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现状思考与对策
一、**县慨况和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现状
**县位于**州中部、点苍山之西,东西最大水平距离53公里,南北最大水平距离79公里,国土面积1957平方公里,全县辖区总人口10.0663万人,所辖9个乡镇,管辖公路里程共计1233.4公里,其中国道昆大线41公里,省道平甸线和漾梅线共83公里,其他县乡公路和城市道路共计1109.4公里,主要以昆大线、平甸线和漾梅线及其他县乡道路为主要运输通道,道路网状结构相对简单,但是地理位置比较特殊,辖区山地多、平地少,道路曲折蜿蜒。全县辖区共有机动车5705辆,驾驶员共5317人,全县共设一个客运站共计57辆客运中型普通客车,6辆微型车,一个公共汽车运输公司,拥有8辆远郊公交车;城区设立三组红绿灯和两个值勤岗亭,但无城区专门的停车场,整个城市网络骨架呈自由式结构。全县境内拥有16个私人小水电站,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大泡核桃为全县支柱产业,境内树木葱茏,物产丰富,素有“绿色宝地”之称……
二、**县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难点探索
在多年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中遇到了许多管理上的难点,长期以来未能解决,导致成为了交通管理工作中久攻不克的“顽症”,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思考一:基层交警警力不足
成因:一是由于当前**县交警大队下设城区上街中队和平坡中队,辖区国道省道县乡道路和共有民警11人,1人长期生病,无法正常工作,事业干部1人,实用警力10人,人均管理道路交通123.4公里,协管员12人;面临的交通安全压力非常巨大。
二是编制出现负增长,我大队2000年有民警12人,2006年只有11人,这几年的时间里有2位民警去世,5位民警调到其他大队上班,大队人员不断的调换,但实际人数却越来越少,整个支队的情况都向这样,每年进来的人比退休的和因病去世的少,警力编制出现了负增长。
思考二:经费出现“短腿”现象;
成因:一是经费管理体制有待理顺,经费非常困难。从2003年云南省交警总队收归省财政厅后,根据预算核发每年的经费,实行三级核算,从总队到大队一级,我队每月平均每月核发经费5万元左右,除去发放工资、水电费、燃料费等和其他必须支出的项目后,剩余经费只有千把块钱,根本无法进行大的活动;
二是随着有些法定收费项目的取消、收费标准的降低,规费收入大幅度下降,甚至许多业务还需要大队自己贴钱去办(比如:驾驶员的申请表和体检表),而罚没收入只能保持在一定水平上(罚多了、罚狠了社会反响大)。所以,只能力保个人经费、公用经费的开支,交通设施、交通工具、通讯工具、网络、装备等基本建设无钱购建,路面监控等更是无力顾及。
三是目前开展了许多的专项整治工作,每一项都必须要深入基层乡镇进行排查或者进行增设标志、开展交通安全宣传等这些工作都必须要拿出经费进行投资开展,不可能让民警自己出钱去下乡,但是经费又有限,无法承担。许多民警垫付的业务经费都不能及时补回。
思考三: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源头管理的难点
成因: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由于农村地区地处偏僻,经济文化落后,村民的整体素质不高,法律意识淡薄,对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更是知之甚少,无交通安全意识;而近几年来通过社会主义的建设,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农民的收入也在逐年增加,机动车也纷纷进入到了农民手中,“烤烟摩托”、“核桃摩托”确实为村民带来了很多方便,但是随着机动车的增长带给村民方便的同时也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许多村民没有办理落户和申请驾驶证的法律意识,尤其年青人买了车后,办牌办证观念淡薄,认为又要花一笔不小的钱,不合算,造成无牌无证车辆多,无驾驶证的驾驶人多,尤其是两轮摩托车;还有大部分的村民无安全意识观念,乘坐农用车、拖拉机或者是带“病”车,这些问题给交通安全埋下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思考四: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失管、漏管的成因
成因:一是警力不足,经费不足导致了交通管理工作基层基础工作的薄弱,许多工作想到做不到,工作安排了没有警力去实施,更没有经费来完成,这是主要原因。
二是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单靠交警一家根本无法解决农村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中的种种难题。根据省公安厅《关于基层派出所参与交通管理实施方案》的要求,漾濞县交警大队积极和县公安局汇报,取得了大力支持,同时于2005年开展委托农村基层派出所参与交通管理工作机制,但由于对农村基层派出所对交通违法行为的查处罚没款不能返还,而且当前的农村基层派出所也同样面临着警力不足、经费不足的问题,经费不返还还加重基层派出所的工作,所以委托派出所参与交通管理名存实亡,没有根本性的解决农村交通失管、漏管的问题。
三是县委政府各职能部门没有履行相关的职责,各乡镇对农村道路交通管理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到位,没有认识到当前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对道路交通事故产生一种侥幸心理,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思考五: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中公路隐患排查工作难点
成因: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中的公路安全隐患整治和排查工作已经开展了几年,然而年年整治都依然存在,究其原因有三:一是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正在进行,农村道路交通网络还未完善,许多村镇还没有通公路,为此每一年政府都投入资金来开路,全国的新开通道路在逐年增加,但是这些逐年增加的公路里程却没有配套的交通设施,而且政府部门追求的只是达到开通公路的目标,却没有维修和增设交通设施的观念。二是由于地放财政收入较底,对新开通的公路没有专项经费进行维护和治理,无力增设相关的标志标牌。三是自然灾害的毁损,使许多临山道路因水毁而被破坏,导致通行能力降低而引发道路交通事故。
思考六:道路交通安全宣传工作的难点
成因:一是2004年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在全国已经掀起了“五进”高潮,面上的交通安全宣传工作已经展开,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让全县各族人民都明白交通安全是什么一回事,但是没有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多数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甚至看着其他人因交通事故受伤也无忧患意识,把它当成是平时生活闲聊中的调味剂,无交通安全紧迫感和危机感;
二是单靠交警部门的宣传,显然势单力簿,影响力较小,特别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宣传部门不直接参与,电台、电视台、报纸、网络等大众媒体的有关交通安全方面的宣传教育只不过是处于“偶然自愿”或“友情赞助”,专门的媒体广泛宣传还得靠交警部门出资出力,上下协调,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社会化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良好局面。因此,即使是交警部门摇旗呐喊,宣传教育活动丰富又热烈,但毕竟只是一个部门的内部事,在整个社会的层面上,仍然孤掌难鸣,难见实效。
三是宣传内容单
一、枯燥对被宣传人群无吸引力。
三、解决农村道路交通管理工作难点的几点对策
结合漾濞县辖区多年以来对农村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些初浅管理经验,对以上所提的工作难点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对策一: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加大警力投入,解决农村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中的重点问题
1、加大基层交警中队的建设
积极向上级公安交通管理机关提出申请,要求解决当前警力不足存在的问题,同时根据辖区的地理位置和交通安全管理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合理化的建议建设基层交警中队,解决地处边远乡镇的地理交通安全管理问题,紧紧结合当前的基层基础工作加强对辖区基层中队的建设,明确对新建交警中队的管理、规划。但是从短时间内无法一时解决基层交警中队面临的警力不足的问题,因此需要从客观上要求当地的政府解决一部分编制。
2、狠抓基础,苦练基本功,科技强警、政治建警向素质要警力
根据公安部对全国公安机关的要求,提出了从2005年开始的为期三年的基层基础工作年的建设目标,紧紧抓住机遇开展基层基础工作,特别是我们基层交警大队应该明确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建设的重要意义是在于狠抓基础,苦练基本功,走科技强警、政治建警的正规化建设方针,从民警的素质抓起,切实提高基层民警的素质,强化队伍建设和管理,明确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队伍建设目标,一步一个脚印的加强基层民警的基本功和素质教育,达到一警多能的建设要求,从主观上解决当前无法弥补的警力不足的问题。
3、科学合理部署警力,不浪费仅有的警力资源
整合有限的警力资源,科学合理部署警力,改善勤务机制,有效发挥主观能动空间;从2004年以来漾濞交警大队根据辖区道路交通实际,以动态管理为手段,对城区主要交通干道上的两个红绿灯岗亭进行错时管理,打一个时间差,要求民警和协管员上午和下午提前30分钟在广大干部职工上班的人流高峰期进行重点管理,维护交通秩序、消除安全隐患、提高通行效率,规范广大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行为;另一方面安排警力分组对辖区的重点路段进行夜间巡逻,基本杜绝在夜间飚车、酒后驾车等容易引发交通事故的重点交通违法行为。
对策二:积极争取项目经费,增收节支,合理安排,请求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
当前全国上下都开展了许多专项整治活动,对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工作非常重视,争取将专项整治活动列入预算经费,使整治工作有经费保障,可以落到实处。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打好经费开支的算盘,合理安排有限的经费,该节省要节省,保证将所有的工作经费用在整个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上,认真收集交通管理工作中所遇到的难点,分析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带来的危害,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引起高度重视,争取得到支持,加大对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经费投入,减轻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工作压力,将不属于交警部门管辖的工作交还给相关职能部门。
对策三:分析当前交通安全严峻形势,引起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领导。
根据当前全国重特大交通事故频发的严峻形势,漾濞县交警大队积极结合本县辖区的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情况向县委、县政府作了重要的汇报,并将存在的交通安全隐患通过调查整理成册报县委、政府,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了全县安全生产工作会,并明确提出了全县各职能部门都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履行各家职责,高度重视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切实
将关联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交通管理纳入党委和政府的议事日程;充分认识到道路交通运输及道路交通安全在经济和人民群众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同时把交通安全管理纳入政府管理考核工作之中。建立健全各级交通安全管理组织,落实人力,落实措施,实行一级向一级负责。对发生交通事故的县、乡、村领导要实行责任倒查制度,切实将事故预防工作从源头上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对策四:以交通安全宣传“五进”活动为契机,实行农村道路交通法规宣传教育战略的大转移。
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中人、车、路和社会环境是交通管理的四大要素,其中人是关键要素。从多年来发生的农民交通违法和酿成的交通事故来看,大多数系许多人的交通安全常识欠缺和对《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无知造成的。特别是像漾濞这样的山区县,村民交通安全意识单薄,对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知之甚少,有的人货混装,有的抱有侥幸心理开“病车”、报废车或者农用车、拖拉机载人严重突出等等。自2004年以来,全国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自上而下开展的道路交通安全宣传“五进”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欢迎,但从目前工作实际看,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还存在力度不大、普及率不高等诸多问题,开展农民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要建立长效机制,要深入浅出形式多样,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开办专栏定期开展法规、案例讲座等;漾濞县通过向县委政府汇报后,形成了由县司法局、教育局、宣传部、广电局等多部门联动齐宣传的良好局面,深入乡镇村寨开展宣传教育,真正让全县各族人民树立遵规守法、远离事故的交通安全意识。
对策五:加大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三级协管员“四支队伍”的建设,构建农村交通安全网络化建设工程,形成长效机制。
农村交通安全网络化建设工作是进一步加强农村道路管理,遏制农村道路交通事故的一项重要工程。漾濞县在安全生产工作会上明确了建立县、乡、村三级“四支协管员队伍”的工作体系,设立在县安监局、各乡镇领导下的安监办,主要对乡镇一级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完成;明确县级以上的副处领导干部联系乡镇,乡级的主要领导、各部门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乡安监办联系行政村并设为义务协管员,不发放任何补助,但必须依照乡镇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完成对辖区乡镇的机动车、驾驶员台帐的建立,对辖区道路交通安全隐患进行排查,以及掌握辖区机动车安全技术状况和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的分布、查处以及及时上报辖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情况;指定全县65个行政村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为兼职协管员,主要完成对所在行政村的机动车、驾驶员台帐的建立,对辖区道路交通安全隐患进行排查,以及掌握辖区机动车安全技术状况和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的分布、查处以及及时上报辖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情况;同时发放每月50元补助,并纳入县财政预算,年底由县安监局根据年终对行政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基础工作的考核情况进行兑现,从行政村道路交通安全的基层基础管理工作入手,建立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同时将整个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纳入了政府对各乡镇、各部门的年终考核中。
对策六:加强路面管控,不断提高道路交通安全通行能力。
根据目前的情况,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中主要存在的道路交通违法行为是无证驾驶、驾驶未检车辆上路行驶、客货混装、违法载客等交通违法行为。为了遏制此类交通违法行为的继续蔓延,必须加大对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自云南省开展低速货运汽车、农用车、拖拉机违法载人的专项行动以来,漾濞县交警大队将由大队领导带队指挥分成四个组针对辖区乡镇街天交通违法行为突出的情况深入各乡镇进行专项整治,同时严厉处罚存在的交通违法行为,对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处以重罚,仅2个月的时间全县的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大幅度下降;另外一方面是全面对全县的客运车辆进行排查整治,实施对客运车辆一车一档的管理模式,建立了客运车辆的专门档案,对客运车辆的技术状况驾驶员的业余时间进行了摸底排查,完善了对客运车辆的通报制度,清理了客运市场,建立平安、畅通的客运交通秩序。
对策七:加大投入,不断完善道路交通安全设施
1 芷江县农村动物防疫工作基本情况
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有28个乡镇301个村委会。28个乡镇畜牧兽医站共计111人, 从学历来看, 具有本科学历的5人, 大专学历的56人, 中专学历的20人, 分别占4.5%、50.4%、18%;从职称上看, 兽医师2人, 助理兽医师11人, 技术员1人, 分别占1.7%、9.9%、0.9%。301个村委会登记在册村级动物防疫员302人, 其中大专学30人、中专40人、初高中90人、小学142人, 分别占9.8%、13.2%、29.8%、47%。
2010年底, 全县各类畜禽存栏853.59万头 (只、羽) , 除鸡以外的其他畜禽基本为农户散养。全年累计免疫注射畜禽472.35万头 (只、羽) , 其中猪牛羊免疫10.59万头、家禽免疫457.26万羽、犬猫免疫4.5万只。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的覆盖率均能达到100%以上。
2 农村动物防疫工作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 在省、市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农村动物防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2.1 防疫队伍不断加强
加快了防疫队伍建设, 输入了一大批大中专毕业生, 对基层队伍中农村跟师学艺的“土兽医”进行了换血充实, 防疫队伍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较建区时明显提高。
2.2 防疫设施不断加强
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动物防疫能力明显提高。局机关建起了办公楼、冷藏中心和检测中心, 配备了防疫交通工具;28个畜牧兽医站解决了基本的办公用房, 配置冷藏冰箱, 每个村配置冷藏包, 建成了县、乡、村三级防疫冷藏服务体系。
2.3 防疫机制不断完善
认真贯彻“预防为主, 以检促防, 重在基层”的动物防疫工作方针, 加强防疫监管, 明确防疫责任, 动物防疫意识明显提高。县、乡两级建立完善了口蹄疫等动物重大疫病防治预案和应急处置预案, 严格坚持“分级负责, 属地管理”原则, 强化“政府保密度, 部门保质量”防疫工作职责, 全面落实“辖区负责制、行政首长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按照“五强制、两强化”要求, 建立了动物防疫预警机制。防疫工作成效显著。着力推进动物防疫精细化管理, 加强动物免疫接种, 强化产地检疫和边境运输检疫, 防疫保护能力明显提高。
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 全县构筑了坚固的动物防疫屏障, 陆续经受住了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口蹄疫、猪2型链球菌病等动物重大疫情的威胁考验, 确保了无内源性疫情发生, 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3 农村动物防疫工作存在的问题
芷江县农村动物防疫工作取得的成绩, 得力于省市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 得力于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 得力于全县上下各部门的支持配合, 得力于畜牧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艰辛工作。面对取得的成绩, 必须保持清醒头脑, 分析工作中亟待切实解决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加大科学防疫措施, 以确保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实现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3.1 基层行政领导重视不够
少部分乡镇的主要领导侧重畜牧业宏观数量的发展, 对基础免疫的重视力度不够, 认为动物疫病的防控免疫工作是畜牧兽医部门的事, 造成平时只重视抓畜牧业生产发展和项目推广, 而防控免疫宣传、组织管理却不到位。
3.2 制度不够健全
兽医管理体制建设滞后, 动物防疫体系网络不完善, 防控策略、计划、方案等与技术措施难以得到有效地执行和实施, 特别是农村动物防疫中的计划免疫程序得不到有效组织和实施。
3.3 资金投入不足
一方面, 村级防疫部门没有固定的兽医 (防疫) 室, 防疫专用设备设施不全或破损得不到及时的补充, 造成免疫质量无法保证。另一方面, 村级动物防疫员用低廉的报酬承担了最繁重最基础的免疫工作, 却没有社会保障, 报酬低, 而少数强制免疫病种规定不能收费, 政府补助又低, 一定程度影响了村级动物防疫员的积极性。
3.4 时间紧、任务重
村级动物防疫员是当前农村畜牧业生产的全能指导员, 不但要做好责任区内畜禽免疫工作, 还要承担畜牧业科技推广、动物医疗保健和疫情监测等一系列工作。由于在规定的时间内要完成春秋两季集中免疫规定的任务, 容易出现一些新补栏畜禽未及时补免的空白点。
3.5 部分养殖户防疫观念淡薄
农村养殖模式为一家一户散养, 养殖规模小但养殖面广, 由于受家庭经济和传统思维的影响, 部分农户缺乏防疫主动性, 部分农户防疫观念淡薄, 无整体防控意识, 对于村级动物防疫员主动上门服务不予支持、不配合免疫工作的情况时有发生。
3.6 动物流动性大
农村散养畜禽动态性强, 养殖户随时都会销售和购进畜禽, 防疫员很难及时准确地掌握防疫责任区内的畜禽变化情况, 极易发生免疫遗漏现象。
4 切实抓好农村动物防疫的对策和建议
动物健康就是人类健康,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步, 农村动物防疫量大面宽, 同时不断出现新情况和新问题, 农村动物防疫工作任务艰巨, 责任重大。抓好动物防疫工作必须坚持“预防为主, 防检并重”的防疫方针, 坚持科学防疫观, 抓基层强基础, 推进动物防疫精细化管理, 把防病疫工作责任落实到每个重要环节, 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4.1 加大行政组织力度
一是各乡镇必须认真履行《动物防疫法》赋予政府在动物防疫工作中的领导、组织、宣传职责, 进一步建立完善以政府为主体的动物防疫责任体系。在规划、推广、实施各类项目时, 必须把防疫免疫工作放在首位, 将“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规定落到实处, 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二是全县动物防疫人员实行县到乡、乡到村的兽医分片联系责任制, 明确任务目标, 严格奖惩制度, 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继续推进和扩大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 将基础免疫做牢、做扎实, 降低疫病发生风险。三是为防止重开会布置, 轻检查落实的情况出现, 应将免疫密度、质量等防疫内容与基层领导年度工作业绩挂钩考核兑现, 严格执行动物防疫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4.2 加大执法检查力度
强化农村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程序, 严格动物检疫员出证行为, 对没有耳标、防疫档案的动物不予出具产地检疫证, 不准进入流通环节, 同时采取强制免疫等措施, 让出村动物免疫率达100%, 真正做到“防检结合, 以检促防”的目的。
4.3 建立基层防疫长效机制
一方面, 建议成立农村兽医协会, 发挥行业指导、交流、服务、协调、维权和自律的作用, 规范行业行为, 开展行业活动, 促进兽医 (防疫) 工作的全面健康发展。另一方面, 改变村级防疫以家代室的局面, 设立村级兽医 (防疫) 室。村级兽医室主要承担动物计划免疫程序的推广、免疫标识的配戴、防疫档案的建立、疫情观察等公益性工作, 这样有利于免疫专用设备设施的保管和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实施, 能密切与养殖户的联系。
4.4 建立科学合理检查机制
根据周边的动物疫病发生、流行和当地实际情况, 不断完善现有计划中的免疫程序和技术操作规程, 并严格组织实施, 进一步提高动物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 对免疫密度、免疫质量等主要指标制定科学合理的评判标准。免疫密度要根据动物标识、免疫档案、调查养殖者、疫苗领用量等情况进行综合评定, 免疫质量以血清学检测结果作为重要依据。
4.5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一是完善设备。各级地方政府是动物防疫经费的投入主体, 要不断增加对动物防疫的投入, 建立村级兽医 (防疫) 室。完善更新乡、村防疫设备和器械, 特别应补充和更新村级已坏冷藏 (冰箱、合格的疫苗冷藏包等) 设备, 彻底杜绝使用无效疫苗的现象发生, 以提高免疫质量。二是提高劳动报酬。提高村级动物防疫员劳务补贴, 可根据防疫工作量和当地收入水平情况, 科学合理制定每月定额补助标准和动物免疫密度、质量等情况核定免疫补助 (按头、只计算) 标准, 月均收入应在600~800元, 并保证及时足额落实到位。尽快出台有关村级动物防疫员社会养老保险等政策, 将退休人员纳入农村低保, 提高其社会地位, 解决后顾之忧, 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三是加大免疫补助投入。将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应急防疫、疫情监测等防疫物质和工作所需经费纳入政府公共卫生范畴列入财政预算, 完善和落实免疫副反应死亡补偿机制, 全面实现禽流感、猪瘟、蓝耳病和牲畜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不收费, 对狂犬病、鸡新城疫等动物疫病免疫少收或不收费, 最大限度地降低养殖户的负担, 调动养殖户参与动物防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6 加大技术培训力度
加强乡村动物防疫队伍的技术培训, 制定完善的计划或方案, 分层次对动物防疫人员进行基础知识、操作技能、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 增加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不断提高防疫人员的业务素质, 逐步打造一支素质高、技术水平较高、能吃苦耐劳、责任心强的村级动物防疫队伍, 提高动物防疫科技含量, 确保免疫工作科学规范。
4.7 加大科普宣传力度
关键词: 农村幼儿 教育现状 解决策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人生百年,立于幼学。自古以来,幼儿教育备受关注。国家颁布的《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確提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幼儿教育对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对比例,农村教育直接关系着全民素质,而由于我国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发展缓慢,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居民相对城市居民而言素质不高,导致农村幼儿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农村幼儿教育工作者急需分析农村幼儿教育现状,更新思路,创新教育方法,强化教育效果。
一、农村幼儿教育现状
(一)农村幼儿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城乡发展不平衡。
在我国用于公共教育经费的投入中,仅有1.3%左右被用于幼儿教育,而经费中的大部分流向城市幼儿园,用于农村幼儿园的经费寥寥。由于经费不足,导致农村幼儿教育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十分薄弱,带来以下问题。
1.占地面积少,安全隐患较大。第一,生均占地面积、绿化面积和户外活动场地面积均不理想,甚至是严重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幼儿的学习和活动需求。第二,存在基础设施隐患。有些幼儿园的教学楼年久失修,电路使用年久老化,很容易造成火灾事故。
2.活动用房不标准,设备不足。幼儿园大多条件简陋,建筑陈旧,部分幼儿园甚至没有一间标准的幼儿专用活动室。有些幼儿园虽然配备活动室,但是活动室各项标准与优质园标准存在较大差距。有些幼儿园由于资金有限,设备较陈旧,玩教具、大型户外游戏器械及幼儿读物均不够,给幼儿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不适,给幼儿园管理带来不便。
(二)师资队伍不稳,办园水平不高。
城市公办园师资主要来源于幼师和本科幼教专业,学历基本达到专科或本科。农村幼儿园和民办园的专业教师主要来源于职高幼师班,学历和专业不达标,合格的专业师资队伍不足。由于农村幼儿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教师为聘用人员,工资低,教育水平有限,工作积极性不高,流动性大。由于教师队伍不稳定,导致幼儿园办园水平普遍不高。
(三)家园要求不一致,幼儿教育小学化。
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有些家庭里,留下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教育孩子,而隔代教育这一教育方式、方法不甚科学合理,有些甚至有可能和幼儿园老师的方法相悖,有可能引起家园矛盾。在园五日养成的良好习惯,如讲究卫生、吃饭定时定量、按时午睡等,到了周末往往孩子又重回老样子。
农村居民往往文化水平低,对早期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不太了解,再加上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认为上学一定要学习书本知识,往往以老师有没有教授书本知识为评价老师教育水平高低的标准,有些家长甚至强烈要求老师教授小学知识。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一些幼儿园、幼儿班开设一些小学课程,如识字课、英语课、数学课等。而且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不甚先进科学,往往效果不佳,质量堪忧。这些都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往往效果不佳,反而引来负效应。
二、解决农村幼儿教育相关问题的策略
(一)完善办园体制,加大农村幼儿园经费投入力度。
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益性、福利性事业。政府对幼儿教育事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国家相关部门要重视农村幼儿教育,依法将幼儿教育纳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列入工作计划和议事日程之中,投入资金努力改善农村幼儿园基础设施建设。地方财政部门应该对幼儿教育适度倾斜,保障幼儿园发展,将幼儿教育转变为民生工程。
(二)改善办园条件,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除了政府加大幼儿教育投资力度外,还要号召广大民间力量将目光投向幼儿教育,成立幼儿教育专项基金会,设立专用资金通道,用于加强农村幼儿园硬件建设,从而逐步改善办园条件,添置设施设备,消除安全隐患,进而为幼儿创造安全、舒适的环境,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其次,高度重视幼儿园师资建设,除了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外,还要为他们提供培训和晋升的机会,不仅保障他们的生活,而且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专业能力有强化的渠道,农村幼儿教师自然能努力工作,提高教育质量,一心扑在心爱的教育事业上。此外,本着对幼儿教师身心健康负责的态度,还要适当增配保教人员,保证合理的师幼比例,从而有效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稳定幼儿教师队伍。总而言之,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打造一支稳定而优秀的农村幼儿教师队伍。
(三)提升家长教育理念,丰富家教知识。
1.加深家长对家园共育的理解。在农村,传统落后思想在人们脑海中根深蒂固,有时当我们向家长宣传一些新的理念时,家长不能很快接受,比较困惑。为了让家长更重视家庭教育,我们给孩子布置一些需要亲子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通过完成这些任务,家长和孩子加强交流,家长们会逐渐接受“家园共育”这一理念。有理由相信,只要持续努力,就一定会形成良性循环。
2.挖掘家长教育资源,开设家园共育栏目。每位家长都会在某一方面有成功的教子经验。教师要结合实际,充分挖掘家长教育资源,不断丰富幼儿教育方式。如可以邀请家长开设讲座,介绍自己的职业,讲讲工作经验,也可以谈谈工作中经历的酸甜苦辣。一方面开阔孩子的眼界,让孩子了解到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另一方面拉近家长与孩子的距离,融洽亲子关系。还可以开设教育讲座,帮助家长进一步转变落后的教育观念。可以邀请一些教育专家,也可以是园内有经验的老师专门开设讲座,让所有家长进行讲座式学习,从而自觉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式,家园携手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不重视发展幼儿教育的国家或民族是没有希望的”,这就足以说明幼儿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重要性。国家、地方、教育工作者要共同努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多种措施齐施,多种策略并用,促进我国农村教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9.
[2]李生兰.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李生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大批高素质、有专长的农村基层人才。近年来,我市农村基层人才数量不断增长,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对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就农村基层人才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全市农村基层人才现状
(一)人才总量及结构分布全市农村基层人才共有52936人,其中党政人才984人,占1.8,乡镇事业管理及技术人才716人,占18.4,企业管理及技术人才8924人,占16.9,农村各类实用人才33312人,占62.9。分析各类人才现状,有以下特点:
1、党政人才年龄、知识结构日趋合理。30岁以下占23.6,31-40岁占44.7,大专以上学历占39.7,表明干部队伍在年轻化、知识化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见表一)。
2、乡镇事业单位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学历层次不断提高。在9288人中,中专学历占42.7,大专学历占29.2,本科及研究生学历占6.87,中专以上学历占78.77,表明事业干部队伍专业化、正规化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见表一)。农村基层人才学历构成情况统计表(表一)总数初中及以下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党政人才98459330784乡镇事业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86297农村实用人33312***828企业人才***76727合计52936******、农村实用人才总数提升。农村实用人才是指具有一技之长的农民。据统计农村实用人才占农村基层人才总数的62.9,同时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分化为生产型、经营型、能工巧匠型及其他实用型人才,并有了深入发展,表现为门类齐全、适应市场能力强、自我发展潜力大(见表二)。农村实用人才构成分布表(表二)生产能手经营能手能工巧匠其他实用型数量***152047比例41.0023.4029.466.144、企业人才中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居多。截至目前,全市企业人才共有8924人,其中非公有制企业人才7792人,占87.3,表明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吸引力强,增长迅速,活力强。同时企业人才中专业技术人员为6379人,占总数的71.5,人员构成较为合理。
(二)农村基层人才的主要做法
1、强化领导。按照党管人才原则,市委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的人才领导小组,每年定期召开两
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并实施了《2004—2007年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将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每年四月份开展“人才宣传月”活动,营造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2、注重培训。坚持以提升能力为重点,以实用知识为内容,区分不同对象,开展了有针对性地培训活动。在党政机关干部中,深入开展了公务员法、行政管理、法律、计算机、普通话和外语等知识的培训,进一步提升了党政干部的依法行政能力和廉洁勤政意识;在事业
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中开展了业务知识培训和学历达标活动,提高了各类人才的专业技术水平;在农村实用人才中,结合不同主导产业特点,开展了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培训“田间秀才”、“创业能人”、“产业工人”等,提升了农民群众致富、帮富的能力。
3、健全机制。本着“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理念,着力把人才资源转化为生产力优势。一是完善用人制度,在党政机关中实行凡进必考制度,严把公务员入口关,切实保证公务员素质;在事业单位中推行考录制和人员聘用制,建立起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专业人才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用人机制。积极推行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大力吸引外地高层次人才来章丘创业。二是改革人才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在教育、卫生系统中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离,改革人才收入分配制度,在医院试行绩效工资制,在企业试行经营管理者年薪制等。三是完善人才选用制度。扩大农村实用人才的范围和覆盖面,坚持把掌握科学技术、熟悉市场经济、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选拔到村两委班子中,努力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帮富、致富能力。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农村基层人才总量不足。
1、全市农村人才总数为52936人,仅占全市总人口的5.29,达不到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与全国百强县(市)的地位不相称。同时党政人才数较编制数还存有空缺,特别是公务员,虽经几次考录,乡镇仍有很大的缺口,年轻公务员数量偏少。
2、人才分布不均匀。从行业来看,乡镇事业单位中92.09的专业技术人员集中在教育、卫生行业,农、林、水等部门专业技术人才仅占7.91;从学历来看,高学历人才多集中在乡镇事业单位和党政
人才中,而在生产一线的企业和农村实用人才中多数学历较低。大专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中93.8的人才分布于教育、卫生,6.2的人才分布于农、林、水等部门(见表三);从结构来看,农村实用人才中生产型、能工巧匠型人才占70.46,而经营型人才,特别是农村经纪人仅为6.14,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对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全市乡镇事业人员情况统计表(表三)小计比例研究生本科专科中专高中教育632368.***502卫生223024.0***5357农、林、牧、渔、水利等2182.35132914333文化、体育、计生等1421.534337827其他公益、社会组织3754.032治理发愣功218760合计***39651979比例1000.076.7729.1642.6921.313、人才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乡镇企业中大专以上学历人数仅占总人数的28.3,中专及以下人数达71.7,乡镇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中高中级职称人数仅为总数的13.3,初级及以下职称人数达86.7。农村实用人才中,中专以上学历人数仅为总数的14.5,高达85.5的人员属于高中或初中学历。近三年来受过培训的人才仅占总数的24,高达76的人才属自学或师承。历低、职称低、素质低是企业和农村实用人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4、农村基层人才特别是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管理的环境和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缺乏系统、规范和计划,往往是自然成长起来的“土专家”、“田秀才”,真正靠系统培养成长起来的人才不多。二是缺乏科学的管理。农村实用人才往往是以家族模式运作,各自为战,谈不上科学管理和有效激励。政府对实用人才的管理仅限于宏观层面,提要求多,指导多,而服务相对少,还没有形成一套具体的、操作性强的管理服务模式。三是农村人才市场发育不成熟,主体不到位,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明显,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实用人才存在不足和浪费并存的现象。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客观原因:一是缺乏人才集聚、发展的载体。许多农村基层人才往往属家庭式运作,相互间信息沟通交流少,缺乏统一整合、集聚、发展的平台,人才成长缓慢。部分乡镇虽有行业协会等组织,但往往只重经济效益,忽视先进技术的应用推广,对人才成长的推动作用不明显。二是农村条件差,难以留住人才。农村环境较为艰苦,许多分配到乡镇的教育、卫生、农技等大中专毕业生,不了几年,面对城镇地区工资收入高、和生活条件优越等各种诱惑力,往往想方设法回到县城,使得农村基层人才大量流失。同时农村人才发展的空间和舞台有限,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才作用的发挥,人才的价值得不到体现也成为导致农村人才流失的一个客观原因。主观原因:一是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部分部门和单位对人才说起来很重视,实际中以济利益为重,许多人才处于闲置或无用武之地的境地;部分单位往往只盯在高精尖人才或引进人才上,忽视了本部门、本单位实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部分单位对人
才投入不足,各项措施落实不到位,缺乏尊重、关心、爱护、帮助农村人才成长、发展的良好氛围,对农村人才自身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能够很好地帮助解决。二是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大部分农村实用人才缺乏必要的协调和管理,信息沟通少,技术水平提高慢,缺乏科学指导和有效激励机制;有些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对农村现有人才的培训缺乏针对性、实用性,与使用脱钩,培训的实效性低,针对性不强;部分单位管理僵化,中“论资排辈”,死气沉沉,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影响了人才积极性的发挥,导致了人才的浪费和流失。三是农村基层人才自身因素。有些农村基层人才“官本位”思想严重,技术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则想方设法“走政道”、“弃技从政”、从而造成人才的短缺、错位和浪费、流失;有些农村基层人才自我评价过高,相互比较中只看待遇不看贡献,消极怠工,不思进取;有些农村基层人才存在保守思想,安于现状,小成即满,不求进取。
三、解决对策
(一)健全农村人才管理机制,形成合力。强化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在管理。市、乡、村三级党组织在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上,必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和“党管人才”的观念,切实担负起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的重任,真正把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到党组的规划中来。要针对农村人才布局分散、层次不均等特点,切实建立健全市(县)、乡、村三级管理体系。市(县)一级要形成市委集中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人事、财政、劳动、教育、卫生、农业等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的管理模式,形成合力。乡村两级党组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负责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加强指导和协调。同时要建立农村人才信息库,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和服务,切实
帮助农村人才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实际困难,促进农村人才健康发展。
(二)完善农村人才教育机制,提高整体素质。要针对农村人才综合素质低的特点,着力加强对农村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将农村人才的教育培训纳入到整个农村党员干部整体培训规划之中。突出能力建设这个核心,抓好农村人才的教育培训。一是集中培训,依靠专业辅导提高素质。要充分发挥党校、职业学校、乡村农民学校以及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站点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定期组织农村各类人才集中培训,进行政策、实用科技知识的理论辅导,提高素养。二是开阔视野,依靠交流合作提高素质。一方面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派一批优秀的、有发展潜力的农村人才走出家门,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学习深造,到经济发达地区参观学习,启迪思维,开阔视野,促使他们由运用一般简单技术向掌握高新技术过渡,加快知识更新步伐。另一方面,加大引智力度,通过引进外国智力或外地市专家,加强区域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学习他人的先进技术和成功做法,达到取长补短,促进提高的效果。三是基地示范,依靠典型引导提高素质。在管理好现有人才示范基地的前提下,要积极鼓励、支持乡村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分流领办、创办各类科技示范基地,形成样板,做给农村人才看,带着农村人才干,从而增强农村人才的实际操作技能。
(三)强化农村人才扶持机制,优化发展环境。一是强化政策支持。对农村人才开发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科研生产项目,采取倾斜政策,重点扶持,为农村人才的发展解决后顾之忧。二是强化技术扶持。要结合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组织各类专家上门服务,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巡回辅导,传播新技术、新知识,加强实践指导。同时,要充分发挥高级农业专家、科技人才的技术优势,组织全县专家和科技人才与农村人才开展“一帮一”活动,这样不仅能及时帮助农村人才解决在生产、经营中的技术难题,又能为专家、科技人才提供实践场所,实现优势互补。三是强化资金支持。对进行特色农业开发、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项目,积极争取银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的支持,使农业小额贷款向农村人才
倾斜,给予资金扶持。同时,设立农村人才发展基金,每年由财政预算安排适当资金,重点用于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和管理。乡镇、村级要在财力许可的范围内,引进先进的农村实用技术,按照市场经济要求调整产业结构,为农村实用人才发展提供舞台。
(四)创新农村人才激励机制,激发人才活力。在党政干部中坚持凡进必考制度,严把公务员入口关,切实保证公务员素质。建立健全干部能上能下机制,完善干部公选制、末位淘汰制、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等;在事业单位中继续推行人员聘用制,逐步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离,改革人才收入分配制度,试行绩效工资制,在企业试行经营管理者年薪制等。在农村实用人才中开展树立“农村人才典型”和“优秀农村才”创评等活动,大力宣传报道农村人才典型和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和成功经验,扩大农村人才的影响力和示范带动作用,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同时给予农村人才适当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在政治上,对那些政治素质好、技术过硬、发挥作用积极的农村优秀青年人才,进行重点培养,符合条件及时吸收加入党组织,并优先选拔充实到村级干部队伍之中,促使他们由个人带头致富向带领群众致富转变。在经济上,对那些在示范带动、科技创新等方面有突出作为的农村人才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从而激发
他们的创业激情。
(五)优化农村人才配置机制,实现均衡发展。针对农村教育、卫生等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从教育和卫生及农机、畜牧兽医、水利、林业等部门选派一批年纪轻、层次高的人才到偏远山区或基层对口部门,同时在政治和经济上给予重点倾斜,使他们安心。对山区乡镇的党政领导人才要多关心、多关注,加大交流和提拔重用力度,使他们在政治上有奔头、上有劲头、思想上有想头。
《农村基层人才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农村基层人才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3g7
人才中,而在生产一线的企业和农村实用人才中多数学历较低。大专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中93.8的人才分布于教育、卫生,6.2的人才分布于农、林、水等部门(见表三);从结构来看,农村实用人才中生产型、能工巧匠型人才占70.46,而经营型人才,特别是农村经纪人仅为6.14,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对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全市乡镇事业人员情况统计表(表三)小计比例研究生本科专科中专高中教育632368.***502卫生223024.0131184771
275357农、林、牧、渔、水利等2182.35132914333文化、体育、计生等1421.534337827其他公益、社会组织3754.032治理发愣功218760合计***39651979比例1000.076.7729.1642.6921.313、人才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乡镇企业中大专以上学历人数仅占总人数的28.3,中专及以下人数达71.7,乡镇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中高中级职称人数仅为总数的13.3,初级及以下职称人数达86.7。农村实用人才中,中专以上学历人数仅为总数的14.5,高达85.5的人员属于高中或初中学历。近三年来受过培训的人才仅占总数的24,高达76的人才属自学或师承。历低、职称低、素质低是企业和农村实用人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4、农村基层人才特别是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管理的环境和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缺乏系统、规范和计划,往往是自然成长起来的“土专家”、“田秀才”,真正靠系统培养成长起来的人才不多。二是缺乏科学的管理。农村实用人才往往是以家族模式运作,各自为战,谈不上科学管理和有效激励。政府对实用人才的管理仅限于宏观层面,提要求多,指导多,而服务相对少,还没有形成一套具体的、操作性强的管理服务模式。三是农村人才市场发育不成熟,主体不到位,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明显,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实用人才存在不足和浪费并存的现象。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客观原因:一是缺乏人才集聚、发展的载体。许多农村基层人才往往属家庭式运作,相互间信息沟通交流少,缺乏统一整合、集聚、发展的平台,人才成长缓慢。部分乡镇虽有行业协会等组织,但往往只重经济效益,忽视先进技术的应用推广,对人才成长的推动作用不明显。二是农村条件差,难以留住人才。农村环境较为艰苦,许多分配到乡镇的教育、卫生、农技等大中专毕业生,不了几年,面对城镇地区工资收入高、和生活条件优越等各种诱惑力,往往想方设法回到县城,使得农村基层人才大量流失。同时农村人才发展的空间和舞台有限,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才作用的发挥,人才的价值得不到体现也成为导致农村人才流失的一个客观原因。主观原因:一是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部分部门和单位对人才说起来很重视,实际中以济利益为重,许多人才处于闲置或无用武之地的境地;部分单位往往只盯在高精尖人才或引进人才上,忽视了本部门、本单位实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部分单位对人
才投入不足,各项措施落实不到位,缺乏尊重、关心、爱护、帮助农村人才成长、发展的良好氛围,对农村人才自身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能够很好地帮助解决。二是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大部分农村实用人才缺乏必要的协调和管理,信息沟通少,技术水平提高慢,缺乏科学指导和有效激励机制;有些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对农村现有人才的培训缺乏针对性、实用性,与使用脱钩,培训的实效性低,针对性不强;部分单位管理僵化,中“论资排辈”,死气沉沉,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影响了人才积极性的发挥,导致了人才的浪费和流失。三是农村基层人才自身因素。有些农村基层人才“官本位”思想严重,技术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则想方设法“走政道”、“弃技从政”、从而造成人才的短缺、错位和浪费、流失;有些农村基层人才自我评价过高,相互比较中只看待遇不看贡献,消极怠工,不思进取;有些农村基层人才存在保守思想,安于现状,小成即满,不求进取。
三、解决对策
(一)健全农村人才管理机制,形成合力。强化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在管理。市、乡、村三级党组织在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上,必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和“党管人才”的观念,切实担负起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的重任,真正把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到党组的规划中来。要针对农村人才布局分散、层次不均等特点,切实建立健全市(县)、乡、村三级管理体系。市(县)一级要形成市委集中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人事、财政、劳动、教育、卫生、农业等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的管理模式,形成合力。乡村两级党组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负责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加强指导和协调。同时要建立农村人才信息库,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和服务,切实
帮助农村人才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实际困难,促进农村人才健康发展。
(二)完善农村人才教育机制,提高整体素质。要针对农村人才综合素质低的特点,着力加强对农村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将农村人才的教育培训纳入到整个农村党员干部整体培训规划之中。突出能力建设这个核心,抓好农村人才的教育培训。一是集中培训,依靠专业辅导提高素质。要充分发挥党校、职业学校、乡村农民学校以及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站点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定期组织农村各类人才集中培训,进行政策、实用科技知识的理论辅导,提高素养。二是开阔视野,依靠交流合作提高素质。一方面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派一批优秀的、有发展潜力的农村人才走出家门,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学习深造,到经济发达地区参观学习,启迪思维,开阔视野,促使他们由运用一般简单技术向掌握高新技术过渡,加快知识更新步伐。另一方面,加大引智力度,通过引进外国智力或外地市专家,加强区域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学习他人的先进技术和成功做法,达到取长补短,促进提高的效果。三是基地示范,依靠典型引导提高素质。在管理好现有人才示范基地的前提下,要积极鼓励、支持乡村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分流领办、创办各类科技示范基地,形成样板,做给农村人才看,带着农村人才干,从而增强农村人才的实际操作技能。
(三)强化农村人才扶持机制,优化发展环境。一是强化政策支持。对农村人才开发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科研生产项目,采取倾斜政策,重点扶持,为农村人才的发展解决后顾之忧。二是强化技术扶持。要结合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组织各类专家上门服务,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巡回辅导,传播新技术、新知识,加强实践指导。同时,要充分发挥高级农业专家、科技人才的技术优势,组织全县专家和科技人才与农村人才开展“一帮一”活动,这样不仅能及时帮助农村人才解决在生产、经营中的技术难题,又能为专家、科技人才提供实践场所,实现优势互补。三是强化资金支持。对进行特色农业开发、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项目,积极争取银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的支持,使农业小额贷款向农村人才
倾斜,给予资金扶持。同时,设立农村人才发展基金,每年由财政预算安排适当资金,重点用于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和管理。乡镇、村级要在财力许可的范围内,引进先进的农村实用技术,按照市场经济要求调整产业结构,为农村实用人才发展提供舞台。
(四)创新农村人才激励机制,激发人才活力。在党政干部中坚持凡进必考制度,严把公务员入口关,切实保证公务员素质。建立健全干部能上能下机制,完善干部公选制、末位淘汰制、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等;在事业单位中继续推行人员聘用制,逐步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离,改革人才收入分配制度,试行绩效工资制,在企业试行经营管理者年薪制等。在农村实用人才中开展树立“农村人才典型”和“优秀农村才”创评等活动,大力宣传报道农村人才典型和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和成功经验,扩大农村人才的影响力和示范带动作用,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同时给予农村人才适当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在政治上,对那些政治素质好、技术过硬、发挥作用积极的农村优秀青年人才,进行重点培养,符合条件及时吸收加入党组织,并优先选拔充实到村级干部队伍之中,促使他们由个人带头致富向带领群众致富转变。在经济上,对那些在示范带动、科技创新等方面有突出作为的农村人才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从而激发
他们的创业激情。
(五)优化农村人才配置机制,实现均衡发展。针对农村教育、卫生等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从教育和卫生及农机、畜牧兽医、水利、林业等部门选派一批年纪轻、层次高的人才到偏远山区或基层对口部门,同时在政治和经济上给予重点倾斜,使他们安心。对山区乡镇的党政领导人才要多关心、多关注,加大交流和提拔重用力度,使他们在政治上有奔头、上有劲头、思想上有想头。
市村企结对共建新农村活动的现状与对策思考2010-06-29 19:05:20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市村企结对共建新农村活动的现状与对策思考市村企结对共建新农村活动的现状与对策思考(2)
**市农业局关于村企结对共建新农村活动的现状与对策思考
**民营经济发达,经济实力雄厚,积极动员工商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市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为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动村企结对共建新农村活动,我们对此作了专题调研。从调研情况看,我市村企结对共建新农村活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但持续、深入开展这
项活动,还需进一步总结提高,积极扶持,加强引导。
一、我市村企结对共建新农村活动的现状
至2009年3月31日,全市101个示范村累计完成投资亿元(其中市财政投入亿元),拆除旧房3716座万平方米,新建房屋1378座万平方米,道路硬化公里,修筑排水沟公里,铺设自来水管道公里,一批无公害化公厕、垃圾清运设备、路灯、绿地及其他公共设施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村容村貌得到改善,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目前已完成91个示范村(社区)的村建规划编制和会审工作。有41个村(社区)涉及改旧建新,其中13个村(社区)已办理用地初审、原产权注销公告、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等证件。从2007年起,在全市范围内倡导开展“百企联百村、共建新农村”活动,动员工商企业界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以企带村、以村促企、兴村富民、村企共赢,加大我市推动新
农村建设的动力。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已有40个村与78家企业结对,合作意向资金亿元,实际投入建设资金亿元。主要做法:
一是注重政策引导。2007年4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开展“百企联百村、共建新农村”活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以“百村示范、村村整治”工程示范村为重点,力争到2010年村村实现村企结对共建目标。对村企结对共建项目,从项目立项、税费减免、产业扶持、土地管理、村庄建设、用地审批、公共设施建设、劳动力转移培训、金融信贷等方面给予支持,努力创造和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尽快形成良性的政策效应。
二是加强组织领导。“百企联百村、共建新农村”活动由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市新村办负责相关的组织协调工作。市五套班子每个领导都安排挂钩1-2个示范村,经常到挂钩村(社区)指导村企结对共建工作。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主持调研,现场办公,了解推进情况,分析薄弱环节,协调解决问题,全力化解村企结对共建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矛盾。各镇(街道)迅速行动,相继制定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广泛动员本地企业积极参与,并甄选出一批班子有干劲、群众有意愿、发展有基础的村作为被联结对象。示范村主动与企业搞好对结,积极争取企业支持。形成结对共建关系后,结对的村及企业均在市新村办及所在镇(街道)的协调指导下,努力做到“六个一”,即成立一个共建领导小组、建立一个联席会议制度、签订一份结对共建协议、订立一个结对共建计划、制定一套议事规则、筛选一批结对共建项目。
三是广泛宣传发动。2007年4月,结合全市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暨工商企业界千人大会,印发《关于开展“百企联百村、共建新农村”活动倡议书》,向全市工商企业界发出倡议,鼓励民营企业与村建立结对共建关系。**电视台、**经济报开辟专栏,介绍基层动态,推介典型经验,及时跟踪报道村企结对共建工作成效。各镇(街道)结合各自实际,多层面召开会议,全面动员部署,加大宣传发动力度,激发工商企业致富思源、回报家乡的热情,营造了全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
四是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工作交流制度,镇(街道)实行项目管理和跟踪服务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百企联百村、共建新农村”活动情况交流会,每半年召开一次情况分析会,定期上报工作进度情况。建立工作协调制度,针对村企结对共建活动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适时召开市直有关部门参加的工作协调会,落实扶持政策,提供优质服务。建立督查考评制度,把每月25日定为新农村建设证件办理日,每月28日定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督查日,加强检查督促,及时汇总上报,梳理办证流程,理顺村企结对共建活动中相关手续办理问题;把村企结对共建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
目标责任制度考评内容,对成绩突出的示范村实行专项奖励。
村企结对共建活动涌现出五种典型:
(一)公益捐助型。**企业多、实力强,民营企业家素有慷慨捐资、济弱扶贫的优良传统,热心捐资兴办农村公益设施、慈善福利项目,资助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关注农村弱势群体,进行助学助医等扶贫帮困活动。如**公司等30多家企业筹措资金2300多万元,帮助**镇**村设立“平安英林、清洁家园”基金会,用于扶贫帮困,支持家乡开展环境整治和治安巡逻。
(二)产业带动型。**现
农村学校体育工作实施现状与思考
四川省会理现代职业技术学校 尹德金
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和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面对我国文化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青少年体质却不断下降的现状,国家对学校体育工作给予高度重视。12月23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在北京隆重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会上,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就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健康问题,作出了重要讲话,并提出要把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突破口。
5月31日温家保总理亲自参加小学体育课,充分体现出党中央、国务院及国家领导人对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和学校体育的高度重视。
四川省教育厅与体育局川教[]129号文件就如何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作了明确规定。在各级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学校体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不能否认,学生体质下降趋势没有得到遏制,学校体育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足,重智轻体的思想依然存在
高考指标及升学排名对学校的压力极大,但没有刚性的.学校体育考核机制,体育工作依然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情况。学校学校体卫工作条例,阳光体育,课程标准没有得到真正落实。
二、体育投入不足
基础建设达不到国家标准要求,场地差,器材少,满足不了教学活动的需求。许多学校连体育达标与体质健康测试内容所需器材都无法满足。不少一千多名在校生的学校,别说树胶跑道,就连200米碳碴跑道都不够规范。许多大纲规定的训练项目难以完成。
三、师资队伍满足不了教学要求
一方面是教师紧缺,学非所教现象仍然存在。一些学校无专职体育教师,体育课由其它学科教师兼任,教师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体育课流于形式。另一方面是学校体育教师缺乏相应的学习与培训,不少专职教师从未参加过州级以上业务培训,知识老化技能低下。三是教师缺乏相应的学习资源,许多学校没有像样的图书馆室,体育方面的图书缺乏,不能满足教师学习需要。
四、学校没有统筹应用好教育资源
体育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未能得到发挥,工作缺乏工作热情。设备管理混乱,器材闲置,更新不到位,有的设备器材被挪作他用。
五、学校对学生体质、健康缺乏监测
为了教学成绩,学校只关注学生学习,对增强体质,保护视力方面的宣传教育明显不够,甚至没有任何监管机制,导致学生缺乏体质健康意识和知识。身体超胖,眼睛近视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注重青少年体质健康,搞好学校体育工作是我国再也不能忽视的的工作,开展此项工作的责任在学校,关键在认识,成败在管理。要真正将学校体育工作落到实处,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必须着力解决好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思想认识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校长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管理宗旨决定学校的发展方向,规定着一所学校未来教育的成功与失败。注重青少年体质健康,搞好学校体育工作,应成为当今校长思考的当务之急。
学校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工作的重要性,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 指导思想。要加强体质健康宣传,制定管理和考核机制,要让全体教职员工认识到,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是一个民族健康素质的基础,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竞争力,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工作。(论文范文 )要让全体教职员工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不仅仅是学校管理者和体育教师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共同职责,增强每位教育者的工作责任感。
二、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体育政策法规
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建立学生体质监测机构和学生体质健康教育评估考核标准。以“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为抓手,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改变重文化轻体育的教学现状,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和课间操,全面推动青少年体育运动,营造人人参与、生气勃勃的校园体育氛围,切实增强青少年体质,保证学校输出的人才首先是健康的人才。
三、加强体育师资建设,不断提高专业队伍素质
学校体育管理人员,教研人员、教师队伍的素质是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先决条件。对学校管理者应加强政策法规、体育思想、管理机制,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培训;对教师要进行体育知识、专业技能、活动组织等方面的培训。在提高现有人员教学素质的同时,不断引进新的专业教师,充实体育教育团队,形成一支思想觉悟高,业务素质强的学校体育教师队伍。
四、统筹协调,形成合力
学校是一个有机整体,体育教育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学校必须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本校实际拟定学校体育工作总体规划;组织协调学校体育工作与各部门的工作关系;安排阶段体育工作任务;检查督促体育工作实施情况;制定体育工作奖惩,建立科学的体育工作评价机制;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引领全体教师们参与到学校体育管理中来,形成体育工作合力。
五、将学生体质健康纳入学业评价
这样可以激起学生对体质健康的重视。采取全面措施增强学生体质,特别应把防止眼睛近视作为当务之急抓紧抓好,使学生成为开展体质健康的主体力量。
一、当前河南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存在的问题
1. 学校规模过大或过小, 教育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王善迈老师在他的《教育经济学概论》中谈到:学校适度规模是指学校和教师以及各项物质设备之间的比例构成处于最佳状态, 这时的规模就是这个学校的适度规模, 包括教师的适度规模、设备的适度规模、学生的适度规模 (1) 。事实上, 河南某些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学校规模明显不合理。拿河南省某县为例, 由于争夺优质教育资源而产生严重的择校现象。县城的一个示范小学在校生有一千多人, 而村里的某个小学一个年级只有几个学生。虽然我们无法界定学校适度规模的在校生人数范围, 但是我们可以肯定地说, 这两个学校的规模是不合理的。所谓学校规模经济是指同比例增加对某所学校的投入, 其教育边际收益 (学生的学业成绩等) 始终大于边际成本 (生均成本等) 的经济现象。因此, 学校规模经济也是一个范围。上述两个学校明显不在规模经济的范围之内, 特别是农村小学的边际收益明显低于边际成本。
2. 部分地区适龄儿童上学距离太远。
我国农村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两个渠道:财政拨款和社会集资。社会集资渠道很多, 如教育费附加、社会集资、捐资、校产收入、个人的投资等, 但是数量很小。农村义务主要依赖于财政拨款和农村教育附加费。税费改革取消了向农民征收的各种税费, 县乡财政危机凸现, 也导致了农村教育运转出现危机。由于教育经费的不足和教育资源匮乏, 义务教育学校网点分布不合理, 部分农村地区存在上学距离远的问题。而且, 义务教育的儿童年龄都较小, 上学过程中存在不少的安全隐患。根据华中师范大学《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合理布局结构研究》课题组对农村上学距离的调研, 我们可以明显看到部分农村地区上学距离比较远。
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 农村中小学上学距离平均是4.8公里左右。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几乎都是未成年人, 他们的体力等各方面都不适合远距离上学。针对这样的情况, 有的是家长送孩子上学, 有的是学校统一接送, 等等。但这些解决方法都不是长久之计, 还存在某些隐患。
3. 部分地区学校网点过于集中。
一些经济基础比较好的部分地区存在学校网点过于集中的现象。在实施免费义务教育之前, 中小学教育都是收费的, 而且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收费的标准, 私立学校尤其如此。受利益的驱动, 当地居民建立了很多私立学校。以河南省某乡为例, 平均1.5—2个自然村就有一个小学。近年来, 由于农村出生率的降低, 以及很多适龄儿童随打工父母在外就读, 学校生均人数明显降低, 更加凸显了学校网点过于集中的问题。在笔者曾就读的一所小学里, 由于生源的逐年下降, 现在每班的学生人数只有十个左右。原本合适的学校布局, 在学生人数逐年下降的情况下, 显得过于集中。
4. 对优质资源追求造成了教育成本增加, 加剧了农民的负担。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 河南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相对于城市地区比较低, 和沿海地区相比差距更大。农村家长又迫切地希望通过良好的教育改变孩子的命运和人生, 为此很多适龄儿童都通过择校来获取优质的教育资源。农村普遍存在的择校情况是儿童被父母送进县城市区的私立学校读书, 公立学校由于实施就近入学原则而无法大量接纳外来儿童。而私立学校会收取学生住宿费、伙食费和管理费等一系列费用, 这无疑加剧了当地农民的负担。据实地调查, 河南省某县城的私立小学每学期所交费用在1000—1500元。这笔费用对收入很少的农民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数目。
5. 寄宿制中小学问题诸多。
首先, 寄宿制学校增加了农民的教育费用。寄宿制学生较之非寄宿制学校学生增加了伙食费、住宿费、交通费等。可能这些费用本身不算太多, 可是对于收入很低的农民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此外, 学生住宿就不能帮助父母做一些家务, 也增加了负担。其次, 很多寄宿制的中小学管理很不规范。比如:有些学校的伙食很差, 营养不能够满足孩子的需求, 或者有的学校伙食外包, 价格较高;有些学校的住宿条件很差, 几十个学生挤在一个房间里, 不适合孩子的成长;很多学校根本没有洗澡、医务室这些相关设施。
二、解决问题的一些对策
1. 学校合并, 重新布局。
这种对策又分为增加式和减少式两种。
所谓增加式合并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校进行合并, 并对教育资源进行重新分配, 重新建立的学校多于原来学校网点数。增加式合并适合农村偏远地区、山区丘陵农村地区及人口稀少的农村地区。增加式合并有利于学校网点的合理分布, 有利于儿童适度距离就学, 也有利于学校规模的优化。增加式合并的缺点是可能会引起原来学校的不满和抵制。
所谓减少式合并是指在学龄人口普遍减少、班额不足的情况下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校进行合并, 并对教育网点进行重新布局, 重新建立的学校少于原有学校网点数。这种模式适合人口分布比较集中, 原学校规模较小、校舍陈旧的地方, 以及平原地区和交通相对便利的地区。减少式合并有利于实现义务教育学校的规模经济, 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但是这种合并模式会相对增加儿童的就学距离, 合并后形成的新学校需要定时间的过渡期。
2. 学校网点不变, 实施学校兼并。
兼并式就是由一所社会声誉和教学质量都比较高的学校兼并另外一所或几所相对薄弱的学校, 将校产师资集中, 学校规模扩大, 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这种方式又分为分散式兼并和直接性兼并。
所谓分散式兼并是指兼并后所有年级分散在几个校区。比如两所小学兼并在一起后, 1—3年级在一个校区, 4—6年级在另一个校区。分散式兼并方式适合在学校相距较近, 校舍相对比较好, 校舍不便改作其他用途的地方采用。该模式的优点是便于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利于化解布局结构调整中的村际矛盾。例如河南省, 由于河南省是人口大省, 人口相对集中, 即使生源下降, 学校的绝对学生数量仍然较多, 再加上地处平原地区, 交通便利, 学校之间的距离较近, 在这种情况下, 当地政府就可以将两所或几所距离比较近的学校或几个年级的学生如1—3年级, 全部集中起来放在甲学校, 另外几个年级的学生如4—6年级, 全部放在乙学校, 实现生源的相对集中以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同时也化解了村际之间的矛盾。这种布局调整方式也会改变学生的上学距离。
所谓直接性兼并是指学校兼并后建立分校区, 各个校区都设有全部年级, 也即是设立不同的教学点。这种方式既方便学生就近上学, 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特别是在交通不便的山区和丘陵地区及布局结构调整过程中矛盾相对突出的地方尤为适合采用这种模式。但这种方式不利于统一管理, 增加了管理难度和管理成本。
兼并式由于是一所优势学校兼并另一所或几所相对弱势的学校, 因而不论是分散式兼并还是直接性兼并, 都有利于提高区域内的教育质量和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凡是村与村之间相距比较近、学校办学条件差别较大情况下的学校撤并都适宜采用。
3. 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管理。
目前来看, 寄宿制学校后勤保障和配套设施条件的不足和管理力量的不完善已经成为制约布局调整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 各地政府应充分重视撤点并校后寄宿制学校的配套建设与管理, 对一些已经合并或计划合并的寄宿制学校要适当加大经费投入, 积极落实学生吃、住等生活的配套设施, 从最基本的建厕、建食堂和澡堂等工作做起, 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 切实保障学生和教师的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同时, 当地教育和人事部门必须从实际出发, 核定农村寄宿制学校的专职生管教师编制, 以保证对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活、学习与心理的正常、有效的管理与引导。 (3) 另外, 对一些私立的寄宿制学校, 政府也应该加强管理, 不能因为学校是私立的而听之任之, 应该督促其完善各种基础设施, 保证学校的正常教学和生活。
4. 闲置学校资源重新利用, 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
闲置学校资源重新利用有多种方式:
(1) 出售关闭的学校, 所获资金用于整合后的学校。比如用于整合后的学校添加硬件设施、引进优秀教师、优化学校的后勤系统等, 进而达到改善办学条件的目的。
(2) 利用社会教师资源 (比如寒暑假回家的大学生) 建立农村地区社区大学, 立足农村, 服务农村, 提升当地农民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 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
(3) 由于河南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任务非常艰巨。农民工输出成了河南转移劳动力的一个重要政策, 每年都有大量农民外出就业。河南现在正在进行阳关培训工程, 政府可利用闲置的中小学由政府出资举办农民工教育课程, 依托当地各类技工学校, 突出重点行业, 以市场为导向, 以安置为目标, 重点培训医药、汽车维修、电焊、车工、钳工等各类工种, 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
(4) 依托当地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部门, 由当地政府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农业科技课程, 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一些疑难问题, 引导当地农民科学种田, 发展副业, 增加农民收入。
(5) 建立农村特色工艺品生产基地, 发动当地农民利用当地资源生产有特色的农村工艺品生产基地, 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增加农民收入。
(6) 建立比较标准化的幼儿园。将农村中小学教学网点调整闲置出来的校舍充分、合理利用, 通过变换资产、改建扩建、翻新改造等形式用于发展农村幼儿教育, 努力改善农村民办幼儿园办学条件, 解决了农村幼儿入园难、入好园的问题。以往, 农村很少有正规的幼儿园, 大部分都是民办幼儿园, 办园规模较小, 很多教师并非正规的幼师, 很难进行良好的幼儿教育。而且这些学校的管理很不科学, 幼儿又对外界缺乏相应的应变能力, 有很多的安全隐患。通过对闲置学校的适当改造, 可以在农村建立较好的规范的幼儿园。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布局调整是大势所趋, 我们要认识到当地的学校布局问题, 并根据布局问题提出相应的调整方式, 促进农村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 促进当地义务教育的大发展。
摘要:农村义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村地区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我国近年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然而, 这项政策在实施中遇到不少问题。本文尝试分析了当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出现的问题, 并提出了中小学布局调整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布局调整,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庞丽娟.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原因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 2006, (02) .[2]徐吉志.农村小学布局调整:问题与策略[J].中小学管理, 2006, (08) .
[3]蒋夫尔.西部地区学校布局调整该怎么办[N].中国教育报, 2002-12-10.
[4]范先佐,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与教育的均衡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 2008, (07) .
[5]郭清扬.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与教育资源合理配置[J].教育发展研究, 2008, (07) .
[6]张忠福.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工作重点[J].教学与管理, 2005, (09) .
[7]罗银利.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07.
[8]罗兆夫.对农村中小学布局问题的宏观思考[J].河南教育, 2001, (09) .
[9]郭清扬.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与理论探讨[D].华中师范学, 2008.
关键词:中学德育 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c)-0229-02
Abstract:Moral education management of school management is the organic part of school management,is a very important content.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school moral education,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level and efficiency of moral education,improve the quality of school education is the education object,ensure the morality,intelligence and physique,us,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important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education object is the require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Key words:Middle school moral education;management
随着农村人员流动性加大,一些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教育,尤其在独生子女教育观念和方法上的误区,给青少年教育带来新的问题,使当前学校教育工作在某些环节上出现的“疲软”现象,如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比较严重,德育工作针对性和时效性不强,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德育工作的保障措施不够有力,德育评价体系滞后,学校德育氛围不浓等”令人担忧。如何寻找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突破口,切实提高农村中学德育教育、德育管理的实效性,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理论课题和实践课题。
1 目前农村中学德育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先进的文化与落后的文化并存、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的时代。这种现实给初中生带来了无穷的困惑,使初中德育工作遇到了许多新问题而导致初中德育工作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目前农村初中德育管理现状存在如下问题。(1)德育过程管理形式化、经验化而缺乏实效性。(2)德育途径管理方面观念陈旧、忽视学生的主体性。(3)德育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结构性矛盾有待解决。(4)学校缺乏德育科研管理意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弱。(5)学校缺乏对德育管理的资金投入、缺乏德育环境的开发和管理能力。
2 德育管理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德育管理存在问题的内在原因
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当前农村初中德育缺乏实效,其根本原因还是内在原因,这其中既有理论上的困惑,又有应试教育的枷锁,也有德育工作方法的陈旧。
(1)德育的“人学空场”丧失了德育的人性魅力。我国的德育仍然没有走出封闭的,仍未意识到时代、哲学与德育的互动关系,是一种“人学空场”的德育。
(2)应试教育封杀了德育教育的实施是问题的总根源。应试教育模式封杀了德育教育的实施,使学校德育教育管理现状产生了一些怪现象。农村初中虽然都建立健全了德育管理机构,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升学率是衡量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使学校德育过程管理流于形式,德育实效性较差。
(3)学校德育工作方法脱离社会现实,脱离学生思想现状。在现实的教育中,学校德育存在着远离社会现实的现象,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变得高不可攀,失去了对学生的激励作用,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对学生的教育缺乏科学性,预见性和针对性,不能摸准脉络,对症下药。
2.2 德育管理存在问题的外在原因
(1)农村家庭现状使学生德育失去了感染性和针对性。目前的社会现状贫富悬殊进一步拉大,农村家庭仅仅是解决了温饱问题,经济上仍然很贫穷,农村家庭仍然在为完成原始积累而挣扎,从而导致农村地区出现了外出打工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法辅导的现象。
(2)社会环境现状是影响德育实效的重要原因。经济建设的繁荣发展,必然带动思想领域的颤动,多元文化、多元价值、多元思想纷纷出笼,使我们的社会变得五光十色、光怪陆离。这给我国思想道德领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3)意识形态的“二元结构”冲击着初中德育工作。我国正处在社会大转型时期,出现了一个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价值观,它以集体主义为核心价值观;另一个是市场经济价值观,它以个人主义为核心价值观。这两种价值观念,在人的头脑中形成了矛盾和冲突,观念转型导致价值观冲突与道德混乱,原有的道德体系和价值观念在冲撞中变得破碎而苍白无力。新的价值体系和道德伦理没有建立起来,又导致人们的价值体系出现混乱。
3 完善农村初中德育管理的对策性建议
我国的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的基础教育已不适应新技术革命和社会转型的需要,其中德育教育更是让人忧心。面对当前德育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应当有强烈使命感和紧迫感,努力研究新情况和新特点,探索行之有效的德育管理策略。
3.1 与时俱进,进一步完善农村初中德育管理的各项工作
(1)增强系统效应,提高德育实效。德育管理过程是德育管理的中心环节,当前要使农村初中德育管理取得实效,要注意更新教育观念,改革陈旧的德育工作模式。使德育管理从经验管理向人本管理、系统管理转型;使德育评价观由应试审判型向发展性评价转型;使教师德育教学理念从教师主导型向学生主体性转型。
(2)转变德育观念,优化德育途径,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树立“以人为本,德育为首,全员育德”的德育观念,优化德育途径,建构德育网络,形成系统管理格局。学校德育管理工作具有多层次性,要克服“学校一政教处一班级”式的封闭格局弊端,建构以学校德育领导小组为核心的多元系统管理模式。
(3)以师德建设为核心,提高整体素质,优化德育队伍结构。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制定有关规定,建立和完善初中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奖惩制度,依法管理教师队伍,约束和规范教师的言行,提高教师自身修养,不断提高德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3.2 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探索适合本地区的德育途径
(1)坚持家、校联系的德育模式,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搞好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要加强与家庭的联系,积极开展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使家长及时了解并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并建立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家访制度和创新家长会,构建“三方”交流平台。
(2)整合社会力量,强化舆论引导,共创德育环境。学校德育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单独依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整合社会各种力量,为初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氛围。
(3)提高网络环境的开发和管理水平。网络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无可争辩地成为一个核心平台,我们应当加强对网络环境的开发和管理,突出正面功能,克服負面影响,积极开发它的积极功能,为德育教育所用。
3.3 建立农村初中德育管理的长效机制
我国社会正处于重大转型时期,“和谐社会,价值多元”已成为我们社会的显著特征。教育改革面临着复杂的社会环境,给学校德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尤其对德育资源相对缺乏的农村初中德育管理,更是一场严峻的挑战。因此,应当认真总结经验,建立农村初中德育管理的长效机制。
(1)积极总结经验,转变观念,突出核心价值观。用现代德育管理理论指导德育管理,提高德育管理实效。用“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去净化社会环境,用社会主义主流的价值观去引导社会,使改革开放的中国社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社会局面。
(2)建立适合农村初中实情的德育管理机制。德育管理是学校管理的灵魂,要不断分析研究和解决德育管理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管理机制,控制各方面的因素,实行全程管理,保证德育工作的全程有序,科学运转,取得实效。要认真总结经验,把成功经验转化为长效机制,着力形成制度化的领导机制、科学化的考评机制和社会化的共建管理机制。
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学校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对学校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价值多元化的国际环境影响下,在“和谐社会,价值多元”的国内环境影响下,学校德育工作缺乏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尤其是农村初中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经费不足等特殊条件下,加强初中德育管理就显得更加紧迫。因此建立适合农村初中实情的德育管理机制是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冯文全.多学科视角下对德育本质的反思[J].教育研究,2005(10).
[2] 周国华.学校道德资本的五个层次[J].教学与管理,2007(1).
[3] 陈延斌.当代美国中小学道德养成的学校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2007(8).
[4] 吴灿新.当前我国思想道德领域存在的六大挑战[J].思想政治教育,2007(9).
[5] 刘猛.新时期中学德育管理体制的反思与探索[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4.
【农村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现状思考与对策】推荐阅读:
以五寨县为例浅谈农村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1-22
农村初中书法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11-24
关于农村文化现状的调查与思考10-01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思考12-28
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12-04
新课标下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的现状与对策09-16
关于推进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的现状与思考09-19
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与思考12-03
浅谈乡村道路交通安全现状及对策10-24
浅谈农村道路交通安全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