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活动反思案例(精选8篇)
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出发点,走出一条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1、关注学生的“预习”,淡化课堂笔记。
对于有些浅显易懂的课应该让学生提前预习,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对于有些概念性强、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的课则不要求学生进行预习。为什么呢?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的预习就是把课本看一遍,他们似乎掌握了这节课的知识。但是,他们失去了课堂上钻研问题的热情;他们失去了思考问题时所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更为可惜的是,由于他们没有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失去了直面困难、迎难而上的磨练!
至于淡化课堂笔记,是源于一种现象——我发现笔记记得好的学生,他们的成绩不一定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只知道记笔记的学生,当老师让他们思考下一道题的时候,他们往往还在做前面一道题的记录。……这样的学习,怎能谈得上思维的发展呢?
2、新理念下的教学应该怎样?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同时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放下权威,变以前的“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教学目标的设置也改变一贯的用词:“使学生……”,体现三级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的心中应时时、处处装着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问题,选择例题,成为学生的合作者、促进者、指导者,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和人文精神,培育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的情感与态度,形成正确、健康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坚持这样一种做法:上课时老师尽量少讲,主要是给学生腾出大量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更主动、更积极、更亲历其境地去学。正是由于有了学生的深层次的参与,才能取得过去我们以老师的教为主所不可能达到的高效。为什么?这还可以从教学的本质是什么谈起。
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角色如何?我们的老师现在都会这样说: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等等。但问题是我们的教师是否真的读懂了这个“导”字?我们的学生是否真的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3、反思教学势在必行
教学中能否取得以上满意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师观念、教学方式的改变。从我的亲身感受来说,这是一个相当痛苦,又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师本人有极大的责任心、耐心与勇气,跟自己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挑战,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与培训,更重要的是加强反思性教学,即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学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它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学经验理论化的过程;促进教学观念(特别是自身存在的内隐理论)改变的强有力的途径。
三角函数是考试的重点, 也是我们得分的关键, 由于已经是第二轮复习, 学生对于公式, 定理的掌握基本熟练, 我给他们准备了导学案, 要求课前完成。
题型一:三角函数的化简求值问题
此题是三角函数公式, 定理的考查, 两角和差的三角函数公式的内涵是“揭示同名不同角的三角函数的运算规律”, 对公式要会“正用”“逆用”“变形用”, 记忆公式要注意角、三角函数名称排列以及连接符号“ + ”, “-”的变化特点。在使用三角恒等变换公式解决问题时, “变换”是其中的精髓, 在“变换”中既有公式的各种形式的变换, 也有角之间的变换, 本题的易错点是符号, 角的关系, 为了巩固知识, 安排了一个变式训练1:
此题的已知条件较少, 难点是第二问, 求解三角函数式的取值范围, 首先要根据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进行化简, 然后根据已知条件确定角A或角C的取值范围, 要利用锐角三角形的每个内角都是锐角, 构造关于角A的不等式确定其取值范围, 最后利用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确定三角函数式的取值范围, 大部分的学生忽略了角的取值范围, 这也是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重点提醒学生要注意的地方。
题型三: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的综合
研究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主要思想方法是数形结合思想, 这主要体现在运用三角函数的图像研究三角函数的图像变换、最值、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等知识:运用三角函数的图像解决取值范围、交点个数、定义域等内容, 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的交汇综合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题型, 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查: (1) 利用平面向量的知识 ( 如向量的模、数量积、向量的夹角) , 通过向量的有关运算, 将向量条件转化为三角关系, 然后通过三角变换及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等解决问题; (2) 从三角与向量的关联点 ( 角与距离) 处设置问题, 把三角函数中的角与向量的夹角统一为一类问题考查; (3)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 转化思想主要体现在把向量问题转化为三角问题。
整堂课的设计, 以导学案贯穿整个课堂, 运用了多媒体分步骤精讲与启发学生的思维, 充分运用了行为导向教学法, 分组教学法。令三个基础较好的学生为组长, 全班共分为了三个组, 在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 成绩好的学生帮助成绩较差的, 三个组长在课堂中分别上台展示了三个题型, 其余的学生针对不同的方法也积极发表不同的意见, 教师则针对出现较多, 容易犯错的问题及时点评, 对方法进行归纳总结。精讲例题, 多做习题, 分组教学, 如何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 激发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 提高整个课堂的高效性, 这仍将是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积极探索的。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很好地利用课堂上45分钟, 需要我们对新课标和新教材有整体的把握和认识。只有熟悉教材, 才能把知识系统化, 让学生知道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只有熟悉课标, 才能让学生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避免走弯路。
【关键词】新课标 英语写作 教学模式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077-02
一、教学案例
去年10月末,学校如期举办了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大赛分为达标课和示范课两个阶段。因为正值高三复习阶段,我的达标课准备了一堂写作课。本堂写作课的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一篇好的习作、写作的基本步骤以及如何学以致用。
1.导入
利用2004~2011年英语高考书面表达题的体裁列表,让学生观察大部分体裁的形式,可以看出应用文所考的比例之高,从而引出如何写好一篇应用文。
2.过渡
首先让学生思考“什么才是一篇好的习作?”,以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呈现出他们的答案,一一列在黑板上,然后给出全国高考书面表达的评分标准,让学生得以参照。
3.实践
以2009年重庆高考卷书面表达为例,告知学生写作的六个步骤:审清题、抓要点、扩成句、连成篇、改成文、抄成型。根据这六个步骤逐一为学生讲解和引导,使学生对于书写过程有一个整体的思路。然后给出最后成型的文章,让学生评价。
4.体验
给出学生一篇同样体裁的书面表达,让学生根据学过的写作步骤现场写一篇文章。写完后找个别同学念出他们所写内容,其他同学给出评析。
5.总结
最后,对于如何写应用文给学生做个简短的总结,让学生牢记写作步骤,从而应用到以后的写作当中。
6.作业
将练习的文章加以补充及完善。
二、教学反思
众所周知,自然而恰当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是顺利完成课堂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前提。本堂课中,历年高考题的书面表达会直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为高考与他们息息相关。这样的设计从实际出发,自然地过渡,并层层递进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很容易跟上我的思路。在这一阶段,学生显得十分活跃轻松。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实践,使整堂课的教学有了良好的开端。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第一时间得到体现,这就使他们能自然过渡到第二阶段随堂练习的活动中。
在第二阶段要求学生跟我一起总结写作的步骤,整理学生的意见,落实于书面表达。步骤一:审清题。审清题就是根据题目要求审人称、审时态、审体裁、审要点。步骤二:抓要点。抓要点就是把要写的内容要点化,确保要点不遗漏。步骤三: 扩成句。扩成句就是在短语的基础上先造出简单句,确保句子无误。步骤四:连成篇。我们可以通过添加成分来适当改进步骤三中的简单句,根据情况使用各类从句或短语来扩展句子,增加其可读性。步骤五:改成文。改成文即润色句子。句子的润色包括词语选择与句型运用。仔细观察每一个句子是否可以运用自己熟知的较高级词汇和句型。步骤六: 抄成型。抄成型即让学生书写工整,整理成文。这阶段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学生的活动,鉴于第一阶段的导入和铺垫,学生很容易集中思维合理总结出书面表达的步骤。在这个学习阶段,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既感到紧张,同时也体验着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
完成以上两个阶段后,学生就可以根据提纲和要点组词成句,然后连成一片文章,写完后还要精心修改文章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错误,最后誊写终稿到规定的作业本上:要求字迹清楚,卷面整洁。学生完成写作后,我用投影仪将其中几位学生的作文呈现给全班学生,让大家讨论并修改。学生会因为自己的文章被老师选中在课上进行评析而感到荣幸,会十分珍惜这次机会,对讲评留下深刻的印象,受益匪浅。对于其他的同学来说也具有实际的借鉴意义,他们既扮演了老师的角色又从中了解了自己的不足。
巩固是此次学习活动中的最后环节,只有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才能掌握基本的技能技巧,从而达到运用知识的目的。我找到了一个同一体裁的应用文,给出题目要求,让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现场写作,从而达到巩固的目的。在这一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仍然很高,因为他们通过上面几个教学环节的学习实践和理论指导,对书面表达有了基本的了解,不再感到像以前那样畏惧和无从下手,特别是开头对高考书面表达要求和评分标准的介绍,帮助学生对这一阶段所写的作文有了更高层次的把握,最后通过阅读和比较范文找出自己的差距,为今后的提高打下基础。
有待改进的地方:
1.要重视过程指导
这次课虽然各位老师都给于好评,但我个人认为,我在平常的教学中比较集中于学生上交的作文,并将主要精力用于批改、评判这些作品,如要点是否全面,用词是否恰当,语法是否正确等等,而往往忽略学生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有效的指导还不够多。
2.缺乏个别指导
学生的错误并非千篇一律,很多都具有特殊性,而且个别指导,当面评改,对学生来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是,由于高三学生的课程多,自习课少,这造成了老师对学生缺乏个别指导,多数学生,尤其是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重复相同的错误。
总之,如果我们注意平时训练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方法和语言习惯,加强写作技巧指导,并配以行之有效的课堂训练模式,肯定能使学生厚积薄发,写出行文通顺、流畅有文采的佳篇妙作来。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多改进这些不足,使自己能快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
参考文献:
[1]张晓娟.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案例分析[J].甘肃教育,2014年20期.
[2]吕春.高中英语以读促写教学案例分析[J].校园英语,2015年05期.
[3]姚光月.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探索与反思[J].语数外学习,2013年07期.
篇一:高中语文>教学反思案例
高中语文第四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明代通俗小说家冯梦龙“三言”中的名篇,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杰出的短篇小说之一。笔者在教读时,试图从>语文教学的哲学基础出发,作两种不同方法、不同目标指归的比较尝试。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深深地感到:中学语文教学只有从人本出发,让人性的光辉照耀课堂,捞起语文教学中失落已久的人文“百宝箱”,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打下人文精神的底子。
从哲学的文化类型上说,现今世界上有两种哲学:一种是认识论哲学,一种是存在论哲学。认识论哲学的本质是知识论,折射到文学问题上面,就是模仿论流行,通过模仿对象世界获得对对象世界的认识。认识论哲学发展的主要成果是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变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科学主义成为现代哲学的主流,它崇尚科学、理性,主张实证和精确,否认本体论,用科学的精神来解释人的问题,如人的价值、自由等问题。比如影响到语文教学上,如分析典型人物性格形象是从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外貌描写以及环境描写来体现的。而存在论哲学与认识论不同,主张以人为本。在掌握世界的路径上面,与认识论只相信事实、逻辑、判断、推理、证明、分析、综合等不同,存在论更相信人的感受、体会、直觉、体验、想像、领悟、意会等等。在文学问题上,存在论摈弃模仿论,而主张显隐论。模仿论关心的是模仿得真不真,显隐论关心的是形象背后隐在的蕴含。在言语表达上面,与认识论的言必尽意的看法不同,存在论相信人的世界博大而深厚,往往是意犹未尽。影响到语文教学上,就是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人本主义,语文是心灵之学,文化是智慧的结晶,应当把人的精神作为观照的核心。在教学中主张用人性、用心灵去感受语言文化、文学的精妙。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文的自读指导教学中。分别从语文教学的哲学基础出发,在两个班级作了不同教学目标指归的设计及实践。
一、以认识论、科学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知小说的>故事情节;
2.欣赏杜十娘这个人物形象;
3.了解拟话本等相关文学常识。
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播放《杜十娘》歌曲,以激发兴趣;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理清故事情节,编写200字左右的故事梗概。
3.分析杜十娘的形象。
①最显着的外貌特征。(美丽)
②杜十娘资助李甲的情节及体观的品质。(善良)
③怒沉百宝箱的意义。(反抗)
④悲剧的原因探讨。(李甲负心,孙富无耻,封建世俗观念,制度黑暗。)
二、以存在论、人文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鉴赏杜十娘形象的人性美;
2.设计避免悲剧的“良方”;
3.杜十娘、琵琶女的人格魅力比较。
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播放《千古绝唱》,歌中引用了六个民间故事以引出文本。
2.自读课文。讨论:
①杜十娘的悲剧与哪些人有关?
②你是同情还是鄙夷现实中杜十娘式的人?你会是李甲吗?
③杜十娘的悲剧是个人悲剧还是社会悲剧?
④你能给杜十娘指一条出路吗?
⑤一个民族该让民众树立起怎样的道德观?
3.比较杜十娘、琵琶女的人格魅力。
4.写一篇>读后感。
比较两堂课,从教学过程和课后反映看,第二种设计学生的兴趣更浓,课堂气氛更活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高。第一种设计固然也能调动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但整个教学过程略显凝滞,学生学到的是以诸如常识、情节、人物形象的机械认知等知识和概念。在此恕不赘述。而第二种设计,学生更多地是站在审美的角度、欣赏的角度与自我与文本人物作心灵的碰撞。
课堂上,学生们为了拯救杜十娘纷纷开出自己的良方:她“久有从良之志”,希望过一种正常“人”的生活。她自知身份低微,在当时的世俗社会,男人只要有钱就可以随意欺辱她。因此她惨淡经营:七年时间苦心积攒“百宝箱”,希望用“百宝箱”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她之所以不告诉李甲自己有百宝箱,只不过是不愿在爱情的天平上增加一颗金钱的砝码。就算李甲负心负义,杜十娘大可不必投水,她有青春、美丽,还有金钱,就算独自一人也可以生存下去。她还可以像琵琶女一样嫁作“商人妇”。也可以隐姓埋名像白娘子那样找一个相知的人过完一生。经过讨论,大家逐渐认同:杜下娘沉下江去的不是“百宝箱”,是人性,是道义,是良知,是人心,因为社会容不下这些东西。在那个批俗罗织的礼教的网里,她的投江实在是唤起人性的义举。那悲壮的一幕尽管是凄惨的,却更是美的,留给人间一份至真至纯的情感美。
通过杜十娘与琵琶女人格魅力的比较,学生更加明白杜十娘比琵琶女有一种觉醒意识,更具人性的光辉。她的死不是软弱无能,不是怯儒轻生,而是一种不屈人格的体现,是向那个社会、那个时代发出抗议的最强音,成就的是一曲千古绝唱!一位学生在课后的读后感中写道:
到此为止,说的都是文学鉴赏方面的的内容。若她们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又会抱怎样的态度呢?当老师的问题一提出,我就呆住了,我从未思考这个问题。一直以来,文学是文学、生活是生活,进入故事情节是投入,走出来就为了考试。却不曾想过扣心自问,叩问自己的心灵,难道我们付人生的痛苦感受已经麻木?
由此可见,中学语文教学应特别考虑学生的人格发展及学科特点,落在人的内心发展上,落在对人格的魅力、人性的含义的深层理解上,捞起失落已久的人文“百宝箱”,我们的语文才有阳光灿烂的日子!
篇二:高中语文教学反思案例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后,上课时就尽量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去掌握内容,我按照课堂教学设计布置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但是学生的表现令我大吃一惊,他们很多时间在互相推诿:你让他先说,他让她说说,并没有陈述有关学习的内容或见解,表达自己读书的感受和想法;有些组在不断分工:你读第一段,他读第二段 „„ 几分钟过去了,有的组还没有确定谁来发言,没有开展有实质意义上的学习;有的小组一直由学习好的同学在唱“独角戏”,而其他人则无动于衷,充当看客。
小组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一种基本途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思路和别人共享,而且学生更多的拥有了自由组合、分工协作的机会,拥有了评价和讨论他人观点的机会以及空间和时间。所以,教师必须深入思考以下问题:
如何让学生去进行合作,去开展有意义的合作,教师如何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例如角色的分配,根据个人个性、特长等开展合理的分工,给所有学生都创造平等参与的机会等等。所以我认为,小组交流应涵盖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表述自己的见解看法;二是>倾听他人的意见。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交流的快乐,分享合作的愉悦。这样才能培养合作意识,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团队学习成果。
学生已经习惯而且总想着怎样去做一个旁观者,这种现象的根源恐怕要追溯到以前旧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师的教学行为。那就是表扬正确,呵斥错误。优秀生在老师不断的表扬声中信心十足,表现欲更强;而大多数学生却在无数次的呵斥下战战兢兢,他们不敢多嘴,怕别人讥笑,怕老师棒杀,怕说不好给自己带来一些不快,干脆充当看客,什么也不说。这样的教学行为扼杀了个性,压抑了思想,泯灭了个人发言的积极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全员参与,也包括教师参与,教师的角色不要只局限于讨论的组织者,教师如果能经常性地参与到学生的探讨之中,和他们一起学习,并指导他们如何发表自我见解,或者以自己的发言暗示诱导学生如何发言,教给学生如何说出自己的观点;和学生一起讨论,逐渐培养学生发言的习惯和兴趣。当然,这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需要经过一个教师耐心辅导的过程。
另外,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也决不是学生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训练。没有经过训练的合作小组是散乱的,这样的学习肯定是低效的,最起码对大多数学生是没有效果的。每一个人都需要在无数次反复演练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或者说去适应某个角色。比如进行记录,代表小组发言等。在多次听课中,我发现多数的小组学习,形式大于效果,基本上是低效的、放任的。经常是某几个人在表演,学生回答学习的结果时,根本没有用“我们小组有人认为 „„,有的人认为 „„,最后一致认为是 „„ ”的方式汇报交流的结果。而只是说“我认为 „„ ”“我觉得 „„ ”小组学习只是反映在形式上,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这样的小组学习是不成功的。
否定词位于句首,使用部分倒装。常见的否定词有: never, not, not only, little, seldom, hardly, in no time, by no means…
(设计意图:在拓展前,我展示了三位奥运冠军──郭晶晶、张怡宁和杨威的照片,并在他们的照片上打出他们的“口号” ──“I will never give up!”改写为“Never will I give up!”运用演绎法,引导学生运用从“特殊”到“一般”概括理论。)
Game:
Work in pairs, rewrite the sentence in inversion. Do it orally. One reads out the original sentence, the other rewrites it. The pair which rewrites the sentence correctly wins a star for the group. And the group with the most stars will win.
(设计意图: 课间分发纸条任务时,结合学生的英语水平:52位学生俩俩合作,26个小题各不相同。故这个活动从合作教学和交际教学的原则出发,不仅提供情景教学的多样性,而且让学生整堂课都处于新鲜感不断的亢奋状态中,促进有效学习。)
Step 4: practice and summing up (3)
Here comes the result. (一语道出本节课的最后一个语法——完全倒装)
Open your mind and find one more example in this unit.
(key: Here comes my list of dos and don’ts.)
Rewrite the sentence above in normal order.
(key : My list of dos and don’ts comes here.)
Group work── Compare the following pairs and find the rule:
(1)①Today many teachers come here. ② Here come many teachers today.
(2)①Mr. Black went there. ② There went Mr. Black
(3)①There is a book on the table. ② On the table is a book.
(4)①He went away. ② Away she went.
(设计意图:提供四组句子,让学生小组讨论,通过探究法、观察法、发现法等找出每组句子的不同点。从而归纳出下面的结论。)
Summary:
句子中表方向和地点的 (副)词、(介词)短语可置于句首,以示强调。主语是(名词)时,完全倒装;主语是 (人称代词) 时,主语和谓语的语序不变。
Practice: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first normal then inversion.
(1)她已经来了。
(2)我的建议如下。
(3)我们教室前面有一排高高的树。
(4)前面做着一个老妇人。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用正常语序翻译,再结合刚才summary中完全倒装句的特点改写为倒装句。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超强的模仿力的特点。)
Step5: consolidation:
Work in group of 4 and do use inversion!
Make up a short story (about 5-8 sentences) according to the pictures.
Fairy tale DIY(自编童话版)
Title: 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
Help: a small wooden house小木屋
(1) In no time Snow White .
(2)In front of her .
(3) Nearby a river .
(4)Not only Snow White , but also .
(5) (否定词) (助动词)Snow White forget this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 the seven dwarfs(小矮人也不会忘记。)
Here is the beginning of your story :
One day outside was Snow White swinging. Suddenly…
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
One day outside was Snow White swinging. Suddenly
(设计意图:选择学生熟悉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贴近学生的阅历,能迅速调动他们的创作热情。而且我采用了造句和连句成文的半开放式作文,最后才过渡到作文,使任务具有可操作性。)
Step6: homework
Finish DIY your story and write it down in your exercise book.
这节课的活动从学生实际出发,首先立足于学生的经验世界,让他们自己去发现一些损坏眼睛的不良习惯,通过亲身实践,交流自己的感受体会,孩子们懂得了保护眼睛的重要性,增强了保护眼睛的意识;通过诵读儿歌,请校医作现场指导,使学生加深对科学用眼的认识,确实学到了一些保护眼睛的基本技能。
1、努力创设开放、活泼的教学情景。
活动的设计着眼于引导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珍爱生命,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让孩子们在猜谜,蒙眼睛看东西,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诵读儿歌、请医生作眼保健操的现场指导等一系列活泼、有趣的活动情景中获得思想上的认识,养成良好的习惯。
2、关注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活动的开展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参与,评价以正面鼓励为主,让学生猜一猜、看一看、试一试、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在活动中,我始终尊重孩子的体验和感受,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究实践,懂得保护视力的重要,从而主动地关注自己视力情况。
一、以旧推新, 引发思维冲突
【案例1】 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是高中生物的教学重点, 也是难点.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导言中, 笔者首先提出:有性生殖过程中, 两性生殖细胞是如何形成的?是否是有丝分裂?假若是, 以人为例, 结果会怎样?接着, 引导学生根据人的生殖发育过程, 分析不同细胞的染色体数量.学生很快发现:若通过有丝分裂形成两性生殖细胞, 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数均为46条, 受精后形成的受精卵的染色体数则为92条, 增加了一倍.如果是这样, 那么孔子的第23代传人体细胞染色体数将是46×223了.显然, 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不是通过有丝分裂.此时, 学生发现原有的知识不能解决问题, 产生了学习新知识的需求.笔者抓住时机追问:“要保证子代与亲代保持染色体不变, 关键是什么?”学生不难答出:“产生的两性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数减半.”“那么这样的分裂是怎样进行的?今天, 我们将在有丝分裂知识的基础上, 借助模型和讲义自主探究.”教师及时把问题交给学生, 把课堂和时间让给学生自主探究, 适时给学生一些指导, 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构建并完善新的知识结构.这样不仅达到了很好的教学目的, 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反思】探究性学习源于学生与学习环境的不协调, 主要表现在学生对问题的困惑、疑虑的产生或新知与旧知的矛盾.教师如能及时提出问题或引发矛盾的产生, 就能及时调动并维持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达成问题的解决、疑虑的消除和新旧知识矛盾的适当处理, 使学生建构新的知识.
二、模拟现象, 追寻发现历程
【案例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是生物遗传史上一个经典实验, 它不仅充分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而且蕴含着科学家独特的科学思维方法和事实求是的科学精神, 是进行探究学习的极好案例.如何很好地利用这一实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笔者首先播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Flash动画, 引导学生观察子代噬菌体和亲代噬菌体的相似之处, 引出生物的遗传现象.接着,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并思考:决定生物遗传现象的是亲代噬菌体的DNA?还是蛋白质?还是两者均有?为什么?通过观察动画, 学生很快给出了答案:是亲代噬菌体的DNA决定了生物的遗传性状, 因为亲代噬菌体的DNA进入了细菌细胞中, 而蛋白质外壳却留在外面.“那么, 科学家有什么证据证明只有噬菌体的DNA进入细菌, 而蛋白质外壳却留在外面?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 阅读课本, 寻找答案.”问题如下: (1) 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是实验成败的关键之一, 本实验中科学家选用了什么材料?有何好处? (2) 科学家用何方法进行探究? (3) 用何元素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分子?为什么? (4) 实验中用了同位素示踪法来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 为什么不直接标记噬菌体, 而要先标记细菌呢? (5) 搅拌离心后, 上清液是什么?沉淀物是什么?为什么? (6) 实验现象是什么?分析实验现象, 如何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7) 从理论上讲, 标记DNA的实验中, 放射性只应出现在沉淀物中, 实际结果在上清液中也有少量放射性;标记蛋白质的实验中, 放射性只应出现在上清液中, 实际结果在沉淀物中也有少量放射性, 如何解释这些现象? (8) 本实验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能否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学生带着明确的探究目标, 在问题的引导下, 运用原有知识构建新的知识.
【反思】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 就会带来疲倦.”教师将已知的生命现象借助媒体真实地展现给学生,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并适时地对现象提出质疑, 能激活学生的探究本能, 体验豁然开朗的快乐.
三、巧联生活, 学以致用
【案例3】酶的特性
有关酶的特性, 教材是通过两个实验验证的, 很多教师也都是按教材讲授的.实际上, 这一节和实际生活联系紧密, 笔者从央视广告中的雕牌洗衣粉引入, 联系其中的“只用一点点”, “油渍、汗渍”, “温水”等广告词, 创设情景, 设疑这些词的用意是什么,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紧接着引入两个实验.此时, 学生对这两个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会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笔者此时只起引导作用.实践证明一个人在求知欲望越大时, 他的思维就越活跃, 同时也就越易于接受新知.在本节课讲授完毕后, 笔者回归生活, 让学生自己设计告词, 要求科学准确, 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 在生活
【反思】人遇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时, 思维会很活跃.本节从平时每个人都常接触到的事物入手进行分析, 让学生感受到原来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蕴涵着一定的科学道理, 感悟到知识的重要性.学生在获取新知的同时获得了很大的满足感.这样, 既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又得到了感情的升华, 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四、自主实践, 激活探究热情
【案例4】制作小生态瓶
制作小生态瓶的实验是“生态系统稳定性”一节的实验, 很多教师往往只讲不做, 或是作为验证性实验, 放在课后做.笔者略做改进, 在课前让学生分组, 利用手边现有的材料, 选择小型的动植物, 制作密闭的生态系统, 并观察、记录生物生活的情况.一周后, 学生们带着自制的生态瓶上课, 介绍生态瓶的制作过程和所观察到的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瓶能在较长时间内不用喂食和通氧的理由是什么?为什么有的生态瓶维持时间长, 有的则较短?学生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及作用, 从能量流动及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最终得出结论.
【反思】情境学习理论认为, 对学习情境的设计应遵循2个指导思想, 学习应在高度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学习者必须能参与实践, 在环境中能有效地与他人、环境进行协商、合作, 与环境互动.生物学教学越接近大自然, 越接近真实的生物, 越能说明问题.因此, 让学生亲自动手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 在此情境中体验和探究, 才能得到真实完整的基础知识, 实现有效探究.
一、以旧推新,引发思维冲突
【案例1】 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是高中生物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导言中,笔者首先提出:有性生殖过程中,两性生殖细胞是如何形成的?是否是有丝分裂?假若是,以人为例,结果会怎样?接着,引导学生根据人的生殖发育过程,分析不同细胞的染色体数量.学生很快发现:若通过有丝分裂形成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数均为46条,受精后形成的受精卵的染色体数则为92条,增加了一倍.如果是这样,那么孔子的第23代传人体细胞染色体数将是46×223了.显然,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不是通过有丝分裂.此时,学生发现原有的知识不能解决问题,产生了学习新知识的需求.笔者抓住时机追问:“要保证子代与亲代保持染色体不变,关键是什么?”学生不难答出:“产生的两性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数减半.”“那么这样的分裂是怎样进行的?今天,我们将在有丝分裂知识的基础上,借助模型和讲义自主探究.”教师及时把问题交给学生,把课堂和时间让给学生自主探究,适时给学生一些指导,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构建并完善新的知识结构.这样不仅达到了很好的教学目的,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反思】探究性学习源于学生与学习环境的不协调,主要表现在学生对问题的困惑、疑虑的产生或新知与旧知的矛盾.教师如能及时提出问题或引发矛盾的产生,就能及时调动并维持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达成问题的解决、疑虑的消除和新旧知识矛盾的适当处理,使学生建构新的知识.
二、模拟现象,追寻发现历程
【案例2】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是生物遗传史上一个经典实验,它不仅充分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而且蕴含着科学家独特的科学思维方法和事实求是的科学精神,是进行探究学习的极好案例.如何很好地利用这一实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笔者首先播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Flash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子代噬菌体和亲代噬菌体的相似之处,引出生物的遗传现象.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并思考:决定生物遗传现象的是亲代噬菌体的DNA?还是蛋白质?还是两者均有?为什么?通过观察动画,学生很快给出了答案:是亲代噬菌体的DNA决定了生物的遗传性状,因为亲代噬菌体的DNA进入了细菌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却留在外面.“那么,科学家有什么证据证明只有噬菌体的DNA进入细菌,而蛋白质外壳却留在外面?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阅读课本,寻找答案.”问题如下:(1)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是实验成败的关键之一,本实验中科学家选用了什么材料?有何好处?(2)科学家用何方法进行探究?(3)用何元素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分子?为什么?(4)实验中用了同位素示踪法来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为什么不直接标记噬菌体,而要先标记细菌呢?(5)搅拌离心后,上清液是什么?沉淀物是什么?为什么?(6)实验现象是什么?分析实验现象,如何证明DNA是遗传物质?(7)从理论上讲,标记DNA的实验中,放射性只应出现在沉淀物中,实际结果在上清液中也有少量放射性;标记蛋白质的实验中,放射性只应出现在上清液中,实际结果在沉淀物中也有少量放射性,如何解释这些现象?(8)本实验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能否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学生带着明确的探究目标,在问题的引导下,运用原有知识构建新的知识.
【反思】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教师将已知的生命现象借助媒体真实地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适时地对现象提出质疑,能激活学生的探究本能,体验豁然开朗的快乐.
三、巧联生活,学以致用
【案例3】 酶的特性
有关酶的特性,教材是通过两个实验验证的,很多教师也都是按教材讲授的.实际上,这一节和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笔者从央视广告中的雕牌洗衣粉引入,联系其中的“只用一点点”,“油渍、汗渍”,“温水”等广告词,创设情景,设疑这些词的用意是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紧接着引入两个实验.此时,学生对这两个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会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笔者此时只起引导作用.实践证明一个人在求知欲望越大时,他的思维就越活跃,同时也就越易于接受新知.在本节课讲授完毕后,笔者回归生活,让学生自己设计告词,要求科学准确,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处,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反思】人遇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时,思维会很活跃.本节从平时每个人都常接触到的事物入手进行分析,让学生感受到原来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蕴涵着一定的科学道理,感悟到知识的重要性.学生在获取新知的同时获得了很大的满足感.这样,既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又得到了感情的升华,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四、自主实践,激活探究热情
【案例4】 制作小生态瓶
制作小生态瓶的实验是“生态系统稳定性”一节的实验,很多教师往往只讲不做,或是作为验证性实验,放在课后做.笔者略做改进,在课前让学生分组,利用手边现有的材料,选择小型的动植物,制作密闭的生态系统,并观察、记录生物生活的情况.一周后,学生们带着自制的生态瓶上课,介绍生态瓶的制作过程和所观察到的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瓶能在较长时间内不用喂食和通氧的理由是什么?为什么有的生态瓶维持时间长,有的则较短?学生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及作用,从能量流动及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最终得出结论.
【反思】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对学习情境的设计应遵循2个指导思想,学习应在高度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学习者必须能参与实践,在环境中能有效地与他人、环境进行协商、合作,与环境互动.生物学教学越接近大自然,越接近真实的生物,越能说明问题.因此,让学生亲自动手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在此情境中体验和探究,才能得到真实完整的基础知识,实现有效探究.
综上所述,探究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唤起学生探究愿望和探究热情;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和开展探究行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应是真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应与学生的已有知识或经验以及现实的学习生活和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和意愿直接相关.只有在此情境中生成的问题,学生才有能力在最近发展区内进行探究,并使学生对问题保持有足够的热情和解决的愿望.
【高中数学教学活动反思案例】推荐阅读: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05-24
高中体育教学反思案例06-12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案例01-18
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02-05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记录06-10
高中英语听力教学案例实施及反思06-26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12-27
高中数学课改的体会与反思07-08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11-16
高中数学教研活动主题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