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水污染防治方案(推荐8篇)
为全面贯彻落实上级部门关于土壤污染防治相关文件精神,切实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力度,逐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保障我街道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结合实际,特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工作目标
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为出发点,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实施分类治理,严控新增污染、逐步减少存量,形成政府主导、企业担责、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土壤污染防治体系,深入推进我街道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和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主要任务
1、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整合现有相关土壤调查数据,并充分了解我街道土地利用情况,以街道9个行政村的农用地为重点,由街道牵头,各村配合,开展全街道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查明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及其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
2、建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统一规划、整合优化全街道土壤环境监测点位。在耕地、林(草)地、备用水源地及周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周边及污水灌溉区、大型交通干线两侧等区域,按照省、市工作部署,定期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监测。
3、切实加大保护力度。按照科学有序原则开发利用未利用地,防止造成土壤污染。实行严格保护,确保其面积不减少、土壤环境质量不下降。严格控制林地、草地、耕地、园地的农药使用量,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杜绝在优先保护类耕地集中区域新建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电镀、制革等行业企业,除法律规定的重点建设项目选址确实无法避让外,其他任何建设不得占用。我街道将定期开展巡查,依法严查环境违法行为。各村需全面了解本村的土壤状况,不定期巡查,对发现土壤污染问题的,上报街道并及时督促企业采取防治措施。
5、着力推进安全利用。结合我街道主要作物品种和种植习惯,采取农艺调控、替代种植等措施,降低农产品超标风险,强化农产品质量检测。
6、减少城乡生活污染。建立办事处、各村、企业和居民协调机制,促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结合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治理。
7、强化土地利用监管责任。科学布局生活垃圾处理、危险废物处置、废旧资源再生利用等设施和场所,合理确定畜禽养殖布局和规模。土地开发利用必须符合土壤环境质量要求,应充分考虑污染地块的环境风险,合理确定土地用途。不符合相应规划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要求的地块,应当进行土壤修复,未修复或修复后未达到新的用地要求的,有关部门不得为其办理相应的规划、供地、建设等审批手续。
8、开展污染治理与修复。明确治理与修复主体,按照“谁污染,谁治理”原则,造成土壤污染的单位或个人要承担治理与修复的主体责任。整合国土、农业、环保部门现有土壤污染调查成果资料,以影响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的突出土壤污染问题为重点,以问题定项目、以项目定责任,合理制定治理与修复规划,重点做好污染地块排查工作,按地块风险大小逐步开展治理与修复。
三、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街道将环保作为2017年的重点工作,成立新城街道土壤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由街道党委书记、办事处主任任组长,分管副主任任副组长,街道政府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具体负责活动的组织开展与协调。同时制定考核评估办法,对每年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街道村建办,办公室主任由村建办负责人兼任。
(二)强化督察问责,严格考核奖惩。
严格实施考核问责。制定考核办法,每年初对各村(居)上年度防治工作情况进行考核。
笔者从企业水污染防治管理工作存在的典型问题着手进行调查分析并对解决方案进行探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1企业在水污染防治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1) 污水收集系统不完善,如清污分流、雨污分流不彻底,部分企业厂区实施了清污分流和分质分治不到位,生活污水某些企业还未收集处理。清下水CODCr浓度高于规定且不做监测,清下水紧急切断阀未建或不规范。管线布置不合理,工艺废水管线采取地上明渠明管或架空敷设的比例不高,污水沟污水井还比比皆是,车间集水池高低浓度分开的不多,初级雨水收集的硬件和切换的管理制度基本未形成。废水管道和易污染区域不能满足防腐、防渗漏要求,跑冒滴漏时有发生 。
(2) 污水处理工艺不适宜。在污染处理设施设计时,只考虑常规污染因子,未考虑行业特征污染物,如某化工企业原料使用中含有磷元素,但污水处理工艺只针对COD的去除处理。 处理能力与生产能力不匹配。不少企业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污染物产生量日益增加,但污染处理设施还是当初建设时的规模,只能减少处理停留时间,导致处理效果受影响, 还有另外一种是大马拉小车的能力过剩情况也同样存在,特别是近年来许多企业节能减排效果不错,污水排放量大大减少, 部分企业实际污水处理量已远远小于原有污水处理设施的设计能力,这种情况也会同样影响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也造成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的不经济。
(3) 治理设施运行过程管理不到位,污水处理环保设施操作规程没明确控制参数,不便于操作;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按操作规程实施; 污水处理环保设施运行台账记录不全或无记录; 对于环保设施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潜在情况没有响应机制。
2水污染管理工作典型问题的解决方案
针对以上提出的典型问题,结合相关的管理要求,企业可以采取如下措施解决水污染防治管理工作的问题:
2.1对现状进行调查,确认收集系统的充分性
首先对现有污染源进行全面排查,对原有企业生产区域厂区排水系统进行调查,包括区域内所有废水排放点位、去向以及各个排放口排放污水的污染因子、污水量,对调查结果进行汇总、整理以及统计,形成企业污水管网布置现状图及表。确认所有废水是否已全部纳入收集范围,重点排查除工艺废水以外的其他废水的收集情况,如生产场所的各种清洗废水、实验室及检测场所排放的废水,辅助工程及公用工程排放的各种废水、含污染的初期雨水以及事故或紧急情况下排放的废水等。 其次确认是否根据不同的处理要求对污染物进行分类收集。如电镀行业的重金属废水和其他工业废水是否分类收集,根据调查分析结果提出改造方案,完善废水收集系统,提高厂区的清污分流、雨污分流水平,改造应该满足如下要求:
(1) 严格实行雨污分流、清污分流,化工企业生产区域初期雨水全部进入废水收集系统,间接冷却水必须全部进入水循环系统,实行回用。企业厂区内食堂、浴室、厕所等生活污水和实验室废水全部截污进入污水处理系统。
(2) 污水分质收集,如皮草行业含铬废水应与制革综合废水分流处理,铬鞣、复鞣等工段产生的含铬废水须由专用含铬废水收集管道单独收集,且转鼓与铬水专用管道应直接连接, 转鼓四周应采取防止铬水混入其它废水沟槽的措施,严防混入综合废水; 化工类企业影响污水处理效果的重金属、高氨氮、 高磷、高盐份、高毒害 (包括氟化物、氰化物)、高热、高浓度难降解废水应设单独的污水收集系统。
(3) 规范建设雨水排放口。一个生产厂区只准设一个雨水排放口,清理封堵废弃排放口和管道。最终排放口与外部水体间安装切断设施,并配套建设足够容积的应急池和应急泵。
(4) 为了有效防止污水 “跑冒滴漏”,污水输送实行管道化,化工工艺废水管线应采取地上明渠明管或架空敷设,企业厂区污水收集和排放系统等各类污水管线设置清晰,管道满足防腐、防渗漏要求,易污染区地面应进行防渗处理,罐区和废物收集场所的地面应作硬化、防渗处理,四周建围堰并宜采取防雨措施,
(5) 污水总排口按规范设计,安装必要的在线监测设施。
(6) 设置标准的废水和清下水排放口,设置检查井,便于观察采样。
2.2对治理设施进行评审,确认水染污治理设施的适宜性
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时机对配套的污染治理设施的适宜性进行评审,并寻找改进的机会。评审时机通常可以选择在企业新、改、扩建项目实施前,或者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等可能引起水污染物产生量和产生浓度发生变化的情况,以及国家及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发生变化引起时。若无相关变化,宜每年进行评审比较合适。评审的内容可以包括如下方面:
(1) 污染处理工艺或设施的适宜性: 首先对现有污染治理设施的处理工艺进行分析,确认在该工艺条件下能有效去除的污染物种类; 其次,汇总进入该处理设施的污染物类别,与前面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得出现有处理工艺是否能有效去除进入该系统的所有污染物。目前部分企业工艺的不适宜是由于前期的排水分质不清导致后续所有的污水进入一个处理系统,如高盐份、高浓度的污水没有预处理,进入生化处理系统影响生化处理效果; 除了考虑前面所述的污水分质收集要求外,同时要关注目前高盐分污水处理、高浓度污水处理、除磷等污水工艺已相对成熟,相关企业应结合公司污水水质情况作相应工艺的引进。
(2) 污染治理设施处理能力的适宜性: 统计企业在满负荷生产条件下排放的所有废水种类和数量,与污水处理设施的设计能力相比较,评审治理设施整体处理能力是否与生产能力相匹配,污染设施是否存在超负载运转的情况,或者存在能力过剩情况,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污染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转,企业应根据排污量的变化及时对废水治理设施进行评估并确认改造调整的需求。
(3) 根据评审的结果并结合相关要求以及当前的新技术等对现有污染治理设施进行完善、改进,如 《水十条》 提出: “2017年底前,造纸行业力争完成纸浆无元素氯漂白改造或采取其他低污染制浆技术,钢铁企业焦炉完成干熄焦技术改造, 氮肥行业尿素生产完成工艺冷凝液水解解析技术改造,印染行业实施低排水染整工艺改造,制药 (抗生素、维生素) 行业实施绿色酶法生产技术改造,制革行业实施铬减量化和封闭循环利用技术改造。”相关行业在水污染设施适宜性评审的过程应考虑这些相关要求并予以实施。
2.3规范并加强污水治理设施运行管理
(1) 制定可操作的污水处理设施操作规程并予以完善,操作规程应明确开车、正常运行以及停车等各个过程的操作程序及要求,明确各个控制点的控制参数,并提出异常情况的防范要求以及应对措施。
(2) 污水治理设施的管理人员以及操作人员应经过必要的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污水治理的基本概念及原理、污水站的运行操作要求以及污水达标排放的重要性。
(3) 建立污水处理设施运行台帐,明确相关控制参数或是控制步骤的记录要求并予以记录,记录应真实反映运行状况。
(4) 操作人员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控制相关参数,确保正常运行,达标排放。管理人员应该加强监督管理。
(5) 严格设备管理制度,做好设施设备的维护保养,确保治理设施正常运转。
3结语
企业应将水污染防治列入企业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现有的污水收集系统、污水治理设施等进行定期对现有的污水水污染治理系统进行排查评审,对水污染防治管理工作进行自我检查,规范并加强污水治理设施运行管理,确保污水达标排放,为改善水环境尽到企业应尽的责任。
摘要:2015年4月国务院发布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计划提出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严格环境执法监管等各项要求,《水十条》的出台,对于企业的水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从水污染防治管理工作存在的典型问题着手进行调查分析,针对污水收集系统不完善、污水处理工艺不适宜以及污水治理设施运行管理不到位的典型问题进行分析并对解决方案进行探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水污染防治,典型问题,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发[2015]17号.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OL].http://zfs.mep.gov.cn/fg/gwyw/201504/t20150416_299146.htm.
【关键词】乡镇工业发展;污染治理;研究分析
乡镇企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其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占到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很大一部分,同时乡镇企业还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许多的劳动岗位,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压力,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乡镇企业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在制造着大量的污染,据统计乡镇企业的污染已经成为我国污染的“主力军”,因此乡镇企业的污染治理刻不容缓。
1.乡镇企业污染分析
要想治理乡镇企业的污染,我们需要对乡镇企业的污染现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且还要分析乡镇企业污染的特点以及污染难于治理的原因。
1.1乡镇企业污染现状
总体来说我国工业污染还是比较严重的,作为我国工业污染的“主力军”,乡镇工业污染存在着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乡镇污染增长速度快。乡镇工业污染是伴随着乡镇工业的发展而逐渐出现的,因此乡镇污染的增长与乡镇工业的增长有着直接的关系。一直以来,我国都十分重视对乡镇工业的扶持,乡镇企业正以无與伦比的速度飞快增长,与此同时乡镇工业污染也在快速增长。
第二,乡镇企业污染源广。目前我国的乡镇企业涉及到多个行业产业,尤其是一些高消耗的产业。众多的行业产业就造成乡镇工业中存在着不同的经营种类,从而导致乡镇企业产生的污染也多种多样,污染源分布十分广泛。
第三,乡镇工业污染的治理工作不到位。由于乡镇企业分布十分分散,再加上污染治理成本很高,因此一些地区的乡镇企业污染治理工作迟迟没有取得效果,甚至一些地区的乡镇企业根本就没有治污观念和治污设备,导致乡镇企业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给乡镇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
1.2乡镇工业污染特点以及原因
由于乡镇企业与大型集团工业的差别,因此乡镇工业污染与城市工业污染相比有其独特的特点。由于乡镇企业大多从事造纸、印染、水泥、陶瓷等高能耗的产业,再加上乡镇企业会根据本地区资源或者地理特色来决定经营何种产业,因此乡镇工业污染呈现出十分明显的行业特点以及地理特点。另外,乡镇工业污染的污染源分散、污染种类众多、污染处理意识薄弱。
乡镇工业污染之所以如此严重的原因是:
第一,乡镇企业无力支付高昂的治污成本。多数的乡镇企业都是由几个或者十几个人的小作坊构成,因此乡镇企业的经营利润十分微薄。再加上乡镇企业大多是从事材料初加工等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因此乡镇企业受市场的影响较大,这进一步造成了乡镇企业的经济困难。众所周知,治污是一项成本很高的工作,尤其是一些治污设备动辄就百万元,因此乡镇企业无力承担高昂的治污成本,同时乡镇企业采用的治污技术也十分落后,因此乡镇企业的治污工作很难取得成效,从而导致污染逐年加重。
第二,政府对乡镇企业的污染监管存在困难。由政府监管企业的治污工作是我国治污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一些大型工业企业规模大,很容易引起政府的关注,因此政府对大型企业的监管工作比较到位。但是乡镇企业分布十分分散,并且乡镇企业破产转卖等现象十分普遍,因此政府很难对辖区内的乡镇企业进行全面的了解,治污监管也就无从谈起了。
另外,在一些乡镇,尤其是贫困地区乡镇,乡镇企业是拉动乡镇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政府为保证乡镇的经济利益往往会放松对乡镇企业的治污监管,从而造成乡镇污染越来越严重。
2.乡镇企业的治理措施
随着乡镇工业污染越来越严重,乡镇污染治理势在必行,但是由于乡镇工业污染因乡镇产业的不同而不同,因此笔者在分析应对措施时结合本地区的乡镇企业,分析了具体的污染防治措施。本地区多为生产水暖卫浴产品的小型乡镇企业,这些企业不但能源消耗大而且污染十分严重,给本地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措施加强本地乡镇工业的污染治理。
第一,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乡镇企业治污的补贴。针对工业企业治污成本过高的情况,我国从税法等多方面对企业进行了一定的补贴。例如:我国企业所得税法中规定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可以按一定比例实行税额抵免。但是对于部分乡镇企业来说即使是能够实行税额抵免,它们也不可能承担高昂的治污费用。此时,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对这些乡镇企业采取适当的优惠政策,例如:政府可以向乡镇企业提供无息贷款用于企业购置治污设备。
第二,地方政府要不断加强对乡镇企业的管理监督。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行政规定严格规范乡镇企业的转让与买卖操作,并且及时对新厂主的信息进行登记录入,从而避免因不了解地区内乡镇企业数量而造成的治污监管漏洞。政府还可以对辖区内的乡镇企业进行规划,建立工业产业园区,对乡镇企业进行集中布局,这样便于乡镇工业污染的集中治理以及监管。
另外,政府还要在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之间进行正确取舍,不可为了经济利益而损害环境,同时也不可为保护环境而忽视经济效益。政府要坚决取缔关闭经济效益差且环境污染严重的乡镇企业,而对于经济效益十分好的企业政府可以采用强制手段要求企业开展治污生产,同时政府还要对这些企业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
第三,建立一种完善有效的乡镇工业治污模式。不同乡镇企业的生产经营种类不同,因此政府要想做好乡镇企业的治污监管工作,就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治污管理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政府要对不同种类生产的治污标准、治污技术进行严格规定,同时还要以书面文字的形式规定企业的治污任务,并且政府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污染治理、检测、监督体系,从而将企业生产与环境保护,污染治理与政府监管统一起来。
3.结语
乡镇工业污染已经成为我国污染治理面临的大问题,因此研究乡镇工业污染的治理模式至关重要。本文中,我们详细分析了乡镇企业污染的现状以及特点,指出造成乡镇工业污染严重的原因,从而提出几点治理乡镇工业污染的具体措施,为建立乡镇工业污染治理模式提供了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邵云.基于BOT模式的乡镇工业污染治理的对策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1).
[2]邵云.乡镇工业污染的经济原因分析[J].时代经贸,2012(20).
(一)完善组织机构,健全管理制度
今年来,根据环保及相关工作需要,及时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及时调整充实镇环保办,有效发挥环保办综合协调功能和作用,建立了各村(居)环保协作机制,进一步明确了各相关部门环境保护工作职责,建立、健全环保管理制度,落实环境质量责任制。
(二)落实环保工作资金
一年来,我镇党委(扩大)会、镇长办公会经常研究环保工作。我镇的环保工作实现“有机构领导、有人员负责、有经费保障”的“三有”目标。今年来,我镇加大环保资金和人员投入,这些投入涉及环保宣传教育、村容村貌整治、环卫设施更新、保洁员工资发放、无公害生态农业项目发展等多个方面。据不完全统计,今年环保及相关工作经费支出102401682元,目前生猪禁养工作支出95801682万工作经费。
(三)组织开展宣传培训,强化环保意识
我镇以“3.12”植树节、“422”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科普宣传周为契机,广泛开展环保宣传工作,采用悬挂横幅、制作环保宣传橱窗、张贴环保宣传标语等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全年共张贴宣传标语80余条,发放各种宣传手册8000余份(本),更新环保宣传栏30期,组织各企业相关人员参加环保培训班8课次,受训人员500多人,增强了企业依法生产和经营的自觉性;开展了2次环保进村、进社区活动,在全镇营造保护环境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让环保工作走进村(居)民的生活、生产中,让大家更深入全面地了解环保法律、法规、环境质量的状况、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四)切实履行职责,落实环保工作
根据《20xx年XX区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及考核细则》(集府办[]29号)文件精神,按照考核办法,明确相应工作职责,协调主办与协办单位的相关工作,具体做了以下8项工作:
1、全面开展生猪养殖污染整治工作
据统计,灌口镇生猪养殖户摸底972户,存栏量212271头,其中禁养799户,169686头,限养173户,42585头。截止12月11日,禁养区全部签订退养协议,完成率100%,限养区除3户限期整改外,其他全部签订退养协议,完成率达98.3%。完成丈量面积如下:砖混结构4951.79平方米、其他结构管理房578092.43平方米、其他结构猪圈497161平方米、沼气池42515.05立方米。
2、创建省级生态村,推进生态农业建设
双岭村严格按照《XX省级生态村考核验收管理办法》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建设工程,按照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合理的功能分区布局。一方面,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镇、村两级投入资金建设了水泥路,架设路灯,建设了休闲健身活动场所、篮球场等,为村民提供文化休闲、体育活动等。另一方面,加大村容村貌整治。修建了标准化公厕22座,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3%,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5%。全村共建设垃圾收集池50个、配备了卫生桶35个,垃圾收集车60部,同时正在积极筹备1座清洁楼的建设。建设了排污沟(管)共米,组建了一支15人保洁队伍负责全村卫生保洁和垃圾清运。全村道路两侧、村民房前屋后、池塘四周、空旷地块进行植草、种花、种树。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达100%,无害化处理率100%,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2%,现村域内卫生整洁,垃圾管理有序,宅边路旁绿化工作到位,空气质量良好。
1.我国乡镇地区工业污染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特别是乡镇地区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传统粗放的乡镇地区工业发展模式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许多环境问题日益凸现,乡镇地区生态环境令人担忧。特别是村镇环境“脏、乱、差”、饮用水源水质下降、畜禽养殖污染、农村面源污染以及工业企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加速转移等问题突出,使乡镇地区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不仅威胁着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且制约了整个农村地区进一步发展。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有近70万个村庄、9亿农民,其中有近3亿人喝不上干净的水;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污水约80多亿吨,生活垃圾约1.2亿吨,大部分得不到有效处理;全国猪、牛、鸡三大类畜禽粪便总排放量达27亿多吨,其COD排放量是工业和生活污水COD排放量的5倍以上。同时,散布于农村的工业企业产生的点源污染也呈上升趋势,使乡镇地区面源污染与点源污染互相交织。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加之产业梯级转移和农村生产力布局调整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工业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在乡镇地区悄然兴起,造成城镇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垃圾向乡镇地区转移的趋势进一步加剧,工业企业的废水、废气、废渣等“三废”超标排放已成为影响农村地区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一些城郊地区已成为城市生活垃圾及工业废渣的堆放地,全国因固体废物堆存而被占用和毁损的农田面积已超过200万亩。特别是乡镇工业企业布局分散、设备简陋、工艺落后,企业污染点多面广,难以监管和治理。乡镇工业污染与农村生活污染相叠加,形成了新的复合污染,据统计,从2000到2008年间我国农村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占全国的比例由57%上升到61%,废水COD排放量占全国的比例由53%上升到58%,不同类型农村产业集聚带来的生活和工业复合污染问题对农村居民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污染引发的民事纠纷事件呈上升趋势,环保纠纷已成为继征地、拆迁之后又一影响社会稳定的新问题。
据1997年公布的《全国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公报》,1995年全国乡镇工业“三废”排放量达到了工业企业“三废”排放量的1/5至1/3,一些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经接近或超过工业企业的一半以上。随着近年我国乡镇工业的迅猛发展,乡镇工业污染物排放比例会更大。据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2006年湖南省县级以下地区工业产值占全省的44.4%,而工业源数量、废水排放量、COD排放量、重金属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占同年湖南全省的78%、65.6%、73.5%、77%和65%。总体上看,我国乡镇地区工业污染总体呈现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量大面广。乡镇地区工业排放的污染物种类涉及范围广,基本上涵盖了各类污染物。同时,乡镇地区工业污染物排放的来源涉及不同地域范围的各种工业门类,种类和成份极其复杂。
二是污染增长迅速。同1995年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结果相比,目前乡镇地区工业排放的工业废水、COD、二氧化硫、烟尘、粉尘以及工业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都增加了一倍以上,有些甚至增加了近10倍。
三是结构型污染严重,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加工业污染占比高。我国乡镇工业企业的产业结构和地理分布特点是低、小、转、散,与城市工业结构相比较,乡镇工业污染排放负荷行业和地理特点十分突出。乡镇企业主要集中在技术水平低、污染治理难的造纸、制革、电镀、印染、水泥、制砖、煤炭、有色金属、非金属和黑色金属矿物采矿业等行业,结构性污染突出;同时,乡镇企业相对寿命较短且转产频繁,其污染物种类、排放量及其相应的污染处理工艺也存在诸多变数;相关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乡镇企业污染源分散,其分布大多与农村聚居点重合,污染状况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这种污染的特点为总量小、但单位产值排污量较高,转产频繁、污染物种类和数量变动较大,分布散。据第一次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显示,1995年我国乡镇工业中的造纸、纺织、煤炭采选、金属矿物制品、化工及食品加工等6个行业的废水排放量占全国乡镇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73.1%。乡镇工业中的造纸、饮料、食品加工、纺织、化工等5个行业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占全国乡镇工业排放总量的85.3%。乡镇工业中的水泥、砖瓦、陶瓷等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排放二氧化硫220.3万吨,占全国乡镇工业排放总量的49.9%;排放烟尘547.0万吨,占全国乡镇工业排放总量的64.4%;排放工业粉尘1017.5万吨,占全国乡镇工业排放总量的76.8%。乡镇工业煤炭采选业和矿业的固体废物产生量占乡镇工业固体废物产生总量的75.0%。
四是乡镇工业技术水平低,污染水平高。从总体上看,我国乡镇工业技术水平总体偏低,由此带来的污染负荷相对较高。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乡镇工业由于起点低,起步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更低,污染水平也比东部地区明显要高。据本世纪初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西部地区乡镇工业的产值仅为乡镇工业总产值的22.4%,但污染企业的规模和数量却占到60.3%。
五是产业转移过程中带来的环境污染呈快速增长趋势。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和升级换代,大批落后、污染严重的造纸、水泥、化工、炼焦等中小企业难以为继,出现向内地、城郊结合部、农村转移和蔓延的趋势,严重影响了乡镇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稳定,破坏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给乡镇地区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威胁。例如,山西某村庄引入了铅粉冶炼工业,不久后村里树木全部枯死,地下水铅含量严重超标,村民断了饮用水源,村民几乎全部铅中毒,据分析,该村庄的生态环境恢复至少需要10年。2003年,一家冶金厂迁入贵州省铜仁市农田村,使村里的水稻、果树和蔬菜受到极大污染,村民们几次上访都没有结果,无奈之下,村民们把自己用来灌溉农田的水塘中的水放了,以此希望遏制冶金厂的生产,并最终导致因环境污染问题引发的集体性暴力抗议事件。农村环境状况的恶化在某种程度上是城市污染转移与扩散的结果,环境污染和治理不平衡、不协调的“城乡环境二元化”现象造成了农村的经济损失、社会损失和生态损失,破坏城乡环境公平。
2.我国乡镇地区工业环境污染原因分析
1)对环境保护的意义认识不足,环保宣传教育不够
由于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不足以及地方财政的紧张,在我国很多基层乡镇干部为了本地区经济利益而置环保法不顾,采取“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甚至“饮鸩止渴”的策略来发展经济。这样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效益与长远利益对立起来,严重违背了自然规律、经济发展规律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对乡镇环境污染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一些农民环保意识差,导致其缺乏对污染行为的监督。
从总体上看,我国对农村环保的宣传教育不够。由于受人力、资金条件限制,环保宣传教育还没有真正深入到农村,一些干部、企业主和群众的环境意识不高,环境法制观念和依法维权意识不强,对生产、生活污染的环境危害认识不足,日常生产、生活行为缺乏必要的环境知识作指导,对乡镇工业污染采取了漠视的态度。
2)生产工艺技术落后,环境污染治理不力
我国乡镇地区工业行业普遍存在设备简陋、人才匮乏、技术水平低等问题。乡镇地区企业普遍存在数量多、规模小,很多乡镇工业大部分主要设备为廉价购进的“二手”设备或“淘汰”产品。采用陈旧传统工艺生产的产品产值比重占大部分。
长期以来,我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而乡镇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虽然目前农村经济发展较往日的确有了相当大的改观,但是与城市相比,大多数的乡镇仍然是欠发达地区。因为地方财政收入少,乡镇财政较为窘迫、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再加上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致使乡镇环境保护投入的资金很少,甚至没有。
我国对城市和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如排污费返还使用,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时征地低价或无偿、运行中免税免排污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还可以申请用财政资金对贷款贴息等。而对乡镇各类环境污染治理,却没有类似政策。由于农村污染治理的资金本来就匮乏,建立收费机制困难,又缺少扶持政策,导致乡镇一级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机制难以建立。
另外,目前我国在实施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建设项目上,还存在着资金分散、重复建设和“自上而下”的决策等现象,导致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严重不足。
3)农村环保立法滞后,法律体系不健全
我国环境法律制度的相对落后与弱化,严重制约着农村及乡镇地区环境的保护与改善。环境法制相对落后与弱化主要表现在:重行政主导、公众参与有限;重立法数量、执法与司法功能偏差;不同部门和层次的环境立法缺乏统一规划协调;地方立法特色性不强,可操作性较差;重实体规范、程序规范欠缺;不少法律规范内容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与环保新形势的需要,一些立法空白亟须填补等等。这些相对落后与弱化的环境法制严重制约着农村和乡镇地区环境的改善。由于我国许多环保法规存在出台时间早、内容不全面、惩戒力度小、执法有“盲点”等不完善之处,使得环保执法屡屡遭遇“法律制度的困局”。乡镇地区法律体系的不完善给环保执法和环境问题的解决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4)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不健全,环境监管能力亟待提高
相对城市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防治而言,我国乡镇地区工业污染的防治工作力量不足、重视不够。我国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建立在城市和重要点源污染防治上的,缺少对乡镇地区工业污染及其特点的追踪,加之乡镇工业污染防治体系的发展滞后于农村现代化进程,导致目前的相应制度和政策在解决乡镇工业污染防治问题上不仅力量薄弱而且适用性不强。
目前我国乡镇一级环保机构很不健全,绝大部分乡镇没有建立专门的环保机构和队伍,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工作尚未覆盖广大农村地区,存在污染事故无人管、环保咨询无处问的现象。根据2008年全国环境统计公报,全国各级环保系统实有人数约13万人,其中,各级环境监察人员不足6万人,而全国产生污染物的工业企业已超过百万家,监管力量明显不足。另外,由于乡镇环保工作牵涉到多个部门,但目前环保、城管、农业、水利、爱卫等相关部门在机构设置、编制核定、人员配备、经费保障、队伍素质、监管水准及考核机制等方面的现状与日益繁重的乡镇工业污染防治工作任务存在诸多不相适应之处,导致在环境整治过程中,所涉条线由于职能交叉、多头管理。
5)产业转移中降低环保要求,污染转移现象普遍
我国在新一轮产业梯度转移中,乡镇地区逐渐进入转移链条末端,污染遁往乡镇趋势明显。很多产业转移中,忽略产业升级,甚至大幅度降低环保要求。
根据湖南省的一份调研报告,从2003年开始,该省开始城区企业外迁乡镇,当年仅长沙市二环线以内就有300多家污染型企业需外迁,这些大量污染企业成为乡镇招商引资中的“座上宾”。又如2004年重庆市政府决定,5年内将29家重大污染企业迁出主城区,迁往郊区或农村。在污染企业迁建过程中,难免出现将污染转移到农村的问题。
随着东部地区环境压力日渐增大,原有污染较大的企业如印染、制革、铅酸蓄电池企业,纷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给中西部地区本来脆弱的环境问题增添了更大的风险和压力。近年来,江苏、浙江、广东等省份的部分高污染企业纷纷到安徽、四川、贵州、甘肃等西部地区落户。不少西部地区也把降低环保要求,当作了招商引资的优惠条件之一。
3.我国乡镇地区工业污染防治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
结合上面对我国乡镇地区工业污染现状和原因分析,目前我国乡镇地区工业污染防治的基本目标是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根本出发点,严格控制乡镇地区工业污染加剧的趋势,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使乡镇地区工业污染防治取得初步成效,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加强,公众环保意识提高,农民生活与生产环境有所改善,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为此,我国乡镇地区工业污染防治近期急需解决如下问题:
1)开展对乡镇地区工业污染的专项调查,集中治理一批环境违法行为和污染企业
在全国范围内分地区、分行业对我国乡镇工业污染情况进行专项调查,全面摸清污染现状与特点。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乡镇工业污染行为进行清理整顿,关停严重污染企业,淘汰污染严重的生产项目、工艺、设备,逐步开展对乡镇工业污染源的综合整治工作。
2)建立科学严谨的乡镇工业污染防控体系
采取措施加强农村工业污染防治工作,建立全方位的污染防控体系。加强对乡镇地区工业污染源统计方法和手段的创新,适时建立乡镇地区工业污染源调查和抽查机制。强化农村工业企业污染减排监管,严格执行工业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推进污染集中治理,根据区域环境承载能力和生产力布局,调整优化农村工业布局,引导企业向小城镇、工业小区适当集中,对污染实行集中控制。
加强农村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严格环境准入,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坚决制止在农村地区建设“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项目。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防止城市污染严重的企业向农村地区转移。
加强对农村地区工业企业的监督管理,建立完善乡镇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的监督管理机制,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促进乡镇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3)建立乡镇工业污染防治长效机制
坚持主要领导负责制,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将农村环保工作纳入各地环保目标考核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要进一步加大对乡镇地区环境保护的投入,逐步建立多渠道的环境保护投入机制。加快技术革新,开展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研究与试点,探索农村治污的新途径和新方法,研究制订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规划。加强乡镇地区环境保护能力建设。
4.我国乡镇地区工业污染防治对策建议
1)加强乡镇环境保护基本制度和基础体系建设
针对我国在法律法规制定中有关农村环境保护针对性不强的现状,加速对乡镇工业污染防治的环境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建立健全适应乡镇特点和环保工作实际需要的法律法规体系,推动乡镇工业污染防治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促进有关政府部门加强这方面工作,为基层职能部门提供法律和政策依据。
在管理制度建设中,逐步推行建设前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和排污收费等环境管理制度。推行环境目标责任制度要真正做到县、乡等行政一把手对管辖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负责,乡镇地区企业法人对本企业影响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负责。并将“三同时”制度应用于新农村建设、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建设等。
加强环境保护的机构和能力建设,逐步补充和加强乡镇地区工业污染源的环境统计能力,完善乡镇一级环境管理基础体系建设。省、地环境保护部门应专人专职负责乡镇工业污染防治工作;乡镇和村一级配备专兼职环境管理干部。鼓励大学生村官担任乡镇环保员,活跃乡镇环境保护工作。各大中城市的环境保护部门也应在抓好市区环境综合整治和工业污染防治的同时,切实加强城郊结合部及郊区的工业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逐步实现城乡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一体化。
将乡镇地区工业污染防治体现在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计划和规划中,制定国家“十二五”乡镇地区工业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在地方规划中应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县域环境保护规划的重点内容应是环境功能区划和环境保护控制性规划,有条件的应编制县域环境容量规划。通过编制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业园和畜牧园区规划,逐步实现人居环境和生产环境的分离。
2)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加强对乡镇地区环境污染的监管
把乡镇环境污染防治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整治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综合管理体系,强化政府的环保职能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职责,建立齐抓共管、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环境保护部门切实加强对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在乡镇设置环境管理机构,配备环保人员,加强农村环境管理和建设指导。建立环境综合管理制度,实施全面、定期、定点监测管理。严格执法,健全执法管理体制,强化执法队伍,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行政处罚报告和备案制度,强化执法人员执法资格管理。加大处罚力度,使违法成本高于违法收益。同时环境防治要向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相融合的行政刑法方向发展,将现行大量的行政处罚上升为具有刑事责任性质的处罚。在环保监督中,坚持在舆论监督的同时加大制度监督,使环境执法监督规范化,制度化,不流于形式,切实提高环境执法监督效能。
3)加强乡镇地区工业的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科学管理
在充分考虑乡镇地区当地的生产和生活前提下,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严格按照生态功能或环境要素,进行功能区划分,对不同区域实行相应的环境标准并严格监管。合理布局工业企业,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建设工业集聚区对工业污染源进行集中生产、集中治理和集中监管。统筹建设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系统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保护农村饮用水质卫生安全和农村环境卫生。
各级政府要抓紧抓好乡镇工业发展规划和小城镇规划,制定当地乡镇工业结构调整的原则和产业、产品发展序列,明确功能分;环保部门应积极参与小城镇规划,制定当地乡镇工业结构调整的原则和产业、产品发展序列,明确功能分区;环保部门应积极参与小城镇规划的编制,组织开展工业集聚区的环境影响评价,编制城镇和工业集聚区环境规划,合量布局工业企业。
4)提升技术水平,撬动乡镇地区工业行业产业升级
加强乡镇地区工业科技攻关和推广,努力实现工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积极推动乡镇地区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技术含量高、物耗少、污染轻、效益好的产业和产品,把产业结构调整和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实用治理技术、发展环保产业结合起来,撬动乡镇地区整个工业行业的升级。
5)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对对农村环境的综合管理和整治力度
加大对环保资金的投入,解决乡镇地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环保队伍建设难以跟上形势需要的矛盾。实施有效的手段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突出以水污染治理、饮用水源保护、固体废弃物治理和综合利用等工作为重点,编制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计划,明确综合整治任务。对现有污染企业,要加强督促检查,巩固达标排放成果;对重点污染企业要建立更为严格的监控制度。逐步加强对乡镇地区企业发展布局进行调整,以便污染集中治理。
6)提高乡镇地区环保准入门槛,防止污染工业向乡镇地区转移
在乡镇地区严格建设项目环保管理,严把建设项目环保准入关,提高产业发展环保准入门槛,环保部门将协同有关部门根据环境容量制订区域产业发展目录,加强产业引导,对不符合产业政策、不符合有关规划、不符合重要生态功能区要求、不符合清洁生产要求、达不到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目标的项目,一律不予批准建设。对超过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新增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或实行区域环保限批。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严格防范污染工业向乡镇地区转移。
7)积极探索乡镇地区工业污染防治的新模式、新方法
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的乡镇地区工业污染防治新方法和新模式。例如通过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生态脆弱地区和重要生态环境功能区进行补偿,可考虑开征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补偿税;将环境保护税收作为地方政府改善农村环境的专项基金。对有利于乡镇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或治理,恢复生态环境的项目给予大力度的税收优惠,鼓励发展生态环境整治、污染治理、资源综合利用、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创新农村环境管理投入机制,加大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力度,弥补农村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和农村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资金的不足,设立农村环境治理专项资金,积极引导社会资金、企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制订鼓励政策,引导多方参与。尽快研究制订以促进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为核心的生态补偿政策,推动更多资金流向农村环保领域。
8)加强环保法制宣传,提高乡镇地区环保意识
加强乡镇干部、乡镇企业负责人以及群众的环保教育工作,使乡镇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使乡镇企业负责人正确处理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明确责任,自觉减少、控制污染。通过组织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宣传和活动,广泛宣传环保知识,让群众提高环保意思,掌握基本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第一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第二、第三作者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责任编辑:肖亚楠 作者:万年青 乔琦 孙启宏
本文选自:《今日国土》杂志 2010年08月
一、指导思想和坚持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为主线,动员全市各方面力量,全面推进工业企业深度治理、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全市治污水平,构建起科学完整的“治、用、保”治污体系,确保总量减排任务圆满完成,实现环境质量全面改善。
(二)坚持原则
一是坚持地方政府对辖区环境质量负责;二是坚持“治、用、保”综合治理;三是坚持总体布局、分布实施、突出重点、整体推进。
二、任务目标
(一)总体目标
1、全面完成《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各项任务目标,在2016国家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情况考核中实现省委、省政府下达的“确保第一名、夺取三连冠”的目标。
2、全面完成“十一五”期间水污染物(COD)削减18%的目标。
3、全面改善全市水环境质量,流域内所有河流实现省政府下达的“恢复鱼类生长”目标。
(二)主要任务
1、河流水质稳定达标。2016年底前,流域各河流断面水质均稳定达到或优于V类水质标准(即COD≤40mg/L、氨氮≤2mg/L);、,河流域各河流断面水质达到鱼类能够稳定生存的技术参考指标(即COD≤60mg/L、氨氮≤6mg/L)。
2、《规划》项目全部完成。2016年11月底前,《规划》内的21个工业项目、6个城镇污水处理项目全部完成并通过验收;2016年12月底,完成厂区绿化、美化、亮化。
3、完成三大系列亮点工程建设。一是在全市重点废水污染源、污水处理厂和主要河流断面安装在线监测与视频监控装置,实现三级联网并实时监控。同时,建立完善一流的环境监督安全监控体系;二是流域内城镇污水处理厂实现“五化”“七个一”;三是高标准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重点围绕河流湿地净化和生态修复,突出人工强化、地方特色及对水质改善效果。
4、构建环境安全防控体系。强化点源环境安全防控能力建设,尤其是有重金属排放风险源的工业企业要安装重金属在线监控设备,建设事故状态调蓄池、初期雨水收集池等应急设施,保证可以容纳2个生产周期的排水,制定完善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重点排污河流下游建设事故应急拦河闸(坝),各县(区)结合实际,制定符合自身的辖区安全防控体系。
5、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对城区、主要交通干线、迎查线路和河流两侧可视范围内环境面貌进行综合治理,打造整洁、清新、优美的城乡环境,深入开展城区大气污染集中整治行动,突出加强对小锅炉、机动车尾气、扬尘等的治理力度,提高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
三、具体责任分工和工作要求
(一)各有关县(区)职责及工作要求。
(1)保证辖区内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重点控制断面水质目标表》(见附件1)确定的水质目标要求。对国控、省控、市控断面现场及周边可视范围内垃圾、污泥及杂物进行清理,切实改善河道景观环境。
(2)严格按照要求的时间节点建设完成规划内项目。原则上所有工程任务(包括治污工程、改造工程、升级改造、排污口规范化等)11月底全部完工并通过验收。
(3)完成辖区内河道清淤、垃圾清理、扬尘治理、道路改造等环境综合整治任务。整治规范辖区内污水处理厂、工业企业的厂容厂貌。
(4)挖掘、培植3-5个带有示范作用,能够展现辖区治污与管理水平的亮点工程,提前做好迎查准备和模拟工作。
(5)建立完善治污工程项目档案和环保设施、在线监测、人工监测、污泥处置、中水回用等相关运行记录(台帐)。
(6)构建辖区环境安全防控体系,一旦发生污染事故,能将废水控制在辖区最小范围内,确保不出境。
(7)其他。一是2016年12月底完成水质自动监测装置建设,并实现联网运行。二是2016年12月底完成“十一五”COD总量减排任务。三是2016年11月底前完成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划分及申报工作。
(二)市直有关部门职责及工作要求。1.市纪委(监察局):负责对各县区、市直有关部门水污染防治工作进展情况的监察和日常考核。对因认识不到位、工作不重视、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得力等造成工作被动的,依据《责任追究办法》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2、市委宣传部:负责环保工作的舆论宣传。牵头制定并落实环保专题宣传方案,加大宣传力度,为迎查工作营造浓厚氛围,推进迎查工作深入开展。在《日报》、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媒体开辟专栏、专题,对全市水污染防治工作进行跟踪报道,对环境污染问题和违法排污企业进行公开曝光。组织制作迎查专题图册、电视片。
3、市经信委:负责协商有关部门提供限制发展和淘汰企业名单,整顿高水耗、高污染工业企业;指导市属企业和各县(区)按规范化要求整治工业企业厂区及周围环境。
4、市公安局:结合城区大气环境综合整治,配合环保部门做好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11月1日起未通过环检的车辆不得通过年检。禁止排气不达标车辆上路行驶。
5、市财政局:负责资金保障。对任务重、财政困难的县(区)制定资金支持政策,确保各项工作正常开展。
6、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1)负责督导全市城市污水处理厂及配套工程建设进展(包括管网配套项目、中水利用工程、中控系统建设、污泥处置工程、生物指示池建设、排污口规范化建设),抓好污水处理厂运行,年底前全部城市污水处理厂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条件具备的逐步实现市场化运营;督导、审核各城市污水处理厂提供的建设、管理、运营的档案资料。(2)负责城市污水处理厂及相关设施建设的督导和协调、对接工作。(3)负责建设完善城区(除由滨城区和经济开发区负责以外的)污水管网配套、雨污分流等工程建设,沿河、张肖堂干渠和新立河的生活污水全部纳入污水管网。(4)负责监管市污水处理厂(中和水质)正常运行。(5)督导无棣县垃圾处理厂工程按期完成建设、验收任务,2016年12月底前,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6)督促各县(区)按规范化要求整治污水处理厂厂区及周围环境。
7、市城管执法局。(1)负责市垃圾处理厂的正常运行,督导惠民、阳信县垃圾处理厂工程建设,按期完成建设、验收任务,2016年12月底前,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2)负责整治城区露天烧烤和扬尘污染以及社会噪声污染等。(3)负责督导全市城市环境卫生及道路市场秩序的整治工作,确保城市面貌整洁有序。
8、市水利局。(1)组织实施潮河、河、新立河引水补源工程,合理调剂河道径流,逐步恢复河流生态功能。(2)组织滨城区、开发区、沾化县对潮河流域主要河流(包括西沙河、新立河、张肖堂干渠、河和潮河)进行河道清淤和两岸绿化、美化。(3)负责督导完成截污导流工程建设任务,指导任务县(区)在本辖区主要河流(附件1中河流)河道中建设橡胶坝或溢流坝,延长河水滞留时间,充分利用河流自净功能改善水质。(4)督促各县(区)对主要河流河道开展综合整治工作,清理河道垃圾、污泥、杂草及漂浮物,切实改善脏、乱、差的状况。(5)督导河流人工湿地处理工程建设,指导各县(区)在本辖区主要河流建设1至2处人工湿地,种植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进行生物降解,改善水质。督导、审核各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提供的建设、管理等档案资料。
9、市环保局。(1)负责迎查工作总牵头,做好与省环保厅和环保部有关迎查的沟通、联络、汇报等工作。(2)负责本方案进展情况的通报,综合协调和指导有关部门和县(区)的迎查工作。(3)监督各重点河流断面、工业点源、城镇污水处理厂稳定达标。(4)进一步加大环境执法检查力度,增加检查频次,杜绝工业企业超标排放。(5)负责列入《规划》中21个工业污染治理项目建设的督导验收工作,确保按规划要求完成。对达不到治污要求的企业提前提出关停建议。(6)负责督导在线网络监控系列亮点工程的建设。(7)指导迎查项目档案的收集整理和按规范要求建立完整档案资料。
10、市安监局:负责督导全市安全生产工作,防范因安全事故引发的水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督导落实。成立由市主要领导牵头,市纪检、宣传、环保、财政、住建、水利等部门参加的市流域水污染防治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在人财物等方面予以保障。县(区)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县(区)长是直接责任人,分管县(区)长是具体责任人,按照“失分严惩、加分重奖”的原则,将任务细化分解到岗、到人。加强督查考核,查进度、找差距、明责任、抓落实。充分发挥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的作用,对工作不力、延误整体工作的部门和单位,通过媒体进行曝光。加强对责任单位的效能监察,做到责任全覆盖、管理无漏洞、迎查无死角。对治污任务不落实、项目进展迟缓、河流水质不达标、整改工作不到位的,严肃进行责任追究。
(二)明确部门分工,形成工作合力。各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通力协作,切实完成好所承担的任务,主要负责人要认真履行领导责任,及时掌握本部门工作进展情况,对薄弱环节和重要问题靠前指挥,加强督促检查,认真加以解决,要明确专人分管,集中时间、精力靠上抓落实,真正把迎查的每一项工作扎扎实实落实到位。充分发挥指挥部的作用,对有关问题加强沟通协作,并搞好督促、检查,指挥部办公室要积极协调责任部门共同做好迎查工作。
(三)拓宽资金筹措渠道,为迎查提供有效资金保障。企业作为治污主体,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加大治污投入;各县(区)发挥政府环境保护投资的主渠道作用,把环保作为投资重点,加大投资力度;市级财政列出专项资金,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并对有困难的县区和重点项目给予一定扶持和倾斜。多方面争取国家、省环保资金支持;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
(四)深入开展环保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建立宣传部门领导、环保部门组织策划、新闻媒体积极参与的宣传工作格局。成立宣传部门牵头的迎查宣传工作领导小组,设立环保宣传专栏,强化环保新闻宣传,大力开展环保公益宣传和企业环境文化宣传,在全市形成全方位、大规模、立体式的环境宣传态势,为核查工作营造浓厚氛围。
1 当前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分析
1.1 农业生产污染
农业生产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 在具体应用过程中, 涉及到众多不利因素的影响, 其中农业生产污染比较严重。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的情况。由于我国人均占地面积比较少, 对土地的利用已经达到极限, 如果在应用过程中忽视了生产管理的重要性, 直接对环境造成污染。当前农药的抗药性逐渐增强, 农药用量逐渐提升, 对周围环境体系造成影响, 部分药物存在于土壤和水体中, 进而滋生污染源。
1.2 养殖业不合理
畜牧养殖业是农业生产的组成部分, 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逐渐调整, 农村养殖业整体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实践中, 存在养殖业不合理的情况。畜牧业逐渐向集约化形式发展, 涉及到工厂养殖、畜禽粪便污染等, 如果对饲养过程中产生的杂物没有进行合理的处理, 则会出现污染环境的情况。
1.3 生活废弃物污染
当前农村经济水平不断提升, 对环境污染的重视度随之增加。部分村庄设立垃圾回收站, 但是由于人口数量逐渐增多, 现有的村镇规模也随之扩展, 农村废弃物逐渐增多, 部分农民混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 导致垃圾得不到有效的回收再利用, 进而出现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的情况。
2 农村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分析
2.1 做好宣传教育
农民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 为了减少环境污染, 必须在现有的形式要求下, 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环境保护工作是个复杂的应用系统, 涉及到多个方面, 在实践中必须利用多种传播形式, 强化宣传教育。包括广播、广告牌及报纸等, 利用一切宣传手段, 对农民进行环境保护的再教育。通过宣传教育, 使每个人都能自觉地从自己做起, 从小事做起, 提倡文明生活方式。
2.2 强化农村法制建设
基于农村建设的特殊性, 在实践中必须建立系统的法律规范体系, 强调法律的重要性。相关负责人需要结合村落的发展形势和经济情况, 确定切合实际的应用体系, 并在实践中不断强化监督执法力度, 让广大农民了解法制建设的内容, 进而遵守相关规定。
2.3 控制污染源
基于农村环境污染的多样性, 必须注重控制污染源。首先要强调农药和化肥使用的管理制度, 建立系统的管理体系, 并不断推广高效实用的药物。其次要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 避免出现资源浪费或者技术处理不当的情况, 在污染源控制过程中要从整体出发, 强调细节, 如果存在水资源或者废气不达标排放的情况, 必须及时阻止。
3 农村环境污染监测方案分析
3.1 建立地下水监测系统
基于地下水污染的严重性, 在实践过程中必须以排污口为接入点, 设置系统的采样断面, 定期对地下水的相关项目进行审核。如果在审核过程中存在地下水不达标的情况, 必须对各个阶段的排水系统进行详细有效的分析, 根据监测结果对污染源进行控制。在制定监测系统中要结合区域性环境因素的影响, 制定合理的治理措施, 便于尽快改善水质。
3.2 建立空气监测系统
空气污染对农民的影响比较大, 因此要以村镇为站点, 建立系统的自动监测站点, 对数据进行及时的审核和分析。监测站必须委派专业工作人员进行管理, 如果出现监测不达标的情况, 要对数据进行整合分析, 进而确定适当的治理措施。
3.3 建立土壤监测系统
农村土壤的应用现状反映了农村环境污染的整体趋势, 在应用过程中必须建立系统的监测体系。土壤面积比较大, 为了得到适用的监测结果, 必须重视土壤源的选择, 强化监测力度, 加大监测次数。相关工作人员要根据模板的具体要求, 确定合理的应用措施, 对土壤进行实验, 确定改革措施后, 在改变化肥及农药的应用量, 尽量改变土壤现有的情况。
4 结语
基于农村环境污染对农民的不利影响, 在实践过程中必须从当前农村的实际发展情况入手, 按照固定的防治方法和应用模式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相关负责人必须明确自身责任, 了解影响因素的特点, 从多个方面对其进行控制, 避免出现控制不当或者监测体系不完善的情况。当前农村污染的现状不容乐观, 必须突破管理形式的限制, 建立系统的监测体系和管理体系, 起到规范化管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沈梅, 唐嘉义.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J].经济问题探索, 2012, 10 (5) :90-92.
[2]彭举威, 汪诚文, 付宏祥.我国农村水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10, 28 (2) :44-45.
关键词:水污染;水资源;水污染防治法;水环境;公众参与
一、水污染的基本问题分析
1.水污染的概念和特点
(1)水污染的概念。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2)水污染的特点。第一,水资源具有天然性。阿兰·兰德尔指出,天然性是自然资源与资本资源、人力资源的本质区别。①第二,水资源具有有限性。有限性是自然资源的本质特征。②第三,水资源能够为人类控制和利用。第四,水资源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
2.我国水污染存在的问题及危害
(1)水污染存在的问题。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加快,世界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污染严重的挑战。中国尤其严重,是世界上13个缺水国家之一,水污染的恶化更使水资源短缺雪上加霜,国江河湖泊普遍遭受污染,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带来了负面影响。
(2)水污染的危害:①危害人的健康水污染后,通过饮水或食物链,污染物进入人体,使人急性或慢性中毒。人类五大疾病均由水的不洁引起。②对工农业生产的危害水质污染后,工业用水必须投入更多的处理费用,造成资源、能源的浪费,食品工业用水要求更为严格,水质不合格,会使生产停顿。③水的富营养化的危害在正常情况下,氧在水中有一定溶解度。富营养化的水臭味大、颜色深、细菌多,这种水的水质差,不能直接利用,水中断鱼大量死亡。
二、中国水污染防治立法现状分析(2008年2月28日颁布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存在的问题)
1.地方政府权责不清,重视经济发展忽略环境保护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水污染排放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保护面临着旧账为清完、又欠新账的局面。③
2.公众水污染防治意识淡薄,参与形式单一
在我国,公民的水污染防治意识比较淡薄,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规定了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公众参与水污染防治的形式还是过于单一。
3.法律不完善,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
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中没有明确的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从而就使得有关条款的执行和遵守失去了一部分强制力。
三、美国水污染法制立法对中国的启示
1.美国水污染法制立法考察
根据美国国家环保署的估计,能够获得成就,得益于成功的法律控制机制:
第一,命令控制机制。美国是命令控制型的环境管理模式的发源地。④
第二,利益协调机制。在美国的水污染控制历史上,没有联邦政府的财政支持,州和地方政府不大可能实行充分的污染控制。
第三,经济刺激机制。美国是一个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在上世纪70年代,运用市场手段、遵循市场规律,使公共利益和个体利益能达到双赢。
第四,公众参与机制。公众参与是符合环境管理特点的富有成效的制度,在美国环境法理论与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美国水污染法制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1)政府要解放思想,鼓励公众参与水污染控制与环境保护。美国水污染法律控制的成功经验已经告诉我们:公众参与是推动环境保护与环保立法的最关键因素。
(2)法规的稳定性、灵活性与适当性相结合。法律、法规要保持稳定性才能维持它的权威性,但根据形势的变化对法律、法规适时进行修改也是保持它的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3)改变环保理念。当前,我们最重要的是要逐渐改变行政官员“经济优先”的发展理念,树立“保护环境” “保护水源”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四、完善我国水污染防治立法的建議
1.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快水污染防治体系的建设,为水污染的防治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1)强化政府监管责任与力度。水污染的防治中,监督、管理是政府最为重要的职能之一。我国水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管理的疏忽和制度的欠缺。
(2)健全我国水污染法治法律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我国生态补偿制度,尽管目前在建立我国生态补偿机制上面临种种困难,但还是应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对我国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进行系统的审视、研究和推进。
2.进一步建成资源节约些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中国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源平台
对于造成水污染的中小型企业,应严格处罚,加大惩处的力度,尽可能使用污染小的生产资料,让他们意识到他们需要对他们的行为负责,他们污染的是人类社会共有的资源。
3.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的合作,共同努力改善水污染的严重恶化趋势,为全社会的水资源做有力的保障
(1)积极加强国际合作。密切联系国际社会,虚心借鉴国外治理水污染的成功经验。积极加强国际合作,为关于国际淡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国际习惯法的形成作出重要贡献。⑤
(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民参与意识。全国各级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要针对当前一些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群众法制观念淡薄,水污染防治意识不强,因而要大力宣传《水污染防治法》,着重突出并反复强调水污染防治的重要意义。
注释:
①参见[美]阿兰·兰德尔.《资源经济法》.施以正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12页。
②参见曹明德,黄锡生主编.《环境资源法》.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第209页。
③参见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长周生贤于2007年8月26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会议上作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的说明。
④王晓冬.《中美水污染防治法比较研究》.(2003年中国环境资涯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829页。
⑤林灿玲.《国际环境法》.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89页。
参考文献:
[1]李永宁,李集合,韩利林主编.《环境资源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雷放.《新<水污染防治法>的十大亮点》·《环境经济》,2008年04期
[3]蔡守秋.《国外水资源保护立法研究》·《环境资源法论丛》,2003年00期
作者简介:
【乡镇水污染防治方案】推荐阅读:
扬尘污染防治方案07-05
防治土壤污染工作方案10-10
污染防治攻坚工作方案11-26
水污染防治法06-12
水污染防治法试题06-30
水污染及其防治措施11-18
水污染防治法习题12-28
北京市水污染防治条例09-23
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10-25
流域水污染防治情况的调研报告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