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就业前景(共11篇)
小学教育专业是成立的一个新办专业,培养本科学历的小学教育工作者。国家计划到小学教师达到本科学历层次,因此说专业发展前景很好。就业去向由小学各科教师;各类小学管理人员;教育行政部门有关小学管理干部;各级科研机构有关小学教育的科研人员。
另外,本科毕业生可通过考取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主要课程有教育概论、普通心理学、教育管理学、课程与教学论、小学生心理学、小学班队工作原理、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小学英语课程与教学论等。小学教育专业建有德州实验小学、北园小学、天衢中心小学、德开小学等教学实践基地10余处;现有专任教师2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职称占到65%,博士、硕士等高学历教师人数占到71%,特聘陆有铨著名教育专家为兼职教授。近三年来,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核心40余篇,出版专著1部,我系教师获得了国家专利10项,主编与参编教材10余部。主持与参与省、市级以上课题10余项。
我们紧紧围绕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要求为出发点,进行课程建设,教风和学风建设、学生教学技能训练,教育实践研究。目前,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和专业情意已经在校内校外产生良好反响。
研究方法思路: 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和分析, 制定出一个访谈大纲, 针对男生在专业上面的认识特点和专业就业前景的了解情况。根据结果得到本研究的侧重点, 进而分析得到一些具有前瞻性的结论。
一、报专业时对专业的认识的了解
被访谈者的男生当中, 当问及到是否对本专业有过了解时, 他们说的口吻中带着一种不确定性。专科的一个男生这样说道: “我报考志愿时, 头脑都不清晰, 甚至是昏的。因为当时考完没多久, 加上家里人对这个专业的不了解, 自己就填上去了。然后当我向家里人和亲戚朋友们说道我选择了这个专业时, 他们都吃惊了, “你会选择这个专业? 你适合这个专业吗?”。这些话我都听了不下百遍, 但是自己既然选择了就还是去吧, 最后还是读了这个专业”对本科的男生的访谈中同一个问题的回答不一样: “我其实对这个专业也不是很了解吧, 我的父母让我选择这个专业, 因为当时我姑姑是一个幼儿园的园长, 所以我父母就让我选择这个专业, 他们认为男生在这个专业上面很是受欢迎, 可能是愿意做幼儿教师的男生很少, 男教师又缺少, 加之现在国内学前教育大力发展, 所以我就填了这个专业”
通过对以上两个男生的访谈, 我们知道对于专业的认识不只是单方面的, 认识的角度也是多层面的。就如第一个男生所言, 在对专业的了解过程当中存在着一些模糊盲目的误区, 第二个男生能够在家长的指引下有一个大概的认识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男生通常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态度都是排斥的因为社会将学前教育看作是“女性的天下”, 作为男性更因该从事一些男性化的工作, 如果从事幼儿教育工作, 通常都会被看作是异类。虽然社会在呼吁幼儿园需要男教师加入, 但是男女在所追求的职业上面存在着很大差异, 正因为此, 男生都不愿意攻读学前教育专业。
二、在专业学习的过程当中面临的困惑
( 一) 传统思想的束缚
传统观念的长期占据, 认为学前教育是对幼儿的生活和照看, 而这些事情都应该是有女性来承担, 才是最适合的, 而男性从事这个工作, 则是“没出息, 没本事”的表现。在幼儿园里上班的男性教师, 被叫做是“男阿姨”, 没有得到社会认可, 在学校甚至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都会被挖苦, 往往都是一些讽刺性的话语, 让他们在学校里感到很郁闷, 压抑, 很大程度上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也就导致了一些男生想在中途转专业。专科班的男生这样说道: “来到学校, 本来是考虑到在专业上面会有一些难题, 但是想着都会找到方法解决。可就是在学习中总是会有各种眼光看待, 久而久之会使自己陷入一种很不自然的状态下, 在一段时间里甚至课都不想去上。”其实不然, 他在自己专业的定位当中由于受不了人们的异样眼光, 使得他在那里感到很无可奈何。
( 二) 专业课的特点带来的影响
学前教育针对的是对3 - 6 岁的儿童进行的教育, 而担任课程的老师大多是有女老师辅导, 在学习方式和语言特点上要求要符合幼儿的特点。原本在班上就是被看作是“女性当中的一枝花”的男生来说感到无所适从, 甚至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本科的男生这样说: “学习的课程当中, 除了钢琴时操课, 教育史, 管理学, 心理学及学前教育五大领域的理论课程之外, 其他包括舞蹈, 美术, 环境创设, 这些课程学起来感觉很吃力, 完全赶不上女生, 但是在理论课上想对好一点。”在一些实践课的学习过程当中, 男生由于身体的原因无法完全融入, 比如舞蹈课, 优美的动作的设计基本上是根据女生的身体条件完成, 男生在学习时自然感到很吃力, 最终只能勉为其难, 做做样子, 随着时间过去, 男生渐而对舞蹈课失去兴趣。美术课, 男生在绘画是表现出来的天赋, 男生对物体的抽象认识比女生强。但是在颜色搭配上却比女生弱很多, 在想对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女生在画画上面进步快, 男生在颜色上面进步慢, 久而久之, 男生在整体的画画方面就没有女生强, 在手工课上更不用说, 是女生的专业强项, 每次的作业都会费很大的精力完成, 在女生来说简直就是不费吹灰之力, 毫无压力之感, 男生虽花了很大力气和精力, 但是还是不如女生, 使得男生在这些专业课上望而却步, 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 三) 人际交往障碍的困惑
“记得第一次上课时的情景, 这是我至今都不能忘的。第一次到班上上课, 走到教室门口, 班上的女生就把眼光向我投射过来, 那一下子, 心里猛地紧张起来, 立马找到位置坐上去。”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屈指可数, 所以在女生当中自然很是很受关注, 这也为男生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不知道如何与女生交流。对于班里只有一个男生来说, 被女生包围着的, 完全埋没在女性化的世界里, 对心里造成严重的影响, 久而久之的压抑感会让男生感到无所适从, 感到孤独, 焦虑。在班上很少参加活动, 与女生交流很少, 不想被大家注意, 但是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你时刻都被关注着, 从你进到这个专业开始。就在这种矛盾的精神压抑下, 使得男生在心理上有着很严重的心理问题。笔者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男生, 曾经产生过孤独感, 但是最终找到了解决方式方法, 对自己从新思考后, 慢慢的这种感觉就消失了, 进而收获的是幸福感和快乐。
三、职业生涯规划不明确
( 一) 在对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访谈中及他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的了解可知, 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都有过思考, 也有一定的认识, 认为制定好职业规划对于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奋斗方向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在大学四年以后自己从事哪方面的工作, 问及他们是否愿意从事幼教工作时, 回答都是不确定, 有的男生在谈到自己喜欢的专业时候, 虽然喜欢但是又没有明确的学习规划, 父母对自己读学前教育专业也没有过多指导, 仅希望毕业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个别男生在私下和笔者聊天中谈到, 学校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但是却没有得到多大的收获, 因为开设这门课是在大一下学期的时候, 那个时候还没有这方面的想法, 完全不会像现在这样是有计划的学习。同时在对其职业规划的笔记中, 笔者了解到, 虽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制定了长期或短期的目标, 但是在目标的达成上却存在着与现实脱离的现象。在目标的实现过程当中由于对自己能力的判断使得整个规划都是停滞不前。
( 二) 目标制定不清晰, 没有具体实施方案。一个男生这样写道, “我希望通过学习, 能够让我找到一些有价值的工作。首先要不断的努力和追求, 能够得到领导的赏识, 最后得到满意的工资报酬”另一个男生这样说道: “首先将专业知识学好, 然后考虑考研, 之后从事幼儿园管理工作或者当大学老师。”笔者从第一个男生的话中认识到, 这个男生虽然有了一个目标, 即他要在大学里完成这些目标, 但是却没有具体的方法, 就是没有说我应该从哪些方努。可见, 大多数男生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没有明确的学习规划。再者, 目标制定的长期性没有体现, 他么都很少谈到说自己在以后的工作当中应该还要去怎样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更多的是在校期间把应该考的证书考了然后毕业再找工作。那么这样你在未来就可能会遇到一些让你措手不及的障碍, 使你无法抗拒。在设计长期计划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它的可执行度, 不断地学习和总结, 做到学以致用。
四、男生面临困惑时解决的方法对策
( 一) 明确男生在专业上的优势条件
社会的进步, 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人们开始认识到幼儿园男教师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尤其是专家和学者广泛在社会上呼吁幼儿园需要男教师的加入。男教师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非常独特的影响, 男教师的独立性, 勇敢, 坚毅, 果断等个性特点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意义。同时, 男教师思维活跃, 兴趣广泛, 对新事物的充满好奇的性格特点相对于女教师来说优势明显。所以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 要对自己专业有一个宏观把握, 不能只从微观层面理解, 要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就业前景做一个了解, 男生进入幼儿园对于幼儿园教育来讲有开创性意义。
( 二) 改变自我的认知观念
1. 转变已有不恰当的的认知结构
( 1) 自我认知改变。加深对学前教育专业了解, 正确的对待学前教育男生在专业上的独特优势, 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 对自我的能力 ( 专业上面) 持乐观, 肯定态度, 实事求是的看待自己。正面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是形成自我自尊, 自信, 自我评价水平的基础。
( 2) 做好面对现实的准备。在来到大学之前, 首先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不仅是对专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有一个宏观的展望, 也要对专业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提前打好“预防针”在面对与家庭生活环境格格不入的学习生活环境, 要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 克服专业学习当中的困难, 不逃避, 不害怕。
( 3) 对社交的期望度不要过高。学前教育是个女生占主体地位的教育体系, 在这样的集体当中, 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要适当将自己的期望水平降低, 不能只是一味的让别人去符合自己的感情需要。如果过于自我那么就会在某种意义上使自己有一种挫败感, 形成后久久不能平息。男生在专业学习过程当中与女生交往的时候适当将自己的社交期望值降低, 有利于男生对挫败感的有效控制。
职业价值观是个人决定和执行的动力源泉。从实际来看大部分男生都缺乏职业信念, 只是一些社会理想和。男生在正确的评价自己的基础上, 还要能够有自己的职业信念, 不要只是随口而谈, 要对自己专业有信心, 同时还要了解自己在专业上面的长处, 了解专业发展, 有一个良好心态, 最后做好就业和创业的准备。
摘要:近几年, 学前教育愈来愈受到社会各界关注热议的话题, 学前教育专业男生更是广泛热议的对象。随着国家经济, 社会, 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在增强。但是学前教育行业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就是幼儿园男教师屈指可数的现状严重, 这种现象的产生与男生的专业认识不无关系, 对专业的认识与就业的走向也存在关联。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查找与分析及访谈的研究方法, 对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专业认识和未来就业方向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思考, 从而得出导致这种现象原因和因素。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男生,专业认识,就业取向,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赵红霞.学前教育专业男生面临的困扰及其对策[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8, 04:67-68.
[2]陈振.影响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职业认同感的因素及教育对策[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06:55-58.
[3]于晓梅.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5, 01:80-82.
[4]雷茹, 裴长安.浅论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专业发展及其影响因素[J].当代教育论坛 (综合研究) , 2010, 07:60-62.
[5]田杨, 廖智勇.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孤独心理成因及应对策略[J].职业时空, 2012, 06:143-144.
[6]叶飞.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性别压力探究[J].学前教育研究, 2006, 06:50-52.
[7]梁万生.学前教育专业男性本科生专业认同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 2012.
一、就业矛盾分析
(一)个人因素
一些男同学在选择学前教育专业时并非主动,而是“被选择”。有的学生是家长或者老师通过教育部门的各种文件,了解男性在学前教育中有大好前景,于是帮助学生选择。还有些学生是因为高考报名中并没有作为自己首选专业而被调剂到这个专业的。等他们真正开始思考职业选择时,很多人想放弃但已经没有其它道路可走,于是有理想的就通过转本来达到转行,没理想的就混日子,得过且过,毕业后直接放弃本专业。
即使社会需要男性幼儿教师,但是“被选择”进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想从事这一行业,即使在幼儿园就业了,由于并非热爱,再加上本身知识基础不扎实,很难胜任这一职业。对于没有敬业精神的男幼师,幼儿园也会尽量避免使用。
(二)学校因素
1.课程设置不完善,没有针对男生的专门课程设置。
以徐州幼专为例,2003年招收第一届学前专业男生,第一年招收仅5名,每年控制在10名左右。所以在授课过程中,一般都是和女同学同时进行,几乎没有针对男性生理、心理特点和幼儿园需求实际进行的特殊课程设置。比如舞蹈课教学中,男女生所使用教材一样,学习内容一样,甚至男生还要学习女生的舞蹈动作,使男生产生抵触情绪。
2.就业指导工作不完善,忽视了对男生的就业指导。
首先,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缺乏专业职业指导师,就业指导工作经验也不足,很难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其次,一直以来,各种媒体大肆宣传“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严重稀缺,几十个岗位挣抢一名男幼师”、“ 男幼师就业率达100%,供不应求”、“男幼师成了香饽饽”等,这容易形成一种误导,盲目乐观,从而忽视了就业指导。
(三)社会因素
1.男性教师的社会认可度不高。
男性从事学前教育行业后压力会非常大,其中一方面来自传统文化和社会舆论对男性从事幼儿教师的偏见。一些男生给同学讲到自己所学专业后,会受到同学的讥讽,并劝其改行;就业后的男幼师也经常会受到指指点点的嘲笑;在面对恋爱成家的现实时,更是受到百般争议。这使越来越多的男生觉得做幼儿男教师社会地位低,没有前途,专业认同感和幸福感随之降低。
2.园长和家长也不认可。
一些幼儿园不愿聘请男教师。很多园长认为,女教师更耐心、细心一些,便于幼儿园教学与管理,男幼师只是宣传噱头,在幼儿园并不适用。因此即便聘用男幼师,一个幼儿园只需要1到2个就足够了。有男老师的幼儿园一般不让他们去带班,只是带带课外活动,甚至做一些具体的日常管理和安全事务,所以目前男幼师的实际需要岗位并没有增加多少。
家长对于使用男教师带班的分歧更大,一般男孩子的家长比较乐意接受,认为男教师可以使男孩子更阳刚一些。但绝大多数女孩子家长并不认同,他们认为孩子比较小,一天的饮食起居都需要老师照顾,女孩子很多方面需要男性回避。尤其是近几年,媒体对于校园“性”安全的负面报道使家长更加不放心。
3.待遇低。
据成都大学学前教育学院教授范勇调查发现: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压力有十个方面,其中待遇问题排在首位,82.4%的男教师认为压力来源于待遇太低。在徐州地区,一名普通幼儿园教师的月工资收入也仅有1500元左右,按照目前的消费水平,这份微薄收入根本没法解决购房娶妻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待遇过低使一些有志向从事幼教的男生也不得不放弃专业,另谋他职。因此,幼儿园男性师资流失严重。
二、解决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就业矛盾的对策
(一)广泛深入宣传,转变传统观念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愿从事本专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舆论压力过大,身边的亲朋不认可他们的职业,尤其突显在恋爱、结婚时,由于职业原因导致其屡屡受挫。鉴于此应该借助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加强对学前教育需要男性参与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宣传,使人们尽快转变传统观念,使男性和女性共同承担起学前教育工作。
(二)学校课程设置要有针对性,就业指导要有系统性
针对男生在学前教育领域从业的特点设置课程,课程选择与设置要有针对性。基础课程无男女性别差异,但是有些技能技巧课让男学生比较尴尬,如舞蹈课、十字绣之类的内容让他们比较为难。在技能技巧课程设置上应该选择一些适合他们的课程如武术、动漫、科学等,使他们将来到幼儿园能够发挥独特优势,形成与女教师不同风格的教学效果,以达到相互补充的作用。
在就业指导方面,首先要使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能够突破传统观念,让其明白并认同男性在学前教育领域的重要性,全面分析就业前景,形成科学的职业定位。其次在专业认同的基础上,培养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兴趣。组织各种类型的专业开发活动,如优秀毕业生报告会、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专业创意比赛等,提高专业认识,提升就业技巧。
(三)科学合理定位,提高综合素质
学前教育专业男学生既然已经选择了本专业,那么就应该认真接受政府、学校和老师的正确引导,博览学前教育领域相关政策、法规,阅读相关学前教育专业书籍,使自己能够站在较高的视野去评价将来从事的这一特殊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要相信职业前景光明,要树立信心,克服困难,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最后,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应该认真学好专业课和技能课,苦练基本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将来从事幼教工作做好准备。
(四)政府积极引导,政策向男幼师倾斜
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从招生、学生培养到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给予特别优惠。有些地方已经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比如江苏省实施幼儿师范男生免费培养计划,从2010年至今招收培养1000名左右五年制免费幼儿师范男生。省厅承诺毕业后解决编制,但毕业后5年内必须在幼儿园一线从事教学活动,通过协议的方式将这批男学生安排在了幼儿园一线。但是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很多,免费男幼师生只是一小部分,培养的学生远远满足不了目前的需要。如何吸引更多的男幼师生主动报考并从事学前教育行业和如何吸引“免费男幼师”长期从事这一行业,应该成为教育主管部门认真考虑的问题。
其次,对于幼儿园男教师的岗位设置在相关管理制度中从未提及,这使很多已经就业的男幼师在幼儿园始终处于相对尴尬的位置。为促使男幼师在幼儿园发挥潜力,主管部门还应制定关于幼儿园男教师的岗位要求,使幼儿园配备男教师时有章可循,为男老师的发展创造条件。
最后,提高男幼师的工资待遇。政府可以设立“幼儿园男教师津贴”,从经济上支持男幼师,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从根本上提升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的吸引力,使他们安心于幼教工作,促进幼儿园男教师职业生涯的稳定。
参考文献
[1]徐志国.男幼师的缺乏、流失与其职业优势的矛盾.学前教育研究,2006,(5)
[2]潘敏.男教师的教育优势及弱点分析.辽宁师专学报,2002,(1)
[3]李玉秋.论我国学前教育需求男教师的迫切性.台州学院学报,2004,(4)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大学 生就业难的问题。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大学生,受专业局限和自身能力的影响,据我所知,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在毕业之后这一专业的大多数毕业生首先会选择考取“特岗”来缓冲就业压力,还有一些人在幼儿园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只有一小部分人在公立或私立学校就业。综合其原因,从专业看,“小学教育”就限定了只能是小学教育方面,要想从事其他方面的工作很困难。从技能方面,小学教育专业学习的教师技能仅仅是单方面的,还不够成熟地精通和运用。
但即使有上述方面的这种压力,只要我们端正良好的态度,积极的心态,小学教师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还是很大的。
首先,在2010年政府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说到: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津贴补贴标准;建设农村艰苦边远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研究制定优惠政策,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关心教师身心健康;落实和完善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政策;国家对在农村地区长期从教、贡献突
出的教师给予奖励。从这些政策可以看到,国家对教师在各方面条件的改善有很大的重视,教师的行业正在日趋完善和健全,教师的地位在不断上升。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教师是一份很好的职业。
其次,保持理性的就业态度很重要。
大学毕业生应转变就业观念。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怀揣着青春的梦想,对就业的地区、待遇等有很大的要求。有些毕业生非大城市、高新金不去,这就造成了就业的困难。我觉得,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应结合自己的现状和自身的能力对自己进行评估、分析,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起点。降低就业底线,也是大学生刚开始就业的良好心理。如考取“特岗”就是一个缓兵之计。如果想从事教育工作而又找不到好的地方,“特岗”就提供了一个机会。在这期间,可以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利用业余时间继续学习,在期满后,还可以报考国家公务员考试。国家对于报考公务员“特岗”的教师,有一定的优先政策。
以上这些都是走出校门之后的事情,而要想在职位竞争中处于优先位置,在就业中没有择业、就业压力,在校期间,就要打好坚固的专业基础和职业技能。
随着小学生在幼儿时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加强,在进入小学之后,表现出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突出的特长。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老师,各方面的能力都需要加强。如写作、简笔画、音乐等。所以,在校期间的学习对于大学生能力的提高很重要。在技能方
面,如“三字一话”,就需要每天的练习。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必备硬件必不可少。还要结合本专业多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然后从容走向职场。
如果想要全面加强自己的职业竞争力,考研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继续在喜欢的专业深造,让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更高层次的进步。在学历上下功夫,增加择业的成功率。
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形势在全球性经济危机大潮的冲击下,似涨实跌,自有原因可归纳如下:
一、早期教育的市场潜力扩大了对幼教专业人才的需求。
1、政府的政策导向激活了社会办学的热情,充分满足了家庭对早期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
教育部《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今后5年(2003-2007)幼儿教育改革的总目标是: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随着社会前进,经济发展,家庭收入增加,个人素质提高,人们对高水平教育期望越来越强烈,经济承受力越来越高,形成了民办学前教育的社会基础,民办幼儿教育蓬勃兴起,在多元办园体制并存的格局下,大大满足了广大家长对早期教育的需求。
2、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数量上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求,在层次上更缺少社会越来越需求的高学历高综合素养的专业师资。
众所周知,幼儿教师是一种专业化的职业,它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经过严格而持续不断地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在我国,这样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学习是通过职前的培养来进行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幼教师资培养方面发挥着主体作用,尽管近年来全国各地一些院校增建了学前教育专业来培养幼儿教师,但是与私立、民营幼儿园数量急剧增长之间还是存在着需求上的矛盾,仍然不能满足整个社会的需求.社会对幼儿教师需求量增加的同时,也在逐渐对幼儿教师的整体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调研了解到,各幼儿园渴求“热爱幼儿教育、学历较高、有一定教改科研能力、幼儿教育理念新、教学基本功扎实、技能全面、心态好、愿意长期在本园工作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充分说明社会对具有本、专科学历的高素质幼儿教师需求旺盛,幼儿教育市场前景广阔。
二、在短期内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的形势下,我们要对就业前景存在“忧患意识”。
1、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学历水平已呈“水涨船高”之势。
幼教门槛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整个社会对高素质、高学历的幼儿教师的需求;另一方面,幼儿园也希望通过提高学历层次来增强市场竞争力。
2、社会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已从数量的补充逐步过渡到质量的竞争。由于对幼教市场普遍看好,师范院校学前教育则在不断扩招,非师范院校诸如高职高专也在增设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毕业生将逐年增加,幼教师资数量的补充在一定的时间内必将完成;当数量达到饱和之后随之而来的将是激烈的质量竞争,用人单位优中选优的大趋势将日益明显。质量就是毕业生就业的生命线,着眼全方位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是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有效途径。
经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幼教就业市场的潜在危机是存在的,有没有规避的办法?怎样去规避呢?
一、不断提高常规办学质量,努力加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技能技巧培养力度,同时,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是关键。
众所周知,质量是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核心元素,办学质量决定就业质量,是否与社会用人需求相匹配,必须从根本入手:弹唱说跳画的基本功、基本的幼教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水平都是提高质量的根本,必须从日常的课堂教学要质量,抓牢、抓实、抓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注重日常教学过程管理,精心设计系统课程,精心选择教学用书,精心上好每一堂课,精心打造精品课程,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向日常管理要特色。
目前除了常规的吹拉弹唱跳外,还要考察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行业前沿能力的掌握运用情况:如早教、蒙特梭利教育等,这些都对在校的高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如果只看到眼前就业形势相对稳定,而不去思考前瞻性的发展,那么接下来的卷进下一波高失业率浪潮的肯定其中有我们这个专业的毕业生。所以,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理应居安思危,理性面对当前形势,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思路,及早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全方面、专技能、高素质的发展自己,应对市场的变化,未雨绸缪,做好超前于市场发展的自身发展,积极应对市场的选择。
二、深入研究幼教发展现状,用最现实、最前沿的教学实践指导学生就业。
幼教事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与重视,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学历层次不断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范围空前扩大,呈多元发展方向。面对幼教改革发展的新趋势,更新就业观是很有必要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不再仅仅只是到幼儿园当教师,而是将保育员(教师助理)等多个岗位逐渐锁定幼教专业的毕业生,其目的是希望体现幼儿教育的专业化、正规化、多元化、边缘化,提高幼儿教育的整体水平。具有幼教专业学历水平的毕业生是提高整个队伍整体素质的强大的生力军,是从事社区幼教人员、亲子园教师特教教师、专职兼职幼教培训教师(英语、感统训练等)等的最佳师资力量,市场需求存在着巨大的潜力,作为高职教育者应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自身的基础指导他们准确地进行就业定位。此外,各类幼教机构的行政管理、培训咨询,幼儿系列产品的研发与营销,对外相关一对一家政服务等多元化的就业市场,给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前沿、更多元的市场要求。对此,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引进并落实行业的先进理念,聘请行业专家定期走进课堂,同时要敢于把学生大量不定期的推到行业中去锻炼实训实践,这样通过大胆的引进来、送出去的方式,激活传统专业的现代需求环节,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全员树立以下育人观念:“手把手,放开手,育巧手,手脑并用;
学中做,做中学,学会做,做学结合。”“为融入社会走进来,为服务社会走出去。”注重职业道德的教育、职业技能的提高,全方位多层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做到教学结合,产学结合,校企结合,育人社会化,课堂职业化,规避学校和社会脱节的尴尬,使学生尽早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形成教育教学与社会发展和谐同步的良性循环态势。
三、适度控制招生规模,合理预测就业市场,办精品专业,培养高质量人才,增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综合市场竞争力。
(2)各级教育局的电教馆、信息中心、教研室;
(3)各级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开办教育技术专业的普通高校;
(4)各级各类具有先进管理功能的图书馆;
(5)各种教育信息化的企业、公司,网络公司等;
(6)各类电视节目制作公司、视频技术公司、教育电视台;
(7)大型公司的人力资源中心、培训中心,如保险公司;
(8)68所大学的网络学院,各种开展远程教学服务的企业,各级电视大学;
(9)各种出版社、文化传播公司、策展公司;
(10)先实习,了解社会和市场,之后自主创业,当小老板。
就业最重要的是转变观念,不要只是追求稳定和安逸,而是要看成长和挑战的机会,要能够承受不确定性的压力,象在国外,聘用期几个月的工作都算是工作,一个有真正能力的人,在哪里都能够冒出来,一定有机会,关键是要通过自己努力,找到表现的机会。
关键词:专业教育,就业教育,创业教育,整合
一、高校专业教育文化面临的困境
长期以来,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过度注重人才专业素质的培养, 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的设置主要以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培养为主, 专业考核的重点基本放在专业要求的素质方面, 忽视了人才专业运用素质的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要求高校毕业生不仅需要具备厚实的专业基本素质, 而且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运用素质。
1.精英教育背景下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
精英教育时期, 我国高校每年培养的毕业生的供给数量常常小于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数量。这种背景下, 高校培养人才的规格要求和质量标准常常以满足社会工作岗位对人才的具体需求为目标, 着重培养就业型人才。高校对人才专业素质的培养主要表现为就业指向, 常常围绕就业要求确定专业人才的素质结构和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2.大众教育时期呼唤高校人才培养的多元化。
大众教育时期, 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 加之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与社会经济结构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状况, 导致在某些领域高校毕业生的供给与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之间出现了结构性失衡, 进而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度增加。大学生就业困难使传统的以就业为指向的专业教育开始面临现实困境。
3.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需要进一步深度融合。
创业教育既非单纯的学科知识教育, 也非单纯的职业技能教育, 而是一种在学科教育基础上由多学科支撑的教育[1] 。当前我国高校创新教育实施的着重点主要放在创业操作和创业技能的层面[2] , 很少涉及创业精神、创业品质、创业意识等综合素质的系统建构 (周霖, 2010) 。这一形势急需更新教育理念, 深化教学改革, 拓宽专业教育的文化内涵, 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整合, 做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优势互补。
二、从就业到创新创业:高校专业教育文化的重构
大学生人力资本存量积累的质量与数量, 是决定大学生能否顺利进入职场并走向成功的重要保证。从个体来看, 大学生能否顺利从学校转向职场, 关键取决于是否具备两类素质:首先, 具备完成和干好一定工作任务要求的专业技术素质, 主要指以专业能力为核心的人力资本存量积累的数量与质量。其次, 具备发挥专业技术的素质, 主要指以运用专业能力为核心的人力资本存量积累的数量与质量。在这两类素质中, 前类素质的作用能否发挥, 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发挥, 主要取决于后类素质的强弱。后类素质愈强, 愈能为前类素质的发挥创建良好平台。如果缺乏后类素质, 前类素质就会难以充分发挥甚至难以发挥。
这就不但要求高校毕业生具有坚实的专业基本素质, 而且要求高校毕业生具有坚实的专业运用素质, 即对专业基本素质进行拓展、迁移、运用和发展的素质。这种专业运用素质具体包括两类素质:就业素质和创业素质。就业素质能够帮助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并能在岗位上培育利于工作开展的良好的工作环境, 在开拓创新中积极进取, 出色完成工作任务。创业素质能够帮助大学生自主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业机遇并能够将创业机遇成功转变成为现实的创业环境, 打造发挥专业素质的良好平台。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要求, 高等学校要进一步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和思路,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完善人才培养的素质结构, 构建“就业文化”与“创新创业文化”并重的人才培养文化, 把培养“专业加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做为高校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
三、高校专业教育文化重构的途径
高校要将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列入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将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纳入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纳入学生的素质评估体系, 纳入专业教师的培训体系, 纳入专业技能的实训体系, 纳入高校教育质量的考核体系, 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整合。
(一) 基本途径:课程体系的整合
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课程的知识传授体系和能力培养体系。在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渗透专业教育的内容与理念, 增加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专业内容素材, 循序渐进地向学生渗透基于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进行创业的意识和精神;在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渗透创业教育的知识和技能, 增加专业课程内容中的创业素材, 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创业动机和能力。统筹协调, 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整合, 以专业教育为依托加强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
增强专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课程体系中增加专业运用课程板块, 加强创业素质教育的板块。重构专业教育的课程结构, 从基础性、专业性、应用性三个维度构建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把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应用课程, 形成注重基于专业的创业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在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中, 通过潜移默化, 不断加强对学生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创业理念的培养。
扩大高校专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建立健全协同育人机制, 设立包括学科专家、用人单位、学校代表、学生代表等在内的高校专业教育课程设置委员会, 负责对包括专业课程计划的制定、评估、审议、调整等工作。让用人单位参与到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队伍中来, 使课程结构深度体现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增强课程在帮助和促进学生更快适应社会方面的应用性。
增强专业课程体系的时代性和适应性, 保证课程内容能够紧跟时代需要和科技前沿, 形成课程计划与课程体系的动态调整机制。通过扩大学生选修课程的比例, 增强学生专业课程体系的选择性与适应性, 增大学生课程选择的自主性;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 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起来, 在学校构建创业氛围浓郁的校园文化。通过增大课程体系中应用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 注重学生基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迁移能力、转化能力、运用能力与发展能力的培养, 有效拉近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之间的距离。
(二) 辅助途径:相关要素的整合
1.机构整合。
将创业教育的支持机构与专业教育的支持机构合为一体, 使同一机构既担负办好专业教育的职能, 又担负创业教育的职责。在学校管理层面, 优化整合高校内部相关管理机构, 将学生就业、专业建设、教学管理等相关机构纳入到高校教务处的统一管理之下, 从学校管理体系上为两种教育的整合创造条件。
2.人员整合。
包括两个方面:管理人员的整合和教师队伍的整合。管理人员方面, 将专业教育的管理人员与创业教育的管理人员进行优化配置, 实行有效整合, 构建双方间的互动机制。通过建立管理人员的互动平台, 激发管理人员在意识、观念方面整合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从学校教务管理维度为两种教育的整合创造良好的管理氛围。师资整合:将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与专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合二为一, 通过举办专题培训, 增强专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创业素质, 在专业教育的教学活动与实践过程中加强创业品质的渗透;增强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 在创业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强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从学校教师教学维度为两种教育的整合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3.经费整合。
政府对创业教育的支持与专业教育的支持在经费投入上合而为一, 通过将创业教育的经费与专业教育经费捆绑, 支持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整合。通过经费划拨方式和使用要求的改革, 推动高校专业教育内涵改革的不断深化, 突出专业运用素质在专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4.宣传整合。
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捆绑宣传。在专业教育宣传中纳入创业教育, 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整合做为专业教育的特色;在创业教育宣传中纳入专业教育, 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整合做为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5.评价整合。
重构高校专业教育质量的评估体系, 将学生专业基本素质与专业运用素质作为专业教育质量的平级指标。将创新能力、创造意识、应用能力等因素纳入到高校教育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中, 突出高校学生专业运用素质的评价, 不断丰富和完善高校人才专业运用素质的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蒋德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 2011, (10) .
[关键词]教师教育 音乐专业 从教就业能力
[作者简介]徐丽君(1965- ),女,河北唐山人,天津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声乐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天津 300387)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成果(G206);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处课题“教师教育音乐专业4+0课程模式的构建与特色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5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6-0081-02
如何针对现在中小学生的特点,运用科学的、先进的教学手段,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是当前教师教育音乐专业的首要任务。
一、目前教师教育音乐专业存在的问题
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学生身心健康、个性培养和全面发展起着积极作用,已获得了社会的普遍认同。《新音乐课程标准》确立了“以人为本”“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音乐课程的价值得到全面的体现。目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注重音乐教育人才的多元化和个性化。然而,长期以来,音乐教师教育一直沿用专业音乐院校的办学体制,基本上是在走专业化的道路,只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理论的教育和其他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近年来,高等师范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已背离了市场的需求。现有师范院校培养教师的模式和质量,已不能适应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1.专任教师匮乏。据笔者调查,某些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法课程的教师,不是从教学质量去考虑,而是从均衡教师工作量上去考虑,谁工作量不满就为谁安排这门课程。另外,因为这门课程难度大,很多教师不愿意承担,即使勉强承担了的教师也缺乏钻研教学的动力,大多是敷衍了事。
2.监督机制缺乏。音乐教育学实践课程处于薄弱环节的另一个原因是缺乏教育学管理部门的监督。在教学评价中,由于重视专业技能的训练,忽视教师教育的特性,实习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因此,学校对学生的实习效果一无所知,见习时有的指导教师也是走形式,致使教学管理部门缺乏对基层教学的监督。
3.对新的教学理念理解不够深入。一些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师在观念、教学能力、教学行为等方面已经不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他们摆脱不了几十年的传统教学模式,并对新课程理念产生怀疑甚至排斥。
二、教师教育音乐专业改革的途径
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称标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教育音乐教学改革必须以新课标为依据,在课程设置上,突出师范性,提高音乐教学理论课的质量,重视音乐教学能力的培养,使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既要掌握深厚扎实的音乐专业基础知识,又要具备较高的音乐技能技巧和过硬的教育教学能力。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确立音乐教育学课程的重要地位。在音乐教师教育中,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技巧的表演能力、音乐教学理论和教学能力三者缺一不可,对培养合格教师是同等重要的。针对一些地方院校对音乐教学能力的培养还不够重视的现状,上至主管部门下至教师,必须转变只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教育能力培养的旧观念,将教师只注重教,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变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学习,配备专业好、教学能力强的教师担任教法课,树立典型,使其成为学科带头人。只有重视这门课程的发展,关注专任教师的教学成果,才能使教师有动力,受到重视,才能使教学改革深入进行。
2.改革传统音乐教学结构和教学体系。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延续了几十年,是导致教学改革步伐缓慢的主要症结。具体表现在教学上重视单科教学的技能技巧,各音乐单科课程之间没有联系;轻视多元文化、综合人文素质。尤其对专业技能技巧课程,必须改变只重视演唱演奏的高难度训练的做法,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要达到演唱演奏的水平较高,更要具有较高的综合文化修养。
3.加强教育实践课的质量和数量。首先,要了解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大学教师应定时到中小学去听课,或者去教几节中小学音乐课,让中小学教师讲一节大学的课,进行换位体验。使大学教师深入实际、总结经验进行教改;中小学一线教师给未来教师带来成功的经验和成果,从而提高音乐教学教法课的质量。其次,最好在每学期增加一周的教育教学实践课,使教育教学的培养有持续性。由于现在多数院校的音乐教育学课程只安排一学年(第五、六学期)共54课时,安排的时间比较集中,缺乏连贯性。第八学期进行实习时也忘得差不多了,没有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除了现有的教材教法课外,还应增加音乐教育心理课程。此外,在学生实习见习中,指导教师还要认真检查学生的教案,上课前对学生的试讲进行严格把关。
三、培养从教就业能力的途径
1.职业道德培养。高质量的中、小学音乐教育靠的是合格的音乐教师。随着学校综合教育地位不断提高,音乐教师的地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已经认识到,音乐教师不但是人类社会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而且也是培养人们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实施审美教育,塑造完美人格的“灵魂工程师”。《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推行为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事业的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每一个个性充分发展的学生健康地接受社会的选拔和其他挑战。这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逐步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培养模式”,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个性。这就要求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教学必须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使其从中领略到作为一名音乐教师的使命和责任。
2.角色转换培养。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要学会从学生向教师角色的转换。音乐教学论课程是培养学生从“学生”向“教师”角色转换的重要课程,主要探索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并研究音乐教育教学工作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及其发展规律。在这门课上,要充分让学生体会教与学的换位思考,在教学中要改变单一的讲授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在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和我国音乐教改动态时,让学生积极讨论“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如何?”“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要把培养兴趣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理念?”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所学的知识畅所欲言,在发现问题和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教与学会更加深入,师生达到真正的交流,体现出师生的平等关系,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形成学习的共同体。音乐教育实习是音乐教学论课程的延续,可从中熟悉中小学音乐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并能够促使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技巧综合地运用于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学论课程是培养学生从“学生”向“教师”角色转换的重要课程。
3.综合能力培养。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文化素养、专业知识、技能技巧、艺术观、治学态度、思想作风,甚至言行举止、仪表风度,都能体现出教师的综合能力。简练、生动、具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能力是音乐教师为学生传道解惑的根本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极大地改变了社会音乐和音乐教育的面貌。视听技术、声像技术日新月异,大大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和空间,极大地丰富着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而且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现代信息技术突破了传统音乐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大大地丰富和开阔了学生音乐生活的范围和音乐视野。因此,在教育实习中,精心制作课件,使其切身体会到现代教育技术所带来的震撼与活力。在大力提倡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还要提醒学生对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合理的运用,实现传统手段与现代技术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施红莲.理想的“无模式”境界离我们有多远——论教学模式观对新时期音乐教师成长的影响[J].中国音乐教育,2004(4).
[2]朱济群,朱娟棼.新教材、新视角、新思路[J].中国音乐教育,2004(2).
[3]苏敏.教师希望效应初探[J].中国音乐教育,2007(2).
[4]王安国.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4).
[5]曹理,缪裴言.新课程音乐教学案例选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什么是特殊教育专业?
顾名思义,特殊教育是对特殊人群(包括视力、听力、语言残疾、肢体、智力、精神和综合残疾等人群)开展的教育。特殊教育是利用特殊的方法和手段,为特殊少年儿童的学习、行为矫正和训练创设特殊条件和特殊设备,以达到使他们掌握知识、弥补缺陷、培养能力、健康身心等目的。
开展特殊教育,教师是必需的,特殊教育专业也就随之产生。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特殊教育系刘全礼教授介绍,所谓特殊教育专业是指高等学校为了培养特殊教育教师而设置的一个教育学专业下的二级专业。目前,我国的特殊教育专业包括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
特殊教育学什么?
特殊教育专业属于教育类专业,是教育学下设的一个二级学科。该专业本科阶段的课程因各个学校的侧重点不同而有所不同,但一般包括三类课程。一是教育学类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类课程),二是特殊教育的理论课程(如特殊教育导论、各类特殊儿童的特点与教育等),三是特殊教育的方法课程(如教学法课程、手语、盲文等)。
主要课程:特殊教育学、特殊儿童评估、特殊儿童病理学、教育听力学、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特殊学校教材教法、残疾儿童康复教育、心理测量及特殊学校实践等。
特殊教育学在本科阶段并不区分具体的研究方向。学生可根据后续的学习和教学实践发展研究方向,比如按照研究对象的不同,特殊教育可以分为盲(聋)童教育、智力落后儿童教育、特殊儿童心理教育等。
不止需要耐心和爱心
特殊教育专业和其他教育专业一样,都需要考生有为教育辛苦工作的准备。而这个专业更需要从业人员具有爱心、耐心和信心,并具有广泛的知识背景和相应的技能。
要问从事特殊教育的最大感受是什么?很多从事过残疾人教育的老师都会回答:要有耐性,而且是极大的耐性。“一个正常孩子几分钟就学会了,而特殊的孩子可能得学一两个月。老师必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那几个动作、几个数字、几个汉字……”所以选择这个专业不能光凭着一腔热情,还要有为教育辛苦付出的耐心和信心。
特殊教育有着一套科学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从课程也能看出,一些课程会涉及到心理学和医学的知识,比如量表、统计、数据分析。对此不感兴趣的文科生在选择这个专业时要有一定的思想准备。
二、专业与就业
特教专业就业状况
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可以在特殊教育学校、教育康复与服务机构、社区康复机构、儿童福利机构、老年人安养机构以及残疾人事业管理机构从事特殊教育、心理疏导、康复训练、咨询管理等工作,如培智学校、聋哑人学校、特殊教育学校等;也可以到企业从事特殊人群的用品开发,助听设备代理或销售,残疾人教育或其它用品代理、销售等。
刘全礼说,特殊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还是比较对口的,大多在特殊教育领域就业,目前主要从业领域是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教育机构,一部分去了民办机构和残联的相关机构。一般来说,特殊教育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城市,如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因为这些城市的残疾人事业发展较快,特殊教育类的学校也很多。
教育部公布的20xx年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显示,特殊教育学专业毕业生规模在500-600人之间。就业率持续稳定,连续三年保持在85%-90%之间。
大四新学期伊始,各种校园招聘会已经紧罗密布的展开。考研还是就业,又有一些研族在这哈姆雷特式难题中犹豫彷徨。先读研还是先就业,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是这段时间很多考研的同学看到身边的同学一个个忙着奔走于各大招聘,从而产生了动摇的心,如果你也是如此,还是不懂得自己需要的究竟是什么,对自己认识不够,考试点的老师建议不妨先安心准备考研。
动机不是关键,读研总会有提升
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大学教育已经不是精英教育,考研则是一个继续深造的机会,而且现在各大高校的研究生招生比例相对也比较高,考研可以说已经是大势所趋。很多同学选择了考研却还是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考研,此时深究动机并没有过多的意义,更何况很多同学的动机不是“深究”便可以获知的――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很少有人能有一个清晰的人生规划,我们更多的只是迷茫时代里的迷茫人。在考试点的老师看来,即使是抱着研究生毕业的时候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机会这种心态选择考研,读研对自己的发展依旧还是有很大的提升作用,不是总是想着在对就业而言工作经验的优势大于学历优势,其实研究生的学习不仅仅是在于学术能力的提升,还有各方面的磨练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见长。所以为了什么读研,或是功利性目的很强,或是很想做学术,都不是关键,毕竟绝大多数硕士出来一般不是去做学问,而是走向工作岗位。
从考研到就业也可以顺序选择
第二个理由则是退一万步来讲了――考不上研怎么办?这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很多同学之所以在备考期间准备找工作也是想给自己留条后路罢了。考试点的老师认为这条后路准备的有些过早了。你可以在考研与就业的选择中迷茫,你可以考上研了就去读研,考不上再决定就业,因为任何一条人生之路只要你愿意都可以走出蔚为壮观的色彩,但是前提是每件事都必须全力以赴,而不是尽力而为,“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条定理绝对不能用于此时此刻。再者我们从现实情况来讲,在初试成绩出来之后找工作其实并不算太晚,从这几年的校招情况来看,大四下学期也不乏国企和名企。或者再不幸一点,大四的你赔了夫人又折兵,但是你还年轻,你还有青春的资本去经历失败,只要你够专注、够认真,回报总会如期而至。
考研与就业,不能并行,但从不矛盾,它们也可以按照既定的轨道前行。找工作还是考研,哈姆雷特的难题不是没有解。
9月15日 昨日据记者从省教育厅获悉,从今年开始省教育厅不再集中办理高校毕业生就业派遣等手续,派遣手续由各高校负责办理。
[摘要]文章对当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素质状况、就业状况进行了较为翔实的分析,结合体育部门及用人单位对体育人才素质的要求,提出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途径,以适应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要求,并希望能够对实施高校体育教学新的课程体系有所启示。
[关键词]体育教育 素质能力 就业状况 培养途径
[作者简介]胡毅(1971- ),男,四川宜宾人,宜宾学院体育系办公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与训练;李阳(1981- ),男,陕西宝鸡人,宜宾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体育产业与体育经济管理。(四川宜宾644000)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3-0098-02
由于我国高等院校的扩招,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本专业的就业已经不能消化;过去单一的体育教育的就业去向,逐渐转变到以体育教育工作为主,辐射多领域、多行业。原来的旧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因为综合素质较低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这就给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教育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培养他们具备其他多方面的知识,积极适应就业市场需求。面对就业新形势,应强化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人才。笔者认为有必要重新思考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方面的新要求。
一、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我国高等院校不断扩招,使得毕业生人数每年都在增多,这就给毕业生就业造成了很大的困难,特别是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具体表现为:(1)思想上没有做好就业的准备:大学生长期生活在学校,整天都和同学们在一起学习生活和训练,对社会的就业现状不关心、不了解,对自己马上就要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感到突然和惶恐。(2)就业范围不广: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属于师范类学生,学习的知识都与教育有关,所以,大部分学生毕业以后都还是要回到学校教书,到别的单位工作的学生极少。(3)就业渠道不多: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一般都是在等到自己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以后,回到各自生源地,再寻求适合自己的工作,然后报名参加考试;另一种就是没有毕业的时候,等待用人单位来学校招人,这种就业都是用人单位需要什么人才,才签合同,且一般都选择专业和综合素质较好的学生。(4)学生期望值太高:这部分学生是没有很好地给自己定位,地处城市、工资高的、好的单位去不了,而地处边远的乡村、工资收入较低的单位又不愿去,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思想,没有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总是想一步就能找到一份好的自己满意的工作。
二、用人单位对体育人才素质的要求
(一)体育教育部门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素质能力的要求
1.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综合知识。体育教师在工作中要不断更新技术和技能,要“一专多能”,拓宽知识面,不但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综合知识。在知识更新周期缩短的当今,新知识、新技术对教师的智能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体育教师必须钻研业务,力求精通所任学科的专业知识,不断吸取新知识,使自己具有运用多种知识的能力,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给学生传授更多的新知识。
2.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教书育人是教师最基本的职责和最主要的任务。教师要胜任教学工作,必须做到熟悉教材,具有掌握各个教学环节、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的能力。教学能力不仅表现在具体的教学水平上,而且表现在教学决策、教学管理、教学评估等诸多方面。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对象是学生群体。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具有出众的组织管理能力,而体育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主要表现为课堂教学管理、课余训练、课外活动和体育竞赛的组织管理,以及对学生思想疏导、群众性活动组织管理等。
3.具有较高的运动技能。体育教师应全面、正确地掌握体育教学中的基本技术和技能,这种技能是一种规范化与普通化相结合,它是既能够讲解、又能够示范、还能够指导教学和训练的有机结合的专项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除了需要不断地钻研运动技术理论知识和学习掌握新技术动作外,还要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训练对象在运动中的技术掌握情况,注意保持良好的体力和体能,以防止这种能力的衰退。
(二)社会体育部门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素质能力的要求
1.口头表达能力。从事社会体育工作的人,语言表达能力非常重要,因为要同各种各样的人进行语言信息交流,如果口头表达能力缺乏,很难做到良好的交流。口头表达能力包括以下两方面:演讲口才和专业口才。社会体育工作的开展,需要能够向公众宣讲体育的方针、政策;在社会活动中,需要组织群众,并讲解在活动中应注意的各种事项。一般情况下,在对社会体育工作的实际指导时,需要我们用专业的语言来讲解动作要领,练习中使用专业口语。
2.社会交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是组织实现社会体育工作目标的一种必备条件,是创造良好人际环境的重要方法,也是社会体育指导员搞好各方关系,争取社会公众理解、支持的基本条件。社交能力是各种能力的综合反映,它是人的性格、学识、口才、阅历、经验等多种因素的融合。社会体育管理需要社交,社交推动社会体育管理。社会体育工作者所面临的是一个社会关系网络结构,其任务就是要有效地协调各种社会关系,以建立良好的社区人文环境。因此,社交能力的强弱往往成为衡量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社会体育工作能力的指标。
3.随机应变能力。在社会体育工作中,出乎意料的事情随时都可能发生,这就要求体育工作者具有机警、灵敏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包括超前应变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要能够根据不同的场合,处理出现的各种问题,包括公众纠纷、损伤、突发事件等等;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临阵不惊,保持理智,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问题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佳的解决。
4.思维创新能力。思维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各种创新性思维过程中。所谓创新性思维,是产生各种有价值的新观念、新思维的认识过程。在社会体育活动中,离开创新,体育活动就缺乏旺盛的生命力。社会工作的人员可以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加以广泛征求意见、采集方案,然后在多种方案中选出最佳方案。聚敛式创造性思维是逻辑地对各种观点进行评判、评论和选择其中最佳观点的过程。这种创造性思维主要普遍存在于决策和管理活动中。
(三)其他非体育工作部门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素质能力的要求
近年来,用人单位越来越实际,越来越重视人才的适用性,希望新录用的人一上岗就能用得好,那么,增设实验性课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就更加重要。所以,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本专业的课程外,还要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感受社会,感受市场竞争,积累社会经验。通过此类活动,让学生在工作中可以较快地脱颖而出。
三、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明确指导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在过去几十年里,以传授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简称三基)为教学目标的体育教育思想,造成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知识面狭窄、社会适应能力差。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实施,以及社会对培养人才要求的提高,高校体育教育思想和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从过去单一地培养体育教师这一目标,转变成以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重创新”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因此,作为培养体育教育人才的高等院校要明确我国新时期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树立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能力培养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的教育观念①。
(二)加强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
专业知识素质是体育专业学生从事本职工作的基础,是教师专业素质和水平的体现。体育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体教学生的立足之本,在体育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学生应系统而扎实地掌握该学科的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及时了解本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了解本专业相关的学科知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体育教学的知识和技能,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体育教学的目标、内容和要求,掌握体育教学规律,能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来武装自己,使自己具有与时代相吻合的崭新的教育观点。所以,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认真去学习、去练习,考评时严格要求学生,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去努力训练和学习。
(三)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专业教育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必须将人文素质纳入人才培养规划和教学计划。改革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把培养体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为课程设置目标,发挥课程的整体功能,把文化科学体系、能力培养体系和良好人格培养有机结合,增大人文学科课程比重,系统安排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同时教师要在所开设的课程教学大纲中增加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理论和基础知识,深化课程的文化层次,使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四)加强学生社会体育工作的培养
首先,可以根据不同的项目,有针对性地组织训练,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和中、小型运动会及各类竞赛工作,以培养学生组织各项群众体育活动的能力,从事社会体育工作的能力。其次,可以将学生带入社区实践。如,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为社区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担任教练员、裁判员来提高自己的能力;担任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指导社区全民健身活动,为社区群众体育服务。再如,在健身休闲方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为健身休闲类俱乐部及健身房(武术、散打、跆拳道、健身健美操等项目)培养教练员,为人们健身娱乐服务等。
(五)调整课程设置,加大选修课的开设力度
目前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中的术科主要还是局限在传统的、正规的几项运动。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兴起,社会对于体育人才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原有的体育项目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学校教学的要求。在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学习中,应加强对“技能的形成与发展”的一般理论知识和实际分析能力的传授,加强“中学体育教材教法”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加大选修课程的力度,增设一些具有群众性基础的健身项目、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和户外拓展项目的学习课程,为以后的体育实践打好基础。
四、结论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面对就业的不同要求,要求学生自身具备多方面的知识技能,积极应对就业市场。学校不但要加强对学生社会交往与口头表达能力、随机应变与思维创新能力、专业知识技能、师范技能、人文素质、社会体育工作能力的培养,而且还要改革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素质结构的要求。
[注释]
①许奋奋.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6):56-57.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培训教材(二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卢元镇.社会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近五年来, 广西民族大学档案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喜人的, 2004至2009年五届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2%, 就业去向如下:党政机关14.8%, 企业47.5%, 文化事业单位14.8%, 科研机构16.4%, 社会团体及其他单位6.5%。此外, 考研录取率保持在15%左右, 每年均有7~9人考上研究生。毕业生就业区域以区内为主, 占70%左后, 区外占30%左右。一般都是用人单位主动来学校要人, 而且通过学校对毕业生就业单位的回访,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极高, 纷纷反映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 专业技能过硬。但是, 这满意的背后也潜藏着一些不足, 一是很多毕业生抱着“先就业, 再择业”的心态, 工作后转岗位、转专业的现象经常发生, 给毕业生和就业单位带来了一定困扰;二是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的知识面更大一些, 除了档案管理, 还精通文秘、写作、计算机、外语等方面的知识, 希望学校能大力培养一专多能的学生。
针对以上就业情况, 笔者认为, 档案学专业应该适时调整教学内容, 合理设置研究方向, 让学生能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主攻某一方向, 把自己培养成“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综合型专业人才。
以2008年档案学专业本科培养计划为例, 该专业的课程按模块设置, 分别由公共课、通识通选课、学科专业课以及实践性教学环节等组成。公共课占总学分的33.1%, 培养学生的基本思想道德素质;通识、通选课占总学分的6.8%, 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和自然科学素质教育, 实现文理渗透、理工结合, 扩大知识面, 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与特长。文科方面主要开设比较壮学研究系列、东盟学系列、大写作系列等课程, 将广西民族大学在民族学、非通用语种方面的优势融合到档案学中来;学科专业课占总学分的60.1%, 其中学科基础课占总学分的17.6%, 专业课 (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 占总学分的42.5%, 实践及其他教学环节占12学分[1]。
从总体来看, 这样的模块设置确实有助于把学生培养成“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人才, 但是笔者注意到档案学作为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 在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中, 只有《档案学概论》和《图书馆学基础》, 没有情报学方面的基础课, 而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等数十所开设情报学专业的高校都使用《情报学》、《情报学概论》、《科技情报工作概论》等通论性教材, 这无疑是广西民族大学档案学专业课程设置的一个缺陷。
同时, 不难看出, 这样面面俱到的教学模式无法培养“强能力”的人才, 而“强能力”的形成只能靠设置不同研究方向, 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获得。学生学有专长, 才能成为某个专项的能手, 独挡一面。
为此, 广西民族大学档案学专业设置了现代文秘和信息资源管理两个方向, 这是借鉴了国际先进做法。
在国际上, 欧美档案学专业教育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其人才培养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教学中主要培养档案管理专门化人才, 图情档通用型和复合型档案管理方法及其应用专门化人才, 档案管理技术专门化人才, 档案、图书与信息管理专门化人才, 档案管理与史料编撰专门化人才, 图书与档案保护专门人才, 影视图像档案管理专门人才, 档案与文件管理专门化人才, 档案、文件与信息管理专门人才, 文件与信息管理专门人才及文件管理专门人才共11种类型的人才[2]。这些方向有的从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档案学这些二级学科的分支学科如“档案管理学”、“档案保护技术学”、“档案文献编纂学”、“专门档案管理学”等为主来设置, 旨在培养“窄深型专家”;有的从图书馆、情报和档案管理一级学科的角度来设置, 打通各二级学科之间的界限, 对二级学科的知识和技术进行整合, 培养“厚基础, 宽口径的专家”。
虽然现有研究方向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某些方面的需求, 但是从档案学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 这远远不够。我们可以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和学校档案学专业课程建设的成果和优势, 设置新的研究方向。
广西民族大学档案学专业建设这几年来获得不少成果。2006年, 档案学专业被广西教育厅评为自治区级优质专业、《档案管理学》被广西教育厅评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 2008年《档案管理学》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档案学专业被广西教育厅评为自治区级教学团队、《电子文件管理》被广西教育厅评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 2009年《档案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研究与实践》教改项目被广西教育厅评为自治区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档案学专业被广西教育厅推荐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国家级教学团队。
因此, 广西民族大学档案学专业本科研究方向可增加档案管理专门化、电子文件管理专门化、电子政务管理等方向, 以满足社会上日益增长的对档案专业人才多方面能力的需求。
专业教育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不断摸索的过程, 绝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事情, 只要学生就业仍然存在困难, 社会需求仍然无法得到充分满足, 专业教育改革就永远没有停止的那一刻, 教育工作者仍然要为此努力付出、辛勤奉献。
参考文献
[1]黄世喆,农建萍.高校档案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档案学通讯, 2008 (3) .
【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就业前景】推荐阅读:
湖南科技大学小学教育就业前景09-18
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总结09-27
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报告07-21
小学语文作文05-25
小学语文老师教育案例10-16
小学语文教案语文s版06-16
小学语文复式教学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