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武县农机科技推广工作调查
成武县是一个以小麦、玉米生产为主的农业县,耕地面积达92.1万亩,农业人口占全县人口的91%。本着更好地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更好地推进“富民强县”战略目标思想,笔者查阅了2005~2009年全县农机科技推广工作总结,调查了农机专业合作社、访问了部分农机手和村支部书记等,整理出调查报告如下。
一、调查情况
(一)农机科技推广工作取得的成就
1.农机总动力在持续增长。截止到2009年上半年,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92.3万千瓦,比2005年增加了2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递增5.3个百分点。
2.农机购置补贴大幅增加。2004年全县争取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50万元,2005年50万元,2006年85万元,2007年210万元,2008年370万元,2009年920万元。国家补贴资金投入总额大幅增加。
3.农机装备结构不断优化。2004年---2005年开始引进推广玉米收获机,2006年开始引进和推广小麦免耕播种机、深松机; 2008---2009年开始引进和推广自走式互换割台型玉米收获机。
4.农机服务联合组织建设、农机大户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2008年以来,全县经工商注册成立了16个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共有会员120人。2009年来,这16个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签订机耕合同2.1万余亩。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可望成为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新切入点”,成为农机规模化经营服务和推进农机化进程的“新突破口”。
5、农机培训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培训到田头。2009年来,安排技术骨干下乡登门进行技术指导,下田现场带培,手把手指导新购中拖的农民耕地,从旋耕机、机耕犁的安装,到实际上机操作及技巧,从拖拉机、农机具的保养,到安全操作规程等各方面进行悉心的指导。
(二)农机科技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
1.农机市场信息建设不完善。目前,在农田作业需求信息建设、组织跨区作业信息建设方面严重不足,如玉米联合收割机等昂贵的农机具实际工作时间不长,一年也就是就工作几十天个把月,大部分时间都在闲置着。
2.农民的农机技术培训无补助。目前,农民可以参加由国家出资、劳动部门组织的电脑培训、汽车驾驶技术培训,可以参加由国家出资、农业部门组织的农技培训,就是没有国家出资或国家补贴的,由农机部门组织的农机技术培训。
3.农机推广队伍体系不健全。自1996年县乡政府机构改革后,各镇乡农机站归口于镇乡人民政府管理,其农机人员被挪作他用,致使县、乡两级农机服务体系基本脱节,农机推广队伍建设方面不尽人意,就是县人民政府将农机推广工作以责任状的形式下达到各镇乡人民政府,个别镇乡人民政府的农机推广工作还是没有落到实处。另外,县农机推广部门,也存在部分干部的公益性管理职能待遇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影响农机推广工作积极性,加上部分推广人员的素质不高,实践经验少,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4.农业机械的质量不理想。目前,旋耕50亩田地更换几十片旋耕刀片者有,新拖拉机跑几百公里路断主轴者有,新拖拉机没开几天坏水箱、坏油泵、进电焊冷作店者有……部分列入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目录的农机产品,其质量令人担忧。
5.基层领导农机科技推广认识不够。目前,部分镇乡、村领导对农机科技推广的认识不够,农民的农机科技观念不强,有些基层领导甚至认为农机推广工作是一种商品推销行为。其实,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有益于农村、有益于农业生产,是一项责任性极强的行为,要求从技术培训、使用维护、机具保养、劳动效率、经济效益等方面对农民负责,绝不能让
农民利益受损,这就是农机推广与商品推销行为的根本区别。
6.农用燃油补贴落实中的“错位”。2008年,国家燃油税改革后,农业燃油补贴仍然列入到粮食综合补贴中,按田亩面积由地方财政直接补给承包田地农户,而农机作业机械与道路运输车辆实行同价供油、同窗口供油,农田作业时如果提高服务收费,农户又接受不了,结果,应该给予燃油补贴的农机户没有得到补贴资金,占有田地的农户就是不用机械耕种也有农用燃油补贴,造成农用燃油补贴落实中的“错位”,形成了“农田作业的机械也承担起了公路养路费”的事实,加重了农机户的负担,严重损害了农机户的利益。
7.农村机耕道建设中的“缺位”。本县的机耕道大多数修建于上世纪60~80年代,自家庭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机耕道建设进入停滞和退废状态:一方面是机耕道数量逐渐减少,宽度变窄;另一方面是随着农村运输机械的增长,年久失修的机耕道被破坏相当严重,路况变差。据统计,全县现存的大部分机耕道宽度都在3米以下,部分道路甚至不足1米。近几年来,通过村村通水泥路建设和部分镇乡局部农田综合改造,部分机耕道有所修缮,但大部分仍达不到质量要求和群众需求,并且在机耕道修建当中,缺乏农机技术人员参与规划设计和监督验收,机耕道修建欠规范。
二、进一步发展的思考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也是指导和推动全县农机科技推广工作进一步发展总的指导思想。
1.坚持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价值取向。推进农机科技推广工作的目的在于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落脚点在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实践证明:农机科技推广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同时,近年来连续几个中央1号文件和大幅度增加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体现了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重视,体现了国家政策对农机科技推广工作的重视。但是,如果农机科技推广工作偏离了这一价值取向,必然导致“忽视产品质量,为农机数量而推广”的结果既损害农民利益,形成重大安全隐患,也违背了中央政策和国家补贴的本意。
2.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思路。人是生产力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思路,首先要从老百姓的需求出发,推进农机科技推广工作,解决好老百姓急需的、适用的、想要的、想买的实际需求问题。这一点在目前,就是要求放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破除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上的“地方保护主义思想”,破除“陕隘”农机思想。其次要加强推广队伍、推广体系建设。建立人员稳定、充满活力、密切配合的县、乡两级农机服务与推广队伍,进一步完善人员培训机制,保障工作经费与待遇,也是进一步搞好农机科技推广工作的基础。如调整乡镇农机站人员的归口管理问题,落实农机科技推广人员的公益性职业待遇问题,建立农机科技推广人员定期知识结构培训问题等。第三要坚持“扶持农民进行农机技能培训”与“扶持农民购买农机具”并重的思想。事实上,发展农机具重要,推广农机技术更重要。没有拥有过硬技术的人去操作先进适用的农机具,也许这些先进适用机具就成了一堆废铁,成为农民手中一个烫手的“山芋”。
3.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战略眼光。一是农机科技推广要努力做好农机和农艺紧密结合,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机械利用率,搞好节本增效和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二是继续争取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充分调动农民购机的积极性,利用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县。三是应立足发展大农业、大农机思想,坚持农机科技推广工作的市场导向,努力向农业产业化领域拓宽与延伸,为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服务。如机耕道的规划与建设、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的发展、鱼牧养殖机械的发展等。四是关注农业生产成本,积极发展农机联合组织,组织跨区作业,提高机械的利用率,避免出现“日本式”的高成本农业(日本人至今仍然在遵循着每个农户都拥有一整套农机具的做法,每年这些昂贵的农机具实际工作时间不长,仅工作十天半月,大部分时间都在闲置着,形成目前日本农业生产的高成本现象)。五是注重环境保护,注意不破坏土壤结构,积极推进保护性耕作机械的发展。
4.坚持统筹兼顾的工作方法。一是在统筹区域上,建立区域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互动机制,对薄弱地区,通过加大资金、技术等要素的投入和项目支持,积极开展农机技术合作与交流,拓展跨区作业的内容和范围,推动农机化在区域间有效流动,实现优势互补,推动共同发展。二是在作业项目和环节上,坚持同时抓住重点、难点和热点,推动主要农作物生产环节机械化之间全面均衡发展。三是在农机与农艺的结合上,坚持协同攻关,推动农机与农艺的有机协调发展。在农机装备结构上,坚持质、量并举,逐步改善装备结构,提高大中型农业机械的占有比例。四是资金投入上,坚持农民购买,国家扶持相结合。农业机械化购买对象是农民,而农民是最讲实惠的,他们对农机具的要求是耐用价廉,所以对购置大型农机具和设施农业机械、新型高效能的节本增效农机具,应采取国家扶持,集体投资,鼓励个人贷款,农机推广部门应紧跟服务,促进新机具、新技术大面积推广。
三、解决有关问题的建议
1.强化乡镇农机站的业务指导职能。目前,真正一心一意去贯彻农机科技推广工作的政府最基层工作部门,也就是县级农机管理部门,而要真正扎实搞好全县一千七百多平方公里土地的农机科技推广、农村机耕道建设与规划,靠几十个县级机关干部和技术骨干天天下乡,行吗?因此,农机科技推广工作在各个镇乡还需要“根”,需要有一个更健全的组织机构网络。如:将乡镇农机站列入“条条”管理,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2.加大农机联合组织的扶持力度。农机联合组织是提高农机作业效率、效益,提高农机作业水平,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和谐发展的“新生事物”。而根据全县目前农机联合组织的发展现状来看,在基本设施建设、内部管理和资金筹集方面还有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各级政府与部门的大力扶持与引导。
3.将落实农用燃油补贴“用活”,成为促进农机科技推广工作的重要推力。农用燃油补贴列入国家粮食综合补贴,按田亩面积平均化补给了每位种田户主,实际上是“化整为零”,既体现不出国家政策的拉动效应,又损害了农机户的利益。如果,将农用燃油补贴工作交给农业机械主管部门去落实,那对促进农机科技推广工作的效果远比安排几百万的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好,既能充分发挥出中央政策的“导向”与“拉动”作用,又能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管理”与“调节”功能。
4.严把农机购置补贴目录“准入关”,取消购补定点销售的直接行政干预,加强农机具的质量监督与管理。政府必须正确引导企业树立“向质量求生存,向市场要发展”的经营理念,加强宏观调控职能,减少具体经济行为,该放手的放手,该加强的加强,让企业在市场经济规律中优胜劣汰。
1 基本情况
(1) 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围绕敦化市农业主导产业和特产业的发展需求, 积极引进、研制、开发和推广符合生产实际的先进适用的农机新技术、新机具。
一是抓好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研制开发引进。敦化市组织农机科技人员, 先后研发出烟叶刨埯机、烟叶覆膜机、马铃薯播种机、马铃薯收获机、贝母分选机、根茎中药材收获机和玉米保护性耕作播种机等一大批新机具。其中, 烟叶刨埯机、烟叶覆膜机获得了国家专利, 通过了省级农机鉴定部门鉴定, 产品推广到吉林省内其他县市使用。围绕水稻、玉米等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薄弱方面, 组织农业、农机科技人员奋力攻关, 积极试验推广, 使得水稻育秧播种器、覆土器、水稻插秧机、水稻联合收割机和玉米联合收获机等一批先进机具得以推广使用。截至2011年末, 全市水稻插秧机达388台, 机插水平为68%;水稻联合收割机达133台, 水稻机收水平为62%;玉米联合收获机达475台, 玉米机收水平为40%;大豆联合收获机达134台, 大豆机收水平为75%。
二是抓好新技术、新机具试验示范。每引进、开发、研制一项新技术、一种新机具, 都要建立试验示范田, 掌握准确详实的理论数据, 为下一步推广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几年来, 先后建立了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示范田50 hm2、对照田36hm2, 在16个乡镇20个村建立22个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示范点, 在2个水稻种植重点乡镇建立2个机插示范点, 同时, 建立玉米保护性耕作示范点和深松浅翻技术示范田。在试验示范阶段, 安排专人负责跟踪管理、技术指导、测产分析和效益对比等工作, 为下一步大面积、大范围推广普及积累了宝贵的数据和资料。如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 从2004年引进至今已有8年, 经过试验示范, 获得准确、详实、科学和可靠的数据后, 逐渐大面积推广应用。全市现已拥有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机47台, 年处理各类作物种子在50万kg以上, 播种面积在1万hm2以上。经实测, 玉米、大豆增产幅度分别在15%和9%以上。
(2) 积极创新工作思路, 技术推广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作为县级农机推广部门, 是农机推广的主要实施单位, 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几年来, 在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同时, 始终把农机技术推广服务放在首位, 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工作举措, 全心全意为“三农”服务。一是积极引导和激发农民使用“两新”的积极性。每年通过召开现场会等形式, 积极与厂家、商家联系沟通, 把新产品现场向农民进行展示、演示, 利用试验示范作业效果, 提高和影响农民使用科技种田意识。利用全市性科普大集和农业生产资料展洽会, 将全国各地知名农机厂商、企业的新机具引进来, 搭建一个展示农机新产品的平台, 让更多的农民能够亲眼目睹当前各种先进的新机具、新机型, 为农民购机选型创造机会。利用建立国家全程农机化示范区的大好契机, 邀请农机生产企业, 提前将机具引进来, 供购机农民选择比较, 受到农民欢迎。通过市农机作业协会, 组织农民到国内有关农机企业进行参观、学习, 通过实地考察, 进一步激发农民购机热情。通过各种形式的机具展示、现场作业和考察学习等, 农民使用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热情空前高涨, 大批高科技含量、价格高昂的各类联合收割机、肥料施撒机和大功率高性能拖拉机等得以应用。二是联合推广、联合销售和委托推广, 创新农机推广服务新方法、新举措。采取联合推广、联合销售、委托推广等多种形式, 同农机厂商、大户建立紧密性联系。如推广部门与市农机生产企业采取联合推广的方式, 帮助农机企业推广农机新产品。在农机部门与农机企业的共同努力下, 敦化市多家农机生产企业的产品进入省、国家农机产品购置补贴生产企业目录, 使得本地生产的旋耕机、脱粒机等农机产品能够推广到省内、国内。通过不同的推广服务方式, 促进了农机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开创了敦化市农机推广工作新局面。敦化市每年新增更新各类农机具在3 000台 (套) 以上。三是加强科普宣传, 提高技术推广的服务水平。把农机科普宣传作为农机推广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在全市广泛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 为“两新”推广大造声势, 营造氛围。利用科技之春、科技之冬、科普大集和现场会等时机, 深入乡镇村屯, 对农民进行宣传培训。每年组织送科技下乡不少于20次, 开办技术讲座不少于30场 (次) , 发放资料在20 000份以上。同时, 还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和网络等开展农机科普宣传活动。在敦化市农业机械化信息网上设置了农机科技推广专栏, 及时为农民传递新技术、新机具信息, 发布农机推广工作动态, 提供各种农机化信息服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 广大农民科技素质和科技意识得到提高, 为农机推广工作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3) 创新管理体系, 运行机制不断加强, 科技人员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推广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十分广泛的综合性工作, 要求推广人员要具备多方面的综合业务知识。多年来, 始终把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作为队伍建设的重点, 常抓不懈。一是转变作风, 树立形象, 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在全系统积极倡导做信息干部、技术干部、经营干部、泥巴干部和知法守法干部。广泛开展为农民提供一条致富信息, 为农民推广一项新技术或一种新机具, 为农民宣传农机法规一次, 为农民排除机械故障一次等为农服务“四个一”活动, 。通过开展“四个一”活动, 进一步增进了农机科技人员与农民的感情, 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二是加强业务培训和岗位练兵, 全面掌握当今先进机具的性能、用途、使用、安装和调试等方面的知识, 不断提高农机队伍的技能和服务水平。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制定了农机工作作风建设“十不准”, 认真落实市政府“八条禁令”, 建立了岗位目标责任制, 编制下发了《工作管理制度手册》, 加强对制度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四是强化政务公开。严格履行社会服务承诺制, 公开办事程序、办理时限等, 增加工作透明度, 接受社会监督。五是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奖惩机制。实行出勤考核, 工作外出填写报告单。年终拿出创收资金的30%作为奖励基金。
2 存在的问题
(1) 农机科研经费短缺, 研制开发的农机产品科技含量不高, 生产成本过高, 产品更新换代慢, 产品单一, 一种机型几年甚至十几年都在使用, 始终形成不了规模。
(2) 缺少专业技术人员, 研发人才资源短缺, 缺乏开发具有地方品牌农机产品的能力。
(3) 农民思想观念守旧落后, 普遍素质不高, 应用机械化意识淡薄, 科技种田水平亟需提高
(4) 全社会对农机推广还不够重视, 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3 建议
调查分析
陈永刚杨爱武
长武县地处咸阳地区西北部,属渭北旱塬沟壑区,全县辖11个乡镇,176个行政村,总人口17.3万,其中农业人口15.1万,占总人口的87.3%,育龄妇女3.6万。现有计划生育服务站12个,其中县级1个,乡镇中心站5个,乡镇普通站6个,有业务技术人员54名,可开展放(取)宫内节育器、男、女结扎、皮埋、人流、引产、咨询服务,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和药具不良反应诊治,避孕药具管理、发放,生殖健康系列服务。
一、县、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现状
(一)技术服务网络建设及基础设施情况
经过多年的发展,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全县基本上形成了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1个县级服务站、11个乡镇服务站,县、乡服务站共有建筑面积4160平方求,业务用房3400平方米,业务用房面积达到80%以上。服务站房屋结构、布局合理,交通便利,便于业务开展。
(二)经费投入情况
“十五”期间,国家、省、市、县均加大计划生育经费的投入,全县“十五”期间本级经费投入为197.22万元,其中基建投入161万元,县站基建投入88.7万元,乡镇站投入72.3万元,业务经费投入 36.22万元,其中基建投入省级20万元,市级10万元,县级58.7万元,乡级72.3万元。
(三)设备配置情况
全县现有设备大多数为“十五”以前配置,县、乡服务站现有黑白B超机1台,便携式B超机15台,心电图机1台,数码电子阴道镜1套,臭氧治疗A型机1套,B型机12套,红外光治疗仪5台(2台已损坏),优生检测设备1套,输氧设备1套,电动吸引器9台,显微镜4台,尿液分析仪1台,血液分析仪1台,半自动生化仪1台,高压消毒锅13台(其中手提式12台),电视机3台,照相机1部,现 有设备
基本上能满足目前正常业务工作需要。
(四)技术队伍及服务能力情况
县、乡服务站现有人员54名,其中业务人员49名,医疗23名,护理24名,检验1名,B超1名,药剂1名,行政工勤人员5名,高级职称3名,中级职称7名,初级职称30名,无职称人员19名,临时聘用人员8名,持执业医师证2人,执业助理医师证2人,护士资格证5人,持计划生育上岗合格证49人,所有人员都能按照上岗合格证上载明的专业名称开展业务工作。
(五)业务开展情况
各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均遵守操作规程,严格按照机构执业许可证上载明的执业范围开展业务工作。县服务站围绕宣传教育、技术服务、人员培训、药具发放、信息咨询“五位一体”职能,乡镇服务站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咨询、放(取)宫内节育器、避孕药具管理发放、提供生殖保健系列服务。“十五”期间,全县技术服务机构共制作并发放宣传品35万余份,开展大型宣传活动34次,施行各种节育手术5400例,举办各种业务培训班83期,参加人员2537人次,发放避孕药具6万余盒,咨询服务3.4万人次。
二、县、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存在问题
(一)个别乡站、村室基础设施不够规范
经过多年的建设,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机构已经健全,各级政府、部门也在资金上给予了一定的投入,基本上能够保证正常业务开展。但是严格按照上级的要求,我县目前仍有个别乡站还不够规范,几乎没有独立的村服务室,均与村医疗站共用,需要改建、扩建、新建。
(二)经费投入不足
各级政府近年均加大了计划生育经费投入,但与业务的正常开展所需经费还相差太远,虽然国家、省级每年拨款改善服务站的工作条件,但是由于地方财政困难,配套资金跟不上,各级经费不能足额、及时到位,影响了各级服务站的建设和发展。
(三)部分设备老化
目前,县、乡服务站的设备仅能维持正常业务,且设备大多为十多年前配置,个别设备老化,甚至损坏,由于经费紧张,没有财力维修,有些设备处于瘫痪状态,正常运转困难,给业务工作带来许多不便,影响服务工作质量。
(四)技术队伍及服务能力不适应工作需要
全县现有技术人员49名,与编办的技术人员编制相差7名,但人员分布不均,县站编制14人,实有人员34人,乡站编制47人,实有人员20人,在现有技术人员中,大专学历6名,占人员总数的14%,中专学历33名,中专以下3名,整个计生系统业务技术人员中仅9人持有执业资格证,占18.4%,普遍学历低、职称低,技术服务人员大多数非法执业,给正常业务工作的开展造成了诸多不利。业务技术人员很少参加县以上的进修学习,人员培训人次偏少,一些乡 镇服务站没有使专业人员专起来,没有明显形成老、中、青一高、中、低三级人才梯队,个别乡镇服务站业务技术人员缺乏,致使工作开展不力,亟需强化进修培训和统一招聘。
(五)业务范围拓展受到制约
县、乡服务站虽然能保证日常工作开展,但要保证服务站的生存和今后的发展,必须开展有计划生育特色的生殖健康优质服务。由于受经费、设备、人员、技术、场地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服务站依法服务的同时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受到严重影响。
三、“十一五”时期计划生育科技工作建议
(一)加强领导规范建设
各级政府要如强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领导,把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纳入本级区域规划,年初有安排,阶段有考核,年终有总结,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及服务站建设与本级中心工作同部署、同安排、同考评,在考核中加大分值,严格考核。要协调相关部门支持、扶持服务站约工作,配齐、配强领导班子,加大经费投入,每年至少保证县级财政计划生育经费 总额的20%用于县级服务站的计划生育事业费专项经费,年初财政单列预算,设立财政专户,做到专款专用,确保县站龙头地位,真正发挥“五位一体”的功能。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省、市项目,尤其是国债资金项目,改善基础设施和工作条件,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推动县、乡计划生育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二)深化改革提高素质
严把入口,敞开击口,全面实行“站长考任制、人员聘任制、目标责任制和结构工资制”,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人才,服务站坚持“干部能上能下,人才能进能出,按劳分配,效率优先”的原则留住人才,激活技术服务机构的活力,充分调动职工的潜能,加强人员素质提高,除每年参加省、市举办的培训班、市上的技术大比武外,还要结合重点工作进行专项培训,县站每年必须保证2—3名业务骨干在市级以上医院进修学习,时间不少于一年,乡站每年保证1名业务骨干在县级医院学习,时间不少于半年,系统学习本专业知识及相关的计划生育新技术、新理论。各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协调相关部门,尤其是卫生、人事部门,做好技术人员的执业医师资格认定、职称评定、职称考试、护龄津贴、放射津贴等事项的落实,保证技术队伍的稳定。
(三)科学管理规范运作
科学管理是立站之本,是技术服务工作在新形势下增强竞争实力的重要途径。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充分发挥计划生育服务车的作用,积极开展科技信息化项目建设,加快建立以应用导向为主、适应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创新和发展需求的决策、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搭建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信息建设支持平台,提高业务人员信息化知识水平和操作运用能力,保证计划生育经费足额、及时拨付到位。加快服务站建设,在具有一定经费基础、交通便利的乡镇服务站为核心设立中心站5个,每个站4—8名业务人员,辐射2—3个乡镇,其余乡镇服务站只须保留2名工作人员,负责日常接待,提供基本服务,大手术送中心站、县站处理。配足、配齐相关医疗设备,打造现代化的“数字计生"品牌,加快县乡服务站建设,努力为服务站开展优质服务和今后的改革发展夯实基础。
(四)保持特色依法服务
计划生育服务站的特色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坚持为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紧紧围绕生育、节育、不育和群众生殖健康的需求,开展宣传教育、避孕节育、药具发放以及人员培训服务;二是坚持“面向基层、深入乡村、服务上门、方便群众”的方针;三是坚持“机构小设备精、人员少技术精”的建站原则。这是服务站的安身之本,发展之基。要在巩固提高已经开展的服务项目、服务内容的基础上,依法拓宽服务领域,扩大服务影响,树立品牌意识,设立视听室、专业咨询网站、药具超市、实物模型展厅、幼儿智力开发室等,以生殖健康为核心,开展系列优质服务,围绕妇女“七期”,开展妇女“终生服务”项目,建立现代化的咨询室,运用网络平台,给妇女提供全程服务,采取宣传、咨询、免费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提供相关的生活用品、避
孕节育用品、科普图书、音像制品,充分发挥各级服务站各类人员的优势,保持特色,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作者:陈永刚长武县计划生育局副局长、服务站站长
杨爱武长武县计划生育服务站
电话:029—34200869***
一、20xx年工作总结
(一)加强学习,增强服务能力。
我站一方面组织全站人员学习上级部门提出的各项农业发展措施、适用技术及有关文件精神,另一方面努力加强业务学习,有力地提高了全站农技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从而增强了为民服务的能力。
(二)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
我站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定人、定时、定点、点面结合的方式,认真开展病虫调查和测报,准备掌握田间病虫发生情况。同时,及时与有关部门沟通,指导农民适时、适度、科学合理防控。
(三)做好农技推广工作。
一是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更好地帮助指导今年20户科技示范户;
二是根据各科技示范户的需要,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给他们下一步种植的品种提供相关信息;
三是加大对科技示范户的培训工作。在充分了解科技示范户需要的前提下,及时沟通联系相关部门、专家对科技示范户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科学种植的技术;
四是充分发挥科技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作用。
(四)做好秸秆综合利用提升民生工程工作。
一是召开秸秆综合利用提升民生工程工作部署会,对今年秸秆禁烧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二是成立黎阳镇秸秆综合利用和秸秆禁烧工作协调小组;
三是多层次多途径在全镇范围内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政策和技术宣传,营造浓厚氛围;
四是落实驻守、巡查和值班制度,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常态化监管。
(五)做好政策性农业保险投保工作。
进一步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的管理和落实,切实有效地提高农户的参保意识,确保将强农惠农政策真正落实到广大农户当中,充分发挥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经济补偿、防灾减灾、社会管理的保障作用。今年油菜保险承保158.8亩,出险68.4亩,理赔7614元。
(六)切实抓好五清一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统计好各村居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情况及各项工作数据,每月汇总好数据进行信息报送,协助区级部门做好五清一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宣传维护好五清一改工作成效,打造绿色生态文明美丽乡村。目前全镇各村参加人数达4732余人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752.8余吨,清理村内沟塘128口,清理村内沟渠133.7公里,清理村内淤泥391.3吨,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88.4吨,发动农民群众投工投劳3690人次,规范畜禽散养的129户,清理乱堆乱放、乱搭乱建427户,清理废旧广告牌352个,清理无功能建筑面积1465平方米,清理残垣断壁105处。开展进村入户宣传教育活动214次,参加人数达492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59171张,张贴宣传标语717条。财政专项用于村庄清洁行动资金165.16余万元,社会力量投入村庄清洁行动资金6.1余万元。
其中隆阜一村行政村中桥自然村、隆阜四社区行政村隆阜四社区自然村、新江行政村下毕自然村、三门呈行政村三次自然村入选20xx年度黄山市农村人居环境“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傍霞行政村树伦自然村正在创建示范村。
(七)协助做好其它工作。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我站积极做好数据信息报送和农业农调等工作,还积极参与镇里的中心工作,按时完成镇党委、政府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存在的问题
受极端天气影响,今年农业生产形势严峻,农业受灾面积较多,经济损失较大,农业种植大户生产积极性不高,应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种植大户的财政扶持。
三、20xx年工作谋划
1、严格落实、努力推进
一是做好农业先进实用新技术的推广、示范的辐射面,根据我镇实际种植情况,抓点示范,典型引路逐步推广。服务好家庭农场及种养殖大户。
二是继续抓好村庄环境整治,严格按照村环境整治和农村人居环境美化的要求执行。加快推进傍霞村树伦中心村美丽乡村建设,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补齐环境卫生、节点打造、基础设施等短板,傍霞村争取20xx年成功争创美丽乡村示范村。
三是做好秸秆还田综合利用提升民生工程工作。
四是做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进工作。
五是做好动物防疫工作。
六是做好涉农资金发放工作,确保资金按时发放到户。
2、强化保障、志愿同行
积极申报乡村治理示范村建设工作项目,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推进乡村治理。鼓励各类志愿服务队投入参与乡村治理,完善乡村治理志愿者服务体系,形成长效运行模式。
3、因地制宜、整合资源
深入做好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融合文章。以凤霞、新江美丽乡村为依托,发展壮大田园采摘、生鲜冷链、乡村旅游、民宿农家乐等产业。
4、围绕政策、挖掘潜力
**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
**
近年来,**市农机部门加大投资力度,建成了“纵横贯通,天地融合,市场调节”的农机推广体系,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机农艺融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纵横贯通的农机推广体系。打破地域限制,建立了市、县、乡、村、农户纵向推广体系和县县互通、乡乡互助、村村互补的横向联合的推广体系。
天地融合的农机推广网络。已建成农机化信息网和“**农机”信息服务平台。各村均配有互联网和有线电视,为农机技术推广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支撑。
市场调节的农机推广体系。以农机生产企业为主体,由经销企业和农机专业合作社沟通产销信息,生产企业负责机具推广的市场运作和售后服务,农机大户和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示范作业。
**区农机科技推广情况:
**区有区级农机推广站和18个乡镇农机站,均属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为副科级建制。区推广站人员编制为17人,现在岗人员15人,学历为本科2人,专科2人,专业技术人员5名,其中高级工程师2名、工程师3名;管理人员2名,技术工人8名;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4人,40岁以上以上10人,30岁以上1人,人员严重老化。区农机推广站有办公室12间,48平方米,有电话机二部,微机3台,多功能打印机一台,小四轮拖拉机1台,手扶拖拉机1台,配有深耕犁、薯类播种、收获机等配套农具6台(套),有机具库4间,面积48平方米,2013年承担全区保护性耕作示范项目、玉米全程机械化配套示范项目、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畜牧养殖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设施农业装备与技术示范项目、机械化深松技术示范项目、中药材生产全程机械化配套示范项目和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7个农机化示范项目,建立17个科技示范点;全年共举办农机技术实用技术培训班29期,培训1613人,印发宣传材料3000余份。
农机推广面临的新问题: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现代农业建设进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新阶段,农业机械化迈入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新时期。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内部外部环境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对农机化技术推广提出了新要求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生产成本“地板”抬升、资源环境“硬约束”加剧等新挑战。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指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要以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生产生态协调、增产增效并重,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对农机化技术推
广的方向、路径、目标等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是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和支撑。
农机化技术推广必须更加注重良种、良法、良机融合和技术集成配套,必须更加注重高效、绿色、节本、智能农业机械化技术的示范转化和供给服务,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中肩负起历史使命。
第二,农机化技术推广的新机遇
全国农机工作会议指出:当前,农业机械化已经渗入到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融入到农业产业链条的广泛领域,正深刻引领品种选育、栽培模式、耕作方式的变革,加快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推进。推进农业机械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供需不适应、不协调和发展不平衡、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加快农业机械化的转型升级。
农机化技术推广,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瞄准不同区域、不同领域重大机械化技术需求,加强技术的试验验证、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更加注重从薄弱短板环节入手,加大联合攻关、技术集成和推广力度,为农机化发展补齐“短板”、突破“瓶颈”提供支撑,这为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拓宽领域、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第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对农机化技术推广提出了新挑战
近年来,随着土地规模经营的推进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尤其是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生产的应用普及,农业生产规模、组织方式、劳动力组成以及农田基础设施等都出现了新变化,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更加迫切,对技术推广服务的需求向多样化、系统化、个性化转变,对技术推广服务的及时性、准确性、精准性都提出了新要求。
农机推广机构必须及时调整推广思路、机制、模式与方法,使技术推广的目的逐步由促进农产品数量增长向提高质量和效益转变,推广内容逐步由产中服务为主向更加注重适应规模经营的全程机械化技术集成推广延伸,推广形式逐步由单一服务向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要的综合服务技术拓展,必须更加注重集成推广适应规模经营的全程机械化技术和创新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要的技术推广方式,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提供支撑服务。
目前农机推广存在的问题
但是,面对农业和农业机械化发展新形势,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的能力水平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是作用发挥不够。
二是推广经费不足。
三是技术力量薄弱。
四是重视程度不高。
五是信息处理不规范。
三、今后农机推广工作的建议
(一)完善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农机推广体系。
(二)打造高水平农机推广团队
加强继续教育工作,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生产企业进修学习,不断提高学历层次和业务能力,掌握现代科技手段,以适应农机科技的不断发展。培养一大批管理应用技术骨干,从根本上提高平台的运行效率与服务水平,促进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制定优惠政策吸纳人才,使更多的科技人员从事农机推广服务工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大市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三)健全完善的农机推广网络。
一是要利用现有的设施设备,在春耕前、双强前、秋收前、冬季农闲时间,对农机手开展集中培训,办好“固定课堂”。
组织农机技术人员深入乡村,采取上门服务、进村入户等方式,开展农机技术巡回培训,方式,有针对性的解决实际问题,开展机具宣传,面对面手把手地传授农机技术,办好“流动课堂”。充分利用农机化信息网和“**农机服务信息平台现代传媒开展技术服务,推进农机推广服务信息化,不断提高农机推广工作效能,办好“空中课堂”。(四)争取项目经费加大投入力度
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坚持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撑,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的投入
机制。充分发挥农机购机补贴政策四两拨千斤的导向作用,重点支持合作社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公共科技平台建设、关键性技术、科技创新环境建设、科技产品推广等。加大对农机推广工作的经费投入,切实保障基层农机推广机构履行职能的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确保推广工作正常运转。
(五)明确农机推广的重点,全领域推广农业机械
全面拓展农机化技术推广的验证、转化、先导、服务功能,引领、支撑农业机械化向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渔业和农产品初加工生产全面推进,推动解决农业各产业、各区域、各环节间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实现增产增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防灾减灾的农机化技术广泛应用,支撑农业绿色发展和农机化各区域、各产业协调发展。
(七)坚持问题导向,大力推广应用绿色环保机械化技术
关键词:农村社会养老,农村子代
回顾国家60年的农业惠农政策的改革历程, 形式一直在不断演绎变化, 但其核心思想都是让农民得到真正的实惠, 满足农民的切实需要, 让农村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的方向没有变。然而现阶段, 农业虽一直处于高产状态但是速度趋缓, 现形条件下能激发农民生产、生活积极性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是全面推进农村的社会保障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开展和普及, 以及其他救济、扶助政策的落实都不同程度地惠及到农民的需要, 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政策的出台虽让农民喜出望外, 但现实情况是参保率不高, 结果着实有些让人出乎意料。究其原因笔者认为, 随着农村老年人劳动能力的降低、经济收入的减少, 老年人在家中的经济地位也相应的降低, 子女的支持程度成为制约老人保障意愿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本文为深入研究子代的参与行为对农村养老保险实施情况的影响, 随机地选取了菏泽市及金乡县部分村庄为调查研究的对象。通过调查, 子代在25周岁左右都已成为已婚人或准婚人, 也都有了相对稳定的经济收入, 而60周岁以上的人群将一辈子的积蓄花在了子代身上, 随着年龄的增长劳动能力逐渐下降甚至失去了劳动能力, 经济来源变少甚至没有, 因此, 为了使调查更有参考性和说服性, 特选取农村年龄为25周岁以上到59周岁以下的中青年人群, 以期找到子代对养老保险参保率的影响。
1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子代状况调查分析
为了使调查地区更具有代表性, 确保调查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随机选取的村庄必须满足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当地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可供农民选择;二是农民的投保行为出于自身的意愿无强制性政策的干预。在此基础上, 笔者选取了两个村庄, 共200户农村家庭, 考虑到农村整体文化的水平, 避免无效问卷的产生, 调查以口头访谈的形式进行。全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察子代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的意愿;农村子代家庭的生活状况、养老方式与心理。
1.1 子代家庭的日常生活状况及目前农村家庭的养老负担情况
首先了解一下子代家庭的日常生活状况对父代老人的养老情况, 了解一下目前农村家庭的养老负担情况, 目的是想弄清楚在农村是否会存在其他的更合适的养老方式。在调查访谈中得知, 子代家庭目前的土地已经不能满足农村家庭生活所需, 收入来源主要为外地务工、小本生意等。在S村, 按每户4口人来算, 也仅仅是866.68㎡地。而且1995年以来出生的男孩子也没有了宅基地, 一定程度上更加重了子代为儿女建房的经济负担。同时25~40周岁的中青年是外出务工的主力, 是家庭经济的支柱;老人除了照顾孩子之外, 没有其他的选择, 更不用提有其它收入的来源;土地经济地位的削弱, 让子代更忽略了土地的分量。因此, 土地养老已经不能像过去一样保证老年人的生存需要, 而且在访谈中了解到老人也不愿活到老, 干到老, 也显示着老年人更加依靠子代经济收入养老的趋向性和必然性。
通过访谈获悉, 由于子代每日为生计奔波, 长年在外, 看望父代的日子少之又少, 其中算是具有孝心的子代也仅仅是隔三差五的为父代送些日常用品, 相互沟通感情的时间屈指可数。养儿无望成了子代的一大感慨, 在一定程度上也打破了多子多福的传统观点, 因为子女越多, 在养老的责任上彼此就会产生一种侥幸的推卸依赖行为。由此可见, 随着生存紧迫观念的转变, 子代更趋于是血缘的延续, 赡养老人的义务被单薄化, 子代养老已经不是一种可靠的长期的唯一的养老方式, 亟待一种新的养老方式的产生来弥补现行的不足。
1.2 农村家庭的养老方式
通过访谈, 每户家庭一般要负责4个老人的养老, 老年人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根深蒂固并且严重地影响着子代的家庭儿子养老基本上成为代代传承下来的思想。据调查, 每户至少有一个儿子的家庭占85%, 儿子是每户家庭正常生活的开始, 所以子代不惜采取一系列逃避计划生育的措施仅仅是为了生个儿子, 并为此花去了家庭的大部分收入。在父代到了养老的阶段, 子代的经济跟不上, 有强烈责任感的子代基本因此在心理上产生了强大的自卑感, 造成思想上的负担, 甚至有的子代承担不了父代的养老义务干脆让老人仅保持到吃饱穿暖的水平, 有的老年人甚至无奈地进了养老院, 这不但没有让老人享受到养老的意愿反而精神生活每况愈下。这反映了子代盼望社会提供更多经济帮助的迫切需要。
在访谈的过程中, 还了解到家庭目前的养老方式主要是老人自己独居, 子代定期提供物品和金钱, 而且这些物品和金钱在毫不影响子代生活消费地极小部分。无子代的老年人不愿意进养老院, 靠政府补贴艰难的维持着生存, 揣着“走一步算一步, 活到哪算到哪”的想法, 残酷地剥夺了老人享受养老地权利, 有90%地子代与老年人独居, 原因是方便、自由、规避一些生活上地矛盾。因此, 子代在日常地生活中, 与父代沟通甚少, 使老年人陷入了孤寂地状态。
在“家庭每年花在家庭老人身上地养老费用”的调查中, 100元以下的占4%, 101~300元的占25%, 301~500元的占50%, 501~1000元的占10%, 1000元~2000元的占90%, 2000元以上的占2%, 在200户子代的调查中, 这笔费用刚好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90%的子代声称养老是有心却无力的迫切需要解决的负担。
1.3 子代的学历程度分析
通过访谈, 学历越高的子代更容易接受理解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本质内容, 经常外出务工的子代比在家务农的子代更容易考虑社会养老, 在相同学历中, 男性子代比女性经济意识强, 更容易算清社会养老的经济帐, 眼光更长远。原因是女性一直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家庭经济收入大部分都来源于男性而受教育程度越高, 意识里更趋向于接受新事物, 更愿意尝试农村社会养老。
综上所述, 在子代调查过程中发现的以上特征可以综合为二点:一是子代急需一种新颖快效的养老方式, 二是子代的经济能力薄弱, 承担不了太高的养老缴费标准, 后者是决定是否参保的关键因素。因此, 抓住子代的行为特征, 从子代的经济能力为突破口, 扎扎实实地保证落实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 使农村老年人生活得体面, 有尊严, 不再向往城里人的生活。
2 解决农村社会养老问题的建议
2.1 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在农产品价格飞速提高的现阶段, 激发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充分做好农民外出务工的工作, 避免拖欠农民工资等不良情况的出现。给农民营造一个勤家富路的氛围, 鼓励农民做好自己家乡的特色产业, 勇于挖掘出自己家乡的潜在特色产业, 将产业做大、做强。因此, 乡政府要加大地去农村调研的力度, 为致富当地农民尽一切力量, 保证农民参保的经济可行性。
2.2 因地制宜, 积极稳妥地制定合理地农村养老缴费标准
在调查的两个村庄中, 发现每个村庄都是制定出统一的缴费标准, 规定每年缴纳1700元, 由于养老金制度是一项投资周期性为20年的长期制度, 50周岁左右参与投保的积极性高达85%, 这意味着这些人群需要在5年左右的时间缴足34000元, 对于那些子代消费很高的家庭来说, 保险根本就是一场场美丽的梦, 毫无实际。因为调查发现, 同一个村庄里, 每户家庭的经济生活条件都不同, 统一的缴费标准让相当多的人群徘徊在外, 违背了农民意愿的原则, 失去了保险本身的意义, 因此, 政府在制定缴费标准时, 应该充分结合当地的实际, 灵活地制定出几种不同的可选择性的缴费标准, 即使一个村庄也不例外。
2.3 多渠道筹集养老保险基金
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方式,能够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硬件装备和技术支撑,是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现实途径。20xx年以推广水稻栽植环节机械化技术为突破口,在镇、镇、镇、镇等水稻主产区乡镇依托农机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建立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点,要求有关乡镇确定专人负责,落实示范点,确保示范推广效果。
示范中以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为载体,县乡镇技术人员包村联户技术结对,开展工厂化育秧、机插秧、机耕、机收、秸秆综合利用、粮食烘干等全程机械化技术示范。今年实现机械化种植面积30万亩,其中机插秧18万亩。
(二)精益求精,大力推进茶叶加工机械化。
一是推广机械化、自动化水平高先进的茶叶加工流水线,促进茶叶加工机械更新换代,提档升级。二是项目拉动,推进茶叶加工机械化,今年通过市级示范社项目建设和全省农事综合服务中心项目建设的拉动,全面提升茶叶加工机械化的发展,将通过项目的`实施,攻克茶叶机械化的难点,将我县茶叶生产制作机械化水平提上一个新台阶。三是积极推进茶叶加工机械化转型,由原来的简单加工型和传统粗放型向复合成套型、清洁化、连续化转变。近年来,随着我县茶叶加工机械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落后的加工工艺和设备逐步淘汰,清洁化、连续化、自动化、标准化、规模化已经成为今后茶叶加工的发展方向。通过大力推进茶叶加工机械化,既减少操作人员对茶叶加工过程中的二次污染,又能为茶叶加工过程中茶叶不落地的清洁化生产创造条件,从而保证了茶叶的质量安全品质。茶叶加工机械化、智能化使茶叶精深加工成为可能,提高茶产业的附加值。到20xx年10月,规模茶叶龙头企业19家,茶叶合作社93家,家庭农场48家。
(三)把握重要农时,组织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
县、乡农机技术人员坚持在农忙季节送技术下乡。春耕期间支持农机备耕。午收关键时期,农机跨区作业组织对口支援。农忙期间,农机人员节假休息日坚持在岗在位,及时收集和发布“三夏”“三秋”农机化作业信息,提供后勤保障等服务,利用“农机通”等信息平台及时发布机具供给和作业需求信息,促进机械与田块的有效对接。组织跨区作业服务队20个,参加跨区作业机械200台,跨区收割17万亩。
(四)服务中心工作。
1、抓好机械化秸秆全量还田工作
为配合全县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积极发挥部门作用,从搞好技术宣传指导、落实机械保障、搞好协调引导等方面入手,多方位搞好服务,努力抓好农作物机械化收割、秸秆粉碎还田及综合利用工作。
一是搞好宣传指导。根据技术规范和实施要点,明确了农机作业技术路线。二是开展技术培训。举办秸秆综合利用农机大户技术培训班,培训技术骨干。同时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对农机大户传授机械化深翻深耕技术操作技术,共计办班3期,培训农民群众300人次。三是抽调专人参加全县秸秆禁烧巡查工作。
2、做好扶贫攻坚工作
今年以来,我站的每名同志根据上级扶贫精神,结合自身实际,深入包保村、组、户,调研、走访。开展组组进,户户访活动,与贫困户同吃同劳动。及时解决贫困户的微心愿。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帮扶措施,真诚的为群众服务。切实推进扶贫攻坚工作的发展。也取得了良好成效。
(五)加强绩效管理,认真抓好农机补贴实施。
今年省财政、省农机局下达我县20xx年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83万元,20xx年结转资金万元,合计可用资金万元。确定的补贴机具种类范围为15大类35个小类91个品目。根据今年补贴政策新的变化,开展了广播电视政策宣传10余次,出动宣传车10余台次,印发宣传资料500多份。县局和各乡镇设立农机购置补贴服务窗口,实行受理申请、核实登记等“一站式”服务,并将农机报废更新补贴与农机新购补贴相衔接,同步兑现。目前共补贴机具549台,受益农户428户,补贴资金万元。
20xx年8月上旬到10月底开展了县农机购置补贴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对20xx年以来享受补贴的机具进行全面核查,成立核查专班38个,参加核查人员92人,共核查832户、1309台机具,经销企业3家,做到全覆盖。从自查情况来看,我县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制度健全,补贴工作的各个环节规范,操作程序严格按照省农机补贴实施指导意见要求进行;补贴政策透明、信息公开;各类原始档案归档整齐,内容真实完整;购机补贴资金兑付准确到位。未发现有虚报冒领、套取骗取、违规享受补贴情况。工作人员在办理农机购置补贴过程中,没有优亲厚友、吃拿卡要、与经销商勾结捞取个人好处等现象。
(六)服务生产一线,认真搞好职业农民培训
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坚持深入生产一线,坚持实用性理论培训和实际操作培训并重,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全年共计培训职业农民100人。今年共计办班6次。还于20xx年10月11日组织培训学员和农机大户到合肥现场观摩20xx年省农展会。目前实训工作已经结束。
(七)农机化项目实施工作
武陟县农机推广工作为适应农机化事业大发展的新形势,紧紧围绕农业机械化工作重点,坚持立足农业、服务农业工作理念,创新工作,千方百计推广农机化新技术。对加快农机化事业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近年来,我们在全县推广了小麦精少量播种技术、玉米秸秆还田技术、小麦机械化收获技术、化肥深施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花生机械化收获技术、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等多项农机化技术并在全县得到广泛应用。对促进我县农业增产增收、提高农机装备水平、推动农机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现就我们农机推广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机化新技术的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保护性耕作。2003-2008年我们先后承担了河南省和农业部的保护性耕作试验示范推广项目,项目实施过程中共投入国家项目资金170万元,地方筹资5万元,拉动农民投资700万元。几年来累计实施保护性耕作54万亩。该项技术可一次性完成旋耕、播种及化肥深施作业,减少机车进地作业次数。降低农民作业投资。根据我们实施效果统计,每亩看可节约投资50元,增产7.5公斤。已累计为农民节本
增收万元。目前,我县拥有免耕播种机350台,每年实施保护性耕作仍保持在10万亩左右。
2推广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可一次完成玉米收获和秸秆还田,和人工收获相比可降低农民投资55元(机械收获一亩玉米60元,人工收获需80元加上秸秆还田35元。),同时还可缩短收获时间,为农业强收抢种赢得时间,因此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技术。从2005年开始推广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利用国家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不断加大玉米收获机械的补贴力度,刺激农民购机用机。几年来我们已推广各类玉米收获机800台,投入农机补贴资金1000余万元,带动农民投资3000余万元。目前,我县每年实现玉米机械化收获38万亩,农民节约投资1700余万元,收获时间从原来人工的两周减少到现在的4-5天。
3为了提高我县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2010年我们积极向上级争取并承担了河南省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示范推广项目,两年来,已投入项目资金27万元,推广水稻插秧机12台,投入国家补贴资金20万元,拉动农民投资150余万元。2010年实施水稻机械化育插秧1000亩,2011年实现水稻机械化育插秧3000亩,按每亩节本增收150元算,已为农民增加收入60余万元。
一推广工作,成绩斐然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们率先在全省推广小麦精少量播
种技术,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小麦机械化播种技术彻底替代了传统的土耧播种,实现了小麦种植史上一次革命性的进步,由于我们工作突出,成绩优异,该项工作获得了国家星火计划科技进步二等奖。为配合政府的秸秆禁烧工作,我们积极引进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由于当时该项技术还不够成熟,我们就主动和生产厂家合作,多次进行技术试验,一次次技术改进,坚持不懈,坚持推广,二十年如一日,终于将这项技术成功推广。该项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倍肥了地力,推动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还极大地改善了我们的生产生活环境,受到了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好评。
九十年代末,为了降低农民的劳动强度,促进我县小麦机械化收获水平,我县在全省首次从山西引进大型联合收割机到我县作业,并抓住机遇积极宣传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多渠道筹资购买大型小麦联合收割机。使我县小麦机械化收获水平得到迅速提高。为了提高机械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我们还积极组织跨区作业。目前,我县每年参加跨区作业的收割机达500多台,仅此一项就为机手增加收入2000余万元。
2002年,信息得知农业部正在搞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试验,我局领导非常重视,积极向县委、县政府汇报工作,争取支持,在工作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全省首次进行该项技术的试验。由于我们工作态度积极主
动,工作作风科学认真,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2003年省农机局优先让我们承担了河南省保护性耕作推广项目。2006-2008年承担了农业部保护性耕作推广项目,我县也是全省首批承担农业部保护性耕作推广项目的项目县之一。由于项目的示范带动,我县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每年都在10万亩左右,可直接给农民带来节本增收5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
针对我县玉米机械化收获水平相对落后的情况,2005年我县在全省最早开始引进并推广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利用国家的农机补贴政策,加大玉米收获机补贴力度,积极鼓励农民够机用机,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我县已拥有各类玉米收获机械800余台,玉米机收率达80%以上。
为了提高我县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2010年我们积极向上级争取并承担了河南省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当年就实施水稻机械化育插秧1000亩,2011年实现水稻机械化育插秧3000亩,按每亩节本增收150元算,已为农民增加收入60余万元。
二主要做法
1放眼全国,立足本县。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思想,一切从我县实际出发,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坚持农民需要什么我们就推广什么,什么技术能够推动我县农业发展我
们就推广什么技术的工作方针。每年利用农闲时间在全县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农民急需,和先进县市比差距,寻找工作不足,为制定下一步的工作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2积极主动,争取支持。积极主动向县委、县政府领导汇报工作,争取领导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积极主动向上级部门领导汇报工作,争取项目和项目资金支持。几年来我们已争取各类项目资金5000余万元,这些资金的支持促进了我县农机化发展水平始终走在全国的前列,在行业内赢得了“全国农机看河南,河南农机看焦作,焦作农机看武陟”的美誉。
3注重自身技术队伍建设。当今世界是知识爆炸,技术快速更新的时代。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稳定我们的技术队伍,我们每年都要安排技术人员外出学习。学习先进的技术,好的工作方法,确保我们的农机推广工作不滞后,不落后,为我县的农机化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4宣传培训引导,试验示范带动。在新技术推广过程中,我们非常重视宣传培训工作,经常利用媒体、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以及结合农机阳光工程培训等形式,重点宣传新技术要点、国家优惠政策及全国农机发展形式等,积极引导农民改变传统思想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同时,我们每年还多次举办新技术现场演示会,让农民能够零距离接触、亲身体验,提高使用新技术的积极性。
三存在问题
1推广基础设施不健全,缺乏必要的试验设备,我们现在是“宣传靠两条腿,培训靠两张嘴”,很难将宣传培训工作深入进去。
2技术人员严重不足,特别是乡镇一级,很多农机人员都是兼职,专业农机人员很少,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机推广工作的开展。
四下一步打算
通过我们多年的努力工作,我县的农机化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在很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发展,下一步我们打算在设施农业、怀山药机械化收获等方面进一步加强技术探索和推广。
自治区农机局党组历来十分重视科技工作, 注重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全局, 成立了由局主要领导挂帅, 主管领导及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科技兴农机领导小组, 全面领导和协调全区的科技兴农机工作。每年年初按《自治区科技兴农机考核管理办法》要求, 将农机化科技管理各项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 由自治区农机局局长与各地州农机局局长签订《自治区科技兴农机目标管理责任书》, 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抓科技工作、全系统重视科技的工作机制。近年来, 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农业部农机化司关怀与指导以及自治区相关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机局将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和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作为农机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责任;将减轻农业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作为农机管理部门的根本任务;将确保农机产品质量、维护农民权益作为农机管理部门的首要义务;将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农机管理部门的最终目标。勇于探索、不断创新, 以科技兴农机, 在农机科技推广、教育培训及质量管理诸方面, 工作成效十分显著, 主要可概括为“六个依托”。
一是依托项目、引进技术。三年来, 自治区农机局先后组织承担实施了农业部、财政部、自治区财政厅、发改委、科技厅、科技兴新办、科技兴农办等科技与推广项目40余项, 加大了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力度, 依托项目引进推广各类农机化新技术60余项, 并不同程度在天山南北得到普及应用。截止2006年, 全疆共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45万亩, 推广夏玉米免耕播种62万亩, 推广膜下灌溉技术90万亩, 推广草原松土补播改良机械化技术58万亩, 机械化收割牧草540万亩, 机械剪羊毛52万只, 推广机械化青贮1406万吨, 机械化回收残膜222万亩, 完成机械化植树10万亩。引进推广了一批粮棉畜林果特色设施农业新机具, 为新疆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是依托基地、示范技术。近年来, 自治区农机行业组织开展了粮食、棉花、特色林果和畜牧业机械化生产“四大基地”建设的考核与评比活动, 示范基地建设要求各类农业、农机项目资源得到整合、技术得到集成。实现了技术引进试验与示范推广、农机技术与农艺要求、规模化生产与标准化作业的有机结合。有效增强了农机化新技术的示范效果。目前全疆共建立“粮、棉、畜牧、特色林果综合机械化技术示范基地”12.39万亩, 年实现节本增效可达1512万元, 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麦盖提县棉花生产机械化示范区等四个机械化示范区被农业部列为国家级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在示范基地的带动下, 全区各种农机化技术示范区建设面积达百余万亩, 涉及全区50%以上的县市。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辐射推广实施规模, 每年都在千万亩以上, 几乎涉及到全区所有县市。
三是依托企业、创新技术。近年来, 自治区农机局, 十分注重发挥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 注重培育科技型企业并将其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依托企业开展产学研结合。通过组织实施农业部“跨越计划”、“948”、科技支撑等项目。研发出青贮收获机、玉米收获机、棉花精量播种机、动力驱动耙等一大批适和我区特色且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名牌产品, 并广泛用于农业生产, 显著提高了自治区的农业装备水平。其中, 部分产品还销往内地省区甚至国外。2007年以来新疆特色林果面积已达1200万亩, 已成为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但由于机械化水平低, 农民劳动强度大、长期以来果树生产中存在的修枝、植保、施肥、采摘四大难题越来越突出。为此自治区农机局争取到100万财政专项资金, 组织进行林果特色机械的研发。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组织有关农机产、学、研单位研制出果园管理作业、修 (剪) 枝和果品采摘等林果机械产品, 填补了自治区的空白, 其中新疆机械研究院研制的多功能果园作业机添补了国内空白。
四是依托体系、推广技术。近年来, 自治区农机局不断强化农机推广与培训机构的公益性职能, 在全区开展“新疆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规范化站建设活动”和“县级农机化技术学校规范化建设活动”, 争取财政专项经费, 有计划地对推广与培训机构的基础设施与技术装备进行了投入。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机化技术推广与培训的运行机制。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以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 农机大户, 农机科技示范户为主体, 农机生产流通企业为补充的, 多层次、多种形式、功能齐全的区、地、县、乡四级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和以县级农机化技术学校为主、县乡农机管理部门协作的农机化技术及职业技能培训阵地。农机化科技从业人员达4200余人, 其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756人。据不完全统计, 三年来共组织举办各类培训班、现场会、技术论坛会等万余期次, 培训各类人员近百万人次, 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0万余人次, 农机管理及专业技术人员培训2.1万人次, 农机大户培训5万余人次, 新训拖拉机驾驶员8万余人次。
五是依托法律、规范技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机管理条例》使农机化管理有法可依;《自治区农机化科技项目管理办法》规范和强化了农机科技项目管理的咨询制度与科学决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机械推广许可管理办法》和《农田作业系列标准》等配套制度与标准, 使农机产品的试验鉴定、农机技术的推广行为和农机作业质量管理等工作得到了进一步规范。按照农业部《农机产品质量调查方法》要求, 组织开展农机产品质量调查, 有效规范了农机产品市场, 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2012年农机推广工作总结
2012年喀拉达拉乡农机站在县农机局和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统一部署,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牢固树立“情系农民,服务农业,造福农民”农机推广理念,紧密结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以抓住农业生产特色,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降低农业机械能耗,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为目的,着力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力度,不断提高科技水平,装备水平,作业水平和安全生产水平。结合本乡的实际,不断提高服务能力,狠抓农机服务组织建设,大力推广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先将我乡2012年农机技术推广工作总结如下:
一、我乡结合科技之冬活动,冬修,冬训扎实有效
1.是认真落实“科技之冬”学习的召开,并对学习情况按时上报。2.各站所认真培养“科技之冬”的讲师和专业业务人员。并与政府密切配合,做到合理协调。
3.农机购置补贴上,重点要倾向,新机具,新技术的引进,(如免耕机械,玉米收割机械等)。
4.做好新农机手的培训,于本月13日正式开课,培训重点对农机作业质量的培训。今年农机作业质量必须要达到80%以上。同时认真开展“农机冬修”工作。5.最后宣读了农机局领导检查组,对各乡镇农机单位在位在岗以及工作情况的通报,本站在此次上级检查中能保持全员在岗,希望继续保持认真的工作作风,干好本职工作.二、主要工作情况
(一)抓好春耕生产技术服务工作
今年在春耕、春播时节,农机推广站为了确保春耕春播生产高质量完成,早动员、早准备、早安排。首先,适时组织农机推广技术人员深入各村,帮助农民机手保养、调试和检修好各类农业机械,把检修服务工作做到村、户、做到田间地头,保证农机具以良好技术状态投入到春耕、春播县农业机械的正常运行,把农机化各项新技术、新机具广泛宣传、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当中,我站按照县里统一安排,下派农机技术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机作业,跟机服务,进行技术服务和田间指导,及时排除机械故障,解决了我乡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保证了农机化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技术培训与示范宣传
传授技术,这是应用推广好技术的重要一环,今年,我站进一步加强了对农机从业人员和农机用户的技术培训,一是让农机手接触新知识、新技术、掌握基本操作技能;二是组织有一定专业水平的机手及农机用户培训,让老机手带动、指导新机手,使新机手在有技术和经验的机手指导下边实际操作、边学习、达到能独立操作机具、应用该项技术的水平;通过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机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增强了广大农机户管理好、使用好、经营好农业机械的能力。
(三)农业机械技术培训顺利开展,农机人员和农民科技素质不断提高。
围绕主要农业生产活动和农业科技项目,在特色农业产业建设工作中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机械科技培训宣传活动是多年来乡农技站开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2012年全乡各村开展农业机械技术宣传培训会,组织群众干部参加会议、进行现场观摩学习。
(四)农机生产安全教育工作。组织农机手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使他们学法,懂法,用法,增强了他们的安全生产意识,从源头上有效防治了农机事故隐患的发生。
(五)领导重视真抓实干,较好的完成了农机管理工作的各项指标。2012年,我乡农机推广工作在乡机关领导和局推广站的指导下,农机推广站干部认真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按照全乡农业工作会议精神,把积极推进农机技术成果转化,提高农业机械生产效率,服务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单位农产品产量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工作的指导思想,一年来紧紧围绕农业机械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示范和推广、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的发展等工作,为全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机械动力服务支持,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总的来看,全乡农机推广工作为我乡农村经济增长、粮食持续增产、农民稳定增收做出了显著成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各村反映的情况和实际工作看,也存在一些需急待解决的问题。主要的有:
(一)全乡农机推广干部队伍缺乏,在专业结构,知识构成,推广方式方法等方面对繁杂的工作形式时的矛盾更加突出,农机技术干部专业知识水平偏低、实际操作能力差的现象依然存在。
(二)在新形势下个别村组及农户对乡上农机推广工作的认识还不明晰,对县上的农机政策和要求认识不足,出现培训不积极,及时,拖延等现象。
(三)受经济条件和乡财政紧张等因素的影响,乡农机推广站经费非常困难,经费下拨少,到位率低,设施陈旧难以更新,手段落后难以提高,这些都使农业机械推广工作受到了严重制约和影响。
以上困难和问题,综合分析,既有许多客观因素,又有因我们工作不到位、争取不力等方面的原因。所以在新的一年来临之际,我乡农机推广站和农机推广干部要认真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回顾、总结,既要看到当前我们面临的客观困难,看到我们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缺点,又要看到新的农业发展形势为我们提供和创造的良好机遇。不能因一时的困难而消极观望,要树立一种精神,与时俱进,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要以新的姿态和思路,切实做好今后农业机械推广的各项工作。
四、2012年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加大农机安全管理力度,严把技术检验关,及时 消除农机安全隐患,杜绝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对农户机手适时培训,提高安全操作技能,保障农机具的正常性能,延长农机具的使用寿命,减少农时故障率,增加作业收入,促进农机事业健康发展。
(三)搞好农机管理,综合治理,全面完成县委、县政府和上级部门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
(四)继续加大新式机具的推广力度。
(五)继续加大农机安全宣传力度,确保安全无事故,切实做好创建“平安农机乡”的目标,平安农机乡是防治止重特大事故发生的重要举措,是从源头上抓好农机安全生产的具体途径和有效方法。
喀拉达拉乡乡农机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