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溪县特殊教育学校办学特色纪实
———苍溪县特殊教育学校办学特色纪实
有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五颜六色。在别人的眼中,他们是不幸的,因为与正常的孩子相比,他们并不健全,但在这里,他们又是幸福的。学习文化、康复训练、培养技能„„在苍溪县特殊教育学校,这里有“爱”的阳光,照耀着他们,温暖着他们,让他们共享同一片蓝天。
一、创新办学模式,“融合校园”展新颜
“特殊教育是充满爱心和人性闪烁的教育。”多年来,学校一班人在国际社会倡导的“全纳教育”理念引导下,以“为每个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为办学目标,秉承“励志立德、和谐育人”的办学思想,通过全体教职员工的努力探索与大胆实践,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普特并重、和谐发展”的办学新路,学校普通教育、特殊教育、学前教育协调发展。
学校不断创新“普特融合”的办学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通过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有机融合,让残疾孩子与正常学生相互接纳、正常生活、快乐学习、友好相处。在这个融合的校园里,从小培养孩子的爱心、同情心和责任心,学会关心别人、合作共事,弘扬和传递着当今社会的良好风尚和正能量。在这片乐园里,残疾学生与正常孩子一起学习和生活,既消除了他们的自卑心理,培养出健全的人格,也让他们提前适应正常人群,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在这片乐园里,正常孩子的好思想、好品质、好的学习方法对残疾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残疾孩子自强不息、顽强学习的精神和刻苦锻炼的毅力对正常孩子也给予了极大的鼓舞。从这里走出的正常学生,同情弱者、关心他人、学习刻苦,走出的残疾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强,绝大多数残疾学生能自谋生活、安居乐业。这是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全纳教育学校,“有教无类、有爱无碍”的教育口号唱响着整个校园,被全国少工委、中残联和团中央联合授予“全国红领巾手拉手助残先进集体”。
目前,学校发展到有教职工93人,教学班38个,在校学生1600多人(其中残障学生150多人)。2011年11月学校被命名为苍溪红军小学,授予了由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亲笔题写的“红军小学”校牌。
二、深化励志教育,“文化校园”陶情操
走进校园,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整洁干净的环境让人陶醉,浓郁的文化氛围让人流连忘返。鲜艳的花朵在热情绽放,宽敞的教室传出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一个个矫健的身影在运动场活跃着„„这里,仿佛是孩子们快乐的天堂。
在校门左右侧“燃烧的火炬”和“步步攀高”,象征着祖国的下一代高举火炬,为中华之崛起努力奋斗,给人一种执着进取、勇于开拓的力量,催人奋进。在校门墙面上等醒目位置,校歌、校训等学校核心价值思想让师生不断熏陶,铭记于心。围绕学校办学思想,学校四幢教学楼分别命名为励志楼、咏志楼、鸿志楼和凌志楼。励志楼门厅以“让梦想充满阳光,让志向成就辉煌”和“我要飞得更高”为主题进行打造,集中呈现学校校园文化的精髓。楼道以培养学生行为习惯和宣传残疾名人以及学校优秀残障学生为主,布置以“自信成功、自律成长、自强成才”为主题的楼道文化。鸿志楼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勤学、展我风采和励志为学为主题进行规划设计,设置多个学生作品展示区和励志人物、故事宣传文字、图片。学生每天从楼道上走过,这些美丽的图片、优美的文字、发人深省的故事和身边楷模的事迹一遍遍在眼前闪过,也一点点在脑海里生根、发芽。
同时,学校还依据办学历史,整合红军小学的丰富内涵,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形成了统一规范的学校形象标识,设计制作了校徽、校旗、校歌、校服。2013年12月,学校被评为全县“校园文化建设典范学校”。
在学校舞蹈室,每周末都有残疾孩子在这里刻苦训练。有时形体训练,一站就是几十分钟,但没有一个孩子喊累。对这些孩子来说,学习舞蹈的最大的困难就是节拍把握不准,孩子们只能不厌其烦的跟着老师鼓点的节奏,地板的震动去感知记忆,反复练习,一遍不行,两遍,三遍·····每个动作的优美规范,都需要老师反复讲解,示范;每个节奏的准确把握都靠老师挥舞双手用手语指挥,一天下来累的手臂酸疼的抬不起,嗓子也沙哑了,可没有一位老师喊苦喊累。
从2005年,成立时只有几位孩子到现在几十位孩子,残疾人舞蹈队让越来越多的残疾孩子喜欢上了这种用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艺术。
在2009年广元市首届残疾人艺术节上,由王燕老师编排的舞蹈《我相信》在四位手语老师的指挥下获得了第一,并代表广元市参加了四川省首届残疾人艺术节演出,得到一致好评。2012年,舞蹈队的罗云和何宇佳两位同学被省残疾人艺术团正式聘为专业演员。
学校成立的学生武术队、舞蹈队、合唱团等兴趣小组,每周两个课时,星期
四、星期五下午分别准时开展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接受教育、尝试锻炼、发挥特长、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通过多种重走长征路、听老红军讲长征故事、参观红军石刻标语等多种励志主题教育,让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培养了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意识。
让学生自信成功、自律成长、自强成才。近年来,学生参加艺术人才大赛、科技创新大赛、推普周等活动,有100余人次获奖。
三、坚持内涵发展,“育人校园”强素质
2010年8月,在上海世博会生命阳光馆,苍溪特校的学生徐新盲童徐新作为四川唯一个学生代表进行残疾人手工编织现场展示,娴熟的技巧、精湛的技艺受到中外游客的高度评价和赞赏,时任四川省长蒋巨峰亲临现场观看并题词,四川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四川日报、教育导报等多家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
长期以来,学校坚持“潜能开发、缺陷补偿”的理念,充分挖掘每个残疾学生的潜能,发挥他们的特长,针对每个学生制定了个别化教学方案,引导他们把自卑变为自强,勤奋学习文化知识。首届高三学生毕业,张宏强等五名学生参加高考,成绩优秀被高校录取,实现我市聋哑学生上大学零的突破。
重视艺术体育特长培养。智障学生参加省第二特奥会获得“一金七银”,参加第三届特奥会获得“两金一银两铜”的佳绩;编排的舞蹈参加了县、市演出和省残联残疾人艺术汇演深受好评,被县委县府评为新春文艺晚会先进集体;罗云、何雨佳两名听障学生被省残疾人艺术团录取。
加强残障学生职业技术教育,为他们融入主流社会奠定基础。学校编写、用好一套劳技教材,聘请5名专业教师,设立梨博园、西武当山两个校外劳动技术教育基地,开设了手工编织、十字绣、缝纫、烹饪、按摩和果园管理六门课程。省市残联多次指导均给予高度评价,其中的盲生徐新的徒手编织被推荐到上海世博会展示,得到中外游客的一致好评。在促进学生成才的同时,学校积极实施“科研兴校”战略,以科研带动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努力构建学习型特校。学校骋请专家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理论学习,帮助教师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抓实演课练课和评教创优活动,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实施“一帮一”结对子工程,以老带新,迅速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让教师听课学习,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积极适应社会现代化的要求。通过有效管理和教师的辛勤工作,结出了累累硕果。近五年来,60余名老师受县级以上表彰;有100多篇论文在县级以上刊物发表、获奖,有8项课题获得奖励。
一、严格管理, 将科技教育落到实处
1、职责明确, 管理到位。
在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的前提下, 学校进一步加强了科技教育工作的领导。在管理体制上, 坚持奉行“统一领导, 全程指挥, 分级管理、分组负责”, 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科学化, 系统化管理网络, 并落实“三个”到位, 即校长抓“科技教育特色”工作到位;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促“科学管理机制”落实到位;全体教师培养学生“科学素质”意识到位。使各年级科技教育的内容、目标与措施, 形成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德育实践、社会实践相互协调的“四位一体”实施网络, 保证了科技教育的真正落实, 促进了学校科技教育工作的全方位优化。
2、普及科技活动, 激发学生兴趣。
我们确立了“立足普及、重在参与、不断提高”的原则指导我校科技活动的开展。在实践中, 我们坚持做到日常活动与专项活动结合、普及活动与特色活动相结合、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我们严格根据学生年龄特征选择活动内容, 尽量让学生参与面达到100%:一二年级以折纸、制作降落伞、小风车、画科幻画等活动为主;三四年级以棋类、建筑模型制作、飞机直线竞距比赛、七巧板、九连环、设计科普小报等活动为主;五六年级以空模、车模、船模、机器人的制作及操作比赛, 鲁班锁、华蓉道, 出金点子, 写科普小论文等活动为主。面对孩子们的浓厚兴趣, 我们长期坚持开展各种科普宣传、普及和竞赛活动, 如:创造发明方案设计、科技小制作、车模、桥模、……并在每年的3月和12月分别开设“科技活动月”和“科技活动节”。举办科学小发明、小制作、小课题、小论文、科普征文、演讲、科普手抄报、主题黑板报、计算机操作等比赛活动。科技普及教育做到了点面结合, 做到科技活动周周有、月月有、期期有、年年有, 形成了“人人爱科技、人人学科技、人人用科技”的良好局面。
3、培养一流尖子, 争创一流业绩。
我们丰富的科技活动既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 又为广大教师选拨出更多、更好的人材提供了条件。在全面普及科技教育的基础上, 老师们选择科技意识与能力强的科技骨干, 组成学校科技兴趣小组, 开展深层次的科技活动, 带动和提高学校科技教育的质和量。
由此, 老师们发挥各自的优势, 结合学校实际, 开设了机器人、创造发明、小制作、科幻画、车模、桥模等兴趣活动小组。兴趣小组活动成了老师们个人才能发挥的广阔天地, 通过小组活动, 学生们学到了知识, 增长了才干, 产生了一大批科技尖子学生。我校在21.22.23.24.25届连续五年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屡创佳绩、连续三年在全县领跑就是最好的例证。
4、注意师资培养, 提高科普教育效率。
我们紧紧把握对科技教师队伍进行培养这个关键, 一方面狠抓教师培训, 另一方面着力培养科技教师的骨干力量。学校在培训科技教师方面的主要做法就是“大投入、高培训”与“压重担、出硕果”相结合。多年来, 学习者的足迹到了北京、秦皇岛、云南、海南、重庆等地, 他们凭借好学的精神、实干的作风和突出的业绩成为了“全国十佳科技教师”、“宋庆龄基金会小发明金奖辅导教师”、市县级“优秀科技辅导教师”等, 他们带领学校更多的教师投入到科技教育工作中, 在“全国科技辅导员科教竞赛”、“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宋庆龄发明基金会”、“航模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等多个大赛中获奖。在今年的全国第25届青少年科技教育创新大赛中, 我校就有64名教师参与其中, 学校的科技教育团队基本形成, 大大提高了科技教育实力。
二、用成绩赢得口碑, 在口碑中获得发展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争创办学特色的过程中, 我们团结一致、齐心协力, 深化教育改革, 努力开展科研实验, 积极开展科技教育, 开创了“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特”局面, 使学校教育教学水平获得全面提高。
1、科技竞赛硕果累累, 优秀人才屋出不穷。
我校在第22届、23届、24届、25届全国科技创新大赛中, 开展的系列活动如“对新民镇大规模发展藕鱼混养可行性的调查”、“大旱之年家乡水资源利用情况的调查”、“小学生使用有害文具现状的调查活动”、“新民镇兴建垃圾填埋场可行性的考察”等15个综合实践活动均获等级奖, 其中, 国家级奖3个, 市级奖12个。据不完全统计, 四年来, 师生在参加的科幻画、科技小论文、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科技实践活动、教师发明创新、科技辅导员优秀案例等项目的竞赛中, 共有500余人次参与其中, 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各级各项科技方面的竞赛中累积获国家级奖励近15人次, 市一等奖30余人次, 市二等奖50余人次, 市三等奖60余人次, 有23件科技作品获得了国家专利, 连续五年在全县领跑。我校自2007年起连续四年荣获“垫江县科技教育优秀组织奖”, 先后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团体会员单位、“全国科技教育示范单位”、“重庆市科技教育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
2、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科技教育骨干。
在形成科技教育特色的过程中, 我们先后培养“全国优秀科技教师”一名, “重庆市优秀科技教师”二名, 全国金奖辅导教师一名, 县级优秀科技辅导员三名。有二名科学教师获县“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称号等。
3、争创特色带动了学校整体工作的推进。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汇报自全县教育系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我校严格执行教育局的部署,扎实抓好实施方案的落实。学校高度重视,积极部署,精心组织,统筹安排,保质保量地完成了活动安排。现将我校近期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
1、及时动员部署。深入调研,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成立领导机构,落实工作人员,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及时召开动员大会,传达教科局关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文件精神,搞好思想发动,对本支部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做出具体部署。
2、开展学习教育。按照上级党组织的要求,研究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学习的时间节点、方式方法、具体内容,集中学习和专题讨论时间不少于一周。开展“四个一”活动,即“组织一次集体学习交流活动、开展一次集中调研走访活动、宣传一批保持党的优良作风先进典型、进行一次廉政警示教育”。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撰写至少一篇学习心得体会。
3、广泛征求意见。结合实际,广泛征求“四风”方面的意见建议。对征求到的意见进行认真梳理和分析,挖掘问题根源,制定整改措施。
4、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开展群众教育实践活动,使学校、家庭、社会结为一体。
二、工作中的创新举措
1、以“我们尽心,家长安心,孩子开心;我们诚意,家长满意,孩子受益”为主题,把家长请进校园,让家长瞧一瞧,听一听、说一说,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的要求和情况,并能够积极参与到对孩子的教育中,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彰显“共同参与,快乐体验”的家长开放日活动特色。
2、为让学生在感受“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快乐的同时,也让全体学生进行爱的教育,进行一次精神的洗礼,更好地推进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我校开展了“慈善一日捐”活动。
3、为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切实体现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教育形象,我校积极开展“走基层、访民意、解疑难、办实事”活动。
4、为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我校师生齐动员开展整治校园环境共创美丽校园活动,全校三十多名教职工及全体学生积极地对学校的绿化区域进行彻底清理。
三、活动主要效果
“开放日”活动提高了学校声誉、争取了社会各界对学校的支持。以“办人民满意教育、做人民满意教师”为主题,进一步激发了师生争先创优的激情。我校专门召开教职工会议,大力宣传学校“开放日”活动的意义,全校教职工站在学校形象建设的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的开展,在平时工作中做到了严于律己,认真规范,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师风形象,使学生们也更加懂得要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树立文明有礼,爱校如家的思想。
我校把开展博爱一日捐活动作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行动,帮贫助困,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体现了我校全体师生心系群众,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怀。
进社区入户征求家长意见、下教研组征求教师意见、入班征求学生意见,特别是留守儿童及监护人、困难职工等对学校干部作风、党
风廉政、联系群众方面的意见建议,全面了解了家长对学校办学行为、师德师风、教学改革、惠民政策等热点问题的意见,了解了当前学校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瓶颈。全力解决了紧迫困难,坚持落实并解决家长和师生希望急切解决的困难问题。
开展整治校园环境共创美丽校园活动,充分体现了我校全体师生齐共力以实际行动努力共建和谐美丽校园,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方针,为共创美丽和谐白小作出了重要贡献。总之,我校通过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宣传到位,确保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得有形有色,有质有量,达到了预期目标。下一步我们要按教育局的部署,组织好教育实践活动,严格落实我校制定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扎扎实实抓好每一个环节和每一项工作。
——XXX乡初中教育教学发展纪实
走进XXXX乡初中,浓重的城市生活气息很难与大山联系在一起,崭新的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餐厅楼错落有致;生活区、教学区、活动区井然有序。校园内花香四溢、四季如春。几年来,校长杜秀静带领全校师生,励精图治,锐意创新,努力拼搏,教育教学成绩年年上台阶。学校的迅猛发展受到上级部门的肯定,先后被省政府命名为“集资办学先进单位”、市教委授予“管理先进学校”、“教育教学先进学校”、“文明学校”、“百佳校园学校”等荣誉称号,走出了穷乡办校的新路子。
XXXX乡初中始建于1980年,学校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现有四级三规十二个教学班,教师58人,在校学生800余人。学校始终秉承“励志明德,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高于一切”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德立校,依法治校,质量强校,科研兴校,特色活校”的办学思路,精心制作“书香”学校、和谐人文学校名片,实现“与时俱进,构建和谐校园”的办学目标,打造精品办学风格,辐射示范农村学校。由于移民搬迁,二初中部分师生于2009年秋期整合到一初中。两校合并后,教师队伍得到有效整合,加上特岗教师这股新生力量的注入,保障了教学计划的落实与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在学校管理上,该校践行科学发展观和“人文关怀、民主参与、文化引领”的管理理念。进一步理清学校的管理链,健全决策——执行——监控——反馈的管理思路,使整个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学校加强制度建设,实现依法治校,用制度引领人、鼓励人、发展人,包括各类常规的管理制度、教师的评价与分配制度。经常开展“暖心”工程,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慰问活动等。坚持和完善教代会制度,坚持实行校务公开,增加学校工作的透明度。实行民主管理,虚心听取和采纳教职工的建议,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
学校树立“问题即课题,研究即成长”的观念,引导教师自觉的把科研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提高通过科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改以往做学生思想工作单一说教的做法,变注重活动教育与评价激励相结合方式,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心理素质。构建完整的德育网络:校内以校长——德育行政校长(法制副校长)——政教领导——德育领导小组——班主任——科任教师为主线,校外以学校——家庭——村委——派出所为主线,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另外,该校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诸如办好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周、英语周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体验和展示的机会。
“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实施方案
(2008.9——2009.6)
本,我校将继续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保持校本教研工作思路的连续性,突出校本教研工作的先导性,强化校本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努力探索“课堂教学有效性”元素构成及教学方法,加大校本研究的力度。为营造校本教研活动氛围,提高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活动的意识,促进教师业务素质与能力的发展,我校特制定本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规范课堂教学行为为基础,以“课堂教学有效性研讨”为研究核心,以深化“课例研究”为突破口,以在教育教学中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集学习、实践、研究于一体,加强实效性,减少盲目性、随意性,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优选先进的教学模式、教学理论去指导教学实践,并总结经验。通过参与校本教研,提升教师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改进自身的教学行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大面积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基本原则:
1、实践性:本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则,将研究贯穿于教学始终,坚持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领悟,在领悟中升华。
2、全员性:所有任课教师是实践的主体,每位教师都要积极参与教研
3、互动性:通过互相听课、评课营造平等研讨的平台,构建互动的研究方式,在思维碰撞中形成共识。
4、个人反思性:采取教学随笔、课后反思等形式,让教师反思课堂教学行为,引导教师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反思、总结,对教育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共享。
三、目的预设:
1、通过开展有效性课堂教学系列研讨活动,让规范课堂成为需要,让观察课堂成为习惯,让反思课堂成为素养。
2、探讨自主、高效的“有效性课堂教学”元素构成及评价。
3、探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四、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陵江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学校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工作。
组长:周和平
副组长:王春芳罗以培
成员:袁丽郭书元佘素珍谢卫红龚丽赵小平
陶翥杨彬罗中莲王云华杜彩云罗素华
何秀琼张颖罗德菊何媛媛张秀华
四、教研形式:
以“理论学习、集体备课、讲课评课、研讨反思、课例交流”等活动为基本形式。
五、具体要求:
(一)专业引领,充实校本教研。
1、专家引领课堂教学
我校定期将市、县教研专家请进学校,引进他们新的理念和教学思想,充实与更新教师的理念,开拓思路,认识和理解“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真正内涵与实质。
2、健全校本教研三级教科研机构网络。
学校建立分管教学副校长、教科处、教研组三级教科研网络,以教科处为中心,层层负责,逐级推进。学校教学领导分工蹲点教研组,参加教研组教研活动,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教科处抓好教研组长,定期给教研组长布置工作任务,定期检查。通过学校三级教科研活动,对全校教师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培训,重新构建教师的知识结构。
3、成立校本教研中心小组。
学校成立以王春芳副校长为组长,教科处人员及骨干教师、各学科教研组长为成员的陵江小学校本教研中心小组。
(二)培养教师教学反思意识,提高教学反思能力。
加强反思性教学是优化教师日常教学行为的重要手段。要求每位教师坚持每周写一篇关于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反思文章,记录自己教学中的得失与分析。35岁以下的教师每月必须在苍溪教育网陵江小学网页上发表一篇文章。
(三)同伴互助,完善校本教研。
通过同伴间彼此交谈、协作、帮助等方法,“以老带新,以强带弱”,以优秀教师的“一支独秀”带动学校的“春色满园”,集体备课中各抒己见,贡献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在大家的合作交流中碰撞出新的观点,生成新的认识;大家一起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研究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研究教学过程本身如何进行更为有效,研究怎样运用多样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研究怎样能够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四)以全员性评优为基础,探讨“课堂教学有效性”。
每位教师必须写一堂教学实践课教案上交学校参与评优,35岁以下教师围绕自己期初制定的教学研究目标进行研究,积极参加学校举行的“有效性课堂教学”评优活动,校本教研中心小组成员参与评课,既要客观地评出优点,也要评出问题,评出改进措施,评出努力方向。
(五)以课例研究为突破点,实施行动研究。
从“有效性课堂教学”评优活动中发现值得研究的课例,以课例为主要研究方式,让青年教师确定有研究价值的专题,进行有效的课堂观察。采取同课多人循环,在同伴的互助下,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反思,以课例展示理念,让理念回归课堂。基本按照研究课中“教师个人反思十交互式评课”的模式,形成典型课例,从而打造“魅力课堂”。
(六)抓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各学科教师要立足基础,把好基础关,提高教学质量。不放弃每一个学困生,要以良好的心态接纳他们,给他们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为了抓好教学质量,教科处要组织人员进行各学科课堂教学常规抽查。
六、校本教研制度保障:
1、建立自身学习制度:每人自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理论和教学研究的文章。
2、进行“三课”制度:让有经验的老师,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头作用,带头上汇报课(新课改学习),研究课(专题研究课),观摩课(课例分析)。
3、建立对话交流制度:加强同组、同学科、跨学科教师之间的对话交流,在听课、评课的同伴互助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表真实的见解,广泛讨论,进行信息的交换、经验的共享。
4、个人反思制度:采取日随笔、周反思,让教师把上过的课进行反思。引导教师对教学问题进行实践、研究、反思、总结,对教育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共享。
5、教学问题积累制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教师深入思考与反思的过程,因此实施问题积累制度,有利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七、实施步骤:
2008年 九月份:
1、认真学习各科新课程标准,制定各科教学计划
2、制订教科研活动实施方案。
3、召开教科研工作会,明确本学期教科研工作重点
十月份:
1、教师进行课后反思,在校本研究网上发表文章。
2、检查教师业务学习情况。
十一月份:
1、教师撰写教学叙事。
2、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参与集体视导听课。
3、组织外出学习教师汇报课。
4、邀请县教研室专家观摩学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魅力课堂研讨活动。
十二月份:
1、优秀案例、课改论文评选。
2、各学科课堂教学常规观察月活动。
2009年元月份:
1、学校教科研工作总结
2、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3、教学工作总结,教学量化考核。
二月份:
1、每位教师撰写一篇教案或案例参加学校评优。
2、根据县教研室计划,召开教科研工作会议,明确活动要求。
三月份:
1、学习学校校本教研活动实施方案,明确本学期校本教研主题“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2、围绕计划进行有关“课堂教学有效性”理论学习。
3、开展35岁以下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优活动。
四月份:
1、围绕校本教研主题,进行听、评课活动。
2、筛选有价值的课例,采取同课多人循环,深入地进行“有效性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3、邀请市、县教研室专家观摩学校“有效性课堂教学”活动。五月份:
1、形成典型的课例,准备交流、推广。
2、校本教研活动阶段性总结,讨论方案实施中还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六月份:
1、做好各学科的复习、考试、评卷、成绩统计和质量分析工作。
2、收集校本教研活动材料,进行整理、归纳。
一、宝贵的文化底蕴
学校历史悠久, 最早可追述到1862年兴建的辅仁书院。1942年成立辅仁中学。1956年更名为重庆市第十七中学, 1998年恢复辅仁校名。辅仁中学成立之初, 在张君仲先生“以文会友, 以友辅仁”的儒家办学思想的熏陶下, 经过一百多年浸润, 形成了“辅人成才、辅材成仁”的办学理念, 在此理念的引领下, 辅仁人秉承厚重历史, 励志教育, 辅仁中学已经发展成为理念先进、文化厚重、管理科学、教风严谨、设施先进、人才辈出的重庆市重点中学。
二、先进的办学理念
百年教育百年功, 文化积淀理念出。学校在“辅人成才、辅材成仁”办学理念的引领下, 确立了“恪守诚信, 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秉承“进德修业, 至诚辅仁”的校训, 形成了“仁爱和美”的校风、“严谨谦和”的教风和“勤学善思”的学风。学校坚持“不言放弃、铸造精品、致力为高校和社会输送优秀人才”的育人思想, 将“绿色教育”着力打造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 倡导“做辅仁主人, 尽主人职责, 创辅仁大业”的辅仁精神。
学校确立了每一个学生都能全面发展, 都有个性、特长潜能, 都能获得合乎自身特点的发展成功的信念。学校以为全体学生创造同质的教育教学条件, 提供同质的资源优势, 使他们都获得应有的发展;改变用学习分数作为学生唯一评价标准的做法, 用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作为学生的评价标准, 把个性、特长潜能的开发作为学生的评价标准。并努力为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创造条件。辅仁中学的迅速发展, 得益于学校先进理念的引领和发展目标的明确。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 其实是对学校发展明确一个目标, 凸显学校的功能定位。而“人品与学识同步进步”是辅仁教育的价值追求。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是学校必须思考的一个根本问题。在学校的办学理念中, “辅材”是一个艰辛而又充满挑战的过程, “成仁”是培养的目标, 是希望把学生培养成为富有理想、具有爱心、善于学习、身心健康和勇于担当的现代人。这就要求教师“眼中有生命, 心中有学生”, 关爱每一个学生,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 因“材”施教。“让优秀的学生更优秀, 让一般的学生变优秀, 让潜能待开发的学生也得到更好的发展”, 这是辅仁中学每个教育工作者的期盼与责任, 也正是现代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念精华所在。
三、优美的办学环境
学校各种基础设施完善, 教学及教研功能齐备。学校建有设施完备的学生食堂、实验室、图书室、多媒体室、微机室、多功能厅、400m塑胶运动场、室内篮球馆、灯光球场、学术报告厅及其辅助设备, 学校图书馆藏书5万余册, 建有宽敞明亮的图书室和学生阅览室;学校建有全市一流的中学理、化、生实验室, 建有全市唯一的数字化实验室。
学校现代教育设备配置完善, 办公条件和教育教学手段实现了现代化。建有容纳400人的学术报告厅和5个阶梯教室, 所有阶梯教室内配有先进的电子白板;学校建成网络信息中心机房和1000M主干的校园计算机网络, 各楼宇之间校园网互联互通;学校是农村远程教育项目学校, 实现了“班班通”;建成了校园一卡通系统、广播打铃系统、安防监控系统、有线电视传输系统、会议及多功能厅系统。
四、卓越的教育团队
辅仁学校拥有一个卓越的教育团队。在200名教职工中, 有研究员 (正高) 级教师1人, 市级骨干教师4人, 区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28人, 高级教师54人, 中级教师62人, 拥有硕士学位教师9人, 全校教师本科学历达100%。中青年教师已经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整个教师队伍已成为一支师德高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 一支结构合理、朝气蓬勃、开拓创新的教师队伍逐渐形成。这些, 都成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 推动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辅仁中学全体教师满怀仁爱, 行以致远, 以真挚的信念、不舍的坚韧, 铸就德才双馨的一代英才, 大仁大爱的时代君子。徜徉校园, 可以感受君子之气如兰之馨香, 无色无形, 却以和美大气的风度和馨香幽雅的气质充盈其间。漫步庭院, 可以感受辅仁文化的耳濡目染、无形熏陶, 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校园中的每一个人, 铸造出更有君子品格的儒者仁人。
五、绚丽的学校特色
在“绿色教育”这个特色的基础上, 学校努力凸显体艺教育和科技创新教育两个亮点, 逐渐形成了“一主两翼”的办学特色。学校在认真落实体、音、美常规课堂教学的同时, 积极探索“体艺班”的设置和“体教结合”发展模式的实践新路子, 竞技体育、艺术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田径队、篮球队、排球队、健美操队尤其是武术队参加各级比赛均获多次获得团体奖和一、二等奖。2009年学校荣获了重庆市首批“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称号。近年来, 学校组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比赛, 分获国际级奖2项、国家级奖20项, 市级奖53项, 区级奖60项。
一个特色:绿色育人——让生命在绿色中绽放
作为“全国绿色学校”、“国际生态学校”, 学校始终坚持“绿色育人——让生命在绿色中绽放”的教育理念, 不仅重视绿色环境的打造, 更重视学生绿色心灵和绿色行为的培养, 绿色教育已深入人心, 绿色教育已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名牌。2007年被国家环保总局评为“校园环境管理项目”合格成员, 2008年获得全国绿色学校校园环境管理项目铜奖, 王明霞和孔令江老师被评为该项目的优秀教师。2011年被授予“国际生态学校”绿旗称号, 杨庭员和王明霞老师被评为该项目的优秀教师。2012年, 学校被评为全国环境教育先进学校, 刘政校长被评为全国环境教育突出贡献个人。学校连续3年组织学生参加了“校园气候酷派”活动, 涌现出了环保访日使者——冉玲玉、环保大使——赵欣洁、李媛媛、陈小倩等践行环保的优秀学生。
从创绿色学校以来, 学校共开展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研究性小课题100多个, 一部分课题被推荐参加区级、市级乃至国家级比赛, 获得佳绩。其中课题成果《三峡库尾—重庆市主城区水污染情况调查及对策》分别获得第二十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二等奖;课题成果《周边居民区对辅仁学校发展的影响》在“重庆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构建优质案例评选活动一等奖;《主城区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对策》、《对南山经济开发的设想》、《留住校园的鸟类》等均向全区展示。同时, 学校组织开展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如2008年, 高二学生的北碚竹海爬山比赛;初二、初一学生到永川动物园参观;高三学生栽种成人树等活动。
“绿色教育”已成为学校的名片。自主编写的学生读本《德育与绿色教育》荣获中央教科所2006年年会一等奖。2006—2007学年度, 学校在全区、全市环境教育工作会上交流经验, 以“绿色教育与和谐教育”为主题的论文和专题报道相继在《中国青年报》、《重庆晨报》、《重庆日报》、《重庆空港》等报刊上刊发。学校已成为南岸区乃至重庆市绿色教育的一面旗帜。
亮点之一:科技创造放飞梦想
在辅仁中学, 学生参与各类科技竞赛活动面达80%以上, 各项科技活动捷报频传, 取得优异成绩。学校组队参加的各级比赛有航模、车模竞赛, 科技知识竞赛, 科技制作比赛, 世界杯机器人竞赛, 创新作文大赛, 小小实验家比赛, 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和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比赛, 全国未来工程师博览与竞赛等等, 在这些比赛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 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近几年获得国际级奖2项 (FVC机器人比赛“优秀团队奖”、日本大阪举行的第九届青少年机器人世界杯比赛亚军) , 国家级奖20项, 市级奖53项, 区级奖60项。在第四届“全国青少年未来工程师博览与竞赛”中获航天飞行一等奖。在市第22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二等奖3项, 三等奖1项。
亮点之二:全面发展体艺双馨
体艺是辅仁中学的传统优势项目。近年来, 辅仁中学体艺成绩年年攀高, 高考体艺上线人数明显增多。在高中已专门建立“体艺班”。在2012年的高考中, 我校一共有40名体艺学生考上了重点大学, 有100多名体艺学生考上了本科。目前, 学校有600多名学生参加了各种体育、艺术培训, 学校的体艺教育得到空前发展, 也取得了优异成绩。
2008年, 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授予学校为“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试点单位”, 这是全国范围内第二批、重庆市首批对外开放学校。2009年经南岸区体育局、民政局批准成立“青少年阳光体育俱乐部”。学校还还成立了学生合唱队、话剧社、街舞社、动漫社等学生社团, 并在高中各年级开设了体育班、美术班以及影视传媒培训班, 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搭建平台。2011年6月29日, 学校被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评为2011年“全国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先进单位。
辅仁中学武术队也屡获殊荣。武术队现有队员65人, 在近几年各大赛事中共取得了82个一等奖、83个二等奖。近几年中, 校武术队被邀请参加了重庆大学城开校庆典、市第二届运动会开幕式文艺表演、三峡旅游节开幕式暨世界小姐决赛文艺演出及重庆市党委系统办公室第四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开幕式表演等。2010年3月, 武术队16名队员赴香港参加“第八届香港国际武术节”比赛, 共荣获12枚金牌, 同时还荣获了“最佳教练员”、“团体铜豹奖”及“团体总分第二名”等殊荣, 并有3名队员分获个人全能第一、三、四名。2011年6月18日, 国家教育部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心手相连, 健康成长”2011年全国阳光体育展示活动在重庆市渝北中学隆重举行。活动结束后, 教育部郝平副部长、市政府副市长吴刚和重庆市教委等相关领导与武术队的同学们合影留念。
探索学校红色文化教育促进学校办学特色
红色文化教育将以红土地教育下一代,以哺育人才建设红土地,在烈士鲜血染红的土地上滋养绿色生命,实现革命老区与人的可持续发展。红色文化教育,服务于公民道德体系建设、未成年人教育,特别着力于鼓励学生生树立远大的抱负为建设革命老区求学、成才、创业。笪桥是革命老区,南部游击根据地的中心区域,南部游击根据地是解放战争时期由叶车养等率领的南路革命游击队,创建的红色根据地,是南路革命的一个战略支撑点。这一带有比较有名的革命斗争旧址。学校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活动。
一、寓“以红育人”于管理中
加强师德建设,营造向上氛围。学校认真分析学校目前的形式及笪桥革命老区地方区域,将红色精神奉为铸造师德师魂的核心,制定《学校建设红色教育特色方案》等制度,清晰学校的管理流程,使开展红色教育有章可循,做到有计划、有落实、有特色。
倡导“团结合作”的红色精神,增强发展力量。学校大力倡导“团结合作”的红色精神,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创造教师合作机会:学校开展“五课”(备课、说课、上课、评课、课后反思)教研活动,分工合作,增进友谊;举办联欢晚会、教职工趣味体育活动,融洽关系;加强沟通,增进团结和合作。学校以养成教育为抓手,从学生的行为细节入手,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推动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寓“以红育人”于教学中
成立“红色教育”研究组织。为提高“红色教育”的效率,提
升学校德育的境界、水平和要求。学校成立“红色教育研究小组”,提倡和鼓励教师开展《“整合革命老区红色资源,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研究》课题实践与研究,促进学校红色精神的培育与光大,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为打造学校教育鲜明的特色和卓越的品牌服务。
走出课堂,体验社会。笪桥革命老区红色资源非常丰富,具有丰富的、大量的和开放的课程资源,对培育学生的红色精神和思想品质具有独特的价值。因此,学校鼓励教师积极挖掘红色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挖掘红色资源的社会实践,有序地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以“柑村烈士陵园”、“柑村红色文化广场”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课堂,让学生体验生活,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信息刺激,激发兴趣,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心灵得到放飞,生命得以舒展,时时处处能感受到成长的气息和快乐,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展示了风采。
学科渗透红色教育,让红色校园文化深入细致得到落实。学科教学中实施活动渗透红色文化理念,积淀丰厚红色校园文化。比如:班主任可利用课堂主阵地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教育,举行红色革命故事会,让学生收集红色故事或红色案例等轶闻佚事,开展红色考察活动,让红色文化融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语文教师可每堂课前组织学生发表一条红色宣言,每周至少读一首红色诗词):音乐教师可教唱红歌,让红色文化的声音响遍校园:体育教师可在每节课按照革命军人的标准对学生实施队列、跑步、形体、仪表、速度、纪容等六项训练,让红色的革命种子穿透岁月茁壮成长: 美术教师每期可安排让学生画红色画、写红色字,通过这三项活动让红色文化开满校园,花香果美。
三、寓“以红育人”于活动中
开展“一中心三基地”教育。“一中心”是指以课堂为中心,把课堂教学作为红色教育的主阵地,要求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红色教育;学校定期到“三基地”:德育基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红色文化广场”,开展“体验探究”活动,弘扬革命精神,了解祖辈的过去和我军发展史,激发学生热愛家乡的情感,让学生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国防教育基地——开拓了师生们的视野,激发了师生们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师生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劳动基地——开展认识校园里的植物、种花、种菜等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热情,不断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学校定期开展爱国主义“六个一”教育活动:一是举办一届“闪闪红星颂中华合唱比赛”;二是观看一场革命电影片;三是举办一场红色经典故事会;四是举办一次国庆征文竞赛;五是各班出一期“为祖国喝彩”为主题的宣传栏;六是举行一次“我为祖国自豪”为主题的手抄报竞赛。各班每节课前要唱红歌,每星期各班黑板上要更换一条红色名言警句;每周一学校要举行以“弘扬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国旗下的讲话,各班要利用每周班会开展班级红色文化活动;每月要举行一次红色班级文化评比与交流活动;每期学生要在课桌上更换一条蕴涵红色文化的座右铭,全校师生红色故事会、现场红色美术与红色书法作品展、红色课件作品展等。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对人类发展的贡献,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热爱伟大的中华民族。坚持开展多种活动。
四、红色教育的启示与作用
在“红色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学校出现了很多热爱教书,热爱学生的教师。涌现出许多文明有礼、勤奋好学的学生。“红色教育”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创造了学校的奇迹.学校创建红色教育的办学特色,得到教育局的肯定,通过开展红色教育,使学校的校风、班风、学风取得明显进步,学生互助互学、教师团结进取蔚然成风,干群关系和谐融洽,校园呈现出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通过开展红色教育,社会各界、家长群众对学校的满意度越来越高,对学校越来越关心、对教师越来越尊重。住龙镇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成立了师生教学奖励基金;每到“春节、六一节、教师节”等节日,社会各界热心人士都会自发、定期到学校慰问并赠送慰问金和慰问品。
一、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环境育人, 氛围育人。本着“以人为本, 环境育人”的理念, 我校特别重视环境文化的营造。学校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布局合理, 精心安排, 环境文化建设可圈可点。而且, 我校一直没有停止过校园建设与改造工作, 始终秉承着“建设优雅舒适校园”的理念, 致力使校园成为师生幸福成长的花园、学园和乐园。
校园环境园林化。学校先后被评为深圳市“文明学校”、“园林式、花园式单位”、“书香校园”、“无烟学校”、“广东省绿色学校”、宝安区“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学校绿化率达100%。走进干净的校园, 触目皆绿, 花香四溢, 处处流淌着绿色的旋律, 处处充溢着勃勃的生机, 为全体师生的工作、学习营造了清新秀美的环境。
校园文化艺术化。一入校门, “德智体美”雕塑、校园浮雕、孔子像石雕映入眼前。漫步在校园里, 教学楼墙上书写的“在温暖的阳光里成长”格外引人注目。而鲜花丛中的“厚德载物”雕塑则显得古朴厚实。这些小小的细节, 彰显了学校“生动、和谐、开放”的人文气息, 润物细无声。
校园设施人文化。学校充分利用教学楼廊柱、横梁、墙壁、橱窗布置经典文化。一楼布置了《环保教育》和“德育”主题系列, 随时提醒学生注意环境保护和做人的行为准则;二楼布置了《诗书文化》, 让学生受到祖国五千年文明的熏陶;三楼布置了《科技篇》, 教育学生从小立志掌握好科学知识, 长大报效祖国;四楼布置了《艺术篇》, 让学生从小感受美、热爱美、创造美。在每层楼的上方横梁和立柱, 根据作品相应内容悬挂经典名句和名人名言, 如诚信名言、感恩名言、学习名言、惜时名言、交友名言等。通过环境创设, 让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经典触手可及, 时刻耳濡目染, 达到和谐无痕的教育境界。
二、丰富健康系列活动, 熔铸学校精神文明
一是“星级评比”营造向上氛围。学校把学生平时在德、智、体、美、劳、技各方面的表现细化为若干个项目, 根据其具体表现评比出希望之星、塘头小学之星、星级少年 (一星少年、二星少年、三星少年、四星少年、五星少年) 、金星少年。获取“五星少年”称号的学生, 学校将颁发统一设计的有终生保存意义的纪念杯;而获取“金星少年”称号的学生, 学校将为他们专门设计一尊刻有他们名字及其座右铭的精美纪念杯。
二是环保教育谋求持续发展。近几年, 学校坚持环境熏染、文化涵养、课程渗透、实践体验和生活应用相融和的环境教育理念, 在办学过程中以环境教育为契机, 在校园开展环境文化、体验式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在环保课程渗透教育、家校社区一体化等环境教育特色方面, 打造学校品牌形象。我校从创建优质化学校起, 就开始利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多年来在省、市、区环保部门的指导下, 学校始终坚持全面渗透、多渠道、多途径、生动活泼地向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都具有较强的环境意识。各级领导对学校的环境建设和环保教育均表示赞赏。
三是尚德臻善铸造园丁师魂。学校大力弘扬“关爱生命, 循循善诱”的教风, 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通过开展师德讲座、学习《宝安教师从教十坚持十不准》等活动, 提高教师爱岗敬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四是绿色教育课程彰显教育特色。学校成为社区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参与社区环境的美化。社区也定期关注、参与学校的环境建设, 并定期邀请市、区环保局的专家来校参加环保活动。 (1) 提倡绿色家庭、环保家庭, 开展了“好习惯之星”、“好习惯家庭”评比活动。通过知识竞赛、自评互评、家长评、老师评等方式, 评选出保持良好习惯的学生, 并发挥其示范作用, 以此带动其他学生, 带动家长, 共同养成和坚持文明生活方式, 将节能环保意识融入日常生活, 共同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氛围。 (2) 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走进社区、走上街头、到敬老院进行卫生清扫和环保宣传活动。组织学生上街义务劳动时, 队员们将道路两旁的“白色垃圾”清扫得干干净净;打扫居民区楼道卫生时, 孩子们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 唤醒人人都要爱护环境, 建设美好家园的意识。 (3) 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 开展了对周边环境进行的实地考察、调查活动。如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淡水资源贫乏, 养成节约用水、爱护水资源的良好行为习惯, 在世界水日, 同学们到石岩河调查水质, 真切地体验生命之源的珍贵, 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懂得珍惜水资源, 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行为习惯。并通过写感想和小报告等形式, 从理性层面增强了他们的环保责任感。
学校文化是弥漫在整个校园活动和广大师生精神生活中的文化氛围, 它体现了一种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 反映出学校的教育模式、教学水平及学生素质的高低。
三、重视校园特色建设, 拓宽学校育人渠道
学校创办以来, 尤其重视特色建设, 将特色建设作为“创建品牌学校”的重点工作。几年来, 学校逐渐形成了体育特色 (空手道成绩显著) 、科技特色 (空模、建模特别突出) 、环保教育特色 (生态环境教育切合实际) 、信息技术应用特色 (信息技术整合应用影响深远) 。环保教育前已述及, 此处简介另三大特色。
1. 以点带面, 培育空手道特色。
我校自2009年启动空手道项目建设。学校高度重视素质教育, 以活动促发展, 聘请相关教练长年坚持不懈地辅导培训, 不断提高队员技战术水平。目前我校空手道项目按照深圳市教育局、体育局的部署继续努力、蓬勃发展, 力争成为我校特色项目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
同时, 体育科组的其他老师也纷纷挖掘自身专长, 促使新的特色项目逐步形成, 如篮球队、田径队、健美操队等。学校男、女篮球队进步明显, 获得2013年石岩街道小学生女子篮球赛亚军;田径队也于2012年代表宝安区参加深圳市第一届“小学生阳光体育奇奇运动会”, 获得团体第三名……以点带面, 带动了体育特色项目的形成。
2. 整合资源, 优化科技特色。
学校每个学年都会组织一次大型的科技节, 还会参加区、市科技节活动。在组织参加科技节的过程中, 科技节的规模由小到大, 科技节的项目由少到多, 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也逐年高涨。因此, 学校决定由项目管理带动特色发展, 整合科技资源, 开拓性地构建了“大课与小课相结合”的科技课程模式———大课利用科学常规课渗透科技创新知识, 小课则是以科技社团为载体的科技拓展课程, 包括发明创新、建模空模课程、科幻绘画课程等。
丰富的科技课程能提升学生的科技素养, 培养其动手实践能力, 激发科技创新的兴趣。黄志宗、张明威同学分别获得第十三届、十四届“飞向北京———飞向太空”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教育竞赛总决赛小学组二等奖、三等奖;徐璐瑶、陈代垠分别荣获广东省第27届、28届“科技创新绘画大赛”二等奖。到目前为止, 科技队获国家级奖项6人次, 省级奖项2人次, 市级奖项158项, 深受各级领导好评。
3. 精益求精, 形成信息化特色。
我校在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方面也亮点迭出、形成特色, 于2009年获得区教育局颁发的“信息技术应用特色项目学校”荣誉称号。从此, 我校尝到了从事课题研究的甜头, 也提高了老师们的专业发展水平和科研能力, 更加坚信科研是促进教育教学的有力保证和有效途径。老师们在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后也增强了自信心, 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课堂的教学质量。
四、坚定信心明确理念, 展望无限精彩未来
1. 进一步践行绿色教育理念, 不断丰富绿色教育内涵, 制定切实可行方案, 推动绿色教育深入发展, 打造“绿色文化”品牌。
2. 努力实施“质量立校, 特色强校”策略, 加大师资、质量建设力度, 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 为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 大力提倡文化建设, 以文养性, 以文培德, 以文育人, 以文兴校。
在当前毕业生就业难的形势下,记者日前在深圳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采访,却了解到这样一组数据:该校2008届就业班学生301人(含广东英德、贵州毕节职教扶贫联合办学学生)全部顺利就业,就业率达100%;2009届就业班学生338人,已全部在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顶岗实习率达100%。而且,该校2010届就业班学生目前也已有相当部分被用人单位预订,将于今年暑假开始进入单位顶岗实习。
是什么原因使该校毕业生在企业用工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依然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成为抢手的香饽饽?记者进行了深入的探访。
一、强化技能,提高素质,学生就业前景喜人
1. 强化专业技能培养,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深圳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提出“知识改变命运,技能转变人生”的理念,坚持实施“以技能为核心”的教学计划,改革课程设置,不断加大专业技能教学的投入力度,完善实验实训设施,加强实训教学管理,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取得了明显成效,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和适应性。
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该校把实训课堂延伸到企业,在17家企业建立了实习基地。通过和实习基地的合作,学生不但可以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学习职业技能,还可以了解和适应企业的运作方式和管理模式,不仅提高了职业能力,也为就业奠定了基础。
该校广泛开展第二课堂和兴趣小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专业技能训练。每年举办一届科学技术节,按照“参与、体验、实践、创新”的活动主题,通过学科技能竞赛、学生科技作品展示、科技讲座等形式的活动,着力学生专业技能训练水平的提高。
2.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该校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把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学校采用各种有效措施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如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举办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规划、劳动法律知识讲座,组织学生到企业和人才市场实地观摩,以端正学生的择业和就业观,提高学生顶岗实习和择业就业能力。此外,该校还结合专业教学不断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如组织计算机专业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所学知识创办网站、参与企业网站管理维护工作。该校2007届学生彭学敏、谢洁锐同学于2006年9月在校学习期间就合作创办了深圳首家易物网,利用课余时间经营,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该校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技能竞赛,激励学生加强专业技能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近年来,该校学生代表队参加市、省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学科技能竞赛获得诸多奖项,取得可喜成绩,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3. 毕业生就业前景喜人,就业率连续五年达100%。
该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真正把职业教育办成就业教育。学校根据学生就业单位、劳动力市场、企业人力资源需求情况,适时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围绕促进就业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如该校积极和康佳集团、深南电路公司、中国电信深圳分公司、建设银行深圳分行、威谊光通技术有限公司、中国(深圳)检验检疫局等单位开展“订单式”培养的合作,就业班学生按专业被相关单位整班录用,实现“订单培养、合同就业”。截至目前,该校就业班毕业生已连续五年一次就业率达到100%。
二、以人为本,质量第一,多元化办学
1.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升学成绩斐然。
深圳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坚持贯彻“质量第一”的办学理念,把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视为学校建设发展的命脉。该校于2006年8月通过了IS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并严格按照《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工作规程》的要求,构建具有该校特色的教学质量管理和教育教学督导体系,有效地规范了教育教学行为,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制度基础。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家长和学生的意愿,真正落实就业升学两手抓,努力抓好升学班级的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由于全校师生的不懈努力,历年来该校学生参加高职类高考的上线率和录取率均名列深圳市中职学校前列,成绩斐然。多年被深圳市教育局评为“高中教育教学先进单位”,连续五年被深圳市教育局授予“高考工作先进单位”。
2. 与深圳电大合作办学,提高学生的学历层次。
该校与深圳广播电视大学合作开办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测试“3+2”大专班。联办专业课程设置相互衔接、学分互认。采用在第一职业学校学习三年,随后进入电大再学习两年的分段教学模式,成绩合格获取国家承认的大专学历,从而为学生继续深造、提高学历层次提供了条件。这一合作模式的成功实施,创出一条中职学生提升学历层次的途径,对拓宽学生就业渠道,提升就业竞争力起到积极作用。
3. 多元化办学,多层次培养人才。
该校充分发挥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的示范性作用,积极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创新,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打通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和各种培训渠道,搭建多元化、多层次、多方位的办学平台,形成职业高中教育、成人中专教育、短期职业培训、在职岗位培训、上岗技能培训等多形式并举的职业教育体系,办出了规模、特色、品牌、效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三、拓展国际教育合作,开通学生留学渠道
该校按照深圳的实际,努力满足学生的受教育需求,积极开展国际教育合作,为学生开通出国留学渠道。如学校与新西兰公立怀卡托理工学院联合招收商务英语专业和汽车电子专业的学生,正式录取的学生将同时在深圳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和怀卡托理工学院注册学籍并报新西兰移民局备案。联办班学制为“2+2”,学生前两年在深圳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由外教和通过新西兰教师资格认证的本校教师任教,通过雅思考试或怀卡托理工学院的内部英语考试,后两年即可选送新西兰怀卡托理工学院留学,成绩合格并获得相应学分,将获得新西兰高等教育学历证书。
该校与怀卡托理工学院合作的“商务英语专业”高等教育学历班,自2007年起已招收两届学生。日前,第一届学生已通过相关的英语测试,学分互认、入学录取等手续也基本完成,正在办理出国签证,预计将于今年7月赴新西兰怀卡托理工学院留学。
四、对口支援西部地区,加大职教扶贫力度
作为深圳市教育局批准的全市第一所面向贫困地区招生的中等职业学校,该校认真贯彻教育部和广东省教育厅关于“积极加强职教扶贫,促进广东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依托特区经济快速发展和活跃的人力资源需求优势,充分发挥国家级重点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积极面向广东省英德市职业技术学校、贵州省纳雍职业技术中学、贵州省毕节市职业技术高级中学等中等职业学校合作开展“对口支援,联合办学”。开设电子与信息技术、计算机及应用专业,采取“2+1”或“1+1+1”的分段教学模式,由深圳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负责推荐学生在深圳就业。该校为真正落实职教扶贫,除免除联办班学生在深圳学习期间的全部学费外,还专门制定了职教扶贫办学贷学金实施暂行规定,向联办班个别品学兼优的特困学生提供偿还性助学金,资助特困学生完成学业。
截止到2009年4月底,已有英德分校4届180多名学生、贵州省毕节市职业技术高级中学2届80多名学生、贵州省纳雍职业技术中学首届40名学生在深圳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完成岗前培训,全部被深圳大企业集团录用,顺利实现就业。该校的“对口支援、联合办学”,真正实现了“培养就业一个人,扶持带动一家人”的目标。
五、科学规划专业设置,不断创新专业建设
1. 加强学科规划,推进专业建设。
学校根据市场调研和科学论证,不断追踪深圳生产技术和产业转型的步伐,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学科规划,适时更新升级教学和实训设施、充实专业人才,保证专业设置和建设同步发展。如计算机及应用专业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首批示范专业和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首批重点建设专业,电子与信息专业被认定为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学校还是广东省软件蓝领专业试点学校、省级中等职业教育实训中心、全国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首批试点单位、中央职业教育专项基金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学校。
2. 应对市场变化,调整专业设置。
该校根据市场情况,将数码技术和通信技术确定为重点专业发展方向,培养一批胜任数码产品和通信产品初级研发、检测、维修、操作、咨询和营销等各个环节工作的初、中级技术人才,深受用人单位欢迎。2008年,学校根据电子设计人才需求旺盛的形势,新设置“电子设计自动化”专业方向,拓展了专业发展空间。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则以楼宇智能化管理技术为新突破口改革传统的机电专业教学,通过引入先进的三维CAD系统和建筑自动化系统(BAS)等教学内容,培养了一批智能化楼宇物业管理、机电设备工程项目技术管理的技能型人才。今年,学校又新开设电气智能化专业。
根据网络游戏、动漫市场广阔的实际,与著名网络游戏公司合作开设动漫制作专业,吸引了一批有志于从事电脑游戏和动漫策划、设计与制作的同学选读。
3. 建设新的骨干专业,拓展人才培养领域。
深圳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积极把握市场动态,花巨资联合汽车经销商和维修企业,合作组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并规划作为骨干专业进行建设。随着汽车进入家庭数量的迅猛增长,汽车维修及营销专业人才需求不断增长,为新专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市场条件,也必将为新专业的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名师荟萃培育英才
深圳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全校168名在岗教职工中有深圳市学科带头人1人、市级中青年骨干教师5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14人,正高级职称1人、高级职称56人、中级职称65人、“双师型”教师60人,常年聘请外籍教师来校任教。
学校一直把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开展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同时,根据学校五年发展规划制定的目标,积极推进教师学历进修、短期脱产进修和海外培训计划的实施。近五年来,共有24人次完成国内名牌高校为期半年的脱产进修,有58人分别在德国、美国、英国、新西兰、印度、新加坡完成海外培训,有23人完成高一级学历的进修,有70多人次参加短期专业技能培训。此外,学校还大力推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目前已有60名教师被认定为“双师型”教师。
全体教师深入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积极参与国家、省、市的教育教学规划课题研究,以教科研活动推动学者型教育工作团队的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近年来,学校承接并结题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规划课题9个,其中国家级课题4个、市级课题5个;主编、参编教材51本,其中主编、主审出版教材24本,参编出版教材27本;公开发表论文114篇;获奖论文171篇,其中国家级和省级73篇,市级98篇。
深圳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在全校形成重视技能学习、提高技能水平的良好氛围和激励机制。历年来,学校组织教师、学生参加省市和全国职业院校学科竞赛,取得丰硕成果,获得了诸多奖项。
七、抓住新的发展机遇,打造职教名校品牌
2008年11月,建校25周年的深圳市电子技术学校正式更名为“深圳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为这所深圳市最早创建的中等职业学校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开创了“文理并重,综合发展”的新格局。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学校确立了“面向社会,依托市场,满足需求,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多元办学,综合发展,全面提升品牌效益”的办学思想,实施“立足深圳加快发展,辐射西部对口联办,拓展国际教育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推动名校建设工程,积极建设一批名专业、造就一批名教师、培养一批名学生,全面提升学校的品牌和知名度,努力实现快速、持续、跨越式发展。
环境,蕴涵快乐气息
“我的学校,有大树掩映,鲜花环绕,教室宽敞明亮,操场上绿草如茵。每一面墙,每一个走廊都是会讲故事的精灵,里面有老师们最想对我们说的话……总之,学校在我们心中就是最美的!我在学校生活很快乐!”这是一个五年级学生在给记者描述学校时的一段话,她那努力在脑子里搜索最美词汇、眨巴着大眼睛、皱着眉头思考的模样,让人不禁莞尔。
今年是华侨实验学校建校十一年,十一年探索、十一年践行、十一年积淀,学校系统梳理并构建了以“华彩”为核心理念的学校文化体系,目的就是要建设一所快乐学校。“华彩”中的“华”字,代表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光耀千秋;“彩”字,代表个性张扬,多姿多彩,精彩纷呈、辉煌绚丽。因此,学校在校园建设方面引入“华彩”主题,设立八色宣传栏,将学校的多彩教育内容进行展示,旨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红色———德育树本,奠基高雅人生;绿色———书香砺学,濡养智慧人生;橙色———体育强魄,打造健康人生;紫色——艺术尚美,塑造绚彩人生;蓝色—科普启慧,激活创新人生;黄色———安全护导,守卫平安人生;青色———心灵养正,播种阳光人生;赭色———国际视野,引领卓越人生。学校通过出彩教育,为学生的多彩人生打底,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另外,学校还对教学楼进行了粉刷翻新和装饰布置,文化墙和文化石成为校园内一道独特的风景。一年来,学校在深化整体文化特色的同时,狠抓年级和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目前所有年级都有符合自己年级特点的文化墙,各班级均确定了自己的班名、班徽、班训、班歌、班规等班级文化建设要素,校园文化建设根基更深厚,内涵更充实。
德育,奠基高雅人生
多年来,华侨实验学校都重视“开笔礼”仪式的举行,在“开笔礼”仪式上,所有一年级学童都身着汉装礼服,在教师指导下,用毛笔一笔一画书写他们人生中的第一个“人”字。孩子们以这种最具中国传统文化意味的形式,开始他们的求知之路,同时也通过亲身参与这个仪式,接受传统文化熏陶,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王向晖校长说,学校举行这个仪式,就是为了让孩子们能有机会感受这种传统文化,对他们的一生都留下深刻印象。
其实,学校一直在增强德育的系统性、通俗性、可持续性上下功夫,并将“自律、笃礼、乐学、博趣”的校训引申为“华彩四工程”,并通过“校园文化四季”(“春之声”读书节、“夏之舞”艺术节、“秋之风”体育节、“冬之韵”双语节)和“十二个主题教育月”(1月“游学月”,2月“传承月”……12月“华彩月”)及各类活动周、教育日来落实推进“华彩教育”并取得可喜成绩。学校德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关照了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空间的生活,关注学生安全自护、品行自律、实践创新三个维度的发展,着力于让学生体验德育活动的魅力和乐趣,既让学生拥有激发潜能、展示自我的舞台,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获得最精彩的体验。
课堂,促进专业发展
今年5月,学校开展了题为“趣味教学”和“情境教学”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以及平板电脑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发挥更好作用的英语特色教科研活动。本次活动是华侨实验学校精心策划的一次大型教科研特色展示。在活动中,杨旸老师和田佳灵老师分别上了“趣味学堂”和“情境学堂”的研讨课,田佳灵老师在未来教室里给大家上了一节paid课,与活动主会场实现了同步直播,充分展示了学校教育科研与现代化信息手段的有效融合。
此外,学校引导各教研组、备课组通过“共享式的集体备课”、“探究式的课堂实践”和“专题式的学习讨论”等,促进教师之间的互动。组内的教学研讨活动做到了“三个结合”:个体钻研与集体备课结合,个体实践与集体评课结合,个体反思与集体研讨结合。学校积极倡导并践行“绿色课堂”、“生本课堂”,提炼出华侨“三学三教三为主”高效课堂指导原则,即多学少教,以学生为主;先学后教,以探究为主;自学互教,以训练为主。针对学困生,学校提出了“分层教学、个体关注、因材施教”要求,即从每一道例题的准备到课后的练习,都实施分层教学、分层练习、分层辅导、分层评价、分层矫正,力求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学校积极推进作业改革,在作业布置上要求优化设计,精当布置,分层要求,益少益精,从而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实现既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又保证教学质量的目标。在浓厚的教学研讨氛围里,多学科打造出高效课堂模式,并使每一位教师的教育能力得到提升,专业水平得到发展。
体艺,助力健康成长
绿茵希望,共筑未来。今年甘肃华彩足球俱乐部秋季班开课时,报名学生纷至沓来,学生们都抢着加入这个有着二十多年青少年足球培训经验的专业足球俱乐部。俱乐部自创办以来,成绩卓著,成果丰硕,被上级部门授予“国家级体育俱乐部”的荣誉称号。男子足球队在2016年“我爱足球”中国足球民间争霸赛中获得兰州市和甘肃省的双料冠军;女子足球队在2016年8月甘肃省第三届中学生运动会中获得第六名的好成绩,在2016年8月中国足球U12女足精英赛中获得三等奖。
“体育强魄,打造健康人生;艺术尚美,塑造绚美人生”一直以来是学校体艺特色教育的不懈追求。最近两年,学校通过“两个狠抓”和“三个坚持”来强化体艺特色教育。“两个狠抓”即狠抓体艺教育组织机制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两项基础性工作,“三个坚持”即一是坚持在课堂上吸引学生,增强体艺的普及性和普惠性;二是坚持以体艺特色活动留住学生,利用“秋之风体育节”、“夏之舞艺术节”、社区少年宫、社团和兴趣小组等特色活动载体,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体艺锻炼的平台。学校在小学大课间中自编了《文明礼仪操》和《文明礼仪歌》,在中学大课间中齐诵《少年中国说》,将学生礼仪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体育锻炼中,达到了益智和健体的双重目的。学校积极推广“小乐器进课堂”,组建了学生室内管乐队和行进管乐队;三是坚持体艺“2+1+X”评价机制。丰富多彩的体艺活动吸引了学生参与,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知识面,激发了兴趣,培养了多元能力,还为学生搭建了展示才艺、弘扬个性的平台。
科普,激活创意人生
学校注重在教育过程中科学精神和素养的渗透。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与社会实践中学习了科学知识,掌握了科学方法,解决了实际问题,形成了科学精神。2016年7月29日至8月6日,在山西右玉举行的全国青少年无线电测向锦标赛中,经过全体队员和教练的努力拼搏、奋勇争先,学校在个人赛和团体赛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这是华侨实验学校全体师生多年来努力的结果。
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教育,立足科普,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日益形成了科技创新“12345”的工作思路。“1”是打造一个一流科普团队,初步整合构建起一个学科丰富、文理兼备、梯度合理的科普辅导员队伍,极大促进学校科普教育工作的蓬勃发展;“2”是搭建好“科技主题周”平台和“爱科学月”两个教育平台;“3”是形成三个梯度,根据学校九年一贯的特点及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将学生在校的九年学习生活作好整体规划,保证科普教育的普及率,在科普教育的层次上形成低、中、高三个梯度;“4”是培植四个科技基地,即展现科技魅力的科技体验基地,点燃智慧火花的科技创新基地,实力强劲的机器人基地,让梦想纵横驰骋的“五模一电”基地;“5”是依托五个有力抓手。一是抓教师培训,二是抓课堂渗透和校本课程研发,三是抓资源整合,四是抓社团组织,五是抓制度保障和硬件投入。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常态化、普及化的科普教育活动,学校“科普教育,启智创新”的教育特色日渐凸显,科普教育的文化更加浓厚,学校科普工作水平也将逐步提升,学校科普工作成果丰硕。
“教育是个慢活。”华侨实验学校的“华彩”教育的研究探索也必定是一个长期的工程。然而,通过近十一年的实践表明,“华彩”教育是真正能体现教育真谛的教育理念,是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成长为“健康的人、快乐的人、智慧的人、幸福的人”的教育理念,是为师生终身幸福奠基的教育理念。华侨实现学校的全体师生正是坚持不懈地践行这一理念,才实现了建立快乐学校的初衷。
【苍溪县特殊教育学校办学特色纪实】推荐阅读:
濉溪县刘桥中心学校简介10-18
尤溪县教育局05-24
金溪县可行性研究报告07-03
泸溪县工业企业产业转型升级调查与思考07-05
绩溪县板桥中心小学少先队工作计划06-14
本溪县一中高一政治生活第三单元测试题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