全省新农村建设工作, 为实现全省“十二五”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我谈谈“十二五”新农村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几点思考。
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所阐述的坚持科学发展为主题的指导思想和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的要求与部署, 是我省“十二五”时期新农村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和创新发展的。
一、新一轮试点正为全省新农村建设探索经验
新一轮新农村建设试点, 经过近两年的工作, 总体看, 各市县领导重视、组织得力, 都能围绕《试点工作意见》的目标任务, 按照《试点工作方案》和年度项目计划认真组织实施。
一是在市县层面上从生产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农民培训、精神文明等方面都得到了加强和提升。特别是试点市县农民收入增长明显加快, 据统计, 2010年上半年, 试点市县农民现金收入、增幅和增长量三项指标全部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有6个市县, 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个;农民现金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8个市县, 与去年同期相同;增长量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9个市县, 比去年同期减少了1个;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8个市县, 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个;三项指标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市县和上年同期相同。
二是在试点乡镇、村的建设上突出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 狠抓了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整治和农民住宅改善, 试点乡村面貌呈现出崭新的变化。
三是在农村制度建设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方面, 按照“花钱买机制”的要求, 努力为全省总结经验, 探索路子。目前, 各试点市县把农村制度建设和创新作为新一轮试点的重要任务, 正在按《试点工作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 着力加强, 深入探索, 一些好的典型正在出现, 如泾川县立足实际, 按照“县城、小城镇、中心村”的格局配置资源, 重点加强中心村建设, 初步形成了资源配置和聚集人口的框架, 探索了村庄建设的有效路子;正宁县率先在全省县一级成立农村工作部, 由一名县委常委任部长, 在加强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等等。同时, 省直有关部门把各类涉农试点向新农村建设试点县集中, 已有以县为单位的6项试点工作 (财政省级直管试点、“一事一议”财政直补试点、集体林权改革试点、旅游产业示范试点、农村改水改厕示范、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 和4项单项重点工作 (牛羊产业大县、旱作农业项目县、中药材产业扶持县、梯田建设重点县) 向11个新农村建设试点县给予了倾斜, 其中省财政直管县试点覆盖全部11个试点县。2010年, 按照省委领导的指示, 省委农办牵头, 分别在新一轮新农村建设试点县会宁和永靖县, 抓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惠农政策落实试点, 取得成功经验后, 省委、省政府已分别召开有14个市州委分管副书记和86个县市区委书记或县市区长参加的现场会在全省推广。
四是切实加强了规划编制。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 今年, 省领导小组把规划作为试点也作为面上推进的一项重点任务作了具体的部署, 明确要求3个试点市、11个试点县和其他市州所在地的区以及有条件的市、县, 编制完成乡镇、小城镇建设规划和70%的村庄建设规划, 除此之外的其他县 (市、区) , 编制完成乡镇、小城镇建设规划和50%的村庄建设规划。目前, 试点市县已全部完成了全部乡镇、小城镇建设规划和70%的村庄建设规划, 其中瓜州、正宁、武山、陇西等县完成了所有村庄建设规划。
五是3个市的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深入推进。根据中央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部署, 3个试点市按照省上的要求, 分别编制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已经省政府批复。2009年11月, 省上在金昌市召开了全省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现场会, 总结了兰州、金昌、嘉峪关三市试点以来的工作, 交流了主要做法和经验, 研究了如何构建以工促农和以城带乡的带动机制、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机制,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工作机制。
六是研究制订了《试点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评价考核指标》、《甘肃省新一轮新农村建设试点县试点工作评价考核指标》, 使试点工作做到了量化考核。2010年底, 将依据评价考核指标开展试点中期检查评估和年度考核。
二、对“十二五”全省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思考
围绕“十二五”时期要实现我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这一奋斗目标, “十二五”时期全省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从我省与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的同时, 省内各地发展条件和发展水平差别更大的实际出发, 着眼于加快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 加强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 培养造就新型农民, 改善民生,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进农村制度建设和创新, 着力推广试点取得的成功做法和经验, 抓点带面, 点面结合, 努力实现全省新农村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㈠抓点带面, 着力推广典型经验一是继续抓好新一轮试点跨“十二五”前两年的工作。切实加强指导, 协调各成员单位支持帮助试点市县做好试点工作, 使试点市县在农民增收中处在全省领先地位, 为促进农民增收开创有效新途径;着力推进农村制度建设和创新, 为全省农村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创新机制、总结经验、探索路子;统筹协调, 督促试点市县完成试点工作的各项预期目标任务, 整体推进试点市县全面发展。二是认真总结提炼试点取得的典型经验, 全面推广, 以点带面。要把试点已经取得的好的做法和经验, 系统总结, 完善提高, 不仅在试点市县大力推广, 更要多途径、多形式全面推广到全省面上, 切实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㈡找准突破口, 推进全省面上新农村建设实现全省新农村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必须使面上工作有突破性进展。一是要认真抓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使群众得实惠、见实效, 切实改善民生, 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群众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要把“水、电、路、气、房”和优美环境“六进”农家作为改善民生的重点工程, 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 抓实抓好, 取得成效, 取信于民, 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二是发挥各级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综合协调的作用, 协调好有关成员单位, 抓好关系新农村建设长远发展的综合性、基础性、超前性、全局性的工作。
㈢夯实产业基础, 大力培育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始终把生产发展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支撑。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主导产业, 加强以设施农业为重点, 走高效节水农业、旱作农业、生态农业的成功之路, 把培育和提升相结合, 进一步做大做强草食畜牧业、马铃薯产业、蔬菜产业、林果产业以及全膜双垄沟播玉米, 培育起支撑我省新农村建设的支柱产业。
關键词:林业 生态 建设 发展
我国是一个森林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林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然而,由于长时间的木材生产,使得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虽然近年来实施了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天保工程等项目,恢复和改善了现有的生态环境,但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仍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为此,我们要继续加快实施以追求生态经济最佳平衡为核心目的的林业生态工程,使其所具有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一、树立正确的观念
1、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发展林业要立足于增加资源、改善生态,满足全社会在物质、文化、生理、心理、交往等方面对林业的需要。同时在林业发展中注意解决包括农民在内的生产经营者的收人问题和合法权益,增加广大林业干部职工的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是解决贫困林场、森工企业和自然保护区贫困职工的脱贫以及基本设施建设问题,要让林业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也步入小康社会建设的行列。
2、树立不侵害后代人的生存发展权的道德观。当代人不能为了自己的发展,过度使用资源,造成资源枯竭,环境破坏,使后代人失去生存发展的基础。当代人在利用现有森林资源的同时,既要保护现有森林资源,又要不断发展新的森林资源,为后代人留下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以及良好的生态系统。
3、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纵观人类历史,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原始和谐,进入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征服自然,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索取,对环境的破坏,如果任其扩大和加剧,将必然导致人类文明本身的衰落甚至人类自身的毁灭。为了人类的生存发展,必须抛弃人与自然的冲突模式而走向融合,去探寻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林业发展上,无论是造林、培育和采伐,都应当尊重自然规律。
二、推进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
林业不仅要满足社会对林产品的多样化需求,更要满足改善生态状况、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需要,生态需求已成为社会对林业的第一需求。我国林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变革和转折期,正经历着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实现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推进这一战略的实施,在战略步骤上,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需要和森林功能,划分生态功能区,采取不同的措施培育和保护不同功能的森林资源。在生产组织和技术措施上,应调整生产技术规程,使森林植被建设由注重取材的经营行为向森林生态系统经营转变,建设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提高生态建设的质量;同时根据生物多样性森林的多种功能利用实际,加大科技研究和成果推广,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让经营者能够便利快捷地得到他们的技术指导,新技术开发研究能够引领林业发展各领域新的技术潮流;在生产关系上,应调整管理体制、投资经营政策等,明确新时期政府和市场在林业建设上不同的责任和义务,真正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府财政支持体系和市场调控体系,形成适应新时期林业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要加大人工林培育,实现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转变的战略目标。采取强制性措施保护天然林资源。对我国森林利用结构和发展模式进行重大调整,加大人工林培育,逐步实现由采伐利用人工林替代采伐利用天然林,解决木材供需平衡矛盾,真正保护好天然林。
三、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建立生态建设的机制
要培育生态服务市场,推动生态效益货币化、资本化。生产或消费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消耗,应当计入成本,予以折旧。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中应当包括环境成本,环境成本包括资源开采和获取的成本,环境损坏和恢复的成本,以及当代人占用后代人资源的“用户成本”。要发展高效益的木材加工业,以加工业发展拉动森林培育,增加“经济人”的利益驱动。应以科学合理的采伐利用引导造林、营林业的发展。森林发达的国家往往是林业加工业发达的国家,如芬兰、瑞典、加拿大等。实践证明,造林和管护不与人们的经济利益追求相一致,消极的保护和被动的建设,往往是低效益甚至是负效应的。
四、要加强宏观调控,坚持政府的财政金融支持、强化依法组织管理
从建设投入上看,林业发展不仅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投资,也需要企业、单位、其它投资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与投资投劳,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从建设工程管理和行为主体上看,需要中央和地方各级计划、财政、农业、水利、林业、国土、环保、司法、行政执法部门以及广大人民的通力合作和参与;从建设收益上看,生态的改善事关整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触及社会各界和全体公民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由于生态建设不仅是社会公益性基础工程,而且正是宏大的系统工程,具有投入高、规模大、周期长等特点,在投资上具有很大的外部性,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使他人收益却不会因此得到补偿,社会收益或成本大大高于行为者的个体收益或成本,正面的外部性总是削弱私有部门的投资热情,需要代表全体人民利益的政府进行干预,经济的外部性才可能被内在化。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态建设的公共物品属性、经济外部性和社会性,决定了需要政府加大宏观调控和依法组织管理,以合理配置各种资源,保障生态建设。
要进一步强化依法治理。我国人口多,经济欠发达地区面积大,人为破坏资源的因素多,生态建设任务重,难度大,没有强有力的政府行政机构采取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难以组织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因此,国家应当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生态建设的客观要求,建立政府主导、政策引导、宏观调控、市场运作的机制,调动全体公民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作机制。政府在生态建设中应当发挥重要的作用,以加快生态建设。转换国有森工企业经营体制,发挥国有林在生态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建设“四大体系” 实现跨越发展】推荐阅读:
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绿色发展10-20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惩防体系建设07-16
英国留学选专业四大技巧四大禁忌11-14
四大总结(信访)09-10
四大成功经验10-07
人生四大智慧11-25
四大法律风险12-22
扎实开展四大活动07-14
企业文化四大忌讳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