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科技特派员管理暂行办法(精选10篇)
(征求意见稿)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科技特派员管理,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技术特长,推广应用科学技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桂林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国家公务员法》和《桂林市科技特派员工作实施方案》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坚持加强引导、注重实效、稳步推进的方针,努力为科技特派员创造宽松、优良的工作和创业环境。
第三条 制定各项优惠政策,激励科技特派员从事技术服务、技术入股、投资兴办经济利益共同体等各种服务活动,科技特派员从事技术服务、技术入股、农业投资等相关活动取得的合法收入,应得到保护。
第四条 科技特派员应当遵守有关规定,自觉维护国家和集体利益,不断提高科技服务水平,推动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增效,带领农民致富,繁荣农村经济。
第一章 特派员的选派
第五条
本办法所称的科技特派员,是指经桂林市或县(区)科技特派员办公室按一定程序选派或选聘,并办理了 有关手续登记在册,围绕“三农”问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特色产业开发、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的的科技人员、企业及法人团体、科技人员联合体。
第六条 科技特派员的来源。本市范围内行政、事业、企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离退休的管理、技术人员;大中专毕业生;企事业法人;有条件的,也可以聘请市外的科技人员担任科技特派员。
第七条 科技特派员的去向。主导产业示范村、农业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基地、有发展项目且农民急需科技的乡镇;在建、续建科技示范园区,重大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基地。优先安排派往桂林市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县、镇、村。
第八条
科技特派员的选派。科技特派员选派坚持“自愿、互利、双赢”和“双向选择、供需见面”的原则,选派工作努力做到同农业项目相结合、同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相结合、同农业招商引资工作相结合、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相结合。
第九条 服务期限。科技特派员的服务期限一般为一至三年。也可结合实施的项目期限要求,由市、县(区)科技部门根据实际需要予以调整任期。
第十条 科技特派员的服务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1、专职稳定型:市、县(区)行政事业单位在职科技人员与本单位工作脱钩,到农村从事农业科技示范服务工作,专职从事 科技特派员工作。
2、兼职服务型:市、县(区)在职科技人员在兼顾本职工作的同时,利用自己的专业技术特长在农村开展科技服务。
3、团体介入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以团体法人的形式参加我市科技特派员队伍。
4、投资经营型:科技人员带资金、项目、技术到农村创办经济实体,参加我市科技特派员队伍。
第二章 组织领导
第十一条 市、县(区)区政府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制定推行科技特派员工作规划和实施办法,对科技特派员开展科技创业和技术服务提供经费支持和工作指导。
第十二条 市、县(区)成立科技特派员办公室(简称“科特办”),研究推行科技特派员工作重大问题,确定本辖区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办公室设在市、县(区)科技局,负责科技特派员工作的计划、组织、指导、协调和管理等日常工作。
第十三条 市直和县(市)区各行业主管部门围绕行业和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负责各自主管的优势特色产业受派单位、业主的确定和科技人员的选派、管理工作。
第十四条 科技特派员进驻的产业基地、乡镇、行政村和龙头企业要为科技特派员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确 保科技特派员专职从事科技创业和技术服务,不得随意抽调科技特派员从事与本职工作无关的其它工作。
第三章 管理考核
第十五条 考核范围。凡由市、县(区)科技特派员办公室批准下派的科技特派员均适用。
第十六条 考核内容。对科技特派员的考核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重点对照所签订合同条款的内容,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评定:
(一)思想政治表现、工作态度、出勤情况等日常表现;
(二)为所在下派点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和农民增收做出的贡献大小;
(三)建立的利益共同体的规模、示范、辐射面及其带动作用的大小;
(四)对农业科技实用技术的培训情况;
(五)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六)科普宣传、技术咨询服务情况。
第十七条 考核组织程序。从机关、事业单位选派的科技特派员的考核,原则上由市、县(区)科技特派员办公室联合下派所在地科技特派员办公室和下派点,对照科技特派员实施方案及科技特派员目标任务进行考核。
为了便于考核和管理,按照隶属关系,受市、县(区)科技特派员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可由选派的科技特派员所属行政主管部门按要求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报市、县(区)科技特派员办公室。
对选聘的科技特派员,按照合同协议指标进行考评,凡未达标的,不予兑现相关待遇,重新研究确定其科技特派员资格。
第十八条 考核方法。科技特派员的考核坚持平时考核和年终考核、组织考核与群众评定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的方式。综合评价,全面考核,准确把握科技特派员的现实表现和工作业绩。
(一)个人总结。科技特派员要对考核组进行述职,按照签订合同的条款内容,按时上交工作总结,认真总结一年来的工作情况,及时总结在服务点上的工作经验,并向科技特派员办公室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考核组考核。由市、县(区)科技特派员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选派人员组成考核组,负责对科技特派员的考核工作,并向科技特派员工作领导小组汇报考核情况。
(三)确定考核等次和获奖人员。机关、事业单位下派的科技特派员考核等次分为“优秀、称职、考评称职、不称职”四个等次;选聘的科技特派员按照合同任务书协议条款内容,对应事业单位的考核标准确定考核等次。
考核工作结束后,科技特派员要认真填写考核审批 表,并经当地分管科技工作的县(区)政府领导签字认可,上报市科技特派员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第十九条 考核评分细则。考核评分设考评分和附加分,考评分作为主要考评指标,综合评定分四个等次,考评分达100分的为出色完成任务,90-99分为较好完成任务;80-89分为考评完成任务;79分以下为未完成任务。附加分作为评选优秀和综合考评时的参考。
(一)利益共同体建立情况(考评分10分)。
1、科技特派员在下派点建立1个利益共同体(以与农户或企业签订的合同为准),在当地有示范、辐射作用,并能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效益明显的得5分,在此考评础上每多建立1个利益共同体加5分;
2、每个利益共同体能安臵剩余劳动力10人的得5分;在此考评础上每年安臵剩余劳动力10人的加5分。
(二)科技培训和科技服务情况(考评分15分)
1、科技特派员在下派点每年进行科技培训200人次以上的得5分,在此考评础上每增加50人加1分;
2、科技特派员培养10名以上能够掌握2-3门实用技术的农村科技带头人得10分。
(三)培育专业示范户情况(考评分15分)
科技特派员培育专业示范户15户并起到引导、带动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得15分;在此考评础上每多培育示范户1 户加1分。
(四)科技特派员活动情况(考评分22分)
1、科技特派员驻点时间每年达到180天以上的得16分,在此考评础上每增加10天加1分;
2、积极组织进行科普宣传活动的得3分;
3、积极向科技特派员办公室推荐示范典型,并由科技特派员办公室组织进行观摩的得3分。
(五)工作总结完成情况(考评分8分)。
1、有半年、全年工作总结得5分,总结提出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经验和好的建议,被科技特派员办公室和有关部门采纳的得1分;
2、积极进行科技调研,有科技调研材料或科技论文的得2分。
(六)农民增收情况(考评分25分)
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幅度比当年当地农民平均增幅高5个百分点的得25分;在此考评础上每增加1个百分点加5分。
(七)宣传报道完成情况(考评分5分)
1、年内撰写信息稿件2篇以上交市、县(区)科技特派员办公室的得3分;
2、所从事的科技服务工作得到肯定或取得成绩并在市、县(区)以上报刊、电视上报道的得2分。
第二十条
考核结果与奖惩。
(一)优秀科技特派员指标按下派科技特派员总人数的15%掌握,不占原单位的指标。对评为优秀的科技特派员,在全市通报表彰,颁发荣誉证书,给予一定的奖金奖励。
(二)对评为优秀的科技特派员,可视为获得相应科技成果,在职务、职称、工资等晋升中优先考虑,并在科技项目上优先给予安排。
(三)科技特派员的考核等次与下项目资金的使用挂钩。
(四)对考核结果被确定为“不称职”等次或跟踪考察中不能胜任工作的特派员,取消科技特派员资格,同时给予通报批评。
(五)考核结果进入本人档案。
第四章 优惠待遇
第二十一条
市、县(市)区科技特派员管理部门及聘用单位,可按有关规定,结合本地实际,制定详细的管理考核办法和激励约束机制,以调动科技特派员的工作积极性。
第二十二条 科技特派员派出单位要积极支持科技特派员的工作,为他们到村开展服务提供必要的条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在职人员被选派为科技特派员期间,原职级、专业技术职务、编制在派出期间予以保留,原单位不得进人顶替,其待遇不变,享受正常调资和职称评定。
第二十三条 科技特派员下派期间的生活补助费由所在市、县、(区)科技特派员办公室负责审核、统一发放,差旅费由特派员所在单位负担。科技特派员外出考察项目,费用由项目受派单位(业主)负责。
第二十四条 从自治区级以上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聘任、通过公开招聘到市、县(区)和龙头企业的科技特派员,有关待遇由聘任单位和被聘任的科技特派员协商从优解决。对实施科技计划项目较好,解决重大技术难题的科技特派员经考核认定,实行一次性奖励。
第二十五条 科技特派员下派期满回原单位时,要进行德、能、勤、绩等方面的考核,对取得突出成绩的优秀科技特派员优先聘任专业技术职务或提拔重用。凡在专业技术或科技管理岗位工作的人员被选派为科技特派员的,其专业技术资格的晋升予以优先考虑。科技特派员取得的科技成果在提交科技成果主管部门评奖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评审。
第二十六条 鼓励科技特派员以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投入科技开发与技术服务,取得合理报酬,全理收益依法得到保护。
第五章 扶持政策
第二十七条 市、县(市)区财政每年要在预算中列出管理经费和专项经费,用以科技特派员办公室日常工作 开支及支持科技特派员从事科技开发、试验、示范项目的扶持,并实行专款管理。
第二十八条 把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同农村服务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加大对优势特色产业的贷款力度,按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最低档的利率提供信用贷款,解决科技特派员在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独资兴办实体或与农户建立经济利益共同体所需的资金缺口。
第二十九条 工商、税务等审批机关对科技特派员领办、创办企业登记时,要简化手续,加快速度,放宽条件,落实优惠政策,提供优质服务。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各县(区)可以根据本地实际参照本实施管理办法,制定相关的政策、规定。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由市科技特派员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一条为深入贯彻落实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 把发展科技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作为推进农村科技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有效平台,推进农村科技进步与创新,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科技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指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和种子种苗、农药、兽药、肥料、农机以及民族特色产品、地方特色产品等科技开发与应用推广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第三条云南省科学技术厅(以下简称“省科技厅”) 负责云南省科技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认定和管理工作。
第二章申报认定条件
第四条申报认定条件
(一)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已经在本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民政部门登记注册。
(二)具有一定经济基础和产业规模,经济效益良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年度总收入不低于200万元;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须科技服务业绩显著, 会员年度总收入不低于200万元。
(三)对当地农民增收具有较大带动作用。通过建立可靠、紧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拥有会员50户以上,农户年度人均纯收入增长15%以上。
(四)具有明确的发展规划、 建设目标和科技工作计划,并具备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行机制。 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示范、服务方面业绩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优先认定。
(五)组织负责人科技意识强,注重科技创新,服务意识强。 组织负责人为科技特派员、科技辅导员的,其所在组织优先认定。
(六)管理规范、信誉良好。 内部章程、财务管理、民主监督、 民主决策等规章制度健全规范。
第三章申报认定程序
第五条凡符合上述申报认定条件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均可申报。申报认定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应提供以下书面材料:
(一)《云南省科技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申报书》。
(二)登记注册证明:民政部门核发的登记证明复印件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单位法人营业执照副本或复印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还需提供其相关经营机构的单位法人营业执照副本或复印件。
(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近两年财务报告;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提供服务业绩及相关证明。
(四)组织章程、技术、财务管理制度和与农户签订合同文本复印件。
第六条各州(市)科技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科技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初审推荐。申请、认定材料由推荐部门初审同意后,一式六份统一报送省科技厅。
第七条省科技厅受理材料后,委托中介机构,对申请单位的申报材料,按本办法规定的申报、认定条件进行审核,提出推荐意见。经省科技厅业务主管部门审核、专家组评审、省科技厅厅长办公会审定通过后,由省科技厅行文,对认定结果予以公示,公示期为30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的,正式授牌。
第四章扶持措施
第八条对于已认定的云南省科技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省科技厅给予5万元至10万元项目经费支持,主要用于该组织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等。 发展业绩突出的云南省科技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可以申请省科技厅的滚动支持。
第九条云南省科技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可以申报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由州(市)科技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项目的组织申报。
第五章组织管理
第十条省科技厅常年受理申报,每年组织一次评审认定。根据申报、认定条件的要求,按规定程序受理申报、组织评审,以专家组评审意见为重要依据,择优认定。
第十一条获认定的云南省科技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与省科技厅签订云南省科技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发展任务书。
第十二条各州(市)科技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云南省科技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管理工作。
第十三条获认定的云南省科技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每年11月底前,向省科技厅提交经州(市)科技局审核的本年度执行情况报告。
第十四条省科技厅对云南省科技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每两年进行定期考核,对于考核不合格的, 经核实,取消称号,公告并收回授牌。连续3次考核通过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除发生重大情况外,以后将不再考核。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视为考核不合格:
(一)年度总收入、服务业绩、 带动农户数量等指标严重下滑的;
(二)在经营运行中发生重大质量问题或其它信用问题的;
(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已经解散、注销的。
第十五条主营业务范围有较大变更或发生合并、分立、迁移等情况的云南省科技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需重新申报。
第十六条加强经费管理。 对省科技厅支持的云南省科技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经费实行专款专用,按《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的规定进行管理。
第六章附则
第十七条本办法由省科技厅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本办法自2009年5月22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促进我市服务业发展,规范发展服务业引导资金(以下简称“引导资金”)管理,提高引导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桂林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桂政发„2013‟15号)精神,参照《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服务业引导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桂财建„2008‟59号)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引导资金是指由市本级财政安排用于支持服务业发展的资金,按照“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形成合力”的原则,整合相关领域服务业资金。
第三条 引导资金用于调动服务业投资、管理主体发展服务业的积极性,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
第二章 工作机构与职能
第四条 市财政局负责引导资金的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会同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服务业办)共同制定引导资金管理办法;
(二)会同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服务业办)组织专家或委托相关机构对申报引导资金的项目预算进行评审;
(三)根据项目进展或验收情况,拨付资金;
(四)负责引导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第五条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服务业办)负责引导资金的项目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统筹制定服务业项目规划,储备服务业项目,加强项目库建设。
(二)研究提出引导资金项目的评审论证标准,会同市财政局制定引导资金项目管理办法;
(三)研究确定引导资金项目的支持重点和使用方向,受理项目申请并进行审查;
(四)会同市财政局组织专家开展引导资金项目的评审、论证、绩效评价工作;
(五)会同市财政局编制和下达引导资金计划;
(六)对引导资金项目实施过程进行跟踪管理,并向市政府及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汇报引导资金重点项目的进展情况。
第六条 行业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组织和推荐本行业符合申报条件的单位和企业进行项目申报;
(二)配合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服务业办)、市财政局 组织专家开展引导资金项目的评审和论证工作;
(三)根据服务业发展需要和行业管理要求对项目进行日常 管理和监督检查。
第三章 引导资金使用原则、支持范围和支持方式
第七条 引导资金的使用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规划统筹、政策导向。符合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服务业发展和改革规划的方向;
(二)引导为主、择优扶持。发挥引导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多渠道增加对服务业的投入;
(三)公开透明、规范运作。严格遵守科学、民主、公开、公正、高效的原则,建立健全管理机制。第八条 引导资金的支持范围:
(一)服务业相关领域规划确定的重点项目;
(二)改善服务业的薄弱环节;
(三)发展服务业的关键领域和新兴行业;
(四)国家、自治区安排的服务业重点领域建设项目的投资配套。
(五)服务业重点规划和重大课题研究及项目评审;
(六)其他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事项。
第九条 根据项目和企业的不同特点确定引导资金支持方式:
(一)以奖代补。为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对于能够制定具体量化评价标准的重点项目,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根据规定标准和实施效果,安排奖励资金;
(二)投资补助。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投资项目和政府投资项目给予投资补助。投资补助额度原则上不超过项目投资总额的20%;
(三)贷款贴息。对符合条件、使用中长期银行贷款的投资项目给予贷款利息补贴。贷款贴息范围为项目实施期内实际支付的贷款利息。贷款贴息采用全贴息、半贴息、部分贴息等多种方式,贴息率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法定贷款利率。贴息时限为上年6月21日至本年6月20日,贴息年限一般不超过三年;
同一项目只能享受其中一种引导资金支持方式,且不能连续超过3年。已享受中央或自治区支持资金的项目,除按要求提供本级财政配套资金外,原则上不再安排本级引导资金投资补助。
第四章 引导资金项目申报和审批
第十条 申请引导资金的项目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和服务业发展规划,项目审核审批程序应符合国家、自治区和我市关于项目投资管理的规定,并具有较强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当年启动并在规划期内建
成。
第十一条 申报单位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在城区范围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或事业单位,企业工商注册登记两年以上;
(二)具备健全的内部管理体系和财务制度,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近三年无不良记录;
(三)企业资产及经营状况良好,具有较高的资信等级和良好的信用记录,有一定的资金筹措能力;
(四)近三年无重大安全事故和环境污染事故。第十二条 申请引导资金的项目应向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服务业办)报送如下材料:
(一)项目法人证明文件;
(二)属政府投资项目的,提供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其批准文件;
(三)属企业投资项目的,提供项目批准(核准或备案)文件;
(四)国土资源部门出具的项目用地批准文件;
(五)城市规划部门出具的项目建设城市规划选址意见(适用于城市规划区域内的投资项目);
(六)资金申请报告及对资金申请报告内容和附属文件真实性负责的声明;
(七)如需要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项目,提供环保部门出具 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意见;
(八)申请贴息的项目须出具项目建设单位与金融机构签订的贷款合同或贷款协议、利息缴纳凭证;
(九)经中介机构审计的上会计报表;
(十)市财政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服务业办)及行业主管部门要求上报的其它材料。
第十三条 引导资金申请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项目单位的基本情况和财务状况;
(二)项目的基本情况,包括建设背景、建设规模、建设内容、总投资、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经济和社会效果分析、各项建设条件落实情况、建设目标的保障措施等;
(三)项目资金构成,分资金来源说明,资金使用计划;
(四)资金申请的主要原因和政策依据;
(五)市财政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服务业办)及行业主管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内容。
第十四条 根据公布的引导资金支持重点、使用方向,符合申请引导资金的项目,按要求向行业主管部门或所在城区服务业办提出申请。市属项目由市级行业主管部门审定后向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服务业办)推荐,城区项目由城区服务业办商城区财政局、行业主管部门审定后向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服务业办)进行申报。行业主管部门和城区服务业办必须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查,申报单位要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已
经安排政府资金补贴或支持的项目不予受理。
第十五条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服务业办)会同市财政局对申报项目进行审查,提出拟扶持的项目名单;市财政局会同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服务业办)提出资金安排计划。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服务业办)会同市财政局将拟支持的项目投资计划(草案)报市人民政府批准。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服务业办)会同市财政局下达项目投资计划。
第五章
引导资金的拨付及帐务处理
第十六条 引导资金计划下达后,市财政局将下达资金预算,并按预算和国库管理规定,根据项目进展情况或项目验收合格后拨付资金。
第十七条 项目单位收到引导资金后,按照以下情况分别进行帐务处理:属在建项目的贴息资金,冲减工程成本;属已竣工项目的贴息资金,冲减财务费用;属补助资金的,作资本公积处理。
第六章
项目和资金监督
第十八条 市财政局会同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服务业办)对引导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
会(市服务业办)会同市财政局对引导资金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项目实施单位要按季度向市财政局和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服务业办)报送项目实施情况、资金使用情况和重大事项。
第十九条 引导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滞留、挤占、截留、挪用。对弄虚作假、截留、挪用等行为,市财政局将会同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服务业办)对当年计划进行调整,限期收回已拨付资金,并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规定处理;涉嫌犯罪的,移送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 引导资金补助、贴息项目,由申报部门进行中期评估和组织竣工验收,并将中期评估报告和竣工验收报告等上报市财政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服务业办)备案。市财政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服务业办)及时对重点项目进行检查总结,必要时可委托中介机构进行后评价。
第七章 附
则
为认真贯彻县委“科技兴县”战略,充实和完善科技特派员工作管理制度,加大科技特派员项目建设力度,整合我县各乡镇的农业技术力量,强化农村科技网络服务,创新农村工作新机制,特制定科技特派员考核细则。
一、检查考核的组织实施
对科技特派员的考核主要由县科技特派员工作领导小组牵头,科特办负责整理汇总,实行平时检查、年终考核,主要检查考核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责任制及下达的其他工作任务,并根据考核的结果和工作实绩评出等次,对工作成绩突出的科技特派员予以通报表彰奖励。
二、检查考核的形式
主要采取:
(一)听工作汇报。被考核人要写出详尽、全面的书面工作总结。
(二)检查核实各项量化指标的完成情况。
(三)深入到村、组、农户、基地进行实地调查、走访、察看,了解实情。
(四)听取派出单位、乡、村党委、政府的意见。
(五)将检查考评的最后结果进行通报,报送有关领导和部门。
三、检查考核的主要内容
(一)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50分)围绕我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和工业主导产业,结合茶叶、林竹、中药材、畜禽优势特色,在发展现代农业、绿色有机农业、生态农业中发挥科技服务作用;有针对性地引导农户进行科技生产。
每个科技特派员每年要办培训班8期以上(10分);建立1个高规格农业科技示范片(10分);发放技术资料500份以上,提供技术咨询服务150人次(10分);推广引进新品种1个以上(10分);新技术1个以上(10分)。
(二)考勤得分(15分)。
每个季度深入企业、农合组织、科技示范基地和村组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15次以上,根据本人写的工作日记和县科技局跟踪管理情况得分。
(三)撰写工作总结、提供工作信息情况(25分)。
撰写半年工作总结(5分);撰写全年工作总结(5分);每年向科技特派员工作办公室提供5条以上工作信息(15分)。
(四)“五个一”科技服务与示范情况(10分)。
有其中一项者得10分,没有不得分。“五个一”即帮助当地一个企业取得显著成效,建立一个科技示范基地或10个示范农户,组建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或技术协会,做大扶强一个农业特色产业,培训一批农民。
四、考核方式及程序
1、考核方式:科技特派员分为考核和任期绩效考核。年终考核和任期考核均以科特办、派出单位和服务乡镇共同考核。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根据考核结果,100分—90分为优秀(含90分);90分—75分为良好(含75分,不含90分);75分—60分为合格(含60分,不含75分);60分以下为不合格,优秀人员比例不超过30%。
2、考核程序
①、自我总结。认真总结派遣期间的思想和工作情况,实事求是地对所做工作进行自我评价,对科技特派员的选派和管理提出有关建议。
②服务乡镇评议。服务乡(镇)根据科技特派员在当地的工作业绩表现、群众反映等综合情况,对科技特派员提出评议意见。
③派出单位评价。派出单位根据科技特派员的工作成绩进行评价,并填写评价意见。
第一条 为加强科技计划课题经费国库支付管理工作,保障财政科技资金的安全,根据《中央单位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支付管理办法》等有关文件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科技部部门预算内的科技计划课题(或项目,以下统称为“课题”)经费的国库支付工作。
第三条 课题经费的支付程序主要包括:课题依托单位提供财务信息、科技部承担课题事务管理的机构(以下统一简称“课题管理机构”)编制课题经费支付申请书、科技部科技计划业务主管司(以下统一简称“业务主管司”)审核课题经费支付申请书,科技部条件财务司(以下统一简称“条件财务司”)根据审核无误的课题经费支付申请书办理国库支付手续。
第四条 课题依托单位报送财务信息。课题依托单位在编制课题预算申报材料时,应由本单位财务人员会同课题负责人填写《课题依托单位财务信息表》(见附件1),加盖财务部门负责人人名章、财务专用章、法定代表人名章和单位公章后,与预算申报材料一并报送课题管理机构。课题依托单位应对《课题依托单位财务信息表》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负责,不得提供虚假、错误或内容不明确的财务信息。
课题实施过程中,课题依托单位财务信息(主要包括单位名称、收款人全称、开户银行、银行账号等)发生变更的,应当及时向课题管理机构提出变更申请,重新填写《课题依托单位财务信息表》,按原渠道报送给课题管理机构。
第五条 课题依托单位提供银行账户信息的具体要求:
1.课题依托单位必须提供本单位日常资金往来使用的银行账户信息。银行账户信息中的收款人全称应与课题依托单位的单位名称一致,确有差异的,要做出情况说明,并加盖上级主管部门公章予以确认。
2.课题依托单位所提供的银行账号必须是完整有效的,开户银行名称必须填写完整,应有明显的地区信息。例如:XX银行XX省XX市XX支行XX分理处。
第六条 课题管理机构编制课题经费支付申请书。在课题预算下达后,课题管理机构根据科技计划整体工作安排和课题拨款进度,依据《课题依托单位财务信息表》中填写的有关信息,编制《XX科技计划课题经费支付申请书》(见附件2)。由业务部门经办人、负责人,财务部门经办人、负责人以及单位负责人签章确认并加盖单位公章后,将《XX科技计划课题经费支付申请书》(含电子文档)报送业务主管司审核。课题管理机构应保证报送资料的真实、完整。
《课题依托单位财务信息表》是课题管理机构填写《XX科技计划课题经费支付申请书》的重要依据。课题管理机构应对课题依托单位财务信息变动前后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类汇总,将其作为科技计划课题经费支付的重要档案进行长期妥善保存。
第七条 业务主管司审查课题经费支付申请书。业务主管司根据课题立项及预算文件等,审查课题管理机构报送的《XX科技计划课题经费支付申请书》,由经办人、处长和司长签章确认并加盖公章后,将《XX科技计划课题经费支付申请书》(含电子文档)报送条件财务司,申请办理国库支付手续。
第八条条件财务司支付课题经费。条件财务司在收到《XX科技计划课题经费支付申请书》后,应按照国库支付要求和内部经费支付管理规定,做进一步审核。对支付申请内容有异议的,可以责成主管业务司和课题管理机构进一步核实。审核无误后,统一办理课题经费的国库支付手续。课题经费支付业务截止日为每年12月15日,逾期将不予办理。
条件财务司应积极协调财政部国库司、国库支付代理银行,确保课题经费及时支付到课题依托单位。
第九条 核对确认课题经费。条件财务司在收到国库代理银行送交的入账通知书后,应在科技部网站适时公告相关支付信息,及时将课题经费支付结果反馈给课题管理机构和业务主管司。课题依托单位在收到课题经费和相应预算文件后,应及时向课题管理机构核对确认,并于下一年度一月底之前完成课题经费的`对账确认工作。
第十条 课题经费发生退款,重新办理支付的有关要求。对于国库代理银行退回的课题经费,条件财务司应及时与业务主管司和课题管理机构取得联系,查明原因,按照上述支付程序,重新办理国库支付相关手续。
第十一条 课题依托单位、课题管理机构、业务主管司和条件财务司应高度重视课题经费国库支付工作,严格执行上述规定,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约和责任追究机制,保障课题经费支付安全。
课题依托单位未能及时提供完整有效的财务信息或办理财务信息变更手续,造成课题经费滞留的,由此产生的后果由课题依托单位承担。科技部将视具体情况对其给予警告并暂缓支付课题经费。
课题依托单位故意提供虚假错误财务信息,恶意转移课题经费的,科技部将在一定时限内取消该单位课题申报资格,并建议有关部门给予课题依托单位相关人员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第十二条 科技专项工作经费的国库支付工作参照本办法执行。
知目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1-01-07
浙财教〔2010〕382号
各市、县(市、区)财政局、科技局(宁波不发),省级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省级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项目经费管理,规范经费使用,提高使用绩效,根据财政部、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关于印发〈民口科技重大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教〔2009〕218号)和省财政厅、省科技厅《关于印发〈浙江省省级科技项目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等有关规定,特制订《浙江省省级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项目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如有问题,请及时反馈省财政厅和省科技厅。
附件:浙江省省级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项目经费管理暂行办法
浙江省财政厅 浙江省科技厅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附件:
浙江省省级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项目
经费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省级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项目经费的管理,规范经费使用,提高使用绩效,根据财政部、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关于印发〈民口科技重大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教〔2009〕218号)和省财政厅、省科技厅《关于印发〈浙江省省级科技项目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浙财教字〔2002〕20号)等有关规定,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由省财政安排的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项目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本办法所指科技经费主要是指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等研究机构或经济主体在我省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开展市场机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和应用基础性研究、公益性研究和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所获得的省级项目支持经费。包括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技专项、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软科学研究、钱江人才等专项资金安排的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项目。创新团队、重大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运用省级财政资金实施的研发和成果转化项目,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 省级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项目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原则:
(一)集中财力,突出重点。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项目经费主要用于反映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需求、对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能够明显提高我省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活动的支持。
(二)分类支持,多元投入。根据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的特点和规律,省级科技项目经费分类采用分期拨款、事后补助、贷款贴息等资助方式。积极探索实践风险投资、偿还性资助等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带动社会资金参与科技项目的实施。
(三)科学安排,合理配置。按照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项目的目标和任务,科学合理地编制和安排预算。突出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突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
(四)单独核算,专款专用。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项目经费应当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专账核算,确保专款专用。专项经费管理和使用要建立面向结果的追踪问效机制。第四条 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项目经费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省级预算单位科技项目经费由省财政核定后直接拨付,非省级预算单位科技项目经费由省财政核定至省科技行政部门,再由省科技行政部门按照国库集中支付相关规定拨付。需实行政府采购的项目经费按省级政府采购资金拨付程序办理。
第二章分期拨款及开支范围
第五条 对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承担的,处于研发阶段,实施不能直接取得经济效益的项目,一般以分期拨款方式予以支持,在项目立项后拨付补助总经费的60%,通过中期检查后再拨付40%。补助资金低于30万元(含30万元)的,可视项目实际情况实行一次性补助。
第六条 分期拨款项目经费包括在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与研究开发活动相关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
第七条 直接费用是指在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与研究开发活动直接相关的、由专项补助经费支付的各种费用,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合作协作研究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等。
(一)设备费:是指项目研究过程中购置或试制专用仪器设备,对现有仪器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以及租赁和使用外单位仪器设备而发生的费用。
(二)材料费:是指项目研究过程中消耗的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等低值易耗品的采购及运输、装卸、整理等费用。
(三)测试化验加工费:是指项目研究过程中支付给外单位(包括项目承担单位内部独立经济核算单位)的检验、测试、化验及加工等费用。
(四)燃料动力费:是指项目研究过程中相关大型仪器设备、专用科学装置等运行发生的可以单独计量的水、电、气、燃料消耗费用等。
(五)差旅费:是指项目研究过程中开展科学实验(试验)、科学考察、业务调研、学术交流等所发生的外埠差旅费、交通费用等。差旅费的开支标准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六)会议费:是指项目研究过程中为组织开展学术研讨、咨询等活动发生的会议费用。项目承担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严格控制会议规模、会议数量、会期和会议开支标准。
(七)合作协作研究与交流费:是指项目研究过程中支付给国际、国内合作协作科研机构的费用。项目研究人员出国及外国专家来华工作的费用。国际合作与交流费由项目承担单位统一管理,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外事经费管理的有关规定。
(八)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是指项目研究过程中,需要支付的出版费、资料费、专用软件购买费、文献检索费、专业通信费、专利申请和购买(许可)及其他知识产权事务等费用。
(九)劳务费:是指项目研究过程中支付给直接参加项目研究人员中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相关人员和临时聘用人员等劳务性费用。项目承担单位聘用的参与项目研究任务的优秀高校毕业生在聘用期内所需的劳务性费用,可以在劳务费中列支。
(十)专家咨询费:是指项目研究过程中支付给临时聘请的咨询专家的费用。专家咨询费不得支付给参与项目管理的工作人员。
以会议形式组织的咨询,专家咨询费的开支参照以下标准执行:具有或相当于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第1、2天为500-800元/人天,第3天及以后为300-400元/人天;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第1、2天为300-500元/人天,第3天及以后为200-300元/人天。以通信形式组织的咨询,专家咨询费的开支参照以下标准执行:具有或相当于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60-100元/人次、其他专业技术人员40-80元/人次。
第八条 间接费用是指在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无法在直接费用中列支的相关费用,包括管理费用和用于科研人员的激励费用。间接费用一般不超过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的16%。其中用于科研人员激励的相关支出一般不超过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的8%。
管理费用主要包括承担单位为项目实施提供现有仪器设备和房屋,日常水电气暖消耗和其他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参照国家有关科技项目经费管理办法,按分段超额累退比例法核定,按实列支。核定比例如下:
项目财政补助经费预算在100万元及以下的部分按照8%的比例核定; 超过100万元至500万元的部分按照5%的比例核定; 超过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部分按照2%的比例核定; 超过1000万元的部分按照1%的比例核定。
项目管理费实行总额控制,由项目承担单位管理和使用,不得以提代支。
用于科研人员的激励费用,应当在对科研人员进行绩效考核的基础上,结合科研实绩,由所在单位根据国家和我省津补贴有关规定统筹安排。
第九条 在项目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过程中发生的除上述费用之外的其他支出,应当在预算申请时单独列示,单独核定。
第十条 申请分期拨款的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在项目立项前分期编制经费预算。编制要求是:
(一)应当根据项目研究的合理需要,坚持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原则。
(二)完整编制经费来源预算与经费支出预算。经费来源预算除申请专项财政经费外,有自筹经费来源的,应当提供出资证明及其他相关财务资料。经费支出预算应当对各项支出的主要用途和测算理由等进行详细说明。
(三)有多个单位共同承担一个项目的,应当由项目负责人协调其他承担或参加单位共同编制预算。
(四)编制项目预算时,应当同时申明项目承担单位的现有组织实施条件和资源,以及从单位外部可能获得的共享服务。同时应当针对项目实施预期形成的科技资源和成果,提出社会共享的方案。
第十一条 按照《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经费预算评审办法(试行)》规定,由省财政厅和省科技厅共同组织专家对申请财政补助50万元(含)以上的项目进行预算评审,出具项目预算审核报告。
省级财政部门、科技行政部门根据预算审核报告和项目公益性程度,核定每个项目的财政补助经费。
第十二条 省科技厅根据我省急需实施项目的需要,必要时可以简化经费预算评审程序,但经费预算须报省财政厅确认。
第三章事后补助和贷款贴息
第十三条对由企业为主承担的,预期能取得直接经济效益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原则上以事后补助方式予以支持。尚无实力自筹资金投入成果转化活动的初创期和成长期科技型中小企业承担的项目、企业牵头承担的会商项目和支持重点块状经济转型升级项目可采取分期拨款的支持方式。
企业先行利用自有资金投入成果转化产业化活动、并符合省科技创新导向和立项要求的,视企业创新成果情况,省财政科技资金按不高于企业自行研发投入的15%予以一次性补助。事后补助资金允许全额核销企业当年研究开发费支出,或用于后续项目的研究开发。第十四条 事后补助项目应当在项目完成后,编制项目经费决算书,报告企业研发投入和创新成果情况。
企业研发投入是指企业在该项目执行期内发生的用于研究开发的各项费用。编制决算时可参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研究开发费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税发〔2008〕116号)规定的企业研发投入范围执行。企业创新成果是指企业开展成果转化产业化活动即项目实施的效果。
第十五条 由省科技厅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自行申报的研发投入进行审计,并结合项目验收,组织财务专家和技术专家,对企业申报的研发投入进行审核。省财政厅与省科技厅根据专业机构和专家出具的审核报告,核定每个项目的财政补助经费。
第十六条 对由企业为主承担的,利用银行贷款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项目,主要采取贷款贴息的方式给予支持。贷款贴息补助一般按不高于项目实施期实际发生利息的50%,贴息时间不超过3年。贷款贴息补助允许企业弥补已经支付给银行的贷款利息,直接冲转财务费用。
第十七条 贷款贴息项目由企业在项目实施完成后,根据项目实施期与银行签订的科技专项贷款合同、银行实际贷款额和利息支付凭证,提出贷款项目贴息补助申请。
由省科技厅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自行申报的贷款和利息支付情况进行审计,并结合项目验收,组织财务专家和技术专家,对项目实施相关的利息支出进行审核。由省财政厅和省科技厅根据专业机构和专家出具的审核报告,核定财政补助经费。
第十八条 积极探索与风险投资、科技担保等相结合的资助方式,引导社会资金进入科技领域。
第四章 支出管理
第十九条 项目立项实施后,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对项目经费支出单独列账,单独核算。在项目经费财务审计中,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对此进行重点审查和明示。对未进行单独建账、独立核算的分期拨款项目,给予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负责人不良科研信用记录;未进行单独建账、独立核算的事后补助和贷款贴息项目,一般不予核定财政补助资金。第二十条 科技项目经费必须专款专用。分期拨款经费的开支范围应当按照本办法第七条和第八条规定执行,不得超范围使用,也不得将经费用于与项目实施无关的支出。与项目研究活动相关的必要支出,也要勤俭节约,严格执行有关的开支标准。
第二十一条 各项目承担单位应当严格按照经批准的项目预算和合同约定支出相关费用。分期拨款项目一般在实施过程中不作调整。
由于项目研究目标、重大技术路线或主要研究内容调整以及不可抗力造成意外损失等原因,对项目经费预算造成较大影响的,可以允许调整。调整幅度超过10%的,应当按原程序上报省科厅批准后执行;调整幅度不足10%的,需在项目结题报告中详细说明调整理由,并在项目验收时予以确认。事后补助和贷款贴息项目自有资金投入预算可自行调整。第二十二条 项目结束后,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在3个月内对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财务决算。尚未实行国库支付的项目承担单位,结余经费可以留存单位用于补助科研发展支出,由项目承担单位根据科研活动需要进行统一管理和使用,但不得用于与科研创新活动无关的支出。
第二十三条 由于技术路线选择失误、产业政策变化、项目主要负责人调离和其他不可抗力等客观原因造成项目实施失败或不能继续实施的,或由于技术迅速发展造成项目继续实施无意义或意义不大的,可以及时中止实施,剩余资金按原渠道退回。
由于违反财经纪律、违规使用财政资金情节严重,被勒令中止实施的项目,全额追回财政补助资金。
第二十四条 承诺提供配套资金和自筹资金的项目,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履行合同的约定,各有关单位应当及时足额提供配套资金,落实自筹资金,以保障项目正常实施。配套资金和自筹资金应当与财政补助资金一并纳入项目预算,统一管理、核算和审计。配套资金、自筹资金一般以货币资金形式投入。
第二十五条 建立与会计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相适应的科技项目立项制度。由科技行政部门提前收集项目源并进行立项审核进入项目库,提前进行项目储备,在人代会和财政部门批复预算后尽早组织预算执行和项目实施。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应当以为单位,分期预算。实施期较长的项目,需编制滚动预算分年实施。鼓励项目立项后,利用自有资金、配套资金先行启动实施,次年安排拨款的方式,提高财政补助资金的使用绩效。第二十六条 项目形成的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归属,有合同约定的,按合同约定执行,没有合同约定的,按现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行政事业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形成的固定资产属国有资产,一般由项目承担单位进行使用和管理,在保障单位合法权益的基础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放共享,提高使用效率,必要时政府可进行调配。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使用财政资金形成的固定资产,按照《企业财务通则》等相关规章制度执行。
第五章 监督与检查
第二十七条 实行项目验收财务审计制度。补助总额在50万元(含)以上的,由省科技厅委托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总额在20万元(含)以上,项目承担单位有内审机构的,可以由内审机构进行审计,没有内审机构的,由省科技厅委托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总额在20万元以下的,应当由项目承担单位财务部门编制决算书。
第二十八条 建立经费使用监督检查制度。各级财政部门、科技行政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本地和本部门所归口的省级科技项目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意见,以保证科技项目经费使用的合规性。
第二十九条 项目执行过程中,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负责人应当在项目中期评估自查时,对照科技项目合同约定如实报告项目研究经费的使用和结余情况。
分期拨款项目首期经费使用未超过80%的,后期经费暂缓拨款。如存在经费违规使用问题或结余资金较大的,省科技厅可根据中期检查或评估结果,调减项目经费预算。第三十条 建立经费绩效考评与追踪问效制度。省财政厅和省科技厅对项目责任人和项目依托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和绩效考评。考评结果作为以后立项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一条 建立经费使用监督约束机制。项目承担单位应做到审批手续完备,账目清楚,内容真实,核算准确,确保资金的规范和合理使用。
第三十二条 建立科技项目信用管理制度。由省科技厅按照《浙江省科技计划信用管理和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建立科研诚信数据库,从项目申报、评审、实施到结题验收全过程,对项目执行者、评价者和管理者实行信用管理。对于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挤占项目经费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按照有关规定,视情节轻重,对项目责任人和项目承担单位,给予通报批评、停止拨款、追回经费、终止项目、取消项目资助资格等处理,项目负责人在两年内不得申报省级和国家科技计划项目。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后1个月起实施。以往有关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按本办法执行。此前已签订合同或省财政厅已下文补助经费的省级科技项目仍按原有办法、规定执行。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仅适用于由省财政科技专项经费支持的省级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项目。国家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按国家相关管理办法执行。市、县(市、区)科技项目经费的管理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2005年4月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辽宁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提高项目管理效率,保证项目管理的公开、公正和科学。依据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相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省科技计划项目(简称项目)是指按照省科技发展战略和规划的要求,通过省科技计划予以支持,由具备一定条件的单位和个人承担的,在规定期限内,按照明确方向和目标进行的科研、开发、产业化等各类科技活动。第三条 项目按类别主要分为:应用基础研究、科技攻关、科技产业化、科技环境与能力建设四个方面。按照重要性程度可分为:重大专项、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等层次。
第四条 本办法主要适用于省本级财政支持的各类项目的立项、管理、结题等项目管理工作。
第二章 项目的立项
第五条 项目立项一般包括申请受理、评审论证、审批、签约四个程序。
第六条 省科技主管部门依据全省科技发展战略和规划,通过会议和网上公告等形式发布《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明确各类项目支持范围和重点。规定项目的申报方式、时限、渠道等。
第七条 积极推行项目招投标制,对符合项目招投标条件的,应当依据《科技项目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中的相关规定进行。
第八条 项目的申请单位和个人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符合项目对申请者的主体资格(包括法人性质,经济性质等)要求;
2.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和技术优势;
3.具有完成项目必备的人才条件和技术手段;
4.具备有与项目相关的研究经历和积累;
5.具有完成项目所需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
6.具有完成项目的良好信誉度。
第九条 申请项目应提供以下材料:
1.项目申请表;
2.项目可行性报告;
3.项目基本信息表和专项信息表;
4.受理部门要求提供的相关材料。
第十条 省科技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有关机构对申请项目进行初审。符合条件并通过初审的项目,由省科技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或委托相关机构组织专家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项目立项的评审或论证;形成评审和论证意见。
第十一条 省科技主管部门,在评审或论证的基础上按综合平衡择优支持的原则,对项目进行审定,并依据项目大小、重要程度确定拨款额度。
第十二条 科技计划由省科技主管部门会同省财政部门联合下达。列入省科技计划的项目,省科技主管部门通过项目合同书或任务书的形式确定项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并按有关规定履行各项手续。
第三章 项目的实施管理
第十三条 由省科技主管部门、项目组织实施管理机构(即项目推荐部门)和项目承担单位对项目实行分级管理。
第十四条 省科技主管部门负责综合组织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1.确定项目组织实施管理机构;
2.审查项目执行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报告;
3.会同财政部门组织或委托其他机构对项目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或评价,实施全过程跟踪管理,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点问题;
4.根据需要和按照有关规定,对项目的目标、任务、进度、经费、承担单位等进行调整。
第十五条 项目组织实施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
1.做好项目的组织实施管理工作,督促、检查计划执行情况,定期汇总并提交项目执行情况表和财务决算表;
2.协助省科技主管部门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
3.督促项目承担单位及时做好结题工作;
4.做好实施项目的统计调查、材料归档及其它有关工作。
第十六条 项目承担单位的主要职责是:
1.按时完成合同书或任务书约定的各项任务;
2.真实填报项目执行情况表、统计调查表和财务预、决算报表;
3.接受省科技主管部门和项目组织实施管理机构对项目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4.接受并配合省科技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有关机构对项目进行中期检查或评估;
5.及时报告项目执行中出现的重大事项,提出解决办法;
6.提交项目结题所需的文件资料;
7.严格遵守科技保密有关规定。
第十七条 项目经费由省财政拨款、项目推荐部门和项目承担单位筹集资金构成。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支持项目实施。省财政科技拨款的使用,要严格按有关规定执行,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截留、挪用。
第四章 项目的结题
第十八条 项目的结题工作由省科技主管部门或委托项目组织实施管理机构组织进行。
第十九条 项目结题可采用鉴定或验收、中止或撤销等方式。
第二十条 项目鉴定按国家科技成果鉴定办法办理。
第二十一条 项目验收应以批准的项目合同书或任务书为基本依据,对项目是否完成合同书或任务书约定的内容和目标、应用效果和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经费使用的合理性等作出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第二十二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在约定的项目完成时限到期后,应提交项目验收申请表和有关验收材料,经项目组织实施管理机构审核后报送省科技主管部门审批。
第二十三条 项目承担单位申请验收,应提供以下材料:
1.项目合同书或任务书;
2.项目验收申请表;
3.项目工作总结(包括立项背景、实施过程、完成情况、存在问题、经验教训等);
4.项目技术报告(包括所获成果、专利、研制样机、样品、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等);
5.有关产品测试报告或检测报告及用户报告;
6.项目经费的总决算表。
第二十四条 项目验收时,应组织项目验收小组。验收小组由熟悉专业技术、经济和管理等方面专家组成,专家人数不得少于5人。验收小组应认真审查项目验收材料,必要时,应进行现场考察,收集听取相关方面的意见,核实或复测相关数据,独立负责地形成验收意见。
第二十五条 被验收项目存在下列情况之一者,不能通过验收:
1.未完成合同或任务书的主要任务;
2.提供的验收材料不真实;
3.超过合同或任务书规定期限半年以上未完成任务,且事先未作说明;
4.经费使用不符合有关规定。
第二十六条 未通过验收的项目,承担单位经整改完善,可在半年内再次提出验收申请。如再次未通过验收,项目主要负责人三年内不得再申请项目。
第二十七条 项目中止:由于不可抗拒因素、市场变化等原因而使得项目无法或无必要继续进行,由承担单位提出中止申请,经项目组织实施管理机构审核后报送省科技主管部门审批。
第二十八条 项目撤销:由于立题不当、技术骨干变动、管理不善等原因而使得项目无法或无必要继续进行,或者项目下达后未实施,省科技主管部门商项目组织实施管理机构后作出撤销项目的决定。
第二十九条 项目产生的科技成果,应当按照科学技术保密、知识产权保护等有关规定办理。
第五章 附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新时期科协工作的意见》精神,加强学会科技服务站建设,促进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农村、医院、专业镇聚集,提高基层的创新能力和学会科技服务能力,根据《省科协关于学会建立科技服务站工作的意见》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学会科技服务站是指省、市级学会建立在企业、专业镇、农村、社区、医院及基层科协,以科研成果推广、科技攻关、标准制定、成果鉴定、技术培训和产学研联盟等科技服务,会员联络、服务、发展等为主要任务,辐射一定区域范围,并经省、市科协备案、监制授牌的科技服务平台。
第三条 学会科技服务站按层级分为两种形式:省级学会(单独或省市级学会联合建立)科技服务站、市级学会科技服务站。
第二章 建站标准
第四条 所有学会科技服务站必须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对外悬挂统一制作的学会科技服务站牌匾;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设有专线电话。
第五条
有固定的工作团队。
学会有专人负责站点的全面管理,制订长期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有计划有步骤推进站点工作;有专职或兼职的站长1名,负责站点的日常管理工作,完成各项任务。配备不少于1名专职和2名兼职工作人员。站长可由学会或依托单位派出;有不少于10人的学会专家组成的专家团,负责对站点提供各种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
第六条 有规范的站点管理制度。1.签定学会与依托单位合作共建站点协议,明确双方权利责任。建立站点目标责任制。采取站长负责制,全面负责站点的管理和运行,负责站点各项任务、经济和社会责任等。
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岗位人员及其任务、责任等。
建立站点各项工作制度。包括制定工作台帐制度、热线工作制度、专家团队管理制度、项目流程管理制度等。
2.有相对固定的服务项目。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需求,以服务效益为目标,积极开拓科技服务项目。
3.有一定的日常管理经费,能保证学会科技服务站工作的正常开展;有经常性的服务收入。
第三章 站点设立及管理
第九条
站点实行分级管理。各级学会是其站点的主管单位,负责站点的设立、管理和运行;各级科协分别是各级站点的监管和指导单位;省级科协负责宏观管理和指导,并对省级学会建立的站点实行具体指导和监管;市级科协负责本级学会、省级学会站点属地备案和具体指导。
第十条
站点设立实行申报、审核、属地备案、挂牌。申报。省级(单独或省市级学会联合建立)站点和市级站点的设立须向相应省或市科协申报,报送相应的《学会建立科技服务站备案表》、科技服务站管理制度等相关材料一式2份;
审核。各级科协学会工作部门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查和核准,并给予编号登记;
属地备案。省级(单独或省市级学会联合建立)站点核准后,该站点备案表加盖省科协公章后与相关材料发送站点所在市级科协学会部门; 挂牌。站点牌匾统一格式和样式,保证站点名称的唯一性和形象的一致性。一般为学会的名称+(依托单位标准化简称或所在地名称)+科技服务站,也可在学会名称后面再增加专业委员会的名称。如省食品学会(咀香园)科技服务站、省老科协(清新)科技服务站。
由核准站点的科协统一制作牌匾,并适时举行学会科技服务站挂牌仪式。
第十一条 站点每年4月前向核准及备案单位报送当年的工作计划和上一年度的工作总结。
第十二条 省市科协和学会要把学会科技服务站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列入工作考核体系。省科协每年对学会科技服务站工作进行检查指导,总结经验,宣传推广。市科协每年要定期召开学会科技服务站相关会议,加强沟通协调,交流工作经验,研究解决各种问题,形成长效服务机制。
第四章 经费保障
第十三条 省市科协应在本级事业经费预算中列支或以项目申报方式给予站点经费资助,或向本级政府申请专项经费,站点启动经费由核准及备案科协给予适当资助。
第十四条 学会科技服务站日常管理经费一般由签订合作协议的依托单位和站点开展有偿服务项目所得提供。
第十五条 站点按照有偿服务原则,组织专家为基层单位开展科技攻关、新产品研发、项目申报、专利申请等科技服务项目,获取相应的报酬和经费支持,创造服务收入。学会派出专家的劳务费、差旅费、食宿费等,原则上由被服务单位提供。
第五章 检查评估 第十六条
备案单位每两年对学会科技服务站工作进行一次检查评估,评估采取“材料审查、实地考量、座谈了解和会议评估”等方式进行。评估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评估为优秀的,备案单位将给予通报表彰;评估为合格的,保留其站点称号;评估为基本合格的,备案单位给予站点1年(从公布评估结果之日起)整改期限,整改期内经备案单位复查仍达不到合格的,将确定为不合格等次;评估为不合格的,备案单位对站点予以摘牌。
第六章 表彰奖励
第十七条 对开展创建学会科技服务站工作成绩突出的省级学会、地市科协、学会科技服务站站点,省科协予以表彰,两年一次,以“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适当经费支持。
创建学会科技服务站的先进省级学会的基本条件:
(一)学会领导重视,有建站的总体思路和整体规划;
(二)积极联合地市科协做好建站工作,形成上下联动、合作共建、共同管理的运行机制;
(三)建立健全站点管理制度,保证各站点管理规范,运行正常有序;
(四)有一定的建站数量,组织各站点开展各类科技服务活动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创建学会科技服务站的先进地市科协的基本条件:
(一)科协领导重视,有建站的总体思路和整体规划;
(二)积极配合、主动协调省级学会创建站点,形成上下联动、合作共建、共同管理的运行机制;
(三)协助建立健全站点管理制度,保证各站点管理规范,运行正常有序;
(四)组织发动市级学会创建科技服务站并取得一定成效;
(五)有一定的建站数量,组织各站点开展各类科技服务活动并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省级学会科技服务站优秀站点的基本条件:
(一)学会领导重视,服务站工作人员相对固定并且认真负责;
(二)有较健全的站点管理制度,管理规范,运行正常有序;
(三)积极开展各类科技服务活动;
(四)有创新的工作思路,并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七章 撤销和退出机制
第十八条 学会科技服务站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予以撤销其站点名号并摘牌:
(一)有违法乱纪行为的;
(二)提交备案材料时,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情节严重的;
(三)超出学会章程规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进行活动的;
(四)被评估为不合格等次的;
(五)不接受省科协、地级以上市科协的监督管理和组织协调。
第十九条 学会科技服务站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按退出处理,学会科技服务站牌匾应送回备案单位:
(一)依托单位主动提出退出申请并征得学会的同意后,由学会向核准单位申请退出的;
(二)学会与依托单位协商一致后,主动向核准单位提出退出申请的。
第八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促进金融与科技结合,营造良好的区域投融资环境,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简称科技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设立重庆市科技投融资专项补助资金,并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补助资金每年从市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中安排,并实行总量控制。
第三条 补助方式:投资风险补助、投资保障补助、科技贷款补助、科技担保补助。
第二章 补助对象及条件
第四条 补助对象为创业投资企业、创业投资管理企业、具有投资功能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上述三类机构统称创投机构)、银行、科技担保机构和科技企业。
第五条 申请补助的创业投资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在重庆市依法设立且在市级主管部门备案;
(二)注册资本或认缴资本人民币1亿元(含)以上,投资者以货币形式出资;
(三)有至少3名具备2年以上创投经验的专职管理人员;
(四)具有严格合理的投资决策程序和风险控制机制,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财经法律、法规;
(五)投资于重庆区域内的科技企业;
(六)不投资于流动性证券、期货、房地产业以及国家政策限制类行业。
第六条 申请补助的创业投资管理企业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在重庆市依法设立;
(二)注册资本人民币100万元以上;
(三)管理的投资基金人民币1亿元以上;
(四)有至少3名具备2年以上创投经验的专职管理人员;
(五)具有严格合理的投资决策程序和风险控制机制,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财经法律、法规。
第七条 申请补助的具有投资功能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在重庆市依法设立;
(二)有至少3名具备2年以上创投经验的专职管理人员;
(三)正在辅导的科技企业不低于20家(以签订《服务协议》为准);
(四)能够向科技企业提供固定的经营场地;
(五)对科技企业的累计投资人民币500万元以上;
(六)具有严格合理的投资决策程序和风险控制机制,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财经法律、法规。
第八条 申请补助的银行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已设立为科技企业服务的专营机构及具备完善的管理制度;
(二)为科技企业以股权、专利权、商标等无形资产质押提供融资;
(三)有规范的业务流程、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体系,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财经法律、法规。
第九条 申请补助的科技担保机构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在重庆市依法设立,主要从事科技企业信用担保业务的政策性担保机构;
(二)注册资本人民币1亿元(含)以上,有5名以上专业人员;
(三)有规范的业务流程、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体系,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财经法律、法规。
第十条 本办法所称的科技企业是指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研发、生产和服务的初创期科技企业。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在重庆市区域内依法设立;
(二)职工人数在300人以下,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在30%(含)以上,直接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比例在10%以上;
(三)年销售额人民币3000万元以下,净资产人民币2000万元以下,每年用于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经费占销售额的5%以上。
第三章 补助方式及标准
第十一条 投资风险补助。
(一)投资风险补助是指对创投机构投资风险的补助。
(二)创投机构在向科技企业完成股权投资后,可申请投资风险补助。对同一科技企业进行多次股权投资时,仅第一笔投资可申请投资风险补助。投资风险补助不超过实际投资额的5%,单笔投资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人民币200万元。
第十二条 投资保障补助。
(一)投资保障补助是指对科技企业经创投机构辅导(简称辅导企业)并获得创投机构投资后予以的资助。
(二)创投机构应当与辅导企业签订《投资意向书》,并出具《辅导承诺书》,明确以下事项:
创投机构向辅导企业提供投资辅导服务的主要内容;辅导期一般为1年,最长不超过2年;辅导完成后,辅导企业应达到符合创投机构投资的条件和标准;创投机构与辅导企业双方违约责任追究的条款。
符合上述规定的,辅导期结束,实施投资后,创投机构与辅导企业共同申请,给予辅导企业最高不超过人民币50万元的补助。
第十三条 科技贷款补助。
(一)科技贷款补助是指对科技企业及科研院所获得银行专项科技贷款后的利息补助和对银行专项风险准备金的补充。
(二)利息补助最高不超过同期人民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的50%,同一科技企业的补助累计三年不超过人民币100万元;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最高不超过70%,同一科技企业的补助三年最高不超过人民币150万元。已获其它贴息补助的项目,不得申报科技贷款补助。
(三)银行专项风险准备金的补充,按银行当年新增一年期(含一年期)以上科技贷款金额给予不超过1%的补助;接受科技企业以知识产权出质直接抵押贷款的银行给予贷款金额不超过2%的补助。每家银行每年补助总额不超过人民币100万元。
第十四条 科技担保补助。
(一)科技担保补助是指对科技企业担保费补助和对科技担保机构的风险准备金补充。
(二)科技企业通过科技担保机构获得银行科技贷款所支付的担保费,每笔申请不超过担保费50%的补助,同一科技企业的补助连续三年累计不超过人民币50万元。已获其它担保费补助的项目,不得重复申报。
(三)科技担保机构风险准备金补充按当年新增担保余额的1%以内给予补助,原则上每年每家科技担保机构不超过人民币100万元。
第四章 管理与监督
第十五条 市财政局、市科委负责制订项目评审规程;聘请专家组成项目评审委员会;审定补助金额;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评价工作。
第十六条 对不按规定管理和使用补助资金的单位,市科委、市财政局予以通报批评、停拨、追缴经费处理。情节严重的取消该单位三年内申报市级科技项目。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重庆市科技贷款贴息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渝财教〔2006〕128号)和《重庆市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贴息暂行办法》(渝科委发〔2009〕104号)同时作废。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8号)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精神,结合自贸区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清单(第一批)和组织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的通知》(津自贸办﹝2015﹞1号)的要求,为支持天津自贸区和自创区建设,进一步盘活优势科技资源,降低企业创新投入成本,增强创新氛围,激发创新活力,我市决定实施科技创新券(以下简称创新券)制度。为切实加强创新券管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创新券是由政府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免费发放的权益凭证,用于资助企业向科研院所、高校及科技服务机构购买服务。创新券兑付资金的来源为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需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遵循诚实申请、公正受理、择优支持、专款专用、据实列支的管理和使用原则。
第二章 组织方式
第三条
市科委负责创新券的政策制定、监督和管理,研究确定实施过程中有关重大事项。
第四条 第五条 市财政局负责创新券兑付资金的拨付。
各区县科委负责组织各自区域内创新券申
请、初审和推荐。
第六条
市科委依托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网(以下称科服网)建设天津市科技创新券管理平台(以下称管理平台),组织创新券的申请、发放和兑现,以及与之相关的信息查询、信息备案、信息发布和各项管理工作。
第七条
本市经认定的国家级、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机构须登录管理平台注册,提交资质证明材料和服务清单,申请成为创新券服务机构。市科委委托第三方机构对申请的机构和服务产品信息进行审核,服务机构名录经确认后,统一对外发布。
第三章 支持对象
第八条
申请创新券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需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在天津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二十一园”范围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2.在职正式员工不多于100人,主营业务收入1000万元以下,注册资金不高于2000万元,管理规范、财务制度健全,无不良信用记录;
3.与提供科技服务的机构间无任何隶属、共建、产权纽带等关联关系。
第九条
符合本办法资助范围的服务产品,由创新券服务机构通过科服网在线发布,显示“创新券”标识,企业购买带有“创新券”标识的产品时可选择是否申请创新券支持。第十条
创新券可用于企业向服务机构购买与其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直接相关的以下服务。
1.委托开发、合作研发等研发设计服务;
2.样品测试、新产品检验、产品性能测试等检测认证服务。按照法律法规或者强制性标准要求必须开展的强制检测和法定检测等非科技创新活动,不纳入资助范围;
3.购买新技术、新产品;
4.竞争情报分析、技术解决方案、知识产权、创新战略等科技信息服务和专业咨询服务。
第四章 创新券的形式
第十一条
创新券采取电子券形式,实行实名登记备案制,每张券均有唯一的备案编号,有效期1年,不得买卖、转让,不重复使用,申请者需在有效期内按申请计划使用。有效期内未登记使用的创新券,逾期自动作废。
第十二条
创新券采取事前申请、事后补助的方式,每个申请周期(一般为当年7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内,每个申请者可多次申请,每次申请补贴的最低额度5000元,本周期内最高补贴额度累计不超过5万元。具体补贴金额依据符合补贴要求的业务合同金额,按50%的比例核定。
第五章 申请与发放
第十三条
市科委通过管理平台发布创新券申请通知,区县科委组织企业进行申请,符合条件的申请者也可主动联系所在区县科委提出申请。
第十四条
企业通过科服网购买带有创新券标识的服务产品,经与服务机构达成购买意向并生成服务订单后,可选择进入创新券申请程序。申请者需在线填写《科技创新券申请信息表》,扫描上传组织机构代码证副本。已通过科服网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及年检、提交过组织机构代码证等证明文件的,可不再重复提交。此外,企业可提交其他有利于申请创新券的证明材料。
第十五条
区县科委对企业申请材料及证明材料进行评审,确定发放创新券的企业名单与资助金额,报市科委审批。经审核后确定最终资助名单,向企业发放创新券。
第六章 使用及兑现
第十六条
企业通过科服网向服务机构购买创新券产品时,需在签订合同中列明创新券使用信息(包括实名持有者、备案编号、使用金额)。完成约定服务内容后,企业登录管理系统做出服务反馈评价,扫描上传服务合同、服务发票,完成服务合同与创新券的在线绑定。
第十七条
当年7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之间使用并完成绑定(以发票开具日期为准)的创新券可在本申请兑现。在此期间未使用、或未完成绑定的创新券可顺延至下一申请兑现。
第十八条
市科委于每年7月启动创新券兑现流程,兑现期内,企业可提交购买服务的相关证明材料申请兑现。市科委委托独立第三方机构组织专家评审,评审结果报市科委主任办公会审核,经公示后形成兑现名单。
若合同实际发生金额与原申请金额发生变化,低于原申请金额的,按合同实际发生金额重新核定创新券兑现额度;高于原申请金额的,按原申请额核定兑现额度。第十九条
市财政局根据市科委确定的补贴对象和金额拨付补贴资金。
第二十条
企业申请兑现创新券时,若下列材料存在则需同时提供,并加盖公章。
1.服务合同、发票;
2.服务结果证明(如检测结果、技术解决方案等材料、报表);
3.可同时提交项目实施情况总结及其他创新成果证明,如专利、著作权、新产品、新工艺、样机证明材料等有利于证明自身工作效率及服务能力等的文件。
第七章 监督与管理
第二十一条 市科委、市财政局每年对创新券工作情况进行评价,用于指导下一创新券工作,对创新券发放规模、额度及重点支持方向等进行调整,对区县科委、服务机构的绩效进行评价。有关创新券申请、发放、兑现的相关事项变动,将统一由管理平台发布通告。第二十二条
市科委、市财政局定期或不定期对创新券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必要时可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审计或评估。对创新券申请兑现材料不实,恶意串通、骗取财政资金的,依法追回创新券及已兑现资金。相关单位列入永久黑名单,不得再次申请使用创新券。
第二十三条
服务机构对使用创新券购买的相应服务产品,须严格按照合同提供符合标准的服务,并在企业申请兑现创新券时提供必要支持;企业对服务机构的服务效果须给予客观真实的反馈评价。对擅自降低服务标准、拒不配合企业申报和兑现者,经查实将撤销其作为服务机构的资格;对提供不实反馈评价信息的企业,经查实将取消其申请创新券的资格,列入永久黑名单。
第二十四条
为维护企业的商业机密及合法权益,参与创新券申请、兑现及管理的各单位和人员须对企业注册资料、科研活动内容等信息严格保密。对违反保密规定的单位或个人,构成违法的,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处理。
第八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市科委、市财政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解释。
第二十六条
【桂林市科技特派员管理暂行办法】推荐阅读:
桂林理工大学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办法06-16
桂林市卫生学校课堂教学管理规定10-09
吉林市棚户区房屋拆迁补偿安置暂行办法剖析10-02
《桂林山水》微课07-02
桂林山水作业10-06
2024年1-4月广西桂林市经济运行情况10-03
桂林山水优质课06-07
桂林游小学作文09-12
桂林写生实习报告05-27
桂林山水(50字)作文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