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源回族自治县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2024-06-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门源回族自治县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精选6篇)

门源回族自治县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篇1

(2016年~2020年)

(征求意见稿)

为了合理配置各级医疗机构,充分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结合门源县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

一、全县医疗卫生服务基本现状

2015年末,全县辖12个乡镇,109个行政村,总面积6902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为15.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人。全县人口出生率 ‰,死亡率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

医疗资源状况。现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204所,其中:二级综合医院1所,二级中医院1所,社区卫生服务站2所,其它县直医疗机构2所(县妇计中心、县疾控中心);中心卫生院2所,乡镇卫生院12所,行政村卫生室164所;个体诊所21所,即将启用的民营医院1所。全县医药商店 所(其中浩门镇 所)

现有卫生技术人员 人,其中医技人员 人,执业(助理)医师 人,注册护士 人,实际开放床位 张,每千人口拥有病床数 张、卫技人员 人。执业医师数与注册护士数比例为。全县拥有乡村医生 人,每千农业人口拥有乡村医生 人。

浩门镇医疗资源情况:

浩门镇公立医院、疾控中心、妇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个体诊所等共29所,其中气象社区9所(村卫生室3所、祁进梅诊所、苏玉英诊所、王万飞中医诊所、陈荣全口腔诊所、金国帧口腔诊所、兰却藏医诊所);康乐社区9所(疾控中心、康乐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1所、郑永莲中医诊所、孔繁智诊所、看守所医务室、甘露中西医诊所、金迈藏医诊所、祁晶晶诊所);花园社区5所(海北州第二人民医院、门源县妇计中心、玉陀藏医诊所、孔祥庆诊所、仙米林场医务室);向阳社区6所(社区卫生服务站1所、村卫生室3所、郭生元中医诊所、那永良口腔诊所);另气象社区即将启用的民营医院1所。

从浩门镇的医疗资源看,已经处于饱和且有过剩的问题,仅在浩门镇有个体诊所17所,这些诊所中除专科诊所外,基本上都是退休的医务人员开办,规模小、服务人群少、效能低、管理难度大,还有20多家药店,浩门镇低效能医疗资源过剩的问题比较突出。

二、主要卫生问题及影响因素

1、医疗机构设置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目前的医疗机构设置,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人口老龄化趋势、疾病谱和死亡谱的变化不相适应。

2、卫生机构布局存在不平衡的问题。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承担了大量的基本医疗服务,乡镇中医疗机构医疗资源利用率不足,农村医疗资源相对匮乏,资源结构不尽合理。

3、优质医疗资源供应不足。医疗卫生服务缺乏技术优势。全县医疗机构重点专科建设相对滞后,缺乏在全县有影响的专业技术和专业人才,医疗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一)设置目标

卫生资源配置达到规划布局合理、发展规模适宜、功能定位明确、资源利用优化、内部运行高效的要求。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富有民族医药特色的现代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二)设置原则

坚持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出发点,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医疗机构设置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公平性原则。医疗卫生服务必须坚持公平原则,从当地的医疗供需实际出发,以基层为重点,充分发挥现有医疗资源的作用,适当调控县城医疗机构的发展规模,保证全体居民都能公平地享有基本医疗服务。

2、整体效益原则。医疗机构设置应当符合当地卫生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相互协调和有序竞争的医疗服务体系,科学合理配置医疗资源。

3、可及性原则。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服务半径的规划确定要适宜,交通便利,布局合理,易于群众得到服务。

4、分级医疗原则。建立和完善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体系,做到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医疗机构诊疗,危重急症和疑难病在县城医院诊疗。

5、公有制主导原则。坚持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医原则,鼓励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促进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

6、中西医并重原则。坚持中西医并重,保证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疗机构的合理布局及资源配置。

(三)医疗机构设置

结合全县总体布局规划、经济社会及人口发展情况,依据辖区服务人口、服务半径、交通等情况,分类确定医疗机构的数量。积极发展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医疗机构。

1、公立医疗机构:

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原则上保持现状,通过合作、医联体等多种形式,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工作重点转移到引进高水平人才、高新技术和设备上来,以尽快提升技术和水平,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就医格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理有序地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已设立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乐社区卫生服务站、向阳社区卫生服务站),到2020年,所有社区建立设置合理、功能健全、管理规范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以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综合性服务为主,与上级医院建立双向转诊关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公办为主体。在浩门镇设置气象社区卫生服务站、花园社区卫生服务站,各建制镇分别办好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卫生院),实行镇村卫生一体化管理。

急救医疗服务机构:依托海北州第二人民医院设置院前急救中心,与乡镇卫生院组成院前急救服务网络,共同承担辖区内医疗救护任务;建成全县联网、运转协调、反应迅捷、机制顺畅的110/120医疗急救系统。

2、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

加强行业管理,提升医疗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医疗机构床位数在符合规划总量和结构的前提下,具体数量和地点不受限制。推动康复医院和护理院等医疗机构的发展。不再新设、新批规模小、效能低的个体诊所。

四、保障措施

(一)合理编制规划

根据群众健康需求,合理确定各类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目标,与区域发展布局相结合,做好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衔接,合理控制资源总量标准,根据实际需要对不同级别、类型机构床位的比例关系进行适当调整。

(二)严格规划实施

及时发布机构设置和规划布局信息,根据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要求,进行辖区内办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的设置。按照严格规划增量、科学调整存量的原则,合理确定区域内公立医院的数量和布局,采取多种措施推动公立医院布局和结构的优化调整。

(三)加强领导,强化监督评价

强化规划实施监督和评价,及时发现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解决对策。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对辖区内医疗机构加强监管。严把机构、人员、技术、设备等医疗服务要素的准入,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保证医疗服务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五、修订解释

(一)本规划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二)本规划所涉数据以户籍人口数为统计口径同时兼顾流动人口数,并将根据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变化、区划调整和医疗需求等适时修订。

门源回族自治县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篇2

发展规划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顶层设计, 重在解决高校两方面的问题, 即“办成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和“如何办成这样一所大学”。它是一所学校的奋斗目标和行动指南, 制订并实施好发展规划, 有益于更好地推进学校的发展, 提升学校的综合竞争力。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进入大众化阶段和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 高校开始重视自身的发展和规划。2003年1月原教育部部长周济提出高等学校要精心制订“三大规划”” (发展战略规划、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校园规划) , 2003年7月, 全国部分重点高校发展规划工作研讨会在厦门召开, 高校发展规划工作全面铺开, , 高校纷纷开始设立专门的发展规划机构。

二、高校发展规划工作研究综述

国外大学发展规划机构从20世纪60年代设立至今已经历了五十多年, 从机构设置、职能定位、人员配备到工作流程、工作制度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规范的体系。而我国高校的发展规划工作全面展开只有十年左右, 教育部对高校发展规划工作没有固定的指导模式, 对于任何一所高校来说, 这都是一项新工作, 处于探索阶段。学者们对发展规划部门的职能定位与运行模式、现状与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关于高校发展规划机构职能定位与运行模式的研究, 张晓玲 (2008) 通过对国内10所高水平大学规划机构的职能定位进行调查, 得出制订规划和研究学校发展是发展规划机构的基本职责, 同时大部分学校的规划机构还担负决策咨询、高教研究、学科建设管理及211/985工程重点项目的建设。王扬 (2010) 通过研究发现, 我国高校发展规划机构主要涉及七大职能, 其中发展规划职能、计划管理职能、学科建设职能是核心职能, 战略研究 (政策研究) 职能、资源整合职能、校园规划职能和信息统计职能是基本职能。闫卫华 (2010) 根据发展规划机构履职能力和定位的不同, 把我国高校发展规划机构存在的主要模式分为四种:顶层设计为核心的模式、顶层设计与重点建设相结合的模式、顶层设计与资源配置结合的模式、顶层设计与高教研究结合的模式。

目前关于高校发展规划工作的研究, 理论思辨研究居多, 实证研究较少, 对各高校发展规划机构设置、运行模式的研究更是缺乏。本文以39所“985工程”高校为研究对象, 重点研究分析这些高校发展规划部门机构设置情况及运行模式, 这对于把握我国“985工程”高校发展规划机构工作现状、为今后建立健全高校规划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985工程”高校发展规划机构设置

大学发展规划主要包括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由于校园规划与基建处工作关系非常密切、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与人事处工作非常密切, 所以校园规划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大多被划分到基建处和人事处。因此, 本文高校发展规划机构不考虑基建处和人事处, 只涉及与发展规划、政策研究和学科建设规划相关的部门。

通过网络调查发现, 在39所“985工程”高校中, 有32所设置了专门的发展规划机构, 7所尚未设置, 两者比例分别为82%、18%。32所“985工程”高校设置的发展规划机构名称不尽相同, 其中有14所高校统一设立了发展规划处, 3所设立了发展规划部、3所设立了发展规划办公室, 这些高校的发展规划机构均采用了处级建制。一些高校还设置了其他发展规划机构, 这些机构多采用科级建制, 隶属于不同的部门。例如, 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均设置专门的政策研究室, 挂靠发展规划部 (处) ;哈尔滨工业大学设立学科建设办公室, 挂靠研究生院;华东师范大学还设立了学科建设与发展办公室。

发展规划处往往被作为学校发展规划委员会和其他委员会的秘书处, 如北京大学发展规划部是学科规划委员会、事业规划委员会、校园规划委员会秘书处;复旦大学发展规划处是发展与规划委员会秘书处;西安交通大学发展规划与重点建设办公室是校重点建设领导小组和发展规划委员会秘书处;浙江大学发展规划处与学术委员会秘书处合署办公;湖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办公室挂靠发展规划办公室。

在尚未设置专门事业发展规划机构的7所高校中, 一些高校已设置具有学科建设和政策研究相关功能的机构, 具备一定的发展规划功能。例如, 清华大学设置了学科规划与建设办公室和政策研究室;重庆大学设置了学科规划与建设办公室和事业规划委员会办公室, 分别挂靠在校长办公室和人事处;电子科技大学设置了党委政策研究室, 挂靠学校办公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设置了学科建设办公室和政策研究室。

四、“985工程”高校发展规划机构运行模式

本文参考闫卫华 (2010) 提出的我国高校发展规划机构的四种模式, 对32所“985工程”高校发展规划机构的模式进行分类。分类依据是:顶层设计为核心的模式所对应的发展规划机构内部设置围绕发展规划功能进行;顶层设计与重点建设结合的模式所对应的发展规划机构内部设置除了围绕发展规划功能, 还包括985/211重点工程建设功能;顶层设计与资源配置结合的模式除了围绕发展规划功能, 还包括计划管理、专项资金管理功能;顶层设计与高教研究结合的模式除了围绕发展规划功能, 还设立高教研究所或与高教研究所合署办公。

在32所设置了专门发展规划机构的高校中, 15所采用顶层设计为核心的模式;11所采用顶层设计与重点建设结合的模式;3所采用顶层设计与高教研究结合的模式;1所采用顶层设计与资源配置结合的模式。四者的比例分别为46.9%、34.4%、9.4%、3.1%。顶层设计为核心的模式和顶层设计与重点建设结合的模式比例之和高达81.3%, 可以看出“985工程”高校的发展规划机构目前主要采用顶层设计为核心的模式和顶层设计与重点建设结合的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采用了比其他高校功能更多的模式, 分别是顶层设计与重点建设、资源配置结合的模式和顶层设计与重点建设、资源配置、高教研究结合的模式。

五、思考和建议

从以上调研可以看出, 我国高校发展规划机构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缺少必要规范, 职责定位比较模糊。从国家层面而言, 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还没有一个对高校规划部门进行协调与组织的机构, 因此高校发展规划机构在建设中没有相对稳定的定位和统一的工作内涵, 在建设中缺乏必要的规范和指导, 导致高校发展规划机构设置参差不齐, 职责定位和隶属关系存在很大的不同。由于没有稳定的范式可供参照, 给学校的规划部门建设工作增加了难度。一些学校的规划机构成立之前并没有做好充足的调研, 也没有清晰的建设思路, 只是简单模仿一些先行的学校, 照葫芦画瓢, 导致规划发展机构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有的学校发展规划机构则不断重复撤销、重组, 仍然没有找到较好的解决途径。二是职能宏大虚化, 缺乏有效工作方式。高校发展规划机构通常承担着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高等教育政策研究和其他重大问题研究咨询工作, 具有宏观性和前瞻性, 与学校常规的行政事务不同, 其工作的开展具有很强的灵活性。通过调查发现, 很多高校发展规划部门工作内容太过虚化, 没有常规业务, 缺乏工作规范和有效的工作方式, 导致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完成之后, 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与评估, 发展规划并没有起到真正的纲领和引导作用, 使发展规划部门在实际运行中处于看似履行重要职能却又虚设之嫌的尴尬境地。

高校发展规划机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加强高校规划管理机构建设, 以增强发展规划部门工作的实效性, 真正发挥其职能作用。一是确立高校发展规划战略地位。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发展规划工作, 确立发展规划机构的战略地位, 真正把发展规划视为学校的奋斗目标和行动指南。很多高校发展规划机构由行政一把手主管或党政一把手主管, 疏通了规划部门及时获取校情的渠道, 使发展规划机构真正能参与顶层设计和核心决策过程。发展规划工作具有宏观性和前瞻性, 为了做好发展规划工作, 发展规划部门必须与领导层和决策层保持密切联系, 关注高校领导层的办学思路和前瞻性的想法, 并在广泛调研和合理论证的基础上出思路、找办法。二是明确高校发展规划机构职责。高校对发展规划机构要有清晰的建设思路, 赋予其明确的职责和清晰的定位, 而且职责定位应虚实结合, 同时具有行政管理和研究咨询两种功能。高校发展规划机构除了重视发展规划文件的编制外, 更应该关注其实施和落实情况, 及时监督和评估各院系规划指标完成情况, 及时督促和指导规划的落实, 真正发挥发展规划机构的职能作用。三是采取科学有效的工作方式。发展规划工作是一项科学性、技术性极强的工作, 因此发展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不能只依靠发展规划部门人员的闭门造车, 而应该善于依靠专家, 充分借用“外力”开展工作。建立规划领导机构, 如设立发展与规划委员会、学科规划委员会等, 充分整合和吸纳校内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不仅能够增强发展规划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还有利于统一高校广大师生的思想, 增强师生对高校发展规划工作的信任度和参与度, 反过来加强了发展规划工作的宣传, 提高了对发展规划工作作用的认识和认同。另外, 高校应加强与兄弟院校在发展规划机构建设方面的沟通和交流, 分享在发展规划建设方面和工作开展方面的成功经验, 共同发展和进步, 使高校发展规划机构建设越来越成功, 发展规划工作开展也越来越有效。

发展规划工作对于我国高校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 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 仍处于探寻、摸索时期, 因此我国高校发展规划机构的设立参差不齐。本文以“985工程”高校为研究对象, 初步探索分析了“985工程”高校发展规划机构的设置情况和运行模式。然而高校发展规划机构具体应如何设置、职能如何定位、工作如何运行, 还需要未来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摘要:发展规划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顶层设计, 对于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综述了我国高校发展规划工作的研究现状, 继而以39所“985工程”高校为研究对象, 分析这些高校发展规划部门的机构设置, 并对高校发展规划部门的运行模式进行了分类。结果表明“985工程”高校的发展规划部门主要采用顶层设计为核心的模式以及顶层设计与重点建设相结合的运行模式。最后, 文章提出应确立高校发展规划的地位, 明确高校发展规划部门的职责, 虚实结合, 采取有效的工作方式等建议。

关键词:“985工程”高校,发展规划,机构设置,运行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廷柱.组织特性对编制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影响[J].教育发展研究, 2012 (Z1) .

[2]吴应利.做好发展规划, 提高高校竞争力[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2005 (02) .

[3]张晓玲.高等学校规划机构的职能定位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8 (10) .

[4]王扬.我国重点高校发展规划部门的调研报告[J].企业导报, 2010 (01) .

[5]闫卫华.高校规划机构建设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 (03) .

门源回族自治县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篇3

为加强昆明地区医疗资源管理,合理规划设置医疗机构,科学调整和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满足区域内全体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的健康需求,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根据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卫生部《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和《云南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试行)》,结合《昆明市“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昆明市区域卫生规划(2011—2015)》,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情况

(一)昆明市地域及人口基本状况

昆明市是云南省的省会城市,西南地区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云贵高原中部,全市国土面积21,011平方公里,辖5区1市8县。2010年常住人口636万人,居全省各州市首位,人口密度303人/平方公里,人口自然增长率5.8‰;全市城镇人口比重为63.0%,户籍人口536.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占42.0%,农业人口占58.0%。

(二)昆明市医疗机构基本情况

随着昆明市经济社会和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的健康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到2010年底,全市居民平均预期寿命76.57岁,人群总死亡率6.12‰,婴儿死亡率8.05‰,孕产妇死亡率38.94/10万,居民健康明显改善,各项健康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到“十一五”期末,昆明地区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004个,总床位38056张,平均每千人拥有床位数5.7张。在3004个医疗卫生机构中,有医院21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60个,乡镇卫生院118个,门诊部50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2245个,疗养院6个,专科防治所(站)6个,血液中心1所。

在218个医院中,拥有床位30434张,占昆明地区总床位的79.97%。按医院类别分,有综合医院133个、中医医院12个、中西医结合医院4个、专科医院69个;按医院床位规模分,800张以上床位的医院8个、500—799张床位的医院4个、100—499张床位的医院73个、99张床位以下的医院133个。

2010年,昆明地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总诊疗3589.30万人次,其中218个医院共诊疗1868.44万人次,出院人数101.09万人次,每百门、急诊入院人数为4.7。病床使用率为85.78%,平均住院天数10.3天。

(三)昆明市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基本情况

到2010年,昆明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共有卫生技术人员41276人。其中,执业医师(助理)18636人,执业护士15059人,药师(士)1944人,检验师1631人,其他4006人。平均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助理)2.9人,执业护士2.4人。

二、指导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规划的指导原则

1.分类管理、严格准入原则。根据医疗卫生资源保有情况,建立完善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事业发展相适应、与区域人群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相匹配的医疗机构设置准入标准,实施医疗机构设置区域分类管理。

2.强化监督、依法退出原则。严格执行《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基本标准》,依法行政,加强监管,对达不到标准要求的医疗机构,依法实施退出机制,确保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3.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原则。严格控制医疗机构数量和规模,医疗机构增量以农村、新建城区、城郊结合部为重点。扶持社区医疗、急救医疗、康复医疗、精神病治疗康复、老年病治疗康复、心脑血管病专科、传染病专科、农村基本医疗等医疗机构的建设,使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符合城市、农村建设和卫生事业发展需要。

4.分级指导、合理配置原则。根据区域分类,合理设置提供高水平医疗服务的三级医院,满足基本医疗服务需求的基层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符合疾病谱变化需求的专科医院,形成医疗服务中心和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两个层次清晰、功能互补,保障型、特色型、消费型三者并存的医疗服务体系,实现病人合理分流,解决大型医疗机构资源利用过度,中小型医疗机构医疗卫生资源利用不足的现况,提高医疗卫生资源综合使用效能。

5.设置时间优先、公平性、可及性原则。医疗机构设置批准实行设置时间优先原则。从实际出发,面向全体人群,合理规划设置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服务半径适宜,能满足全市居民及流动人口的医疗服务需求,解决部分人群看病难等问题。

6.政府引导与市场配置相结合原则。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建设,坚持政府引导,鼓励社会资金依法举办医疗机构,允许依法有限量设立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鼓励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管理和服务模式,鼓励社会资金到医疗资源相对薄弱地区投入办医,改善医疗服务条件。

7.中西医并重原则。遵循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中西医并重,保证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等机构的合理布局及资源配置。

8.统筹兼顾,效率优先原则。根据区域人口数量和服务需求的增长,在充分整合现有医疗资源、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的基础上,合理配置医疗机构的规模和数量。

(二)规划的工作目标

强化医疗卫生机构全行业管理,通过区域分类、合理配置、引导发展、严格审批、规范竞争、优胜劣汰等手段,逐步实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合理布局,改善新建城区、城郊接合部和农村的医疗条件,缩小城乡之间、城市中心区域与城郊接合部之间、老城区与新城区之间的居民在享有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上的差异,为城乡居民提供就医便捷、服务完善、技术水平均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到2015年,在昆明地区建立起功能完善、专科配套、布局合理、管理科学、符合医疗机构分级管理原则,适应基本医疗服务工作需求的医疗服务体系,满足城乡居民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

三、分类管理与合理配置

(一)按照昆明市区域人口分布、医疗卫生需求、医疗卫生资源保有情况和医疗机构设置现状,实施医疗机构设置区域分类管理,将昆明市划分为四类地区。

1.一类地区。属于医疗卫生资源高度集中、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门类齐全、大型医疗设备配置完善、每千人口拥有病床数量、每千人口拥有的执业医师数量高于《云南省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标准》规定的标准,属于医疗卫生资源饱和、医疗服务能力相对过剩的区域。被列为一类地区的区域为:昆明市二环路以内所有地区。2.二类地区。现阶段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及医疗综合服务能力基本能满足居民需求,在2011—2015年期间居住人口不会发生大幅度增长的区域。列为二类地区的区域有:安宁、晋宁、宜良、石林、富民、禄劝、嵩明、寻甸、东川9县(市)区人民医院为中心,辐射半径2000米以内的所有区域。

3.三类地区。指到2015年,区域居住人口数量将急剧增加,现有医疗服务机构数量、质量和服务能力不能满足现状和发展需求的区域。在2011—2015年期间,列为三类地区的区域有:二环路以外五华、盘龙、官渡、西山四区内规划建设成为城市的所有区域;滇池旅游度假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呈贡新区的建城区和规划建成区。

4.四类地区。为医疗卫生资源严重不足的区域。在2011—2015年期间,列为四类地区的区域是:上述一、二、三类地区以外的区域。

(二)按照昆明市总体规划、区域人口分布、医疗卫生需求和医疗机构设置现状,将昆明主城划分为八个规划分区。

第1分区。即一类地区,为昆明市二环路以内所有地区。第2—8分区:即将规划中的三类地区划分为7个规划分区,具体为:第2分区(白沙河片区),规划人口36万人;第3分区(北市区),规划人口52万人;第4分区(高新技术开发区),规划人口42万人;第5分区(滇池旅游度假区),规划人口50万人;第6分区(东城区),规划人口76万人;第7分区(南市区),规划人口34万人;第8分区(呈贡新区),规划人口95万人。

四、设置规划与基本条件

(一)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1.一类地区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在一类地区,自本规划实施起,不再新设置审批政府举办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除外)。

在一类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按照《昆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执行。

2.二类地区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按照行政区域,各县(市)区各设置院前急救站1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审批按照《昆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执行;根据医疗服务的需求,遵循均衡布局的原则,适当设置专科医院、专科门诊部(诊所)、精神卫生诊所或药物依赖戒断机构。

3.三类地区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三级综合医院设置规划:2011—2015年期间,在已设置医疗机构的基础上,在第2—8分区各设置1所区域性医疗中心。区域性医疗中心床位规模控制在500床以上。

二级综合医院设置规划:在医疗卫生资源不足的三类地区,允许设置二级综合医院2—3所,床位规模控制在100—499张。

专科医院设置规划:在医疗卫生资源不足的三类地区,设置专科医院3—5所,床位规模控制在100—499张。主要提供老年病、康复、精神、心血管病、口腔、创伤、肿瘤等特殊医疗服务,体现高水平和专科特色。

一级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停止20—99张床位的综合医院、一级中医医院、一级中西医结合医院、20—69张床位的精神病医院设置批准。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按《昆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执行。

不设床位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停止综合门诊部、乡镇卫生院、普通诊所、卫生所(室)、医务室、村卫生所(室)的设置审批。允许在医疗卫生资源不足的三类地区,限量设置专科门诊部(口腔门诊部、医疗美容门诊部)、中医门诊部、民族医门诊部、中医诊所、民族医诊所、专科诊所(口腔诊所、医疗美容诊所、精神卫生诊所)。第三方独立医学检验和影像中心设置规划:2011—2015年期间,根据医疗机构布局、规模、数量和服务需求,设置2—3个第三方独立医学检验中心,设置2—3个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中心,为城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提供医学检验和医学影像公共服务。

院前急救站设置规划:在第2区设置3个院前急救站;在第3区设置5个院前急救站;在第4区设置3个院前急救站;在第5区设置4个院前急救站;在第6区设置5个院前急救站;在第7区设置3个院前急救站;在呈贡新区设置2个院前急救站。

4.四类地区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鼓励各级各类符合《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规定申办条件、达到医疗机构基本标准的医疗机构设置。

(二)医疗机构设置的基本条件 1.医疗机构建筑物条件

拟建医疗机构的建筑物应具有房产证、土地证等有效建筑物权属证明;拟建医疗机构的建筑物应具有房屋建筑质量合格证明文件;拟建医疗机构应与周围托幼机构、中小学校、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肉菜市场之间有物理分隔,符合卫生及预防疾病的要求。与餐饮单位、生产性厂房紧临的房屋,不得作为医疗用房;拟建医院的建筑物应为独立建筑,应单独使用,不得与其他经营服务机构共同使用。拟建门诊部的建筑物应独立设置,不得与其他机构、个人共同使用同一建筑物楼层,不得与其他机构、个人共同使用同一建筑通道。拟建诊所的建筑物应有相对独立的医疗服务场所;住宅、宿舍、居住小区会所及文化、体育、社区服务等公共建筑不得用作医疗用房。用作医院建筑物使用性质(以房地产权证明文件为准)应为医疗、商业、办公类等公共建筑;拟建医疗机构如可能影响相邻权利人权益的,卫生行政部门可要求设置申请人征询相邻权利人的意见;拟建医疗机构建筑应符合消防、环保等相关规定;如医疗机构设置申请方以虚假申报材料获得医疗机构设置、登记的,一经查实,由发证机关撤销其医疗机构设置批准及《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2.一类地区医疗机构设置基本条件

2011—2015年间,在一类地区不再新设置审批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但符合下述条件的,可适当放宽限制条件:①国内外著名大学医学院校,特指国家卫生部部属院校、国家211工程建设院校、所在国(地区)排名前10名的国外医学院校,来昆申请开办医院的。②国际、国内投资连锁医院的知名企业,具有5年以上连锁经营医院经验,连锁医院数量大于10间,来昆申请开办连锁医院的。③符合昆明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属于区域内稀缺医疗卫生资源,建成后能代表昆明地区该领域最高医疗技术水平的专科医院,且投资规模大于5000万人民币(外资1000万美元)的医院建设项目。④由国内中医药著名品牌经营企业申请投资举办的中医类医疗机构,且医院投资规模大于2000万人民币、其他类中医医疗机构投资规模大于500万元的,属于政府扶持、特色突出、社会认可的建设项目。⑤由国家级、省级、昆明市内著名临床专家(特指国家级、省级、市级有突出贡献的医学临床类专家,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的医学临床类专家,卫生部属、省属、市属三级甲等医院临床科室主任医师,国家级、省级、市级临床类学会主任委员或副主任委员)来昆申办门诊部、诊所的。

3.二类地区医疗机构设置基本条件

专科医院:能提供精神病、口腔医学、心脑血管病、血液病、皮肤病、老年病、康复医学、儿科医学等专科医疗服务。能达到《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规定的专科医院设置标准。设置申请人拥有拟设置医疗机构建筑物的产权或10年以上的使用权,建筑物符合医疗机构执业要求。投资规模不低于1000万元。间距现有的设床位的医疗机构500米以上。

中医门诊部、民族医门诊部、专科门诊部(含口腔门诊部、医疗美容门诊部):能达到《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规定的中医门诊部、民族医门诊部、专科门诊部设置标准。设置申请人拥有拟设置医疗机构建筑物的产权或5年以上的使用权。建筑物符合医疗机构执业要求。投资规模不低于200万元。间距其他医疗机构或已经规划设置的医疗机构500米以上。

中医诊所、民族医诊所、专科诊所(口腔诊所、医疗美容诊所):能达到《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规定的中医诊所、民族医诊所、专科诊所设置标准。设置申请人应具备相应类别执业医师资格、能满足《执业医师法》执业注册规定、在相同专业连续执业满5年以上的执业医师,并拥有拟设置医疗机构建筑物的产权或5年以上的使用权,且建筑物符合医疗机构执业要求。医疗美容诊所设置申请人应为从事医疗美容工作5年以上的执业医师,并取得医疗美容主诊医师资格。投资规模不低于50万元。间距其他医疗机构或已经规划设置的医疗机构500米以上。

精神卫生诊所或药物依赖戒断机构:符合《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相关文件对机构、人员的规定。

4.三类地区医疗机构设置基本条件

三级综合医院:应符合《医院基本标准》和《综合医院建设标准》等文件的规定。三级综合医院之间间距应大于4000米。

二级综合医院:应符合《医院基本标准》和《综合医院建筑标准》等文件的规定。投资规模不低于2000万元人民币。间距现有各类医院或已经规划设置的医院大于1000米。

专科医院:应符合《医院基本标准》等文件的规定。投资规模不低于2000万元。间距现有同类专科医院大于1000米。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达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标准》等规范性文件的有关规定。

专科门诊部(口腔门诊部、医疗美容门诊部)、中医门诊部、民族医门诊部:应符合《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院建筑标准》等文件的规定。设置申请人应合法拥有拟设置医疗机构建筑物的产权或10年以上的使用权,建筑物符合医疗机构执业要求。投资总额不低于500万元人民币。间距同类专科医疗机构500米以上。

中医诊所、民族医诊所、专科诊所(口腔诊所、医疗美容诊所、精神卫生诊所):应符合《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诊所基本标准》等文件的规定。设置申请人应为取得临床、中医、口腔类别《医师资格证书》的执业医师,具有相同专业执业医师资格,并经注册后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执业满5年。医疗美容门诊部(诊所)设置申请人除具备上述条件外,应连续从事医疗美容工作5年以上,并取得医疗美容主诊医师资格。投资总额不低于100万元人民币。间距其他医疗机构或已经规划设置的医疗机构500米以上。

5.四类地区医疗机构设置基本条件

医疗机构设置应达到《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规定的基本标准。

五、设置审批与执业登记管理权限

(一)医疗机构设置审批权限

1.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一类、二类、三类、四类地区拟增设100张床位以上的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以及专科医院、康复医院、妇幼保健院、临床检验中心(所)、临床影像中心、医疗美容机构(医院、门诊部、诊所)等医疗机构的设置审批工作。

2.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二类、三类、四类地区拟增设99张床位以下的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不设床位医疗机构(不含医疗美容机构)的设置审批工作,报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二)医疗机构执业登记权限

1.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一类、二类、三类、四类地区新增设100张床位以上的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以及专科医院、康复医院、妇幼保健院、临床检验中心(所)、临床影像中心、医疗美容机构(医院、门诊部、诊所)等医疗机构的执业登记工作。2.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二类、三类、四类地区新增99张床位以下的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不设床位医疗机构(不含医疗美容机构)的执业登记工作,报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严格把关。各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依照本规划,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确保规划的贯彻落实。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对符合条件审批的医疗机构要实施动态管理,严格执行医疗机构准入标准,严格执行医疗机构设置审批与执业登记备案制度。

(二)强化管理,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发挥医学会、医疗质量管理机构等中介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大对医疗机构的业务指导力度,加强培训,提高卫生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强化质控监督检查,完善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努力为人民提供满意的医疗卫生服务。

(三)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加强日常监管,开展经常性的监督检查,规范医疗机构的医疗行为,切实保障人民利益。

(四)严格依法行政,规范医疗市场秩序,促进我市医疗卫生事业有序、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五)本规划在执行中如需调整,由昆明市卫生局组织修改、论证后批准执行。

门源回族自治县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篇4

关于印发XX县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2—2015年)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政府有关部门:

现将《XX县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2—2015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XX县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四月十日

XX县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2012-2015年)

为更好满足群众医疗需求,公平普遍地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将各级各类、不同隶属关系、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医疗机构统一规划布局,充分合理地利用县内医疗资源,建立切合实际的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体系。根据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卫生部《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和《河南省医疗机构管理办法》,依照《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结合医疗机构设置现状,特制定本规划。

一、医疗机构设置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医疗机构设置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县卫生区域内居民和流动人口的实际医疗服务需求为基础,以合理配置利用医疗卫生资源及公平可及地向全体公民提供优质高效地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为目的,将各级各类、不同隶属关系、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医疗机构统一设置布局,引导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置,避免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重复浪费或遗缺不足。具体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公平性原则。面向全人群,充分发挥现有医疗资源的作用,以农村、基层为重点,适当控制城市医疗机构的发展规模,保证城乡居民尤其是广大农民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二)整体效益原则。在“控制总量,调整存量,优化增量,提高质量”的前提下,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充分发挥医疗系统的整体功能,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不断提高医疗机构整体水平,发挥医疗和预防保健网的整体效益。

(三)可及性原则。医疗机构服务半径适宜,布局合理,易为群众服务。

(四)分级原则。按医疗机构的功能、任务、规模将其分为不同级别,实行标准有别、要求不同的管理,建立和完善分级医疗体系。

(五)公有制为主提供基本医疗原则。全县医疗机构设置以公有制为主导,坚持以政府举办为主,社会力量举办为适度补充,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和参与医疗市场竞争,适度放开非基本医疗和特需、高端医疗服务。对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机构积极引导、统一布局、把握标准、加强管理,按照总量控制、适度发展原则设置。

(六)社区卫生服务为重点原则。随着基层医改的深入,逐步建立严格的双向转诊制度,分流就医层次,引导卫生资源向基层和社区流动,为居民提供全面、优质、高效和集预防、医疗、康复、保健、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

(七)中西医并重原则。保证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的合理布局及资源配置。

二、全县卫生资源及服务现状

(一)医疗机构。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638家,其中县级综合医院3家,中医院1家,妇幼保健院1家,乡镇卫生院 32家,专科医院2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卫生监督所各1家;民营医院8家,个体诊所(包括诊所、中医诊所和口腔诊所,下同)13所,村卫生室575所,医务室1家。1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建立了感染性疾病病区(科)。

(二)卫技人员和床位。2011年,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706人,其中注册执业(助理)医师1430人,注册护士780人。全县医疗机构核定病床总数2192张,平均每千人拥有病床1.24张,每千人拥有医师0.81人,每千人拥有护士0.44人。

(三)卫生服务状况。2011年全县医疗机构出院病人累计84280人次。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2011年全县参合农民130.869万人,参合率95.46%,筹集新农合资金2.99亿元。

(四)居民健康水平。2011年全县各医疗保健机构规范管理孕产妇13677人,全年接产总数13499人,孕产妇死亡率为0.14‰,婴儿死亡率为0.01‰,出生缺陷发生率为0.2‰,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8.7%,儿童系统管理率93.7%。免费开展婚前检查13779人,婚检率达87.43%。全年共报告传染病4353例,及时报告率为99.77%,报告发病数居前三位的主要传染病为乙肝、肺结核、手足口病,全县未发生重大传染病流行。

三、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布局要求

(一)具体设置规划

1、医疗机构:根据XX县人口和区域情况,现有县级医疗机构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保留设置现有代表区域水平的综合性医院1家,在县城凤凰新城新建一所民营综合医院,易地新建中医特色突出的综合性医院1家,保留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县妇幼保健院各1家。一个建制乡镇有一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村卫生室严格按照一个村一个设置,建制乡镇建成区和行政村不再新设个体诊所,加快一般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模式转型,专科特色突出、具有一定区域辐射服务能力的乡镇卫生院,促进向医院规模发展。依托县城区部分医疗机构建立新型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2、医疗床位:到2015年,按县域服务人口千人床位数2.9张配置,床位总量应设4930张。现有编制床位总量2192张,尚缺2738张。计划到2014年总床位达到4300张,其中:县人民医院1200张、县中医院600张、县妇幼保健院200张,乡镇卫生院累计1000张,其他医院300张,民营医院累计1000张。期间可根据实际发展情况需要对床位设置进行10-20%范围调整。

(二)医疗机构设置要求

1、县级医疗机构。到2015年全县拥有三级乙等以上标准的综合性医院1家、二级甲等标准综合性医院2家、二级甲等标准妇女儿童医院1家。

功能职责:县级医疗机构是全县医疗、教育、科研、急救的中心,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承担全县疑难病的诊治、急重症的抢救及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和业务技术指导职能。

2、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按照一个建制乡镇要有一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为原则,全县设置30家乡镇卫生院,其中确定10所卫生院建设成为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严格按照“一村一室”设置,建制乡镇建成区内及行政村不再新设置个体诊所。鼓励、引导村卫生室向社区卫生服务站转型或合并。

功能职责:乡镇卫生院是基层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中心,按功能分为一般卫生院和中心卫生院。一般卫生院:提供预防、康复、保健、健康教育、基本医疗、中医、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综合服务,承担辖区内公共卫生管理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任务;负责对村级卫生组织的技术指导和培训等。中心卫生院除具有一般卫生院的功能外,还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医疗服务和技术指导中心。村卫生室是基层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网底”,承担传染病疫情报告、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和常见病、多发病的一般诊治和转诊服务。

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县城街道办事处所在地原乡镇卫生院整体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县红星医院、县公疗医院积极创造条件,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县直其它医疗机构可以承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县城“村改居”的传统农业社区和乡镇建成区批准设立的社区,每一个社区可设置一个卫生室,逐步向社区卫生服务站过渡。县城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辐射不到的社区,可派驻卫生服务组织,承担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县城其它医疗机构也可以申请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付费。

鼓励、支持和引导一般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室创造条件,逐步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转型和过渡,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一体化管理。

4、机关、社团、企业和事业单位医务室。服务人数在500人以上的机关、工厂、企事业单位可申请设置医务室(医务室以诊所基本标准准入),500人以下原则上不予设置。学校根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申请设置。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设置的医务室不得对社会开放。

5、诊所。以“总量控制,优化布局”为原则,按县城区每5000人口设置一个营利性诊所规划设置,选址必须与其它医疗机构距离不少于500米。属租赁场所经营的,必须签定5年以上租赁协议。诊所原则上只登记1个诊疗科目。

6、民营医疗机构。现有民营医疗机构要严格按照医疗机构的类别、分类性质、诊疗科目等重新核定,要依法执业、规范经营,创造条件向二级以上规模专科医院发展,面向社会提供非基本医疗和特需、高端医疗服务。其它法人、组织和个人要求设置的门诊部及三级以下专科医院等,卫生行政部门要严格按照准入条件,统筹资源、合理布局,鼓励引导到经济欠发达乡镇、山区开办。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等社会力量举办二级以上规模、专科特点明显、能够辐射一定区域的医疗机构。

功能职责:民营医疗机构的设置主要是作为政府举办医疗机构的有效补充,以满足群众的多元化就医需求,同时有义务承担政府公共卫生应急事件等指令性任务。

7、县“120”医疗急救系统。以建立“指挥灵敏、反应快速、装备精良、技术精湛”的急救网络体系为目标,坚持就近、安全、迅速、有效的原则,建立健全全县医疗急救指挥系统和急救网络。2013年前建成比较完善的县“120’’急救体系。按照城市人口每5万人、农村人口每10万人一辆的标准配备救护车。

功能职责:县“120”急救指挥中心主要职责为受理呼救电话,组织、指挥、调度各急救站(点)医疗急救工作,组织院前急救知识培训等工作。突发紧急事件时,辖区内其他县级医院、民营医院、乡镇卫生院等医疗机构救护车接受县“120”急救指挥中心统一调度。

8、感染性疾病病区(传染病区)。本县暂不设传染病专科医院,在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院(县第一人民医院)设置独立的感染性疾病区(科),用于收治全县传染病住院病人。乡镇卫生院以上医疗机构均要设立符合要求的感染性疾病门诊(预检分诊门诊),并设置相对独立的传染病病房。

当发生重大灾害、事故、疫情等特殊情况时,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卫生服务人员有义务执行政府指令性任务。

9、精神病防治机构。现有县精神病医院和安定精神病医院要按照《一级精神病医院基本标准》完备卫生技术人员、增设开放床位、提升服务能力,并承担全县重性精神疾病的筛查、管理、业务指导和高危因素干预、控制等任务。

10、中心血站。2014年前,按照省辖市中心血站标准设立,履行职责,保证临床用血安全。

11、康复医院(中心)。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支持,选址新建一所集康复、临终关怀、健康体检、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县老年娱乐康复医院(中心),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增多的挑战。

12、计划生育服务机构。计划生育服务机构按照计划生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设置审批。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

机构,由卫生行政部门审批,并向同级计划生育行政主管部门 通报。

四、设置申请和执业要求

(一)设置申请和执业登记。任何单位和个人申请设置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按照《卫生行政许可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实施细则》、《卫生部关于医疗机构审批管理的若干规定》和《河南省医疗机构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申请设置审批,进行执业登记并领取《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后方可执业。公立医疗机构按照《河南省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办法》设置。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不得开展诊疗活动。《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不得出借和转让。

(二)卫技人员执业管理。任何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护士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进行执业注册,并严格按照执业规则执业,承担各种法律责任,遵守国家卫生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和管理制度,接受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将依法进行惩处。

五、监督管理和处罚

(一)监督与管理。县卫生行政部门要依据职责权限负责全县范围内医疗机构的设置审批、执业登记、校验、注销和对医疗机构执业活动的监督、检查、指导,并协调或组织对医疗机构的评审。辖区内医疗机构中的医务人员必须服从县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

(二)处罚。医疗机构违反《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实施细则》、《河南省医疗机构管理办法》和其它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县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违法违规行为给予相应处罚,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六、附则

门源回族自治县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篇5

------------

卫医发〔2005〕500号

卫生部关于印发《采供血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血液制品管理条例》和《血站管理办法》,在广泛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我部组织制定了《采供血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现印发你们,请按照本指导原则制定本地区采供血机构设置规划并遵照执行。附件:采供血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 二○○五年十二月十六日 附件:

采供血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血液制品管理条例》和《血站管理办法》,制定《采供血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遵照本《指导原则》制定本地区《采供血机构设置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一、采供血机构分类

采供血机构分为血站和单采血浆站。

(一)血站。包括一般血站和特殊血站。

1、一般血站:分为血液中心、中心血站和中心血库。

2、特殊血站:包括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和卫生部根据医学发展需要设置的其他类型血库。

(二)单采血浆站。

二、《规划》的目标和原则

(一)血站设置规划以满足临床用血及特殊血液成分需要为目的,对机构、采供血量、人员和设备等卫生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合理配置,构建与区域人口、医疗资源以及临床用血需求相适应,有效、经济、布局合理的采供血服务体系,改善和提高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

(二)单采血浆站设置规划应当综合考虑区域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状况、疾病流行情况以及血液制品的生产所需原料血浆的实际情况,对机构规模、采供浆量、人员和设备等进行统筹规划;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设置单采血浆站。

(三)采供血机构设置规划应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人口、医疗资源和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相适应,体现整体、集中、标准、规模化管理,优化资源配置。

(四)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在规划血液集中检测实验室和本辖区一般血站服务区域时,可根据实际供血距离与能力等情况制定,不受省内行政区划的限制。

三、设置标准

(一)一般血站

1、血液中心:在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和直辖市,应规划设置一所相应规模的血液中心。2、中心血站:在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可规划设置一所相应规模的中心血站。中心血站供血半径应大于100公里。距血液中心150公里范围内(或在3个小时车程内)的设区的市,原则上不单独设立中心血站;与已经设立中心血站距离不足100公里的相近(邻)设区的市原则上不单独设立中心血站。

3、中心血库:在血液中心或中心血站3个小时车程内不能提供血液的县(市),可根据实际需要在县级医疗机构内设置一所中心血库,其任务是完成本区域的采供血任务,供血半径应在60公里左右。距血液中心或中心血站3个小时车程内的县(市)原则上不予设置。4、一个城市内不得重复设置血液中心、中心血站。血液中心和中心血站可根据服务区域实际需要,设立非独立的分支机构、固定采血点、储血点。固定采血点、储血点不得进行血液检测。

(二)特殊血站

1、2010年以前全国规划设置4-10个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符合规划的省级行政区域范围内,只能设置一个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不得在批准设置地以外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置分支机构或采血点。

2、根据医学发展需要设置的其他特殊血液成分库的设置标准由卫生部另行制定。

(三)单采血浆站

1、单采血浆站应设置在县(旗)及县级市,采浆区域选择应保证供浆员的数量,能满足原料血浆年采集量不少于30吨; 2、单采血浆站不得与一般血站设置在同一县行政区划内;

3、经血传播的传染病流行或高发的地区不得规划设置单采血浆站; 4、前一和本自愿无偿献血未能满足临床用血的设区的市辖区范围内不得新建单采血浆站。

四、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划》内容与权限

(一)在省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卫生行政部门具体负责制订《规划》并组织实施。

(二)制定规划应分析服务区域内居民医疗服务及其医疗用血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血液资源环境。根据服务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地理条件、人口状况、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对医疗服务需求进行预测,确定服务区域内所需要的采供血机构类别、级别、数量、规模及分布及其服务区域范围。设计制作采供血机构现状图和设置规划图。

(三)《规划》应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报卫生部备案。

五、采供血机构的调整和《规划》的修订

(一)各地在实施《规划》的过程中,应对现有不符合《规划》要求的采供血机构予以调整。已经重复设置的,必须限期予以撤并。

门源回族自治县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现场

本研究选择山东省(章丘市、昌乐县和东阿县)、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永宁县和中宁县)各3个县,选择原则是开展新农合试点县、市,经济水平有一定梯度,兼顾地理分布,当地政府自愿参与研究。

1.2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主要为现有资料和现场调查资料。现有资料包括:各项目县2005—2008年新农合相关政策文件、实施方案、总结报告与规章制度。现场调查:主要是个别访谈。

1.2.1 调查对象:

县卫生局负责人、县财政局负责人、乡政府负责人、村委会负责人、县及乡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乡镇卫生院管理人员和骨干医生、村医以及村民,共53人。

1.2.2 访谈内容:

村卫生室的基本情况,如人员、药品、房屋和设备建设、公共卫生及基本医疗服务开展情况等;全县新农合的开展情况尤其是新农合在村卫生室的定点、补偿方式、监管与考核情况;新农合开展前后村卫生室的变化等。

1.3 资料分析

深入挖掘现有资料:记录访谈内容,将录音内容转录成文字,采用框架分析法,运用定性分析软件MAXqda分析定性资料;根据访谈提纲和定性指标,列出由新农合定点和非定点村卫生室业务量、服务质量等方面问题组成的分析框架,对所有访谈内容进行编码,再进行类属分析与归纳综合分析。

2 结果

2.1 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山东省村卫生室基本情况

2.1.1 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山东省村卫生室相关政策背景。

宁夏回族自治区基本上是1个行政村设立1所村卫生室,村卫生室为个人经营的形式,1所村卫生室由1名村医或者夫妻两人开展工作。2006年6月1日开始,宁夏回族自治区全区实行药品“三统一”制度,即统一招标、统一配送和统一价格,药品零利润。2007年7月1日开始,宁夏回族自治区全区村卫生室实施村卫生室绩效考核与财政补助办法,在每个村卫生室每月100元补助的基础上,再按村卫生室实际服务人口,给予人均2元的公共卫生经费补助。山东省3个县、市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实施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进行了调整重组,合并了一些个人的或条件较差的卫生室,转变为集体运行的形式,3~4个行政村集中建立1所村卫生室,村卫生室规模相对比较大,人员4~10人左右,医生、药士、护士和财务人员等均有基本职能分工。村卫生室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医疗收入。不论是新农合定点还是非定点村卫生室,药品价格由各自所属乡镇卫生院统一规定,同一个乡镇的村卫生室药品价格一致。大多数卫生室的药品价格比药店的价格贵。

2.1.2 新农合制度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山东省村卫生室运行的基本情况。

2005年1月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3个样本县启动新农合试点工作。2005—2008年,3个县市中除了中宁县和青铜峡市各有几所村卫生室进行新农合定点单位试点外,大多数村卫生室为新农合非定点单位,3个县、市的乡镇卫生院是新农合定点单位。2005—2008年,3个县、市中除了中宁县在2008年开始试行门诊统筹外,其他县、市都是实施门诊个人账户制度,人均8~11元,家庭成员间可以共享。2005—2008年,山东3个样本县市基本上有50%的村卫生室纳入新农合定点。新农合在定点村卫生室实行门诊统筹制度,门诊补偿比例和每人每年门诊补偿的最高限额逐年调整并呈上升趋势。2008年章丘市、昌乐县和东阿县的门诊补偿比例分别为20.0%~30.0%、25.0%和25.0%,门诊补偿最高限额分别为80元、200元和100元。在实施门诊统筹制度的同时,东阿县参合农民同时有人均6元的新农合个人账户。

2.2 新农合的开展对村卫生室产生的影响

2.2.1 随着新农合的开展,定点村卫生室的门诊量有所上升。

宁夏回族自治区新农合定点试点村卫生室和山东省定点村卫生室几乎都反映出开展新农合后,就诊病人有所增加。不同之处在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定点村卫生室反映由于新农合的开展病人增加明显,而山东省的定点村卫生室反映病人有所增加但是增长幅度不大。反映门诊量增加的村医认为门诊量增长有两个原因,一是报销多,或药品便宜(尤其是宁夏回族自治区药品零利润),老百姓来(看病)的肯定多一点了;另外,昌乐县村医提到,新农合带动了个人门诊的整顿与医疗市场的规范,村卫生室竞争力加强了。如南郝镇有个村医说:“原先没有新农合的时候有个人门诊的,现在基本上没有个人门诊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新农合定点村卫生室病人增加明显,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1)村卫生室的新农合定点处于试点状态,1个乡镇只有1~2个定点村卫生室。在众多非定点村卫生室中,新农合定点村卫生室有较强竞争力。(2)2008年中宁县新农合门诊补偿模式由之前的个人账户每人8元转为统筹,在村卫生室就诊可以享受25%的医药费用补偿,使村卫生室就诊病人相比以前有很大增长。(3)200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宣布全区将于2009年全部改为门诊统筹,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鼓励农民在2009年前使用完个人账户金额,因此,青铜峡市反映2008年定点村卫生室的门诊量增长迅速。在山东省,门诊病人上升幅度不大主要有两方面原因:(1)多数村卫生室为新农合定点单位,服务人口基本上还是原来覆盖的人口,病源有限。如昌乐县一位村医介绍:“原来可能1天23位(病人),现在28位。不管怎么做,人口总是那么多,病也只是那么多,人口又不增加”。东阿县的一位村医也指出:“(新农合实施以来门诊病人)差别不是很大,因为新农合不是说只有一个地方有”。(2)药店分流了部分病人。定点村卫生室有门诊报销封顶限额,在村卫生室药价高于药店的情况下,部分村民达到报销的封顶限额后不再到村卫生室,而是去药店买药。

2.2.2 新农合非定点村卫生室几乎都反映随着新农合的开展病人流失严重。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新农合定点村卫生室处于试点阶段,定点村卫生室很少,非定点村卫生室的竞争对象主要是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基本上都是新农合定点单位,分流了村卫生室的部分病人,村卫生室收入也受到一定影响。在山东省,主要原因是村卫生室药品价格比药店贵,病人流失到药店买药比较严重。据东阿县一位新农合非定点村卫生室的村医介绍:“上面(即乡镇卫生院)统一规定的药(价),我们没有办法改,要是改的话,我们也要赔本了,但是按照规定的药价,老百姓就抱怨了,他们就不高兴了。他们跟药店里面比,发现药店的价格低。现在我们这边不好办,我们这边又不报销。要是我们可以报销25%的话,他们就不去上面看病了。实际上来说实施新农合对我们有影响,我们的收入减少了”。

2.2.3 新农合的开展增加了村卫生室非医疗服务的工作内容。

访谈中了解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山东省,不论是新农合定点村卫生室还是非定点村卫生室,村医都有宣传新农合的任务。部分县、市新农合开展初期需要乡村医生上门收取农民参合费用。另外,宁夏回族自治区由于新农合基金结余较多,青铜峡市和永宁县利用新农合基金,在参合农民间开展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据某县卫生局介绍:“(新农合基金)累计结余大于25%的可以搞体检。2008年73万元用于体检”。乡村医生配合乡镇卫生院完成对村民的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工作量有所增加。永宁县望洪镇的一位村医说:“像我现在7天30块钱的油又没有了(即骑摩托车7天消耗了30元的燃油费),下庄子(到村庄里),搞健康体检。村上宣传,早晨五点多下去(到村上宣传),晚上九、十点钟回来”。山东省的村医收入来源主要为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任务是作为必尽的义务在执行。山东省项目县一位卫生局局长说:“我们乡村医生没什么待遇,没什么政策,所以你卫生所挣了(钱才能)发工资”。访谈中能感受到山东的村医总体上开展公共卫生工作积极性不高。如章丘市一位村医说:“我们现在也没有什么保障,以后养老更没有保障了,我们现在做的什么健康档案都是义务工”。

2.2.4 新农合的开展有助于村卫生室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

(1)新农合通过改善药品的供应提升了村卫生室的服务质量。随着新农合的开展,各级管理机构加大了对村卫生室的监管,尤其是药品监管,村卫生室药品质量更有保障了。药品质量的提升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为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东阿县的一位农民反映:“现在药铺里也有卖药的,但是那个药不真,去卫生室放心”。章丘某乡镇负责村卫生室管理的李医生认为:“因为有了新农合,卫生所可以报销,报销后支付的价格虽然基本上和药店差不多,但老百姓觉得卫生室的药质量有保证”。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随着新农合的开展,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药品“三统一”的背景下,药品质量有保证。如中宁县的一位村医提到:“以前招标不来的好药现在有了,以前比如十样药,只能招来三四样,现在有了新农合用药目录,药品逐渐到位,质量有保证”。(2)新农合带动了村卫生室的硬件建设,医疗环境得到改善,服务质量间接得到提升。在山东省,村卫生室进行了调整重组,合并了一些个人或条件较差的村卫生室,村卫生室都是集体运行的形式,达到新农合定点建设标准才能确立为新农合定点单位。这一规定促进了村卫生室的建设,有助于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如山东省东阿县的一位村医反映:“上面合作医疗办公室得跟你验收,(我们村卫生室的)房屋不符合要求,所以没有成为新农合定点村卫生室。我下一步准备装修,以达到新农合建设标准”。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随着新农合的开展,全区开展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给每个村卫生室配备“10小件”设备,改善就医环境,间接提升了服务质量。如中宁县的一位农民反映:“村卫生室现在还可以,以前不行,才盖的楼,以前是个坑,现在好多了”。另外,新农合促使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村医提高了自身竞争力,有助于提高服务质量。如永宁县的一位村医提到:“我们现在看的病人多是回头的病人,他们(病人)走了(因为乡镇卫生院是新农合定点,故到乡镇卫生院看病),之后又过来了”。

3 讨论与建议

随着新农合的开展,山东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村卫生室门诊人次都有所上升,说明新农合提高了参合农民的有效需求。产生的积极效应是参合农民的卫生服务利用提高,村卫生室的医疗收入也有所增长,同时,还促进了村卫生室卫生服务能力的提高。这一研究发现与刘远力等[3]得出的结论一致,即把政府对卫生服务供方的补助,部分转移给卫生服务需方(新农合的补助),调整资源分配,对卫生服务提供者和患者都是有利的。

村卫生室作为三级医疗保健网的网底,多数情况下是农民就医的首选单位。如李晓梅等[4]的研究表明,农民两周患病就诊的主要机构为村卫生室,占总就诊人次的44.5%。将村卫生室纳入新农合定点单位能够让大多数农民体验到新农合带来的实惠。宁夏回族自治区村卫生室的新农合定点尚处于试点状态,非定点村卫生室的村医普遍反映随着新农合的开展,病人流失严重,影响了村医工作的积极性。宁夏回族自治区有待于提升村卫生室的服务能力,推广新农合定点单位。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村卫生室大多数实质上是私人经营性质的,新农合基金的安全使用与管理需要较大的监督力度,建议使之集体化,以减少新农合基金不良使用的可能性。同时宁夏回族自治区县级新农合信息化建设较缓慢。调查县、市的县级新农合管理办公室只有内部网络,与新农合定点机构没有联网,村卫生室也没有电脑等设备,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以简化新农合管理程序。

山东省村卫生室药品统一从乡镇卫生院购进,并且统一定价,进药渠道得到了规范化管理。但是山东省的乡镇卫生院财政补助不足,总体上还是存在以药养医的情况[3]。尽管根据刘远力等人的研究表明,合作医疗是一种预先支付医疗费用的方式,可以减少医疗服务需求的不确定性[3],山东省的新农合参合农民存在流失到药店的现象。原因主要是药店同类药品价格低于村卫生室药品价格。为了保障药品质量,吸引农民到村卫生室购买正规药品,村卫生室的药品价格需要降低。而解决村卫生室药品价格的根源在于需要解决乡村卫生机构的生存问题,使其不需要通过高的药品加成赚取利润。另外,为了提高村医工作积极性,把公共卫生工作落到实处,山东省应该给予村卫生室一定的公共卫生经费补助。

(致谢:本研究得到山东省卫生厅、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厅和章丘、昌乐、东阿、中宁、青铜峡及永宁6个县、市卫生局及合管办等单位相关领导与工作人员的协助与支持,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周绿林,李绍华.医疗保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56-58.

[2]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2002-10-19.

[3]刘远力,饶克勤,胡善联.农村健康保健制度与卫生服务[J].中国卫生经济,2002,5(21):7-10.

【门源回族自治县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推荐阅读:

回族的风俗习惯作文06-27

洛宁县回族镇王东小学开展“爱国主义”读书活动方案05-24

上一篇:加拿大研究生留学选校下一篇:A2:高中体育与健康课说课稿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