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党的领导

2024-10-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依法治国党的领导(共8篇)

依法治国党的领导 篇1

西安海棠职业学院

朱晓丽

摘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关键词:党的领导;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法治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从理论上回答了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问题。学习和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必须正确把握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这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有重要意义。

一、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

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体现了十八大精神,在建设法治中国的进程中,党依然自始自终发挥着坚强的领导核心的作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确保依法治国的正确政治方向。”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才能真正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这是个根本性问题,我们始终要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这一点上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绝不能含糊动摇。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反映了特定的经济基础,体现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在中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法治,就是依照法律即人民的意志治理国家。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党的领导是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有序推进的重要保证。

(一)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两者根本一致、内在统一。首先在性质上是一致的,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着中国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历史使命就是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民幸福之中国梦。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和国家治理形态,与特定社会制度相联系。法治是党领导人民实施依法治国的方略,法治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是党领导的旗帜,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旗帜,我们必须高举这面旗帜。其次,在方向上一致,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领导支持保证人民当家做主。而社会主义法正体现了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保障人民民主,让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法管理国家事物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因此,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持人民当家做主、维护人民合法权益,既是党领导的方向,也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方向。我们必须长期坚持。最后,在机制上是一致的,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即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又自觉在宪法法律内活动。同时,我们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党员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社会主义法治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法律面前人人能平等,任何人不管职位多高、权力多大,只要违反宪法法律,都将受到严肃追究。因此广大党员不但要和全社会成员一体遵守法律,又要恪守更严格的党纪党规,这既是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实施领导的机制、管党治党的机制,也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机制,我们必须始终遵循、全面执行。

(二)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通过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首先争得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又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领导了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今天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雄风正劲的带领全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这一路走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人民坚强的领导核心。每一个历史时期党始终发挥着根本性、全局性的领导作用,由此说来,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领导是历史确立的,是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这是中国当前的本土现实,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征。党的领导可以使依法治国坚持正确的方向,有坚强的政治保障,这决定了中国的法治理想能否实现。

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关键在党,这是立论逻辑。是由党的领导与执政地位使然。中国共产党是我们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法治建设贯穿各个方面,贯穿始终。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揽全局,法治建设必然纳入党的领导范畴,领导视野,党领导中国法治建设无可争议。从这个意义上讲,十八届四中全会致力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必须自觉坚持党的领导;自觉坚持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逻辑起点与逻辑归宿。

二 如何把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结合起来?

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体现了十八大精神,在建设法治中国的进程中,党依然自始自终发挥着坚强的领导核心的作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确保依法治国的正确政治方向。”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才能真正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这是个根本性问题,我们始终要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这一点上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绝不能含糊动摇。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反映了特定的经济基础,体现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在中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法治,就是依照法律即人民的意志治理国家。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党的领导是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有序推进的重要保证。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全局性和系统性,要求坚持党的领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即要求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把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经济、文化、生态事业的管理都纳入法制化轨道;又要求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是一切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都以宪法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和权利、履行义务和职责,这些都只能通过执政党来领导。在我国党居于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重要位置,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凝聚全社会力量,才能将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真正贯彻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才能促进和保证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照宪法法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的开展工作,带动全社会成员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繁重性和艰巨性,要求坚持党的领导。《决定》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国是有着两千多年封建历史文化的国家,不仅封建迷信思想和意识根深蒂固,而且亲朋好友同学乡党情结深厚,人治传统加上人情社会成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桎楛和障碍,这是国家治理领域的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这就需要发挥党的独特优势特别是政治、组织和密切联系群众等优势,才能破除依法治国中的各种障碍,顺利实施体制、机制的重大改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越走越宽广。

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必须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准确把握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它赋予了党治国理政的责任和使命。党章作为党内根本大法、管党治党的总章程,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党员必须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它以执政党的纲领保证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要把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成为全国人民共同遵守的法律规范,实现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志有机统一。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李克强总理简单的一句话道出全面依法治国的旗帜一旦举起,党就必须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治国理政,党员干部必须做遵纪守法的模范,决不能打法律的“擦边球”、搞“越位”否则党怎么能够要求全社会遵守宪法和法律,又怎么能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捍卫宪法法律的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各级党组织必须转变领导方式、执政方式,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实现党和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依法治国。

(二)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个方面。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加强党的领导,关键要做到《决定》中指出的:“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要做到这“三统一”“四善于”在实践中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1.党领导立法,就是根据党和国家大局、人民群众的意愿提出立法建议,立人民需要的法。亚里士多德指出:“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必须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本身又应该本身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要健全立法工作机制和程序,引导立法机关把握立法方向,突出立法重点,使所立法律更加务实管用有效;突出党的工作重心,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推行行政体制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保护生态环境等重点,适时制定、修改和完善各项法律,不断提高立法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2.坚持党保证执法

党保证执法,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工作体制。要深化政治立场、民主意识、法制观念教育,使执法者在思想上行动上同宪法法律保持一致;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向宪法宣誓,确保公务员行为符合宪法法律精神;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执法体制改革,不断推进行政机关事权规范化、法律化;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坚决防止和克服执法工作中的利益驱动,坚决惩治腐败现象,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3.坚持党支持司法 党支持司法,就是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确保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要全面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继续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努力形成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司法权运行机制;督促各级党政机关带头执行司法机关判决,切实纠正违反法定程序干预司法机关办案问题,切实纠正当事人不服司法裁判反复向行政机关施压现象;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建设人民信赖的人才队伍,使事关依法治国方略实施的重要岗位始终由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人担任。4.坚持党带头执法

党带头执法,就是带头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引导全社会信仰法治;带头以严格的党规党法管党治党,使全体党员都成为全社会守法的表率。要强化法律意识,强化法治思维,严格遵循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运用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以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少年为重点开展普法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宪法至上、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特别是党员干部要保持对宪法法律的忠诚之心、敬畏之心,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触碰法律红线、不得逾越法律底线。

依法治国党的领导 篇2

一、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在本质上具有统一性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 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 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 党所制定的一切方针、政策都是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的, 都是全体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党的一切活动都是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 都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求利益的。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人民, 服务于人民, 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 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 中国共产党是个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由此可知, 党的领导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具有根本一致性, 要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法是统治阶级共同意志的体现, 在中国, 共产党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 统治阶级即中国共产党的共同意志就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 其内容是由全体人民群众共同决定的。因此, 依法治国, 在中国, 所依之法是体现全体人民意志之法, 而不是体现个人意志之法, 是不受任何个人意志干扰的。依法治国实质上就是依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治国, 依法治国作为我国的一项治国方略, 其根本目的就是人民意志的反映, 其根本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而且,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 是人民的选择, 依法治国是依人民的意志治理国家, 那么它就必然要求承认和拥护党的领导, 保证党的领导作用的发挥, 否则, 就会违背人民的意志。因此, 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在本质上都是统一于为人民服务的, 都是为全体人民群众谋利益。

党的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二者的目的都是要提高社会生产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都是为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所制定的, 都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发展的客观要求的反映, 都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媒介。我国所追求的法治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法治, 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实行依法治国要求依人民的意志治理国家, 必须要承认和自觉维护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切实保证党的领导作用的发挥。否则, 就会违背人民的意愿, 背离社会主义民主这个根本, 历史的悲剧就有可能重演。依法治国, 其最终目的就是使党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使人民利益得到更大程度的实现。

二、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基础和根本保障

( 一) 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建立之后, 党继续领导全体人民建设自己的家园, 逐步在世界人民面前抬头, 特别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带领全体人民昂首阔步向前走, 基本实现了小康水平。我们能取得这些成就, 都是基于我们有一个伟大的政党, 基于这个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在国家中的领导核心地位是中国历史的选择也是中国人民的选择, 这是经得住历史和实践考验的真理。在新的历史时期, 改革进入了深水区, 攻坚期, 我们有可能就摸不到石头了, 这个时候就必须开大船, 要开船要驾驭一个复杂的工具和局面, 就必须按规矩来办事。因此, 当下党的主要任务就是实施依法治国, 领导人民制定反映人民意志的法律, 表达人民的共同意愿, 领导全体人民讲法、信法、用法, 这样我们的大船才能乘风破浪, 才能加快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二) 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障

依法治国, 所强调的是一种治国方式或治国方略, 强调的是法治, 而不是人治或者其他治理方式, 但是, 它并没有对所依之法的性质作出明确的规定, 它可以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法, 也可以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法。但在中国, 在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里, 所依之法必须是反映人民共同意志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法, 如果国家讲依法治国但所依之法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法, 那么它必然会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遭到人民群众的反对。故而在我国讲依法治国, 必须是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 才能保证依法治国的社会主义性质、社会主义方向, 才能保证其正确性, 才能使其为人民服务。

从法律体系的各个环节来看, 依法治国同样离不开党的领导。一方面, 执政党的执政主张要具有合法性, 就必须经过人民普遍认可的法定程序, 将其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 将执政党的意志转变为国家意志的这一过程其实就是法律产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 实现法律的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的协调是关键。外部关系协调的实现, 就是要求法律的发展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其他部分的发展同步进行, 互相促进; 实现内部关系协调, 则要求法律体系自身的完善、互不矛盾。显然, 若离开了执政党的领导, 这两方面的任务都是难以完成的。另一方面, 党必须领导和监督各国家机关的执法活动, 行政活动也只有依靠党的领导才能排除外来的各种干扰, 实现权利在阳光下运行, 确保法律的执行不偏离立法精神, 使法的基本精神得以贯彻实施。

三、新时期实行依法治国有利于转变党的领导方式

( 一) 依法治国保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在建国后的几十年里, 特别是在建国至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 党虽说是处于领导地位, 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在那几十年里, 党过的“太累”。在那期间, 党主要依靠政策, 实行人治为主的领导方式, 党要领导一切国家事务, 不仅要领导国家政权, 还要领导社会经济, 文化事业, 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组织进行直接领导, 而且国家各级权力机关和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也变成了事实上的党的下级组织。党的集权过大、管的过宽、活的过累导致党失去了较多的生机与活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党逐步转变领导方式, 提出依法治国, 特别是在新时期, 党的领导人高瞻远瞩, 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将依法治国全面展开, 这有利于党集中精力办大事, 充分激发党的生机与活力, 把党从繁杂的具体事务中摆脱出来: “依照法律规定程序把该由政府办的事交由政府办, 该由司法机关办的事交由司法机关来办。”这样, 党才能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真正成为社会和国家的领导核心, 而不是一般的管理者。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 也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领导核心。要真正实现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并没有像写报告这么简单, 注定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 在法治的各个环节诸如立法、执法、司法和普法等方面都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脚踏实地去做, 而这些工作如何开展、取得何种程度的效果与党的领导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只有在党的领导下, 才能顺利发展。脱离共产党的领导, 必然会导致混乱和涣散的局面, 正如邓小平同志在1980 年8 月18 口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 谈到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时所强调的那样:“我们人民的团结, 社会的安定, 民主的发展, 国家的统一, 都要靠党的领导”。

( 二) 依法治国有效规范和制约党的领导

在实施依法治国之前, 我们国家主要贯彻的是依靠政策治国和依人治国, 而这里的政策是党制定的政策, 治理国家的人也通常是党的领导人, 这就导致了党“大权独揽”, 包办一切、干预一切, 使得政党、国家、社会几乎是三位一体, 党处于各种权利的中心, 作为唯一的决策者, 一旦党做出的决策出现失误, 就会至整个国家于被动地位, “文化大革命”就是一例。新时期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与实行加强了对党的领导的制约与规范, 有利于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方向的正确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 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 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 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 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 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必须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为重点, 加大监督力度, 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 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行为”。[2]这就使得党的领导受到法律的制约, 督促党按照人民的意愿进行领导, 提高党领导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中国共产党党章》也明确规定: 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将党的领导纳入法制轨道, 受法律的支配, 依法执政, 依法领导, 这是实施依法治国和法治的最本质的含义。依法治国这里的法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代表全体人民制定的法, 是反映人民意志的法, 党和政府依照这种性质的法治理国家就能避免犯一些不必要的错误, 提高党的领导效能。

( 三) 依法治国有利于优化党的领导队伍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 党的领导队伍是核心的核心,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步伐和质量如何, 很大程度上受党的领导队伍人员的影响。而当下, 许多党的领导人员为牟取私利, 铤而走险, 盗取国家财富, 贪污腐败。胡锦涛同志曾在十八大中严肃指出: 腐败问题不解决, 我们将面临亡党亡国。如果腐败现象继续滋生下去, 党和国家将会失去生长的土壤, 失去人民的信任, 反对腐败, 纯洁党的队伍刻不容缓。党作为领导核心, 在依法治国方面也理应带头表率, 为社会树立良好榜样, 严格要求各党员干部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努力确保各级政府机关依法行政。而人本质上都是趋利的动物, 必须走法治道路, 依靠法律来制约各级领导干部的权力,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才能有效防止权力滥用, 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对那些滥用职权、违法行政、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干部坚决用党规国法严肃查处, 以遏制腐败, 纯洁党的队伍, 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在依法治国中强调党的领导, 并不是要走以党代法的邪路, 恰恰相反, 依法治国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必须带头守法, 严格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指出, 党也要遵守法律, 在法律面前, 党的领导干部没有特权。能否保证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是对广大党员和干部的一个考验; 如何确保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正确处理好党与法的关系, 对我们这个执政党来说, 也是一个重要课题。依法治国能让国家公职人员明确宪法和法律是人民意志、党的主张和国家意志的体现, 因此, 自觉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而没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 从而加快我国的法治政治文明建设。

新时期, 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着新形势、新挑战, 新任务、若能正确处理好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驶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船定能在法治的航道上稳步前进、乘风破浪, 两个百年的目标也定能如期实现, 中华民族同样能实现伟大复兴。

摘要:依法治国, 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 事关人民幸福安康, 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而要真正建设法治中国, 走依法治国的道路, 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要科学正确地处理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只有厘清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在本质上的统一性、明确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基础和根本保障、把握依法治国有利于转变党的领导方式这三个层面的关系, 才能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好地处理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建设法治中国。

关键词: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关系

参考文献

[1]张星炜.关于社会管理体制的内涵解析——学习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的体会[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 2013 (1) .

[2]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 2014-10-29.

在党的领导下依法履行好职权 篇3

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执政党,其领导地位,是在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的,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自主选择的结果;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法律上占有崇高地位。一个是执政党,一个是国家权力机关,让人不禁思问:它们二者之间的地位和关系到底如何?

在当今世界,政党是左右政坛的主体力量,掌握国家权力机关是各个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执政地位的集中体现。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权威是在实践中树立起来的,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广大人民的选择,党的领导已经明确写入我国宪法。坚持和依靠党的领导,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邓小平同志指出,“在中国这样的大国,要把十几亿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一个高度觉悟性、纪律性、牺牲精神的党,没有这样一个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设想的,那只会四分五裂,一事无成。”为了澄清人们对社会主义民主问题的认识,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指出:“我们讲民主,不能搬用资产阶级的民主,不能搞三权鼎立的那一套”,“我们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这符合中国实际,很有助于国家兴旺发达,避免很多扯皮。”中国近百年历史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也充分证明,我国没有西方三权分立制度赖以生存的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三权分立不适合中国国情。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之所以是最适应中国国情的民主政治,是最能够把13亿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共同奋斗的民主,关键在于它植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广阔沃土,产生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进行的伟大实践。”人民代表大会建立57年的历史和地方人大常委会设立32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法律上的地位是崇高的,但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人民代表大会又要置于党的领导之下。在中国现行体制下,党的正确领导,有利于巩固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否则,就有可能削弱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地位。因此,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必须牢固树立党的观念,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按照党委的意图和人民的意志,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的国家权力运作规律,切实依法履行好立法、监督、重大事项决定、人事任免等各项职权。

立法是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最重要、最大量、最经常性的职权。众所周知,任何国家的法律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在我国是工人阶级意志的体现,也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体现。立法就是通过法定程序把党的主张变成国家的意志。党领导立法工作首先是保证立法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党的主张,同时也反映人民的意志,并对立法的过程实施领导。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地方有立法权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要坚持向党中央、向同级党委报告有关事项,采取切实措施提高立法质量,保证法律能够体现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志。依法治国,首先必须是有法可依。立法是一门特殊的科学,必须以宪法为依据,既要有利于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又要有利于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内容必须科学、合理,而且相互之间必须协调、和谐,因此,在立法程序、立法技术、适用规则等方面的规定上,都必须要有利于保证立法的科学性。同时,立法还要考虑现实可行性,不能超越现实而想当然。但立法又不能只是对现实的简单肯定,对于现实中存在的不合理做法也要进行必要的改进,这样才能逐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

加强和改进人大监督工作是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的需要,也是人民行使管理国家权力的具体实践,对于没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更是如此。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由人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的,它受人民委托行使国家权力,产生其他国家机关,并授予它们管理国家、执行法律的权力。为了保证由它产生的国家机关忠实于法律、忠实于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人大及其常委会就必须对它们管理国家和司法活动实施监督,使它们依法办事,并防止和纠正它们滥用权力的行为,保证公民的权利不受侵犯。人大的监督包括监督法律的实施和执行,也包括监督本级人民政府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工作。监督工作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如听取和审查工作报告,质询和提出询问,开展执法检查和特定问题调查等等,无论是采取那种监督方式,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依法进行。如此,才能保证正确的方向,取得良好的效果。

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民族、环境与资源保护等工作中的重大事项作出的决议、决定,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又一项重要职权,也是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表现之一。彭真同志指出:“人大和人大常委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它的任务是审议、决定国家根本的、长远的、重大的问题。”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国家机关中所处的主导地位,决定了其作出的决议、决定比本级其他国家机关的决定,层次更高,效力更大。因此,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善于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同级党委的决策,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使其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在具体实践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加强民主法制,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推动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维护群众利益和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力等原则,保证监督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当然,在确定行使决定权的范围和内容时,还要认真研究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样才能在坚持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行使好人事选举任免权,是显示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地位和形象,反映人大及其常委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主从关系,充分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作用的重要方面。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只有切实依法行使好人事任免权,才能保证国家机关及其领导人员忠实于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按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决定和人民的意志办事。在行使这项权力时,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正确处理好贯彻党委意图与充分发扬民主、依法选举任免之间的关系。党向国家机关推荐领导干部,是党实现对国家领导,维护和巩固执政党地位的重要组织保障,也是党管干部原则的重要体现。人大及其常委會要接受党的领导,在行使选举任免权时就应当遵循这一原则。党管干部与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任免干部并不是矛盾的,目的都是按党的干部标准选拔优秀的干部来为人民服务。在具体实践中,还要讲政治、识大体、顾大局,不能有私心杂念和不平衡的心态,或持不负责任的态度放任自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创新事业,神圣而光荣,任重而道远,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只有坚定信心、认清形势、开拓进取、与民意同行,才能把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依法治国党的领导 篇4

“以上率下”

2014年11月15日 15:17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0

参与互动(0)

依法执政的法治力量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离不开党的领导。而党的领导也要在法治框架内实现和完成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要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

总书记在关于《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党和法治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件大事能不能办好,最关键的是方向是不是正确、政治保证是不是坚强有力,具体讲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决定》围绕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提出“三统一”、“四善于”,并作出了系统部署。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专家认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离不开党的领导。而党的领导也要在法治框架内实现和完成。按照《决定》做出的部署,中国共产党在依法执政、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和基层治理法治化等方面,都将有值得期待的改革与措施。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决定》提出,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总书记在关于《决定》的说明中指出,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我国宪法以根本法的形式反映了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成果,确立了在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对这一点,要理直气壮讲、大张旗鼓讲。要向干部群众讲清楚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做到正本清源、以正视听。

“从历史上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党在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全新的制度体系的过程中确立的。我国的宪法和法律保障了党领导建构的政治秩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蔡志强分析,从现实来看,中国共产党在65年的国家建设过程中,一直在努力领导推动宪法、法律的制定和完善,并在宪法、法律体系下实现对国家的有效领导,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领导地位,是由宪法决定的。通过根本大法——宪法保障党的领导,是现代政治的必然要求。”蔡志强说。

“中国共产党具有先进性,党员干部由先进分子组成,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中国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说,“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思想建党,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善于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能够把握国家发展的大局,为人民谋幸福。从这些特点看,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推进。”

“依法治国不是孤立推进的,而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国家整体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推进,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格局中,依法治国才能有效实施。”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辛向阳认为。

健全党领导依法治国的机制

《决定》提出,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受访专家认为,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实现。

——党领导人民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依法治国提供可靠保障,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党领导宪法和法律的制定、修改和完善,不断完善法治体系和制度。党要通过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实现对依法治国的领导,通过完善以宪法为根本大法的法律体系,保障法治的权威和法律的运行。

——党支持和保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运行。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需要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法执政,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党领导建设法治文化。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要使各级领导干部具备法治思维,用法治方式处理问题。

按照《决定》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尚需在很多方面加以改进。

“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首先明确,依法治国就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就是依宪执政。”许耀桐说,“一定要树立宪法至高无上的地位。现在有的领导干部有一种观念,好像法律是针对老百姓制定的,政府在‘法律之外’。对此,党员干部一定要增强自觉性,主动将各项工作纳入法治轨道。”

辛向阳认为,目前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建设相对薄弱,需要在党的领导下建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相适应的法治理论,维护法治进程。

蔡志强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建成,但其内在逻辑和总体框架还在进一步完善中;有些法律条文存在互相冲突的现象,需要加以梳理;执法中存在的权力干预司法、执法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等问题,也需要进一步解决。

领导干部要“以上率下”

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决定》提出,要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高级干部尤其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

许耀桐说:“党员干部要学法、懂法、用法,要自学,也要有系统的培训。各地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等部门,要将法律列入课程,让党员干部系统学习。”

“如果连法律法规都不了解,谈不上在工作中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党员干部要加强学习已有的法律法规,学习法治要作为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的必修课。不仅要熟悉有关条文,而且要熟悉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方式。”辛向阳说。

“法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能力,领导干部要通过系统学习,掌握法治思维的内涵和特点,培养法治思维能力。”辛向阳说,“在实践中,要善于把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与现实工作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制定决策,不断实践。只有经常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慢慢就会培养起法治思维。”

《决定》提出,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蔡志强认为,要建立起和作风建设纪律要求一样严格的纪律,促使执政党必须带头守法。

《决定》提出,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许耀桐认为,对于中国的老百姓来说,出了事,第一反应是找关系,用的是潜规则,而不是法律。针对中国的社会传统,基层治理法治化是个大命题。

蔡志强认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法治密切相关。然而在基层,相关法律制度还不完善,存在碎片化现象,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与基层治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此外,还要进一步培养全社会的法治文化,在基层治理实践中,将法律与乡规民约结合在一起。

针对基层法律人才缺乏的问题,蔡志强建议,司法干部要“下沉”到基层农村,并且教育培养一批知法守法、有法治意识、有能力的人留在基层工作。

依法治国党的领导 篇5

http://fuyang.offcn.com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领导人讲话之依法治国

推荐阅读:

2014年国考网校课程,紧扣大纲4折优惠!http://edu.offcn.com/bkzt/2014gk/

国家公务员考试常见问题及解答汇总

http://fuyang.offcn.com/html/2013/10/4939.html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专题

http://fuyang.offcn.com/html/2013/06/2624.html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辅导课程 http://kc.offcn.com/general/91/2292/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QQ交流群:336756661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保证宪法实施的监督机制和具体制度还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依然存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执法司法问题还比较突出;一些公职人员滥用职权、失职渎职、执法犯法甚至徇私枉法严重损害国家法制权威;公民包括一些领导干部的宪法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习近平

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扎扎实实把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习近平

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

——习近平

平安稳定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要以人民群众对社会平安的需求为导向,深化平安建设,努力完善立体化社会防范体系和公共安全体系,建设人民群众追求的平安。要将加强法治建设贯穿于政法工作全过程,严格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肩负起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者、实践者的重任。要以提高专业化、职业化、正规化水平为重点,着力打造一支忠诚可靠、执法为民、务实进取、公正廉洁的高素质政法队伍。

——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 孟建柱

阜阳中公教育地址:阜阳师范学院西湖校区向东200米路北

网址:http://fuyang.offcn.com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http://fuyang.offcn.com

更多信息查看 安徽人事考试网 http://fuyang.offcn.com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http://fuyang.offcn.com/html/guojiagongwuyuan/

阜阳中公教育地址:阜阳师范学院西湖校区向东200米路北

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 篇6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税的指导意见》(税总发〔2015〕32号)、《政策法规司关于开展法治税务示范基地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税总法便函〔2015〕53号)要求,为加强对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领导,切实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适应新时期推进税务系统依法行政工作的需要,决定成立枣庄地方税务局山亭分局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有关组成人员和工作职责如下:

一、领导小组组成人员 组 长:龙 超

副组长:韩荣强

成 员:吕君领

办公室主任

张怀香

征收和科技发展科科长 景 雷

稽查局局长 王 静

税政科科长 张建昌

计划财务科科长 陈 东

人事教育科科长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法规税政科。

(二)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职责

1、在推进依法治税中承担牵头、协调和服务等具体工作;

2、拟定并督办落实依法治税工作规划和工作计划;

3、拟定依法治税相关制度并督办落实;

4、督办落实领导小组作出的依法治税决策部署;

5、负责推进法治税务示范基地建设的具体工作;

依法治国党的领导 篇7

依法执政的提出,意味着党在执掌政权和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必须紧紧抓住制度和法律,以制度和法律为准绳。各级党委领导,在工作过程中要紧抓制度建设,并带头遵守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严格依照制度的规定办事。作为党政领导,绝不能以个人的意志来指导工作,更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当做是法,强迫下属去贯彻自己的意志,依照自己的意志来行政。

强调依法执政,是否意味着党政领导必须摒弃领导权威的树立和运用?笔者认为,依法执政和运用领导权威二者之间并不矛盾,各级党政领导既要坚持依法执政,又要注意树立领导权威,将法的客观性与权威的主观性相结合。

一、依法执政条件下树立领导权威的必要性

领导权威的树立,其必要性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

1. 法律和制度的模式化,客观上要求与领导权威的非模式化相结合。

宪法、法律和制度,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以及其他需要而建立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相对稳定的一种规范体系,具有规范性、稳定性等特征。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为了完成党和国家的目标和任务,调动社会各阶层的热情和积极性,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党提出依法执政的方略。宪法、法律和制度,体系严谨,内容规范,形态稳定,模式化特征比较明显。这就要求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必须运用非模式化的、非规范性的领导权威。领导权威没有固定的模式,是领导者多年工作经验的总结,和领导者的知识、经验、性格、气质、意志以及综合能力分不开,其因领导者自身能力、素质以及社会阅历的不同而不同。党的领导干部在工作中,既要严格按照法律和制度来执行各项政策,又要将法律制度的模式化和领导权威的非模式化结合有机结合在一起。

2. 法律和制度的强制性,客观上要求与领导权威的自觉服从性相结合。

法律和制度作为一种规范,还具有强制性的特征,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对于国家内的任何公民,都具有约束力。作为公民,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法律和制度的规定,按照法律和制度的规定,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任何违反法律和制度规定的公民,都会受到法律和制度的制裁。然而,我们国家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法律和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还不够完善,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引起民众的不满,引发阶层之间、群体之间、个人和社会之间的矛盾,进而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甚至威胁到国家的统治根基。

如果在依法执政的过程中,党政领导灵活、适当的运用领导权威,讲究领导方法和艺术,就能够以自身的魅力对领导的对象施加积极的影响,让他们产生一种自觉服从。被领导者的这种服从,是发自内心的顺从而不是外界的强制,是愉悦的心理反映而不是心理不适。在实际工作中,对象对领导的这种主观肯定和自觉服从,会转化成巨大的精神动力,指导自身的实际行为。与法律以及制度的外界强制相比,自觉服从产生的能量更大。这样,在现代化建设中,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和任务就能够较快的得到贯彻落实和迅速完成。与此同时,这种对领导的自觉服从,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会变成对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自觉服从和坚决拥护。

3. 法律和制度的非人格化的权威,客观上要求与领导的人格化的权威相结合。

现代社会的法理型统治与传统社会的统治不同,现代社会的法理型统治来自于“法律和制度的明文规定,依靠对合法章程的有效性的信任,依靠由理性制定的规则建立起来的客观权限。”[1]简而言之,依靠产生于法律规定的服从观念。在法理型统治中,法律具有最高的地位,其产生的权威是一种非人格化的权威。人们对于统治者的服从义务,只限于法律秩序所承认的范围之内。人们所服从的只是社会的法律和制度,而不是统治者本人。也就是说,人们承认的是法律和制度的权威,而不是执法者的权力。在我们国家,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必须带头自觉遵守并维护宪法和法律,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严格依法办事,为广大人民群众作出表率,并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形成一种人格化的权威,这样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崇尚法治的良好风气,从而使上升为法律的党的各项主张得到更好的贯彻执行。

二、在依法执政条件下如何运用领导权威

领导干部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提高自身的素质,形成自身权威。

1. 运用领导权威要以法律和制度作为基础。

法治是以民主政治为基础、以法律至上为核心的一种治理国家的方略。法治应当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良好的法律”[2]。宪法和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共产党员必须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中国共产党党章》关于“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的规定,是把党的领导方式纳入法制轨道的基本依据。广大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应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学法、用法和自觉遵守法律。

作为领导者,首先,要不断强化宪法和法律至上的观念。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五十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明确指出:“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依宪执政。”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在一国法律体系中的效力最高,是其他法律制定的基础,也是党始终坚持执政为民的法律保证。每个党员必须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和尊严,没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其次,不断强化执政为民的理念。我们党是代表和领导人民行使管理国家权力和社会事务的执政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执政党。党通过宪法和法律的形式,确立人民在社会生活和国家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将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法律化、制度化,实现和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统一。

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治理国家必须“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3]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孔子曾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种治国主张强调德治的重要性,然而由于对法治的忽视,往往导致“人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一方面以法制建设为基础,另一方面抓德治建设,并将二者紧密结合,力图使每个人的社会行为都合情、合理、合法。

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对承担着治理国家任务的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领导干部只有不断提升自身道德修养,才能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全社会的道德水平。领导干部自我道德修养的提升过程,也是领导权威的树立过程。领导干部应该通过自己的道德行为成为群众的楷模和标杆,如果领导干部不能以身作则,以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就不能做人民群众道德的表率,对人民群众的道德教育就成为空洞乏力的说教,以德治国就会遇到很大阻力。孔子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领导干部自身道德水平不高,不但会影响自身权威,还会使一些群众产生失望情绪,由对领导者本人德行的失望,转向对我们党和社会主义的失望。因此,领导干部必须自觉地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在道德修养方面成为民众的表率。

3. 坚持职务权威和信任权威的统一。

领导权威实际是一种影响力,其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组织授予的法定权力,一是领导的个人内在素质”[4],是由职务权威(权力)和信任权威(威信)构成的。职务权威是组织和人民赋予的,具有外在性和强制性,它是由领导者的职位和社会的观念决定的。信任权威则是领导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具有内在性,是由领导者的能力、性格、气质、品德等因素产生的。在一般情况下,职位权威是个常数,同一等级的领导职位都具有相同的权力,并不因领导者的不同而不同。信任权威则是个变数,它可因领导者素质和能力的不同而相异。所以,决定领导权威的大小的是信任权威,其是一种人格的力量。

领导干部在组织领导工作时,一般不要施加职权影响力,主要靠使用非职权影响力即信任权威来对对象施加影响。领导者可以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和以身作则来影响下属,使他们心里产生一种自觉服从。在特定情况下,领导者可以使用职位权力、尤其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要果断的利用职务权威下达命令,统一行动。但是需要强调的是,领导干部在运用职位权力的时候,一定要客观公正,不感情用事。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把主客观统一起来,从群众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既不能放弃职权,也不能乱用职权,而是要把职务权威和信任权威结合起来,大胆而谨慎地做好工作。

摘要:在依法执政的前提下,各级党的领导仍然要树立领导权威,将客观的“法”与主观的“权威”有机结合。在运用领导权威时,要以法律和制度为基础,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职务权威和信任权威的统一。

关键词:依法执政,强制力,领导权威,人格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李良栋,侯少文,刘春.新编政治学原理[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223.

[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3]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R],2001-01.

依法治国党的领导 篇8

【关键词】依法治国;党的领导;法制建设;依法执政

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科学准确把握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内在逻辑极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党和法治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基本原则,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回答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关系这个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了基本方向。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决定》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的原则的第一条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即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

从历史层面看,中国共产党一直高度重视法治建设。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就正式颁布了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开启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依法治国的新征程。1954年宪法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无论它的内容,还是它产生的过程,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依法治国的坚强决心和信心。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十六字方针,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开启了新征程。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了宪法,从而翻开了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新的一页。进入新世纪,我们党进一步完善了依法治国的治国理政方略。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突出强调了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绘制了一幅更全面、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的依法治国蓝图,强调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从现实层面看,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事业必须依靠党的领导。从现实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初步形成,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司法体制不断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因此,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同时,我国法治建设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矛盾也呈现出日益复杂的局面。从国际环境看,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西方敌对势力加紧了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复杂国际形势的影响下,人们思想意识日趋多元化,如果不坚持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很容易陷入歧途。从国内环境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处于发展关键期,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长期积累下来的许多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世情、国情发生深刻变化,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场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事业中,中国特有的国情不允许我们照搬西方的法治、民主,我们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把党建设好,才能确保依法治国的正确政治方向,才能真正代表人民、带领人民、组织人民正确制定和严格实施法律。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正确阐述或传输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把党的意志上升为法律即制定宪法和法律,带头和带领人民遵守宪法和法律,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及合法方式监督和保障法律的施行,才能对法制建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不断坚定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信心。

各国实践表明,世界各国法治都必须依赖其政党的力量,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必须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世界各国实践表明,在任何社会条件下实行法治,都必须依赖于该社会主导性政治力量。西方国家的法治正是在政党取得国家统治地位后,依靠政党的力量而创立和实行的。坚持和加强党对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领导,既符合我国发展状况,又符合当代世界法治发展潮流,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主要特色。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J].求是,2015,(1).

[2]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2).

[3]王家福等.论依法治国[J].法学研究,1996年第2期,(3).

[4]李林.依法治国与和谐社会建设.[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4).

上一篇:办公用品的购销合同下一篇:风景的作文: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