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共8篇)
1、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这种核心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评价已经将关注的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以学论教”使得教师必须认真对待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革新、备课方式和课前准备、自我教学能力的重新认识及课堂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建设等几方面进行深入持久的努力。新课程课堂教学由学科本位转向人的发展本位,符合、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而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不再是教师的表现,而是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同学间合作的行为表现、学生的参与热情、情感体验与探究、思考的过程等。但目前,许多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时,依旧把知识传授作为第一要素,把教师的主要引导放在核心位置,把过多的练习当成学生提高的主要手段,对学生的接受状况缺乏更多的深入了解,手里拿的是新教材,上的却是传统课。
2、英语新课程改革的重点
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改变传统的重语言知识、轻语言能力的倾向;改革的目标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加强对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英语课程的根本任务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新《课程标准》还体现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改变原大纲中以教为主的原则,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提倡学生参与、体验、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把英语课程定位在一个开放的体系上,让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建立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
由此可以看出,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
3、教学方式。
首先教师要转变传统的、单一的、以语言知识传授为主的“输入式”教学,代之以学生为活动主体的“输出式”教学。因为输入式方式的过多使用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失去学习兴趣。要建立起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要善于处理教材,选择进行对话的“话题”,只有平等的“对话”,才能实现智慧的撞击,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从而真正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其次就是要改变我们过去直接呈现或讲授结论、结果、定理、公式、法则、定律等,然后要求学生再进行理解、记忆、练习、运用的教学方式,要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从问题的提出到自主设计方案解决问题获取结论的过程,在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再次就是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差异,要着力研究学生的学法分层,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不同,采取启发性讲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动手实践、调查探究、交流辩论、自主合作等多种方式,甚至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让学生在经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中,选择、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
4、学习方式
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由于过去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甚至忽视发现和探索,因此,现在所要转变的也不是完全抛弃接受性学习,而是变机械的接受性学习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同时,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讨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实现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转变。
二、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1、更新观念,积极进行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
先进的教育观念是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的,教育观念转变的本身也要在教育方式的转变中进行,前者是方向和基础,后者是落角点和归宿,二者相辅相成。我们是应该请教育专家来学校撒播先进观念的种子,应该进行数天甚至数月的集中培训,但最根本的一点是,我们必须想方设法改革教师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而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与否,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落实到学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生存方式的转变上。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数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有的教师还能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出发,而有些教师则只是凭借经验和头脑中的设想),带着学生一步不差地进行,为了完成教案中事先设计的某个环节,或是达到教师的某一项本已脱离实际的目的,甚至冒着拖堂的危险,在那里说个没完,完全忽视了教育的主体。即便有一些学生的自主活动,也是要在教师事先设计或限定的范围内,为某个教学环节服务的。而新课程倡导新的教学、学习方式,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教师也就更多地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因而,我们首先要强化教研组在新课程指导下的集体备课,要求教师在吃透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精讲精练,充实课堂教学容量,从发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点出发,讲究课堂教学的层进性[实行分层目标教学。对教学目标要求教师进行多层面动态分解,变教学目标为教学目标体系,由浅入深地对目标予以网络构建。
创立“纵向连环递进,横向螺旋推进”的课堂教学流程。纵向以分层教学目标为链条,其环节的顺序为“基础——迁移——延伸”;每一环节又以学生学习活动为横断面,回环逐层深入,其层面的程序为:“提出问题——讲解点拨——合作、讨论——小结规律”。这样,教学就形成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的链条式螺旋式交织集成线路]、探究性,注重基础练习、拓展练习和提高练习的有机结合,从而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积极贯彻新课程的精神。作业和练习很有讲究: 针对性:
(a)要针对教材和教学目标,有的放矢,突出教学重点、难点,确保学生对新知的理解。
(b)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设计作业内容,做到难易适度、多少适中。层次性:
a,作业要有弹性,可分为基本、选择和超定额作业。
b,作业的设计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的原则,拾级而上;要把教材的知识结构逐步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把分散的“知识点”连贯成“知识网”,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具有灵活性。
c,在同一题目上“设台阶”,让优生“吃得饱”,差生“受得了”。要在“寓做于兴趣之中”上下工夫,使学生喜做乐做。创造性:
a,没有现成的、可以照搬的解题方法,没有固定的解题模式,解题所需的不是机械的记忆和刻板的运用,而是敏捷的思考、严谨的推理、灵活巧妙的方法。
b,一题多变,一题多解。时间性:
a,科学地掌握学生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不应把作业的数量作为衡量学生作业量是否适度的尺度
b,作业布置、批改、反馈要及时。超前性:
现在的课外作业,大多是对学生课内所学内容的延续,这对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很有必要,但学生仅仅做这样的练习是不够的。还应本着删繁就简的原则,设计一些超前性的习题。培养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着力改变自己的备课方式,加强科学性和针对性。
在传统观念中,传授知识是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知识就是外在于人的、与人毫无关系的客观存在物,在知识面前,人们只有去“发现”,去掌握。因而,在学校教学中,“以书本为中心”就进一步造成了“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俨然成为“知识”的天使而存在着。新课程坚持实践的观点,认为知识应当属于人的认识范畴,知识的获得和掌握,都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因而,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种探究、选择、创造、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造精神乃至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能力的过程。教师的备课就意味着他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把学生需求的话题作为具体的载体,把社会实践的真实内容作为附着物,进行重组教材、有自我个性地把握教材、面向学生工作。这样,教师备课的教学教案就需要随着新的教学精神而有所改进,以增强其适应性,如教师设计“课后小结”、“课堂学生问题随记”、“单元教学追记与反思”等内容,采取课前认真分析、思考,课中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案的编写,已经不能再是传统的重点分析和简单的设问对答了。由此,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也已经从“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桎枯下摆脱出来。基于这种观念,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准备当中就应当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的备课。教师在课前必须充分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拟定多种可能有的相应对策。教师要注重花时间去认真琢磨学生、琢磨活的课堂,不仅仅满足于对教材的通透和对教材地重视。而更多地需要走到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教材的认识和需要、了解他们的兴趣、知识储备状况和他们特别关注的一些话题、社会现象等,并把大纲的知识点有机地融入到这些学生的真正需要中。教学思路的转变——备课工作重心的转变 传统备课工作范围
1.分析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2.吃透教材,理清课中逻辑关系,任务分析; 3.确定学生头脑中的相关知识基础和思维水平; 4.设计呈现信息的方法和推演知识的进程; 5.选择课堂练习题以及记忆方法。
建构新备课工作范围
1.分析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
2.深刻思考所教知识的新发展、应用及联系; 3.分析学生先前经验和认知过程,定最近发展区; 4.设计问题情境、支持、交流方式及学习流程等; 5.选择迁移问题,整合方法以及学习评价方法。
3、对课堂教学能力要有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课堂教学评价的重心逐步由“教”转向“学”,教师就应当认真思考自己在这种课堂上必须具备的教学能力。我们现在对课堂的关注,集中体现为学生在课堂上究竟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学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领悟了什么等等方面。一堂好课应当是一堂学生“学”得好的课。其标准可界定为:科学性、艺术性、创造性、主体性的最佳组合与现代教学手段的科学运用;它不是知识的简单传承,不可以照搬,更不能克隆,应该是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底蕴和思维、创造与实践操作能力不断积蓄和升华的过程。也许在这种课上,教师的口头表达并非完美,板书并不漂亮,而是给予了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充分的发展,那么这依然是好课;当然,这不是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不够重要了,相反,我们更应当严格要求我们自己,有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因为这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教师并用我们的德、能去感染和赢得学生的必备条件,是作为教师的根基之所在。那么,在这种课上,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究竟与以往相比有哪些不同了呢?首先,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依然重要,但仅局限于把握教材是绝对不够的。学生的自主实践和探究将会引发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一方面要深刻挖掘学科教材,追求知识深度;另一方面要尽量储备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拓宽知识的外联度,努力做好跨学科的综合知识整合的工作。其次,对课堂教学的管理问题应当辨证地看待,以往的课堂是要求学生安静地听、默默地思考,而如今的课堂中安静则无法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但“热闹”又是课堂教学的大忌,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能保持“热闹”,又能和谐、有序,“闹而不乱”,从而使学生进入一种热烈研讨、你争我辩的自主学习氛围中,是教师们进行课堂管理的新课题。还有,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要讲究策略性、灵活性,因为这种课堂很有可能不会按照教师事先设计的环节进行,学生的独立或合作学习很可能打乱教师头脑中固有的思路。所以,教师应当随着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灵活调整教学步骤,充分施展自己的随堂机智。总之,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4、建立更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赞赏每一个学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目前,一些教师仍然存在不太务实、不愿挑重担、只能教好学生而不能学困生和个别生的问题。这些教师对教育的本质认识不透或者说缺乏为师的必要责任和敬业精神,在学生观方面相对滞后,这就严重影响甚至制约了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尊重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以一种分类关心、个别引导、全员帮助的态度来积极营造和谐、互学、相帮的教学氛围;对有智力问题、有严重缺点、有过错失误、有不同意见的学生更要关注;特别注意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随意批评、羞辱、体罚学生等都是有悖于新课程精神和违反教育法规的不当行为。
尊重学生还体现为激励、赞赏学生。抓住合适的机会给学生以诚挚的鼓励,能使他们得到自尊的首肯和努力奋发学习的动力。赞赏不仅仅针对学生学习中小小的进步、积极的努力和提高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立性、兴趣、爱好和专长,赞赏学生对教科书的大胆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达到学生积极成长、教学效率极大提高的效果。
新课程为基础教育打开了一片自由发展、蓬勃向上的新天地,使我们的教育教学都能开辟出真正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新思路。新课程之下的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完全有赖于我们教师带着新思想、新认识、新做法去耕耘、去发挥、去创造,去呈现新的气象、新的风尚、新的成效。
5、重新定位教师角色
做平等的合作者
重建和谐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和学生应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要想真正成为学生的合作者,教师不仅身体要走下来,走近学生,更为关键的是心要走下来,贴近学生,与学生交流,一起活动,共建和谐的教学氛围。合作意味着参与,师生有一种共同的体验。教师不应该对学生说你去干什么,而是应该对学生说我们一起去干什么。我们要把学生的真心放在自己的心里。
做谦虚的倾听者
以前,教师掌握着“话语霸权”,学生只是被当作一个个容器,等着教师往里灌东西。新课程则要求我们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能够像李镇西老师那样,听到“花开的声音”。一次在幼儿园听课,当老师拿出某老字号食品要儿童品尝它的美好时,一个孩子嘀咕道:“一点都不好吃”,老师却跟没有听到一样。要是老师注意倾听,并且及时让孩子说出怎样做就会更好吃,既尊重了儿童,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这是多么好的契机!
做真诚的赏识者
教师要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学生一丁点儿的优点,我们都要加以表扬,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是表扬的尺度我们要把握好。赏识孩子不能只凭自己的预先设计进行,赏识时要关注一些小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与运用方法的优良行为,还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我们:“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做得体的协调者
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打破学科壁垒,打破区域界限,努力造就“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需要教师能适应多种环境,协调各种关系,具有“外交家”的能力。协调者要有宽广豁达的胸怀、热情服务的意识,要有交往的技巧,要善于挖掘家长资源,要有双赢的策略。
做资源的开发者
新课程不仅是教科书,还包括由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等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课程已经不只是“文本课程”(大纲、计划、课本),而更是“体验课程”(被师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它意味着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每一位师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身的解读,使给定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课程”,把教学过程变为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以前“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现在我们要努力营造“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我们的课程建设要努力做到“面向日新月异的社会”
“向瞬息万变的世界”,“面向迅速发展的高新科技领域”。做得法的组织者
教师在很长的时间里是一个管理者,制订了许多条例,不准学生做这个,不让学生搞那个,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扮演着“教育警察”的角色。新课程,就要求教师淡化权威,建议学生应该做什么,参与学生的一些活动,有效地组织教学,做“平等中的首席”。
做有效的促进者
只有民主的教育才会有学生个性的觉醒,才能释放学生的潜能。教师要重视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把“给学生压力”变为“给学生动力”,由“牵着孩子走”变为“推着孩子走”。
美国学者罗伯特·麦瑞克认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因素有六种:关怀、理解、认同、尊重、友情、信任。教师要在人的潜能向现实素质的生成过程中,充分发挥促进者的作用,才能有效推动学生生动活泼、快乐自由地发展。
做勤奋的学习者
我们要向名师学,向社会学,向网络学,向学生学,更要向书本学。
“腹有诗书气自华”、“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教师要用读书来提升人生品位。要读文学名著,要读理论经典,要读科普文章,要读哲思美文„„要把读书作为人生的精神之旅!教师与学生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这是一种观念,更需要行动。
做扎实的研究者
教师要在新课程改革中不断反思自我,提升自我,要尽快使自己从“教书匠”迈入“研究者”的行列。这就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的各种问题。教师要善于反思自己,投入研究,行动起来,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使研究更明确、更扎实、更持久。
6、建立新的教学观
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尽可能充分地发展。实践证明,在以下情况下,学生学得最好:
当学生有兴趣时
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 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 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 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 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和创新时
当学生被鼓舞被信任,相信他能做重要的事情时 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待时 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 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
为了使学生能达到这个理想的状态,促进他们最大程度的发展,在教学中应尽可能采用如下的教学策略:
帮助学生建立能够达成的目标 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 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及时反馈,建造沟通的桥梁 不要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 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 强调理解而非死记结论 经常提示本课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缺失和错误 教学思路的转变——课堂活动结构的转变 传统课堂活动结构
1教师复习课内相关知识; 2.教师引出问题、任务和主题; 3.学生参与教师所预期的推导过程; 4.全班归纳学习结果,统一理解和表示方法; 5.课堂练习,巩固新知识。建构主义课堂活动结构 1.呈现问题情境;
2.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引发相关经验和认知冲突; 3.在教师支持下,学生合作探究并解决问题;
4.在教师的监控下,全班交流问题解决的结果和过程,达成深层理解;
5.呈现新问题,促进知识的应用和整合。
7、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的特点: 多元性。要充分调动不同的评价主体开展评价活动,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有创见的思想,特别是在有争议的问题上更要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能力,促进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整体性。评价要关注学生整体、全面的发展,不能仅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每个学生都有其优势和弱势品质,教学就要长其长、短其短。
过程性。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师和学生要形成过程性和动态性评价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活动中自觉地开展评价,发挥评价的作用。
一、因材施教,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只有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环节,课堂才能被学生所接受,课堂效率才能有效提高。教师要按照学生“学”的规律进行教学,活动的难度要适中,使上、中、下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都能学有所获。以课堂提问为例,就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例如在教授Unit 10的阅读文章New Year’s Resolution Survey Results时,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设置问题:“Do you have a New year’s resulution?”针对中等生设置问题:“What’s your New Year’s resolution?”针对优等生创设一些开放式问题,如:“What do you think of his or her New Year’s resultion?How about yours?”要平衡一个学生能力参差不齐的班级,一个好的策略就是以学生的水平为基础选择问题类型,这样能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同时要能接纳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法,只有这样学生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不怕说错,而这也为营造积极思考、勇于表现的课堂气氛铺平了道路。
二、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形式
众所周知,学生对于英语课堂的总体感觉非常关键。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友好的课堂氛围对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有正面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充分考虑活动形式的多样性,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1. 创设交际情境
在英语教学中“创设情景”就是指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以形象性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例如通过演示实物、道具、卡片、简笔画、身体语言、图片、录像或播放录音、音乐等形式对新材料进行生动形象的描绘,把学生带到特定的课堂艺术境界中,以使其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同时还要使他们在语言技能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特别是学会主动学习。教师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一个课堂活动交际化、多样化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敢于开口、善于开口说英语的习惯;在交际实践中激发学生潜质,张扬学生个性,体现“动中学,用中学,乐中学”的语言教学格局。
2. 丰富课堂活动
单一的教学方法是乏味的,即使是一个好的方法,经常用也会失去它的魅力。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保持学生的兴趣,巩固学生的热情,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词汇复习时,就可以使用“描述游戏”的方式,练习不知道一个词用英语怎么说是需要下定义和意译两种非常重要的语言技能,教师可以使用下例句子:It’s aplace where..., It’s an adjective.It’s a thing you use to..., You findit in the...,It’s an animal等,让学生猜测,还可以把学生分成两个组进行比赛,并给予获胜组一定的奖励,旨在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词汇的热情。在教授课文时,教师可根据课文的内容,分不同角色,帮助学生理解并记住各个角色的活动和内容,然后提供key words,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讲述,或者采取接龙或小组竞赛的方法,要把课堂时间更多地让给学生,学生练的机会多,效果自然就好,这对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非常重要。
3. 有效的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用英语交谈的时间,特别是在人数较多的班,它还可以营造一种更加民主的课堂氛围,有助于语言学习和教学个性化。最重要的是,在活动中语言被看成是交流的工具,就好像在现实生活中和别人交谈一样,大大地提高说的质量。
与传统方法相比,小组活动使课堂更加活跃,更受学生喜爱,因此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它也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方式。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其学习方式与习惯,在适当的时机帮助其改进调整;倾听学生的表达,在观察中及时捕捉动态信息,让学生的思维相对活跃些,顾虑少一些,让学生畅所欲言,谈出他们对某一问题的真实看法和疑问。
三、有效、及时的评价是课堂有效教学的补充
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激励学生。当学生获得成功时,他们会更有动力。因此,教师应及时评价学生的课堂活动,使他们能从教师的反馈中获取信息,提高学习热情。激励性是评价的要素之一。教师对学生的出色表现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或是通过口头表扬,或是通过肯定的眼神或动作(如点头等);对其不足之处则应委婉地提出一些建议。
教师应在课堂上多使用一些激励的话语,如:“Well done”,“Excellent”,“Try your best”,“You are getting better”,“We believe you are the best”,“That’s a good idea.”或者问学生“Did you enjoy this more than last time?”让学生时时充满自信,不断进取。因为对于个人和班极的学习动机来说,逐步注入成就感必不可少,随着学生英语知识的增长,记住这些知识也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所以教师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并需要经常重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即使学生只是读对了一个单词,也要告诉他们活动进行得很好。另外,教师还要提醒他们,与一年前相比,他们取得了多么大的进步,懂得了多少东西。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走出知识传授的目标取向,确立培养整体人的课程目标。有老师私下议论“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教学质量搞题海、多练、多考以记住知识,现在我们是不敢、不想让学生多练多考。”不敢,是因为怕“冒天下之大不韪”;不想,可能是因为在“减负”了学生的同时,也“减负”了自己。然而,现今笔者看到随着练习的大幅下降,某些教学的质量出现了负增长,其现象堪忧。在此,笔者尝试将“以练促学”的教学模式运用到生物课堂教学中,发现了不少值得反思的教学片断,以下仅就《人体的自我调节》中的教学活动为案例加以分析,以期对之后的教学有所裨益。
一、温情情境,导入主题练习
英国的哲学家马辛说:“阳光太强,使人眼瞎。”
在教学活动中,如果老师太强势则学生常常成了被支配的教学附庸品。本章的导言中,笔者设置了一个较温和的学习情境:师生做一个简单互动,即“老师说出一串体育术语,邀请一位学生上台完成与术语相反的肢体动作”,如老师说“向左转”则这位学生要做“向右转”的动作。在互动其间课堂内欢声笑语,师生在笑声中打成一片、融为教学活动中的一个有机整体。如此两次到三次,务必是老师与一位学生间的互动,这样才能体现老师的“童趣”与“亲民”的温情,使学生感受到老师身上也有活泼、可爱的一面。
随之,笔者以此为契机导入一个问题:“在这过程中,怎样的调节方式才能使这位同学在如此紧张、短暂的时间完成了一连串复杂的反应?”提问声中,学生开始由“动”入“静”的沉思。这时笔者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走进新课主题,即“人体的自我调节中,最主要的方式是神经系统的调节”;随即,笔者让学生在预先备有的导学案上填上“自己”发现的这个重要的知识,“人体调节的主要方式是:神经调节”。
此种导入方式的优点在于:第一,老师与学生间实现温情式的情感互动;第二,学生在笑声中快乐的走进学习情境中;第三,学生自己“发现”了知识并“体验”了知识在生活的实践运用;第四,学生在填写导学案填空的“练习”后对下一个学习环节留下记忆印痕,达到“以练促学”的高效教学。
二、短时记忆,识记图解练习
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赞科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谈到,“只有儿童集体的丰富多彩、生气蓬勃的生活,才是使每一个学生的才能开花结果的条件”。每当读到这里,笔者总不禁反思执教的每一堂课是否真正达到或接近了这句话。
在《人体的自我调节》这个章节中,当课堂环节进行到“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和“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的环节时,教学要求是学生能识别“人体神经系统主要部分”和“神经元模式图”两张生物图。以往笔者一般是“一张挂图、一支教鞭”轻描淡写地完成这两张生物图的结构与功能的讲解,由此学生也就在波澜不惊的教学活动中度过了这一环节。如此教学方式可谓是四平八稳,然而学生对此只能在脑中留下了一味不咸不淡的识图印象。
现在,笔者试着改变成由学生为主体来完成知识的自我生成性过程,放手让学生“练习”自主先行识别生物图。笔者的教学流程是:其一,在两分钟内识记一张生物结构图与功能;其二,时间一到后由老师抽查识记的成果。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教学中时时感受到来自自我的记忆挑战,这也是学生自我能力与风采展现的机会。这种“训练”往往带有竞争与比赛的火药味,恰恰是这样的氛围迎合了中学生爱出风头、爱争抢的心理期特点,这也是为何竞赛方式在任何学科中的运用大多是屡试必爽、大受学生欢迎的原故。经此“练习”后,学生对神经系统图与神经元图的结构记忆真可谓深刻。笔者由此对赞科夫的话又加深了体会,同时也深感适度的“练”对学生的“学”具有强烈的影响力。
三、层层递进,小组比赛练习
地球人都知道: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十个中国人是十条虫。恰恰是合作精神的缺失,直接引发了新课程要求中特别提出“在所有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渗透合作的学习方式”。
当笔者在《人体的自我调节》进行到第三个环节时,笔者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强化学生的合作行为。教学活动中的合作有体力合作与脑力合作之分,比如其一是,测试“握手-握手”反应要用多少时间;其二是,小组讨论活动中的1-4四个问题。其一合作的测试活动是最好的体力合作培养方式。每个班进行到这一环节时,笔者总能看到每一小组成员眼中露出“快快快”的眼神、脸上写满既紧张又凝重的表情,最后总有好多小组的学生央求“让我们再测一次吧”、“再给我们一次机会吧”。其二的合作是小组内讨论,这则是智力合作的类型,也是小组集体脑力劳动的合作成果,在其成果交流中学生总是有说不完的要点。
四、巩固小结,应用拓展练习
俗话说,任何一种知识,不交流、不应用只是一堆枯燥的符号、图像,只有交流、应用才能使它们成为有生命力、有价值的东西。
当学生掌握了一大堆符号、图像之后,是让其感到背着一堆堆枯燥的废物而苦闷,还是使其认为拥有一大笔珍贵的财富而喜悦?笔者通过一些小小的练习解决了这一问题:方式一,让学生当堂“练习“表达知识、相互交流心得。比如有些学生的识图能力特别好,让其说说识别神经系统和神经元两个结构图的小窍门;有些学生的逻辑能力特别强,让其谈谈神经系统的功能特点;还有的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非常突出,让其侃侃本节的知识要点等等;方式二,从生活中找出该知识的应用实例,比如让学生分析三国的曹操的“闻梅止渴”典故中的感受器、效应器是什么;或者,让学生揭开“左手画方右手画圆”不能成形的秘密;还可以让学生谈谈蚊子叮了会出现什么反应等,这些生活事例的解答正好是《人体的自我调节》的知识范畴,笔者让学生先“练习”着分析与解说,然后再指导和补充,其效果比老师“一言堂”好得多。
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无法放四海而皆准,笔者尝试的“以练促学”这种教学模式也不例外,它适用于《人体的自我调节》这一章节,但是同样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章节。就像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的,“有经验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总是要周密地考虑,他所讲授的知识将在学生的头脑里得到怎样的理解,并根据这一点来挑选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生物学》七年级下册,刘恩山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第3版。
长丰乡学校王景明
21世纪是一个信息不断发展变化的世纪,社会、经济、科技的突飞猛进无不推动教育的变革。特别是当今素质教育下的课程改革和教材变革带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作为一名教师,如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如何改变教学方式是我们值得探讨的问题。下面浅谈几点看法和建议。
一、在新课程中,教师要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观念
面向全体学生就是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不论他们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家庭出身如何,教师都应赋予他们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的学生在学校都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的观念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
(一)尊重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
尊重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尊重那些个性特别,学习成绩较差,家庭条件不利和经常犯错误的学生。因为学生的背景不同,起点也不同,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并保护好他们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使每位学生都有同等学习的机会,并在学习实践中均有机会获得成功的可能。从而使他们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
(二)课堂内容多样化
课堂内容多样化,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因为学生来自不相同的家庭、社区、阶层、民族,他们所具有的文化背景和经验有很大的差异。即使有相同家庭和社会背景的学生,也会因个性差异、兴趣、爱好、行为、习惯、动机和需求的不同,而表现出学习风格上的差别。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使教学内容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分层次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向每个学生,是要面向每个学生的各方面。因为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既表现为智商、性格、身体素质和心理等先天素质,又表现为兴趣、爱好、思维方式、学习品质等后天素质。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次教学,依照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充分考虑,采取不 同的方法,探究和掌握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从学生实际出发,区别对待,通过 分层备课、分层要求、分层练习、分层指导、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和分层矫正等 手段,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各得其所,从而使学生都能生动活泼,主
动健康地发展。
(四)公正的评价每一学生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调整教学行为的重要手段。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保证所有的学生都有足够的机会来展示他们在化学课上的全部学习成果。以便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不同方面的学习成果。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
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兴趣,以及成绩的好坏。在新课程中,教师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就必须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谈谈:
(一)利用科技先进的教学工具进行教学
过去的教师上课总是一支笔、一本书、一堂言的讲个不停,学生处在被动 之中,学得枯燥无味,不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好动心而学得厌烦,因此,教师不得不改变过去的这种教学方法,采用科技先进的教学工具——多媒体进行教学。提供鲜活、详实的备课资料,把课本中一些死的、呆板的知识制成生动、形象、活泼的卡通图片、画面和实物等。在多媒体中播放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听觉和视觉的认识功能。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学得轻松,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离子化合物NaCl的形成过程中,把课本79面的图画制成动画在多媒体中播放,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再如,讲课本51面的分子模型时,把水分子制成卡通图中的小矮人,并配上独白:“嗨!大家好,我是水分子,我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等等,学生很感兴趣的愿意学习化学。
(二)发挥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教学气氛
课堂教学中,教学气氛也是至关重要的,一堂课死气沉沉,学生就觉得很压抑,一个人在压抑之中就会烦闷,一烦闷就没有兴趣,甚至厌恶,因此教师的教案中要使用鲜活而富有时代感的材料,立足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和接受能力,把知识和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学生当今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在课堂上提出学生身边最常见的问题,采用分组讨论法,再启发学生用化学中的理论知识去解决,这无疑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教师授课的热枕。例如,家里用煤烧火做饭时,不小心少量的水洒在烧红的煤上,火会烧的更旺,为什么呢?让学生分组讨论,再阅读水的组成揭秘资料,启发学生想象能力,与拉瓦锡把水蒸气通过烧红的枪管产生“易燃空气”是否一致。再如,讲白磷自燃中,引用人间“鬼火”问题,让学生讨论,等等。
(三)设置探究性课题供学生研究
科学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学生在科学课程中的学习方式也应该体现自然科学的这一特点。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设置探究性课题供学生研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
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此外,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创新,不断提出身边发现的问题,与教师和同学一起探讨、分析、做实验、归纳、比较,最后通过讨论和交流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CO 2通入到
澄清石灰水中变浑浊,让学生回家探究“冷藏的啤酒,加入澄清石灰水会怎么样?”让学生从实验中得到答案。都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三、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一个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因此,教师与学生必需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而这种良好的情感关系应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是一种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
(一)建立新型师生情感关系
建立新型师生情感关系,第一,就是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公平对待学生。对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相信教师的真情投入必定会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第二,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位教学成功的喜悦。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改进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第三,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得有内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优秀品质,并且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
(二)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
在新课程中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已不再是知识传播的核心角色,而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人生的领路人。在教学中已不再存在教师的学生和学生的教师,教师和学生只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在对待师生关系上要强调尊重、赞赏;在对待教学关系上要强调帮助、引导;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特别在探究过程中教师是一位参与者和合作者;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
(三)师生交往、积极互动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所以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的单边活动。取而代之的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积极互动的双边活动。不交流就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
正理解和巩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能培养起来。因此,也就很难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价值观和情感态度。
王清友 刘学美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确立了新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根据这一理念的要求,我们试着改革了一些传统的教学方式,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事实、概念和技能,增强地理学习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下就对这些做法作一简单介绍。
一、自然地理部分的内容以《世界的气候》中气候概念的导出为例来说明
导入:天气和气候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它们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谈论的话题,根据你所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回答下列问题。
1.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天气或气候的话?
2.通过这些谈论,结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的天气知识,你认为天气和气候有何相同或不同之处?
(天气:短时间内的`大气变化,多变,主要有气温和降水两方面的要素。气候:多年的天气的平均状况,稳定,也是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来描述。)
(简评:这种导入有亲和力,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经历与体验,这个话题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可以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引发共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根据气候与天气的这些不同,你认为应怎样给气候定义?
(气候是一个地方的多年的天气的平均状况。)
4.下列诗句哪些是描述天气的,哪些是描述气候的?
A.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天气)
B.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气候)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天气)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气候)
你还能说出哪些反映天气或气候的诗句或成语?
5.了解了气候的定义之后,你觉得应该怎样描述我们当地的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6.你还能说出与我们当地不同的气候吗?它们大致分布在哪里?
(简评:通过设置这六个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在探究气候概念的过程中搭建了一个个台阶
对此,现任丰田汽车公司顾问,曾为该公司美国分社社长的石坂芳男有一个很中肯的评价,他说:“生产与销售毕竟是一对密不可分的兄弟,丰田能够成长为世界第一的汽车厂商,也是因为生产与销售的珠联璧合。”在石坂芳男看来,丰田能稳坐当今汽车工业的第一把交椅,销售其实功不可没。
经过石坂芳男及其销售部门其他同仁的一道努力,他们终于让《丰田销售方式》浮出水面。所谓丰田销售方式,就是让世界各地的丰田员工都参与进来,与全球的优秀企业进行标杆管理,找到它们的先进体系及成功经验的共同点,然后整理成系统化的文字形式,形成自己的独特理论。
石坂芳男指出,丰田方式整套理论以“智慧和改善”及“以人为本”两个基本理念为核心,以“挑战”、“改善”、“现实现场”、“反馈”、“团队合作”五个关键词为主要内容,是所有丰田员工都必须要遵循的工作准则。而丰田销售方式就是以丰田方式为基础的,只是将其中与销售部门相关的理念及知识做了进一步的改进,因此也可以称为“销售领域的丰田方式”。
请注意,在石坂芳男看来,丰田方式并不等于丰田生产方式!如他所说,“生产方式应该只是关于生产的方法,销售应该也有销售的方法,在其他的人事、管理、计划等方面,也都有各自不同的方法”,
也就是说,丰田方式(或“丰田理念”)是最高位阶的,它统领之下的可以有丰田生产方式、丰田销售方式、丰田管理方式、丰田计划方式,等等。
那么,丰田的销售方式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石坂芳男说,它的核心内容用5P构成,即目的(Purpose)、人(People)、原则(Principles)、过程(Process)和实践(Practices)。所谓“目的”是指“将代理店、加盟店及丰田公司组成三位一体的丰田销售团队,共同去实现改进与完善”。“人”的部分是秉承了丰田自有的“以人为本”的文化传统,强调沟通、强调创新、强调合作、强调换位思考、强调准时生产等。“原则”是“成为全世界最成功、最受尊敬的汽车公司”,同时“为客户提供最好的车辆购买服务及车辆持有感觉”。在“过程”部分,丰田自视为是一家完全“以过程为导向”的公司。它能对顾客的购买行为分成五个阶段,搜集信息、参观选择、决定购买、提车验车、拥有汽车。每个阶段客户的需求和关注点也自然不同,当着眼于细节,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最后一个是“实践”,其实就是让目标沦为空泛的口号,要始终以计划、执行、检查、行动(即PDCA计划)循环为基础进行永不间断的改善。
一、问题过简——导致学生丧失好奇心
赞可夫认为:“教师提出的问题, 课堂内三五秒中就有多数人‘刷’地举起手来, 这是不值得称道的。”提问不能单从形式上看问题提了多少, 场面热闹不热闹, 而应看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没有调动起来, 是不是促发学生自觉地深入地思考问题。总体来说, 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考虑。
1. 关键词句可设计成听力训练题, 不宜太多, 一般以2—5题为佳, 当然要根据材料长短和难易来看, 听两遍录音, 然后回答问题。
2. 信息捕捉、长句等可设计成快速阅读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问题的时间, 在此过程中不对学生提出过分的要求, 找出问题的答案即可。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捕捉信息的能力, 这在当今的信息社会是非常重要的。
3. 文章的重点、难点可设计成思考题, 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或讨论,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如果以石子投水比喻课堂提问, 那么要做到提问具有思考性。首先, 必须投入水中的东西是有相当质量的石头, 而不是无足轻重的泥沙, 也就是说, 提出的问题必须有相当的思维容量和一定的思维价值。教师必须设计具有思辨意义, 能帮助学生消除对课文误解的问题,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难点。其次, 石头必须投向有深度的地方。石头投向浅处, 不能形成轩然大波, 而要激起千重浪花, 投向有一定深度的地方。有一定的深度才能引起学生深层思考。
如在教学《Oxfam Trailwalker》一课时我作了如下一组问题设计。
(1) When does Oxfam Trailwalker take place every year?
(2) What is the aim of raising money?
(3) If I am less than 18 years old, can I join it?Why?
(4) What is the route of the event?
(5) How can we learn from the event?What can you do if you hear about the event?
因为问题设计时考虑到学生兴趣, 课堂上许多学生跃跃欲试, 竞相发言, 动口动脑, 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当然, 也可对这一课内容做如下问题设计。
(1) Is Oxfam Trailwalker a charity?
(2) Is it a tough walk?
(3) When can we join the event?
(4) How many country parks will they walk through?
(5) What do we need during the walk?
很明显, 这几个问题的设计, 一般地说太直太浅, 学生答题时几乎可以不加思考地直接回答, 而不须动脑子作艰苦的探求。相比而言, 这种提问设计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尤其是发散思维的培养。
二、问题过深——严重挫伤学生的自信心
课堂提问不能过简, 必须有深度, 并不是说课堂提问设计得越难越好, 而是需要注意问题有艺术性, 既要使问题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不平衡, 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又不能使问题过难, 完全超越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不符合学生实际的陡坡, 会使学生望而却步, 失去信心, 思维反而被抑制。例如, 听力题可让听力较好的学生回答, 稍差的学生可进行重复, 达到共同训练和提高的目的。快速阅读题可进行抢答, 适当照顾中等的学生。重难点等方面的问题可让成绩较好的学生回答, 并尽可能地让他们阐述原因, 其他学生可以补充。这样, 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教学《Star sign》一课的问题设计可以一个比一个难, 一个比一个揭示文章的主题, 使学生逐步理解文章内容, 掌握所学知识, 向问题本质靠拢, 培养分析理解能力。在提问设计时, 我抓住学生好奇的探究式心理, 逐层展开, 步步深入, 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 What is your star sign?
(2) Is Aries lazy?
(3) If you were born on September30, what star sign are you?
(4) Does what the star sign says match your characteristic?
这四个问题的设计基本涉及每个星座的时间、类型和各星座人物的性格特征等, 通过由浅入深的逐步分析和理解, 学生掌握知识, 拓展思维, 最终达到自己会运用已有的知识概括归纳的理想境界, 促使学生在定势范围内连续思维, 所以这种提问设计的程序应该说是合理的。
三、问题过碎——使学生失去耐心
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决定其耐心是相对有限的。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小学生比较起来, 最主要的区别是注意随意性的增强。他们注意的稳定和集中的时间一般比小学生要长。但是, 由于中学生正处在从无意注意占优势向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发展的过渡时段, 因而决定了他们注意的发展存在着矛盾性, 这其中就包括注意的多元性和注意的稳定性之间的矛盾, 课堂教学方法的单调、呆板, 提问的零碎、繁琐, 都会使学生因索然无味而失去耐心。
一、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杠杆作用,激发学习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也就是说在学生的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学习的成功者。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学生表现出来的却是贪玩的行为和怕苦的心理,因而有相当部分学生已出现过早放弃学习的倾向。初中学生的可塑性较强,他们的世界观还没有形成,只要老师适当的引导,很多学生是能够走上正常的学习道路上来的。化学中许多有趣的实验是能够吸引学生眼球的,告诉他们怎样写无字信(酚酞遇到碱变红或硝酸铅溶液遇到硫化钠溶液变黑色),假项链、假金元宝的识别,清水变牛奶(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烧不坏的手帕(点燃浸湿75%酒精的手帕),魔棒点火(高锰酸钾的氧化性),海底火山(白磷在水下燃烧)等。这些化学现象使学生突发奇想,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在轻松和愉快中探究化学奥秘。我所任教的一个学生郁××,特别喜欢化学,也非常喜欢化学实验,动手能力比较强,平时喜欢做实验,我适时的鼓励他学好基本知识,课余时间钻研一些兴趣实验,尽我所能为他提供实验场所。他曾对我说出了这样的体会;“亲自做实验,有种激动的感觉,在实验过程中也增加了实验的勇气,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也发现了许多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也获得了知识。所以我认为老师是伯乐,你不仅是一个施教者还在于你如何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找到学生的学习增长点,这是新时代教师的基本素养。
二、利用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改进学习行为
鲁迅先生说: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长大以后他就做不了人。孩子需要我们的方向指引,才能找到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向,但是这种引导不是对学生行为的粗暴干涉。不是将教师的价值观强加于学生,而是采用弱价值引导的方法。所谓弱价值引导,就是教师要避免以一种高高在上的道德导师的面孔出现,避免以道德完人的身份对学生的所作所为指手划脚,而是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给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反之学生一开始对某学科不感兴趣,往往是因为老师给他留下很不好的印象。曾有这样一位学生,他在与我交流中向我透露一个秘密,为什么不喜欢学习数学,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数学老师批评他上课走神,他心理不服气,说自己在想问题没有走神,而老师又没有及时与他沟通,乃至于误会越来越深。从此着位学生就不喜欢学习数学了。所以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教育活动。化学教师首先要对教育事业的爱,不计较个人的辛苦,满腔热情,满怀爱心地走进课堂。其次是对化学学科充满感情,要由衷地喜爱自己所教的学科,一方面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都能透射出这种喜爱,另一方面,对学生化学学习成功的期待和自信是执著的,永不泯灭的。三是对学生的爱,这种爱应当是真摯的,而且是无差别的,如果老师课堂上对全班每个学生都抱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并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到真诚的关怀,积极的期待和希望,学生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与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从而升腾起对老师的信赖和依恋情。一个充满人性化的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情与序的完美融合,整个教学中达到和谐统一,此时的情集中表现为学生自动学习,对此时学习活动的无限兴趣和无比投入,对彼时学习活动的无限期待和无比自信即乐学。
三、巧妙利用“拇指”“食指” 教学
对学生的教学,有这样一种说法,西方是“拇指文化”竖起大拇指表扬,东方是“食指文化”,专挑孩子的毛病,伸出食指指责。
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应该提倡“拇指教学”还是“食指教学”呢?事实上,中西方的这两种教学方法到底孰优孰劣,孰利孰弊,不能简单取舍,一概而论。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教育的不同内容和学生的不同情况,区别学生所处的不同场合,选择运用不同的“指头”赞贬交替,各有侧重,方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育需要大眼光,大眼光就应该拉长一点“焦距”,“焦距”拉长了,才能看到学生的全身而不是局部,才能分析他们的优点和缺点,才能因人施教,宽严适度。例如有位小陈同学,从她的学习成绩来看,应该属于较差的学生。自从教了复分解反应的生成物如何快速的找到,用数学中的十字交叉法,她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似乎一下子敲开了化学的大门,对化学有了兴趣,而我又适时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她,她的学习积极性充分的被调动起来了。假如我一味的根据成绩批评她,假如没有发现她的闪光点,那么也许她的学习主动性就会被抹杀,也许她依然会停留在原来的层次上。但是对于个别学生,由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养成较好的习惯,例如作业拖拉,那么适当的食指教育也是应该的,但是一定要注意场合,因为现在的学生大多心理非常脆弱,但自尊心却很强,与教师之间的关系非常的微妙。如果教师在大庭广众之下指责学生的缺点,那么他会感到在同学面前没面子,也许可能走向另一极端。同时我发现,学生非常讨厌教师动不动就把家长叫来。家长来已经成了学生表现差的代名词。这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学生感到自己已经长大了,应该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你老师动不动就把父母请来,说明老师不信任我,何况家长来了也不可能就扭转学生的不良习惯。最好的方法是静悄悄的,面对面的师生谈心,指出缺点,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四、大胆实践,师生互动,探索创新之路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是把自己的角色定位比较单一,认为教师只要把知识传授下去就可以了,往往是题海战术,一言堂或满堂灌,却不知,题目做得越多,学习的理解能力不一定提高多少,而教师讲的太多,又不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开发。在化学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并不是孤立的,它们往往与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教学融合在一起,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如利用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利用波义耳的事迹教会学生不畏权威的科学精神,利用侯德榜先生的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利用化学物质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利用人类面临的几大危机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等等。再如讲到CO、SO2等有害物质,适当的穿插生命教育,教育学生要珍爱生命,以有限的生命做一些对国家有益的事。
课堂教学,师生间每时每刻都进行着情感交流。加强师生合作,可以促进彼此间的信息交流,让教师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学生了解教师教学意图,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引导学生在模仿中学会创新。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在模仿中能学到知识,但如果全部都去模仿就学不到真正的东西,一些有规律性的知识需要学生敢于去探索,去总结,才能有所创新,如在做氢气的实验室制片时,让学生模仿课本的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完毕后,我引导学生思考,能否把实验装置改动一下,也能制取氢气。学生想出了用集气瓶、烧瓶等代替大试管。当得到了教师的肯定后,学生的创新欲望更加强烈了。
2、鼓励学生求异
【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推荐阅读:
课堂改变教育范文03-12
改变数学评价方式02-09
“班班通”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改变03-23
改变思维方式的故事04-04
生活方式改变英语作文01-31
教学中改变自己02-18
内能及其改变教学设计09-08
《改变生态瓶》的教学反思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