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真题

2024-08-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真题(推荐8篇)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真题 篇1

1.杆组题,二级杆和三级杆的区分

2.凸轮运动特性:刚性冲击,柔性冲击,没有冲击的情况(速度和加速度的突变)3.机械平衡方法

4.机械零件强度设计包括 5.接触式密封,两种列举 6.综合补偿的联轴器。列举两种

二、简答题

1.增力机构两种,简图

2.三个相同的齿轮并排, 主动轮的不同, 分析齿面 接触疲劳强度和齿根弯曲疲劳强度最差的齿轮。3.两对齿轮要求同轴,其中一对标准齿轮,另一对中心距小 于标准齿轮的中心距。求另一对齿轮的传动类型和校核参 数。

4.(1)各轴分别为什么类型的轴(心轴、传动轴、转轴)。(2)设计计算时对哪根轴进行弯扭强度校核,为什么(3)为何计算当量弯矩,为何引入折算系数。

5.1为内齿轮,固定。2行星轮, H 系杆(输入),右边为 等角速比机构, V 为输出机构。已知 Z1和 Z2,求 VVH 6.带传动中,离心拉应力为何在直线运动部分也存在,以及最大应力的作用位置。7.组合机构:清华教材原图,齿轮-连杆机构(1)基础机构,及其构件(2)附加机构,及其构件

(3)该机构属于什么类型的组合(串联、并联、复合式、反馈式)1.飞轮计算:已知行星轴系的轴关系, 行星轮质量与行星轮与等效轴的距离(md2), 作用在 系杆上的阻力距的函数图以及轴 1的平均转速。(1)等效阻力距,等效驱动力矩,等效转动惯量(2)计算飞轮在 1轴的的转动惯量(3)为何将飞轮装置在高速轴上,解释

2.螺杆组的受力分析:竖直板 4个普通螺栓悬挂重物,悬挂点距离版面很近忽略倾覆力矩。若果悬挂点偏离板中心,(1)偏离中心好还是正在中心好

(2)偏离中心,求受力最大的螺栓,并设计其直径。(相应参数给出)3.正装轴承的设计校核:(1)蜗轮三个力的大小,方向(2)轴承支反力

(3)当量动载荷,校核轴承寿命

四、设计题

1.四杆机构变六杆机构,输出机构已知两极限位置,用反转法设计。(1)量尺寸,(2)标出极位夹角,计算行程比系数

2.轴系设计:锥齿轮输入,联轴器输出,油润滑。反装。总体来说: 考的不难, 但是考点往往出人意料, 看书需要仔细,还要多看,很多小细节不注意就过 去了,就像我,我知道带传动离心拉应力全带都有,但是忘记了为什么全带都有。以后的考生复习时需要注意清华的机械设计教材有两本:紫皮的和绿皮的。大部分相同, 但是绿皮的要详细,比如带传动离心拉应力绿皮有讲,紫皮没有。

另外, 网上有清华的相关习题, 那个三个轮传动, 分析疲劳应力与弯曲应力的题, 网上 有答案。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真题 篇2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改革

概述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新专业自成立以来, 按照新专业基本要求开设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 该课程是本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 新课程包含了过去机械制造专业多门课程的内容, 使该课程的教学遇到了很多新问题, 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研究解决。本次教学计划改革的主要原因:

1.为了适应拓宽专业培养通才的需要。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拓宽专业培养通才, 将过去多门课程的内容合并到一门课程中来, 即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中来。以改变我国长期以来高等教育专业过细过窄过专的现状。

2.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由于过去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过细过窄过专, 设置的课程非常多, 就机械制造方面的课程就包含了金属工艺学、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概论、金属切削机床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学和金属切削机床夹具设计等课程, 总学时最少在300学时以上。学生课业负担很重, 也限制了学生学习其它课业内容。现在将这些课程合并为一门课程使学时大大压缩, 减轻了学生负担。

3.扩大学生知识面, 增加就业机会。老的教学体系培养的学生知识面较窄, 主要适应机械制造方面的专才需要, 限制了学生的就业途径, 新的教学体系, 虽然压缩了学时, 但是并未降低基本要求, 而是对要求过高的内容进行删减, 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其它新知识新内容, 从而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增加了就业机会。

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新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的主要目标就是, 充分利用有限的学时资源, 整合和协调机械制造方面的知识, 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充分发挥新技术优势, 探索新的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 形成各种教学方法相互协调的教学方法体系;设置合理的教学环节, 使学生在各环节中获得不同的知识和能力, 形成不断线的机械制造教学体系。

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首先, 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根据过去教学经验和新的教学体系要求, 本着重基础、宽知识和强能力的原则组织教学内容。第一部分主要包括:金属加工过程中的本质、过程和各种现象。通过这一阶段的教学使学生掌握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知识, 即完成金属切削原理和刀具基础内容的教学。第二部分主要包括:车削、钻削、镗削、铣削和磨削等加工方法的基本知识、特点和应用。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种加工方法的基础知识, 学习相关机床和刀具的基本知识。第三部分主要包括:机械制造工艺规程制定的教学, 该部分结合现代制造技术新趋势, 让学生掌握一般传统工艺规程和现代加工工艺规程制定过程中的基本方法和步骤。第四部分主要包括:机械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的教学。通过教学, 让学生掌握机械加工过程中加工误差和加工精度的概念, 掌握提高加工精度的工艺方法, 掌握表面质量的相关内容, 掌握加工质量在零件工作中的作用, 掌握提高零件表面质量的工艺方法。第五部分包括:机器产品的装配方法及其特点与应用,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常用装配方法的原理, 使用条件和实施过程要点。第六部分主要包括:金属切削机床夹具设计基础内容。这一部分主要让学生掌握金属切削机床夹具设计的基本方法, 重点要解决工件的定位和夹紧的问题, 使学生初步具有进行机床夹具设计的能力。其次, 充分发挥新技术优势, 探索新的教学手段。为了适应本课程新的教学体系, 尤其是多门课程内容叠加在一起, 课程内容多, 学时少的现实, 对教学方法要进行革命性的变革。在这一过程中, 首先对传统的授课过程进行改革, 过去由于学时多, 绝大部分课程都采用粉笔—黑板的模式, 其最大好处是能非常仔细的完成教学过程, 也便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 但对学时少内容多的新教学体系已经不完全适应, 为了增加信息量, 大量采用多媒体CAI组织教学, 为此该课程所有内容均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课件采用幻灯、动画、影音等多种形式, 提高了教学效果。其次, 利用网络资源以利于学生自学和辅导答疑, 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渠道。最后, 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 以最亲近的方式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第三, 对教学环节进行改革以适应新的教学体系要求。我们根据现实条件设立了以下教学环节:工程实训、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理论教学、实验、作业、考试、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由于受学时数限制, 本课程总学时只有56学时, 其中实验4学时, 不能完成教学要求的内容。为此, 必须采取相关措施来加以解决, 首先我们在工程实训期间, 增加了现代加工方法的实习内容, 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先有了基本概念, 并且在实习中又有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指导。其次, 增设了一门数控技术专业课程, 以解决现代加工内容偏少的问题, 为本课程节约了相关课时。第三, 设置了本课程的课程设计环节。这一环节安排了2周时间, 主要完成中等复杂程度零件的工艺规程设计。通过设计使学生掌握工艺规程制定的方法, 明确工艺规程文件的相关内容, 进行必要的设计计算, 熟练使用相关手册。通过这一教学环节使学生对整个课程的内容和体系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们认为这是今后应该坚持的。第四, 在生产实习中设置工艺实习的环节。这一环节一般最少安排1周时间, 主要解决将工艺知识和实际设备相结合的问题, 在实习过程中, 要让学生掌握典型零件的工艺分析, 针对基准选择、工艺规程、重点工序的典型夹具、工艺装备的选择、热处理和检验等工序的安排等。指导教师要在实习前提出针对性问题, 使学生带着问题学, 提高其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师生间的互动, 使工艺知识的学习不再难懂。通过上述环节的设置使教学过程更加完善, 教学也更有针对性。

改革效果及今后的设想

通过, 近几年的探索和改革, 我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已经适应了目前要求, 无论是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 都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机械制造系列课程建设教研项目通过了学校的验收, CAI课件、相关课程网站也基本建成。今后改革主要从优化教学内容着手, 尤其是要协调好各部分知识间的关系, 使之形成前后协调、内容递进、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教学内容体系。

参考文献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真题 篇3

【关键词】 高职;机械制造;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 G64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1-00-01

一、《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特点

《机械制造技术》是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中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自动化、模具加工与制造等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综合性:课程将如何掌握金属切削加工工艺技术为教学主线,将如何应用金属切削加工工艺技术为教学主旨,意在使学生能掌握怎样处理机械制造过程中出现的技术性问题,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

实践性强:学习本门课程,不仅要了解理论知识,还要通过实践来加深巩固,是一门真正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灵活性:本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灵活性,同样的零件,能应用在不同的工艺设计上,保证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不同的条件下择优选取方案。

教学难度大:因本课程学时少,不仅要求教师在专业知识背景条件下,具有高水平教学能力,能在短时间内将知识讲清、讲透,同时还得有良好的实践能力,能带学生实际操作。

二、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课时少,教材却高度浓缩

高职院校的“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学时安排在120课时左右,远远少于本科教学学时。而现在的教材虽然具有较好的体系,但是在内容上却高度浓缩,很多技术性问题都是一带而过,学生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去理解,所以在课程较少的情况下,想要将知识完全讲透对教师来讲还是比较困难的。

(二)实践教学过少

虽然本课程强调理论联系实践,并建议实践与理论学时各占一半,但面对众多学生,实践教学成本无疑比理论教学要高出很多,出于各方面考虑,各高校教学方法仍旧以课堂教学为主。如此一来,学生很少有实际操作的机会,只是掌握书本所说的操作技能,却无法规范系统地将其与实际业务一一对应,这不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

(三)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各高校对于学生知识掌握程度最直接的考核方式就是闭卷考试,受到题型、时间、卷面等方面的限制,一些课程中的重点内容无法用书面的方式进行深入考核,很多学生甚至通过死记硬背来完成考试,虽然理论合格,但在实际中仍有诸多盲点。这就无法真正体现本课程所谓的“实践性强”特点,也不能展现学生真正的技能水平。

三、如何优化本课程基础教学

(一)优化教学内容

要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首先在教材内容上要做到科学合理地删减和整合,既在理论上满足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要求,又要补充学生实践动手部分的内容。此处所说的整合不是单纯在形式上把课程内容组合起来,而是以理论结合实践为原则,将具有实际特点的机械构造原理、机械加工工艺、工程材料性能及测量技术等内容融合到实践教学内容中,从而为学生日后的综合技能运用奠定好基础。在教材之外,教师备课时还要多吸纳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最新的科研成果,以便学生掌握本专业所含领域最新动态和趋势。总之,不同于其他本科学院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的授课内容要充分贴合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实用性等办学特点。

(二)优化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设施:为了能让学生充分理解和运用机械制造技术的专业知识,应充分合理的将现有设施利用起来,用最直观的方式将知识简单化,帮助学生理解。比如校内的实训基地,组织学生金工实习,利用车、铣、刨、钳等技术,熟练掌握机械零件的加工方法,为以后的课程提前打下基础。

改被动为主动:利用现代教育手段的优势,使用多媒体,图文声并茂地将教材知识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兴趣听课。再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通过自主学习去探索机械制造技术的每个领域,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就感,激发学习积极性。

改良考核方式:改变以往纯试卷考核的方式,将平时成绩的比重增加。学生在整个课程的学习阶段,包括课堂答辩、现场操作、调研报告、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的考核结果,都应算在日常成绩中。最后的成绩可以以平时成绩占20%、卷面成绩占40%、操作考试成绩占40%这样的比例构成。相信这样的模式,会很大程度提升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

参考文献:

[1]苗雅丽.以工作過程为导向的高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改革[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7):20-22.

[2]周建中,汤宁荷.面向学生职业生涯的机械制造技术教学改革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4):197.

[3]罗小林,包家福.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探讨[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6):93-97.

[4]刘文明.《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特点与现场教学[J].西安航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65-66.

[5]王家珂,周益军,叶贵青.高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研究[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3):70-72.

吉林大学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篇4

在顺序加工一批工件时,按一定规律变化的加工误差,称为变值性系统误差,例如工艺系统受力变形所引起的误差。

正确 错误

2:修配装配法不足之处在于增加了修配工作量,生产效率低,对装配工人技术水平要求不高。

正确 错误

3:

主轴回转误差是指主轴实际回转轴线相对其平均回转轴线的变动量。

正确 错误

4:

一台机器则是在基准件上,装上基干部件、组件、套件和零件构成的,为此而 进行的装配工作称为总装。

正确 错误

5:

工步是在加工表面、切削刀具和切削用量(仅指机床主轴转速和进给量)都不 变的情况下所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过程。

正确 错误

6:圆柱齿轮齿面加工常用的方法有滚齿、插齿、剃齿和磨齿等。

正确 错误

7:

装配基准是指装配时用来确定零件或部件在产品中相对位置所依据的基准。

正确 错误

8:

安装刀具时,如刀尖高于工件中心,会引起刀具工作前角减小,工作后角增大。

正确 错误

9:

钻孔是在实心材料上加工孔的第一道工序,钻孔直径一般小于床、钻床和镗床上钻孔;

正确 错误

。可以在车

10:与磨孔和镗孔相比,铰孔生产率高,容易保证孔的精度;铰孔可以校正孔轴线的位置误差。

正确 错误

11:

提高生产率可以通过采用高速切削、强力切削和多刀加工方法实现。

正确 错误

12:

光整加工主要是降低表面粗糙度和进一步提高尺寸精度和形状精度,但一般没 有提高表面间位置精度的作用。

正确 错误

13:

在设计机器零件时,应尽量选用工艺基准作为设计基准。

正确 错误

14:刀具寿命是指刃磨后的刀具自开始切削直到磨损量达到磨钝标准为止所经历的总切削时间。

正确 错误

15:

工序是指一个工人或一组工人,在一个工作地对同一工件或同时对几个工件所 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过程。

正确 错误

16:工艺过程又可分为铸造、锻造、冲压、焊接、机械加工、热处理、装配、统计报表、运输等过程。

正确 错误

17:生产过程包括原材料的运输保管、把原材料做成毛坯、把毛坯做成机器零件、把机器零件装配成机械装备、检验、试车、油漆、包装等。

正确 错误

18:在选择加工方法时,一般先选定该表面终加工工序加工方法,然后再逐一选定该表面各有关前导工序的加工方法。

正确 错误

19:

在选择定位基准时,一般都是先根据零件的加工要求选择粗基准,然后选择精 基准。

正确 错误

20:表面粗糙度对零件表面的耐磨性影响很大,表面粗糙度越小,表面越耐磨。

正确 错误

21:过定位是指工件在定位过程中所限制的自由度数多于工件加工所需限制的所有自由度数的现象。

正确 错误

22:

装卸工件、开停机床、改变切削用量、测量加工尺寸、引进或退回刀具等动作 所花费的时间是布置工作地时间。

正确 错误

23:可变费用与零件的年产量有关,它包括材料费(或毛坯费)、机床工人工资、通用机床和通用工艺装备维护折旧费。

正确 错误

24:直接改变生产对象的尺寸、形状、性能和相对位置关系所消耗的时间称为辅助时间。

正确 错误

25:

拉刀、麻花钻等复杂刀具的材料通常采用高速钢。

正确 错误

26:工序基准是指在工序图上用来确定本工序加工表面尺寸、形状和位置所依据的基准。

正确 错误

27:

后角

正确 在正交平面内测量的主后刀面与切削平面间的夹角,一般为正值。

错误

28:

已加工表面为加工时主切削刃正在切削的表面。

正确 错误

29:高速钢比硬质合金强度高、硬度大、韧性好,加工工艺性好。

正确 错误

30:刀具磨损的形态有前刀面磨损、后刀面磨损和边界磨损三种。

正确 错误

1:

CA6140型卧式普通车床导轨在水平面内的直线度误差为0.1mm时,将会引起加工工件半径上的加工误差为()。

1.0.1mm 2.0.00025mm 3.0.01mm 4.0.2mm

2:利用一个固定的窄V形块在工件外圆上定位,其定位元件限制了工件()。

1.1自由度 2.2自由度 3.3自由度 4.4自由度

3:

某汽车年产量为990辆,其上中型零件,每台汽车需1个,备品率2%,废品率0.5%,请根据该零件的年生产纲领,判断其生产类型为()。

表1 加工零件的生产类型

1.大量生产类型 2.小批生产类型 3.中批生产类型 4.大批生产类型

4:

铣床夹具与钻床夹具组成部分不相同的是铣床夹具有()。

1.夹具体 2.定位元件 3.对刀块 4.夹紧装置

5:

为提高工件表面硬度而安排的热处理工序为()。

1.退火、正火 2.表面淬火 3.调质处理 4.时效处理

6:在刀具标注角度参考系中,通过主切削刃上某一指定点,并与该点切削速度方向相垂直的平面是()。

1.基面 2.切削平面 3.正交平面 4.前刀面

7:通过主切削刃上某一指定点,同时垂直于该点基面和切削平面的平面称为()。

1.基面 2.切削平面 3.正交平面 4.前刀面

8:在实体零件上加工孔时应采用的方法为()。

1.扩孔 2.钻孔 3.铰孔 4.镗孔

9:在选择粗基准时,一般应遵循()。

1.在同一尺寸方向上一般不得重复使用的原则 2.基准重合原则 3.互为基准原则 4.自为基准原则

10:

在一次安装中,工件相对于机床(或刀具)每占据一个确切位置中所 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过程,称为()。

1.工序 2.工步 3.工位 4.安装 11:

在正交平面内标注的前刀面与基面之间的夹角为()。

1.前角 2.主偏角 3.副偏角 4.后角

12:加工箱体零件上孔系时,经常采用的方法为()。

1.扩孔 2.钻孔 3.铰孔 4.镗孔

13:在特种加工中,利用电、热进行切割加工的方法为()。

1.电火花线切割 2.激光加工 3.电解加工 4.超声波振动加工

14:

利用一个小锥度心轴在工件内孔定位,该定位元件应限制的自由度数 目为()。

1.4个 2.5个 3.6个 4.3个

15:

精基准选择当工件上两个加工表面之间的位置精度要求比较高时,应 采用的原则称为()。

1.基准统一原则 2.基准重合原则 3.互为基准原则 4.自为基准原则

16:

外圆表面定位常用的定位元件为()。

1.圆锥销 2.V形块 3.圆柱销 4.支承板

17:

切削速度对以下现象影响最小的为()。

1.刀具磨损 2.切削热 3.切削温度 4.切削力

18:

可调支承多用于支承工件的粗基准面,支承高度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

整,调整到位后用螺母锁紧。一个可调支承限制的自由度数目为()。

1.1个 2.2个 3.3个 4.4个

19:

在设计机器零件时,应尽量选用装配基准作为()。

1.设计基准 2.工序基准 3.装配基准 4.测量基准

20:

CA6140型卧式车床主轴箱中摩擦离合器的作用是控制()。

1.改变主轴转速 2.车螺纹

3.主轴正、反转和制动 4.刀架快进快退

21:心轴(心轴直径及公差为、工件上定位孔尺寸,最小配合间隙为)水平放置在工件内孔中定位,加工外圆表面键槽时,当其工序基准为工件下母线时,基准不重合误差的大小为()。

1.2.3.4.22:

某工件以外圆

在平面上定位并在该外圆上加工键槽,当其工

序基准为工件下母线时,其基准不重合误差大小为()。

1.2.3.4.23:

在非导体材料上加工微小孔时通常采用()

1.电火花加工 2.超声波振动加工

3.电解加工 4.激光加工

24:

在特种加工中,利用化学方法进行加工的方法为()。

1.电火花加工 2.激光加工 3.电解加工

4.超声波振动加工

25:

在大批大量生产中装配那些装配精度要求较高且组成环数又多的机器结构常采用的装配方法为()。

1.完全互换装配法 2.统计互换装配法 3.分组装配法 4.调整装配法

26:

为消除铸件内应力而安排的热处理工序为()。

1.退火、正火、调质处理 2.表面淬火 3.渗碳淬火 4.时效处理

27:

利用3点自位支承定位,限制工件的自由度数()。

1.1个 2.2个 3.3个 4.4个

28:CA6140型卧式车床主轴箱的作用为()。

1.为主轴提供正、反转各级转速

2.实现刀架的纵向进给运动 3.实现刀架的横向进给运动 4.实现刀架的纵、横向快速进给运动

29:

对于某些表面主要为了降低表面粗糙度和进一步提高尺寸精度和形

状精度,没有提高表面间位置精度作用的加工阶段,称为()。

1.粗加工阶段 2.半精加工阶段 3.精加工阶段 4.光整加工阶段

30:CA6140型卧式车床溜板箱中安全离合器的作用为()。

1.带动刀架沿导轨纵向移动 2.车削螺纹

3.提供各种不同的进给量 4.过载保护

31:

某工件以外圆

在V形块(夹角为α)上定位并在该外圆上加工

键槽,当其工序基准为工件下母线时,其定位误差计算公式正确的为()。

1.2.3.4.32:

加工45钢时应该选择的刀具材料为()。

1.YT15 2.YG8 3.陶瓷 4.金刚石

33:

利用一个固定的长V形块在工件外圆上定位,其定位元件限制了工件()。

1.1自由度 2.2自由度 3.3自由度 4.4自由度

34:

平面加工效率最高的铣削方式常用的刀具为()。

1.圆柱铣刀 2.面铣刀 3.立铣刀

4.三面刃铣刀

35:

在选择粗基准时,一般应遵循()。

1.基准统一原则 2.基准重合原则

3.被加工零件上如有不加工表面应选不加工面的原则 4.自为基准原则

36:

在卧式镗床上镗削一批工件的内孔,孔径尺寸要求为 孔径尺寸按正态分布,=30.05mm,性误差为()。

1.0.05mm 2.0.0252mm 3.0.15mm 4.0.1mm

已知

=0.025mm,该批工件的随机

37:

在某车床上车削一批小轴的外圆,经测量实际尺寸大于要求的尺寸从而必需返修的的小轴数为24.2%,小于要求的尺寸从而不能返修的的小轴数为2.28%,若小轴的直径公差为 =0.16mm,整批工件的实际尺寸按正态分布,该工序的均方根偏差1.0.05 2.0.059

为()。3.0.038 4.0.085 38:在刀具标注角度参考系中测得的角度称为刀具的标注角度。在基面内测量的副切削刃在基面上的投影与进给运动反方向的夹角称为()。

1.前角 2.后角 3.主偏角 4.副偏角

39:

已知某车床的部件刚度分别为: =50000N/mm,=30000N/mm, =40000N/mm,假定刀具和工件的刚度都很大,工艺系统在主轴处的刚度为()。

1.18750 N/mm 2.17143 N/mm 3.21429 N/mm 4.22429N/mm

40:

装夹误差包括夹紧误差和()。

1.定位误差 2.原理误差 3.测量误差 4.机床几何误差

窗体顶端

1:修配装配法不足之处在于增加了修配工作量,生产效率低,对装配工人技术水平要求不高。

正确 错误

2:欠定位是指工件加工所需限制的自由度数少于6个定位现象。

正确 错误

3:

加工经济精度是指在正常生产条件下(采用符合质量标准的设备、工艺装备和 标准技术等级的工人,不延长加工时间)所能保证的加工精度。

正确 错误

4:

切削变形程度有三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分别为①变形系数②相对滑移角

正确 错误

③剪切

5:单件生产的工艺特征为品种很多,数量少,广泛采用木模手工造型、自由锻造,广泛采用通用夹具、量具和刀具。

正确 错误

6:工位是在工件的一次安装中,工件相对于机床(或刀具)每占据一个确切位置中所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过程。

正确 错误

7:

加工中心的主轴和刀库必须具有准停功能。

正确 错误

8:

尺寸链中凡属间接得到的尺寸称为封闭环。

正确 错误

9: 大量生产的工艺特征为品种较少,数量很大,互换性差,主要在通用机床上加工。

正确 错误

10:

已加工表面为加工时主切削刃正在切削的表面。

正确 错误

11:粗加工用的定位基准称为粗基准;精加工用的定位基准称为精基准。

正确 错误

12:可变费用与零件的年产量有关,它包括材料费(或毛坯费)、机床工人工资、通用机床和通用工艺装备维护折旧费。

正确 错误

13:生产过程包括原材料的运输保管、把原材料做成毛坯、把毛坯做成机器零件、把机器零件装配成机械装备、检验、试车、油漆、包装等。

正确 错误

14:

工步是在加工表面、切削刀具和切削用量(仅指机床主轴转速和进给量)都不 变的情况下所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过程。

正确 错误

15:圆柱齿轮齿面加工常用的方法有滚齿、插齿、剃齿和磨齿等。

正确 错误

16:

对于孔径较大、尺寸和位置精度要求较高的孔和孔系,镗孔几乎是唯一的加工 方法。

正确 错误 17:工艺系统刚度是指平行于基面并与机床主轴中心线相垂直的径向切削分力Fy对工艺系统在该方向上的变形y的比值。

正确 错误

18:

光整加工主要是降低表面粗糙度和进一步提高尺寸精度和形状精度,但一般没 有提高表面间位置精度的作用。

正确 错误

19:在选择加工方法时,一般先选定该表面终加工工序加工方法,然后再逐一选定该表面各有关前导工序的加工方法。

正确 错误

20:

为改善工件材料机械性能的热处理工序,例如淬火、渗碳淬火等,一般都安排 在半精加工和精加工之间进行。

正确 错误

21:

分组法装配具有零件的制造精度不很高,但却可获得很高的装配精度;组内零 件可以互换,装配效率高的优点。

正确 错误

22:

主偏角 在基面内测量的主切削刃在基面上的投影与进给运动反方向间的夹角。

正确 错误

23:

在同一尺寸方向上,粗基准只允许使用一次,一般不得重复使用。

正确 错误

24:

夹具的作用是使工件相对于刀具和机床占有正确的位置,夹具的几何误差对工 件的加工精度的影响较小。正确 错误

25:大批生产的工艺特征为品种较多,数量较多,毛坯精度中等,对工人技术水平要求较高。

正确 错误

26:夹紧是指工件在定位之后,保证工件在加工过程中总能保持其正确位置,把工件压紧的过程。

正确 错误

27:

提高生产率可以通过采用高速切削、强力切削和多刀加工方法实现。

正确 错误

28:

在顺序加工一批工件时,按一定规律变化的加工误差,称为变值性系统误差,例如工艺系统受力变形所引起的误差。

正确 错误

29:刀具磨损的形态有前刀面磨损、后刀面磨损和边界磨损三种。

正确 错误

30:

若工件表层温度超过相变温度,而磨削区又没有冷却液进入,表层金属便产生 退火组织,硬度急剧下降,称之为回火烧伤。

正确 错误

窗体顶端

1:点辅助支承通常限制工件()。

1.个自由度 2.0个自由度 3.3个自由度 4.2个自由度 2:

外圆表面定位常用的定位元件为()。

1.圆锥销 2.V形块 3.圆柱销 4.支承板

3:

按工序分散原则组织工艺过程,其特点()。

1.工件的装夹次数少

2.有利于采用高效率机床和工艺装备,生产效率高 3.操作工人的技术水平不高 4.工序数少,设备数少,可相应减少操作工人数和生产面积

4:

心轴(心轴直径及公差为、工件上定位孔尺寸隙为,最小配合间)在垂直放置时,其定位副制造部准确引起的加工误差为()。

1.2.3.4.5:

某工件以外圆

在平面上定位,并在该外圆上加工键槽,当其

工序基准为工件中心线时,其定位误差大小为()。

1.2.3.4.6:外圆车刀的切削部分由六个基本结构要素构造而成,规定与工件上已加工表面相对的刀具表面是()。

1.前刀面 2.主后刀面 3.副后刀面 4.主切削刃

7:

加工中心和普通数控机床的主要区别是加工中心()。

1.具有刀库和自动换刀装置 2.机床较大 3.费用较高 4.精度高

8:

在特种加工中,利用化学方法进行加工的方法为()。

1.电火花加工 2.激光加工 3.电解加工 4.超声波振动加工

9:

利用一个长圆柱销在工件内孔定位,该定位元件应限制的自由度数目为()。

1.2个 2.3个 3.4个 4.5个

10:

圆孔拉刀的材料为()。

1.硬质合金 2.立方氮化硼 3.高速钢 4.金刚石

11:

利用一个圆锥销在工件内孔定位,该定位元件应限制的自由度数目为()。

1.1个 2.2个

3.3个 4.4个

12:在刀具标注角度参考系中,通过主切削刃上某一指定点,并与该点切削速度方向相垂直的平面是()。

1.基面 2.切削平面 3.正交平面 4.前刀面

13:

某汽车年产量为2430辆,其上轻型零件,每台汽车需要2个,备品率2%,废品率0.5%,请根据该零件的年生产纲领,判断其生产类型为()。

表1 加工零件的生产类型

1.大量生产类型 2.小批生产类型 3.中批生产类型 4.大批生产类型

14:

在特种加工中,利用光、热方法进行的加工方法为()。

1.电火花加工 2.激光加工 3.电解加工 4.超声波振动加工

15:

已知某车床的部件刚度分别为: =50000N/mm, =30000N/mm, =40000N/mm,假定刀具和工件的刚度都很大,工艺系统在尾座处的刚度为()。

1.18750 N/mm 2.17143 N/mm 3.21429 N/mm 4.22429N/mm

16:

某工件以外圆

在平面上定位并在该外圆上加工键槽,当其工

序基准为工件下母线时,其基准不重合误差大小为()。

1.2.3.4.17:

表面层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和化学性能不包括()。

1.表面层的冷作硬化 2.表面层的残余应力 3.表面层金相组织变化 4.表面粗糙度

18:利用一个固定的窄V形块在工件外圆上定位,其定位元件限制了工件()。

1.1自由度 2.2自由度 3.3自由度 4.4自由度

19:精基准选择应尽可能选择用同一组精基准加工工件上尽可能多的加工表面,以保证所加工的各个表面之间具有正确的相对位置关系。此项原则称为()。

1.基准统一原则 2.基准重合原则 3.互为基准原则 4.自为基准原则

20:

某工件以外圆

在V形块(夹角为α)上定位并在该外圆上加工键槽,当其工序基准为工件下母线时,其定位误差计算公式正确的为()。

1.2.3.4.21:

属于变值性系统误差的是()。

1.受热变形引起的误差 2.调整误差

3.内应力引起的误差 4.夹紧变形

22:

超精密车削有色金属零件时通常选择的刀具材料为()。

1.高速钢 2.立方氮化硼 3.陶瓷 4.硬质合金

23:加工箱体零件上孔系时,经常采用的方法为()。

1.扩孔 2.钻孔 3.铰孔 4.镗孔

24:

已知某车床的部件刚度分别为: =50000N/mm, =30000N/mm, =40000N/mm,假定刀具和工件的刚度都很大,工艺系统在工件中间部位处的刚度为()。

1.18750 N/mm 2.17143 N/mm 3.21429 N/mm 4.22429N/mm

25:

在车床上加工一短而粗的轴类零件,已知工艺系统刚度 =15000N/mm,毛坯偏心=2mm,最小背吃刀量=1mm,常数C=1500N/mm.,问2次走刀后工件的残余误差为()。

1.0.1 mm 2.0.2 mm 3.0.01 mm 4.0.02 mm

26:

对于有些表面需要进一步降低表面粗糙度和提高尺寸精度或形状精

度,但一般没有提高表面间位置精度的作用。此加工阶段为()。

1.粗加工 2.半精加工 3.精加工 4.光整加工

27:

某汽车年产量为480辆,其上某重型零件,每台汽车需要2个,备品率2%,废品率0.5%,请根据该零件的年生产纲领,判断其生产类型为()。

表1 加工零件的生产类型

1.大量生产类型 2.小批生产类型 3.中批生产类型 4.大批生产类型

28:

普通车床导轨对加工精度影响最小的是()。

1.水平面内直线度误差 2.垂直面内直线度误差 3.导轨间的平行度误差 4.导轨的材料

29:在实体零件上加工孔时应采用的方法为()。

1.扩孔 2.钻孔 3.铰孔 4.镗孔

30:

为消除铸件内应力而安排的热处理工序为()。

1.退火、正火、调质处理 2.表面淬火 3.渗碳淬火 4.时效处理

31:

利用一个短圆柱销在工件内孔定位,该定位元件应限制的自由度数目为()。

1.1个 2.2个 3.3个 4.4个

32:生产零件品种较多,数量较少的生产方式属于()。

1.大量生产类型 2.小批生产类型 3.中批生产类型 4.单件生产类型

33:平面加工中既适用于大批大量也适用于单件小批生产类型的加工方法是()。

1.铣削 2.刨削 3.车削 4.拉削

34:下列工艺系统的各种原始误差不属于随机性误差的是()。

1.夹紧误差

2.受力变形引起误差 3.刀具均匀磨损误差 4.材料硬度不均匀引起的误差

35:已知卧式车床的部件刚度分别为: =300000N/mm, =56600N/mm, =30000N/mm,径向切削分力=4000N,设刀具、工

件和夹具的刚度都很大,试计算加工一长为l的光轴由于工艺系统刚度的变化引起的圆柱度误差为()。

1.0.06mm 2.0.03mm 3.0.12mm 4.0 mm 36:

在单件小批生产某零件时,获得尺寸精度的方法为()。

1.试切法 2.调整法 3.定尺寸刀具 4.自动控制法

37:

在正交平面内标注的前刀面与基面之间的夹角为()。

1.前角 2.主偏角 3.副偏角 4.后角

38:

利用一个小锥度心轴在工件内孔定位,该定位元件应限制的自由度数目为()。

1.4个 2.5个 3.6个 4.3个

39:

不影响传动链误差的主要因素为()。

1.传动件的运动速度 2.末端件的传动比 3.传动链的总传动比 4.传动件的长短

40:

平面加工效率最高的铣削方式常用的刀具为()。

1.圆柱铣刀 2.面铣刀 3.立铣刀 4.三面刃铣刀

1:CA6140型卧式普通车床导轨在垂直面内的直线度误差为0.1mm时,将会引起加工工件半径上的加工误差为()。

1.0.1mm 2.0.00025mm 3.0.01mm 4.0.2mm 2:下列工艺系统的各种原始误差不属于随机性误差的是()。

1.夹紧误差

2.受力变形引起误差 3.刀具均匀磨损误差 4.材料硬度不均匀引起的误差

3:

CA6140型卧式车床主轴箱中摩擦离合器的作用是控制()。

1.改变主轴转速 2.车螺纹

3.主轴正、反转和制动 4.刀架快进快退

4:

背吃刀量影响最大是()。

1.切削力 2.切削热 3.切削温度 4.刀具磨损

5:通过主切削刃上某一指定点,同时垂直于该点基面和切削平面的平面称为()。

1.基面 2.切削平面 3.正交平面 4.前刀面

6:

某工件以外圆在V形块(夹角为α)上定位并在该外圆上加工键槽,当其工序基准为工件上母线时,其定位误差计算公式正确的为()。

1.2.3.4.7:

利用一个小锥度心轴在工件内孔定位,该定位元件应限制的自由度数目为()。

1.4个 2.5个 3.6个 4.3个

8:

精基准选择当工件上两个加工表面之间的位置精度要求比较高时,应采用的原则称为()。

1.基准统一原则 2.基准重合原则 3.互为基准原则

4.自为基准原则

9:

大批大量生产中装配那些组成环数少而装配精度要求特别高的机器结构厂采用的装配方法为()。

1.完全互换装配法 2.修配装配法 3.分组装配法 4.调整装配法

10:精基准选择应尽可能选择用同一组精基准加工工件上尽可能多的加工表面,以保证所加工的各个表面之间具有正确的相对位置关系。此项原则称为()。

1.基准统一原则 2.基准重合原则 3.互为基准原则 4.自为基准原则

11:

圆孔拉刀的材料为()。

1.硬质合金 2.立方氮化硼 3.高速钢 4.金刚石

12:

当加工材料塑性很小、抗拉强度较低,刀具切入后,切削层金属在刀具前刀面的作用下,未经明显的塑性变形就在拉应力作用下脆断,形成形状不规则()。

1.带状切屑 2.节状切屑 3.粒状切屑 4.崩碎切屑

13:

在特种加工中,利用光、热方法进行的加工方法为()。

1.电火花加工 2.激光加工 3.电解加工 4.超声波振动加工

14:CA6140型卧式车床溜板箱中安全离合器的作用为()。

1.带动刀架沿导轨纵向移动 2.车削螺纹

3.提供各种不同的进给量 4.过载保护

15:钻床夹具在钻孔时,起实现导向作用的原件为()。

1.夹具体 2.定位元件 3.钻模板和钻模套

4.夹紧装置

16:如果磨削区温度超过马氏体转变温度而未超过相变临界温度,这时工件表层金属的金相组织,由原来的马氏体转变为硬度较低的回火组织,这种烧伤称为()。

1.回火烧伤 2.淬火烧伤 3.退火烧伤 4.轻度烧伤

17:外圆车刀的切削部分由六个基本结构要素构造而成,规定与工件上已加工表面相对的刀具表面是()。

1.前刀面 2.主后刀面 3.副后刀面 4.主切削刃

18:

为消除铸件内应力而安排的热处理工序为()。

1.退火、正火、调质处理 2.表面淬火 3.渗碳淬火 4.时效处理

19:

某工件以外圆

在V形块(夹角为α)上定位并在该外圆上加

工键槽,当其工序基准为工件下母线时,其定位误差计算公式正确的为()。

1.2.3.4.20:在正交平面内标注的主后刀面与切削平面之间的夹角为()。

1.前角 2.后角 3.主偏角 4.刃倾角

21:

心轴(心轴直径及公差为 间隙为

工件上定位孔尺寸,最小配合)在水平放置在某外圆表面加工键槽时,当其工序基准为工件中心线时,基准不重合误差的大小为()。

1.2.3.4.22:平面加工中既适用于大批大量也适用于单件小批生产类型的加工方法是()。

1.铣削 2.刨削 3.车削 4.拉削

23:

单件小批生产保证机器装配精度的装配方法为()。

1.完全互换装配法 2.修配装配法 3.分组装配法 4.调整装配法

24:

在切削用量选择中,进给量选择较小最有利于减小()。

1.尺寸精度 2.形状精度 3.位置精度 4.表面粗糙度

25:

复杂刀具通常选择()刀具材料。

1.硬质合金 2.高速钢 3.陶瓷

4.金刚石

26:

在大批大量生产中装配那些装配精度要求较高且组成环数又多的机器结构常采用的装配方法为()。

1.完全互换装配法 2.统计互换装配法 3.分组装配法 4.调整装配法

27:适合于大批大量加工齿轮毛坯已有零件孔的加工方法为()。

1.扩孔 2.钻孔 3.铰孔 4.拉孔

28:属于外圆表面的精整、光整加工方法是()。

1.车削 2.超精加工 3.无心磨削 4.磨削

29:

零件的加工精度不包括()。

1.尺寸精度 2.形状精度

3.位置精度 4.表面粗糙度

30:精基准选择应尽可能选择所加工表面的设计基准,此项原则符合()。

1.基准统一原则 2.基准重合原则 3.互为基准原则 4.自为基准原则

31:

某工件以外圆

在平面上定位,并在该外圆上加工键槽,当其

工序基准为工件中心线时,其定位误差大小为()。

1.2.3.4.32:

已知某车床的部件刚度分别为: =50000N/mm, =30000N/mm, =40000N/mm,假定刀具和工件的刚度都很大,工艺系统在主轴处的刚度为()。

1.18750 N/mm 2.17143 N/mm 3.21429 N/mm

4.22429N/mm

33:

加工中心和普通数控机床的主要区别是加工中心()。

1.具有刀库和自动换刀装置 2.机床较大 3.费用较高 4.精度高

34:

在车床上加工一短而粗的轴类零件,已知工艺系统刚度

=15000N/mm,毛坯偏心 =2mm,常数C=1500 N/mm.,若想使加工表面的偏心误差控制在0.01mm以内,最少的走刀次数为()。

1.1 2.2 3.3 4.4 35:

某工件以外圆

在V形块(夹角为α)上定位并在该外圆上加

工键槽,当其工序基准为工件中心线时,其定位误差计算公式正确的为()。

1.2.3.4.36:

在特种加工中,利用化学方法进行加工的方法为()。

1.电火花加工 2.激光加工 3.电解加工 4.超声波振动加工

37:

心轴(心轴直径及公差为 合间隙为

工件上定位孔尺寸,最小配)在水平在工件内孔中定位,加工外圆表面键槽时,当其工序基准为工件上母线时,基准不重合误差的大小为()。

1.2.3.4.38:

在正交平面内标注的前刀面与基面之间的夹角为()。

1.前角 2.主偏角 3.副偏角

4.后角

39:

在非导体材料上加工微小孔时通常采用()

1.电火花加工 2.超声波振动加工 3.电解加工 4.激光加工

40:

利用一个固定的长V形块在工件外圆上定位,其定位元件限制了工件()。

1.1自由度 2.2自由度 3.3自由度 4.4自由度

1:在选择加工方法时,一般先选定该表面终加工工序加工方法,然后再逐一选定该表面各有关前导工序的加工方法。

正确 错误

2:工艺系统刚度是指平行于基面并与机床主轴中心线相垂直的径向切削分力Fy对工艺系统在该方向上的变形y的比值。

正确 错误

3:

已加工表面为加工时主切削刃正在切削的表面。

正确 错误

4:

在加工及测量工作时,应尽量选用装配基准作为定位基准及测量基准。

正确 错误

5:刀具磨损的形态有前刀面磨损、后刀面磨损和边界磨损三种。

正确 错误

6:

切削钢件时通常采用YG类硬质合金。

正确 错误

7:

主后刀面是指与工件上已加工表面相对的刀具表面;副后刀面是指与工件上待 加工表面相对的刀具表面。

正确 错误

8:珩磨不适用于加工塑性较大的有色金属工件上的孔,也不能加工带键槽的孔、花键孔。

正确 错误

9:

前角 在正交平面内测量的前刀面和基面间的夹角。前刀面在基面之下时前角 为正值,前刀面在基面之上时前角为负值。

正确 错误

10:

工步是在加工表面、切削刀具和切削用量(仅指机床主轴转速和进给量)都不 变的情况下所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过程。

正确 错误

11: 加工中心的主轴和刀库必须具有准停功能。

正确 错误

12:

对于孔径较大、尺寸和位置精度要求较高的孔和孔系,镗孔几乎是唯一的加工 方法。

正确 错误

13:

主偏角 的夹角。

正确 错误 在基面内测量的主切削刃在基面上的投影与进给运动反方向间

14:

采用互换法装配时,被装配的每一个零件不需作任何挑选、修配和调整就能达

到规定的装配精度要求。用互换法装配,其装配精度主要取决于零件的制造精度。

正确 错误

15:修配装配法不足之处在于增加了修配工作量,生产效率低,对装配工人技术水平要求不高。

正确 错误

16:

切削用量三要素对切削力的影响规律为,切削速度最大、进给量次之,背吃刀 量最小。

正确 错误

17:

夹具的作用是使工件相对于刀具和机床占有正确的位置,夹具的几何误差对工 件的加工精度的影响较小。

正确 错误

18:

在同一尺寸方向上,粗基准只允许使用一次,一般不得重复使用。

正确 错误

19:

为改善工件材料机械性能的热处理工序,例如淬火、渗碳淬火等,一般都安排 在半精加工和精加工之间进行。

正确 错误

20:

工序是指一个工人或一组工人,在一个工作地对同一工件或同时对几个工件所 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过程。

正确 错误

21:单件生产的工艺特征为品种很多,数量少,广泛采用木模手工造型、自由锻造,广泛采用通用夹具、量具和刀具。

正确 错误

22:定位的任务是使工件相对于机床占有某一正确的位置,夹紧的任务则是保持工件的定位位置不变。

正确 错误

23:

加工余量不均匀、材料硬度不均匀等原因引起的加工误差、工件的装夹误差、测量误差内应力重新分布引起的变形误差、工艺系统受力变形等均属随机性误差。

正确 错误

24:上工序与本工序基本尺寸的差值为本工序的工序余量Zi。

正确 错误

25:过定位是指工件在定位过程中所限制的自由度数多于工件加工所需限制的所有自由度数的现象。

正确 错误

26:

完全互换装配具有装配质量稳定可靠;装配过程简单,装配效率高;易于实现 自动装配等优点。正确 错误

27:

加工精度是指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几何参数(尺寸、形状和相互位置)与理想几何参 数的接近程度,实际值愈接近理想值,加工精度就愈高。

正确 错误

28:

待加工表面上有什么样的误差,加工表面上必然也出现同样性质的误差,这就 是切削加工中的误差复映现象,只有尺寸误差存在复映现象。

正确 错误

29:拉刀是定尺寸刀具,形状复杂,价格昂贵,不适合于加工大孔。

正确 错误

30:

光整加工主要是降低表面粗糙度和进一步提高尺寸精度和形状精度,但一般没 有提高表面间位置精度的作用。

正确 错误

1:

广泛采用通用机床、重要零件采用数控机床或加工中心进行的生产方式属于()。

1.大量生产类型 2.单件生产类型 3.中批生产类型 4.大批生产类型

2:加工箱体零件上孔系时,经常采用的方法为()。

1.扩孔

2.钻孔 3.铰孔 4.镗孔

3:

某汽车年产量为990辆,其上中型零件,每台汽车需1个,备品率2%,废品率0.5%,请根据该零件的年生产纲领,判断其生产类型为()。

表1 加工零件的生产类型

1.大量生产类型 2.小批生产类型 3.中批生产类型 4.大批生产类型

4: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真题 篇5

为适应国家与区域社会和谐发展的新需求、满足学科及科研交叉扩展发展的新规律,华南理工大学于1995年在国内率先进行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进行宽口径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办学:将机械制造、铸造、锻压、焊接、热处理合并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

项目组根据新型工业体系发展迫切需求、结合国际工程教育发展规律、在学校大学科专业与科研发展的实际要求下,对机械制造过程中的机床、刀具、夹具、工艺及切削理论等内容进行了整合优化,缩减了学时,于2001年在国内率先出版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中文版国家规划教材,且得到良好的普及应用。迄今,全国有46所教育机构、大专院校选用该教材,发行量超过3万册。

与此同时,项目组结合广东省家电、汽车、模具等优势制造行业与学校产学研合作对创新型和实践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对教学实践环节进行大胆革新:以制造工艺为主线,融合切削变形测量、切削力测量、刀具角度测量、加工精度测量与加工误差统计分析、创新机构自主设计与制造等若干模块化实验,构建了综合性的课程创新实验平台——机械工程实验分中心,面向教学-科研-学生研究计划—课程创新竞赛等服务。该平台是“工程训练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核心部分,对机械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面对中国普通高等教育改革的日趋世界化,项目组于2002年率先在全校试行双语教学。在已有优质中文教材基础上,项目组与英国剑桥大学合作,编写出版了面向双语教学的优质英文教材《Fundamentals of machin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同时加强与世界知名高校的教学合作,如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举办“3+2”本-硕学位联合培养试点班;定期邀请昆士兰大学、剑桥大学教师给本科生进行短期授课或开办课程讲座等。近年来,项目组不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编写了多媒体网络课件,建立了电子资源库,形成了从理论学习到实践训练、从课堂教学到网络自习、从知识继承到知识创新的全方位、立体化教学模式,使课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05年,《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07年被评为全国首批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008年“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及广东省名牌专业。课程建设成果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课程内容与体系的建设

项目组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学科扩展渗透及交叉融合的发展规律及国际大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确立宽口径专业改革的人才培养目标、知识结构要求及课程体系的改革方案。对我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材料工程”等专业主干学科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分析,决定将原来机械制造专业的六门专业课(金属切削原理,刀具设计,机床概论,机床设计,机制工艺学,夹具设计原理)整合优化、有机重构成为一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并将该课程定位为学科基础课,做到基础扎实、重点突出,结构紧凑,内容先进。项目组根据新的课程内容与体系,于2001年编写出版了与课程相配套的中文教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该教材自出版以来,被国家教育部评选为“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2006年该教材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至今已重印4次,发行量超过3万册,受到广大教师学生的欢迎。根据出版社统计,全国选用本教材、直接向出版社订购的本科院校就有华南理工大学、吉林大学、湖南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江苏大学等46所,反映该教材具有较大的影响面和较强的辐射作用,被使用学校、同行专家认为 “是一本高质量教材”(湛江海洋大学)、“是一本难得的好教材”(北京理工大学庞思勤教授)和“难得的教学参考”(广东工业大学魏昕教授),“对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华南理工大学)。2005年该教材获广东省第五届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①课程内容的设置方面

项目组以“重基础、低重心、广知识、少学时、精内容、宽适应”作为课程内容改革的指导思想。“重基础”就是着重基本工程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工程规律,淡化细节,辅之以工程实例分析和实践性教学环节;“低重心”力求课程内容的浅显易懂、易记和易学。“广知识、少学时、精内容”看似矛盾,实则可以统一,课程既要覆盖传统的机械工程冷加工范畴所有的知识点,又要增加先进制造的基本概念与内容,并涵盖机械加工的自动化进程。知识点广而又要“少学时”,内容上就要做到重点突出,选材精练,学时合理分配。“少学时”将过去6门课的总学时数360学时压缩了约80%,减少至62~70学时,为学生腾出更多时间和空间修读选修课提供了可能,对于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起着积极作用。有了“重基础、低重心、广知识、精内容”作为前提,则课程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宽适应”就有了保障。

课程将传统的机械冷加工系统作为讲述对象,进行知识的系统设计与组织,使课程本身具有鲜明的系统性与适用性:机械制造冷加工系统由机床、刀具、夹具、工件和辅助工具构成,整个冷加工系统以零件的制造工艺为主线,以金属切削原理为基础,将机床、刀具、夹具等系统组成要素贯穿于工艺规程的设计中。在课程系统的功能要素中,以加工质量为目标,以制造效率和经济性为约束。其中,机床、刀具、夹具、工件和辅助工具构成了系统的本体要素;加工行为则将各要素组织起来形成了系统的内在结构;完成具有特定质量的特定加工表面则形成系统的功能;加工质量,制造效率和经济性则形成系统的优化本构关系。而系统的结构或构成系统的每个环节(刀具、机床、夹具、工件等)均为系统的功能和优化目标服务。

②课程体系的构建方面

在保证自身内容适用性、系统性、独立性的基础上,与《机械原理》、《机械零件》等12门系列化、模块化课程一起构成机械工程类的大专业课程体系,同时满足大专业课程体系对机械类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培养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要求:包括结构分析能力、强弱电分析能力、典型机构与零件设计能力、工程材料制备与性能分析能力、制造工艺与装备的设计分析能力、机械与电子结合应用的能力。

(2)双语教学改革与双语教学资源建设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是华南理工大学最早进行双语教学改革与试点的课程。双语教学改革前,项目组已进行了双语教学师资力量的培养与储备,如课程负责人曾志新教授,主讲教师刘旺玉副教授,全燕鸣教授等都曾在欧美等英语国家进修过,具备良好的双语教学能力;针对国内同类课程双语教材匮乏的现状,项目组从美国引进了全美机械类专业使用范围最广的原版英文教材,并编写了学习辅导书。由于中美教育体制的差别,同类课程内容差别较大,在学习和总结国外原版教材的编写风格基础上,项目组花大力气、下大工夫组织力量,于2002-2004年完成了《Fundamentals of machin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编写。该教材既保留了中文教材的编写风格,又在内容上与中文教材保持一致;既继承了优良的课程内容与体系,又方便了教学,受到了学生的好评。该教材2004年被教育部评选为“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在国内有超过21所高校使用,被认为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双语教学教材。另外,项目组还编写了双语教学课件。目前,双语教学课件已经过多次更新完善,成为教师授课、学生自学的好帮手。2007年,本课程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首批“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在双语教学的改革过程中,项目组积极开展与国外著名高校——英国剑桥大学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双方在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均进行了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剑桥大学的Jim Platts先生为双语教材的审阅、定稿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另外,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每学期定期选派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到华南理工大学进行全英语教学。

(3)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建设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无论是金属切削原理的理解与掌握,还是机床、刀具与夹具的设计及应用,或是零件加工工艺与加工质量的分析等均离不开具体对象。根据认知规律,学生在接受工程概念与原理时,需遵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指导实践的认知过程。学生学习本课程之前已经有过金工实习的经历,本课程的讲解通过案例分析充分唤醒学生的记忆,达到对感性认识的升华;接着进行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介绍;最后,通过精心设计的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完成课程理论知识到实践应用的认知过程。实践性教学环节由以下模块组成:

①通过示教陈列柜方式将全书内容用实物模型表示,采用现场教学。②利用综合性实验平台,以制造工艺为主线,结合所学基本理论知识,学生可完成验证性实验、概念认知型实验到综合创新型实验,通过制造工艺的主动设计,提高学生实验创新能力。

③紧密结合学校“学生研究计划(SRP)”及本科生导师制、各类企业资助的结构创新设计比赛、国家大学生机械结构设计大赛、国家大学生挑战杯比赛及近年的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等环节,将机械类学生的创新型、技能型训练提前到本科二年级进行,全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④通过产学研合作基地及学院和项目组与多个企业间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积极引导机械类学生在暑假期间到企业、公司进行实习,如珠海格力电气、深圳中集集团、南海KEE拉链公司、广东新创意专利发展有限公司等,超过30%的学生在二年级结束后都有企业实习经历。

通过该课程的建设,机械工程实验分中心已成为学校创新教育的实践基地和工程训练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核心部分,每年接待本科生近千人次,由此获得国家、省市及学校各类赛事奖励近百人次。

(4)课程网络环境和教学资源的建设

长期以来,课程组不断致力于教学资源和网络资源的建设,不仅极大地方便了学生自学,而且也使得课堂授课形式更加形象化:如开发了多组三维辅助教学动画库;拍摄了多种切削加工过程的短片;构建了多种类型的工装夹具结构静态图库;完善了实验教学辅助视频等。同时,课程组与美国Autodesk公司合作,在共享平台上丰富了视频资料库。2007年,由课程组开发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多媒体课件获广东省多媒体软件优秀奖。

目前,课程网站采用了先进的动态网络技术,可实时进行更新,网站提供学习交流平台和教学管理平台,方便了教学。同时不断地开发和丰富网络资源,如更新的课程中英文电子教案、含课程全程授课录象的网络课堂、课程教学大纲、实验指导、考试试题、章节习题、设计案例等已全部上网。由项目组开发的教学资源(三维动画、视频、设计作品)等也全部上网,本着教育服务于全社会的宗旨,课程网站全部免费对外开放,不仅使本校学生受益,也扩大了辐射力和受益面。据统计在网站改版不到半年的时间里,网站访问人数达万计。

(5)课堂教学质量监督与保障体系建设

作为课程建设的主要目标,课堂教学质量监督与保障体系十分重要。项目组十分重视课程教学质量的监督,并通过一系列保障措施实现。课程的课堂教学均由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并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承担,课程组也十分注重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对第一次准备讲授本课程的教师,课程组进行助教、培训、试讲、听课制度,经过考核合格的方能上讲台。除了每学期学校的教学检查、学生评教制度外,课程组每学期定期对学生进行抽查访问,根据学生反馈的意见进行整改。课程网站还开辟了专门的讨论、交流区间供学生反馈意见。

(6)课程建设产生的主要标志性成果与特色

①2005年获“国家精品课程”建设。②2007年获首批“国家双语示范课程”建设。

③中英文版教材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和“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双语教材,教材建设与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国内领先。

④形成了完善的课程体系和优化的课程内容,开发的模块化与集成化的实践教学平台,成为工程训练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核心部分,极大地促进了机械类学生创新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⑤形成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实训基地及国际化合作教学模式,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与视野。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后答案第六章 篇6

6-1.什么是生产过程、工艺过程和工艺规程?

答:①机器的生产过程是将原材料转变为成品的全过程。

②在生产过程中,凡是改变生产对象的形状、尺寸、位置和性质等,使其成为成品或半成品的过程成为工艺过程。

③人们把合理工艺过程的有关内容写成工艺文件的形式,用以指导生产,这些工艺文件即称为工艺规程。

6-2.何为工序、工步、走刀?

答:①工序:一个工序是指一个(或一组)工人,在一台机床上(或一个工作地点),对同一工件(或同时对几个工件)所连续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过程。

②工步:是在加工表面不变,加工工具不变、切削用量不变的条件下所连续完成的那部分工序。

③走刀:是加工工具在加工表面上加工一次所完成的工步。

6-3.零件获得尺寸精度、形状精度、位置精度的方法有哪些?

答:①尺寸精度的获得方法:试切法、定尺寸道具法、调整法、自动控制法。

②形状精度的获取方法:轨迹法、成形法,展成法。

③位置精度的获得与工件的装夹方式和加工方式有关。当需要装夹加工时,有关表面的位置精度依赖夹具的正确定位来保证,如果工件一次装夹加工多个表面时,各表面的位置精度则依赖机床的精度来保证,如数控加工中主要靠机床的精度来保证工件各表面之间的位置精度。

6-4.不同生产类型的工艺过程有何特点?

答:各种生产类型的工艺过程的主要特点如下表:

6-5试简述工艺规程的设计原则、设计内容及设计步骤:

答:步骤:

原则:①所设计的工艺规程应能保证机器零件的加工质量;达到设计图样上规定的各项技术要求。

②应使工艺过程具有较高的生产率,是产品尽快投放市场。

③设法降低制造成本。

④注意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保证生产安全。

设计内容及步骤:⒈分析研究产品的装配图和零件图

⒉确定毛坯

⒊拟定工艺路线,选择定位基面

⒋确定各工序所采用的设备

⒌确定各工序所采用的刀具、夹具、量具和辅助工具

⒍确定各主要工序的技术要求及检验方法

⒎确定各工序的加工余量,计算工序尺寸和方差

⒏确定工时定额

⒐确定切削用量

⒑技术经济分析

⒒填写工艺文件

6-6.拟定工艺路线需完成的工作?

答:确定加工方法,安排加工顺序,确定定位夹紧方法,以及安排热处理、检验及其他辅助工序(去毛刺、倒角等)。

6-7.试简述粗、精基准的选择原则,为什么在同一尺寸方向上粗基准通常只允许坎?

答:粗基面原则:①如果必须首先保证工件某表面的余量均匀,就应该选择该表面为粗糙面。

②如果必须首先保证工件上加工表面与不加工表面之间的位置要求,则应以

不加工表面为粗基准面,如果工件上有好几个不需要加工表面,则应以其中与加工表面的位置精度要求的表面为粗准面

③应该用毛坯制造中尺寸和位置比较可靠、平整光洁的表面为粗基面。

精基面的原则:①应尽可能选用设计基准作为定位基准,这称为基准重合原则。

②应尽可能选用统一的定位基准加工各表面,以保证各表面间的`位置精度,

称为统一基准原则。

③有时还要遵循互为基准,反复加工的原则。

④有些精加工工序要求加工余量小而均匀,以保证加工质量和提高生产率,

这时就以加工面本身作为基准面,称为自为基准原则。

原因:由于粗基准面的定位精度很低,所以精基面在同一尺寸方向上通常只允许使用一次,否则误差太大。

6-8解:

对于图中a)、b)、c)所示零件要求内外圆同轴,端面与孔心线垂直,非加工面与加工面尽可能保持壁厚均匀。

对于图a中的零件:以底面A作为粗基准面;以孔的中心线作为精基准。 对于图b中的零件:以底面B作为粗基准;以C作为精基准。

对于图c中的零件:以D作为粗基准;以E作为精基准。

对于图中d)要求孔加工余量尽可能均匀对于d中零件,要求孔加工余量均匀,即应选择孔的表面作为粗精准,即以G面为粗基准;以底面F作为精基准。

6-9:解:加工过程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①粗加工阶段②半加工阶段③精加工阶段④光整加工阶段

划分加工阶段的原因是:①粗加工阶段中切除金属较多,产生的切削刀和切削热,都加多,所需的夹紧力也比较大,因而加工的零件内应力和变形也较大,不能够满足要求,所以要分为以上四个阶段。

②可合理的使用机床设备。

③为了在加工过程中插入热处理工序,同时时热处理发挥充分的效果。

6-10:解:工步集中适应情况:将工步集中成若干个工序;在若干台机床上进行。

立式多工位回转工作台组组合机床、加工中心和柔性生产线就是工序集中的极端情况。

每一个工步(或走刀)都作为一个工序在一台机床上进行,这就是工步分散的极端情况。

在一般情况下,单位小批量生产只能工序集中,而大批大量生产则可以集中,也可以分散。

6-11:什么是加工余量、工序余量和总余量

答:在由毛坯变为成品的过程中,在某加工表面上切除金属层的总厚度称为该表面的加工总余量

每一道工序所切除的金属层厚度称为工序间加工余量

对于外园和孔等旋转表面而言,加工余量是从直径上考虑的,称为对称余量,即实际所切削的金属层厚度是直径上的加工余量之半。平面的加工余量则是单边余量,它等于实际所切除的金属层厚度

6-12:试分析影响工序余量的因素,为什么在计算机本工序加工余量时必须考虑本工序装夹误差的影响

因为:①上工序的表面粗糙度(Rya)②上工序的表面破坏层(Da)③上工序的尺寸公差(Ta)④需要单独考虑的误差⑤ 本工序的安装误差

本工序的装夹误差包括定位误差和夹紧误差,这两种误差会影响加工时的磨削余量等,所以计算本工序加工余量,需考虑工序装夹误差。

6-13:图a: A0是封闭环时: 增环为:A1、A2、A4、A5、A7、A8

减环为:A3、A6、A9、A10

图b: A0是封闭环: 增环为:A1

减环为:A2、A3

B0是封闭环: 增环为:B1、B2、B3

减环为:B4

图c: C0是封闭环: 增环为:C1

减环为:C2

D0是封闭环: 增环为:D1、D2

减环为:D3

6-14:试分析比较用极值法解算尺寸链与用统计法解算尺寸链的本质区别。

答:统计概率法主要用于生产批量大的自动化及半自动化生产方面,但是当尺寸链的环数较多时,即便生产批量不大也宜用概率法。

6-15:方案一:钻孔的定位基准与设计基准重合,因此A1的工序尺寸就等于设计尺寸,即A1=10±0.1

方案二:尺寸链为

10-0.1+0.1为封闭环,A2为增环,80-0.05为减环

∴A2=8+10=18L

ES(A2)=0.1-0.05=0.05L

EI(A2)=-0.1L

公差T(A2)=0.2-0.05=0.15

∴A2的工序尺寸为18+0.05-0.1

方案三:尺寸链为

10-0.1+0.1为封闭环,80-0.05,A3为减环,380-0.1为增环

∴A3=38-8-10=20L

EI(A3)=0.05-0.1=-0.05L

ES(A3)=0

公差T(A3)=0.2-0.1-0.05=0.05

∴A3的工序尺寸为200-0.05

6-16:尺寸链为:

4+0.160为封闭环,14.250-0.05为减环, H、14+0.012+0.004为增环

∴H=4-14+14.25=4.25L

ES(H)=0.16-0.05-0.012=0.098L

EI(H)=-0.004L

∴H的工序尺寸为4.25+0.098-0.004

6-17:

加工右端面时的设计基准与定位基准重合

∴A1的工序尺寸就等于设计尺寸

即A1=500-0.1

A3的尺寸链为

250-0.3为封闭环,A3为减环,500-0。1为增环

∴A3=50-25=25L

ES(A3)=0.3-0.1=0.2L

EI(A3)=0

∴A3的工序尺寸为25+0.20

A4的尺寸链为

5+0.40为封闭环,A4为减环,A3为增环

∴A0=A3-5=25-5=20L

EI(A0)=ES(A3)-0.4=-0.2L

ES(A0)=EI(A3)-0=0

∴A4的工序尺寸为200-0.2

6-18:答:制造一个零件或一台产品所必须的一切费用的总和,就是零件或产品的生产成本。 对不同的工艺方案进行经济分析和评比时,就只需分析,评比它们与工艺过程直接有关的生产费用,即所谓工艺成本。

可变费用:材料费、操作费用、工人的工资、机床电费、通用机床折旧费和修理费、通用夹具和力具费等与年产量有关并与之成正比的费用。

不可变费用:调整工人的工资、专用机床折旧费和修理费、专用刀具和夹具费等与年产量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的费用,即当年产量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这用费用基本上保持不变。

(1)当分析,评比两种基本投资相近,或者都是采用现有设备条件下,只有少数工序不同的工艺方案时, SiⅠ=V1+CⅠ/N

S1Ⅱ=VⅡ+CⅡ/N

当两个工艺方案有较多的工序不同时,就应按S=NV+C分析,对比这两个工艺方案的全年工艺成本:SⅠ=NVⅠ+CⅠ SⅡ=NVⅡ+CⅡ

当年生产纲领变化时,可直接按两直线交点的临界产量NC分别选定经济方案Ⅰ或Ⅱ。 此时的NC为:NCVⅠ+CⅠ=NCVⅡ+CⅡ

NC=(CⅡ-CⅠ) /(VⅠ-VⅡ)

(2)当两个工艺方案的基本投资差额较时,用较大的基本投资使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单件工艺成本降低,在作评比时就必须同时考虑到这种投资的回收期限,回收期愈短,则经济效果越好。

6-19:(1)基本时间:直接改变工件的尺寸、形状、相对位置和表面质量所耗费的时间。

(2)辅助时间:在各工序中为了保证完成基本工艺工作需要做的辅助动作所耗费的时间。

(3)工作地点、服务时间:工人在工作班时内照管工作地点及保持工作状态所耗费的时间。

(4)休息和自然需要时间:用于照顾工人休息和生理上的需要所耗费的时间,一般按操作时间的2%来计算。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真题 篇7

《机械制造基础》是机械类和近机类专业培养行业通用能力的一门专业核心平台课程,综合介绍零件材料的力学、工艺性能、零件毛坯的选择、零件的热处理、切削基本知识、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加工质量分析,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高职学生的特点是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较差,没有记笔记的习惯,针对这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对课程内容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引下,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作为教学辅助手段,让教学过程更加有效合理,主要目的是解决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信息化技术不单纯指的是PPT,flash动画的应用,其他的比如慕课,微课,模拟仿真软件等都可以利用加起来。

1 课程网络学习平台

课程网络学习平台也就是慕课,在目前很多学校在本校的网站上都已建立,只是有些老师没有充分利用起来。课前预习和课后拓展都可以在平台上完成。跟传统教学相比,这种方式是在线开放课程,学生学习时间就不只限于课堂上,可以按照自己的时间安排自主学习。教师在平台上可以自己建设课程,上传课程的课件和其他的学习资料,学生用手机或电脑登录进行学习。比如教师布置本节课任务,学生在课前登录观看学习,完成任务单,以此来完成课前预习。也可以在平台上完成在线测评,系统可以自动打分,作为学生的考核成绩。这样也可以减轻教师批改作业的工作量。平台上也可以完成评价,学生自评、师生互评,学生可以对课程进行评价,给老师提出意见,由此评价方式也随之改变。教师在最初使用的时候,教师最好是带动学生一起参与,可以在平台上多布置任务,把学生的积极性带动起来。对于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来说,只有学习课件还是远远不够的,里面一些专业性的知识,对于初学者来说是很抽象难懂的,这样就需要教师找一些比较有趣的视频或者动画放到学习平台上,帮助学生理解学习。

2 微课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步入了“微时代”。利用移动通信终端的短时间、碎片化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的现代人接受,一种新颖的资源表现形式“微课”,因其“主题突出、情境真实、方式灵活、便于传播、应用简单”等优点,已经成为我国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焦点之一[2]。从形式上看,微课教学模式以兴趣激发和智慧启迪为教学目的,将课程按照知识点或教学重、难点分成不同的教学模块,每个教学模块是一段5~10分钟的视频,适合通过移动终端进行在线学习和翻转课堂,以其短小精悍和传播效率高等优势受到大众欢迎[3]。微课教学有利于机械制造基础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便于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提高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改善教学质量。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可以按照项目教学法来制作微课,每个知识点都可以制作成一个微课,以此设计机械制造基础微课群,将各个微课以项目导向或需求导向进行衔接,从而实现知识点的穿针引线,提升学习的系统性,实现碎而不乱。比如车床的传动系统这一知识点,是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课堂上讲过之后还有很多学生没有完全理解,那么把这一知识点做成微课,上传至课程网络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实现线上自学与线下教学的互动互补,解决了这一教学难点。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合做成微课,教师要注意选题,通常选取课程中的重难点,或者学生容易出错的问题,或者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知识点制作成微课。制作微课时用语言、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把问题表达清楚。每个教师擅长的方面不同,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制作出个人特点的微课。目前微课也是当前的热点,如何制作出优秀的微课也是教师要学习的课题。

3 模拟仿真软件

机械制造基础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机加工过程、铸造、锻造、焊接成型方法和热处理等都可以进行仿真模拟。比如车床机加工过程用Solid Works软件进行加工模拟,让学生比较直观的观看加工过程、加工工艺,对其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还有车刀的几何角度也是本门课的一个重难点,如果想把车刀的角度表达清楚,用机械三维软件进行模拟,UG、PROE、SOLIDWORKS等软件都可以绘图模拟。铸造可以用MAGMA或Procasting铸造模拟软件对铸件浇注和凝固过程模拟,以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同时可以观察铸造缺陷形成过程,直观了解缩孔形成机理。此时的学生是不会使用模拟软件,主要由老师来使用完成,做成动画供学生观看。当然模拟软件本身也有一定的缺陷,模拟的结果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是在学校不具备设备的情况下是一种很好的弥补方式。

4 信息化教学设计

在具备前面提过的信息化技术手段之后,信息化教学设计更是重中之重。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实现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的实时互动,利用教学环境调动学习能动性,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3个基本理念,目标是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大力提升职业教育素质[4]。根据课程的具体情况确定设计思路,实现课程多环节的教学设计。教师最好是以企业真实的案例创建情境,设定教学任务,制定合理的方法让学生完成任务。整个过程当中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完成教学目标。与传统的教学相比,信息化教学设计更强调“学”,而不是“教”。

5 结束语

信息化教学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不仅改变了教学方法,评价方式也随之改变,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多种形式同时存在,让评价方式更加合理。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还可以设计不同的题目练习,实现个性化学习。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信息化教学作为一种手段,终究是为教学服务。因此,在运用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课堂教学的实际应用,突显信息化的实效性。但并不是说所有的内容全部要信息化教学,如果传统教学方法合适,学生能够理解,那就没必要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针对课程的重点难点有选择性的改进。

课程如果要采用信息化技术,既需要有教学硬件设施的配套支持,也要有熟悉各种软件具有信息化能力的授课教师。现在学校基本都具备一体化教室或者机房,或者简单的多媒体教室也可以完成。信息化技术的使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对课程的内容充分掌握,还要掌握一些仿真软件的使用,学会制作微课,会建设自己课程的网络学习平台。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课程的内容进行信息化设计,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如何运用信息化技术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切实解决教学重点难点问题,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是目前我们广大教师丞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周晶.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参赛的误区与建议[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0(364):132-136.

[2]肖爱武.高职《机械制造基础》微课资源建设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5,20:103-104.

[3]何文斌,马军,都金光,候俊剑等.微课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改革上的应用[J].现代计算机,2015,8:31-33.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真题 篇8

关键词: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改革;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是将原“机械制造工艺学”、“金属切削机床”、“金属切削原理及刀具”、“机床夹具设计”等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优化、整合、更新,形成的一门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具有涉及内容多、综合性高、实践性强等特点,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尤其是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多年来,国内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现已建成四门国家精品课程。长春理工大学“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组结合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以“精内容、强能力、重应用”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建立了“以金属切削理论为基础,以机械制造工艺为主线,传统制造技术与现代制造技术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体系。

1. 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主动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大学本科阶段的学生以学为主,不仅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获取知识的方法,其目的是应用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传统的课堂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但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方法更重要,教师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在思维方式方法和获取知识的能力方面有所收获和提高。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讲授“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师的责任。

教学中采用课堂讲授、交流、讨论、研讨等多种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传授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思维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例如,一面两销定位是典型定位方式之一,现教材仅从定位元件如采用两个圆柱销将产生过定位方面分析,得出定位元件采用一个圆柱销和一个削边销的结论。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先不急于给出结论,而从解决一面两销安装干涉与定位精度间矛盾入手,讲解一面两销定位方式从两个长圆柱销→两个短圆柱销→一个短圆柱销和一个短削边销的演变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过定位与定位精度两者矛盾的转化和解决方法。旨在体现人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思维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培养其思维方式。

2. 寻找内在规律、提出新方法

工艺规程设计中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重点,一般需通过工艺尺寸链计算来确定,工艺尺寸链的建立和封闭环的确定是其难点,学生难于掌握。经多年探索和总结,对定位基准与设计基准不重合时工艺尺寸链的建立提出了“三线表三面,线间建联系,最后成封闭”的方法:用三条线分别表示设计基准、定位基准和加工表面;再在设计基准和加工表面、定位基准和加工表面间建立联系(分别为封闭环和需确定的工序尺寸);最后在设计基准和定位基准间建立联系,形成封闭的尺寸链。对一次加工满足多个设计尺寸要求时工艺尺寸链的建立提出了“以已加工表面为联系,按加工顺序有序地画出组成环,以工艺过程中未直接控制的设计尺寸为封闭环,最后形成封闭”的方法。使工艺尺寸链的建立有规律可循,便于学生掌握和应用。

定位误差的分析与计算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的重点,其中定位误差的分析是难点。我们在教学中抓住“工序基准的最大位置变动量”,提出了通过图解的方法分析定位误差,即在定位元件约束的情况下,根据工件各相关极限尺寸的组合,找出工序基准的两个极限位置,再根据加工要求(工序尺寸)得到定位误差,教学中收到很好的效果。

3. 淡化公式的推导,注重工程应用

作为教师,永远也无法传授给学生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自己获取知识,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

基于上面的思考,教学中淡化公式的演绎与推导,做到概念讲准、重点突出、难点讲透,重心放在讲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及应用上。例如,学生通过机械设计等课程的学习已掌握了传动比的计算方法,在讲授传动链误差时,将滚齿机内传动链介绍清楚后,即给出被切齿轮转角误差与传动链中各传动元件转角误差的关系式,然后让学生通过此公式分析影响传动链精度的因素,并提出提高传动精度的措施,最后再由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讲定位误差分析与计算时,通过图解得到工序基准的两个极限位置后,仅交代一句“根据图中几何关系,很容易得到定位误差的数学表达式”后,不做任何推导,立即给出该定位方式的定位误差公式,重点放在对公式的讨论和如何应用公式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上。一般情况下,某种定位方式的定位误差公式中均包含工件和定位元件的制造误差,从数学角度提高工件或定位元件的制造精度,均可减小定位误差,但从工程角度,综合考虑生产率和经济性,提高定位元件的制造精度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可降低生产成本,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具有工程意识。

4. 重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过去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现在有一种提法“教师不应局限于给学生指路,而应该引导学生自己找到自己要走的路”,针对这些提法,自己经常思考“教师为什么不教给学生寻找水源的方法和培养学生自己打井的能力?教师为何不激发和培养学生自己开辟适合自己走的新路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以及逢山开路的能力?”

有鉴于此,给普通班上课时采用讲授、启发、讨论等教学方法,给创新班上课时加入研讨式教学方法。为了适应不同的授课对象,每年都对课件进行补充和更新。重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注重启发与互动,能让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能让学生思考的,让学生自己思考;能让学生得出的结论,让学生自己得结论。如讲授工件以内孔表面定位的定位误差分析与计算时,先讲定位销(心轴)水平放置时定位基准位移误差的分析与计算,由于重力的作用,使孔与销在铅垂方向单边接触,此时强调是由于某种力的作用。进而通过分析,得出定位基准位移误差的表达式;接下来讲定位销(心轴)垂直放置时定位基准位移误差的分析与计算时,孔与销是任意边接触,在工序尺寸方向上是双边接触,得到的定位基准位移误差比定位销水平放置时定位基准位移误差大一倍。此时提出“定位销(心轴)垂直放置时如何减小定位基准位移误差?”学生马上提出在工序尺寸方向人为施加一个力,即从任意边接触转化为单边接触,基准位移误差随之减小一半。当讨论一面两孔定位的转角误差时,学生顺理成章地得出“在垂直于两孔中心线方向施加力,可有效减小转角误差”的结论。

5. 将“抓住主要矛盾”的思想贯穿教学过程始终

在事物或过程发展的任何阶段上,必有而且只有一种矛盾居于支配的地位,起着规定或影响其他矛盾的作用,这种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同样,机械制造过程中始终存在着质量、效率和经济性三者之间的矛盾,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把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的指导思想贯彻于整个教学过程。影响机械加工质量的因素很多,它们以不同的规律、不同程度地对加工质量产生影响,在诸多影响因素中必有一个因素影响最大、最直接。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在分析和解决机械制造过程的诸多矛盾(影响加工质量的因素)时,善于以主要精力从多种影响因素中找出和抓住主要矛盾,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例如,讲机床几何误差对加工精度影响时,强调抓住误差敏感方向的原始误差;讲提高工艺系统刚度的措施时,强调提高工艺系统薄弱环节的刚度,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是信息时代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根据课程特点,科学、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教学能力。

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特点自行研制了具有特色的多媒体课件,并将其熟练运用到教学中。该课件充分利用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 的丰富功能,将文字、图表、动画、视频等有机结合,按学生的认知规律适时、有序地放映出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7.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功能

针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涉及内容多、学时少、实践性强的特点,强化金工实习的教学功能,将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概念、常用加工方法及装备等教学内容在金工实习中结合现场实践讲授。在达到金工实习教学目的的同时,有效地解决了学时压缩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同时更加有利于学生掌握各种机械加工方法及装备的基础知识,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8. 更新教学内容,适时把科研成果引入课堂

合理处理传统制造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关系,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图片、录像、动画等形式把最新科研成果和体会结合教学内容,适时介绍给学生,重点介绍解决关键技术和难点的方法、手段,尤其是解决问题的思路,甚至走过的弯路。例如,在讲授装配方法、夹具设计时,结合承担科研项目,将项目中采用的调整装配法、修配装配法和利用盖板式钻模原理成功解决大型装置在垂直墙面和倾斜墙面安装的技术难题等科研实例介绍给学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对机械制造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和提高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吕明,轧刚,王时英.“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5):34-36.

[2] 陈如娜.“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19(11):24-26.

[3] 关铁鹰,孙继武.“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121-123.

[4] 韩变枝,王栋,张银喜.基于能力培养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改革[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1,29(1):86-88.

[5] 杨俊茹,张悦刊.“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探索[J].高教论坛,2010(4):86-88.

[6] 谢峰,李旗号,沈维蕾,张崇高.“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体系的分析与教学实践[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5(S1):184-186.

上一篇:公司年会的小品剧本下一篇:演出劳动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