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教学案

2024-09-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芦花荡教学案(精选7篇)

芦花荡教学案 篇1

1讲完老人的故事,喜欢这位老人吗?最喜欢他哪一点?说说自己的感受。本文所讲述的故事极富有传奇色彩,你能说说它奇在那里吗?

明确:(1)用强烈的反差渲染。一方面写敌人的监视封锁极其严密,老雄已年近六十;另一方面写老英雄老当益壮的精神气概与光辉的业绩

(2)用赤手空拳诱杀鬼子的英雄行为(举例)

生1:他奇在将近六十岁了,却不在家休息

生2:他奇在手无寸铁却神通广大,什么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

生3:他奇在在敌人紧紧封锁下却能来去自如。

生4:他奇在一支枪也没有却让十几个鬼子送了命。

生5:他奇在那么“好面子”工作出了一点差错就觉得“没脸见人”。

生6:他奇在芦花荡里战争硝烟弥漫却很悠闲。

生7:他奇在工作那么繁忙危险,却始终那么乐观自信。

2、分析老头子的形象

a. 文中刻画老头子都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举例说明。

b. 从这些描写中可知老头子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1)具有老当益壮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抗日的热情;

(2)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3)过于自信与自尊;

(4)智勇双全。

3.小说中着意突出的是哪一性格特征?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这些特征,试从这些内容揣摩这一特征的含义及在本文中所起的作用。 ⑧性格核心:过于自信和自尊

含义:1非常自信自尊2过分自信自尊 作用:全文的情节,老头子的功和过皆由此引发

♂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 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八年级芦花荡课文预习案篇三

【学习目标】

1、识记字词,感知人物形象。

2、展开想象,体验人物心理。

3、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

4、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

1、识记字词,感知人物形象。

2、展开想象,体验人物心理。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教师寄语:相信自己,一定能行!)

1.任务一: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寒噤( ) 仄歪( ) 转弯抹角( ) 提防( ) 淀里( ) 竹篙( ) 飒飒( ) 蹿了一蹿( )

2.任务二:

(1)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3)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

二、自主拓展:

孙犁与“荷花淀派”

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孙犁,河北安平县人。其作品大部分是小说和散文,不少 篇章都具有抒情诗的艺术腕力,最能代表这种风格的,是作者的名篇《荷花淀》。《荷花淀》写于1945年。发表后,在文学艺术界影响很大;有许多作家都努力探索其写作技巧,并在艺术实践中体现其风格,不久便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这个流派被评论界称为“荷花淀派”。其代表作家有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等。“荷花淀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我国杰出的语言大师、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的领导人之一茅盾在评介孙犁时说过:孙犁有他自己的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有抒情味,他的小说好象不讲究 篇章结构,然而绝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三、自主总结:

1、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

2、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四、自主评价:( 10分) 得分

1、指出下列句子的描写方法。(5分)

(1)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 )

(2)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我没脸见人。”( )

(3)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了一下。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苇塘深处。( )

(4)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 )

(5)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

2、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1)仔细体味画线句用的描写手法,并指出作用。(1分)

(2)结尾段和上文______________照应,“女孩子”是______________。(2分)

芦花荡教学案 篇2

一、一种导入

成功的导入可以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可以奠定理解文章的基础。

因此, 我在教学本课时采用“电影导入法”, 播放一段学生所熟悉的《小兵张嘎》的精彩片断, 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到了那段抗日烽烟弥漫的岁月;带到了那片芦苇飘香的水域。然后, 我说:“一个小兵演绎了一段传奇的故事;一个小兵就把鬼子弄得晕头转向。如果再来一位老兵那鬼子又会怎样呢?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大家的老乡——作家孙犁来学习关于这位老兵的精彩片断吧。”

这样的导入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 使学生由彼及此自然地过渡到对文中主人公的好奇上来。同时, 对“小兵张嘎”的熟悉又有助于对文中主人公“老头子”的理解。导入语中的“小兵”与“老兵”形成反差营造了喜剧氛围。如果再能在授课中恰当地运用, 则学生在学习整篇文章时都会感到忍俊不禁。

二、两条线索

对于篇幅较长的小说, 教学中找到贯穿全文的线索至关重要。本文就有两条线索:一是老头子这个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二是老头子护送两个小女孩儿进苇塘。

老头子过于自尊和自信的性格是老头子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的核心, 是作者选取事件, 安排材料的一个主要依据。他作为一个交通员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下, 在苇塘里进出自如, 不仅是他高涨的爱国热情和高超的水上本领的体现, 更来源于他胸中充满的自信。他在护送两个小女孩儿的过程中让“大菱”负伤, 是因为他太过于自信以至有些托大所致, 而发狠要为“大菱”复仇正是他为了回自尊, 成功复仇正说明了他的自信不是毫无根据的。

老头子护送两个女孩儿进苇塘的前后过程是整篇小说主要表现的故事。全文正是按照这一故事的发展来写的。开端是经常驾船出入敌人封锁线的老交通员接受护送两个女孩儿的任务。随着情节的发展, 在过封锁线时由于老头子过于自信导致“大菱”受伤。全文的高潮也是结局, “二菱”亲眼目睹老头子为“大菱”成功复仇。把故事情节梳理清楚, 学生自然很容易把握全文的内容。

两条线索相互依托, 老头子的性格在护送的前前后后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老头子的性格也推动了全文情节的发展。

三、三个人物

本文中直接描写的三个正面人物:老头子, 大菱、二菱两个女孩儿。其中老头子自然是主人公, 两个女孩儿作为次要人物很好地起到了陪衬作用, 使老头子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而两个女孩儿的形象也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了塑造。

老头子把两个女孩子接上船, 他说:“什么事也没有了, 安心睡觉吧, 到苇塘里咱们还有大米和鱼吃。”此处的语言描写, 既展现出老头子柔情的一面, 对革命后代的无限关爱。又与后面老头子打鬼子形成鲜明对比, 表现了革命英雄勇于斗争、智勇双全的性格特点。

文章着重写的那场“英雄行为”让人觉得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更加高大了。作者为了在达到这一效果, 先用二菱的怀疑来反衬, 那些对话描写, 老头子越是胸有成竹, 小女孩儿越是怀疑, 这种怀疑对下文显示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构成了很好的反衬。而结尾写小女孩儿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则为更完整地塑造起主人公的英雄形象。

两个小女孩儿呢?在陪衬渲染老头子这一主人公的同时, 也表现出她们顽强坚韧、心直口快的性格特征。从冀中区来的两个女孩儿历尽艰辛来到这里, 在大菱被打伤以后, 二菱似安慰似抱怨的话, 以及老头子说要报仇时, 二菱直接就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怀疑。

四、四处景物描写

描写作为小说中表现人物、推动情节的主要方法, 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和体会。而其中的景物描写学生往往不能够很好的理解, 经常是只体会到了表面, 而不能深入理解它在文中更深的作用。本文有多处景物描写, 对我们理解掌握其在文章中的作用有很大的启发。

开头大段的景物描写, 不仅渲染了气氛, 达到了抒情的效果, 也很自然地为后面的故事做了铺垫。如:“敌人从炮楼……”一句渲染了紧张恐怖的气氛。“呆望”一词写出了敌人的无能, 充满了对敌人的蔑视和嘲笑。而“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二者形成对比, 作者的感情爱憎分明。

在大菱受伤以后有这样一段景物描写, “船停在那里。月亮落了, 半夜以后的苇塘, 有些飒飒的风响。”显然是衬托了老头子无比懊恼、充满内疚的心情。

老头子准备为大菱复仇之前的景物描写是: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 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 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 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通过景物描写突出天气炎热, 为下文鬼子洗澡作铺垫。同时写环境的恐怖, 衬托了老英雄的勇敢。

芦花荡教学反思 篇3

对于正确深入的解读文本,我这次真有一种柳暗花明的直觉顿悟。这次的准备时间相对充裕,我看了大量的教学设计,教学视频,五花八门中各有所长。但有两天,我脑海里就在各种别人的方式思想的迷宫里糊涂的找不着方向。最后,放下一切别人的思想,我静静的研读起文本,越读越有味道,越读越能走进文字背后的精彩世界。如文中有一句写老头子过于自信自尊,他护送大菱,二菱在过封锁线时说的三句“不怕”。第一句是感叹句,还用了两个语气词,慈爱的老头子形象跃然纸上;第二句,小女孩惊慌失措,老人镇定自若的安慰;第三句,老头子“拼命的推着船”,紧张中却是“柔和”的说,更能体味出老人在危难时爱的庇护。品味文字,让我在文本的解读中越来越读到过于自信自尊背后闪现的人性美。从“英雄”形象的定性上升至“人性之美”的探讨,进而领略人物形象的“丰满”,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文如其人”,而这美的背后就是善良、光明、希望、美好。深度语文培植的是学生的思想,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挖掘一看便知的文本外显价值,更要善于挖掘文本的内隐价值。

在教学设计方面,要兼顾到学情,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在复述情节这一环节,考虑到第一个问题尽量不要太深,难倒学生,再加上听课这紧张环境。所以,为了让学生们一上来有话可说,我利用填空的方式,并根据填空的提示概括出主要情节,让学生轻而易举的解决情节问题。通过设计主问题“老头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调动学生发散思维,人人有话说。我遵循了语文的学习规律,突出了对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在语文素养方面,我重点放在通过多形式的朗读来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在人文精神方面,注重把文本作者的思想感情转化成学生的自身体验,我设计了,请以“这是中的美,”写几句话,让学生内化小说传达出来的精神。

课堂教学就是最灵活多变的一个环节了。学生主体地位,老师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所以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能轻松的复述情节,能通过自己的阅读,分析出人物的形象。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性,既要重视感知性的默读,也要重视理解,品味性的读。所以,不同形式的朗读,是我此课一个用心的地方。如:分角色朗读护送片段,男女生穿插读心理描写,师生合作读三句人物语言,配乐朗读,教师范读,还有适时结合语境,点拨指导学生反复读。语文学习也应该听说读写相互联系,学生的课堂练笔也是一个环节,在读写中营造一个情趣盎然,轻松愉悦的课堂。

每一次的课堂都是在不完美中不断完善,都是在缺陷中发现问题,这也是课堂教学的意义。在这节课上,教师的主导地位有时会有越权的时候,学生在写练笔的时候,和学生交流,看到没怎么动笔的学生时,我就有意的去引导他,牵着孩子的思想。在学生没有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找出诗情画意的环境时,我有意忽略了大环境“阴森黑暗”。课后我在想,为何没有在这时顺势介绍一下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呢?没有介绍一下环境描写的作用呢?还是课堂随机应变的智慧缺少了。应及时把握到学生生成的精彩,形成课堂的生动智慧,这点我真的还要修炼。还有让我有点缺憾的是,我最喜欢的朗读,今天这堂课却没有让我感觉到痛快。学生朗读的没有入情入境时,我缺少一而再,再而三的去指导朗读,只是简单的说一下注意朗读的技巧,没有读出预想的效果时,我也就迁就过去了。一个优秀的老师知道恰如其分的去表达,去倾听,去评价,去张弛有度,而我却在紧张中给自己留下了一个有些遗憾的课堂。

《芦花荡》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芦花荡》是以白洋淀地区军民抗日斗争为题材的小说。小说在飘逸精巧的叙事中蕴含着一股讴歌抗日军民的激。小说的主人公是“老头子”。分析这位老英雄的思想性格,首先要把握他的爱与憎,智与勇,对他的“过于自信自尊”,要作实事求是的分析。根据这篇小说叙事、写景、抒情的特点,可以探究小说的传奇色彩是怎样造成的,还可以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教学目标】

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展开想像,体验人物心理。

3、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

4、认识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总体把握情节。

2、学习富有特色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教学难点】

对老英雄性格的核心的理解。

【时安排】

两时。

【教学过程】第一时

一、新导入、学生简介作者背景,教师适当补充

二、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文,整体感知并思考:小说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

三、粗略探究

1、复述故事情节,可以按照文的顺序复述,也可以打乱文顺序有创造性地复述。但要注意交代清楚六要素。由两位同学复述故事,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2、交流对的初步感受:

要求同学用“我喜欢这篇小说的_____,因为______。”这样的句式说话。畅谈阅读这篇小说的感受。

教师对同学的发言作总结归纳,明确这篇小说的美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情节、人物、环境描写。

四、布置作业

1、进一步思考这篇小说的情节美、人物美、景物美。

(由学生任选一方面思考,准备第二时交流。)

2、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第二时

一、引入

二、精细探究

(围绕上节布置的思考题:小说的情节美、人物美、景物美作进一步探究。)

1、深层体味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

⑴要求学生就“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表现在什么地方?”的问题分小组展开讨论。

⑵各小组代表发言,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教师必须点评,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

2、赏读小说中的人物:

⑴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老头子的语段,并说出运用哪些人物描写方法。

⑵学生朗读相关语段,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尤其是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⑶学生齐读表现“老头子”的复杂心理的语段,在想像中再次感受人物的复杂心理及理解人物性格。

3、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⑴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描写景物的句子,用心感受并揣摩其妙处,再在小组交流。

⑵各小组代表发言,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教师必须点评,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

三、拓展延伸

补写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

四、教师引导学生小结,谈谈学习这篇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1、摘抄这篇小说景物描写的精彩语句,并仿写家乡的景物。

《芦花荡》教学设计 篇5

篇一:市公开课一等奖《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展开想像,体验人物心理。

3、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

4、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复述故事,把握课文内容。探究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历史上,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最早的黄帝曾在河北一带活动,刺秦王的壮士荆轲、三国勇士张飞、宋太祖赵匡胤;到了近代有小兵张嘎、在长长的铁道线上英勇杀敌的铁道游击队员等等今天我们学习来孙犁的小说《芦花荡》,去认识一位无名老英雄。让我们——走进芦花荡。出示学习目标:

1.探究人物揣摩性格,注重环境品味语言。

2.感悟我们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伟大精神。

二、自主学习,出示自学提纲:

1、扫除文字障碍、读音障碍、词语理解障碍。

2、作家及作品简介:孙犁(1913--2002)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原名孙树勋。

孙犁与赵树理、周立波和柳青四位作家,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杆铁笔”。1944年在延安发表小说《荷花淀》等作品,受到广泛赞扬,毛泽东曾称赞他是一位有风格的作家。作品很多,主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三集)、小说与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新时期以来,有以散文为主的文集《秀露集》、《澹定集》、《耕堂杂录》、《尺泽集》、《远道集》、《老荒集》、《陋巷集》、《无为集》等出版。1992年又有8册《孙犁文集》出版。其中《白洋淀纪事》是他最富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

3、孙犁小说风格

赏读孙犁的小说,首先可以感觉到,以革命现实主义为根基,糅进浪漫主义情调,是孙犁艺术风格最主要的特点。

第二,孙犁的作品喷放着浓郁的泥土的芳香,激荡着作者对故乡的爱。孙犁的小说对美有一种特殊的追求,他着力描写、赞扬故乡的风光美和人情美。孙犁的小说是风格独具的美小说。第三,孙犁特别擅长描写农村的青年女性,不仅有一种描写她们的美丽容貌的特殊素养,而且更具有深入她们丰富、复杂的感情世界,从她们命运的变化反映时代风云变幻的过硬本领。

4、问题探究:

⑴这是一片的芦花荡。(一片如诗如画的芦花荡、一片月明风清的芦花荡、一片静谧安宁的芦花荡、一片斗志昂扬的芦花荡??)

⑵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内容?(口述故事情节)作者笔下的“老头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⑶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⑷用“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重点探究人物的性格内涵。⑸用“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

三、交流展示

1、扫除字词障碍检查交流

2、小说知识积累卡片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刻画人物的方法:肖像、行动、语言、心理描写;侧面描写。

小说的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

小说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

3、本文背景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河北宛平卢沟桥制造事端。中国守军奋起抵抗的作战。亦称“七七”抗战、“七七”事变。“七七”事变发生后,全国人民群情激愤,声讨日本侵略军。“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揭开了中国人民伟大的全面抗日民族战争??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的最后。

4、本文是什么文体?小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是:抗日时期 白洋淀

5、这是一片(一片如诗如画的芦花荡、一片月明风清的芦花荡、一片静谧安宁的芦花荡、一片斗志昂扬的芦花荡??)

6、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内容?(口述故事情节)

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线,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负了伤。这个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7、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将自己对人事情的感受说出来。

★本文写了三个人物:

主要人物是——老头子“老头子”的身份是——交通员

次要人物是——大菱和二菱 她们的身份是——投奔抗日前线的青年

归纳人物: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可爱而勇敢的姐妹 一群愚蠢的鬼子兵

★本文具体写了两件事:

⑴头一天夜里 送大菱和二菱进苇塘失利;

⑵第二天中午凭着水上的功夫杀敌复仇。

归纳事件: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

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

归纳情感:一份深沉的爱国情一份屈辱的亡国痛

8、对其描写方法:

正面描写:外貌描写(如P.91-92第3、4段)

行动描写(如P.96-98第55、57、61段等)

语言描写(如P.94第21段等)

心理描写(如P.96第47段)

侧面描写:如第8段;第1段首句中的“呆望”;以及文中P.96对二菱怀疑、不信任老头子的描写,都从侧面描写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

9、想想说说写写

找出课文中几处如诗如画描写景物的语句,说说景物描写的作用。并把它抄写下来逐一品味,然后再仿写几句,写写你家乡的景物。景物描写之作用:景物描写在记人记事的文章中通常起到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折

射人物心理的作用。

本文的景物描写与战争环境和人物心境相谐,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诗情画意。

10、作者笔下的“老头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退缩。他的向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作者还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封锁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干瘦,不带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自信,业绩突出。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和传奇色彩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景物描写也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艺术上融情入景,寄寓作者常常的情怀。

11、重点探究

①用“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说话,重点探究人物的性格内涵。可以有如下结论: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

(他与小女孩无亲无故,在护送中他与尽了力,但对小女孩的负伤,他是那样的自责,这表现出的是对小女孩、对自己同胞的爱而痛打鬼子则是体现了他对敌人的憎恨??)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过于自信自尊上;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过于”有非常之意。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有非常强;另一方面,确实有过头的意思。??他的全部功过,都由这一点生发出来。

老头子的性格核心——“过于自信和自尊”,具体表现:

过于自信:如P.92第5段“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

P.93第10段“安心睡一觉吧??”

P.94第21段“不怕,探照灯照不见我们”

P.95第31段“他打不着我们”

过于自尊:

如P.95第38、39段 知道女孩因为他的不慎而受伤后十分难过“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P.96第47段由自尊自信激起他对日本鬼子无限的怒火;

P.96第51-54段 女孩与老头的对话,表现老人的自尊。

具体性格特征:有爱国抗日的热情,有老当益壮的气概;自尊自信,固执任性;爱憎分明,有勇有谋。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智勇双全的行为上;(他六十多岁了,深夜独自一人出入芦花荡,神出鬼没,不带一枝枪,负责淀内淀外的联系,这是他机智的表现特别是他单身一人,设下计谋,痛打十多个鬼子,更是他有勇有谋的表现)

②用“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重点探究事件发生的过程与意义。

可以有如下结论: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路途的危险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交通工具的简陋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军密集的火力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我势力的悬殊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设下的圈套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敌人的愚蠢上钩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痛打敌人上;

③依照上面的格式,用“深沉的爱国情表现在”“屈辱的亡国痛表现在”的句式发现说话。

12、环境描写的艺术探究

⑴为什么写芦苇长得高?

⑵怎样形容芦苇长得高?

景美:充满战斗的诗情画意美

人美:蕴含爱国深情

作用: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精神境界,加强抒情的韵味。

13、文章主旨

小说描写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白洋淀人民对敌斗争的生活,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大女孩受伤,第二天严惩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通篇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体现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14、文章写法

⑴通过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

⑵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人物心情。

15、探究诗性美

《芦花荡》是孙犁“诗体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读之有一种如诗如画的感觉,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文章的“诗性美”。

讨论交流,明确:

①轻缓的节奏。

孙犁的小说一般不具有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他着力展示的是人情美,而不力图以情节取胜。《芦花荡》就是这样,讲的是一位老人护送两个小女“战士”,又为她们负伤报仇的故事,全文几乎没有明显的情节高潮,一切都在柔美的芦花荡里缓缓的进行,就像那脉脉的流水一样。

②白描的手法。

写人不以外形为主,而是注重神似。往往抓住事物的传神之处,突出重点,通过简洁的,最有特征性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点出人物的神韵,展现他们的精神世界。本文在刻画主人公——协助我军的“老头子”就体现出了这点。他“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像是“老了的鱼鹰”,这是形貌的描写。紧接着以“短短的花白胡子”和“尖利明亮的眼睛”点出老人矍铄干练的内在气质。在战斗中,又以“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叹了一口气”,“像连珠箭”,“射穿了老头子的心”等几处心理描写,展现了老人的自尊。而人物的几句精简的语言描写,如“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和“等到明天,你们看吧”,就把老人的自信自强、爱憎分明的性格表现得生动而深刻。着墨不多却直指人物的灵魂精神,却反映人物的人性美和灵魂美。

③诗意的意境。

作者追求作品中诗的情调,诗的感情。本文中的景物描写,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

“月明风清”、“一片苇叶”、“稻米和肥鱼的香味”“飒飒的风响”等情境和语言的选择,就连写战斗,也不忘那“莲蓬的清香”等美的意象的选择。景物的描写是为展现情感的,即古人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而使作品的情与景都饱含着诗意,展现出作者对美好的事物和光明的人生、以及优雅的人情的向往和追求,对罪恶、丑陋、陈旧和黯淡的事物的厌弃。④清新的语言。

本文语言的特色是凝炼、含蓄、优美、生动、富于色彩美和音响效果。课文的第一段,写苇塘、星光和水鸟,都是那么的轻婉柔美,把读者带到一个清新的语境中。“悠悠”“弯弯”“飒飒”“溜溜”等叠音词的运用,给人以轻缓的节奏美感。“风清月明”“清爽”“悠闲”“丝绒”“清香”等词语也给人以舒适、光亮的情感体验,使文章清丽自然,含蓄隽永,柔婉秀美,富于抒情性。

16、我们发现小说的诗意还很多,比如语言的色彩美,叠音词的节奏美,人物的朴实美等等你一定对《芦花荡》感受很深,用这样两句话写一段话后或一首诗:

⑴假如我是一只飞鸟

⑵假如我是一棵芦苇──读《芦花荡》有感

四、总结

今天我们收获了很多,在灿烂的花卉中流连驻足,不忍离去,因为美是人人都向往的,这正是孙犁“诗体小说”的魅力所在。篇二:芦花荡教案

芦花荡

【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

2.了解小说的三要素,理清故事情节。

3.分析文中老头子这个英雄人物的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

4.学习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肖像、动作、心理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5.感知文中景随情移的写作手法,揣摩雅致隽永的环境描写的妙处,品味课文的语言。

【能力目标】

1.通过诵读、复述故事情节。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及朗读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2.紧扣小说特点,从情节、人物、环境三方面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教会学生分析小说的基本方法。

3.揣摩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品味语言,提高自己的描写能力。

【情感目标】

1.体会孙犁小说诗情画意的语言美。

2.领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使其认识到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3.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主人公自尊、自信、勇敢的美好品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1.学会分析一般小说的方法。

2.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掌握小说通过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教学设想】

1.快速阅读法、讨论点拨法、延伸拓展法。

2.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翻到课文扉页的彩色图片——白洋淀,白洋淀有“华北明珠” 之称,这里水光天色,四季竞秀:在春天,芦芽竞出,满淀碧翠;每到盛夏,蒲绿荷红,岸柳如烟;时逢金秋,芦花飞絮,稻谷飘香;隆冬季节,坚冰似玉,坦荡无垠。

但在七十多年前,这里却遭到了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蹂躏!在抗战时,白洋淀人民积极投身到保卫家园的民族战争之中。在美丽的白洋淀里,演绎出一幕幕抗日的传奇故事。如同学们熟知的《小兵张嘎》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发生在白洋淀里的传奇故事的小说——《芦花荡》,去认识一位无名的抗日老英雄。(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出生。1937年冬投身革命,他的文学作品都是反映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对敌斗争生活的,赞颂他们的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主要作品有:《荷花淀》、《芦花荡》等,后来都收在《白洋淀纪事》,这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

(二)整体感知: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标好自然段,能简单地复述故事情节。

1、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

提防(dī)疟子(yào)

寒噤(jìn)吆喝(yāo he)

蹿(cuān)

仄歪(z............

a)飒飒(sà)泅着(qiú)转弯抹角(mò)

张皇失措(huáng).....

编算:方言。这里有计划、盘算的意思。

央告:央求。

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打牙跌嘴: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的意思。

2、把握课文内容,思考并明确下列问题:

问题1: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学生明确: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板书)

知识拓展:小说有关的知识。

①情节要素

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②人物要素(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小说不仅勾勒人物的轮廓,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还要在情节 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③、环境要素

小说中要具体描写环境。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环境描写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表现较多,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

问题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几句话复述下故事情节。(注意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的把握。)

复述:《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3、组织讨论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思路。问题1:本文一共多少个自然段,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主要写了些什么?

明确:全文共63段,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8)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主要人物。(为情节展开作铺垫)

环境:被敌人包围的一片芦苇塘里,主要人物:老头子

第二部分:(9-54)叙述老头子护送两女孩回苇塘途中的事。(开端、发展)——护送 一层:写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回苇塘找队伍。

二层:写大女孩在冲破敌人封锁线时负了伤。

三层:老头子为没能完成护送任务而内疚,发誓要为女孩报仇。(情节的一波三折)第三部分:(55-63)叙述老头子智惩鬼子,为大菱报仇,讨回了自尊。(高潮、结局)

——报仇

★★

4、分析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掌握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

问题1:本文的主人公是谁?

答:主人公:老头子。

问题2: 同学们知道的常用的刻画人物的手法有哪些?

答:肖像(外貌)、语言、动作(行动)、心理、神态等。

问题3:那么本文作者是怎样刻画主人公的?找出来分析。(组织四组同学从四个方面分析老头子的形象,先让学生自己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再引导学生分析)

答:外貌描写:“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枝竹篙。”(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是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了活力,无所畏惧,为苇塘里的部队输送粮食等。)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有衣着描写和外貌描写,写出了老头子精明强干、敏锐机智,老当益壮等特点。)

语言描写:“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是他的豪言壮语,可见,为民族抗战他甘愿尽心竭力,而且充满自信,他的爱国热情是如此高涨。)(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不怕,他打不着我们!”(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失,女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些都体现了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

“我没脸见人。”“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爱憎分明,对抗日队伍满怀深情,对日寇则满怀仇恨)

“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

心理描写:“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为能圆满完成任务而懊悔,内疚,自责的心理,表现了对小姐妹的爱护和对敌人的痛恨,为下文向敌人复仇奠定基础。)

动作描写:集中表现在那一场英雄行为中,他捉弄鬼子,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的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刻画了一个智勇双全、爱国抗日,有勇有谋,他为了给大菱报仇,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然后在船头放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上当,把他们引入埋伏圈,然后痛打鬼子。)

问题4:作者通过几大描写刻画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故事中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

答:整体形象:性格特点的核心——过于自信、自尊的老英雄。英雄性格的表现:老当益壮、精明干练、满怀自信、勇敢无畏、藐视敌人、爱憎分明的爱国英雄。对家乡,对同胞,对抗日队伍,他满怀深情,对侵略者充满仇恨。

问题5:文章多处提到“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那么“过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文章中的哪些情节表现了他这一性格特点?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研讨与练习第一大题的第二小题)

答:“过于”二字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

大菱之所以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是有关系的。小女孩子洗脸,大女孩子还警惕一些,老头子却说“不怕,洗一洗吧”,洗脸有响声。老头子以为小火轮上的探照灯照不见他们,事实上探照灯把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这些都是他过于自信以致有点麻痹的表现。“过于自信和自尊”,是老头子性格的核心,他的功与过,都由此生发。(传奇真实)

补充:对老英雄的刻画除了正面描写,还有侧面描写。如“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歌声、香味让我们想像到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从侧面表现老英雄的功劳。再如“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写敌人的束手无策,从侧面表现老英雄的神奇。又如写二菱对老英雄的怀疑、不信任,侧面写老人的英雄行为。

(预设)问题6:老头子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也是最具有传奇色彩的,那么同学们联系下《芦花荡》的背景,谈谈老头子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战争的人民性问题)

老头子实际上成千上万的抗日军民的一个典型的代表,他的形象意义在于表明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中国人民是不可以被征服的。

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从小说的三要素着手,理清了文章思路,复述了故事情节,着重分析了小说的主要人物——老英雄,(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对老英雄这个人物形象的把握)这节课我们先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再归纳文章的主旨,最后感悟下文章的诗意美。

二、教学过程

1、景随情移,情景相生——揣摩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问题1:在《芦花荡》中的环境描写主要体现在对白洋淀的景物描写上,那么同学们结合以前所学的知识说说看,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学生明确:景物描写可以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

问题2:《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有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让人压抑?

学生明确:没有。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宜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

问题3:请同学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妙用。四人一组讨论,明确答案。

明确答案:

1)小说一开头第一段的景物描写:“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里……目标好像就是天上。”(找学生朗诵)。

分析:A、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B、水鸟:在这美丽的苇塘四周,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了,只有到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多么鲜明的爱憎感情!C、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那种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这段景物描写得很富于生活实感,点明环境气氛,突出环境险恶,交代背景,为后文描写人的行为做铺垫。更突出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

2)小说写两个女孩在革命队伍里逐渐成长的过程,也穿插不少景物描绘:

1、“这是冀中区的女孩们,大的不过十五,小的才十三。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她们长大成人了”。(第13段)

分析:把女孩们的逐渐成长描述得多么富有生活韵味。庄稼的自然成熟,雁群的南飞北回,诗意盎然地暗喻着时光的流逝。在生活的道路上,由于眼望着天边的北斗,所以永远不会迷失方向。北斗,既是实在的景物,因为是在敌人的封锁下,所以多半是夜行军,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暗喻:党的光辉的指引。篇三:《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授课人:刘菊霞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作者。

2、复述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3、体味故事的传奇色彩。

重点:复述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难点:体味故事的传奇色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先请同学们在美妙的轻音乐中,欣赏一下美丽的芦花荡风光,开启今天美妙的学习之旅。

师:看着这样的图片,听着这样的音乐,展开你丰富的想象,你想到了什么?(注意点评,如你的描述让我也不禁神往了;真美)

师:这么美丽的白洋淀,在硝烟弥漫的革命战争年代,那茂密的芦花荡里,更是革命战士奋勇杀敌的好战场。今天,让我们跟随著名作家孙犁一同走进那战火纷飞的岁月,感受革命前辈的英雄壮举。

屏幕上显示课题:芦花荡

二、作者、作品简介。

多媒体出示。

孙犁,河北省安平县人,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散文集,《芦花荡》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芦花荡》与《荷花淀》为“姊妹篇”。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出要求:

1、自读课文,使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准备复述课文。

解决字词:多媒体出示。(略)

四.复述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复述要求:①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语言要简练(用尽量少的话说清楚事情的经过)、生动(绘声绘色地叙事)。声音洪亮,仪态大方,用普通话复述。②学生在小组内复述给同学听,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

明确: 时间:抗日战争期的一天夜里到第二天中午

地点:芦花荡

人物:老头子、大菱、二菱、抗日战士、日本鬼子

主人公:老头子

事件:老头子划着小船穿过封锁线将大菱、二菱送到芦花荡里去。大菱受伤,老头子为她复仇。

五.理清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8):序幕: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主要人物。

第二部分(9—19):开端

——护送

老头子撑船护送两姐妹到苇塘

第三部分(20—54)发展——受伤

护送过程中不慎被敌人发现导致大菱受伤

第四部分(55~63)高潮和结局 ——复仇

老头子用自己的才智和勇气打击敌人,成功替大菱报仇

六.体味故事的传奇色彩。

要求学生就“这篇故事的传奇色彩表现在什么地方? ”展开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明确: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

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通过一场“英雄行为”,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另一方面,设置悬念,叙述复仇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

结语:孙犁的《芦花荡》写得异常优美,那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那人物的真实、可爱,那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让我们流连驻足,不忍离去;特别是文中那位智勇双全、自信自尊的老英雄,更让我们赞叹不已。其实,在那个年代,为了我们每个人的幸福生活,像这样的英雄又何止一位?

从这些英雄的身上,我们深深地感到,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布置作业:

《芦花荡》 教学设计 篇6

历史上,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你知道吗?黄帝曾在河北一带活动,三国时的张飞和宋太祖赵匡胤都是河北涿州人。近代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更有一些群众英雄,智斗敌人,从容不迫。今天我们学习孙犁的小说《芦花荡》,讲的就是一个老英雄智斗敌人的故事。

■整体感知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投影字词(学生齐读)。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边听边思考。复述故事情节,说说老头子是怎样的一个人。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

预期目的:

把握课文内容,抓住老头子的思想核心过于自信和自尊

想像体验

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揣摩体会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产生的心理。从文中找出描写老头子心理活动的一段话。重点品读并评析他的心理。在品读中展开想像,如果自己是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

学生齐读或自由读,小组讨论交流。

预期目的:

体味老头子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

多角度想像二菱的心理活动,提高体验性阅读的能力。

探究特色

教师要引导学生体味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领悟这种描写的高妙之处。

从课文中摘抄你喜欢的景物描写的句子,用心感受并评析。

试仿照课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写写学校周围的景物。

预期目的:

学习运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渲染气氛的写法。

教师小结

作者笔下的老头子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作者还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景物描写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艺术上融情人景,寄寓作者深沉的情怀。

■布置作业

完成研读与练习。

试把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连成一段话,写在练习本上。

点 评

《芦花荡》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篇7

创意说明:“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设计着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人物形象到故事情节到艺术手法进行感知、感受、感悟,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教学步骤]

观看《铁道游击队》导入:

在富饶的齐鲁大地上,在长长的铁路沿线,游击队员们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打击了敌人,收获了胜利。在辽阔的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抗日战争的洪流也锻造出许许多多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大家想认识他们吗?让我们——

一、走进芦花荡

1.听配乐朗读,初步感受芦花荡,将感受用“这是一片”的芦花荡说出来。

2.将《芦花荡》中写景物的句子找出来,并展开想象,感受美景。

二、感受人和事情

1.粗略感知

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自由细读文章,将自己对人事情的感受说出来。

如人物: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可爱而勇敢的姐妹一群愚蠢的鬼子兵

事件: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

情感:一份深沉的爱国情一份屈辱的亡国痛

2.重点探究

①用“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说话,重点探究人物的性格内涵。

可以有如下结论: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过于自信自尊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智勇双全的行为上;

②用“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重点探究事件发生的过程与意义。

可以有如下结论: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路途的危险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交通工具的简陋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军密集的火力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我势力的悬殊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设下的圈套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敌人的愚蠢上钩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痛打敌人上;

③依照上面的格式,用“深沉的爱国情表现在”“屈辱的亡国痛表现在”的句式发现说话。

三.探究诗性美

《芦花荡》是孙犁“诗体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读之有一种如诗如画的感觉,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文章的“诗性美”。

讨论交流,明确:

①轻缓的节奏。

孙犁的小说一般不具有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他着力展示的是人情美,而不力图以情节取胜。《芦花荡》就是这样,讲的是一位老人护送两个小女“战士”,又为她们负伤报仇的故事,全文几乎没有明显的情节高潮,一切都在柔美的芦花荡里缓缓的进行,就像那脉脉的流水一样。

②白描的手法。

写人不以外形为主,而是注重神似。往往抓住事物的传神之处,突出重点,通过简洁的,最有特征性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点出人物的神韵,展现他们的精神世界。本文在刻画主人公——协助我军的“老头子”就体现出了这点。他“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像是“老了的鱼鹰”,这是形貌的描写。紧接着以“短短的花白胡子”和“尖利明亮的眼睛”点出老人矍铄干练的内在气质。在战斗中,又以“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叹了一口气”,“像连珠箭”,“射穿了老头子的心”等几处心理描写,展现了老人的自尊。而人物的几句精简的语言描写,如“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和“等到明天,你们看吧”,就把老人的自信自强、爱憎分明的性格表现得生动而深刻。着墨不多却直指人物的灵魂精神,却反映人物的人性美和灵魂美。

③诗意的意境。

作者追求作品中诗的情调,诗的感情。本文中的景物描写,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

“月明风清”、“一片苇叶”、“稻米和肥鱼的香味”“飒飒的风响”等情境和语言的选择,就连写战斗,也不忘那“莲蓬的清香”等美的意象的选择。景物的描写是为展现情感的,即古人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而使作品的情与景都饱含着诗意,展现出作者对美好的事物和光明的人生、以及优雅的人情的向往和追求,对罪恶、丑陋、陈旧和黯淡的事物的厌弃。

④清新的语言。

本文语言的特色是凝炼、含蓄、优美、生动、富于色彩美和音响效果。课文的第一段,写苇塘、星光和水鸟,都是那么的轻婉柔美,把读者带到一个清新的语境中。“悠悠”“弯弯”“飒飒”“溜溜”等叠音词的运用,给人以轻缓的节奏美感。“风清月明”“清爽”“悠闲”“丝绒”“清香”等词语也给人以舒适、光亮的情感体验,使文章清丽自然,含蓄隽永,柔婉秀美,富于抒情性。

《芦花荡》教学反思

《芦花荡》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写的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说。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年近六十的干瘦的老头子的“英雄的行为”,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

本节课我重点放在对〈芦花荡〉的人物形象分析上。

1、重点强调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2、各学习小组自主交流预习成果,教师巡回指导。

3、各小组代表及小组成员发言,说出自己对“老头子”这一主要人物的认识,师加以评点。

4、师对学生发言加以点拨、引导和评价,归纳出老头子的主要性格特点,板书在黑板上。

对于小说分析人物形象,我们一直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这节课,巧妙的过渡语,智慧的点拨,学生也时有精彩的回答。可是今天我上课主要看学生的行为、学习的效果,我发现这堂的课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学生对人物分析往往是局限于某一处,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总是零碎的。我说是自信自尊,你说是智勇双全,他说是老当益壮。学生的困难在如何全面认识、客观评价小说中的人物,而我恰恰在这一点上处理得略,而在前一阶段处理得详。

其次,课上也只是少部分人的成果展示。因为课堂有限,那么大部分的同学在这堂课中就是倾听。倾听同学的发言,倾听老师的总结。几十分钟一直在倾听。他们中有的同学走了神,有的同学做了小动作。

第三,这堂课的前提是学生课前自己充分的预习、思考。那么有没有人没充分预习呢?从观察来看,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呢?因为上课老师总要说,总要总结的。自己既不发言,也无须思考,只要听就行了。长此以往,不愿预习、不愿思考、不愿举手的人就多了。从课堂来看,学生发言的面并不大。

在后来的教学中,我改变了方式,从情境着手。我问:“如果你是老人所护送的两个女孩中的一个,你最喜欢老人的哪一点,为什么?”有学生说:我喜欢老人的自信。课文中说:“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多么自信!而且他的自信也是有基础的,他的水上工夫确实了不得。

又有学生说:如果我是那个受了伤的女孩,我喜欢老人说到做到,为我报仇。你看,文中老人是这么说的:“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老人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而且做到了。

学生还说:我喜欢老人的智勇双全。文中这么写:“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你看,一个老人就这么把日本鬼子玩得团团转,不就靠老人的智勇双全吗?看着觉得真解恨!

学生的回答无不证明,由情境带来的体验会促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同文本对话,充分挖掘文本中闪烁着迷人光芒的语言文字,和文本融为一体。这时,知识的价值就不在于给人现成的东西,而在于为人不断创造新的“起点”;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再是单纯为了掌握知识,而是在知识环境中寻求人的本来价值。这时,知识的质和量都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人在知识中的感受、经历和体验。人不再是外在于知识体系,而是内在于知识,与知识融为一体,不断地在对话中“寻找自我”

上一篇:美国留学奖学金申请名称介绍下一篇:《千年古道》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