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劳动节教学活动及反思(精选15篇)
幼儿园教师五一劳动节活动总结及反思1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进一步知道劳动节的真正意义,知道劳动节的由来。
2.让孩子们在“劳动真快乐”主题中亲身体验到“以辛勤劳动为荣”,过一个有意义的节日。
3.培养幼儿从小懂得关心他人,关心身边的事,提高幼儿的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萌发热爱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
4.培养幼儿同伴间的合作精神,体验师幼、幼幼互动带来的快乐。
5.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节日的日子及习俗,乐于参与节日的活动。
6.体验明显的季节特征。
活动准备:
歌曲磁带、抹布、塑料盆、喷壶、照相机
活动过程:
一、谈话活动:使幼儿了解有关“五一劳动节”的基本知识。
二、学唱歌曲及看教育片
教师教孩子们学唱歌曲《劳动最光荣》,并观看全国优秀劳动者宣传教育片,让幼儿深知劳动是最光荣的事情,潜移默化的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
三、开展一系列的活动
带领幼儿把自己的小衣服叠好,给班级内自己的小花浇水,帮助老师擦干净桌子,午睡时帮助老师搬床,两个小朋友之间互相穿衣服、系扣子,互相帮助系鞋带,洗抹布等一些简单的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
四、劳动比赛
在活动的最后,在班级内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劳动比赛,看看谁叠衣服叠的最整齐,哪位小朋友穿袜子最快,谁能迅速的把自己的小衣服叠整齐。经过层层选拔,分别推选出了两位“小劳动之星”,并给他们戴上了小红花。
幼儿园教师五一劳动节活动总结及反思2
教学目标:
欣赏乐曲,并用动作和表情模仿劳动者工作的情景
体验歌唱活动带来的愉悦。
通过对歌曲的欣赏以及对歌词的理解。
准备:
知识准备:了解五一国际劳动节
熟悉音乐《劳动真快乐》
物质准备:图谱、代表劳动者的工作卡及服饰
过程:
一
导入
听音乐、拍打节奏进入活动场地。
师:我们拍着欢快的节奏来欢迎各位老师来我们班做客。那我要问了,刚才那首好听的音乐叫什么?幼儿自由回答《劳动真快乐》
二
倾听音乐
感受乐曲结构
1.用图谱帮助幼儿理解乐曲,分清乐段。
师:我们这次看着图谱来拍打节奏,注意听乐曲有几段?
幼儿:三个乐段。
师:哪两个乐段是一样的?
幼儿:一二乐段是一样的。
三
用肢体动作表现劳动者的工作。
师:这首好听的音乐叫《劳动真快乐》,那老师告诉过你们劳动节是什么时候?
幼儿:五月一日劳动节。
师:劳动者是最光荣的,你们知道的劳动者有哪些?
幼儿:医生、老师、工人、清洁工、警察、农民等
3、引导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这些人的工作时的情景。
小结:幼儿的动作,配合词语进行表现:
我们可以按照刚才拍打的节奏来这样说
如:我是一名厨师,炒呀、炒呀.......四
学习律动,按音乐节奏做模仿动作。
1.看图谱理解按乐句轮流做模仿动作
师:小朋友工作的可真认真,现在我们把好听的音乐和你们创编的动作融合在一起试一试吧。幼儿自由练习
2.教师与个别幼儿演示
3.教师与全体幼儿演示
五
区域活动
幼儿进行区域活动,教师指导
师:刚才我们创编了厨师工作的动作,那劳动者有很多,在表演区里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工作卡,你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来创编他们工作时的动作,听清要求,1、要按照节奏来创编。2、看清楚自己选择的职业,如果你们选择的职业一样的,可以在一起商量着来进行创编。
幼儿园教师五一劳动节活动总结及反思3
活动目标:
1、知道五月一日是国际劳动节,是所有劳动人民的节日。
2、了解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并体验劳动是件辛苦但又快乐的事。
3、初步懂得劳动是件光荣的事,使幼儿初步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4、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节日的日子及习俗,乐于参与节日的活动。
5、体验人们互相关心的美好情感。
活动准备:
1、与附近的理发店、邮局和百货商店联系,带领幼儿参观。
2、安排幼儿定期做值日生和参加幼儿园劳动。
3、卡纸、胶水、剪刀、彩纸。
活动过程:
1、组织谈话。使幼儿知道五月一日是国际劳动节,是所有劳动人民的节日。
2、请幼儿回忆参观理发店、邮局、百货商店的情景,进一步了解这些地方的工作人员劳动的辛苦。
我们参观过幼儿园附近的邮局、理发店和百货商店,你在这些地方看到了些什么?他们是怎样劳动的?
3、组织讨论,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劳动是一件辛苦而又快乐的事。
邮局的叔叔阿姨是怎样工作的?他们在做哪些事?他们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方便?
百货商店的叔叔阿姨是怎样工作的?他们每天都站着干活累不累?既然累为什么还要干呢?
这些人劳动一天累吗?从他们的更加城你觉得他们工作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为什么?
4、让幼儿谈谈自己在家或在幼儿园参加劳动的事。
5、教师小结。
劳动是件光荣的事,小朋友从小参加一些劳动,会使我们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长大了,也能像爸爸妈妈一样做一名光荣的劳动者。
6、让幼儿为老师、父母或其他劳动者制作一份小礼物,祝贺他们的节日。
教学反思:
此次活动,让孩子们不仅了解了各行各业不同的工作者对社会的贡献,同时也知道爸爸妈妈工作的辛苦,激发了幼儿爱劳动的强烈意识,更重要的是孩子们了解到了“五一劳动节”真正的意义,体会到劳动的不易,感受到了辛勤劳动的光荣。
幼儿园教师五一劳动节活动总结及反思4
有益的学习经验:
1.知道5月1日是国际劳动节。
2.知道身边的人都是劳动者,他们用劳动为大家服务,有尊敬和热爱他们情感。
3.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节日的日子及习俗,乐于参与节日的活动。
4.感受节日的欢快气氛。
活动准备:
1.挂历一本、幼儿带家长工作照一至两张。
2.工人、农民、医生、教师、科技人员、司售人员、服务人员的工作录像片断。
活动与指导:
1.介绍“五一”国际劳动节。
(1)教师请幼儿认读5月1日,提示幼儿想一想为什么字是红色的?是什么节日?谁的节日?
(2)讲解“五一”节的来历,告诉幼儿这是全世界劳动、工作的人都过的一个节日。
2.认识谁是劳动的人,他们都做哪些工作。
(1)观看录像片断,边看边穿插提问和引导,启发幼儿理解劳动者是用自己的劳动为大家服务的人。
(2)谈谈自己身边的劳动者。请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拿出家人的照片说一说他们都是干什么的。教师引导孩子们发现他们的工作和小朋友生活的关系,引导幼儿尊重他们。
3.师生共同布置“劳动的人最光荣”的展览,将家长工作照装饰后张贴在上面。
幼儿园教师五一劳动节活动总结及反思5
有益的学习经验:
1.知道5月1日是国际劳动节。
2.知道身边的人都是劳动者,他们用劳动为大家服务,有尊敬和热爱他们情感。
3.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节日的日子及习俗,乐于参与节日的活动。
4.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活动准备:
1.挂历一本、幼儿带家长工作照一至两张。
2.工人、农民、医生、教师、科技人员、司售人员、服务人员的工作录像片断。
活动与指导:
1.介绍“五一”国际劳动节。
(1)教师请幼儿认读5月1日,提示幼儿想一想为什么字是红色的?是什么节日?谁的节日?
(2)讲解“五一”节的来历,告诉幼儿这是全世界劳动、工作的人都过的一个节日。
2.认识谁是劳动的人,他们都做哪些工作。
(1)观看录像片断,边看边穿插提问和引导,启发幼儿理解劳动者是用自己的劳动为大家服务的人。
(2)谈谈自己身边的劳动者。请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拿出家人的照片说一说他们都是干什么的。教师引导孩子们发现他们的工作和小朋友生活的关系,引导幼儿尊重他们。
中职院校是实行就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 因此, 加强对中职生法律素质的培养与教育, 使其树立法律意识, 且时刻站在法律的角度上去看待问题、处理问题, 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然而, 在实际的中职法律课堂教学中, 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 因此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显得尤为重要。
1.劳动法案例教学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虽然自案例教学法用于劳动法教学以来, 获得了广大师生的认可与欢迎,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学生在利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依然较差, 劳动维权意识也较为淡薄。由此可以发现, 在中职劳动法教学课堂中, 案例教学模式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 具体表现为:
1.1 案例质量不一, 功能简单
由于我国是沿袭大陆法系的传统, 并未把判例当作真正的法律渊源, 因此, 并没有对司法裁判进行高效、合理的整理。在中职劳动法教学课堂中, 虽然十分注重案例的运用, 然而在收集案例、整理案例上, 依然无法达到与其他先进国家法律课堂上任意使用案例的程度。我国法律教育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案例, 其来源极为复杂, 大部分是源自于各种辅导书、报纸以及杂志等, 亦或者是教师以自身所代理的案件作为教学案例, 有的甚至是闭门造车, 上述种种情况造成教学案例的质量不一, 一些教学案例生硬、老旧, 缺少真实性, 无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与热情, 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讲“劳动合同法”时, 给出一个案例, 即:工人王某在上班期间乱扔烟头, 进而导致工厂起火, 给工厂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提问, 工厂有权单方面解除和王某之间的劳动合同吗?学生会回答:“有权利”。这种类型的案例生硬、老旧, 没有新意, 对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极为不利。
1.2 案例教学过程中师生作用两极分化
在中职劳动法案例教学课堂中, 教师占据主导地位, 由教师选择案例, 提出问题, 并且对问题进行分析, 最终得出教学结论。在这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受教师的控制。这种教学模式虽然与中职生的实际水平相符, 中职生因为缺乏社会实践, 对比如劳动保护、薪资待遇等内容缺少认识, 因此难以针对案例提出问题。但是教师的这种教学方式, 也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学生依据案例提问的机会, 使其丧失了对问题探究的兴趣。
2.中职劳动法案例教学的反思
2.1 选择典型教学案例
好的教学案例, 不但是一个让师生展开分析与学习的重要工具, 还能够将部分现实的生活融入于教学课堂中, 引人深思。这对劳动法课堂教学中, 培养中职生的法律意识,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所以, 教师应当对教学案例进行严格的选择。在案例教学过程中, 应当将依据理论所“制造”出来的案例抛弃掉, 这种案例无法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法律学习氛围, 其所能得到的教学效果也极为有限。因此, 教师应当从实际生活中取材, 同时还应当及时对自身的案例内容进行更新, 以确保案例的“新鲜度”。在平时, 教师应当注重对有关案例的收集, 例如从《今日说法》等节目中收集一些典型案例用于实际的教学。
2.2 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
要想真正达到提升中职生法律意识与利用法律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 那么单一的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还应当组织学生对典型的案例进行讨论与辩论, 通过这种方式来加强学生法律知识的运用能力。例如在中职劳动法教学课堂中, 教师可以选择百度公司“裁员门”作为教学案例, 要求学生对这一典型案例进行辩论, 进而使其可以准确的了解并掌握“劳动合同解除”该法律制度;又如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最低工资制度”, 教师可以选择“北京和合谷餐饮公司海龙分店小时工最低工资案”, 要求学生对其展开充分的讨论。在整个讨论过程中, 教师可以不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 掌握课堂氛围, 并且在讨论后进行总结。利用这种方式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 提升学生对有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结束语
综上, 虽然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劳动法教学中存在较为明显的优势, 但是并非是完美无瑕的, 依然存在一定的缺陷与不足, 例如案例过于生硬、老旧。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应当积极转变观念, 展开教学反思, 凸出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 优化典型案例, 改善教学方式, 以便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劳动法有关知识的兴趣与热情, 有效提升中职法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教学反思对促进教师的成长, 具有极为重大且现实的意义, 强化教学反思, 不但有助于教师教育理念的进一步完善, 同时对优化教学目标设计, 改善教学手段, 都极为有利。在实际的中职劳动法教学过程中, 采用案例教学法展开教学行为, 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而为了进一步提升劳动法的教学效率, 那么对劳动法案例教学法进行反思是必要的。基于此, 文章将对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劳动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阐述, 并展开反思, 提出改进措施, 进而使中职法律课堂焕发活动, 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中职,案例教学法,劳动法
参考文献
[1]李旭.如何提高中职法律教学的实效性[J].电子制作, 2013, (16) :164-164.
[2]李洁春.对中职学校法律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讨[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17 (6) :16-18.
【活动目标】
1、理解歌词内容初步学唱歌曲。
2、用欢快的情绪唱歌体验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3、懂得劳动是快乐的、光荣的只有劳动才会有幸福生活。
4、用简单的肢体动作表现小动物们热爱劳动的情感。
5、通过歌曲激励幼儿从小爱劳动、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录音磁带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学唱歌曲、理解歌词内容。
难点:唱准附点音和切分音
【活动过程】
一、引入课题、激发兴趣。
1、播放音乐《幸福拍手歌》全体幼儿在欢快的音乐声中高高兴兴进入活动室。
2、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歌你们想听吗想听引出劳动的动画场景。
3、欣赏农民伯伯、叔叔阿姨工作劳动的动画场景。
小结:
老师根据动画内容作简单总结让幼儿懂得我们的幸福生活是劳动创造出来的知道劳动是光荣的。
二、学习歌曲
(一)、欣赏歌曲播放提问
1、歌曲中有哪些小动物
2、它们有哪些本领
3、你最喜欢哪个小动物为什么
(二)、学唱歌曲
1、发声练习
2、播放幻灯片
3、教唱歌曲。强调幼儿唱准附点音和切分音
4、全体幼儿在钢琴伴奏下齐声唱歌。启发幼儿用欢快的情绪唱歌
5、歌曲自由表演唱。老师引导幼儿根据歌曲内容用简单的肢体动作边唱边表演
(三)、律动《种树浇水》
【活动小结】
老师相信小朋友们都是爱劳动的孩子一定能像歌曲中的小蜜蜂、小喜鹊那样爱劳动、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设计意图大班幼儿即将进入小学生活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非常重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我选择了《劳动最光荣》这首歌歌曲活泼、欢快歌词易懂内容以动画形式出现幼儿感兴趣、容易理解和掌握。通过看图、唱歌、律动表演动使幼儿懂得劳动是快乐的、光荣的只有劳动我们才会有幸福的生活从而激励幼儿从小爱劳动、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教学反思:
总观这堂课,我个人觉得我抓住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也做了正确处理,教学设计板块清晰,发挥了小组合作的有效性,但还存在很多细节问题。
三年级新开设了劳动技术课。在教学上学生首先学习纸工制作,在教学内容上安排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剪装饰链,剪“双喜字”,剪对称图形,剪窗花。学生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纸工制作,不仅提高了动手能力,而且体验到纸工制作的乐趣,感受到纸艺装点给生活带来的乐趣。
例如,学生学会用裁好的纸条,卷成不同形状的纸卷,做成各种形状的“零件”,再将这些“零件”组合成美丽的衍纸画。在制作装饰链时,我是通过对三种不同装饰链的研究引导学生发现折与剪得规律,认识到整张纸经过折叠后会形成两种边----折边和单边。只要在折边上进行加工,整张纸的内部就会产生变化;如果在单边上进行加工,整张纸的边缘就会产生变化三年级劳动技术教学反思三年级劳动技术教学反思。如果将折边全部剪掉,整张纸就会散落分离。学生在不断地实践活动中形成了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获得了积极的劳动体验。在剪窗花的学习中,学生对纸的折法进行研究,例如,对角折一次,两次,再设计图案,进行剪,展开后看效果,将纸对边折一次,两次,再设计图案,进行剪,展开后看效果又不一样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实践,探究的方法。在劳动技术课上,让学生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一份作品,比如:以组为单位,每个学生剪出各种颜色的拉花,再把它们一个一个的粘连在一起。就是一个很漂亮的装饰链,用来装点教室的板报或居室 学生们很有成就感。在教学中,我尽力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依靠自身的努力达到成功和从知识的获益中得到满足,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劳动教学过程中学生总是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促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三年级劳动技术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前几天,我执教了一节2年级的《愉快的劳动》中的《小渔篓》,这是一节唱歌课,课前我充分挖掘了这首歌的深刻含义和每句歌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每句旋律所表达的音乐情绪。设计思路上每一个环节紧紧相扣,为孩子的接受能力和学习兴趣设置不同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愉快中学习歌曲、感受歌曲所要表达的意思“愉快的劳动”。
课上,我用直观教具——贝壳、竹篮,通过演示和学生的表演让他们学习了两个音“1”.“d”.“5”“S”。同学们掌握的准确、扎实,并且能自己编创旋律,能够跟琴演唱出旋律。这一环节师生互动非常好,体现出了新的课程理念。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接下来的学歌部分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学生很快掌握了旋律,歌词也就学的轻松愉快,体会到了劳动的愉快。歌中的顿音记号和休止符,在演唱时表现突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结束句的“嗯”学生们也能表现出恋恋不舍的心情。最后一环节学生的表演十分精彩把整个课堂推向高潮。学生们在恋恋不舍中结束了这节课。
关键词:劳动法,人力资源管理,工资总额,工资定义
0 引言
工资是劳动者根据雇佣关系从用人单位处获得的劳动报酬,是用来维持劳动者本人及其家人基本生活需求,满足劳动者再生产要求的重要资源,是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的重要工具,是劳动法的重要概念。但现实中的工资概念并不完善,学理上未达成共识,立法也模糊。“工资”概念本身的歧义性又使得劳资双方对其理解极易产生偏差,如经常被理解为劳动者的整体收入,维持劳动者基本生活的保障,劳动产生的剩余价值,用人单位的经常性给付,基于履行劳动给付的所得等。如果考虑到社会保险法和税法的后续调整,问题将更加复杂,比如社会保险费的征收是以职工的工资比例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征收也是以工资、薪金所得为纳税依据。《劳动法》目前采取的是“工资总额”的立法例,对何为工资?奖金、津贴、分红、补贴是工资形式还是工资外所得?这些关键问题在劳动法的主法中并未明确规定。因此对人力资源管理十分不利,因为工资并非简单的资金给付,它更多时候以多种形式展现,包含工资、奖金、公积金、社会保险费、佣金、补贴、加班费等,甚至还有购物卡、餐券、住房补贴、电话费、交通费等形式。多元化的工资给付无法获得法律全方位的支持,实质上弱化了工资作为管理工具的价值。劳动立法应实现从工资总额到工资界定的转变,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回应给付方式的多样化,助力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1 劳动法上的工资总额立法
工资总额的立法模式可以追溯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早在《劳动法》颁布之前,《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第3条便明确工资总额是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工资总额的计算应当以直接支付给职工的全部劳动报酬为依据,并由六个部分组成:“(一)计时工资;(二)计件工资;(三)奖金;(四)津贴和补贴;(五)加班加点工资;(六)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同时也明确了工资总额并不涵盖的部分。《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若干具体范围的解释》进一步确立了工资总额的计算应当参考用人单位通过劳动报酬的方式直接支付给职工的给付为依据。各单位支付给职工的劳动报酬以及其他根据有关规定支付的工资,不论是否记入成本,不论是否按照国家规定列入计征奖金、税项目,不论是以货币形式还是以实物形式支付,均列入工资总额的计算范围。上述规定更多是为满足统计和会计核算的需要,却对后来《劳动法》立法对工资的认定产生了深远影响。
现行《劳动法》对工资的定义及构成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通过第46条至51条明确了国家通过最低工资的设定来达到宏观调控工资总量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确定个别工资的原则。对于该原则的具体实施,《劳动法》颁布前后的关联法规都提供了有力支持。《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称工资是用人单位依据劳动合同的规定,以各种形式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报酬,只能以法定的货币支付,不得以实物及有价证券替代,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还应约定支付日期,至少每月支付一次,实行周、日、小时工资制的可按周、日、小时支付工资。《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将劳动法所称的“工资”定义为用人单位依据国家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一般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以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同时,列出了不属于工资的三种情形:(1)单位支付给劳动者个人的社会保险福利费用,如丧葬抚恤救济费、生活困难补助费、计划生育补贴等;(2)劳动保护方面的费用,如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动者的工作服、解毒剂、清凉饮料费用等;(3)按规定未列入工资总额的各种劳动报酬及其他劳动收入,如根据国家规定发放的创造发明奖、国家星火奖、自然科学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中华技能大奖等,以及稿费、讲课费、翻译费等。
2 工资总额立法模式的反思
从工资的劳动立法实践可以看出,我国劳动法对工资的规制遵循的是“从工资总额到工资定义,再到工资构成”的立法例。工资总额是立法者惯常使用的立法思路,工资定义也只是在此种思维下的产物。工资仍然被定义为劳动报酬,为便于技术统计又通过列举方式明确工资构成。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用人单位在给付劳动者劳动的对价时,即参考该工资构成,从而明确哪些是给付给劳动的工资,哪一部分价金又是对劳动者的补偿,不纳入工资的范畴。换言之,当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争议某项价金给付是否属于工资时,并非从工资本身的含义出发来解释,而是从工资在规范上的构成列举来证明的。如果在社会保险和税法视角下观测该问题,又会发现现行立法的另外一种隐喻。因为工资总额是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和社会保险费缴费的基础,工资总额越高则缴纳的税费也就越高,工资成了劳动者与国家博弈的对象和工具,逐渐偏离了工资本有的属性。为此,现行工资立法至少有以下四个问题值得反思。
第一,现行立法很难将工资与劳动报酬、劳动收入、奖金、补偿金、购物卡等以所谓工资的形式发放的款项区分开来。当劳资双方不能清晰明白工资的具体含义时,就会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考虑,对工资做出有利于己方的理解。以社会保险费征收为例,对于社会保险费的缴纳,用人单位是按照其上年度工资总额的百分比缴纳,此时用人单位为了实现少缴社会保险费可以将本该按时发放的工资通过购物卡、补助、奖金或分红等形式发放给劳动者。此时作为工资的基数少于实际发放的数额,用人单位缴纳的社会保险费也就相应减少,而不用担心违法;税务机关也可因工资概念的模糊性将本不属于工资的内容纳入工资范畴,获取最大化税收利益。总之,劳动法律上出现的劳动报酬、劳动收入、劳动对价等概念与工资是否属于同一范畴,或与工资存在哪些不同,原本可以通过科学的工资立法进行明确规定。现有立法看似明晰,实则陷入定义简单化、空洞化困局,难以应对纷繁复杂的新型给付形式。
第二,现行立法无法衔接不同法律、法规中的工资规定,使得不同法律中的工资内涵和外延产生偏差。如税法对扣除基数的组成部分与劳动法上的工资范围就不完全吻合,税法的工资范畴多半宽于劳动法的工资构成,如超标的经济补偿金在税法上视为工资课税,而劳动法则很难将其视同为常规的工资。造成此种困局的重要原因在于工资至少被认为具有两重含义,一是国家法律对工资标准的统一规定;二是通过劳动契约的合意而形成的工资。以企业管理中最为常见的年终奖为例,“取得劳动报酬是劳动者因劳动而获得的权利,既然双方约定年终奖的计算是按照实际工作时间按比例折算,国务院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也将奖金纳入工资总额范围,可推定年终奖属于劳动者的劳动收益”。可见年终奖属于工资的范畴,是个人所得税课税对象,属社会保险费征缴范围。但劳动立法并未对年终奖进行科学明晰的界定,理论界也未形成统一共识。立法的模糊,理论的纷争使得纠纷发生时法官无所适从,陷入自由推理空间。
第三,劳动法律体系内部工资的内涵和外延也不完全一致。《规定》对工资的统计范围就明显广于劳动部的解释和《工资支付暂行规定》,如果不是劳动部解释第4条对工资范围的限缩,工资总额不包括的项目有:有关劳动保险和职工福利方面的费用;劳动保护的各项支出,都应该纳入工资总额统计口径中。以《工资支付暂行规定》为例,该规定明确了工资定期支付的时限和货币形式,如果是国家的统一标准则不需要该《规定》的明示,因此只能认为《规定》所认可的工资是劳动者与雇主合意的工资。而合意工资的明确并不能区分其与提成、年终奖的不同,劳动合同或者其条款约定的提成是否属于工资的范畴,现行立法并未给出明确答案。一旦就此发生争议诉至法院,法官只能将工资总额构成引入对约定俗成的审查中,通过并不科学的推理产生结论。实务中出现的法律判决文书将《规定》中营业额提成或利润提成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认定为劳动报酬即是明证。
第四,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现行工资立法无法体现非经济报酬。工资支付的基础是劳动关系的建立。当工资被认为是劳动给付的报酬时,无论自雇劳动者的给付还是受雇劳动者的给付都被认为是以劳动关系的建立而发放的金钱给付,故当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存在从属劳动关系时,工资支付者与工资接受者也就成了劳动法上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从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的视角,用人单位除了向劳动者支付经济性报酬外,还有基于情感、职位等因素的非经济性报酬。这种非经济报酬是指个人对工作本身或者对工作在心里或物质环境上的满足感。而现行工资立法并不针对非经济报酬,仅局限于经济报酬。况且,经济报酬还区分为直接与间接两种,直接经济报酬涵盖了工资、奖金等形式;间接经济报酬则包括社保计划、全勤奖励、企业帮扶等福利。现行劳动法上的工资是直接并当期支付给劳动者的货币价金。
3 从工资总额到工资定义的论证:以中国台湾地区的实践为中心
台湾地区《劳动基准法》第2条将工资定义为“劳工因工作而获得之报酬,包括工资、薪金及按计时、计日、计月、计件以现金或实物等方式给付之奖金、津贴及其他任何名义之经常性给予均属之。”对此定义,实务界和学术界存在诸多争议,焦点在于工资到底是“劳工因工作而获得之报酬”还是“经常性给付”?台湾地区法院认为,劳工获得给付如不具有经常性的特点则不属于工资范畴。“工资系劳工之劳力所得,为其劳动之对价,且工资须为经常性给予,始足当之。倘雇主为改善劳动之生活所为之给予,或雇主为其个人之目的,具有勤勉,恩惠性质之给予,即非经常性给予,此与工资为契约上经常性之给予,自不相同,应不得列入工资范围之内。”可见,台湾地区法院对经常性给予的认定并不涵盖年终奖金、节假日奖金,以及加班费等,因而可对经常性给予进行解释,劳动者的全勤奖金是作为每天按规定上下班所发给的奖金;伙食津贴是对员工上班期间所发给的福利,可视为误餐费;绩效奖金作为激励员工士气,加强员工服务,依照竞争方式而发给,即非因工作而获得的经常性给予。作为例外,台湾地区法院也认为劳动者因工作而获得的报酬,不论是否具有经常性特征,均属于工资之范围,从而肯定雇主所发的加班工资应列入工资的范畴。也有学者以台湾地区《劳动基准法》与日本《劳动基准法》第11条“本法所称工资,无论其为工资、薪金、津贴、奖金及其他任何名称的给予,只要是雇主给付给劳动者而为其劳动的对价均属之”相比较,指出台湾地区更强调“经常性给予”,结果也导致将工资经常性与对价性等同。
如果以“经常性给予”作为认定工资定义的标准,还需明确“经常性给予”的含义,但事实上“经常性给予”内涵与外延并不清晰。对“经常性给予”判断提供最具价值的判断标准为时间测定,即以单位时间作为标准,时间长短对于判断结果至关重要。从字面解释,在通常情况下一定时期内所得的给予即经常性给予,则年终奖、过节费、礼金、补偿金等便可为工资定义所吸纳。相对“经常性给予”,任意性给予不具有经常性,绩效奖金即典型,因而多被工资定义所排除。至于加班费,则需审视其在一定时期内是否可以经常获得,若经常获得则属经常性给予。当然也有学者强调雇主的支付义务,提出“经常性”未必是时间上的,而是一种制度上的。假设根据企业内部规章制度或劳动合同约定,雇主有向劳动者提供给予义务,该给予即是“经常性给予”。由上可以看出,台湾地区法院倾向于将工资界定为劳工因工作而获得的报酬,“经常性”只是一种时间上的辅助性判断标准。而理论界则不然,学者们多将“经常性”进行扩大解释,提炼出时间标准和制度标准。
与此同时,也必须看到一味强调工资给付的“经常性”,可能会造成企业脱法的动机,诱发劳资争议。为此,工资定义还需借助对价理论的支持。从最朴素的合同对价理论出发,工资作为劳动者给付劳务所获得之报酬当无异议,对价性可以视为工资的源头。照此理论,对于通过激励生产力或提升劳动质量为目的的给付,以及基于特殊职务、工作内容、工作环境等给付,作为劳动的对价性较为明确,列入工资的范围应属无疑,但具有生活补偿性质的给付则相反。雇主具有恩惠性质的任意给付,如婚丧嫁娶的贺礼、慰问金等,其不具有对价性,不能满足工资的定义也就难以进入工资范畴。但是否属于恩惠性、任意性,并不以雇主的意思为准,而应基于客观的判断,如若劳动合同或集体合同明示给付条件,则视为契约上的义务,从而丧失其恩惠性质。从工资的功能属性上讲,其本身兼具生活保障的功能,考虑到这一点,在抽象的工资定义之下,台湾地区立法为了防止雇主将工资转列,故同时也采取单独列项的方式,除了恩惠型的给付、实报实销(贺礼、慰问金等)和补偿费用(差率费、交际费等)外,其他获得的奖金、津贴、本薪等均纳入工资范畴。
中国台湾地区的实践可以看出,其严格遵循从工资定义到工资构成的脉络,也基本为学界所认可,异议的焦点只是工资范围的宽窄问题。当然也必须看到该脉络背后的理论纠葛,“关于工资范畴在理论与实践中的种种争拗皆可归咎于抽象概念建构的方法论缺陷:复杂的工资现象只有相当有限的部分可以通过‘劳动的对价’涵摄入劳动法上的工资概念。”通过劳务与给付的互换而将劳动者在复杂的劳动关系中所获得的报酬凝结,有失偏颇,也有可能损害、弱化劳动法对劳动者工资给付的保障。但不管是经常性给予理论,还是对价理论,其中心目标在于追寻一种科学界定工资的方法,确立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工资定义。这是台湾地区工资和实践的最大启示,理应受到重视。受其启迪,我们意图建构一种经得起推敲的工资定义,该定义将秉承规定功能法概念的方法论,在社会正义的范畴中重构工资在劳动法中的意义脉络,分析工资法的内容与形式,以期科学表达工资的法律本质和功能意义,使得工资的管理工具价值得到最大化的挖掘和利用,最终建构起和谐的劳资关系。
4 工资定义立法的劳动法进路
劳动法行政解释和其他部门规章中虽对工资立法有一定的涉足,但工资定义仍囿于过时、简单的规定之中。即使将已经被其他立法所吸收的多项工资引入劳动法工资的定义中,依然很难明晰工资的确切定义,因为长期被忽略的工资定义很难将其影响力辐射到其他领域,立法在各自领域形成了独具行业特征的工资概念。不同领域形形色色的工资定义立法并不能带给我们一个清晰完整的工资定义图景,这直接影响到工资的实践。要想避免或降低因工资而致的劳资纠纷,可以考虑在劳动法律领域构建一个具有普适性的工资定义,而非单纯的工资构成。要做到这一点,则须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该定义不仅应适用于工资支付领域,还应适用于以工资作为参考对象的人力资源管理、税法、社会保险法等领域。不管是《劳动法》工资制度的修改,还是《工资法》的制定,均应扩大工资定义的适用范围,区别于体现国家保障的最低工资制度中的工资定义和具有国家强制力的劳动基准工资定义。
各国对工资界定虽不完全相同,但归结起来无外乎以下三种模式:概括式、列举式、二相结合式。国际劳工组织1949年的《保护工资公约》及其建议书将工资定义为“劳动的对价。”这种概括式的模式比较容易理解,但因概括式可操作性不强,对于对价理论民众难理解其内涵。列举式是中国惯常做法,《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即是典型,该规定第4条对工资总额采取直接列举方式,第11条则采取排除列举方式。在列举式模式下,即使有兜底性条款,仍难以穷尽纷繁复杂的工资名目,且以工资总额推导出工资定义本身就欠缺逻辑性。二者结合为大多数国家或地区所运用。受当前立法对工资总额、工资支付规定的影响,我国未来工资定义采用概括和列举方式最为方便,也便于与相关制度的衔接。其既可以在不同的条文中分别定义工资概念和工资构成,又可以借鉴台湾地区法律在同一条文中将二者高度融合。采取此种定义模式,必须直面解决以下难题。
首先,工资的概括定义。概括定义应回归工资本源,从工资的内涵和外延出发,寻找其本质属性及外延广度。一般认为工资是由劳动力再生产所需费用和市场需求决定,体现了一种雇主与雇员协商而交换的劳动力价格,其名义多样并具有激励功能。可见工资本质上是一种劳动力的交换,该交换具有财产属性。工资定义外延有开放式与封闭式两种,我们认为不包含价值判断的开放式立法更为稳妥,因为立法本身就具有未来性、模糊性特质,开放式立法可以更好地应对时空环境的变化。毕竟“法律的很多不确定性并不是一个什么不幸的偶然事件,它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况且,作为企业人力成本的工资,其外延大小对企业经营管理产生直接影响,开放式立法便可将更多非经济性报酬,比如间接支付、实务制度等吸纳其中,充分展示工资的激励价值。
其次,工资的列举定义。列举工资定义可参考工资构成的基本理论:“其一,工资是由不同的部分组成的,而不同部分的工资有相对明确的法律含义,如基本工资、奖金、补贴、加班工资、绩效工资等等;其二,工资构成有不同的层次,其与计件工资制、计时工资制、最低工资保障制度、补偿性或赔偿性给付制度等应当有效地衔接起来,并且与税务、社保、统计等超越劳动关系两方的延伸问题也应当有些回应。”对工资进行定义式列举时,应当参考工资构成理论的第一层含义,但不能照搬现成的工资总额构成规定,因为工资总额构成不加区分的将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纳入,而这两种不同的管理模式处于平行位置,并不会在同一工资构成中出现,另外当今二者的存在空间正越来越小。公共行政部门的工资构成也不可取,因为公共部门一直延续低工资高福利的状态,这很难反映整个社会的工资构成。建议采用私营企业简单的工资构成,因为私营企业的工资构成才是社会的常态。唯有此,工资定义中的列举内容才可涵盖作为底薪的基本工资、劳动者给付的工作工资和具有福利性质的特别工资。
最后,工资定义视域下的工资构成。在工资定义视角下,工资一般应由依据劳动合同约定而提供的基本工资、激励和管理员工的工作工资及因特定事由而给付的特别工资构成。具体而言,基本工资以劳动关系建立为前提,是用人单位在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时承诺的最低给付,具有强烈身份属性。基本工资的确定需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但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价值的基数,体现工资的生存保障功能。工作工资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劳动者提供劳务的对价,具有劳动力对价给付性;二是用人单位通过工资形式补偿劳动者的牺牲或奖励其贡献。按此理解,工作工资常常与计件工资、计时工资相联系;也是奖励员工的奖金、补偿劳动力使用的津贴、补贴,对积极履行加班工作支付的工资。特别工资是针对特别事由而给付的工资,不具有经常性,也不因劳动者提供劳务而具有对价性,其具有典型的福利化和身份化特征。特别工资是用人单位针对劳动者工作以外的原因而提供具有情感因素的给付,如婚丧补贴、生育补贴以及生活帮助补贴等。
参考文献
[1]国际劳工局.国际劳动统计年鉴(中文版)[M].日内瓦:国际劳工局出版局,1998.
[2]李海明.从工资构成到工资定义:观念转换与定义重构[J].法律科学,2013,(5).
[3]侯玲玲.劳动法上工资概念之研究[J].现代交际,2009,(6).
[4][美]R.韦恩.蒙迪,罗伯特.M.诺埃.人力资源管理[M].葛新权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5]台上字第242号判决[Z].最高法院民刑事裁判选辑,1990,(1).
[6]台上字第1987号判决[Z].最高法院民事裁判书集编,1992,(23).
[7]刘志鹏.谈劳基法上的“经常性给予”[J].月旦法学杂志,1995,(8).
[8]吴启宾.劳动基准法上有关工资问题之研究[J].民事法律专题研究,1989,(14).
[9]台湾劳动法学会.劳动基准法释义——施行二十年之回顾与展望[M].台北: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
[10]林振贤.劳动基准法释义——比较·理论·实际[M].台中:捷太出版社,2003.
[11]曹燕.劳动法中工资概念的反思与重构[J].法学家,2011,(4).
上课伊始,我从聆听一首《劳动最光荣》开始的,伴随着音乐还呈现出了一幅幅各行各业人们辛勤工作的画面,然后提问学生看了以后有何感受?学生的回答都很好:劳动很光荣,很辛苦,是件快乐的事情。从视屏中的劳动场景慢慢引进到了我们生活中,同学们平时都参加过哪些劳动呢?学生的回答还是很积极地,需要使用哪些劳动工具?并且把这些工具呈现在了黑板上,但是课后我觉得教师直接在黑板上示范劳动工具会更好,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会更好。
《我们爱劳动》通过感受,使学生体会人物在劳动中的动态美,同时在创作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及表现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地,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回想、模拟、欣赏的方法,让学生对于人物的运动规律有一定的了解。为了更好的强化学生们心中的印象,我让学生进行模拟,通过模拟不但使课堂气氛得到了活跃,而且为学生更好的表现人物打下了基础。接着,我就在黑板上出示学生最常见的和孩子们自己也参加过的一些劳动画面如《擦桌子》《拖地》等。
本课的重点是劳动动态的把握,难点是劳动场景的美感表现。在突破重点、难点的过程中我采取了欣赏、讨论、教师示范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形象直观的接受知识。“动态线”这一知识点在讲解透露中我采用多媒体动画演示的方法,学生更能加形象的理解。此外,本课教学还体现了一个人文性:热爱劳动,要帮家长做家务。在课堂中这一关键点我潜移默化的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心中。美术教学的人文思想得以体现。
《劳动的开端》是一篇表现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的文章,由于文章所处年代与我们较远,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首先让学文生深度感悟,了解课文的整体内容。再让学生住抓住学生感受最深得的句子去读,从课文中可以感受 “ 我 ” 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本课重点内容是 “ 我 ” 第一次挑煤的经过,在学习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抓几个描写时间的词语外,特别抓住本课中的比喻句和写体会的句子,引导学生细细体会比喻句的用法,进一步体会这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体验,体会生活的艰难和旧社会人民命运的悲惨。
一、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重点教学应落在孝敬父母长辈的实际行动上, 把孝亲敬长落实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 使学生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孝亲敬长。
学情分析:
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 我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独生子女在父母的心中成了心肝宝贝, 越来越多的长辈把孩子捧为“小皇帝”“小公主”。但同时, 他们又对幸福不以为然, 对父母长辈所付出的艰辛不能理解, 往往是心安理得地接受爱, 而没有意识到如何回报父母长辈的爱, 报答养育之恩。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生命是父母赋予的, 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所付出的辛劳, 知道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做人的根本法律义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古诗朗读、歌曲播放, 体会父母的关爱;通过“感恩行动”, 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关爱;通过自我体验、情景模拟了解父母的想法, 尽可能地了解父母的要求和期望, 用自己的方式去关爱父母、孝敬父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体会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天底下最无私、最伟大的, 要对父母的生育之情、养育之恩充满感激, 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 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学会爱, 学会理解, 学会感恩。
教学重、难点:孝敬父母要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学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关爱。
【教学设计理念】 (1) 新课改理念应突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以真诚、热爱、关怀的态度及时与学生沟通, 与学生共同寻找孝敬父母的方式, 并付诸于行动, 自觉地去孝敬、关心父母; (2) 变学习观念引导学生把学习变成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独立性, 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明确要孝敬父母报答父母。
三、教学展开分析
(一) 教学策略的制定
1. 教学流程示意图:
(导入) 多媒体:播放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声音及画面设置情境→引出爱洒心间→通过对《游子吟》体验→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父母的爱应该得到回报→讲解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引导学生辩论突破重难点→小结, 布置作业。
2. 教学方法:本课运用的方法主要是情景教学法、体验法、辩论法等。
(1) 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描绘出情景, 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片, 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 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 再现所描绘的情景表象, 使学生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 仿佛置身其间, 如临其境。
(2) 本课贴近生活, 知识点通俗易懂, 理解起来不会有太大难度。所以只需要创设情境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 使知识具体化, 因此选用“体验法”。
(3) 生动的课堂须要突出教师引导学生广泛参与, 辩论自然可以成为达到这种效果的有效方法之一。使用辩论法, 不但可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而且有利于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
(二) 教学策略的实施
1.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课前准备 (1) 给长辈洗一次脚; (2) 总结自己在孝敬父母方面, 自己做得好的方面, 做得不好的方面。
2. 课上:
从学生耳熟能详的《游子吟》入手,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建情境。
师:刚才的这首《游子吟》选取了生活中最普通、常见的细节, 集中体现了母亲对子女的备至关怀。接下来,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此时此刻最能表达我们心声的一首歌。
生:讨论列举歌名 (略) 。
师:同学们能列举出这么多的歌, 特别是很多歌都能表达我们对父母之爱, 真让老师非常感动, 在这些歌中老师觉得《感恩的心》最能表达我们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你们觉得呢?
生:好, 我们就选《感恩的心》吧。
师:好, 在歌曲选取上我们达成了一致, 下面请欣赏《感恩的心》。
小结:唐朝孟郊的这首诗以歌颂伟大的母爱而著称。它从母亲为即将离家远游的儿子缝制衣服的行动中, 透露出母亲的无限慈爱;《感恩的心》表达了我们要学会感恩, 特别是要学会感激父母之恩的美好心情。
【设计意图】 (1) 从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入手,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引导学生的参与热情, 从而为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打下坚实基础。 (2) 此处应对学生说明, 孝敬父母要与时俱进, 明确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 如果父母做错了事情, 我们也不要一味迁就。
师:刚才的这首《游子吟》选取了生活中最普通、常见的细节, 集中体现了母亲对子女的备至关怀。接下来, 请我们同学再来感受一下父母对我们的爱。 (放音乐歌曲《感恩的心》。)
3. 活动设计:
活动一:“小锋和妈妈” (课本P12)
妈妈为儿子的多动、成绩差而伤心, 却为什么总在儿子面前露出笑脸、鼓励他?你理解小峰妈妈的一片苦心吗?小峰以什么方式回报母亲?你能说说在你的成长过程中, 你的爸爸、妈妈为你付出的爱吗?请具体说明。
活动—过程:
生: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的父母含辛茹苦哺育子女成长的小故事, 或分析教材中小峰的故事。
师:父母不仅赐予我们生命, 还含辛茹苦地抚养我们成长, 教我们做人, 这样的恩情我们应该铭记于心。父母为家庭作出了贡献, 为我们付出了很多, 他们应得到爱的回报, 理应受到我们的孝敬。
【设计意图】1.使学生在讲述父母哺育子女的故事中, 体会、理解、感知父母长辈无私的爱和他们的良苦用心, 激发学生学会感恩、自觉回报父母长辈抚育之恩, 从感情上实际行动上孝敬父母;2.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活动二:比较一些行为 (略) , 体会孝顺父母在不同场合的不同表现, 并说明这样做是否合适的理由。
活动二过程:
生: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独立回忆、分析并组织表述语言。
师:孝敬父母, 不能停留在口头上, 而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一件件小事上。孝敬父母, 要从小事做起, 要正确区分孝敬在不同场合的具体要求, 并按这些要求去做。
【设计意图】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概括、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 以及理性认识孝敬父母的能力。把对孝敬父母的认识从情感要求这一感性层面提升到理性层面, 增强学生的道德与法律意识, 孝亲敬长的责任感, 弘扬传统美德的公民意识。理解孝敬父母不仅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道德义务, 也是法律义务。
活动三:请结合课本P15表格并对照自己的日常生活说说你们有哪些孝敬父母的表现?谈谈为父母尽了孝心以后的感受。
活动三过程:
学生小组学习前后桌4人为一小组, 在组长的主持下交流自主学习的成果。
师:孝敬父母就是爱父母, 心里想着父母, 理解、关心父母;行动上帮助父母, 为父母分忧;努力学习、积极上进, 让父母高兴……而且, 新时期我们对父母的孝顺, 不是愚孝, 也不是盲目的顺从, 而是在平等基础上对父母的尊敬, 是在当代道德和法律基础上对父母辛勤劳动和养育之恩的报答。
【设计意图】1.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在交流孝敬父母的经验、体会的过程中, 激发学生孝敬父母的积极性和愿望。2.培养合作学习中倾听、反思、沟通、辩论、质疑、取长补短等方面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3.初步获得在不同场合按照不同要求孝敬父母的能力。4.体会孝敬父母的付出和收获, 收获的是情感的增强, 心灵的净化等。树立正确的孝敬父母的观念。
四、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情感体验, 注重学生感恩行动的落实。通过课堂教学实践, 我发现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如情景教学法、体验法、辩论法、小组讨论等, 能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学生情感。特别是有效地运用多媒体, 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从本课教学实践看, 多数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视频《游子吟》以及播放音乐《感恩的心》都会被深深地打动,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无形中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篇一:小学劳动课>教学反思
劳动教育是贯彻落实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是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日制小学开设劳动课,是向小学生有计划地进行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它对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学会劳动,在德、知、体诸方面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校3—6年级安排了劳动课程,每周各年级一节,由各综合实践老师或劳动课老师来上这节课,并根据大纲对各年级的不同要求,按年级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
一、寓思想教育于劳动实践中
在劳动课教学中,劳动实践是进行劳动教育的基础,劳动课以劳动实践为主,寓思想教育于劳动实践之中,把思想教育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掌握知识、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实践性、教育性相统一。
二、认真备课,加强现场教学
劳动课也要认真备课,选好教学内容、劳动场地,通知学生带好劳动工具,加强现场教学,并尽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操作示范。例如《钉钮扣》一课,教师备好课后,事先通知学生带好缝衣针一枚,两眼扣两粒,四眼扣两粒,碎布一块,小剪刀一把,线团一个。在劳动课上,老师用投影机出示两眼扣和四眼扣的图片和一件上衣的图示,让学生懂得钉扣子钉在什么位置合适,又动手做示范怎样握针,怎样穿针引线,并教学生:“注意线不能太长,否则容易绕结。”并告诉学生左手怎样按紧扣子,左右手怎样配合,防止被针刺手指或不小心钉在自己穿的衣服上。老师讲完钉扣子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进行钉扣子的比赛,最后引导学生针线和小刀要放好,不要乱丢乱放,以免扎伤自己或别人,并让学生谈谈学会钉扣子的好处,进行思想教育。
三、加强与社会、学生家庭的联系
利用劳动课时或节假日期间组织学生到工厂、商店、社队、车站和军烈属、五保户家里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既开阔学生视野,又学到劳动本领。我校有综合实践基地,在劳动课时可以带领学生到基地观察、探究、劳动和体验,真正做到教学做和一。
四、积极开展科技文体活动
我校根据新课程计划,把“兴趣小组”活动列入课程。做到课堂打基础,课外多实践。我校设有10多个活动小组。每逢这节课,各辅导教师组织学生学习编织、折叠、绘画等手工,并动手做发豆芽、种花、种菜、植树等试验,开展穿袜子、系鞋带、扣扣子、戴红领的比赛。通过这些活动,使儿童善于动脑,勤于动手,培养他们的劳动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他们的创造才能。
通过劳动课,学生掌握了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的技能和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培养了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以及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篇二:小学劳动课教学反思
首先回想,教师讲引导学生回忆劳动的故事,让学生闭上眼睛,回想自己都参加过哪些劳动或看到爸爸妈妈在劳动的时候是怎么样子的,这时同学们会给我一些不错的答案。
例如扫地,同学们会给我一个答案人是弯着身子的,头是向下的,双手拿着扫把等等。
为了更好的强化学生们心中的印象,我让学生进行模拟,通过模拟不但使课堂气氛得到了活跃,而且为学生更好的表现人物打下了基础。
分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反思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途径, 不是简单想一想、写一写就能达成的。如何引导教师在实践中反思, 在反思中逐步养成反思习惯, 提高反思能力, 学会反思呢?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对策
(一) 正视教学活动中的反思。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 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 是这两者之间的相互沟通的桥梁, 又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心灵上的沟通。显然, 在教学活动中, 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 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 它具有研究性质, 是校本研究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
(二) 通过角色转换加强教学反思。
“当事者迷, 旁观者清。”把自己当成他人, 也就是把自己作为自己行动及行动环境的旁观者对自己进行比较客观的自我评价。在教学反思时应主动寻求“我怎样知道我所知道的?我怎样知道我那样做的原因?从学生和同事等所反馈的信息中获得。把自己当成他人, 可以使自己拥有开放的头脑。其次, 把教学过程录下来将是十分精彩的, 这样我们观看录像就像他人看我们一样。教学录像中的我对学生的批评所产生的本能防御和几乎毫不掩饰的激怒, 我的语调、反应, 这一切行为, 都可以得到修正。这样既可以了解学生又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再次, 把同行当成自己。同行就是自己的一面镜子, 不仅能照出自己成功之处, 还能照出自己存在的问题。比如, 当教育专家、学校领导评价一位教师在教学中没有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学设计不合理、教学方法僵化、教学手段单一时就应该反思。教师在教学中是否也存在这些问题;如果存在这些问题, 应该如何解决。
(三) 引导教师积极反思。
一位教师可以有意识的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但不见得有意识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也就是说, 教师的反思需要后天的培养与促进。无论把反思看作是活动、能力, 还是思维方式与态度, 仅靠学习和培训都是不够的, 需要通过一些策略来引导, 借助于一定的行为训练方式, 帮助教师学会反思。因此, 首先教师要感觉到自己教学中问题的存在。比如, 选择“学困生”这一弱势群体作为实验教师的关注点, 反观自己的教学是否做到面向全体, 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那么教师如何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 提供适合不同层次学生需要的教育, 就成为教师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设计及其实施过程中, 就要思考:所设计的教学目标能否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什么方式提供学习机会, 实现有效参与?他们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有什么需要?怎样实施有效帮助等等。教学实际问题的存在使得教师开始从自身查找原因, 这正是教师反思的起点。
(四) 课例研究引领。
作为反思的初始阶段, 尽管反思的程序、方式方法提供给教师了, 但教师个体独自完成有一定难度。况且, 就每一步该怎样做, 也的确需要一定的学习过程。为此, 采取课例引领策略, 发挥课题组优势, 集体攻关是必要的。课后执教者先自我反思, 之后, 所有参与听课人员都要就本节课的“目标与策略”问题加以分析, 肯定成功、查找不足;可以是整节课、可以是某个环节。课题组成员有学校抓教学的领导、有经验的教师、有研究人员, 有着不同的工作背景和教学背景, 优势互补, 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课进行剖析, 谈出自己的见解, 提供好的经验做法或相关信息, 对执教者、对所有参与者都可以受到很大的启发, 真正实现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的有机结合。成功的积极体验对人的激励作用是早已被证实的。因此, 要注意引导教师在初步感受成功的积极体验中, 强化反思意识, 培养反思习惯和能力。使参与者确实感受到反思对自身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逐步形成这样的共识:要想取得教学上的进步, 就要反思;只有不断的反思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二、建议
教师的教学反思是教师的必备职业技能,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需要采用一些策略加以引导, 需要借助一定途径、方式的训练和学习。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 理论与实践结合。
反思自然要联系实践中的问题, 但往往因理论学习、方法指导不够, 反思处在低水平重复, 达不到反思促提高的目的。适当的学习与培训指导是有效的, 但主要还是依靠教师自身漫长的修炼, 不可能一蹴而就。初始阶段, 可组织专题反思。比如, 像前边列举的“对学困生的教学策略是否有效?”反思主要着眼于课堂教学, 在课堂上关注学困生, 结合教学实践进行反思, 找到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二) 自我内省与外部交流结合。
对于教师个人来说, 个人的知识信息毕竟有一定的局限性, 要学会寻求外部力量, 做到自我反思与外部交流相结合, 提高反思实效。但实现这一点, 确实有困难。一方面是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岗位和任务, 难以提供交流的机会和条件。其次是要帮助反思者努力克服来自内部和外在的压力。一是教师个人主观上要做这方面的努力, 放松自己, 调整心态, 从自我封闭的狭隘观念中走出来, 积极争取外部援助与支持。二是学校要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研究氛围, 淡化评比, 减轻外部压力, 帮助教师消除心理障碍, 坦诚的交流和面对, 创设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 实现资源共享。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游戏导入。
2、通过问答,理解职业和劳动的关系。
3、图片感受劳动者为我们幸福的生活付出的辛勤劳动。
4、了解职业的分类。
5、感受各种职业都是人们需要的。
6、感受不同职业的职业要求。
7、创设情景,体验职业者的劳动。
8、情感升华,出示赞歌。
一步一步地、层层深入地对儿童进行感受不同职业的劳动者给自己带来的劳动成果并懂得珍惜,激发学生对从事不同职业的劳动者的尊敬和热爱之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品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自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也就是说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设置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经历是息息相关的,因此,本节课我首先通“我做动作你来猜职业”游戏导入,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感受职业者的劳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职业和劳动的问答,学生充分认识到职业和劳动的关系,理解了当选择了一份职业,就要从事相应的劳动。
再利用图片和视频由学生身边为其服务的劳动者拓展到广阔的社会中,让学生从众多的职业中区分一类是直接生产产品的职业,一类是为人们提供服务的职业。带给学生强烈的感性冲击,让学生懂得感恩,学会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者。通过介绍父母的职业,让孩子更深刻的感受到劳动的辛苦及收获。
通过情景演示,让学生体验劳动者的不易和劳动的责任感。懂得劳动者是有专业、有水平的劳动者。
最后出示赞歌,升华感情。
本节课教学的效果良好,达到了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品德行为。教学之后,我认为这堂课的.成功有这几个原因:
1、教学贴近学生生活,设计了有趣的全体同学都能参入的活动,通过活动体验,增强了学生的感受和认识。通过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带给学生丰富的视听感受,引导学生开展有趣的教学活动,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积极主动地交流。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培养了敢想敢做,体验到职业劳动者的辛劳和付出。
3、教学环节简单,衔接紧密。教师在教学中既有引导示范,还和学生一起活动,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游戏、活动等多种手段,丰富学生的认识。学生轻松愉快的参与教学活动动,积极思考,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教学永远是门遗憾的艺术,这节课也有一些不足:
1、在教学中,准备的人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的资料丰富多彩,课堂上学生没有太多地时间看,如果课前把相关的视频资料放给学生看,准备更充分,课堂效果会更好。
《绘画作品中的劳动者》教学反思
板芙镇新联小学:肖力强
我从事美术教学以来一直都觉得美术欣赏课难上,因为美术欣赏课要求很高,美术教师要有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有较好的沟通能力,有扎实的基本功和教学艺术,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才能达到美术欣赏课的最终目标。在此我谈谈对《绘画作品中的劳动者》这一课的理解和看法以及反思。
这节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做传授知识的工具,也不做学生学习的包办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
目前美术教学中,“欣赏评述”课的结构通常是先给学生看艺术作品,再让他们谈谈看法,学生的兴趣没有被很好地调动,没有能够真正投入到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之中。学生参与艺术的途径应该是全方位的,对艺术的欣赏仅靠眼观、嘴说,很难让他们持久地参与。而我则带领学生在欣赏大师的作品《伏尔加河的纤夫》时分 “看、议、说、演” 四步完成,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去揣摩体验艺术作品。之后让学生自己学习其他艺术作品,欣赏时穿插不同的环节,让学生在与大师对话中获得鲜明深刻的美感体验。这节课学生们学会学习,学会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在欣赏课上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美术常识是重要的,但是不要因此忽视学生的感知力、情感力、想象力和理解力。
劳动有痛苦也有快乐;正如人的生命有欢乐、幸福、寂寞、苦闷
中山市板芙镇新联小学美术精品课程
一样;艺术作品也丰富多彩。但现在的孩子们大部分生活环境优越,阅历也不算丰富,所以对一些情感体会不是很深刻,绘画就是一种很好的手段,只有读懂了人类的感情才能读懂艺术作品中的情感。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设计一些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让他们在活泼、轻松地环境中完成欣赏目标——体会画家的情感。如欣赏大师的作品《伏尔加河的纤夫》时,开展“听音乐”,“听画家列宾的故事”,“学生表演纤夫劳动场面”等活动而不是自己空洞的阐述。最后有学生说帮妈妈洗衣服很快乐,有个学生画了暑假回老家帮爷爷收稻谷的场景。学生们都知道了劳动也有快乐的,要像列宾一样热爱生命,对生活充满信心。美术教育不单纯是一种技法的教育,更是一种情感的教育,让学生在欣赏中与画家作情感上的交流,引发心灵的共鸣,这是人性化的美术教育,更是一种充满爱意的教学。
由于美术课有着不同的活动形式和评价标准,每个老师对美术教育的认识是不同的,因此,我自己认为这节课的教学还有一些遗憾:
第一、《画家列宾的故事》如果能再讲丰富一点会更好,学生会更加容易理解《伏尔加河纤夫》这幅画的历史背景、画家创作这幅画的意图。
第二、在学生表演“伏尔加河的纤夫”这一环节中,教师也可以和学生联合进行表演,达到与学生一起互动效果。
第三、在评价时,由于时间上的安排只有两三个同学上去讲台说了一下,我来不及做认真地评价,匆匆收场。在最后的总结方面,我建议教师可利用2分钟左右的时间来总结。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地
中山市板芙镇新联小学美术精品课程
一、小学英语教学的发展现状
1. 从教师的教学方面来看
据调查,很多英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经验不够丰富、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使英语教学课堂比较枯燥乏味,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乐趣。另外,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还是沿用老一套的模式,没有跟上时代的节奏,这也导致小学英语课堂没有得到很好的教学效率。
2. 从学生学习角度来看
很多小学生心智还不成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无法意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因此他们无法真正融入英语课堂中,对待英语也没有端正态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英语教学的发展。小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吸引,专注力不强,这也是英语教学中的重大问题。
3. 从其他角度来看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父母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很少用到英语,觉得学习英语没有多大作用,因此在孩子学英语方面并不上心。父母的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小学英语教学的发展。
二、改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策略
1. 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点,积极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校园是一个学习的乐园,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创建一个“英语角”,让学生每周进行一次单元话题对话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巩固学生的英语知识,还能有效锻炼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My classroom这一单元中,教师就可以通过现场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兴趣,比如问“what’s in the classroom?”然后让学生通过对教室的观察进行回答,他们有的回答“many desks and chairs”,有的回答“one blackboard”,还有的回答“one drinking fountain”等,这不仅让学生的学习有趣有了极大提高,而且也让课堂气氛变得十分活跃。
2. 改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英语教学深入小学课堂是新课改模式下教育的又一次创新之举,这要求教师在完成基础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很多学生对教师形成了依赖,遇到问题不会自己主动寻求解题思路,而是一味地等待老师的答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想办法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角,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六年级课堂学习how do you feel?这一单元时,在课后的“let’s the try”让学生自主听听力的环节中,教师可以尽量让学生多听几次录音,或是让学生一点点地记下录音内容,不要一下子就将答案和盘托出,让学生自己探索答案,这样不仅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而且也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提高,不再一心依赖教师给出答案。
3. 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
英语的学习是要多说多听的,但习惯了汉语的学生总是不好意思开口说英语,而且在校园生活中除了英语教学课堂外,其他时间学生没有办法对英语进行练习。所以,除了课堂的认真教学外,教师可以举办一些课外教学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英语课堂,例如,请外国友人来给小学生上一堂英语课,因为大多数的英语课堂都是中国教师教学,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请外国朋友来上课,一下子就会吸引学生的好奇心,也能让他们迅速地投入英语课堂的学习中。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去一些国际化的学校参观,鼓励他们多和外国学生交流沟通,通过实地开口说英语和听英语,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4. 鼓励式教学,让学生多开口说英语
很多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都有一种害羞心理,不敢在人前开口说英语,但英语的有效学习就是要多说多练习。例如,在三年级刚刚接触英语的时候,在hello这一单元中,教师就可以对学生采取鼓励式教育,通过鼓励提升他们的自信心,让学生勇敢地讲英语,用英语自我介绍。教师的肯定对学生有很大的帮助,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就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建立良好的鼓励机制,让学生敢于发音,对英语不再产生惧怕心理。
小学英语课堂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基础,因此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方式极为重要。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乐趣,让英语教学效果更显著,为学生以后学习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而英语作为各国间交流的主要语言,其作用也不可忽视。为顺应时代的潮流,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在小学教育中便开展了英语课程。虽然英语教学在小学课程中实施已久,但其教学效果一直不太乐观,就目前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做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反思,策略
参考文献
[1]张俐.课堂表演: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4(7).
【五一劳动节教学活动及反思】推荐阅读:
大班音乐教案及教学反思《劳动最光荣》07-17
综合实践活动家务劳动我能行教学反思09-21
大班体育活动教案《曲线跑》及教学反思06-10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轻和响》及教学反思06-24
大班社会活动教案《中国茶香》及教学反思07-06
中班音乐游戏活动《变石头》教案及教学反思10-20
幼儿园大班体育活动教案《跳绳》及教学反思06-25
幼儿园中班语言活动教案《春风》及教学反思07-04
幼儿园大班音乐活动教案《春游》及教学反思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