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进工商局法治建设(精选8篇)
一、2014年法治工商建设取得的成绩
2014年,全国工商系统紧紧围绕“法治工商”这个目标和“依法行政”这条主线,突出制度机制开拓创新,加强依法行政效能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强化立法立规效能建设,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
一是着眼顶层设计,工商行政管理立法立规工作迈出新步伐。总局全力配合全国人大法工委、国务院法制办等部门,积极推进工商行政管理主要法律修改进程。目前,《商标法修正案(草案)》已经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初次审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全国人大法工委已形成《修正草案(征求意见稿)》,并已列入全国人大2015年立法计划;《广告法》修改在2014年取得实质进展,并计划列入国务院2015年立法工作计划。去年,总局审议通过了《拍卖市场监督管理办法》、《流通环节食品退市和销毁管理办法》规章,同步启动了《商标法实施条例》修订工作,开展了《流通环节食品抽样检验管理办法》、《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等规章的起草工作。
二是着眼各地实际,工商地方配套立法取得新进展。推进文化发展,建设文化长廊,红方块文化长廊的设计理念,秉承整体主题大把控,细节小处做文章。以工商法治文化为主线,分区展示了法治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工商局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几大展区包含了法治文化概述发展历程、工作指导方针、忠诚履职光荣事迹、文化建设成果展示、领导关怀等多个模块,内容充分详实系统,形式美观多样实用。制作上采用了最新德国技术速捷文化展具,铝型材轻便坚固,质感细腻。并融合浮雕壁画工艺,视觉上更加立体化且有吸收噪音,兼顾了美观和实用。安装方便灵活,可拆卸组合重复利用,工期可缩短百分之七十以上,极大的减小了施工过程中对单位正常工作的影响。根据各地报告统计,2014年各省区市和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市新出台涉及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17件(广东5件、上海3件、贵州2件、深圳2件,河南、湖南、天津、北京、长春等各1件),主要涉及食品安全监管、无照经营查处、合同监管、著名商标认定和保护等领域,为工商机关依法履行职责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促进了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的有效实施。其中,《广东省查处无照经营违法行为条例》、《上海市商品包装物减量规定》、《贵州省企业信用征集和使用管理办法》、《深圳经济特区商事登记若干规定》等具有一定创新意义。
三是着眼质量提升,工商立法机制创新取得新成效。而且红方块的文化建设工程,也深的客户的信任和同行业的推崇。红方块展览展示作为第一批成为商务部许可的具备国际展览主办资格的专业展览服务公司。从事文化建设、展览设计行业十五年,公司秉承“以市场为导向求创新,以创新为思路谋发展,以发展为使命共成长”的经营理念。殊荣卓著,业务遍布全国。全系统基本建立了由法制部门、业务部门、基层工商机关和专家学者相结合的立法立规工作机制。自2010年以来,总局有9件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规章,通过国务院法制办和总局网站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去年,总局完成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执法监督暂行规定》立法后评估工作,深入开展了《商事登记法》基本理论研究工作,将科学民主立法向前后两端延伸。云南、湖南、江西等地工商机关起草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规范性文件时,也通过公开征求意见、举行听证会、专家论证会等方式广泛听取公众和专家意见。杭州市局对《杭州市著名商标认定和保护办法》开展了立法后评估工作。广州市局就商事登记和企业监管制度改革开展了调研论证。
四是着眼内在统一,认真开展规范性文件的审查、备案和清理工作。河北、重庆、山东、广西、南京、厦门等地工商机关认真落实规范性文件审查管理的具体规定,保证规范性文件制定的主体、权限、依据、程序、内容等合法合规。浙江、陕西、福建、西藏、哈尔滨等地工商机关开展了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对与现行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机关规范性文件不一致的进行修改或者废止,并重新向社会公布,维护了工商行政管理制度体系的协调统一。
(二)强化规范执法行为效能建设,工商行政管理执法权威进一步树立。
一是严格规范重大决策行为。各级工商机关积极探索建立科学民主决策的工作机制,突出对重大决策行为的规范,促进了行政决策程序化、科学化、民主化。湖北、厦门、沈阳等地工商机关制定了《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则》。湖南、青海、内蒙古、吉林、广西等地工商机关建立健全了党组议事规则、行政议事规则、重大案件集体研究、主要领导末位表态和重大行政决策听证等制度。北京市局成立了案件复核委员会,全年复核8件罚没金额超过100万元的行政处罚案件。哈尔滨市局建立了重大决策专家顾问团论证、特邀监督员座谈等工作机制。
二是严格规范执法主体及其行为。认真贯彻落实《工商行政管理执法证管理办法》,全面实行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制度,目前全系统已有255988名执法人员的执法证信息上传总局执法证信息管理数据库,初步实现全系统执法资格信息的动态管理。福建、海南、江西、陕西、云南等地工商机关探索建立了执法办案人员业务级别评定、企业注册官、案件主办人、首办责任制等制度,增强了执法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了执法人员的办案能力。陕西、上海、大连等地工商机关制定出台了《行政执法人员执法行为规范》,对执法人员在各项执法活动中的职责和准则进行了明确。
三是严格规范行政自由裁量行为。各地工商机关在动态梳理执法依据、推行说理式处罚文书等工作的基础上,对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各项制度进行修改完善,不断适应法律法规变化和执法实践需要。北京、河南、安徽、大连、济南、西安等地工商机关修订完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适用规则、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制度等,进一步规范了行政处罚自由裁量行为。杭州市局历时8年出台了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1个规则和30个标准,构建了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控制规范体系。福建、江西、浙江、宁夏等地工商机关制定了行政自由裁量权适用规则,对包括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确认、行政强制等各类行政自由裁量行为进行规范。
四是严格规范行政强制行为。去年以来,各级工商机关认真贯彻实施《行政强制法》,统一使用总局制定和修订的新版法律文书,严格把握行政强制措施的条件和程序。据统计,重庆市局采取行政强制措施案件数量同比下降了12.6%,青海省局下降30%,上海市局下降了1/3左右,行政强制行为更加审慎、规范。
五是严格防范执法风险。各级工商机关加强了对执法风险防范的研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规范相关行政执法行为。黑龙江、陕西、河北省局对执法风险点进行了梳理,出台了防范执法风险的实施意见。辽宁、安徽、江西、成都等地工商机关针对职业投诉人逐渐增多的新情况,出台了规范投诉申诉举报工作指导意见和程序规定。天津、新疆、甘肃、四川等地工商机关分别出台了规范企业注册、协助执行等方面的指导意见。武汉市局发布了《执法疑难问题定性及法律适用指导意见》,对12类疑难问题进行法律适用指导。
(三)强化机制创新效能建设,监管制度进一步健全。
一是深入推进行政指导工作。行政指导工作自2009年在全系统全面推行以来,有力促进了工商监管理念的转变和监管方式的创新,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积极评价。2014年总局出台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指导工作规则》,进一步健全行政指导程序,规范行政指导行为,提高行政指导效能。据统计,2014年青海、重庆等地工商系统,通过行政指导处理一些轻微违法行为,集中力量查处大要案,执法办案数量下降,但罚没款金额上升。黑龙江、辽宁、浙江、天津、广西、西藏、山西、宁波等地工商机关通过行政指导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拓展企业融资渠道、指导实施商标战略等,较好地服务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杭州、广州等地工商机关加强了对电子商务企业的指导,推动行业自律。
二是加强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各级工商机关加强工商业务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执法效率、规范执法行为。北京、贵州、深圳、沈阳、青岛、广州、长春等地工商机关建立了案件管理系统,覆盖了行政处罚案件案源、立案、调查、核审、结案、执行和复议、诉讼全过程,同时融入了执法文书、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统计分析等模块,全面提高了办案质量。甘肃省局打造“网上登记注册大厅”,推行“网上申请、双向快递”服务模式,提高了登记注册效能。
三是两法衔接工作取得突破。从纳入统计的案件类型看,2014年全系统共向司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2648件,比2011年增加了40%,涉及公平交易、打击传销、食品安全、合同违法、假冒商标等领域。为进一步推进这项工作,解决不愿移、不会移、不能移的问题,总局会同公安部、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工商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配合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对涉嫌犯罪案件的移送、涉案物品的处理、明显涉嫌犯罪案件线索的通报等11个基层反映强烈的难点问题作出规定。各地工商机关普遍与公安、检察机关建立了联席会议等衔接机制。河北省石家庄市局实现了工商、公安、检察院三方联网。宁夏区局实现与区检察院执法信息网络共享。河南省安阳市局通过与检察机关的信息共享平台,获得案源19件,并在此基础上协助省局查办了二手车交易市场垄断案。青岛市局分别与公安、法院、检察院建立了涉嫌犯罪案件会商、重大复杂案件诉前评审、职务犯罪案件信息互通互审制度。
四是积极开展行政调解工作。各地工商机关探索运用行政调解手段,依法化解行政争议和民事纠纷,服务和谐社会建设。天津、四川、江苏等地工商机关成立了专门的行政调解中心,处理消费争议等与工商行政管理职能有关的民事纠纷。江苏省工商机关尝试开展了执法监管争议调解、行政复议调解、行政许可争议调解和行政强制执行调解。沈阳市局出台了《行政争议处理工作程序规则》,进一步完善了信访、调解、复议等行政争议处理程序。西安市局制定了《关于加强行政调解的实施意见》,力争把涉及工商行政管理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四)强化执法监督效能建设,执法过错防范能力进一步提高。
一是认真落实行政处罚案件核审和听证制度。据统计,2014年全系统共办理行政处罚案件1728011件,其中一般程序案件1237772件,在核审完毕的1222032件一般程序案件中被变更、撤销13288件,约占核审完毕案件的1.1%;属于听证范围并且当事人申请听证的案件1830件,在听证完毕的1502件中被变更、撤销365件,约占报送听证完毕案件的24.3%,有效避免了错案的发生。
二是充分发挥行政复议的监督作用。2014年全系统共审结行政复议案件1798件,同比增加145件,其中撤销、变更、确认违法、责令履行等127件,占已审结案件的7.1%,切实规范了执法行为,化解了行政争议。
三是加大依法行政考核评价力度。2014年总局研究制定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法治工商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对法治工商建设的基本目标任务进行分解、细化、量化,为地方工商机关开展法治工商建设、申报和评价提供了依据。黑龙江、湖南、广东、山东等省级工商机关将依法行政考核结果纳入目标考核之中,并提高依法行政在目标考核中的比重。湖北省局注重典型推动,根据考核结果授予6个市州局“全省工商系统法治工商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四是提升执法检查效能。各地工商机关通过案卷评查、案件回访、案件督办等,创新执法检查方式方法,推进执法检查日常化,提升执法检查效能。山东、山西、吉林、新疆、广东、哈尔滨、青岛、武汉等地工商机关全面开展了行政处罚和行政许可案卷评查活动,对优秀案例进行奖励和推广。内蒙古区局全面实行案后回访制度,行政处罚案件回访率达到95%,对回访中发现的问题实行倒查。四川省局出台了《大要案件挂牌督办管理办法》,重点规范大要案执法办案行为,提高了大要案的办案质量。厦门市局全面推进以“理权、规权、亮权、督权”为体系的行政执法权力运行规范,强化执法行为全程监管。
五是自觉接受外部监督。各级工商机关通过向监管服务对象述职述廉、信息公开等方式,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广西工商系统全年共有1885人向6904名市场主体和服务对象代表述职述廉。河南工商系统有26469名执法人员的执法证件信息在河南省法制网进行了公示。湖南省局制定了《市场违法行为公示办法》,云南省局出台了《流通环节食品安全黑名单管理办法(试行)》,向社会公示查办的案件信息。西安市工商机关聘请1285名社会各界人士担任政风行风义务监督员。
(五)强化法制宣传教育效能建设,工商行政执法队伍素质进一步提升。
一是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各级工商机关积极实施“领导人才培训工程”,2014年各地方局组织厅局级领导干部学习563人次,组织处级领导干部学习35207人次,有效提高了全系统各级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行政水平。海南省局制定了《加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实施方案》,湖北省局出台了《全省工商系统干部任前法律知识测试规定》,把干部学法用法的效果与提拔任用相挂钩。
二是扎实开展执法人员法律知识培训。各级工商机关高度重视执法队伍建设和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法律法规和依法行政知识在培训中的比重,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总局利用视频形式举办了全系统依法行政知识讲座,邀请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江必新通过视频系统授课。2014年全系统共开展培训49164班次,共培训1018399人次,提高了工商执法人员执法办案的能力和水平。南京、济南市局采取订单式、自助式培训,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
三是加强法制队伍建设。2014年总局行政学院举办了第一期全国工商系统法制专家型人才培训班,全系统从事法制工作的专家型人才75人参加了培训,为启动总局法制人才库建设奠定了基础。内蒙古区局委托总局行政学院开展了3期分管领导和法制骨干轮训,共有800多人参加了培训。江苏、贵州、甘肃、济南等地工商机关实行法制员委派制度,由各县级局采取竞聘、考核的方式向基层局所委派法制员。广东省局组织编写了《法制机构工作指引》,深圳、大连、青岛,宁波市局出台了法制员管理有关制度,明确了法制机构和人员的工作职责和考核标准,开展优秀法制员评选活动,调动基层法制员积极性。
四是推进公职律师试点工作。2014年总局机关首批共56人获得公职律师工作证。目前,浙江、福建、吉林、上海、湖北、辽宁、天津、河南、贵州、海南、北京等11个省市工商系统开展了公职律师试点工作,全系统有公职律师500余人。
五是扎实开展“六五”普法工作。全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六五”普法规划要求,通过开展“六进”活动、运用现代新闻媒体等多种方式,广泛开展工商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有效促进了市场主体和全社会法律意识的增强,为工商行政执法营造了良好环境。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当前法治工商建设还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
一是法治工商建设推进程度还不均衡,有的地方领导机制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工作制度落实还不到位。
二是制度建设在一些领域还存在不够精细、相对滞后、职能界限不清等问题,这在无照经营查处取缔、网络等新兴市场监管等领域表现比较突出。
三是执法不规范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有的地方申诉、投诉、举报、信访的处理机制不够顺畅,处理程序不够规范,因此引发行政复议和诉讼;有的地方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程序不够严谨,法律文书使用不够规范,强制措施期限计算不够准确。
四是基层依法行政效能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部分基层执法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办案能力不适应商标监管、广告监管、网络监管等工作需要。
二、在法治工商建设工作中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会议精神的思路和措施
根据党的十八大会议报告提出的新要求和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会议作出的部署,针对法治工商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存在问题,对下一步法治工商建设工作提出以下思路和措施:
(一)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大会议精神,切实增强加快推进法治工商建设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党的十八大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对法治的定位、内涵、作用进行了系统阐述。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三十周年大会和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中,对依法治国进一步作出重要论述,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认真学习领会十八大和总书记关于法治建设的系列重要论述,对于我们把握好历史机遇,进一步推进法治工商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十八大报告确立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其中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法治政府。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承担着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重要职责,法治工商是法治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对我们建成法治工商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表。各级工商机关要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十八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充分认识在新形势下深入推进法治工商建设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法治工商建设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大举措,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更加扎实有效的工作措施,确保到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工商。
(二)不断完善工商行政管理法律制度体系。
国家立法层面,总局将配合全国人大和国务院法制办继续做好《商标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的审查修改工作,积极推动《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修订立法进程;按照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和《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关于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部署,提出修改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的建议,开展《商事登记法》立项申请和研究论证工作;同时,做好《商标法实施条例》起草和《网络商品及服务交易监督管理条例》研究论证工作。地方立法层面,各省区市和有立法权的工商机关要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向地方人大、政府报送涉及工商职能的立法立规项目,重点是本地执法实践迫切需要解决,而国家立法层面规定比较原则或者直接授权地方立法的领域,善于通过配套制定地方性法规、规章,促进国家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
执行层面的制度建设关键要在对上位法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研究解决执法实践中的突出问题,确保工商行政执法始终在法制框架内运行。要及时全面梳理工商执法依据,找出空白点、滞后点和模糊点,制定科学合理的立法计划,逐年解决、逐年完善,不断提高法律制度体系的完善率,增强适用性、针对性、及时性、系统性。同时,要着力提高立法质量。要在上下级之间、部门内外之间建立制度建设沟通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参与制度建设的机制,通过网络、媒体、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拓展征求意见的途径。
(三)切实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严格落实《工商行政管理执法证管理办法》,全面实行工商执法主体资格制度和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制度。要狠抓各项程序性规定的落实,突出对立案销案、行政强制、自由裁量、涉案财物管理等重点环节的监督制约,杜绝执法错误,减少执法瑕疵。继续做好《行政强制法》的教育培训和贯彻落实工作,严格按照法定条件、种类、程序、期限等采取行政强制措施。总局将继续关注《行政强制法》在全系统的实施情况,对各地反映的共性问题加强调查研究。认真组织学习《关于工商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配合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采取联合转发、制定实施意见、建立联席会议等方式,抓好贯彻落实,不断提高涉嫌犯罪案件的移送率,坚决杜绝以罚代刑、有案不移。要继续推进公职律师试点工作,发挥公职律师在各自监管领域和法律事务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四)大力加强执法机制创新。
认真贯彻落实《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指导工作规则》,深入推进行政指导工作,实现行政指导业务化、日常化、规范化,提升行政指导质量,扩大行政指导在业务领域的覆盖范围。研究制定深入推进行政指导配套措施,完善与行政指导方式相适应的工作流程、格式文书、档案管理制度,形成对行政指导的监督、激励、考核和风险防控等制度,注意解决行政指导工作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工商监管执法的融合,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办案管理系统,促进行政执法信息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提高行政执法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继续推进行政调解工作,努力化解行政争议和民事纠纷。
(五)加强执法监督,加大执法纠错规范力度。
抓好各项执法监督制度的落实,进一步创新执法监督方式方法,拓展执法监督的深度广度,不断加大纠错和规范力度。把案件核审作为执法办案的重要环节,建立案件核审机构和人员的保障、激励机制,切实发挥事中监督的作用。要充分发挥案卷评查制度的作用,通过对案件办案程序、事实认定、证据收集、强制措施采取、法律适用、自由裁量、文书规范等情况进行评查,发现并纠正执法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将执法评议考核、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落到实处,坚持有错必纠、有责必问。创新行政复议工作机制,多渠道、多方法纠正执法错误,确保“定纷止争”。要善于通过个案监督发现和总结共性问题,促进制度建设和执法规范。
(六)着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培训。
坚持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增强学法用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教育培训,建设以一般监管执法人员为基础、以实用型法制人才为主体、以专家型法制人才为引领的金字塔结构的执法人才队伍。针对不同人才层次和监管领域科学设置培训内容,全面增强执法人员的依法行政意识,提高执法人员的能力。将法制队伍建设作为执法队伍建设的重点内容,以建立法制专家型人才库为契机,完善法制队伍的培训、培养、考评和激励制度。认真贯彻“六五”普法工作规划,加强对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要不断增强法制宣传教育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做到制度化、经常化,建立宣传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
(七)探索开展法治工商建设评估工作。
一、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立法体系
1.细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有法律法规
我国现有法律法规中,涉及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法律法规也不算少,例如《宪法》中第46条规定:“中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力和义务”;《教育法》的第九条也规定“公民不分种族、民族、职业、性别、宗教信仰、财产状况等,依法享有受教育权”;《教师法》第八条也明确要求教师应履行“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义务。同时出台的《关于加强依法治校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文件,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指导作用。但无论是现有法律还是相关法规,都没有完全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所有问题做细致规定, 过于笼统的法律条文让高校运用起来很难把握尺度,缺乏唯一性标准。
因此,立法部门应以《宪法》为依据、以《教育法》为基础,加快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法体系, 细化现有相关法律, 并尽快颁布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和相应的实施细则,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早日得到实现。
2.加 快制定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 》
2013年8月19日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的《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思想政治品质也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命运,因此,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且有必要出台一部专门的法律,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 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每个细节做出具体的法律规定,以此来规范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行为,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合法义务和权利,真正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法治化。
二、加强高校管理法治化
在我国, 高校承担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其管理过程也应严格贯彻法治原则,无论是高校管理者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都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1.强 化法律意识 ,树立依法治校理念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要想树立与开展,就必须提高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双方的法律意识。一方面,教育管理者要增强法律意识,要学法懂法,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能,自觉养成依法管理的自觉性, 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来进行管理,懂得尊重和保护在校学生的个人权益, 防止权力的肆意使用,避免对学生的侵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是依法管理的重要前提。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要逐步实现管理意识向服务意识转变,人性化管理,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设身处地得考虑学生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了应有的保障。此外,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法律知识教育,高校可以通过举办讲座、设立选修课、开展法制教育实践活动、鼓励自学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平等观念、权利意识和法治理念等法律意识,以此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实现内部管理制度规则化
建立和完善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可以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进入规范化、程序化的正确轨道。高校如果想形成权利法定、公开透明、德法统一的良好法制体系,就必须完善校内的管理制度。高校在制定内部的规章制度时,遵循合理性、合法性、正当程序,严格依照我国法律、公开透明、体现人性化的服务和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清理原有规章制度中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的规章制度,并将学生的权益和高校本身放在平等的高度,接受监督。有序的规章制度可以使高校有序的发展,维持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使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落到实处。
3.坚持德育和法治相结合
中国自古以来就进行“道德教育”,因此德育不仅仅是党和国家培养祖国接班人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所有法律的基础。如果一个人具备了较高的道德素质,那么他也就更容易提高法律意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要利用有效的教育形式,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法律知识,更好地培养法律意识、政治和道德品质,并且拥有更好的心理素质。可以说,德育和法治这两方面是一个整体,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任何一方面都不可以忽视。高校思想政治管理者只有将德育和法治紧密相结合,才能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效。
三、完善大学生权益救济机制
1.高校协调申诉救济机制
根据我国《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所有高校应当建立学生权益申诉机构。通过此机构来处理学生与高校之间发生的权益纠纷,如违规、违纪处分、开除学籍处分申诉等。学生权益申诉机构不仅体现了高等院校“依法治校”的管理理念,同时也体现了大学生与高校两个主体关系之间的平等与尊重。高校协调申诉机构一定程度解决了高校与学生之间利益纠纷,同时也保障了校园的和谐与稳定。但针对这种救济制度,仍存在很多问题使得其不能更好的发挥应有的救济功能,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完善。
首先,要确保高校协调申诉机构的独立性。裁判者的独立是实现公平裁决的前提。要切实发挥申诉处理机构的权益救济职能,就应当保证其独立性,即其运行不受高校干预、也并非校内咨询机构,否则大学生想通过校内申诉机制来维权将很难实现。
其次, 要确保申诉机构委员会成员的专业性和中立性。其委员会成员在人员分配上应保持足够中立,即保证成员中学生和老师所占的比例相当,并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和岗前培训。在这方面,我国可借鉴台湾地区高校的做法,出台具体的法规来进行细致约束。
最后,要赋予协调申诉机构绝对的权力。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在校规中都肯定“申诉不停止执行”原则,只有少数高校在下达“开除学籍”、“劝退”等严重处分时采取学生申诉期间停止执行,但其余处分依旧实行“申诉不停止执行”原则。高校对大学生做出的任何处分都或多或少影响到大学生以后的深造或就业。为能更好地保障学生的权益不受侵害,各大高等院校应当赋予申诉处理机构足够的权力,使其最大程度保障学生的权益免受侵害。
2.及时修改学校规章制度救济方式
高校针对国家有关规定或结合实际情况及时修改学校规章制度,表面上看对权益受到侵害的大学生不能起到及时的救济,但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行为规范起着与足轻重的作用,对今后的广大学生有着积极的救济意义。高校规章制度的逐步完善, 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步的体现,是最大程度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的理想目标。
3.司法救济机制
【关键词】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
建国以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跌宕起伏,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曲折的探索中,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念智慧,逐渐形成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伟大成就,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需要更多的群众更加主动、自觉和积极地参与法治建设,必须使最广大人民群众认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理解现代法治,尊重法治和信仰法治。
一、法律的概念
依法治国的“法”是什么?法律是如何产生的?法律代表正义、理性,还是代表强权?科学地认识法律,才能从观念上重视法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价值。
法律是国家的产物,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是统治阶级为了实现统治并管理国家的目的,经过一定立法程序,所颁布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是国家的统治工具。这是马克思主义法的学说的基本理论。社会主义法律具有巨大的作用,首先它是社会主义国家所制定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它的使命是建立、保护、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社会关系,消灭一切旧制度和旧的社会关系。其次,社会主义法律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的意志,它是依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制定的。
二、法治与法制的关系
法治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法治的出现需要法制的准备,没有法制同样也不会产生法治。法制既不同于法治,又内含于法治,两者具有逻辑和历史的一贯性。法治与法制的关系:一是法治是法的统治,依法而治的意思,是动态与静态的统一,既包含依照法律治理国家的动态过程,也包括法理国家所遵循的各种法律这一静态规则;而法制则多为静态的概念,是法律及相关制度的总称,侧重于法的静态方面;二是作为治理国家的方式,法治的对立面是人治,而法制作为一种制度则是相对于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来说的;三是法治的前提必须是“良法之治”,既在治理国家中所依据的法律必须是在民主基础上制定出来的代表大多数人利益和意志的法律。而法制则既包含良法也包含“恶法”;四是法治与民主政治有必然的联系,法治是民主政治的要求,而法制则同民主政治没有必然的联系。可以说,有“法制”未必有“法治”,而有“法治”必有法制。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特征
新中国法治建设从无到有,从否定法治的存在到树立法治的权威,从法治认识的片面化到法治建设的全面化,坚持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最终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
(一)社会主义法治概念的提出
新中国成立后,我党在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上处于领导核心的地位,探索和总结了一些成功的方法和经验。首先摒弃了“人治”思想。建国初期,我们对法治的重要性还是有很清醒的认识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及几千年传统的“人治”思想的影响,致使在治国的过程中经历过一些波折,十年“文革”的浩劫使中国法制遭到了彻底的破坏,法律的权威也丧失殆尽。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思想指导下,中国理论界开始了对人治与法治问题的新的大讨论,从而真正揭开了正面解释“法治”的序幕。在这次人治与法治的争论中,“法治主义”获得胜利。二是从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转变。建国初期,由于“法治”被认为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东西而加以回避,所以那时很少使用“法治”一词,基本上都讲“法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术界对“法治”概念不再进行批判性的解释,但许多人仍然存有种种顾虑,不敢大胆揭示“法治”的真实内涵,而是采取回避或价值中立的态度。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一般也使用“法制”而非“法治”。1997年党的十五大胜利召开,大会决议正式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党章,1999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新的宪法修正案,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彻底宣告几千年来中国人治和专制社会的瓦解,国家政治发展的道路勘定了“法治”这一科学文明而充满生气的目标。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和特征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有关法治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包含五个方面内容,即: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核心内容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我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本质要求是执法为民,执法为民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其主要精神内涵是实现、维护、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基本价值取向是公平正义,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和落实依法治国的目标,不但要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和理论,还要使公平正义的精神和价值通过法的适用和实施,并在司法实践中得到实现、彰显和弘扬。重要使命是服务大局,指法治建设要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保障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服务。为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和高效的法治环境服务。根本保证是党的领导,我们要搞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必须明确树立党的领导地位,坚信党能带领全国人民健康有序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五个方面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构成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完整理论体系。
四、培育法治精神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法治文明,保障公民的权利。任何法治建设都是人民群众在探索中创造的,离开法治建设的主体,法治建设不啻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本。社会主义法治的建立、存在和发展,必须适应社会发展规律、经济关系的变革,但其直接依据是社会公众对它的普遍认同、充分信任和坚定信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绝不仅限于制度建设和技术性的“硬件”系统的完备周详,更要重视精神层面的“软件”系统的开发,促使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普遍化、社会化,并深深扎根于人们心中,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理想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
五、培育公民法治精神的措施
法治精神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识则成为这一概念的具体实践。公民法律意识的生成,是一种教育过程、理解过程和社会氛围。在法治建设过程中,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应当是一项比较艰巨的任务。
(一)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生长发育
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治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种自由的、平等的政治,这种特性为各种政见和立法建议的表达和交流、各种政治主体参与决策提供了机会,使制定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能真正地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实现法出于民。
(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公民法律意识
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属于上层建筑,它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地蕴涵着自由自主精神、公平正义精神、契约自治精神、平等效率精神、责任规约精神。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进行经济活动时,为保证自己的合法权益、规避风险,就必然期待具有至上权威的、明确的法律来规范市场秩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信任法律、依赖法律、遵从法律成为其明智且唯一的选择。
(三)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为培育公民法律意识提供道德支持
道德不仅是人们信赖法律的客观依据,也是人们进行法律活动的动力。社会主义道德通过对社会主义法律所确立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评价,帮助人们认识到其合理性和历史进步性,认识到遵守法律不仅是公民的法律义务,也是公民的道德义务,人们应该养成正确地行使权利、忠实地积极地履行义务的习惯,并把这一要求作为评判善恶是非的标准,谴责滥用权利的不负责任的行为。
参考文献
[1]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4页.
[2]张雪筠.我国法治之路的精神分析[J].山东法学,1999(02).
[3]孙光妍,毕晓棠.法律意识与法治建设.人民日报,2002年8月13日,第10版.
作者简介
“六五”普法以来,**工商分局普法工作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局关于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第五个五年规划的要求,结合本局实际,坚持法制教育与工商工作相结合,使广大干部职工的法制意识进一步增强,法律素质有了较大提高,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局先后被表彰和命名
为“标兵单位”、“省级文明单位”、“全市工商系统三五依法行政,四五、五五普法工作先进单位”、“全区2007-2012年普法依法治理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现将五年来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健全机构、周密部署,为“六五”普法提供组织保障
1、领导重视、机构健全。为加强对普法工作的组织领导,分局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班子其他成员任副组长,各有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六五”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法制科,形成一把手亲自抓,法制科牵头组织,各科室、工商所具体抓落实,法制员、办案人员积极参与的普法工作格局。
2、制定规划、组织实施。2011年初,我局组织召开“五五”普法工作总结暨“六五”普法动员工作会议,传达省、市局关于全面开展“六五”普法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市局普法依法治理第五个五年规划要求,结合我局实际,制定了《二○○六普法及依法治理工作安排意见》,对“六五”普法工作进行全面规划,并在实施过程中,将每年工商工作重点和社会关注热点,与普法工作进行有机结合,使两项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3、加强督导、保障经费。为加强对普法工作督导检查,我局把普法工作与绩效考评工作相挂钩,制定考核指标、完善评价机制,把普法工作落实情况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依据,促进普法工作深入开展。为保障普法经费落实到位,我局将其列入工作经费预算,做到专款专用,保障各项普法活动顺利进行。
二、创新形式、注重实效,加强干部职工法制业务教育培训
1、建立模拟法庭制度,提升执法办案水平。为提高执法人员对法律的理解能力和办案水平,我局积极争取区法院支持,建立了模拟法庭制度。模拟法庭采取现场庭审辩论的形式进行,由区法院行政庭相关人员担任审判长、组成合议庭,负责现场庭审、辩论点评及业务指导工作;法制科负责制订计划,确定案例,每次随机选取两个办案机构作为控辩双方,在事先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背靠背”式辩论。通过情景教学的形式,促进执法人员办案能力的提高。激发了干部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实战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
2、开设专门版块,促进业务沟通。在分局平台上开设“法制园地”版块,方便干部职工查询法律信息。“法制园地”将与工商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上级下发的执法办案相关规定、分局关于法制工作的各类文件、各种执法工作中法律运用的经验进行逐一刊登,为广大干部职工提供了一个信息查询搜索平台。同时依托分局内部论坛,开展执法办案和法律运用的分析探讨,使得广大干部职工可以不限时地的交流。
3、丰富培训形式,注重普法实效。加强领导干部、公务员学法用法水平,要求行政执法人员法律法规培训面达到100%,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每年自学法律知识时间不少于50小时,一般干部学习法律知识时间不少于40小时。同时充分利用周一学习例会时间,开展新颁布法律、常用法律等方面的业务培训。注重培训方式创新,采用以案说法、以会代训、知识竞赛、轮流讲法、典型案例评析交流、优秀执法案卷评选、法制业务培训月等形式,使干部职工加深对法律的理解,从而提高领导干部依法执政、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的能力,提高公务员严格执法、依法办事能力。
4、依托基层协会,拓宽普法渠道。依托“一会两站”、个私协分会服务站、工商工作室、流动工商工作站等基层工作机构,将普法工作列入这些机构的工作职责。开展“进村入户”普法宣传活动。通过发放宣传材料、设立法律咨询台、设立普法宣传栏等形式,大力宣传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延伸法制宣传触角,提高法制宣传覆盖率。
三、突出重点、形式多样,开展面向社会和行政相对人的法制宣传
1、抓好面向社会的法制宣传教育。部署开展“法律五进”活动。制订了《“法律进机关”集中推进年活动实施方案》,成立了“法律进机关”集中推进年活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通过组织开展社会评议活动、开展专项治理等工作措施,强化机关干部的法律意识,增强工商干部特别是执法人员的法治理念,形成良好的法律素养。领导干部依法决策,提高了依法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执法人员严格依法执法,公正执法,杜绝了错案发生,无因执法过错追究责任现象。
2、结合系列活动日开展主题宣传活动。以“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活动日为载体,广泛开展消费维权法律知识宣传。“六五”普法期间,分别以“消费与环境”、“消费和谐”、“消费与责任”、“消费与服务”等为主题,联合物价、质监、药
监等部门以及邮政、电信、电力、移动等企业,连续在憩园广场举行声势浩大的“3.15”宣传咨询系列纪念活动,现场受理消费投诉、传授真假商品识别知识、提供义务服务等方式宣传工商法律法规及消费维权法律知识,期间区12315申诉中心、消协及各分会共处理各类投诉10347起,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518万元,充分发挥了职能作用并为消费者排忧解难。
四、建章立制、加强监督,促进依法行政和法制工商建设
1、建章立制、规范行政行为。几年来我局根据上级依法行政的要求并结合本局工作实际,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规范行政行为的规范性文件。制定施行了《基层工商所区域综合监管服务程序》(试行)、《淄博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分局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规定》、《“经济户口”三级互查制度》、《实行相对集中办案机制的实施意见》、《淄博市工商局**分局基层工商所片区监管人员考评办法及细则》、《淄博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分局区域监管服务工作考核办法及考核细则》等行政执法方面的制度。通过建章立制、严格落实,我局的依法行政水平得到长足提高,行政行为得到不断规范。
2、认真落实《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做好案件核审、听证、复议、应诉及强制执行工作。12年全局共立案460起,办理案件核审302件,案件核审率达100%。处理陈述申辩案件6起,让当事人充分行使了权力,从而减少了抵触情绪,增强了理解和信任;加大行政处罚执行的力度,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案件5起,已有三起执行到位。通过以上措施进一步强化了执法办案要的公开、公平、公正性,行政处罚的自由裁量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和正确行使,一年来我局系统所查办的各类经济违法案件实现了“零”复议,“零”诉讼的良好势态。
3、加强维权、保障消费权益。充分发挥12315消费维权职能,及时受理消费者咨询、投诉、举报,调解消费纠纷,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2011年以来我局12315共接受咨询621人次,受理消费投诉407起,调解率100%,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80余万元。
4、创新机制,服务政府、企业、三农工作实现新突破。分局开展了“听取意见,服务企业”大走访活动,全面掌握了企业生存现状及面临困难。组织商标普查活动,在企业中推行了“四书一卡”制度,全年新增商标注册申请163件,“华成”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华王化工”等5件商标被认定为山东省著名商标。成功注册了“淄博陶瓷”、“**琉璃”和“池上桔梗”3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实现了**区地理标志商标注册零的突破。我们加大力度,支持新农村工作向纵深发展,通过设立指导服务站,制定合同示范文本等方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09年共设立订单农业指导服务站5处,制定了5种示范合同。我们围绕行政审批权、行政执法权等,全面推行风险防范管理制度,制定了《干部职工警示诫勉制度》,与检察院联合建立了预防职务犯罪联席会议制度,对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进行超前防范。
五、认真贯彻落实“法治**”建设集中推进年工作
3月21日我局组织观看了全市“法治淄博”现场会的直播节目,区委*书记就贯彻落实“法治淄博”现场会作了重要批示,同时对“法治**”建设作了重要部属。为全面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在全区开展“法治**”建设集中推进年工作意见》,促进我局法治化进程,我局根据区委区政府总体部署和要求,在全局开展“法治**”建设集中推进年工作。分局成立了领导小组,负责该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和调度指挥,围绕“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保稳定”大局,弘扬法治精神、完善法规制度、拓展法律服务,全面推进 “法治**”建设工作,为实现老工业区振兴做出积极贡献。
市场主体准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商事登记,则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商事登记制度也相应地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商事登记制度,曾为改革期间社会经济的有序运行提供了良好的保障。然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加入世贸组织后更加全面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的缺陷也逐渐显现出来。因此,完善商事登记制度,建设现代法治工商就成了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商事登记制度,有着一个曲折复杂的发展过程。近代以来,随着本土的现代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产生和发展,民国时期初步建立起了我国早期的商事登记制度。它主要包括1914年北洋政府颁布的《商人通例》以及国民政府1928颁布的《商业注册暂行规则》和1929年颁布的《民法》《公司法》。
1949年政权更迭,旧的法统被废除,原有的商事登记制度不复存在。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建立起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一时期,商事登记在社会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发生改变,重要性下降。虽然于1962年12月颁布了《工商企业登记管理试行办法》,却未能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商事登记制度。“文革”期间,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被撤并,商事登记制度被严重破坏,基本处于无政府状态。
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商事登记制度得以逐步恢复和发展。以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分水岭,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1992年以前,是商事登记制度的恢复阶段,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重建和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为重要标志;1992年至2001年,是商事登记制度的发展转变阶段,即由原来的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所有制形式进行分类管理的登记制度,转变为以组织形式和责任形式进行分类管理的现代企业登记制度,并逐步由审核主义向以准则主义为主,审核主义为辅的方向转变;2001年至今,是商事登记制度的完善阶段,以《行政许可法》《公司法》《物权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修订)为标志,表明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的法制化建设进一步发展。
二、我国现行商事登记制度的缺陷
第一,现行商事登记制度存在于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和其它规范性文件之中,过于纷繁复杂。我国的市场经济由计划经济改革而来,是逐步建立的。因此,我国目前缺乏一部专门的商事登记法。在现存的与商事登记相关的规范性文件中,既有法律位阶的差异,又有新法和旧法、一般法和特别法的区别,这使得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具体行使商事登记职权的时候,采用法律依据易出错。此外,一些在商事登记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事项,如企业名称,却依然采用法律位阶最低的部门规章,常常导致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随意运用和解释。
第二,将商事登记作为行政许可,既不符合市场经济的特点,也给登记机关带来沉重的负担和巨大的风险。商事活动原本属于私法的调控范围,无需公权力的必然介入;自由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点,主体的创立不应受过多的行政干预。由于企业作为营利性组织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对第三人乃至社会公共利益的影响不断强化,才导致公权力的介入。但这种介入,不应理解为一般禁止下的行政许可,而应采用准则主义指向的行政确认。过分的介入,既不利于市场经济的自由运转,也给登记机关带来了沉重的工作负担和巨大的职业风险。
第三,过分重视商事登记的经济监管作用,而忽视了商事登记的信息公示作用。“我国现行公司登记立法较重视公司登记的经济监管目的,忽视其信息公示目的;而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大都
强调公司登记的公示目的,淡化其经济监管色彩。”①我国现行的商事登记制度由计划经济体制逐步演变而来,行政监管色彩过于浓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通常意义上的行政监管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我们应更多地着眼于信息公示制度,通过提高企业的诚信意识和交易第三人的辨别能力,来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第四,未对计划经济时期的商事登记规范进行清理,与现今的市场经济体制格格不入。在我国的商事登记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常常采用增加新规范的方式,而不是在原有规范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这样一来,许多计划经济时期的登记规范保留至今,它们在日常登记活动中极少被使用,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也没有用武之地。比如《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乡村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继续保留这些规范意义有限,而且容易导致登记工作的混乱,浪费人力物力。
三、我对完善商事登记制度的建议
首先,尽快制定一部完善的《商事登记法》。虽然《商事登记法》连续两届都被列入了全国人大的立法规划,但十年多过去了却依然没有下文。总体而言,我国目前的民商法立法工作已经严重滞后,许多方面都表现出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适应。我国并非一个具有现代市场经济传统的国家,要想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治建设,制定《商事登记法》甚至比制定《商法典》(《商法通则》)更为迫切。通过统一的《商事登记法》,将散落在众多法律、法规、规章和其它规范性文件之中的商事登记规范集中起来,势必能简化登记机关的工作内容,有利于提高行政效能。
其次,重新定位商事登记的法律性质,将其从“行政许可”的范畴内剥离。2003年制定的《行下许可法》是在没有商事登记法的背景下制定的。为了规范登记机关的登记活动,切实保障行政相对人的权益,其第十二条第(五)项将商事登记纳入了行政许可的范畴。但是,随着近几年的实践和发展,当初的权宜之计也愈发显现出其不合理之处。我们应以制定《商事登记法》为契机,重新定位商事登记的法律性质,采用严格准则主义模式。同时,我们有必要注意到市场主体准入与商事登记的区别,商事登记只是对市场主体准入的一个环节。也就是说,对于那些确实需要予以限制的特殊行业,可以通过各类登记前置(或后置)的行政许可来实现。
再次,强化商事登记的信息公示作用,为公众查询商事登记信息提供便利。市场主体的监管可以通过日常巡查和年度检验等措施来实现,而不应过分倚重商事登记环节。作为一种行政确认,商事登记的目的和意义更侧重于让社会公众能及时、准确地知晓市场主体的真实状况,从而提高辨别能力,保护交易安全,进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因此,1997年制定的《企业登记档案资料查询办法》就明显有悖于此,应予修正。除此之外,各级登记机关还可以仿照《商标公告》的形式定期发行《企业登记公告》,并提供互联网查询服务,以利于发挥商事登记的信息公示作用。
最后,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妥善处理计划经济时期的遗留问题。时至今日,全国范围内仍有极少数以传统形式存在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它们的存在既是清理计划经济时期商事登记规范的障碍,也不能适应现代的市场经济环境。要建立起完善的现代商事登记制度,顺利制定出全面简洁的《商事登记法》,就有必要完成上世纪末未能彻底完成的企业改制工作,进而清理计划经济时期的商事登记规范,从而真正告别计划经济时代。
商事登记制度的发展完善,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工商法治建设的重要一环。由于进入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的工作时间不长,我对商事登记制度的了解也并不深入。以上思考和建议,难免挂一漏万,失之偏颇。诸多谬误之处,敬请见谅,欢迎指正!
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以地州市级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部门为基本评价对象,共设置7项一级指标,19项二级指标,60项三级指标。一级指标及权重分别为: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14%);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5%);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36%);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15%);依法有效化解矛盾纠纷(5%);推进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法制基础建设,全面提高执法人员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15%);加强组织领导和督促检查(10%)。
一、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占总指标体系的14%)目标: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培养执法人员法律意识、立法立规规范化、完善规范性文件等制度机制。
(一)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
1.领导干部主动带头遵法、守法,严格履行依法行政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落实拟任职领导干部任职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和领导干部集体学法制度(占本级指标体系的21%)。
(二)培养执法人员法律意识
2.培养执法人员法律意识,完善并落实初任公务员法律知识培训与考试制度(占本级指标体系的7%)。(三)立法立规工作规范化(占本级指标体系的29%)3.开展涉及工商和市场监管职能的立法立规项目的征集、论证、申报工作,推动地方立法立规。
4.完善并落实专家咨询论证、公众参与等立法立规和制度建设程序,定期开展立法后评估。
(四)完善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制(占本级指标体系的43%)
5.规范性文件依法制定,经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内容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内在逻辑严密,语言规范、简洁、准确。
6.完善并落实规范性文件的定期清理、备案制度。
二、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占总指标体系的5%)
目标:行政决策权限依法、科学、合理界定,基本形成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的行政决策机制。完善重大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制度,切实做到决策权力与责任相统一。
(一)健全行政决策机制(占本级指标体系的40%)7.依法、科学、合理界定本单位的行政决策权限。8.健全重大行政决策规则,依法科学民主决策。
(二)完善行政决策程序(占本级指标体系的60%)9.完善公众参与重大行政决策的规则和程序。10.完善并落实重大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制度。
三、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占总指标体系的36%)目标: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和机制,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得到全面、正确实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违法行为得到及时有效纠正,市场经济秩序得到有效维护。
(一)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制度(占本级指标的11%)
11.依法准确界定职责权限,系统进行梳理、公布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并实行动态管理。
12.依法确认行政执法主体,实行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制度。
13.健全执法人员的录用、培训、考试、考核和持证上岗制度。
(二)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占本级指标的31%)14.完善并落实行政处罚程序,立案、调查取证、核审、决定、移送、送达等程序符合法律规定。
15.完善并落实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等行政决定告知制度。
16.完善并落实重大行政处罚、行政许可听证制度。17.完善并落实行政处罚、行政许可等执法行为案卷管理制度。
(三)行政执法行为合法合理(占本级指标体系的42%)18.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符合法定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
19.行政处罚决定适用法律正确。20.完善并落实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制度。
21.开展在行政处罚等行政决定中说明裁量理由和依据工作。
22.加强与公安、检察机关的衔接配合,完善行政处罚案件移送制度。
23.建立并落实罚没财物的处理制度,完善并严格执行罚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
(四)创新行政执法方式(占本级指标体系的16%)24.深化、完善并落实商事制度改革等相关制度。25.全面开展行政指导工作,完善相关配套措施。26.建立并完善“双随机”、“双告知”制度,改革和创新行政执法方式,强化科技装备在行政执法中的运用,提升行政执法效能。
四、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占总指标体系的15%)
目标:行政权力与责任紧密挂钩、与行政权力主体自身利益彻底脱钩。执法监督制度和机制基本完善,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的外部监督、层级监督和内部监督明显加强,公开政务信息及时、准确,执法监督效能显著提高。
(一)外部监督(占本级指标体系的40%)
27.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和政协的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
28.依法接受司法监督。29.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
30.在地方党委政府组织的行风评议或者依法行政考评中取得较好成绩。
(二)层级监督和内部监督(占本级指标体系的60%)31.自觉接受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指导和监督,主要业务工作法治化水平不断提升。
32.行政复议工作程序规范、高效、便民,复议结果公正合理。
33.完善并落实《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执法监督规定》等行政执法监督制度。
34.完善并落实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
35.完善并落实行政复议、应诉统计分析制度和错案分析制度。
36.完善并落实行政赔偿制度。
37.完善并落实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制度。38.完善并落实行政处罚信息公示制度。
五、依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占总指标体系的5%)目标:构建高效、便捷、成本低廉的防范与化解矛盾争议机制,依法有效预防、及时化解矛盾争议。
(一)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制度建设(占本级指标的60%)39.重大群体性、突发性社会事件的排查、预警、监测、处置等机制健全并有效实施。
40.深入推进消费维权体系建设,不断扩大覆盖面,创新行政调解工作机制。
41.提升消费维权体系运行效率,及时办理消费者投诉、举报。
42.完善并落实消费争议等民事纠纷行政调解制度。
(二)申诉、投诉、举报、信访制度建设(占本级指标体系的40%)
43.完善并落实申诉、投诉、举报、信访制度,依法办理申诉、投诉、举报、信访案件。
44.引导申诉人、投诉人、举报人、信访人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
六、推进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法制基础建设,全面提高执法人员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占总指标体系的15%)
目标:完善加快推进法治建设的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手段。加强法制理论研究,普法和法制宣传工作广泛深入,使全社会对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的法律法规进一步了解。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法制机构的设置、人员配备、办公条件与工作任务相适应。完善组织领导和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和监督指导,形成尊重法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的良好氛围,执法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法治观念牢固,依法行政能力显著提高,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一)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与法律素养(占本级指标体系的40%)
45.完善并落实领导干部学法制度,每年不少于2次集体学法。
46.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测评。
47.开展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知识和法律法规培训工作,每年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40小时。
48.完善并落实初任公务员法律知识培训与考试制度。
(二)执法信息化建设(占本级指标体系的20%)49.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对外服务信息网络平台,方便群众网上办事,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50.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办案管理系统。
51.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对广告、网络交易等的在线即时监督检测,加强非现场监管执法。
(三)加强法制队伍和机构建设(占本级指标体系的40%)
52.健全普法制度,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要求,加强对法律法规规章等进行解读,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53.加强基层法制机构建设,法制机构独立设置,职责明确界定,编制依法核定。
54.法制人员配备齐全,法制机构工作条件充分保障。55.法制机构努力发挥好在法治建设方面的参谋、助手和顾问的作用。
七、加强组织领导和督促检查(占总指标体系的10%)目标: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工作,充分认识法治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主要负责人对本机关法治建设负总责,统一领导、协调法治建设,确保把法治建设的各项要求落实到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认真扎实加以推进。
(一)健全组织机构(占本级指标的40%)
56.建立主要负责人牵头的法治建设领导机构,建立并完善法治建设评价制度。
57.完善并落实局务会议听取法治建设专题汇报制
(二)深入推进法治建设(占本级指标体系的60%)58.制定推进法治建设年度工作计划,每年向上一级机关书面报告法治建设工作情况。
59.科学设定考核指标并纳入目标考核、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本刊讯为了全面推进公司法治建设工作, 在继续落实公司法制工作新五年规划实施方案的基础上, 按照集团公司有关法治央企建设要求, 四川联通紧紧围绕公司聚焦战略和创新合作发展中心任务, 坚持依法经营、依法管理共同推进, 加强法治体系、法治能力、法治文化一体建设, 不断提升企业依法治理、合规经营、规范管理水平, 促成“一个升级、两个融合、三个转变”。
围绕法治央企建设的总体目标, 四川联通将同步实施、推进本实施方案、法制工作新五年规划及相关规章制度, 进一步细化分解年度计划, 力争到2020年, 公司依法治理能力进一步增强, 依法合规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 依法规范管理能力进一步强化, 全员法治素质进一步提高, 企业法治文化氛围进一步形成, 依法治企能力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努力将公司打造成为治理完善、经营合规、管理规范、守法诚信的法治央企。
为了确保实现总体目标, 四川联通明确了保障措施:一是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确保工作稳步推进。成立以公司总经理为组长的法治建设工作推进委员会, 负责全面领导和推进本单位法治建设工作。二是建立监督及激励机制, 促进工作迈上新台阶。建立法治工作激励机制, 对于在法治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 有效防范重大法律风险、避免或挽回重大损失的集体或个人, 将予以表彰和奖励。落实问责制度, 强化责任担当。要求各单位“一把手”对本单位法治建设负总责, 班子其他成员在分管领域负主要责任。对因违法违规发生重大法律纠纷案件造成企业重大损失或严重不良影响的, 或者违反规定、未履行或未正确履行职责造成企业资产损失的, 在业绩考核中扣减分值, 并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三是建立沟通交流机制, 确保法治工作实现新突破。建立法治工作信息定期汇总通报制度, 充分利用法律与风险工作园地等平台, 及时总结宣传各单位在推动落实法治央企建设实施方案中的好经验好做法, 共同探索交流提升法治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新西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开启依法治国的新阶段,并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商洛市在这方面准备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提高依法治市的能力?
朱崇和:古人言:“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各级党委作为地方经济社会事业的领导核心和法治建设的领导力量,首先应坚持依法执政。针对法治商洛建設,我们努力做好三个表率。
一、做好学法的表率。进一步开展商洛法治大讲堂、中心组学习、法治专题辅导培训等活动,组织党政领导干部认真学习和掌握宪法、法律的基本知识,理解和领会法治的理念、原则和精神,牢固树立合法性思维、程序思维、权利义务思维和公平正义思维。充分认识依法执政的重大意义,增强依法执政的理念。
二、做好用法的表率。进一步端正党政领导干部对待法律的态度,注重法治思维在工作中的实际运用,自觉把依法执政的理念转化为依法办事的观念,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作出决策、制定政策、推动工作。进一步推动党政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用法,示范引领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学习法律,培养尊重法律和信仰法律的意识,促使党员干部发自内心尊重法律、遵守法律,自觉依法办事。
三、做好遵法的表率。坚持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的原则,严格遵守党章和党内法规,加强思想、政治和组织领导,健全党务公开制度、重大决策制度,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和人民团体的关系,领导和支持同级国家机关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做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法治建设的有机统一。
《新西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内容之一。商洛市是如何突出严格执法,推进行政机关法治建设的?
朱崇和:行政机关是实施法律法规的重要主体。行政机关严格执法,建设法治政府,是维护群众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法治商洛建设的关键环节,我们不懈努力地完善三个机制,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为人民谋福利。
一、完善行政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决策机制,认真落实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严格执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合法性审查和集体研究决定等程序,确保决策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坚决杜绝和禁止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防范法律风险。建立健全政府法律顾问制度,聘请律师和法律工作者担任政府法律顾问,及时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有效减少行政决策的盲目性、随意性。
二、完善规范执法机制。进一步规范文明执法,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执法公示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和考核评议等制度,从体制机制上、程序步骤上、监督问责上确保行政执法部门依法执法、公正执法。认真执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大力推进政务公开,通过政府网站、政务公开栏、公开办事指南和其他形式,对应公开的事项,要及时、如实公开;进一步创新公开形式,推进电子政务,逐步扩大网上受理、咨询等服务项目,为群众提供快捷方便服务。
三、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充分发挥行政内部监督、审计监督、舆论监督、民众监督作用,实现对执法活动的有效监督,特别要把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作为增大监督效力的重要途径,对人民群众举报投诉、新闻媒体反映的问题,认真调查核实,依法及时处理。对决策失误、违法行政、滥用职权、失职渎职等行为,要严格依法依规追究责任,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为人民谋福利。
《新西部》:坚持司法公正,树立法律权威是依法治国的灵魂,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更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商洛是如何具体实现公正司法,进一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
朱崇和:公正司法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最后一道防线。为保证公正司法,必须从执法环境、规范执法和执法监督三方面着手,确保执法司法活动的公正、高效、权威。
一、保障执法环境。牢固树立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宪法和法律意识,促使他们带头依法办事、带头依法行政,支持和保障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支持和帮助司法机关抵御、克服影响公正司法的各种干扰,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本位主义的影响,维护宪法、法律的权威。同时,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对干预司法机关办案的,要依法依规追究其党纪政纪和法律责任。
二、规范执法司法。深化司法改革,针对容易发生执法不严、司法不公问题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入手,以权力制约和监督为重点,完善公检法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高效运行的工作机制。公安系统要以“1+9”制度体系督促落实,全力推进执法办案系统应用,强化执法质量考评,深入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检察系统要全面推行统一业务应用系统,完善案件监督管理办法,落实双报备双报批、同步审查等制度,加强案件的统一受理、过程控制和流程监管;法院系统要依托三大平台建设,建立健全“管理到人、责任到位”审判管理责任体系,强化审判质效评估,严格落实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制,引导司法人员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全面推行审判、检务、警务、狱(所)务公开,创新司法公开形式,依法及时公开执法司法依据、程序、流程、结果和生效法律文书,推进阳光执法司法,以公开促公正。
三、强化执法监督。强化和规范检察机关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职责,紧紧围绕侦查、审判、刑罚执行活动中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活动,增强法律监督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人民监督员制度、警风警纪监督员制度,保障人民的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强和改进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工作,适时开展案件评查和执法质量创佳评差工作,严查执法司法人员以权谋私、以案谋私案件,确保政法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高度重视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认真听取媒体等舆论监督的意见和批评,认真核查反映司法活动和队伍中的问题。
《新西部》:依法治国目标是全民守法,人人在法律内依法行事,让法治精神融入每个公民的血液中。商洛市开展了哪些具体活动来不断提高群众法律素质的?
朱崇和:只有群众法律意识提高了,法治环境才能改善,依法治国才能全民实施。
一、健全普法宣传教育体系。按照群众不断增长的司法需求,以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大力开展“法律六进”等活动,创新宣传形式,扩大宣传广度,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尊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注重青少年法治意识的培养,开展法律讲座、法律知识问答、模拟法庭、法治征文等活动,从小培养学生学法用法能力;注重领导干部、公务员法治素养的提升,健全和完善法律知识培训和考试考核等制度,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依法执政能力和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组织开展“五百”工程,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弘扬法治精神;充分利用县区法学会契机,适时举办法治论坛等活动,进一步推动法治商洛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
二、健全基层民主法治体系。深化法治创建活动,扎实推进“六五”普法宣传工作,深入组织开展 “民主法治示范村”、“民主法治示范社区”、“法治校园”、“诚信守法企业”等创建活动,丰富法治创建载体。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四民主两公开”的村(社区)自治制度,引导“两委会”严格依法办事,确实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形成群众遇事找法、办事按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法治氛围,不断提升基层依法自治水平。
三、健全维护群众权益体系。进一步健全联系群众的民意沟通机制。巩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结合联乡包扶工作,认真开展大走访大调研活动,“面对面”了解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帮助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进一步健全群众诉求反映机制。健全市县信访联合接待大厅运行机制,全面开通人民来信绿色通道和网上信访投诉平台,继续实行县、镇领导干部坐班接访制、包抓信访事项销号约谈制、和信访积案常委会议审定报结制度,及时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进一步健全群众纠纷的排查化解机制。结合我市实际,积极推广和创新“枫桥经验”,依托各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络,积极推广两所联调、诉前调解模式,实施三调联动,综合运用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多种手段化解矛盾纠纷,形成大排查、大信访、大调解格局。
【如何推进工商局法治建设】推荐阅读:
如何有效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06-22
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研究!09-26
着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10-08
浅谈新时期施工企业如何有效推进团组织建设11-26
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04年10-21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_加强法治烟草建设09-19
谈谈如何推进依法治市06-17
如何推进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强化和落实10-30
如何开展法治政府建设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