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丧葬习俗
2、报丧。死老咽气后,家人应尽快向亲友发出报丧贴,或登门通报死讯,对远方的亲友,要告诉其开吊下葬的日期。报丧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别人家,不能进门,有人来迎接时,无论长幼,都要叩首。
3、入殓。死者入棺前,要为之整容,如剃头、刮脸、换擦洗身、穿寿衣等,然后再以白绸(有的地方 也用纸钱)掩面。民俗以为,不能给死老穿皮衣皮裤,否则死者会转世为兽;为死者穿衣时,不要将眼泪滴到死者身上,否则以后做梦就见不到死者。有的地方要求为死老配木梳一把,镜子一面。
4、守铺。死老家人在老人死后到正式放入棺材期间,要昼夜轮流守护在死老铺侧,以示服孝,叫做“ 守铺”。死者入棺之后,家人守护、睡卧在棺旁,叫“守灵”,也叫“困棺材”。
5、搁棺。因为要选择吉日吉地安葬死者,因此,可能要停枢在家,称为“搁棺”或“停棺”。“搁棺 ”的风俗,在古代常见,一般要搁七天,有的甚至搁棺十几天,几个月,现今则不常见,即 使搁棺,时间也不长。
6、居丧。居丧是指死者家人后辈自死者断气时起服丧。男子不穿华丽的衣服,穿草鞋(现在已不常见);妇女则要脱去身上的装饰品,脱下彩色衣服。男女各依其与死者关系的远近,穿孝服,戴 教帽。孝子在居丧期间(一般为一月或百日)不能理发,不能同房,不能会晤亲友、参加宴会、进寺庙等。尤其是在安葬之前,这些习俗必须严守,否则不吉。
7、吊唁。吊唁是丧葬礼俗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吊唁的方式因各地风俗不同而有区别。吊唁时,与死者 关系的远近不同,吊唁的礼数,方式也不同。死者子女在接到讯息以后,首先要哭悼,然后问明死因,尽一切努力尽快上路奔丧。临到家 时,要“望乡而哭”,出嫁的女儿,有的甚至一路哭来。到家后,先要在灵前跪叩,哭悼,直到有人安慰才停止。亲朋友邻,虽不致于和孝子一样悲痛,但也要尽量表现得比较哀痛 一些。
8、接三。接三也叫“迎三”、“送三”。民俗认为,人死了三天,他的灵魂要正式去阴曹地府,或者 被神、佛或神、佛的使者迎接去了。并不是每一个人死后都能进入天堂,但若在死者去世三 天灵魂离去的时候,为他请僧众念经礼忏或者放焰口救度恶鬼,就能使死者赎罪积德,进入 天堂。相对于神来说,是迎接死者的灵魂进入天堂;相对于死者亲友,是送别死者的灵魂进 入天堂。因此,这个仪式叫“迎三”,也叫“送三”。
9、出殡。出殡又叫“出山”,出殡要先请阴阳先生选择吉日吉时,叫做“开殃榜”。出殡之前,先要 辞灵。先装“馅食罐”,把最后一次祭奠的饭食装在瓷罐里,出殡时,由大媳妇抱着,最后 埋在棺材前头。然后是“扫材”,即把棺材头抬起,孝子放些铜钱在棺下,然后用新笤帚、簸箕扫棺盖上的浮土,倒在炕席底下,取“捎财起官”的意思。
10.落葬。到达墓地后,再次整理墓坑,把随葬的馅食罐、长明灯放在墓坑壁上龛内,扫去脚印,然后 将棺木徐徐放下,由阴阳先生用罗盘仪矫正方向,由丧主铲土掩棺,并堆土成坟堆。
11.居丧。在亲人去世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必须要在生活的许多方面进行节制,以表示对亲人的哀悼和 思念。这就是居丧。居丧之礼节,对于孝子要求更严。在古时候,孝子要居丧三年。为什么 是三年呢?因为按惯例,小孩子在出生以后三年不离母亲的怀抱,因此,父母死后,孝子应 服丧三年,以示回报。
现代追悼会的仪式大致为:
①在会场门口迎候亲友和来宾,并发给白花功黑纱。迎候者一般为丧家委托的亲友。
②宣布追悼会开始,奏哀乐。
③宣读悼词。
④来宾致衰辞或发言,宣读唁电、唁函。
⑤众人绕遗体一周,向遗体告别。
⑥慰问逝者亲属。
⑦追悼会结束。
吊唁者要注意自己的穿着和谈吐,不可穿红戴绿,浓妆艳抹,不可三五成群,窃窃私语,不 可漫不经心,东张西望,行礼时动作要真挚自然。
1934年, 鲁迅在致青年木刻家陈烟桥的一封信中, 曾经这样提到, “现在的文学也一样, 有地方色彩的, 倒容易成为世界的, 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去, 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后来, 这句话被收录到《鲁迅全集》第12卷, 后人将这句话演绎为“只有民族的, 才是世界的。”的确如此, 在璀璨的历史天穹中, 中华民族强有力的脉动催生出耀眼的光芒, 先辈们一路披荆斩棘, 得以将具有民族特色的珍贵文化遗产延续至今。作为其中的代表之一, 中国传统节日亦承载着民俗和历史的诸多内容。
节日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其产生、发展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 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原始社会时“山中无历日, 寒暑不知年”, 人们眼中的世界复杂严峻, 图腾崇拜、天地崇拜、祖先崇拜等都是节日风俗产生的土壤。“岁时节日的形成是各种复杂文化因素互动的结果, 长期稳定的农耕经济结构与家族组织积淀出岁时节日文化, 使岁时节日得以发挥其功能。”[1]在潜移默化、节奏缓慢的发展过程中, 节日渗入了历代人们生活方式的细微末节, 表现出一定时代人们的心理特征、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
“与人生通过仪式类似, 节日是人们的社会时间的通过仪式, 是民俗传统在时间上周期性出现”, “传统节日不断地重温家庭与社会的文化历史, 中国人的伦理感与历史感因此也显得浓厚与突出。”[2]从农历正月初一的元旦到火树银花的除夕之夜, 传统节日不仅适应了大众定期精神调整的需要, 而且使我们直接感受到中华民俗需要持续焕发出当代活力。
二、以春节、中秋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
从“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到“海上升明月, 天涯共此时”,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文人墨客们为传统节日谱写了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 使中国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 春节。
如《汉书》所言“正月朔岁首立春, 四时之始”, 以年终岁首为时间基础的春节, 悠久而活态, 被视为研究中华民族品格和历史的活化石。《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月。鸡鸣而起, 先于庭前爆竹, 以辟山臊恶鬼。”[3]元者, 首也, 开始之意。在这里, 农历的正月初一, 即大年初一, 亦称“元日”、“元旦”, 而“三元”意即这一天是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
“中国地大物博, 虽说千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 但全国各地在过春节时, 除了细节有异, 却基本相同, 主要都是除旧布新, 感恩追始。”[4]在这个新旧交替、欢乐祥和的节日里, 人们无论是拜年、办年货、放爆竹, 还是熬年守岁、送压岁钱、吃饺子或年糕, 抑或是贴春联和福字、以及贴门神和窗花……, 所有要进行的节俗活动均寄寓了美好的愿望。
因为新岁开端, 人们希冀吉祥和瑞的气氛:在“团圆”的基调下欢聚酣饮, 在“五谷丰登”、“五福捧寿”窗花所映衬的喜色喜气中观看春晚, 一家老小共同品尝取“相聚”、“更岁交子”之意的饺子或象征新年“甜蜜蜜”、“步步高”的年糕, 是普罗大众对于春节最完美过法的集体认知。
千百年来, 大多数华夏子孙持久不变的就是希望过一个充满温馨、阖家团圆的中国年。“春节这一集各种民间习俗、信仰、礼仪、文学、艺术之大成的节日, 名为过年, 实际却是一年一度大规模的全民性的对民族文化和民族品行记忆的一种强化与普及。”[5]可以说, 春节负载着最为丰富多彩的民俗事项, 其背后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情感聚合。
在如此沉浸着融融春意的节日中, 春节通过过年等一系列的民俗活动, 对民族群体发出内聚的号召力, 从而产生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的凝聚力, 让更多的人们产生对中华民族的集体认同感。
(二) 中秋节。
根据我国古代历法, 农历八月十五日, 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 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 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 因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 故中秋又称为仲秋节、八月节、团圆节。据传中秋节的来历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中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礼记》中记载有:“天子春朝日, 秋夕月。朝日以朝, 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即拜月之意。“《周礼》有:‘中春, 昼击土鼓, 吹豳诗以逆暑;中秋, 夜迎寒, 亦如之。’此为‘中秋’起源最早之说。”[4]
从祭月敬月到赏月玩月, 从庆祝秋季丰收到合家团圆, 从以吃月饼、赏桂花为代表的节俗活动到斑驳陆离的美丽传说, 中秋节的每一方面似乎都与月亮有关。在中国, 月亮历来是人们寄托美好希望的象征, 月中蟾蜍、玉兔捣药、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等传说勾起人们对于月宫世界的丰富想象。中国古代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刚好在八月, 所以人们将科举应试得中称为“月中折桂”或“蟾宫折桂”, 林黛玉曾经在《红楼梦》第九回对贾宝玉笑言:“这一去, 可定是要‘蟾宫折桂’去了”, 以此来比喻科场得意, 亦反映了古代人对月亮的美好向往。明代陶宗仪的《西湖游览志余》提到, “八月十五日谓中秋节, 民间以月饼相遗, 取团圆之意。”[5]“团圆”二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价值观, “花好, 月圆, 人长寿”是中秋节亘古不变的节日主题, 每个华夏子孙此时都会想念亲人, 祈求团圆有时。
在春节和中秋节中, “团圆”的主题同时以浓重的形态有所体现, 可见, 这种渴望团圆幸福美满生活的节日心理, 是中华民族有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心理。它潜藏在中国民俗文化的底蕴深处, 并且根深蒂固、流传甚广, 成为中国民俗中极富有特色和人情魅力的精粹所在, 更是生发和集结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和自豪感的巨大价值体现。
三、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特质与人文精神
纵观中国传统节日, 无论是在植物符号方面、礼品食物符号方面, 还是居室装饰和衣物配饰符号等方面都各具特色, 丰富的内涵凸显出其自身的社会功能。“一是缅怀先人, 借以寄托自己的思念。二是节日的饮食是饮食文化的精华, 是中国古代烹调技术的集中表现。三是通过节日活动可以防病去灾。四是节日期间所进行的文化娱乐活动, 如踩高跷、耍龙灯、划龙船等, 其初衷虽是为了悦神, 但后来逐渐发展为民间娱乐活动, 对于活跃城乡文化生活有重要作用。”[6]毋庸置疑, 这些传统节日都各自在适当的时间、适宜的场合, 运用节日中的各项活动, 来适时地调节和协调人与人、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也就是协调着“天、地、人三才”的关系, 以期达到人人和谐的社会与“天人合一”的境界。宋代著名哲学家程颢亦有诗句“四时佳兴与人同”, 就意在说明岁时习俗的生命力在于“天人合一”。
的确, 在这些文化事象中, 传统节日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寄托、民族的符号象征, 体现出祖先崇拜的人文倾向、以及天人合一的万物圆融的文化特质。“一种以情义为中心、以家庭伦理关系为基础的感性文化”, “以人为本、观感化物、中道和谐和天人合一”[7]为底蕴的中华民族人文精神得以一一印证。
四、作为传承与保护的节俗文化进行推广
在文化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 如何以传承与保护的形式促使节俗文化在当代的推广, 维系并建构中国传统的当代传承, 成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生态的传承与保护、与自然生态的保护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在当下, 以圣诞节为代表的舶来节日冲击着作为文化身份认同仪式的中国传统节日, 一方面, 中国青年一代盲目追求着外来文化, 另一方面, 中国的传统节日受到的关注度日渐式微, 传统民族价值认同体系日趋淡化。对于当代中国来说, 民族传统节日几乎沦落为“文物”, 是亟待抢救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历史的文化陈迹, 节日规定着一个人的文化身份, 并以仪式化的方法维系着人与传统的关系。传统节日具有重人伦、重亲情、重礼仪、重和谐的特点, 显著体现着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伦理和礼俗, 几千年来已经成为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感情纽带。“可以说, 中国节就是‘中国结’的表现。而作为文化象征的中国传统节日, 我以为它还具有更深的文化内涵, 这就是追寻家族和族群的共处与和谐, 追求人与自然的共处与和谐。”[8]
在一定程度上, 传统节日不仅仅是大众身心健康的调节器、情感的寄托与释放点, 人们借助这个契机调整休息身心, 通过参与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得到愉悦和满足;而且也是大众情感的重要寄托点, 它为亲人团聚、共享天伦、礼尚往来以及凭吊先人提供了依托;更重要的是, 在传统节日中, 大众和自己的民族历史进行着无声的对话和情感的沟通, 它是民族成员情感、知识、智慧、伦理规范的凝聚。
可见, 重视传统节日文化资源的保持、保护与挖掘, 依据时代的诉求而改变节日文化活动的模式, 使传统节日中的现实价值凸显出来;同时, 强调与提倡民族节日中礼仪的、象征性的、微细而温情的文化事象, 汲取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涵、大众的文化心理, 是中国传统节日在进行当代传承时可以为之推广的维度。这对于增强民族文化传统的记忆, 凝聚民族性格、民族精神, 建构中华民族的集体认同价值体系, 至关重要。
五、结语
总而言之, 在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背景下, 立此存照丰富悠远的民俗传统, 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中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并随时代的诉求推广中国传统节日的节俗文化, 使优秀传统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 于当代人而言, 任重而道远。
摘要:作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智慧的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节日仪式中的文化元素及所承载的象征意义, 如何随时代诉求而持续传承, 对于中华民族集体价值体系的文化建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追溯民族节日的意义, 以春节、中秋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以及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文化特质与人文精神、作为传承与保护的节俗文化推广四方面, 深入探讨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当代传承。
关键词: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当代传承,节日习俗
参考文献
[1]常建华.古代社会生活图记:岁时节日里的中国[M].北京:中华书局, 2006
[2]杨琳.节日中国:重阳[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3]聂鑫森.走进中国老节日[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5
[4]盖国梁.中国民俗文化丛书:节庆趣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5]郑一民, 武哗卿.春节[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6
[6]李露露.中国节——图说民间传统节日[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5
[7]季鸿崑.岁时佳节古今谈[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7
摘 要:舞狮作为一项民间习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在其长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与中国的宗教文化、地域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各地的舞狮习俗各不相同,但是它所反映的文化象征意义却是一致的。将以多维的文化视角还原民间舞狮习俗的历史真实,全面剖析民间舞狮活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必然联系,从而进一步厘清民间舞狮活动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脉络。
关键词:舞狮习俗;民间;宗教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G85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10-1322-03
A Study on Folk Lion Dance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LU Shao-jun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Lion dance as a folk custom in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by people's favorite. In its long-term process of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it links to Chinese culture of religion, geography and folk. While lion dances in different areas vary, it reflects the meanings of cultural symbol in the same way. This paper tries to discover the historical truth of lion d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dimension culture, and do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essen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folk lion dance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order to further clarify its historical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custom of lion dance; folk; religious culture; local culture; folk culture
狮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个外来文化经过中华文明的不断融合和铸造,逐步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谱系。民间舞狮活动是在中国狮文化的背景下孕育产生的,并伴随着中国社会宗教活动的不断开展,以及民间社火和节日庆典等文化活动的盛行逐步发展起来的,它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年来,舞狮作为民间娱乐体育活动得到了全面继承,并发展成为一项以强身健体、娱乐身心为主导的,集舞狮、武术、技巧等为一体的体育运动项目,深得人民群众的喜爱。本文将以多维的文化视角全面探索民间舞狮习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必然联系,从而进一步厘清民间舞狮活动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脉络。
1 民间舞狮习俗与中国宗教文化
宗教信仰是全人类所共有的古老文化现象,它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兴起而兴起,又追寻着人类文化的发展而发展。恩格斯指出:“最初的宗教表现是反映自然现象、季节更换等等的庆祝活动。一个部落或民族生活于其中的特定自然条件和自然产物,都被搬进它的宗教里。”[1]民间舞狮习俗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从传入之日起就与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汉武帝派使者张骞凿开西域之大门,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在东汉初年逐渐地传入到了中国。佛典中有关狮子的说法可谓俯拾皆是,《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载:“佛初生时,有五百狮子从雪山来,待列门侧。”《大智度论》曰:“佛为人中狮子,佛所坐处若床若地,皆名狮子座” 《传灯录》记载“释迦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维摩诘所说经·佛国品》谓佛家诵法时“演法无畏,犹狮子吼,其所讲说,乃如雷震。”而且相传狮子还是文殊和普贤菩萨的坐骑,在佛教的瑞兽形象的影响下,狮子逐步具有了人文象征品格。[2]至此狮子在中国被视为具有法力的瑞兽,而渐被神化,这也应该是民间对狮子认识的源头。狮崇拜在我国是重要的民间信仰,而舞狮活动正是民众信仰的物化形态,因此也自然融入到了中国传统的民间宗教活动之中,深得民众的喜欢。北魏杨苩之《洛阳伽蓝记》中就记述了民间“行像”中舞狮表演的壮观场面。佛教的“行像”活动是指在佛生日这一天用宝车载着佛像在城市街道巡行的一种宗教仪式,其中就有丰富的乐舞活动。“于时金花映日,宝盖浮云,荰幢若林,香烟似雾。梵乐法音,聒动天地;百戏腾骧,所在骈比。”“辟邪狮子导引其前,吞刀吐火、腾骧一面;缘幢上索,诡谲不常。奇伎异服,冠于都市。像停之处,观者如堵,跌相践跃,常有死人。”[3]西藏古格王朝的壁画中就描绘了“行像”活动中舞狮的场景。
“‘行像仪式是随佛教传入中国,民间广泛流行‘走会、‘香会,即滥觞于此。”[4]虽然后来的“行香走会”从宗教信仰上有所改变,但是,在民间所形成的民俗活动却蓬勃地发展了起来。在“行香走会”的队伍里,舞狮同样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舞狮队供奉的是文殊和普贤两位菩萨,因此也倍受其他表演队伍的尊重。
舞狮活动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的民间相传相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民间驱傩的原始宗教祭祀活动有关。这主要是由于舞狮活动本身所具有驱鬼辟邪的特殊功能得到了社会民众的普遍认可,因此也必然与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神驱疫、祝福禳灾的民间祭祀活动紧密地联系了起来。象驱傩活动,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表演者头戴面具如冠,身着兽皮,手执戈盾,口中发出“傩傩”之声,起舞时各有音乐伴奏。清代就有学者曾提出:舞狮“盖即古傩礼之意”(黄钊《石窟一征》)此说法也被后世一些学者普遍采用,认为舞狮是“逐疫的古礼”、“傩礼的遗俗”。[5]更有学者明确指出:古山越人代代相传下来的“舞犭回”,就是一种将傩舞与狮舞揉为一体的祭祀舞蹈。“舞犭回”与今天的“狮舞”有许多相像之处,它也是两人合演一兽,一人头戴木制兽头直立,饰兽上半身;另一人披青布弯腰饰兽臀下半身。两人以一块青布相连,之间拉长一段距离,首尾不能相顾,显示兽身很长。那木制兽头便是“犭回”首,“犭回”首保留着独角。[6]这种民间的祭祀舞蹈甚至影响到了日本的歌舞伎,在日本较为流行的伎乐曲目中就有《狮子舞》的内容。“伎乐中的狮子舞不久就归属于祭礼神事舞和散乐(猿乐)等,甚至影响后来的田乐、能乐、歌舞伎、民俗艺能狮子舞、太神乐狮子舞,建造了日本艺能史上的狮子舞蹈系列。”[7]总之,舞狮和傩有许多相似之处。清代有“36傩班、72狮班”之说。浮梁有“五举戏”就有“先跳傩,后舞狮”的传统。清《建昌府志》记载:迎春行耕籍礼后,“复有竹马、大傩、和合、狮子之戏,衣彩衣,戴面具而舞。”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舞狮与民间宗教信仰虽有密切的渊源关系,但在历史长河中,两者的发展方向是不同的,舞狮的辟邪驱疫功能逐步内隐,娱人功能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主要的功能。也正因如此,舞狮活动也越来越受到人民的欢迎,并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得到了华夏儿女的普遍认同。
2 民间舞狮习俗与中国地域文化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人类不同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民族性和地域性两个方面,任何一个民族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并拥有了自己的文化特质。从民间舞狮习俗的形成与发展来看,也同样不可避免地与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有着必然的联系。
中国的民间舞狮习俗具有典型的地域文化特征,无论是原始的表现形态,还是后来逐步演变的民间文化活动都具有这一特征。民间舞狮习俗的原始雏形,最早是作为一种民族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从西域传入中原内地的。由于起初到京城长安的“狮子郎”(舞狮人)都是龟兹人,而且表演时所用的音乐具有龟兹特点,所以,唐朝段安节著《乐府杂录》中就把狮子舞列入《龟兹部》。“‘狮子舞是《西凉伎》中之一类,始自西亚波斯境内,借道西域龟兹、凉州等地而东传中原地区。”[8]《乐府杂录龟兹部》中也记载了“五常狮子舞由龟兹传入长安”(五常狮子即五方狮子舞)。由此可以看出,早期的舞狮表演具有鲜明的西域地方特征。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其著名的“西凉伎”诗文中专门针对西域的狮子舞表演做过精彩的描述: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
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紫髯深目两胡儿,鼓舞跳粱前致辞。
应似凉州未陷日,安西都护进来时。须臾云得新消息,安西路绝归不得。
泣向狮子涕双垂,凉州陷没知不知?狮子回头向西望,哀吼一声观者悲。
贞元边将爱此曲,醉坐笑看看不足。享宾犒士宴三军,狮子胡儿长在目。……[9]
白居易的这首《西凉伎》生动地描绘了一出戏剧版的舞狮表演。整个表演是由二人扮演狮子,二人扮胡儿,表情丰富真挚,舞狮动作感人。它描述了狮子随二位西域胡人迁居中国本土,胡人思念故乡,但由于凉州失陷,归路阻绝,胡人十分忧伤,不禁对狮子啼泣。而狮子也通人情,向人发出同感,西望而哀,伤心而吼。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葬中出土的文物中就有“狮子舞泥俑”,这座“泥佣”十分生动地将狮子舞的情景再现了出来。它通高13 cm,造型与现代由两人表演的狮子舞非常相似。舞狮头顶扁平,眼球向外凸,嘴张开,上下两排牙齿整齐排列;狮头微微抬起,正在做即兴表演;狮身像一副斗篷,把两位表演者不露痕迹地罩在里面,但表演者的双腿仍清晰可见;而且狮子郎一身胡人打扮,威武彪悍。
然而,输入中原的舞狮艺术,发展到唐代又与中国古代宫廷舞蹈、民间舞蹈等艺术形式相互融合,逐步形成了独具中原文化的特征。其中“五方狮子舞”最有代表性。《旧唐书·音乐志》曾对“五方狮子舞”有过专门的记载:
“‘太平乐亦谓之‘五方狮子舞。狮子鸷兽,出于西南夷天竺、狮子等国。缀毛为之,人居其中,像其俯仰驯狎之容,二人持绳秉拂为戏弄之状。五狮子各放其方色,百四十人歌《太平乐》,舞以足,持绳者服饰作昆仑象。”
说明舞狮发展到唐朝已经具有明显的中原文化特征,并且已成为古代宫廷皇室中宴享娱乐的重要舞蹈之一。据说这种大型的舞狮表演只能是在给皇帝祝寿或年节招待外宾时进行表演。五头狮子的颜色分别是:青、赤、黄、白、黑,与五行相对应。表演时站立中心的金黄狮子是由四个人装扮的,黄色狮子非天子前不舞。因为五色之中,“黄”是帝王之色,除天子之外,谁也不能舞黄狮子。著名诗人王维,就曾经由于其属下私自表演了专供皇帝观赏的黄狮子舞,触犯禁忌而吃了大亏,被贬到济州做司仓参军。王谠《唐语林》卷五《补遗》载:“王维为大乐丞,被人嗾令舞黄狮子,坐是出官。黄狮子者,非天子不舞也,后辈慎之。”[10]从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舞狮表演在古代宫廷皇宫的表演节目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而且通过狮子舞来宣扬中原文化中的封建伦理和封建秩序。
随着舞狮表演进入民间,我国很多地方也都出现了舞狮的习俗。到了明清时期,舞狮更加流行,由于地域的不同,受各地传统文化和民间习俗的影响,其形式和种类也是丰富多彩,风格也不尽相同。如:北京的太狮、河北的双狮、安徽的青狮、浙江的红狮、福建的台刂狮、广东的醒狮、湖南的武打狮、四川的高台狮等等都各有特色。另外,在舞狮的舞法上又可分为“文狮”和“武狮”,“文狮”主要表演狮子搔痒、舔毛、打滚、钻穴、抖毛等温顺动作,显示出狮子活泼可爱的神态和嬉戏玩耍的性格。“武狮”则以狮子踩球、扑球、滚球、含球、吐球、腾云、采青等动作,表现出狮子的威猛勇武习性。[11]总之,舞狮作为一项民间习俗活动在我国各地还是相当普及的,也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虽然各地的舞狮习俗各不相同,但是它所反映的文化象征意义却是一致的。
3 民间舞狮习俗与中国民俗文化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12]它主要包括“民众物质生活或精神生活的诸多事象,以及由此产生和表现出的多种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13]中国民间的舞狮活动也恰恰反映出了这一点,它与华夏民族几千年的民俗文化紧密相联。中国的民俗文化集中体现在民间庙会和民俗节日之中,这些民俗活动不仅成为了民间舞狮活动的重要文化载体,而且也极大地促进了民间舞狮活动的发展,更丰富了民间庙会和民俗节日的活动内容,活跃了民俗文化的喜庆气氛。
庙会起源于古代的一种宗教祭祀活动,它是伴随着佛教、道教等宗教活动产生的,是以庙为活动空间的一种集宗教、娱乐、贸易为一体的群众性集会活动。据《北京庙会》一书中记载,北京地区的庙会起源于辽代,从元末明初开始发展,兴盛于明清两代。后因战火逐步衰败,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又陆续恢复发展。
在北京的民间庙会中,行香走会的历史十分悠久了,而在香会中狮子会的地位是十分显赫的。狮子会中有太狮和少狮之分,太狮是由两人表演的狮子,而少狮是由一人表演的。太狮表演通常是两只同时表演,一只黄色、一只蓝色,因此民间有“金毛太狮蓝毛吼”之说。北京当年最为有名的太狮就有十三堂,据说有的还受过皇封,它们在民间香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大坝马房堡子北门金铃祖狮”、“京都二闸钢铃太狮”、“白纸坊永寿长春太狮盛会”[14]。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狮子会的规模,它们与民间其他香会一起演出,共同组成了老北京有名的十三档武会,又称为“幡鼓齐动十三档”。也正是由于舞狮会与其他民间香会的有机结合,从中不断地吸取其它香会娱乐喜庆的元素,极大地丰富了舞狮自身的内容。“民间游戏与竞技活动和节日娱乐活动的紧密结合,使活动的形式呈现多样化、大型化和表演化的趋势,这对近现代的节俗游戏活动有很大的影响”[15]。
另外,作为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民间舞狮习俗在长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也必然蕴含着许多十分朴素的民俗文化的象征寓意。我们知道舞狮活动作为重要的民俗文化的物化形态,“它是具象实物和抽象意义之间的一种关联。这种关联,就是所谓‘象征功能或‘象征意义。”[16]这种象征寓意充分体现了华夏民族的美好期盼。如:“狮子”与汉语“赐子”音相谐,符合民间当时“多子多福”的美好希冀。南狮表演更是将“采青”与“踩清”的谐音相联系,含有推翻清朝的意思。而现在的舞狮采青,则更多地取其“生财兴旺”的寓意。总之,舞狮是中国民间的重要民俗活动,人们在民俗节日里舞起狮子,一方面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另一方面也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弘扬了民族文化。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的民俗文化成为民间舞狮活动的重要载体,并为民间舞狮活动的继承与发展提供了生存的文化空间。
4 结束语
马克思曾经所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7]舞狮活动的形成与发展也同样绝非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要在不断地承继狮文化的背景下,集华夏民族的智慧不断创造而形成的一项民间体育活动。综观舞狮活动在中国的发生与发展,我们认为它应该走过了从“驯狮”、到“娱狮”,最后到“武狮”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大约在东汉时期,西域的驯狮舞蹈便传入了我国,带领真狮表演者,当时称为‘驯狮郎,这一时期的舞狮表演主要目的是要表现驯狮郎驯服狮子的过程。随后便出现了中国化的“假面狮子”与“舞狮郎”的表演。盛唐歌舞杂艺的繁荣,也使舞狮逐步地步入了娱乐化的发展道路,反映盛世太平的“五方狮子舞”就是其真实写照。另外,舞狮民俗化的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民间舞狮活动的开展,舞狮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广大民众的文化生活。于是无论是节日庆典,还是民间庙会我们都能频繁看到舞狮的身影,这也大大提高了舞狮的技巧性。从而使民间舞狮活动成为了一项集舞狮、武术、音乐、杂技等民间艺术于一体的健身健体的娱乐表演活动。总的来看,狮,在华夏文明的进程中已逐渐演化为力量的象征,它体现出了一种不畏邪恶、勇于进取的民族精神。今天舞狮作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它不仅是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更是对中国优秀文化的弘扬。“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自身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在世界上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能看到舞狮表演,这正是华夏儿女巨大民族凝聚力的体现,因此我们需要利用舞狮活动所体现的对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集体认同,为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构筑坚实的文化根基。
参考文献:
[1] 许无咎.“驺吾、狻猊与——浅谈上博楚简《三德》篇的重要发现”.
[2] [晋]郭璞,注,袁珂点,校.山海校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 黄怀信.逸周书校补注译[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
[4] [晋]郭璞注.
[5] 《尔雅》卷一○〈释兽〉,北京.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1977.
[6] [东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83.
[7] [南北朝] 范哗.后汉书·和帝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3.
[8] 李零.论中国的有翼神兽,《中国学术》第五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7.
[10] 刘磊.“从石狮造像看中意文化的差别”全意中国学联杂志[J].旅意中国学人,2005(4).
[11] [北魏]杨苩之撰,韩结根注.洛阳伽蓝记[M].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5.
[12] 向开明,著.太极文化与东亚舞蹈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8.
[13] 黎虎.狮舞流沙万里来[J].西域研究,2001(3).
[14] [日]河竹繁俊著,郭连友译.日本演剧史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3.
[15] 纪兰慰,邱久荣,主编.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11.
[16] 徐华铛.中国狮子艺术[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96,6.
[17] 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2.
[18] 仲富兰,著.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7.
[19] 张淑媛,张淑新,著.金銮殿朝夕[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6,7.
[20] 郭泮溪,著.中国民间游戏与竞技[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1.
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它发生、发展的历史,都有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现在以我国的节日习俗活动为例,介绍传统节日习俗,让大家能更深一步的了解我国的文化习俗。
1.春节: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各地还有互相登门拜年,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3.清明节: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
4.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
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都与悼念屈原有关。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5.七夕节: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鹊在银河上搭成一座鹊桥,牛郎和织女才能相见。这个美好的传说始于汉朝,经过千余年的代代相传,深入人心。这一天,民间有向织女乞巧的习俗。一般是比赛穿针引线,看谁更心灵手巧。因此,七夕又叫乞巧节或女儿节。每到七夕将至,牵牛和织女二星都竟夜经天,直至太阳升起才隐退,因而又被喻为人间离别的夫妻相会。
6.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间,因此称中秋节。中秋之夜,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此夜,人们仰望如玉如盘的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7.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重阳节又是“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8.冬至节:冬至在我国古代是一个很隆重的节日。至今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以示不忘更本,祝福阖家团圆。北方地区冬至有宰羊,吃饺子的习俗,南方的传统食品有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等等。
9.除夕: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这一天,普通人家尽量争取团圆,全家围炉而聚,喝酒吃美食以辞旧岁,迎新年之意,而户外则是爆竹声声。一家大小在一起度过一个温馨的一年中最后一个夜晚
心得体会:
关于腊祭,古书多有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村人并击细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土以逐疫。腊祭本是原始先民庆贺农业丰收的报酬之礼,是农耕文化的重要节庆。那么,腊八节有何习俗呢?
祭祀
应劭《风俗通》云:《礼传》: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其起源甚早,《礼记・郊特牲》记载: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史记・补三皇本纪》也说: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以报天地。夏代称腊日祭为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代改为腊。祭祀的对象凡八:先啬神?神农、司啬神?后稷、农神田官之神、邮表畦神?始创田间庐舍、开路、划疆界之人、猫虎神、坊神堤防、水庸神?水沟、昆虫神。先秦的腊祭日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南北朝以后逐渐固定在腊月初八。到了唐宋,此节又被蒙上神佛色彩。相传释伽牟尼成佛之前,绝欲苦行,饿昏倒地。一牧羊女以杂粮掺以野果,用清泉煮粥将其救醒。释伽牟尼在菩提树下苦思,终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从此佛门定此日为佛成道日,诵经纪念,相沿成节。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灵、欢庆丰收和驱疫禳灾,而成为腊八节的主旋律。其节俗主要是熬煮、赠送、品尝腊八粥,并举行庆丰家实。同时许多人家自此拉开春节的序慕,忙于杀年猪、打豆腐、胶制风鱼腊肉,采购年货,年的气氛逐渐浓厚。
相关阅读:
姓氏的各种起源
(1):图腾崇拜物为姓氏姓氏的各种起源
(2):祖先名字中的字力姓氏姓氏的各种起源
(3):封地名和国名为姓氏姓氏的各种起源
(4):职业或官职为姓氏姓氏的各种起源
(5):山名、河名为姓氏姓氏的各种起源
(6):住地的方位为姓氏姓氏的各种起源
(7):部落的名称为姓氏姓氏的各种起源
(8):出生时的异象为姓氏姓氏的各种起源
(9):溢号为姓氏姓氏的各种起源
(10):避讳、避嫌所改的姓氏姓氏的各种起源
(11):帝王赐姓氏姓氏的各种起源
(12):数量词、排行次序及天干地支为姓氏姓氏的各种起源
(13):少数民族汉改姓氏姓氏的各种起源
(14):汉族人改为少数民族姓氏
春节和年的概念,经考证最初的含义是来自农业,古时候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中有记则说: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成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直到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古时候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的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使用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春节源于我国原始社会的《腊祭》。据说腊尽时日,人们杀猪祭祀老天,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用朱砂涂脸,鸟以装饰,唱唱跳跳。春节一名最早见于《后汉书杨振》:又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焦心。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习俗传说
除夕夜:贴门神、贴春联、守岁、吃年夜饭。说起贴门神,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早的门神是把桃木刻成人形,挂在门上,后来就画个门神人像张贴在门上。传说中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由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进屋里危害。唐代以后,又有人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为门神的。贴春联,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后来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再后来就改写在纸上。因为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所以后来人写对联大都用红纸。
正月初一:拜年。初一这一天首先要早早的起来放鞭炮,这叫做开门大吉,先放爆竹。爆竹响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然后就是重头戏拜年。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带着礼物到岳父家,进门先向列祖列宗跪拜,然后向长辈们依次跪拜。二是礼节性的拜访。主要是拜访同事和朋友。三是感谢性拜访。主要是对一年来欠人家情的,借年关买些礼物,以拜年的名义,表示感谢。四是串门式拜访。主要是对左邻右舍的街坊邻居,平时没有多少来往,但也比较合得来,借春节之际,到院里拱手抱拳说一声:恭喜发财、万事如意一类的吉祥话,以达到相互沟通,增进友谊之目的。
正月初二:祭财神。正月初二祭财神是北方的一个风俗,这天无论是商家,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关于财神爷是谁从古至今有几种说法,一说是赵公明。此人来源于《封神演义》,姜子牙封他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之神。实名赵明朗,字公明,道教中的玄武之神。俗称赵公元师。二说是比干。殷纣王的叔父,因忠耿正直,被挖心。因其无心,故会不偏不倚,后人封为财神。三说是范蠡。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手下的大臣,帮助越王打败吴国后,经商发了大财,改名陶朱公,后人奉为财神。四说是关羽。三国中的关羽,是一个能文能武的全才,他非常重义气,后人把义和利等同对待,故奉关羽为财神。特别是经商的供奉关羽者居多,他们认为他对他经商有保护作用。
正月初三:小年朝。即天庆节。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说有天书下降人间,宋真宗下诏,定正月初三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正月初四:喜迎财神。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品,并鸣锣击鼓焚香祭拜,虔诚恭迎财神爷。凡接财神须供羊头和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图的是鱼与余有谐音,图个吉利。
正月初五:开市。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俗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次日后皆可破。妇女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破五习俗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一、春节———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春节是越南民间最盛大、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越南人把春节视为辞旧迎新的日子, 人们过春节的习俗包含:
(一) 送灶君
越南的春节在农历正月初一开始。按照传统习俗, 越南腊月二十三过灶君节, 即灶王节。灶君也称为“灶神” (灶王爷) 。越南关于灶王爷的传说, 与中国的版本相似:腊月二十三这一天, 在地上的各路神灵都要回天上去报告这一年的情况, 灶王爷是主管一家的生活之神, 也要上天汇报这家一年的情况。灶王爷一走, 就没有神在家看管了, 这个时候, 就可以洒扫庭除, 改建家里一些平时不敢动的地方, 准备过年。这一天也称之为入除。在腊月二十三, 人们除供奉灶君, 还要供上一条活鲤鱼, 传说鲤鱼是灶君上天的坐骑。供奉完毕, 人们把鲤鱼放生到河里, 鲤鱼将化为龙送灶君上天。
(二) 置办年货
入除之后家家户户开始准备年货。越南有一句民谣“肥肉腌荞红对联, 幡旗爆竹绿粽子”。这句民谣说明了在过去物质条件还不够丰富的情况下, 越南过春节置办年货的情况。然而, 随着越南经济与革新事业的发展和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 春节年货品种不断得到更新、丰富, 一般都有下面几样:
1. 绿年粽和糯米糕
越南春节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是方形的年粽和圆形的糯米糕, 象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吉大利, 同时也是春节祭祖的供品。
年粽跟中国的粽子基本一样, 主要成分是糯米, 馅料用猪肉、绿豆沙做成, 用一种叫苇叶的粽叶或芭蕉叶包捆。不同的是越南北方的年粽呈方形, 个头比中国的粽子大得多, 每个有两、三斤重, 而南方的年粽则呈圆柱形。放在锅里要煮上七、八个钟头, 打开后糯米呈青绿色, 吃起来清香可口, 别具风味。因此, 粽子不仅是越南春节的传统食品, 也是人们春节互相馈赠的礼品。
糯米糕类似于中国南方的糯米糍粑, 呈圆形, 但没有馅, 吃的时候一般中间常放上肉饼两个夹起来一起吃。
越南人认为, 方形的年粽象征着大地, 绿色显示生机勃勃, 猪肉和绿豆表示大地上有飞禽走兽, 草木繁生。圆形的糯米糕象征着天, 和年粽一起, 取天圆地方之意。
2. 红对联
越南人过春节也有贴春联的习惯, 喜欢在大门两旁贴上一对大红春联。红色的春联寓意着勃勃生机, 与越南的绿粽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春联最早是用汉字书写的, 越南的文字实行拼音化以后, 现在用汉字写的春联已不多见了, 大部分春联逐渐改用拼音文字, 但是在书写时, 仍然按照方块字的格式, 从上往下逐字书写, 每个拼音字成一个方块, 自成风格。
此外, 越南人也喜欢在家门口张贴门神, 以此把守门户, 阻止大小恶鬼入门为害;在家里贴上“福”、“囍”等字样和福、禄、寿星的形象, 还有各种传统年画, 表达了对新年的美好祝愿与向往。
3. 爆竹
越南过春节也有燃放烟花爆竹的习惯。人们认为, 放爆竹是为了驱邪, 把过去一年所有不顺心、不愉快的事情统统崩掉, 迎接一个充满吉祥和希望的新年。
在越南民间流传着春节燃放爆竹的故事:古时候有一种怪物, 名叫山臊, 身子长约30厘米, 只有一条腿。他喜欢找人的麻烦, 人一遇见它, 就会发寒热 (发烧) 。可是山臊有个弱点, 非常害怕竹子燃烧时发出的“劈啪”响声。一听到这种声音, 山臊就会远远地躲起来。人们知道后, 每逢节日就在院子里烧竹子发出响声来吓唬它。后来人们发明了爆竹, 就用燃放爆竹代替烧竹子。这种习俗延续下来, 燃放烟花爆竹就成为人们庆祝春节的一项内容。
在河内, 除夕之夜, 人们都穿上节日盛装, 带上鞭炮, 不约而同地到街上燃放, 这已成为一种习惯。等到午夜的钟声响起, 所有鞭炮一齐燃放, 顿时鞭炮声此起彼伏相互呼应, 连成一片, 震耳欲聋。以至两个人面对面讲话, 都很难听见。
4. 桃花和金橘
在越南人的心目中, 桃花有辟邪的作用, 同时也象征着幸运。按照传统习俗, 越南人过春节, 不管家庭是贫困还是富有, 在北方都要插上一株桃花, 而在南方则是梅花, 以求新年吉祥如意。为此, 首都河内郊区有一部分农民专门种植桃树, 他们凭借丰富的经验, 可以确保桃枝在除夕前后开花。
在越南, 金橘寓意着大吉大利, 这跟中国是一样的, 所以深得人们的喜爱。金橘基本都是盆栽, 每棵都结有橙黄色的累累果实, 大盆的有一人多高, 被修剪得像一座小金山, 象征着吉祥如意, 财源滚滚。
5. 五果盘
越南人过春节几乎每家每户都要摆设桃花、金橘和五果盘三样物品, 象征新年吉利, 欣欣向荣。
“五果盘”是一个盛有五种水果的盘子, 越南人在春节用来供奉祖先。这五种水果南北方各有不同, 北方是番荔枝、椰子、水榕果、芒果, 南方则是西瓜、香蕉、橙子、柿子饼、桔子, 象征着年年有余。
(三) 除夕守岁
越南过春节最难忘的是除夕。这天, 在外地工作的人们会不远千里万里往家里赶, 为了全家能围坐在一起, 吃上一顿丰盛的团圆饭, 然后一起守岁。
除夕既是新旧交替的时刻, 也是一年中最神圣的时刻。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事先准备好如猪头、鸡、粽子、果脯、糖果、槟榔、水果以及香和酒等祭品于零点整祭拜神灵、祖先, 以求来年兴旺、健康、幸福。
与中国不同的是除夕之夜越南人在家祭拜之后, 还常常一起到寺庙去祭祀神佛, 以求神佛保佑。到寺庙祭祀人们有一个“求禄”的传统风俗。一般有两种:一种称为“香禄”, 不少人在寺庙祭祀时点上一把或一支大香, 站在祭坛前祷拜, 然后把点燃的香带回家供奉在祖先祭坛的香炉上。传说, 香火象征着兴旺发达。若返回时, 遇上刮风, 香火燃烧加快, 预示着新的一年万事如意。另一种则称为“采绿”, 因为在越南语中, “绿”和“禄”同音, “采绿”即“采禄”。人们从寺庙祭祀返回时, 随手采摘一根带有绿叶的树枝回家, 寓意为采集天地神灵赐给的福禄。这根树枝拿回去后, 插在家里的神龛前, 直到树叶枯残为止。“采禄”象征在新的一年里官运亨通、吉祥如意。这样, 每年除夕都会有许多树木遭到破坏。为此, 越南的胡志明主席生前曾呼吁移风易俗, 将“采禄”改为植树。至今“采禄”的现象已大为减少, 但除夕过后仍可看到不少树枝被折断。
(四) 新年拜年
在越南春节既是法定节假日, 又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全国放假四天:除夕、正月初一、初二和初三。越南民间有句俗语:“初一给婆家拜年;初二回娘家拜年;初三向老师拜年”。从初一开始, 人们互相串门给亲朋好友拜年, 互致节日问候, 表达美好的祝愿。
在越南大年初一头一个到家拜年的客人, 传说他将给主人家里带来好运, 人们非常看重, 称之为“冲家”、“冲地”、“冲年喜”。“冲年喜”是越南独具特色的过年习俗, 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除夕夜全家到寺庙祭祀神佛时, 从家中挑出一个有福分的人, 让其祭拜神佛之后手持“香禄”或“采禄”回到家第一个进门, 此时已是新年, 那么视其为给自家“冲年喜”之人, 他将给家庭带来好运。另一种是有的家庭年前会请一位忠厚善良、有福分的朋友, 作为家里新年的第一位客人来“冲年喜”, 以求新年大吉大利、万事如意。
(五) 娱乐活动
越南春节期间有各种形式的民间娱乐活动, 统称为“赏春”。如赏水仙花、闹花灯、演出民间传统戏剧、民歌对唱、荡秋千、水上木偶戏、祭拜寺庙、游览名胜古迹等。
各大城市都有盛大的花市, 北方人喜欢桃花, 南方人则喜欢梅花。青年男女三五成群到花市参加各种游戏:斗鸡、套圈、射击、插花比赛、摔跤比赛等。越南人过春节都有正月初一赶庙会的习惯, 在庙会上, 长龙队、狮子队聚集在一起, 金龙狂舞、雄狮相戏, 场面热闹非凡。
在各种民间娱乐活动中, 最具特色的要数下人棋。它是将中国象棋的棋盘画在地面上, 手执木牌 (木牌上刻有与棋子对应的车、马、炮等) 的人充当棋子坐在场中。对弈时, 由棋手调遣, 旁人以鼓声催行, 颇似金戈铁马的沙场, 人棋下起来很有趣, 深受越南人民的喜爱。
(六) 过年的禁忌
越南春节期间也有很多禁忌:如大年初一不能吵架、不能讲粗话、不能借东西、不能讨债, 也不能干农活, 否则会惊动土地神, 庄稼会遭殃;正月头三天不能扫地, 即使扫了地也不能扒垃圾, 要等三天后能动土时再清理;过年忌穿白色衣服, 避免家里有丧事等。
二、清明节———扫墓、踏青的日子
同中国一样, 清明节也是越南的传统节日, 同时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 越南人也借清明之际祭祖、扫墓和踏青。按照习俗, 扫墓时, 人们一般携带酒食果品、香、纸钱、鲜花、铁锹等物品到墓地, 清除坟墓上的杂草, 为坟墓培上新土, 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 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 焚香烧纸, 献上鲜花, 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最后吃掉酒食果品才回家。有很多地方还有扫墓时燃放爆竹的习俗。
越南人在大年初一和端午节的祭拜比较隆重, 而过清明节的气氛就没有那么浓厚。越南不同地区清明节的气氛有所不同, 北部靠近中国广西地区受中国文化影响较大清明气氛较浓, 中部南部则较淡化。由于时代的发展, 来自城市的青年一代比较淡化清明节, 也很少参加清明节的活动, 所以许多年轻人并不是很了解。而父辈或年纪大的人才注重清明节祭祖。
清明节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 也正是人们春游 (古代叫踏青) 的好时候, 所以越南也有清明踏青的习俗。
三、端午节———越南的驱虫节
端午节在越南受到重视, 是春节之后排在第二位的民间传统节日。越南端午节的时间、意义与传说跟中国基本相似, 越南的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端”意为开端, “午”为中午, “端午”意为从中午开始。它最早主要表现为人们对中国爱国诗人屈原的缅怀, 但如今越南端午节的主要内容已不再只是为了纪念屈原, 而逐渐演变成祭拜祖先, 此外还增加了如端午驱虫、端午采药等新内容, 因此, 在越南还把端午节称为驱虫节。
越南关于端午节的传说起源于中国。越南人过端午节也有吃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的粽子跟春节的粽子有所不同, 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咸粽, 主要成分是糯米, 馅料为虾米、瘦猪肉、红豆再加上半只咸蛋;另一种是碱粽, 用糯米加上椰丝、虾米、绿豆包成, 呈菱形, 吃时蘸糖;还有一种是肥肉粽, 用糯米、肋条肉、虾米、绿豆和五香调料包成, 吃时需煮熟后剥壳切成片食用。
在越南端午节除了有吃粽子的习俗, 还有驱虫的习俗。一般采用水果和糯米酿酒等食物来驱虫。具体做法:清晨起来, 洗漱完毕立即进行驱虫。先食一碗糯米酿酒, 后吃水果把肚子里的寄生虫杀死。而对于孩子, 更好的做法是在他们的太阳穴和肚脐处涂上一些辰砂、朱砂或给他们喝冲有辰砂、朱砂的水。此外, 为了辟邪还给孩子们佩戴五色线绳以及装有雄黄的亮色小锦囊护身符;用指甲草涂染孩子们的手甲和足甲, 因人们认为食指和第二个脚趾是神指 (趾) , 不能涂染, 所以在涂染时只涂这两个之外的手甲和足甲。
端午采药也是越南端午节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 从中午十二点整 (午时) 开始。按传统说法, 人们认为午时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刻, 此时采的药最为灵验, 可治百病, 尤其是治疗外感、阴虚等病症。人们在园子或山上采的药不管数量多少, 够一百种就行。以具有祛风益气功效的草药居多, 如益母、紫苏、竹叶、柚子叶、柠檬叶、芒果叶、葱、姜、蒜、蒲公英等。因此, 端午节越南许多集市上都有草药的专卖摊。
四、中秋节———赏明月、吃月饼, 也是越南的儿童节
跟中国一样, 越南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日, 主要活动是赏月、吃月饼。但不同的是, 越南的中秋节除了有传统的合家团圆之意外, 主要以儿童为主, 因此, 又称为儿童节。
越南中秋节起源于中国, 但又与中国的中秋节不完全相同, 有人曾做过研究, 认为主要是由两国中秋节所起源的派别不同决定的。中国的中秋节起源于古代的祭月拜月活动, 后来赏月变成该活动的重点, 使得严肃认真的祭祀活动变成了轻松欢快的娱乐游戏, 加上随之而来文人骚客们的感情宣泄与发挥, 便成就了现代中国思乡团圆的中秋。而越南的中秋节则起源于中国古代中秋节的另一派, 即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正好是稻子成熟收割的季节, 这时家家户户都要拜祭土地神, 以表示对他们带来丰收的感谢, 中秋节可能就是这种秋报祭祀活动的遗俗。在丰收之前, 各家各户的大人们通常都忙于耕种, 没有太多时间陪孩子们玩耍, 于是就利用中秋节庆祝丰收的这一天多给孩子们一些补偿。这也正是现代越南中秋节的中心内容所在, 因此, 越南的中秋节也是儿童的节日。在这一天, 孩子们会收到很多的玩具礼物, 其中少不了各式传统的花灯。
越南也有类似中国嫦娥奔月的传说, 不过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阿桂的人。传说从前有一个名叫阿桂的人因上山打柴, 偶然看见一个山洞内有四只虎仔正在戏耍, 阿桂举起手中的斧头每只砍了一下。母虎回来看见虎仔被人砍死, 就找来一种神奇的树叶把他们救活了。阿桂待母虎带着虎仔走后, 便寻找到那棵神树并将其连根挖出扛回家中。路上阿桂用树叶救活了一位老乞丐, 并向老人讲述了这棵神树的来历。老人听后告诉阿桂这是一棵能使人起死回生的神树, 他叮嘱阿桂要精心护理, 必须用清水浇灌, 不能用污水, 否则树会飞上天。回到家后, 阿桂把这棵神树种在自家菜园的东边, 并先后用树叶拯救了很多人和一条狗的生命。后来阿桂的妻子被人害死, 这条狗为了报答主人的救命之恩, 主动将自己的内脏捐出来救活了她的生命。但自从换了内脏, 阿桂的妻子性格大变, 说话说前忘后, 做事丢三落四, 十分健忘, 虽然阿桂曾反复叮嘱妻子不能把尿撒在那棵神树上, 否则它会飞上天。但是有一天在阿桂外出时, 其妻却把阿桂说的话忘得一干二净, 尿急时便跑到东边那棵神树下撒了一泡尿, 于是神树慢慢地连根拔起, 向天上飞去。当阿桂回来时, 神树已经飞过了人头, 阿桂急忙跳起, 用手抱住树根往下拽, 想将其拽回地面, 可想不到树飞起的力量太强, 阿桂不仅没有将树拽回地面, 反而被树拖着一起飞上了月宫。后来人们将这棵能让人起死回生的神树称为榕树。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月亮最圆最亮的时候才能清楚地看到月宫里阿桂坐在榕树下的形象。
越南过中秋节主要是吃月饼和水果。中秋月饼一般有两种:一种为烤月饼, 类似于中国的广式月饼, 里面的馅料有很多种, 如椰蓉、蛋黄、莲蓉、豆沙、五仁、香肠、叉烧等;另一种为软月饼, 类似于中国的冰皮月饼, 用糯米做皮, 呈白色, 形状跟烤月饼差不多, 但口味却不一样。而水果主要是柚子、柿子、桔子等。
在越南中秋之夜还有点花灯的习俗。越南的花灯有鱼形、蝴蝶形、莲花形、菊花形等多种形状。不过最传统的花灯是外部用竹子扎成圆形, 以各色彩带装饰, 里面则是五角星形状, 五角星上铺着红色和绿色的玻璃纸。越南关于中秋点花灯有个传说, 它和我国铁面无私的黑脸包公有关。相传过去有一条鲤鱼修炼多年成精, 夜晚常出来害人, 致使家家闭户, 不敢出门, 后来黑脸包公想出一个办法:教人们制作鲤鱼形的纸灯笼, 并在鲤鱼腹部插上一根棍子。夜晚人们挑灯出门, 妖精见后十分惧怕, 不敢再来危害百姓。从此, 每到中秋之夜孩子们都拿着各种形状的纸灯笼, 在月光下尽情嬉闹。
每年中秋节期间, 越南各地都要举行花灯节, 并对花灯的设计进行评比, 优胜者将获得奖励。此外, 越南的一些地方还在农历八月十四、十五日两晚组织舞狮, 农村则组织竞舟、祭龙等活动。人们过节时有的全家围坐在阳台上、院子里, 有的举家外出到郊外, 摆上月饼、水果及其他各式点心, 边赏月、边享用。
随着近年来越南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传统中秋习俗也在发生着变化。许多年轻人在节日里或在家聚会、唱歌跳舞, 或结伴外出游玩赏月, 增进了同伴之间的了解与情谊。
参考文献
[1]. (越南) 阮友爱、阮梅芳.越南传统风俗[M].越南文化通讯出版社, 2003.
[2]. (越南) 新越.越南风俗100例[M].越南民族文化出版社, 2003.
[3]. (越南) 潘继炳.越南风俗[M].河内出版社, 1999.
[4]. (越南) 段映.了解越南风俗[M].越南青年出版社, 1992.
[5].陈继章.越南研究[M].军事谊文出版社, 2003.
[6].张加祥, 俞培玲.越南[M].重庆出版社, 2004.
[7]. (越南) 邓文珑, 阮松滔, 黄文柱.越南各民族风俗习惯[M].越南民族文化出版社, 1997.
[8]. (越南) 黄进就.越南民间故事评论[M].河内教育出版社, 1998.
从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部分是通过诗歌途径来传承的,诗经、乐府、唐诗、宋词、元曲,诗人们通过历史的长河向我们展示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精神。
在“坎坎伐檀”声中,我们可以倾听到祖先对苦难生活的倾诉,对封建统治者盘剥百姓的愤慨;在 “采采芣苡”中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体验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孟子》“鱼和熊掌”的类比中,感受到了他对“生”和“义”的态度,领悟到了即使舍弃生命也要维护义理的重要意义;在《庄子》河伯的“望洋向若而叹”中感受到宇宙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
通过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学生看到了远离尘世的恬淡悠然的陶渊明;通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学生看到了至死不渝,一心向宋的爱国诗人文天祥;通过“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学生看到了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李白;通过王之涣《登鹳雀楼》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感悟到了诗人积极进取,不断开拓的精神;通过王冕《墨梅》的“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感悟到了诗人的高贵人品和高尚情操;通过《指南录后序》,学生感受到文天祥的拳拳爱国情……
“腹有诗书气自华”,在诗词的学习中,同学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诗词,我们还可以获得中华传统文化习俗的信息。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的传统节日与我们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
提到端午节,人们自然会想到大诗人屈原,提到重阳节自然会想到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名句,提到中秋节就会想到嫦娥奔月和吴刚折桂的美丽神话;还有“七夕节”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浪漫传说与忠贞爱情;端午节对爱国诗人屈原的缅怀以及竞渡、雄黄、香包、艾蒲的风俗;元宵节的团圆、赏灯、猜谜……
【中国传统丧葬习俗】推荐阅读:
中国传统丧葬礼仪06-15
中国传统丧葬文化10-06
中国各地春节传统习俗07-07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禁忌07-20
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习俗09-08
中国传统文化:元宵节的习俗10-23
中国传统村落06-17
中国文化传统11-05
中国传统酒01-11
中国传统节日重阳传统食物有哪些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