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人才

2024-07-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创新型人才(通用11篇)

创新型人才 篇1

中科院一位人文专家近日把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形象地分为四类:第一种是“一”字型人才,这种人才知识面虽比较宽,但缺乏深入地研究和创新。第二种是“1”字型人才。这种人才在某一项专业知识方面比较深,非常可贵,但知识面太窄,很难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进行创造性研究。第三种是“T”字型人才。这种人才不仅知识面比较宽,而且在某一点上还有较深入地研究。但他们的弱点是不能冒尖,没有创新,

第四种是“十”字型人才。这种人才既有较宽的知识面,又在某一点上有较深入地研究,更重要的是敢于出头、冒尖,有创新。

“十”字型人才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创新型人才。中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要取得发展和进步,需要更多的“十”字型人才。如何培养“十”字型人才应在人文社会科学队伍中形成一种宽松的学术气氛。宽松的学术气氛,起码应该包括以下内容:要百家争鸣,不要内耗;要积极开展学术评论和学术批评,不要打棍子、戴帽子:要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团结,不要文人相轻和相互拆台。具有“君子和而不同”的人文精神,也应该成为当今人文社会科学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素养之一,

创新型人才 篇2

一、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

1、实用性广泛

艺术设计专业的实用性非常广泛, 它不仅和很多相关的专业有很多融合之处, 并且在实践中, 艺术设计专业的作品在很多领域都有所体现。由于其较强的实用性, 因此, 艺术设计专业对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就要求极高。

2、实践性强

艺术设计专业对学生的要求就是在学生掌握了大量的理论之后能够从自身的作品中得以体现, 即艺术设计专业本身不是单纯的讲授理论, 更注重的是实践, 所以, 无论是从事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教师还是学习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都要对实践有足够的重视。

3、创新性要求高

艺术设计不仅仅是一个实践的过程, 更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和以往的实践不同的是, 艺术设计专业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想法去实践,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它不能等同于复制一个实践过程, 可以说, 在艺术设计的过程中, 每个人的想法都应该是不同的, 每个设计作品都是一次创新的成果。

二、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现状

1、专业发展不平衡

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不仅在一些大学中设置, 在一些高职学校中也有安排, 虽然, 从范围上得到了普及, 但是, 也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专业发展不平衡, 从教育资源的分布上来讲, 在一些专门以艺术设计的相关专业作为重点的学校, 教学资源更加的丰富, 基本在这样的学校中, 集中了我国70%-80%的优秀人才, 自然这样的学校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开展上有着更多的优势。而另一边, 在一些高职高专的学校中, 艺术设计专业的资源就显得少很多, 首先, 教师的资源明显缺口, 其次, 现有的教师在专业领域的创新上又不够, 最后, 学生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 这些原因加剧了学校之间的不平衡。

2、实践环节少, 技能培养少

我国在艺术设计专业上的教育模式还停留在课堂讲授为主上, 和西方国家相比, 学生的实践环节非常少。思维得不到发散, 自然就不会产生什么好的作品了, 笔者在很多高校发现存在这样一个现象, 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艺术设计的专业知识, 然后在课下给学生不知作业, 而学生们的反应大多是, 在距离交作业还不到一天的情况下, 开始上网搜索, 参看别人的作品, 然后在匆忙之中就完成了一次作业。当然这种现象的出现, 首先有学生自身的原因, 但是学校在教育上难道就没有问题吗?当然不是, 学校在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上没有及时进行引导, 并且, 大多数学校在对学生的技能的培养上也存在过失, 种种原因加在一起就造成了今天这种尴尬的局面。

3、学校之间相互模仿, 没有特色

除了几个发展相对快得学校之外, 大多学校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上还很缓慢, 并且呈现出的趋势就是, 互相模仿, 没有自己的特色, 整个的教育过程就像是被复制出来的一样。作为国家来讲, 我国对艺术设计的领域的政策并不多, 即靠国家的扶持不太现实。因此, 学校在这个专业的发展更多的要靠自己和学校之间的相互帮衬, 但是, 相互帮助并不等于相互模仿, 以至于失去应有的特色。相互帮助的本身应该是互相取长补短, 相互促进, 相互进步, 就是说, 学校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上首先要自我发展, 其次才能借鉴发展, 应该遵循这样一条发展规律。我们要知道, 长期的互相模仿不仅发展不出自己的理论, 同样会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形成阻碍。

4、学生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除了学校和教师的原因之外, 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学生本身, 我们必须明确一个观念, 提高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的质量, 要从学校, 教师, 和学生三个部分进行改革。就是说, 学生的整体素质也决定了我国艺术设计专业进步的空间。从全国主修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看, 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非常普遍, 重点的高校在招收学生时, 往往会对学生的各方面的成绩的要求很高, 因此, 重点高校的学生在生源上能够很好的进行掌控, 但是, 对于像高职高专这样的学校, 因其本身的级别不够高, 自然在招生这一块就会和重点高校差很多, 学生素质的高低对于教学效果的影响很大, 在实践中, 很多授课教师反映, 由于学生的整体情况不同, 因此, 对每一届学生的教育情况也不一样。艺术设计专业本身就需要天赋和灵感, 所以, 专业素质差的话, 很难出成绩, 这也成了很多教师教学上的难题。

三、创新改革艺术设计专业的必要性

从我国的整体发展情况来看, 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决定了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发展要紧跟时代的脚步, 从艺术设计专业的角度来看, 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但是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 艺术设计专业还没将自身的问题解决就要匆忙的跟上社会的发展, 因此, 艺术设计在辅助其他领域的作用上显得力不从心, 没有发展的后劲, 所以我国更应该在变幻莫测的时代中走出一条自己的创新之路, 为艺术设计专业的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持。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艺术设计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之所以要创新改革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 时代的发展对艺术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教育模式和理论体系存在很多的漏洞和不足, 对于新时期的高要求已不能完全胜任, 因此, 在时代的大背景下, 我们要坚持创新改革艺术设计专业。现在的社会, 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来说, 更加的注重专业本身的独创性, 创新成了这个时代一个重要的标志, 没有创新性的东西, 根本适应不了社会的发展。其次是专业本身对其他领域的作用和贡献, 人们往往认为, 所谓艺术设计, 注重的应该是艺术, 从传统的观念来看, 艺术虽然来源于生活, 但是反过来却和生活脱节, 而现在的观点则不然, 新时代的要求是, 艺术除了能够让人感到赏心悦目之外, 更应该反作用与生活的各个领域, 就是说, 我们提倡艺术设计和社会生活应当是紧密相连的。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存在这相当多的问题。诸多的问题决定了我们必须改革和创新。在上一节, 对于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存在的问题, 已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在这里就不再赘述, 简单归纳起来, 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首先是学校的教学方式存在问题, 其次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创新点少, 第三点就是, 学生本身的素质良莠不齐, 最后一点, 也是我国的一个实际情况, 我国对于艺术设计行业的政策相对较少, 其发展更多是靠自身的不断进步。

以上谈到的就是笔者对于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改革上的几点建议, 当然, 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也取得了很多的进步, 例如, 越来越注重创新性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在积极探索自己的理论发展, 这些都是促进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强有力的支持, 因此, 我们要在保持良好发展的前提下, 不断的改进和创新, 把理论和实践当做发展的重点, 实现艺术设计专业可持续发展。

摘要: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存在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其理论的发展远远跟不上实际的发展速度, 作者从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 发展的现状, 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出发, 探讨了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在创新改革上的思维和模式。

创新型人才 篇3

摘 要:对创新型人才的识别,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起点。通过对已有国内外关于创新型人才识别的理论与实践重要文献进行回顾,归纳提炼出创新型人才的多维特征识别特征模型,并进一步指出这一模型对高职院校识别创新型人才的启示。

关键词:人才识别; 回顾; 多维特征; 识别模型;启示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 A

一、引言

对创新型人才的识别,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起点。梳理以往创新型人才研究和实践的相关研究,可供借鉴的文献并不多。通过对已有国内外关于创新型人才识别的理论与实践重要文献进行回顾,归纳提炼出具有共性的人才识别特征模型。

二、国外的主要人才识别理论

(一)推孟的天才少年研究和人才测试的应用

20世纪20年代,推孟主持了美国当代第一项天才儿童研究。作为美国当代教育心理测量的开拓者之一,推孟对“天才少年”操作定义是:在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中得分处于前1%的早慧儿童。推孟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赋予了“天才”永久化和绝对化的性质,也奠定了心理测试量表在人才识别中近乎不可撼动的地位。在此之后的许多研究都将学生在单次、单一心理测试中的获得的极高得分作为人才识别的唯一标准。然而,随着研究这对心理测量量表的有限性的理解日益深入,对其在人才识别领域中的应用效度和垄断地位的质疑声音也日渐凸显。除却心理测量工具本身的局限性,推孟传统的关键问题在于将能力视作一种单一、固化的特质,而非多元、持续变化的状态。而英才教育的使命,不仅仅在于关注那些幼年时期就展现出高成就和天资的早慧儿童,同时也体现在帮助那些有突出潜能的学生将自己的能力转化为一种学术成就或创造生产力(Renzulli, 1978, 2005)。

(二) 三环理论指导下的动态人才识别方法

20世纪80年代初期,兰祖利及其研究团队基于三环英才理论(Renzulli, 1978, 2005)提出了“旋转门人才识别模型”(Revolving Door Identification Model; Renzulli & Reis, 1986; Renzulli, Reis & Smith 1981)。三环理论假设才能由对任务的执着(Task commitment)、创造力(Creativity)和高于平均水平的能力(above-average ability)三元素组成,将准入智力门槛设定为高于平均水平,即表现水平处于所在领域前15%左右。这是颇具划时代意义的创举,在极大程度上颠覆了标准单一且近乎苛刻的传统人才识别准入要求(例如,推孟的研究中依据智力测试成绩甄选的英才录取率是1%)。另一方面,有别于“一考定终生”的传统英才鉴别概念,在旋转门人才识别模型中,判断学生是否英才取决于学生是否在特定的课题或挑战中表现出创造力并全情投入。

二、国内的主要人才识别理论

(一)刘道玉先生的创新型人才二维素质特征理论与基于创新性个性的创新型人才识别方法

刘道玉先生是国内较早研究创造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著名教育家,对于创新型人才的识别有其独到的见解。他在其《创造教育概论》和《创造教育新论》两本专著中[1-2],提出了创新型人的二维素质特征理论和基于创新性个性的创新型人才识别方法。他认为对创新型人才主要是通过两个维度的创新性素质特征来进行进行描述的,第一个维度是创新性个性素质特征,第二个维度是创新能力素质特征,在创新能力素质下又分为三个二级创新能力素质要素,分别为创新性的观察能力、创新性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性的实践能力。并进一步指出,在创新型人才还在成长的过程中,并且还没有做出创新性成果之前,识别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是基于第一个维度的素质特征,即创新性的个性。刘道玉先生的研究为识别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指明了方向。

(二)刘云的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征描述模型及创新人才成长路径

刘云在其专著《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成长研究报告》[3]中对我国的拔尖创新人才的素质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狭义上讲,创新型人才应是从事科学技术活动的(尤其是从事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活动),具有强的创新意识、高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并取得显著的创新绩效,对国家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乃至世界科学文化的进步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和杰出人才。研究中将拔尖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征分为三个维度,个人品质素质、文化修养和专业素质以及创新素质。

1. 个人品质素质

个人品质素质包括浓厚的科学兴趣和严谨的科学态度、高尚的爱国情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强的毅力、良好的合作精神。

2. 文化修养和专业素质

文化修养和专业素质包括文化修养和专业素质包括文化素质、智能素质和专业素质。

文化素质是指博学多才,广泛涉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具有广博的专业及相关领域知识基础、较高的文化素养和高雅的艺术审美情趣等。

智能素质是知识、能力、智力的有机结合体。专业知识包括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知识,也包括文、史、哲等社会科学知识,同时还包括自身的专业知识等;能力从不同的角度可分为各种类型,诸如学习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智力是人脑的高级功能,包括语言能力、观察力、记忆力、逻辑推理能力、想象力、注意力等。

专业素质是熟练掌握并能运用专业技术知识、技能来处理和解决科技问题。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和效率。

3. 创新素质是指创新人才为社会增添、设计、创造新知识和新的物质或精神财富的品质及能力,它包括创新主体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能力和合理的知识结构。

四、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多维特征识别模型

通过对以上人才识别理论与实践文献的归纳和提炼,可以建立針对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多维特征识别模型,识别模型将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性素质分为三个维度,分别为创新性个性素质特征、智力与知识素质特征、创新能力素质特征。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多维特征识别模型的建立,能够打破过去唯考试分数选拔人才的偏颇观点,强调创新型人才的识别要以创新性个性素质为突破口,这为高职院校人才识别与选拔提供了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 刘道玉. 创造教育概论[M]. 湖北: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

[2] 刘道玉. 创造教育新论[M]. 湖北: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篇4

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背景:乔布斯去了,苹果来了。当大家都在热议“谁是下一个乔布斯”时,宁波市新近出台了一份关于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培养的《意见》。宁波市认为,乔布斯天赋异禀,他的成功或许难以复制,但可以在环境和制度上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脱颖而出。从今年开始,宁波市将以5年为一个培养周期,在3个层次培养1400名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目前,首批各层次培养人选的选拔已经开始。5年内,宁波将培养1400名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这一数字到2020年计划达到2800名。在《意见》中,宁波市加大了对入选人才的资助力度,据初步估计一个周期(5年内)培养经费超过5000万元。

我们不禁心中疑问:这样就能培养出中国的“乔布斯”吗?我们怎样才能培养出中国的创新型人才呢?

二十一世纪什么最重要?是人才。人才是一个国家立足根基、不断发展的持续动力。而创新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创新”成为一个关键词。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能够引领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创新型人才,是当前人才工作、教育工作的重大主题和历史使命,这是由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特点所决定的。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劳动为核心价值的。我们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体制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重要特征的。同时,我们置身于一个全球化的环境,我们不仅要建立国际视野,积极地利用世界人才资源;而且要确立教育国际化的目标和战略,培养能够参与国际竞争、能够在世界舞台上发挥聪明才智的创新型人才。美国有乔布斯,中国也应有自己的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构建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开放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我国现行教育体系的突出弊端,就是在计划体制和应试教育的模式中,教育和生活、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研究与生产、开发等相互脱离,学校教育缺乏行业、企业和社会的广泛参与,缺乏国际化的视野。在这种环境下,要想培养出乔布斯式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对现有的培养体制做出改变,而不是仅仅投入金钱,人才的培养需要特定的环境。

中国的人才培养,应立足于教育机制的改革,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的文化氛围,国家的政策及资金支持。构建开放式教育体系有两种主要的途径。

一是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对于科技人才培养而言,这主要是进一步促进产学研合作,建立政府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促进高校与企业、产业的结合,促进科学研究与知识转化、技术应用的结合,并结合重大科研项目形成研究基地和创新团队,实行“人才+项目”的培养模式,等等。这一过程,不仅可以有效地强化大学生和研究生参与科研实践,在干中学,培养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有利于促进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强化企业的研发能力。

另一个重要路径是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相衔接。曾有人说中国制造的电脑、电视、洗衣机是按照国际标准,全球通用的;但我们培养的工程师、医生却不能与国际标准兼容,难以在其他国家就业。促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积极参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竞争,是改革教育的时代要求。这不仅意味着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等人才项目,同时意味着加大中国教育的对外开放,通过开放促进改革,学习借鉴国外现代大学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先进成果,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培养创新型人才,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体制机制的改革处于核心地位。包括建立社会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以及改善人才的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等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也还有其他许多重要内容,例如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建立健全多元录取机制,改革研究生培养制度,重视因材施教,实施特殊人才特殊培养,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等等。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大学需要形成健康的学术环境,成为学者和学生能够潜心研究、安心学问的场所。要克服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位”倾向,取消科研院所、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这种良好环境的形成需要相应的文化支持和文化创新,需要重视“软环境”、“软实力”的建设。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并不能一蹴而就。中国要培养能够提升国家发展水平,科技实力,与世界接轨的创新型人才,首先就是世界观的改变,不能一味的追求高速度、硬指标,须知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创新思维、创新习惯和善于思考的执着研究精神,这是一种文化,是人才培养的必备条件。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努力去创造一个环境,使之向着利于创新的方向发展,逐步改善科研氛围,重视创新思维的开发,支持引导创新思维向高端成果转变,改革硬性体制,转变培养旧观念,立足多元向上,精深科研的创新文化,辅之以国家经济支撑,政策支持的硬性条件,培养出我国的创新型人才。宁波市的人才培养计划有一定的可行性。市政府本着人才培养,带动经济发展的意愿,推出人才培养计划,予以资金和政策的支持,不可否认,这有利于一大批的有志人士、有才之人脱颖而出,利用这次机会,得到培训和发展,成为某一领域的先进人物,这是完全有可能的。此外,此计划显示了政府对人才的重视,并提供了一个人才培养渠道,利于引导社会人才培养的良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利于人才的形成和素质的提升,利于经济的发展,能够增加人才的储备,具有一定的肯定意义。

但事实上,这些人在中国特有的环境下,仅仅依靠政府有限的资金和政策扶持是难以成为乔布斯式的领军人物,成为创新人才也是勉为其难。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有志青年,为他们提供了前进的渠道,但效果却不是很理想,因为中国的体制未变,创新文化氛围没有培养起来。须知创新型人才的形成,主要依靠外部文化氛围下的自身创新,而非外力的拉伸塑造,内因是主要的。“软环境”、“软实力”的建设尚不完善,人才培养的创新体制尚未形成,“乔布斯”式人才就很难出现了,宁波市的人才培养计划也难以培养出其理想的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任重道远。

如何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 篇5

如何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技能性人才

广州白云工商高级技工学校是一所有着17年的职业教育历史的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专业开拓创新。以顾客为本位,服务教育贴心。以能力为核心,培养技能精英。坚持敢为人先,不断持续改进。”的48字办学方针,办出了具有白云特色的职业教育。

1、健全的专业设置

白云技校在专业设置中,始终坚持着贴近市场的办学理念,开设22个高级技工专业和27个中级技工专业,130个专业培训及13个技师培训课程,在校生8000多人,居全国第一。

2、雄厚的师资力量

白云技校现有教职工600多人,具有讲师以上职称和技师职业资格的“双师型”教师占95%以上,居全国第一。

3、企校合作独领风骚

白云技校突出职业教育特色,走企校合作、产学结合之路。国内外38家企业在校内设立了教育培 训中心,建立模拟现代企业环境的实训车间和165个与专业配套的实训场(室),总投资达6000多万元。与1000多家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教学基地,开辟了珠三角地区2000多家用人单位。历年来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均在98%以上。实现学校教学与生产岗位无缝对接,又是全国第一。

以上三个“第一”就已经凸显出白云人的办学理念,白云技校17年的奋斗里程,形成了鲜明的白云职业教育的特色。

三、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技能性人才

白云技校一直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提出了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培养模式。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应该建立全方位的“综合能力”培养模式。所谓“综合能力”,就是学生将来在社会上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综合体。人类个体的智能结构是多元的,比如说:学生的心理素质、交际能力,自我表现意识,吃苦耐劳精神等等,这光靠在课堂上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职业教育的真谛就是实现学生逐步的自我完善过程,老师的过程引导就显得非常重要。好生与差生的区别在那里?人们普遍认为学习成绩好就是好生,其实不然。比如:有些“好生”心理承受能力差,竟然变成了“杀人魔王”,像云南大学马家爵、清华大学政治管理学博士董秀海、北京理工大学博士生殷某等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一个个血淋淋的教训,向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要转变教育观念,不要只看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要看“综合能力”的表现。

“综合能力”表现在那些方面呢?我认为首先教学生学会做人,这是首要的核心能力。主要包括社会公德性养成,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正确的爱憎观,爱国主义等等,这些都是课堂以外的能力培养,是我们德育工作的重心,任重道远。其次,专业能力的培养,我们老师在专业能力培养方面也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以往传授知识都是以老师为主,现在我们要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模式,老师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以工作任务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去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要充分地研究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设置合理的工作任务。举例来说:《电子与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中技班,大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就不爱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报考中技班的目的也不明确,这就要靠老师的引导,我们开始设置教学模块时,就要让学生对电子专业产生兴趣。比如:入学开始阶段,让学生设计制作一个音乐盒或制作一个音乐门铃,大家互相赠送,看谁做得好?在做的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了解电路工作原理,焊接电路技巧,而包装则由学生自己去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争取在第一个月就有一个小作品完

1广州白云工商技师学院 http:///

成。化了几元就有自己的作品,学生觉得好玩,并在玩中就学到了知识,于是对电子专业产生了兴趣。我们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设置不同的工作任务,循序渐进,学生乐学,有目标就有了动力,掌握技能也就不难了。特别要提到的是要针对不同智能的特点,设计相应的课程和教学活动,目的就是要使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适合其智能结构和特点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在学生的优势智能得以充分发展的同时,带动其弱势智能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不同智能的特点,尤其是根据学生智能结构中的优势智能,设计相应的课程和教学活动。例如:

◆根据语言智能的特点,在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学生与老师的角色对调,将辩论和讨论法引入课堂教学,引导和鼓励那些在语言智能方面较差的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这种互动对教学效果的提高大有裨益。

◆根据人际关系智能的特点,可以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这种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也有助于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在相互合作中共同取得进步。

◆根据自我认识智能的特点,要在教学中经常给学生以反思的机会,从而达到对所学内容的深刻理解。

创新型人才 篇6

申论科技范文:创新型国家呼唤创新型人才

伟大的时代需要杰出的人才,杰出的人才推动伟大的时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更需要无数优秀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更需要让优秀创新型人才的自主创新成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人的素质是综合国力的重要表现,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纵观世界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的振兴有很多方面的因素,但人的素质无疑是最重要和最具有潜力的因素。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引进技术、资金和管理方法,而人的素质是无法引进的。许多发展中国家都走过弯路,以为大量引入技术和设备能够根本改变落后面貌,结果人的素质没有跟上,引进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越是飞速发展、剧烈变革的时代,越是需要全面发展、具有高素质的人。恩格斯曾这样赞叹欧洲的文艺复兴时代,称它“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时代”。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也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是从那时起,我们民族也进入了全面复兴的伟大时代,而这也正是一个需要而且正在产生巨人的时代,是一个需要大力弘扬自主创新精神、弘扬创新文化、产生创新型人才的时代。中华民族历来具有自主创新的优良传统。自主创新精神是推动科技发展的灵魂,是促进民族复兴的动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深入推进机制、体制改革,为创新型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创新文化。创新事业催生创新文化,创新文化成就创新事业。发展创新文化,就要坚持培育创新意识,鼓励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活力,尊重创新劳动,营造创新氛围,保护创新成果。一切妨碍自主创新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破除,一切束缚自主创新的做法并口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自主创新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放手让一切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在中华大地上,就会形成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万马奔腾、生动活泼、生机勃发的大好局面。

创新型人才 篇7

【主要栏目】特别关注、学术前沿、实践案例、政策研究、制度标准、学术动态、国际视野及课题撷优等栏目。

【投稿要求】《创新人才教育》杂志对稿件具体要求如下:

1.文章题目应简明确切地表述文章的内容, 一般不超过20个字。

2.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全称、所在省市及邮编 (多个作者之间用逗号隔开;若工作单位不同, 则在其名字的右上角标注数字, 相同的单位数字相同;单位之间分号相隔) 。署名作者以3个为宜, 不得超过4位, 次序按贡献大小排列。

3.中文摘要 (200字以内) 与英文摘要应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 简要阐明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4.关键词, 一般以3-5个为宜, 用分号相隔, 应紧扣文章主题, 尽量采用《汉语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

5.为方便国际学术交流, 请提供英文题目、姓名、单位、摘要及关键词。

6.论文如果是基金项目、国家、省部级教育教学科研立项课题成果,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或上述立项的成果, 需在文章标题右上角插入脚注, 并在脚注中注明项目名称及编号 (若文章无此项可省略) 。

7.作者简介在50字以内, 如果作者是国际著名科学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国家级名师、长江学者以及中小学、幼儿园特级教师, 请注明。如果作者拥有博士学位, 亦请注明。

8.计量单位:按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标点符号、数字用法等均按国家标准执行。

9.标题序号:可按四级小标题的格式写:一、 (一) 、1、 (1) ;一级、二级标题另起段, 正文另起段;三级、四级小标题另起段, 但正文接排;正文内序号用①……②……等。

10.注释:主要用于对文章篇名、作者及文内某一专题内容作必要的解释或说明。序号在注释处右上角用阿拉伯数字①②等表示。

11.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必须是正文中直接引用的, 且在正文中用上角标标注参考文献序号, 与文末的参考文献序号 (方括号[1]、[2]、……) 相对应。书写格式如下:

(1) 专著[M]、论文集[C]、学位论文[D]、报告[R]

[序号]作者 (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 超过3人时只写前3人, 后加“等”字, 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年.起止页码.

(2) 期刊文章[J]

[序号]作者 (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 超过3人时只写前3人, 后加“等”字, 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题名[J].刊名, 年, 卷 (期) :起止页码.

(3) 报纸文章[N]

[序号]作者 (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 超过3人时只写前3人, 后加“等”字, 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题名[N].报纸名, 年-月-日 (版次) .

(4) 其它文献:标准[S]、专利[P]、专著或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电子文献[EB/OL]、其他[Z]。

12.作者切勿一稿多投, 不涉及保密, 署名无争议等, 如发现抄袭、冒名等违反著作权法相关规定的, 文责由作者自负。稿件一经本刊发表, 即赠第一作者样刊两本。如该稿曾在学术交流会议上宣读或在内部刊物上刊出, 请在投稿时注明。3个月内未收到我刊任何回复, 即可将稿件另行处理。

13.来稿只要观点明确, 言之有物, 论证严密, 说理透彻, 可不限字数。在不影响文章观点表述的前提下, 本刊有权对稿件做适当删改, 如不同意删改请在投稿时注明。

14.投稿方式。投稿采用电子邮件方式, 来稿中请注明作者详细通讯地址 (收件人姓名、单位、地址、邮编、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 。本刊投稿邮箱为:cxrcjy@rdfz.cn, 传送时请在“主题”一栏中标明作者姓名或单位或篇名。

著作权声明:

投稿论文作者同意在投稿文章经本刊刊登后, 其著作产权 (含各种介质、媒体及各种语言、各种形式) 即在世界范围内让与《创新人才教育》出版单位, 但作者仍保有其著作人身权, 并保有未来自行集结、教学等个人使用之权利。作者如不同意, 请在来稿时声明。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 篇8

怎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呢?

一、要转变教师观念,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

由于几千年来儒学思想的影响,教师动不动就以权威的面目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这种师生关系强调“师道尊严”,要求学生绝对听教师的话,即唯师命是从。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早就成为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桎梏。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教师应彻底抛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注重构建民主、平等、互敬互爱的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德服人,以理服人,以知服人,把爱心献给每个学生;彻底抛弃那种由教师满堂地单一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的教育观念;彻底抛弃那种“小绵羊”“听话”和对书本、教师都不敢“越雷池半步”的人才观念。教师要把自己由一个传统的讲师彻底转变为一个新型的导师,去激励学生主动观察、主动提问、主动思考、主动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要帮助学生创设一个自我表现的问题情境

旧教育模式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这三个“中心”压制了学生的“好奇心”,压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害怕回答问题,怕答错了受到教师的批评指责。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教育则要求教师千方百计地创设学生自我表现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觉地进行思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既使学生获得现有知识和技能,又使他们还能进一步探索未知的新情景,发现未掌握的新知识,甚至去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事物:使学生敢想、敢说,敢于“异想天开”,敢于“标新立异”。学生的大脑不再是一个被填满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待点燃的火把,教师应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巧妙设难,变批评为诱导,千方百计地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把,激励他们创新的欲望和勇气,教给他们认知的能力、自学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来。

三、要千方百计让每个学生都能摘到成功之果

创新教育没有后进生。世界上只存在教不会的教师,不存在学不会的学生。我们教师应该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人人都能成才。优质木材在拙木匠的手上是做不出什么精致的器具来的,劣质木材在巧木匠的手里却能制出精致的器具来。关键在于量材而用,物尽其用。我们教师应对学生因材施教,使学生都能人尽其才。

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的论文 篇9

【论文关键词】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培养对策

1创新型人才的科学内涵

创新型人才是指那些具有坚韧不拔的创新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以及掌握科学的创新思维方法的人。这些人才要具有独立的人格、宽厚的专业功底、能够主动适应社会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能够创造性地应用获取的知识与信息来提炼与创造出新知识的技能和能力、能运用逻辑和形象思维方式对事物进行整理、分析、综合、归纳和评价,并形成独到的新见解。下面从三个方面具体阐释它的科学内涵。

1.1创新型人才的创新人格

创新型人才都应具有鲜明的个性和良好的人格品质。个性虽属于非智力因素,但它与一个人的思维品质的形成却有着密切的关系,很难想像一个没有事业心、思想保守、胆小怕事、缺乏主见的人,能够在事业上做出创新。具体的说,创新人格包含创新情感、创新意志和创新理智三方面。

1.2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技能

创新型技能是指能够充分利用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借鉴相应的科学原理、方法和知识体系进行创新活动的能力,表现为创新知识基础、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三方面,这三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1.3创新型人才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个体在创新活动中所具有的自觉的意识、强烈的愿望、积极向上的情绪和坚强的意志,包括力求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进取精神,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创新型人才的创新精神主要表现为:是否总是自觉地、有意识地支配自己进行创造性心理的实践活动,是否表现出高度的创新自觉性、是否遵循创新规律等。创新型人才的创新精神状态,主要表现在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计划三个方面。

上述三个方面是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素质,也是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必须抓好的基本环节。

2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从现代人才素质的要求和我国教育实践经验以及21世纪社会的需要来看,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传统教学模式阻碍了创新人才知识及智能结构的协调发展

目前,我国的人才培养仍然把传授知识和学历教育作为主要的办学思想,忽视学生的智能培养,忽视进行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培训,导致培养的学生无法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竞争的需要。知识经济的发展不仅会引起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而且也将引起人才需求结构的巨大变化。因此,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教育也必将从单纯的人才培养职能向培养人才和满足消费的双重职能转变。要求必须转换教学模式,由以教为中心向以教为主导、以学为中心转换,由标准化生产转向个性化教育,充分重视个性的发展和个人能力的培养,尊重个人的选择,实行教育方式的多样化、个性化和民主化。

2.2市场经济的趋利性限制了创新型人才素质的全面发展

高等教育的`多重价值取向跟市场经济的单一价值取向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并对高校的人才培养产生巨大的冲击。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生存竞争、等价交换成为生活的基本原理,把人们的精神意向从重德主义导向重利主义。市场经济的这种冲击,带来了高等教育的诸多矛盾,即人才素质上功利与理想的矛盾,知识结构上基础与应用的矛盾,教育关系上伦理关系与经济关系的矛盾。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使得高校学生依据就业形势选择专业,依据社会职业人群收入高低培养技能,忽视了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2.3高等教育专业和课程设置影响了创新人才知识结构的优化

创新型国家与人才培养调查问卷 篇10

您好!这份问卷的目的在于调查您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培养的看法。请您仔细地阅读每一道题及答案,再根据您对每一道题的看法,逐题填写。本问卷的各项答案均做团体性分析,不做任何个别呈现,对外绝对保密。请您根据自己的看法,放心填答。在此非常感谢您的参与和配合。谢谢!

个人基本情况:性别(1)男(2)女你是大几的学生(1)大一(2)大二(3)大三(4)大四(5)研究生 3 你所学的专业性质是(1)文科(2)理科

内容:

1. 您如何评价大学课程内容的针对性(相对于您的需求而言)()

A很强B一般C比较弱D其他

2您对课程设置的满意度()

A很满意B比较满意C一般D不太满意E很不满意

3您希望您的老师给您提供?()

A 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的指导B 参与课题研究的机会 C 提供学术交流的机会 D 其他

4老师对您进行指导时,更注重下面哪一方面?()

A 创新思维B 研究方法C专业知识D科学精神E学术道德

5您觉得大学生做课题的目的在于?()

A 学习新知识B 完成任务C 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D 其他

6您觉得大学教育质量和您入校前的预期相比()

A 一致B比预期好C比预期差

7您觉得目前教育中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A 学习环境差B 师资队伍薄弱C 国家投入太少,不够重视D 大学生

数量过多,忽视个性培养E 教学方法单一F 其他

8您如何评价您周围可利用的科研条件?()

A 很好B 比较好C 一般D 比较差E很差您觉得您目前具有创新意识吗?()

A 完全没有B 有一点点,但不清晰C 有,非常清晰您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否是大学生的责任?()

A 是B 不是C 现在不是,将来会是您觉得大学生要创新,目前最缺乏的是什么?()

A 氛围B 资金C 知识 D 技能E 其他您认为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可多选并排序)()

A 独到的思维方式 B 团队精神 C 探索精神 D 交流能力 E 良好责任感您认为激发人才创新激情最有效的手段是()

A 物质激励B 事业激励C 感情激励D 其他您认为,要提高创新型人才的教育质量,目前最需要做的是()

实施创新驱动培养创新人才 篇11

2013年1月15日,中国科学技术咨询服务中心副主任王诚参加了由河北省科协、河北省发改委、河北省科技厅、河北省国资委和河北省中小企业局于石家庄市召开的河北省服务企业技术创新暨“讲理想、比贡献”活动总结表彰大会。

表彰大会由河北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郑丽萍主持,河北省政协副主席、省科协主席段惠军,河北省科协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席李宗民,河北省发改委巡视员谢占海、工信厅副厅长王雅君,中国科学技术咨询服务中心咨询论证处处长徐华、合作交流处处长李力,河北省科技厅法规处副处长侯宪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处调研员吕思运等领导及河北省各级科协、企业科协共百余人参加了会议。

创新,激发群众热情

河北省政协副主席、省科协主席段惠军在表彰大会上指出:“要积极引导广大企业科技工作者自动把实现自身价值同企业发展结合起来,更加自觉地围绕企业发展需求开展技术革新、技术攻关、技术协作,弘扬‘创新创造、联合协同、诚信奉献’企业创新精神,积极参与企业科普活动,使他们在技术创新一线实现自身价值和理想抱负,释放创新潜能,实现科技工作者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段惠军还强调,要不断深化拓展“讲、比”活动的内涵,为科技工作者充分发挥作用、展现才干搭建有效平台。要努力搭建接触前沿科技、拓展创新视野的高端平台,以办好企业研发机构、建立专家工作站为依托,帮助了解最新科技成果、把握产业发展趋势;要努力搭建技术对接、产业合作服务平台,以建设专家服务中心和专家工作站为抓手,无缝对接经验丰富、研发能力强的专家团队,帮助解决关键共性技术难题;要努力搭建竞技切磋、学习交流的成长平台,广泛开展创新技能竞赛和创新方法培训,激励更多的企业科技工作者成长为创新型技术骨干。

河北省发改委巡视员谢占海宣读了《关于表彰河北省“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先进集体科技标兵和优秀组织者的决定》,对在2011~2012年度“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有较强示范作用的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等26家企业(含专家工作站1个)授予“河北省‘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先进集体”称号,对王宏斌等27名同志授予“河北省‘讲理想、比贡献’活动科技标兵”称号,对杨逢庆等28名同志授予“河北省‘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优秀组织者”称号。

获奖代表邯郸市科协科技咨询中心主任陈桂兰,秦皇岛开发区院士专家服务中心、秦皇岛开发区科协主席赵立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四一一工厂总工程师范振虎,河北钢铁集团石家庄钢铁公司技术部部长刘瑞宁,以及科技信息服务企业创新工作典型石家庄化工化纤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阎彪,石家庄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主任王文辉分别做了工作汇报。

创新,将企业推向前台

“讲理想、比贡献”活动是广大企业科技工作者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重要载体,在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科技人才、提高企业员工科学素质、弘扬创新文化和建设新型国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次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共同特点是领导高度重视,组织体系健全,企业一线科技人员用于创新和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成果突出;积极引进院士专家高端资源,在生产实践中培养人才,在创新实践中成就人才,培养了优秀的创新团队。受表彰的科技标兵积极参加“讲理想、比贡献”活动,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与技术团队共同攻克一批技术难题,充分展示了他们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创新激情,为企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受表彰的优秀组织者积极组织广大企业科技工作者参与“讲理想、比贡献”活动,整合各类创新要素服务企业,开展活动有创新、有特色、有成效,为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的蓬勃开展营造了良好氛围。

创新,成为国家战略和社会共识

中国科学技术咨询服务中心副主任王诚在讲话中表示:“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也是具体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创新人才的具体举措。一直以来,河北省重视创新、重视人才、营造良好的环境,积极组织和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科技创新。紧密地围绕地方建设的需要和企业创新的需求,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扩展活动领域,有效推动了人才、技术、信息向企业聚集,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在全国表彰中,河北省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王诚说:“陈希书记在2012年11月26号全国‘讲理想、比贡献’活动总表彰大会上代表全国‘讲比’活动领导小组提出了要求,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不断地深化活动主题、扩展活动范围、充实活动内容、提高活动实效,把活动不断地引向深入,成为新时期群众性基础创新的一面旗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河北省科协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席李宗民在大会总结上回顾了过去一年的工作,并对做好今后工作谈了几点意见。李宗民说:“2013年,河北省科技信息服务专项工作总体任务是:深入基层,重点面向企业开展信息传播、推送服务和应用服务;建立档案跟踪科技信息应用企业情况,提供多种方式、优质高效的服务,重点培育提炼企业应用成果,培育一批企业应用典型实例,为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供更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服务。”

这次大会的召开,对于充分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和创造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上一篇:4.10国旗下讲话《争做文明使者》下一篇:什么的滋味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