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

2024-06-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精选5篇)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 篇1

《老师,你在听吗》第四章中探讨了教师在促进儿童对话中的作用。在对话过程中,对话文化是非常丰富的,当你进入这种学习环境中,儿童的声音是清晰的,却很难找到教师,因为他经常在儿童中间与儿童交往,倾听儿童的语言。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个人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研究者、发现者,而对于儿童,这种需要则更加强烈。我们不难发现,幼儿在发言、动手、思考时,始终是那样强烈地想让老师发现并肯定自己的.存在,因此,教师应学会善于倾听幼儿的一切表现。

我喜欢主动走近孩子,倾听他们的声音。在和幼儿交流的过程中,我常常发现许多童言趣语,这些童言趣语不但给我带来了许多欢乐,也让我从中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及时发现问题,为他们提供适时、必要的引导和帮助,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更贴近幼儿的生活,更有针对性,更能满足幼儿的需要。

在幼儿探索活动的过程中,我始终是一个耐心的倾听者,并不时用信任的眼神去鼓励他们。倾听,不仅给幼儿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和表达想法的机会,还是我进一步了解每位幼儿的基础,并为我及时调整教育行为提供了依据。由于幼儿的认知结构、能力、经验存在着差异,他们在活动中也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构想与行为。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900字 篇2

在“学习与你的儿童观”一章中,文中的一些观点与我发生了共鸣:

第一,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

在这个观点中最突出的几个字是“主动建构”,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因此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教师为了“便捷”,实施了所谓的“主动”学习活动,以便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但是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了解,而不是学习。事实上,主动建构主要体现在幼儿的兴趣、教师的语言、教育环境三方面。例如在活动中教师要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活动中多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勇于尝试自己的想法,从思考中、实验中获得有益的经验,促进自身经验的建构。

第二,学习始于先前知识

幼儿的学习并非是凭空的,是建立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生、发展的。例如在角色游戏中超市、医院、娃娃家等,幼儿先前对这些区域、材料、角色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因此通过教师的引导、材料和环境的辅助,幼儿会丰富自己的语言、加强与同伴之间的交流,促进自己各方面能力的提高,而这种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幼儿已有能力或经验的基础之上。

第三,学习发生在真实的、社会化的情境中

学习并不是凭空的想,而是要融入到一定的情境中才能学习到真正的经验。“学习发生在真实的、社会化的情境中”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学习的真实性和社会性,例如在日常活动中,幼儿对于喝光牛奶的包装袋、班级水龙头水流的大小等现象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幼儿亲自动手摆弄,在真实的环境中探索发现,积累经验,这时的学习才是真实的、贴近幼儿生活的学习,幼儿才会更有兴趣去探知与学习。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 篇3

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几位教师可能同时看到了一个孩子扔积木的行为,但是她们对这一行为的动机却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一位教师也许认为这是孩子调皮的表现,另一位教师也许觉得这个孩子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获得他人的关注,而第三位教师也许认为这个孩子是在表达因为无法用语言解释自己的需求而产生的挫败感,以上每一种观点都是教师个人学习观和儿童观的产物。

当老师要给予幼儿一个知识经验内容的时候,一定要心中有明确的计划,要有一个大的高位目标,并且要有一个切合幼儿的具体小目标。这就需要老师充分的研究学科,理解幼儿年龄特点,才能够更好的实现。使自己给予幼儿的内容是丰富有价值分量的。这就需要老师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修养,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理论如同教育专家,是教师成长的必须。

书中还阐述了一些儿童怎样才能进行最有效学习的观点: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学习始于先前知识;学习发生在真实的、社会化的情境中;冲突在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 篇4

在《老师,你在听吗》一书中曾经说过:“对教师而言,理解学习理论是很重要的……”不同的学习观和儿童观,会让人产生不同的观点。丽萨・波曼女士在书中例举了三位教师面对孩子扔积木时出现的不同看法:一位教师觉得这是孩子调皮的表现;另一位教师认为这是孩子想获得他人关注的表现;第三位教师则认为这是孩子在表达无法用语言解释自己需求产生的挫败感。

每一种观点的产生都是教师们的学习观和儿童观的产物。这些不同的观点又会引起教师产生不同的`言行,“教师的言行会创造出一些条件支持可以引起儿童学习的对话或是扼杀儿童相互交谈、彼此倾听的机会和渠道”,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儿童学习观,意识到儿童是有知识、有能力的,他们是独立的学习者。

作为教师,虽然我们都认同儿童是有能力的,可我们的行为和言语并不总是一致的,我们在每天和孩子的日常互动中却常常会忽略这个观点。当面对能力弱的孩子时,我们往往缺乏耐心,总是不由自主的包办代替,没有给他们留下足够探索、思考、操作的时间。

在书中作者提倡我们要跟随学习者而不是书本来创设课程,这是对我们忽视儿童的深刻提醒。“只有在真实的生活经验情境中,儿童才能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在开展大班社会活动《兄弟姐妹是一家》前,我对孩子们进行了调查,了解到宇宇刚去过大草原,可去的时候并没有真正遇到过赛马节,因此我在活动中认识蒙古族的部分中增设了观看赛马的环节。

当赛马的视频播出后,立刻引起了宇宇的兴趣,他显得非常兴奋,因为宇宇对蒙古包、摔跤、骑马等蒙古族人的生活特色印象深刻,有一定的前期经验,所以他看边主动向同伴们介绍了很多自己在草原上的所见所闻。

你在听什么散文 篇5

在深秋的庭院中,一株秋叶落尽的枯枝,缠绕着刚刚绽开的牵牛花,枯树把身躯借给了柔弱的牵牛花,牵牛花将艳丽的花簪上了枯树的头顶,他们共同微笑地创造了一个新生命。枯枝感谢鲜花,让自己在生命死亡的季节并没有颓废;鲜花感谢枯枝,让自己有了依靠,有了点缀自然的支柱。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秋天,小草感谢野火的狂烧,用激情触发它在生命的最后一次生机;野火感谢小草给予自己展现生命活力的一片天地;春天,小草感谢春姑娘的召唤,用她轻柔的心灵萌动了正在沉睡的生命;春风感谢小草,在召唤后有生命希望的回应。

无边无际的天空中,大雁感谢天空给予自己一片翱翔的`舞台;天空感谢大雁,让生命有了一点灵动,使生命不再孤单。

广袤宇宙中,月亮感谢太阳给予自己光辉,使自己在人类最需要的时候带来光明;太阳感谢月亮帮助自己完成上帝的使命——黑夜朗照大地。

辽阔的大海中,小鱼感谢大海给予自己生活的空间,让自己感到家的温馨。

铁钉感谢铁锤的锤打,使自己在逆境中寻找前行的动力。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满园欣欣向荣的花朵感谢园丁们的栽培。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更何况草木都满怀感激之情!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出门远航的游子感谢母亲“临行密密缝”的深情,感谢母亲“意恐迟迟归”的牵挂。归来的游子感谢母亲温暖的港湾。往返于爱与爱之间,游子将用一生来回报父母。

我,感谢父母给予我生命,给予我来世界浏览的机会,感谢父母提供我成长的“营养”……

虽然,我没有小草那般的伟大,将生命贡献给大自然,但是我有同小草一样懂得回报的心,我会用知识充实自己,来回报父母……

上一篇:天空让我陶醉的作文下一篇:班主任年度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