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桥梁学习

2024-06-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道路桥梁学习

道路桥梁学习 篇1

作为非专业道桥专业的学生,为了扩展我的知识范围及对将来的就业和发展打好基础,扩展发展方向,我们学习了该门课程,对道桥方面的相关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有关原理和技术有了初步的认识。

该门课程分为道路和桥梁两部分,现对主要学习要点做些初步总结。

一.道路工程

1.道路工程概念

道路工程是从事道路的规划、勘测、设计、施工、养护等的一门应用科学和技术。是土木工程的一个分支。道路通常是指为陆地交通运输服务,通行各种机动车、人畜力车、驮骑牲畜及行人的各种路的统称。道路按使用性质分为城市道路、公路、厂矿道路、农村道路、林区道路等。城市高速干道和高速公路则是交通出入受到控制的、高速行驶的汽车专用道路。

2.道路的组成、等级及分类

道路由路基、路面、桥涵、排水系统、隧道、防护工程、特殊构造物以及沿线设施组成。道路在工程上分为公路、城市道路、专用道路和乡村道路。公路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五个等级;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个等级。

3.道路路线设计

路线设计分为平面设计、纵断面设计和横断面设计。

①平面设计要点

道路平面线形最基本的是直线和曲线。直线最短捷,但为了适应地形、地物条件,避开路线上的障碍物,并满足某些技术上和经济上的要求,往往插入曲线,以便车辆能够平顺地改变方向。这些曲线多用圆曲线,也称弯道或平曲线。

最小曲线半径 :是保证汽车在设置超高的曲线部分行驶时所产生的离心力不超过轮胎和路面的摩阻力所允许的界限,其中并须考虑使乘车人感觉良好和驾驶员操纵方便。确定最小曲线半径时,必须综合考虑以下各项因素:汽车在曲线上行驶的速度与平稳性、乘客的舒适程度、车辆和轮胎的损耗、燃料的消耗以及修建费用等。

缓和曲线 :当汽车从直线地段驶入曲线时,为了缓和行车方向的突变和离心力的突然发生和消失,并能使汽车不减速而平稳地通过,在平曲线两端采用适应汽车转向和离心力渐变的缓和曲线,用来连接直线和平曲线。

平曲线超高和加宽:超高是指在设计平曲线时,由于受地形、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不可能都采用较大的平曲线半径,当采用较小的平曲线半径时,为使汽车转弯时不致倾覆和滑移,保证车辆行驶的稳定性,需将路面外侧提高,把原来的双面坡改成为向内侧倾斜的单面坡。加宽是指汽车在平曲线上行驶时,各个车轮的轨迹不相同,靠平曲线内侧后轮的曲线半径最小,而靠平曲线外侧前轮行驶的半径最大,即在平曲线路段上行车部分宽度比直线路段为大。为了汽车在转弯中不侵占相邻车道,平曲线路段的车行道必须靠曲线内侧加宽。加宽值根据车辆对向行驶时两车之间的相对位置,以及行车摆动幅度在平曲线上的变化,综合确定,它又与平曲线半径、车型以及行车速度有关。

曲线的衔接:为了保证行车安全与平稳,需要妥善解决曲线之间的衔接。在平曲线内,转向相同的两相邻曲线,称同向曲线,为避免断背曲线,两同向曲线可直接相连,组成复曲线。转向相反的两相邻曲线,称反向曲线,半径大而无

超高的反向曲线可直接衔接,如需要设置超高,则应插入缓和曲线,或在反向曲线中间留有足够长的直线缓和段。

行车视距:为了行车安全,在道路设计中应当保证驾驶人员在一定距离范围内能随时看到前方道路上出现得障碍物,或迎面驶来的车辆,以便及时采取刹车制动措施,或绕过障碍物。这个必不可少的距离称为行车视距。

②纵断面设计

纵断面设计指的是确定道路的纵坡、变坡点位置、竖曲线与高程的设计。

最大纵坡:根据道路等级、自然条件、行车要求及临街建筑等因素所限定的纵坡最大值。

最小纵坡:为纵向排水的需要,对横向排水不畅的路段所规定的纵坡最小值。不得小于0.5%。

竖曲线:纵断面上相邻两条纵坡线相交的转折处,为了行车平顺用一段曲线来缓和,称为竖曲线。

③横断面设计

根据行车对公路的要求,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质、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确定横断面的开工、各组成部分的位置和尺寸。公路横断面的主要组成有:车行道(路面)、路肩、边沟、边坡、绿化带、分隔带、挡土墙等;城市道路横断面的组成有:车行道(路面)、人行道、路缘石、绿化带、分隔带等。在高路堤和深路堑的路段,还包括挡土墙。

4.路线交叉和道路交通设施

道路相交或道路与铁路相交部位称为道路交叉口。是道路交通的咽喉。①平面交叉:是道路与道路在同一平面内的交叉。简称平交。平面交叉是道路在同一平面上的交叉,一般分为十字形、T形、Y形、X形、错位和环形等六种交叉形式。由于进出交汇处的车辆之间相互干扰,形成许多冲突点和交织点,容易造成交通拥挤、堵塞和发生交通事故。

②立体交叉:是道路与道路或铁路在不同高程上的交叉。利用跨线桥、地道等使相交的道路在不同的平面上交叉。简称立交。

③道路交通设施:交通安全设施对于保障行车安全、减轻潜在事故程度,起着重要作用。良好的安全设施系统应具有交通管理、安全防护、交通诱导、隔离封闭、防止眩光等多种功能。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包括:信号灯、交通标志、路面标线、护栏、隔离栅、照明设备、视线诱导标、防眩设施等。

5.路基工程

路基是指由填筑或开挖而形成的直接支承轨道的结构。应具有足够的坚固性、稳定性和耐久性。有三种基本形式:路堤、路堑和半填半挖路基。路基设计内容有:

①选择路基断面形式,确定路基宽度与路基高度 路基宽度为行车道路面及两侧路肩宽度之和。路面宽度根据设计通行能力及交通量大小而定,一般每个车道宽度为3.5~3.75m,技术等级高的公路及城镇近郊的一般公路,路基宽度尽可能的增大,一般取1~3m。路基高度是指路堤的填筑高度和路堑的开挖深度。路基高度分为中心高度和边坡高度。

②选择路堤填料与压实标准 路堤填土要分层压实,使之具有一定的密实度。土质路堑开挖至设计标高后,需检验路基顶面工作区内天然状态土的密实度,必要时应挖开分层夯实,使之达到一定的密实度。

③确定边坡形状与坡度

一般路堤边坡可根据填料种类和边坡高度选用。设计路堑边坡时,首先因该从地貌和地质构造上判断其整体稳定性。

④路基排水系统布置和排水结构设计 ⑤路基稳定性设计⑥坡面防护和加固设计 ⑦挡土墙设计

挡土墙是用来支撑天然边坡或人工填土边坡以保持土体稳定的建筑物。在公路工程中,它广泛应用于支撑路堤和路堑边坡、隧道洞口、桥梁两端及河流岸壁等。挡土墙的类型可按照设置位置、墙体材料、结构形式等进行分门别类。它的结构类型包括:重力式、锚定式、薄壁式、加筋土挡土墙。挡土墙土压力的计算是根据公式进行的。

5.路面工程 路面是路基顶面的行车部分,用各种混合料铺筑而成的层状结构物。路基是路面的基础,路面的存在保护了路基。路基和路面相辅相成,是不可分离的整体。

①路面需满足以下要求: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平整度、抗滑性、抗水损坏能力和低噪音及低扬尘性。

②路面由面层、基层、垫层和土基等结构层组成。分为高级、次高级、中级和低级路面。

③路面按其力学特征可以分为:

1)刚性路面

在行车荷载作用下能产生板体作用,具有较高的抗弯强度,如水泥混凝土路面。

2)柔性路面 抗弯强度较小,主要靠抗压强度和抗剪强度抵抗行车荷载作用,在重复荷载作用下会产生残余变形,如沥青路面、碎石路面等。

有些路面材料在修建早期具有柔性路面特性,后期近乎刚性路面特性,对这种路面有时称为半刚性路面,如石灰稳定土、水泥稳定土,石灰粉煤灰、石灰炉渣等材料建成的路面。

6.高速公路

高速公路属于高等级公路。中国交通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高速公路指“能适应年平均昼夜小客车交通量为25000辆以上、专供汽车分道高速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公路”。各国尽管对高速公路的命名不同,但都是专指有4车道以上、两向分隔行驶、完全控制出入口、全部采用立体交叉的公路。此外,有不少国家对部分控制出入口、非全部采用立体交叉的直达干线也称为高速公路。国际道路联合会在历年的统计年报中,把直达干线也列入高速公路范畴。高速公路的建设情况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交通发达程度、乃至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①特点

公路运输具有门到门直达运输的灵活性,尤其适宜于客运和鲜货、集装箱的零担运输。这种功能,高速公路更为突出。有些发达国家在较长运距的运输中,公路比铁路的效率高、运量大、成本低。据统计,1970~1972年有19个发达国家的公路与铁路客、货运输周转量年平均值之比分别为9.2:1和2.9:1。

②功能

高速公路设计行车速度,在野外大多按地形的不同,分为80、100、120和140公里/时四个等级;通过城市大多采用 60和80公里/时两个等级。高速公路平面线形大多以圆曲线加缓和曲线为主,并重视平、纵、横三维空间立体线形设计。

③分类

高速公路为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干线公路。四车道高速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25000~55000辆; 六车道高速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折合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45000~80000辆; 八车道高速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折合成人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60000~100000辆。其它公路为除高速公路以外的干线公路、集散公路、地方公路,分四个等级。

④设计

高速公路设计有它的特点,不同于一般公路设计。包括以下内容:

1)设计基本依据:车速、交通量、通行能力是高速公路设计的基本依据,三者之间又是互为因果的。

2)几何设计标准:高速公路的几何设计标准和要求,同一般公路有较大差别。各国设计标准也有差别。

3)总体设计:①线路最短距离。②过较大山谷时建桥跨越。③高山越岭线山腰用隧道穿过。④通过城镇,往往采用高架道路。⑤在山坡较陡路段,常傍山设高架道路。⑥考虑远景发展,征地预留较宽范围。

4)线形和纵断面设计:①平、竖曲线的配合。②行车道。③视距和视野。④超高。⑤中央分隔带。⑥立体交叉。二.桥梁工程

桥梁是供铁路、道路、渠道、管线、车辆、行人等跨越河流、山谷、湖泊、低地或其他交通线路时使用的建筑结构,它是交通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桥梁由五大部件和五小部件组成,五大部件:桥跨结构、支座系统、桥墩、桥台和墩台基础。五小部件:桥面铺装、排水防水系统、栏杆、伸缩缝和灯光照明。

主要技术指标有:计算跨径、净跨径、标准跨径、总跨径、桥梁全长、桥梁高度、桥梁建筑高度、桥下净空、净矢高、计算矢高和矢跨比及涵洞等。

桥梁种类繁多,按结构体系划分为梁式桥、拱式桥、刚架桥、悬索桥、斜拉桥等五种基本体系。

按行车道位置分为上承式桥、中承式桥、下承式桥。

按使用年限可分为永久性桥、半永久性桥、临时桥。

按材料类型分为木桥、圬工桥、钢筋砼桥、预应力桥、钢桥。

按用途分为公路桥、公铁两用桥、人行桥、机耕桥、过水桥。

按跨径大小和多跨总长分为小桥、中桥、大桥、特大桥。

① 梁桥

用受弯为主的梁或桁架梁作主要承重结构的桥梁。其上部结构在铅垂向荷载作用下,支点只产生竖向反力。梁式桥为桥梁的基本体系之一。制造和架设均甚方便,使用广泛,在桥梁建筑中占有很大比例。

梁桥又可分为简支梁桥、连续梁桥和悬臂梁桥。

简支梁桥:主梁简支在墩台上,各孔独立工作,不受墩台变位影响。实腹式主梁构造简单,设计简便,施工时可用自行式架桥机或联合架桥机将一片主梁一次架设成功。但简支梁桥各孔不相连续,车辆在通过断缝时将产生跳跃,影响车速的提高。因此,目前趋向于把主梁做成为简支,而把桥面做成连续的形式。简支梁桥随着跨径增大,主梁内力将急剧增大,用料便相应增多,因而大跨径桥一般不用简支梁。

连续梁桥:主梁是连续支承在几个桥墩上。在荷载作用时,主梁的不同截面上有的有正弯矩,有的有负弯矩,而弯矩的绝对值均较同跨径桥的简支梁小。这样,可节省主梁材料用量。连续梁桥通常是将3~5孔做成一联,在一联内没有桥面接缝,行车较为顺适。连续梁桥施工时,可以先将主梁逐孔架设成简支梁然后互相连接成为连续梁。或者从墩台上逐段悬伸加长最后连接成为连续梁。近一、二十年,在架设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时,成功地采用了顶推法施工,即在桥梁一端(或两端)路堤上逐段连续制作梁体逐段顶向桥孔,使施工较为方便。连续梁桥主梁内有正弯矩和负弯矩,构造比较复杂。此外,连续梁桥的主梁是超静定结构,墩台的不均匀沉降会引起梁体各孔内力发生变化。因此,连续梁一般用于地基条件较好、跨径较大的桥梁上。

悬臂梁桥:又称伸臂梁桥。是将简支梁向一端或两端悬伸出短臂的桥梁。这种桥式有单悬臂梁桥或双悬臂梁桥。悬臂梁桥往往在短臂上搁置简支的挂梁,相互衔接构成多跨悬臂梁。有短臂和挂梁的桥孔称为悬臂孔或挂孔,支持短臂的桥孔称为锚固孔。悬臂梁桥的每个挂孔两端为桥面接缝,悬臂端的挠度也较大,行车条件并不比简支梁桥有所改善。悬臂梁一片主梁的长度较同跨简支梁为长,施工安装上相应要困难些。目前对预应力混凝土悬臂梁桥多采用悬臂拼装或悬臂浇筑的方法施工。为适应悬臂施工法的发展,保证主梁的内力状态和施工时一样,出现一种没有锚固孔,并把悬伸的短臂和墩身直接固结在立面上,形成预应力混凝土 T形刚架桥,这种桥在20世纪50年代后发展起来。

②拱桥

指在竖直平面内以拱作为上部结构主要承重构件的桥梁。以承受轴向压力为主的拱圈或拱肋作为主要承重构件的桥梁,拱结构由拱圈(拱肋)及其支座组成。拱桥可用砖、石、混凝土等抗压性能良好的材料建造;大跨度拱桥则用钢筋混凝土或钢材建造,以承受发生的力矩。按拱圈的静力体系分为无铰拱、双铰拱、三铰拱。前二者为超静定结构,后者为静定结构。无铰拱的拱圈两端固结于桥台,结构最为刚劲,变形小,比有铰拱经济,结构简单,施工方便,是普遍采用的形式,但修建无铰拱桥要求有坚实的地基基础。双铰拱是在拱圈两端设置可转动的铰支承,结构虽拱桥不如无铰拱刚劲,但可减弱桥台位移等因素的不利影响,在地基条件较差和不宜修建无铰拱的地方,可采用双铰拱桥。三铰拱则是在双铰拱的拱顶再增设一铰,结构的刚度更差些,拱顶铰的构造和维护也较复杂,一般不宜作主拱圈。拱桥按结构形式可分为板拱、肋拱、双曲拱、箱形拱、桁架拱。拱桥为桥梁基本体系之一,一直是大跨径桥梁的主要形式。

③ 刚架桥

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连成整体的框架结构。根据基础连结条件不同,分为有铰与无铰两种。这种结构是超静定体系,在垂直荷载作用下,框架底部除了产生竖向反力外,还产生力矩和水平反力。常见的刚架桥有门式刚架桥和斜腿刚架桥等。

④ 斜拉桥

斜拉桥又称斜张桥,是将主梁用许多拉索直接拉在桥塔上的一种桥梁,是由承压的塔、受拉的索和承弯的梁体组合起来的一种结构体系。其可看作是拉索代替支墩的多跨弹性支承连续梁。其可使梁体内弯矩减小,降低建筑高度,减轻了结构重量,节省了材料。斜拉桥由索塔、主梁、斜拉索组成。斜拉桥作为一种拉索体系,比梁式桥的跨越能力更大,是大跨度桥梁的最主要桥型。

⑤ 悬索桥

悬索桥,又名吊桥指的是以通过索塔悬挂并锚固于两岸(或桥两端)的缆索(或钢链)作为上部结构主要承重构件的桥梁。其缆索几何形状由力的平衡条件决定,一般接近抛物线。从缆索垂下许多吊杆,把桥面吊住,在桥面和吊杆之间常设置加劲梁,同缆索形成组合体系,以减小活载所引起的挠度变形。

相对于其它桥梁结构悬索桥可以使用比较少的物质来跨越比较长的距离。悬索桥可以造得比较高,容许船在下面通过,在造桥时没有必要在桥中心建立暂时的桥墩,因此悬索桥可以在比较深的或比较急的水流上建造。悬索桥比较灵活,因此它适合大风和地震区的需要,比较稳定的桥在这些地区必须更加坚固和沉重。

按照桥面系的刚度大小,悬索桥可分为柔性悬索桥和刚性悬索桥。柔性悬索桥的桥面系一般不设加劲梁,因而刚度较小,在车辆荷载作用下,桥面将随悬索形状的改变而产生S形的变形,对行车不利,但它的构造简单,一般用作临时性桥梁。刚性悬索桥的桥面用加劲梁加强,刚度较大。加劲梁能同桥梁整体结构承受竖向荷载。除以上形式外,为增强悬索桥刚度,还可采用双链式悬索桥和斜吊杆式悬索桥等形式,但构造较复杂。

道路桥梁学习 篇2

一、初、高中历史学习桥梁架设的困难

1. 知识体系的衔接困难

在架设初、高中历史学习桥梁的过程中, 可以说是困难重重。很多人认为, 只要按照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教学就可以了, 这种观点从根本上来说太模糊了。历史教学必须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知识体系的构建、历史事件的衔接等一系列的因素, 尤其是知识体系的衔接。现阶段的知识体系出现了非常明显的界限, 初中和高中完全是两个体系, 中间缺乏过渡阶段, 这让学生和教师非常苦恼。虽然初中和高中都学习世界史和中国史, 但在初中是一个以大概时间先后为体系的学习, 而且掌握也比较容易, 一旦直接过渡到高中专题式复杂的体系当中, 就会造成知识体系没有办法良好地衔接。

2. 学习方法的衔接困难

历史并不像数学和英语一样有固定的公式或者某些固定的套路。对于历史的学习方法而言, 现阶段的衔接也不是特别的理想。初中的学习方法不仅统一、而且单一, 就是教师划重点, 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在升入高中以后, 这种方式被完全打破, 学生必须在短时间内将自己的记忆力和理解力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否则很难跟上教师的节奏。另一方面, 大量的试题让学生根本无从下手, 如果没有合适的学习方法, 书本上的知识只会让学生觉得和试题根本没有任何关系, 这也是成绩不高的原因之一。

二、初、高中历史学习桥梁的建设建议

1. 知识结构的衔接

初中学生知识点掌握比较零散, 多采用机械记忆法, 弄不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因而记忆效果很差。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建构知识网络和知识体系。首先理清一课各目之间的关系, 然后是一单元各课之间的关系, 再是一册书各单元之间的关系, 最后要能概括出一本书的主线及主线包含的重要事件、主要人物。例如, 初一的学生在学完中国古代史上册后, 可以以阶段尝试总结, 将不同的历史时期作为主线, 如史前期、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接着再以每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作为枝节问题进行概括总结。与此同时, 提醒学生注意内容的横向联系, 在教学中可挑选某一历史发展阶段, 分析、比较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通过纵向横向联系, 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落实到纵横联系的“知识网络”上来。这样既温故了知识、又掌握了方法, 必然为以后的高中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学习方法的衔接

高中课程更强调运用参与式、探究性学习方式, 强调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教学活动中, 初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客体地位上升到主体地位, 学生不是按照教师的方法来学习, 而是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来教学。这样, 学生就有了充足的发展空间。在学习方法上, 学生可以大胆尝试, 教师在旁辅助。抛弃原有的划重点、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 让学生将历史和现阶段的社会发展连接到一起, 将现实中的一些事件和历史进行对比, 这样他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 便于记忆。同时, 在一些固有的知识点方面, 比方说条约的签订时间、内容、意义、影响等, 这些都要加强记忆, 不能用自己话来叙述, 否则那样得不到理想的分数。还有一点就是, 经常性地组织讨论和研究, 对一些重点问题和历史上有争议的环节进行研究,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重要的知识点记住, 而且会非常深刻。

3. 心理引导

初中历史中考分值才50分, 考试对能力要求也不高, 所以学生一直以来都把它当作是副科, 不加以重视。即使是进入高中后, 一部分学生也依然认为“学习历史没有用”, 只要通过毕业水平测试就可以了。这是学生不愿意学历史、学不好历史的重要原因。所以, 转变观念, 提高对历史科目的重要性认识是学生学好历史, 适应初、高中教学的主要心理因素。所有我们初高中阶段的教师都要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和端正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态度, 以浩瀚、丰富、生动的历史知识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发挥历史作为人文学科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 让学生和社会都真正认识到学习历史的价值。

三、总结

本文对初、高中历史学习桥梁的架设进行了一定的讨论, 从客观方面来说, 历史学习不简单, 也不复杂, 关键在于掌握好“火候”。只要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提升, 将教师的角色转换做好, 在实际教学时, 适当改变方式方法, 将复杂的知识点简单化, 这样就能够在初、高中历史学习中架设出一道良好的桥梁。

参考文献

[1]徐志兰.从课标的变化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J].教育科学论坛, 2013 (02) .

[2]邵兰琴.对高一历史教学要解决初高中衔接问题的探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 (05) .

预习:数学学习的桥梁 篇3

一、用专题指导课引领

由于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不强,开始之初的预习常常摸不着头脑,在方法缺失的情况下经常显得无所适从。这就在形势上要求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的伊始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方法的指导。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以专门的预习指导课为基础,通过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明确预习的相关要求,教给学生相应的方法。

如在教学《观察物体》一课时,我在预习指导课中与学生一起完成了以下的预习任务:1、阅读:试着自行阅读书本,将能够读懂的记在心中,不懂的做出符号;2、生活:从生活中确定一个物体,试着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有怎样不同的效果;3、讨论:将自主发现的内容与身边的同学、家人交流,从别人身上获取新的信息;4、习题:试着完成书中相关的习题,不会的思考自己的阻碍点在哪里。

这样的预习指导,始终将书本作为学习的核心,通过对生活的有效链接,与别人的相互交流,还有自身的警觉性反思,形成对于书本知识的初步感知。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预习能力地不断提升,可以将预习从起初的扶助向释放过渡。可以紧缩相关步骤,形成一定的预习模式:学习什么——你会了什么——为什么这样——你还有什么没有学懂的。通过这样的模式界定,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有章可循,从而不断提升数学学习的预习效益。

二、用专项预习单辅助

随着学生预习能力的不断提升,在预习指导课的基础上,数学教师可以删繁就简,设计相关预习单,帮助学生剔除杂务,紧扣教材核心,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击中要害,做到有的放矢。设置的预习单主要以问题为核心呈现,让学生在问题的指领下展开思考,在问题的引入下嵌入教材,在问题的关照下获取信息,更在问题的引领下呈现出新的问题。对于这样的问题,笔者通过自身不断的实践认为,预习单要做到以下几点:

1、适可性。这样的问题毕竟不同于正式课堂教学中的统领性问题,这样的问题应该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要想解决问题,既要学生跳一跳,动一番脑筋,也不能难度过大,让学生失去揣摩的意义。

2、内核性。预习单中的问题必须呈现教材内容的核心之处,排除学生被旁枝渠道所干扰,从而运用已有经验直接介入知识点的核心,在核心问题的指引下,得到感悟新知、锻炼思维的效果。

3、操作性。布置预习的任务,问题单中的问题尽可能做到具有可操作性。既不能说一句了事,让学生摸不着头脑,又不能琐碎不止,毫无思考含量。而是处在难度适中,宽度适当,让学生绝具备良好的操作质感。

三、用统一流程线支撑

在越来越多的预习过程中,可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自主预习的过程模式。笔者在多年预习指导过程中,形成了看、思、做、问的预习基本形式与流程。

在学习“统计和可能性”一课时,我用以上预习流程要求孩子们做到:1、看书:你认为获得新知识的地方画下来,有不懂的做上记号;2、思考:教材中呈现的内容在生活中可以进行哪些方面的尝试;3、试做:尝试完成书本中“想想做做”的习题;4、提问: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让学生在习得新知的基础上展开思维,依据新的收获提出一个新的问题,以走向教材内容更深处。详细来说:

1、做些批注。批注的过程是引导学生养成逐字逐句认真阅读的习惯,用划线识别出教材中的重要内容,用书写所得完成自我知识更新的收获,用符号标识明确预习过程中的疑难点。这种“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提升数学预习的能力与效益。

2、做些弥补。预习过程是学生运用已知经验向未知领域挺进的重要过程,是新旧知识的交流碰撞,学生难免会在汲取新知的过程中遇到相关障碍,发现自我知识体系存在的漏洞与空白。这样的发现即便不能解决问题,也是极具价值的,这为学生课堂学习明确了目标,奠定了基础。

3、做些尝试。通透空白,明白缺陷之后,如果学生不做丝毫的努力与尝试,径直丢在一边,等待教师的讲解,势必影响学生预习的效果。反之,如果学生尝试通过积极思考来解决一些问题,既可以检查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掌握程度,更可以锻炼学生自主思考的意识与品质,可谓一箭双雕。

总之,预习是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超前性的环节,也是重要的環节,学生通过有效预习提前建立起了与教材之间的认知对话,同时也作为一座桥梁提前打下与教师对话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注重预习的训练过程提升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激发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最终提升了学生数学综合素养。

铁路桥梁上部结构检测学习心得 篇4

桥梁是确保铁路畅通的咽喉,直接影响着铁路的运营和行车安全。及时发现桥梁产生的各种病害避免各种事故的发生.已成为了当前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而作为一名高铁学子,对桥梁方面知识的求知欲也是更强的,尤其作为往检测方面发展的一名学生,对检测方面知识的学习显得更为重要。一次次的桥梁事故警醒我们,让我们在学校就培养了一种认真负责的心态,细心是我对于工作的态度。而以下的这些就是我对桥梁上部结构检测这门课学习的一些总结。

我们知道桥梁检查是由桥梁养护管理部门负责进行的日常性检查,其目的是为桥梁日常养护管理提供依据。而桥梁结构检测则是由专业人员采用专用仪器设备对桥梁进行全面结构检测,其目的是对桥梁使用现状进行总体评价,为桥梁加固改造提供准确而全面的数据。

桥梁检查,主要是对桥梁技术状况的调查,即桥梁缺陷和损伤的性质、部位、严重程度及发展趋势,找出产生缺陷和损伤的主要原因,分析和评价其对桥梁质量和使用承载能力的影响,为桥梁维修和加固设计提供可靠的技术数据和依据。因此,桥梁检查是在进行桥梁养护、维修与加固之前必须进行的工作,是决定维修与加固方案是否可行和正确与否的可靠保证,也是桥梁评定、养护、维修与加固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桥梁检测是指在桥梁检查的基础上,借助仪器,对桥梁材料质量和工作性能等所作的更加精确的检测与试验。随着桥梁建设的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桥梁结构的形式日趋复杂,经过长期使用,桥梁结构难免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损伤,于是桥梁检测就成为桥梁结构安全养护、正常使用的第二道保证措施。当今,如何对桥梁结构进行质量检测和安全监测已经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工程界研究的热点。通过桥梁检测工作实践,使我感到应加大对桥梁检测的投入,不但是资金投入,而且从科技上也要加大投入。要尽可能采用先进的仪器设备、桥梁数据分析软件,不断提高桥梁管理水平。建立专业桥梁检测队伍,桥梁检测是一项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责任重的工作,因此对桥检人员素质要求较高,既要有专业理论知识,又要能实际操作,既要能吃苦,更要有责任心。所以要建立专业桥梁检测队伍,以确保桥梁检测数据的准确性。

道路桥梁学习 篇5

作为一名高铁学院学子,对知识的渴望是理所应当的,作为检测方面的一名学生,对检测方面的知识掌握牢固,效力社会,是我们给自己周围生活,创造一个和谐安全的环境。一次次的桥梁事故警醒我们,让我们在学校就培养了一种认真负责的心态,细心是我对于工作的态度,大三这一学期,学了很多关于桥梁方面的知识,对于专业知识,我们很富有的。

铁路桥梁出现损坏的原因:

桥梁投入使用后,要经历使用荷载、超常荷载、偶发荷载(如飓风、地震等)的作用,特别是竖向荷载的重复作用,还会经受各种环境因 素,如日照、温差、冻融循环、风霜雨雪等,将会导致桥梁构件的抗力退化,特别是疲劳退化和主筋腐蚀引起的强度退化,从而导致结构受力损伤,形成裂缝。由于结构基础沉降及构件预应力损失所引起的应 力重分布,结构环境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等原因,使 损伤机理的分析日益多元化、微元化。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大型悬挂体系结构中风致振动、温度应力 等因素的日益关注,更是加剧了这一趋势的发展。

1)先进的桥面板检测系统,包括双带远红外热成像系统(利用两种不同的红外波长同时观测桥面板,检测裸露混凝土和沥青覆盖的混凝土中的剥落)、地面渗透雷达(采用脉冲雷达、人工光栅技术、先进的信号处理与成像方法,在桥梁车道中以交通速度运行、成像并提供桥面板内部的二维和三维图像)等。

2)先进的桥梁测试和健康监测系统,包括全桥监测系统的无线电发送、用精确的差分式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桥梁变形、用TRIP 钢(这种钢具有特殊的化学成分,其在晶体结构中经受与应变峰值成比例的恒定变化,其从非磁性变化为磁性)传感器对桥梁超载进行测量和监测等。

3)先进的疲劳裂纹探测和评估磁铁,包括检测桥梁裂纹用的新型超声波和磁分析仪系统、热成像系统、便携式声发射系统、无线应变测量系统、微波探测和定量分析、无源疲劳荷载测量设备和电磁—声发射传感器等。

4)先进的锈蚀探测和评估技术,包括磁漏探测技术、探测先张法压浆空隙的冲击—反射系统、埋入式锈 蚀微传感器及以磁为基础的测量系统。

5)用强迫振动响应法定量评估桥梁下部结构、用激光振动计测量斜拉索索力及量化的无损检测方法。此外,该研究计划还包括许多探索性研究,如声发射技术的基础性研究,磁力控制传感器的研究,光纤和其他微传感器的研究,用微波技术对疲劳裂纹进行探测和定量分析的研究等等。这些研究工作必将为桥梁无损检测技术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推动无损检测技术的飞跃。

检测分为几个步骤:对支座外形尺寸、外观质量和剖解检测

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篇6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自己不会那么倒霉,交通安全事故不会找上我,稍微注意一点就行了,就因为自己的麻痹大意,造成了交通事故,参加了为期七天的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学习。

通过学习了交通安全事故案例之后,一幕幕触目惊心的事件和惨不忍睹的画面在我的脑海徘徊久久挥之不去。这些事故无一例外都是因为忽视思想作风建设、忽略道路交通安全而引发的,事故的后果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在学习道路交通安全警示的现场,我深刻体会到道路交通安全就存在于我们道路驾驶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里,稍有懈怠都有可能酿出恶果。

参加道路交通安全警示教育学习后,我认识到交通安全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以人为本,安全第一”,严格自觉地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是一个机动车驾驶员最基本的义务,也是保障国家、人民以及个人财产和生命安全的必要行为。

“防范胜于未然”,为此,我今后一定要时刻紧记并严格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在思想上牢牢树立安全驾驶的意识,一刻也不能松懈;在作风上坚定贯彻谨慎行车的要求,杜绝一切不利于道路交通安全的行为。同时我也要以身作则,引导和带动周围的人共同维护好道路交通安全,切实为建设和谐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

保证在今后的行车过程中,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克服麻痹思想,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行驶。绝不酒后开车,不开“英雄车”。

陈元飞

简述初高中数学学习衔接的桥梁 篇7

一教学中的困惑

1. 初中课改的成功

我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和应用意识。所教本届高一学生在初中所使用的华东师大版数学教材注意编入饶有趣味的材料, 反映数学在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观察、概括、探索, 实验、分析、联想, “跟我学”“试一试”“做一做”等活动和环节, 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社会的联系, 体会数学的价值, 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我们不难从中考数学130的平均分、课堂上熟练地使用计算器、讨论中大胆发言的现象, 看出新课改在初中试验的成功。

2. 高中教师的困惑

我们在学校2006级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教师座谈, 调查显示, 约80%的学生认为高一数学函数模块最难学, 几乎所有学生认为高中内容比初中内容要抽象, 60%的学生认为上课听懂, 课后独立完成《作业本 (AB) 》有困难。近30%的学生学习数学热情下降。教师也普遍认为学生心算能力差, 喜欢热闹的讨论课, 但抽象的逻辑性较强的内容学习时, 表现欲减退。经过一年的学习, 两极分化严重。分析其原因, 教学过程中忽视思维方式的衔接难辞其咎。

如何降低起点, 对接初中数学, 体现新课程理念, 对一线教师而言, 无非是从教学方式入手, 而学生更受益的便是培养其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的衔接、过渡和提高。在这里合情推理和抽象概括更是架构初高中数学学习思维的桥梁, 也是降低理解难度的手段, 是学生亲近数学、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方式。

二对合情推理和抽象概括的理解

1. 合情推理和抽象概括是新课标的要求

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作为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 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课程标准》中新加的合情推理和抽象概括能力正是公民所需要的一种基本素养。

第一, 合情推理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某种情境和过程中推出可能性结论, 主要表现是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统计推理三种重要形式。

由于合情推理的运用是立足于对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得到的新知识 (即是外界添加的知识) , 且它的展开需要有情境学习的过程, 这就决定了它是初高中数学学习思维的延伸, 有助于降低新知识的学习难度, 但同时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设好思维展开的情境和过程, 联系好学生已有知识发展水平。

抽象概括能力具有三个层次的含义: (1) 从实际问题或事物中区分、抽取研究对象的数学概念和结论的能力; (2) 抽象概括数学概念和结论的能力; (3) 在现实生活中获得大量的信息并概括其观点性、结论性的能力。

第二, 合情推理和抽象概括是实现数学化、再创造过程的必然途径。数学数学化、再创造就是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 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抽象概括等活动, 去发现或猜测数学概念或结论 (即合情推理) , 进一步去证实或否定他们的发现和猜测的过程。

2. 合情推理和抽象概括是初中的延续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 (实验稿) 指出:学生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活动, 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说明合情推理能力已经有了基础。

三教学后的感悟

第一, 大胆运用感性材料, 由直观到抽象, 适当放大知识发生过程, 通过合情推理可以减轻学生学习中抽象性的难度和增强对数学本质的理解。第二, 增加课堂学生自主探究活动量, 开展合情推理和抽象概括, 可以保持学生初中数学学习中鲜活的参与意识, 真正做学习的主人。第三, 教师积极做好数学概念形成的梯度设计, 创设合情推理和抽象概括展开的情景与过程, 有利于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困难, 增加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第四, 合情推理和抽象概括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数学能力的有效手段。第五, 从合情推理迈向较高层次的抽象思维能力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高层次目标。

初中物理合作学习桥梁的搭建 篇8

【关键词】初中物理 合作学习 探析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3-0186-01

一、合作学习的涵义及基本要素

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 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 促使学生形成集体动力, 发展认知水平、合作技能和社会情感的教学策略体系。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有:(1)积极互赖——要求学生认识到他们不仅要为白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其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使合作小组的成员确信他们是“同舟共济”的,这可以通过学习目标、角色、资料或奖励的相互依赖性来保证。(2)面对面的积极互动——确保每位合作成员都能够直接交流,有效沟通,建立并维护合作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通过互相帮助去完成任务。(3)个人责任——每位成员都要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并掌握所分配的学习任务,对完成全组学习任务负有责任。(4)必要的合作技能(社交技能)——即与他人在小组中协同学习所需要的组织能力、交流能力、协调能力、相互尊重的态度等,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有效地沟通,对小组活动提供指导, 建立与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5)小组自评(集体自加工)——小组成员采取自我检查或反馈的方式评价共同活动的情况,以保持合作活动的有效性。

二、初中物理合作学习的实施要领

(一)合理分组,有效学习

合理分组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按照合作学习的理论,分组原则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小组内的成员应在认知风格、能力、性别等方面各具特色,各小组总体水平相当。每个成员都担当一个角色,如小组长(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合作,关注本小组合作情况,负责与老师或其他小组联络)、记录员(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并写小组报告)、汇报员(负责陈述小组的主要结论或答案)、噪声控制员(负责控制小组交流时的声音,在声音过大时提醒小组成员)等。关于小组的规模、成员是否固定、学生自由组合还是教师分配可根据实际教学的方便与易操作性而定,但必须符合分组原则。合作学习小组的规模是一般为6~8 人,成员在活动一段时间后调整,成员先按照分组原则和活动主题的需要自由组合再进行微调。分组时为了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组间各角色采取轮换制,使小组成为动态的小组,这样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避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二)要进行合作技能的指导

要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进行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进行基本的合作技能的训练。如在小组分工时,要教给学生分工的方法,根据不同成员的差异承担不同难度的任务。分工以后对己分配的任务要进行必要的讨论,才能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主要有以下两点:

1.帮助学生清楚地理解每种技能, 了解该技能的具体表现。如让学生“学会倾听”, 不是笼统地要求学生注意听、专心听, 而是让学生了解具体的倾听行为, 包括应该看着讲话人、用点头等表示自己在听对方讲话、简要记录别人的发言要点、听后作思考, 能够对别人的发言进行具体恰当的评价等。

2.引导学生实际练习合作技能,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成功运用合作技能。在教学中引导并鼓励学生将这些技能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在练习时确保每个学生都得到反馈。通过观察小组活动, 对学生合作技能的使用情况及时反馈意见,每个同学活动中的表现以自己的过去为参照物,只要进步了就给以肯定的评价,鼓励为主,提出希望,以帮助学生改善合作行为。

三、初中物理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开展

初中物理新教材各章节中对需要探究的物理实验和物理规律只给出了实验方法,不给出实验的结论,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教材比较重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团体协作的精神。较多的章节都有交流与讨论。教材还突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众多的事例、图片来源于生活,如:摩擦力这节中溜冰鞋、磁悬浮列车等图片都来源于生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小组合作丰富内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围绕教学内容,开展小组交流活动,有条不紊地引导学生通过交流互动,主动地、创造性地掌握知识。具体在教摩擦力这一节课时,可安排这样的活动:

活动一:先采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播放人和马驹在冰面上滑倒的录像;然后在拧紧的瓶盖上涂上润滑油,让班上力气较大的学生拧开(学生不容易拧开);再用细线拴住重物,让学生不打绳结,而将重物挂在木棍上。让学生从这些实践活动中观察发现问题,然后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为什么人在冰面上易滑倒?为什么涂上润滑油的瓶盖不容易打开?为什么拴有重物的绳子在木棍上绕几圈就能挂住?

活动二:建立在活动一的基础上,教师提出摩擦力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让学生个人自己大胆猜想,接着小组讨论, 组长总结列出学生的观点, 然后组长汇报各组猜想的情况。结果有的说与速度有关,有的说与面积有关,有的说与重力有关,有的说与质量有关,有的说与运动方式有关,有的说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总之, 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中, 合作学习贯穿了课题研究的始终。学生通过合作学习, 欣喜地体验到为共同完成某个研究课题而作出努力的那份快感、那份愉悦。通过合作学习, 初次品尝到科学探究中的那份艰辛, 懂得科学真理的来之不易。同时这种新的学习策略, 是物理教学以育人为最终目的,探讨如何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全过程的一种尝试。只要精心设计、周密组织、合理评价, 物理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就会开展的有声有色、高效而有序, 成为吸引学生迈入物理科学的一把“金钥匙”。

参考文献:

[1]郑金州.合作学习[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5.

[2]刘吉林,王坦.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人民教育.2014.2.

[3]张平,李萍,贾岩.合作互动教学模式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3.2.

道路桥梁学习 篇9

在芳草地小学,听的沙漠里的船一节课,就深有感触。对于填表格,在我们看来易如反掌,对学生来说,就很难。那位老师,教学生填表格,先做范例,教学生如何抓住句子中关键词,精炼语言再填进去,然后让学生提填。特级教师樊老师说:“如果让一个学生试填第二行,比较中使学生明白该怎样抓关键词不更好吗?如果第二部分还用表格来填,学生不就更会填表格了吗?”她的话使我明白,上课老师的引导就是让学生掌握方法,触类旁通。所以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在上跳水一课之前,在网上看了靳家彦老师教学实录。我不得不佩服名师的教学魅力。其中教学生理解词语,提问、读书、读句子,总结段意的方法处处得到体现。比如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先让学生抓住主要人物,再自读中发现每个人物在做什么,并让学生抓住准确的词去表述。例如,猴子“气”孩子,还是猴子“逗”孩子,学生抓住一系列猴子的动作的词就明白是在“逗,”从而让学生明白今后要用词准确。给我留下深刻的是理解词语的方法,如“取乐”是结合生活实际,“放肆”是查字典结合上下文,“因而”是通过换词,“显然”“更加”是通过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这些法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而且最后老师还进行归纳的总结。如果我们的课堂上把这些方法时常渗透其中,学生也就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数学重视方法,美术、音乐也重视方法,宇文内容虽然不系统,但更重视方法。学生有了学习的方法,就等于他们每个人拥有了一件法宝。这件法宝能带学生越过千山万水,渡过千难万险。教师就是把自己手中的这件法宝传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运用,使他们的学习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道路桥梁学习 篇10

City police caution 告诫drivers the roads are icy结冰的-drive

accordingly据此而驾驶

Thursday, January 24, 2013by: Kate Adams North Bay Police Service派出所

News Release 新闻发布

**********************

道路桥梁学习 篇11

关键词:空间与图形;学习障碍;生活化;操作;想象;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191-01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把“空间理念”作为了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学习内容,并明确指出;“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设计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一步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然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几何概念本身较为抽家,因而小学生在理解抽象的几何知识与形成空间观念时,由于受心理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了一些学习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辨认困难,“形”“体”不分。2、近似概念,容易干扰,如周长和面积,体积、容积等。3、缺乏空间想象力,使立体图形的平面图与立体模型存在差异。

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学生认识空间与图形心理特点,让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回归生活,突破学生的困难和障碍,使学生对空间图形的容易理解,不再畏惧,自然而然培养了学生空间观念能力,为学生架起学习空间知识的桥梁。

一、创造生活情境,促动求知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而且有必要地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学习,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拉近生活与空间图形的距离。

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结合空间与图形教材的不同内容等具体情况和条件灵活运用,让知识回归生活,创造出适合学生而富有挑战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景交融之中愉快地探索、深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空间与图形的知识。

二、挖掘生活素材,重视操作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可见儿童获得“空间与图形”知识并形成空间观念,更多的是依靠他们动手操获得。在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比一比,移一移,搭一搭等活动,调动多种感官;形成空间观念,培養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渗透数学方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但是由于学生缺乏操作动机和自主探究的意识,往往是按教师的指令进行操作,没有进行深刻的体验和深入的探究,缺乏数学的思考,动手操作走向了形式化的巢穴。因此让学生充分操作是新课程“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

操作活动是学生思维从直观形象逐步到抽象概括的桥梁。例如在教学长方体面、棱、顶点的概念时,采用操作的方法:让学生切萝卜,先一刀切下去,摸一摸什么感觉,解释这说是平面然后在这个平面长垂直切一刀,两个面就相交于一条“棱”再切一刀,三条棱就是相交于一个顶点……,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自然就理解了,面、棱、顶点的意义。这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能力的发展。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竭尽所能地结合空间与图形的某节课的特点,挖掘生活素材,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如果操作时间不能安排在课内,也可以将一些操作活动放在课前或课后让学生自己去完成,但教师一定要做好反馈评价工作,使操作活动更加有效。

三、联系生活场景,丰富想象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要概括世界的一切”。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空间想象能力。而数学空间想象能力是一种特殊的想象能力,它遵循一般想象能力的规律,数学的空间想象能力表现为,“再造想象”与“创造表象”两种能力,所谓再造想象,就是依照词的描述或根据图样,模型符号等的描绘在大脑中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四、回归生活实践,提升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教师要创设一切条件,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应用生活实际中,这样既可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在头脑中知识“再加工”,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如教学《认识方向》之后,让学生解决“设计动物园”的问题。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把各部分粘帖在相应的位置。这一过程可谓简单而有趣。接着教师又让学生介绍自己设计的动物园,介绍他的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分别有什么……学生在介绍的过程中,综合利用了学过的有关方向的知识来解决问题。通过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在头脑中已形成方向位置的观念,并懂得运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物体的空间形象,加深了对空间观念的理解,发展了空间观念。

总之,培养空间观念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仅需要有很好的空间想象能力,还需要丰富的生活经验。从而,我们应当在数学教学中做个有心人,让空间知识回归生活,为学生架起学习的桥梁。帮助学生建立起生活与概念,化抽象为具体,突破学习空间观念的困难与障碍,找准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自主快乐、自然而然中形成空间观念能力,也让学生更加乐于参加课堂的学习活动,使他们学起来更加感到自然,亲切,真实……

参考文献:

[1] 徐卫国.对新课标“空间与图形”的一点认识[J].中小学数学杂志.2004,(08)

[2] 田凤娟.浅谈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J].成才之路.2008.(17)

[3] 黄秀银.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5,(06)

[4] 吴富谦.樊冬梅.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J];小学教学设计;2010.08期

[5] 张纯武.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途径与方法[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5,(06)

上一篇:永别的初三话题作文下一篇: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