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知识点总结政治

2024-11-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知识点总结政治(精选8篇)

高中知识点总结政治 篇1

2、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熔炼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也玉成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强、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之中,更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

3、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①团结统一: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精神在祖国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

②爱好和平: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③勤劳勇敢: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正是这种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己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将勤劳勇敢精神发扬光大,使艰苦奋斗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④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4、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地位)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作用)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要表现在具体的行动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怎么做)

5、中国共产党对发展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中的贡献:(主要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

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就已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突出表现: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

②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突出表现: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

1、资源配置的必要性: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永无止境的,但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社会能够加以利用的资源总是有限的。为了尽量满足多方面的需要,社会必须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

2、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计划和市场。

3、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4、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的?P93第二段。在市场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主要是通过价格的涨落以及供求行情的变化,由市场来安排和调整的。市场中好象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调节人、财、物在全社会的配置。

5、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P93第三段。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棉队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6、市场规则

(1)市场规则的含义:市场规则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的规定。

(2)市场规则的内容: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

(3)诚实守信的重要性: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诚信缺失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交易萎缩、经济衰退。

高中知识点总结政治 篇2

一、什么是知识迁移

知识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在学习这个连续过程中, 任何学习都是在学习者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已获得的动作技能、习得的态度等基础上进行的。这种原有的知识结构对新的学习的影响就形成了知识的迁移。迁移按效果来分, 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 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作用;迁移按顺序来分, 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假定A、B两种学习, A对B的影响为顺向迁移, B对A的影响则为逆向迁移。再将以上两个角度排列组合起来, 组成顺向正迁移、顺向负迁移、逆向正迁移、逆向负迁移四种形式。通常所说的促进知识迁移主要是指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二、促进知识迁移的重要意义

新课程改革强调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而要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实现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整合, 促进知识迁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学习中, 迁移是普遍存在的, 正迁移量越大, 说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越深, 适应新学习、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就越强, 教学效果就越好, 正所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知识迁移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实现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转换, 构建知识框架结构, 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有效性。知识迁移是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核心。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 建立在分解性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传统的“百科全书”式教学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不能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 现代科学已经呈现出综合化的趋势。各学科考试, 特别是高考, 已经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这在客观上要求必须促进知识的迁移。

三、如何促进知识迁移

1. 提高原有知识掌握程度

既然知识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那么, 对原有知识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对原有知识的掌握程度越浅, 就越不利于进行知识迁移;对原有知识的掌握程度越深, 就越有利于进行知识迁移。试想, 如果一个学习者对原有知识理解错误, 我们很难想象他能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正确的联系。因此, 必须加强基础知识学习, 构建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结构, 提高对原有知识的掌握程度。有的学生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这与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分不开的。迁移是知识点之间的灵活转换和应用, 能不能有效实现知识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有没有形成知识的框架结构, 是否具备知识转换的场所和条件。现代认知心理学家都非常注重知识框架结构, 主张知识结构是实现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有机场所, 通过知识结构的构建, 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新的具体的联系, 使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框架结构中, 实现知识的迁移。

2. 搭设桥梁, 促进知识迁移

原有知识掌握了, 知识框架结构牢固了, 下一步, 就是教师的点拨了。教师点拨得越巧, 就越有利于实现知识的迁移。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 抓住教材特点了。例如, 高中政治第一课讲的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知识, 第二课讲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 之后六课则按照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对外经济关系的顺序编排。其中, 第一课和第二课是其他各课的基础, 学好第一课和第二课有助于学好其他各课, 在把握了这一教材特点之后, 教师在讲解时, 应抓住重点, 促进迁移。

在学习新知识之前, 教师应通过启发式教学, 巧设疑问, 引导学生掌握新旧知识的联系或不同。教师还应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练习认识事物之间同一性或相似性的机会, 找出潜藏于知识内部之间的共同因素, 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 并使学生逐渐形成寻找事物之间同一性或相似性的习惯。对事物进行系统的比较, 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认识事物, 提高对新旧知识的辨别度, 促进正迁移的发生。在高中政治教学中, 需要比较的知识点比较多, 例如: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广义的国家职能和我国的国家职能, 等等。此外, 教师还应注意文史地、数理化知识与政治知识之间的迁移, 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1]韩进之.教育心理学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高中知识点总结政治 篇3

【关键词】任务型学习方法 高中政治 知识点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B-0076-02

高中政治课所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复杂又难以记忆,因而是学生学习中面临的一个难题。为了让学生有效记忆知识点,教师可以采用任务型学习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任务型学习方法是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倡导的、以“实用主义”为理论基础构建的“以学生为中心、在做中学”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主张教学活动围绕一定预设的教学任务来展开,在教学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成功实现教学目标的明确化、教学效果的最佳化。任务型学习方法能使学生在一定教学目标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记忆力。笔者在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在高中政治学习中如何利用任务型学习方法记忆知识点。

一、设立教学目标和知识结构

任务型学习方法是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来展开的。从唯物辩证法来看,确立课堂的目标体现了在复杂事物中抓主要矛盾、抓重点和关键的思想。一节课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设计众多教学环节的复杂体系。确立教学目标,往往能使学生明确这一节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做到学习的“有的放矢”,从而提高知识点的记忆效率。

在设立教学目标和知识结构上,教师应抓住主线、思路清晰、纲举目张。为此,教师在上课之初,就应清晰地展示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这一节课应该记忆和背诵的知识点,做到“有的放矢”。如在上人教版高中政治第二单元第五课“意识的本质”的时候,教师可以先板出一节课的知识结构,从而设置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意识的本质是客观的。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1.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是人脑

2.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三)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教师列出这一知识结构,可以让学生明白这一节课的记忆目标就是理解意识的本质是客观的。然后在论述这一知识点时,在知识结构上可以分三部分来展开。并且在这一知识结构中,让学生理解意识本质是客观的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这样学生很快进入知识记忆的状况。

二、限时间背诵

高中政治课所涉及的理论知识点比较多,再加上学习时间有限,学生要记忆的任务比较繁重,这也是学生难以提高记忆能力的根本原因。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取限时间背诵的方式,规定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记忆某些知识,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

当教师在课堂上确立教学目标和知识框架之后,就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记忆住知识点。以“意识的本质”为例,教师在列出大纲和讲解知识点之后,让学困生在有限30分钟内记忆住这大纲中的知识点。如要求学生花10分钟背诵“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这一知识点;花5分钟背诵“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这一知识点;然后再花13分钟背诵“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这一知识点。剩下的2分钟,是机动灵活并且自由的时间。高中生的学习任务比较繁重,背诵时间也非常有限。如果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给予学生记忆的压力,往往能激发内在的潜能,化压力为一股记忆的动力,从而提高背诵知识点的效率。

三、开展分层提问

为了检验学生在知识点的背诵效果,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情况。由于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对知识的记忆效果不一样,理解知识的程度也不相同。因此,教师在提问的时候,有些学生可能回答出教师的问题,有些学生或者答不出或者答不全。当学生不能回答问题的时候,容易打击他们的学习自信心。为此,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提问的方式。所谓分层提问,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知识的难易程度对提问进行分层。先设计一些容易的、浅显回答的问题,让学生能够解答出,这样使他们产生一种努力会有回报的收货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提高了学习的兴趣。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设计一些有难度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记忆能力。

例如在“意识的本质”这一节课,教师为了检测学生知识记忆的效果,可以如此设计有层次的问题。例如,“人的意识是在什么过程中产生的?”“猴子是否有与人一样的意识?”“天气冷了,同学们就要添加衣服,这反映了什么?”“教科书上所学的公式和定理、宗教和法轮功,谁是正确的意识,谁是错误的意识?”通过这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加深和巩固对知识点的记忆。

四、建立有效的问题反馈机制

在任务型学习中,虽然给学生明确了背诵的任务,但都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出现。而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出现诸多的困难。这一切需要教师建立一个有效的问题反馈机制。这个反馈机制的建立,要求教师了解学困生在理解知识点的不懂之处,并及时给予指导和点评。从教育心理学上来看,如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在学生学习困难的时候,解答学习上的迷惑,才能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和记忆能力。

例如,在上“意识的本质”这一节课的时候,教师让学生说出对这一节课的知识点有什么疑惑不懂之处。有些学生说经过学习,依然不懂意识本质为什么是客观的。教师这时候作出解释:从意识的形式、意识的载体、意识的内容来看,意识本质就是客观的。为了建立有效的问题反馈机制,教师可以采取小组成员互答、小组之间互答的方式。如学生在某一个方面不懂,可以小组成员、小组之间互相探究问题的答案。这样,学生在互问互答的过程中,理解了知识,加深了对知识点的记忆。

总之,任务型学习方法能明确教学目标,对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是大有裨益的。高中政治教师应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完善任务型学习方法的有效方式。

政治高中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篇4

政治高中必修三知识1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1、(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

①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②传统建筑的继承: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传统文艺的继承:中国传统文艺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传统思想的继承:传统思想是传统文化影响的重要体现,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2、传统文化的特点:(即传统文化能够保留至今的原因)

(传统文化的含义: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容又能够因时而变。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两面性):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因此,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

4、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①对于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②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5、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产生的积极影响):

①从民族、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②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6、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它们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②文化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7、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①社会制度的更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新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新文化,通过反对代表旧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旧文化的斗争,有力地促进文化的进步。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③思想运动。思想运动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大大促进了文化自身的发展。

④教育(教育方式的变革)。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政治高中必修三知识2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表现:

①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地位)。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意义和作用)。

(世界遗产分为三类: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

2、怎么样认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地位作用)

主要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表现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

3、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没有这些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

①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即文化的民族性。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②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4、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原则:各国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5、尊重文化多样性

●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也属于整个世界。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怎样做?

①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②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6、文化传播的含义: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7、文化传播的途径: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使者,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8、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大众传媒

传播媒介(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播被称为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的作用与特点: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9、中学生应该怎么样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10、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总: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外域文化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具体:对内——中华文化:

①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维护民族文化。

②将中国先进文化推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③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④有利于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对外——世界文化:

①有利于吸收和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②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③有利于加强交流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发展友好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政治高中必修三知识3

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一是文化氛围的无形影响,二是参加文化生活的影响。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因此我们要自觉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

②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4、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对人的作用)

①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和载体。(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已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②增强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

5、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政治高中必修三知识4

文化与社会

1、体味文化:①文化形式各种各样。②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③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

2、文化的内涵以及特点:

①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③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后天参加实践及学习获得的。

④文化现象实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3、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4、文化的力量(作用):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对人的活动和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也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要做到物质和精神都富有。

5、文化与经济、政治

1)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要影响。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是构成并影响民族生命力的重要因素,文化是民族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保证,文化是重要的软实力。)

6、怎么样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

①深化文化体制改革。②转变政府职能。

③培育市场主体。④实施“人才兴文”战略。

⑤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打造中华文化品牌。

政治高中必修三知识5

文化创新

1、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2、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作出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A.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去解决,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B.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3、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4、文化创新的主体: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5、文化创新的途径: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A.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又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

B.对待外来文化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C.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既要排除“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又要排除“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

★6、“学习型社会”

“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为什么要建立“学习型社会”?

①教育在文化传承中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

②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也意味着文化传承方式的新变革。

③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怎么样建立“学习型社会”?

①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②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篇5

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框题

一、体味文化

1、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是文化的源泉)(3)一个人文化素养的形成: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力量

文化的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注意:影响有好有坏),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框题

二、文化与经济、政治

3、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4、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5、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6、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7、中国如何应对文化发展上面临的严峻挑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框题

一、感受文化影响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有哪些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特点

(1)潜移默化的影响:

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这些文化影响既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又是人们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结果。因此,要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2)深远持久的影响: 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都是深远持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4、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框题

二、文化塑造人生

5、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 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6、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框题

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什么是文化的多样性?

相对于世界文化的总体,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2、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多样性):

(1)民族节日:

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文化遗产:地位和意义: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要保护文化遗产。

3、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即文化的民族性)。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即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国家文化共同构成的。又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

4、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5、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必要性、原因)

(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

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2)尊重文化化多样,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也属于整个世界。

6、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坚持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反对盲目自大、贬低、排斥异文化,或者妄自菲薄、盲目崇拜异文化的错误倾向。

7、应该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尊重文化多样性。(4、5、6组合)

框题

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8、文化传播的含义: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9、文化传播的途径

(1)商业贸易: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2)人口迁徙: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

(3)教育: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文化传播是教育的重要功能。

(4)其他途径:新朋聚会、外出旅游,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10、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1、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框题

一、传统文化的继承

1、传统文化的继承性

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当稳定性的文化

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

(1)传统习俗的继承: 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是立体的文化,凝固的艺术,一个民族的建筑无不体现其民族文化的特征和色彩。

(3)传统文艺的继承: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传统思想的继承:中国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2、传统文化的特点: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容又能够因时而变。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所以,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

4、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1)从民族、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2)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5、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框题

二、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6、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1)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7、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社会制度的更替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2)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4)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第五课 文化创新

框题

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1、文化创新的必要性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2、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辩证关系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3、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3、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4、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5、文化创新的主体

(1)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2)要求:只有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进取,才能创作出优秀文化作品

框题

二、文化创新的途径

6、文化创新的途径

(1)根本途径(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基本途径之一(古今):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3)基本途径之二(中外):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今)与传统文化(古)、民族文化(中)与外来文化(外)的关系。反对固守本民族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框题

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

(1)汉字: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史书典籍: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框题

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2).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 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1)成因: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1)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他们都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2)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后者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包容性 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

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框题

一、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2、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重要性)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3、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4、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无论什么时期,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5、新时期,我国爱国主义的主题是什么?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框题

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6、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1)新民主主义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突出表现: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突出表现: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

7、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必要性: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重要性: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8、如何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要发挥“主心骨”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主心骨”,有了“主心骨”,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2)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包括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3)要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注意借鉴、吸收各国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和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4)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既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既不移根基又丰富发展。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

框题

一、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1、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对人们的文化市场有什么影响?(有喜、有忧)“喜”的原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表现:①能够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精神生活;②它可以通过灵活而有吸引力的方式传播科学文化知识;③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④易于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生产的发展。

“忧”的原因:文化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表现:①有些部门和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顾社会效益,肆意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②有些文化产品迎合低俗趣味;③有些媒体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炒作“新闻”。

2、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带来的问题,从国家和公民角度看应该如何应对?

国家:①对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不能放任自流,必须加强管理,正确引导。②加强法制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提高经营者素质,依法制裁取缔文化市场的混乱现象和违法行为,以保证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健康有序发展。②发展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③奏响主旋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④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公民:作为公民,应当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既要追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又要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法制观念。

3、当代人民大众对文化的需求呈现出什么特点及原因?这对文化建设提出什么要求? 当前我国文化需求的基本特点: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

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经历和不同教育程度的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是不同的。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但无论什么类型、风格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活动,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都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

4、什么是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指的是“为大众的”文化,即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框题

二、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5、多样化的文化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影响?

形式多样的文化生活,丰富了文化景观,拓展了文化视野,活跃了文化思想,激发了人民群众参与文化生活的热情。然而,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也寻求各种机会蔓延,污染文化环境,危害社会。

6、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落后文化: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都是落后文化。落后文化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落后文化是文化糟粕,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腐朽文化: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都属于腐朽文化。这些文化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7、为什么在我们国家,仍然存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1)我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封建文化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2)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既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带来文化活力的同时,还导致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也会反映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来。

8、什么是主导文化?

主导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有导向和示范作用。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9、我们进行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什么?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第九课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框题

一、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指什么?(先进文化的内涵)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意义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4、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单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5、在文化建设中,如何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框题

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6、为什么要建设精神文明?

①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

7、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是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录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8、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1)发展教育事业

①原因: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②怎样发展教育事业:发展教育事业,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发展科学事业 ①原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②要求:大力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3)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①原因:发展文化事业(公益性)和文化产业(经济性),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一条重要途径。

②怎样发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9、为什么要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

10、怎么样建设和谐文化?

①建设和谐文化,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作贡献,充当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当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然选择。第十课 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框题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原因)

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特征

①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②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4、荣辱观的含义

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属于道德范畴。

5、为什么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①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只有明辨什么是光荣的、什么是可耻的,才能在全社会扶正祛邪,扬善惩恶,引领良好的社会风尚

②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表达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要求和特征。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作出道德选择、判断行为得失,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③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反映了我国公民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它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在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既凝结着中华传统道德的精华,又融入了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既有先进性的导向,也 有广泛性的要求。

6、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守纪律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框题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7、正视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的重要途径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加强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8、什么是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人们在科学知识、文史知识、艺术欣赏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就是科学文化修养。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用人类创造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是科学文化修养的重要内容。

人们通过自省、自律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的过程,就是思想道德修养。

9、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

(1)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掌握科学知识和文史知识,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伪科学,提高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有助于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作出理性的行为选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提高思想道德认识,重视思想道德情操,坚定理想信念,有助于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科学文化修养水平。

10、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

通过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陶冶,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不断升华,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断提高,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个真正有知识文化涵养的人,也应该是具有崇高理想和高尚思想道德的人。

11、如何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1)加强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不断提高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高中政治高考知识点必考总结 篇6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和社会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保护个人正当利益;在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应提倡诚信

(4)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走出人生价值观的误区,反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

(5)理想与现实

树立崇高理想;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6)社会实践

高中知识点总结政治 篇7

所谓主题单元设计,就是依据学科课程要求,围绕相关知识确定主题线索,开发或重组教学内容,使得结构性和逻辑性更加清晰的一种教学设计。实践思想政治课主题单元设计需要将知识进行整合,其目的在于根据学科特点,打破教材中一框一课的教学模式,从不同的角度按照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与逻辑思维的方式设计教学方案,让学生在学习中实现知识结构化,从而达到纲举目张的教学效果。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知识整合的背景

1. 教学改革之需

随着国家高考制度改革和上海市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沪教版)进行了重新编排。从教学内容上看,宏观上仍然分为“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三个部分,在微观具体内容上有了细微的调整和变化,但总体教学任务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从课时安排来看,虽然高中阶段总课时数没有发生变化,但高二年级的教学任务特别繁重,由之前高二、高三两个年级的教学任务变为现在的高二一学年完成,尤其是高二还面临上海市学业水平考试,教学过程中需要安排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复习。因此,教师如何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就成为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2. 学科教材特点之需

高中思想政治课传授的是社会科学知识,涉及的知识内容广泛,无论是撰写教材的专家还是一线授课的政治教师,都可以从不同的逻辑思维角度加以思考。毋容置疑,新编排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无论是科学性和思想性,知识性和逻辑性,还是实践性与主体性,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应依据教材按部就班,除了时间不允许之外,教材知识内容本身也存在相互交叉、重叠的现象。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要从知识结构上作一定的调整,从而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知识整合的原则

1. 必须基于教材

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材料和手段,是组织教学活动的核心与灵魂,高中政治课教学目标的实现是基于思想政治课教材中具体内容加以实现的。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主题单元设计下的知识整合不能脱离教材而另起炉灶,准确地说,知识整合主要是教师对教材中的相关教学内容根据宏观知识结构和认知逻辑适当调整教学顺序,而非彻底打破或者推翻原有教材。

2. 必须基于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尤其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准确全面把握相关知识点的能力要求,因此,思想政治课主题单元设计下的知识整合必须以课程标准为核心,科学合理设计教学三维目标。虽然整合的知识跨越不同框题甚至不同课题,但一个中心主题即教学过程必须围绕课程标准。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环节过程中既要考虑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又要考虑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3. 必须基于本校学情

教学知识整合一方面是教材内容的整合,另一方面包括教材与社会资源的整合。学情决定教情,教师教学的对象都是学生,但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甚至同一个班级内部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起点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教师在进行知识整合的同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要做到依据学生发展水平决定知识整合的深度与广度。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知识整合考虑更多的是教材本身的基础知识和内在逻辑关系,而对于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除了把握知识本身以外,还更应注重辩证思维能力和社会分析能力的提升。

4. 必须基于思维逻辑

一切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科学的思维方法,无论是归纳和演绎,还是分析和综合,都是建立在严密的逻辑思维基础之上的。因此,整合的知识之间必须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和逻辑性,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科学驾驭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科学合理地整合教学内容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结合点。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知识整合的实施策略

高中思想政治课主题单元下的知识整合并不是相关教学内容的简单重组或拼凑,而是围绕相关主题知识,结合所有的教学内容和资源形成一脉相承的知识网络和知识体系。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相关策略。

1. 基于逻辑思维,整合教材内容

高中思想政治课主题单元设计下的知识整合,关键是处理好“干”与“枝”的关系。“干”就是为教学所设置的相关主题,“枝”就是与主题相关的知识要点,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是把握好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下面就以高二年级“分析矛盾辩证思维”一课为例,作简要分析。

教材设计的思路如下:第一框的教学内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其中包含矛盾的含义及基本属性,内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二框教学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其中包含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表现及其两者的辩证关系;第三框教学内容——“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其中包含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概念及辩证关系;第四框教学内容——“用矛盾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本框教学主要是方法论的学习,针对事物是矛盾的,因此提出要全面分析问题,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针对矛盾的特殊性原理指出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要求我们应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教学过程中主题单元的知识整合逻辑思路如下:

第一课时为认识矛盾,教学内容包括矛盾的含义、基本属性及普遍性和特殊性。其中矛盾特殊性的表现之一,即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点,其实这个内容就是指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于是笔者的教学设计是把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提前到此作为第二课时进行教学。

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笔者在分析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将教材后面的方法论内容即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融合到原理之中一起分析,这样学生在认知逻辑上就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也有利于节省教学时间。

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笔者认为,这部分教学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因为要让学生弄清楚事物为什么会变化发展,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到底是如何发挥作用才会促使事物变化发展的,外部矛盾是如何通过内部矛盾发生作用的。要想解决此问题,必须建立在学习矛盾主次方面的教学内容基础之上,因为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其实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力量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外因所发挥的作用就是改变内部矛盾主次双方的力量,使得事物不断发生变化。此课教学内容如果放在本单元第一课时进行教学,学生则会一知半解,难以真正地理解和接受,而通过这样的知识整合,学生可以理解得更深刻,分析得更透彻。

2. 基于知识要点,整合其他学科知识

学科知识间的整合,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够从多重视角整合处理相关信息,以便更全面、客观地理解知识和解决问题。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包含经济、哲学和政治常识,知识内容涉及面很广,要想把这些知识讲活、讲透,教师要适当整合其他相关学科知识。这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做到使抽象问题形象化,从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还是以“分析矛盾辩证思维”一课为例,简要列举如何整合学科知识。如本主题单元新课导入部分运用语文中《自相矛盾》这一寓言故事和《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一文引出矛盾的概念;运用物理学中磁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和历史学中阶级斗争的知识分析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在学习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的时候,引用了清朝彭端淑《为学》中的“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在讲到内外因在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时,运用生物学中“鸡蛋孵化成小鸡”的事例;在讲到同一事物在其不同发展阶段具有特殊性时,通过列举青蛙从受精卵变成小蝌蚪再发展成为蛙的过程;等等。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不能从理论到理论,更不能照本宣科,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学会整合学科知识,通过学生熟知的学科知识进行讲解分析,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基于学科特点,整合有效资源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特点之一是充分体现时代性和实践性,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方法和重要手段,是高中学生学好理论知识的基本前提。然而,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现今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在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生活实践等方面多有不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校政治教研组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创建了“校园学生咖吧”,教师通过开发校本教材,以拓展课为载体,对高一部分选修的同学进行集中培训。学生运用经济学有关理论知识,以班级为单位面向全校师生自主经营管理咖吧。学生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通过产品研发、市场调研、广告策划、制度形成、成本核算、部门分工与协作等各方面的规划,将高一“经济常识”中有关生产与消费、市场经济中供求关系及法制与道德建设等诸多原理有效地运用到经营管理当中。这样,既有助于学生树立法制意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诚信观念;既培养了学生的经济头脑与意识,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即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历。可以说,学生咖吧的经营既是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又是学校社会实践基地和德育平台。因此,有效资源的合理整合对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都会起到重要作用。

高中知识点总结政治 篇8

【关键词】高中 思想政治 乡土资源 知识点 理解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B-0132-02

一、新课改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特点

新课改后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分别有《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板块,其中《经济生活》的知识点有88个,《政治生活》有52个,《文化生活》的知识点有42个,《生活与哲学》的知识点有105个,四个板块的知识点加起来共287个。这么多的知识点有些跟学生的生活比较贴近,学生比较感兴趣和容易理解,如《经济生活》中的商品、货币、价格;《政治生活》中的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我国的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义;《文化生活》中的文化对人的影响、中华文化的特点;《生活与哲学》中的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生价值、群众观等。但是,这样的知识点毕竟只占所有知识点的少数,相反,与学生关系不大的、学生不感兴趣的、不容易理解甚至是晦涩的知识点占据很大的比重。这影响着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制约着学生考试成绩的提高。因此,如何攻破这些繁多而晦涩的知识点,让它们变得生动形象容易掌握,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来说是一项重要且迫在眉睫的任务。

本课题组教师经过多方研究和探讨,并借鉴其他科组的经验,认为可以尝试把本土的乡土资源引进课堂,用作例子,跟知识点结合,让学生感觉这些知识就在身边,与生活息息相关,继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践和实际运用能力,最后再通过把知识点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让学生识记、掌握、运用,最终提高他们的成绩。

二、思想政治课堂中可以运用的横县乡土资源

经过本课题组全体教师的实地考察、多方论证,整理出可以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知识点相结合运用的横县乡土资源,具体如下:

(一)经济类乡土资源。经济类乡土资源有西津水库、六景工业园区、甜玉米加工厂、劲达兴造纸厂、六景云帆蚕丝厂、宇凯食品厂、茉莉花茶加工、莲塘大圣山、中华茉莉园、横县的其他企业。

(二)政治类乡土资源。政治类乡土资源有云表新仲村、六景仁和村、校椅龙省村、村委会(居委会)、横县(乡镇)人民政府、横县(乡镇)人民法院、检察院、校椅镇岭脚村四排岭抗日纪念馆等。

(三)文化类乡土资源。文化类乡土资源有横县博物馆、电影院、江滨公园、人民公园、烈士纪念碑、海棠桥、峦城承露塔、南山寺、伏波庙、红色文化园、平朗乡笔山古建筑群、横县鱼生文化、茉莉花文化节、中华茉莉园、校椅镇龙首村的孔子诞辰庙会等。

三、乡土资源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知识点的结合

本课题组认识到乡土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运用的重要性,基于横县可以运用的乡土资源,探讨横县乡土资源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使得乡土资源和课程知识点实现结合,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一)校椅镇力帆甜玉米加工厂与企业知识的结合。在讲到《经济生活》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的时候,本课题组的老师组织了高一各班代表到校椅镇一个私营企业——甜玉米加工厂去参观。在参观之前我们要求学生提前对本课知识做了预习,老师也提前为他们准备了一些问题,让学生到厂里找负责人、劳动者了解寻找答案。我们准备的问题有:

1.这是一个什么类型的企业?这一类型的企业有什么特点?

2.这个企业是什么时候成立的?它的成立需要什么条件?走怎样的程序?

3.这个企业成立的目的是什么?它正通过什么方式方法来实现这个目的?

4.如果你是这个企业的老板,你想怎样经营这个企业?

5.这个企业的产品怎样,你能想到什么方法来打开这个产品的销路,让它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6.怎样做大做强这个企业?

7.万一哪一天这个企业经营不下去了怎么办?

8.这个企业的工人是怎样招进来的?

9.工人们的薪酬怎样?是否按时发放?一个月有多少天假期?他们还知道自己享有什么样的权利和必须履行什么义务吗?如果不知道,请你告诉他们。

10.工人们的薪酬是属于什么分配方式?他们的家庭成员收入还有哪些,分别又是属于什么分配方式?

11.工人们的薪酬对他们来说重要吗?

通过设计这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或者从别人那里得到答案,而这些答案又是课本的知识点。用这种方法来学习,会比老师单调地在课堂上教授来得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记忆深刻。

(二)校椅镇校椅社区委员会与民主管理中的城镇居委会知识的结合。在讲到《政治生活》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第三框“民主管理”时,本课题组老师带学生到校椅镇校椅社区委员会参观并由这个社区的委员会主任亲自给他们讲解居委会的运作:怎样选举产生居委会成员,他们与校椅镇政府的关系,与党的关系,社区重大事件怎样进行决策,平时怎么管理、居民可以通过什么方式监督居委会的运作,等等。主任还现场解答了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学生也参观了村务公开栏、乡规民约等。通过社区委员会主任的专业讲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阐述会更清晰、分析更到位、逻辑更严密、知识更严谨,事例更丰富。

参观之后,我们要求学生回去后把这次的见闻和收获向班里其他同学复述,既可以强化他们的记忆,也可以向其他同学普及。同时我们也让其他同学回到自己家所在的村里或者社区向那里的工作人员了解情况。通过这样锻炼,每个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得到提升,课本知变得识生活化、形象化。

(三)校椅镇岭脚村四排岭抗日纪念室与党的知识和中华民族精神的结合。在讲到《政治生活》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第一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文化生活》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时,本课题组老师带领学生参观了横县校椅镇岭脚村四排岭抗日狙击战纪念室。这个纪念室通过展示图文并茂的宣传资料,真实地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在横县犯下的滔天罪行和横县民众积极开展抗日救亡、保卫家乡的民族精神。

学生通过参观纪念室,看到了图文并茂的宣传资料,了解了这场艰苦卓绝的战斗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因此能更真切地体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资格不是自封的,是历史和人民赋予的,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执政理念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共产党员在什么时候都要起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这场历史的战争中也能够真实地感受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

(四)横县博物馆与文化对人的影响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知识的结合。在讲到《文化生活》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和第九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第一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时,本课题组的老师带领学生去横县博物馆参观。参观完之后询问学生有什么样的收获,学生纷纷回答更了解了横县的历史,懂得横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县城,感叹祖先们的智慧,增强了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了为家乡做贡献的念头,进而老师们引导他们得出这是文化对人的影响。老师还让博物馆讲解员讲解博物馆的运营和为什么不收取门票,然后点出国家财政的作用、国家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以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让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财政的受益者,是税收的受益者,是国家的小主人,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将来为祖国做贡献的信念。

(五)红歌比赛、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校园活动与文化对人的影响知识的结合。每年学校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旨在丰富校园生活、增强学生爱国情感的活动,如红歌比赛、中华经典诵读比赛、各种主题的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这些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生活》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知识点运用的实例。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特定的文化环境,人在这些活动与环境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感染和熏陶,继而影响他们的认识、思维,改变他们的实践活动,这就是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一旦成为人的习惯,便很难改变,深远持久。笔者2015年在讲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恰逢学校举行主题为“美丽横县、清洁乡村、美丽校园”演讲比赛。笔者上课的时候先提问了几个学生:通过这次演讲比赛你们认识到了什么。有一个学生是参赛选手,她回答说因为要写演讲稿,所以她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知道了这个主题提出的背景、各县市的具体做法、本校的各种措施,觉得自己以后要爱护环境。有一个学生回答说以后会响应号召,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爱护环境,为营造美丽校园、清洁乡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之后笔者点评了他们的回答,说这就是这个活动给他们的思维、认识带来的影响,继而影响了他们以后的行为。这个活动是文化活动,这样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然后告诉他们以后可以多参加类似的活动。在活动的熏陶和影响下学生会慢慢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综上,把乡土资源运用到课程知识点中能切实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加知识记忆的时间实效,最终提高学生政治素质和知识运用能力。当前,我们也正在尽力挖掘更多的乡土资源,创设条件使之与课程中的每个知识点结合,以突破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知识难点,让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成为学生感兴趣、选择性高、充满乐趣、实用性强的一门学科。

【作者简介】易海燕(1985— ),女,广西横县人,广西横县第二高级中学科研处副主任,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政治教育教学。

上一篇:大班歌曲《我和星星打电话》下一篇:四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