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谱》的教学反思
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都涉及到听觉的作用,审美主体对于音乐的各种听觉感受能力(节奏感、音高感、旋律感、和声感、结构感、形象感等等)是审美能力的基础。学谱的基础也应该首先放在听觉能力的培养上。听得多了,就自然会有一些音高的感觉,有了先入为主的音高再唱简谱,学生更容易掌握音准的概念。比如,在教唱新歌前我首先让学生欣赏,以听领先。做为音乐老师不能剥夺学生聆听音乐的权力,一首乐曲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聆听去充分体会音乐中美和丰富的情感。重“听”的教学,强化“听”的功能。当学生进教室时我用的音乐就是今天要学的歌曲,让学生有个无意识印象,但这种欣赏教师是有意指导,为下一步学好歌曲作好辅垫,这时学生却在无意中学会倾听。在真正要学习这首歌曲前,我又安排了一次有意欣赏,这属于诱导性的欣赏,启发学生:“刚才你们在进音乐教学时听到歌曲是什么情绪的?你听了有什么感受?”……诱发学生联想,指导学生欣赏,从而对歌曲的情绪、节奏、表现的内容等有初步了解,同时旋律、节奏,在学生脑中有一定印象,起到了熟悉旋律等作用。这也是许多老师提出的先唱歌词再唱简谱的方法。但一遍一遍的唱学生很容易分心,也提不起兴趣。所以在听的时候要变化多种形式,在给学生美的感受的同时强化他们听的感觉。
二、音乐教学的多元化
为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又不让学生厌倦音乐课。首先就是投学生所好,从他们的兴趣出发。所以音乐教学不能再是传统的学习观,提倡学科综合,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入手。上音乐课时,我就从学生喜爱的一部动画片的主题曲或影视着手,让学生自主的去感受参与鉴赏。学生主动的参与进来从而老师学能从中,引导学生兴趣的去学习了解音乐的不同领域。如自己很喜欢这首歌曲就,把你对这首歌的喜欢之情,容入歌曲中让聆听者知道你喜欢这首歌曲。以这种教学手段
引领学生知道音乐不单单只是开口就唱,还要表达人内心的情感。音乐教学要多元化,所以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唱。让学生更加喜欢音乐课就要让音乐课堂丰富、多元。充分利用艺术之间的这种相融通关系,充分发挥与运用各种艺术门类的不同表现手段,整合成综合合性的音乐教学方式,如用形体动作配合音乐节奏,用表演及情节表现音乐情绪,情感,用色彩或线条表现音乐明暗、相同与不同等等。所以培养学生有正确的审美观与审情趣,先让学生喜欢你的音乐课堂。
三、培养学生的能动性
学生随着年龄特点及乡镇环境的等因素,造就当地大多的学生行为都非常被动,连提问都是极少数学生举手这样的情况,越到高年级就越严重。老师上课就像是一个人在自演独角戏,别说是音乐课里律动和创编这些环节能让学生主动参与。看到这样的情况我首先从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着手,让学生兴趣主动的参与进教学当中来。从这些音乐教学上让学生知道音乐文化价值的所在。一起探讨流行音乐的发展路程,让学生也以正确的心态去对待世界多元文化。从而把学生的审美观、价值观延伸到音乐教学内容当中来。再让学生用自己所理解的情感来演唱自己最喜欢的歌曲,从而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识谱,基础音乐教育,素质教育,创新
国民素质是指一国国民在先天亶赋和传统文化影响的基础上, 在后天教育和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包括身体、心理、社会文化特质等在内的综合素质。提到国民素质, 自然想到我们伟大祖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底蕴。这是我们成长的沃土, 素质形成的源泉。灿烂的文明在我们中华儿女的血液中流淌着, 赋予了我们不可割裂的民族脉搏。从黄河、长江流域的发展看, 从世界各地华人的足迹看,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那时起, 我们深刻地认识并骄傲, 我们是中国人。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那时起, 中国便昂首地站在世界的舞台。改革春风在三十年前的香江吹起, 吹绿了华夏神州大地。“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我们要发展, 发展我们因自闭、战争等造成的落后的经济, 发展我们的教育, 发展我们的综合国力。在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指引下, 我们高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两面大旗, 全面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无需再论证, 教育在国家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明确指出, 全国的普通教育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这既是教育改革的需要, 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什么是素质教育?前总理李岚清指出“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的的教育”。他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了基础教育的方向是全面加强素质教育, 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而音乐教育正是全面素质教育中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我们知道, 基础音乐教育的根本性质也是素质教育, 而不是单纯的音乐技能或是音乐专业教育。音乐教育以其特有的不可替代的方式陶冶着学生的心灵, 是一种提高修养、完善人格、促进全面和谐发展的文化教育。因此, 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也就是音乐教育。
一、识谱是音乐教育的基础
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 是学习音乐的工具。犹如文字是记载语言的符号, 是人们交流的工具一样, 乐谱是音乐创作中基本的语言符号。识谱作为音乐教育的一个基础环节, 对音乐教学至关重要。这和要学会看文章就要会识字, 要盖大楼就要会看图纸一样, 要学会音乐或进行音乐创作就必须先学会识谱。人们常说什么事都要有个“谱”, 这里所谓的谱, 也就是一个规律、一个标准或一个规范, 它也形象地揭示了乐谱的重要作用。虽然不识字的人也能用语言与人交流, 不识谱的人也能用歌声或乐声抒发自己的情感, 但这毕竟受到很大的限制, 是浅层次的交流与情感表达, 就不能用较高层次的文字语言即用文章来传达思想, 也不能用音乐中的音符和演奏技巧来抒发情感一样, 达到艺术的理想境界。所以识读乐谱的技能学习是音乐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缺乏这方面的音乐教育绝不是良好的、完整的音乐教育, 也不能称其为根本的音乐教育。只让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对音乐进行一般性接触, 进行了解式的学习, 而忽视必要的识读乐谱技能的教学是对素质教育的误解。
笔者认为, 识谱可以提高人们听觉的辨别能力, 也可以促进人们节奏感的培养并训练准确的歌唱、演奏能力, 还可以发展人们的想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识谱能力的强弱标志着基本音乐教育质量的高低, 也是全面素质教育质量优劣的直接反映。
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对识读乐谱的教学要求。
由此可见, 识谱教学应该达到什么水平, 至少简单的简谱和五线谱应该能认识并能视唱或看懂乐谱, 可是现状呢?
二、国民接受音乐教育的现状
笔者对升入五年制师范专科学校的新生 (即初中毕业生) 进行了音乐水平教学调查, 对4个班共180名学生作了问话统计, 结果显示:认识简谱并能试唱 (唱不准) 的有36人, 占20%;只有7人会识读五线谱但不敢唱, 约占3.8%;其余的都不会识读乐谱, 约占76.2%。3年前, 北京师范大学一位教授对本校的大学生作识谱调查, 结果显示“认识五线谱的学生人数不超过5%, 认识简谱的人数不超过10%”。
在这里我们必须看到的是, 那些少之又少的能识谱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由社会业余音乐培训机构培养出来的, 如青少年宫、文化宫、琴行等, 他们大多数是为了某种功利性目的而在校外学习某种器乐。又有多少是因为参加了学校的音乐兴趣小组、合唱团或乐队才会识谱, 音乐课堂培养了几个会识谱的呢?这是全面的素质教育吗?学生对音乐学习的迫切要求之一就是希望能掌握简谱, 认识五线谱, 提高音乐修养。那么, 是我们的基础教育学校不能培养人们的音乐教育吗?显然不是。是我们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教学水平不够吗?事实是我们没有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我们的音乐考核形同虚设, 我们对音乐教育的结果不以为然。
笔者通过对一些青少年学生 (小学至大学) 的访谈了解并总结出现在青年人对音乐教育接受的态度和现状显示:
1. 主要喜欢和接受流行音乐 (歌曲) 和民歌, 并能模唱 (只唱词, 不会谱) 。
2. 排斥古典音乐, 认为太复杂、深奥, 不愿接受。
3. 淡化传统民间、民族音乐, 认为跟不上时代。
4. 也想学会识谱, 可是在学校的音乐课中学不了。
5. 音乐的鉴赏能力几乎为零。
由此不禁慨叹, 60年的新中国成长, 祖国繁荣昌盛了;30年的改革开放, 经济腾飞了;而10年的教育改革, 素质教育却受挫了。
三、目前音乐教育的矛盾和策略
问题一:学校不重视音乐课, 把它当作“小课”、“副科”。虽然音乐课是必修课, 但是在升学考核之列, 导致教师不想教, 学生不想学。
策略:提高学生、家长、学校、国家对音乐教育的深刻认识, 强化音乐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学生的学习成绩应包含音、体、美, 并在各项评比、排名中作记分。不能光看语数“双百”, 在小升初、初升高阶段也应计算音、体、美的考分, 要有相应的考试制度和办法, 强调考识谱。
问题二:基础教育学校音乐课教学单一, 优秀的音乐教师总是很少。每个学生都有享受音乐的权利, 可大多数学生在音乐课上感受不到音乐的美。因为他们没有起码的音乐识读乐谱、基本乐理的技能知识, 导致教不得法, 学不得法, 如此恶性循环, 便使得音乐课形同虚设。
策略:1.加强音乐教师业务培训, 并对其教学过程、教学成果作评估;2.严格音乐教师的准入制度, 对其业务能力不达标的一概不准进入教师队伍。中国是个人情社会, 可我们要想一想一个教师要教成千上万个学生, 必须慎重;3.加强教学课程改革、科研和创新的力度;4.改分散识谱教学为集中识谱教学。这样便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乐谱, 并有助于学生其它技能的提高。
问题三:在实际音乐课堂教学中, 我们淡化了器乐演奏教学目标要求, 更没有创作音乐活动的要求。而这两项是我们学习识谱的有效方式。良好的识谱能力也是提高音乐综合素质的保障和要求。我们的音乐课堂更多的是老师教学生唱歌, 形成的误解就是音乐课就是歌唱课。
策略:我们在课程设置上要开展乐器演奏教学环节, 要求每人都要至少会演奏一种乐器, 有条件的学校可每周单独开设一节器乐课。强调音乐创作活动的开展, 如编曲、编舞、音乐游戏、音乐故事等, 丰富音乐课堂, 让音乐课堂充满活力和美的享受, 达到美育的目的。
问题四:发展个别, 忽视全体。中小学校大都开设有各种音乐兴趣小组, 这些只有个别学生参加的音乐教学成果往往成为学校炫耀素质教育的资本, 以点带面, 违背全面素质教育的宗旨。
策略:考核素质教育的成果必须是全部学生的素质能力, 可以通过随机抽查的方式进行, 不能只看到个别学生的表演就以之代表全部的学生素质。教育部门应在考核制度和方式上再作调研, 制订详细的考核细则。
四、展望
《音乐课程标准》将基础音乐课程定位为“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 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并指出音乐课程具有“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 对于促进学生全面、有个性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提出对一名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至少具备以下五方面的专业素质与能力要求:1.读谱视唱能力和读谱视唱教学能力;2.音乐表现能力和音乐表现的教学能力;3.音乐评论能力和音乐鉴赏的教学能力;4.初步的音乐创作能力和音乐创作的教学能力;5.课外音乐活动的组织能力。这五点要求是音乐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保障, 尤其是识谱教学。
如今,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艺术的发展, 形形色色的社会音乐服务机构对我国音乐教育有推动作用。虽然这些机构和个人大都以利为先, 但不可置否的是他们培养了成千上万的琴童、音乐爱好者、小演奏家、音乐工作者等, 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学校音乐教育的不足。我们应当肯定他们所作的贡献, 同时也希望政府要有合适的管理和服务, 以便健康有序地发展音乐教育。
五、结语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 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 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 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 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
音乐是一门语言, 在需要并运用这门语言时, 就必须了解掌握她的符号———乐谱, 这是打开音乐殿堂的一把金钥匙。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戴定澄主编.音乐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但在我教小学音乐这短短的一个月时间,便有着这样的深刻的体会:学校音乐重视识谱教育,但学生最没有兴趣,最弱的也是识唱简谱.对于音乐识谱教学,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做了些反思:
一.强化听的感觉.
诱发学生联想,指导学生欣赏,从而对歌曲的情绪、节奏、表现的内容等有初步了解,同时旋律、节奏,在学生脑中有一定印象,起来了熟悉旋律等作用。这也是许多老师提出的先唱歌词再唱简谱的方法.但一遍一遍的唱学生很容易分心,也提不起兴趣.所以在听的时候要变化多种形式,在给学生美的感受的同时强化他们听的感觉.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都涉及到听觉的作用,审美主体对于音乐的各种听觉感受能力(节奏感、音高感、旋律感、和声感、结构感、形象感等等)是审美能力的基础。学谱的基础也应该首先放在听觉能力的培养上。听得多了,就自然会有一些音高的感觉,有了先入为主的音高再唱简谱,学生更容易掌握音准的概念.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音乐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一种偏向,把识读乐谱的教学工作摆在一种不适当的地位。认为只要学会了识谱,几乎就可以解决音乐实践活动中的所有问题。就像有些同志所说的那样:“识谱是打开音乐圣殿的一把金钥匙”。有些老师也把识谱教学置于音乐课的首要位置,甚至搞什么“集中识谱法”、“速成识谱法”,但在事实上,我们的音乐老师长期以来被识谱教学至高无上的地位所困扰,很多学生也因此而挫伤了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识谱是音乐教学中一种较为高级的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也就具备了一定程序的自学能力。因此,广大音乐老师都很愿意、也热衷于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还拿“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来激励学生学习识谱的热情。应该说,这样做是正确的,是无可非议的。但是,问题的关键是,究竟用什么样的教学思路来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呢?是用专门的视唱练耳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呢还是在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使用乐谱来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课程标准中指出:不顾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音乐审美教学特点,在教学内容、要求及教育形式等方面,均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专业化倾向,这是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存在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可见,选择后者还是更为容易地解决问题。下面,就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识谱能力的培养略谈几点想法。
一、正确认识“识谱”在音乐教学中的地位
课程标准中指出: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是学习音乐的一种工具。既然识谱只是学习音乐的一种工具和手段,那么识谱就不是音乐教育的目标。学生掌握一定的识谱能力对于音乐教学是必要的,但是实际上并不是“不会识谱就不能学习音乐”“不会识谱就无法进行音乐教学”,这相的想法与“不认字就是文盲,不识谱就是音盲”同样是不科学的,因为在没有使用文字以前,孩子们都能说话,在没有学生乐谱之前,学生人都能够听音乐和唱歌。乐谱仅仅是记录音乐的一种工具,乐谱的本身并不是音乐。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获得音乐文化修养,不只是音乐知识技能,通过音乐教学使他们身心获得全面发展,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对识谱教学的过高要求和过分“投入”,只会给音乐教学带来负面影响。这是因为无论何种乐谱,对于学生学习来说都存在一定的技术上的难度。知道一些读谱的知识相对来说还比较容易,掌握读谱技能必须经过一个相当的训练过程,不经常练习、使用一定会变得生疏。因此,在每周一、两节音乐课时里,在识谱方面提出过高的要求是不可能实现的。事实上,对培养学生识谱能力的要求过高不但难以实现,而且会使音乐教学陷入枯燥的技术操练,影响了音乐审美教育的实施,还出现许多学生不愿学习识谱、不喜欢音乐课的现象。
二、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习识谱
课程标准指出:不同年级的学生要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在前文中也提到了在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使用乐谱来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是更为可行的一种有效方式。也就是说,学生学会读谱主要是通过音乐实践活动,而不通过专门的识谱练习。通过生动的音乐为载体,在学生感性积累和认知音乐的基础上进行识谱教学,要比单纯进行专业的识谱训练效果要好得多。在选择教材时,尽量选取学生耳熟能详、喜闻乐唱的作品,既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兴趣,也顺带着渗透了识谱的技能。如《小星星》、《生日歌》《欢乐颂》《歌声与微笑》等等,这些歌曲学生大都能哼唱,谱例也不复杂,在熟悉旋律的基础上把歌词替换成唱名就容易的多了,学生也不会觉得是一种负担。在遇到生疏歌曲的时候,未必一定要先学曲谱再学歌词,这样只会增加学生的厌学情绪,通过听唱教唱之后再学唱曲谱、背唱曲谱,这种“背道而驰”的方法更有效果。
三、识谱教学要符合音乐学习的规律
音乐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音乐审美能力的教育,而不是培养音乐家的教育。兴趣是引起注意的重要因素,对感兴趣的事物,人们总会主动愉悦地去探究它,为此在音乐教学中培养识谱能力,不能一蹴而就,而是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上从感性上积累音乐的节奏感和音高感,通过听唱法学习唱歌,用“模唱唱名”的方法学习唱谱,并要求学生多做“背唱歌曲的唱名”,有了大量唱谱知识的积累,才能逐步建立唱名的音高感。开始由模唱听唱,后辅以视唱,再逐步增加视唱的比重,这种“先听唱谱,后逐步增加视唱谱”的办法是符合学生认知音乐的规律的,而且对于整体上感受歌曲的艺术形象是有利的。
四、关于教学中的记谱法
在80年代,中小学音乐教材曾多次推动“五线谱替代简谱”的努力,然而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实践证明,学习简谱未必就“拖了音乐教学后腿”,改学五线谱也并未“提高音乐教学水平”。就本人教学经验而言,简谱有易记、易学、方便直观的特点,更适合我们农村音乐课程的教学使用,这也是从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角度出发吧。当然,课程标准中也规定出各地、各校“自行选择”,体现了从实际出发的指导思想。
识谱是打开音乐大门的钥匙,但识谱教学又是困扰学校音乐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据调查,学生普遍感到学习识谱枯燥乏味。一位学生这样说道:‚一提到上音乐课,我就头痛。因为一上音乐课,就有无数个我不认识的音符迎面扑来,令我头晕。更可怕的是,老师竟然让我全都记下来。这怎么可能呢?我又不是音乐天才,这么多的‘多来米’,看到都害怕,让我背下来,简直就是谋杀!‛看来,传统的、填鸭式的识谱教学是学生不喜欢音乐课的主要原因。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谱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必要环节。‛但‚教学内容安排要符合学生心理和心理发展规律。不要把识谱与视唱作为孤立的知识点,要从感性入手,深入浅出,逐步提高。‛新课标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教育观念,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评价等都在改变。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音乐课程标准》,改变旧的观念,指导到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时俱进,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创造性地实施《音乐课程标准》。小学音乐课要针对小学生求知欲强、可塑性强、理解力差、坚持性差的特点,依据大纲要求,由浅入深,由简入繁,循序渐进地制定教学计划,确定音乐教学进度中识谱的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识谱教学。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识谱兴趣
新课标低年部目标中,将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放在首位。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它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倾向,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是以人的主观意愿为驱动力的。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只有激发学生对识谱的兴趣,学生才能有主动学习识谱的愿望,做到自主学习。低年级音乐课要针对学生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理解力差的特点,从趣味的、新颖的教学形式入手,培养学生对识谱的兴趣。比如,在教一年级学生认识五线谱时,我让学生伸出小手念儿歌:五线谱像小手,五根线四个间,我们从下往上数,第一线,第二线,第三线,第四线,第五线,第一间,第二间,第三间,第四间,五线四间五线谱。再如,学习唱名及其位臵时,我又编了首儿歌:下加一线敲敲门do、do、do,门口招手来来来re、re、re,第一线上有猫咪mi、mi、mi,第一房间坐沙发fa、fa、fa,第二线上说说话sol、sol、sol,第二房间手儿拉la、la、la,第三线上笑嘻嘻si、si、si,第三房间歌儿多do、do、do。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爱玩好动的天性得以施展,他们在愉悦的气氛中轻松地学到识谱知识,形成了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注意,寓教于乐,使其在学习中得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音乐,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作为音乐教师就要让学生每节课都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课堂,让他们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
二、识谱教学应循序渐进 1、先节奏后音准
音乐语言最重要的两个要素是音准与节奏,其中,音准是是儿童最难入门的一个要素,而节奏入门要比音准容易。另外,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单独具有表现力。节奏训练先行,能使视唱教学中的难点得到解决,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对于刚入学的新生可从节奏教学入手。但值得一提的是,不能因为训练音准难就避开它。一年级的学生可先学习五声音阶,即学习‚do re mi sol la‛的唱名及音准,然后再扩展到七声音阶的学习。2、先唱词后唱谱
教学中往往学生听了歌曲范唱后就想学着唱词,若这时打断学生的兴趣,而让他们先唱曲谱,后学词,学生肯定很不乐意。教师何不因势利导,让学生先唱词,后唱谱,这样学生既容易感受歌曲形象美,又保持了学唱歌曲的积极性。这就如我们在识字前已学会了说话,熟悉字的发音后再认识字的形状和笔画一样。在学唱《春天举行音乐会》这首歌时,经过听范唱、感受歌曲快乐情绪等教学活动后,学生已基本熟悉了歌曲的旋律,他们被欢快的歌曲所吸引,有强烈的学唱歌词的愿望,甚至有的学生己经情不自禁地跟着录音唱了起来。这时我没有按照传统的先教谱后教词的做法,而是顺势让学生随着琴声唱词。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只一遍就唱会了歌曲。我觉得他们已经掌握了歌曲的旋律,等学会歌词后,再进行学唱曲谱。通过这样试唱,学生不仅发现他们‚本事‛变大了,而且也会觉得识谱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从而对学唱曲谱充满了信心。3、先攻难点,后整体识谱
在整首歌曲中,有些乐句旋律较难一些,学生不易掌握和学习,如果把这些部分加以重点讲解和练习,突破难点后再进行全曲视唱歌谱,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三年级教材《花喜鹊和小乌鸦》这首歌中的第二、第三乐句里有一个大跳音程(‚sol1—————低音la‛)节奏也较复杂,还在低音上有颤,音学生不太好把握。我先将这一句曲谱的学唱设计成‚下坡‛的环节,提示学生前面有一个很陡的坡,下去要特别小心。当指导学生会唱这一句以后,再学唱整首歌谱。这样难点先突破了,再识唱整首乐曲就会更容易,也不会出现视唱‚卡壳‛,‚冷场‛现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通过游戏促进识谱教学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学习五线谱是十分困难的。他们面对陌生的音乐符号,感到枯燥乏味深不可测,对单调呆板的教学缺乏兴趣,学习困难信心不足。但如果我们采取游戏教学方法,把音乐教学因素和游戏紧密结合组织教学,做到分散难点,化难为易,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常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如,在学读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时,教师按节奏表演‚走‛和‚跑‛的动作,并请学生帮教师同步‚配音‛。学生在教师表演的控制下有节奏地念读‚走 走 跑跑 跑跑‛。当他们感受到‚走‛用的时间长,‚跑‛用的时间短后,再进行教师‚走‛一步学生‚跑‛两步,让学生意识到‚跑‛的时间是‚走‛的一半,最后教师再出示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于是,学生在走走、读读的游戏中了解了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时值,掌握了两种音符的读法。又如,在复习二拍子、三拍子节拍时我和学生玩‚摘果子‛游戏:在黑板上有一棵果树,上面有两个一串的果子,也有三个一串的果子。教师即兴弹奏二拍子的乐曲或三拍子的乐曲,学生分小组随着音乐的节拍拍手或跺脚。每首乐曲结束后,各组学生要经讨论尽快确定这首乐曲是几拍子,并派代表到树上摘果子,先摘对了的小组可以将果子保存起来。待全部乐曲弹完后根据各组所摘果子串数的多少评出优胜组。就这样,在妙趣横生的游戏中,学生掌握了知识、提高了技能。
四、运用多媒体辅助识谱教学
根据科学家实验说明,视觉和听觉在学生的学习中起到的作用最大。而运用多媒体进行电化教学恰恰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听能力,丰富了他们的视听感受,从而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多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提高了。并且将多媒体课件运用到识谱教学中,对于突破教学重点,分散教学难点常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从而大幅度提高了教学质量。如,二年级歌曲《花喜鹊和小乌鸦》第三至五乐句中出现的附点和切分节奏、十六分音符等都是学生不好掌握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些难点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以辅助识谱教学。我将难点乐句的学唱设计成郊游中‚爬山‛的环节:多媒体屏幕上,一片青翠起伏的山峦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曲谱中的唱名则按音的高低出现在山峰上或山谷间,这让学生对歌曲的旋律线及音高的变化一目了然。并且唱名按旋律的节奏出现动态变换,使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和掌握了旋律的节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爬山‛。那些复杂的节奏、高低起伏的旋律甚至大跳音程很快就被学生轻松掌握。可见在教学中,适时、适度、有针对性的将多媒体课件引入音乐课堂,运用于低年级识谱教学,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一、贴近生活, 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识谱知识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识谱的难点是音高和节奏, 节奏训练先行, 能使视唱教学中的难点得到解决, 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 对于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 教师要重视对他们节奏感的培养。教学中, 我们要从学生熟悉的环境和事物入手, 寻找音乐的题材, 将音乐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
二、以唱带谱,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中学生听了歌曲范唱后就想学着唱词, 让他们先唱曲谱, 后学词, 学生不乐意。教师应因势利导, 经过听范唱感受歌曲情绪, 他们被优美的歌曲所吸引, 掌握了歌曲的旋律学会歌词等教学活动后, 再进行学唱曲谱。通过这样试唱, 学生不仅发现他们“本事”变大了, 而且也会觉得识谱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从而对学唱曲谱充满了信心。这就如我们在识字前已学会了说话, 熟悉字的发音后再认识字的形状和笔画一样。
三、器乐结合, 强化学生的识谱技能
乐器进课堂是识谱教学的最佳实践活动, 学习乐器演奏的过程同时也是巩固识谱的过程。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不仅能正确地演奏出各种音符的时值、音高, 还可以通过反复的演奏达到听音训练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准确的音高概念, 有效地增强识谱的能力和兴趣。
识谱是系统地接受专业音乐教育的起步,它作为音乐基础课程——视唱练耳教学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因其形式简单,内容浅显,而极易使人们忽略对其教学方法和原理的探究。随着近年来专业音乐教育的普及化和视唱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多样化,在教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这迫使我们不得不对其进行反思:为什么在世界各地被广泛接受和采用的五线谱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显得非常困难,仅仅识谱一项内容就占去视唱练耳教学的很多时间?为什么这样一个科学的记谱体系使很多老师教得费力、学生学得困难?更可悲的是,不少人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在课堂上学了五线谱后,在工作中却不能学以致用,甚至弃之不用,而改用简谱?自2000年教育部颁布新的音乐基础教育教学大纲,规定中小学音乐课的五线谱教学用首调唱名法后,高等音乐师范类视唱的首调教学方兴未艾,但教学效果却不能尽如人意,这其中的原因到底在哪里?经过反思后我们发现,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很多司空见惯的问题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许多问题都有其深层的原因,这就需要我们以认真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研究、去探讨,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能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并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而不是对问题熟视无睹,见怪不怪,或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根据表象凭经验想当然地去处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针对教学中的这些现象和问题,本文试图从人们在识谱过程中的心理反应的角度进行分析与研究,期望寻求这些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下文所提的首调唱名法,除了特别说明外,均是指五线谱的首调唱名法。
一、视唱识谱的心理分析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视唱识谱与人们对字符的认知学习方式相类似,有研究认为:“视唱的心理反应过程与识字相似,即把书写符号通过记忆转换成声音。有所不同的是文字转换的声音是符号化了的声音(语言),每个声音都是经过约定与相应的概念联系在一起的。有效的识字过程分为两个心理反应阶段:第一阶段,根据文字符号读(或默读)出声音;第二阶段,把读出的声音与所指的概念相联系,予以理解。正确的视唱过程也分两个心理反应阶段:第一阶段,根据乐谱符号唱(或默唱)出唱名;第二阶段,把这个唱名与特定的频率与时间联系起来,即唱出这个唱名的音高与音值。”①这就是说第一阶段主要是对音符(根据其形状或位置)读音的认知;第二阶段则涉及到唱名的绝对音高与相对音高,引出固定与首调唱名的思维定势以及内心听觉和音准等问题。
对于识谱教学而言,不同谱式和不同唱名法在这两个阶段的教学侧重点各有不同,本文主要探讨的是首调唱名法的识谱心理,即根据音符唱出唱名,也就是人们对字符(音符)认知学习时的心理反应,通过对这一过程的研究,了解识谱的心理机制,并在教学中制定相应措施,加强视唱识谱第一阶段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改善教学效果。
认知心理学认为,对字符(音符)的认知学习是一个对字符信息的加工贮存过程,“个体如果真正要认识某一单字,学到后并将之贮存,以备以后随时检索出来应用,他必须在短期记忆阶段,将该单字的字形、字音、字义分别编为形码(visual code)、声码(acoustic code)与意码(semantic code)。经过编码之后的讯息,始可贮存。”②也就是说,对字符的认知,就是对字符信息的编码贮存。
根据这一理论,对我国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两种谱式——简谱与五线谱的识谱特点进行分析与比较后可发现:简谱以7个阿拉伯数字作为调式音列的各个音符标记,由于其外形简单,特征明晰,并常用于人们日常的生活实践,便于识别;加之每个音符都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唱名,形码与声码完全对应,便于记认。这里不论其在音乐实践中的使用价值,仅从对乐谱中音符的认知学习的角度讲,简谱极具优势,这也是它得以推广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简谱在视唱过程中,其音符的音高概念不是通过直观距离所进行的记忆转换,而是靠标记符号抽象化的音高想象完成记忆转换。这一点恰恰是五线谱的独特优势,它与简谱的识谱原理完全不同,它不是根据音符的形状来确定读音,而是根据音符在五线谱中不同位置来确定其读音的。也就是说,五线谱通过线间高低关系形象地呈现出不同音高之间的距离关系,人们在视唱过程中是通过视觉对音符高低的距离与旋律线条运动走向的直观形象完成音高记忆转换的。这一点特别是在器乐视奏和演奏中对快速运动的音符直观形象的把握非常重要,这也是五线谱之所以在专业音乐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根本原因之一。但对视唱而言,由于同一个音符在五线谱中不同的位置,其读音就不同。这使得它的形码与声码不能对应,不似简谱的音符与唱名那样具有互为唯一的特性,五线谱的七个唱名(声码)中每个声码都代表了数个处在不同位置的音符。举例说比如唱名“la”,它分别代表了高音谱表的第二间、下加二线与上加一线等位置的音符,如果使用大谱表位置还会更多。这种一个唱名代表多个音符位置的情况,使得惯于根据字符形状读音的人在一开始学习五线谱时会感到茫然和困惑,因此在学习五线谱时,首先必须突破原有识谱学习的思维定势,确立一种新的字符认知学习模式。
五线谱的学习又分为固定唱名法与首调唱名法:固定唱名法的识谱是利用五线谱的五条线作为坐标,根据符头所在谱表的空间位置来确定音符的唱名读音的。而首调唱名法的识谱既不完全同于简谱对音符进行形、声编码的认知方式,也与固定唱名法根据音符的空间位置确定唱名有所区别,它是根据不同的调高“先确定第一个音符的唱名,然后就根据第一个音符与第二个音符相距的空间距离(线和间的数目)确定第二个、第三个等后续音符的唱名读音。”③也即是说,所有同类调式,它在不同调高的内部音程结构是相同的,这一点与简谱具有一致性。由此可见,首调唱名法的认知方式是融合简谱的认知原理,并利用线位坐标,根据音符之间的空间距离和音高走向来进行的。“传统的视唱教学忽视了这个关键点,不是去培养学生依据两个音符相距的空间距离确定第二个音符唱名读音的思维方法,而是把固定唱名法根据空间位置确定唱名的思维方法移用到首调唱名法上,要让学生背出七种唱名位置……使得首调唱名法在视唱第一心理反应阶段的学习要花费七倍于固定唱名法的时间。”④这也是当前视唱练耳课中首调视唱教学最大的误区之一。很多人没有注意到五线谱的固定唱名法与首调唱名法识谱学习时认知心理反应的不同,而是想当然地将一种唱名法学习的思维和方法套用到另一种认知心理与学习方式迥异的唱名法的学习中,这种文不对题的教与学只会使得教学事倍功半。
二、首调视唱教学的科学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首调视唱识谱既不同于简谱对音符按形、声编码后的认记,也不同于五线谱固定唱名法对音符所处的空间位置的识记,它是根据不同的调来确定音符在五线谱中相应的唱名位置的,它的难点在于对具有流动性的唱名位置的辨认。传统首调识谱教学片面强调对不同调唱名位置的死记硬背,试图通过大量的视唱练习,来强化对各调唱名位置的熟记。但这种教学方式所付出的代价是高昂的:它不但耗费了视唱练耳有限的教学时间,使视唱练耳课的主要精力与时间只是仅仅用来做简单的识谱训练,从而忽略了其他重要的,如对听觉能力的训练、音乐潜能的开发、对音乐审美的培养和对音乐风格的理解等许多内容;其更消极的是,在于它没有教会学生对首调识谱原理的理解以及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其结果影响的不仅是在校学生的学习,而且殃及到他们走向社会后所教的许许多多的学生。
因此,依照首调视唱识谱的认知规律,确立新的教学理念,改革首调视唱教学方法与内容,提高学习效率,是视唱练耳课教学的迫切需要。
(一)树立新的学习观念,突出首调识谱特点
首调视唱从识谱的角度看,其自身的特点是很突出的:调性一旦被确定后,主音位置即明确,而各音即以此为基准,其在谱表上所处的位置、音的相对关系和音高的进行方向等各种抽象概念,均可形象而具体地展示于五线谱上,使人一目了然。这是五线谱首调视唱的特点所在,所以首调视唱的教学都应该针对这一特点进行组织与安排。
首先,要使学生建立主音可动的观念,习惯唱名位置的移动,在教学安排和教材编写时不宜将为固定唱名视唱编写的教材一字不改地用于首调视唱教学,要避免按调号划单元分阶段、依次学习不同唱名位置的教学安排,必须打破五线谱学习中对唱名进行固定位置认记训练的僵化观念,而代之树立以音的相对关系和音高进行方向为核心依据的识谱观。
其次,在教学实践上,应有一个与之配套的措施与可行的方案,包括选用专门的首调视唱教材、科学的教学方法、合理的教学进度以及符合首调视唱规律与特点的教学安排等。这里想特别介绍一种行之有效的首调视唱识谱辅助练习方法,那就是先从一线谱开始训练。一线谱虽然只有三个音位,但它在为学生建立流动do的概念和根据音符空间距离确定唱名读音概念的过程中,具有典型意义和基础性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经过二线、三线谱的训练后,逐渐过渡到五线谱,以此来培养学生根据两个音在线、间中的空间距离和音高走向确定唱名读音的思维方式。这种利用线谱递增、结合主音音高位置可动式的二元综合训练,是理解、学习首调唱名法识谱的真谛的方法之一。因为从历史发展看,五线谱其实是由一线谱逐步发展而成的,而且早期是采用首调唱法的,我们的教学不能忽视这一历史传统和这一有效的训练手段。
(二)转换认知学习策略,改变识谱的机械学习模式
整个视唱练耳学习都是属于有意义的学习,识谱也不例外,但传统的视唱教学把识谱理解为机械学习,在教学中枉顾其认知原理和各种内在的有机联系,片面强调勤学“苦练”,期望通过大量的机械练习,来强化学生对各调唱名位置的记认,但这种教学方式相对于其投入来讲收效甚微。如果转变一下学习策略,给识谱学习赋予某种意义,将机械练习变为有意义的学习,效果将会大为改观。正如认知主义心理学认为:“如果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又具备适当的知识基础,那么这种学习材料对于学习者就构成了潜在意义。”⑤在视唱中两个以上的音的唱名连读,可组成“唱名词汇”,在首调视唱中,同一唱名词汇在各个调内,其音程距离是相同的,而记录在乐谱上,它们的空间距离也是相同的。比如do—mi都是在相邻的线(或间)上,do—sol是在相同隔的线(或间)上,无论调高怎样改变,这一距离是衡定不变的。这种相同唱名词汇与谱面音符之间空间距离的严格对应,是具有逻辑意义的。如果使学生能明白这一道理,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其规律,对提高学习效率会有很大促进。
(三)科学安排教学,扩大迁移效应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一切新的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包括迁移。”⑥视唱的学习是属于有意义的学习,这就是说在视唱的学习中也必然存在着迁移现象。所谓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凡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都叫正迁移,凡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都叫负迁移。”⑦在视唱练耳教学中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听觉训练时,学生的首调观念越强,进行固定听觉训练就越困难;或是对有固定唱名基础的学生进行首调识谱训练时,往往会发现其原有的水平和能力与新学内容掌握的速度成反比,其原因就在于虽然同是五线谱,但由于两种认知原理的不同,原有的识谱经验对后继学习产生负迁移。由此可见,迁移在视唱练耳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尽量设法利用迁移的效应,使前期的学习对后继的学习产生促进作用,而不是起反作用。因此,在教学安排上,笔者认为:
1.从识谱的角度讲,固定唱名法与首调唱名法在初级阶段不宜混学,否则其中一种唱法的学习思维定势会影响另一种,当然从本质上讲这两者并不对立,也不相互排斥,因为固定唱名的视唱到后期学习不同位置的C谱表时,其原理与首调视唱并无二致,只是在初级阶段二者的机理不同,宜熟练掌握一种后再学另一种,以免同时学习时互相干扰产生负迁移。
2.在教学内容上当对一种唱名位置理解并基本掌握后,适时进行多种唱名位置的练习,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引导其以“空间距离”或“唱名词汇”等为依据,积极建立新的、有效的学习思维方式,使学生能触类旁通与融会贯通,做到举一反三,最大限度地发挥迁移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提高识谱的学习效率。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新课标的实施,在高等音乐师范类教学的视唱练耳课中,首调已成为主要的视唱教学模式。但不少视唱课的教学中存在着“新瓶装旧酒”的情况,即用固定唱名法的教学模式和教材进行首调视唱的教学,学生既不了解两种唱名法的学习机理,也未掌握首调的学习方法,这影响的不仅仅是在校学生们的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这些未来教师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所贻误的不止是一代人。这一发生在视唱练耳课堂上的现象已引起了不少专家和学者的警惕与关注,并撰文对其进行分析,提出对策。本文作为个人在教学实践中学习运用教育心理学的体会,希望能对首调视唱的教学研究有所促进,并得到同行、专家们的指正,以期共同为视唱练耳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尽力。
注释:
①③④ 张羡声、吴华山、龙玉兰、肆口“一种符合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实际的视唱教学法”《中小学音乐教育》2004年第8期
②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P27
吉林市群众艺术馆 刘奕含浅析幼儿识谱简易教学法
近些年来,幼儿学习音乐的年龄越来越早,有的已经提前至三岁左右。系统的学习音乐理论知识,对于三岁的孩子来说还是比较枯燥和抽象的。特别是孩子们认识五线谱、能正确地唱唱名、并在钢琴键盘上找出对应的琴键,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五线谱上有那么多线、那么多间,音符具体画在哪条线上或间上?就连成人在识谱过程中也偶尔出错,更别提呀呀学语的孩子了。
3-6岁幼儿生理、心理特点非常鲜明:3-4岁为第一运动感知阶段,此阶段幼儿生活范围扩大,生活经验逐渐丰富,具有爱模仿、情绪作用大,认识依靠行动等特点。5-6岁幼儿生理、心理特点为活泼好动,好学好问,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开始萌芽。已经能够自己组织游戏。个性初期初具雏形,动作从近及远,由粗到细。此阶段为幼儿认识五线谱、与钢琴等乐器其建立良好伙伴、协作关系的重要阶段,幼儿可通过认识钢琴来了解并使用钢琴,通过老师的钢琴伴奏,来跟随音乐作模仿动作或简单游戏。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根据学龄前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在幼儿识谱入门课中,我逐渐积累并总结了一套简易的形象识谱教学法,特别针对于学龄前儿童识谱,把抽象性的五线谱做了形象性的简化,效果很好。
此套幼儿识谱简易教学法共分为三个部分:认识钢琴、认识五线谱、学习音符的时值、唱名。
一、认识钢琴
(一)区分各音组。
把键盘上完整的每个音组都形象地称其为“家”,每组中的七个白键代表孩子们,两个挨着的黑键代表瘦妈妈,三个挨着的黑键代表胖爸爸,这些成员组成一个完整的家,即一个完整的音组。请学生们找一找,在钢琴上一共有几个这样的家庭?通过这样的形象游戏,孩子们可以最容易地、最快速地分清各个音组。
(二)区分高低音组。
高低音组的最初认知可通过听觉来分辩声音的形象,以及区分高音组。其中有两个最特殊的是最高和最低音组:我们形象地称为是“大象”和“小鸟”的家。大字一组声音低沉深厚,那就是大象的家;小字四组音质清脆纤细,那就是“小鸟”的家。通过弹奏,几乎每个孩子都能准确找到他们家所在的位置,即大象的家为最低音区,小鸟的家为最高音区。随后把大象动物卡片放到大字一组的音区,把小鸟动物卡片放到小字四组音区的位置,加深幼儿形象思维记忆。
另外遵循孩子认识依靠行动的生理特点,可拓展舞蹈领域的相应动作,引导幼儿跟随相应音区的音乐做自编动作,如大象走,小鸟飞等。老师也应注意音乐弹奏的速度、节奏、音量、音色等,要符合教学要求,老师弹奏大字一组的大象 家时要把声音弹得重、沉,务必挥动大臂,使每个声音落实,从而引导幼儿在听觉中感知,并在行动中体现,踏步要重、要沉、要慢。这不仅是引导幼儿理解各音区之间的区别,而且进一步领会将来触键动作的要领,更积极地培养了幼儿感受音乐的能力。
《约翰·汤普森简易钢琴教程》第二册中《巨人的脚步》、第三册《跳舞的雨滴》、《动物展览会》等课,是本阶段教学的极好教材。可听录音或老师演奏,请幼儿做角色的自编动作或游戏。
二、认识五线谱
(一)认识五条线的排序
五线谱的五条线需要从低到高来排序,也就是说最低的一条线就是第1线,依次向上排列为第2线、第3线、第4线,最高的一条是第5线。把5名小朋友排成队,小个子排前面,高个子排后面,让小朋友从低到高一个一个地数一数,加深“由低到高”的印象。然后走到教室中间地面画着的大五线谱,让小朋友们找出最低的一条线,也就是第1线,然后依次向上数,巩固“由低到高”的印象。最后请最矮的小朋友找到最低的一条线,并站上去说出“第1线”,其它小朋友依次找到自己对应的线,并说出是“第几线”。通过这种理性到感性的认识,以及游线和实践,使孩子们很快认识了五线谱的五条线。四个“间”的的认识方法基本同上。
(二)认识高音谱号和低音谱号
高音谱号就象一个骄傲的指挥家。高高的个子,胖胖的肚子,燕尾服的下摆还翘翘的!随后出示这个指挥家的图片以及高音谱号,孩子们能很快把二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低音谱号就像一个大虾米,拱着背弯着腰,眼睛就长在它的背上。随后也出示图片及低音谱号。
最后还可以通过动手粘贴图片的游戏,让孩子们了解它们在五线谱中的大致位置。
《拜厄钢琴初级教程》中入门的几课,就是非常好的教材,它把高低音谱号的练习区分得非常明确,非常适合幼儿学习。
二、学习各音符的时值和唱名
(一)学习时值
学习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可分别赋予其生命形象:全音符是青蛙妈妈刚生出的小蝌蚪,圆圆的身体,还没有长出尾巴,游得很慢,需要数四个数才能游回家,也就是说全音符唱四拍;二分音符是小蝌蚪长出身体来啦!游得快一些,数两个数就能游到家了,即二分音符唱两拍;四分音符是小蝌蚪吃饱了,黑黑的肚子里装满了食物,有了力气游得更快了,我们只数一个数它就游到家了,即四分音符数一拍!每个音符的学习都伴随着游戏的参与,通过幼儿自扮音符,跟随教师的节拍“游到家”,来体会各种音符时值的长短。
(二)学习唱名
学习各音符的唱名是幼儿学习五线谱的过程中重点,也是最容易混淆的一个难点。针对孩子年龄特点,必须提供直观材料、玩具,赋予每个音符角色,来形象地教学。
高音谱表被我们形象地称为地面上,而低音谱表为地面下,高音谱表第一线为一楼,而低音谱表第五线是地平线。如do的家是最小最短的,即高音谱表下加一线或低音谱表上加一线。这两条线都是最短的,也就代表哆哆的家是个迷你小房子。re是个小笨蛋,想上一楼去,可是却掉了下来,正好被挂在一楼下面啦。Mi在高音谱表第一线,就是我们所说的一楼,在这儿住的是小猫“咪咪”,这个咪咪是最偷懒的小猫,再上一层都不答应,只住在一楼。Fa在高音谱表一线上面。表示妈妈要到一楼上去“发”面啦。sol即低音谱表第四间,它盖着大地的厚被子,它把这个被子给尿“骚”啦!la即低音谱表第五线,一只眼睛还埋在地下,露出另一只眼睛钻出地面,看到这么美的世界,它高兴地唱起“啦啦啦!”;si即低音谱表上加一间是“西西”,在地面上成熟的大西瓜!
同时,我也编配了相应的儿歌,如下: Do 住在迷你小房子 Re 挂一楼的小笨蛋 Mi 住一楼的猫咪咪 Fa 一楼上,把面发 Sol盖被子的骚骚骚 La 露只眼睛在唱歌 Si 地面上的大西瓜
孩子们能够通过儿歌,一下子看懂音符在五线谱上的位置,也一下子能唱出各音的唱名,并能一下子找到它在键盘上的位置。孩子们把这枯燥的识谱过程当作形象的游戏过程,并且乐在其中。特别是在将来的识谱过程中,能够快速、准确地认识五线谱,消除其学琴的畏难心理,增强学习的快乐感和满足感。
学习每个音符时都配备相应教具,并在教室内地面上绘制的大五线谱上,让孩子们自己扮演各个音,并找到自己的家,即找到每个音符相应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