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教案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月光曲》,大致了解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这一传说故事的过程,谁来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贝多芬为盲姑娘演奏了第一支曲子,又激情创作了《月光曲》。)
2、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美妙的乐曲中,学习作者是怎样用文字来描写音乐的。
二、读悟第9自然段,体会《月光曲》的意境美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月光曲》的段落。(第9自然段)
2.同学们自由这一段。
3.指名配乐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画出描写皮鞋匠和妹妹联想的句子。(1)小组朗读讨论:皮鞋匠的联想部分描绘了哪三个画面?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指名把这三个画面写到黑板上,其余同学分组读三个画面。(3)根据这三个画面,猜想一下,月光曲的曲调会是怎样变化的?(老师播放相关音乐片段,学生说分别是哪个片段)
(4)同桌讨论,这三部分音乐分别是怎样变化的。指名回答,师引导,相机板书。
【板书: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轻幽舒缓
月亮升高 穿过微云————气势增强、出现波折 风卷巨浪 波涛汹涌————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 4.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1)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是与文章在记叙中展开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2)引导对比:阅读课文,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失去了一大半的美)不信,可以读读。(3)对比阅读后师总结:平时我们写作,要学会在写实中加入联想的内容,那样表达效果会更生动。
5、让我们再次把这段内容有滋有味地读一读,感受联想带给我们的美。
三、回读全文,探究贝多芬的创作情感。
1.学到这儿,老师不禁产生了疑问:贝多芬为什么会弹出这么美妙的《月光曲》?请大家讨论,找寻原因。
2.交流。
(1)出于对兄妹俩的同情。
(2)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3)是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
老师总结:除了同情穷人、感遇知音这样高尚而真挚的情感,还有当时清幽的环境给予了贝多芬创作灵感。请同学们朗读第8自然段。
(1)“清幽”什么意思?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环境?
(2)、小结:月光下茅屋的一切是那么清幽、朦胧,充满诗情画意。此情此景,深深打动贝多芬,对穷兄妹同情也油然而生,要把美的音乐给穷苦而爱好音乐人们,于是借着月光即兴演奏《月光曲》。
四、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清文章线索, 在朗读品析中领悟人物的情感变化。
3.学习联想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人物心境和乐曲意境的统一。
教学流程:
一、复习铺垫, 整体感知, 引发阅读期待
1. 课件出示文中词语:幽静、断断续续、入神、微弱、陌生、激动、清幽、波涛汹涌、波光粼粼、陶醉、纯熟。
要求: (1) 读准读懂词语, 并根据词义加上合适的语气。 (2) 用上述词语造句或说一段话, 内容要紧紧围绕课文, 以用词多、语言简练、表述准确为标准。 (3) 找出描写神态的词语。
2.板书描写神态的词语 (入神、激动、陶醉) 。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用笔圈出这三个词语, 并找出描写这些神态的段落或句子。
二、精读文本, 答疑解难, 理清文章主线
1. 画出描写姑娘神态的句子, 并谈谈是如何理解的。盲姑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神态?
2. 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出贝多芬的一系列活动。 (听音乐—进茅屋, 听谈话—弹曲子, 受感动—创新曲。)
3.总结:这是事情的发展顺序, 也是文章的主线。就是这条主线, 让姑娘和贝多芬的情感都发生了变化。请再读读姑娘情感发生变化的句子。
4.对照姑娘的情感变化再度读文, 讨论贝多芬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小组研读, 找到体现贝多芬情感变化的句子多读几遍, 并说说是怎样体会出来的。
5.教师在学生总结中板书:触动、感动、激动。
三、抓住重点, 品读鉴赏, 感受文字意境
自读8、9自然段, 思考:《月光曲》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吗?你是从哪些句子和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1.一读, 品味语言变化。
提问: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了画面的变化?
(1) 引导学生通过读从文中提炼出“洒遍银光、出现微云、波涛汹涌”, 概括出三幅画面。
(2) 结合“月亮升起”“越升越高”“忽然”, 让学生将两个词语对比着描述画面。
2.二读, 体会旋律变化。
提问:画面的变化会使旋律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1) 引导学生从画面变化中感受到乐曲旋律、节奏变了:舒缓—悠扬—高昂。旋律的变化会使朗读的语气、节奏发生怎样的变化?
(2) 学生根据对画面和语言的感悟进行个性化朗读。
3.三读, 领悟情感变化。
提问:为什么乐曲中会出现这样的旋律和画面的变化?
(1) 通过引导, 使学生感受到旋律、节奏的变化都是由贝多芬的情感变化引起的。让学生联系上文总结出:贝多芬散步时, 曲子是舒缓的, 画面是月亮刚刚升起, 海面洒遍银光;当他听到琴声和对话, 受到触动, 为兄妹俩弹琴, 旋律铿锵有力, 此时的画面是月亮升高, 天空出现微云;一曲结束, 姑娘的入神与激动, 使贝多芬由感动变为激动, 因此乐段高昂激越, 出现的画面是大海变得波涛汹涌。贝多芬三次情感的变化就体现在乐曲中。
(2) 思考月光曲是怎样诞生的。 (要从环境和心境两方面回答)
4.四读, 文本与乐曲融合。
(1) 播放《月光曲》片段, 要求学生根据画面和贝多芬的心情有目的地欣赏, 听出旋律的变化。
(2) 配乐朗读第9自然段, 让文字、情感和旋律充分融合。
5.五读, 学习联想方法。
提问:皮鞋匠和盲姑娘看到了什么景象?它们是真实存在的吗?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合作朗读:教师读描写真实存在的事物的句子, 学生读想象的句子。
删掉想象的部分, 让学生再读这一段, 并谈谈感受。
(1) 介绍联想的写作方法, 师生共同总结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1.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一节课大家和老师一道伴着柔和的月光走进了作者童年时的篱笆小院(出示课文插图)。看着这温馨的画面,你会想些什么?或是想说点什么?(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母亲无数的心血与汗水,蕴含着母亲无尽的牵挂与关爱。)
2.这一课,就让我们走进这个篱笆小院,与这母子俩,分享他们的快乐!
二、品读课文,感悟真情
1.作者成年以后,回忆起自己童年的夏夜,总是充满深情地说:“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投影出示句子,学生朗读)是什么让作者对童年的夏夜总是念念不忘,觉得那样的夜晚永远是“美妙”的呢?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笔圈画。教师巡视,相机点拨。
3.进行全班交流。
出示句子一: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景色美)
出示句子二: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上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母亲形象美是朴素、纯洁、神圣的。)
出示句子三: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1)读一读,从中你知道什么美?
(2)轻轻地读出这种感受。
(3)读完后你觉得哪个词显得很特别,特别的亮眼?(芳香)
(4)为什么呢?引出并理解“芳香”:芳香是鼻子闻,而这儿指的是什么?
(5)这里“芳香”意思是:对世界、对人生怀有一种美好的情感。不是吗?不然哪有这样的诗句:“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6)同学们,你们见过“芳香”的歌谣吗?那“芳香”指的是什么呢?
(7)读歌谣。自由读,指名读。(读出柔和、轻轻的、甜甜的音)
(8)引读:“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这样的日子虽然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如果你就是篱笆小院那个被妈妈搂在怀里的孩子,听着这样的歌谣,你会想些什么?
出示句子四:高深莫测的夜空是个神话的世界。
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
比较:自由读,看两句有什么区别?从这“竟”字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课文10~13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3)分角色朗读母子间的对话,指导读好“母亲笑着说”一句。
4.过渡引申。
在这柔和的月色里,母亲为作者唱歌谣童谣、讲神话猜谜语,作者听着母亲甜甜的声音,觉得童年的夏夜永远是分外的美妙,不由发自内心地说……
投影:“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1)学生朗读。
(2)母亲不识字,她怎能成为作者小时候的启蒙老师呢?
(3)学生深情朗读文章最后一小节。
6.简介背景,教师范读。
下面这段话是作者的原话(出示):
我写这篇文章时,母亲已经老了,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她永远不再明白儿子的内心是多么的苦痛,我多想抹平母亲额上的皱纹,我多想用泪水唤醒你的记忆,答应一声儿子的呼唤啊……
再读,体会其中包含的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三、总结全文
默读课文,讨论: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
四、联系生活,拓展练习
1.作者对他的母亲充满深深的感激之情,一句歌词唱得好: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她们时时给我们启迪,给我们鼓励……
2.根据自身实际,完成下面写话练习:
当我 ,您 ,使我 ;
当我 ,您 ,使我 ;
……
母亲,您是我的启蒙老师,
母亲,感谢您!
3.学生朗诵。
一.齐声朗读第2-7自然段
二.体会月光曲(第九自然段)
借着这清幽的月光,心情激动的贝多芬开始即兴弹奏了,他的琴声带给这对穷兄妹什么感受呢?
1.ppt展示,有感情地朗读第九自然段。
2.听着琴声,皮鞋匠仿佛看到了什么?
a.月亮刚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水天相接是水和天连接在了一起;微波粼粼(波涛汹涌)是指: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形容水清澈;霎时间是指极短的时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皮鞋匠兄妹听着琴声,联想到了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那洒遍银光的微波粼粼的海面的清幽景象,仿佛是穷兄妹俩淳朴、善良、勤劳的美好情操(音乐轻幽舒缓)
b.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贝多芬此时琴声的曲调是明快有力、逐渐增强
a.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
朝着岸边涌过来……
贝多芬音乐的曲调是怎么样的呢?
贝多芬此时琴声的曲调是高昂激荡.(板书:舒缓—明快---高昂)
b.听着这琴声,妹妹的反应是怎样的?划一划是哪个句子。
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
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恬静有美好向往的意思,重点表现在“表情恬静而向往”.安静,是静止不动.重点
在“安”。恬静表现了姑娘脸上的专注、平静的神态,心里舒适安逸。
波涛汹涌:波浪猛烈地向上涌。
“妹妹睁得大大的眼睛“是神态描写,此时的妹妹惊呆了,被琴声迷住了!
妹妹似乎也被琴声带进了大海。
3.教师总结:多么美丽的画面,多么生动的联想啊!时而舒缓,时而明快,时而高
昂,可见贝多芬的技艺是多么高超!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这段文字!
4.《月光曲》欣赏。
(7)第十自然段
月光曲多美啊!齐读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来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联系上下文,想一想陶醉是什么意思?
◆陶醉:表示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陶醉---苏醒
三.总结
学习了课文,你对贝多芬又有怎样的了解呢?贝多芬对劳动人民同情和爱护的情怀。a.名言。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江苏扬州市江都区真武镇中心小学( 225265) 朱秋琴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一节课大家和老师一道伴着柔和的月光走进了作者童年时的篱笆小院(出示课文插图)。看着这温馨的画面,你会想些什么?或是想说点什么?(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母亲无数的心血与汗水,蕴含着母亲无尽的牵挂与关爱。)
2.这一课,就让我们走进这个篱笆小院,与这母子俩,分享他们的快乐!
二、品读课文,感悟真情
1.作者成年以后,回忆起自己童年的夏夜,总是充满深情地说:“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投影出示句子,学生朗读)是什么让作者对童年的夏夜总是念念不忘,觉得那样的夜晚永远是“美妙”的呢?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笔圈画。教师巡视,相机点拨。
3.进行全班交流。
出示句子一: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景色美)
出示句子二: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上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母亲形象美是朴素、纯洁、神圣的。)
出示句子三: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1)读一读,从中你知道什么美?
(2)轻轻地读出这种感受。
(3)读完后你觉得哪个词显得很特别,特别的亮眼?(芳香)
(4)为什么呢?引出并理解“芳香”:芳香是鼻子闻,而这儿指的是什么?
(5)这里“芳香”意思是:对世界、对人生怀有一种美好的情感。不是吗?不然哪有这样的诗句:“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6)同学们,你们见过“芳香”的歌谣吗?那“芳香”指的是什么呢?
(7)读歌谣。自由读,指名读。(读出柔和、轻轻的、甜甜的音)
(8)引读:“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这样的日子虽然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如果你就是篱笆小院那个被妈妈搂在怀里的孩子,听着这样的歌谣,你会想些什么?
出示句子四:高深莫测的夜空是个神话的世界。
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
比较:自由读,看两句有什么区别?从这“竟”字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课文10~13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3)分角色朗读母子间的对话,指导读好“母亲笑着说”一句。
4.过渡引申。
在这柔和的月色里,母亲为作者唱歌谣童谣、讲神话猜谜语,作者听着母亲甜甜的声音,觉得童年的夏夜永远是分外的美妙,不由发自内心地说……
投影:“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1)学生朗读。
(2)母亲不识字,她怎能成为作者小时候的启蒙老师呢?
(3)学生深情朗读文章最后一小节。
6.简介背景,教师范读。
下面这段话是作者的原话(出示):
我写这篇文章时,母亲已经老了,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她永远不再明白儿子的内心是多么的苦痛,我多想抹平母亲额上的皱纹,我多想用泪水唤醒你的记忆,答应一声儿子的呼唤啊……
再读,体会其中包含的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三、总结全文
默读课文,讨论: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
四、联系生活,拓展练习
1.作者对他的母亲充满深深的感激之情,一句歌词唱得好: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她们时时给我们启迪,给我们鼓励……
2.根据自身实际,完成下面写话练习:
当我____,您____,使我____;
当我____,您____,使我____;
母亲,您是我的启蒙老师,
母亲,感谢您!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预案 漯河市源汇区实验小学
刘珂
教学目标:
1.品读、背诵课文第九自然段,感悟文章的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2.学习作者通过联想进行表达的方法并尝试运用。
3.阅读《致爱丽丝》,聆听《悲怆》,进一步感受贝多芬高尚真挚的情怀。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通过联想进行表达的好处,并在具体的语境中尝试运用。难点:感受《月光曲》的内容、意境及表达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课前互动
同学们好!在今天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听两段音乐,看看你能不能听出这两段音乐有什么不同。
旋律和节奏:欢快——低缓;情感:快乐——凄惨,悲伤。
音乐是思维着的声音,因旋律和节奏的不同,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情感体验。【板书:情感】
做好上课的准备了吗?上课!
一、读题回顾,梳理质疑,直奔重点(2分钟)
1.齐读课题。通过前面的学习,围绕《月光曲》你知道了什么? 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真好!2.再看课题,关于这首《月光曲》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品读悟情
学习写法
(一)自读文段,读出语气变化。(2分钟)
我们先来看看这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课文中是这样写的,谁愿意来读一读。1.谁来读读这段文字?
2.谁还愿意读读这段文字?争取读得有起伏有变化。
3.从他们的朗读中,你有没有听出来:作者是通过描写哪些事物来表现这首月光曲的?
(二)默读文段,交流共享,体会乐曲变化。1.质疑过渡。(3分钟)
那么从月亮和海面的变化中,你感受到这是一首怎么样的曲子呢?请同学根据阅读提示,默读第九自然段,圈画出关键词语,把自己的阅读体会简要批注在旁边。
2.集体交流乐曲旋律的变化:(8分钟)(1)舒缓悠扬:“微波粼粼”
你圈画出的是哪些关键词语?从关键词语中你体会到乐曲什么样的变化呢? 三分文章七分读,你能把体会送入到句子中读出音乐的轻柔舒缓吗? 谁还找到了这两个词语?你也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顺着他的思路往下想,同学们还找到了哪些有关海面变化的词语?从这个词语中你有什么体会?
同学们真了不起!从“微波粼粼”“波涛汹涌”这两个词语中,就让我们体会到了乐曲从舒缓悠扬到激烈高昂的变化。
3.抓关键词,体会写法。(4分钟)
(1)月亮升起,海面变幻,这些画面的变化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你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
(2)拓展材料,延伸阅读,再悟联想的表达运用。
但不是所有的联想都会出现“好像”、“仿佛”这样的词语。[出示句子] 没错,生活中我们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很多事物都可以让我们产生奇妙的联想!
(3)贝多芬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当低缓的琴声响起,兄妹俩联想到——月亮升起,微波粼粼;当乐曲开始渐渐升高时,兄妹俩联想到——月亮升高,风卷浪涌;当乐曲变得高昂时,他们又联想到了——月光照耀,波涛汹涌。【开火车读】
《月光曲》他们的耳边回响,兄妹俩的脑海中形成了一副生动的《海上明月图》,这就是联想展现出来的魅力!
(三)乐文赏读,感悟贝多芬高尚真挚的伟大情感。1.共听《月光曲》,再悟深层变化。(4分钟)
想必大家现在都迫不及待地想听听这首《月光曲》,那就让我们跟随着贝多芬的脚步,走进那个幽静的夜晚,听听这首《月光曲》。
听过曲子,你的心情怎样? 贝多芬的心情变化:平静——激动。
(心情和情感是想通的,你体会到贝多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2.梳理贝多芬情感变化原因,感受他高尚的情怀。(2分钟)
贝多芬在这样一个幽静的夜晚散步,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是什么让他的心情有了如此强烈的变化呢?通过前面的学习,相信你一定知道其中的缘由。
(1)情感变化原因:
①贝多芬被兄妹俩的互相关心和体贴所感动,琴声中隐藏着他对兄妹俩的同情。②盲姑娘虽然贫穷却对音乐这样热爱,贝多芬已经被盲姑娘这种精神感动了。③是啊!他藏在琴声中的情感盲姑娘听懂了,原来知音在这里,他是多么激动啊!心情和情感时想通的,正是这样的情感变化,才激发了他创作《月光曲》的欲望。(2)出示贝多芬的话:我的音乐应当只为穷苦人造福。
3.拓展阅读《致爱丽丝》,再次感受贝多芬高尚的情怀。(3分钟)
这一点从他谱写的另外一首钢琴曲《致爱丽丝》中也有体现。传说这首《致爱丽丝》是贝多芬帮助一位叫爱丽丝的小姑娘,满足了她爷爷临终前的愿望。
(1)出示《致爱丽丝》故事,指名读老人的话。(2)再次感受贝多芬的情怀。
这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在音乐响起来的那一刻,他的愿望得到满足,他的心情一定是——快乐的!幸福的!这种美好的情感是谁带给他的?
这正映照了贝多芬高尚的情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3)师生共读第九自然段。
所以我们相信,在《月光曲》响起的那一刻,兄妹俩的心中也一定充满了——快乐!幸福!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文字,感受兄妹俩的快乐和幸福!【男、女生读】
4.聆听贝多芬乐曲《悲怆》,尝试运用联想的表达方法,深切感受贝多芬的音乐情感。(4分钟)
每一首乐曲中都蕴含着音乐家的情感。让我们听听贝多芬给自己写的这首钢琴曲,看你能从中体会出贝多芬怎样的情感,联想到什么样的画面?【播放《悲怆》】
(1)交流听后感受。
从音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 你想知道这首曲子的名字吗?请看,请读!(2)了解《悲怆》的创作背景。
这样一位伟大的音乐家,这个擅长用音乐抚慰别人心灵的“乐圣”,他又是在什么情形下创作了这首曲子的呢?我们一起来看。
(3)再次感受贝多芬的音乐情感。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创作了这首经典名曲《悲怆》,同学们,看到这些,对于
这首曲子你有没有新的体会?是啊,贝多芬就是这样一个人,虽然生活悲怆,但是他善于用音乐来表现欢乐。
(4)出示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对贝多芬的评价。
5.总括变化,激情促读。(1分钟)
乐曲是流动的,而音乐家的情感却是永恒的。兄妹俩陶醉于这首《月光曲》中,又何尝不是在品味着贝多芬的情感。【齐读】
原来,画面的变化、乐曲旋律的变化和作者的情感变化是一致的,这就叫曲为心声!
(四)配乐引读,熟读成诵。(4分钟)
当乐曲在我们的耳边响起,我们仿佛也走进茅屋,和兄妹俩一起感受着那月光下的大海。【引读】
当贝多芬把他内心丰富的情感通过高超的技艺表达出来,一首经典的《月光曲》,就这样在清幽的月光下诞生了。我们一起来试着背诵第九自然段,让这首经典名曲在我们的心中回响。【背诵】
(引读背诵)
一切艺术都是人类心灵的产物,发挥我们的联想,就可以跨越时空,与艺术家进行心灵的交流,获得美的享受。这首《月光曲》,它优美的旋律让我们产生丰富的联想,还让我们感受到音乐家深厚的情感,这也是它成为经典的原因。
三、回归主题,总结升华,引发思考(1分钟)
不得不遗憾地告诉大家,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在人世间只停留了57年,但他一生完成了100多部作品。他的作品集中反映了他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请同学们下去听一听贝多芬的音乐,读一读他的传记,感受他不平凡的音乐人生,以及他带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师:真是一个懂事的姑娘!
(四)师:谁愿意来读一读他们的对话?
男女生1:读对话。
男女生2:读对话。
师:听到你们深情的对话,贝多芬怎能不感动呢?
●师:这时候,他推开们,轻轻地走了进去,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盲姑娘听得入了神,她激动的说手势示意读
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不会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生齐读: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不会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师:听了盲姑娘的话,贝多芬是怎么做的?
生齐读:贝多芬没有回答,他深深地被这穷苦兄妹对生活和音乐的热爱打动了,胸中的感情有如大海的波涛。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师:读了她们的对话,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1:我想问为什么再弹一曲呢?
生2:盲姑娘看不见,为什么能猜到弹琴的是贝多芬呢?
生3:贝多芬是个音乐家,为什么还要称一个非常贫穷的姑娘为您?
生4:当盲姑娘问他是不是贝多芬,他为什么没有回答?
师:谁来说说为什么能猜到弹琴的是贝多芬呢?
师:读一读句子
谁来读一读?
生齐读: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不会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师过渡:真不错,盲姑娘就这样猜出了弹琴的就是贝多芬。
师:那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呢?
师:是啊,此时无声胜有声,打通两个人心灵的就是他们共同喜爱的——音乐啊!假如你是贝多芬,你望了望站在身旁的兄妹俩,你会想些什么呢?
师:贝多芬,你在想什么?
师:说得多好呀!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借着清幽的月光,贝多芬双手按下琴键,听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
【月光曲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教案】推荐阅读:
月光曲第二课教案11-24
月光曲教案第一课时10-12
《鸬鹚》第二课时教案设计07-20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教案11-05
《胡杨赞》第二课时教案设计12-15
少年闰土(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11-28
《嫦娥奔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案)10-22
《鲸》的第二课时优秀教案设计05-28
月光曲的教学教案12-04
《月光启蒙》优秀教案设计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