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诗词背景音乐

2024-07-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感悟诗词背景音乐(精选8篇)

感悟诗词背景音乐 篇1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时候,要让学生“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通过《马说》一文的教学,结合平时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做法,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古诗词感悟:

一、在诵读中感悟。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教学,必须首先让学生在学生初步理解字意的基础上,把握了作品的情感基调,反复地朗读,再理解,再朗读,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的内心情感去体味作者与作品,最终实现对作品深刻的感悟。

二、补充背景材料进行感悟。《马说》一文是作者韩愈借千里马被埋没、被摧残的不幸遭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因此有关于文章及作者的写作背景尤为重要:《马说》大约写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因此郁郁不乐。鉴于此在学生自主学习环节中,我布置了一项内容:结合历史知识,借助手中的资料,搜集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感知文章内容。

三、创设一定的情景。看过一个《石壕吏》的教学案例,这是一首叙事诗,描述的是安史之乱时官吏捉人故事,教师为了将官吏捉人时的专横跋扈及老妇人的哭诉表现的更形象具体,就借助于让学生编演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来编、来演,这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因此学生就会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资料更深入的理解文本,为了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相互争论、探究,直到将人物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才罢休,这也正达到了学生深层次感悟诗歌思想的目的。同样在《马说》中我让学生自编自演了课本剧,并通过采访演员的方式,就“谁来为千里马的不幸遭遇负责”展开探究,一下切中文章的主旨。我想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时,在欣赏李白的《静夜思》时若能配以相应的音乐,学生对诗词意境的感悟会更深刻。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创建一个浓浓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融入情境之中,教学也就不是难事了。

四、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古诗词中有很多是诗人借景抒情的,初中诗词欣赏教学,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诗化为一幅画。就如在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时,引导学生找出诗中具体的物象,如藤、树、鸦、小桥、人家、马等等,再仔细观察物象的特征,如枯藤、老树、昏鸦等,借此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形成一幅完整的图画,用笔或者用语言将他描绘下来。这样一幅“秋天行旅图”便能很好的帮助学生对游子思乡有所感悟。同样在《钱塘湖春行》和《春望》的教学案例中,为了让学生感知两首诗描写的季节有所不同,教师就抓住了 “浅草”和“草木深”让学生展开联想,“浅草”草刚长出来的时候,这应该是初春或早春时节,而“草木深”草木生长非常茂盛,自然是晚春时节了。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拓展思维,对于远离我们生活实际的古诗词教学,的确是一妙计。

感悟诗词背景音乐 篇2

一、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中学生深刻品味古诗词的动力源泉。 在中学古诗教学中, 要把激发兴趣当做重中之重, 贯穿于全过程, 课前要导趣, 利用多媒体展现景, 使音、情艺术化、趣味化、直观化, 以古诗导入新课, 调动学生的情感, 激发他们的兴趣。 如: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 可利用多媒体展现庐山海市蜃楼般的优美景色: 远处山峰在轻舞缥缈的云雾中忽隐忽现, 层层叠叠, 遥看瀑布飞流直下, 挂于前川;豁然开朗展现青草萋萋, 山腰显出一寺,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陶醉于庐山的景色之中, 再加上一段课前设计的旁白, 向学生娓娓讲述诗人的创作背景。 这样学生既把握了基调, 又领悟了诗意。

二、捕捉诗词意境, 体味诗人的真情流露

欣赏诗词中的名篇佳句, 可以捕捉到诗词美妙的意境, 感受到诗人、词人当时创作时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流露, 容易与读者形成情感共鸣, 使读者想象作者创作时的时代背景。 例如,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名句: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种闲愁。 流露出女词人苦于战乱, 漂泊流离的哀怨、无奈、愁闷之情;再如刘永的《雨霖铃》中: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词中“寒蝉”、长亭烘托出浓重送别凄凉的意境, 体味到黯然神伤的感觉;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 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词中“无绪”、留念、泪眼、无语凝噎, 我们可以捕捉到一对恋人握手依依惜别之情, 让读者体味恋人们感情深挚, 出语凄苦, 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情。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这三句以景写情, 寓情于景。 一个“念”字领起, 说明下面所写的景象只是一种想象, 而不是眼前的实景。 但虚中见实, 由推想的情景中更能表现出一对离人此刻的思绪和心境。 重复“去”字, 表明行程很远, 也表明了词人是多愁善感的。

三、渗透学法指导, 帮助学生触类旁通

赏析古诗词时, 一要求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和生活的时代背景;二要掌握诗词的结构, 体味诗词的意境之美、韵律之美、 节奏之美。 三要找出诗词中起到画龙点睛的关键字词, 分析给整个诗词蕴藏多特的人文韵味;四要要求学生准确判断诗词修辞手法, 领悟作者情感的修辞手法有:拟人、比喻、夸张和诗词的对偶句等, 还可以结合诗句指出运用这些修辞手法的精妙之处在哪里? 例如, 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夸张手法, 再现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 也抒发了李白对瀑布的赞美惊叹之情。 还有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里的比喻修辞: 把突如其来的飘雪比喻成芬芳洁白思维梨花, 形神兼备, 联想奇妙, 给人不是寒气逼人的感觉, 而是充满欣喜与洋溢的春意之感, 特别“忽”字描写得恰到好处, 表现出塞外大自然变幻莫测的神奇, 流露出作者赏雪的惊喜和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 最后要求学生富有情感地吟诵、背诵, 陶冶情操, 增加文学底蕴。

四、巧用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诗词教学中如果采用灵活多变、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 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就会使古诗教学效益倍增。

1.抓住古诗 “ 诗中有画” 的特点, 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通过作画, 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 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 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 例如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诗中通过“山”、“雨”、“秋’、“月”、“松”、“清泉”、“竹喧”、“莲动”、“渔舟”体会出“诗中有画”诗人把情感和自然景物和谐有序组成一个艺术整体, 使学生真正知道什么是诗情画意。

2.中学生是爱表现的, 应创设一个轻松、开放的平台让他们尽情发挥, 倾洒热情。 通过表演展示学习成果是再现古诗意境的好办法。 例如我教授唐代诗人贾岛《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叫学生模仿贾岛月下敲门的动作, 并且指出作者为什么不用“推”字而用“敲”字, 因为推字体现不出那种意境和艺术效果。

3.音乐是一种崇高而深刻的艺术, 它有强烈的感人魅力, 好的音乐能使人精神振奋, 培养人进取向上的精神。 诗与歌本是一家, 古诗很多当时是用来吟唱的。 例如, 我上《诗经》一文, 用悠悠的慢节奏的轻音乐伴奏, 我开始情文并茂地吟唱: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然后我让学生模仿吟唱, 学生在快乐中体会到诗歌吟唱带来的快感、美感, 提高了诗词的学习兴趣,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 诗歌是美的化身, 美的结晶, 如果把握好诗歌美妙, 让学生融情参与诗歌欣赏, 就一定能滋养人性, 陶冶情操, 产生感悟之美,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浅谈如何感悟诗词的美 篇3

一、朗读营造:感悟诗词音乐美

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对所学诗词内容进行整体感知,在读的过程中,感悟古诗词的韵脚、韵律,感悟作品中蕴含着的音乐旋律。同时,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作者倾注在作品中的喜怒哀乐情感及思想会在潜默移化中感化学生,陶冶学生性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养。但是,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对学生朗读技巧的训练,注意在节奏把握、语气轻重缓急、情感浓烈与淡然、音调高低的把握上,做到声情并茂,从而提升培养语感和情感的领悟能力。

二、找准诗眼:感悟诗词语言美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苏轼认为“君虽不作丹青手,诗眼亦自工识拔。”诗贵含蓄,古诗词语言最为凝炼,常常一词一句就能够将事物的特征生动地描摹出来,深刻地反映出诗歌思想感情。因此,古代文人都非常重视炼字,贾岛“推敲”的典故,传为千古美谈,唐代诗人陆延让亦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感慨。而诗眼能使诗词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使诗意含而不露,暗香浮动,使诗词灵动飞扬。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最后一句“独”字是全诗的诗眼,诗人登上幽州台,茕茕独立,悲从中来,潸然泪下。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分析诗眼就成了鉴赏古诗词语言的关键,让学生在寻找、分析中感悟古诗词的语言美。

三、联想想象:感悟诗词意境美

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将诗歌语言用散文式的语言描绘成优美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由表层的审美感知深入到艺术美的欣赏,获得审美情感的共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按照一定的步骤去分析理解诗词作品。一是对作品中表示意象的词语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抓住这些描写生活的场景,这样就抓住了诗词所塑造的意境中的“景”。二是体会诗词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是去分析作品中表示意象的词语,领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表示意象的词语有“云脚”、“早莺”、“暖树”、“浅草”、“绿杨”等,它们是唤醒读者的形象思维、构成意境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围绕这些表示意象的词语进行讲解,着力分析它们与作者骑马春游时“喜悦”情感的联系。诗中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从“莺”与“燕”的动态中将春意生动地体现了出来。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拭它婉转的歌喉;因为是“新燕”,所以它啄泥衔草建筑温暖的家。这些都会引起人们愉悦的情感体验,尤其作者更是如此。

四、品味意象:感悟诗词意象美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重要范畴。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也就是说意象是融入诗人情思的艺术形象。意象的审美特征在于以具体的客观物象来反映丰富的主观情感,寄意于象,以象尽意。

在我们的古典诗词曲中,常常运用意象组合,意境营造的方式来表现作者的情感,《天净沙·秋思》最大的特点就是对意象的组合和意境的营造,作者运用了一组可视可感有形且带有灰色基调的意象组合,即“枯藤”、“老树”、“昏鸭”、“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现实生活图景:某个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晚秋的西风,在古道上缓缓独行。看到缠满古藤的老树,听到归巢的乌鸦的悲鸣,溪上小桥及溪边人家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这十个意象被作者组合成三组意象,每组意象里的景物在时空和色彩上又相对统一,从而与其他组合形成鲜明区别。第一组意象组合成一幅悲凉的晚秋图,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哀鸣的乌鸦,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的表达出游子无家可归之意。第二组意象组合成一幅幽雅恬静的农家生活图,与第一组意象组合形成鲜明对比,把一种凄凉、悲苦的情调笼罩在意境展示的末梢,更加引发游子的乡思。第三组意象组合成一幅荒郊夕照图,“古道西风瘦马”,古道荒凉,西风骤起凉意袭人,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瘦弱不堪,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在《天净沙·秋思》中,正是借助了意象的渲染和烘托,人类情绪体验才变得含蓄绵远,使诗词的内涵更加丰富。

五、拓展风格:感悟诗词情感美

诗词教学应通过联系并赏读同类题材作品中的相关语句,去领略各有千秋的风格美。根据诗词内容,古诗词题材一般可以分为七大类。送别类,主要是写亲人挚友离别时不舍的离别情,或者写分别后的思念;思乡类。主要写对家乡人事物的思念与牵挂。如杜甫的《绝句》“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写的就是诗人思归又不能回的伤感情绪;感怀类,表达对古人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之叹,或表达对人生世事无常的感慨;战争类,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闲适类,表达恬淡的心境,或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写景类,主要是描绘美好风光,抒发喜爱或向往之情;爱情类,主要是表达对爱人的思念或怨恨之情,如《关雎》。

总之,诗词教学并不是单纯的文化传承,而在于对学生心灵情感的“唤醒”,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古诗词教学是一种审美体验教学,学习诗词的过程就是一种感受美、接受美、创造美的过程。

古诗词感悟作文 篇4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这是我最刻骨铭心的一句话。这诗中的幽默气息,显现出了唐伯虎的独特。他总能在不经意间,使人从心底发笑。可谁又能明白这强颜欢笑下,他的孤寂和忧郁呢?

在生活中的唐伯虎却有超人之处。也许在他人眼中唐伯虎是不符逻辑的;也许在家人的眼中他也是疯疯癫癫的,与济公有异曲同工之处;也许世人都不理解他。但他依然用自己生命中那颗破土而出小瓜苗,来向世人展示:他唐伯虎不过比别人看穿了一层生命的含义,这怒放的生命必将是人生的最高处。

唐伯虎疯癫吗?也许他确实拥有着。可是,他用疯癫看穿了所有。什么善良与邪恶,什么正义与反派,什么亲情与背叛。在他的眼中,这一切过眼烟云早已放下。他为诗词奉献出了累累硕果。

品读古诗词 感悟真人生 篇5

——从古诗词中寻求人生的真谛

李小东

(农业资源与环境10级1班 2010512216)

摘要 古诗词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星,它是一个时代,一个王朝,一个诗词人最简洁、最真实的写照。品读这些文化中的精品,感受诗词作者的心路历程,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深思人生,从而感悟人生,让生活变得也想古诗词那样简约而不简单。关键词 古诗词 感悟 人生

王国维引用三句古词来形容成大学问人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归纳的三境界,第一境界为求学与立志之境,此为“知”之大境界。第二境界为“行”之境界,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坚忍不拔。第三境界为“得”之境界,功到自然成。

古语有“前人栽树,后人纳凉。”诗人在诗词中展现了自己的情感思想,也给后人留下许多人生哲理,让我们在诗句、词间感悟人生价值。

一、从古诗词意象中感悟奋进 点亮希望之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我们处于人生的黑夜时期时,你也不要忘记给自己一缕希望的阳光,这一缕阳光或许看似微弱,但它却可能拯救整个人生!古诗词中有不少催人奋进、鼓励向上的诗句。如:”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浪淘沙》之八)。“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板桥《竹石》)。“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这些诗句告诉我们一些人生哲理,点亮我们心中的希望,并启发我们探究先贤的思想与智慧,摆脱心理的束缚,大胆地领略探索的愉悦。鼓励我们要怀着一颗乐观、向上的心看待事物,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要拥有将士们的爽朗豪放的性情,为国征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慨。年青人做事要大胆地“崭露头角”,积极地表现出自己的才能,才能抓住机会,受到“成功”的青睐。

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从这些诗的作者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那种不惧艰险,自强不息,坚持自己的做人原则,永不放弃的精神。困难只能折磨他们的肉体,但摧残不了他们高尚的灵魂。如果用花他形容他们,那他们就是凌寒绽放的梅花,出淤泥不染的荷花。他们明知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坚持自己的目标。“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坚持走下去,总有一天你将会成功。

二、从古诗词意象中感叹时间的珍贵

斗转星移,世事沧桑,岁月流逝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在大千世界中,时间是最容易被忽视,被虚度的东西。也可以说,时间似乎总是人们最容易浪费掉的东西。人生短暂,时间在不经意间就会从手指间流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唐·李白《将进酒》)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长歌行》)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陶潜)时光转逝,你想留也留不住,现在不是叫你留住时间,而是时间可贵,要懂得珍惜。“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当你回首往事,却发现已经过了那么多年,可那仿佛就在昨天。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告诫莘莘学子,要珍惜光阴,时间难买,不可虚度。时间是珍贵的,它不会为谁而停留。时间不等人,你能做的就是珍惜它,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不要等到“空悲切,白了少年头”。

读一首好诗词,会勾起你内心深处情感的触动,每次的触动都将会带给你不同的收获,它让你有时间静下来思考我们所走过的路,仔细想一想,我们每天都为那些无用的事劳累奔波,心灵被自己的身体所服役,在茫茫人海中迷失了自己,不知所措。

多读诗词,读好诗词,品味那些真真的人生之路,不断地反思,坚持自己的理想,在你困难的时候想一想那些诗人是怎么坚持的。诗词人生,人生如诗词,学习经典文化,我们才能有所收获。自强不息,相信未来。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食指《相信未来》节选

参考文献

(1)陈树宝 诗歌中的意象与意象组合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6)(2)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小学生学习感悟:遇见最美古诗词 篇6

我常常把她当做雨,是因为她像雨的歌声一样能够荡涤人心。

听,“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如万匹马儿奔腾的雨声背后是一颗炽热的爱国心;听,“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朦朦胧胧的雨声,听着似早春悦耳的笑声;听,“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这是凄凉之中透露出悲叹般的雨声……

我把她当做花,是因为她像每一种不同的花语一样令人着迷。

看,“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中,好友相分离的那种凄凉美,万般不舍就悄然爬上心头;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它心甘情愿做凋谢的花,默默守护土地;瞧,“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那份清新脱俗,使我想去身临其境……

我把她当做友人,去给予她无限的热情,她也淋漓尽致地展示出自己的情怀。

我和她,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那份真挚,无论是怎样的限制,都无法阻挡我和她的友谊。我和她,是我气馁时,她“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的鼓励,使我瞬间信心倍增。我和她,是独自在夏天夜里走路时,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的精神寄托。我庆幸,能与她做朋友。

她像雨,时而瓢泼,时而淅沥,真是个顽皮的小孩儿。她像花,是生长在悬崖峭壁上的花,微笑迎接风吹雨打,拥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她更像我的友人,我带着满腔热情去品味她,去感受她的美。

感悟诗词背景音乐 篇7

1.画线的地方应填入哪一句? ()

独怜幽草涧边生,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A两个黄鹂鸣翠柳B上有黄鹂深树鸣

C北风吹雁雪纷纷D映日荷花别样红

2.下面的诗句中, 哪句描写了夏天的景色? ()

A清明时节雨纷纷B霜叶红于二月花

C北风吹雁雪纷纷D映日荷花别样红

全市抽样调研了14个班级, 其中第1题正确率最高的班级为100%, 最低为95.8%, 14个班的平均正确率为98.9%;第2题正确率最高的班级为100%, 最低为65.7%, 14个班的平均正确率为89.5%。

命题者的意图很明显, 第1题是考查学生是否将教材练习上要求读读背背的古诗熟记于心, 第2题旨在考查学生透过诗句提取信息、自主理解分析的能力。

一、古诗词教学现状剖析:轻重失衡

透过现象看本质, 这组数据反映出的是学生古诗文学习现状。许多教师对诗词阅读目标仅仅定位于“丰富学生的记诵积累”, 由此导致了诗词的教学基本上停留在“技术”的层面, 不够深入。

现状一:重技巧朗读, 轻情感诵读

“三分诗, 七分读”“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足见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古诗文在阅读上与现代文有隔膜, 当然在朗读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因此许多教师在教学时重点进行示范朗读, 教学生划统一的节奏线, 甚至不惜牺牲时间一遍一遍地带读。这样的教学方法偏重于技巧指导, 看似整齐划一、节奏明快, 实则是机械朗读, 缺乏情感投入。学生在教师的强制要求下进行多遍咿咿呀呀的无心朗读, 而非自觉自愿的用心诵读。

现状二:重知识灌输, 轻自主感悟

在古诗课堂教学中, 许多教师缺乏正确的引领, 缺乏情境的创设, 缺乏诗意的构想, 缺乏等待的心态, 在学生该静思默想时教师急急忙忙把古诗词的意思翻译好了抄给学生。不是引导学生自主感悟, 而是带着学生急急忙忙去“赶悟”。这种教学偏重知识的灌输, 缺乏学生的自主参与和情感体验的表达, 学生又怎会入心?学一首诗就只会这一首诗, 只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 又怎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接触到新的古诗词, 孩子们就会陷入一片茫然之中。

现状三:重字面了解, 轻深度解读

如今古诗词课堂教学更多的还是采用传统的字词句解释, 然后总结出一个中心思想, 最后满足于让孩子能当堂背诵。教学看似过程清晰、结果高效, 却使课堂呈现出简单化倾向。教师抓不住佳妙, 品不出趣味, 甚至误入歧途还没有觉察。学生往往诗会背诵了, 而诗意则早已荡然无存了。

二、基于现状思考古诗词教学的策略:巧妙融合

古诗词的积累与感悟, 孰轻孰重?法国诗人瓦莱里指出:“这些徒劳和野蛮的方法只会从童年起就毁掉对诗的感觉, 甚至于这种感觉可能带来的关于乐趣的概念。实际上, 我们的诗词教育完全走向了诗词的反面, 最终将导致对诗词本身的取消。”的确, 最能体现语言文化精华的诗词, 却在教学中显得如此苍白, 应引起我们郑重的深思。假如我们的古诗文课只满足于学生熟读成诵, 而忽视对学生的点拨, 结果学生读来读去, 还是在浅层次上徘徊, 而难窥到语言的精妙, 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对诗的语言的欣赏, 除了点拨外, 还可引导学生品读。只有学会品诗, 才能学会悟情。课堂上我们要把读诗和品诗、读诗和悟情融为一体。

策略一:巧引妙对, 深入理解古诗意思

学生原有的认知是有限的, 对诗词中的人或事的理解局限于某一个层面, 解读不够深入, 感悟不够透彻, 如搁浅的小船, 驶不进广阔的知识和情感的海洋, 这时, 教师应当精心设计, 巧妙地拉一拉、推一推, 给搁浅的小船引航, 学生定能心领神会。

笔者执教《渔歌子》时, 在学生初步读懂词作字面意思的基础上, 让学生用一两句话介绍自己课前预习中了解到的词人张志和的相关资料。师生相互交流, 补充完善:“张志和不仅是诗人、画家, 还精通音律。16岁就写折子给皇帝, 写的是治国良方, 皇帝很喜欢, 赐名‘志和’。后来因一些官场纠纷被免去官职, 从此再不做官, 隐居在太湖一带, 扁舟垂钓, 自称‘烟波钓徒’。”由此引出本课拓展的词《渔父》:“乐是风波钓是闲, 草堂松径已胜攀, 太湖水, 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师生和诗, 巧妙地升华学生对“不须归”的理解。

策略二:巧接妙点, 深刻体会诗人情感

对于诗词的读法, 叶圣陶先生是这样看的:“文学这东西, 尤其是诗词, 不但要分析地研究, 还得要综合地感受。所谓感受, 就是读者的心与诗人的心起了共鸣, 仿佛诗人说的正是读者自己的话, 诗人宣泄的正是读者自己的情感似的。”时隔千年, 我们透过诗词仿佛还能触摸到诗人的心绪, 感受诗人或欣喜、或怡然、或惆怅, 或孤苦的内心。教学中, 适时适当地了解诗人, 能更深刻地体验诗人嵌于字里行间的情感。

一位教师执教四下《池上》, 教学中抓住诗歌中的关键字“偷”, 让学生想象小娃兴冲冲偷采白莲的有趣情境, 以期让学生感受小娃的天真无邪、烂漫活泼。然而学生中却有指责小娃偷采白莲是不道德的声音出现, 显然, 这和诗人所要表达的诗情背道而驰。此时教师适时讲述了诗人创作《池上》的背景:“诗人白居易生性喜爱荷花, 他住在江南时, 自家庭院里总是栽有荷花, 白居易精心侍弄、悉心照料。当他搬到洛阳后, 便请人将荷花运到洛阳, 小娃偷采的白莲便是白居易自家荷花池中的。白居易并没有训斥, 反而静静地看着, 微微地笑着。”此时, 再请学生揣摩白居易的内心, 学生对诗人内心情感的感知就深刻了, 他们明白了白居易爱荷花更爱小娃的情感, 小娃天真无邪的形象也因此更饱满了。

策略三:巧结妙启, 深远体悟诗中意境

最能体现出诗词艺术特征的是意境。它是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是“情”与“景”的艺术结晶。意境的创造是由读者最后完成的。境由“意”成, 情由“意”生。教学时, 教者可巧妙地引领学生感受意境与诗韵,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感觉尤为重要。

笔者在执教《江雪》一诗时, 在学生理解全诗的基础上介绍背景:“一首好诗往往蕴含着一个故事, 甚至是一段历史。诗人柳宗元曾经是朝廷的大官, 为官期间, 一心为国, 但就是这‘片忠心, 满腔赤诚’却遭到了恶势力的镇压, 被发配到这千里之外的永州。”教师适时让孩子体会诗人的心情, 之后再介绍:“祸不单行, 诗人到永州不到半年, 老母亲便离开了人世, 第二年, 妻子和幼女也相继去世。”教师又启发孩子想象诗人的心境。孩子自然而然体会到诗人没有了事业, 没有了亲人, 甚至连一个朋友也不在身边这样一种“千万孤独”。此情此境深深震撼了学生。

古诗词凝练精致, 字字珠玑。课堂上教师应引领学生在诗词中诗意徜徉, 透过诗词走进诗人的内心, 理解其中复杂的情感, 将古诗词教学引向深入, 让古诗词积累与感悟齐头并进。

感悟诗词背景音乐 篇8

知人论世教学法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且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及语文素养的培养有着很大的影响。教师应充分弄清知人论世的意义和联系,让学生对诗歌进行更加有效的理解。

1.知人论世下教学方法的改进

知人论世分为知人和论世两个方面,教师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时需要对诗词的作者的生平经历等有明确的了解,从而对更加准确的鉴赏诗词。教师充分体现知人论世的作用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讲授法、谈话法、参观法、演示法等来实现。教师在应用讲授法讲解古诗词时,应向学生展示出自身对古诗词独到的见解,充分体现自身的灵活性和思想性。并且教师在讲解诗词时应注意语言的运用技巧,尽量做到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如在讲解杜甫的《蜀相》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诗题目的用意,教师通过让学生思考题目了解诸葛亮的政治身份,然后更好的体会诗中表达的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让学生更准确的理解出师未捷身先死这一句诗的含义。教师灵活应用这种方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谈话法在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中的应用主要是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围绕着古诗词教学中的一个问题,展开交流和讨论,从而形成更加全面正确的认知,增加学生的学习经验。同时教师在讲解前应充分理解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学习,通过参观法来让学生通过更加直观的方式来了解诗词中的意境。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来让学生进行实地研究,如生活在庐山附近的学生,可以去庐山体会苏轼描述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道理,从而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来给学生演示一些诗词的相关影像资源等,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2.知人论世下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把握教学内容的设计,保证学生能够有效理解教学内容。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应能够正确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从而保证能够引导学生有效的理解诗词含义。如在讲解曹操《龟虽寿》时,其中有一句是“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如果让学生直接说出其中“天”的含义时,很多学生会理解成上天,导致无法正确的理解。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诗词中一些词进行查找,及时解决遇到的困惑。经过一番研究会明白其中的上天是大自然的意思。同时教师应重视对诗词作者的情感倾向的分析,高中语文古诗词中大都是一些抒情表意的作品。知人论世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对诗人的思想情感的理解,提高学生鉴赏的能力,如在学习陶渊明的《饮酒》时,教师应在讲解过程中向学生详细分析陶渊明的生平经历,让学生对诗词作者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把握作品中的思想感情。陶渊明隐居,躬身耕作表现了其对官场的厌恶。但从其生平多次入世出世的经历上分析,可以看出其在隐居和做官之间处于比较犹豫的心态,从而可以分析出其不满于污浊的现状。同时对其一些田园作品的分析,又能够看出其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同时通过知人论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一些诗词中的写作手法的含义进行更好的分析和理解。如在学习曹植《七步诗》时,其中曹植以豆自喻,通过比兴的手法充分的表达了兄弟相残的事实,充分体现了诗人悲怆的思想感情。

3.知人论世下鉴赏能力的培养

我国古诗词中蕴含无数先人的智慧和对生活的领悟,是珍贵的精神财富。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积累鉴赏古诗词的经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想象力的培养是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脑中积极构思诗人描述的景象,充分理解诗词中创造的意境。并且学生通过体会各种诗词意境,能够更好的开阔学生的视野。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等诗句,都包含着丰富的想象,通过接触和分析这些能够让学生展开丰富联想的诗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对诗词进行分析,能够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在对古诗词鉴赏的过程都需要学生通过相应的文字来表述出自己的意见,并用自己的话来对其进行分析和总结。在鉴赏古诗词时要求学生思想上不仅要理解,还要能够准确的表达出来,让学生在分析和总结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且通过训练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并在感受诗词内涵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内心,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帮助学生形成更加完善的人格和更具创新性的思维,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上一篇:深圳大学校史馆下一篇:小学毕业典礼学生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