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音乐说课稿

2024-09-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幼儿园教师音乐说课稿(精选10篇)

幼儿园教师音乐说课稿 篇1

一、说情况

我所执教的中二班,孩子的年龄相对来说有点偏小,入园时间是寒假后,小班的教育只接受了一半,就匆忙升入了中班,因此一些基础知识掌握不够丰富。但幼儿普遍喜欢听故事,于不知不觉中发展了语言能力。个别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发展较好,大多数幼儿也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只是个别幼儿好奇心强,但不善于表达或急于表达,课堂常规欠佳。针对本班幼儿的这些情况和本年龄段幼儿心理发展各方面的规律特征,我对教材作了一定的调整。

二、说教材

《牵牛花》是省编教材中班下册语言第六单元的活动十一,是一首连锁调儿歌。内容为:“牵牛花,爬高楼,高楼高,爬树梢,树梢长,爬东墙,东墙滑,爬篱笆,篱笆细,不敢爬,躺在地上吹喇叭。嘀嘀嗒,嘀嘀嗒。”上下句尾首蝉联,通俗押韵,句式简短,适于幼儿诵读和记忆。并且儿歌中的牵牛花形象可爱有趣,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

这首儿歌既给幼儿提供了锻炼朗诵的机会,又丰富了幼儿对牵牛花生长特点的认识经验。还使幼儿对连锁调儿歌加深了认识。因此说该教材的编排内容对孩子来说是有价值的。

1、活动目标:

根据本班幼儿情况和教材特点,我认为该活动应达到如下目标:

(1)借助诵读看图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幼儿理解儿歌内容,认识牵牛花的生长特点。

(2)利用挂图,学习理解新词——篱笆。

(3)通过理解诵读儿歌,是幼儿获得快乐,促进幼儿活泼开朗性格的形成。

2、重点难点是引导幼儿理解儿歌内容,并能从中得到快乐,达到正确的背诵。

3、准备:为了较好的突破难点重点,实现教学目标,也是根据本班幼儿好奇心强,注意力不易集中等特点,我准备了一幅教学挂图:牵牛花爬上高楼,树梢,墙头和篱笆的挂图。有一朵躺在地上,拟人化处理,可以移动,必要时再现出,以保证新鲜性,有助于凝聚幼儿的注意力。

幼儿总是对新鲜有变化的事物感兴趣,并且总是把周围的一切看作与自己一样的有生命,有感情。挂图这样处理比较容易激发幼儿的感情和兴趣,易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另外,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挂图也可有效的帮助幼儿理解记忆儿歌。

三、说教学设计

1、说教法。枯燥的说教对幼儿不起作用,因为幼儿是一个活动的个体,其注意力的集中是短暂的,需要不断接受新事物,不断接受新指令,借以维持其注意力。

因此我决定采用广泛的谈话法和直观教学法,以适应幼儿形象思维的特点,通过面向全体的谈话,调动每位幼儿的积极性,把握每位幼儿的思维。

2、说学法。教学活动是一个由教师和幼儿同时参与的过程,完整的教学活动不仅有教师的教,还要有幼儿学的配合。本班幼儿比较活跃,课堂气氛把握不好,就会走向混乱,因此我决定采用集体问答与个别问答相结合的方法,促进幼儿学习。

答案明确的请幼儿集体回答,分散型的问题请幼儿个别回答,做到动静结合。这样一方面扩大了幼儿参与面,另一方面也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练习巩固的环节中,引导幼儿用你一句,我一句的游戏法熟悉儿歌,进一步激起幼儿兴趣,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完成。

3、说教学程序

(1)开始部分: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兴趣,观察挂图,初步感知画面内容。

谈话: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幅好看的画,想看吗?

提出要求:安静地,认真地看,把画记到脑子里。

提问:画上画的是什么?你还看到了什么?

你看到的牵牛花是在什么地方的?牵牛花为什么要爬到这些东西上呢?(随机介绍篱笆)

(2)、介绍牵牛花的生长特性

蔓细长,软,不能自己直立,必须缠绕着别的物体往上爬。

可是有一朵牵牛花却没有往上爬,她在那呢?(出示活动牵牛花)她为什么躺在地上呢?过渡到下一环节

(3)中间部分,学习儿歌,理解儿歌内容

a、示范朗诵,掌握儿歌主要内容

提问:现在知道牵牛花为什么要躺在地上了吧?先来告诉老师别的牵牛花爬到哪去了?(集体回答:幼儿看挂图,听老师提示回答,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只有这一朵,哪也没爬上去,为什么呢?(幼儿个别回答)

小结:引导幼儿结合挂图用儿歌语言找出原因。

b、学习朗诵儿歌

这朵牵牛花既有趣,又可爱,我们来学一下她的儿歌好吗?

(用跟学法结合挂图朗诵儿歌)

采用各种方法熟悉儿歌内容,如老师小声说,幼儿大声说;请一幼儿指着挂图带领大家说。

c、联系巩固儿歌

连接背诵,老师一句,幼儿一句,激发幼儿兴趣

(4)延伸部分,连锁调:小苗圃

谈话:这首儿歌读起来感觉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呢?这种儿歌叫什么?我们以前也学过一首这样的儿歌是《小苗圃》。

幼儿园教师音乐说课稿 篇2

一、说课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

(一) 说课促使幼儿教师课程设计的理性深化

说课是幼儿教师在独立完成课程设计的基础上, 面对同行、领导或教学研究人员, 主要用口头语言和有关的辅助手段, 表达其对某一活动方案的设想及理论根据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以往的备课, 侧重于教什么, 怎样教, 很少有人会去想为什么要这样教, 孩子如何学, 备课缺乏理论依据, 导致了备课质量不高。说课是诠释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点, 它的明显特点是理论性强, 它不仅要讲“开展什么活动”、“怎么开展”, 更重要的是剥离出隐含在活动方案后面的设计思想、教育理念、具体依据说出来, 强调的是教师“为什么”要这么设计的问题。研究表明, 专家型教师教学专长的表现之一是能对教学事件进行合理解释。[2]因此, 说课可以改变教师抄教案、教书本的状况, 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并把个人的备课置于集体的监督之下, 强化教师的备课意识, 促使教师深入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 研究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 恰当地确定教学目标, 认真研究教法, 加强学法指导, 精心设计, 优化教学过程。幼儿教师只有掌握必备的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科教学等专业知识及幼儿教育改革中的最新理论, 才能在说课时“说”出合乎教育理论要求、富有创意的活动设计及其系统而全面的根据。

(二) 说课有利于提升幼儿教师的实践智慧

教师的专业知识大体可分为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智慧两方面, [3]其中实践性智慧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教师的实践智慧指教师对教育合理性的追求, 对当下教育情景的感知、辨别与顿悟以及对教育道德品性的彰显。[4]实践性智慧是教师的隐性知识被激活并被显性化的过程, 它关注教育实践活动对儿童身心发展产生的实际效果, 有助于教师反思、改变和创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5]

具有个性、情境性、开放性的说课活动使教师置身于现实的、开放的特定教学情境中, 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 而且要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及其面临的问题选择所需要的教育理论知识, 及时考察教育教学活动的各种变化, 对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保持高度的警觉, 并对其背后与教学有关的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给予深刻的分析和把握, 了解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其实质, 寻找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在这一过程中, 使得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而形成富有个性的实践性知识, 催生教师的实践智慧, 达到有效教学。

(三) 说课有利于提升教师的反思能力

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 反思能力的培养占有重要地位。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窄的经验, 只有经过反思, 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并对后继教学行为产生影响。我们一般认为“教师反思”是教师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反观自照, 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是什么, 怎么样, 为什么”的追问。[6]林崇德教授从认知心理学、教师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概念, 强调教师的教育工作, 多一份反思与监控, 就多一份提高, 就与优秀教师更接近一程。[7]

教师的反思离不开教育实践, 正是在教育实践中对教育教学的不断追问, 对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意义的不断追寻, 才有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说课”的过程, 实质上是教师“思考—辨别—分析”的过程。每一次“说课”都是教师对每次活动的设计思路的分析过程, 是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与自己的教学理念的结合程度的过程。通过说课活动, 教师对自己教学实践、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加以回顾、诊断、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试, 达到对不良行为、方法和策略的优化和改善, 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并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理解, 从而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教育要求, 促进自身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四) 说课有利于幼儿教师的终身学习

学习是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终身学习是通过一个不断支持的过程来发挥人的潜能, 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利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 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愉快地应用它们。[8]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连续的、终身的、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师作为一种职业, 它是人生的一次旅途, 而不是目的地。在这个旅途中, 教师需要终身学习。”[9]

“说课”是教师多方面展示自我的过程, 是意志品质、思想认识水平, 知识范围、知识层次, 教育学和心理学、教学论, 教学心理、教学能力和工作态度等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因此教师为说好课, 为寻求本人教学特色的理论支撑点, 不仅认真钻研教材, 而且自觉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国内外有关的教育信息资料。说课活动的开展促使幼儿教师终身学习。

(五) 说课搭建了同行互相交流与学习的平台

学习型组织 (Learning Organization) 是能够有力地进行集体学习, 不断改善自身收集、管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以获得成功的一种组织。大家在这么一种组织中一起学习如何共同学习, 并以新知识、新见解为指导, 相互砥砺, 不断改革自身, 反思并勇于修正自己行为, 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 全力实现共同的目标。彼得·圣吉 (Peter Senge) 在《第五项修炼》中总结了理想的学习团体模式, 他认为“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有时是一个很大的‘队伍’中的一员, 一群人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一起行动——他们互相信任, 互相取长补短, 他们有着比个人的目的更大的共同目标, 他们取得了特别的成果。”[10]

以说课为载体的“学习型组织”的建立, 强调相互尊重和合作, 突出相互协商、相互计划、相互诊断、相互评价。说课活动不但是说课教师个人的独立表演, 还是听说者共同参与的教研活动。“说”发挥了说课者的作用, 评议又使教师群体智慧得以发挥。说课者要努力寻求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 把自己的才智展示在大家面前, 评议者要努力寻求说课教师的特色与经验的理论依据, 自觉地进行换位思考。说评双方围绕着同一课题, 各抒己见, 交流互动, 相互启发, 各有所得, 优势互补。这不仅锻炼了参与说课评课者的教学能力, 更促使教师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有所提高。说课活动把“说”与“评”紧紧结合起, 让说课教师把静态的个人备课转化为一定范围内动态的集体讨论, 形成一种教学研讨的气氛, 促进教学与研究结合, 理论与实践结合, 起到以“虚”带“实”, 共同提高的作用。说课所阐述的教学设计往往带有创新的研究成果, 可供其他教师参与借鉴。同时, 大家评议、交流、切磋, 可以为学校提供实用有效的教研平台。说课所营造的教科研氛围, 有助于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 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是一种新型有效的在职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形式。开展说课可使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反思和研究, 在研究和反思的状态下进行实践和获得专业发展。

二、幼儿教师说课的内容

(一) 说教材

1. 说教材内容。

说教材内容就是通过分析所选活动主题的内容特点, 指明它在整体或主题网络教学中的地位。说课者首先必须说清楚此次活动的内容是什么及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内容。要说明教材选择是从当时、当地幼儿的需要而准备的, 如果在选材方面涉及到地域特色, 甚至是幼儿园特色就要更加突出说明, 以此来发展幼儿园的园本课程。

活动内容和教材不是同一概念, 活动内容应包含教材, 但不局限于教材, 还应涉及与教材有关的延伸内容 (如幼儿的情况分析、教学目标、活动准备) 。因此, 在说明活动内容时, 必须说清楚教材及与教材有关的内容。在阐述选择活动内容的依据时须涉及以下内容。

2. 说幼儿现状。

包括幼儿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状况, 幼儿原有知识和基础技能的掌握情况、智力的发展情况;幼儿的非智力因素, 包括幼儿的兴趣、动机, 行为习惯, 意志等发展状况。这一环节, 教师要将平时对幼儿观察的零散印象, 逐步条理化、明晰化, 有针对性地表述出来, 既能更清楚地了解幼儿, 又使教师能将幼儿发展水平与教学活动设计的关系紧密联系起来去考虑目标、内容的确定与选择, 从而逐步真正做到使教育活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

3. 说活动目标。

教师需说明活动目标及确立此目标的依据, 并针对活动谈谈自己对重点、难点的确定和解决。活动目标是活动设计的重要环节, 它既是教育活动设计的起点, 又是教育活动设计的终点。说活动目标时要先说主题目标, 再说本次活动目标, 主要从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综合地表达出来, 并能体现主题的教育要求。最后说确立此目标的依据。

4. 说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实现活动目标的必要条件, 说课者必须说清楚为活动作了什么准备及其依据。活动准备包括活动前的准备 (家长工作、社区协调、环境创设、资料收集、幼儿园活动) 等;活动中的准备 (即有关玩具、教具等材料, 包括幼儿用书、教学挂图等) 。

(二) 说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有效地传递信息、指导幼儿的途径。说教法就是教师要说明“怎样教”、“为什么要这样教”的环节。即教师要说明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确定之后, 用什么方法、手段来实现。是集体的、分组的还是个别的教学形式;是采用情景教学法、电教演示法、交流讨论法、互动法、操作法还是别的教学方法。更要说清楚为什么用这种教学形式或教学方法。说教法时要根据教材的特点, 幼儿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情况等, 来说明选择某种方法或手段的依据。

(三) 说学法

说学法就是说明幼儿要“怎样学”、“为什么这样学”的环节, 教师要说出教给幼儿哪些学习方法, 培养幼儿哪些能力, 并结合活动目标、教材特点、幼儿年龄特点具体地说出理论依据。要讲清教师是如何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引导幼儿主动、积极探索的;还要讲出教师是怎样根据班级特点和幼儿的年龄、心理特征, 运用哪些教育教学规律指导幼儿进行学习的。

在现在的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常用参与法、体验法、操作法、小组合作法、观察法等学习方法。

(四) 说活动过程

说活动过程是说课的重点部分, 它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思想, 教学个性与风格, 也只有通过对活动过程设计的阐述, 才能看到其活动安排是否合理、科学, 是否具有艺术性。

说活动过程就是说明整个活动的流程, 即各个活动环节的实施过程。按照活动的先后顺序说明每一环节所用的大体时间, 重点说明主要环节的双边活动, 要致力于活动难点和重点的突破。具体内容只须概括介绍, 只要听者能听清楚“教的是什么”、“怎样教的”就行了, 不能按教案像组织幼儿活动那样讲。如果教师设计的活动要进行延伸, 教师也要说出活动延伸及其依据。活动延伸是指本次活动结束后, 为了巩固活动效果而将活动内容继续向其他活动领域和日常生活领域渗透。说课者必须说清楚怎样延伸活动、延伸的作用、为什么要延伸的依据。说这部分, 可以反映出教师对本班幼儿发展水平的掌握程度、对促进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发展的理解认识与做法, 以及因材施教、个别教育原理的运用水平等。

参考文献

[1]唐协辉.说课——教师专业发展的智力支持.北京教育, 2007, (7/8) .

[2]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3]邓友超, 李小红.论教师实践智慧.教育研究, 2003, (9) .

[4]王春燕.直面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实践性智慧.幼儿教育 (教育科学版) , 2006, (3) .

[5]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教育评论, 2003, (1) .

[6]吕达, 刘捷.超越经验:在自我反思中实现专业发展.教育学报, 2005, (8) .

[7]林崇德著.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开明出版社1999, 46.

[8]谢维和.OECD教育政策分析译丛《教育政策1998》.科学教育出版社, 2002.

[9]李兴良, 马爱玲.教学智慧的生成与表达——说课原理与方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116.

幼儿园音乐说课稿 篇3

音乐做为一门艺术,它是借助声音、动作将乐曲所要表达的内容、感情展现给人们的。对于幼儿园的孩子们来说,除了唱,动作更是他们表达感情的最佳方式。在我们以往的音乐教学中,往往为了整齐好看,老师创编好完整的一套动作,然后再一个动作一个动作教给幼儿,孩子们常常是机械的模仿,一遍一遍的重复孩子们也失去了兴趣,这本身与《纲要》中“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人”的精神不符,《纲要.艺术》中要求“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她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为了更好的贯彻《纲要》精神,更好发挥幼儿的创造力,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我设计了这次活动,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出发,在谈话中了解孩子们都很喜欢吃饺子,有些孩子讲了自己包饺子的经历,非常自豪、开心。于是我将幼儿的生活经验迁移到艺术活动中,通过让幼儿创编擀饺子皮、包饺子、煮饺子的动作,在乐曲中有节奏的舞蹈,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二、说活动目标

包饺子对于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她们了解包饺子的过程,这次活动我尝试将生活经验迁移到音乐活动中,让孩子们模仿创编包饺子的动作,丰富活动内容,因此制定三个目标:

1、尝试将包饺子的经验运用到音乐活动中,并创编动作进行表演。

2、在游戏的情景中能随音乐有节奏进行表演。

3、培养幼儿学会与人合作,并体验合作的乐趣。

三、说活动难点和重点

我将第一个目标和第二个目标做为本次活动的难点和重点。这是因为我们的孩子在创编活动上进行的不多,孩子创编的动作单调简单,很多孩子是在模仿别人,缺乏想象力。其次因为这个班的孩子在合作方面能力比较弱,没有合作的经验因此第三个目标也将是此次活动的难点也是重点。

四、说活动准备

1、在活动前,在班级开设生活区,让孩子在生活区里包饺子,积累生活经验。

2、了解爸爸妈妈煮饺子的方法,为创编煮饺子的动作做好铺垫。

五、说活动过程

活动共有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擀饺子皮;第二个环节---包饺子;第三个环节---煮饺子;第四个环节---幼儿合作。其中幼儿煮饺子的动作创编和两两合作将是本次活动需要重点突破的部分,老师通过启发引导,课前准备来突破。

幼儿园音乐游戏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纲要》中指出:培养幼童喜欢艺术活动,并能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幼童都爱音乐,更爱音乐游戏,因为幼童园的音乐游戏是幼童游戏活动中的一种,由于它将音乐活动内容溶于游戏的形式中,让幼童在游戏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创编动作,从而使幼童在情感上获得美的陶冶,能培养幼童的想像力、提高幼童的审美力、丰富幼童情感、形成良好的创造心理素质,是幼童创造力的萌发剂,也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必然结果。

孩子们听说要玩音乐游戏,总高兴得拍手欢叫,因为他们可以在愉快的游戏中学习音乐,在音乐的指引下活泼地做游戏。《小猴和小熊》是一首外国歌曲创编来的乐曲。形象性强的音乐引起幼童活动的愿望,另外,在游戏中引导幼童创编不同的小猴动作,使幼童反复感受音乐旋律所表现的不同情绪,使幼童始终保持活泼愉快的积极情绪,真正做到玩中学,学中乐。

二、说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导向的作用,根据中班幼童年龄特点,结合新《纲要》中艺术活动的目标,制定如下目标:

1.初步培养幼童聆听的习惯,感受小猴和熊不同形态的音乐,引导创扁各种猴的动作,表现其音乐形式。

音乐学习心理学告诉我们:多种感知通道参与,特别是大肌肉运动的参与,能有效地提高幼童对音乐的感知兴趣和感知音乐的效果。新《纲要》中强调:“提供幼童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童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目标1是本次活动的重点。

2.激发幼童喜欢小猴的情感及做音乐游戏的兴趣。

皮亚杰指出:在前运算时期(幼童时期)要发展智慧,关键是让幼童做各种各样的游戏,从娱乐中学,从玩耍中学。小动物是幼童亲密和感兴趣的,因此,目标2是目标1的基础上进行的,又是目标1的突破口,分辨小猴和小熊良种不同情趣的音乐将成为本次活动的难点。

为引起幼童的兴趣,本次活动我作了如下准备:

森林图一幅,各种动物。

三、说教法:

本次活动我采用感受体验法和逐层深入的方法,让幼童边玩边学,在玩中感受音乐,在感受音乐的同时玩游戏,减轻了幼童枯燥学习的负担,使得学习在游戏中自然进行,更显趣味性。在活动中我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注重个体差异,比较注重孩子的相互学习,比如说,在创编小猴子的动作时,我不是让幼童跟着老师转,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变”我来教,你来学“为”你有什么新的动作,我们来学",教师及时退位,达到了教与学的共同目的。

四、说教学程序:

幼儿园中班音乐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扮家家》选材自《幼儿园建构式课程》中班上册,是《蔬菜香香》主题教学中的一个音乐教学活动。歌曲《扮家家》是一首二四拍曲子,旋律活泼欢快,音域从1到ⅰ,节奏简单重复,有很强的表演情节;歌曲中说唱结合及分角色表演唱方式,给歌曲增加了趣味性,充分体现了歌曲欢快的风格。歌词内容是根据幼儿平时生活中最喜欢玩的 “娃娃家”游戏情境改编而来,贴近幼儿生活,正如《纲要》中所说的,“即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尤其是中间的一段念白部分,节奏明了,朗朗上口,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情景性,给幼儿留下很大的创编空间。本次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充满儿童情趣,深受幼儿喜爱。

(二)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中班幼儿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好问的特点,但缺乏生活经验、词汇贫乏。根据教材分析和幼儿年龄特点,从认知、情感、能力等方面制定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认知目标:初步学唱歌曲,感受歌曲中的说唱情绪并能根据角色进行对唱和齐唱。

(2)能力目标:根据角色情境及歌词创编表演动作。

(3)情感目标:在表演时尽量用眼睛看着同伴,体验目光交流带来的快乐。

(三)活动重点、难点

本次活动重点是:初步学唱歌曲,感受歌曲中的说唱情绪并能根据角色进行对唱和齐唱。因此,在整个活动中,我始终围绕这一目标进行教学。

活动难点是:创编表演动作。

二、说教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本次活动为了体现教师与幼儿的交互主体性,本节课我主要运用了三种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为幼儿创设一个具体形象、生动的学习情境,用合适的方式把幼儿完全带入到情境之中,让幼儿在具体情境的连续不断的启发下有效地进行学习。引起幼儿的注意,激发幼儿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活动中通过创设“办家家”游戏情境,激发幼儿兴趣唤起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幼儿愉快的参与到游戏当中。

2、提问法:适当的问题有助于活跃幼儿的思维,启发学习,有利于幼儿获得新知识和发展智力。活动中,我通过提问加深幼儿对歌词的记忆。

3、直观教学法:通过图谱演示,利用形象的教具,使幼儿建立形象思维,可大大提高记忆歌词的效果,并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三、说学法:

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我始终以幼儿为主体,调动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变过去的“要我学”为“我要学”,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让幼儿在想想、看看、动动、听听、唱唱的过程中感受音乐。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

多通道参与法:我在本次活动中注重幼儿自身的学习和体验,采用体验学习法和多种感官参与法,引导幼儿在体验中学习,通过看一看、听一听、唱一唱、做一做、、演一演等多种感官的活动,学习表演歌曲。 四、说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的活动目标和完成活动内容,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幼儿已有办家家游戏的经验 2、图谱

3、游戏道具:眼镜、炊具、布娃娃等 五、说活动过程

根据教材分析和幼儿年龄特点,结合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

(一)游戏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首先是谈话导入:你们喜欢做游戏么?你们玩过办家家的游戏么?是怎样玩的?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做做这个游戏吧。

然后给幼儿戴上事先准备好的围裙、领带,带着幼儿扮演爸爸妈妈,从开车买菜、到洗菜、切菜、炒菜,到最后炒出许多青菜请娃娃吃。(为幼儿营造一个生动的,融对话、交流、表演为一体的游戏情境,不仅激发幼儿学习唱歌的激情,而且满足了幼儿的表演欲望。)

这一环节的设计就是充分利用幼儿的兴趣点,调动幼儿的积极性,通过亲身体验来再现办家家游戏情境,运用感官感知游戏内容和动作。

(二)从游戏中提升歌词及动作,进行节奏训练。

教师提问:刚才你们是怎样做游戏的?有意识反馈并提升幼儿动作,引导幼儿学习学习说唱结合的部分并进行节奏训练:

切菜:χχ χχ │χ χ│χχ χχ │χχ│

炒菜:χχ χ│χχχ│χχ χχ │χχ χ│炒小 菜 炒小菜 炒好 小菜开饭了

这一环节主要是把活动重点分解并前置,通过积极引导幼儿再现自己游戏的经验来练习节奏学习歌词,为下一步解决活动重点,突破活动难点打下基础。

(三)学唱歌曲

1、完整欣赏歌曲教师:办家家不光是一个好玩的游戏还是一首好听的歌曲呢!教师和幼儿一同听歌曲。

2、 提问:刚才你们听到了什么?引导幼儿说出歌曲内容,教师边贴图谱边唱出歌词。 3、看图,教师清唱歌曲。 4、幼儿边看图谱,边跟唱歌曲。

(时刻提醒幼儿用自然声音演唱,不要抢,不要喊) 5、根据角色唱出歌曲中对唱和齐唱的部分。

请男孩子当爸爸),女孩子当妈妈),想一想,可以怎样唱这首歌?什么地方男孩子唱?什么地方女孩子唱?什么地方大家一起唱?看图谱,指导幼儿分角色唱。

(本环节是活动的重点,主要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学习歌词,借助图谱的帮助让幼儿听音乐自觉学唱歌曲,充分调动了幼儿的主动性。)

(四)创编表演动作

《纲要》艺术领域目标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

1、幼儿两两结伴,听音乐做游戏。(按幼儿扮演的角色分别进行打扮,进一步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使他们全身心的融入到游戏当中去)

2、教师提升丰富幼儿动作,再次进行表演。

3、提高要求,表演时进行目光交流。

4、活动过程中注意要渗透热爱父母的思想教育。

《开国大典》说课稿 篇6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开国大典》。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组教材的主题是“走近毛泽东”, 训练重点是“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 拓展搜集资料”。

作为本组教材的精读课文, 课文记叙了1949 年10 月1 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 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依据新课程标准,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 我将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识5个生字, 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 抓住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 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教学目标的第3、4点。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 读通课文,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2.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 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我采用导读法、品词析句法、朗读感悟法和情境体验法等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 采用读、品、悟、议的方式, 走入文本, 真切体会。

下面我将详细说明我的教学过程。

课前, 我采用播放红歌《东方红》拉近学生与伟人毛泽东的时空距离, 再借助学生用一句话介绍你了解的毛主席———走近伟人, 了解伟人。

课堂教学行为我设计为四环节, 分别是释题导入, 引出大典。整体感知, 初识大典。重点研读, 感受大典和课堂总结, 铭记大典。这节课的整个教学就是围绕着“大典”展开的。

下面我具体说说各个环节的设计流程和设计理念。

第一环节, 释题导入, 引出大典, 导入课题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 谈话介绍“1949 年10 月1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 这就是———开国大典”课件出示董希文《开国大典》油画, 板书课题:26 开国大典, 随机指导书写“典”。齐读课题。

接着, 由“典”理解“大典”, 进而理解“开国大典”。为新中国的成立而举行的盛大、隆重的典礼就是开国大典。生再读课题。

第二环节, 整体感知, 初识大典。

学生初读课文之后, 我引导学生通过抓住描写时间的句子, 帮助学生读懂每个时间段的不同场面, 根据学生的交流归纳出开国大典的四个盛大隆重的场面, 我相机板书:入场、大会、阅兵、游行。从而理清了文章表达顺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最后我再小结概括课文的方法。

授之以渔, 不如授之以鱼。第三学段目标要求学生能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在这个环节中, 我引导学生学会用画表示时间的句子来理清文章叙述顺序和把各部分内容连起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第三环节, 重点研读, 感受大典。

课文“大会”内容的学习是本节课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 首先, 我引导学生抓住关联词“接着”理清了“大会”这个场面的条理。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奏国歌、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此时文章的结构学生就了然于心。

接着, 学生默读课文5~10 自然段, 画出文中描写毛主席的动作和群众的反应的语句, 再选择一处你感触最深的地方写下你的感受。板书:毛主席群众

在这小结里, 我出示课件, 采用范例指导学法, 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学会知识、掌握技能。

接着交流学生默读情况。根据学生的回答, 我完成本节课的板书:毛主席的动作, 出现、宣布、升国旗、宣读。群众的反应, 一阵掌声一齐投向, 一齐欢呼一齐欢跃, 一齐脱帽一齐抬头, 一阵欢呼一阵掌声。

最后我结合学生交流情况引导深入研读重点语句:课文的第七、八自然段。

第七自然段的研读我抓住文字表达上的特点:反复设计教学。通过“这庄严的宣告, 这雄伟的声音”“一齐”“传到”等词句的体会, 运用“看视频、想画面、听声音、读句子”来引导学生感受人民自豪、激动的心情以及对领袖的无限热爱, 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

第八自然段的研读我设计了三个小环节:根据学生的交流, 首先出示词语电钮、瞻仰。根据“瞻”是形声字, 理解意思, 接着通过问题:为什么用瞻仰?瞻仰什么?引导学生知道五星红旗是用烈士的鲜血染成的, 它代表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接着体会两个“一齐”和“站”字。“站”的教学我是通过前面录像资料, 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 使学生具备对文本自我判断的能力, 保证对“站”的理解水到渠成。最后我引用拿破仑的话:中国是一头沉睡的雄狮, 一旦觉醒世界将为之震撼。小结五星红旗升起来了, 表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指导学生带着这样的激情再读课文。结束本环节的学习。

如此, 学生从抓重点词句体会到反复的妙处, 感受人民自豪、激动的心情以及对领袖的无限热爱, 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从思考群众心情激荡的原因联系到当时的社会背景, 进而深入文本, 体会关键字词表达的情感, 指导感情朗读。从课文的内容到写作方法的认识, 从课外到课内, 学生熟读精思, 积累语言, 对课文进行了一次深层次的理解。

第四环节:课堂总结, 铭记大典。

谈话引导学生回扣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描写毛主席动作和群众反应的语句, 师生合作朗读, 铭记大典。

接着结合板书, 总结写法。

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这几个场面都是先写———毛主席动作, 再写———群众反应。文中, 描写毛主席动作和群众反应的语句在其他场面里也有。下节课, 让我们再去感受伟人的形象和场面的热烈吧!最后课件画面定格在董希文《开国大典》油画上。

最后, 我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这节课我的板书设计抓住了文章的写作结构, 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场面描写方法。较好地体现了我这节课的教路与学路。

小马(幼儿园小班音乐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大自然充满了生机。每一次带小朋友出去散步,总能发现孩子对春天的向往和热爱。小马又是幼儿特别喜欢玩的一种玩具,因此我设计了此次音乐活动。

二、说活动目标

1、乐于参加简单的音乐游戏,从中获得愉悦的情绪。

2、初步学唱歌曲,熟记歌词。

3、增加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理论依据:《纲要》指出:

1、艺术是幼儿的另一种表达认识和情感的“语言”。幼儿艺术教育应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的各种美好事物与现象,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

2、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

三、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幼儿已有初步的音乐常规及用身势进行伴奏的基础。

2、小狗、小猫、小鸡图片;小马一只。

四、活动难重点

幼儿对歌词的掌握。

五、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次活动教师培养幼儿的乐感、节奏感,具体采用的方法有:

1、视听讲结合法:主要根据了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特点,和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而采用的。视就是引导幼儿去看、去观察。在自由、宽松且安静的环境中,通过教师示范,刺激幼儿的视觉感官,引导幼儿进行细致的观察。听就是教师的语言启发、引导、暗示和示范。设计了提问:“小马是怎么样跑的呀?”在教学中让幼儿充分体验小马波个哩波个哩向前跑的有趣。弹《小马》的音乐,充分的刺激幼儿的听觉感官。讲就是指教师和幼儿的互动式的交流,教师和幼儿充分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理解、想法 和愿望。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幼儿对小马玩耍过的地方都有了充分的了解。视听讲结合的方法能充分的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

2、趣味游戏法: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形式,幼儿在游戏中发展,在游戏中学习。所以我选择在活动中和活动后采用出去春游的的形式,引出歌词中的图片内容。

3、采用图片分段学习法:引导幼儿回忆自己玩过的,大胆说出来,教师结合幼儿的回答,出示图片。幼儿观察图片,念一念图片上的内容,学习巩固歌词。

六、说活动程序

1、出示小动物图片,“今天我们小五班来了许多动物朋友,我们用各声把它们请出来吧!”

2、玩小马跟着爸爸妈妈出去春游的游戏。“周老师做马妈妈,一个小朋友做马爸爸,其他小朋友做马宝宝。”

3、“宝宝刚才跟爸爸妈妈出去玩了什么呀?”根据幼儿回答,一一出示图片。

4、学习《小马》,根据图片,学唱过程中请幼儿先通过拍头、腿、肩等进一步巩固歌词,保持住幼儿较高的兴趣,然后借助图片完整试唱,巩固《小马》。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音乐 篇8

音乐是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对幼儿实施音乐教育是促使幼儿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一种重要手段。节奏和旋律是构成音乐的基本要求,培养和训练幼儿的节奏感是幼儿园音乐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幼儿学习音乐基本技能、技巧的基础。节奏被称作音乐的骨骼,是音乐情绪和风格的重要表现手段。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是使幼儿能体验感受节奏在音乐艺术中的情绪,感受节奏美,并能准确地再现节奏的能力。

幼儿对于节奏的接触,往往通过老师的正规的教学活动来学习和了解。本班幼儿在几个节奏活动后,已能初步看懂教师写的节奏谱,能初步掌握了四分和八分音符,但自编自创节奏的能力还不够,可能是真正感受节奏还不够。其实,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充满节奏,如下雨的哗啦声,动物的叫声,走路的笃声,拍球的咚咚声等。我从让幼儿来感知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节奏这一点作为突破口,让幼儿来发现和理解节奏,同时教师还准备了许多生活中幼儿常见的物品,如杯子,筷子,饮料瓶等,让幼儿运用手中的工具辅助,来表现节奏,使学习活动更让幼儿感到亲切和有趣,真实,可行,更让幼儿有参与的兴趣,表现的欲望。

整个活动过程的设计可以从感受节奏----表现节奏------运用节奏三个大版块来区分。

1、感受节奏过程其实也是活动的重点,目的在于让幼儿感受生活中蕴藏的各种节奏,并鼓励幼儿创造性的用身体动作表现节奏。在感受节奏的过程中,教师用录音和道具的辅助,让幼儿来充分运用感官感知几种常见的节奏(四分和八分及休止符相结合),如狗汪汪汪,脚步踢踏踢踏声,母鸡咯咯咯咯哒的叫声,并鼓励他们用肢体动作和口语表达的方式将感知的节奏表现出来。教师还加了了个小游戏,让几个幼儿自由结合,几个人合作来创造新节奏,同时也让台下的幼儿巩固对节奏的理解和掌握。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也增进了幼儿间的合作能力。这里,教师用集体学习的教学方式,以集中大家的智慧,共同积累经验,取长补短,在同伴的提示和帮助下,让自己取得进步。

2、表现创编节奏环节,也是本活动的难点。就是让幼儿选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自由表现各种节奏。尝试用节奏乐器以外的新物品来表现节奏,给幼儿新的尝试经历,丰富了他们的学习经验,体会节奏乐的学习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环境,乐器的影响,随时都可以进行。教师采用自由分散和集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前者的自由分散学习,给了幼儿无限的自由空间,可以自由探索用各种物体表现节奏,而且可以自己创编简单的节奏,让幼儿在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的去创造性的表现美。但当幼儿探索到一定时间后,需要幼儿集体讨论,比较,分享个人的经验。

3、运用节奏环节,则是让幼儿学以致用,迁移经验,为学过的歌曲来选配恰当的节奏型伴奏。这也让幼儿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获得了最大的满足感。教师并不注重他演奏的节奏是不是最恰当的,而在乎他是不是开开心心的去完成伴奏,体验到了音乐活动的快乐。

活动最大的特色在于:

1、学具和教具都来源与幼儿的生活,用最平常的物品来完成教学,使学习活动更生活化,日常化。

2、没有让幼儿一味地去强调技能技巧的掌握,,而注重幼儿自己去发现和自由表现节奏,支持幼儿的每一个创作,给幼儿提供充分去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教师扮演支持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等差数列》说课稿 篇9

数列向来是中职教材中代数部分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 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一方面, 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 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 另一方面, 学习数列也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做好准备。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 对数列知识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广, 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学习对比的依据。

二、学情分析

对于大部分中职生而言, 数学基础比较薄弱, 学习自信心不足, 一部分学生是在被动学习, 缺少学习兴趣。针对学生这一特点, 我在授课时尽量由实际问题出发,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注重引导、启发, 研究和探讨以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从而促进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三、教法分析

针对中职生的特殊思维特点和心理特征, 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 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 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 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 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四、学法分析

我在引导分析时, 留出学生的思考空间, 让学生去联想、探索, 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围绕问题各抒己见, 把思路方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弄清。

五、目标分析

根据布卢姆提出的认知、能力和情感三大教育目标, 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我确定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一) 认知目标

理解并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思想;初步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并能运用。

(二)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在领会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 把研究函数的方法迁移来研究数列, 培养学生的知识、方法迁移能力;通过阶梯性练习,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情感目标

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知精神;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

六、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分为以下六个教学环节。

(一) 复习引入

练习1.从函数观点看, 数列可看作是定义域为______对应的一列函数值, 从而数列的通项公式也就是相应函数的______。 (N+, 解析式)

通过练习1复习上节内容, 为本节课用函数思想研究数列问题做准备。

引例1:小明目前会100个单词, 他打算从今天起不再背单词了, 结果不知不觉地每天忘掉2个单词, 那么在今后的5天内他的单词量逐日依次递减为:100, 98, 96, 94, 92。

引例2:小芳只会5个单词, 她决定从今天起每天背记10个单词, 那么在今后的5天内她的单词量逐日依次递增为:5, 15, 25, 35, 45。

我通过引例1和引例2引出两个具体的等差数列, 使学生初步认识等差数列的特征, 为后面的概念学习建立基础, 为学习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由学生观察两个数列特点, 归纳总结出等差数列的概念, 这样既对问题进行了总结, 又培养了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能力。

(二) 新课探究

1. 由引入自然地给出等差数列的概念。

如果一个数列, 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 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 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 通常用字母d来表示。强调:

①“从第二项起”满足条件;

②公差d一定是由后项减前项所得;

③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必须是同一个常数 (强调“同一个常数”) 。

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 我引导学生将等差数列的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 归纳出数学表达式:an+1-an=d (n≥1) 。

同时为了配合概念的理解, 我找了5组数列, 由学生判断是否为等差数列, 是等差数列的求出公差:

其中第一个数列公差d<0, 第二个数列公差d>0, 第三个数列公差d=0, 由此强调:公差可以是正数、负数, 也可以是0。

2. 第二个重点部分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在归纳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中, 我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给出等差数列{an}的首项a1, 公差d, 由学生研究分组讨论a4的表达式。通过观察、总结a4的表达式再引导学生猜想a40的表达式, 进而归纳an的通项公式。

若一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a1, 公差是d, 则据其定义可得:

猜想:a40=a1+39d。

进而归纳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此时我指出:这种求通项公式的办法叫不完全归纳法。整个导出过程由学生完成, 通过互相讨论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又化解了教学难点。

接着举例说明:若一个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1, 公差是2, 得出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an=1+2 (n-1) , 即an=2n-1, 以此来巩固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运用。同时要求画出该数列图像, 由此说明等差数列是关于正整数n的一次函数, 其图像是均匀排开的无穷多个孤立点。用函数的思想来研究数列, 使数列的性质显现得更加清楚。通过这个具体的题目和图像, 学生能更直观地掌握数列与函数的关系。

(三) 应用举例

这一环节是使学生通过例题和练习, 增强对通项公式含义的理解和对通项公式的运用,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例1和例2向学生表明:要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中的a1, d, n, an这4个量之间的关系。当其中的部分量已知时, 可根据该公式求出另一部分量。

例1: (1) 求等差数列8, 5, 2, …的第20项, 第30项, 第40项。

(2) -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 -9, -13, …的项?如果是, 是第几项?

在第一问中我添加了计算第30项和第40项以加强巩固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第二问实际上是求正整数解的问题, 而关键是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an。

例2:在等差数列{an}中, 已知a5=10, a12=31, 求首项a1与公差d。

在前面例1的基础上将例2当作练习作为对通项公式的巩固。

例3:是一个实际建模问题:建造房屋时要设计楼梯, 已知某大楼第2层的楼底离地面的高度为3米, 第3层离地面5.8米, 若楼梯设计为等高的16级台阶, 问每级台阶高为多少米?

这道题我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启发学生注意每级台阶“等高”, 使学生想到每级台阶离地面的高度构成等差数列, 引导学生将该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等差数列。 (学生讨论分析, 分别板演, 教师评析问题。问题可能出现在:项数学生认为是16, 应明确a1为第2层的楼底离地面的高度, a2表示第一级台阶离地面的高度而第16级台阶离地面高度为a17, 可用课件展示实际楼梯图以化解难点。)

设置此题的目的:1.加强学生对应用题的综合分析能力;2. 通过数学实际问题引出等差数列问题, 激发学生的兴趣;3.通过数学实例展示了从实际问题出发经抽象概括建立数学模型, 最后还原说明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 反馈练习

1. 小结后课内练习中的第1题和第2题 (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

目的:使学生熟悉通项公式, 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

2. (书上课内练习4) 梯子的最高一级宽33cm, 最低一级宽110cm, 中间还有10级, 各级的宽度成等差数列, 计算中间各级的宽度。

目的:对学生加强建模思想训练。

3. 若数列{an}是等差数列, 若bn=kan (k为常数) , 试证明:数列{bn}是等差数列。

此题是对学生进行数列问题提高训练, 学习如何用定义证明数列问题同时强化了等差数列的概念。

(五) 归纳小结 (由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1. 等差数列的概念及数学表达式 (强调关键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 。

2.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 (n-1) d, 会知三求一。

3. 用“数学建模”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六) 布置作业

1. 必做题:学习指导用书§11.2。

2. 选做题:已知等差数列{an}的首项a1=-24, 从第10项开始为正数, 求公差d的取值范围。

目的:通过分层作业, 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七、板书设计

幼儿园教师音乐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苹果歌》选材自《幼儿园建构式课程》小班上册,是主题教学活动《好吃的水果》中的一节音乐活动。歌词形象生动,旋律简单上口,表演性很强。

正如《纲要》中所说的,“即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小班幼儿具有活泼好动、好模仿、情绪性强、自制力差、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为主的年龄特点。而音乐活动中恰恰能满足幼儿好动、自制力差的特点。

苹果是生活中常见的水果之一,是幼儿熟悉的、喜爱的。摘苹果是有趣的且生活化的情景,丰富了幼儿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经验。活动力求让幼儿在情景中学习,在情景游戏中学会用好听的声音表现歌曲,体验快乐演唱的乐趣,并通过活动带给孩子快乐,创设快乐的情景营造快乐的气氛、让孩子快乐的表现。

(二)活动目标:

音乐活动主要是为了鼓励孩子能大胆地、自如地展现自己,用声音、用动作,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性,新《纲要》指出音乐相当于兴奋的语言,它对年幼儿童有愉悦功能,在音乐中要通过教学环境的营造、氛围的渲染,让孩子感受到快乐。所以,根据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学习实际将本次音乐活动的目标定位:

1、学会唱歌曲《苹果歌》,并尝试进行简单的创编新歌曲。

2、能够边唱边按歌词内容做动作,学习按乐句变化动作。

3、愿意和同伴一起参与歌唱活动,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特点。活动重点:教师为幼儿创设游戏情景让幼儿快乐地学唱歌曲《苹果歌》。活动难点:让幼儿学学唱唱编编,尝试创编新歌曲。

二、说教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因此,本次活动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主要有:

1、情景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幼儿创设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学习情景,并通过合适的方式把幼儿完全带入这个情境之中,让幼儿在具体情境的连续不断的启发下有效地进行学习。情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情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

在此活动中,我通过创设“苹果园”的活动情景,让幼儿身临其境,在情境中观察、感知、操作、体验,在具体情境的感染下产生欢快、愉悦的情感。从而引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吸引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

2、直观教学法:

直观法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属于典型的具体形象性思维,所以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贯彻直观性原则非常重要。

3、演示法:采用演示法是因为能引导幼儿有目地的、仔细的观察教师的动作,启发幼儿积极思维,将看到的具体形象和肢体动作联系在一起,有效地解决活动重点和难点。

三、说学法

整个活动我以幼儿为主体,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幼儿在看看、听听、想想、说说、玩玩的轻松气氛中掌握活动的重、难点。

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

1、观察法:是幼儿通过视、听觉感官积极参与活动,幼儿通过观看立体苹果树”和教师示范摘苹果动作直接获得印象。

2、体验法: 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因此为了加深幼儿对《苹果歌》歌词的理解,我准备了立体苹果树及粘贴是的各种水果,让幼儿在真实的摘苹果的过程中学会歌曲。

四、说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1.立体“苹果树”(制作成粘贴式,可随时取放“苹果”)及苹果、西瓜、葡萄、香蕉等水果实物或图片。

2、音乐《小汽车》 经验准备:

幼儿已对这些水果有初步的认识。

五、说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兴趣,引出教学内容。

1.出示苹果实物或图片,引导幼儿讨论: 这是什么?你们喜欢吃苹果吗?为什么?(幼儿讨论)(又香又甜)

苹果长在什么地方?(树上)我们一起去苹果园,摘又香又甜的大苹果吧!

(二)学唱歌曲《苹果歌》

1、来到果园,采摘苹果。

请全体幼儿起立,播放音乐《小汽车》。教师提醒幼儿慢速且小范围开汽车到果园,并回到座位。

(本环节采用了情景创设法,为幼儿创设了“到果园摘苹果”的情景,激起孩子们的学习欲望和新鲜感。)

2.出示立体苹果树,(教师惊喜的发现树上许多大苹果)教师边有节奏地朗诵歌词“树上许多红苹果,一个一个摘下来”,边演示把“苹果”一一摘下。

3.教师边朗诵“我们喜欢吃苹果,身体健康多快活”,边把摘下”的苹果“送给想要的幼儿,鼓励幼儿做出各种吃苹果的样子。

4.请个别幼儿摘“苹果“。其余幼儿拍手念歌词。

5.教师范唱,幼儿跟唱。

6.请幼儿轮流摘苹果,教师与其余幼儿为其配唱。

(三)仿编歌曲。

1.出示更丰富的水果,鼓励幼儿进行创编。你还喜欢吃什么水果?这种水果长在哪里?

上一篇:鼓励人心的励志佳句下一篇:中专教师履责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