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故事(共9篇)
2、人无德不立,区无德不强;家园共建,君子之交淡如水;你我互助,真心实意爱相随;在敬业爱岗中建设,在廉洁自律中生活,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
3、以爱为轴,以廉为半径,可以画出幸福的家园;以权为轴,以贪为半径,只能圈出罪恶的牢垣!事业、金钱、地位、权力、家庭、快乐、自由、名誉……,都是廉洁后面的“0”,一旦失去了廉洁这个“1”,所有的“0”都失去了意义!
4、有一种廉洁叫莲出污泥而不染,有一种淡泊谓两袖清风明心志,有一种风格曰梅花香自苦寒来,有一种品德叫洁身自好君子道,有一种和谐为正气长存天地歌!
5、悄悄地我上任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夹带一点私念;静静地我卸任了,不带半根草去,不留下一丝遗憾。权力是把双刃剑,滥用必定祸连连;十年谨慎一日狂,祸来全家泪涟涟;权力本是人民给,要为人民造福田;人民幸福我幸福,和谐社会一万年。
5、莲,因洁而尊;人,因廉而正;诚信做人、廉洁做事。31日前报刘艺惋处
建设局廉政格言、警言警句、廉政短信、廉政故事
一、廉政格言:
1、作风要朴实,工作要扎实,任务要落实。
2、克己奉公,干净干事。
3、处事要公,公生明; 律己要廉,廉生威; 待人要诚,诚生信; 工作要勤,勤生效。
4、大事小事秉公办事,小节大节廉字为节。
二、警言警句
1、遵党纪政纪严于律已 正党风民风争当先锋。
2、自尊自重自爱 远离钱色腐败。
3、反腐倡廉牢记服务宗旨 固国安邦发扬奉献精神。
4、廉洁不论干部大小 自律岂分职务高低。
三、廉政短信
1、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端正党风,人人有责。
3、勤以为民,廉以养德;淡以明志,俭以修身。
4、英明一世,不可糊涂一时。清廉让你高枕无忧。
四、廉政小故事
1、周总理廉洁从政小故事
“我作为国务院总理,工作是失职的,对不起那里的人民。”
周总理的廉洁从政深入人心,不是表面的,是实实在在的。70年代初,素有“苦甲天下”的甘肃定西连续20多个月没有下过一场透雨,许多群众不仅缺衣少食,连饮水都十分困难。在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上,来自甘肃的宋平同志汇报了定西的灾情。周总理听完汇报,神色十分严峻。他说,要想尽一切办法把群众组织起
来,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改变面貌。后来,中央工作会议召开全体会议,周总理在大会上心情沉重地说:“我听到了甘肃中部地区群众生活困难的情况,心里难过,很不安。解放20多年了,那里的群众生活还这样困难,我作为国务院总理,工作是失职的,对不起那里的人民。”会后不久,总理便派工作组到甘肃,带去粮食、棉衣、棉被等救灾物资。若干年后,当人们看到定西群众仍穿着当年总理亲自布置发放的棉军衣时,无不感慨万千。
“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
周总理的廉洁是无比的威严,他的影响力是当今无人能比的。当年在国务院会议厅入口处,有一块镌刻着“艰苦朴素”四个大字的木屏风,这是总理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的写照。在国务院的会上,人们不止一次地听到总理拒绝装修会议厅的建议,总理说:“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1959年,在大跃进的气氛下,水利部未经报告请示,在密云水库附近兴建一座水利建设成就展览馆。有一天,在西花厅开会,总理突然转过头向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说:“钱正英,贺老总告诉我,你们在密云水库那里修建一个相当高级的楼,有没有这回事?”钱答:“有,是一座水利展览馆。”总理沉默了一会儿,摇摇头,轻声地说了一句:“没有想到你们也会办这种事。”钱听了羞愧得无地自容,心里
像刀割一样难受。如果按现在某些干部的想法,总理既未严厉批评,又未责成处理,既无纪委处分的威慑,更无丢官的危险,完全可以蒙混过关。但在周总理伟大人格的感召下,钱回部后,立即在党组会上作了传达。水利部党组随即决定:将这座价值400多万元的建筑,无偿转让给第一机械工业部一个研究所,并向中央写了一个深刻检查的报告。
“对被减人员一定要负责到底。”
1960年,中央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成立了精减领导小组,精减多余职工。为了安排好被精减职工的生活,周总理绞尽了脑汁。在一篇关于精减的文件草稿中,总理在“对被精减人员一定要负责到底”一句话前边,亲笔加上“党政领导机关”几个字,重点强调领导机关的责任。在文件草稿中讲到精减职工的安置办法时,他又加了一段话,强调“对于一切精减下来的职工,都要采取各种补助和帮助的办法妥善安置”。在他的关怀督促下,全国2000多万精减人员的安置和生活问题大都得到了妥善解决,没有发生大的问题。
“你们说假话当然不对,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压你们。”
1962年初,中央召开扩大会议(又称七千人大会)。大会期间,周总理参加福建省的小组讨论会。当听到下边的同志反映强迫命令、浮夸、讲假话等坏作风给工作和党群关系造成的危害时,他心情十分沉重地说了一段切中时蔽、感人肺腑的话。他说:“这几年来,党风不纯,产生了浮夸和说假话现象。我们要提倡说真话。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要大家讲真话,首先要领导喜欢听真话,反对说假话。大家都说假话,看领导的颜色说话,那不就同旧社会的官场习气一样了吗?……你们说假话当然不对,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压你们。”接着,总理又强调指出,要提倡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他说:“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这四句归纳起来就是实是求是。”
“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
周总理的饮食清淡,每餐一荤一素,吃剩的饭菜,要留到下餐再吃,从不浪费一米,一片菜叶。国务院经常召开国务会议,会议过午还不能结束,食堂便做出工作餐。总理规定工作餐标准是“四菜一汤”,饭后每人交钱交饭菜票,谁也不准例外。总理吃完饭,总会夹起一片菜叶把碗底一抹,把饭汤吃干净,最后才把菜叶吃掉。吃饭时,偶尔掉在桌上一颗饭粒,马上拾起来吃掉。有人对他如此节俭感到不解,总理说:“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
三年困难时期,总理和全国人民同甘共苦,带头不吃猪肉、鸡蛋,不吃稻米饭。一次,炊事员对他说:“你这么大年纪了,工作起来没黑天白日的,又吃不多,不要吃粗粮了!”总理说:“不,一定要吃,吃着它,就不会忘记过去,就不会忘记人民哪!”
2、省委书记自定菜单
关键词:廉政标本; 廉政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9-166-001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廉政文化基础,在八百里的伏牛山南麓、南阳盆地西沿的古城内乡,素有“天下第一衙”之称的内乡县衙,以其特有的历史风貌和庄严雄伟的建筑布局,标志了内乡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吸引了大批党政领导和中外游人及专家学者关注的目光,尤其是其中的廉政文化可谓中原大地的廉政标本。
不仅仅是当前从中央到地方每年都在讲廉政,搞廉政,在远古的明清时期也同样是大搞廉政,在内乡县衙,不仅有廉政文化,而且有廉政文化的见证。内乡县衙大门前的“一”字型建筑——照壁,在县衙它有一种特殊的功能,那就是“整顿吏治、警戒官员”的警示作用,而如今的各县委、政府大门前则悬挂或题写为“为人民服务”。照壁绘“贪”,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首创,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起义成功当上皇帝的,他也是中国历史上反腐败力度最大的皇帝,官员贪污银子超过六十两,就要剥皮装糠挂公堂,让新官触目惊心。朱元璋首创衙门照壁绘“贪”,意在警戒官员要以“贪”为戒,切莫贪得无厌。县衙甬道中间的石质牌坊“戒石坊”,面南刻“公生明”三个大字,意思是说只有处以公心才能明察事情的真相。
廉政文化除了照壁、戒石坊外,在县衙的众多楹联中,廉政楹联颇多。如典史衙正厅楹联“报国当存清政志,为民可效廉明臣”,此联是说为官者只有公正执法,两袖清风,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护,报效国家,就应当树立为官清正的志向,为老百姓办事就应该学习那些廉政奉公的贤臣。县丞衙对联“宽一分,民多受一分赐,取一文,官不值一文钱”,意思是说当官的得到的金钱财物都是百姓的血汗,要廉洁奉公,取合法收入。索取了不应该得到的钱财,就会败坏自己的名声;东账房正厅对联“廉不言贫,勤不言苦;尊其所闻,行其所知”,意思是说真正廉洁的人,不会讲自己如何清贫;真正勤政的人,不会抱怨自己如何辛苦;重视倾听到的民间传闻,努力实践自己认识到的理论,实现自己的抱负。
尤其是三堂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此联朴实无华,通俗易懂。身为地方官,能自觉与百姓一等,视百姓为衣食父母的确难能可贵,由此可见这副楹联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可谓警世名言,绝无仅有。
内乡县衙大门外东侧,立有两通明代保留下来的石碑,即“三院禁约碑”。碑上的内容主要是规定各级官员的来客接待标准,力戒吃喝奢靡之风。“三院禁约碑”被称为“刻在石头上的反腐宣言”。据说像这样认真地刻在石头上的反吃喝浪费规定,全国独此一份。明代末年,吃喝奢靡风盛行,内乡接待来往官员的驿站不堪重负,时任内乡知县的易三才等人为减轻百姓负担,恳请上级有关部门批准,立下了这通“三院禁约碑”。碑文中对接待官员的标准做了明确的规定,什么级别的官员膳银多少都有详细的限额。“三院禁约碑”中的相关规定,旨在整顿奢靡之风,提倡下级官员敢于抵制和告发上级官员的奢侈浪费行为。
翻开近年来有关贪官的报道,他们为什么“前腐后继”地步入深渊?前车之覆为何未能成为后车之戒?根本问题在于他们拒腐防变的基础不牢、防线不坚,不能控制、管束自己的那颗贪邪之心。他们在一片赞扬和奉承声中变得飘飘然,失去了警惕,没有从内心真正认识到作为一名干部在位时应该做什么、离位后应该留下什么。不少腐败分子总认为自己有一个苦难的童年、勤奋的青年、奋斗的中年,今天的地位和一切都是自己奋斗的结果,好不容易功成名就、官位到手,应该好好地享受享受,从而解除思想武装,在金钱、美色面前失去了抵御能力,被自己极度膨胀的贪邪之心牵引着一步一步走入深渊。然而,在每年大批的领导干部因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受到惩治的同时,为何这种腐败现象仍屡禁不止,而且还不断进行反弹呢?可能是社会的进步,得到的惩治没有像朱元璋的剥皮装糠那么残不忍睹,触目惊心吧。为何这些人不能吸取别人的教训,就不“怕”呢?以前单位的领导讲,凡是有责任的领导,官越大就越怕,领导到底“怕”什么?当时不怎么明白,直到此时方如梦初醒,这里所说的“怕”,不是怕苦、怕累,怕升不了官、怕发不了财、怕得罪人……这样的“怕”是我们的领导干部不应该有的。在任务面前怕向前、在困难面前怕冲锋、在荣誉面前怕落后、在得失面前怕让步,这样的怕也同样是我们的领导干部不可取的。在这里所说的“怕”是一种责任、是一种精神。温家宝总理当选总理后,与中外记者见面时说,如履薄冰。这中间就有一个“怕”字,是怕有负人民重托。这个“怕”字表现了敬畏和忧患,折射出了能力和素质,体现了自律和慎独,总理不愧是我们领导干部的榜样。
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要充分认识到领导干部所掌握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这些权力是为人民服务的,决不是个人谋取私利的手段。要清醒权力是把双刃剑,既可为民造福,也能使人身败名裂。大量违法违纪案件证明,领导干部与腐败分子之间并没有天然鸿沟,稍有不慎就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只有严格遵守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自觉接受党内外的监督,做到不为金钱所动,不为美色所惑,近贤能,远小人,保持浩然正气,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内乡县衙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变化,始终把挖掘衙门文化作为自身发展的源泉,以文化铸造景区灵魂。随着衙门文化的挖掘,进行的各种文艺节目演出让众多游客在寓教于乐中受到了教育,得到了启迪。
一个关于温家宝总理的廉政小故事
在“十六大”召开之后,温家宝总理视察工作的第一站到了贵州。在吃饭的问题上,他对自己和随行人员要求特别的严格,谢绝基层同志的宴请。他对个人吃饭有“三条标准”,即:第一,不让任何人陪吃,自己默默地进食;第二,要求饭菜够吃即可,不得剩下;第三,关于饭菜的质量提出十二个字:“清清淡淡,汤汤水水,热热乎乎”。虽说温家宝总理不让别人陪吃饭,但是他却陪许多老百姓都吃过饭。2008年除夕在江西财经大学与因雪灾无法回家的160多名同学一起吃年夜饭;2009年春节,温家宝总理第七次来到四川受灾最为严重的北川、德阳、汶川等地,与灾区民众一起吃了年夜饭;2012年7月21日,他去山西某煤矿检查安全工作,在井下与工人师傅们一起坐在坑道边上吃着包子。
通过这个小故事反映出了我们尊敬的温家宝总理以身作则,从生活所必需的吃饭方面体现出来的清廉,让我们感同身受。正所谓“廉政无小事”,如果我们全体党员都像温总理一样以身作则,以自己是一个真正合格的共产党员身份来约束自己,那么那些腐败之事、不正之风将荡然无存,那么我们的党员队伍怎能不强盛,我们的国家怎能不发展,我因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骄傲,我因是一名共产党员而感到自豪!
孙中山遗嘱儿女当自爱
孙中山曾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等职,可谓官高权重。然而,他为公而忘私,一生清廉,临终时只留下自己用过的一些衣物以及2000本书籍和一所住宅。住宅还是旅居加拿大的华侨为他募捐购买的。人留下的《家属遗嘱》中说:“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
毛主席留给我们的
在京参观毛主席的衬衣、床单和拖鞋,都补丁摞补丁;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毛主席带头不吃肉;让儿子岸英入朝鲜参战,直到牺牲等等。看到这些,我和讲解员一起流泪,内心的震撼无以伦比。毛主席没有钱吃穿吗?论功劳,谁能功盖毛泽东;论权力,中国何人至上?所以党的领导干部是不是廉洁从业,只要看看他的衣食住行和对亲属的安排就一目了然了。
周恩来向农户道歉
抗战胜利的延安,生活仍很困难。有一次,警卫班几个战士凑在一起,想给周恩来副主席弄点吃的补补身子。警卫战士小魏出了个主意,拿四双旧布鞋去农户家里换了一条狗。周恩来知道后,严肃地批评小魏说:“四双旧鞋能换到一条狗吗?老百姓之所以跟你换,是因为他们相信共产党,我们决不能侵犯老百姓的利益。”第二 天,周恩 来带着小魏找到农户家里,向农户道歉,并亲自付了钱。
周总理“宴”事
1958年7月,周恩来总理到广东省新会县视察。时任该县的县委书记党向民同志看到周总理风尘仆仆,日夜操劳,感到过意不去,就在周总理离开新会的前夕,他悄悄安排炊事员在县委院内的一间小屋里为总理设宴送行。宴会没什么美酒佳肴,只是些瓜菜而已。尽管这样,在吃喝将近结束时,周总理语重心长地说:“向民同志,你一月的收入,我清清楚楚。这样一顿饭,你请不起,还是让我出钱,算我请客吧!”总理随即示意他的秘书,把300元人民币交给了县委的司务长。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石门,在广州城之西,距市中心十四公里。“石门返照”早在宋、元时期就已经成为羊城八景之一。不过,石门最出名的还是贪泉、沉香岛与东晋名臣吴隐之之间的故事。吴隐之(?一413年),字处默,东晋濮阳鄄城(今山东省鄄城北)人,是东晋末年著名的清官廉吏。他历任辅国将军功曹、征虏将军参军、卫将军主簿、晋陵太守、秘书监、御史中丞、左卫将军、广州刺史、度支尚书、太常、中领军等官职。他一生廉洁俭朴,堪为清官楷模,关于他的故事,不少都传为千古佳话。
酌饮“贪泉”明廉志
所谓“贪泉”,原是广州郊外二十里处石门镇的一股涌泉。过去,2 人们称之为石门水,又叫沉香浦或投香浦。据说,该泉水终年清澈见底,香气四溢,而且十分甜润。相传西晋时期,广州很多地方官都与商人勾结,贪污腐败成风,朝廷为此大伤脑筋。一个叫周清廉的人,长期在北方地区为官,向以清正廉明而著称,于是朝廷决定派他到广州担任刺史,希望他能以身作则,整顿广州的吏治。周清廉受命来到广州后,开始时确有大干一翻事业的气势。可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喝了石门的泉水,觉得泉水甘甜清冽,入口滑顺,久久难以忘怀,从此天天派人专门到石门取泉水。结果,三年任满,周清廉已不再清正廉明,而是变成了一位巨贪。当他贪污行为东窗事发后,皇帝无限感慨,这么一个好官,怎么就这样成了贪官呢?周清廉受到查处后,广州当地人就将周清廉喝过的那眼泉水称为“贪泉”,而喝了贪泉水将使人产生无尽的贪心、贪欲的传闻也在当地不胫而走,传播开来,而且越传越玄。从此,凡是到广州任官的人,再也不敢饮此泉之水,哪怕路过时渴得口干舌燥也竭力忍着,以保自己的清廉。即便一些正直的人路过此地,也不敢造次,大都绕道而行。
因吴隐之久负清名,朝廷也想一改广州吏治腐败的局面,元兴元年(402年),吴隐之被调任广州刺史。
吴隐之赴任时途经石门,他听随从说起关于“贪泉”的故事,便对随从说:“美好的东西容易引起人的贪欲,越过五岭就丧失清白的原因,我现在知道了。”决心前往一探“贪泉”的究竟。来到泉边,只见周围山清水秀,一股泉水从石岩中汩汩涌出,岩下有一泉眼,泉眼中的水清澈可人。吴隐之忍不住赞叹道:“好泉水啊好泉水!”忽见他蹲下身来,掬起一捧泉水畅饮,随从见后大惊失色,赶紧上前阻拦: “老爷!这是贪泉水呀,千万饮不得!”吴隐之听后哈哈大笑起来,对随从说道:“什么贪泉不贪泉,我就不信这个邪。清廉的人饮了也不会变成贪浊之人,而贪浊的人饮不饮都是贪浊之人啊!”说完环顾了一下四周,随着微微的山风,他略加思索,便赋诗一首,诗云: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这首诗的意思是说:许多年来,人们传说喝了“贪泉”的水便会贪得无厌,欲壑难填。我认为,假如品德高洁的伯夷、叔齐喝了它,一定不会改变初衷的!实际上,吴隐之是借赋诗的机会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清白之志向,无异于他的就职誓言。
吴隐之到任后,时时牢记自己在“贪泉”边的誓言,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平时,他不沾酒肉,吃的只是蔬菜、干鱼;穿的,仍是过去那些旧衣服。他还下令将前任太守使用过的豪华丝帐、帷幕以及各种贵重饰物统统撤除,一并归入国库中。其清廉俭朴令当地不少官员都难以相信,认为这些不过是他装出来的。一位属下发现他天天吃干鱼,误以为他喜欢吃鱼,便弄了些上等鱼来,还将鱼刺剔除,特地献给他。不料,吴隐之非但不领情,还狠狠地责罚了他,并严肃地警告其他下属不得再犯同样的错误。吴隐之在广州任上,除自己始终保持廉洁俭朴之外,还革旧布新,兴利除害,严惩了一大批贪官污吏和不法商人,使当地社会风气日渐好转,百姓安居乐业。
“沉香岛”前留廉名
“沉香岛”位于广州市西北郊槎头,也在石门附近。相传吴隐之为官三年,两袖清风。上任时从北江乘船而过,风平浪静,离任时又从此江经过,他站立船头,心平气和,自以为在任时明镜高悬,无愧4 于广州的黎民百姓。岂不料,猛然间天昏地暗,狂风暴雨直摧桅杆。江中恶浪翻滚,危及船舸。吴隐之大惊失色,自省并无丝毫贪欲和劣行,不该受老天如此责罚,便转身问夫人:“离去时是否受了什么人的馈赠?”夫人沉思片刻,答曰:“受领过一块沉香木。”吴隐之大怒,连声喝道:“扔了,扔了,别让一块沉香木毁我一生清白!”沉香木被扔进了江中。少顷,就见风平浪静,雨停云散,江天一派清朗,大船得以扬帆顺行。
后来,这件事就演变成了《沉香岛》如何形成的美丽传说。吴隐之回到京城后,住在一个小宅院中,篱笆与院墙又矮又窄,内外只有六间房屋,妻子儿女同住一处,很是拥挤。朝廷要赐给他车马,为他修造住宅,但他坚决推辞。此后,吴隐之虽然步步高升,官至中领军,但他清廉俭朴之风不改。家里以竹篷作为屏风,坐的地方没有毡席。每月领到的俸禄,除了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家庭的基本开销外,其余大都用来接济亲戚和族人。
晋安帝义熙八年(413年),吴隐之以年老为由请求退休,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授予他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赐给钱十万,米三百斛。次年,吴隐之去世,朝廷追赠他为左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
吴隐之一生为官,操守清廉,屡次受到朝廷褒奖,当时许多廉洁的士大夫们皆以他为荣。在他的熏陶下,他的子孙都能继承他的遗风。大儿子吴旷之战死沙场,二儿子吴延之任鄱阳太守,清廉有操守。延之的弟弟以及儿子都曾担任郡、县长官,常以廉洁谨慎作为家门传统。
千百年来,在正史、方志和民间口碑传说中,有关吴隐之的清廉故事传承不绝。唐太宗李世民命贤相魏征等人编撰的《晋书》,在吴 隐之的传记中,不仅勾勒了其廉洁自律的一生,而且作出了“晋代良吏,吴隐之为第一”的评价。
唐初大才子王勃在其千古流传的名篇《滕王阁诗序》中,引据吴隐之酌饮“贪泉”的故事,写下了“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的名句,意为像吴隐之这样清廉的人,即使是酌饮了“贪泉”也不会因此变得贪浊,高度赞扬了吴隐之的人品。大诗人白居易也将吴隐之的故事写入《丘中有一士》一诗中,只不过他将“贪泉”换作了浊泉,诗曰:“不饮浊泉水,不息曲木荫。所逢苟非义,粪土千万金。”意为不在浊泉中饮水,不在弯木下歇凉。对于清廉正直的人来说,千万黄金不过是一堆粪土而已。
“贪泉”在五代时已湮没,只剩下“贪泉”碑一方,原立于石门,后移到广州博物馆。在今日广州石门,还存有吴隐之祠、贪泉亭、贪泉碑和水月岩等古迹。在吴隐之的故乡山东省鄄城县以及鄄城县所在的菏泽地区,在编写《鄄城县志》和《曹州名人大典》时,也都将他那感人的事迹编入其中。
清廉正直的人,即便生前不得意,但终将被历史记住,为人民传颂;而贪浊邪佞的人,固然能一时骗得虚名,但终将被历史唾弃,遗臭万年。
毛泽东是怎样教子的
毛泽东教子的话不多,不同于很多名人要写一部像长篇小说一样厚的家书。对于毛泽东教子,我只从文献见过毛泽东1941年1月31日写给岸英和岸青的一封信。信一开始,毛泽东对两个孩子表示歉意,因为这之前,两个孩子给他写过很多封信并寄过照片,毛泽东都没有6 回信。毛泽东的信中没有一点“教育”孩子的口气,而是“建议”。建议他们“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毛泽东认为“只有科学是真学问”。毛泽东是一个政治家,他的抱负是寻求救国之路,改变中华民族积弱积贫受外强欺凌的悲痛。但他认识到科学强国的重要性。
但这只是毛泽东对孩子的建议,“你们有你们的前程„„我不想来干涉你们,我的意见,只当作建议”。我们看到毛泽东对待子女的将来,与很多普通人没有什么差别。对孩子寄予的希望是“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这个“爱心”背后有着国家民族成分,但没有大道理,非常朴素。毛泽东与中国封建式家长教育的方式完全不同。中国封建式家长教育完全是功名利禄式的,翻翻所有中国达官名流所写的家训,都不出这个套路。
对于特殊家庭、特殊身份,毛泽东提醒两个孩子,这可能是毛泽东这次要给孩子回信最要说的话:“人家恭维你抬举你,这有一样好处,就是鼓励你们上进;但有一样坏处,就是易长自满之气,得意忘形有不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危险性。”天下人怎么教子,各有各的方式,各有各的态度。特殊身份的人怎样教孩子,给人的启示性最大。个人欲望,家族欲望,权力世袭,封建糟粕„„在对子女的教育中无不跃跃欲试。程维高的儿子一定是巨商?李嘉廷的儿了一定要贪赃枉法?成克杰的儿子一定进戒毒所?有权者父子一定要同贪?不同的境界有霄壤之别,给人的启示太大了。
毛泽东的孩子与普通人的孩子一样,可能要求更严一些。毛岸英在苏联参加过血流成河的莫斯科保卫战,还参加过柏林战役,接受过 斯大林的表彰;在抗美援朝战役中牺牲。毛泽东能够给孩子的父爱很少,无形中的影响可能很大。
海瑞拒贿
海瑞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之一。他那刚直不阿,嫉恶如仇的性格和他那清廉正派,搏击豪强,维护穷民的行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到处传诵着他的故事,几百年来,海瑞成了妇孺皆知的传奇人物,清廉正直的官吏代表。
史书上记载“海刚峰不怕死,不要钱,不吐刚茹柔,真是铮铮一汉子。”海瑞的一生,确是反对贪污,反对奢侈,主张节俭,生活朴素。可是,当时的社会却贪污成风。严嵩父子虽然垮了,但从宫廷到地方,依然贿赂公行,横征勒索。
海瑞从作教官时起,就禁止学生送礼。在浙江淳安任知县时,他到任后定下许多规矩,如均平徭役,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其中最让人敬佩的,是反对贪污。海瑞革去了历届相传的知县常例。所谓“常例”,就是摊派在田赋上的加收,作为县官的律贴。他反对行贿,自己从来不干。有人劝他随潮流一点,他愤然道:“全天下的官都不上给官行贿,难道就都不升官?全天的官都给上官行贿? 又难道都不降官?怎么可以为了这个来葬送自己呢?”又说;“充军也罢,死罪也罢,都甘心忍受。这小偷行径,却干不得!”
照例知县进京朝觐,可以从老百姓头上摊派四五百两银以至上千两银子,以便进京行贿,京官把朝官年看成是收租年头。海瑞在淳安任上两次进京,只用了路费银四十八两,其他一概裁革。海瑞在淳安是有名的穷知县,他“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作巡抚时,拒绝人家送礼,连多年老朋友送的人情也婉言谢绝。他作官多年,过的仍然是穷书生的日子。有一天,海瑞买了两斤肉,为母亲过生日。总督胡宗宪听到后,大为惊奇,对别人说道:“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盖笑之也。”罢官到京听调时,穿的衣服单薄破烂,吏部的熟人劝他,才置了一件新官服。祖上留下十多亩田地,除了母亲死时,朋友送一点钱添置了一点墓地外,没有买过一亩地,买过一所房子,用了一百二十两银子,也是历年官俸的积余。
就在海瑞死前三天,兵部送来柴火银子,一算多了七钱银子,他还让退回去。死后,“佥都御史王用汲来到海瑞的住所,只见葛帏敝帐,有寒士所不堪者,为叹息泣下。”同官替他清点遗物,全部家财只有薪俸银一百五十一两(一说只有十多两),绫、绸、绢各一匹。“贫无可给棺椁,士大夫醵金以殓。士民哭公至罢市者数日,祭于涂,累数百里不绝。”
海瑞正是用他这种刚直不阿的精神,廉洁奉公的高尚品质,受到后人们的怀念、崇敬、爱戴和拥护。几百年来,海瑞的事迹,构成了一个典型的清官形象被广泛传颂。
我国传统廉政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西周,“廉”就成为一种道德观念和治国思想。西周以廉为本考察群吏的政绩,裁断高下优劣。到了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将“不慈孝父母,不长弟于乡里,骄躁淫暴,不用上令者”纳入巡察之列,要求官员清正廉洁。我国历朝历代都涌现了许多清廉守正、严于执法、政绩卓著的清官廉吏。
1、“一钱”太守——刘宠
后汉刘宠,任会稽太守,操守廉政,深得民心。离任时,当地老人拿了一百钱为他送行,刘宠不肯收,后因盛情难却,只好收下一钱作为纪念。于是,“一钱”太守的美称就传开了。
2、“二不”公——范景文
明代范景文历任兵部待郎、工部尚书等职。当时许多亲朋好友前来登门相求,范景文都一一谢绝,并在府门上写了“不受嘱,不受馈”。从此,“二不”公便传开了。
3、“三汤”道台——汤斌
清代汤斌,曾任岭北道台,为政3年,两袖清风,每日以豆腐汤为食。于是,他被人们敬称为“三汤”道台。其意是:为政像豆腐汤那样清。
4、“四知”先生——杨震
后汉杨震,任东莱太守时路经昌邑,县令王密曾是杨震荐举之门生。到了晚上,王密以十金相赠送杨震,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见此严厉回答:“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惭愧携金而还。此事传开,大家称赞杨震为“四知”先生。
5、“五代”清郎——袁聿修 袁聿修经历了五个朝代,即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和隋。他为官50余载,始终以清贫为本,连一滴酒的薄礼也从不收受,实为大家所叹服。于是人们皆呼袁聿修是“五代”清郎。
6、青天——包拯
北宋龙图阁大学士包拯,以廉洁著称,执法严明,不畏权贵,被誉为“青天”,他的事迹长期流传民间。下面是一个包拯拒礼又收礼的故事。包拯60寿辰时,他吩咐儿子包贵,一概不收寿礼。送寿礼的第一家是当今皇上,这万岁送来的礼敢不收吗?包贵无奈,只好拿出红纸一张,皇宫送礼的太监写道:“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理不通。”包拯看后,又添了四句:“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忌叼念功。操劳为官份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辞去寿礼。包拯的至交好友,在京城做官的同乡张奎前来送礼:“别人的礼可以不收,我送的礼得收下。”张奎在包贵递过来的红纸上写了四句:“同窗同师同乡人,同科同榜同殿臣,无话不谈肝胆照.怎好拒礼南衙门。”包拯在下面写道:“你我本是知音人,肝胆相照心相印,寿辰薄“酒”促膝谈,胜似送礼落俗尘。”张奎只好把礼品带了回去。紧接着又来了一个双手抱着月季花的送礼人。那人说:“俺叫赵钱孙李。我本姓赵,左邻姓钱,右邻姓孙,对门姓李,相爷60大寿,大家推举我来送盆月月红,给相爷作寿礼。”并说出了四句诗,“花开花落不间断,春去春来总相关,但愿相爷身康健,勤为百姓除赃官。”包拯一看亲自出来,双手接过庄户老人送的月月红,接着说了四句诗:“赵钱孙李张王陈,好花一盆黎民情,一日三餐抚心 问,丹心要学月月红。”这月季花包含着为官清廉的包拯和黎民百姓的深情厚谊。
7、朋友之间淡如水——曹雪芹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古代廉政文化故事》的内容,具体内容:当政之要在于兴一方,为政之要在于敢创新,治政之道在于求民安,施政之本在于洁自身。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篇一:不私一钱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当政之要在于兴一方,为政之要在于敢创新,治政之道在于求民安,施政之本在于洁自身。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篇一:不私一钱
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印券。”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篇二:我以不贪为宝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人上山采石时,采到一块宝玉,他担心别人会来抢,想拿出去卖,又怕被商人占了便宜。想来想去,他决定把这块宝玉送给京城里的大官。
于是,他带着宝玉,来到京城掌管工程的大官子罕府中,献上宝玉。子罕觉得很奇怪,便问道“我和你素不相识,你为什么要献宝玉给我?我可从来不收别人任何礼物的。”那人以为子罕怀疑这是一块假玉,就答道“这块玉我请玉匠看过,确实是一块真玉,价值连城,所以我才送给你的。”子
罕说“我把不贪的品格当作珍宝,你把这块玉石当作珍宝,如果你把玉给了我,我们俩人都丧失了珍宝,不如你我还是各自保存自己的珍宝吧!”那人跪下恳求道“我们小百姓,拿着这样珍贵的东西,是不敢出门的,我把它献给你,是为了免于祸患。”子罕就让那人暂时留下,请玉匠把那块宝玉雕琢加工好,然后帮他把玉卖掉,把所得的钱全部交给那人,并派人送他回家。
这个故事见于《左传襄公十五年》。后来,人们就用“不贪为宝”这句成语来形容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
篇三:“四知”清官杨震
东汉年间,有一个有名的清官,名叫杨震。
一年,他居官荆州,发现王密才华出众,便向朝延举荐王密为昌邑县令。数年之后,他调任路过昌邑。王密亲赴郊外迎接恩师,安顿膳宿,照应得无微不至。
晚上,王密前往杨震官邸拜谒,他见室中无外人,迅即从怀中捧出黄金十斤,端放于杨震的案桌上,说道:“恩师难得光临,特备小礼相赠,以报栽培之恩!”
“不可,不可!”杨震见状,连连摆手拒绝。他想不到王密会来这一手,便语重心长地说:“以前正因为我了解你有真才实学,才推荐你担如此重任,可你这样做,是太不知我的为人了。”
王密自讨了没趣,但仍想力争,于是轻声轻气地说:
“反正是黑天,又无外人知道。”
杨震更气了,他正色地说:“你送金子与我,外人怎么会不知?即使没人
知道,也是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以为无人知道,就宽容自己,这是很要不得的。”
王密一听,羞愧难言,只得挟起金子,谢罪而去。
篇四:一贫如此
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发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三百两。
篇五:丹心要学月月红
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在担任徐州知府时,以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不畏权势,执法严明著称,受到徐州百姓的称道和传颂。至今徐州城乡还流传着他不少的佳话。
苏东坡五十岁的时候,家人要为其祝寿,苏东坡一再制止,并嘱咐家人不准宣扬。谁料,寿辰这一天,来了一个送礼人,双手抱着一盆盛开的月季花,家人便问:“请问尊姓大名,有何事?”来者说:“我叫赵钱孙李,来祝寿的。”家人听罢,奇怪地笑道:“那有这样的名字呢?”来者说:“我本姓赵,右邻姓钱,左邻姓孙,对门姓李,知府大人今年五十大寿,大家推荐我送一盆月月红,给知府大人做寿礼。”家人听后,知是百姓心意,本想收下,但大人从不收礼,只好叫来者说出理由,那人思忖片刻,道出:“花开花落无间断,春去春来不相关。但愿大人常康健,勤为百姓除赃官。”家人把诗写在纸上,叫仆人把诗送给苏东坡看,让他来处理此事。不一会苏东坡出来,亲自收下那盆月季花,笑着咏诗道:“赵钱孙李张王陈,好花一盆黎民情。一日三餐抚心问,丹心要学月月红。”
后苏东坡虽赋闲回家,但他一生清正廉明、惩贪除恶的好名声却在民间永远流传。
篇六:手好不要钱
关键词:企业;廉政文化;廉政教育
1.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作为立国四维之一的廉,即廉政。廉政自古即是重要的政治概念也是重要的道德观念。廉承载着品德与思想,而在当今,廉政思想得到了更大的丰富,涵盖了道德制度和法律的内容。在谈到廉的概念,就不得不提到“利”。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正是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利轻义的道德观念。而这一观念表现在为政者身上就是清廉廉洁。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转型的重大历史发展时期,各种腐败现象屡屡出现,反腐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对此,中央一方面重拳反腐,同时重点实施一系列反腐倡廉措施,要求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十六字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而在反腐倡廉体系建设中,“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
2.廉政教育十分重要,理论用来指导实践又来源于实践。廉政教育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因而在对于廉政教育工作上不仅要全力促进,更要善于概括总结,提炼经验。
在我国当前国情环境下,廉政教育首先要与以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取其精华精髓,努力使廉洁文化的思想观念与意识成为全社会共识。要深入发掘和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培养全体公民的社会正义感,争取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崇尚廉洁的价值观。其次要将廉政教育与职业教育、社会公德、企业文化等有机结合,形成社会和群体的共同的价值取向。
3.文化是教育的重要载体,廉政文化是廉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廉政文化的建设是廉政建设的重要部分,起到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企业中,廉政文化的建设是企业完成廉政教育的重要一环,廉政文化建设要成体系,要在企业中形成和谐的文化氛围。要通过廉政文化建设让人们对廉政教育的内容形成主动接受的意识,从思想上道德意识上排除腐败产生的因素,从而让企业廉政文化建设成为消除腐败文化的重要手段。企业廉政文化的建设要形成长效机制,要不断发展廉政文化事业和产业,重视建设过程和投入,努力为廉政文化氛围的形成提供土壤。
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探索,我国在廉政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首先是廉政文化观念的建设,主要是形成了关于廉洁的各种思想和理论价值体系。其次是在廉政文化制度的建设上面,包括规范和完善了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等。还有廉政文化的物质表现上,如相关文化遗迹文化景观和教育设施等;最后在文化行为上,表现为人们一些基本行为方式如生活和工作习惯、言谈举止等等。
4.廉政文化是一种以廉政为传播内荣,以文化影响和思想引导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文化形态,是廉政教育与文化传播相结合的产物。廉政教育是传播廉政文化的重要手段,廉政文化活动又是廉政教育的重要方式,其目的是促进廉政建设。因而,廉政文化是本质性的,是廉政教育之根本;廉政教育是廉政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廉政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廉政教育以廉政文化建设为实现途径。廉政教育以廉政文化为资源。
在企业的廉政教育中,以廉政文化建设为载体来开展廉政文化活动,将会有效扩展廉政教育覆盖面,在进行文化熏陶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受到廉政方向的教育,这样既可以增强廉政教育的吸引力,又可以显著提高廉政教育的实际达到效果。
在企业廉政文化建设中,首先努力吸收传统文化中的廉政思想,以此促进廉政文化的有序传承。同时,在对传统廉政文化的继承上,要秉持批判的态度,对于古代优秀的道德传统要积极吸收并为我所用。对于古代廉政社会文化建设中的糟粕部分则要严格区分,并且坚决剔除。
其次,在企业廉政文化建设中,要保持发挥廉政文化的环境影响作用,即培养崇尚廉洁的企业文化氛围。换一个角度看,这既是廉政教育的发展要求,也是企业文化和企业软环境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将企业廉政文化建设当做一种评价指标,让所有企业人对廉政有着共同的认知和认同,把廉洁廉政作为一种自觉和自愿深入人心,让所有企业人努力自我塑造廉洁形象,全体企业人努力倡导和推广廉政文化,自然而然的在干部和员工心中植入廉洁廉政的价值观,从而起到规范和引导的作用,同时也激励大家自我约束中提高自我修养,并进一步在整个企业中形成廉洁的行为习惯和企业环境。
在企业廉政文化建设中,全体企业人要发挥廉政文化的教育功能,要推动形成全体企业人崇尚清廉的核心价值取向,要发挥廉政文化的批判作用,全力铲除消极思想和腐败文化滋生蔓延的土壤。要扩大廉政文化的规范引导作用,从而形成对权力依法公正行使的规制效用。
最后要发挥廉政文化的舆论监督作用,从多角度提升企业管理干部廉洁管理的自觉性。
第三,在企业廉政文化建设中,要重点提升全体员工的民主法治教育水平,培育全体员工的企业廉政文化环境,营造良好的企业氛围。要以企业廉政文化为内涵,铸造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要以落实全体企业人的主体地位为基本立足点,以此激发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活力和主动性。要以促进企业发展为动力,推动现代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进程。
5.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扎
实推进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在全社会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政,中央发布了《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意见”中指出,要充分认识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廉政文化建设要以培育廉洁价值理念为根本,以廉政制度和规范为支撑,以群众广泛参与的廉政文化创建活动和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产品为载体。
在企业廉政文化建设中要坚持服务大局、统筹协调。把廉政文化建设融入企业发展和建设各个方面,与各项工作紧密结合,整体推进;人是廉政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客体,因而在建设中尤其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教育。
“意见”同时也指出,企业廉政文化创建要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把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纳入企业发展战略,融入企业党建工作和文化建设之中。要在开展依法经营、廉洁从业教育,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意识教育和勤俭办企业教育。这就要求企业从上而下要高度重视努力推动,明确责任,认真负责。以建设反贪拒腐、诚信守法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并以此引导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多方面多角度教育企业管理人员,使其产生自觉抵制商业贿赂等诱惑的觉悟。
6.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和努力的战略任务。在企业建设中,各部门需要依据中央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精神,结合企业整体和各自部门实际情况,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真正把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知县生日,要乡民为他祝寿,有这等怪事!”徐文长心里这样一想,立即就知道这肯定是个贪官污吏。他略一沉思,接着说道:“不用愁,你们这位徐县爷,与我徐文长是堂兄弟,既然要你们送礼,我就为大家写副寿联,你们送去不就省礼了吗?”
吴县知县徐谦也是三考出身,久闻徐文长大名,寿诞之日,见乡民献上徐文长写的对联相贺,心中大喜,忙将贺联摊开。不看犹可,一看可把徐谦的脸也气歪了,只见寿联上写着:大老爷过生,金也要,银也要,铜钱也要,红白一把抓,不分南北;小百姓该死,稻未熟,麦未黄,高粱未有,青黄两不接,送甚东西。
这副对联对仗工整,虽是大白话,却含意深刻。徐谦被刺得好不气恼,大声叫道:“狂生大胆,竟敢讽刺本官!”说着,蓦地丢下一签,要衙役去抓徐文长。这时,一位书生模样的人踱上公堂,只见他对盛怒的徐谦一拱手,说:“有劳大人相邀,我徐文长就在这里,何用去抓。徐大人请我相见,有何见谕?” 徐谦有些才学,就故意在对联上做起文章来,他说:“既然你擅对联,那我有一上联,你能对出来吗?”徐谦心想,如出一个怪联,徐文长对不上,那就可以当堂对他发作了。于是徐谦接着说:“如不能对上,那就休怪本官不讲情面!”徐文长知徐谦用意,慢悠悠地说道:“真金不怕火,就请大人赐上联!” 徐谦突然出了这么一个上联:云锁山头,哪个尖峰敢出?语含双关,有点威胁味道。徐文长也不计较,抬头只看外面的天,半晌无语。徐谦断定他对不上,就大喝一声:“何来狂徒,竟敢冒称徐文长,还不给我拿下!”众衙役正要动手,只见徐文长突然哈哈大笑,然后正色说道:“且慢!” “为何久无下联?”徐谦气势汹汹。不想徐文长用手指天,说:“我不是早对出来了,难道徐大人真不领会?”
在毛泽东心目中,李自成既是一位历史英雄,又是一面历史明镜。每每在中国革命发展的重要关头,常常提起。尤其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重要时刻,毛泽东更是以李自成这个浴血奋战,却只在紫禁城坐了41天皇位就被赶下台的失败者来警示自己、告诫全党。
在延安时,当毛泽东读了描写李自成起义的章回体历史小说《永昌演义》和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后,就为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失败唏嘘不已,称其是自秦两千余年来,推动社会向前进步的几十次农民战争中极著名的一次。但因骄傲而腐败,因腐败而亡国,一个含辛茹苦冲锋陷阵、流血流汗打出来的政权,居然没几天就糟蹋殆尽。这个悲惨的结局令人胆寒,这种“错误”谁犯得起?1944年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的讲演中指出:“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在毛泽东的倡导下,延安《解放日报》全文了《甲申三百年祭》。1948年底,中共中央接管平津两市之后,毛泽东在对接管干部的重要谈话中,又提到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他说,我们不能像李自成进北京,一进城就变了。1949年3月23日,党中央离开西柏坡迁往北平,毛泽东把此行比作“赶考之旅”,他特意号召全党同志再看一看《甲申三百年祭》。“小心,不要中了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不要当李自成。”
从毛泽东多次提及李自成,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伟人超越时空的深邃思考。
创业不易,守成更难。必须居安思危,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和忧患意识。毛泽东作为伟大的战略家,早在延安时期,就对中国共产党未来的全面执政问题作过深入思考。高瞻远瞩地预见到胜利后居功自傲、贪图享受是导致政权腐败并最终走上覆亡之路的重要因素。著名的“延安窑洞对”,反映了毛泽东对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历史周期律的思想应对。党执政60多年来,这一历史周期律如高悬在中国共产党人头上的一把利剑,令人不敢高枕无忧。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向全党发出要居安思危的告诫。他说:“毛泽东和黄炎培在延安窑洞关于历史周期律的一段对话,至今对中国共产党都是很好的鞭策和警示。”
坚持“两个务必”,是避免重蹈李自成覆辙的重要思想武器。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代代相传的优良作风。“两个务必”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上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也包含着对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深刻认识,思想意义和历史意义十分深远。我们要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就要靠头脑清醒,靠时刻牢记并践行“两个务必”。
时刻保持“赶考”的精神状态。毛泽东把执掌政权视作“赶考”,“兢兢业业,生怕出岔子,但说不定岔子从什么地方跑出来。”从毛泽东当年给郭沫若信中的这段话,可以充分看出毛泽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境。60多年后的今天,虽然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进步,但正如习总书记所告诫的那样:“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在征程中。‘考试’仍在继续,全党都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
一、党员领导干部是抓好党风廉政教育的“着力点”
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观,思想是决定人的行动的先导,思想支配着人的行动,近年来,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造成的,因此,抓好党风廉政建设,首先,必须以抓好党员干部廉政教育的“着力点”,这是因为领导干部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认识程度、抓的力度以及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地方、部门和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成效。因此,要经常教育、督促党政“一把手”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亲自抓、负总责和领导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各负其责,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同时还要对在职领导干部定期进行专题教育,对新提拔的干部进行任前教育,对后备干部进行必备的基础知识教育,对出现违纪苗头或已经违纪的干部进行诫勉和惩戒教育。通过教育,使领导干部思想受到触动,觉悟得到提高,打牢思想政治基础,筑严思想政治防线。同时对重点时机要重点教育。一些领导干部借节假日和婚丧喜庆等事宜剑财的问题,一般集中发生在节假日和家庭出现婚丧喜庆、子女升学、过生日、岗位交流、生病住院、乔迁新居等时机。在这些重点时机适时开展廉政提醒教育,告诫领导干部一定要按照“八项规定”和“刹四风”的相关要求,不要为亲情所累,不要被“人之常情”所迷,“党和人民在监督,众目睽睽难逃脱”,往往能收到预期效果。在这方面,党委、纪委每逢节假日,都应给党员干部及配偶发去公开信,告诫他们注意自身形象,不办出格事,不取不义之财;每逢干部岗位交流时,都要填写《廉洁易岗登记表》,公家的财产必须交接清楚,不贪图蝇头小利。再次,对重点领域要重点教育。管钱、管物、管人的实权部门,往往是腐败现象的易发、多发区。因此,健全和完善公开制度,加大对重大决策、财务管理、物资采购、人事任免等环节的监督力度,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这些重点部门和重点领域党员领导干部党风廉政教育,帮助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正确处理好责、权、利的关系,使他们常想人民的养育之恩,常思党组织的培育之情,面对各种诱惑,时刻有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危机感,不为世俗所扰,不为物欲所动,不为美色所迷,掌权为公,执政为民。
二、齐抓共管,是抓好党风廉政教育的关键点
近年来,随着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对党员干部进行党风廉政教育的任务日趋繁重,仅仅依靠纪检监察科室来完成这项工作,无论是力量上,还是效果上,都无法保证。因此,重视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一是要严格遵循党委统一领导,纪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各展所长,广大干部和党员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参与,发挥整体合力的这一格局。一是注意发挥外部组织的作用。二是注意发挥内部的职能作用。三是完善“组合”配置的教育机制。四是完善教育工作通报机制。五是完善与新闻单位定期联系机制。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优势,建立廉政信息网页,及时了解有关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知识,利用手机适时发送廉政短信息,不断拓宽廉政教育渠道。六是完善教育工作总结汇报机制。在对党风廉政教育工作进行认真考核的基础上,要定期召开总结工作、交流经验座谈会,通过总结交流,认真听取各单位党风廉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并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赋予新的教育内容。七是完善教育工作表彰激励机制。对党风廉政教育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典型,要定期进行表彰和奖励,以此来推动党风廉政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创新宣教“平台”,是抓好党风廉政教育的重要保证
党风廉政教育属思想政治教育范畴,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做长期的努力。但是,我们在实践中感觉到,党风廉政教育如果声势不大,社会氛围不浓,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应在抓好日常教育工作的同时,每年集中一定的时间开展一项大的宣传教育活动,把集中教育与日常教育结合起来,相互促进,才能扩大党风廉政教育的社会影响力,提升宣传教育的质量与水平。可以尝试在领导干部及配偶中开展“岗位树形象”,“家庭助廉洁”活动,促进了各级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和遵守党纪政纪的自觉性。同时,为了使使党风廉政教育更具感召力。首先,通过宣传廉洁自律的模范典型,用他们好的经验、做法来教育和启迪全体党员干部弘扬正气,鼓舞斗志。其次,选择一些发生在身边的典型案例,对党员干部进行“以案说法”教育,使党员干部真正受到警示。由于这种宣传教育形式,具有很强的对比性和感召力,它不但能够紧紧抓住受教育者的心,而且能够产生强烈的震撼和共鸣,更能够起到比较好的教育效果。为了使党风廉政教育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哪种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能够产生最好的教育效果,就采用哪种形式和内容。如在对党员干部进行反腐败斗争方针、政策和党内法规、国家法律、法规教育时,可以采取党纪条规知识竞赛、测试的办法进行宣传教育,有条件的单位,还可以把竞赛活动进行电视现场直播,使严肃的教育活动增加娱乐性,达到扩大教育覆盖面的目的。同时,在对党员干部教育时,还要紧紧围绕“学什么管用,怎样学见效”这个主题,重点突出快、新、准、实。所谓快,就是在贯彻传达上级会议、文件精神上做到雷厉风行。所谓新,就是不断充实和丰富党员干部,特别是科级以上干部廉洁自律教育的学习内容,做到常学常新。所谓准,就是针对党员干部队伍中出现的不良现象,做到对症下药。所谓实,就是充分利用廉洁自律报告会、演讲会、撰写学习体会等有效形式,真正使全体党员干部听有所记,看有所获,学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