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行政服务体系建设

2024-11-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企业行政服务体系建设(精选8篇)

企业行政服务体系建设 篇1

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是实现我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从经济发达地区情况来看,由政府行政职能和政策法律在内的有助于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整个支持系统即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在鼓励、支持和帮助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活跃城乡经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多年来,我县围绕加快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建设,依托工业园区的发展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我县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完善信息服务加强中不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目前,园区内企业先后与内蒙古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发酵国家实验室、科技生物工程中心、中科院国家重点分离实验室、中科院化学报纳米研究室等机构建立了技术协作关系,多数企业都具有高科技的研发人才和先进的研发设备,并且不同程度地创建国家级或自治区级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更好的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服务。

政务服务按照政府主导、资源整合、公益服务、规范运作的思路,以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核心,联结相关服务机构,以公益性为主体,商业性服务为补充,构建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人才开发、市场拓展和创业辅导等服务的综合性服务体系。鼓励中小企业的发

展,对中小企业实行“一站式”服务,协助办理各项审批手续。举办专项服务活动。由县经贸局牵头,联合相关单位,不定期组织围绕中小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提供政策咨询、经营诊断、管理辅导和创业支持等相关服务。

建立信用担保制度。按照“扶助性资金,市场化运作,绩优者扶持,法制化管理”的思路,采取多元办法,积极发展信用担保机构,完善风险分担机制,规范担保行为,扩大担保规范,增加担保品种,提高担保能力。

人力资源在人才发展方面,出台了人才引进方面的优惠的政策,对高学位、高技术等专家学者和管理人才在待遇、职称评定、户口、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优惠。

二、我县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县中小企业服务体系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瓶颈有待进一步解决,中小企业的服务仅局限于政府职能、社会化服务分散、没有形成合力,社会服务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等方面。除以上方面外,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中小企业办事难、受服务环境差的格局还未得到切实改变。由于对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有的部门对中小企业的服务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多少实际行动,也由于对中小企业服务的各项职能仍然是分散在政府各职能部门之中,造成服务分散,服务不到位,中小企业办事难的情况没得到根本转变。

二是鼓励支持和帮助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政策法规仍未建立健全。

三是对国家产业政策分析不够,指导不够,超前意识不够;信息服务和政策指导方面仍显不足。由于人才等各方面的因素制约,企业很难做到对国家产业政策的全面理解和把握,这就需要我们的相关部门对企业进行指导和信息提示,但职能部门对这方面的工作并未引起重视。

四是服务机构规模小,服务能力有限。

五是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投入不足。一方面担保和服务机构少、服务能力不强;另一方面向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不足,投入分散。

三、意见和建议

针对我县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对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中小企业的成立和发展,既需要创业者的努力,也需要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关心和支持。中小企业不仅仅是需要融资担保服务,企业需要的是能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解决企业成立、发展和壮大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困难。我们应该整合社会资源,通过中心的龙头带动作用,切实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类社会化服务,解决我县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提高其管理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和组织结构,进一步增

强中小企业的总体竞争力。

(二)制订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按照《中小企业促进法》的要求,切实搞好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规划工作,规划建立政府扶持的服务机构和社会参与的中介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创业辅导、企业诊断、信息咨询、市场营销、投资融资、贷款担保、产权交易、技术支持、人才引进、人员培训、对外合作、展览展销和法律咨询等服务。结合我市实际,有选择地分期分批建立一批迫切需要的服务机构。进一步规范服务机构的服务行为,扶持服务机构的发展壮大,推进服务领域的产业化和服务业的标准化建设,增强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力。

(三)制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及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意见。一是尽快制定我县中小企业发展规划。将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作为规划的重要内容尽早落实,以完善政府、各服务机构相互关系及其管理、监督、激励机制,为推动全县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二是加大对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力度。对服务体系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统一认识,集思广益,不断总结提炼工作中的做法和经验,推动我市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继续支持发展各类中小企业服务组织,坚持突出特色,强化专业。扶持具有带动力的服务机构加快发展,推进服务专业领域提高服务水平。三是在提供信用担保、融资等“硬”服务的同时,大力发展信息、教育培训、管理咨询、技术支持、创业辅导、市场开拓、政策法律等“软”服务。

(六)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首先,要引导中小企业树立

企业行政服务体系建设 篇2

一、建立和健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体系

1. 设立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机构

设立中小企业发展银行, 解决中小企业的长期信用问题。中小企业发展银行具有政策性金融的功能, 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与中小企业政策从融资方面对中小企业实施扶持。高新技术型的中小企业的创业投资、中小企业的现代化改造所需的政策性融资, 都应该纳入到这一政策性金融机构基本服务范围内。中小企业发展银行的信用资金主要由政府解决, 除了财政直接投入外, 也可以通过中国人民银行的再贷款, 或者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等渠道予以解决。其主要职能是供给中小企业长期信用, 对需要扶持的中小企业发放一般金融机构不太愿意发放, 用于设备改造、产品更新方面的中长期贷款, 并提供免息、贴息或低息的贷款优惠, 还协助中小企业改善生产设备和财务结构, 健全其经营管理。

2. 建立和完善对中小企业金融体系支持的辅助体系

这包括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中小企业综合诊断体系。同时, 建立对中小企业进行会计制度、内部控制制度、财务规划、预算制度和利润中心等方面的辅导机制。其中, 将建立中小企业担保服务体系放在重要位置, 实行政府扶持, 市场化运作, 发挥政府扶持资金的乘数效应, 鼓励中小企业的互助担保基金和商业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担保, 政府有重点、有选择地为民间机构提供再担保;同时, 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抵押制度, 加强抵押物的市场建设, 强化中小企业的信用观念, 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和信用登记制度, 发挥信用担保的真正作用。各地区可以在本地区范围内设立一些政策性金融机构, 为本地区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 以解除金融机构贷款的后顾之忧。

需要重点建设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 必须具备出具担保与清理债务的职责。对于这一机构的运作方式, 尤其是担保的程序、资信的评估、担保收费、与信用保险基金组织的关系、与金融机构的关系, 以及与政府的关系等等, 都要通过制定相关的专项法律或政策条文予以明确, 保证其健康发展。对于运转所需要的资金, 主要通过中央财政、地方财政与收取担保费予以解决。对于业务人员的集中, 除了从现在的各个金融机构和有关服务机构募集专业人员外, 还要加紧培训新的业务人员, 满足机构建设中的人员需要。要建立企业信息库, 对区域内各个企业的资信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与把握。

3. 健全金融配套服务体系

金融机构可以利用视角广、信息灵这一优势和方便条件, 建立相应的信息咨询系统, 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咨询、筹集资金、投向指导、政策信息、商业信息与新技术推广信息服务。比如, 商业银行应积极参与中小企业的改制, 为其提供相关的辅助决策支持服务;组建农村股份制合作银行, 允许民间资金参股, 适当扩大农村股份制合作银行的利率浮动幅度;试行建立政策性和商业性的中小企业银行, 专门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拓宽中小企业的其他融资渠道, 推动中小企业股份制改造, 发挥股份制融资功能, 适当允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中小企业领域进行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结合;制定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优惠政策, 考虑扩大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浮动区间, 还可考虑对中小企业贷款比重较高的商业银行, 实行诸如冲销坏账和补贴资本金等措施。

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高科技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基金, 为中小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应用等多方面筹集资金。政府可专门拨出一定资金扶持高新技术中小企业、风险经营中小企业、出口型中小企业等, 并从战略的角度, 从整体上增强中小企业的素质出发, 制定并实施相应的中小企业资金扶持计划。

二、为中小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服务

1. 加强政府在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宏观调控职能

第一是制定和执行宏观管理政策, 搞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市场的基础实施建设, 创造中小企业良好的人力资源成长、发展环境;第二是培育基础人力资源市场体系, 监督人力资源市场的运行和维护平等竞争;第三是调节社会分配和组织社会保障;第四是制定和实施人力资源发展的战略, 实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政府应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人力资源市场, 不直接干预人力资源的具体配置活动。经济手段是政府管理的主要手段, 包括指导和影响人力资源政策和法规、收入分配政策等等。因此, 在人力资源方面, 政府应为中小企业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帮助。可在鼓励大中专院校、各科研单位与中小企业合作方面提供优惠政策, 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特别是对下岗人员的培训, 政府应当作为一项公共效益事业开展起来。

2. 建立各类人才培训基地和中介机构

为中小企业与各种科技人员或专业人员间的联系提供服务, 并帮助中小企业培训技术力量和各种专业人员, 以促进中小企业的人才培养与开发。成立中小企业人才交流中心, 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固定的人才市场;定期举办大型的人才交流会, 为中小企业与人才之间架设桥梁;改革和健全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 在高等院校中开设与技术创新相关的课程, 培养高层次人才;加强职业教育, 提高职业教育水平, 为中小企业提供熟练的技术工人。

3. 建立有效的企业绩效评估机制

政府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帮助中小企业建立绩效评估机制, 根据反馈的信息做出人力资源决策, 并指导人事决策与调整、人力资源培训。激励、薪酬, 以及工作分析和员工招聘等决策。但是, 绩效评估本身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其实施更具有一定的艰巨性。因此, 在评估过程中, 不仅应坚持客观公正, 以及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评估经常化、制度化, 以及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原则, 还应确定要对员工的哪些业绩进行评估, 以及要采取哪些客观或主观的评价方法。

三、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息服务体系

1. 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集中资金, 运用先进技术, 加快对现有信息网络的升级改造, 加快信息传输平台、多媒体宽带网、数据库的建设和完善, 扩大规模容量, 提升层次和服务水平, 提高信息资源、数据库的上网率和微机联网率, 尽快形成迅捷畅达、宽带化、智能化、个性化的信息传输平台和传输网络。要积极创造条件, 尽早规划建设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全国性、地区性中小企业信息网, 鼓励中小企业实现企业信息化。

2. 加快中小企业网络建设

网络建设不仅有利于中小企业进行查询, 利用互联网上的网址向中小企业及时提供所有的行政政策及法律、法规, 而且可以节省查询成本。因此, 当前首要的是要加快上网及接入国际互联网的步伐, 特别是生产的产品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知名度和富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 更要迅速上网, 抢占网址, 设置主页、站点, 并尽快与境内外著名的网络搜索引擎挂接。同时, 上网后的中小企业要充分利用网上资源, 扩展市场, 加快新产品的开发, 提高管理水平, 寻找合资、合作对象。总之, 中小企业要敢于和善于做好网上大文章, 实现企业内外网络并举, 实现企业运作的电子化、网络化。

3. 建立信息咨询机构、科技情报中心和经济信息中心

政府应当集中各个行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业务发展、技术、市场信息等情况, 并向中小企业公开发布, 建立有关机制, 使得中小企业能够自动提供自身的有关资料, 形成中小企业的有关信息库。政府不仅要建立行业性的中小企业网络, 还要建立大企业与相关中小企业网络, 建立起科研机构与中小企业的网络联系。服务机构应当有针对性地搜索中小企业所需要的市场信息、技术信息、政策信息和人才信息等。中小企业自身可建立一定的计算机网络, 以便在组织情报、技术等方面与政府形成合作系统, 达到信息资源共享。政府还可以帮助中小企业提供网络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工作。

4. 鼓励社会力量创办商业信息和咨询机构

这是为中小企业实现信息服务外源化奠定基础。企业的信息服务外源化是指企业将内部信息系统管理的职能部门, 以长期合同的方式部分或全部地承包给企业外部的服务公司经营。它可以使企业把注意力和精力集中在自己的战略焦点和主要领域 (如进行市场开拓、产品更新、资源组织等) , 而不是忙于计算机软件、硬件的升级和筹划各式各样的计算机网络或应用系统的开发。就中小企业的特点而言, 是非常适应这种管理方式的。但是, 它要求国家的信息基础社会化完备, 计算机网络化程度较高, 企业内、外部信息流通渠道顺畅, 各种法规制度比较完善。

四、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1. 在财政和金融政策上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政府应当制定、完善有关中小企业的税收制度和财政补助制度, 对坚持技术创新的中小企业可以适当减免税费, 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进行财政补贴, 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贷款。同时, 应改革金融机构, 扩大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如前所述) 。另外, 政府应大力发展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的风险投资机构, 如设立中小企业创业基金、中小企业科技开发中心等, 积极开展风险投资业务, 向发展有潜力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风险投资, 以此鼓励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的同时促进其科技成果商业化。

2. 创造有利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条件

首先, 改革科学技术引进的体制条件, 在中小企业引进过程中, 要尽量避免重复引进问题, 促进技术引进与开发相结合的结构。其次, 倡导和鼓励社会科研部门、大专院校积极与中小企业“联姻”, 使得中小企业获得技术支持,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同时, 加速信息网络建设, 培训人才。中小企业的信息系统较弱, 缺乏稳定的信息来源渠道。信息服务中心可以根据中小企业的需求, 有针对性地收集信息情报, 帮助中小企业及时获得先进技术, 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

3. 建立科技共享机制

由于各种原因, 在各个中小企业之间、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 本身就缺乏一种能使各方达成技术共享和技术合作的有效机制。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 中小企业群体除了联合起来共同开发科研, 以获得共同发展外, 应以政府、金融机构和科研机构为主力, 形成中小企业的科技开发。科技成果共享机制。应成立科技投资中介机构, 当前尤其应健全健全创新与生产力促进中心和高科技创业中心等旨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非盈利性实体。鼓励政府研究机构向民营高科技中小企业转移技术, 并进行合作。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兴起, 使得技术进步的原动力由政府向企业转移, 并逐步构建起民营企业技术进步的基础。改善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环境, 利用政府的研究和开发资源, 鼓励政府研究机构向企业的技术转移和技术合作。

五、鼓励商业性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高质量服务

凡是适合商业性运作的服务领域, 政府或事业单位主办的服务机构都应该退出, 为商业性服务机构的成长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与公平竞争条件。不少商业性中介服务机构最初都是由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分条块创办的, 虽然与母体分离并成为独立的商业性机构, 但原来条块分割的痕迹依然存在, 表现出来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小规模。在小规模的条件下, 由于规模效益较差, 服务成本较高, 所以其服务的对象更愿意选择支付能力较强的大企业, 即使服务于中小企业, 很有可能采取降低服务质量以保证利益所得的策略。为了使商业性服务机构能以较低的收费标准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 应该对专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服务机构实行减税甚至免税政策, 或者由政府指定一些商业性服务结果为中小企业提供低价服务。同时, 政府要通过服务资格许可证制度加强对商业性服务机构的监督与指导, 要帮助这些服务机构建立同业协会, 通过这一协会制定行业性服务规范, 形成自我约束的机制。

参考文献

[1]冯德连:经济全球化下中小企业集群的创新机制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年版

企业行政服务体系建设 篇3

一、加大政策扶持,营造良好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发展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的中小企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对此,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采取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一揽子计划,使我国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出现了积极的变化。最近,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些政策主要有:

(一)财政政策。一是近年来中央财政设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专项补助资金等,从不同的角度和环节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资金规模逐年增长,截止2008年底,已累计下达208.5亿元。2009年中央财政新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57亿元。二是自2009年起,中央预算内技术改造专项投资中安排资金,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三是在中央财政支持下,依法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引导带动社会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四是为减轻中小企业的负担,去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和停止征收100多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每年减轻企业负担约190亿元。

(二)税收政策。一是2008年我国实施了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将企业的法定所得税率由33%降为25%,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实施20%的低档优惠所得税率,扩大了享受所得税优惠的小型微利企业的范围;二是2009年在全国范围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允许企业抵扣新购入设备所含的进项税额,将工业和商业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分别由6%和4%统一下调至3%;三是七次提高了出口退税率等;四是自201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对年应纳所得税额低于3万元(含3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三)融资政策。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国家及时调整了信贷政策,增加了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加大了信贷支持力度。央行多次下调准备金和利率,各金融机构还采取了对小企业贷款单独考核等办法,完善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制度和机制。

(四)扩大就业政策。对吸纳困难人员就业、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中小企业,在相应期限内给予基本养老保险补贴、基本医疗保险补贴和失业保险补贴;对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困难中小企业,按国家有关规定,到2010年底,给予阶段性缓缴社会保险费或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给予一定期限的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在岗补贴等政策,以减轻中小企业的压力,帮助其稳定用工岗位,尽量不裁员或少裁员。

二、以服务为宗旨,帮助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挑战

(一)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一是加大资金支持,鼓励中小企业到境外参展,开展国际认证和市场宣传推介活动;二是促进合作交流。国家七部委和广东省人民政府每年联合举办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同时,对我国参展中小企业给予一定比例的展位补贴;三是组织企业洽谈会,促进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协作配套,稳定国内外市场;支持外向型中小企业进行适应性技术改造,开拓国内市场。

(二)加强融资服务,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一是积极搭建融资平台,通过融资项目对接、融资超市、开通网上融资服务系统等多种形式,为有贷款需求的中小企业提供便利;二是中央财政增加10亿元对信用担保机构给予风险补偿,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继续实行减免三年营业税政策;三是继续在有条件的省市开展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试点,健全信用增级和风险分担机制;四是继续在全国范围开展中小企业信用征集、信用评价及诚信活动,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档案;五是对具备条件的企业提供上市前辅导服务,指导协助中小企业集合发债,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

(三)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帮助中小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近年来,我们在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集聚的区域,通过投资补助方式,推动建立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设计、研发、检验检测、技术咨询、新技术推广等服务,帮助企业增强创新能力,目前国家投资支持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达128个,各地也扶持认定了一批公共服务平台,这些平台在帮助中小企业应对市场变化,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推动企业信息化。2005年起,我们实施了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通过政策引导、专题培训、典型案例推广等方式,提高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今年以来,我们又围绕提高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管理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推动实施了精益研发、管理升级和电子商务试点工作,引导和鼓励大企业及社会专业机构广泛开展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活动,引导中小企业借助信息化技术,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经营成本;增强创新能力,把握市场机遇;运用电子商务技术,开拓市场。

三、以提升企业竞争力为目标,发挥服务体系对中小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支撑作用

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中,我们始终坚持把解决中小企业当前问题与促进其全面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坚持保持企业平稳较快发展与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结合起来。通过推进重点服务,为中小企业提升竞争力服务。

(一)加强培训,提升企业素质。2003年以来,我们实施了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通过服务补助方式,引导各类社会培训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法规、企业管理、社会责任、企业信息化、创业技能等培训,提升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素质。六年来,共完成30多万人次的免费集中培训、近50万人次的远程网络培训和110万人次的信息化培训,900名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在清华大学工商管理进修班结业。

(二)促进创业,培育新的增长点。2003年以来,我们在全国范围推动实施了“创办小企业,开发新岗位,以创业促就业”重点工作。一是支持服务机构为拟创业人员和创办两年内的小企业提供创业辅导服务,六年来,通过服务补助方式,支持了312家服务机构为8万余户创业者及初创企业提供了服务,创造就业岗位近20万个。二是支持地方利用闲置资源建立小企业创业基地,解决初创小企业发展场地难的问题,通过投资补助方式,目前已支持建立了142个小企业创业基地,带动了地方近千个小企业创业基地的建设。三是营造创业环境,通过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加强信息、代理、指导等服务,降低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一批动漫、创意、设计等新兴产业小企业得到快速发展,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源。

(三)提升管理水平,夯实发展基础。我国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是由家庭手工业发展起来的,管理水平不高,生命周期不长,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对社会造成影响。为此,我们以企业基础管理、现场管理、发展战略、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为重点,组织社会管理咨询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六年来,通过服务补助方式,支持了163个咨询服务机构,为678户中小企业和16个产业集群提供了管理咨询服务,帮助企业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四、加快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服务能力与质量,为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支撑

我国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已经走过九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试点探索、重点突破,进入了全面推进阶段。在试点阶段,10个试点城市探索实践了政府主导、社团为主、服务资源整合、重点服务推进等建设模式,有效带动了全国的服务体系建设。在重点突破阶段,通过国家资金支持,培育了一批培训、创业辅导、信用评价、管理咨询、信用担保、信息服务机构,建设了一批小企业创业基地、公共服务平台、中小企业信息网站等,在满足中小企业服务需求的同时,促进了专业服务机构的发展。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已经进入全面推进阶段,各级政府加大了服务体系建设力度,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过半的省市出台了加快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性文件;29个省设立了省级中小企业服务机构,近一半的省市建立了省市县三级中小企业服务队伍;据不完全统计,纳入省市服务体系的各类服务机构已达2000余家,服务品种已涵盖各类服务。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虽然服务机构的数量有了较快发展,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使用社会服务的比例还很低,究其原因,一是我国服务市场发育还不充分,机构数量、服务品种、服务质量与企业实际需求相差较大;二是发展不平衡,服务机构大部分集中在大中城市,中西部地区、市县乡等基层服务不足;三是市场化服务仍占绝对多数,中小企业对市场化服务机构不了解、不信任、用不起、不敢用;四是服务体系组织调配资源的功能未完全发挥,非营利综合性服务机构发育不足,功能不强。

以上问题的存在,反映出我国中小企业服务体系还不健全、不完善,不能有效满足中小企业的服务需求。虽然通过多年实践,各方面对服务体系建设的认识逐步统一,进度在加快。但从根本上讲,“政府扶持中介,中介服务企业”的理念和政策导向,与实际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特别是在资金引导上还远远不够。这里有认识、体制和观念上的问题,也有政府转变职能和管理方式的问题。加快服务体系建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实现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意图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坚持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原则,加快推动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政策引导支持力度,是当前落实国发36号文件,把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落到实处的重要工作。在这方面,下一步准备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加强统筹规划。加快制定出台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和专项规划,明确现阶段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任务,理清服务需求与供给状况,突出重点,合理布局,稳步推动体系建设工作;二是开展综合服务机构试点,培育区域服务枢纽,建立完善政策传导、服务导航、服务热线等窗口功能,促进服务资源配置,发挥体系在满足中小企业多样化服务需求,激活服务资源方面的作用,培育服务品牌;三是继续推动融资服务、技术支持、市场开拓、管理咨询、创业辅导等重点服务,加快推动小企业创业基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四是建立服务跟踪测评系统和评价机制,发挥政府购买服务的导向作用,激励优质服务机构快速发展;五是加强服务机构能力建设,促进服务机构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服务规范,提升服务质量;六是总结推广典型地区的做法和经验,促进各级政府、服务机构间的工作交流,推动服务体系建设。

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尚存,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加快,资源、环境、社会责任约束加大,对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形成新的挑战。加快服务体系建设,帮助中小企业实现平稳战略转型,是我们的共同责任。让我们不断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加强工作交流,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为推进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贡献力量。■

企业行政服务体系建设 篇4

一、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1.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申请表(网上填报打印); 2.法人执照(证书)复印件(律师事务所提供执业许可证复印件);

3.有关专业服务资质(资格)证书复印件;

4.2013会计报表及2014年6月份会计报表; 5.单位管理制度明细表;

6.服务中小企业人员汇总表及大专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复印件;

7.单位自有服务场地的产权证明或租赁场地的租赁合同复印件;

8.服务情况总结(2013年7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内容包括:机构概况、服务模式、特色服务内容描述、服务资源集聚、服务绩效、服务规划。另外,综合服务机构重点描述政策宣传、诉求处理和服务对接情况;专业服务机构重点描述服务流程及收费管理、服务方式创新、专业领域研究成果;

9.上海市中小企业服务互动平台导出的2013年7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服务档案汇总表;

10.上海市中小企业服务互动平台参与情况表; 11.项目专项审计报告。报告正文应包括:2013年7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期间,服务机构提供的公益性服务(指免费或收费低于成本的服务)支出占总服务支出的比例;按申报的公益性服务业务类别,列明服务业务收入金额、费用支出金额。报告附表应包括:申报的公益性服务业务收入凭证明细表(包括序号、收入名称、凭证号码、凭证日期、金额);支出凭证明细表(包括序号、费用名称、凭证号码、凭证日期、金额、原始凭证出具单位名称)。

12.集聚服务资源的合同或协议书复印件; 13.政府表彰或荣誉证明材料;

14.项目申报材料及其附属文件真实性的承诺书; 15.其他与项目相关的证明。

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项目

1.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项目申请表(网上填报并打印);

2.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复印件),再担保机构可不提供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

3.担保机构提供经合作机构盖章确认的2013融资担保情况一览表,再担保机构提供经合作担保机构盖章确认的2013再担保业务情况一览表。

4.2013审计报告和项目专项审计报告。审计报告应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担保余额变动表,以及报表中相关数据的附注和说明。项目专项审计报告应包括2013年1至12月发生的融资担保业务金额,放大倍数,中型、小型、微型企业融资担保业务金额及占比情况,年平均担保费率,代偿率,单户企业最高担保责任余额及占净资产的比例,单户企业债券最高担保责任余额及占净资产的比例,各项准备金提取金额,保证金管理和使用情况,注册会计师须对单户最高担保责任余额、准备金提取及保证金管理和使用是否符合相关规定,发表明确意见。如审计报告中已2 列明上述内容,专项审计报告可不再提供。再担保机构项目专项审计报告参照上述内容(再担保业务专项审计报告参照执行)。

5.由中小企业运行监测工作负责部门(上海市中小企业上市促进中心)出具的按期报送业务信息的证明文件。

6.2013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完税证明或全年税单(复印件)。

7.项目申报材料及其附属文件真实性的承诺书; 8.其他需提供的资料。

三、中小企业改制上市培育项目

1.中小企业改制上市培育项目申请表(网上填报打印); 2.改制后的股份有限公司营业执照复印件;

3.与辅导券商签署的《辅导协议》(辅导协议应注明签署日期);

4.企业改制上市过程中支付的中介费用情况一览表,包括支付时间、付款对象、费用内容,并附相关的财务顾问、法律咨询、审计、资产评估合同,以及相应的付款凭证和发票复印件;

5.企业改制上市情况说明,包括上市计划、当前进程等(300字左右);

6.所在区经委(商务委)出具的纳入改制上市培育企业资源库的证明;

7.项目申报材料及其附属文件真实性的承诺书; 8.其他需要提供的材料。

四、小额票据贴现业务奖励项目

1.小额票据贴现业务奖励项目申请表(网上填报打印); 2.营业执照复印件; 3.获颁的“上海市小额票据贴现中心”铭牌及授牌现场照片

4.项目专项审计报告,审计报告应包括2013年1-6月、2014年1-6月小额票据贴现中心开展的100万元以下(含)小额票据贴现数量、金额等内容,并附小额票据贴现业务明细表;

5.2014年1-6月100万元以下(含)小额票据贴现业务明细表;

6.2013年1-6月100万元以下(含)小额票据贴现业务明细表;

7.项目申报材料及其附属文件真实性的承诺书; 8.其他需要提供的材料。

五、中小企业产业升级配套项目 1.中小企业产业升级配套项目申请表;

2.企业法人执照、税务登记证副本及章程(复印件); 3.2013会计报表和审计报告,以及2014年6月份会计报表;

4.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5.项目核准或备案文件;

6.项目涉及规划、土地方面的批复文件等;

7.项目资金到位证明材料(申请无偿资助的单位需提供银行存款证明等,申请贷款贴息的单位需提供项目贷款合同和已发生的贷款凭证复印件);

8.环保评价意见;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篇5

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是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尚未建立比较完善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经费保障机制,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较大。

二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设施总量不足、质量不高、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依然突出,基层文化建设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比较严重。

三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形式、方法与城乡居民的现实需求还不相适应,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尚未形成。

四是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不健全,还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等问题,配套政策和法律法规不完善。

[措施]

中公教育专家总结以下措施,供考生参考: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目的。各级文化部门要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创新运行机制,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一是继续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夯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硬件基础。以重大文化工程为抓手,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县、乡镇和社区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二是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强体制机制等软件建设。加快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运行机制。积极推进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扩大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渠道,抓紧制定支持和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办法,确保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渐增长,建立分区域的人均基层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经费保障标准,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三是整合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促进公共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和契机,以地方党委、政府为主导,突破体制障碍,加大跨部门、跨领域、跨系统的文化项目的共建共享力度,加强基层文化资源的整合。

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建设 篇6

热点话题六:大力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建设

【热点追踪】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强化社区自治和服11!务功能是社区和谐的前提。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快速转型,大量 :“单位人”“社会人”转变为“社区人”,社区日益为社会成员的集聚点、社会需求的交!汇点、政府社会管理的着力点和党在基层执政的支撑点,构建以社区为重点的基层 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已成为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当务之急,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但就目前而言,我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社区服务设施总量供给不足;社区服务项目较少,水平不高,供给方式单一;社区服务人才短缺,素质偏低,结构亟待优化;社区服务体制机制不顺畅,缺乏统一规划,保障能力不强,社会参与机制圣待完善。

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刻不容缓。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发展目标。“十二五”规划 li纲要对“构建社区管理和服务平台”做出了全面部署:到2015年初步建立起较为完 善的社区服务设施、服务内容、服务队伍、服务网络和运行机制,农村社区服务试点工作有序推进。

一、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概括

社区服务体系,是指以社区为基本单元,以各类社区服务设施为依托,以社区全体居民、驻社区单位 为对象,以公共服务、志愿服务、便民利民服务为主要内容,以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求、提高社区居民生 活质量为目标,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主导支持、社会多元参与的服务网络及运行机制。

目前,全国有6 923个城市街道,8.7万个城市社区。“十一五”期间,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 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4号),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实践证明,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民心工程,是拉动内需、扩 大就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助力工程,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工程。

但就总体情况而言,我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社区服务设 施总量供给不足,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缺口达49.19%。社区服务项目较少,水平不高,供给方式单一。社区服务人才短缺,素质偏低,结构亟待优化。社区服务体制机制不顺畅,缺乏统一规划,保障能力不 强,社会参与机制亟待完善。

“十二五”时期,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逐步加快,我国城乡基层社会正在 发生深刻变化,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面临难得的机遇和重大的挑战。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财 政保障能力逐步增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各

级党委政府对社区发展高度重视,为社区服务体 系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社会转型、企业转制和政府职能转变,越来越多的“单位人”成为“社 会人”,大量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向社区转移,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日趋个性化、多元化,社区 的“兒底”功能作用日趋明显,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已势在必行。

二、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1.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 发展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立足国情、加快发展,逐步建立面向全体社区居民,主体 多元、设施配套、功能完善、内容丰富、队伍健全、机制合理的社区服务体系,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 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2.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服务居民。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社区居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 点,以居民的服务需求为导向,把居民满意程度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真正把社区服务体系建 设成为服务居民、造福居民的民心工程。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发挥政府在规划制定、政策引导、资金投入、监督管理等 方面的主导作用,确保社区服务的公益性和便民利民的特点,增强社区服务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培育 和发展各类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的社会组织,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居民参与社区 服务,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发挥多元主体在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充分发挥现有服务设施和网络作用,逐步整合与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有关的资 金、项目和资源,最大限度降低社会成本,防止资源浪费。把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与推进街道社区党的建 设“三有一化”(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工作,与加强社会管理,维 护社会和谐稳定结合起来,注重社区服务体系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社区服务管理运行机制 和共驻共建机制,发挥综合效益,增强服务功能。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既要全面谋划、科学布局、注重长远、整体推进,又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 行,逐步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既要把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统一要求,又要立足不同地区不同情况,突出 重点,强化特色,分类指导,力戒形式主义。

3.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目标

从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出发,按照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健全新型 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强化社区服务体系和信息化建设,到2015年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社区服务设 施、服务内容、服务队伍、服务网络和运行机制,农村社区服务试点工作有序推进。

三、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举措

1.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社区服务

积极推进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专业服务机构,开展面向全体社区居民 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服务、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文体教育、社区安全、法制宣传、法律服务、法律 援助、人民调解、邮政服务、科普宣传、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等服务项目,切实保障优抚对象、低收入群体、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社会群体服务需求。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基层政府主导、社区组织协助、社 会力量参与的社区公共服务新格局。

大力发展便民利民服务。鼓励和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兴办居民服务业,重点发展社区居民购 物、餐饮、维修、美容美发、洗衣、家庭服务、物流配送、快递派送和再生资源回收等服务,培育新型服务业 态和服务品牌。建立党委领导、政府扶持、社会主办、社区组织帮助的社区便民利民服务新格局。

大力发展社区志愿服务。根据社区居民构成,培育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加强 志愿服务管理,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志愿 服务活动,推动社区志愿服务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依托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建立党委政府倡导、社 区组织扶持、共产党员带头、专业社工弓I领、驻区单位和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志愿服务新格局。

2.完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

合理布局社区服务设施网络。按照人口规模适度、服务管理方便、资源配置有效、功能相对齐全、社 区居民自愿的要求,以市辖区、县级市为单位,依据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确定社区服务设 施的数量、选址布局、建设方式、功能划分。除国家另有规定外,所有以社区为对象的公共服务、便民服 务、志愿服务均在综合性社区服务设施中提供,加强各类服务资源整合,避免重复建设。

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功能。完善社区服务站的以下主要功能:一是组织居民开展民主议事、纠纷调 解、公益慈善、邻里互助、志愿服务等活动;二是代办代理公共服务事项,保障各项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 全体居民;三是为社区居民提供文体教育、健康休闲、养老抚幼、困难帮扶、信息邮政、家庭服务等便民利 民服务;四是为社区党组织和自治组织提供办公和活动场所;五是采集基础信息,反映居民诉求。完善 街道服务中心的以下主要功能:一是采集汇总社区基础信息,办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二是开展 文化体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生活便利等服务活动;三是培育发展社 区社会组织,指导和协调社区服务站、社区社会组织开展服务项目。

大力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改善社区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宽带接入。推广适合社区居民需求 的信息化手段,提高居民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整合社区就业、社保、低保、卫生、计生、文化、培训等公共 服务信息,发展面向社区居民的“一站式”服务。发挥社区综合信息平台在基层政府、企业、社区组织和 居民之间的沟通交流作用,方便社区居民,增进社区和谐。通过信息化改善社区管理,维护社区安全。

3.加强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制定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培养发展计划。按照《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 — 2020)》要求,把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当地人才发展规划,研究制定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培养发展计划,鼓励、吸 引优秀人才向社区流动。

充实壮大社区居民委员会干部队伍。依章依法选齐配强社区“两委”班子成员,逐步扩大社区党组 织领导班子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直接选举范围。健全居民委员会下属委员会,选齐配强居民小组长、楼院 门栋长。

积极推进社区服务人才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根据工作需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配备一定数量的 专职社区工作者。积极开发社区服务工作岗位,扩大就业范围,吸纳更多人员从事社区服务工作。

建立和健全社区服务人才培养制度。鼓励社区服务人员立足岗位、自学成才,支持他们参加社会工 作等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和学历教育考试,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现有社区服务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 的服务意识、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

4.推进社区服务体制机制创新

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组织。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加强社区党建工作,大力培育 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注重培养社区社会组织负责人队伍。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政 府购买服务、设立项目资金、活动经费补贴等途径,积极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和各类志愿者参与社区管理 和服务。

理顺职责权限及相互关系。完善政策,进一步推进社区服务的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连锁化,提 高社区服务质量和水平,提升社区服务功能。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共驻共建机制,建立驻区单位参与社区 服务评估体系,扩大驻区单位参与社区服务的功能。

四、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和组织保障

(1)加强社区服务法规制度建设和标准化建设。推动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 法》,完善地方配套法规。建立健全社区服务标准体系,认真执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国家标准,科学规划配置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社区基础商业网点,并严格用途管理。研究制定基层人民政府或其派出机关指导社区工作规则、社区服务标准体系及管理办法、社区公共服务 目录及准人制度、社区服务居民满意度测评体系、社区社会组织培育等方面的法规制度,形成较为完善 的社区服务法律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

(2)加大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投人。多渠道筹集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资金。要按有关规定区分 不同情况,对社区服务设施建设与维护经费、社区服务人员报酬、社区服务工作经费、社区服务信息 化建设经费等,采取财政补助、委托办理服务事项的单位划转、社区经济收入中安排等方式予以解 决。中央基建投资要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向困难社区倾斜。不断拓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来源渠 道,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和外资以多种形式捐赠或兴办社区服务事业,建立多元化投人 分担机制。

(3)完善社区服务扶持政策。将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纳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人城市规 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用地,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可

以采取划拨方式供 地的,地方政府要切实予以保证;闲置的宾馆、培训中心、福利设施、办公用房,优先用于社区服务。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税收、公用事业收费、用工保险、工商和社会组织登记等优惠政策,鼓励发展社 区服务业。

(4)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 各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方案,明确各部门分工任务,统筹协调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研究落 实重大问题和重点工作。各级政府切实履行好发展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责任,加强督促检查,开展绩效 评估,将社区建设成效纳人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工作目标考核,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 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5)积极开展国内外合作与宣传。加强社区服务领域双边、多边合作,立足国情,学习借鉴国外社区 服务体系建设先进经验,开展人员、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交流,鼓励吸弓I外资发展社区服务业,提高 社区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国内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大对口帮扶支援力度。依托研究培训基 地,加强社区服务理论研究。扩大社区服务宣传,大力宣传在社区服务中有突出贡献的驻区单位、社会 组织、志愿者组织、先进个人,形成全社会人人关心、支持、参与社区服务的良好氛围。

企业行政服务体系建设 篇7

我国的工程咨询业发展起步较晚, 但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政府对工程咨询产业的鼓励与扶持, 我国的工程咨询企业发展迅速[2]。近年来, 随着技术服务“走出去”的国家战略, 国内通信咨询企业也逐步迈出国门, 与国际通信工程咨询企业在海外市场同台竞技。

由于国内通信咨询企业普遍缺乏在知识服务和知识管理方面的关注, 企业的效率和核心竞争力得不到充分发挥。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企业多年来在海外承接项目的经验和过程资料只是以项目文档的形式分散在各个部门员工的电脑中, 或者简单堆放在部门共享服务器中。承接新的项目时, 企业员工还是依靠以往自己的经验知识来工作, 企业知识得不到共享。

(2) 国内虽然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入职岗位培训, 但对海外员工的知识结构差异和语言差异并未考虑, 缺乏培训手段和课件。

(3) 从事海外业务的员工存在相对较高的人员流动现象, 这些员工在海外业务中积累的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程度低。

(4) 在知识获取过程中, 存在国际间政策法规的限制、国际信息技术标准的不统一以及国际文化的差异方面的因素, 从而增加了海外知识获取的难度。

总的来说, 国内通信咨询企业在海外业务拓展中的知识服务尚处于较低水平, 海外项目的经验和教训缺乏系统的总结, 现有知识无法通过有效技术手段来搜索和获取, 知识得不到有效共享, 急需加强海外知识服务体系的建设。

知识服务体系是在网络、信息和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基础上, 开展知识服务的重要支撑环境。知识服务体系包括技术架构[3]和管理架构, 技术架构从技术角度实现知识服务体系的搭建, 而管理架构则从组织、制度、文化等方面保证和完善知识服务体系的建设, 只有通过技术架构与管理架构的协调发展, 才能形成知识服务效率提升的合力。

1 海外知识服务体系总体构建思路

海外业务知识服务体系以知识库为核心, 由知识服务的技术架构和管理架构共同组成。知识服务体系是以客户为导向, 支撑企业内部各类角色开展知识服务活动的基础, 通过技术和管理共同支撑知识服务的高效开展与传递, 如图1。

知识服务体系的技术架构。技术架构是通过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建立的技术支撑环境, 是开展知识服务的运行基础, 包括相关信息技术、软硬件的开发与应用, 网络技术等, 可以看作是知识服务体系的“硬”环境。

知识服务体系的管理架构。管理架构是指组织开展知识服务的制度环境, 既包括成文的流程、规章、规范等正式制度, 也包括非正式制度, 如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等, 可以看作是知识服务体系的“软”环境。

通过技术和管理两方面的架构建设, 通过海外业务知识库为通信咨询企业海外业务中的信息者、创新者、行政者、协调者、监督者各类角色提供符合各自需求的知识服务。从而, 最终形成完整的海外业务知识服务体系。

2 海外业务知识服务体系的技术架构

海外业务知识服务系统需要有一个合理的技术架构来实现, 这个架构要满足开放性和可扩展性, 允许对系统的功能扩展和升级。本文提出Web服务层, 应用服务层, 系统服务层、数据库服务层的4层技术架构, 如图2。

用户接口层主要功能是向用户提供知识访问界面, 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按提供知识服务内容可分为显性知识服务、隐性知识服务和辅助工具三大类功能。显性知识服务主要有知识发布、知识搜索、知识地图、培训考核、知识收藏[4]。该类功能主要是方便用户对显性知识的个性化查询或管理而设置的。隐性知识服务主要包括专家咨询和知识社区两大块内容。辅助工具主要包括个人桌面、通知公告、站内信件、知识排行、设置、帮助等功能。

知识服务层的主要功能是为Web服务层提供功能支撑, 主要实现的功能包扩显性知识的知识检索、知识导航、知识订制、知识推送功能, 以及提供实现隐性知识交流的交流平台[5]。

知识管理层主要是知识库的作用, 包含知识整合和知识存储两大功能。知识整合的功能是实现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内部知识与外部知识等不同类型知识的整合, 促进知识的转化和创造。将不同类型的知识在相关条件和环境因素支撑下, 进行有目的的整理、转化、提炼、组织、协同、综合、系统化, 这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系统过程。知识存储的功能是实现知识的结构化存储并提供数据库访问接口。

知识获取承担的功能是从组织内部、外部的各种显性知识源和隐性知识源中得到有用知识 (包括文本、经验、案例、技巧、规律等) , 并通过各种表示方法将知识表示出来的过程。知识获取层使用的关键技术包括:内容向导搜索, 智能代理, 数据挖掘, 专家系统知识自动获取技术等。

3 海外业务知识服务体系的管理架构

知识服务总是在一定的管理环境开展, 知识服务体系的管理架构包括组织、制度和文化三个方面, 如图3。

(1) 企业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设计

建设知识服务体系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利用企业内外部各种知识资源, 实现知识共享, 提高创新能力, 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海外项目实施当中, 一个项目往往涉及到多专业多部门的配合, 项目团队中的成员是不同专业部所抽调出来, 当项目结束后, 项目团队也不复存在。根据通信咨询企业这种以项目为导向的特点, 可采用弱矩阵形式的知识组织结构。

目前, 大多数通信咨询企业尚未设置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和专门的知识管理人员。建议初期先设置专门的知识管理人员, 可结合工作内容暂时放在各个部门, 负责知识服务体系建设的推进和知识库的管理工作。待时机成熟, 逐步设立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

(2) 知识共享激励制度

企业的知识管理是面向所有员工的, 由于企业成员在知识共享过程中受许多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不愿意进行共享。要让企业成员引起共享知识的动机, 就要首先满足他们的某些需要, 而且还要从根本上改变企业成员的价值观、态度、知觉等心理因素, 从而使企业成员愿意共享知识。因此要实现知识共享就首先要从建立知识共享激励机制开始。一般而言, 要结合通信咨询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 建议采用薪酬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

(3) 文化差异与整合

通信咨询企业走向海外, 除了需要有竞争力的技术资源外, 还要克服一系列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在海外拓展业务的企业或个人, 只有客服自身存在的文化差异, 适应和融入当地文化, 才能解决文化冲突, 获得成功。通常文化差异主要包括:法律障碍, 语言障碍, 宗教信仰差异, 价值差异, 习俗差异等。

在通信咨询企业海外业务知识管理方面, 所遇到的文化差异则主要集中在语言障碍和价值差异。

在语言障碍方面主要表现为两方面, 一是现有显性知识主要表示语言为中文, 对海外员工而言无法直接使用。二是母语思维的差异, 对于隐性知识的传递和表达存在一定障碍。解决方法一是逐步将现有核心知识转化为英文, 新知识的存贮尽量使用英文;二是通过招聘一些移民子弟或者在当地学校毕业的中国留学生作为翻译桥梁, 通过他们完成知识的传递。

在价值差异方面, 主要是对于知识共享激励制度的理解和态度方面。由于价值观念的不同, 国内采用的知识共享激励策略对海外员工可能无法起到效果。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知识共享激励策略。

4 总结与展望

本文论述了通信咨询企业海外业务知识服务体系的构建思路和总体架构, 并从技术构架和管理架构两个方面对海外业务知识服务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讨与分析。

通信咨询企业作为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企业, 企业对知识管理的水平将成为企业在激烈竞争环境下致胜的必需的策略。建设一套符合企业本身需求的知识服务体系, 将正确的知识在正确的时间传递给正确的人和地点, 是通信咨询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现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企业知识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对提升我国工程咨询行业竞争力具有实际意义。

摘要:在技术服务“走出去”的国家战略引导下, 国内通信咨询企业迈出国门,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作为知识服务型企业[1], 缺乏海外知识服务体系的建设直接影响到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文章从技术架构和管理架构两个方面研究了通信咨询企业的海外业务知识服务体系构建策略。技术架构主要从技术角度讨论知识服务体系的实现, 而管理架构则从组织、制度、文化方面进一步保证和完善知识服务体系的建设。一套符合企业本身需求的海外知识服务体系, 将正确的知识在正确的时间传递给正确的人和地点, 是国内通信咨询企业在海外拓展中保持核心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因素。

关键词:知识服务,海外业务,工程咨询

参考文献

[1] Lan Miles.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Prospects and Policies[J].Foresight, 2005, 7 (6) :39-63

[2]李晓鹏、颜端武、陈祖香.国内外知识服务研究现状、趋势与主要学术观点[J].图书情报工作, 2010.54 (6) :107-111

[3]曾民族.构建知识服务的技术平台[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4 (2) :113-119

[4]颜端武.面向知识服务的智能推荐系统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 2007

企业行政服务体系建设 篇8

2012年7月11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列入国家规划。我国的公共服务体系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目前可以查到的最早提及公共服务体系的文献是1988年高闻在《人才研究》第4期上发表的《一些省市放活科技人员的做法》。最早专门论及公共服务体系的文献是1995年范晓峰在《科研管理》第5期上发表的《加速建立科技人才流动的社会化公共服务体系》。到2012年底,在知网期刊文献数据库中,以“公共服务体系”为检索词,以篇名为检索项检得675篇,以关键词为检索项检得2276篇,以主题为检索项检得3209篇,以全文为检索项检得32432篇,具备了相当的研究规模与研究成果。其中有112篇论文是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9篇文章是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项目研究成果,另有97篇文章来自其他层次资金资助的研究。

相比之下,我国档案服务体系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目前可以查到的最早提及档案服务体系研究的文献是1991年大庆石油管理局试油试采公司在《油气井测试》第4期上发表的《加强管理 发展技术 争创一级企业》一文。到2012年底,在知网期刊文献数据库中,以“档案服务体系”为检索词,以篇名为检索项检得8篇,以关键词为检索项检得1篇,以主题为检索项检得30篇,以全文为检索项检得318篇,研究规模相对较小成果有限。没有论文是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其他层次资金资助的研究成果。总之,对档案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还比较少,特别是将档案服务体系建设放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之中进行研究还无人涉及。

2 档案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开展该项的研究,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紧迫的实践问题。第一,有利于全面认识和了解国内外档案服务体系研究与实践的现状与趋势,借鉴国外档案服务体系的相关经验;第二,有助于明确档案工作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三,有助于根据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在制定与修改有关档案服务法律、法规和政策时更具有前瞻性;第四,有助于将档案服务体系融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并积极参与其中,为国家和公众提供可靠、周到、有效的服务。

档案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的主要内容涉及5个方面。(1)档案服务体系趋势及我国档案服务体系的现状。(2)档案服务体系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3)档案服务体系的核心原则。(4)档案服务体系中各主体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5)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建设趋势下档案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配套建设。

3 研究采用的方法与应当遵循的基本思路

由于此项研究的实践性,应当以调查研究为基本方法,辅以文献分析的方法,并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的基本思路概括起来主要是:

(1)档案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质一是档案行政管理的范围与档案行政能力的冲突,二是档案公开与保密的博弈。档案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是找准档案行政管理的范围与档案行政能力的平衡点,对档案事务进行有效的管理;在档案保密与信息公开之间寻找最佳切合点,最大限度地提供档案利用。

(2)档案服务体系首先要区分公共档案与非公共档案两个领域。公共档案应当最大限度地公开提供利用,公共档案的保密保护则要基于维护公共利益。非公共档案在最大限度的保护条件下,经授权尽可能地提供利用。

(3)档案信息具有特殊性。档案信息虽然是信息的一部分,但档案信息涉及大量的机密,包括个人隐私。档案服务要在其特殊性与档案服务体系的普适性之间找准切入点。应当分级别、分层次、分内容地制定与未来档案服务体系相配套的档案法律、法规和政策。

我们的基本观点是:(1)档案服务体系是国家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织部分。(2)享有档案服务属于公民的权利,提供档案服务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3)档案服务体系的核心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与体制创新。(4)建设公共档案服务体系时,应当注重档案服务体系的普适性与档案服务的特殊性。

4 结语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档案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是一项基本性的政策与应用性研究,因此,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更多地应当从实践层面上研究档案服务体系如何为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有效的服务。

注:本文为2013年度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2013-R-14)和河南省档案局科技项目(2013-R-3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档案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小猪唏哩呼噜教案下一篇:企业技术工人个人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