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学活动方案教案设计
1.使用玩沙工具装沙游戏。
2.用不同工具装沙子。
3.感知沙子的特性。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5.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活动准备:
玩沙桶若干,玩沙工具(铲子、勺子),律动音乐。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出示小桶,装满沙子。
装沙注意事项:不要把沙子弄到小朋友身上;不要用手揉眼睛。
二、探索活动
1.认识工具。
观察幼儿工具使用情况,适时指导。
2.相互交流。
请幼儿坐下来,请装满的孩子说说用什么装的,再请没装满的孩子说说用的什么,比较两种工具的大小。
3.选择合适的工具再次装沙。
三、创造活动
一、化学小实验是幼儿科学活动的重要载体, 是幼师化学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人们一直认为化学实验与幼儿科学活动相距甚远, 加之幼儿园科学活动内容中化学方面的知识几乎没有, 部分幼儿教师化学知识欠缺, 认为要创设与化学相关的科学活动设计方案是一件较难的事情。其实不然, 只要老师能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和预设, 不追求一种标准的化学实验操作, 利用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 就能设计出幼儿感兴趣的“游戏”形式。幼儿思维处于直觉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水平, 化学游戏能让幼儿感到好奇、有趣, 通过亲自感知、触摸、操作等方式, 使之智力活动处于积极状态。如, 在“我是小小调酒师”活动中, 幼儿看见酒杯、滴瓶等, 其好奇心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 再让幼儿动手操作, 其新奇、有趣、亲自动手、变化明显等都很符合幼儿学习特点。在幼儿师范化学教学、学生实验活动中, 可有意识地增加一些与幼教、与幼儿园相关联的化学知识;增加适合幼儿园游戏的化学小实验、小魔术, 把书本知识与幼儿园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提高幼师生的科学素养。这样, 幼师生在今后的教学中, 就会把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趣味化学实验案例, 在充分考虑其可接收性、参与性、安全性的基础上, 设计成为能让幼儿观赏或参与的有趣的游戏活动。适合于幼儿园的化学小实验很多, 现部分举例以供参考。“找空气”, 目的:感受物质燃烧现象———火, 认识空气的存在;准备:生日小蜡烛、火柴、透明玻璃杯等。“看谁认得快”, 目的:认识动物;准备:用稀碱液画有小动物的白纸、一杯神奇的药水———酚酞等 (也可制作为“打狐狸”比赛等) 。“我是小小调酒师”, 目的:培养观察力, 简单操作动手能力;准备:两个酒杯, 装有稀氢氧化钠、稀盐酸、酚酞溶液的滴瓶。“玩水”, 目的:认识水的基本特征, 培养节约用水意识;准备:装有水和牛奶的玻璃杯, 装有醋的瓶子, 水盆等。“会自动充气的气球”, 目的:培养动手能力, 感受神奇的科学世界;准备:装有食用白醋的锥形瓶子, 小苏打, 气球等。“盐不见了”, 目的:认识食用盐的性质, 知道盐的作用;准备:食盐、沙子、食用油、水、玻璃杯、药匙等。“盐水浮蛋”, 目的:幼儿初步接触密度现象;准备:食盐、水、水杯、鸡蛋、药匙。此外还可制作教室科技角“晴雨伞”, 用硬纸制作一个小人, 用吸水性好的纸制作一小伞 (并用浓二氯化钴反复涂几遍) , 从伞的颜色变化预测晴雨变化。教师还可为幼儿表演: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水中生火、淀粉密信等魔术。
二、科学活动设计示例
1. 大班科学活动方案设计———找空气, 活动目的:
认识常见现象———火;知道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帮助燃烧、帮助呼吸的性质。活动准备:生日小蜡烛、小平板玻璃、玻璃杯、火柴等。活动过程: (1) 教师引入活动, 说一说:你们见过火吗?火是什么样子的?蜡烛燃烧可产生火吗? (分别让幼儿自由回答) 。试一试:谁能点燃老师面前的蜡烛呢 (分别请几位小朋友上台操作) ? (2) 幼儿分组活动, 下面请各组小朋友点燃蜡烛, 置于玻璃板上 (可在老师指导下完成) 。用眼睛能看见什么?用手靠近火时有何感受 (请小朋友们回答) ?老师适当讲解并概括:手感到热, 眼能看见火 (光和热现象) 。请小朋友用玻璃杯倒扣在蜡烛上, 发生了什么现象? (3) 结束活动, 空气能帮助燃烧, 还能帮助呼吸。结束后可教唱或猜谜语, 如, 空气歌:世上有一宝, 谁都离不了;看也看不见, 摸也摸不着;要问它是谁, 就在身边找。
2. 游戏———小小运动会:
看谁打得准, 活动目的:锻炼幼儿动手能力;获得初步科学体验;充分激发幼儿积极尝试的欲望。活动准备:酚酞溶液、稀氢氧化钠溶液、小木板、棉花、竹剑、稍厚的白纸等。活动过程: (1) 活动引入, 小朋友, 你们玩过投剑游戏吗?幼儿自由回答。并让几个小朋友来试一试、投一投, 看能否击中小木板中画圈的位置。我们今天就来进行投剑能手选拔赛, 看谁打得准!并进行决赛选出个人前六名、小组前三名, 我们还要对获胜者发奖品哟!展示小小奖品。 (2) 分组并准备比赛, 把小朋友们按课桌位置分为六组, 各选出队长一名, 每组选出三名运动员参赛。教师把事前用氢氧化钠溶液浸湿, 并晾干的较厚的白纸固定在小木板上。并用黑色笔迹画出四个环, 中间为十环, 依次为九环、八环、七环 (七环以内都用氢氧化钠溶液浸润过) , 可准备几张这样的纸, 备用。在一定距离处, 画一投掷线, 若超过此线, 视为犯规, 不计成绩。并在教室黑板上列出比赛用的记录表。 (3) 开始比赛, 教师先把棉花球固定在竹剑上, 并用酚酞溶液浸湿棉花球。现在老师宣布第一轮比赛正式开始!每队派一名选手投打靶环, 并记录成绩。白纸变红说明击中靶环, 十环内记10分, 其余记相应分数;投到环外, 则无颜色变化, 也记5分。老师简评第一轮比赛后, 继续第二轮、第三轮比赛。分组比赛完后, 根据剩余时间多少, 每组再选出一个或二个小朋友参加运动, 但不计入小组总分。 (4) 颁奖, 竞赛活动结束后, 根据得分多少, 宣布本次运动会获奖名单, 小组一、二、三名;个人前六名的选手名单, 并发给相应奖品。 (5) 活动延伸, 教师展示化学小魔术:清水变红。酚酞溶液和另一种药水 (稀碱溶液) 在一起的时候, 会变成红色。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的变化, 只要我们小朋友仔细的观察, 还会发现许多奇妙的现象。请小朋友回去后找一找、看一看, 把你的发现来告诉大家。将科学活动具体化、幼儿化、趣味化, 是幼儿师范学校化学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以上教法和观点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化学 (幼儿师范学校课本) [M].北京:人民教育出板社, 1986.
活动名称:小班区域活动动物乐园
适合年龄:3—4岁幼儿
区域设置:开心书吧(图书区)、妙手生花(美工区)、玩具王国(建构区)、奇思妙想(益智区)、小动物餐厅(角色区)、梦想剧场(表演区)、梦想农庄(种植区)
一、区域创设意图
游戏是童年期的一种快乐活动,而且它也是一种对幼儿成长发展和学习有价值的活动,但传统的游戏存在不小弊端:1.提供游戏类型或活动形式单调,大部分以积塑拼插游戏为主。2.统一安排,硬性规定活动内容形式即玩什么,怎样玩不是由幼儿自己做主的,而是由教师统一安排规定的。指导也较程式化,特别是游戏条件与环境创设不利。
区域活动的设置,改变了原有的游戏模式,游戏改为人为创设自然情景,幼儿自主选择游戏。结合主题活动,投放相应材料,使游戏成为幼儿学习和探索的主题,幼儿可以自己决定玩什么,怎么玩,充分自主小班区域活动设计方案,同时让每一主题的内容在游戏区域中得到延伸和提高。教师结合主题、班级特色及幼儿实际情况等,确定游戏的教育目标制订计划,通过创设适宜的游戏条件,并在活动过程中指导影响幼儿的行为,激发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兴趣,积极实践操作探索,从而达到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二、区域活动名称、目标及材料准备
1.开心书吧——小动物书屋
目标:(1)指导孩子如何取放图书、能一页一页地翻看图书。
(2)知道要爱惜书籍、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在图书区要保持安静。
准备:小动物图书若干、泡沫地垫、小靠垫、小桌、书架。
2.妙手生花(美工区)——小兔手工坊
目标:(1)体验亲自做手工的乐趣。
(2)掌握撕、粘、折、搓、包等手工技能。
(3)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材料,进行创作。
准备: 各色蜡光纸、皱纹纸若干、固体胶、彩笔、橡皮泥等。
3.玩具王国(建构区)——熊宝宫殿
目标:(1)体验给小熊宝宝盖房子的乐趣。
(2)在取放、堆叠积木的过程中,发展幼儿手眼协调能力。
(3)在把积木时而堆高,时而围合的过程中,获得理解空间的关键经验。
准备:软体泡沫积木、废旧纸盒、薯片盒若干、各种建筑物造型图片
4.奇思妙想(益智区)——动物大发现
目标:(1)(认识几种常见的小动物,了解他们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
(2)初步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建立简单的图画概念,学会辨别物体的特殊细节。
准备:小动物嵌板、动物拼图。
5.小熊餐厅(角色区)
目标:(1)体验角色扮演的乐趣,知道做客及接待客人的基本礼仪。
(2)学会使用礼貌用语,能友好地与同伴交往、合作。
(3)培养幼儿的生活能力,规范餐厅礼仪动作。
准备:小熊头饰、餐具若干、厨房用具、家具。
6.梦想剧场(表演区)——动物大舞台
目标:(1)体验参加舞会、表演节目的乐趣,激发幼儿的表演欲,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2)能模仿各种小动物的动作及叫声。
(3)主动借助各种材料发出不同的声音。
准备:各种动物头饰、各种打击乐器、饰品若干、表演服张、音乐
7.梦想农庄(种植区)
目标:(1)体验种植各种植物的乐趣。
(2)了解种植的基本常识。
(3)掌握各种植物种植的栽培要点。
准备:各种植物种子、种植盆若干、土壤。
三、本次区域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流程
1.发起活动:
(1)介绍新材料与问题提出
“为了提高小熊餐厅的服务质量,我们准备了小熊餐厅菜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上面都有哪些菜?”
“请小朋友们想一想,我们在给客人做准备工作、上菜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2)巩固区域活动规则
插牌安静进区;学会轻声交流,友好合作;爱惜物品,收放整齐;只能在自己选择的区域里游戏。
(3)提出任务
今天的所有活动区都将开放,并且每个区的材料都很丰富,你们可以自由地选择,相信你们一定会玩的很开心。希望在活动结束后能够给大家分享一下你今天玩了什么游戏?有什么新的发现?
2.快乐游戏:
(1)幼儿随音乐自主选择区域,插牌进区。
(2)教师细心观察幼儿游戏,针对重点区域进行指导,做好观察记录。
重点观察及指导要点:
观察角色区“小熊餐厅”幼儿角色分工是否明确,交流沟通是否通畅?教师平行介入或交叉介入对幼儿进行引导。
(3)活动结束音乐响起,幼儿自觉收拾整理各区的物品,安静就坐。
3.分享交流:
(1)引导讨论本次活动中最开心的游戏体验。
我们的游戏结束了,谁来说一说,你玩了什么好玩的?和谁一起玩的?能不能把你们完成作品给大家展示一下?
(2)交流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探讨解决的办法。
游戏的时候遇到了什么困难?你是怎样解决的?
(3)多种方式评价游戏的效果,对幼儿的表现给予正面积极的鼓励,为下一次活动经验的提升作基础。
规则执行方面教师和幼儿个别点评。
经验提升方面小组展示。
收拾物品方面请幼儿集体互评。
作者简介: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细心观察和亲自动手的能力。
2、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表述蚂蚁的形状、颜色和身体特征。
3、从小培养幼儿爱护小动物的意识。
[活动准备]
蚂蚁头饰、蚂蚁挂图、放大镜每人一个、盆、沙子、小碟、投影仪、活蚂蚁、小透明盖。
[活动过程]
活动一:
1、把投影仪打开,上面放着几只活蚂蚁在上面爬,让幼儿猜猜这是什么?教师:“ 小朋友们,今天教师让你们看一种很有趣的小动物,你们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幼:“小蚂蚁。”师:“你们可真聪明”
2、比赛捉蚂蚁:让幼儿从大盆里用手把蚂蚁捉到自己的小碟子里,再思考一下用什么方法让蚂蚁不要爬出来。
师:“ 你们看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好多小蚂蚁,你们想不想和它们玩呀?那好,咱们做个游戏,比赛捉蚂蚁,看看哪个小朋友最胆大。把盆里的小蚂蚁捉到自己的小碟子里,捉好之后还要想办法不让蚂蚁爬出来。好了,你们听明白了吗?”师:“准备好了吗?开始比赛。”
3、观察蚂蚁:让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自己捉到的蚂蚁是什么样的?(小不小呀?是什么颜色的?有没有眼睛、口、足…?)小朋友做事要有始有终,我们现在再把小蚂蚁放回去。
活动二:看挂图,分析挂图
在教师的指导下,来分析蚂蚁的外形特征。说出自己看到的蚂蚁和挂图上的有什么不同吗?
师:“ 小蚂蚁我们都观察了,现在呀,我们来看一只大蚂蚁,你们想不想看呀?
出示挂图
师:“ 那你们看看你们捉到的蚂蚁和教师这里的这只蚂蚁一样吗?”
师:“ 有说一样的有说不一样的,那哪一样哪不一样?”让幼儿观察挂图
师:“ 谁能看出蚂蚁身体分为几部分?”(头、胸、腹三部分)
师:“ 那我们再看一看,蚂蚁头上都有什么呀!”(眼睛、口、触角)
师:“ 那你们知道小蚂蚁的触角是干什么的吗?”(两蚁相遇时,靠触角相碰,传递消息,就像我们说话一样)
师:“ 胸上还有什么?”(叫足,一共有三对)
师:“ 好了,我们今天知道了这么多关于小蚂蚁的知识,你们表现的都这么好,想不想玩一个游戏呀?”
活动三:游戏《小蚂蚁搬豆》
1、交代游戏名称
2、这个游戏怎么玩呢?老师会选出最听话的小朋友来玩。
小蚂蚁们先站好两组进行比赛,看哪组搬的最快。
玩法:小蚂蚁们在搬豆过程中要遇到很多困难。先钻过山洞,跑到小河边,跳过小河,爬到小豆豆那里,拿一个豆跑出起点。
3、游戏反复玩几遍。
4、结束:今天我们认识了小蚂蚁还做了游戏,你们高不高兴呀?现在我们带着这些小蚂蚁,送它们回家吧!
小班科学活动:《漫游糖果王国》教案
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不同糖果的特征(软硬、形状、颜色、味道),初步建立护牙意识,体验认识糖的乐趣。
2.愿意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并愿意与教师、同伴交流分享。活动准备:
各种糖果。糖果王国头饰一个
一、进入糖果王国。
1.进入糖果王国。T:“小朋友好,我是糖果王国的国王。糖果王国里有许多糖宝宝,你们想不想和他们做朋友呀?”
2.找糖果。
T:“那请每个小朋友在箩筐里找一个糖宝宝做朋友吧!”
二、感知糖果的特征,体验认识糖的乐趣。
1.幼儿自由地感知、初步探索糖果的特征,并与同伴交流。T:“你们都找到了糖宝宝朋友,请你们看一看,再跟旁边的小伙伴说一说自己的糖宝宝朋友是怎么样的。”
2.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感知糖果的特征,并交流自己的发现。(1)摸糖果、捏糖果、感知糖果的质地。T:“请你用手摸一摸、捏一捏,然后告诉老师或其它小朋友你的糖宝宝是怎么样的?(2)看糖果,了解糖果的包装。
T:“你的糖宝宝穿了件什么样的衣服?(3)剥糖果,了解糖果的外形、颜色。T:“现在请你把糖宝宝的衣服脱掉,衣服放在桌子上,糖宝宝放在手心里面,看看糖宝宝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
(4)闻糖果,感知糖果的气味。
T:“我闻到了好多糖宝宝的味道,你们闻闻看糖宝宝是什么味的?那用小舌头轻轻地添一下,是什么味道啊?
(5)尝糖果,了解糖果的味道。T:“那把糖宝宝轻轻地送到你们的嘴巴里面,咦?这又是什么味道啊?
(6)尝试动手做糖果
T: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糖果,小朋友,你们想不想来动手做一些糖果啊?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些糖果好吗?
3.小结。T:“今天,我们在糖果王国认识了许多糖宝宝,每个糖宝宝都有自己的漂亮衣服。糖宝宝有文档仅供参考
文档仅供参考 的很软,有的很硬。糖宝宝的颜色、形状也不同,有的圆圆的,有的方方的,有的扁扁的,颜色有红色、黄色、绿色等。闻一闻还有不同的气味,吃到嘴里甜甜的,有许多种味道。
三、体验吃糖的益处和害处,初步建立护牙意识
1. 对数字和颜色分类感兴趣。
2. 能手口一致地点数5以内的物体,并说出总数,能按数取物。
3. 尝试根据不同色块中白色圆点的数量,放置相同数量和颜色的圆点。
活动准备:
1. 幼儿玩过颜色分类游戏。
2. 材料准备:《边做边学》操作材料,5个不同颜色的圈。
活动过程:
1. 手指游戏:《鳄鱼来了》。
2. 创设意境,导入活动。
师:今天是森林国王的生日,它准备了好多好玩的游戏和玩具,也邀请了好多小动物去参加它的生日会…
3. 依次出示小动物图片(小老虎,小白兔,大象…)。
教师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动物呢?它有几只呢?我们来帮帮它们分好礼物送给国王吧!
4.游戏互动,看谁反应快。
师:森林国王还给我们准备了更加好玩的,漂亮的游戏场地(5种不同颜色的圈圈)。
a. 教师分组请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的圈圈并站在圈内。
b. 请幼儿数出自己所站的圈以及圈内的人数。
5.动手操作,填充色块。
师:还有一个小动物它也想参加国王的生日会,可是它的身体上有一些小秘密…(出示操作图片)。
a.提问:你看到的小蜗牛它怎么了?它身上的颜色完整吗?应该怎么帮帮它呢?
b.引导幼儿尝试填充颜色及点数。
c.请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填充色块。
6.点评。
a.出示幼儿操作好的图片,请幼儿自由点评。
活动目标:1.观察了解四种动物有趣的睡觉姿态。
2.能尝试用自己的姿态动作模仿动物的睡姿。
3.对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感兴趣。活动重点:了解动物千姿百态的睡姿。活动难点:能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活动准备:经验准备----幼儿对动物已经有一定的认识,知道所列动物的名称。
材料准备:动物图片的课件。歌曲《睡吧,宝贝》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直接导入:“老师看到小朋友们眼睛都睁得很大很有精神,昨天晚上睡得好吗?有没有做甜甜的梦啊?”
你们是怎么睡着的?提示:趴着?侧向一边躺着?平躺着?
二、交流讨论动物的睡姿
1.交流自己已知的经验
师:“小朋友们要睡觉,那动物要睡觉吗?(要)小动物们是怎么睡觉的呢?”
引导提问:也是像我们小朋友一样躺在软软的床上盖着被子睡觉的吗?
2.课件展示动物,讨论动物睡姿。
课件依次出示马、猫头鹰、海豚、刺猬
师:“小叶老师特意到动物王国里请来了几位小动物,我们来问问他们吧!“ 师:“瞧,这是谁?”出示马的图片“小马是怎么睡觉的?” 小朋友之间讨论
(站着睡的、趴着的、坐着的。。。)
师:“我们一起来问问马先生?”
(播放事先录好的声音)---站着睡的
师:“原来马是站着睡的。”
师:“你觉得猫头鹰是怎么睡的?”
(课件展示猫头鹰,请小朋友学一学猫头鹰睡觉的姿势)猫头鹰是怎么睡觉的?谁会做?我们一起来学学看猫头鹰的睡觉方式。
马:站着睡
刺猬:缩成一团睡
怎么缩的?头低下,弯弯脚,抱成一团。
猫头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海豚:一边游泳一边睡
3.总结巩固动物睡姿
三、游戏:模仿小动物的睡姿
师:天黑啦,太阳公公下山了,小动物们也要回家去睡觉啦!
音乐响起
师:我们来玩个游戏吧!
一、导入环节中的语言技巧
将必要的导语变无效提问为直接简要的陈述
例1:
[分析]:
这一段开场白是吹泡泡活动中必要的语言:启动活动、交代名称, 既然无法省略, 那怎么讲才能尽快进入主题呢?
首先, 这是一个预设的科学活动, 教师没有做其他可供幼儿选择的物质准备和思想准备, 他就是要组织幼儿进行吹泡泡的体验。对此, 幼儿没有其他选择, 而可以自主选择的部分在活动过程的后面环节里;其次, 玩的愿望其实是在紧随其后的吹泡泡实际体验中获得并得到强化;再次, 在此处提问显然是一种“伪征求意见”的形式, 无法实质面对幼儿不同的想法。所以, 修改为第三次教学的语言形式。
二、提问中的语言技巧
例2:
(1) 不用排比式地提问, 每次解决一个问题, 帮助幼儿明确要思考的重点、难点, 为继续学习作铺垫。依次提问能帮助幼儿有序地思考。第一次提出的问题, 是为了明确重点:知道泡泡棒是正方形的;第二次提出的问题, 是为了引出难点:泡泡棒的正方形口能吹出什么样的泡泡呢?这两个问题依次提出, 为的是启发幼儿关于“棒与泡泡的关联”的思考, 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2) 按照幼儿对几何图形的认知顺序提问。幼儿对平面图形的认识顺序是:○、□、△, 所以将出示“△”调整为在“□”之后出现。
(3) 力求问题与教具出示的一致性。当幼儿看见的是时, 教师提问:这是什么形?要回答是什么形状确实很难, 幼儿尽管犹豫了一下, 还是能够说出;但用遮挡法, 遮住泡泡棒的手柄, 突出△部分, 教师提出的问题和正确的答案才能匹配, 也才是幼儿口中的三角形。
三、过渡语言 (包括肢体语言) 的技巧
例3:
例4:
过渡语言 (包括肢体语言) 的有效使用, 能够引发幼儿主动表达, 促进认知。用泡泡棒沾上泡泡水, 从不同形状的洞洞中吹出的泡泡居然是一样的, 这与幼儿在活动“猜想”部分的结果大相径庭, 是很有因悬念而获得的意外惊喜。而这个惊喜虽是经过幼儿的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 但还没有归纳总结, 多数孩子还沉浸在吹泡泡、玩泡泡的快乐中, 需要教师引导幼儿回顾操作过程, 观察、比对记录表, 需要教师用夸张、惊讶的表情、语气, 手势的指引、适宜的停顿等, 恰当地留下空白部分, 以激发幼儿积极思考、回答来发现其中的趣味。
四、科学活动中教师语言的准确性
比如在例2中, 教师原来的提问语是“能吹出什么形的泡泡”, 后来修改成“能吹出什么样子的泡泡”, 为什么要这样修改呢?我们知道, “圆形”等用“形”字表述是用来描述平面的, 而泡泡是立体的, 那么提问就应该问:泡泡是“什么样子的”而不是“什么形的”。
形状和形体是不同的几何概念, 教师的提问与答案应具有概念上的准确性, 才不会误导幼儿, 造成他们对平面与立体的混淆, 才不会影响其今后关于几何的学习。这种情况在其他科学活动中也时有发生, 例如在学习数量时, 有的教师使用量词不够准确, 把一支香蕉说成“一个香蕉”, 一把椅子说成“一个椅子”, 一面钟说成“一个钟”, 等等。这样给幼儿造成量词搭配的错误认识;再如, 明明是在比较粗细, 却说成比较大小。因此, 教师应该讲究语言的准确性, 不能因为自身不准确的语言, 导致“科学”两字发生偏差。
五、科学活动中教师语言的作用
(1) 明确活动内容。在幼儿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内, 明确“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做”等。
(2) 启发、引导幼儿围绕问题展开思考和探究。
(3) 为幼儿营造层次清晰的思维环境。
(4) 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科学思维的习惯
案例一:各种各样的纸
活动“各种各样的纸”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在撕撕玩玩中感知绉纸、手工纸、硬纸板等各种纸张的特性,如纸板坚硬、餐巾纸轻软、手工纸薄脆等。为了进行更直观的比较,教师指导幼儿按不同牢度将撕下来的纸有序黏贴在记录表上。
分析:对于大年龄幼儿来说,他们不仅能用语言表述“坚硬”“松软”“薄脆”这些感觉,还会借助生活经验用各种替代的方法来表达(如画上芝麻饼干表示手工纸的薄脆),可是这样的表达对小班幼儿来说很困难。案例中教师采用的记录方法既方便又直观,可以让小班幼儿一目了然地认识事物的属性,符合小班幼儿的特点。
当然,实物黏贴也不是任何活动都适用。一些容易黏贴、大小合适的探究材料(如树叶、纸张、布等)比较适合采用实物黏贴的记录方式。此外,教师可以根据活动内容提供一些实物照片或实物简笔画,这与实物黏贴有异曲同工之妙。
案例二:落下来
一次秋天外出活动时,孩子们看到在空中飘飘悠悠的树叶,便兴高采烈地张开双臂迎接树叶落下。于是,教师设计了活动“落下来”。在活动中,教师提供了餐巾纸、沙包、“丫”字形纸片,鼓励幼儿仔细观察这三种物体落下的情景。孩子们一边观察一边向教师报告他们的发现:“餐巾纸落得很慢的!”“餐巾纸飘来飘去的!”“沙包是快快落下来的!”“纸片转着圈落下来!”“纸片转起来像直升机(螺旋桨)!”……
孩子们兴奋地借助肢体语言与教师、同伴交流着自己的发现。接着,教师在幼儿自由探索、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幼儿进行了经验分享。当教师问他们能不能把树叶落下来的样子记录下来时,孩子们露出了为难的神情。于是,教师当即用“直线落下”帮助幼儿记录沙包下落的过程,用“曲线落下”帮助幼儿记录餐巾纸飘落的过程,再用“螺旋线条”帮助幼儿记录“丫”字形纸片飘落的过程。
分析:在活动前教师曾自问,小班幼儿能不能将自己想表达的内容记录下来。根据对小班幼儿认知及记录等方面能力的了解,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于是教师便预设了师幼共同记录的方式。果然,经验交流的情况坚定了教师原先的预设——利用集体记录帮助幼儿共同记录所观察到的情景。教师还自编儿歌“沙包落下来,直直快快”、“纸片落下来,转着圈儿”、“餐巾纸落下来,摇摇摆摆”来帮助幼儿整理经验。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集体记录是教师帮助幼儿提升经验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幼儿交流、巩固探究中获得的科学经验,而且解决了幼儿记录的困难,为幼儿学习记录提供了榜样。
案例三:运水
小班幼儿喜欢玩水。于是,教师提供了一个装满水的水盆,一个空盆,还提供了一些工具。孩子们在游戏中很自然地运用工具去“运水”。在一次次“运水”过程中,他们不断地使用工具,认识工具。
游戏结束了,“谁的本领大”成为幼儿交流、记录的主要内容。教师为幼儿设计了这样一张记录表格(如图一),表格中的工具暗示小班幼儿要有目的地去尝试各种工具。不仅如此,教师还为幼儿提供了许多笑脸花朵图案,小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操作情况在每种工具相对应的空白处黏贴上不同数量的笑脸花朵,以表示这些工具运水本领的强弱。
分析:在大班我们也组织过类似活动,教师为大班幼儿提供的记录表格(如图二)给了孩子们很大的空间,幼儿不仅记录了自己的实验顺序,还记录了自己的猜想和实验结果。比较小班、大班这两张记录表格,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差异:提供给小班幼儿的记录纸浅显易懂,直观形象并具有趣味性,有明确的任务指向,使小班幼儿一目了然,并容易记录。而教师为大班幼儿提供的记录表则几乎是一张空白表,幼儿自主的空间较大。
为什么小班和大班的记录表有如此大的差异?原因是小班幼儿有关科学活动记录的经验很少,记录能力也很不足,所以教师提供的记录表格必须浅显易懂,有明确的任务指向并易于操作。而大班幼儿已积累了较多的记录经验,他们的记录能力也较强,因此,教师可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的记录。
活动目标:
1、在观察活动中,引导幼儿学会用眼睛观察事物,并初步对事物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产生一定的意识,发展幼儿的感知能力。培养幼儿逐步形成关注周围的事物的习惯。
2、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让幼儿知道眼睛的用处,教育幼儿要爱护自己的眼睛。活动准备:
在活动室中布置色彩鲜艳、形状新奇、大小不一的玩具若干。如大气球、小红花、大熊猫、小娃娃、大汽车、小绒鸡等。
活动过程:
教师出示各类玩具,激发幼儿的观看兴趣。
教师请小朋友捂上眼睛,请幼儿说一说:自己能看见什么东西。(引导幼儿了解捂上眼睛什么都看不见)
请幼儿睁开眼睛。再请幼儿说一说:现在能看见东西?
引导幼儿进一步分析:你是用什么看见这些东西的?(幼儿了解眼睛能看见东西,没有眼睛就看不到东西。)
二、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的颜色、形状、大小。
1、教师请你们用眼睛看看,自己看到活动室里都有什么东西?
2、引导幼儿进一步仔细观察,说一说自己还发现活动室里比以前多了些什么? 他们是什么样的?
三、教育幼儿保护眼睛。
教师总结:
1、眼睛真有用,可以看到很多东西;
2、眼睛很重要,没有眼睛什么也看不见。
3、请幼儿说一说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的眼睛呢?
四、教师带幼儿到户外活动场地和楼道中分别找一找、看一看。
1、幼儿在看完后,共同说一说自己都看到了什么?
2、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摸一摸自己所看到的东西,猜一猜他们都有什么用处。
小班科学活动:揉纸球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感知餐巾纸、硬板纸的不同特性:软、硬。
2、能在集体面前进行交流。
3、乐意参与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活动准备;知识准备:幼儿对餐巾纸已有认识。
材料准备:教具:记录表两张,分别用餐巾纸、卡纸捏成的小球两个。学具:每人一个箩筐、一张餐巾纸、卡纸,一张贴花。活动过程:
一、看一看,认识两种纸,知道名称。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两种纸。瞧,它们是什么?
二、摸一摸,感知两种纸不同特性。请你分别摸一摸它们,有什么感觉?
幼儿讲述,教师小结:餐巾纸是软软的,卡纸是硬硬的。
三、猜测哪种纸容易捏成球并集体记录。
1、今天,我们要用这两种纸捏成小球,你觉得哪种纸容易呢?
2、交代要求:这有一张表格,你觉得哪种纸容易揉,就把你手上的“笑脸”送给它。
3、幼儿送标记,并说一说理由。
小结:刚才有的小朋友觉得餐巾纸容易捏成一个小球,有的小朋友觉得卡纸容易捏成一个小球,那到底哪种纸容易捏成一个小球呢?我们自己动手玩一玩,捏一捏!
四、幼儿操作实验并集体记录。
五、讨论交流并得出结果。
我们小朋友说一说,你发现了哪种纸容易捏?为什么?
小结:小朋友真棒,知道了是餐巾纸容易揉,因为它摸上去是软软的,而卡纸不容易揉,因为它摸上去是硬硬的。延伸活动:
除了这两种纸你还知道哪些纸容易揉成纸球吗?我请小朋友回去找一找,记录下来,然后告诉你的小伙伴。
小班科学活动:冬爷爷来了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亲身感受冬天到了,知道冬天很冷,人们有很多保暖的方法。
2、通过观察冬天的气候变化,花草树木的变化,知道冬天的天气特征和人们的衣着变化,学会用多种手段表现冬天的特征。
3、通过亲身游戏活动,让幼儿知道冬天要多锻炼,鼓励幼儿不怕冷。活动准备:
《科学资源库》DVD,活动过程:
1、把幼儿带到户外找冬天,并带到没有太阳的地方进行提问、谈话。
(1)你站在这里感到怎么样?(很冷)
(2)冬天的风吹在身上,耳朵上,吹在脸上感觉怎么样?(幼儿自由谈论)
(3)请幼儿仔细听一听:冬天的风有什么声音?呼呼的声音象什么声音在叫?(老虎,听起来让人害怕)
(4)小结:冬天来到了,冬天的风可厉害了,吹在身上很冷。
2、教师带幼儿到校园观察冬天的植物。
师:你们看看,冬天来了,大树怎样了,小草、小花呢?
引导幼儿观察并了解,冬爷爷来了,树叶掉了,小草变黄了,花儿都谢了。
3、让幼儿回到教室自由谈话。
(1)冬天到了,北风呼呼的吹,吹得我们很冷,怎么办?
(2)想什么办法,能使我们暖和起来?(要穿厚厚的衣服,外出时要外套,戴帽子、手套、围巾;还可以用取暖器、考火、开空调等;还要多运动,多锻炼身体)
(3)在幼儿园最好用哪种方法?(多运动、多锻炼身体,如跑步、跳舞、做操、游戏等)
4、热身运动(跳跃、搓手、弯弯腰等活动)
5、等每个幼儿的小手热呼呼时结束活动。问:现在身子感觉怎么样了?(很暖和)
6、教师进行小结。
小班科学活动:冬天穿什么
活动目标:
1、理解冬季的特征,知道冬季应该穿什么服装。
2、能用“厚厚的”、“毛绒绒的”、“暖和的”等词形容冬季的服装。
3、知道人们的穿戴要适应气候的变化。活动准备:
1、准备羽绒衣、厚毛衣、呢外套、毛裤等冬季服装和裙子、短裤、单衣、单裤等夏季服装。
2、《幼儿用书》。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了解冬天的季节特征。
师:现在是什么季节?(出示穿着夏天衣服的娃娃)引导幼儿帮忙找合适的衣服。
2、挑选服装,了解冬、夏季服装的不同。
师:我们班新开了一家娃娃服装店,请小朋友们一起来看一看。
(1)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冬季和夏季服装,比较冬、夏季服装的主要特点。
提问:你们看这些衣服,哪些是冬天穿的,哪些是夏天穿的?冬天的衣服和夏天的衣服有什么不一样?
教师引导幼儿用“厚厚的”、“毛绒绒的”、“暖和的”等词来形容冬季的服装。(2)请幼儿在所有服装中挑选出适合冬季穿的衣服,并分类摆放。
师:哎呀呀,这么多衣服混在一起,娃娃不知道应该买哪一件了。请小朋友们来帮帮忙,把冬天穿的衣服摆在一起,这样娃娃就不会买错了。
(3)启发幼儿说说夏天的衣服为什么冬天不能穿。
提问:夏天穿的衣服冬天为什么不能穿呢?如果冬天穿夏天的衣服娃娃会怎么样? 教师帮助幼儿了解人们的穿戴要适应气候的变化。
3、迁移经验,知道冬季的服装穿着。
提问:(1)小朋友们,大家一起来看一看,现在我们自己身上穿上了哪些衣服?
(2)除了厚厚的棉衣棉裤以外,我们还用哪些东西保护自己的小手、小脸、脖子不被冷风吹呀?
引导幼儿说说冬天保暖用的手套、口罩、围巾、帽子等用品。
4、自由操作,进一步了解冬季的服装。
师:现在,老师要考考小朋友,在书上也有各种各样的衣服,请小朋友们把冬天穿的衣服用笔圈出来,看谁圈得又对又快!
5、师幼共同检查、评价作业。
小班科学活动:动物怎样过冬
活动目标:
1、了解动物过冬的不同方式。
2、幼儿能大胆选择并讲述选择的理由。
3、激发幼儿探索动物生活的兴趣,懂得关心小动物,萌发关爱动物的美好情感。活动准备:
小动物图片若干,关于动物过冬的视频。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起兴趣。
1、出示冬天背景图:这是什么季节?冬天的天气怎么样?我们是怎样过冬的?(穿棉衣、开空调、生炉子、加强锻炼等)
2、动物是怎样过冬的?(幼儿讲述)教师小结:小朋友们真聪明,说了这么多,动物过冬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他们到底是怎样过冬天的呢?
二、感知动物过冬的不同方式。
1、出示动物:青蛙、蚂蚁、大雁、兔子,来了谁?请小朋友猜一猜这些动物是怎样过冬的?(幼儿自由交流讲述)
2、教师播放视频讲解:小青蛙是冬眠过冬的,因为他们在冬天来临之前吃大量的食物,整个冬天他们就可以睡觉,不吃东西了,还有哪些动物是通过冬眠的方式过冬的呢?(蛇、青蛙、蝙蝠、刺猬、蝙蝠);蚂蚁是在自己的洞里过冬的,因为冬天出去找食会很冷,所以提前把整个冬天的粮食准备好过冬,还有松鼠、小蜜蜂都是储食过冬的;因为冬天的时候南方比较暖和,所以大雁会选择南飞过冬,除了大雁会南飞过冬,还有很多候鸟会南飞,像小燕子、杜鹃、大雁、黄鹂、丹顶鹤、天鹅,他们都是随着气候的变化而迁徙的鸟;另外通过长出厚厚的毛来抵御严寒的除了小兔子还有那些动物呢?(小猫、绵羊、公鸡、狐狸等)
三、幼儿操作,进一步了解动物过冬的方法。
1、幼儿随意挑选一张动物图片,然后选择相应的过冬方式。
2、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结果。
四、知识巩固:朗读儿歌 《动物过冬歌》
1、认识各种各样的蛋,不同的蛋有大小之分。
2、按照蛋的大小进行排队。
3、知道蛋有蛋清、蛋黄、蛋壳、会爱护蛋宝宝。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图片:鸡、鸭、鹅、鹌鹑。
2、实物:鸡蛋、鸭蛋、鹅蛋、鹌鹑蛋。
3、四只透明玻璃碗。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情境导入
1、师:“鸡妈妈要来看望小朋友,猜一下,他给大家带了什么礼物?”发挥幼儿想象力,鼓励幼儿说出不一样的答案!
2、师:“伸出小手摸一摸,看看你猜对了吗?”教师让幼儿伸手到篮子里摸摸,然后再让幼儿说是什么。
(二)基本部分
师:“鸡妈妈不仅带了自己生的蛋,为了让小朋友们获得更加丰富的营养,看看她还带了什么?”
1、出示大大小小的蛋宝宝:鸭蛋、鹅蛋、鹌鹑蛋。师:“请大家猜一猜,这些都是什么蛋宝宝,瞧一瞧,你见过他们吗?”
2、引导幼儿用比较的方法观察蛋的大小。
幼儿比比、看看、掂掂、引导幼儿从蛋的大小、颜色、份量来比较蛋、
教师小结:“有的蛋宝宝大(鹅蛋最大)有的蛋宝宝小(鹌鹑蛋最小),有的颜色偏红(如鸡蛋),有的蛋是浅绿色(如鸭蛋)。”
3、幼儿将蛋宝宝排队。提醒幼儿在拿蛋过程中要小心,不要掉地上。
师:“最大的蛋宝宝要排在前面,后面依次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给他们排排队。”
4、猜猜它们是谁的蛋。
师:“这些蛋宝宝的妈妈是谁呢?”出示图片:鸡、鸭、鹅、鹌鹑,请小朋友把蛋宝宝送到自己妈妈的身边。出示图片:鸡、鸭、鹅、鹌鹑,请幼儿将图片与实物一一对应。
(三)结束部分
师:“这些蛋有大有小,颜色也不一样,但是在蛋壳里面它们一样吗?”
引导幼儿产生想要打开看看蛋的里面的想法。
1、教师将蛋逐一打开在玻璃碗中,请幼儿仔细观察蛋壳、蛋清、蛋黄。
2、让幼儿知道蛋有外壳,蛋壳很薄、容易碎,蛋壳里面有蛋清、蛋黄。
教学反思
本次科学课主要是要让幼儿通过观察认识各种各样的蛋,知道蛋有大小、重量、颜色的异同等。幼儿对鸡蛋、鸭蛋、鹌鹑蛋都挺熟悉,对鹅蛋不是很熟悉。孩子们通过比较各种各样的蛋宝宝,无形中了解了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道理。每个幼儿也都从不同中找到了相同,知道蛋是有蛋壳、蛋清、蛋黄三部分组成的。在延伸活动中,我们锻炼了幼儿自己动手的能力,用碎蛋壳粘贴自己喜欢的图案;分享了美味蛋羹,孩子们津津有味的吃着,我相信这应该是他们吃到的最美味的食物了吧?
关键词:科学;小班幼儿;探究能力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不仅应使学生掌握学科学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让幼儿自己去亲自体会科学探索和发现所带来的愉悦。因此,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探索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提供丰富、足够的操作、材料、培养探索兴趣,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因此,丰富、足够的操作材料能吸引孩子的探索操作欲望,只有在满足了孩子人人都能操作、探索的需要后,幼儿才开始进行思维和探索,所以在科学活动中教师需根据活动目的、内容为幼儿提供直观、有趣、可操作的材料,为幼儿创设探索的环境。如小实验“会变的颜色”,为每个幼儿准备了一份各色的水粉颜料,让幼儿动手操作,从中感知2种以上的颜色,按不同的比例放在一起,会变出各种各样的色彩,幼儿亲自进行配色、涂色、重叠、分合,发现颜色的不断变化,使幼儿亲身体会到“变化”的存在及其具体特征。值得一提的是,孩子还能够将这个探索原理应用在美工活动颜料画中《变色的小背心》,孩子们乐此不疲。又如在科学活动“沉下去、浮上来”,有以下问题:东西放到水里会怎样?在活动前,我准备了一些操作材料:水、石块、木片、玻璃球、塑料小玩具、铁夹子、纸折的小船、棉花、乒乓球、贝壳等,有了这些材料,就可以引导幼儿通过自身的操作,边玩边学,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让幼儿能够凭兴趣去观察、操作发现、积累新经验、构建自己的知识。
2 指导幼儿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索
陈鹤琴说过:“凡是儿童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因此,老师要引导孩子运用自身的多种感官去感知周围的物质世界,激发幼儿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获得知识,掌握探索的方法。例如有一天,我班的彤彤小朋友带来了2只小乌龟,小朋友很感兴趣,于是就开展了“认识乌龟”的系列活动。小朋友们都想给小乌龟喂食物,于是大家就一起讨论明天给小乌龟带什么好吃的来?在片片的议论声中,我就请孩子们先讨论乌龟要吃什么东西的?孩子们讨论玩后,没有直接给予答案,而是请幼儿自己去实践,饭、米、饼干、牛奶、小鱼小虾等,孩子们通过实践发现小乌龟小时候吃乌龟食,大一点了可以吃小鱼小虾了。本着“重活动过程、重幼儿自身活动”为原则,努力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动者,这样的探索有利于培养孩子自觉探求新知的习惯。
3 保护好奇心,多鼓励来增强探索愿望
好动、好玩是幼儿的天性,对每一种新事物他们总喜欢看看、摸摸、玩玩,并问个为什么,作为老师,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提问。比如观察乌龟的时候,他们已不再满足乌龟吃什么怎么走路,而是进一步问:冬天了,乌龟怕冷吗?它是怎么过冬的?这表明幼儿已经有了活跃的思维,必须保护幼儿积极探索求知的愿望,支持幼儿因为好奇而提出的问题,并进行及时的引导,从孩子的角度,使之转为持久的兴趣,并鼓励孩子自己去发现。为此在冬天的时候,孩子们发现了乌龟一动都不动了,胆小的孩子以为乌龟死掉了。为此我让孩子回家问家长,并通过转移乌龟到温暖的室内,大家发现乌龟醒了也动了,并知道了乌龟冬天会冬眠。而到了春天,孩子们发现乌龟的盆里漂浮着一层东西,觉得很奇怪,并来询问。我就和孩子一起进行探索,研究,通过查询电脑,找到了答案:乌龟蜕皮了。孩子们惊喜的不得了。更是进行观察,发现更多的现象,并鼓励孩子大胆地再次探索,增强孩子对周围事物的探索愿望。
4 创设创新的环境和氛围,鼓励幼儿探索
环境是一种氛围,环境具有熏陶影响潜移默化的作用,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萌发幼儿的创新精神,特别需要营造鼓励和强化幼儿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的氛围。幼儿对他所生活的环境会非常关注,因此,在活动室内设置了科学活动区、自然角等有益操作的环境,张贴一些生动、直观的科技挂图,配备一些量颜料、天平、放大镜、温度计、指南针、磁铁以及制作的万花筒、摇筒、响筒等,使幼儿能时时处于观察探索的环境中。在活动中我常对幼儿说:“让我们试一试,看看会什么发现?当然可以……一类的话,在鼓励、表扬、支持、肯定的环境中,幼儿有更多的自主、自由的机会,而幼儿的活动更积极、更主动。还经常围绕主题活动,布置诸如“好玩的水”、“滚一滚”等,让幼儿感知科学的奥妙,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为幼儿提供了各式各样的材料,让幼儿进行滚,孩子们在摆弄物品时,不仅了解到各物品的形状材质,还懂得了只有圆形的物体滚得快,其他的滚的慢,有的不能滚,促使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再如开设自然角,选择一些常见且易于管理的树木、花卉、蔬菜,如小麦、蚕豆、水仙花等,还可以饲养一些小鸡、小兔、小金鱼、小乌龟等,让幼儿经常地亲近自然,认识自然,让幼儿在观察中不断发现新情况,增长新知识。
科学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实施科学教育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不仅要给幼儿科学知识,重要的是让幼儿掌握学科学方法。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动者,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就幼儿而言,探索的本身比通过探索获得的知识更为重要,因此,教师要作好幼儿学科学的引路人,引导幼儿去探索,学习怎样去获得答案,通过幼儿自身的生活去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1. 了解橘子的外形特征,能用简单的语言讲述对橘子的认识和发现。
2. 学习运用多种感官感知橘子,愿意探索剥橘子的方法。
3. 体验观察、认识橘子和自己动手剥橘子、品尝橘子的乐趣。
活动准备
1. 每人一个小的布口袋且里面装有1个小橘子(橘子事先擦干净)
2. 餐巾纸、大框、小盘子。
活动过程
1. 调动感官初步感知口袋中的橘子。
教师:这里面是什么?怎么做才可以知道?(引导幼儿调动各种感官,摸摸、闻闻、掂掂)
教师:袋子里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幼儿讲述用感官感知橘子的特点,如用鼻子闻到了橘子的气味,用手摸上去的感觉…)
2. 观察认识橘子
教师:到底是什么?我们把它拿出来看一看。(橘子)再把袋子放到桌上的框里。(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使用材料的习惯)
教师:橘子看上去是什么样的?你又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用眼睛仔细观察橘子的颜色以及橘子上下的蒂和脐等部位的特点)
教师:和旁边的小朋友比一比,你们的橘子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比较、观察橘子的大小、颜色)
3. 引导幼儿尝试探索剥橘子。
教师:橘子里面是什么样?吃到嘴里是什么感觉呢?(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生活经验,自由大胆猜测橘子的内部特征)
教师:请你拨开橘子皮,看一看里面是什么样的?数一数有几瓣?(鼓励幼儿自己尝试拨开橘子了解其内部结构——橘皮、橘肉、橘子核,并感知一个橘子分成了几瓣)
吹泡泡是孩子喜欢的活动,在孩子玩泡泡的过程中,我看到孩子追赶泡泡的时候,嘴里不由自主的发出“啊……”的声音,这个声音一直延续到泡泡破裂,就此我就产生了灵感,这个过程可以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气息的训练及力度的控制和想象力的练习,通过泡泡从而感受到春天的美丽。于是我就设计了这个活动,通过唱泡泡、找泡泡、制作泡泡水、吹泡泡的过程,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探索科学的奥秘,在泡泡飞得过程中让幼儿感受到春天的美丽。
活动目标:
1、观察各种洗涤用品在水里溶解的现象,对溶解现象有好奇心。
2、尝试使用各种洗涤用品制作能吹出泡泡的水。
3、乐意参加科学活动,体验科学活动中自己探索的快乐。
重点:
观察各种洗涤用品在水里溶解的现象,对溶解现象有好奇心。
难点:
尝试使用各种洗涤用品制作能吹出泡泡的水。
活动准备:
洗发水、洗衣粉、洗洁精、沐浴露、洗衣液、洗手液等洗涤用品;做好标记的吸管每人一个(标记处开一小口防止幼儿吸入口中);每张桌子上一块抹布。
活动过程:
一、歌曲导入,引出活动主题。
1.教师唱《吹泡泡》,歌曲的间奏教师吹泡泡。
2.提问“刚才老师唱的是什么歌呀?”可以带领幼儿一起再唱一唱。
3.提问“你们在什么时候见过泡泡呀?”(幼儿想到一件可以出示
教师总结:小朋友在洗澡、洗头,还有妈妈洗衣服、洗碗的时候都会看到泡泡,小朋友在公园玩的时候爸爸妈妈也会卖给你们吹泡泡的玩具。
二、教师示范吹泡泡,激发幼儿兴趣。
1.试着从清水里变出泡泡,让幼儿观察清水吹不出泡泡。
2.“哎呀,我忘了加东西进去了!”惊讶的口气吸引幼儿专注的观察,加点洗衣粉进去,搅拌之后再试一试,吹出许多的泡泡。
3.提问:“一开始用清水有没有吹出泡泡?”“现在怎么又吹出来了?”“泡泡是怎么变出来的?”
要求:让幼儿知道加入东西后要搅拌,然后要捏住吸管上标记处再吹,带领幼儿一起做吹的动作,有气体吹在手上才是正确的。
三、幼儿自己探索,制作能吹出泡泡的水。
1.提问:“小朋友们想不想玩呀?”
2.说明制作泡泡水的规则:
(1)吸管不能拿反;
(2)一定要往外吹,不能吸。(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幼儿说一说认识加了洗涤用品的水是不卫生的,不能吃到肚子里)
(3)要轻轻吹,用力吹会弄到脸上;
(4)杯子和碗是玻璃的,不能争抢;
(5)弄到手上要用抹布擦干净。
3. 总结幼儿操作结果。
“谁来说说看,你们有没有吹到泡泡?”对幼儿的操作活动进行总结:清水是很难吹出泡泡的,还有许多中洗涤用品加在清水中都可以吹出泡泡,小朋友回家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玩一玩,但是不能够一个人玩哦,大家一起玩才会更加开心哦!
四、结束活动,到户外去吹泡泡。
1、能运用各种感官感知肥皂的主要特征,了解肥皂的基本用途。
2、乐于参与活动,能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
3、在游戏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形状、颜色、气味不同的肥皂若干,盛水脸盆4只,吸管若干根,擦手毛巾。
活动过程:
一、幼儿感知各种各样的肥皂,说说自己的发现。
1、宝宝们看,老师这里有一只神秘的盒子,盒子里有一样东西,猜猜看会是什么呢?
(1)让幼儿猜一猜,摸一模,闻一闻。
(2)原来是肥皂宝宝,请一幼儿把肥皂宝宝请出来。
2、老师这里还有许多的肥皂宝宝,我们也赶快把它们请出来吧。幼儿来桌子边围着一起喊:肥皂宝宝,请出来!(老师打开盖布)
(1)哇,这么多的肥皂宝宝呀,请你们每人挑一块你自己喜欢的肥皂宝宝,拿在手中仔细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说说你的肥皂宝宝是什么样子的?
先与旁边小朋友互相讲一讲,再请小朋友来告诉大家。
(2)教师小结:这么多肥皂宝宝是不是一样的?什么不一样?(有各种形状、各种颜色、闻起来有的香味,有的药味。)
二、说说肥皂的用途。
1、那你们在什么地方也见过肥皂宝宝?
2、肥皂宝宝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它有什么用?
什么时候要洗手(在饭前便后、手脏)、洗澡(保护皮肤)、洗衣服(干净、香)等
3、教师小结:肥皂的用处。
三、感知肥皂遇水后的变化。
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肥皂宝宝有一个好朋友,你们知道它是谁吗?(水)他们经常在一起玩游戏,你们想一想跟肥皂宝宝和水一起来玩玩?(先把袖口卷起来)
1、老师提出要求:看一看,肥皂在水里会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2、幼儿操作:引导幼儿在玩中发现肥皂的小秘密:发现很滑、用手搓能产生泡沫,能溶在水里。
3、把肥皂放在筐中,到一边去把小手洗一下,然后用毛巾把小手擦干。再过来告诉大家你的发现。
(1)肥皂在水中摸起来有什么感觉?(滑滑的)
(2)小手搓一搓会发现什么?(泡泡)
活动理念:
刚入园不久的幼儿,情绪极其不稳定。特别是早晨来园的时候都会哭着进入幼儿园,早适应幼儿园生活的小朋友看到在哭的同伴就会安慰他们,有的还会对他们说,“你看看你,哭的眼睛都红了,像个小白兔的眼睛一样。”所以,我们在第一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安排了这样的一个活动。因为镜子在我们的生活中天天用的到,孩子们对于镜子都比较的熟悉。通过这样的`一个活动,可以让孩子通过玩镜子发现镜子的特点,发现其中存在的奥秘;再有一点就是对着镜子笑一笑,知道开心起来是多么的漂亮,鼓励幼儿能够开开心心的上幼儿园。 新入园的幼儿在开展集体活动的时候,需要特别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选择他们所熟悉的材料镜子开展活动,更能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去探索发现的乐趣。
活动目标:
1.通过对镜子的操作活动,使幼儿知道镜子可以照人和物,会反光的现象。
2.激发幼儿观察镜子、探索镜子奥秘的好奇心。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孩子在家自己准备一个镜子带到幼儿园。
2.大镜子、各类不同类型的镜子个一面。
活动过程:
1.照照大镜子,激发幼儿参与活动兴趣。
集体照镜子,看看镜子里的自己和朋友。
师:在镜子里面你看到了什么?
2.看看小镜子里的自己。
师:你们的桌子上也有一面小镜子,请你们看看小镜子,你看到了谁?你笑一笑,镜子里的宝宝怎么样?你装出哭的样子,镜子里又怎样?哭和笑谁漂亮?
幼儿看一看,玩一玩。
3.看看小镜子里还可以看到什么东西。
师:小镜子里能看到自己,还可以看到什么呢?现在请你们在镜子里再看看,看到别的东西告诉我们大家好吗?
4.激发幼儿好奇心和兴趣
师:小朋友们知道为什么镜子里面会出现很多很多的东西吗?因为镜子有反射的功能。
师:镜子不但可以照出我们的样子,还可以这样玩:运用镜子的反光将太阳光照进教室。
师:你们看那是什么?是谁帮忙把阳光照在墙上成一个圆圆的,可以到处跑的“球”?
请幼儿试一试。
提问:小朋友发现了,墙上的“球”形状不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
小结:因为镜子的形状不一样,所以它反射的形状也不一样。
5.活动延伸——更加神奇的镜子。
玩不同的镜子(哈哈镜、凹凸镜等),了解它们不同的功能。
活动反思:
【小班科学活动方案教案设计】推荐阅读:
小班科学活动《蛋宝宝》教案06-09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洒水车05-30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选标记》含反思10-18
小班科学活动瓶宝宝的小帽子教案09-19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颜色对对碰06-18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数数有几个06-27
《树叶》小班科学教案06-22
小班科学天气教案10-31
小班科学教案:天气变化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