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目录检索

2024-10-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5课 目录检索(精选6篇)

第5课 目录检索 篇1

唐朝的对外关系

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对外交往很活跃,范围很大,与周边国家友好往来较频繁。如:朝鲜半岛诸国与唐朝往来较多;日本多次派遣使节、留学生、学问僧来中国学习;鉴真东渡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事件;玄奘西去天竺学习佛经以及唐朝对外交往带来的影响等史实。

2、使学生认识到世界是众多的地区、民族和国家共同发展构成的,地球是全人类共同的家园,国家不论是先进还是落后,只有在相互交往中才能有更快的发展,才能推动全人类共同的进步。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多媒体课件放映当今世界很多国家的唐人街以及2001年APEC领导人在上海科技馆门前的合影,引导学生分析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必要性,还引导学生分析课本22页的小诗,以此导入新课的教学。

2、多媒体课件与讲解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习新罗与唐朝的交往;日本与唐朝的交往(鉴真东渡);以及天竺与唐朝的交往(玄奘西行)等知识点,启发学生思考从古至今对外开放政策既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标志之一,也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原因之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了解唐代作为东亚文明中心与周边国家友好关系的史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学习玄奘及鉴真身上坚忍不拔的品质,使学生有意识的增强经受挫折、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3、使学生认识到任何国家的发展都要走对外开放的路线。

【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

二、教学难点:唐朝对外关系发展的原因;佛教在中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授课类型】 新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写教案,学生课外查阅相关史实。【教学方法】 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比较法等。【教具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引导学生朗诵课本22页的小诗:十二乘船渡海来;文章感动中华国。十八横行战词苑;一箭射穿金门策。这首诗是顾云赠送给新罗朋友崔致远的一首离别诗。884年,在中国长期留学的崔致远即将回国。这首诗描写了崔致远12岁来到唐朝求学,6年后考中进士的情景。

放映世界上有名的唐人街图片以及2001年APEC领导人在上海科技馆前的合影。

教师提问:唐朝时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参加科举考试,说明唐统治者实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呢?唐朝除了与新罗交往之外,还与世界上的哪些地区和国家有密切的往来?今天我们国家的领导人为什么重视对外合作和交流?

学习新课:

展示《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弄清邻国的地理位置和水路陆路交通。

一、唐朝与新罗的交往

1、以崔致远为例介绍唐与新罗的交往。

2、引导学生对比新罗在唐朝时期的服装与唐装的异同,以及学生举例,总结唐朝的天文、历法、医学、艺术、服饰等都对新罗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唐朝与日本的交往

1、遣唐使就是日本皇室派往唐朝的使节,他们往返于中日之间,是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2、展示遣唐使船图片,与学生一起分析日本派遣唐使的目的、次数、作用等。

因这时唐朝正值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其经济文化处于世界的先进地位,而此时的日本则处于奴隶社会瓦解,封建制度确立、巩固的时期。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于促进日本社会的发展,对日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再加上当时交通比前代有所发展,为双方的交流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3、介绍为日中友好交流作出贡献的日本历史人物:空海和阿倍仲麻吕;空海在中国是怎样成为著名的学问僧的?他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有哪些重要贡献?引用王维和李白的诗歌来突出他们与晁衡的深厚友情。

4、展示日本的服饰、茶道、文字、建筑、钱币等图片,再与中国相比,引导学生分析中日两国交流带来的重要影响。

三、鉴真东渡

1、看“鉴真坐像”图和“唐招提寺鸟瞰图”,教师介绍鉴真生平,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鉴真受到中日两国人民的尊敬?”、“鉴真5次东渡都没有成功,第6次才成功,到66岁才到达日本,他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值得大家去学习?”

2、阅读郭沫若的诗“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四、玄奘西行

1、展示《西游记》中的人物,提问:电视剧《西游记》中的主角唐僧的原型是历史上的哪个人物?

2、玄奘为什么要去天竺?

3、玄奘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哪些贡献?

教师讲解:玄奘西游学佛和玄奘学佛后坚决回国的史实,引导学生学习玄奘为实现自己的抱负执著追求和热爱祖国的精神。

五、唐的疆域以及唐对世界的影响

1、展示唐朝疆域图,引导学生分析唐朝及其辽阔的疆域。

2、唐朝对世界的影响。巩固小结:

教师简对本节课内容作一小结。然后讨论两个问题,第一,唐朝与周边各国的交流得到发展的原因有哪些?第二,学习本课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第一,唐朝是当时世界上大国,具有先进的政治制度、安定的社会环境、繁荣的经济、光辉灿烂的文化,是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而且唐朝实行较为开放的外交政策。第二,学习玄奘和鉴真的优秀品质;认识唐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先进地位,感悟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中外交往可以促进双方的发展,从而联系现实认识对外开放的重大意义。

课后作业:请同学们写一篇有关鉴真或者玄奘的人物小传记。

【板书】

第5课、唐朝的外交

一、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及遍及的地区

二、唐朝与新罗的交往

三、唐朝与日本的交往:鉴真东渡

四、唐朝与天竺的交往:玄奘西行

五、唐朝的疆域以及唐对世界的影响 【教学反思】

第5课 自由与创造力 篇2

游戏一 自由联想

适合:3岁以上的孩子和父母。

道具:一大张白纸,笔。

玩法:

第一阶段

·孩子从身边随意挑选一个物件,作为起点,把它写或画在纸的正中央。

·孩子和父母轮流说,由这个物件而想到的其他事物(包括人物),并说出它们之间的关联性,然后把想到的事物写或画在纸上(大家认为合适的位置),并与起点事物连线。

·每人每轮说一个,轮到时如果说不出,就算退出游戏,看谁坚持到最后;如果大家都能一直说下去的话,就写或画到这张纸被填满,游戏才结束。

Tips:

·所谓关联性,可以有很多种类,比如形状相似、颜色相同、高低胖瘦差不多,名字中有一个字是谐音……对关联性的想象,本身就是富有创造性的。这种事情,说实话,做起来就会知道,大部分孩子都比父母要来得厉害。

·联想到的事物该放在纸面的哪个位置?与起点事物的远近距离及方位关系如何?也可以对这些事情进行一番探讨。这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大家可以各抒己见,这个过程要尽可能做得开放;提出各种可能性及其理由(哪怕看起来很荒谬),最终选定哪个位置倒是无所谓的,关键在过程。

·如果要玩得复杂点,在连线时,还可以挑选不同颜色的笔来画,同样的,要求说出之所以挑选这种颜色的理由。大家也可就此探讨一番哦。

第二阶段

·数数共列举了多少个事物(人物)?

·看看这些事物(人物)之间有没有关联性(除了都和起点事物有关以外)?换一种笔(比如刚才用的是圆珠笔,现在用钢笔),在有关联的事物间也画上连接线。还是轮流,每人每次画一条线,要提出理由(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

·轮到时,画不出线来就要退出游戏,看谁坚持到最后。

游戏二 一百万个为什么

适合:3岁以上的孩子和父母。

道具:几张硬板纸,剪成孩子喜欢的各种形状,每张都画上一个大大的、颜色鲜明的问号;一大张白纸,笔。

玩法:

·每个人都举着一个问号,自由地走动。

·孩子和父母轮流把问号放在某件东西(或人)上面,然后提一个以“为什么”开头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冰箱要做成方的(而不是圆的)?”

·把问题简单记录下在大白纸上,并注明提问者,先不用给出回答。

·轮到时如果提不出问题,就要退出游戏,看谁坚持到最后;如果大家都能一直说下去的话,就到这张纸被填满时,游戏结束。

·数数总共提了多少个问题?

游戏三 问题的n种答案

适合:3岁以上的孩子和父母。

道具:游戏二的记录。

玩法:

第一阶段

·从游戏二提出的问题中先挑选一个,孩子和父母轮流给出答案,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猜想也可以,轮到时如果说不出,就要退出游戏,看谁坚持到最后。

·总结这个问题大家给出的答案,将每个人给出的答案数量记录下来。

·再挑选一个问题,继续游戏。

·直到大家感兴趣的问题都被讨论完毕,或到达既定游戏时间(如30分钟)。

第二阶段

·计算每个人给出的答案总数,数量最多者获胜,给予“创造之王”的称号。

·在身边寻找一件能够体现出“创造之王”风范的标志物,授予游戏获胜者(如一个锅铲,最简单的设计,却能做出无数种美味,“创造之王”就举着它,拍张照片……)。

游戏四 说不尽的故事

适合:4岁以上的孩子和父母。

道具:几张白纸,笔。如果能准备3种不同颜色的纸,或3个不同形状的小盒子,就更好了。

玩法:

第一阶段

·先写下一些人物,可以是现实中的,也可以是故事里的,甚至可以是编造出来的,对于编造的人物,要赋予他一定的性格特征。孩子和父母轮流说,每张纸上写一个,把它们放在一起。

·然后写下一些地名,方法如上。尽量不要和刚才写下的人物有关。

·然后写下一些事情,方法如上。可以是最普通的,比如喝茶;可以是最不可思议的,比如学习穿墙,尽量不要和刚才写下的人或地点有关。

·最后写下一些可能遇到的问题、麻烦事,方法如上。尽量不要和刚才写下的人、地点或事有关。

第二阶段

·在人、地、事、问题4个组,各抽取一张纸。

·每个人都要用抽得的4个元素编成一个故事。

·说故事的先后顺序,可以用比如抽签、剪刀石头布之类的游戏决定。

·前面的人已经说过的情节,后面的人就不能再说了。

Tips:

·如果一轮说完之后,又想出新故事,那么再说一轮。进入到这个游戏程序后,说不出故事的人就要退出游戏,看谁留到最后。

游戏五 问题的n种解决

适合:5岁以上的孩子和父母。

道具:游戏四里抽到的4张纸。

玩法:

第一阶段

·对于遇到的问题,在限定基本元素(人、地、事)的基础上,提出各种解决方案。

·依然是轮流说,说不上的就退出游戏。记录下每个人所说的解决方案数量。

第二阶段

·添入一个新人物——自己。再来构想问题的解决方案。由于自己的加入,能提供些什么新方案?

·还是轮流说,说不上的就退出游戏。记录下每个人所说的解决方案数量。

第三阶段

·计算每个人所说的解决方案数量的总和,数量最多者获胜,给予“创造之王”称号。

·在身边寻找一件能够体现出“创造之王”风范的标志物,授予游戏获胜者。拍照留念。

Tips:

刚开始游戏时,孩子不一定能很快进入状态,当孩子无法给出解决方案时,父母可以适当给些提示;游戏中,爸爸或妈妈也可以先示弱,让孩子获胜几次,增加孩子玩游戏的兴趣,等孩子渐入佳境后,再和孩子真正地斗智斗勇。

作者简介:

第5课 画汽车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浅显的汽车相关知识。通过对汽车外形的观察分析,学习概括、表现不同种类汽车的外形特征,并能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外形新颖、本领高超的汽车。

2.在观察体验中了解汽车的外部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教学重点:

汽车的功能、外形特点及表现方法。教学难点:

表现出造型新颖、外形特征突出的汽车。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法、观察分析法、演示法。教学准备:

课件、汽车图片、水彩笔、油画棒、8开图画纸。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公共汽车、小轿车、越野车、大货车……我们身边的汽车多又多。看,小朋友们想象出各种新功能的汽车,你能认出课中展示的汽车都是什么汽车吗?

二、欣赏探究

1.了解汽车的外形特点

(1)说一说,14页下面这辆花汽车的外观有哪几部分?它们分别由什么形状组成,都有什么功能?

(2).生活中有哪些不同种类的汽车?各有什么本领?从外形看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

(3).从汽车的外形看,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特点?可以用什么形状来概括?

师生共同分析以上问题,利用课件与学生一起反馈。2.引导学生创新

(1)教师利用课件介绍几种现代化新型汽车。(2)师生共同分析课本上的学生作品。师:你喜欢那幅学生作品?为什么?

那幅作品中的汽车与街上看到的不同,有自己的创意?(3)想一想,你准备画一辆什么样的汽车?它有什么特点?

三、示范解疑

教师示范一种自己心中的新型汽车,强调如何体现新功能特点。

四、艺术实践

发挥你的想象力,画一辆用各种形状组合而成的汽车。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浅显的汽车相关知识。通过对汽车外形的观察分析,学习概括、表现不同种类汽车的外形特征,并能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外形新颖、本领高超的汽车。

2.在观察体验中了解汽车的外部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教学重点:

汽车的功能、外形特点及表现方法。教学难点:

表现出造型新颖、外形特征突出的汽车。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法、观察分析法、演示法。教学准备:

课件、汽车图片、水彩笔、油画棒、8开图画纸。教学过程:

一、艺术实践

学生继续创作,教师巡视辅导: 1.观察学生的构思构图情况。

2.了解学生在创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3.了解学生中很有思路但难于表现的情况,予以帮助。4.了解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集中辅导。

二、展示评价

1.教师组织学生小结评价、评价。

(1)画面是否丰满,汽车的特点是否突出。(2)是否有创新。

(3)作画中是否踏实认真。

2.展示几幅学生用其他方法表现的汽车作品,引导学生回家可以进一步学习。

板书设计:

画汽车

第6课 漂亮的建筑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建筑的含义。通过对比欣赏经典建筑的图片,初步感受建筑的形状与色彩特征,了解建筑的不同用途。应用画、撕、剪、贴的方法进行简单的组合和装饰。展开丰富的想象,用各种形状组合表现漂亮的建筑。

2.通过对建筑艺术的观察、体验,感受建筑的美感,提高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对建筑文化的热爱之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

了解建筑含义,感受建筑的形状、色彩特征和不同用途。教学难点:

大胆展开想象,应用画、撕、剪、贴的方法,以各种形状组合和装饰,表现漂亮的建筑作品。教学方法:

欣赏探究法、启发引导法。教学准备:

课件,小剪子、胶棒、画报、彩纸、水彩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欣赏《北京天坛祈年殿》,师:这座漂亮的中国古代建筑,有着三层的圆顶、蓝色的琉璃瓦、红色的门窗、白色的基座和栏杆,真好看!

请你模仿本文对建筑的描述方法,向老师和同学们介绍你在生活中见过的好看建筑。

二、欣赏探究

引导学生欣赏教材17页的6幅图片

1.认一认,图片中的建筑,并把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中。2.想一想,这六座建筑的外形和色彩有什么不同?

3.说一说,家乡都有哪些漂亮的建筑,它们都有什么特点?

欣赏了这些漂亮的建筑之后,你想用什么方法表现你心目中的建筑呢? 观察18页的学生作品,看一看他们是怎样表现的。

三、示范解疑

教师示范遮挡的部分。

四、艺术实践

欣赏本课中的建筑图片。将彩色纸或其他纸撕、剪成所需要的各种形状,并用粘贴、画的方法完成一幅有特点、美观的建筑画。

学生自己选择材质进行创作,教师巡视。板书设计:

漂亮的建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建筑的含义。通过对比欣赏经典建筑的图片,初步感受建筑的形状与色彩特征,了解建筑的不同用途。应用画、撕、剪、贴的方法进行简单的组合和装饰。展开丰富的想象,用各种形状组合表现漂亮的建筑。

2.通过对建筑艺术的观察、体验,感受建筑的美感,提高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对建筑文化的热爱之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

了解建筑含义,感受建筑的形状、色彩特征和不同用途。教学难点:

大胆展开想象,应用画、撕、剪、贴的方法,以各种形状组合和装饰,表现漂亮的建筑作品。教学方法:

欣赏探究法、启发引导法。教学准备:

课件,小剪子、胶棒、画报、彩纸、水彩笔。教学过程:

一、艺术实践

学生继续创作,教师巡视,有针对性地指导。在创作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及时给予鼓励,使他们养成自信的创作习惯。

二、展示评价

你最喜欢哪座建筑,为什么?请创造者讲解作画思路(建筑的用处、外形、色彩)。

通过欣赏展示,师生共同评价作品。板书设计:

高中历史教案第5课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了解或掌握新思想萌发的原因;新思想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和《海国图志》;姚莹和《康輶纪行》;徐继畲和《瀛环志略》;《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和评价。

2.能力要求:(1)指导学生比较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与《资政新篇》内容的主要不同。(2)指导学生比较《资政新篇》和《天朝田亩制度》的异同。

3.情感目标:(1)通过介绍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培养学生放眼世界、探索新知、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2)通过对《资政新篇》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课时安排 1课时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1)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是重点。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主要是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目的在于“师夷长技以制夷”。(2)《资政新篇》是重点。《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救国方案。

2.难点分析:对《资政新篇》的评价是难点。《资政新篇》不仅主张在科学技术方面,而且在政治方面学习西方,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结合《资政新篇》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其主要内容,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设计

师:1840年至1842年的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谈谈这些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思考并作答)

师:鸦片战争不仅使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引起了思想界的巨大变化,这就是“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萌发。今天,我们来学习这一问题。(板书第七节的课题)

一、新思想萌发的原因

师: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思想界“万马齐喑”,死气沉沉。(让学生阅读课本这一子目的第一段,并概括当时中国思想界这种局面的表现及原因)

生:(阅读课文并概括)

师: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为什么会萌发? 1.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师: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已经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清朝封建统治危机四伏。(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课本的有关内容)

生:(与教师共同回忆)

师:在清朝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处于“万马齐喑”、死气沉沉的中国思想界,却出现了一丝生气。(让学生阅读课本这一子目的第二段)

生:(阅读课文)

师: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感到空谈义理、考据之学,无法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他们继承了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的学风,开始面对社会现实,揭露腐败现象,呼吁革除弊端,提倡“经世致用”,引导人们挣脱程朱理学的枷锁,为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2.民族危机的出现

师:中英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 生:(回忆、思考并作答)

师:鸦片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封建统治者的愚昧无知和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落后。(让学生阅读课本这一子目的第三段)

生:(阅读课文)师:在鸦片战争中,船坚炮利的英国侵略者打败了日益腐朽的清朝封建统治者,中国开始出现民族危机。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抛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二、新思想的萌发 1.新思想的倡导者林则徐

师:林则徐是新思想的倡导者,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注目世界、探索新知方面起了开拓作用。有哪些事实可以说明这一点呢?(让学生阅读课本这一子目的第一段并进行概括)

生:(阅读、思考并概括)

师:(对学生的概括作简单总结,指出以下两点)第一,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设立译馆,将“所得夷书,就地翻译”,编译直接为抗英斗争服务的《各国律例》和《四洲志》,使广东成为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窗口。第二,林则徐在鸦片战争期间,积极仿制西方战船,提出建设新式海军的主张,迈出“师夷长技”的第一步。(让学生阅读课文的两段小字,了解林则徐进行外交斗争和购买西方军械、研制战船的有关内容)

生:(阅读课文,加深印象)2.魏源和《海国图志》

师:魏源是新思想的另一位倡导者。鸦片战争以后,他根据《四洲志》等资料,编写《海国图志》一书。魏源为何编写《海国图志》?(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29页的一段资料)

生:(阅读资料并思考)

师: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一新思想的含义是什么?

生:(思考并作答)

师:“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主张利用外国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自己,以抵御外国的侵略,使国家走上富强的道路。可见,“师夷长技”只是手段,御侮图强才是主要目的。(让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海国图志》一书的历史作用。生:(阅读课文,思考并作答)

师: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它启迪着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面对现实,放眼寰球,去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

3.介绍世界知识的重要书籍

师:鸦片战争以后,由于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和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新思想的影响,出现了一批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重要的有姚莹的《康輶纪行》和徐继畲的《瀛环志略》。(课本中有关这两部书籍介绍的文字,可让学生课后阅读,加深印象)生:(在教师指导下,阅读课文的有关小字内容,明确林则徐、魏源所处的那个时代新思想的特点)

师:最后,请同学们小结一下新思想“新”在何处? 生:(思考,归纳)

师:(概括)第一,林则徐、魏源等敢于冲破传统思想束缚,“开眼看世界”;第二,他们敢于抛弃陈腐观念,承认西方思想和科学技术的先进,主张“师夷长技”,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第三,它首开“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对后世思想家产生重大影响。当然,林则徐、魏源等人毕竟都是地主阶级开明知识分子,他们终究受到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因此,他们的新思想方面带有鲜明的时代变化的印记;一方面又保留着浓重的封建纲常色彩。

三、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

师:《资政新篇》是洪仁玕为振兴太平天国,于1859年冬提出的一个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

1.主要内容

师:《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教和外交等几个方面。(指导学生学习、掌握这些主要内容。)

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

师:(让学生阅读课本第30页的一段资料,思考、概括《资政新篇》提出哪些对外交往的重要主张)生:(思考并概括)

师:(对学生的概括作简单总结)这段资料提出了对外交往的重要主张有:第一,同外国自由通商,但不准外国人擅入我国内地。第二,同外国交流文化,准许外国人为我国献策。第三,同外国平等往来,不准外国干涉我国内政。(引导学生比较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和《资政新篇》主要内容的异同)

生:(思考并互相讨论,发表意见)

师:(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作简单归纳)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目的在于“师夷长技以制夷”。《资政新篇》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在政治方面也主张学习西方,效法西方民主政治,改革内政,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2.评价

师:《资政新篇》得到洪秀全的赞同。由于当时中国社会条件的限制和太平天国面临的严峻形势,《资政新篇》没有能够实行,但它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指导学生联系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结合《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进行思考)

生:(思考并互相讨论)

师:《资政新篇》在“向西方学习”方面,超过了同时代的地主阶级开明知识分子的主张,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资政新篇》提出的思想和主张,对后人也起了一定的启迪作用。当然,从理论上看,它没有涉及农民要求最迫切的土地问题,不是农民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

生:(阅读教材,从其革命性、进步性、空想性方面加深理解)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把太平天国前后期两个纲领《资政新篇》和《天朝田亩制度》作一个比较)

生:(思考并互相讨论,然后回答)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从产生背景、社会经济主张(前者主张发展私有制,后者主张消灭私有制)、群众基础、作用、反映同一时代不同特点等方面进一步概括〕

小结: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萌发,是鸦片战争期间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加深的必然结果,是中国思想界的巨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这些新思想对以后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课后记: 审定意见:

本教案质量较高,可以采用。

第5课敬业与乐业 篇5

梁启超

教学内容

本课是一篇演讲词,作者针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从“有业”、“敬业”、“乐业”三个角度,引用古典格言,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敬业与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敬业是责任感,乐业就是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旁鹜、亵渎、强聒不舍、断章取义、不二法门等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2.掌握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能够记忆文中引用的古典格言,并理解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概括归纳作者引用的格言、故事,学习基本的论证方法: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

2.针对文章观点,结合时代发展和自身体会,展开讨论,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梁启超提出的“敬业、乐业”的生活原则,感悟人生价值。

2.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反思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3.通过合作交流,认识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对职业观乃至生活观的影响。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全面掌握文章引用的古典格言,了解文中提到的典籍和历史人物。2.结合文章题目,掌握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以及每个分论点的论证过程。3.领会演讲词的语言特点。◆难点

1.理解作者所阐释的“敬业、乐业”的观念。

2.结合自己的认识,从不同角度客观地审视这个观念。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 通过了解作者和解读题目,直接进入 1.结合预习和以往的知识积累,认识作者,课文教学。理解题目。

2.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理清文章的结构。2.积极讨论,掌握文章总一分一总的结构。3.组织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章引用的 3.在默读课文的过程中,用笔标示格言和故 格言和故事。

事。

4.通过问题设计,分析作者如何阐述“敬

4.通过作者引用的格言和事例,学习作者是

业”观。

如何 阐述“敬业”观的。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一、开门见山,直入课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调动学生,共同走近梁启超。1.结合预习,互相交流,了解作者。

2.这是一篇演讲稿,提问学生:演讲的对2.回答:演讲的对象是学生,节5.点明:象是谁?从哪里可以看出?提醒学生在学习“今日所讲,专为现在有职业及现在正做职业过程中。上预备的人——学生现身说法”。3.解题:“敬业与乐业”是什么短语? 3.回答:是由两个动宾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4.点明题目已经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4.认真听讲,并且随时就自己预习时所遇到敬业、乐业,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也表明的疑难点向教师请教。作者的态度:敬、乐。

二、理清结构。整体把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组织学生讨论:作者如何展开他的演 讲?1.在预习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概括文章在听完学生发言之后,总结文章是总一分一总脉络:题目的出处——“有业”的必要——的结构。敬业——乐业——总结。

2.组织学生自读课文,概括出全文所列 举的2.积极讨论,合作回答:一共列举了十二格言、故事,与学生归纳所论证的观点。条格言和一个故事。

a.敬业与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礼 a.《礼记》中的“敬业乐群”。

记》中的“敬业乐群”和《老子》中的“安其 b.《老子》中的“安其居,乐其业”。居,乐其业”。

c.孔子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b.有业的必要性:孔子的“饱食终日,无“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所用心,难矣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哉”。

好行小慧,难矣哉”,以及唐朝名僧百丈禅师 d.唐朝名僧百丈禅师的“一日不做事,一的“一日不做事,一日 日不吃饭”及其故事。不吃饭”及其故事。

e.朱熹的“主一无适便是敬”。

c.敬业:朱熹的“主一无适便是敬”、《庄 f.《庄子》中“随天地之大,万物之多,子》中“随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 惟吾蜩而惟吾蜩翼之知”。翼之知”、曾国藩的“坐这山,望那山,一 g.曾国藩的“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事无成”、庄子的“用志不分,乃凝于神”、h.庄子的“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的“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i,孔子时“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d.乐业: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 j.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之者不如乐之者”、“其为人也,发愤忘食,如乐之者”、“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三、组织学生,分析“敬业”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组织学生泛读节6和节7,回答:作 者是怎样1.边读课文,边做标记:作者先解释“敬 阐述“敬业”的?

业”的意义,然后分析敬业的原因,接2.引用朱熹的话,表明自己对敬业的理解是“凡着论述敬业的途径。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2.认真听讲,同时结合自身的学习体会事上头,一点不旁鹜。”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学谈自己对于敬业的理解。习经历,体会这句话的含义,请学生发言。

3.提问:“业有什么可敬的?为什么该敬呢?”是3.回答:这句话是设问句——自问自答。哪一类问句?

4.结合课文,体会“为生活而劳动”与“为 劳4.独立思考,敢于说出自己的理解:为动而生活”有什么区别?可以借此提升学生的识:生活而劳动,是出于生存的需要;为劳劳动,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使生活充满意义的途径。

5.作者提出“职业的神圣”,他是如何论 述的?补充讲解:在作者眼中,职业 的本质,是劳作,“劳作便是公德,不 劳作便是罪恶”。6.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够做到敬业?

7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四个事例,形成两组对比,从正面论证“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将日常事例和名人格言自然结合,强调敬业的重要。动而生活,是出于生活的意义。

5.作者运用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式,列举大总统和拉黄包车两种职业,论述职业本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而从事何种职业,是每个人不同的择。6.作者认为,敬业“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

7、作者列举了四个事例:木匠做成好桌子和政治家建设共和国家、挑粪公把马桶洗干净和军队打胜侵略的敌军。

(第2课时)教学步骤

一、复习前文,分析“乐业”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前文作者已经论述“有业”和“敬业”两1.回顾前面所讲的内容,并结合上节课的个方面,请学生说出自己最赞同和最不赞同的课后作业,积极发言,列举自己最赞同和两句话或观点。最不赞同的两句话或观点。2.分析“乐业”,提问学生:为什么作者要2.回答:从反面论证“苦乐全在主观的心,先写叹气的声音“做工好苦呀”? 不在客观的事”。3.作者反面论证了“苦”,然后表明自己的3.认真听讲,同时思考这四个方面的论述观点:“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角度:职业的内容、成就、性质以及对待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从四个方面分析职业的态度。“乐业”的原因。

4.如何才能够做到“乐业”?归纳学生的答案,4.回答:能够从自己的职业中领略到趣味,点明:敬业是一个人的人格操守,乐业是一个使生活变得有价值。人的生活态度。

二、总结全文,理清要点

教师活动

1.在文章结尾,作者表达了自己的什么观点? 2.组织学生进行问答活动,检查学生整体感知的情况:

a.这是一篇什么文章?属于什么文体? b.演说的对象是谁?作者的总论点是什么?分论点是什么? c.在论证过程中,作者主要采取的是什么论证方法?这篇演说词,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活动

1.作者根据自己的认识,强调“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2.快速回答教师问题:

a.这是一篇演说词,属于议论文。

b.演说的对象是学生,总论点是敬业与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分论点有三个:有业的必要,敬业是责任感,乐业是趣味。

c.作者采取的是事实论证和道理论 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最大的特点是引用了很多经典格言。

三、结合作业,探究学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研读并理解: 1.通过讨论,能够认识到:

a.这是一篇演说词,它的语言 a.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进行论述,结合演讲场所有什么特点? 的情境,与听众进行交流,有时直抒胸臆。文中虽引

用大量经典格言,但作者能用通俗口语进行解释。在b.如何理解“业”在文中的意义? 论述过程中,语言轻松幽默,如话家常。

b.“业”在文中,不局限于职业,也可以指生活中2.探究并拓展:梁启超是几十年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局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前的学者,他在这篇演说词中的观以指学生的学习。点,是针对那个时代的职业观展开2.畅所欲言,谈出自己的观点。发言时注意内容的逻的。你 认为这些观点在现代社会辑性、观点的鲜明性。其余同学注意倾听,可以在发中落伍吗?你赞同这些观点吗?说言后及时补充,并加以恰当的点评。说你的看法。

本课总结:这是一篇论说性的演说词。作者梁启超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政治家、学者。文章观点鲜明,思路清晰,语言通俗,论说结构逐层深入推进。引用大量古籍格言,充分运用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敬业与乐业”的内涵、关系,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显示出一代文学宗师不凡的文学功底。

板书设计 敬业与乐业

粱启超

有业——孔子、百丈禅师——-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

敬业——“敬业乐群—— 责任感 乐业——“安其居,乐其业”——趣味 问题探究:

1、针对课文内容,围绕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和过程,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逐层推进、深入论证的过程。

2、针对作者提出的“敬业与乐业”的观点及分论点,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背景、时代观念和学生的学习体会,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能够打破陈规,自圆其说。

◆随堂练习设计

1.为加点字注音。旁鹜()

佝偻()

强聒不舍()亵渎()

骈进()

鸣蜩()

2.理解下面词语的含义。

断章取义

不二法门

敬业乐群

强聒不舍

答案与提示: 断章取义: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断,截取。章,篇章。不二法门: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佛教用语。常用来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强聒不舍:唠唠叨叨说个没完。强聒,过分罗嗉。不舍,不停。3.请说出下面事例所阐释的观点。

甲《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 甲项引《庄子》佝偻老人承蜩的故事,指出工作时需要全神贯注 乙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

乙项引曾文正格言,指出工作时不专心,会弄至一事无成。丙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丙项引孔子格言,指出工作时要守着自己本分,心无旁鹜。

4.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作者分几个方面来论述的? 答案与提示:作者先后从“有业”“敬业”和“乐业”三个方面论述,最后得出“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合理的生活”,首先是有一份正当的职业(或做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其次,对于所做的事情。要由心而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最后,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不是皱着眉头、满腹牢骚地叫苦,而是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个性练习设计

1.阅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体会他的文风。2.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体会说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并指出句子中加强语气的字词。甲: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米虫,简直是“掠夺别人勤劳结果”的盗贼。乙:一个精力充满的壮年人,倘若不是安心偷懒,我敢相信他一定能得到相当职业。

答案与提示:两组句子的语气:甲,严加责备;乙,正面勉励。,加强语气的字词:甲,两次用“简直是”;乙,用“敢相信”和“一定能”。3.请你试着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定背景,领会梁启超提倡的“敬业”精神。答案与提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等级色彩的文化,中国人的职业观向来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目的又是“学而优则仕”。这种官本位的文化,极度蔑视普通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人们纷纷以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为人生目标,因此,粱氏的“敬业”说,有着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的积极作用。4.请你选择文中的一个观点,并结合自己的看法进行论述,150字左右即可。

教学反思: 本文内容繁杂,篇幅较长。由诗歌单元进入这篇演说词的学习,学生必须调动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讲解、引导过程中,需紧扣论题、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等要点,使学生理清文章脉络,进而理解文章逐层深入论证的过程。

医学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整合 篇6

【关键词】文献检索课;教学;整合;创新

1.医学文献检索课产生的背景及发展

文献检索教学是文献产生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医学文献检索教学从产生至今可分为三个阶段:①20世纪50年代后期——1984年,主要开展如何利用图书馆的讲座和宣传、对工具书和重要检索刊物的编排和使用。1982年南京医学院图书馆馆长吴观国教授牵头组织全国10余所高等医学院校有经验的教师编写我国第一部《医学文献检索》教材[1],为文检课的诞生奠定了基础。②1984、1987、1992年,原国家教委和教育部先后3次发文要求在全国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课,94%的本科院校开设了,有些省市卫生主管机关还以医务人员能否进行医学文献检索作为考核晋升的重要条件。③随着1990年10月全国医学文献检索教学研究会的成立,至今所有本科院校和一些中等卫生学校都开设该课程,我校于2006年始开设该选修课,在中专、成人专科和成人本科等各层次普及情报检索知识,越来越受到学生普遍欢迎。

2.医疗服务、医学教育对文检课的要求

随着我国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保险制度的全面实施,医院医疗服务的需求由原来治疗疾病的纯医疗服务向提供诊疗、心理护理、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等医疗护理服务转变,迫切需要熟练掌握信息环境下获取情报的人员。那么,如何培养此类人才?现代教育认为,教育的本质不是一个量的问题(即知识的积累),更多的是一个质的问题(即改变学生的认知结构)。医学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21世纪的医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医学文献检索》就是一门以培养医学生的情报意识,掌握用手工或计算机方式在文献的海洋中搜索、辨别、分析、获取和利用最有价值的知识和情报信息的工具性课程,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一种专门知识。为此,确定该课程的地位并实现其有效整合,是贯彻十七大精神、培养学生创新素养、适应学习型社会的必经之路。

3.医学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整合

由于文检课具有综合性强、专业性强、理论性强、实践性强的“四强”特点,为了使课程教学达到体系化、效能突出,就必须针对影响教学的相关要素、环节,按照科学原则进行全方位的整合。

3.1 明确教育目标和任务,转变教学思想

教育目标是教学实践活动的起点。21世纪的医学生、医务人员除了不断学习和补充新的医学知识外,更需要学会并掌握获取信息和发现问题进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新生入馆教育是文检课教育之前奏,它着眼于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学会利用图书馆,激发信息检索兴趣;文检课教学是寓教育于课程中的教学途径,是入馆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技能方法课,它着眼于提高学生检索技能,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具备发现、利用和创新信息的能力。文检课在综合素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确实非其他课程可替代。为此,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变选修课为限选课或必修课,课程设置在第二学期或第三学期,并改善教学设备,以形成重视信息素养教育的氛围,有效地引导学生利用馆藏资源。

3.2 改革教学模式

3.2.1 合理选用教材,调整教学内容

选用教材应针对不同学生层次来确定,一般情况下中高职层次者选用中高职教材,本科生、研究生、成人教育层次者选用高院层次教材,而且3-4年即更换新教材。在教学内容方面,依据我国各地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手检和机检两种检索手段将长期并存,所以对不同教学对象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删除不适应时代教学需要的内容,但不可完全拓弃手工检索内容,以便让学生掌握无计算机情况下的检索之需;也不可采取只讲机检或网检内容的教学超前方式。正确的是以手检为基础,侧重现代信息技术检索知识,特别是扩展与网络技术发展密切相关的计算机检索技术内容,重视网络知识及网络信息的搜集、下载、传输、整合等技能,这是重点和极富创造性的内容。此外,增加讲授专利信息检索中知识产权问题,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能对国内外专利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及时发现和判断竞争对手的状况,掌握主动权。最后,遵循国际临床医学的发展趋势,即要求任何医疗决策都要基于客观的临床科学依据,所以,循证医学检索内容也应作为教学重点。

3.2.2 更新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针对各专业各层次学生适时调整教学方法,避免“一刀切”、“一路走到底”,要改变“灌输式”、“理论式”、“压迫式”等教学法。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提高授课效果。

第一,开通师生交流渠道。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检索知识,在每个班的第一堂课上授课教师应介绍自己的姓名、联系电话、电子邮箱和办公地点,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第二,角色转换法,即鼓励学生上台担任教师角色,展示他们的自我表现力,以增强学生参与知识构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启发式教学法,在工具书中这是“一种与注入式教学相对立的、以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为依据的、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其自觉地进行学习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教师通过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让他们加深理解以掌握检索技能。凡是认为启发式教学只是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观点都是完全错误的。

第四,案例式教学法,主要通过实例进行讲解、操作、演示等以完成对概念、检索方法、检索途径和步骤的理解。这种方式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效果显著。

第五,互动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合适的教学选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拓展学生思维为目的,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必须具备四个条件:基本理论知识的传输是保证有效互动的前提;选材的适当是保证互动的关键;教师的合理点评是保证互动的必须;课后的集中与个别反思是互动成果的保障[2]。

第六,“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法,即由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运用医学专业知识、检索理论知识和检索技能去寻找答案。这种教学法突出两大特点,其一是内部适应性强,可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调整教学,其二是外部适应性多,可培养学生的共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应变能力。学生从中学会用批判性、建设性的方式讨论观点与建议,学会运用不断掌握的技能和知识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复述教科书内容。

第七,灵活运用考试方式检验学生掌握程度。对于研究生、本科生可采取上机操作和写检索报告(或完成课题)相结合的方式,对于中高职生则采取侧重基础知识内容的卷面考查和上机操作完成检索作业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达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相应的检索技能之教学目的。

3.2.3 改进教学手段

改进文检课教学手段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2.3.1 因课程内容多需结合数据库等借助于计算机操作的部分,授课要以多媒体形式进行,并且创造条件利用具备网络技术功能的多媒体室或利用笔记本电脑进行大屏幕投影,便于课堂中讨论讲授与检索实例有机结合

3.2.3.2 课件制作要以符合学生专业需求、趣味性强、能激发学习兴趣为目的,便于获取良好课堂教学效果。比如利用Flash Cam和PowerPoint相结合设计制作文献检索CAI课件[3]。也可利用抓图精灵XP V1.0或Adobe Photoshop CS3与PowerPoint相结合设计制作CAI课件

3.2.3.3 制作教学精品课程网站进行远程教学或免费浏览自学。网络教学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分为辅导式教学、咨询式教学、练习式教学,为学习者提供“形、音、字、图”等教学信息,以满足个性化需求

3.2.3.4 文献检索课多媒体课件教学与课堂网络检索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简称文献检索网络多媒体教学)[4],它可以在讲授计算机检索内容的同时打开网络数据库检索系统进行现场检索演示,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完美结合

3.2.3.5 以学术讲座形式提高学生对如何利用图书馆和检索相关数据库技能方面的掌握程度,避免学生在课堂上听时明明白白,但由自己独立操作时却一头雾水的现象,讲座每次宜安排一个小时的时间

从以上述,课堂教学是医学文献检索课的主要教学手段,它可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是师父带进门;网络教学是辅助手段,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提高生存能力,纯粹是修行靠自己;举办讲座则是以上两种教学手段的补充,三种教学手段互补互进,相辅相成。

3.2.4 改善教学条件

硬件设施的保障是改善教学条件之首。从文检课实践性强的特点出发,需要完善多媒体课室及相关设备,开辟能满足学生上机或上网操作的计算机室或电子阅览室,购买必要的检索工具书和数据库,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实践技能。

3.2.5 更新教师观念,改变教师构成

任课教师要改变从理论到理论的“轻实践”教学模式,转变“只有搞科研、写论文才要检索”的观念。在构成上,应为具备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知识、医学知识、外语知识、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能力,以及敏锐地观察、获取信息能力的“双师型”、“双肩挑”的图书馆员,她们能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通过学习、培训、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适应、引导和促进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4.结束语

文检课教学是图书馆的一种重要导读方式,其整合效果体现在教育价值观上,能培养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他们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生存能力与发展能力打好基础;体现在人才观上,可以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的空间,充分调动他们的创造力和潜能,使其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体现在教育质量上,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学生搜集、判断、筛选、整合、运用情报(信息)的能力和创新知识的能力等,使学生不论是在学校或步入社会都能真正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界.我国医学文献检索教学的产生和发展[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4,13(3):48-50.

[2]荣吉平.互动式教学法——课堂教学改革的春天[EB/OL]. http://law.hit.edu.cn/article/2006/06-27/06085148.htm.

[3]陈建芳.利用Flash Cam制作文献检索课课件[J].图书馆学刊,2006,(5):52-53.

[4]王玲.简论文献检索网络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与特点[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6,(5):86-88.

上一篇:我为 你骄傲 教案下一篇:《淡定-做内心强大的自己》读后感--杨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