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荐8篇)
一、正确认识教育科研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关系
1、教育科研能在自己的场域内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专业成长是教师按照职业岗位需要,实现学科发展和教育专业发展的过程,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科知识的专业化,二是教育科学素养的专业化。教育科研是教师在学科知识专业化的基础上有效地提高教育科学素养的必然途径。一线教师有效的教学过程不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过程,更是在教学生活中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能力,走进学生心灵的过程,因此会遇到一些具体的教学问题或教学困惑,而从事科学研究的前提,就是要找到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正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起点。抓住这些问题,不断地反思和追问,有助于教师形成问题意识,进而形成课题意识。把日常教学中习以为常的问题,重新予以审视,从专业的角度用研究的眼光去看待这些问题。有了这样的问题意识之后,可以带动教师进一步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助于教师克服定势思维,有助于提高其反思能力。正是因为每一个拥有课题意识的教师在不断的学习和反思着,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求我们教师主动学习,与外界优质资源良性互动,开展合作与自我反思,就会产生蕴含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充满教育智慧的教育行为,这些教育实践的成果主要是教育科研的收获。
但我们要提醒教师注意的是,教育科研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中有着自己切入的视角,既不能一刀切认为“教育科研万能”,也不能长叹“教育科研无能”,它在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也会因人而异,因校而异。
2、充分利用电教网络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快速成长
教育科研是一种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领域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研究的认识活动。传统的教育科研虽有很多活动,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只是局部少数人唱主角,对现象和问题的探究是肤浅的,不够深入的。电教网络的兴起,拓宽了教育科研的空间,弥补了区域科研活动的局限及不能突出教师个性化的问题。现代电教网络体系为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舞台。学校要求教师课前既要备教材,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电教设备仔细观摩教参配备的光碟等电子教材,学习借鉴这些名师的教学经验,并用之于实践。在教学过程提炼出的有效措施、方案、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体会、启示以及教学案例、教育叙事、课堂教学点评等教育教学实践等记录在自己的教学笔记中,在集体备课活动中让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点评和观点相互碰撞,使教师深受启发,对疑难问题豁然开朗,另外,教师还可在网络上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并尝试性发表自已的见解。互动平台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了教师的思维品质和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也张扬了教师自己的个性。
3、教育科研是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乃至成为名师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改革以来,大部分教师已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重视教师科研素质的培养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教师参与教育科学研究的进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美国创造教育的权威史密斯曾给创造性教师下了一个定义,创造型教师是对教育科学提供的知识的创造性发挥的教师。充分强调了教师对教育科学知识的创造性应用,不论是教师个人的成长还是一所学校的发展都离不开对教学教育的研究。教师通过平时的经验积累,到后来的理论提升,不但培养了创新素质,也使许多教师得到了发展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二、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对策
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教育科研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确实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但我校教育科研基础还相对薄弱,科研水平相对较低,理论含量不足,成果不太突出,因此准备从以下方面着手改进。
1、指导教师正确认识教育科研的重要性,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对于教育科研工作,绝大多数教师从实践层面予以了重视和探究,但仍有部分教师的观念模糊,认识不清。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对教育科研予以科学认识,既不能把它放到过高的地位,让人够不着“桃子”,也不能随意贬低。教育科研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师参与来提升理论水平,促进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从而达到促进
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在平时的工作中,学校组织教师学习基础理论,围绕教学热点问题展开研讨,并创造机会让教师参与各种培训,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让教育科研少走弯路,年轻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让他们走上讲台,交流自已的研究和成长经历,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提高理论素养和科研水平,鼓励教师多上研讨课,评议得失,反思对错,经常开展有效的研讨活动,让教育科研在我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开花结果。
当然,也有部分教师认为“教育科研事不关己”或“谈研恐惧”,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教师对教研科研的定位不准确。教师存在的对科研工作的错误认识,会直接影响着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开展。针对这些问题,我校首先做的是改变教师的观念。学校通过科普知识讲座,外出参观学习,借鉴兄弟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成功经验,召开研讨会,聘请专家讲学等一系列的活动,使教师逐步摆脱对教科研工作恐惧或淡漠的心理,清醒地认识到科研工作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动力源泉,这样变要我研究为我要研究,最终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
2,加强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
课题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式,而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繁琐的生存任务,加上理论素养、研究条件、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限制,处在教育科研的劣势。然而,他们的优势在于他们是教育过程的当事人、教育活动的直接实践者——他们占有大量的教育教学第一线的第一手材料并需要加以总结和升华,他们面临着大量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而且责无旁贷地要加以解决。这样,使得教育科学研究成为可能。我校主研的课题《城乡结合部学校教师精神文化建设策略研究》获广安市教育局学校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村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管理研究》获广安市第三届校本研究成果二等奖;我校主研的市级课题《新时期农村家校和谐教育机制实践研究》、《农村小学薄弱校点班主任工作创新实践研究》获2010市级立项并正在研究,主研的区级课题《以农村小学路队制建设提高学生法规素养的行动研究》获2011年区级立项并也正在研究之中,这些课题参与研究的一线教师共达二十多人,通过这些课题的研究,对教师专业成长有下面几个显著的作用。
其一,课题研究能够拓宽教师的学术视野。
课题研究的前提,是对自己所研究的领域有较为深刻和广泛地理解。当教师从事课题研究时,他们必须大量的调查积累相关的资料。通过调查了解和搜集相关的材料,使得教师的学术视野得到不断地拓宽。
其二,课题研究能够提高教师的教育实践的质量,提升其专业品质。
对于教师来说,只有与教学实践密切联系的课题,才能激起他们的兴趣,才能激发他们改变自己的教学品质的动力。因此,当学校教师从事课题研究时,他所要解决的不再是“个”问题,而是 “类”问题,是具有代表性的 “类”问题。解决了这样的问题,他们就能够用专业的眼光看待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品质。
其三,课题研究有助于形成教师专业共同体。
从事一项课题研究的成员往往较多,并且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来,同心协力共同攻关,这样在研究过程就形成了较为紧密的专业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大家分享各自的信息,经验和成果,从而促进了教师团体的共同发展。
其四,课题研究能够增添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当代伦理学对幸福的界定是:“幸福是人们在一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感受或意识到自己预定的目标和理想的实现或接近而引起的一种内心的满足。”而将教育幸福释义为教师自我实现后得到的一种满足感,一种需要和欲望满足后的状态和心理体验。课题研究是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是获得职业认同的途径。因为,通过课题研究,可以从专业的角度,解决存在于教育中的问题,从而有助于教师获得职业认同,而教师职业认同,即职业自我形象与一系列教师认为他应该扮演的角色之间保持平衡。这种平衡,使得教师在研究中感受到职业带来的幸福。
一、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认识
1.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含义
教师专业化(Teacher Professionalization)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2.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随着知识更新步伐的加快,互联网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这不仅带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学校教育教学领域的变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当前,国家不断加大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开展“中小学农村远程教育工程”、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等。2012年9月5日,刘延东副总理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十二五”期间,要以建设好“三通两平台”为抓手,也就是“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来实现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新突破、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新突破、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新突破、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机制新突破。这对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3.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化成长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要适应新课改人性化的教育发展趋势,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做人。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具有一定的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还应加强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创造并使用信息、发挥信息效益、加强信息协作、增强信息免疫等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发展为前提,改变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与探究学习的能力。
新课改要求教师专业化成长要与时俱进,同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渠道之一的教师培训也要随之改变。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师培训要体现终身化、专业化、信息化、自主化的特征,即教师作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弘扬者和推动者,应当首先成为终身学习的先行者。教师专业化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将伴随教师职业生涯的始终;要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力求大规模、低成本、高效益地开展教师培训,注重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提高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效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教师培训要实现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按需施教,改进培训方法和培训手段,使广大教师能够便捷地参加学习,在培训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
此外,如果不注重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就不能利用有限的时间最大化地发挥教师资源优势,集思广益;培训手段单一,培训教师一言堂,缺少学员的参与,则不利于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训缺少延伸,培训结束意味着学习结束,与教师的工作实践脱钩的传统教师培训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4.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以其独有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师培训的不足,实现教师与时俱进的专业化发展。
譬如:现代教育技术引发了新型的教育方法,即从传统的单纯由教师直接控制教学过程,转变为由师生双方共同控制乃至由学生自我控制教学过程;现代教育技术可以综合调动各种手段,使教学更生动、活泼直观,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极大突破时空限制,为大面积普及教育和实现终身教育开辟了广阔前景,提高教师的劳动效率。现代教育技术可代替教师大量劳动,使教师从批改作业、记录成绩、反复训练学生基本技能等大量事务性、重复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有更多时间用于备课、科研和其它创造性劳动。
基于上述情况,结合我市中小学校的软硬件的建设情况,现代教育技术已经走进了课堂教学和常规教学管理之中的实际情况,我们发现现代教育技术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提出了此项课题,意在通过探究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我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的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效性,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成长,提升其教育境界,加快师资队伍的现代化建设,以推进教育发展和新课程改革,推动我市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
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首先要明确它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才能对专业化发展的效果进行检验与分析。
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和标准,专家学者有许多论述。这次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结合我市中小学的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探索,为此,我们对全市教师进行了摸底调查,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全市的骨干教师进行讨论,听取省内外专家学者的意见,确定了我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标准。
1.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及其在教学中的落实能力
教师要明确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和意义,要把课程改革中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教学目标彼此渗透、相互整合,落实到位。
2.教学方法运用能力
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在多媒体环境下,选择适合本课教学和学生的教学法,这样更有利于开展教学。
3.教育信息化的理念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简单的硬件设施不是教育信息化,计算机再高级,i Pad再薄,都不是教育信息化的标志,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不是教育信息化,只是信息产品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只有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结合起来,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教育教学的过程才是教育信息化。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年代。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它学科融合的一种教学模式。
5.教学研究能力
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是指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它是教师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研究问题的确定、研究文献的查阅、制定研究计划、研究方法的选用、研究数据的处理、研究论文与报告的撰写等等。
6.创新实践能力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能力=认知领域+情感领域+技能领域。创新实践能力要求教师在知识水平发展的同时,敢于在教学上探索适合多媒体环境、与学生个性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不断地拓展思路,提出疑问,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各项任务。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与方法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实现上述任务目标,宜采取多元培训模式。传统的集中培训模式有着针对性强、时间短、见效快等特点,但也暴露出了固有的不足,如:专家讲得多学员练得少,理论性强实践性弱,普遍性好针对性差等,学员学得快忘得也快。为此,我们在全市范围推行多元发展模式,既保留了集中培训的优点,又弥补了集中培训模式的不足,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培训是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
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让教师掌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能力,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第一,全员培训。对教师进行计算机操作、农村远程教育三种模式应用、课件制作、专业软件使用(几何画板、理化生虚拟实验室软件、Office等)、网络教学资源搜集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等方面集中大面积培训,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第二,有针对性的培训者培训。学校选派信息技术能力较强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专题培训,即“培训者”培训,提高培训者的信息技术能力和水平。“培训者”回到学校后,开展校本培训,提高学校其他教学人员的信息技术能力,“一人学习,多人受益”。
第三,利用网络资源培训。充分利用国家、省组织的国培、省培,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除此之外,利用网络工具(QQ语音、YY视频和专业视频会议软件)与相关领域专家、技术精英进行交流,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水平。通过名师论坛、网络微博、网络空间与专家同行研讨专业知识,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2.观摩课引领是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有效途径
观摩展示,实现样板带动。观摩课就是把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较好的课程展示给学科教师,供他们学习和借鉴,从而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方法。为了推动全体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能力和水平,分三次集中推出小学、初中、高中学段各学科96节精品课程,供全市教师观摩,然后对观摩课进行点评研讨。观摩课充分地展示了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优势,体现了上课教师的专业化素养,展示了教师专业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技能与学科知识的提升。
3.竞赛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手段的
竞赛能充分展示参与者的能力和水平,也能促进参与者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更能带动身边的人积极效仿,努力学习,最后达到共同提高。近几年来,我们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课件大赛、论文大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优质课竞赛,不断锤炼广大教师的专业能力。学校竞赛重在参与,争取人人有竞赛,人人有作品;县级竞赛重在提高,选拔优秀作品,不断提高;省级竞赛重在推优,把优秀作品推荐上来;国家级竞赛重在出精,评出优秀作品,供大家学习、应用。
4.教研活动是促进教师提升专业化成长的试金石
教研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它促进教师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便于教师形成关于教学的系统性认识及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在课题研究中,部分实验学校根据本校教学实际,总结出了较好的教学模式。双辽市第五中学以课题研究为依托,在语文科的教学中探索出了“六分一合”教学模式。双辽市第一小学以课题研究为依托,课堂教学强化“三个意识”即:目标意识、主体意识、训练意识。落实好“215”的教学模式即“两个特点”,“一个尝试”“五个环节”。四平市第十七中学以课题研究为依托,形成了三种有效的教学模式:①课堂教学,师生互动;②媒体利用,深入浅出;③网站咨询,人机交互。双辽市第二小学以课题研究为依托,完善多媒体与学科的整合,提出了三个“关注”: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关注“学生的体验感受”,关注“学生的知识积累”。辽河农垦管理区第二中学把课题研究落实于课堂,符合教科研的“三个服务”的方向:贴近教育,贴近课堂,贴近学生,提出“立足课堂搞研究,搞好研究为课堂”的口号,把每堂课当成研究课来上,做到“心中有课题,课课有研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尝试构建“自主-创新-小组合作”的课堂教学模式。伊通县教师进修学校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积极探索教研培训,开展了以教育科研为理论支撑,主题教研为核心内容,网络教研为有效载体的“三研统筹”的教研策略,构建教研工作的立交桥,探索研培结合的教师专业发展新途径。
在开展课题实验中,我们把实验学校按照小学、初中、高中进行分组,每组中又分出农村学校、城镇学校。通过培训、竞赛引导、观摩课示范、开展教研活动等环节,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目前已成为我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骨干力量和生力军。在自身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广大实验教师还能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索出了更好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
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评价
如何评价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关系到能否准确检验课题研究成效的关键环节,也是指引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向标。
1.教师教学理念有了新的认识
让学生自主创新,并非否定教师的教,而是要求教师能更巧妙地通过多媒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创新并非是放任自流地学,而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及时查阅更多的资料,实现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形成了新的教学理念:①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②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教会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③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呈现给学生更加生动形象的知识大视野;④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小组中合作探究,互相帮助、相互讲解;⑤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创设了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⑥关注学生独有的文化,增加了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多维有效的互动;⑦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打破了单一的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⑧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了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距离。教师也转变了教学观念,变“灌输式”、“一问一答式”为“启发式”,能在引导上下功夫,重视基本功训练和自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从过去单纯的传授知识到开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教师居高临下的地位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受到了挑战。一位教师说:“过去我们通常用考试成绩来划分好学生、差学生,但研究性学习让我们看到了学生的潜能和才干,我觉得应该学会重新认识我的学生……”
2.教师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
教师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之中,实现了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实现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运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在备课过程中可以将大量的配备练习储存下来,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可以随意地加以设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满足自己不同的学习需求,尤其是现在每个课题实验教师都是带笔记本电脑上课,设备便于携带,在课堂上的利用率也大大增强,可以在课堂上针对自己的问题及时上网查阅,方便快捷。
3.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增加
教师的专业发展如何,体现在课堂教学方面的就是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学生有如下进步。
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增强了。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注重创设情境,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到积极参与,主动探究。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学生开始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研究,积极主动地从课本或网络上进行查找,并尝试和探索。
自主创新的习惯初步养成。在课题研究中,学生已经初步养成了自主预习与复习的习惯、乐思善辩的习惯、质疑解疑的习惯。
五、小结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很多。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培训、竞赛、观摩课引领和开展教研活动是促进教师尽快形成专业素养的最便捷方法,特别适用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
摘要:教师专业化成长是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的重要课题。现代教育技术既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支持载体。依托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培训,基于信息化资源的教学观摩、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核心的竞赛活动以及相应的教研活动,构成了“培训-观摩-竞赛-研究”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在实践中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一、两个引领,走研究之路
实践研究是理念学习与理念运用的链接点,依托校本教研,实行专业引领与课题引领结合的办法,广泛开展校内合作,引领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探索教学策略,促进教师发展。
(一)课题引领,专业扶持,开展大众化科研
课题研究是教师跨越经验的窠臼走向教学研究的必经之路。学校制定了以课题引领强化研究、专业扶持强化指导、过程管理强化质量的发展策略,确立了校本课题研究引领教师发展的教研思路,构建了以校级名师为骨干、实验教师为主体、学科带头人为主导的课题研究队伍。学校以“梯度构建,板块组合”教学模式研究课题为总课题,组织教师开展以总课题为依托,开展子课题的研究,形成了以总课题为主体,以子课题和其他小课题为侧翼的课题系列。在课题研究过程,倡导每位教师要参与一项课题研究,课题实验要贯彻到课堂。课题研究要贯穿一个专题学习,要形成有效策略,每位教师要有一项有效的课题研究成果。这样有机地把课程改革的专题学习、教学探索、策略创新、成果运用整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构建教师科研创新的运行机制,引导教师合作参与教学探索。课后,自我反思与集体议课相结合,提炼教学策略的有效性与科学性,促进教师形成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索问题,评价问题的四种思维能力。
(二)专业引领,活动搭桥,深化校本教研
根据课题研究与教师发展的需要设立教研活动日,以课堂教学研究为突破口,开展“四课”教学与“三项评比”活动,组织优秀教师上教学示范课,课题实验教师上课题研究探索课、教学问题诊断课、课堂教学反思课。引导教师合作参与教学探讨、教学评议、教学反思,促进教师形成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索问题,评价问题的四种思维能力。开展教师专题讲座、教学设计、教学案例评比活动,引导教师带着思考、带着疑惑、带着新的见解,进行合作探讨交流,促进教师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变教师教为主为学生学为主,变僵化教学为弹性教学。主题活动,促进教师运用课程理论,进行理性分析,科学提炼,培养了教师勤于动手、善于动口、巧于动脑、勤于动笔的习惯与能力。
二、联片互动,走推广之路
教师专业素质的锤炼需要平台,教研成果的推广运用需要新机制,运用“主题导向,学校搭台,教师唱戏”的联片教研模式,形成纵向深入、横向互联、由点及面、全面构建校本教研新体系。
(一)分片实施,以强扶弱,构建教研新机制
分片实施是指根据地域现状,强校示范,名师引领,便于参与的原则,把小学划分为五个联片教研区,依托学校学科中心组、教研片、村完小教研组推进区域纵横交流。三层联动是指联片教研由学校学科中心组,根据学校校本教研实施方案,针对学校课题研究的现状与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以学科为中心,以主题式教研为载体,向全镇各片区学校提出联片教研活动安排。由教研组长组织学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课题实验教师进行教研活动的前期策划,过程指导与信息提供,过程监控,活动后的效果评估。承办学校与参与学校根据教研室的联片教研活动安排,组织教师参与主题内容,做好前期活动的筹备工作,参与教师根据主题活动内容与课题研究成果,精心提炼课题研究成果,设计展示内容。
(二)主题导向,多边互动,提升业务素质
适应教师专业发展与课程改革的需要,在联片教研的活动形式上,依托专业引领与成果推广,实施主题式联片教研。经过数年实践探索,形成了引领式、研讨式、课题式、会诊式四种主题式联片教研形式,增强了教研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1.引领式主题教研。以教师的教学困惑与教学问题为主题内容,以校级名师现场授课,名师论坛等方式,展示全新的教学思考与探索。通过现场互动对话和实践再创的方式,激发教师对课程理念运用进行深度思考。
2.研讨式主题教研。以课堂改革探索为着眼点,以教学策略提炼为核心,通过教师展示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论文、教学反思等措施,促进参与者对“文本”的解读与对话,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教师与教师的交流,引起思维碰撞,激活角色意识,内化新课程理念,总结经验,实现二次增递式的深度反思,促进专业发展。
3.课题式主题教研。依托课题研究成果,通过课题实验教师的研究课、专题讲座、课题论坛、课题论文等形式,展示研究成果,鼓励教师走向研究之路,把课改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作为教育教学研究对象。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教研员与教师的交流、评议,持续不断地对教育和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提升教育科研水平。
4.会诊式主题教研。对教研薄弱的村小,采用“诊断与处方治疗”相结合的扶助策略,开展会诊式主题教研。会诊式主题教研以研讨薄弱学校教师的常态课为切入口,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引导教师科学分析处理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理念,巧妙探索教学策略,推动教师均衡发展。
学校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上,经过多年摸索与实践,形成两个引领,联片互动运行机制,促进教师不囿于不变的经验,不再沿袭模仿式的借鉴,学会用研究的思维分析教学现象,用探索的教学新策略思想去重构自己的专业素质,实现教学思想与教学行为的转型。◆(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县董团中心小学)
定海区大丰中心小学
康碧波
2006.12.20
科研兴教已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的主旋律,着眼点。学校的改革与发展要合上时代的节拍,必须在教育思想、教育教学方法、手段及学校管理的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作为学校要引导教师真正认识“科研是教师的动力源和生命力”这句话的真正涵义,注重教师的科研理论水平的提高,坚持以课题研究活动为载体,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对新课程改革、教育创新的先导作用和促进作用。那么,如何使我校更加深入、普遍、持久地开展教科研活动,凸现教科研工作对学校各项工作的支撑与促进作用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性的思考与积极探索,才能使学校科研工作不断适应发展变化的新形势,赋予科研工作有新内容、新方法。
一、完善教科研组织,建立竞争机制。
教育科研机构是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根据学校的发展需要,必须大力加强科研机构的建设,为开展教育科研搭好台。目前我校已形成从校长室----教科室------教研组、年级组----课题组一条龙网络管理,使学校教科研任务层层落实,职责分明。学校大力加强教科研队伍的建设,成立了科研骨干小组和课题评审领导小组,逐步建立起一支乐于奉献、素质优良、层次合理、工作负责,相对稳定的教科研专兼职队伍,在科研活动中充分发挥骨干的纽带,示范作用。
教科室除建立系统的教科研机构,还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教科研评价体系。没有法规局面就会大乱,如果法规固定不变,局面也会引起混乱。由此看来,教科研工作也必须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并且要随着学校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这样才能使教科研工作科学有序地稳步进行。根据学校情况,结合上级教研部门的有关文件精神,我校已制定诸如:《大丰中心小学课题管理办法》、《教科研奖励制度》、《教科研三年工作目标》、《教科研整体制度规划》等,今后还将继续制定教科研组织的职责和管理人员的职责等,使这些制度彼此联系,相辅相成。在实施过程中,视情况及时予以修订,不断完善和充实。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管理机制的积极的推动作用和约束力,极大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使教科研工 作真正达到科学、规范、系统、有序的管理,有利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全员参与培训,提高教师科研内涵。
从教师的思想观念上看,有些教师观念陈旧落后,不能与时俱进,认为教学工作与教科研工作联系不大,甚至认为教学质量与教科研无关。有的教师认为,搞不搞教科研无所谓,以前没搞不照样教了这么多年?还有的说:“平时教学这么忙,哪有功夫搞这个。”更有“明白者”,竟说出“搞教科研哪是教师的事”这样的“明白”话。为了改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与现代化不相适应和教育科研被简单化、庸俗化的状况,可以采取加强学习,注重实践来切实提高教育科研质量,具体措施有: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科研素养。
在确立正确的科研意识的前提下,必须提高教师们的理论素养,这是为了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处于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要逐步实现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而要实现这一转变,提高教育教学的理论素养是前提和关键。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1)坚持日常学习,帮助教师积累科研经验,提高理论素养。把学习时间、形式列入工作计划,做到学习制度化,对学习内容要及时规划,做到内容有针对性,在学习形式上可采用以下方式进行:a、自行学习,每天做摘记,每一个月写体会。b、集体学习,由学校课题组或骨干教师轮流组织。c、结对子学习,好差搭配、互助性学习。(2)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提高全体教师的科研意识。学校派科研骨干,科研积极分子参加市、区组织的各科教育研讨会,组织教师定期定校去学习,了解教改形势及好的经验,最后根据研究中的问题拟出专题,请专家来校进行专题讲座,提高大家的理论水平,指导解决科研中的问题。(3)采集最新教育科研信息,研究教育科研发展趋势。丰富的资料是开展教育科研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教学实际、研究实际,人人订阅教育杂志,学校也可多订几种教育报刊杂志,并定期采购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科研的书籍,充实学校阅览室,以扩大教师的研究视野,提高研究水准,教科室再注意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并进行整理分类,把最新的科研信息提供给第一线的教师。
我校平时也加强开展教科研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向广大教师普及教科研知识,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进行教科研理论和素质教育理论的学习,多次聘请专家、学者来校面向全体教师做专题讲座,扩大培训面,从科研素质上进行大幅度提高教师的内涵,增强教师的教科意识,不断强化教师教科研合作、创造、求真的意识和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确保教育科研的先进性。
2、注重实践活动,提高科研能力。提高教师科研素养的目的是通过教育科研实践活动,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益,教师只有积极投身到教育科研实践中去,科研水平和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加强实践活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开展说课活动。
说课是一种深层次的备课,它要求教师在掌握教材知识、编者意图,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用教育教学理论做指示设计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不仅会教,而且要懂得为什么要这么教,当着领导和同行的面说说所以然。这就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逼着教师去学习,并用学来的理论规范教学行为,在说课中也可分以下类型进行a、结对子说课;b、备课组说课;c、专题性说课;d、说课竞赛。
(2)撰写专题体会。
作为一个科研型教师,必须具有总结和归纳科研经验的能力,总结的过程是以实践为基础,对教育教学规律再度探索的过程,更是教师超越自我的过程,而广大教师又不可能一下子进行大课题研究,并写出规范的科研论文,所以就从以素质教育为内容对一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叙述一个或几个教育教学案例,经过分析,提出规律,定期进行体会文章的写作来打基础,并进行相互交流,相互启发,这样既可提高广大教师的认知能力和总结能力,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又为老师们的课题研究打下了基础。
(3)课题设计实践
学会教育科研设计是科研型教师必须具有的一项基本功,教育科研设计对于许多教师来讲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难度很大,所以必须抓住课题选择和实验方案设计这两个关键环节进行指导,让教师在实践中探索,可采用以下做法a、举行专题讲座,讲清方案设计的意义和方案的具体格式及写作要求,讲清应分成几步,每步怎么写。b、教科室先拿出个“样子”,再结合“样子”让大家体会。c、发动全体教师设计,从中筛选出规范优秀的方案进行交流。d、再次了解教师们的设计状况,对较有困难的教师组织骨干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指导,手把手地教。e、召开讨论会。
我校历来重视加强教科研队伍建设,在教育科研工作中开展了一系列的教科研活动,在活动的锤炼中实现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要求教师撰写(实验杂记),定期撰写科研论文等,在总结的反思中实现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强化了教师的全面培训工作,在知识结构的完善中实现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引路子、结对子、压担子和搭台子等措施,使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逐步提高上来,能够适应教育科研的需要。
三、抓管理促落实,确保教科研工作健康发展。
任何工作无论计划多么周密,规章多么健全,落实最为关键,教科研工作必 须在抓管理,促落实上下功夫。否则,计划就会落空,规章如同虚设,课题就会夭折,科研就会无果。
在学科骨干的带头下,我校每位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开展校级课题立项,每学年有80%以上的教师都有自己的小课题研究。首先,教科室对每个小课题加强过程管理,建立课题“档案袋”,各课题组在年末提交课题研究“档案袋”,开办课题研究专题培训班,加强课题操作过程的管理和指导。其次,组织开展课题研究专题研讨会,形成每月1-2次教科研研讨例会制度,指导教师精心选择适宜的科研方法,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每个课题组重点抓实验计划的制定,抓具体的研究汇报课,抓实验研讨活动,抓课题的进度和实验情况的评估,抓实验资料整理和报告的形成。最后,教科室根据每个实验课题组的台帐资料,组织学校课题规划领导小组进行课题鉴定,评审课题组材料,形成课题评审意见,不仅做好规范的台帐资料建设,更主要监督落实好学习与研究的过程,同时评选出优秀科研报告,教改论文、汇编或教师实验报告集。
四、建立考评制度,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学校教科研工作,应该是群众性的教科研活动,如果只有导向机制没有保障机制,教师教科研的积极性不会得到全力的高涨,更何况由学校教科研对象的复杂性、内容的广泛性、周期的长期性决定这项工作的艰辛,更需要有一套教科研的保障机制。
我校除了建立学校教科研三级管理网络和课题研究三级管理网络的组织保障机制外,着重建立了教师教科研考评制度,有效地保障了学校教科工作的正常发展,每学期初,我们根据学校工作和课题研究工作的重点,布置教师教科工作,教科室分阶段进行考核评估,期末组成考核小组分撰写论文、个人课题研究、课题研究课、网上获取教育信息、教科研成果等几个方面对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全面考核,对参与上级课题研究、教科研文章发表获奖、校级或以上课题研究公开课等给予加分奖励。与此同时,我校还建立了教师教科研评优制度、课题研究课评优制度、教科研课题成果评优制度,激励了广大教师参与教科研活动。
---在奉化市校本研修专题论坛上的讲稿 奉化市岳林中心小学林兴锋
岳林中心小学2007年以前一直在6亩多的弄堂小学里,2007年秋季迁入新校舍,老学校新面孔新气象,在校本研修工作的进程中,全体教职工立足学校,始终把它作为学校一块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学校目前拥有宁波奉化两级名师学科骨干、街道骨干教师等40余人,骨干教师的数量占了教师总数的一半多,有宁波奉化两级教坛新秀、优质课获得者40余人,教坛新秀的数量也占了教师总数的一半多,特别是近年来名师和小中高数量的不断增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快速发展。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批名师骨干教师,近年来在学校的办学质量日益提高的同时,把校本研修作为学校文化品牌来建设,在奉化市教师进修学校的指导和帮助下,提出了对校本研修建设的八个文化:“协商化、课题化、竞赛化、网络化、制度化、档案化、示范化和学生化”,从而构建了岳林中心小学的校本研修文化,今天我以八个文化中的网络化向大家作交流,题目是:依托网络化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树立校本研修网络化的理念
过去的校本研修活动,参加人员必须在同时间同地点才能进行,这对于现代高节奏、高效率的教育发展已经不太合拍;同时,由于时空条件的限制,往往影响互动参与,缺乏进一步的深度思考,也可能导致研修活动效果不佳。研修档案的形成往往是纸质化的材料,比如几年前成立的教研组档案室,里面主要摆放了教师个人业务发展档案袋和教研组档案,虽然通过梳理、积累的过程促进反思,为教师、教研组积累起宝贵的原生态的活动资料,尤其是一些获奖证书等,但它以后的作用能发挥多少呢?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可能只是一种材料的堆积,只是一种“静态”的档案,不能跨越时空,也就不能做到时空上的资源共享。
当今以网络为载体的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专业教育网站提供的资源异常丰富,利用网络学习,无疑已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也为校本研修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条件和路径。所以,发挥网络“动态”的、跨时空、多向互动的独特优势,依托网络化平台开展校本研修活动是今后教师培训的方向。
因此校本研修网络化是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一种校本研修方式,确立“以网络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前瞻性理念,为教师研修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构建校本研修网络化的模式
学校在教师进修学校的指导下积极行动,构建了“三位一体”的校本研修网络化模式。
所谓的“三位”就是教师个人研修、教研组研修和学校研修,所谓的“一体”就是校本研修网络平台,学校的校本研修网络又分为教师研究包、教师博客(即教师个体研修)、教研组和学校研修专栏等网络互动平台,构成了校本研修网络平台的一个庞大群体。在“三位一体”的校本研修网络平台上,教师将自己的所知、所行、所思挂在互动平台上,就能及时得到同伴的互助和名师的指点,使其及时反思自已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提升反思、研究的水平,在网上进行思维碰撞,实现校本研修活动跨越时空进行。
三、实施校本研修网络化的策略
校本研修的网络化以学校校园网络为载体,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借助当前学校已有的校园网络,为校本研修的运作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让日常的研修活动在校园网上延续,再作深入交流与探讨,使研修活动得以继续扩展、生成、提升,变得更加富有成效。
1.个体研修资源共享
它主要的载体是教师博客(即教师个体研修平台),6年前,学校就要求50周岁以下教师每月在校园网上传一篇文章,营造网络化的学习环境,当然,这文章可以是试卷、案例、课件、教学设计、学生习作、师生作品、名著研读等,教导处随时对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各组长及时把好研修资料上传的时间关,开始是定了一个制度:每位教师未交或迟交一次扣教研组和年级组考核分1分,学校期末进行统计。06年教师网上学习又迈出了一大步,建立并开通了岳小博客,博客分为11个学科13个组,日志有习作、教案、作品等等,高段数学组就有“六年级数学日记、三角形面积计算反思、列方程解应用题练习20题”等等,为教师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的平台,教师们随时上传教学设计、课件、试卷、论文、案例、反思,达到资源共享化,使教师随时随地的可以进行资料查找,为开展校本研修网络化提供便利,提高了校本研修效率。
2.协作研修交流共进
它主要的载体是教研组研修平台。
(1)网上备课。为了让教师们有更多的钻研时间,获得更多信息能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同时备课是为了更好的上课,实行“分散备课,集体研课,资源共享”的备课方法。网上备课的一般程序是:组长把教材内容预先分给老师们(或者在网上发布教材内容)--――老师分散备课----上传备课内容--―网上交流定下上课预案--然后由一位教师代表教研组上课,再是说课评课等环节。让教师在友好、合作、交流与反思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备课、研课能力。
(2)网上评课。对别人的公开课进行网上评课,点评不主张独立成篇,应回复于被点评文章下面,规定:凡每次集体活动先有组长上传活动记录,然后组内每位教师的材料跟帖在活动记录下面,尤其是上课评课活动,先由主持人(组长)上传记录、教案、反思,下面是组内教师的评课稿,老师们积极跟帖,发表见解。每次活动还有小结人,既锻炼了教师的反思总结能力,又指明了这次活动得到了什么我们还要努力什么?使活动上升了一个档次,变得更加有意义。
(3)网上学习。这主要是指校本研修的理论学习。把针对教研组研修主题有价值的文章放在网络上,老师们就不用集中在一起,可以通过网络自主学习,撰写心得体会。网上互动平台拓展了教师民主、自由、开放的研讨空间,增强了校本研修活动的实效性。
(4)网上检查。第一是研修基本常规的检查,网名采用教师实名制,便于学校监督,凡每次集体活动先有组长上传活动记录,从记录中来了解检查教研组的研修情况,然后组内每位教师的材料跟帖在活动记录下面。研修活动主题、时间要明确,能够反映在标题上。第二,也就是在这网络上,也反映了学校教学常规的检查,自从省里下发浙江省义务教育管理指南后,学校也积极进行有效的落实,比如每月一次的备课检查,每学期一次的期末试卷,综合学科可以是考核方案等。
3.学校研修统领全局
它的主要载体是学校研修平台。出现在这个平台上的是校本研修制度,学校研修计划、总结和学校组织的各项研修活动材料,它是统领全校校本研修的一个平台,老师们在这里可以随时的了解学校的研修制度、计划总结,作为学校层面上的研修活动材料也在这里呈现.。
4.材料整理网上档案
它的主要载体是教师研究包。6年前,学校为教师建立了教师文件夹,里面每位教师都有一个研究包,属于校内局域网,老师们在校内可以相互观看,教研组的研修档案材料就放在这里,教研组长设立相关内容的子文件夹,大家在每次活动时只要把研究的材料直接放入就可以,同时学校、教研组如有共享的资料也可以放入,供大家学习参考。学校规定,教师的每次研修研究材料要上交到两个地方,一是教师研究包中的教研组长每学期研修材料这个包里,还有就是上交到校园网中教研组研修平台,期末结束时,教研组长把一学期的校本研修材料打包,制作成电子书,翻阅时一目了然,仍然放在教师研究包中,老师们随时坐在办公室里可以翻阅借鉴,比前面所讲的静态的档案室作用大的多了。电子书档案做到了主题明确、注重过程、人人参与,每次活动记录及时、清楚,强化实践、研讨、反思、总结,促进教师专业不断成长,提高了教研组活动的质量。
四、开展校本研修网络化的体会
1.校本研修网络化打破了时空的局限
通过建立“三位一体”的校本研修网络化模式,以教师研究包、教师博客、教研组和学校研修等网络互动平台为载体,以教师的研究讨论为主要方式,让教师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思考在合作中真诚交流。一改以往单纯的即时性效应,给校本研修注入了新的活力,每一次的网上回复、话题选择、文献推荐、观点讨论,所有细小的环节都保留网络平台上,呈现了互动式研修的整个过程,使网络校本研修打破了时空的局限,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资源也发挥了长效功能,教师的听课和评课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
2.校本研修网络化创造了和谐的研讨氛围
校本研修网络平台的使用使传统与现实的教研有机结合,为教师营造了一种广泛参与、互相支持、畅所欲言的研修氛围。构建起教师间一种新型有效的互动的交流环境,展现了一种多元开放、多向互动、多方支撑的网上研修新格局。大家的思想在这里碰撞,大家的经验在这里分享,于是我们的能力在这里得到提升。教师每时每刻都能充分领略开放、民主、互动、协作、鼓励等所带来的成长喜悦。
3.校本研修网络化突出了教师的主体性
网络始终是工具,教师是校本研修网络化的主体。在校本研修网络化中,有了时间、空间的保证。在研修内容、研修方法的选择上,立足于学校的实际,根据新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尽可能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与作业的批改的评价方法,把教师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让教师有时间读书,有精力去研究。让每一位教师学会利用校本研修网络化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深刻感受到网络化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
4.校本研修网络化应紧紧围绕主题开展
由于网络的随意性,也带来了它的复杂性。为革除随意讨论的弊端,摒弃虚假的恭维与恶意的攻击等不良行为,在开展校本研修网络化的过程中,应突出“问题”意识,加强“专题”探讨,落实研修目标。以“主题”为主线,以课例为内容,以网络平台为载体来开展研究。在推进新课程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为校本研修的“主题”,发挥教师个人自主的实践反思与教研组同伴诊断、指导及经验共享的交互作用。
当然,校本研修网络化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与困惑。比如,还未开展互动式网络课堂教学研究,实践中互听互评是一种常见的研修方式,但这种方式受时间安排的限制,参与人员不广泛,效果不明显,因此,通过开设网络互动课堂来解决这个难题,在网络平台上进行直播,教师可以同步异地观摩教师的课堂教学,也可作为资源保存在网络校本研修平台中,随时调出观看。比如,传统教研如何和网络研修进行深入结合;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里更高效的组织校本研修活动;如何更有效地对校本研修活动的绩效进行评估,这些都是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
教学是一个学校工作的中心,这个中心任务不能只靠教务处的任务传达来完成。教研组是完成专业学科教学任务的组织实施者,完成教学任务则是教研组的工作中心。教研组是教师教学研究的组织,因此,新课程改革中,要促进教师进行专业化成长,教研组就是活动的主阵地。主要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创设良好的活动氛围,激发教师的成长热情。开展教研活动,必须创设平等和谐的环境,让教师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发表有建设性的观点和看法,真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切实开展活动,让教师成为活动的主人。教研组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诸如听课评课、集体备课、理论学习、教学沙龙、专题研修等,在这些活动中只有让教师们参与其中,亲历活动的全过程,才能收到实效。一个学校教研活动开展的扎实与否,体现在老师参与的热情度上。当然,行政领导也应深入到各个教研组,一起参与讨论研究,对集体备课、业务学习、教学公开课、评课进行指导和监督,以激发教师参与教研的热情。
3、有评比总结,让教师看到进步与成功。教研组的活动中,教师对理论的掌握有了一定的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学校这时就应当让他们看到进步的足迹,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如开展优质课评比活动,教学论文和教学案例评比等等,哪怕是一次小小的肯定,也将会成为教师成长的永远动力。
4、团结合作,共同进步。“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部分老师的成长,不能代表着全校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只有大部分老师在教育事业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才能代表学校整体水平的提高。因此,学校非常重视知识型、学习型教师的培养,把学习培训的机会让给一线教师,让成功的教师带领落伍的教师,让进步的教师带动安于现状的教师,开展传、帮、带活动,开展校际间结对子帮扶活动,开展随堂听课、磨课等,千方百计促进教师的整体进步。
二、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培养教师的创新探索精神
对教师而言,课题研究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根据形势的发展探索教育过程规律性、可操作性的理论依据和操作方法,以达到在一定的范围内推广运用的目的,使教育效果更加突出、明显。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中,要求教研组成员人人参与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教务处实施课题监控,要求参加人员做好期中小结,做好成果收集的研究记录,并运用有效的评价方法对实验效果进行层次性、差异性评价与分析,课题研究结束,研究人提出结题申请,由课题领导小组进行结题验收,评出等级。对于好的课题,在校级推广并推荐申报上一级课题研究。
1、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角色转变
教育的飞速发展,给教师提出了多方面的挑战。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有效的经验行为,还要有理性的思考,应能解释、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完善教育实践,不断交流自己的见解。教师既不能依赖习惯和经验工作,又不能等待研究者提供新成果。每个课堂都是实验室,每名教师都是科学研究队伍中的成员。教师要成为批判的、系统的考察自己实践的研究者,从而更好的理解自己的教学和改善自己的实践。通过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角色转变,深刻认识到只有成为一名科研型的教师,专家型的教师才能成为教学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和主动适应者。
2、教科研培训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认识
教科研培训在我们学校已经形成了一种工作制度,深受许多教师的喜爱,教科研培训主要是由学校科研、教学骨干和部分成长较快的年青教师根据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实施新课改中所存在的问题,积累的经验在学习与研究的基础上,依照一定的主题向老师们作了汇报,这样能引起其他教师的共鸣,产生比较好的培训效果,同时对汇报教师也是一次锻炼和提高。
通过课题培训,所有的老师都觉得自己成长较快,虽然很苦,但苦中有乐,通过课题研究,使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具备了广泛的专业知识,知道如何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能主动地改革教育,对同事也产生专业取向的影响力,都感觉到通过教科研培训提高了自身的专业化知识。
3、立足校级课题研究 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校级课题的研究是我校积极开展群众性教科研活动的一项重要举措。课题研究来自教学实践,又指导教学实践,也可以说它是用现代教育理论来科学地规范教学行为的一种研究,即理性地对待教育、教学,克服随意性,从而不断完善、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教科研结合,在反思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依赖于教育科研和教师的教研能力,提高教研科研能力的根本目的是为教学服务,以此达到以教研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波斯纳提出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一个工作十年的教师也许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他充其量只是一个教书匠而已,无法从经验中通过反思、对比理论指导实践,因为没有反思这样的经验只能是狭隘的经验,所以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更应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不受限制。
1、通过学写教育教学案例帮助教师提高专业素质。教育教学案例来自日常的教育实践活动,这种实践贴近教师工作,涉及的领域宽,发生的事例多,是教师撰写教育案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撰写教育教学案例的过程,是重新认识教育教学事实的过程,也是反思、研究、总结、提高的过程。正如胡教授所说的:带着问题来,带着方案走;带着行动的结果来,带着新的方案走„„要写好教育教学案例,需要把教育教学案例涉及到的问题披露出来,深入分析研究,取得清晰的认识,较好地解决某个问题。因此,撰写教育教学案例在提高教师教育研究能力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
2、坚持写教育教学小故事促进专业水平的提高。鼓励教师多挖掘身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闪光点和困惑点加以研究,积累经验,写成小论文或者教育教学日记,学校开展“我的教学故事”、“我的教育故事”征文活动,鼓励大家去写,从中体验到一种充满了趣味、满足、惊喜和骄傲的感觉。
3、尝试撰写教科研论文帮助我们提高。教师在经过长期研究积累后,有了第一手研究资料,要把它编成科研成果,需要经过思维加工和文字加工过程,是个再创造过程,这个过程有实践成果的累积,有教研反思的积累,还有理论知识的支撑。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能写出高质量的科研论文,但长期的思考总结对自己的专业成长绝对是有好处的。
幼儿园科学启蒙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科学技术不断演进, 我们教师的科学教育意识、科学教育方法也必须随之而不断提高和改进。所以, 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活动, 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一、在科学教育中, 教师更懂得了关注和观察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知觉活动, 是幼儿学科学的基本方法, 幼儿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从观察开始的。在科学活动中, 培养幼儿学会观察, 教师首先自己要学会观察。即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 发现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关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教师要学会时时发现和关注孩子的兴趣和需要, 这样也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其次, 为使观察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教师还要学会主动观察, 即事先提供良好的观察环境和观察对象, 一棵树、一条金鱼、一片草地, 尤其是幼儿园周围的自然资源是小朋友的“长期观察点”。观察不等于随便看看, 在组织科学活动中, 观察是教师了解、掌握幼儿的兴趣热点、思维点、学习方式的一种基本方法, 它是教师对教育活动成功反思的基础。
二、在科学探究中, 教师更懂得了支持和帮助
《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实践中的教育价值, 把握时机, 积极引导”。为此,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要随时把握活动的主线索, 捕捉、挖掘活动新的火花, 帮助幼儿解决困难, 支持活动的开展。此外在科学探索中, 教师还要懂得根据幼儿意愿及需求在自然角、操作区, 为幼儿投放丰富的物质材料, 为孩子探究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如视觉材料、嗅觉材料、听觉材料等等。在科学活动《弹性物体》中, 我们准备了弹力球、拉力器、皮球、牛皮筋等材料, 幼儿通过对材料的好奇激发对材料操作的欲望。所以教师的支持帮助能充分调动每个幼儿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 让每个幼儿在科学活动中体验探索的乐趣。
三、在科学操作中, 教师更懂得了适当等待
现代幼儿教育要求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自己的发现去积累经验, 获得经验。科学活动中的操作过程最重要, 在幼儿经验达不到, 不能进行操作探索时, 教师应该学会适当等待。如:中班科学活动 (会转的物体) , 孩子们对提供的风车、陀螺、皮球、溜溜球等材料都能很快让它们转起来, 而要求将硬币也转起来时, 部分幼儿总不能成功。老师没有直接告诉转的方法, 而是让幼儿自己动脑筋。于是有的用手捻, 有的用嘴吹, 还有的将硬币竖起来, 反复操作中, 孩子们终于发现多种方法能让硬币转起来。所以在科学活动中, 教师等待, 就是给予幼儿自我发现的过程, 给予幼儿独立思考和独立探索的过程。反之将答案告诉幼儿, 孩子将会失去脑筋的机会, 违背了科学教育的目标。
四、在科学活动中, 教师更懂得了与孩子交融
有人说“儿童的心灵有二十英尺, 成人的梯子只有十英尺, 成人永远也无法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走进幼儿心灵是每位老师的渴望,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 我们通过以角色的转换、平等的态度、与幼儿的互动理解中学会与孩子交融。首先, 对话交融。儿童有一百种语言, 一百种说话方式, 教师就应该在活动中支持幼儿大胆表达, 用各种方式描述自己的发现, 探索的过程, 通过对话与幼儿能产生共同话题。所以对话交融是老师与幼儿沟通和接纳每个孩子的方式, 不仅拉近了老师和孩子之间的距离, 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找到了新的话题。其次学会合作。即老师和幼儿建立合作伙伴的关系, 这种合作体现为一种宽松、平等的活动氛围。如在饲养“小蝌蚪”过程中, 老师和幼儿一起观察“小蝌蚪”, 其同探究新发现、新问题, 幼儿及时画下来, 老师及时地记下来, 及时贴在墙上;在这样的动态活动过程中, 能激发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兴趣, 帮助幼儿获取广泛的新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经验, 所以学会交融能让老师和幼儿彼此在关注、合作和分享中共同成长。
五、在科学进步中, 教师更懂得了与时俱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教师置身于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的教学环境中, 教师的角色已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帮助者、促进者和启发者。我们知道, 3-6岁的幼儿思维直观、形象, 需要有具体的事物感知, 在科学教育活动, 幼儿观察的内容很多, 但有些内容需要观察的时间很长, 如“认识消化系统”、“植物的生长”、“我从哪里来”等活动, 要让幼儿有兴趣且很容易地接受, 仅仅凭借图片和老师的讲述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作为教师就要紧跟时代的步伐, 与时俱进, 把教学理论与教育科技结合起来, 改变原有的教学程式, 娴熟地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 具备整体的、可感的、形象的、多维度的全息教学能力。老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实施教育, 对优化教育过程, 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互动性, 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其次教师学会求知。未来社会需要创新人才, 作为教师就必须具备创新素质。要注重自己的学习, 不断更新知识, 了解现代的科学知识, 经常阅读科普书, 丰富自己的阅历, 增长知识结构。一个无视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 新进展的教师, 抱残守缺, 知识结构将永远维持在低水平状态。将永远无法适应教育时代发展的需要。
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 幼儿老师的追求也是无止境的。我们要在幼儿园科学教育这块园地里, 不断探索、研究, 让花儿更艳丽, 也让自己更充实。
参考文献
[1]北京学前教育网
[2]幼教网
【关 键 词】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支撑;教育科研应成为且能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平台。本文阐述了教育科研能力的内涵与价值,通过透视目前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现实,并作出提升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意识的反思:关注自主发展,增强问题意识,规划研究过程。
教育科研;教师专业成长;自主发展;问题意识;过程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3-0073-02斯腾豪斯曾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思想,而后,舍恩进一步提出“教师作为反思的实践者”的思想。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然而自洪堡将科学研究引进高校以来,科研与教学便成为高校的两大基本职能,于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便将科研归为教育专家的权利与责任、专业人员的专利,并情愿“游离”与教育科研之外。教育发展趋势与新课改的变革要求教师不仅要持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还要求教师在情感和意志上主动参与教育科研。由于缺乏量体裁衣的过程,很多一线教师穿着专家的“衣服”很不合身。
一、教育科研能力的内涵与价值
教育科研能力,即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能力,是指研究者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科学而系统的方法对教育问题进行研究,以探索教育规律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能力。[1]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是由选择教育科研课题的能力、设计教育科研方案的能力、组织教育科研活动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处理教育科研信息的能力、表达教育科研成果的能力、评价教育科研成果的能力等有机构成的一种综合能力。[2]
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支撑。教师教育科研的实践性指向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了良好平台。教师通过在实践中就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并用改进实践的标准来检验和判断,可提高其理论思辨能力、创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及协作能力等。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活动时,通过有意识地关注、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对象的信息,加深对教育理论的解读,有助于其自觉设计并持续改进自身的教育教学,在研究过程中及时反思和调整,从而与时俱进。
二、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现实透视
1. 缺乏动机,科研意识薄弱。而今,很多教师仅仅把科研作为认识外界事物关系的活动,而忽视了科研改变自身、发展自身的意义和作用。在上级的要求、学校的“逼迫”下,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无异于戴着沉重的镣铐跳舞,形式主义越严重,步伐舞得越艰辛。若只是将教育科研作为评职称、年度考核的项目,没有对自身教育理念及知识结构的改造和变革,没有在教育研究中创造和实现新的自我,教师很难发现科研对自身的真正意义,也很难体会到科研带来的幸福与愉悦。
2. 教育科研内容单薄,方法失范。反思是教师专业实践的重要特征,是教师改进教学、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故教学反思也成为了很多教师的科研着眼点。然而通过采访,笔者发现很多教师的教学反思或者是经验总结,纯粹就事论事,缺乏必要的教育思想及教育理论的指导支撑;或者是完全脱离教学实际的空洞理论的拼接,毫无生机。当教师摸不透自己的教学规律,找不出自己的教学问题,看不到自己的教育思想,更缺乏对自己教育思想的研究和批判时,其“花费力气”做出的科研成果的内容也是知识“水果拼盘”。
教育科研的规范性、严谨性要求研究者用思辨的方法对复杂的教师现象进行分析,精确地、完整地找出变量、进行研究,并形成数据化、程式化、文字化的研究成果。目前,一线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任务繁重,除去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剩余的个人用于学习的时间本来就很少,用于做研究的时间更少之又少。于是,当迫于完成任务时,一些教师便没有兴趣研习教(下转33页)(上接73页)研理论,没有耐心研究科研方法,没有信心构建研究模型。
三、提升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意识的反思
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而且,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与发展。当教师把当初这份职业的“无奈之举”转化为自我发展的主动力时,便更能把握自己职业发展的主动权,从而更能创造和享受教师职业内含的欢乐与尊严。[3]其实,身处教育实践一线的广大教师可以且应该当好研究者。那些习惯于“应试教育”的教师就很容易产生角色冲突。研究与实践相连,行动与反思相伴,是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一大特色。
1.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关注自主发展。教师是专业发展的主体,教师的成长是自我导向、自我驱动的结果,有赖于教师以自身的经验为专业资源,在日常的专业实践中学习、探究,形成自己的实践智慧。理论修养和理论思维往往是教师的弱项,故教师应坚持读一些理论书籍或刊物,学习科研方法,广泛地了解有关科研方面的信息以及与专业相关的国际交流动态。持续更新教育理念与知识结构,消除职业倦怠。
2. 增强问题意识。科研的根本目的在于创新,研究的过程即问题的发现与解决过程。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4]一线教师应培养自身敏感的问题意识,养成善于发问的习惯:向课堂内外的不同情境发问,向不同师生个体发问,向相关学科领域的新动态发问。通过不断的自问与反问,发现有价值的研究着眼点,并通过扎实严谨的研究过程突破自我,超越自我,稳步发展。
3. 规划研究过程。科研过程是教师重新学习的机会,这个过程中的查文献、调查、分析等环节都是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内容、不断改善知识结构并趋向合理的过程。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方法是为目的与内容服务的, 应切实从研究目的和内容出发, 综合运用多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以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只有教师主动参与研究,才能拥有源头活水,避免出现“30年的教学经历却只是30个一年的教学经验”的悲剧。
参考文献:
[1][2]刘本剑.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及其培养微探.[J]沧桑,2009(04):224.
[3]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4.
[4]潘海燕.教师的教育科研与专业发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12.
【依托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荐阅读:
依托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05-24
依托科技教育,培育创新人才11-25
依托语境的词汇教学实践研究10-08
依托高校培养国防生的文件10-15
以教材为依托 实施研究性学习11-02
关注家庭教育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06-15
优化家庭教育环境,促进听障学生健康成长10-10
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