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类工程师论文

2024-08-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土木类工程师论文

土木类工程师论文 篇1

【关键词】质量问题;工程项目;无损检测;科学化方式

前言

无损检测作为工程质量检测环节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检测手段,对工程建设质量的提升和工程建设目标的达成有着重要意义。在进行工程项目检测过程中,保证其检测结果正确并准确,是无损检测的重要环节。而要保证检测结果正确和准确,提出有效的检测管理措施,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1无损检测的基本概念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一些重要行业的工程项目建设发展水平也实现了快速的提升,为了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无损检测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事实上,针对工程项目的无损检测,主要是指在保证工程器件能够完好,并进行正常使用的过程中,通过具备一定技术的检测人员运用检测仪器以及一些工艺对被检物品内部以及外部的完整程度进行相关的测试。可以说无损检测是工程质量监督中重要的一环,通过无损检测,为工程质量监督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

2影响无损检测水平的不同因素,以及相对应的管理措施

不同工程项目建设为我国现代化发展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但是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工程质量问题出现,给我国工程项目建设和我国现代化的建设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消极性影响,为了有效促进工程质量的提升,提升现代化建设水平,必须采取有效的方式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

2.1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保证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能够为实现无损检测,促进无损检测水平提升奠定基础,在工程项目检测的过程中实现质量保证体系的有效落实,为无损检测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重要的依据。在当前的`发展中,为了有效实现对工程项目的无损检测的管理水平的提升,必须切实建立完善并落实质量保证体系。在工程项目确定施工方后,相关的检测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建立行之有效的项目质量管理体系。通常情况下,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主要模式中,首先需要选拔相应的工作人员组建项目组织机构,并通过各方协商制定并健全项目管理制度,在其中对工程项目中涉及的主要质量管理进行明确,并配备相对应的文件,以备随时查找相应的质量标准。另外,在制定并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后,需要通过各种方式让所有参与工程的工作人员明确相关的制度标准,确保相关的制度能够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落实到项目发展的每一个环节,有效发挥出其作用,为无损检测管理奠定重要基础。

2.2检测单位资质

当前工程项目检测过程中,影响无损检测水平的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检测单位的资质,在招标投标过程中,会对检测单位的资质进进行筛选,检测单位的资质在这一过程中已经基本明确。但是在工程项目发展过程中,工程检测会出现各种变化,需要进一步对检测资质进行总体评估。在工程项目发展过程中,其检测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尽管检测单位的资质已经通过了相关的检测标准,但是中途依然会由于工程检测项目出现变化,检测单位在这种情况下极易接受一些新的检测任务,所以,在对检测单位资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其是否具备超过一定范围的工程项目检测进就行确认。另外,在检测单位进行工程检测的初期发展阶段,检测单位需要协同几方参与到检测中的监理公司等进行资质的申报工作,并建立相应的检测账目,对检测中的公司情况以及检测情况进行全面化完善化的记录,对未能够记录的资质检测公司应该重新进行申报,通过对其有效的管理,确保检测单位的资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无损检测管理水平。

2.3无损检测技术人员素养

无损检测相关人员的专业化素养和技术熟练程度;无损检测作为监督工程质量的眼睛,在进行无损检测过程中,检测结果的正确性和准确性是判定工程质量有效的标准,只有技术人员的专业化水平高,才能够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通过有效的管理实现无损检测相关人员专业化素养的有效提升,保证损检测结果准确性。对无损检测人员的管理主要是对其资格的管理。无损检测管理人员应该满足以下基本的条件。

①检测人员应具备国家颁发的相关行业等级证书。

②检测人员所持有的证书必须与当前行业无损检测保持统一。

③针对危险性较高的无损检测,例如射线检测人员,需要其在持有相关检测证书的同时,收到过较为全面的辐射安全培训,并持有相关的证书。

④针对特殊的检测,需要经过企业相关人员的考核,例如超声检测中,公司必须找相关的技术人员对无损检测人员自身的技能掌握水平进行有效的考核,合格才能够进行相关操作。

2.4检测设备

检测设备的状态直接影响着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为了保证检测设备始终处在较为良好的状态上,工程项目相关的检测部门应该针对检测设备建立账目,并指派专门的人员对其及进行检修以及管理。我国在针对工程项目检测设备上有较为明确性的说明。对无损检测中各种不同的设备都有较为完善的说明,在工程项目中对检测设备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针对设备运行过程中的相关标准和要求可以参照我国制定的相关标准和要求,并在检修过程中对检测设备进行有效的校准。另外,针对使用较为频繁的检测设备,企业应该对这样的设备进行定期化检测,也可以送到资质较好的计量部门进行检查,并登记其检测的周期,方便对其进行全面化的了解。

2.5无损检测工艺的相关文件

无损检测工艺中涉及的相关文件,主要是检测工艺卡以及相关的检测工艺实现方案。在无损检测工艺中,不同的无损检测单位都在逐渐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具备自身特色的检测工艺,虽然都是通用的工艺,但是需要针对具体的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方案。在不同的工程以及不同的装置上,检测过程都有着自身的特点:

①在制定无损检测方案的过程中,在满足基本的条件和标准上,对技术等级以及相应的要求进行键选择,保证检测工艺文件在编制的过程中符合要求。

②需要根据检测方案中的要求结合实际的工程特点以及工程量为其配备足够的技术人员,保证其能够有效完成对检测工艺的控制。

③在检测工艺方案的相关文件中,需要保证检测方案的神审批的各种手续齐全,根据不同工艺所编制的检测方案必须能够通过监理方面的审批,并留存相应的审批手续,最后开始进行无损检测工作,为无损检测管理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

3结语

土木类工程师论文 篇2

关键词:土木类专业,工程测量,课程改革

1. 引言

近年来, 随着测量仪器和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 工程测量对于土木类专业来说, 不仅是一门技术基础课, 而更成为本专业人员必须具有的一项工作技能。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 不仅要掌握工程测量的基础理论知识, 更要熟悉各种测量仪器的使用和操作, 同时还应该具备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在工程建设中实际应用的能力。因此, 过去的一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已不适应当前形势, 我们需要不断地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条件等, 从传统型教学向应用型教学转化, 从而适应社会的需求。所以,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土木类专业, 工程测量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非常必要。

本文结合我院土木类专业工程测量课程的特点及教学现状, 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条件、课程考核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土木类专业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案。

2. 当前《工程测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教学内容分配不合理

当前我院土木类专业工程测量课程理论学时数偏多, 实验实习学时数偏少, 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较为严重, 教学内容分配不合理, 缺乏实用性。

2.2 教学手段传统

教师在教学当中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大部分还是传统的板书授课形式, 使得学生对各种测量仪器的构造、使用方法缺乏直观的立体感, 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也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3 教学条件落后

教材内容陈旧, 新仪器、新技术介绍太少, 实验室建设滞后, 测量仪器数量不足, 现有设备陈旧老化, 实验实习场地不够规范, 无法满足实践教学和工程建设的需求。

2.4 考核体系不完善

工程测量课程对学生的考核主要采用传统的试卷考核方式, 而且考核的内容过于依赖教材, 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在考试中占据的比重很少, 导致学生只注重基础理论知识, 而忽视了实践操作环节, 缺乏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2.5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有学问有经验的老教师, 精力有限, 知识更新慢;中年教师严重匮乏;青年教师队伍不够稳定, 理论水平不高, 工程实践经验太少, 知识结构单一, 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 土木类专业《工程测量》课程改革的内容

3.1 优化教学内容

在理论教学方面, 应降低测量学理论深度, 加大应用性知识的比重。特别在当前的“大土木”环境下, 应不断增设道路工程、桥梁工程、岩土工程等内容的教授。开设《GPS卫星定位技术》和《全站仪施工放样操作》等一些选修课, 来拓展学生们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教学方面, 要求学生必须获得两方面的能力, 一是对仪器的操作、成果计算及测图技术的掌握能力, 二是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导线测量以及地形图成图内外业的完成能力。为此, 实践教学有课堂实验、集中实习两种形式。课堂实验主要是进行水准仪、经纬仪及全站仪的使用和测量方法的掌握;集中实习主要是控制测量, 使学生全面了解地形图的成图方法和导线测量计算。教师也可根据工程实例, 设计测量工程施测方案, 使学生具有工程意识, 不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

3.2 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理论教学上, 为了使学生更形象地接受知识, 教师应充分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采用Power Point多媒体课件、电视教学、录像录音、实物图片、网络远程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 通过图、文、声、像并茂的授课方式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维, 又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从而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实践教学上, 以实物教学、演示教学和现场教学为主, 同时可以联系与教学内容要求相符合的建筑施工场地, 教师亲临施工现场讲授测量方法, 让学生参观施工测量过程, 与测量技术人员交流等, 实现教学与生产相结合。

3.3 改善教学条件

选择适合学生的工程测量教材, 对原有教材进行合理地取舍、补充, 使得新教材中的新技术、新内容紧跟社会的发展。实验室增添全站仪、GPS等一些先进设备及相关的数字化成图软件, 以解决仪器数量、种类不足和软件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另外, 为保证实验实习的效果, 建立较规范的测量教学实习基地进行控制测量和地形测量, 利用取得的测量成果资料为实验和实习提供检核条件, 既能方便实践课的安排, 又有助于教师检验学生实验实习成果的精度。

3.4 采用科学的考核方法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必须改革考核方式, 完善考核制度。针对土木工程测量课程操作性强的特点, 工程测量应采用综合考核的办法, 如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笔试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等。把理论考核、实践考核、平时表现有机地结合起来, 加大实践考核的比重。如学生对测量仪器的了解和使用, 各种测量的观测方法、记录方法、成果计算, 以及一些测量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能力。

3.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师必须既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又要具有较高的实践能力, 特别是应该熟练地掌握新规范、新仪器、新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学院要支持骨干教师参加学术会议, 吸取新的理念;安排年轻教师培训和进修, 努力学习新技术、新理论;还可以去施工单位亲自参与测量工作, 全面地提高业务水平, 从而建设成一支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4、结束语

《工程测量》是实践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课程, 其改革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需要不断的探索、实践并逐步完善。因此, 这项工作应从学院做起, 从测量教研室做起, 从测量教师做起, 把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落到实处, 通过改革, 使工程测量教学不仅在基础理论上循序渐进, 而且在工程应用能力上精益求精, 使土木类专业的学生能够适应现代人才市场的需要, 成为面向新世纪的高级土木工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彭仪普.关于土木工程专业工程测量教学的体会和思考.高等教育研究, 2004, (13) 3:63-64.

土木类工程师论文 篇3

关键词 土木工程 课程设计 教学改革 钢结构

0 引言

土木工程专业课较多,基本上都有相应的课程设计。通过课程设计的练习,旨在使学生将所学的工程结构基本知识、各种基本构件受力性能及其变形规律与工程实际相关联,进而培养学生根据有关设计规范和资料进行构件设计的实践能力。①然而,根据笔者几年来的教学经历和综合调研,土木类课程设计整体质量仍然不是非常理想。既有学生学习态度方面的主观原因,也有诸如期末考试叠加等方面的客观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多年来形成的一些教学模式和方法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亟需改进。土木类专业课课程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②如何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是广大教学人员需要积极思考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1 存在的问题

目前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选题陈旧单一,抄袭现象十分严重,未能发挥学生在课程设计中的主观能动性;(2)课程设计与工程实践严重脱节,比如相当多的学生做完了梁的课程设计,但他却还未见过工程中的梁;(3)课程设计的评分标准较模糊,导致教师在评阅设计成果时不够严格,直接影响评分成绩的公正性。

就钢结构课程设计而言,钢结构课程设计的实践性很强,是检验学生对钢结构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的有效手段,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③但是钢结构课程设计涉及的学科点和知识点较多,不仅要求学生牢固掌握钢结构设计原理基础知识,而且要求学生掌握诸多相关学科的知识理论,如数学、力学和几何制图等,同时还应对工程实际有一个初步直观的了解,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④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钢结构课程设计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末,尽管与钢结构设计原理课堂教学结合紧密,但正值期末考试叠加阶段,学生疲于应付各科考试,因此用于钢结构设计的精力就非常有限,加之学生的工程经验欠缺,部分学生依赖思想严重,甚至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去应付课程设计,导致了钢结构课程设计作品整体质量不高。为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对钢结构课程设计进行了实践探索和思考。

2 探索与思考

2.1 设计题目多样化,尽量做到人手一题,避免相互抄袭

如果每个学生的课程设计任务都不相同,所给参数和内容都有所区别,其计算过程和绘图都不相同,那么抄袭现象就能有效避免。比如组合梁中主梁的设计,规定学号为奇数的学生做梁高截面改变的设计,而学号为偶数的学生做梁宽截面改变的设计;另外,将某些设计参数(荷载、次梁跨度和间距等)随学号的增减而做相应的增减。当然,设计题目也可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命题并由任课老师审核。

2.2 引入工程实例

大中城市的已建的和在建的钢结构建筑比比皆是,教师可通过课堂介绍和带领学生实地参观在建工程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对以钢结构建筑有一定认识和了解,并将课程设计原理和关键知识贯穿于工程实例之中,建立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和工程实际的链接,有利于学生将课程设计具体化,消除学生对课程设计的恐惧感。通过工程实例的引入,学生对设计对象有一个较直观的了解,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

2.3 灵活安排课程设计的完成时间

我校目前的情况是,钢结构教学一般是下半学期,而完成钢结构课程设计的时间都是安排在期末集中考试那一两个星期,学生不得不把主要精力用于应付各科考试,无暇顾及课程设计,从而严重影响课程设计质量。建议布置课程设计任务可以在期末,但提交设计成果的时间可以安排在下学期开学两周左右。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开期末考试,另一方面学生也可利用假期去工地参观学习,并进行课程设计的构思与开展,一般开学之初学生的时间相对较充裕,也有利于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课程设计。

2.4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

目前的钢结构课程设计成绩考核标准比较模糊,基本就是看看计算结果是否正确,设计步骤是否完整,图纸是否规范、整洁,很多时候教师评成绩是靠“感觉”,很少有课程设计没有通过而“被抓”的。这些都是考核体系不明确、不合理造成的,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1)课程设计考核引入课堂答辩环节。课堂答辩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也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抄袭现象。课堂答辩过程也是学生相互交流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既可以认识自己,做到扬长避短,又可以监督教师评定课程设计成绩的公正性。(2)将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期末考试成绩作为钢结构课程设计成绩评判的参考依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期末考试成绩能够较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可以折射出学生对课程设计的态度,因而增加了课程设计最终成绩的科学性和公正性。(3)将考核钢结构课程设计成绩评定标准进行明确并分条细化,做到有据可依。

3 教学实践与效果评估

将上述改革措施在我校桥梁专业2012级1班和港航专业2012级1班进行了试点实践,将应用效果分别与桥梁专业2011级1班和港航专业2011级1班的课程设计进行了比较,并把结果列于表1。

结果表明,通过课程设计题目的多样化和设计成果提交时间的灵活化,并结合工程实际,雷同率从40%左右降低到个位数,而优秀率则相反,从个位数增加到接近40%,优良率仍然维持在30%左右。显然,通过试点教学改革,一方面明显减少了学生们在完成课程设计过程中抄袭现象,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真正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设计成果的优秀率得以显著提高,全面提升了课程设计的质量。应当指出的是,由于时间关系,新的课程设计的评分标准正在建立和完善之中,预计将在接下来的两学期之内逐步建立和实施,因此本次试点仍然沿用先前评分标准。

4 结束语

本文结合我校的教学实际分析了目前钢结构课程设计存在问题,提出了几点关于钢结构课程设计的改革措施,包括设计题目的多样性、结合工程实例及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等。通过两学期课程设计的实践,虽然遇到了一些阻力,但总体效果得到了明显改善,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显著提高,并希望为土木类其他课程设计提供参考,共同提高课程设计教学质量。

注释

① 周智辉,文颖.钢结构课程设计教学探讨.陇东学院学报,2010.21(5):130-132.

② 姚惠芹,彭朝福.水工钢结构课程设计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中国电力教育,2011(2):101-103.

③ 杜喜凯,朱建波.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的改革与探讨.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4(增刊):115-116.

土木类工程师论文 篇4

一、活动主题

学风建设-让青春成为一种风景

二、活动内容

在3月20日的2018学风建设提升年中,校党委书记邹友峰寄语全校青年学生要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让奋斗成为一种信仰、让磨砺成为一种财富、让青春成为一种风景,珍惜大好时光,把握人生方向,用智慧和汗水去谱写人生新篇章。为了响应邹书记的号召,本团支部与土木1714团支部共同举办了学风建设-让青春成为一种风景主题团日活动,活动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环节为同学发言,首先是土木1714班团支部书记杜展祥带领大家学习邹书记在“学风建设提升年”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两个班长也重点讲了关于课堂规范的情况,之后其他同学也表达了自己的建议以及看法。第二个环节为你说我猜游戏,按班级分成两组,每组分别派出一位答题代表以及一位描述代表,描述代表在看到题目后,通过描述让答题代表说出题目,但描述中不能包含题目中的字,两分钟内答出题目多的班级获胜。一共进行三局,每局结束后均换代表。第三个环节为自习,在大学学习生活中,再也没有老师催着我们学习,任何时候都靠自己的自觉,因此一个良好的自己学习习惯在大学尤其重要。为了让大多数的同学能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在每天的课堂学习结束后,自己去自习室查缺补漏,认真完成作业,我们在活动前期环节结束后给大家一定的自习时间。让大家从这次活动结束之后就开始养成自我学习的自觉性。

三、活动流程

1.由14班团支部书记杜展祥带领大家学习邹友峰书记在“学风建设提升年”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2.13班组织委员李富山根据自己在院学生会的经历表达自己对于此次学风建设的建议;

3.14班班长张浩瀚对所有同学提出期盼,希望大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4.14班朱聪浩表达了自己对于良好学风建设的看法; 5.13班宣传委员谢朋哲上台发言,希望大家保持之前所拥有的良好学习习惯;

6.14班冯凯翔同学对学风建设提出自己的建议;

7.13班班长总结之前发言中的重点并对一些讲话做出补充; 8.你画我猜游戏环节; 9.全体同学自习;

四、活动意义

土木类工程师论文 篇5

关键词 翻转课堂 教学模式 基础类课程

0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在规模和数量上也有了几何级数的增长。各种土木工程新技术、新理论不断应用于工程实践,使得我国的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也要不断改革,以适应当今土木工程教育新形势。著名的土木工程专家刘西拉教授曾指出,当代中国的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应满足以下几个要求:首先,应具备比较全面的专业基础知识以适应当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即具有较强的理论功底,较多的工程经验和较好的计算能力;其次,应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话句话说,当代土木工程专业的合格毕业生应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及很强的创造能力,也要具备从当代社会特色的角度分析与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最后,也要具备较好的组织与交际能力。

当前,“慕课”、微课等创新的教学模式正在不断得到认可,同时也在促使当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做出改革。这些新的教学模式,为翻转课堂在中国高等教育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融合“慕课”、微课等创新教学方式的翻转课堂,需要大量的信息化技术支撑以及学生对此技术的掌握,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必将对我国的教学改革产生一定的影响,我国高校要积极主动地推动融入翻转课堂的实践和应用,使其早日成为我国教育的可行模式,丰富我国的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1.1 翻转课堂的“诞生”

对翻转式课堂教学最初“诞生”于美国,其最初的模式在于师生的积极互动。在北美的林地公园高中,那里的老师经常遇到这样的一个问题:学生家里离学校较远,导致很多时间都花费在了回校途中,还因为种种原因,有的学生会错过学校举办的一些活动。但是,在该校就读的很多学生因为以上原因无法紧跟老师的上课进度。

最具开创性的是,这两位逐步地以学生在家看视频听讲解为基础,把课堂时间空余出来,用来给学生解决在做作业或做实验过程中的困难。很快,这样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可,并广泛传播开来,得到学生的支持。“翻转课堂已经完全颠覆了我们常规教学方式。现在不会在课堂上耗费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来讲解。”两位创始老师如此评价。

两位老师的教学改革逐渐得到广泛关注和认可,所以经常受到同行的邀请,并向周围感兴趣的人或机构推介这种教学模式。越来越多的老师加入到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开始利用在线视频在课外向学生传授知识,课堂时间则开展互动学习和实践练习。

其实从19世纪末开始,美国学者就开始对翻转课堂教学开展广泛且深入的研究,如:在课堂教学中朗读文章及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来思考所见所闻,然后提出问题;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一同探讨所学知识;老师在课前集中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或意见,在此基础上进行教案设计与准备教学资料等。研究主要集中在实际应用层面,务求探索出在实际教学中发挥出最大作用,对课堂教学有充分补充的翻转课堂模式。得益于业界和学者的积极探索,翻转课堂很快流行起来,其影响逐渐从美国向其他国家扩散。

1.2 国内对“翻转课堂”的研究与探索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基于互联网、信息化的新型教学模式,虽然进入中国的时间较短,但是也引起我国教育界的热切关注,对其进行了较深入、系统的探索与实践。目前,在知网上搜索以“翻转课堂”为关键词的论文就有三千多篇,不包含以慕课、微课等词进行探讨的文章。除了理论研究,教育界也开展了翻转课堂的应用实践,进行试点探索的有大学、中学和中职学校,较有影响的试点分布在京津、沪宁、重庆与广州等几个区域。

重庆市聚奎中学的“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已走在全国的前列,它是“全国第一所深度运用先进信息技术整合策略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学校,该校总结出翻转课堂实际操作中3个“翻转”路线:课前4环节、课堂5步骤和6大优势。国内学者把“翻转课堂”定位为:是将数字技术整合、信息化校园建设以及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相融合的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大变革。但是,由于学者、学校等实施主体对于翻转课堂的切入点各不相同,因此实施主体的改革方向也不尽相同。比如:聚奎中学强调“翻转课堂”应内含三类翻转:(1)教育目的的翻转;(2)教育理念的翻转;(3)教学方式的翻转。行知中学认为探索“翻转课堂”是基于网络的教育模式的教学改革。上海市仙霞高中开展“翻转课堂”是侧重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升学生学习效能的提高”,其内核是基于自学知识点上的“对话、讨论与练习”。

1.3 中西方国家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和课程设置比较

西方国家的土木工程专业是以实践为目标的,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做到学以致用。在课程设置中,注重强化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英国,很多的工科院校实行的是“三明治”式教学模式,即第一、二、四学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第三学年学生被要求到公司或者企业实习,工程实践可作为工作实践经验。本科教育完成后,还要接受2年的企业培训或是2年的工作实践,或3年的博士深造,方可参加执业注册考试,取得签字权。

中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学科简介中定义:“土木工程(英文:civil engineering)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统称,它既指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保养、维修等技术活动,也指工程建设的对象。即建造在地上或地下、陆上或水中,直接或间接为人类生活、生产、军事、科研服务的各种工程设施,例如房屋、道路、铁路、管道、隧道、桥梁、运河、堤坝、港口、电站、飞机场、海洋平台、给水排水以及防护工程等。”我国土木工程专业是广泛服务于国家基础设施与民生的宽口径一级学科,包括建筑工程、土木工程、岩土工程、地下工程和道桥等二级专业方向。本专业学习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土力学和市政工程学科的基础。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与工程需要的 “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根据建设部土建类土木工程专业教育指导委员提出的土木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基本规格和指导性计划,目前国内绝大多数高等院校都采用的是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这一模式,可以看出,高校教学计划中基本包含以下主干课程,三大力学、建筑材料、项目管理、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2 土木工程基础类课程新教学模式的探索

土木工程是一门工程应用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土木工程的起源是通过各类人类工程活动,不断归纳与总结各类成功与失败经验,特别是在吸取失败教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自从18世纪初,以牛顿和伽利略为代表的近代土木工程实践相结合,逐渐形成系统基础理论的学科。自此,土木工程才逐渐从工程经验过渡并发展成为一门学科。回顾整个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历史,实际工程实践经验往往先行于理论,各类工程失败经验往往能触发新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如今,还有很多工程问题的处理,仍然依靠广大工程师的实践经验。

自建国以来,我国高校工科生的培养模式主要参考苏联模式,即:专业划分过繁,学科交叉性较少;重点培养学生自然科学知识与专业基础知识,重视理论联系实践,而对相关的新发现新领域缺乏应有的重视,对工程实践的课时安排相对较少;主要以教师单向授课为主,没有重视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在实行改革开放以后,这种教育模式的不足不断凸显,教育与实践脱节,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适应社会工作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因此高校教师必须不断分析与探索,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令人欣慰的是,高校人才培养新模式已经初步形成,并在不断修正与完善。

翻转课堂等新模式的出现,正式对于全国的教育模式探索的有力补充。它的出现为传统课堂的创新、学生活力的激活,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除了基础教育外,在专业教育上,在土木工程专业,也可以开始相应的探索。对于任何新事物的研究,从源头认知、挖掘及摸索是根本。

2.1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在如今科技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教育也必须跟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发展,翻转课堂模式便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和进步,这能让学生能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而不是一味地被动接受老师的灌输,各种学习网站提供了丰富的课程,学生可以在网上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利用教学视频,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进度,完全可以依照自己的弱点或者兴趣去学习,不受时间地点限制,而且可以线上和同学或者老师进行交流答疑互动,对于课程的问题可以即时沟通,不会受时空因素的影响,自主性和实时性很强。

2.2 增强学习的互动性

全面提升了课堂的互动是翻转课堂最大的优势所在,主要体现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

因为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主要是课外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进行答疑互动,所以,教师的任务就是增加课堂的互动性,针对多数同学遇到的问题,大家可以一起讨论解决,这也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教师更多的是作为一位观察指导者,由于互动性的增加,教师可以更加了解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帮助,这也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

教师在观察的过程中可能会注意到学生自创的学习方法、自发组成的学习小组,学生们彼此帮助,相互学习和借鉴,而不是完全依赖老师。这样,老师把更多精力放在引导上,促进他们更加开放地学习,真正理解课堂内容,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老师就会给予学生们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学习与指导的循环。

2.3 形成教师―学生―家长交流新模式

翻转课堂同时改变了教师与家长交流的内容。在翻转课堂后,家长们对于孩子的学习情况有了更加清晰、直观的认识,可以帮助理解教师的教学。

学生不学习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比如:他们贪玩?他们学习能力不一样,有的跟不上老师进度,所以产生厌学心理?他们的基础知识学得不牢,所以感觉学习很费劲?亦或是他们有什么个人问题干扰了他们?教师和家长都需要找到学生不学习的根源,然后对症下药,采取必要措施来让学生回到学习的轨道。

翻转课堂是一种方式方法,增加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双向互动和自主化的学习时间;是让学生对自己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负责的途径;使课堂的内容得以长期保存,可用于复习或补课的学习;是所有学生都可以主动学习的课堂;更是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互动性、自主化教育的学习。因此,翻转课堂的内涵涉及了师生关系、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目标等多个方面,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出现的一种符合世纪信息时代学习者特征的学习模式。这种模式应用于土木工程专业基础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能使土木工程学科学生从繁重的通识教育课时中脱身,把线下面对面的课堂教学用于专题讨论课、个性化培养及工程实践。

结语

土木类认识实习报告[范文] 篇6

学院:水利与*****专业: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班级: 01 学号: 20090460***学生姓名:* * *指导老师:王*、董 **实习学期: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一、单位介绍

中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是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为完善市场竞争战略格局,经国家批准成立的国有控股大型企业,注册地在河南省郑州市。集团公司具有铁路工程、房屋建筑工程、公路工程等工程的施工承包资质,获得包括质量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等多项标准认证。

二、实习主要过程

采用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方式,校内部分首先由院领导组织大家参加实习动员大会,为将要开始实习的我们作动员。校外部分由老师带队,同学们进入施工现场进行实践和参观,并且从中得到实际的经验。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本专业的主要施工内容,为自己能顺利与社会环境接轨做准备。

三、实习主要内容

在两天的认知实习时间里,我们冒雨参观了四个工地,有了近距离接触实际工程和与工程技术人员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很难得,有了很多的收获。

9月6日下午,我们驱车前往了位于郑州地铁二号线上的向阳路地铁站。地铁二号线全长9.43公里,共设站6座,向阳路地铁站是2号线的最后一站。进入地铁站施工现场,我们每人都戴上了安全帽,由指导老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带领下参观了施工现场。工地施工安全把的很严,工地分为材料存放区、加工区、休息区、施工区等不同区域,井井有条;现场每个人都必须戴安全帽,保证了大家的安全;施工明示牌将不同的工种分成不同组,上面有每位工人的名牌,名牌两面的颜色不同,下基坑施工的工人要将名牌翻过来,这样管理人员就可以实时掌握施工人员的具体人员和数量,方便了管理。现场主要是一个大的基坑,基坑一共分三层,施工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在现场我们同学向技术人员咨询了有关地铁建设造价、盾构施工、地铁的通风、列车运行和修理等诸多问题,得到了技术人员的专业解答。在互动交流中,我们有了地铁设计施工概况的大体印象,充满了学习的兴趣。

9月7日上午,我们冒雨前往了位于107国道旁的一处高铁施工站。在高铁施工现场,我们对建设中的桥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桥为悬臂桥,设计跨度为80米。因为这种结构的桥梁跨度可以达到200米以上,所以有些同学对这一长度提出了疑问。现场的技术员解释说这是综合各方面因素的结果,跨度增大可以节省一部分的材料,但是却延长了施工工期,影响了进度,造价也不能得到降低。之后他耐心地解答了同学提出的很多问题,大家都受益匪浅。中午,我们来不及吃午饭就匆匆前往了中牟县一高速公路制梁场,在那里一位负责人详细的向我们讲解了制梁的工序,参观了龙门吊,模板和预留的管道钢绞线等等,最后还向我们讲了有关混凝土配合比的一些注意问题,我感到自己知识还是学的很不到位,以后要加强学习和理解。最后一站是郑民高速中牟段一立交桥施工站,看着宽阔的公路,感觉很亲切。我们听技术人员讲解了这段道路的设计标准,又实地观察了边坡的治

理和桥梁与高速路接口的处理,有很大收获。最后由于时间原因,我们恋恋不舍的离开了工地,结束了为期两天的认知实习。

四、实习中的主要收获和体会

实习是每一个大学毕业生必须经历的过程,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实习又是对每一位大学毕业生专业知识的一种检验,它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既开阔了视野,又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我们走向工作岗位的第一步。通过实习提高自己的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同时理论联系实际,让自己迅速适应社会,跟上信息技术前进的快速步伐。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学校与社会的沟通,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业务水平,尤其是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以便培养自己成为能够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努力成为为社会有用的人才。每个人都应该树立一个长远的目标,然后制定几个近期的目标。在日新月异的市场中发现 机会,把握机会。要不断地学习,不论是在校园还是在社会,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充实自我,是自己能经得起考验。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两天的认知实习结束了,但是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在遇到一个陌生麻烦的问题,要做的不是考虑到完成不了会如何如何,我们必须给自己建立起很好的自信,“自信是成功的一半”,自信的人是不会不困难和压力轻易打败的,要相信机遇总会特别照顾那些自信的人的。为了理想要勇敢的扬帆前进。初出校园,我们的经验真的是很少,所以对待每件事我们都应该力求 尽善尽美。不要胆怯,我许多成果使我们拼出来的,正所谓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能怕吃苦。只有苦涩的汗水才能换来香甜的秋实是不变的道理。

土木类工程师论文 篇7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需求分析

大学的主要功能是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 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更是肩负着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崇高使命。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2010-2020) 年》 中提出了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 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一、人才培养差异化发展需要分类培养

本文基于河海大学这一水利类专门性大学开展论述。 除少数公办综合性大学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外, 绝大多数专门性大学都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 相同的培养目标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样性的需求, 并且要解决市场人才供需过程中的结构矛盾, 对于专门性大学来说需要实施差异化发展的战略来适应人才市场及自身的需求和变化。

这种差异化发展战略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另辟新径开设新专业或者新的专业方向;二是重新制定培养模式培养原专业的学生。 由于受到中国高校专业目录和教育行政部门对专业审批的限制, 重新开设一门新的专业或者寻求一个新的专业方向困难重重, 难以突破。 同时, 由于受到这些限制, 高校在新专业的设置和建设上顾虑重重。 因此, 对于专门性大学来说, 要想实现差异化发展的战略目标, 只能从培养模式的重新制定寻找突破口, 用具有专业特色的培养模式来体现人才培养的差异性, 从而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 进而提升学校的人才培养竞争力。

二、人才分类理论说明必须分类培养

当今社会对人才进行了分类, 一类是学术性人才, 主要从事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工作;另一类是应用型人才, 主要从事应用前者的研究成果为社会直接谋取利益的工作。 作为专门性大学, 河海大学水利类土木类硕士研究生中大多数人是属于应用型人才。 但是他们在职务内涵、承担的工作任务上各有不同, 有的人主要负责项目的设计和规划, 有的人负责水利类相关产品的生产、建造和安装等, 还有的人负责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因此, 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时候还需要进一步细分, 如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 这三种类型的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不同的侧重点, 如技能型人才在培养的时候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对于机械或者工具的使用能力等方面, 这是有别于工程型人才的。 但随着社会发展的复杂化和综合化, 应用型人才所细分的这三个类型还存在着交叉重叠。 例如, 作为工程师不仅仅需要对项目进行设计和规划, 还需要懂得一部分生产技术方面的知识, 否则他的设计容易与现实脱轨。 因此, 在水利类土木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面需要进行分类培养, 根据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不同的培养方式, 以适应他们未来的职业需求。

三、市场迫切需求专门性人才

当前, 我国经济相对较发达地区的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结构已发生了很大变化,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使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 大量的企业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具有更好的理论和更强的实际工作能力, 能够把技术进步转化为工艺流程、把宏观决策转化为微观管理。 这种人才既要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 又要能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不仅有较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组织工作的能力, 还应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 而来自企业的调研却表明, 此类高层次技术人才严重匮乏。

因此, 随着社会的不断推进和发展, 国际化交流的日益频繁, 综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已经被当今社会和高校作为学生培养的目标。 综合型高素质人才在人才市场的需求度很高, 容易获得社会较高的认可度, 对于自身来说也有较好的职业发展前途。 许多高校, 特别是专门性大学一直在探索如何更好地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 包括人才培养的途径、模式等方面。对于河海大学水利类土木类硕士研究生的分类培养必然的趋势, 不仅停留在表层的、非系统性的尝试, 更是要形成科学的“ 分类培养、因材施教”有效机制, 从而满足社会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 更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理想目标。

参考文献

[1]李俊龙, 张天保.基于学生差异化发展的人才分类培养体系的设计和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 2012 (10) .

[2]夏建国.基于人才分类理论审视技术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5) .

土木类工程师论文 篇8

关键词:土木工程;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指标;评价

为了对土木类本科生创新与实践能力作出客观的评价,为土木类教学改革提供可靠的依据,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本课题组于2007年在黑龙江省教育厅申请立项了题为“土木类本科生创新与实践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的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在研究过程中,为了确保土木类本科生创新与实践能力评价的可操作性,课题组研究了创新与实践能力评价体系指标的量化方法和具体的评价方法。通过对在哈尔滨市相关院校土木类师生问卷调查,验证了评价体系指标量化的可靠性,并对下一步运用该评价体系评价土木类本科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具体方法进行了探索。

一、土木类本科生创新与实践能力指标量化方法

本课题运用李科特五级量表,结合在哈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以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工程学院和黑龙江科技学院5所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和本科生的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根据对5所院校学生和教师问卷情况,确定了“土木类本科生创新与实践能力指标量化方法”,从而为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1.观测指标的确定方法。

本课题通过提取测量变量的主成分来确定二级评价指标。具体方法:运用SPSS软件首先对选取69个变量进行KMO检验和Barelett球度检验,然后,对这69个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对于因子的负荷大于0.4的变量予以保留。最后提取出了12个独立的共同因子。分别命名为“表达能力”、“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学习能力”、“知识基础”、“思维能力”、“创新技能”、“独立工作能力”、“协作能力”、“团队意识”、“知识积累能力”、“主动实践能力”。根据这12项二级指标运用上述同样的方法,再提取出2个一级指标,即:“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形成了“土木类本科生创新与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2.二级指标权重确定的数学模型方法。

设计评价指标集:

定义主因素层指标集为4个一级指标U={U1+U2+U3+U4},权重分别为An。

定义子因素层指标集为12个二级指标,按照4个一级指标分别构成4个子因素层指标集,权重分别为Ak。

定义评语集C及评语集的数值结果。评语集可为“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赋值为“100,85,65,55,35”。

确定评价矩阵:Rk=r11r12r1nr21r21r1nrm1rm2rmn

其中rij表示子因素层指标对第级评语Cj的隶属度,其确定方法是对专家的评分结果进行统计整理。有:r=Cij/C j=1,2,… ,n

模糊矩阵的运算:

对各自因素层指标的评价矩阵做模糊运算,得到主因素层指标对于评语集的隶属向量Sk

Sk=Ak×Rk 记:R

对R进行模糊矩阵运算,得到目标指标对于评语集的隶属向量S。

S=A×R=[p1,p2,… ,pn]

当pj≠1时,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隶属向量,表示主因素层指标集对于评语集的隶属度。根据最大隶属原则,即可判定创新与实践能力的程度。

二级指标确定后,根据排序法确定指标权重的要求对这12个二级指标进行调查问卷。抽样方法、样本结构和样本数与第一次一样。确定了二级指标权重后,便可以计算一级指标的权重。有关计算方法参见本课题组发表的文献。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结果如下:

(1)创新能力权重为0.55。其中:表达能力权重为0.10;计算机能力权重为0.05;外语能力权重为0.06;学习能力权重为0.09;知识基础权重为0.09;思维能力权重为0.06;创新技能权重为0.10。

(2)实践能力权重为0.45。其中:独立工作能力权重为0.06;协作能力权重为0.04;团队意识权重为0.11;知识积累能力权重为0.11;主动实践能力权重为0.13。

二、土木类本科生创新与实践能力评价方法探索

创新与实践能力评价共分“辅导员评价、课程成绩评价、专业教师评价、现场测评和学生自述”等5部分。每个部分的评价都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打分,优秀:90~100分;赋予特征值:“5”。良好:80~89分;赋予特征值:“4”。中等:70~79分;赋予特征值:“3”。及格:60~69分;赋予特征值:“2”。不及格:0~59分;赋予特征值:“1”。

评价的具体方法:

1. 辅导员评价。采用由学院团委组成的评议专家组,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对被测评的学生进行打分。测评的观测变量为:“文化活动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社会调查能力、个性发挥能力、策划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控制能力、分工合作能力、注重集体智慧的形成意识、团队成员相互理解意识、团队成员共同作战意识、成果共享意识。”

2. 课程成绩评价。采用调查统计被测评的学生学习成绩单,对测评观测变量“土木工程基础知识水平、土木工程专业知识水平”进行评价。

3. 专业教师评价。采用由专业教师对被测评学生进行打分评定。测评的观测变量为:“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能力、课程演讲能力、完成课程论文能力、土木工程专业外语、发现问题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善于标新立异、土木工程边缘学科知识、土木工程前沿知识水平、土木工程程序设计能力、工程管理开拓思维能力、项目管理中观察问题能力、项目管理中分析问题能力、管理机制创新能力、创新方法的研究能力、完成专业课程设计能力、课程实习掌握知识能力、岗位实训能力、认识实习中掌握知识能力、生产实习中掌握知识能力、毕业实习中掌握知识能力、探索性学习能力、工程实际知识的接受能力、工程实践经验的积累能力、掌握“三新”的能力、土木工程实践问题质疑、土木工程实践问题观察、土木工程实践问题解决、土木工程实践协同工作、工程实践小组领导能力、深入工程设计的实践程度、深入工程施工的实践程度、探索性工程实践能力、专业基础理论的应用能力、专业课知识应用程度、土木工程实践问题观察”。

4. 现场测评。采用学院评议专家组对被测评学生进行当场命题和上机实际操作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测评。测评的观测变量为“计算机应用技巧、土木工程设计软件、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土木工程施工管理软件、土木工程施工监理软件、网络应用、外语交流、外文文献阅读、工程管理专业外语、信息检索能力、直觉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想象能力、批判思维能力、灵活思维能力”。

5. 学生自述。采用由学生展示和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原件,由学院测评专家组根据项目成果等级对学生进行测评。测评的观测变量为“发表论文、取得科技活动奖励、取得专利的能力、土木设计创新竞赛能力”。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项目编号:3980)

参考文献:

[1]张爱民.土木类本科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评价体系的构建[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九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

[2]刘焕亮.创新本科应用型专业生产实习管理机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4(2).

[3]孙波,杨欣虎.大学生创新组织培养的评价体系研究[J].发展战略,2007(1).

[4]常亚平,侯晓丽,刘艳阳.中国高校大学生求学满意度测评体系和评价模型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7(9).

[5]王家祺,曹颖颐.大学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8).

[6]吴祈宗.系统工程[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计算机科学系毕业生自我评价下一篇:撤消留校查看的处分撤消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