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纲要填空总结

2024-09-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近代史纲要填空总结(精选4篇)

近代史纲要填空总结 篇1

①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②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③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④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2.清朝中叶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

①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官僚职能扩大。②经济上,人口大增长、各级官吏和地主大肆兼并土地,广大农民生活日渐困苦。③思想文化上,厉行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④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⑤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3.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从1840年起,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发动一系列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主要有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主要有《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2)政治控制主要表现为:控制中国内政,操纵中国外交,享有领事裁判权,把持中国海关,以及勾结清政府、镇压人民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经济掠夺主要表现为: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对华倾销商品,对华输出资本,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文化渗透主要表现为:利用宗教进行渗透和侵略,鼓吹侵略有功和“种族优劣论”,为侵略战争制造舆论。4..两对主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

(1)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①两对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②两对主要矛盾之间的关系---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为避免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国内部各阶级,除了汉奸、卖国贼外,能够暂时团结起来共同对敌,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而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当外国侵略者同中国封建政权相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尤其是封建地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特别残酷时,中国人民往往用战争的形式反对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战争发展到直接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以及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外国列强往往直接出兵,镇压中国人民,援助中国反动派,这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战线上。

(2)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①中华民族面对着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②两大历史任务的区别与联系--区别:主体、内容不同。前者要求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要求解决生产力问题。联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5.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 ①社会制度的腐败。②经济技术的落后。③经济技术的落后是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根本的原因还是社会制度的腐败。

6.民族意识的觉醒 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编纂了《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②救亡图存与振兴中华。1895年,严复在《救亡决论》一文中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③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救亡图存成了时代的主旋律。孙中山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7.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①它承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②它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③太平天国对孔子及儒家思想予以严厉批判,洪秀全设立“删书衙”;④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有力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⑤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在农民战争时间最长、规模最大,他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回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通知。

8、(简答)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 ⑴原因:①根本原因: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②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③对国外资本主义列强侵华野心的警惕性不够,缺乏理性的认识⑵教训:在两半社会,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力量,但他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9.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

(1)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①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③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④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2)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①具有封建性。②对西方列强的依赖性。③管理上的腐朽性

10.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失败的原因及教训(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①它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②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③它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④它改革了社会风气。11.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极其历史意义(37-38)

⑴原因:①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②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脱离人民群众。⑵教训:要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采用革命的手段⑶意义:①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②戊戌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③戊戌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④戊戌运动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有不可低估的意义;12.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⑴意义: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②辛亥革命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国的建立;③辛亥革民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开启了思想进步和民族觉醒的大门;④辛亥革民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⑤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亚洲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提供范例,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⑵局限性:①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纲领;②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民众;③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发挥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作用 13.资产阶级革命派对革命果实的捍卫

①发动“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对民主制度的摧残。②组织中华革命党,反对袁世凯专制统治。③发动护国战争,反对袁世凯称帝。④发动第一次护法运动,反对段祺瑞破坏《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⑤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4.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①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②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④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5.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特点 ①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②注意从中国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③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

16.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⑴特点①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党;②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⑵意义①它标志着中国革命终于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革命从此有了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②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把中华民族的解放运动同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相连接并成为其中一部分,是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前提。

17..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和国民革命的兴起--中共西湖特别会议和中共三大的召开。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国民党一大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共同纲领;改组后的国民党成为四个阶级的革命联盟。国民党一大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国民革命由此兴起。工农群众运动的恢复和发展,黄埔军校的创办,冯玉祥的北京政变及孙中山的北上。中共四大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以及工农联盟问题。五卅运动开始的全国范围大革命风暴,省港工人大罢工。

18.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 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他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②在民族资本中,工业资本所占的比重小,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所占的比重大;③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是以纺织、食品工业为主的轻工业,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技术、设备一直原材料方面不得不依赖外国垄断资本和本国官僚资本④民族资本所经营的工业,规模狭小、经营分散、技术设备落后、劳动生产力低;⑤民族资本主义和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9.)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地位---①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有:第一,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保证中国革命的继续向前发展。第二,选出了以瞿秋白为书记的中央临时政治局。第三,毛泽东在发言中着重阐述了农民问题和武装斗争对于中国革命的极端重要性。②八七会议的历史地位。八七会议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出路,为挽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一个历史转折点.20.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①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而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③成为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伟大开端。④它揭开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21.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①中国是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根本原因)②国民革命的影响。③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和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④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各项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

22.土地革命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出现的三次“左”倾错误及其原因、危害

①表现:第一次是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的“左”倾盲动错误,认为革命形势在不断高涨,盲目要求“创造总暴动的局面”。第二次是1930年6月至9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地认为中国革命乃至世界革命进入高潮,盲目要求举行全国暴动和集中红军力量攻打和夺取武汉等中心城市。第三次是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陈绍禹(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②原因: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近乎拼命的冲动。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还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共产国际的干预以及对王明的全力支持,更使许多人失去了识别和抵制能力。③危害:六届四中全会后,党在国统区的工作混乱,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继续推行“左”倾错误;白区党的工作遭到破坏,临时中央政治局迁到中央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23.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①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②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领导。③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④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24.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93-94)①他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消灭革命力量的企图,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②通过长征,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了西北,这为迎接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新高潮准备了条件③长征保存并锤炼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④长征播撒了革命的火种;⑤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25.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意义及其基本经验(117-119)

⑴原因①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②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争议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⑵经验①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抗战胜利的力量源泉;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结奋进的精神动力;③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不惧怕战争。⑶意义①抗战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②抗战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是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③抗战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④抗战的胜利,对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为最终战胜法西斯实力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在全国世界人民面前树立了一个以弱胜强的范例,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

26.中国共产党坚持、扩大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①为了坚持、扩大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②进步势力主要是指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抗日战争的主要依靠力量。③中间势力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④顽固势力是指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即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共产党必须对他们贯彻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27.中国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及其基本经验

⑴原因①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②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压迫,中国人民走上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斗争的伟大时代;③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赢得胜利,同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⑵经验①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②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③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28.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1)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①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②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是分不开的。(2)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①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②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③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④对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巨大影响,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势力作出了历史性贡献。(3)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①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抗战胜利的力量源泉。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这是抗日战争得以坚持和胜利的重要的思想保证。③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不惧怕战争。(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不仅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②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③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不仅遏制了日本的“北进”计划,迟滞了日本的“南进”步伐,而且大大减轻了其他战场的压力,为同盟国军队完成太平洋战场的战略转折和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2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①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占人类总数1/4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②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共和国建立起来了;③军阀混战、战乱频繁、匪患不断地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开始到来了;④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有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⑤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

30.土地改革的积极作用---经过土地改革运动,解放区广大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愿望。解放区出现了新面貌:广大农民对中国共产党更加信任和拥护,工农联盟以及解放区的人民民主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广大农民从封建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解放区农村的经济面貌得到明显改观;大批青壮年农民踊跃参军,配合解放军作战,人民解放战争有了巩固的后方和最基本的人力和物力保证;31.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合作的主要表现

①同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和平民主而共同努力。②拒绝参加国民党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反对国民党炮制的“宪法”。③积极参加和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④同共产党一道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32.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1.历史性的战略决战--(1)辽沈战役于1948年9月12日开始至11月2日结束。东北野战军主力70万人在林彪、罗荣桓领导下,共歼敌47.2万人。(2)淮海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以及地方武装共60万人,在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等组成的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领导下,共歼敌55.5万人。(3)平津战役自1948年11月29日开始至1949年1月31日结束。入关作战的东北野战军、华北解放军主力与地方武装共100万人,在由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组成的平津前线总前委领导下,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2.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蒋介石的“求和”声明。国共两党的北平和谈及其破裂。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人民解放军向全国挺进。3.人民政协的召开与中国共产党全国执政地位的确立

33.五反的内容: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34.(简答)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①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②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③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④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35.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意义

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起来; ②使社会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36.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173)

⑴内容①在经济建设上,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②在政治建设上,要求继续加强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加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继续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逐步制定完备的法律,建立健全的法制;③在执政党建设上,强调要提高全党的马克斯列宁主义思想水平,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 ⑵意义大会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等指定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新方针和思想是富于创造精神的,大会集中全党智慧总结提出的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成果,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党的事业的发展有着长远的指导意义。37.1.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1)中共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纲领的制定。(2)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经济体制改革以城市为重点全面展开。(3)“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4)全面整党。(5)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定

38.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 ①稳定是前提,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②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③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39.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近代史纲要填空总结 篇2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总结

答题要点:

1、名词解释:答清楚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主要内容(简要经过)、结果(意义、影响)即可。

2、简答:主要答清楚其中的要点即可。

3、论述:讲清楚其中的原理,一定要结合历史事实。

一、三条条约的名词解释:

1、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清政府派耆英、伊里布与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条约规定:①、割让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废公行,开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通商口岸;④、协定关税。《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2、中日《马关条约》:1898年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与清政府李鸿章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规定:①、割让台湾岛及附属各岛和澎湖列岛;②、赔款2亿两白银;③、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新的通商口岸;④、允许外国人在华投资设厂(商品侵略→资本侵略)。《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3、中——八国联军(英、俄、德、法、美日、意、奥)《辛丑条约》:1901年,清政府与八国联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规定:①、赔款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10亿两;②、外国军队可以在大使馆区和山海关沿线常驻;③、永远禁止中国人反抗外国势力;④、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1、帝国主义控制中国;

2、封建统治者阶级统治中国;

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破坏,但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4、资本主义虽然渗入,但未成为主流经济;

5、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6、人民受压迫最深(三座大山:帝国,封建,(官僚)资本主义);

三、洋务运动要点及其评价:

1、洋务运动:清政府于1861.1~1895.4间开展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中央代表人物为奕,地方代表人物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其内容主要有:①、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军工企业。如江南制造总局等。②、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民用企业。如轮船招商局等。③、创建新式陆海军。如:南洋、北洋、福建三只海军。④、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却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客观上对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要点:

(1)、时间:1861.1~1895.4;

(2)、人物:奕,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

(3)、宗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4)、口号:1861~1872“自强”,1872~1895“求富”;

(5)、内容:①、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军工企业。如江南制造总局等。

②、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民用企业。如轮船招商局等。

③、创建新式陆海军。如:南洋、北洋、福建三只海军。

④、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6)、评价:

①、肯定: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却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客观上对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促

进作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②、否定:

a.封建性:洋务派企图以吸取西方近代先进的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b.买办性:洋务官员所办的企业都依赖外国,以企图依赖外国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

c.腐朽性:洋务官员的管理具有腐朽性,企业内部极其腐败,官员及不懂生产技术也不懂管理

经营,无法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

四、公车上书、辛亥革命的名词解解释:

1、公车上书:康有为在1895年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共同向皇帝上书宣传维新主张,史

称“公车上书”。

2、辛亥革命:1911年(清宣统三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中下层掀起的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这次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最终革命的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

五、同盟会的知识要点:

1、创建:1905年8月,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它以《民

报》为机关刊物,确定其纲领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纲

领。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主义),创立民国(民权主义)(核心),平均地权(民

生主义)。

3、三民主义:

①、民族主义:推翻满清贵族的统治,建立一个民族独立的国家,但没有明确提出反对

帝国主义的主张。

②、民权主义: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没明确国家权力归谁,权利归属不清。

③、民生主义:指社会革命中的土地问题。即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采取日后收买的办

法。但没能满足广大农民对土地的需求,不能调动农民积极性。

4、纲领的评价:

(1)、肯定:纲领具有革命性,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对推动革

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2)、否定:

①、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②、没明确国家权力归谁,权利归属不清;

③、但没能满足广大农民对土地的需求,不能调动农民积极性;

六、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及失败经验教训:

1、意义:(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为中国人民的斗争发

展开辟道路;

(2)、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

府,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方面发生积极变化。

(5)、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推动了亚洲各民族解

放运动的高潮;

2、失败经验教训:中华民族资产阶级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

七、新文化运动知识点:

1、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为起始标志的一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他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2、开始: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

3、口号:(1)、民主: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制度、也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

(2)、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4、评价:(1)、肯定:是一场思想启蒙及解放运动,为中国革命做了思想准备。

(2)、否定:没有摆脱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束缚,没有处理好“扬弃”的关系,一味否定民族文化;

八、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化的历史必然性:

1、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给了我们以下启示:

(1)、以农民阶级为代表的太平天国运动由于没有提出科学的革命性纲领,没有坚强的领导核心,没有正确的作战方针而以失败告终;

(2)、以资产阶级为代表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由于自身经济脆弱,政治上的软弱性和实践上的妥协性,它们的运动没有自己的军队,脱离了人民群众而失败;

(3)、无论是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还是以康有为,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其指导思想都败下阵来,没法领导革命,这就呼唤工人阶级了;

(4)、这些旧民主主义的的失败教训启示我们应该以工人阶级为基础,以共产党为领导核心,以马列主义为思想方针,以社会主义为救国方案。旧民主主义转向新民主主义是历史的呼唤;

2、工人阶级成长壮大并具备有领导性质:

(1)、工人阶级具有组织性和纪律性一般的特点;

(2)、我国的工人阶级受压迫深所以他们的斗争最彻底,最坚决;

(3)、我国的工人阶级力量集中,便于宣传,组织,有强大的政治势力,和农民有天然的联系,便于形成工农联盟;

3、思想基础:

(1)、新文化运动的积极作用;

(2)、十月革命送来马列主义;

(3)、五四运动促进马列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也是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4)、中共一大完成了转变;

4、结论:因此说旧民主主义转向新民主主义是历史必然的。

九、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开端的原因:

1、国际条件:十月革命后中国革命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同盟军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组成部分。

2、国内条件:

(1)、领导权发生了变化:工人阶级;

(2)、指导思想发生了变化:马列主义;

(3)、革命目标发生了变化:社会主义;

十、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内容:

1、两党合作的政治思想基础: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不同的是它在民族主义中明确了反帝的内容;在民权主义中强调了国家权力归一般平民所共有;民生主义中提出 “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提出改善工农生活状况。新三民主义的纲领的内容同中共二

大的目标基本一致。

2、组织形式: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以个人加入国民党,将国民党改组成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联盟,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注意:不是资产阶级政党)。

3、意义:

(1)、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

(2)、促进国共两党的各自发展。

(3)、促进大革命高潮的到来。

十一、八七会议、遵义会议的主要知识点:

<一>、八七会议:

1、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了紧急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并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

2、内容:

(1)、清算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毛泽东在会议上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理论;

(2)、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总方针。

(3)、准备在最有条件的地方发动秋收暴动。

3、意义:标志着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到土地革命,是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点。

<二>、遵义会议:

1、遵义会议: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成为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内容:

(1)、解决军事问题:批判了王明的左倾路线,通过了《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即遵义会议决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思想路线。

(2)、解决组织问题:撤消了博古,李德等人的职务,恢复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3、意义: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十二、学习八七会议、遵义会议这段历史的现实意义:(言之有理即可)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2、坚持实践是第一的观点;

3、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理论指导实践的观点;

4、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

十三、什么是长征精神?胡锦涛对于长征精神是如何概括的?谈谈如何发扬长征精神?

1、长征精神:

(1)、长征精神,就是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的必然胜利的精神。

(2)、长征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拍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3)、长征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4)、长征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5)、长征精神,就是仅仅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2、胡锦涛对长征精神的概括:

(1)、理想科学、信念坚定:革命的理想信念是长征精神最基本的思想内核。

(2)、英勇顽强、不怕牺牲:革命英雄主义是长征精神的集中反映。

(3)、独立自主、唯实创新:长征是实事求是精神的经典范例。

(4)、顾全大局、紧密团结:这是长征胜利的重要保证。

3、长征精神给我们的启示:

(1)、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2)、艰苦奋斗是战胜一切困难的重要法宝。

(3)、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4)、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牢固根基。

4、如何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1)、把弘扬长征精神与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紧密结合起来。

(2)、把弘扬长征精神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

(3)、三是把弘扬长征精神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十四、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成为中流砥柱的原因:

1、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站的方针;

2、开辟敌后战场和将游击战提到了战略地位;

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4、建设抗日民主根据地。

5、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6、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十五、抗日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1、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使台湾回归祖国怀抱。

2、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提高了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

3、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4、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十六、重庆谈判的名词解释: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于10月10日签订了《双十协定》,确定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中囯共产党同国民党政府在重庆进行了为期43天的和平谈判,史称重庆谈判。)

十七、新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1、转变原理:

(1)、中国革命分两步走:先进行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民主革命又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2)、两革命的关系: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其中不能横插资产阶级专政国家。

(3)、五个条件不允许中国有资产阶级专政:即人民大众不允许;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不允许;帝国主义的不允许;苏联社会主义国家不允许。

2、转变的条件:

(1)、政治上我们建立强大的人民民主专政。

(2)、没收了四大家族的资产,有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支持。

(3)、有马列主义的指导,思想上不是失误。

附加题:

一、简述毛泽东“红色政权理论”存在的可能性、必要性、核心内容及其意义。答:

1、红色为政权为什么能在农村长期存在(存在的可能性):

(1)、客观上,首先由于我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导致的,表现如下:

①、当时我国农村主要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可以独立存在而不依赖于城市;②、农村地区幅员辽阔,有与国名党反动派回旋的余地;

③、农村地区敌人的控制力量薄弱,有可乘之机;

其次就是农村地区群众基础好,革命的后背力量大。最后就是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潮流席卷全国。

(2)、主观上,就是因为我们有相当数量的红军的存在,还有就是我党政策不失误;

2、红色政权存在的必要性:

(1)、这是由我国当时的国情决定的:由于当时我国处于“内无民主,外无独立”的基

本国情下,所以革命的主要形式必须为战争,组织形式必须为军队。

(2)、这是由当时革命内容和主力军决定的:当时革命的主要内容为反封建,那么要解

决的核心问题仍为土地问题;而当时的主力军为农民,所以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就必须解决土地问题。

(3)、这是由敌人的活动特点决定的:敌人一般盘踞在大的交通枢纽地区,我们只有在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进行革命。

3、“红色政权理论”的核心内容为“工农武装割据”:即指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以土地革

命为中心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根据地建设为战略阵地(依托),三者紧密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其中,土地革命是为了解决封建土地制度;武装斗争就是以武力形式解决“内无民主,外无独立”的形势;根据地建设是为了保护革命成果。

4、意义:

(1)、历史意义:为中国人民指明了一条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

(2)、理论意义:对马列主义做出了丰富和发展,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3)、现实意义:①、一切从实际出发(考虑国情);

②、实践第一的观点;

③、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将马列主义将中国国情相结合);④、实事求是的观点(在实践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二、简述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

答:

1、萌芽:从中国共产党创建到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

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提出了解决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的理论和政策。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2、初步形成: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及时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相继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三篇文章,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3、成熟: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文章,如《论持久战》、《新民主

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4、确立为指导思想:在中共七大上,刘少奇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以毛泽东思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总结 篇3

2.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及其关系:在错综复杂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前一个是最主要的矛盾。

3.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答: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因为不经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①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改变它们控制中国经济财政命脉,利用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压迫中华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局面,②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专制政治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扩大民族工商业的国内市场;③就不可能达到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从而集中力量进行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幸福。4.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原因: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首先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腐败社会制度决定的。其次,是国家综合实力特别是经济技术和作战能力的落后。教训:落后就要挨打,但是从根本上来说,不推翻腐朽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腐败社会制度,要想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去进行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不可能的。5.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6.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第一,太平天国革命达到了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第二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加速了清朝统治的衰落和崩溃。第三,打击了外国侵略者,阻滞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第四,太平天国的反抗精神鼓舞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意志。第五太平天国革命也是当时世界人民革命斗争的一部分,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同时也震动了欧洲大陆。

7.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原因:第一,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第二,拜上帝教教义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斗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第三,天平天国也未能正确地对待儒学。第四,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还缺乏理性认识。教训: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8.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9.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兴办近代企业(兴办军用工业,兴办民用工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洋务运动失败原因:具有封建性 对外国的依赖性 管理的腐朽性

10.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内容: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维新派自身的局限(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守旧势力的反对,民族资本主义力量还十分微弱,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相当狭窄,维新派势力更是非常弱小,很多人自身还保留着封建士大夫的痕迹。他们既没有严密的组织,也不掌握实权和军队,更没有去发动群众,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戊戌维新运动的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11.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章炳麟---《博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革命军》,陈天华---《警世钟》、《猛回头》;革命团体---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岳王会。12.关于革命与改良辩论的内容及评价: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要不要社会革命。这场论战具有重大意义。通过这场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但这场论战也暴露了革命派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弱点。

13.为什么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这个政权中占有领导和主体的地位;南京临时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集中代表和反映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在相当程度上也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步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14.辛亥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⑵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⑶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⑷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⑸信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失败原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客观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派政治上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提出彻底的反白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些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教训: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15.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及主要内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

16.十月革命对中国先进分子的影响: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把自己的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17.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18.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合作方式---1922年7月中共二大提出;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遵义会议 内容: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最为紧迫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会议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批评了“左”倾教条主义者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军事指挥上的严重错误,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会议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意义:第一,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在党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使党中央和红军在极端危险的境地得以保存下来,胜利地完成长征。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得转折点。第二,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始形成。这就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提供了组织保证。第三,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没有共产国际的干预下,第一次独立自主地成功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问题,选择自己领导人的重要会议。这是就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20.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战略防御阶段,从全局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正规战是主要的,敌后的游击战是辅助的;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游击战还为人民军队进行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

21.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又联合有斗争是统一战线的总政策;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总策略;同顽固派斗争必须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22.中共成为抗战中流砥柱的原因:1)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形成了正确的坚强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形成了一个走在时代前列而又紧密联系群众的无产阶级先锋队和中华民族先锋队;形成了党的优良作风和党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2)抗日民族根据地的建设:三三制的民族政权建设;减租减息,发展生产;文化建设与干部教育。3)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是全民族抗日战争中的一条重要的战线,对于激发大后方人民的爱国民族意识、坚持国共合作团结抗战、支援抗战前线、积蓄革命力量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3.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

24.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第一,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1)他吹响了挽救民族危亡的第一声号角,举起了全民族奋起抗战的第一面旗帜,担当了武装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民族先锋;2)中共提出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是指导全国抗战、夺取战争最后胜利的指南。第二,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25.抗战胜利的基本经验: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26.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广大人民和各界人士和广泛参加和大力支持;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

27.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三大作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自我批评)。28.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29.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就:第一,从经济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二,从赢得政治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三,从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四,从打破封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第五,从‘小米加步枪’到逐步实现国防现代化。

30.一化三改造:党在这个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1.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外条件:

社会主义改造胜利的意义:

1、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变革,它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

2、它使人民的生活得到显著的改善;3为中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取得比资本主义更快更好的现代化发展速度铺平了道路;

4、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32.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近代史纲要填空总结 篇4

在近代史中,国内革命战争都集中在中篇。即,1919到1949年。全部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范畴。2015考生要注意的是革命的领导者和联合着以及革命对象。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又称“大革命”。是1924年至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共同领导下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党史中,称这段时期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简称“大革命时期”。

此前,1924年秋,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了“贿选”总统曹锟,赶走了溥仪,然后电邀孙北上。等孙中山北上抵达时,冯玉祥已经与张作霖商定,接受段祺瑞进京任“临时执政”摄行大总统,并废除了曹锟宪法,终止《临时约法》和取消国会。孙中山主张召开民选的国民会议,段祺瑞主张召开军政商学实力派组成的善后会议。1925年2月1日善后会议召开。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1925年7月1日国民党在广州成立国民政府。同年10月爆发反奉战争,1926年4月反奉战争失败。张作霖奉军占领北京,并与吴佩孚修好联合。段祺瑞下台。

在南方,第一次国共合作确立后,革命统一战线形成,全国的革命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工农运动迅速发展;以五卅运动为核心的反帝国运动日益高涨;经过两次东征,广东革命根据地作为后方巩固下来了;同时期各派军阀之间混战不休,不得人心。战争未开始,民心相背毫无悬念。

1926年2月,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明确提出了出兵北伐推翻军阀统治的政治主张。1926年5月,国民革命军第七军一部和第四军中的叶挺独立团等作为先头部队,先行出兵湖南,援助正被吴佩孚部击败而退守湘南衡阳的第八军唐生智部。

1926年7月1日,广东国民政府发出《北伐宣言》。7月6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在广州成立。7月9日国民革命军的8个军约10万人,分三路,从广东正式出师北伐。

北伐战争对象是北洋军阀吴佩孚、张作霖和孙传芳。

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叶挺独立团在湖南和湖北战场一些关键性的战役,如汀泗桥、贺胜桥和武昌战役中英勇搏杀,建立了重大功勋,因此,独立团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4军被誉为“铁军”。

冯玉祥领导的国民军也在苏联顾问团和共产党员刘伯坚、邓小平等的帮助下,于1926年9月17日在五原誓师,绕道甘肃东进,参加北伐,打垮了吴佩孚,消灭了孙传芳主力,进占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部分地区,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

北伐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革命势力的猛烈发展,直接威胁到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1927年3月,帝国主义借口外国领事和外侨生命财产受到损害,命令它们在下关的军舰对南京市内的北伐军和市民开炮轰击,制造了中国军民死伤2000余人的南京惨案。

北伐的胜利还带来了国共合作破裂: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同帝国主义和中国资产阶级右翼勾结起来,加紧反革命阴谋活动,他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蒋叛变后,各地陆续出现“清党”,1927年6月10日,汪与冯举行郑州会议,19日冯和蒋在徐州会谈,达成反共、反苏、宁汉合作等协议。这时,中国共产党内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在党的领导机关中占了统治地位,他们放弃革命领导权,压制工农运动,对国民党右派反革命活动采取妥协退让政策,拒绝党内的一切正确意见,对国民党不但不加戒备,反而还命令武汉工人纠察队将武器交给汪精卫的武汉政府。7月15日,汪精卫召开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公开宣布与共产党决裂。大批共产党员和工农群众遭到杀害(这就是历史上的“七?一五”反革命政变)。至此,蒋汪反革命合流,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遭到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也破裂了。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又称“十年内战”或“土地革命战争”,系指1927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国内革命战争。

1927年8月7日党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创建红军,开辟农村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并取得红军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在瑞金建立了中华苏维埃政权。11933年秋,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影响,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长征。1935年1月举行的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关头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克服千难万险,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1935年10月和1936年10月,第一方面军和第二、四方面军摆脱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先后到达陕北,胜利完成长征。1935年中共央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共同抗日。12月,党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2月9日爆发了北平学生爱国运动,迅速得到全国人民的响应,形成了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1936年12月发生了西安事变,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条件。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开始了全面抗日战争。

这个期间,主要武装起义包括: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重要会议包括:八七会议、中共“六大”、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遵义会议、瓦窑堡会议。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解放战争,亦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它基本消灭的国民党赖以统治的军事机器,直接摧毁了国民党各级反动政权,从根本上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局部冲突:

序幕(1945年9月—1946年6月)

上党、山海关等地均发生战争。1946年1月初,在马歇尔的调停下,国共双方下达了1月停战令。2月,国共达成整军方案,决定整编中共军队为国军,未果。3月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的宪法修改提议案引起中共激烈反应,4月蒋介石就东北接收问题的讲话更激起中共报纸攻击。3月,随着苏联军队在东北撤退,国共重新开始在东北爆发军事冲突。

1946年4月15日,中共占领长春,随后占领哈尔滨,齐齐哈尔。随后,国共两军在四平街,长春等地激战。

5月下旬,国军在四平重创林彪部队,从辽北全线追击到松花江畔逼近哈尔滨。此时,在美国特使马歇尔的压迫下,国民政府6月6日下达了第二次停战令。

全面爆发

第一阶段——战略防御(1946年6月—1947年6月)

1946年6月26日,停战有效期刚过,国、共两党的军队在中原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全面内战开始,随时中原以共产党军队撤退告终。这时期,国民党军队仍称国民革命军,共产党军队则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一时期被中国共产党称为战略防御时期。

经过8个月的作战,国民党方面战斗减员约71万人,可用于一线作战的兵力由1946年6月的117个旅,下降至85个旅。

第二阶段——战略反攻(1947年7月—1948年9月)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与山东共产党根据地。均未消灭共产党。

另外,由于国民政府集中兵力进攻延安及山东解放区,导致后方兵力空虚,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大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陈毅、粟裕领导下的华东野战军挺进豫皖苏;陈赓、谢富治兵团挺进豫西。三路大军,互相策应,在黄河与长江之间的广大地区形成了一个“品”字形的战略态势,这就牵制了南线国民党军一半以上的兵力,使中原地区由国军进攻解放区的重要后方变成了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这是一个对战争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胜利,它带动了中国各个战场的战略进攻,整个战争格局从此发生根本的转变。1948年3月21日,延安重新回到了人民手里。

第三阶段——战略决战(1948年9月—1949年12月)三大战役:辽沈战役(辽西会战)、淮海战役(徐蚌会战)和平津战役(平津会战)。国民党精锐大部丧失。

1949年4月,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同以张治中为首席代表的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开始举行谈判(即所谓“划江而治”)。

4月15日,中共代表团将《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送交国民党政府代表团。但是在南京的国民党政府拒绝接受这个协定,谈判宣告破裂。

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在东起江阴、西至湖口(九江东北)的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击溃沿江防御的国民党军,4月23日解放南京。接着各部队展开猛烈追击,先后占领苏南、浙东、闽北、赣东北广大地区及杭州、南昌等地。

5月17日解放武汉三镇,5月27日攻占全国经济中心上海。6月2日解放崇明岛。7月上旬解放军向福建进军,至10月下旬解放了除金门、马祖等岛屿以外的福建全省,但攻击金门战役失败。

1949年4月解放军进军中南,至9月上旬解放鄂西、湘北、赣西北、赣南广大地区。5月解放军进军西北,5月20日解放西安,7月解放兰州、西宁,9月解放宁夏。

同月25、26日,新疆警备总司令陶峙岳及新疆省政府主席包尔汉通电起义,新疆和平解放,至此解放了西北全境,国民党只剩下西南一隅之地。

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四野战军先后解放湖北、湖南和广西。30日蒋介石匆忙逃往成都,当日重庆解放。

1949年11月初,云南省主席卢汉和西康省主席刘文辉在云南通电起义。

12月10日,蒋介石仓惶逃离成都,前往台北。随后第二野战军进至大邑,新津。胡宗南也逃离成都,成都市区在没有遭到破坏的情况下开始谈判,12月30日,贺龙率第一野战军和平解放成都,1950年2月20日解放军进驻昆明,并相继解放四川、贵州、云南、西康等省。至此,解放战争的大规模作战行动结束。

上一篇:2022贺卡方案下一篇:销售代表年终获奖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