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拓宽培训方式

2024-07-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创新拓宽培训方式

创新拓宽培训方式 篇1

近年来,江苏省沭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制定的“富民、壮村、兴乡、强县”的经济发展规划,牢牢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条主线,不断加大信贷支农力度,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在大力投放农户贷款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推广“大三农”贷款业务,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有效地解决了贷款“担保难”问题,不断满足客户有效资金需求,为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助推作用。截至2006年10月末,全县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161292万元,比年初增加40474万元,其中:农户贷款余额142768万元,比年初增加37045万元,各项贷款余额占全县金融系统贷款余额总额的41.49%,当年新增贷款占全县金融系统贷款新增总额的68.14%。

一、改善支农服务方式,积极为“三农”服务

为了寻找信贷支农新的切入点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该联社在坚持效益和偿还原则的前提下,进一步简化贷款手续,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担保难”问题。采取的主要工作措施: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了不误农时地支持农民做好春耕备耕工作,每年初该联社都把支持春耕生产摆在信贷工作的首位,对春耕生产资金做到计划早安排、资金早落实、贷款早发放,争取工作主动。并通过以会代训的形式,加强对信用社干部、职工的思想教育,使全体员工特别是信贷人员认识到规模出效益,服务“三农”才是信用社生存和发展的唯一选择,消除“惜贷、恐贷”的思想,从而由“要我放”转变为“我要放”的局面。

(二)简化手续,方便农户。一是大力推行农户联保贷款业务。为解决农户担保难和信用社放款难的“瓶颈”矛盾,实现更高层次的金融服务,在全县继续大力推行农户联保贷款业务,2004年1月份印发了《沭阳县农村信用社农户联 1

保贷款知识问答》宣传单10万份,进行散发宣传;截止2006年10月末,全县信用社已建立联保小组31730个,联保贷款余额47170万元,比2004年初增加19650万元。二是大力推广“贷款证”业务。截止2006年10月末全县信用社发放贷款证43250户,贷款金额43986万元,比2004年初增加33428万元。三是推行小额信用贷款服务方式。对符合贷款条件,信用观点较好的农户,贷款额度在3000元以内的实行信用放款,为农民提供及时、方便的金融服务,极大地简化了农民的贷款手续,方便了农民借贷。

(三)改进作风,树好形象。在贷款发放中,该联社要求信贷人员发扬“背包下乡,送贷上门”的优良传统,积极深入村组从建立分管村组农户经济档案着手,主动和千家万户农民交朋友,及时掌握农户资金需求状况,切实转变“官商”作风,主动将贷款手续做到农户家中,把钱送到农民手中,树立了农村信用社的良好形象。该县扎下信用社为了适应农民作息习惯,还经常利用晚上登门造访,去年以来共走访农户1258家。为方便客户贷款,解决贷款发放过程中存在的不正之风,2005年6月份该联社向社会隆重推出“便民服务卡”10万张。该卡集咨询、服务、监督于一体,极大地方便了客户贷款,同时也能有效减少我社工作人员在贷款投放中的吃、拿、卡、要等违纪行为,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欢迎,更被农民朋友称为“信贷110”。

二、开展信贷支农工程,带动产业结构调整

为了进一步提升信贷支农服务水平,更好地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2005年初该联社认真贯彻落实宿迁银监分局关于《宿迁市农村信用社开展信贷支农“十百万”工程指导意见》的通知精神,以“十百万工程”为突破口,以支持农民发展特色农业作为信贷支农切入点,大力扶持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和创汇农业发展。

(一)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特色农业。一是抓住时机,适时投放。2005年以来累计投放粮食种植业贷款8920万元,积极支持农民购买优良籽种,发

展高效粮食种植业,有效地促进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二是充分发挥信贷杠杆作用,引导和支持农民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2005年以来累计投放贷款10520万元,支持新河、颜集、庙头、扎下等乡镇发展花卉种植业,使花木产业逐渐成为全县农业经济的主导产业,全县花卉种植面积达30万亩,花木从业人员13万多人,常年从事花木经销的经纪人达1.5万多人,部分花卉苗木已进入了德国市场。新河镇是全国有名的花木之乡,素有“花卉第一镇”之美誉。2004年5月2日,国家主席胡锦涛亲临沭阳视察时,还专程参观了该镇周圈花木盆景长廊,周圈生态花卉苗木盆景市场,已被确定为全国农业旅游观光示范点创建单位。

(二)重点突破,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2005年以来该联社紧紧围绕信贷支农“十百万”工程,确定支农重点,制订了支持计划,并明确了责任人,纳入目标考核。一是培育涉农龙头企业,重点支持的10家涉农龙头企业贷款1305万元。二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形成规模经济。重点支持农副产品特色基地、加工、专业协会等各类组织20个形成示范效应,引导农村经济向产业化发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支持农民立足本地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

三、不断创新信贷服务,积极支持小企业发展

随着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融资难一直困扰着中小企业的规模发展,成为制约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瓶颈。如何跳出“小三农”的圈子,实施“大三农”发展战略,让中小企业“吃饱喝足”,该联社采取的主要工作措施是:

(一)加强与担保公司合作,拓展小企业贷款营销空间。2005年以来,该联社结合本县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面对纯农户贷款需求趋于平稳的实际,积极拓展贷款营销空间,出台了《沭阳县农村信用社大额贷款管理办法》、《沭阳县农村信用社乡(镇)中小企业担保有限公司会员贷款操作规程》、《沭阳县农村

信用联社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担保贷款操作规程》等管理办法,积极与县(乡)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合作,大力发放“大三农”贷款,竭力支持全县中小企业、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该联社贷款规模的有效扩张找到了出路,取得了“多赢”的效果,受到企业和地方政府的一致好评。目前, 该县已正式成立了21家乡(镇)中小企业担保有限公司,担保公司担保贷款余额已达成7572万元,运行状况良好。另外,该县财政局还出资2000万元组建沭阳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截止2006年10月末,该联社营业部投放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担保贷款余额已13545万元。对支持中小企业、扶持民营经济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而使企业、信用社、担保公司三者相互依靠、共同发展,开创了新的融资担保形式,架起了银企两者间的桥梁,为解决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开辟一条绿色通道。

(二)利用企业家协会平台,做大做强小企业贷款。目前,江苏省沭阳县企业家协会成员已达50家,沭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是该县金融机构中唯一参加企业家协会的单位,入会已以来,充分利用企业家协会的资源优势,主要采取“一个利用、两个提前、三个优先”,做大做强小企业贷款。一个利用。即充分利用企业家协会这个平台,积极参加企业家协会举办的各种活动,从多方面、多渠道地了解全县小企业的发展趋势和资金需求状况,宣传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政策原则、金融服务优势等,努力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达到相互支持,共同发展。两个提前。即针对小企业贷款“小、频、快”的特点,专门组织人员对优质客户提前建档、提前授信。全面了解和掌握优质小企业的生产经营、财务状况、管理水平、信贷需求、发展趋势等情况,为下一步贷款投放打下了良好基础。目前已建立小企业档案950户,在建立档案、信用评级的基础上,对小企业贷款实行授信,采取“一次核定、随到随用、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信贷管理模式。今年以来,共对178户中小企业进行了授信,总授信额度达15413万元。其中最大单户授信额度达500万元、最长期限为3年。三个优先。即对同时申请贷款的优

创新拓宽培训方式 篇2

1 当前农机培训工作面临的问题

1.1 培训生源短缺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实施, 一直由农机监理部门管理的低速货车和三轮汽车交由公安交警部门管理, 农机监理部门对其失去了管理权、培训权。随着业务的大部分移交, 就更是雪上加霜, 面临着存亡的危机。培训生源缺乏强有力的组织手段, 同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对农机管理部门管理拖拉机的行为也由原来的全方位管理变成了静态管理, 对违章农机查处面缩小, 主动参加年审年检的人员逐年减少, 培训生源就更得不到保证。

1.2 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安全观念淡薄

一些驾驶操作人员误认为农机从事农田作业, 只在个别时间上公路行驶, 大部分时间都闲置在家, 没必要挂牌入户、参加技术培训、办理驾驶执照。更有甚者, 无视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 违章载人、载物, 置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于不顾。

1.3 农机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 各级财政对农机培训学校投入较少, 培训经费严重短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跟不上, 教学设施、电教设备陈旧, 现代化教学设备配备不足, 教学手段落后, 现有教材内容过时、教具老化, 已不能满足现阶段农机化技术培训的需要, 严重影响了农机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1.4 农机教学人员知识老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农机化技术水平也随之迅速提升, 高新技术在农机产品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农民对农机技术的认识水平越来越高。但是, 由于农机培训学校经费的短缺, 导致农机教学人员得不到及时进修, 农机化专业技术知识滞后于新时期农机化技术发展水平, 无法满足农民的求知要求。

1.5 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和培训手段与农民的需求不适应

有的培训内容理论性太强, 内容抽象、不直观, 偏重理论讲解, 结合实际机具演示操作、故障排除内容偏少, 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有的培训内容太宽泛, 针对性不强, 导致培训的效果不佳;加之培训方式和培训手段没有创新, 没有考虑农民在时间和交通上的不便, 这些都影响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2 当前搞好社会化农机培训工作的对策

2.1 积极争取政府更多的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已经明确了农机培训工作的目标任务。因此, 要采取多种途径, 争取各级领导的支持, 从而解决办学经费问题, 积极争取把农机教育培训所需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并随着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长, 农机教育培训设施基本建设项目也要争取列入地方政府的基本建设计划。政府应从人、物、财和政策扶持等角度全面提高对农机教育培训的投入。加大农机培训投入, 提高农机培训质量, 既对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就业渠道、提高农民收入等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又可以体现政府形象、提高人民对政府的满意度。

2.2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机培训队伍

农机培训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具备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必须精通农机技术方面的业务知识, 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 适宜从事教育工作, 能够担负农机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教学工作任务, 能够回答和解决机手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必须具备多种教学能力;必须加快知识更新的步伐, 了解农机新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为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机培训队伍, 建议做好以下几点: (1) 坚持吸收高学历、高职称和教学经验丰富的同志充实到农机培训队伍中, 提高资格达标率。 (2) 组织好教师进修学习和观摩竞赛, 参加各种实践技能操作培训。 (3) 加强对教师的管理, 要通过对其政治思想、工作作风、业务水平、业务能力、教学实绩、履行职责等多方面的考核, 促进教师积极性的发挥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4) 实行持证上岗, 在业务上严格要求, 工作中大胆放手, 生活中多加照顾。 (5) 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 不断激发教师的最大潜能, 建成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2.3 创新培训方式和培训方法

要树立农机化培训社会化服务的意识, 既要立足农机, 也要走出农机, 根据本区域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提供服务;培训内容要与区域产业分布特点, 农机化科技推广工作的主推产品、主推技术紧密结合, 培训内容的确定要以当前农民最需要的为重点。突出为基层、为机手服务的主题, 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路子, 充分发挥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的作用, 把培训班办到乡镇, 方便机手参加教育培训;可以采取田间学校的培训方式, 以农民为中心, 以田间为课堂, 通过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等, 充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作用。在培训的途径上, 力争做到“五结合”, 即农机培训与农机监理工作相结合、农机培训与推广工作相结合、农机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相结合、农机培训与农机销售市场生产企业相结合、农机培训与社会办学相结合;在现阶段,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还应该与农业相关大中专院校加强联系, 争取和他们联合办学, 提高农机培训的档次和规模。

2.4 借助各方力量开展农机培训

农机培训应借助以下力量开展培训: (1) 农机生产企业的力量。农机培训学校可以联合农机生产企业的技术和维修人员参与该农机具的技术培训; (2) 农机销售部门的力量。面向市场搞培训已成为农机培训学校新的发展增长点, 故应加强与农机销售部门的联系, 这样既可以了解农民的农机需求, 又可以掌握农业机械的分布情况和使用情况, 从而使培训更有针对性; (3) 农机推广部门的力量。农机培训学校应密切与农机推广部门的联系, 使培训与技术推进相结合, 对新技术进行超前培训, 不断扩大培训服务的领域, 促进农机化科技工作的深入开展, 为农民增收服务; (4) 乡镇“农民之家”的力量。农机培训学校要主动联系各乡镇“农民之家”, 借用他们的学习生源和场地开展农机技术培训; (5) 农机监理部门的力量。农机培训学校应加强与农机监理部门的合作, 搞好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同时, 为了减少交通事故, 确保农机安全生产, 可由监理部门出面, 培训学校积极配合, 对违章行车受到查处的机手举办安全教育学习班; (6) 借助学员的力量。如对耕作机械操作手的培训, 在实习地块的落实、实习车辆的租用等方面, 均可以借助学员的帮助得以落实。

2.5 合理设置培训时间和培训内容

农机培训的主体和最终目的在于农民。所以, 培训课程的时间安排和内容设置必须以农民的意愿和具体情况为前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实施“订单式”授课。根据学员个体或团体自身的个性需求, 采用单独授课和分开授课的方式来更好地完成培训工作, 获取更佳的培训效果。一些脱离农业生产操作实际的课程内容, 必须及时地更新、更换。可以在学员中进行意愿调查, 依据调查数据对内容进行科学地调整和优化。对于学习层次不同的学员, 要安排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而且, 一定要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培训, 以使独立、个性的不同学员都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6 建立农机培训良性发展保障机制

实施先培训后补贴的政策。政府为鼓励农民购买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 对购机者有一定的购机补贴。建议政府部门作出相关规定, 购机农户必须经过农机校的相关技术培训方可享受补贴, 以确保他们能使用好农业机械, 促进农机安全生产。

2.7 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机技术培训

创新拓宽培训方式 篇3

立足农村办学与校长培训现状,确定课题

2005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是农村教育,尤其是村级小学的办学质量更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而在此时,哈尔滨市阿城区的新课程改革实施已经进行了三年,普通培训所提供的共性理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校课程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校长作为新课程改革的第一责任人,是学校管理的领军人物,在课改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调研充分了解到村小校长外出学习机会少,即使学到了先进地区的课改方法理念,也会因为经济条件限制而无法应用,因此我们确定了《创新校长培训方式,提高村小校长培训的实效性》课题。

在研究与工作中,探索培训的有效途径

1.调研村小校长的基本情况,确定培训思路

首先对村小校长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了解校长的培训需求。

调研后我们发现:村小校长的平均年龄45.5岁,年龄整体老化,同时也有一批新上任的年轻校长,呈现年龄两极分化;村小校长的任职年限平均为8.9年,由于地域的限制,村小校长是阿城区校长队伍中流动性最小的;他们的学历复杂,木科、专科、中师均有,中师占28.2%;村小校长中学历、年龄成反比例。村小校长的职称偏低,男校长居多。他们希望在培训中获得学校管理最实用的操作方法,得到最直接的指点。

在职提高培训是提升村小校长引领新课程能力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培训提高村小校长的业务素质,要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就必须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培训的针对性。因此根据课题研究方案和调研情况,把培训思路确定为“以问题为木的双主方案”,即以村小校长在学校管理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为培训内容,在培训中体现村小校长的主体作用,调动校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2.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创新培训形式

(1)立足常规培训提高校长的基础理论素养。我们依托“十一五”常规培训,建立村小校长培训班,在培训管理上,严格各项规章制度,规范班级管理,为每个学员都建立了详细的档案,填写入学和结业备案。在培训内容的安排上,依据村小校长的办学需求,精心研究,确定讲课内容和讲课教师,设专题增强内容的实用性。在培训形式上增加了本地名优校长讲学、学员讲坛、网上作业互动、听课评课、本地名优校参观考察等形式,充分调动村小校长的学习主动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2)以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村小校长论坛。以乡镇为单位组织阿城区的15个乡镇的村小校长开展论坛。从2005年下半年到2009年上半年,我们的论坛在流程上经历了从开始探索到逐渐完善的六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校长沙龙,围绕新课改不限主题的自由漫谈;第二阶段是干训部根据课改实践确定主题,校长围绕主题进行研讨;第三阶段是干训部与校长共同确定主题,提前两周公布,所有参加的校长认真准备,干训教师备课做引领式发言;第四阶段是在第三阶段的基础上增设中心发言人;第五阶段是在前几个阶段的基础上增设专家引领,专家是有威望的省市级骨干校长;第六阶段是干训部根据教研实际确定众多专题供校长选择,由本乡镇的中心小学校长做中心发言人。校长论坛真正实现了对农村校长的培训、培养,提高了培训的实效性。

(3)开展城乡结对,送教下乡。为提高培训的实用性,干训部组织城区小学对村小学校实行结对帮扶,每月一次,由城区的结对学校对农村学校进行帮扶,主要是在学校管理方面为农村校长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有条件的城区学校还为帮扶的村小提供了硬件支援。

如,城区的永红小学与农村的新华小学结对,永红小学在校园文化建设、班级廊壁的布置、教学管理等方面对新华小学进行全面的引导。尤其是他们开展的“一课三讲”活动,对新华小学帮助很大。

(4)分类别举办形式多样的专题培训。村级小学具有不同于城区的办学特点,因此根据校长的需求和课题研究的需要,设立不同专题进行培训。村小校长专题培训的操作流程是意向调研、确定专题;集中培训、专家讲座;专业引领、校长讲学;感悟体验、学员讲座;实践演练、提交作业。

主要开展的村小校长专题培训有办学风格与常规管理专题班、校园安全专题班、有效教学与常规管理专题班、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专题班等,这些培训活动有效调动了村小校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切实解决了村小校长在学校管理中的困惑,提高了他们管理新课程的能力。

在举办网络校园安全的培训中,校长们珍惜机会,有的村小校长主动白费买电脑,不耽误任何学习。在教学管理专题培训的城区建设小学现场展示的活动中,他们用吹塑板自制教具、用大白纸代替投影屏……完全符合农村的办学条件,村小校长们高兴地说:“我们学到了最实用的办法。”

(5)以学校管理为主题开展校本研修。校木研修是校长在岗位实践中进行自我培训提高的一种在职学习方式。村小校长的校本研修要以校长为核心,吸纳中层干部参加组成研修小组。要求校长校木研修小组要在教育实践中研究、学习、解决本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问题,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读书自学、讲课、评课、说课、校木教研、校本培训等,校木研修的考核以活动记实、学习笔记、案例、管理文章为依据,分读书自学、案例撰写、办学思想、校本学习、科研管理五个方面,其中读书自学、案例撰写要求每年一本或一篇,校木研修学习每年上交研修过程材料,我们打分计入培训档案。

(6)网上培训提高校长信息素养。干训网页包括培训专栏、学习资源、管理案例、校长论坛、课题研究、法规文件、学校采风七个栏目,我们在原有干训网页中增加村小校长网上论坛栏目,加强校长之间、校长与干训部之间的交流,以此推进课题研究。

在课题研究中,提高校长培训的实效性

在木课题研究中,最大的收获是提升了校长的专业素质、切实增强了培训的实效性,形成了阿城区“十一五”校长培训新模式。

在课题研究中逐步形成了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工作推进研究、研究提升工作的理念。通过课题研究,我们确定了“以问题为本的双主培训”培训理念,形成了以常规培训为基础,体现校长学习主体地位的问题引领、课题牵动、专题培训、主题研修为表现形式的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的“十一五”校长培训新模式。

创新拓宽培训方式 篇4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方式创新初探

作者:李建坤 刘 红

来源:《财会通讯》2007年第12期

为贯彻落实《会计法》、《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关于会计从业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规定,做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在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的直接指导下,湖北汉川市会计局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了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培训工作,通过抓住重点内容开展培训,结合人员结构开展培训,针对教学方向开展培训等方式,以提高学员所在单位财务管理水平、提高学员业务能力为目标,调动和发挥学员所在单位在培训组织管理方面的积极作用,有针对性地设置培训课程和授课计划,采取灵活的授课方法,进一步加强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组织管理、增强了学员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培训的综合效果。

首先是发挥学员所在单位的积极性,使学员所在单位与财政部门共同参与培训组织工作,形成双边管理、合力培训的组织管理方式。汉川市财政局针对各系统财务管理现状,将每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与单位、部门的业务培训合二为一,所采取的联合办班、合力培训、双边管理培训方式成为探索该市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的新补充,这种继续教育培训也成为加强单位、部门财务管理,规范收支行为,全面提高财务人员政策、业务水平的有力措施之一。实践证明,学员所在单位的积极参与使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由财政部门单方组织管理转变为由财政部门和学员所在单位双边管理,加强了培训管理的组织约束力,提高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取得了培训组织管理的良好效果。

创新拓宽培训方式 篇5

【作者简介】黄雅丽,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

2007年6月底,笔者有幸来到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以下简称中浦院),参加了团中央“百千万工程”全国团校校长培训班。虽然只有短短几天的学习时间,但经过亲身感受中浦院的教育教学管理,笔者思考了很多问题。现结合自身工作,就团干部教育培训教学方式创新谈几点不成熟的想法。

一、教学方式创新在团干部教育培训中的地位和作用

党和团的事业都适应形势的发展,在不断创新中大踏步前进,这就要求干部教育培训也必须适应这种发展要求。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在加强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大规模开展干部培训的过程中,教学方式创新越来越显示出其意义与价值。中央批准下发的《干部教育条例》进一步规范了干部教育培训的五大内容体系,要求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中央关于新时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强调了创新在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干部培训质量和效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赋予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新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在新世纪新阶段,干部教育培训既要对传统干部教育培训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有所继承和发展,更要努力创新培训理念,创新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以适应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需要。

相同的教学内容,以不同的教学方式施教,教育培训效果迥然不同;由不同的教师施教,教育培训效果也非常不同;由同一个教师以不同的方式施教,教育培训效果会有明显差异。教学方式创新是提高青年干部教育培训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和关键环节。但教学方式创新必须遵循团干部教育培训的一般规律,同时必须充分考虑培训机构自身的办学特点。

同时,团干部教育培训的对象普遍具有较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或领导工作经历,有明确的培训需求和学习风格,他们的培训应当以研究问题为导向,以提高能力为核心,注重个体参与,讲究方式方法,这就对团干部教育培训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创新都是干部教育的主要内容,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都处在实践探索的阶段。对此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将极大地推动团干部教育培训的改革与创新,促进培训质量不断提高。

二、构建特色鲜明的团干部培训教学模式

新时期团干部教育培训的创新,关键是要能紧贴实际,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现实中,有的团干部教育培训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尚不适应团中央对团干部教育培训的要求,传统的从理论到理论、从课堂到课堂的教学模式越来越难以有效回答团干部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难以满足青年干部不断提高领导能力和素质的迫切需求。团干部教育培训面临着新问题、新挑战。中浦院近年来尝试将实践经验、理论知识和思维方法有机整合起来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正是适合这种教学创新要求的一种实践新探索。形成“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是,针对干部教育培训的现实需要,创新教学形式,拓展教学资源,并围绕特定的教学主题,将相互联系的多种教学形式和教学资源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教学合力。它们统一于“问题”,即围绕党和政府在领导经济社会改革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将专题讲座、现场教学、互动研讨这三种基本的教学方式有机整合在一起,共同研究、认识和分析问题。比如,围绕“如何发展循环经济”这一重要问题,将专题讲座“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现场教学“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构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区”,以及学员论坛“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循环经济建设”、“城市循环经济规划与实践”等不同形式的课程有机组合起来,形成围绕该专题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从而更有效地开展循环经济专题的研究式培训。

构建特色鲜明的教学模式是实现团干部教育培训教学方式创新的重要前提。根据学校的办学要求、功能定位和教学目标,充分利用本地区所具有的教育资源优势和区位特征,把课堂讲授、现场体验、社会实践相结合,形成稳定的教学形态和结构。中浦院的教学模式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讲解+点评”形式。在教学现场先由讲解员系统讲解,再由专家重点评述,引导学员思考探索带有规律性的一些重大问题,以问题的形式把教学向深度推进。二是“讲解+点评+案例”形式。除讲解员讲解和专家点评之外,还现场组织案例教学,集中剖析典型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进一步深化现场讲解和点评。三是“讲解+点评+案例+讨论”形式。就是对有些具有特殊内涵的教学点,在讲解、点评和现场案例剖析之后,组织学员进行现场讨论,构建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四是“实地考察+经验介绍+专题授课+互动研讨+信息反馈”。在参观考察的基础上,听取当地领导或专家介绍情况,并围绕社会实践教学的主题由教师专题授课,组织学员同当地有关人员进行交流研讨,把学员社会实践教学形成的成果及时反馈给有关方面。在实践中着重强调五个“互动”,即改进课堂教学,在释疑解惑中实现学员与教师互动;规范班级研讨,在学学相长中实现学员与学员互动;组织高层论坛,在彰显特色中实现学员与领导互动;开展体验式教学,在亲身感悟中实现心境与情境互动;强化现场教学,在现场体验中实现理论与实践互动。

中浦院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帮助学员构建起一套善于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知识,进而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思维方法的三位一体的能力体系。第一,有利于提高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中,学员被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在信息不充分的条件下对复杂多变的形势独立做出判断和决策,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自我综合运用各种理论知识和经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有利于增强学员的“深度学习”能力。不同于传统教学方式只提供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案例教学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参与式学习”,教师通过有意识的引导,让学员积极寻找多种答案,延展、重组及更新学员既有的思维模式并发展其技能。整个重点放在强调学员“会学”了多少,而非“学会”了多少。第三,有利于促进知识转化为智慧、促进与他人沟通与合作。以研究型教学为主线带动干部教育培训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必须在培训内容上突出“问题”意识,在培训方法上突出互动和参与,提高学员深层次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教学方式创新中辩证地看待继承和发展的问题

要理性地看待教学方式创新的问题。每一种方法都有长处,又有不足,我们要遵循“以问题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的原则,用理论联系实际、求真务实的态度指导教学,按照“为我所用”的思路,将团干部培训要求、学员需求和学校特色三者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谈论创新要回归原点,而不能脱离团干部教育培训的目的,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教学方式创新没有一定的模式,总体上要根据团干部教育培训的特点,我们的创新不能离开这个前提。其次,创新要结合实际,不能为形式而形式,要根据学校的功能定位、资源特点,提高培训质量,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最后,不同的教学方式产生的效果不同。用什么样的方法,也是要根据学校特点、学员需求来确定。探讨教学方式创新,主要是为了研究各种教学方式背后的共性问题。如研究式教学、现场教学、行动学习法、案例教学,都是以问题为导向,以提升能力为目标。同时,各个培训机构的切入点特色也不一样。因此,每个学校要走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的道路。

最主要的是处理好本土化与借鉴吸收之间的关系。每一种教学方式各有各的创新点,不能简单移植。面对不同的班次,不同的对象,综合性地运用教学方式。像方永刚那样,通过“真学、真信、真情传播”来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这本身也是一种创新。当前很多学校的培训主要还是以讲授的形式来实现。因此,要在教学方式创新的同时提高讲授式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在推进教学方式创新过程中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

创新拓宽培训方式 篇6

各位领导、同志们:

近年来,沱牌镇党委政府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特色种养、生态循环、绿色发展”为路径,以现代农业园区和优质品牌基地建设为抓手,着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加快了全镇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

一、建设十大基地,发展现代产业

我们紧紧依托我镇丰富的土地资源和交通优势,积极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重点,不断探索完善“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创新完善“企业龙头寄托生产”、“土地入股产值分成”、“资产入股风险共担”等农企利益联结模式,稳步推进绿色农业基地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一)建设万亩药材基地。以魏家营、竹林村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村,最终建成以种植川百芷、黄柏为主要中药材的万亩药材种植基地。目前已建成5000余亩。

(二)建设万亩蔬菜基地。以通泉、桑树林等村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村,最终建成以种植大棚蔬菜、露地蔬菜为主的万亩蔬菜种植基地。目前已建成7000余亩。

(三)建设万亩甜橙产业基地。以黄家堰、断石桥、响堂、排路村为核心,以沱明路沿线为重点的万亩甜橙产业基地建设,第一期 2000亩已建成,第二期 2000亩建设正有序扩进,已完成开沟起垄整厢等土地整形工作,已栽植幼苗 1300余亩,其余700亩10月份完成栽植。最终达到1万亩规模。

(四)建设千亩水产养殖基地。以竹林村为核心,辐射带动凤凰村的千亩水产养殖、莲藕种植基地建设。目前已建成水产500亩、莲藕种植500亩。

(五)建设5000亩优质水蜜桃基地。以周家桥、纸潮沟村、红星村为核心,建设优质水蜜桃基地。第一期2000亩已栽植成活,正进入管理期。最终达到5000亩规模。

(六)建设年产500万羽白羽肉鸡养殖基地。以黄家堰村、宝竹村、华严村为核心辐射带动6个村投入7000余万元,建成标准化养殖圈舍7万平方米,年可出栏白羽肉鸡500万羽。目前已有24户开始投入生产,出栏白羽肉鸡20万只。

(七)建设万亩有机稻种植基地。以瓮城、浸水垭村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六个村,发展10000亩有机稻。

(八)建设万亩干果基地。以大舜、金凤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八个村,建成万亩以优质核桃为主的干果基地。

(九)建设千亩花卉苗木基地。抓住建设酒乡花镇契机,以白石村为核心,辐射带动排路、五显楼、凤凰等村,建设千亩花卉基地。目前已建成600余亩。

(十)建设生猪规模养殖基地。以断石桥、黄家堰村为核心,全镇建设年出栏万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10个,野山猪寄养100户,建设祖代种猪场1个,发展现代高效畜牧产业。

二、着力“四个到位” 创新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到位。镇里多次召开党政联席会,对现代农业园区和优质农产品基地品牌建设进行专题研究,制定下发了《沱牌镇2013年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意见》和《沱牌镇2013年优质农产品基地与品牌建设实施意见》,建立了严格的考核节点计划。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相关村支部书记和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和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的技术小组,下设了专门办公室,具体负责抓好全镇面上工作的开展。

(二)、宣传发动到位。通过层层召开会议、广播电视、发放明白纸等形式,向群众大力宣传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积极组织干部群众外出参观学习。近年来,先后组织干部群众及带头户2000余人次,到成都、南充、大英、遂宁、蓬溪、简阳等地参观学习生猪、果品、大棚蔬菜、水蜜桃等发展6次,通过学习,进一步统一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思想,提高了认识。

(三)、责任落实到位。对农业产业发展实行领导成员联系负责制度,全镇共划分四大现代农业片区,分别由一名党委成员挂帅负责,各村相关部门具体组织实施,抓好规划发展。农业、林业、水利、畜牧等相关部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今年以来,全镇共举办环保养猪、肉鸡养殖、大棚蔬菜技术、果品精品园管理、食用菌栽培等技术培训班12场次,培训人员1500人次。

(四)、督查考核到位。对现代农业发展建设实行绩效考核制度,制定严格的考核节点计划,实行每周一考核,每月一通报,每季度一总结,全年总评制度,把考核结果与各村考核相挂钩,与机关干部绩效工资相挂钩,全程跟踪,严格考核。对工作突出的,及时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措施不力、落后节点的,实行滚动扣分,及时兑现考核奖惩。

三、拓宽方法思路 强化可持续发展

(一)、做好“一个规划”

实践中,我们意识到,要使现代农业走上持续健康的发展道路,必须要有一个既高瞻远瞩又切实可行的规划来指导现代产业发展。为此,我们聘请相关部门专家,对我镇的现代农业发展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规划,制订了《沱牌镇农业主导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规划中,我们把全镇产业发展划分为以下四个功能板块区: ——旅游观光休闲农业区。主要发展以接待城市居民节假日走进田园、亲近自然、体验绿色走廊为主的农业旅游、休闲、观光、餐饮等服务为主的农业项目,竹林村鱼藕基地、渔家乐、魏家营中国花海项目便是其中代表。

——特色种养区。主要发展以金黄乐爽梅花鹿养殖、野山猪寄养、通泉村大棚蔬菜为代表的特禽、特畜、特水、设施栽培为主的养殖、种植业。

——以白石村为代表的高档花卉苗木种植区。重点培育盆景、高档花卉苗木的繁育和筛选、花卉组培、炼苗等。——以浸水垭、瓮城村为代表的种植区。主要通过优良品种应用、机械化操作、采用有机肥、减控农药使用等绿色栽植技术,打造优质农产品安全生产基地。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为促进项目引进、产业集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我们争取“政策”、包装项目、吸引投资、总领建设起到了良好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二)、创设“一个载体”

用发展工业的思路来发展农业,以构建现代农业示范区作为载体促使我镇农业生产提档升级,逐步形成种养、加工、物流一体的标准化农业生产体系;科研、育繁、推广一体的农业创新体系和娱乐休闲旅游一体的农业服务业体系。

一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建设力度。争取上级涉农项目入驻,整合实施,多渠道筹措资金,投入近5000万元,建设村道水泥路140公里,整治塘库堰58处,修建田间作业路40公里,新建改建提灌站5座,加大对零散土地的整合力度,整理土地2万亩,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和发展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是加快先导区域的开发建设速度。我们确定了“两线、一片、一园区”的先行开发区域,即:沿省道205线的休闲农业走廊,沱明路沿线的甜橙示范产业基地、新农村示范片和农业产业园区。经过近三年的不断培育,已经基本成形,为全镇起到了很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三是积极推进农业招商引资。我们不断加强对现代农业发展的 宣传,营造良好发展环境。通过现有项目的示范,放大了集聚效应,各类资本纷至沓来,近三年来,我镇共招引各类农业项目22个,总投资达到2亿元,其中投资1000万以上的农业项目8个。

(三)、强化“两种意识”

项目是开发和建设的主体。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以项目建设为载体,牢固树立两种意识,积极整合各方资源优势,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步伐。

一是牢固树立项目第一的意识。我们在着力招引项目的同时,更注重招引项目的质量,以“四种能力”作为我们招商引资的标准:首先是对本地农产品的转化能力。招引的项目必须有助于提高本地农产品品质,消化吸收本地农产品。我们招引的四川盈益公司每年可以消化本地甜橙产品8000吨左右。其次是与农户建立利益联接机制的能力。项目要对帮助本地农户增收具有可持续性。摈弃单纯土地流转,把农民挤出农业的短期模式,在保证农户基本收益基础上,实行保底分红,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引进清见公司发展野山猪寄养,农户每头生猪可获纯利700-800元,每户一年可增收2万元,引进可士可公司发展甜橙,农户保底每亩700元,收益二八分成,农户占大头。第三是对本地区生态环境的提升能力。良好的生态和优美的环境是我们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目标之一。引进四川龙泉园林公司发展花卉苗木既不破坏现有生态环境,更是绿化美化环境。最后是项目在周边地区的市场影响能力。农业生产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市场敏感度强、抗风险能力弱。因此我们在招引过程中,更为看重的是项目的市场前景。引进金 川鸡业投资5000万元以欧盟标准在黄家堰村建设年出栏250万只白羽肉鸡标准化养殖场,引进射洪绿旺农牧公司投资3000万元在断石桥村建设年出栏2400头原种猪场。

二是牢固树立优质服务的意识。我们始终坚持以优质的服务来增强投资者的投资信心,我们明确一名党政领导牵头,2名工作人员配合协助其办理各项审批手续、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的矛盾纠纷,切实保障进驻项目的快速推进。

(四)、培育“两支队伍”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建立一系列完善的管理体制和专业队伍,我镇在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着重抓好了两支队伍的建设。

一是抓好招商引资队伍。我镇专门成立了现代农业发展领导小组,归口管理全镇现代农业项目招引、建设、监管等工作。

二是抓好农业经纪人队伍。一方面大力培训农民经纪人。依托工商、党校等部门培训农民经纪人,通过远程教育系统加强对农民经纪人的教育培训和管理。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以“建一个组织、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群众”为目标,依托本地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先后引导、协调成立了种植、水产、养殖等1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些专合组织在应对抵御风险、搞活市场流通、技术指导等诸多环节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我镇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其他先进乡镇相比还存有较大差距。我们将认真贯彻这次会议精神,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新要求、新思路,积极转变 工作理念,创新工作举措,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努力争当全县现

二O一三年七月8

代农业发展的排头兵。

谢谢大家!

创新拓宽培训方式 篇7

中国的服务业尤其是高端服务业在未来10年里将获得长足的发展, 旅游业作为服务行业的一个分支, 也将呈现水涨船高的情形。那旅游业如何向规范化、高端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呢?除了国家的政策支持、充分激发市场活力之外, 还需要有一大批高素质的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作为从事旅游专业教育的大学老师, 我们要坚决贯彻执行“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这个著名的论断, 把旅游专业的学生培养好。

一、培养综合素质过硬的毕业生

关于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以及旅游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构成成分的看法, 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梳理分析现有的文献资料并结合自己在酒店实习的体会, 笔者以为旅游学院所培养的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现代化从业观念。

在传统“官本位”的社会背景下, 只有成为公务员甚至是当大官才能具有显赫的社会地位。“29位硕士报名应聘哈尔滨市事业编制环卫工, 本科及以上学历报名者占四成”一事就是很好的例证。改革开放30多年来, 这种观念有所改变, 但还有很大的“市场”。所以, 教师应该跟学生讲清楚:一切合法的职业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才是好工作。

2. 学好工具性学科。

要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 要能够流利地用英语或是其它外国语言进行表达、交流, 这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不得不掌握的最为基础的技能。如徐州南园酒店 (四星级) 在培训目标的设置中, 无论是餐厅服务员、客房服务员、总台服务员, 还是商务中心服务员、营销员以及采购员都必须“提高英语口语技能”, 能达到“进行简单会话的要求”。

3. 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 同时也要有良好的文化修养。

没有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 就无法从事服务工作;没有较高的文化修养, 就无法成为高级的服务员, 就无法向高端化发展。学习技能是比较容易的, 但文化修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事, 需要长期不间断地理论学习与亲身践行。成为一名很有修养的服务员比单纯掌握高超的服务技巧的服务员要难得多。

二、酒店培训经验

几乎没有一家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旅游专业培养的学生在毕业离开学校时就能够在五星级酒店直接上岗。大多数情况下, 毕业生到酒店报道之后要接受为期一周左右的岗前培训 (又称酒店公共课程培训) , 然后再去所在的部门接受进一步的业务技能培训, 经考核合格才能上岗。

酒店业是一个传统的行业, 有着悠久的发展史, 但同时也是一个很时髦的行业。很多的高科技装备、材料都能在高星级酒店中找到。为什么酒店能够不断获得更新与发展呢?除了社会发展需要这个最为主要的动力之外, 其实还跟酒店行业完善的培训体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酒店员工经过长期的、系统的、科学的、严格的培训之后, 无论是观念思想、服务技能、敬业态度, 还是在管理水平、求新潮求超前发展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变。那么酒店培训对旅游学院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有哪些启示呢?

1. 注重以学员为中心。

为方便学员学习, 讲师在培训课程开始之前就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把在培训中需要用的文字资料 (表格、报表、考核标准、试卷等) 和工具 (检查培训设施设备是否有问题、横幅制作等) 提前准备。在上课过程中, 讲解内容的深度与广度要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切实做到“培训目标的确定不仅要依据培训需求, 还要结合员工的实际学习能力”。当讲师发现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课堂气氛不活跃之时, 就会通过各种方法 (比如做简单而有意义的游戏) 来调动学员的情绪, 不会使学员出现走神或心不在焉的情形。

2. 注重培训效果甚于培训过程。

安溪永隆国际酒店的孙总经理特别强调做事的效率与效果问题, 他在酒店的例会上跟各部门的经理讲:“我要的不是你们做了没有?而是你们做事的效率与效果。去做了与做好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酒店业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 培训体系已经相当完善, 它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强调培训的效果, 也就是说通过培训后, 学员的服务态度、服务技巧、服务理念等方面要确实有所改变, 并特别重视现场考核的应用。

3. 注重技能掌握而非理论传授。

“员工素质是酒店业发展的源泉, 创新的原动力。”技能、技巧是员工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娴熟的服务技能, 不懂得服务技巧, 是很难把服务工作做到位的。酒店管理者、培训讲师深谙这一点, 所以在各种类型的培训中都很注重员工技能的掌握程度。比如, 助理管家在培训员工“开夜床”这一项目时, 自己先讲解示范一遍, 让后让每一个楼层服务员都做一遍, 每一位服务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之后, 他马上进行点评, 甚至让员工之间相互点评, 指出做得好的地方与存在的不足之处。

4. 注重小组学习而非学员个人学习。

酒店行业是最为讲究团队建设的行业之一。一个真正优秀的酒店团队, 无论是服务团队, 还是管理团队, 都能达到“高度的信任与共享”。员工之间在工作中体现出来工作精神与团队协作能力从哪里来?关键还是在于平时的培训过程中不断地强调, 反复地强调。让员工以一定的方式组成小组参与培训, 在培训结束时不仅要考核学员个人的成绩, 还要考核小组的成绩, 并且个人的成绩受到小组成绩的影响, 比如说团队成绩没有优秀的话, 这一组的学员的最高成绩只能是良好。

三、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提升学生素质

既然知道了学习旅游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条件, 也知道了酒店的培训做法及经验, 那么作为刚从高校毕业不久的青年教师们, 该如何去从事教学工作呢?如何才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呢?如何才能够塑造学生过硬的从业素质呢?笔者以为, 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并且要长期坚持做下去。

1. 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理念。

“转变观念、提升理念是解放思想的根本目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是把教材的主要内容讲给学生听, 课程学习结束后组织一次考核考试就可以了。事实已经证明, 这种教学的结果就是“学生考后就忘得精光”。所以必须及时更换教学理念, 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教育理念, 主要包括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之一, 而不是纯粹的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搜集资料、分析提炼资料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哪怕是理论知识的学习, 也应该通过“行动化”的手段来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所学的内容;必须加强人文修养方面的教育, 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开展等。

2. 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原则。

高校加强实践教学工作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双师型”教师应运而生。所谓的“双师型”教师, 简单地讲就是教师既懂得理论知识, 有很强的理论功底;同时还应该具备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的就是, 老师既可以做酒店的部门经理 (自己最为擅长的领域) , 甚至是酒店的总经理, 同时也完全能够胜任学校的教学工作, 并且二者能够相互促进, 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所以应“谋划长远, 通过派教师深入企业挂职、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决策咨询等途径, 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进而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3. 老师应该成为学生就业择业的合格导师。

不能说上大学就是为了就业, 只有就业这个唯一的目标。但在上大学的成本不断攀升的情况下, 如果学生在毕业后找不到工作, 无论是对学生个人还是对社会来讲都将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比较长, 能够知道学生的优势所在, 喜欢什么而不喜欢什么, 应该自觉充当起学生择业的咨询导师。为了胜任导师这个“工作”, 教师需要加强学习与研究, 清楚地知道学生的性格类型、发展潜力、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因为大学生如果长期用来端盘子、刷马桶等工作, 那绝对是严重浪费宝贵的人力资源, 不符合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

4. 加强方向性课程的教学工作。

一般来讲, 专业基础课都是由有经验的老教师来讲授的, 学校、学院也比较重视, 教学效果相对较为理想。但在方向性课程方面, 有些学校由于师资力量有限, 无法开设比较多的可供学生选择的方向性课程。学生固然要掌握专业基础课, 但仅仅这样做还是很不够的。学生将来要在专业领域有所发展, 肯定需要在某一方面有较为雄厚的知识与技能储备。所以, 学院应该鼓励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开展各类生动活泼的方向性课程, 这些课程最好是偏向实践应用的。这样, 学生在未走出学校之前就具有了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 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成才将起着奠基性作用。

另外, 笔者特别想说的一点就是必须加强团队教学工作。一个大学生需要学习多门课程, 会接触到风格各异的老师。各位大学老师对于教学方式方法的理解肯定会有所不同, 但有一点则必须达成共识:那就是绝对不能因循守旧, 绝对不能照本宣科;绝对要坚持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 绝对要坚持教学模式的创新, 绝对要坚持学生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创新将成为大学专业教育永恒的主题, 也是永恒的课程。

四、结语

创新拓宽培训方式 篇8

关键词:渔业船员 培训 考试

宁波海洋职业技术学校2006年开始着手开展三等渔业船员培训,此后,在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等部门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学校尝试将现代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引入到船员培训考试中来,在三等船员培训中做了比较成功的探索。其中最主要的是改变传统纸质书面考试的做法,进行了船员无纸化考试系统的开发,并在渔政部门的部署下进行了试点应用与推广,使浙江省的渔业船员培训考试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经过4年开发、1年试点、3年推广实施,这套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三等渔业船员培训考试管理系统显现出强大的效能,获得主管部门和学员的好评。回顾这些年的历程和取得的成绩,我们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创新探索与收获。

一、三等渔业船员培训考试系统的开发

2006年7月,浙江省三等渔业船员考试在宁波海洋职业技术学校举行,浙江省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潘建忠副局长驻点巡考。工作间隙,潘建忠副局长谈到负责渔业船员考证工作后发现其中存在的诸多弊病,征询陈军岸校长的意见后,认为可以通过建立计算机考试系统解决一些问题。潘副局长当即表示可以委托学校开发相关技术,并要求学校先准备起来。

由于考试系统采用标准化试卷,规避了文字的书写,只要识字就可以做出选择,降低了一部分文化程度较低的渔业船员的考试难度,适应了船员的整体文化状况。另外系统试卷内容可设定,试卷份数可设定,试卷难度可设定,试卷批改自动化,避免了传统考试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大大提高考试的公正度、规范性和效率。经过省海洋与渔业局的讨论研究,2007年正式拨给学校专项资金,委托开发渔业船员培训与考试系统。潘建忠副局长向农业部渔业局汇报沟通,争取做成这个全国首创的系统,并在浙江试点成功后可向全国推广。

此后,宁波海洋职业技术学校经过多次调研,与宁波263公司反复沟通,在全面考虑报名、学习、练习、考试、阅卷、成绩生成、船员管理等相关因素,对培训、考试、管理系统的模块设置、技术要求进行多次修改,前后花了3年的时间,终于开发出主管部门比较认可的系统。2009年初,学校的培训网站“象山海洋技术培训学校(宁波海洋职业技术学校下属的培训学校)网”(http://www.nbscjx.cn)建成,具备发布培训信息,点击播放学习资源,进行船员培训的练习和模拟考试等功能。其后,经过各地市渔政及培训学校相关人员多次讨论与专家论证,2010年5月20日,系统基本定型。在系统开发时,省海洋与渔业局渔业船员考试题库开发工作同步进行,以期系统开发成功后马上可以导入,完成无纸化考试工作的前期准备。

二、三等渔业船员培训考试系统的运作

在真正实行无纸化考试之前的几年时间里,学校有意识地向船员灌输要采用无纸化考试的信息,让船员逐步有相应的心理适应准备。通过几年努力,系统开发成功后试点时,船员也基本能够接受了。2010年8月,首期无纸化考试在象山海洋技术培训学校进行,结果是考试系统稳定,学员成绩良好,考场规范有序。试点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得到了主管部门的肯定,并于次年在全省推广,学校的培训和考试经验在全省得到复制,总体情况良好。整个过程我们做了几项工作。

1.加强考勤管理

三等渔业船员考试要求学员参加为期45天的学习,考勤管理的松紧成为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确保培训质量,学校在管理上切实采取了有效的措施。一是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学校向每个学员发放培训须知,向他们说明在培训期间原则上不得迟到、早退,更不允许旷课。如遇特殊情况,必须事先向任课教师请假。缺课20%以上者,无条件取消考试资格。二是采取指纹考勤措施。学员在每天上下午的到课和下课时间通过考勤机输入指纹进行考勤,学习结束后导出考勤信息,到课次数低于80%的学员,系统不生成准考证,重新进入下一轮编班学习。由于考勤机只认指纹不认人,同一个人在一个时间段(比如同一天下午)内输入多次指纹信息,系统也只认一次到课,所以考勤与考试资格相关联的措施对船员的到课学习还是有很大约束力的。学习时间的到位,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船员的学习效果,使培训质量得以保障。

2.强化上机练习

学校在船员开班学习的第一天,就告知学员要采用计算机考试,并教给上机学习的方法:告知如何进入系统,如何练习,告知平时在家怎样上网学习,并派出多个辅导员手把手教会船员使用鼠标,帮助他们进行操作练习。学校在上班时间都会开放机房,方便船员学习。学员也可以在家里上网学习,茶余饭后、闲暇小憩的时间都可以利用起来。学校的这种安排,让船员从第一天起就可以进行上机练习了。由于培训大都在暑期进行,有些船员不好意思多次招呼辅导员,干脆把放假在家的孩子拉到学校来陪着练习,让孩子教自己操作。有时多对父子(女)一同出现在培训学校的机房里,一时成为一道新鲜的风景线。也出现了女儿为父亲买电脑的事。听说父亲考试要上网,已经出嫁的女儿给父亲买来电脑,拉上网线,让父亲在家多多练习。还有部分船员很晚了还在网上练习。负责更新题库的网络公司技术员说,他更新题库一般都选择晚上12:00以后,因为那时在网上学习的人会少些或者没有。但好几次他等到深夜凌晨都仍有人在线,不得已才强制更新。听到这一事件,联系到部分学员反映的深夜上网断线抱怨系统不稳定的事,“系统不稳定”的原因终于找到了。一些肯下功夫的学员在模拟考试中可以达到很快的速度,最快的可以在6分钟内完成考试,成绩在98分以上,并且失分基本上是由不小心按错上下行所致。

3.严肃考场纪律

系统是人操作的,再强大的系统保障,也经不起人为的破解。监考是船员考试质量管控很重要的一环。为了保证考试质量,防止当地渔政部门为了提高船员持证率而在考试时放松考试监管,省海洋局组织了异地监考队伍,进行异地委派监考。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是对当地渔政人员的保护,因为船员与当地渔政人员相熟,严格监考会招致可能的报复,但外地人员监考就规避了这种可能,正如公安交警的异地交流查酒驾一样。考试时无法作弊,那就只好平时多用功了,这就倒逼学员平时抓紧学习,多做模拟考试,凭真本事考出证书。所以,严肃考纪是抓学习的重要手段。endprint

三、创新培训考试方式的成果

通过培训考试方式的创新探索,我们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

1.开发出一套渔业船员培训考试管理系统

系统包含渔业三等职务船员的教学、练习、模拟考试和考试功能,同时具有行政部门要求的船员管理功能,具有多方面的优势。

(1)试卷内容可设定。可根据需要选择某些内容区块作为考试重点,区块中的任何题目可设定抽取的概率,可根据需要从0到100%设定抽取概率,也就是可以指定必须考到或绝对不考。

(2)试卷份数可设定。可以根据考场内考生人数确定生成的试卷份数,即使同一份试卷也可以做到呈现的顺序不一样,确保考生前后左右的机位上都是不同的卷子,使考生无法偷看交流。实践证明采用无纸化考试系统后,考场纪律明显好转,船员考试很安静。

(3)试卷难度可设定。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学员的普遍情况,或基于某次考试的特殊要求,或针对当前海洋生产形势的特殊需要,对试卷的难易程度做出调整,借此对取证率做出调整。

(4)试卷批改自动化。在学员平时练习时,系统会给出正确答案。考生递交考卷后,系统自动阅卷并即时给出成绩。自动阅卷避免了人工阅卷计分的随意性,避免了可能的暗箱操作,避免了原先传统考试后花大量人员、时间、财力进行改卷、复核、计分、归档的繁琐工作,保证了证书可及时制作发放。

2.探索出一套解决老渔民问题的培训考证方案

学校在渔政部门的指导下探索出了一套解决老渔民问题的培训考证方案,其基本思想就是以实践代替理论考试。当然,这个方案仅仅针对50周岁以上的老渔民。由于老渔民文化底子差或根本不识字,理论考试对他们来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坎,但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能够胜任海上生产。所以,学校按照主管部门的要求编制了一套口试和实操相结合、以实操为主的考试方案,来代替现在通行的上机考试。驾驶船员按照考试方案在船舶操纵模拟器上进行实操考试,轮机船员按照考试方案在全任务轮机模拟器上进行实操考试。考试合格者由主管部门发给相应任职职务证书。

3.规范了渔业船员培训考证办法

正因为以实操代替理论考试的成功探索,规避了事实上存在的一部分不下海的居民考取渔业船员证书的现象。因为在考实际开船和开机器本领时,虽然能够考出理论但没下过海的渔民就困难了,他们根本分不清灯亮显示船舶是相向航行还是同向航行,分不清机器管路是油管还是水管,因此不可能轻易考取证书。

管理部门已提出引入实操考试来规范渔业船员考证的办法,改变理论与实践的比重,由原来的以理论为主,改为理论与实操并重,甚至以实操为主、理论为辅,确保取证船员具有海上生产的真本领。目前,浙江省已经决定在象山开展渔业船员实操考试试点,考试方案由宁波海洋职业技术学校先行酝酿。

实操考试的引入,将剔除无实际经验的持证者,改变一段时间来存在的“持证的不下海,下海的不持证”的现象。随着不下海的持证者在复审时被剔除,那些不持证的下海者必须自己考出证书,使得船员人证相符,规范了渔业生产秩序。

实操考试的引入,意味着实操的培训先要开展起来,这使整个渔业船员的学习培训模式也将发生变革。

上一篇:公司高层访谈提纲下一篇:风中的思念小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