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考政治命题趋势及复习建议(共7篇)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 3285 更新时间:2007-10-27
..一、2007年高考政治试题命题特点
综合重庆近两年的高考政治试题和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以及部分省区的高考政治试题,总体上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突出教材重点概念,紧扣教材核心知识,强调试题的基础性。
所谓教材重点概念和核心知识:一是考纲规定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原理和观点等,二是与当年高考热点问题相联系的概念、原理和观点。如《经济常识》中的商品价值量和价值规律、宏观调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有关知识;《哲学常识》中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对立统一观点以及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等原理;《政治常识》中我国的国家职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中国共产与其他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以及和平与发展等内容,在各地高考试卷中都大量出现,而且这些知识本身就是教学中的重点。
2、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调试题的时代性。
高考政治试题从不回避热点,当今社会重大的热点、焦点问题常被用作命题的背景材料。今年的高考试卷结合时政,但是又不处处局限于时政。而结合时政命题的试题,则重视了对当前热点问题的考查。特别是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当前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也是政治高考命题所关注的焦点,民生问题涉及方方面面,试题涉及到药品安全、社会保障制度、信息安全、对外贸易的顺利发展等。
3、重点考查考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试题的应用性。
用教材知识去分析现实问题,也是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如重庆2007年高考文综第24、25、26题,结合材料考查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的比重增加可能导致的结果、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原因和“社会总产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两个概念的区别;第38题用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塑造城市形象与解决民生问题的关系等。全国文综I第38题考查了我国对外贸易增长中的一些现实问题,紧密结合现实和历史事实来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p#分页标题#e#
4、结合材料考查学生综合认识、评价和探究有关理论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强调试题的综合性。
首先,组合选择题增加,强调了基础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区别,提高了基础知识运用的综合程度。其次,加强了基础知识与情景材料的融合,注重了结合题目的具体情景进行新的提炼和概括,就一个话题,试题从各个方面设问,考查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利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甚至一个情境,却融政、史、地知识于一体。
二、2008年高考政治试题命题趋向
历年高考,政治学科试题的整体设计都鲜明地体现着《考试大纲》和各地《考试说明》的要求,依纲据本,保持着“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重大社会现实问题为素材”的设计思想,对《考试大纲》所确定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具有明确的导向。同时,为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适合高校选拔优秀人才,高考试题总是力图保持教高的信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据此,我们可以对2008年高考政治的命题趋向作出一些合理、科学的预测。
1、题型以及难度相对稳定。
试卷不会有“突然性的变化”,整体基本趋向稳定。试题也不会有太大的起伏,仍将遵循往年的命题原则,关注重点概念和主干知识。试题所引用材料将简明扼要,信息传达度高,文字量保持稳定,不会出现大量无用材料,尽可能保证学生阅读和答题的时间。
2、命题求新,但会符合考生的思维规律,顺应考生思维的畅通性,以保证考生思维的相对稳定,避免出现较大的思维跨度。
预计2008年高考试题仍将坚持能力立意,体现课程改革的要求,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将着重考查考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多层次、多角度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p#分页标题#e#
3、在命题设计上会呈现出背景材料形式的灵活多样性,注重对问题的探究性。
从近几年的命题趋势看,不少试卷已经在逐渐向新课程的命题立意靠拢,可以预测的是,试题仍将会提供生动活泼的文字素材、图表、漫画、数据等背景材料,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试题会给考生留有较大的思维空间。总体趋势是2008年高考试题将依托热点设置问题,突出素材视角的多元性,追求命题的适度开放性,侧重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注重对问题的探究性。
4、恰当处理生活实际问题与教材知识的关系,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生活,体现强烈的时代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2008年各地高考试题的命制肯定会更加关注现实、贴近社会热点,遵循“注重基础、突出能力、关注现实、稳中有新”的命题特点和主体设计思想。但始终会以教材为本,完全不是教材内容,或者说根本找不到教材知识影子的题目不会出现。
三、关于2008年高考政治学科的复习建议
1、作为教师必须准确把握高考的定位,从而确定整个复习的定位。
结合近几年高考及以上的分析,我们建议,教师在高考复习的定位上要有平常心态,要淡化高考,不要把高考复杂化。由于文综考试多年保持稳定,总体上与国家减轻学生负担的要求一致,考试突出对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考查,近几年的试卷也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因此我们在复习中就不能自己给自己制造麻烦,自己扰乱自己的心态。当然,淡化并不是说就是不重视,而是要紧密结合高考的特点,在心态上放松自己。通常我们在复习时把过程复杂化了,做了许多无用功,不但学生、教师很辛苦,而且还会给基础知识的复习产生负面影响。
2、在复习中要大胆取舍,不要被时事和所谓的信息等所困。
在复习中不要去做面面俱到的努力,不要以为每个时事问题都很重要、每个信息都很关键、每套试卷都要做,如果这样做的话,我们的注意力就会从基础知识,主干知识转移到应付时事、信息上,这只会舍本求末,越复习越糊涂。#p#分页标题#e#
3、打牢基础,注重知识整合,提高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测试突出能力目标,但也必须以扎实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铺垫。为适应“能力立意”的高考要求,所谓“牢固掌握知识”必须做到三点:着重点是使学生理解知识;关键点是使学生理清知识联系;落脚点是使学生学会运用知识的方法。因此,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必须对基本概念、原理进行准确、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提高运用基本原理,概括、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以此为基点,对知识进行发散思维,增强对知识相互关系的理解,构建学科内知识体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要培养关注热点、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文综试题的题干运用一定时事材料编制,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关注时事,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社会生活现实问题的能力,提高对时事政治的敏感性。如今年的十一五计划、《物权法》的实施、党的十七大等。
5、加强对学生进行综合题题型识别和解题方法、解题技巧的辅导。
在掌握扎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掌握必要的解题方法就尤为重要,在试题的评讲过程中,教师的侧重点应落在解题的基础思路和一般方法上。第一,教会学生正确审题(包括题干中的关键词和设问所规定的知识范围、认识对象、任务指向等),强化学生的审题意识和审题能力;第二,提高学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三、提高学生将题肢与题干、设问与材料联系起来的综合能力。
6、适度训练,养成规范的答题习惯。
养成规范的答题习惯既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防止在阅卷环节造成无谓的失分。答题规范的基本要求是:
一、分列要点,注重要点间的逻辑性;
二、思维全面,但语言要简练;
三、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四、准确应用政治术语;
五、理论与材料要有机统一。
7、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各个环节的复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复习策略,提出不同的复习要求。注重对学生掌握知识和作业训练的监督。
一、政治学科时政材料的命题特征
1. 科学发展观是政治试卷命题的生命和灵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综观全卷, 第26题以“民工荒, 招工难”为背景考查企业应采取的措施, 第27题以“农民卖菜价格低, 菜贱农伤”为背景考查国家的宏观调控, 第28题以“世界气候大会的召开”为背景考查认识论的相关知识, 第33题以“城乡医保”为背景考查国家职能, 第35题以“金砖国家会议的召开”为背景考查国际关系问题, 第38题以西藏的和平解放与改革发展为背景考查我国的民族政策、国家财政的作用和实践的相关知识, 第39题以延安的过去和现在考查延安的发展和历史地位与作用。这些问题的设置无一不体现出时代气息, 同时也体现出高考试题的命制不可能脱离科学发展这条生命线。
2. 巧用时政热点材料考查学生双基。
“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随便翻阅近几年的高考试题, 我们都会发现, 很多考点经久不衰、常考不变, 只不过换了材料而已, 正所谓“动中有静”。教师要把充满时代气息的时政材料引入试题, 为设问提供具体情境, 使政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考查学生的能力。以第38题为例, 题目以西藏废除农奴制实现和平解放和西藏的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为背景,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而具体的设问情境, 如第 (1) 问, 直接考查我国民族政策的依据和作用, 属于中等难度题, 只要分析出西藏的巨大变化就可以归纳出这一政策的作用;再如第 (2) 问, 考查财政的作用, 难度较低, 只要把握了这一基础知识即可答出;第 (3) 问设置问题的角度较小, 对这种问题不太好把握, 有一定难度, 但只要能分析出西藏取得的成就得益于改革, 改革就是一种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就不难得出改革这种实践对西藏发展的巨大作用。
我们再来梳理一下政治部分的考点:宏观调控、发展对外经济关系、认识论、社会历史观、按规律办事、公民的权利、国家职能、党的建设、国际关系、民族政策、财政作用、实践观、三大产业、矛盾分析法等。不难发现:注重双基, 突出主干, 考查分析综合能力, 这是历年高考不变的规律。
3. 理论联系实际, 突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
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历年高考试题的共同特征, 2011年的全国高考文综卷Ⅱ也不例外, 不管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 都特别注重对“三力”的考查, 即“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描述和阐释问题的能力”。
先说说“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以第25题为例, 题目以一统计图为背景材料, 考查学生对外经济方面的知识能力, 要求学生通过读图获取到进出口商品的变化规律, 提炼出有效信息并对其分析整合, 形成综合信息后对照备选答案方可正确选出。在选择题中出现这种图表, 这在近几年的考题中没有出现, 考生很有可能只读文字而忘记看图表, 或者对图表只是“走马观花”一趟而无法提炼出有效信息的内容与价值, 从而选不出正确答案。
再谈谈“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此项能力的思维过程一般是这样的:运用已学知识—联系试题内容—分析说明问题, 该类题目的问法也基本如此, 如第39题第 (5) 问:“运用经济常识的知识, 结合材料谈谈延安的发展措施及依据。”回答该题首先要锁定角度 (经济常识) , 然后分析材料 (三个方面: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 , 最后梳理出答案要点。另外, 这道题目容易忘记的是每条措施的依据, 这必须从材料中去寻找, 即延安在发展三大产业方面的优势 (可摘抄部分文字) 。
最后来看“描述和阐释问题的能力”, 这是指通过理性思维后, 用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的专业术语正确作答, 精心组织表述答案, 切忌信口开河。如第38题第 (3) 问考查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的重要性, 首先要将角度锁定为《哲学常识》的实践观, 然后才是对这个知识的描述和其重要性的阐述, 最后要准确对应于西藏的发展, 否则就会张冠李戴, 洋相百出。
二、对2012年高考备考的几点看法
1. 强抓关键。
深入研究《新课标》、《考试说明》及考纲考点, 切实加强对近五年高考试题的分析。把握重、难点和高频考点, 重点复习, 强化训练。
2. 夯实双基。
“万变不离其宗”, “书本是高考的本钱”, 历年来高考备考复习的基调都是“夯实基础, 回归课本”, 2012年高考备考复习也不例外。夯实基础务必做到“准确”、“扎实”, 切忌“大概”、“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3. 联系实际。
以实际问题为中心, 以人类共同关注和面对的问题为背景, 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这是高考文科综合特别是政治试题的显著特征, 而高考题目又遵循“稳中求变, 动中有静”的规律, 这就要求师生在抓好双基的同时要把握时政、强抓热点, 其中科学发展观依旧是我们备考的灵魂, 需要重点加强。
4. 科学备考。
创设情境, 激发课堂活力, 在新授课时教师都会重视, 但在高考备考复习课中教师往往会认为耽误时间, 一讲到底, 使课堂气氛沉闷而枯燥。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我认为要创设情境, 激发课堂活力。至少每周得科学安排一至二节情境教学课, 用于讲解一些高频考点。
近几年来,高考数学解答题一般为6个题,分别为三角题、概率题、导数题、立几题、解几题、压轴题(代数型或几何型),变一题把关为多题把关,前两题一般难度稍低,最后四个题分别考查不同的内容,入口宽,但设置层层关卡,多层次、多角度地对考生进行四种能力的考查,用以区分考生灵活地运用知识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题都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不是在某个单一知识点挖掘,而是注意多个知识点与方法的联系与有机结合,在知识、方法网络的交汇点处设计试题.下面分类预测六道解答题的命题趋势并斗胆示例(限于篇幅,仅给出答案,解答过程从略)予以押猜,供研读参考.
1 三角题——平平淡淡考功底
1.以“平面向量”进行包装,实考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以“平面向量”进行包装,实考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数问题.
点评 本题由一道常见的题目巧妙改编而成,考查平面向量与三角函数的交汇,其中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均值不等式等的参与,给本题增色添彩,堪称一道优秀的创新题.
2 概率题——想说爱你不容易
1.理科题重点考查随机变量的分布列与期望,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独立重复事件的概率等,穿插考查合情推理能力和有关优化决策能力;
2.文科题主要考查古典概率,互斥事件的概率,独立事件的概率,独立重复事件的概率等,考查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3.难度有所提升,考生应有心理准备.
示例3 (理)在一款网络游戏中,每个玩家被赋予了一种“攻击力”属性(记为AT).某玩家现在的AT值为100,他从该游戏官方网站的公告得知,在某处丛林里,有一群“外星怪兽”正在摧毁森林,他决定独自去找这些“怪兽”一一战斗.依游戏设定,以他目前的级别,在与这群“怪兽”的所有战斗中,他获胜的概率均为23,若不能获胜,他总有机会“逃跑”.如果不能连续获胜,则获胜一场战斗,他的AT值将加3;如果连续获胜n场战斗,则他在这n场战斗中增加的AT值分别为3,4…,n+2(n∈N*),如果“逃跑”,则他的AT值不变.已知在他的级别提升之前,他总共与7只这样的“怪兽”进行了战斗.
(1)求他在这7次战斗中获胜3场的概率;
(2)如果已知他在这7次战斗中获胜了3场,求他现在的AT值的期望.
答案 (1)2802187;(2)110.
点评 本题以学生喜爱的游戏为背景,重点考查了独立重复事件的概率、对立事件的概率、互斥事件的概率等,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考查了随机变量的分布列和数学期望,极富思考性、趣味性和挑战性.
示例4 (文)现有分别写有数字1,2,3,4,5的5张白色卡片、5张黄色卡片、5张红色卡片.每次试验抽一张卡片,对i=1,2,3,4,5作如下约定:
若取到一张写有数字为i的白色卡片,则得i分,
若取到一张写有数字为i的黄色卡片,则得i+1分,
若取到一张写有数字为i的红色卡片,则得i+2分.
(1)求得分为3分的概率;
(2)求得分大于3分的概率.
答案 (1)15;(2)35.
点评 本题考查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其中第(2)问所用的思想方法“正难则反”值得充分借鉴和回味.读懂题目所给的约定是求解的关键.
3 导数题——代数推理好载体
1.将函数、方程、不等式与导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导数的工具作用,应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性质、方程根的分布、不等式的有关问题等,是新课程高考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不可等闲视之;
2.文科题给出的是高次函数(兼考查导数的几何意义),理科题给出的是对数函数、指数函数及复合函数.此类题型是考查考生代数推理能力的极好素材,倍受命题者的青睐!
示例5 (理)已知函数f(x)=ln(2-x)+ax在区间(0,1)上是增函数.
点评 本题将函数、数列、数学归纳法、不等式与导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导数的工具作用.第(3)问通过举反例否定命题的方法应切实掌握.
点评 本题应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性质、曲线的切线、不等式等问题,是新课程高考的重点和热点问题,敬请特别关注.
4 立几题——传统向量比法力
1.以柱体和锥体为载体全方位地考查立体几何中的重要内容,如线线、线面与面面的位置关系、二面角问题、距离问题等,既有计算又有证明,一题多问,阶梯排列;
2.此题一般既可用传统方法解答,又可用空间向量处理,有的题是两法兼用,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究竟选用哪种方法,要由自己的长处和图形特征来确定;
3.“动态”探索性问题是近几年高考立体几何命题的新亮点,敬请特别关注.
图1示例7 如图1,已知四棱锥P-ABCD,PA⊥平面ABCD,底面ABCD为直角梯形,∠A=90°,AB∥CD且AB=12CD.
(1)在线段PC上求一点F,使BF∥平面PAD;
(2)若PA=AD,求二面角B-PC-D的大小;
(3)设PA=AD=2,CD=3,求A点到平面PBC的距离.
答案 (1)略;(2)90°;(3)33417.
点评 本题考查了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二面角的计算和点到平面距离的求法.基于题目中出现了三条互相垂直的线段,它是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的“题眼”.本题第(1)问用几何法求解较好,而第(2)、(3)问用空间向量方法求解较为简捷,体现了两种方法的活用.注意抓住空间向量方法的代数化、程序化特征,能降低思维量.
示例8 如图2,已知正三棱柱ABC-A1B1C1的各条棱长都为a,P为A1B上的点.
(1)试确定A1PPB的值,使得PC⊥AB;
(2)若A1PPB=23,求二面角P-AC-B的大小;
(3)在(2)的条件下,求C1到平面PAC的距离.
图2答案 (1)略;(2)60°;(3)12a.
点评 本题以正三棱柱为载体全方位地考查了立体几何中的重要内容,如线面与线线的位置关系、二面角问题、距离问题等.考查的知识点丰富,是一道优秀的创新型试题.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空间向量求解的思路和方法应熟练掌握,这样可使思维程序化.
5 解几题——精打细算合情理
1.平面向量与平面解析几何都具有数与形结合的特征,在它们的知识点交汇处命题,正是高考命题的一大亮点;
2.考查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的问题是常考常新、经久不衰!解析几何题一般来说计算量较大且有一定的技巧性(要求品出“几何味”来),需要你“精打细算”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解析几何题对你的意志品质和数学机智都是一种考验和检测;
3.涉及圆锥曲线的参数的取值范围问题、最值问题、定值问题、对称问题等综合性问题是高考的常考题型.
示例9 定义离心率e=5-12的椭圆为“黄金椭圆”.已知椭圆E:x2a2+y2b2=1(a>b>0)的一个焦点为F(c,0)(c>0),P为椭圆E上的任意一点.
(1)试证:若a,b,c不是等比数列,则椭圆E一定不是“黄金椭圆”;
(2)设E为“黄金椭圆”,问:是否存在过点F,P的直线l与y轴的交点R满足RP=-2PF?若存在,求直线l的斜率k;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已知椭圆E的短轴长是2,点S(0,2),求使SP2取最大值时点P的坐标.
答案 (1)略;(2)满足题意的直线不存在;
(3)点P的坐标为
点评 圆锥曲线在新课程高考中的要求不仅没有降低,反而由于它可以与平面向量综合在一起,还有所加强,因而常以把关题面孔出现.解答这类问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解析几何的思想方法.在解答这类有一定难度的解答题时,要有信心,不言放弃,因为高考评分是“踩点得分”,你依据条件能写多少,就尽量多写,踩上得分点便有分数,如本题第(1)问是“送分上门”,弃而不答,令人惋惜!
图4示例11 如图4,已知点H(-3,0),点P在y轴上,点Q在x轴的正半轴上,点M在直线PQ上,且满足HP·PM=0,PM=-32MQ.
(1)当点P在y轴上移动时,求点M的轨迹C;
(2)过定点D(m,0)(m>0)作直线l交轨迹C于A、B两点,E是D点关于坐标原点O的对称点,求证:∠AED=∠BED.
(3)在(2)中,是否存在垂直于x轴的直线l′被以AD为直径的圆截得的弦长恒为定值?若存在,求出直线的方程;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 (1)动点M的轨迹C是以O(0,0)为顶点,以(1,0)为焦点的抛物线(除去顶点);(2)略;(3)当m>1时,满足条件的直线l′存在,其方程为x=m-1;当0 点评 本题考查解析几何中轨迹方程的求法、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等,其中第(3)问设计为一个探究性的问题,加大了题目难度,有较好的区分和选拔功能. 6 压轴题——分段得分巧智取 1.压轴题经常是将函数、数列、不等式、导数等有机地综合,或将解析几何和立体几何等巧妙地交汇,构成一道超大型综合题,体现了在“知识网络交汇点处设计试题”的高考命题指导思想.貌似“庞然大物”,令人望而生畏!对许多考生来讲是形同虚设,考试时经常是全题放弃,令人惋惜!要知道高考评分是“踩点得分”,要依据条件能写多少,就尽量多写,踩上得分点便有分数.正确的策略是“分段得分巧智取”! 答案 (1)单调递增区间为(-∞,0]和[2,+∞),单调递减区间为[0,1)和(1,2];(2)略;(3)略. 点评 本题以函数、数列为背景综合考查函数、方程、导数、函数构造、导数的应用、不等式的证明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f(x)解析式的获得是研究单调性的前提; 对于数列{a璶}通项公式的获得又是解决(2)的前提;(3)的解决又需要以(2)的结论作为基础.值得强调的是,(2)中的不等式为数列不等式,我们在处理时先是通过连续化,将其转化为函数不等式,而函数不等式又借助于构造新函数,运用求导研究单调性的方法予以解决. 示例13 (文)对于函数f(x),若存在x∈R,使f(x0)=x0成立,则称x0为f(x)的不动点,如果函数f(x)=x2+abx-c(b,c∈N*)有且只有两个不动点0、2,且f(-2)<-12. (1)求函数f(x)的解析式; (2)已知各项不为零的数列{a璶}满足4S璶·f(1a璶)=1,求数列{a璶}的通项公式; (3)如果数列{a璶}满足a1=4,a璶+1=f(a璶),求证:当n≥2时,恒有a璶<3成立. 答案 (1)f(x)=x22(x-1)(x≠1); (2)a璶=-n;(3)略. 点评 本题以函数和数列为背景,综合考查了方程、函数、数列、不等式等知识,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在(3)中,我们用到了作差比较法,这实质上是证明不等式(或者比较大小)最基础、最重要而且最常考的方法,这点应该引起文科考生的足够重视. 图5示例14 如图5所示,A点是30°角的二面角α-l-β的半平面α内一定点,A到直线l的距离为3,过A作AB⊥l于B,O在BA的延长线上,且|AO|=1,平面α内有一点P到平面β的距离等于P到A点的距离. D点在直线AB上,AD=λAB(λ>0),在α内过点D作AB的垂线m. (1)建立适当直角坐标系,求P点的轨迹方程; (2)是否存在过A点的直线MN,使它交P点的轨迹于M、N两点,其中点S在直线m上的射影为R,且满足MR·NR=0?若存在,求出λ的取值范围;若不存在,则说明理由. 答案 (1)以O为原点,AB所在的直线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则P点的轨迹方程为x24+y23=1;(2)存在这样的直线MN,只需13<λ≤12即可. 点评 本题重点考查了圆锥曲线的定义、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及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方法.以二面角为背景设置问题,具有较强的新颖性和综合性,难度较大.解答这类综合性较强的解答题,首先不能有畏惧心理,事实上,越是综合性强的题目所涉及到各部分的知识越浅显,如本题所涉及到立体几何知识非常简单,只需利用二面角的知识得出P点到A点的距离等于P点到直线的距离的一半即可.一般地,在高考试题中,压轴题都有一定的难度,解答这类难度较大题的原则是“不求拿满分,力争多得分”. 根据以上分析并结合2008年新考纲的变化和作者本人多年的经验,预测2008年高考数学六道解答题的命题趋势如下: 以平面向量与三角的交汇题或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的融合题开场——稳定考生情绪;概率与统计应用题助兴——吊起考生胃口;立体几何题(传统方法与向量方法任选)平稳过渡——考生志在必得;导数与函数题率先发难——考生骑虎难下;解析几何题把关——考生面临考验;数列、不等式、函数等的大型综合题压轴——考生尽早了断(放弃、分段得分或强攻)! 作者简介 见本刊2008年第3期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引言 年年月月题相似,岁岁年年考不同。2018年高考,在万众瞩目中如期而至,又很快消逝在时间的风中。对高考作文的谈论或是争论,都不是陈迹,而是现实或事实。每一道题的拟就,都带着新时代的生活气息,带着敢于担当社会的责任,引领着民众奋力前行,让年轻人阐述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视青葱的生命,明白青春的情怀。 因此,我们将针对2018年高考作文呈现的特征,从不同的层面对作文进行分析、解读、归纳和思考,把握高考作文的基本命题方向,引导关注日常作文需注意的事项,对2019年高考作文进行展望预测,为全国广大考生迎接高考,尽绵薄之力。 2018年高考作文命题透视 2018年高考,全国高考8套语文卷9道作文题,3道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其余6道由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命制。世纪宝宝中国梦、改革开放三部曲、新时代新青年、绿水青山图……首批“00后”迎来高考之际,紧扣时代主题、聚焦当代青年的作文闪亮登场。就整体而言,作文命题选择材料广泛,与教育部提出的“立德树人”命题方向基本一致,侧重于国家发展的大方向,洋溢着鲜明的时代特色,这对于考生而言,都能做到有话可说,见仁见智。我们先对2018年的9套高考作文的呈现的特征做一些思考和回顾: 一、立德树人,核心价值。 高考作文的显著特点就是更加突显考试对人才培养和价值引导的作用,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形成了在作文育人方面的合力,实现了高考作文试题独特的教育功能,注重了对考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助推素质教育,引领语文改革方向。全国新课标Ⅰ卷、Ⅲ卷,都有着端正人生态度,有着优秀的品德,才能在前行的道路上,真正的实现自我,做社会的栋梁之才。“世纪宝宝中国梦”引导考生在体会国家进步、民族振兴的同时,感受大国风采、民族精神和时代品格,增强考生荣誉感、责任感。北京卷里微写作的“三选一”中的“①在《红岩》《边城》《老人与海》中选择一个人物,‘抒写你从中获得的教益’和③《论语》中的颜回和曾参,你喜欢谁?”,这两道小题中,涉及的关键人物,多是因为他们的德行,获得后人的敬佩。《红岩》中的江姐,《边城》中的傩送、天保、翠翠,《老人与海》中的桑迪亚哥,颜回,曾参,他们受人尊重都是来自于高尚的德行。天津卷作文“器”,作文材料明确提出“有一种‘器’叫器量,兼容并包,彰显才识气度”,从“器量”“气度”这个角度出发考虑,是指一个人的涵养或修养,这就要求考生必须考虑到人的德行。天津卷作文要求考生围绕“器”展开联想和思考,注重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引导考生对成才成器、国之重器等进行深入思考。 二、家国情怀,匹夫有责。 高考是为国家选材,“少年强则国强”,通过高考作文题来引导青年学生,要敢于承担历史使命。全国新课标Ⅰ卷明确提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引发你怎样的联系和思考?然后“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依据材料和命题要求,“新世纪的中国”“中国的新时代”这是明确提出做为青年学生,思考立意必须要侧重到国家层面,高屋建瓴的审题立意,阐述个人观点。全国新课标Ⅲ卷的围绕标语写作,深圳、浙江、雄安这三处,是国家在不同的时代重视发展的地区,以“改革开放三部曲”为主题的标语提出,都带着特定年代的国情,考生在思考立意时,必须考虑到身处的年代,应该如何去面对。 三、时代情怀,敢于担当。 青年是一个时代的脊梁和希望,做为时代的青年,对所处的时代要有着一份情怀,敢于面对敢于追求,展现青年人的情怀和担当精神。全国新课标Ⅰ卷在命题中提出的“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明确的告诉考生,在写作文时必须要贴近青年学生,是他们以精神的鼓舞和激励。北京卷的大作文“请以‘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和浙江卷则是以“浙江精神”为材料,在命题时提出“作为浙江学子,站在人生新起点,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这两篇作文题,都是引导考生做为时代的青年,在祖国的发展过程中或是所处环境的发展中,应该如何面对的问题?向“同学少年,风华正茂”高中学生,发出倡议和号召,做为当今的青年,“在祖国的发展中”或站在人生的“新起点”,必须正视自己,勇于拼搏,才能青春无悔。 四、绿色家园,警钟长鸣。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环境保护,是年年提倡,国家重视的问题。人居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我们的生活质量。对于我们栖息的环境家园,有着什么样的情怀去述说,也是考试的方向。全国新课标Ⅲ卷“标语写作”中,“2005年 浙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北京卷的大作文“请你展开想象,以‘绿水青山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形象生动地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这两道考题,很是鲜明的提出环境保护的问题,人类栖息的环境恶化,给生存和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做为高中生必须要意识到这一点。在面对身处的环境,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来保护,我们的生存的家园才会美好。 五、传统文化,推陈出新。 传统文化需要传承和发扬,面对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做为高考作文的题材出现,一直是需要关注的,也是常考常新的一道题。在命题时,不在如2017年全国新课标Ⅱ卷诗词名句选择二到三句来立意,而是另辟蹊径。北京卷的微写作,三道小作文题,“《红岩》《边城》《老人与海》中,至少选择一部作品,用一组排比比喻句抒写你从中获得的教益”“ 从《红楼梦》《呐喊》《平凡的世界》中选择一个既可悲又可叹的人物,简述这个人物形象”“ 读了《论语》,在孔子的众弟子之中,你喜欢颜回,还是曾参,或者其他哪位?请选择一位,为他写一段评语。”作文给予的材料中,除了《老人与海》之外,都是中国的传统经典作品。写作的要求是“抒写获得的教益处”“写一段评语”“简述这个人物形象”,考查对具体人物事件的掌握。 六、事件发生,思考重点。 社会在发展进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生活所处的环境里,对身边亲历的事件,年轻人必须懂得如何去面对,去表达自己的看法承担应有的责任。全国新课标Ⅱ卷材料“飞机弹痕与防护”和上海卷“‘被需要’的心态”,侧重讲事件发生时,要懂得关注其重点,飞机的弹痕与飞机的安全,不仅要可能弹痕多的,还要看弹痕少的,才能知道飞机保护的重点部位。人际交往中,我们不仅关注自身,更要去考虑“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价值”。这两道作文题,都是要求我们在考虑问题时,不能看到大多数人看到的问题,而是需要从辩证的角度去深入思考,才能发现问题的真相,做到契合主题,提升个人看待问题的能力。 七、生活交际,切实关注。 我们生活的时代,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彰显一个人的涵养和能力,体现适应时代社会的能力。天津卷的材料是“生活中有不同的‘器’”,这个“器”,是器量、器物、重器。江苏卷“生活中处处有语言”,所给材料是从“语言”展开的分析。这两道题中,“器量”与“语言”是侧重于人际交往的。命题的意图,在于 提醒青年学生对日常生活中言行举止等方面,要懂得去关注和评价。置身与社会,与人交往、相处,需要有着涵养和表达情怀的方式,唯有点滴的积累和关注,才能在遇到问题时,从容镇定的面对。“世纪宝宝中国梦”和“新时代新青年”等作文题瞄准今年考生特点,选取与考生情感体验密切相关的材料,让考生发声;“被需要”等作文题取材于生活实际,让每个考生都有发挥的空间、有展现的可能,也能让考生感受到自己与时代、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2019年高考作文命题趋势 高考作文,是语文试卷的重点,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其命题的方式虽然不断推陈出新,总体的命题趋势是稳中有变的。因为随着高考次数的叠加,命题角度日趋稳定,加之高考“立德树人”的宗旨,其命题的方向基本上是爱国、社会、科技、青春、奉献等方面,确定命题的主要角度,在面对2019年高考的备课,也就多了几分从容和自信。 一、弘扬爱国情怀,主题永恒。 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关系到每个人的幸福感,对国家情怀的弘扬和赞美,是出自于心底的崇高文化自觉。2017年的中国关键词和2018年的“写给18岁青年的一封信”,都让我们看到命题组的初衷。高考不仅选人才,更是选有爱国情怀报国之志的时代青年,这是永恒的主题。 二、提升道德品质,步步推进。 国家关注提升全民的道德品质,感动中国人物、道德模范人物、各行业各级“好”人的评选,一直在推进。在高考作文命题上,“立德树人”的主题,2017年的中国关键词,北京的“为共和国拍照”,2018年的全国新课标卷、北京卷一样弘扬着品德教育的影响力。 三、关注环境生态,人人有责。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雾霾情况在大城市常有发生,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必须时刻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时时勤拂试,莫使惹尘埃”,每年的高考,与环境有关的问题,以不同的角度来命题。2017年是中国关键词里的“空气污染”“美丽乡村”,2018年全国新课标Ⅲ卷北京卷的“青山绿水图”。环境保护,人人有责。 四、走近社会事件,关注生活。 学生不能生活在象牙塔里,需要走上社会。在高考作文中,选用社会问题来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关注生活,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成为近些年的重点。2017年的山东卷的“共享书店”,江苏卷的“车”,天津卷的重读长辈这部书”;2018年的上海卷“被需要”,天津卷的“生活中有各种‘器’”,都是从社会生活日常中提炼主题。 五、学生阅读要求,逐年提升。 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历史的精髓,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一直得到重视。在高考作文中,常有题型出现。2017年的全国新课标Ⅱ卷,从六句古诗词中选择二到三句来立意;2018年的北京卷微写作“三选一”,三道小作文题都是对经典名著的考查。其中的变化,是从对诗句的理解到作品人物的分析和评价。 六、考纲言出必行,说话算话。 2017年1月10日,北京教育考试院就已经公布:2017年高考北京卷的《考试说明》将出版,且今年北京高考语文首次将《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这六部名著纳入必考范围,2018年北京语文卷的考法:从《红楼梦》《呐喊》《平凡的世界》中选择一个既可悲又可叹的人物,简述这个人物形象。 2019年高考作文备考展望 近三年的高考命题,紧随国家的时政大事,贴近当地时代发展。这是接地气、受民众喜欢的命题形式,更是旗帜鲜明地传递命题的方向,中学生不能只单纯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高考书”,要重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总书记提出:“广大青年应该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这就要求青年学生,必须关注时代,关注社会,积极投身到时代建设的洪流中区。遥望2019年高考,新一届的高三师生在备考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国家重大事件,必须关注。 “改革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这是我国面对国际新形势,提出的治国发展的策略,国家为坚持不懈地努力推进新征程,开创新时代。如此重大的事件及其相关内容,考生平时们必须要通过不同的渠道掌握清楚,对此所了解。为此,做为教育者或家长,一样要关注和帮忙搜集信息,提供考生可阅读的相关材料。 二、关注社会事件,考虑全面。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做时代有为青年,这就要求,对社会事件和身边的日常,做个有心人,要进行思考和分析,关注有关部门的具体做法和媒体的评论。普通的社会现象,一旦成为民众聚焦的热点,就得引起思考,做一些材料的搜集和探究。对《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的时评文,给予关注和思考。 三、经典作品命题,推陈出新。 经典作品是人类发展的财富,从古典诗词名言名句到四大名著,还有现当代的文学作品,在平时应该广为涉猎,博览群书,提升自我的修养。尤其的考纲中专门提及的作品,必须要仔细梳理事件情节、深入分析人物形象,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去理解,做到对作品的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的性格特征都有所理解。 四、关注时代人物,积累素材。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新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依旧的时代,选择好的事例来论证,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环。面对各种人物素材,做为当今的青年,不能常用陈旧的题材来论证分析。当下时代,各行各业人才辈出,选择具有时代性的新闻人物、行业英模,论述时才能吸引人的眼球。 五、揣摩高分作文,明确立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写作不是一个人独立思考就可以的事情。在平时,要多关注同龄人的作文,关注优秀的作文,暑期里高考满分作文书上市,或是备考类的期刊杂志出现,应该选择合适的一两本。仔细揣摩别人的审题立意、选用材料、升华主题等,在模仿中前进,在模仿中创新。 六、重视文体训练,固化模式。 现在的作文命题,多是新材料作文或是任务驱动型作文,写成议论文是最好表达观点情怀的方式。为此,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要根据自己的写作习惯,确定文体的格式。并且,在论证方式上,养成一个好的习惯,比如第一个例子正面的100-150字,第二个例子反面的70-100字,然后是一组正面的排比例子,通过训练来固定模式。久而久之,在考场上,一旦思路打开,材料齐全,便可一气呵成。 七、做好平时训练,打造亮点。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好文章不是一篇就写成的。在平时的训练中,要考虑到考场作文的要求。对标题的拟写,审题立意的方式,还有常用论证手法的运用,都有做到熟练。平时还有必须注意作文首段和结尾的扣题,尽可能的做到文中重点段落通过论证来扣题,给阅卷老师清楚的提醒。排比对偶句式的使用,名言名句的引用等,也要尽量的去使用去适应,提升作文的生动性和文学性。 八、注重文段分解,卷面清晰。 很多同学在平时作文中,很多时候就三五段,中间的重点段落二三百字。这在电脑阅卷的时代,给老师的感觉文字密密麻麻,有着很大的压抑感。故而在平时的写作过程中,要考虑文段的清楚。尽量做到除了首段的段落之外,中间做到四到六段,让文段的字数均衡,做到疏密有致。在可行的情况下,重点事件前拟用标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www.qbol.net 2003-3-24 淇滨在线 2002年9月10日教育部考试中心在广东省江门市召开了“2002年普通高考试题评价研讨会”。相关省级考试机构、省高考试卷阅卷组、高考学科命题组、省市教研室和部分大学、中学的相关专家100余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同年11月,教育部考试中心在湖北省武汉市举办了首届招生考试“东湖论坛”。这之后,教育部考试中心又分科目组召开了一系列会议。 本刊记者有幸应邀列席了教育部考试中心召开的几次重要会议,采访了有关负责人。 本刊从不同渠道汇总了与2003年高考命题相关的信息,现整理成文,希望能够对2003届考生的复习、备考提供有力的帮助。 细数2003年高考 虽然2003年各科高考试题还没有出来,但有关2003年高考试题的各种揣测和“趋势分析”却已被炒得火热。杂乱的信息让考生和老师莫衷一是。虽然目前还没有人能说出2003年的高考是个什么样子,但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组的专家对2002年高考试卷和答卷的分析、评价以及他们对高考命题精神和命题立意的深入研究与理解却可以帮助考生走近一个更为理性的2003年高考。 一、命题稳定,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2003年高考将进一步推动高考改革的进程。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应书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高考命题工作的宗旨不是不断地变化,而是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主要是指考试测量的稳定,包括考试的信度、难度、区分度等,都要适中。” 专家分析,2003年的高考试题会和2002年保持很大的连续性,命题思路也基本一致,不会有太大的变动。考试内容的覆盖面,首先要考虑学科的骨干知识和重点知识,能力方面特别注意考查那些对学生的思维变化有科学意义的、与学生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相衔接的能力。在试题设计上,2003年的试题将更加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仍将会把基础知识的测试放在首位,并有加重的可能。但在一些科目中会适当增加应用型试题和能力测试题,不过,难度系数都不会很大。因此,考生在复习过程中,不应过分强调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而忽视了基础知识的活学活用。 二、“考能力”永远是高考命题的主题 应书增特别指出:“考能力永远是高考命题的主题。”高考一方面在积极探索科目设置的改革,但更重要的是推进高考内容的改革。当前高考内容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如何使试题突出“考能力”的功能。“考能力”实际上是对考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这个能力是考生在对教材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于这一点,应书增想对考生说:“要想在考能力的试题上应对自如,那就要在平时的学习中保持一种‘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学习习惯,在每一个知识点面前多问几个为什么,提高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综合能力测试注重联系生活实际 专家指出,近年来高考越来越重视对能力的考查。“考能力”的立意在最近几年主要表现为将学科知识和现实紧密联系起来,因此,在重视基础的同时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在2003年,联系生活实际仍是高考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综合能力测试,要建立在高中生所学知识和所能达到的能力范围内,尽可能联系实际生活,这就要求学生在学懂单科知识后,具备知识迁移的能力和从题目中给出的信息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综合能力测试以学科内综合为主,跨学科综合为辅,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能综合则综合,不能综合的,不搞“拉郎配”式的硬性综合。综合的目的之一,就是防止学生偏科。 四、“X”的精髓多样性和选择性 自从在高考中使用“3+X”模式以来,社会反响都比较好,因此这一改革方向还会坚持并会循序渐进地深化下去。各省仍在继续探索“X”的走向问题,但无论是实行“大综合”还是“小综合”,都必须体现出“X”的灵活性和选择性。应书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3+X’中的‘X’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首先代表了学生的选择权,同时也代表了高校选择学生的权利。但是,目前的‘X’已经成了综合考试的代名词,于是也因此出现了综合考试和单科教学之间的矛盾。”应书增认为,片面强调综合考试是没有真正的理解“3+X”的本意。应书增还从命题的角度出发,谈了自己对综合考试的看法。他说:“我认为,综合应该是以学科内综合为主,跨学科综合为辅。综合考试的命题范围不会超出中学教学大纲。也不是所有问题都可以作综合考试的考题。我们命题要考虑到很多因素,比如:地区差异、农村的状况等等。另外,文科综合相对容易。比如,有关中国近代史的一些问题,本身就既包含历史知识,又包含政治问题。理科综合就比较难了,有时会显得比较牵强。所以,综合不能强调数量或者比例。” 五、命题不超纲,也不强调考教材 高考命题要求是要“遵循大纲”,因此,考生和教师大可不必担心出现超纲题目。根据专家统计,在这几年高考中,出现超纲题目的次数非常的少。不过在考题中也可能出现知识点在课本中虽没出现过,但却“一捅就破”的试题,这样的情况不是超纲。 同时专家强调,高考考的就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都是通过对教材中知识的学习积累形成的。考教材无法真正反映出学生的水平,因此高考也不会强调考教材。 六、难度系数0.55左右 专家认为,高校招生必须有区分度,如果区分度小了,分数过于集中,就不利于高校选拔。高考试题的区分度使得重点院校、普通院校、专科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线分出层次来。为了做到这一点,试题必须有一定的难度。但专家同时又指出,难度不能太大,如果难度大了,会对学生产生压力,不利于教学。命题组专家认为,0.55的难度系数是比较理想的。这个难度系数有利于高考选拔人才,有利于中学教学,也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这个难度系数将在长时间内坚持。 七、一池水变成了多半池水 当记者问到2003年高考的时间提前到6月,对高考的考试内容有何影响时,应书增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给出了答案,那就是“一池水变成了多半池水”。他说:“由于今年高考时间提前到6月份,中学课时减少了,因此高考命题的范围也就相应地要缩小,这个缩小完全是针对大纲要求的。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这个缩小与题量的多少和难易程度的大小都没有必然联系。换句话说就是,题量不变,考试时间不变,变的只是命题的取材范围,从一池水减少到了多半池水。”他还提醒教师和考生,2003年高考各科《考试说明》最迟应该在2月1日公布,届时教师和考生一定要仔细阅读《考试说明》,明确考试范围。 八、关于不同科目组的试题编制 2003年各省继续实行“3+X”科目改革,教育部考试中心将根据不同的科目组和课程使用情况编制如下试题: “3+文综/理综”。 “3+文科综合+1”,其中的“1”由高校在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中指定一门。 “3+1+1”,其中第一个“1”由高校在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中指定一门,第二个“1”由考生在上述六门中任选一门。“3+2”,其中“2”是在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文科综合中任选两门。 采用上述科目组的部分省市正在进行高中课程改革,考试中心将按新课程大纲为其单独命题。 九、特别提醒 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应书增还特别提醒考生和教师,前段时间网上出现的所谓2003年命题的“7大趋势”或“8大趋势”的分析,都与教育部考试中心无关。2003年的高考试题还没有出来,因此任何命题趋势的分析都是没有根据的,是不科学的。希望考生和教师要甄别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尽量从权威刊物和机构获得高考的信息,千万不要“进错了庙,拜错了神”。 “3”和“X”的复习建议 距离2003年高考还有四个月的时间,命题组的专家对考生的复习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仅供参考。 语文 命题组专家认为新修订的语文大纲刚刚颁布,新旧教材交替,加之2003年高考提前一个月举行,从这个情况出发,语文试题在2002年的基础上会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不便有过大的变化。同时鉴于2003年是全国使用新高中教材后的第一年高考,因此命题组的专家估计2003年语文科命题将在总结两省一市命题经验的基础上应该对新教材给予一定的关注,更加突出能力考查,适当减少一些纯知识内容的考查。 复习建议 1.2003年高考语文知识及运用部分的内容与2002年大体相当,因此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还是应该加强。2003年我们应该继续重视汉语普通话语音的学习,争取在高考中拿到更高的分数。 2.2003年只考名句名篇默写。专家建议,考生掌握好名句名篇的默写首先是要能默写课内要求背诵的篇目,在此基础上背诵一些课外的常见常用的名句。3.现代文阅读方面要加强训练和培养考生对文句文段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学会针对问题来分析判断文章的内容,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回答问题要全面准确。 4.古诗文阅读中的古文部分在试题形式上可能与2002年大体相同,需要注意的是文言翻译要全面理解所译句子的含意。高考试卷上要求直译,也就是要求字字落实,这一点考生在平时训练时要特别注意。古代诗歌鉴赏不可能是完全开放式的,考生在平时训练时要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 5.作文题应该是与考生的生活相关的相对开放的题目。这几年高考作文命题采取围绕话题,不限文体的做法对考生作文能力发挥是有利的。专家提醒考生注意,如果考生在试卷上抄袭别人的文章,在阅卷中一旦被发现就会被判为零分。 数学 命题组专家在细致研究和全面评价2002年数学试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对2003年数学命题的看法。他们认为今年应该合理调整试卷的难度结构。近几年的高考数学试题的难度总体上说保持在一个合适的范围之内,但还要进一步研究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题型的功能,使难度的分布更合理。深化对数学理性思维的考查也应该是今年命题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专家认为数学试题要实现“以能力立意命题”的目标,就应该加强对如何更好地考查数学思想的研究,特别是要研究试题解题过程的思维方法,注意考查不同思维方法的试题的协调和匹配,使考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得到全面的考查。同时,由于2002年秋季全国普通高中新生都已全部使用数学新教材,因此,数学命题组的专家也建议高考数学的命题应该更关注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进程,了解使用新教材的考生的实际情况,汲取新教材中的新思想和新理念。 复习建议 1.突出知识结构,扎实打好基础。专家提醒考生,数学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知识积累、梳理的过程,教学和复习中首先要扎实学好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注意各部分知识在各自发展过程中的纵向联系,以及各部分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理清脉络,抓住主干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在总复习中要充分重视主干知识的支撑作用。 2.强化思维过程,努力提高理性思维能力。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要充分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解数学题要着重研究解题的思维过程,弄清基本数学方法和基本教学思想在解题中的意义和作用,研究运用不同的思维方法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的多条途径,注意培养直觉猜想、归纳抽象、逻辑推理、演绎证明、运算求解等理性思维能力。 3.增强实践意识,重视探究和运用。考生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要关注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关心身边的数学问题,不断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学会从实际问题中筛选有用的信息和数据,研究其数量关系或数形关系,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注意抓住社会现实中运用数学知识加以解决的普遍性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开展讨论、研究,从中提高数学实践能力。 4.倡导主动学习,营造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环境。学校和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空间,善于从教材和社会生活中提出问题,开设研究性课程,让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兴趣,树立信心,培养钻研精神,同时提高数学表达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 英语 外语命题组专家根据对2002年英语试卷的评析结果以及多年来对命题的研究,提出了对2003年英语命题的看法。他们认为2002年听力部分所选择的语言材料真实可信、情景丰富,2003年应继续保持这个水平。同时建议听力部分试题的难度应该稳定在现有水平上,这会有助于新的中学英语课程标准的贯彻。专家认为口头表达能力是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他们希望能够考虑逐渐在英语科考试中增加口语部分的考试,以更好地测试考生的真实水平。 复习建议 1.注意对语言基础知识的复习,夯实基础。此处的语言基础知识指的是对语法、词汇等的灵活运用,而不是单纯的语法规则。专家提醒考生,虽然英语试题很早以前就已经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但语言知识在试卷中的地位、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仍然非常重要。基础掌握得不好,在单项填空、完型填空和书面表达部分都可能出现失分。 2.复习中要加强对听力的训练。从2002年考生的答题情况看,听力仍然是考生失分较多的地方。由此可见,在复习中仍存在着听力训练强度不够的问题。应该尽量多听语言地道、情景真实、长短合适、难度适宜、语速恰当、由母语为英语的人朗读的听力材料,考生要训练自己能够尽量适应各个英语国家的不同口音。 3.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专家指出,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在谈到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时,明确说明应该“听、说、读、写综合运用,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在平时的教学和复习中,应该争取让考生多掌握一些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应该经常向考生提供一些供其精读或泛读的英语文章,以适当加大他们的语言材料输入量;同时,应该引导考生逐步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复习建议 1.专家指出,从2002年的理科综合试卷考生答题的情况可以看出,考生存在忽视基础知识,盲目进行练习的现象。考生应该加强对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包括自然科学的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掌握。 2.掌握好各个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不要盲目训练学科间的综合能力。专家从分析2002年理科综合试卷发现,在中学教学和复习中,老师和学生将过多的精力花在了学科间综合类题目的训练上,而忽视了对各个学科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和掌握。根据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的设计原则,全卷中学科间综合能力测试题是少数,大量的试题还是放在对学科内综合能力的考查上。因此希望考生不要本末倒置。 3.理性对待热点问题。在以往的高考复习中一直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对所谓的热点问题,教师和学生每年都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找热点材料、编制热点题目。专家提醒考生,对待热点问题一定要理性,不要盲目赶时髦,跟形势。考生应该关注自然科学的新成就,但最关键的还是基础知识。根据命题经验,在设计题目上,大多数情况下热点问题仅仅是作为素材,考查的还是考生对学科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重视实验教学,在平时的实验课中培养良好的习惯。专家指出,近几年的理科综合测试都有实验题,因此考生要特别注意实验水平的提高。从过去的阅卷中发现,很多的失分都是由于考生在平时的实验中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没有注意对实验操作规范性、实验设计严密性和科学性的培养。同时,学会正确、熟练的表述实验现象、结果、过程及其结论也是很重要的。 物理 物理命题组专家认为2003年的高考物理试题应保持2002年高考物理试题的水平。继续体现“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利于中学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并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化和考生人数是增加,进一步降低试卷难度,以适应全体考生的水平。 复习建议 专家对2002年考生答卷进行了分析,从中找出一些有普遍性的问题,对考生的复习和老师的教学提出了以下建议: 1.重视基础,深入理解概念和规律。专家指出,高考物理学科主要是考查考生5个方面的能力,而理解力是其中最基础的能力,也影响着其他能力的提高。提高理解力的关键是掌握好基础知识,弄清基本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了解其本质,明白规律之间的联系。专家特别提醒考生不要以题海战术来代替基本规律和基本概念的学习,否则,在遇到新的物理问题的时候就很难举一反三。 2.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近年来物理试题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题目越来越多,试题要求学生能够从题目所给出的物理过程、物理情景中建立物理模型,然后根据所学的知识解答。提高这类题目解题能力的关键是掌握好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生活、科学事件中的有关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包括了解这些问题的背景知识,从中获取新的信息,建立模型,建立关系式来解决问题。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另外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重视实验。教师要很好的利用学生实验,进一步开拓实验的功能,以理论知识指导实验,以实验促进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巩固。 3.要加对强获取新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专家从2002年高考考生物理答卷上所反应出的问题中发现,考生从试题中获取新信息解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建议考生在复习中要深入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对实际物理情景和物理过程进行综合和分析的能力,能够理解情景和过程中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建立物理模型。 化学 复习建议 1.专家从近年各高考阅卷点反馈的信息总结出了考生失分的6大原因为:审题不够仔细、基础不够扎实、表达不够清楚、思维不够灵活、实验重视不够、书写不够规范。 审题是解题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考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以及对题目的灵敏性和精确性。审题要注意关键词,不可轻视细节,但也要避免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曲解题意。对于平时的实验,考生在切实掌握每个步骤的基础上还应该积极思考装置如何重新组装、程序如何重新安排、还可以做出哪些实验等问题。这样才可以在有限的实验中拓宽自己的思路,并把握好实验的深度和广度,这样将有利于考生在考场上的发挥。 在做复习题时,考生一定要注意“精”练。平时练习就要注意使用规范的表达方式,不要为了完成大量的练习而在匆匆忙忙中养成不良习惯。专家指出,每年的简答题考生的失分都很多,因此考生要注意在复习中注意培养简洁明快的答题风格,组织好语言,多做练习。 2.确定目标,根据目标进行有效复习。专家认为复习虽然可以提高能力档次,但这种提高是在原有水平上的有限的提高,因此他建议考生在复习中,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明确自己奋斗的目标是哪个批次的院校。在确定了战略目标以后才能集中精力有目的的进行复习。 3.教师在平时的复习教学中要注意培养考生的统摄思维和发散思维、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定势思维和求异思维。要多让考生自己总结知识点,启发和培养考生调用信息、使用信息对问题进行分析,然后重组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专家提醒教师一定要注意在教学和复习中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提高为主,切实加强实验教学。对于题目要精选,对做过的题目都要进行讲评。力争做一题,进一步。 生物 复习建议 1.踏实复习,不要押题、猜题。专家建议考生踏踏实实的按照高中阶段的《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内容进行学习(包括实验教学)。扎实地掌握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不要认为某个考点去年考了今年就不会再考。课本上的实验也要好好的掌握。 2.关注热点,但最重要的还是掌握好基础知识。在每年的高考复习中都会出现这样的误区,那就是老师和学生都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找热点材料,编制热点题目上。专家认为,对于生物学的新成就考生的确需要关注,但热点问题通常只是作为素材出现在题目中,要答好题的关键还是需要牢固的基础知识。热点问题说到底还是考查的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 3.对命题者的命题意图理解不到位是很多考生失分的原因。专家从往届高考阅卷中发现考生不同程度的存在对命题意图理解的偏差。有的考生在考场上不能冷静的审题,而是按照以往见过的类似题目的解题思路去回答问题,或是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去答题。因此,考生在考场上一定要保持冷静,做到审题仔细,找出题干设问的关键点。 1、4.培养考生在新情景中运用知识的能力。高考中有时会出现考查内容相对隐蔽的问题。这种设计思路的题目,不但素材来源广,而且题目的表达形式多样,有的考生看到这样的题就无从下手。实际上只要在平时的复习中多注意培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情景中的问题的能力,在高考中就可以有效的避免在这类似的题目上丢分。对格式的要求 一、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马哲的三条定义 2.马哲与具体科学的2条关系(对立、统一) 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2)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 (3)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简述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物质与运动的概念 2.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的关系 答:(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即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与过程。 (2)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这表现在: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因为物质是世界上一切运动的主体与客观基础,设想离开物质主体的运动必然主张以意识为主体的运动,最终陷入唯心主义。如黑格尔“绝对观念”的运动。另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因为运动是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存在形式与根本属性,设想离开运动的物质必然主张静止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最终陷入形而上学。如欧洲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实质上是承认了运动的绝对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否认静止的存在。恰恰相反,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绝对运动中存在着某种相对静止的状态,但相对静止不是物质的本质属性,而是绝对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三、简述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运动与静止的概念 2.二者对立统一的关系 答:(1)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与过程。静止主要是指物质运动的三种特殊状态:其一是相对于特定的参照系而言,事物没有发生机械运动。其二是相对于质变而言,事物仍处在量变阶段。其三是相对于某种具体的物质运动形式而言,事物没有发生那种形式的运动而处于其他形式的运动之中。 (2)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对立表现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所谓运动是绝对的是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任何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永恒运动的,是无条件的。所谓静止是相对的是说,静止是运动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另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统一表现在: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即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在运动与静止关系上有两种形而上学的错误: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否认运动,只讲静止,将静止绝对化的形而上学不动论;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只讲运动,否认静止的形而上学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四、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概念 2.同一性与斗争性的两条关系 答:(1)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同一是矛盾所固有的两种相反而又相成的基本关系或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趋势和性质。具体表现为:第一,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这是指矛盾双方各自以对方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互为媒介,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第二,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性。这是指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存在相互渗透的渠道和桥梁,相互转化的趋势和可能。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2)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统一表现在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关系。即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第二,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对立表现在二者之间是相对绝对、相互区别的关系。即矛盾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斗争性是绝对的。 五、矛盾规律是唯物辨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辨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一个命题 2.四条论据 答:(1)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因为:第一,唯物辩证法揭示的是事物的联系与发展,而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的是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根本动力,也就是说,所谓联系实质上是矛盾与矛盾、矛盾这方面与矛盾那方面的联系,所谓发展实质上是矛盾推动下的发展。第二,唯物辩证法是有着丰富内容的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而对立统一规律则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理论的关键,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与范畴都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某二方面的展开。第三,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而是否承认矛盾则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第四,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矛盾分析法则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2)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完整理论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但不是唯物辩证法的总体。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我们要在掌握对立统一规律的基础上,全面完整地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理论体系。 六、实践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的概念、作用 2.4条论据 答:(1)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客观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三个特点,表现为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等三种基本形式。 (2)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这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的需要决定认识的产生,也就是说,人们改造世界的需要产生了认识世界的需要。其次,实践出真知,人类的一切认识,无论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归根结底都是来自实践的。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提供解决新课题的新的经验材料。其次,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手段和物质条件。再次,实践不断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正确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有效改造世界。 七、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1.感性及理性认识的概念 2.三条关系 答:(1)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两个特点,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两个特点,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特点、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主要表现在:第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的积累。理性认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不上升到理性认识,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第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因素。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渗透了感性因素。 八、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简述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简述劳动创造了人) 1.劳动的概念 2.劳动的作用(基础——三条论据) 答:(1)劳动是指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以及能量、信息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 (2)劳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其本质特征主要是: 第一,劳动是有明确的目的的改造自然的自觉活动。 第二,劳动必须创造并使用一定的物质手段,主要是劳动工具。 第三,劳动的对象具有广泛性,是以人类自身为主体改造整个世界并创造人化世界。 第四,衡量人类劳动的尺度具有多维性,包括真理尺度、价值尺度和审美尺度,即真、善、美的统一。 九、简述劳动创造了人? 答:(1)劳动是指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以及能量、信息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 (2)人是从猿进化而来的,但从猿到人的转变不仅是一个生物进化过程,更是一个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飞跃的根本性质变。在这个质变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主要是:第一,劳动改造自然的需要创造了生产工具。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使动物适应自然的活动变为人改造自然的劳动,也使猿的前肢变为了人的手。第二,劳动交流的需要产生了语言。语言的产生使人的意识具有了物质的外壳,从而使抽象思维和意识的交流成为可能,动物心理才变为人的意识。第三,劳动合作的需要产生了人的社会联系,形成了人类社会。社会的形成不仅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更标志着作为自然一部分的猿变为与自然相对立的人,猿之间的动物群体关系变为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十、简述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1.国家的本质(一句话……的工具) 2.国体及政体的概念 3.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答:(1)国体亦称国家的类型,指的是国家的阶级内容,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它联合哪些阶级去统治哪些阶级。政体亦称国家的形式,指的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统治。 (2)国体是国家的阶级内容,政体是阶级统治的具体形式,所以国体与政体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使国体得以实现。 十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简述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试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及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指导意义)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结构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3条)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5条) 答:(1)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 (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依赖性。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意识的产生、变化与发展都根源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 第二,社会意识的内容,无论其具体形式和水平如何,也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一、高考政治命题特点 纵观2007-2011年五年的高考试卷, 文综政治部分的命题有如下特点。 (一) 试题结构形式相对稳定, 考查内容全面并有侧重 政治试题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题型, 其中, 12-23题 (选择题) 、38-39题 (非选择题) 。四个必修知识版块所占分值相对稳定, 政治选修内容未涉及。其中经济生活2008年分值为28分, 其他几年分值都是30分;政治生活2008年分值为27分, 其他几年分值为24分;文化生活的分值在16-14分之间小幅波动;生活与哲学的分值在30-32分之间上下浮动。我们从中可以发现政治试卷中经济和哲学部分所占比重较大, 政治生活其次, 文化生活所占比重最少。在新课改中, 《文化生活》作为新成员首次进入高中政治教学内容, 其知识内容的复杂程度和难度相对较低, 因此, 在试卷中比重较小。而《经济生活》《生活与哲学》《政治生活》既是以前延续了多年的旧教材知识, 也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版块, 所以所占比重相对较大。虽然四个版块知识在比重分布上有区别, 但高考试卷在考查内容上却非常全面, 整张试卷涉及到的知识点多达到二百多个, 试卷体现关注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的结合的命题理念, 立足基础, 突出主干知识, 努力关注社会生活, 突出教材重点和社会热点的结合。 (二) 选择题部分呈现出新的变化特点 1. 试题顺序的变化。 以前旧教材文综试卷中, 政治选择题分布在24-35题, 居于地理和历史学科之后, 这使得学生在做题过程中, 会因时间关系而无法仔细审题造成丢分现象。新课标文综试卷的政治客观题部分分布在12-23题, 相比以前的顺序分布, 这是一个进步, 这样的顺序安排, 能使得政治选择题的正答率有所提高。 2. 选择题多为双项组合 (四选二) 。 在卷面受限的情况下, 由于试题采用组合选项选择题, 整个试卷考查的知识点相应来说就会多一些, 具体到每一道试题考查的知识点也会相应增加。每一道题要考查多个知识点, 所以在试题的设问上指向性就显得宽泛, 不具体。相对以前高考中的四选三的选项组合, 这种四选二的选项, 实际上增加了试题的难度, 而且选项的语言描述带有一定的迷惑性, 使得学生难以做出正确选择。 3. 计算题成为必考题。 五年高考试卷中政治选择题的第一道题都是关于经济生活中的计算, 且有一定的难度。2007年是关于个人所得税的计算, 2008年关于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格的计算, 2009年计算银行利率, 2010年计算在汇率和劳动生产率变动下的商品价格, 2011年又是关于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格的计算。这就对学生关于经济生活中的一些比例关系的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 选择题多为一材一题形式。 以前政治高考试题中一材多题形式较多, 而新课标卷的一材一题形式, 使得试卷的信息量增大了很多, 也说明试卷命题中关注生活关注社会。鲜明的时代性是政治试题区别于其他学科试题的最显著特征, 关注现实生活, 迎着社会热点上, 是政治高考永恒的主题。几年的文综政治试题继续以人们所关注的、贴近学生实际的现实问题和社会热点为切入点, 较好地体现了政治学科鲜明的时代性。学生在熟悉的生活背景和社会背景下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实用性, 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关注生活。 (三) 试卷命题立足基础, 突出主干, 侧重考核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基础知识是教材的基础, 主干知识是教材的重点, 基础知识的范围要大一些。试题既立足基础知识的考查, 体现基础、全面, 又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 强化重点、主干。从五年高考试卷的整体角度来看, 试卷涉及的知识点均匀地分布在四个知识模块的十六个必修单元的内容里。从单题的角度来看, 命题的内容跨课和跨单元, 在在有限的题量基础上, 使考点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新课程对基础的考查不是强调对知识的再认和再现, 而是侧重对知识的活学活记、活考活用。试题以学科基础知识为载体, 要求学生准确地提取学科知识, 并且注重运用学科知识结合具体情景对材料进行新的提炼与概括。无论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综合考核了学生的四种能力, 即: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就这几年高考试卷而言, 这些能力的考核具体表现为:1.要求学生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2.能够根据从题目获取和解读的试题信息, 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 并运用这些知识做出必要的判断;能够检索和选用自己的知识库中有关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3.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 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 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 认识事物的本质;4.综合使用题目提供的信息、课堂学习或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方法, 提出比较必要的论据, 论证和探究问题, 得出合理的结论, 并能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 完整组织答案。 二、政治课复习策略 针对高考政治命题的以上特点, 结合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在应对2012年高考的复习过程中, 可以采用相应的复习策略。 (一) 夯实基础知识, 合理安排版块复习的顺序和时间 1. 认真研究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 《考试大纲》规定了考试性质、考试内容、能力要求、命题指导思想、考试形式、试卷结构、题型示例等, 是高考命题的主要依据, 也是教学特别是复习的重要依据, 还是社会评价试卷的依据。《考试说明》是自主命题的省份在大纲的基础上制定的, 这是结合本省实际规定命题指导思想、考核目标、能力要求、考试范围和内容、考试形式、试卷结构、题型示例, 是本省命题的直接依据。我们重点把握的一是说明中规定的考试内容;二是说明中规定的题型示例。所以必须加强对《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研究。 2. 夯实基础知识, 把握主干知识。 进入高三之后开始第一轮复习, 一轮复习不仅要注重对知识点的全面复习, 还要挖掘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形成严密的宏观逻辑体系。同时细化知识条目, 理清知识块与每个条目所包含的微观知识点, 既要全面, 又要明确主干知识, 便于学生有针对性地复习, 准确把握学科模块知识框架、知识层次。在复习过程中, 务必引导学生扎扎实实掌握好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 因为理解与识记好基础知识是学生正确解题的基础, 是学生解题思维与能力提高的前提。一轮复习中, 全面复习基础知识, 不留死角。同时也应突出重点, 经济部分与哲学部分所占分值较大, 在复习过程中, 应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花费工夫。比如关于经济生活中商品价值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比例关系, 此知识点是高考计算题的高频考点, 教材上只讲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所以教师应对此知识点进行拓展, 讲清相应的几对比例关系: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价格与货币价值的关系;纸币发行量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 商品价格与汇率变动的关系。 (二) 精选精练, 有效做题, 提高练习的实效性 1. 选择题的专项训练。 作为教师, 一定要精心选择试题, 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才能培养学生的做题技巧, 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切实提高做题的效果。针对政治试题中的12个选择题, 可以进行选择题的专项训练。这种训练不用专门安排复习时间, 一轮复习进行到一半时就可以在课下进行。教师最好精心筛选和组织包括四个知识版块的12个综合性试题, 进行限时训练。 2. 主观题的综合性训练。 高考试卷的命题特别侧重考核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不只是对教材知识的再现, 所以在习题训练中, 尽量选用综合性的练习试题, 这样可以对一些主干知识重点知识举一反三地运用, 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高考试题往往以重大现实问题立意。热点材料或以题干形式出现, 或以选项、答案要点形式出现。结合具体考点与具体材料, 以具体问题为切入点, 进行多角度 (考点、材料) 、多层次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多侧面 (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分析。要注意广度和深度的关系, 不能天马行空、漫天撒网。我校在每晚的晚自习前都有播放新闻的时间, 学生每天都能了解到国家和社会上的时政热点新闻。笔者从高一开始, 就在看完新闻后, 让学生就某一热点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他的看法, 教师不限制角度, 让学生自由发挥。这样的锻炼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充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上来, 将教材中的理论既联系实际国家大政方针和实际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 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状况和喜闻乐见的小事入手。进入高三后的时政热点分析, 就应格外强调语言的规范性和答案的逻辑性。在分析过程中, 可以切实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 描述和阐释事物, 以及论证和探究问题的四项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新课程理念已经全面渗透到高考试题中, 这要求我们教师未雨绸缪, 转变角色, 改变方法, 用新课程理念研究高考, 指导备考, 以适应新高考的要求。 摘要:2012年是河北省开始实施新课改后迎来的第一次高考年。本文认真分析了2007—2011年的高考政治试题, 总结了新课标版高考政治命题的特点,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复习策略。 【2008年高考政治命题趋势及复习建议】推荐阅读: 高考政治课堂复习建议07-01 高考政治复习计划安排06-18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方法11-12 云南成人高考政治复习07-09 成人高考政治复习要点09-13 高考政治复习知识点10-06 2024年高考政治试卷09-16 2019年高考政治时事11-17 高考政治五个常用的复习策略07-152008年高考政治命题趋势及复习建议 篇4
2008年高考政治命题趋势及复习建议 篇5
2008年高考政治命题趋势及复习建议 篇6
2008年高考政治命题趋势及复习建议 篇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