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长相思张先,长相思的意思,长相思赏析

2024-06-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长相思,长相思张先,长相思的意思,长相思赏析

长相思,长相思张先,长相思的意思,长相思赏析 篇1

长相思

作者:李煜朝代:南唐体裁:词 云一,玉一梭。澹澹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

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 【注释】 ①大周后,娥皇,南唐 周宗之女,通诗书善歌舞,尤其擅长音律,弹得一手好琵琶。她还能即兴作曲,更修复了失传已久的《霓裳羽衣曲》,后又与李煜共同编成《霓裳羽衣舞》。她和李煜这桩政治联姻,可谓“无心栽柳”,二人洞房定情,从此与子偕老,痴爱至死。 【赏析】这首《长相思》上阙写娥皇离家前的装束,清丽超脱又仿佛得闻见女儿家身上的淡淡胭脂香。下阙写雨打芭蕉,表达凉风长夜,有人寂寞相思稠。

长相思,长相思张先,长相思的意思,长相思赏析 篇2

写信是爸爸生命中很重要的一环。他爱收信、爱写信、爱发信、爱藏信。我很难想象, 如果没有邮局, 他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1972年爸妈迁美与我同住。我们为了筹备迎接他们, 决定买房搬家。买新房条件之一是必须近邮局。我常喜调侃爸爸., 说他一辈子只会做两件事, 一是写稿子, 二是上邮局。爸爸写信之勤快, 很少人能望其项背。这当然和爸爸的写作经验有关。有人提笔千斤, 视写信为畏途。爸爸拿写信当家常便饭, 认为是每日工作之一, 是款舒情怀之方式, 是与世界沟通之桥梁。爸爸写信, 振笔疾书, 不拟稿, 不重写, 不修改, 一气呵成。然后重读一遍, 写信封, 贴邮票、密封。常常一气写上三、五封, 置于案头。一贯作业, 有条不紊。遇有重要信件, 则绝不假人手, 必须亲自投邮。遇有急事, 则一言不发, 皱着眉头, 直奔邮局, 分秒必争。信件一入邮筒, 如释重负, 然后款步回家。

爸爸的信一如其人, 很洒脱, 不注重外表。他不肯买特殊信笺和信封, 能用就行。他常常用停业公司行号之作废信笺写信, 有时也用久藏发黄的稿纸。由此可见他的节俭和风格。

爸爸年轻时写信, 常常只写月日, 不注年份。后来大概受胡适先生影响, 为日后考证方便, 提倡写信注明年月日。以我存家书为根据, 这个转变大约发生在爸爸60岁以后。但是习惯难改, 提倡归提倡, 自己也常常忘写。大约在爸爸70岁以后就每信都有年代了。在这期间, 爸爸经常督促我也如此做。我不肯, 怕麻烦, 而且心中不服。我辩称, 我的信没有后人来考证, 记年代所为何来?后来, 为了讨好爸爸, 只得照做。日久成习。现在才知道, 即使无后人考证, 自己当资料查查, 也是十分方便 (因我给爸爸的信, 亦由我收藏) 爸爸在信尾记年是依民国纪元, 不喜用公元。最近, 有人翻印他的文章, 未得他允许, 把文章内之年代都改成公元了。他非常愤怒。其实, 更改之处甚多, 岂止年代?爸爸不习惯用公元, 但并不反对别人用。

爸妈给我的家书, 在1975年以前, 都用邮筒, 当然是为了节省邮费。但是1975年以后, 渐改为航空信封, 并且说明以后不再用邮筒了。这个转变, 我不明确知道为什么, 因我没问过爸爸。但我猜测与他的年纪有关。上了年纪的人常会想到身后之事。写信记年和改用信纸信封都是为了后人的方便。爸爸做事一向深谋远虑, 为他人着想, 此一例也。

爸爸之爱收信, 在《雅舍小品》初集《信》一文中描写得淋漓尽致。他收信时心情之迫切和发信时不相上下。邮差前脚刚走, 爸爸就已飞奔出去取信了。如果由家人代取, 最好三脚并两脚, 赶到信箱, 将信取出, 乱七八糟一大堆一古脑儿全部交给爸爸, 由他分发, 他要先睹为快。若有人有同癖, 也要先睹为快, 或慢条斯理, 让爸爸干等, 他会十分光火。爸爸是个十分心急的人, 得自祖父真传。我曾见过一位真沉得住气的先生。他看到信件不慌不忙, 慢慢分类, 置于桌上。然后烧一壶开水沏茶, 看电视新闻, 然后吃晚饭, 饭后悠哉悠哉的拆阅信件, 修养可算到家了。

爸爸的家书内容丰富, 笔调生动。读其文如人在室, 阅其字如音在迩。我与爸爸30年来聚少离多, 全以纸笔代喉舌。唯因书信频繁, 内容巨细靡遗, 不见面反而比见面彼此了解更深。因为有时表达灵魂深处的感受, 笔谈胜面谈。

爸爸强调写抒情文章要细腻。他自认《槐园梦忆》还不够细腻。若论细腻我想他的家书可称细腻, 因为不是为发表而写, 可以百无禁忌, 直言无隐。鸡毛蒜皮, 包罗万象, 调侃谐谑, 异趣横生。但有时, 轻轻的几句淡描, 勾出了悽怆悲戚的心境, 铁心人也会为之动容。我想好信恰如好文, 但求其真。

爸爸的信如其散文, 文白相掺。常引古人句, 或吟诗填词以抒情。但几无例外, 所有诗词皆为感伤之作。不知为什么, 人在得意快乐时就没心思去咬文嚼字的寄情诗词了。

爸爸有藏信癖 (见雅舍小品《信》) , 但藏信标准并不全符《信》文中所提各点。常有例外。依我旁观, 例外每出于一个“情”字。如果爸爸对写信人有情, 不管是恭楷、潦草、横写、竖写、有无标点, 一概收。一收就是一辈子。爸爸早年最大的收藏当推爸爸留美时爸妈互写的情书。那是份量很重的一大捆信, 密藏在一个细长的小柜中。这个小柜在有雕木罩盖的古式大床的两侧下方, 小柜没有锁。尘封的那捆信就藏在小柜深处, 外面放满了妈妈的鞋。我小时喜欢趁妈妈不在家时, 偷穿妈妈的高跟鞋, 没想到把鞋取出后, 发现在黑洞洞的柜底有一大卷纸。我用长棒把它钩了出来, 信纸上全是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那时, 我太小, 还不识几个字, 更不明白什么叫情书, 只知道有些神秘, 很害怕。所以, 一声不响的又把信放回小柜最深处, 佯作不知。1948年冬, 爸爸仓促离平时, 付之一炬。为了此事, 妈妈十分伤心。

爸爸珍藏的朋友的信不多, 但是很精。有几封信已发黄虫蛀, 更显珍贵。1968年, 我向文墨轩萧老板习裱画, 顺便为爸爸的旧信托裱, 得以留存。已陆续在爸爸写的纪念文字中发表。

爸爸最后想要珍藏的信是他自己写给我的家书。30年来已积存逾千封。爸爸在世最后几年中, 每年都要盘问我是否收妥。我想他如此珍惜他自己的信, 恐怕也是一个“情”字吧!

爸爸的打字机

我不知道我几岁开始记事, 总之, 抗战以前的事是非常模糊的。那时我住在北平的老家, 只有几桩事似乎依稀有些印象。其中之一是一种熟悉而又神秘的声音, “嗒嗒嗒, 嗒, 嗒嗒嗒嗒嗒, 嗒……”单调却有节奏。这种声音时时自小南屋传出来。小南屋是一间阴暗、坐南朝北的房间, 窗外有四大棵十分茂盛的紫丁香树, 使光线更不易照入屋内。窗下还有一畦玉簪花, 花开时, 异香扑鼻。这间屋内有一种特殊的气味, 也许就是“书香”吧!一进门, 左手靠墙是自地到顶棚 (南方语为天花板) 的大书架, 看不到墙。右手是一个非常大的两人对面坐的写字台。写字台上有书、烟灰缸、文竹之类的摆饰, 还有毛笔架、砚台和一个绿色的小水罐, 罐内有一铜质小勺。写字台的正中常摆着那个会发声音的神秘的机器。在那时, 我幼小的心灵里, 这个机器与核子反应炉一样伟大。它代表着一个深不可测的知识领域。这个机器是爸爸的玩具, 我是不能玩的。我知道。所以我特别想玩。我仿佛记得, 我趁爸爸不在时, 偷偷进去摸过机器上的圆形键盘, 对这个黑色高高的机器充满敬意。家中唯一可以与这架机器媲美的是妈妈的胜家缝纫机。

在抗战期间, 爸爸只身远走后方。爸爸走了, 那“嗒嗒嗒”的声音也没有了。小南屋一直空着, 屋里更黑。阴凉凉的。我很少进去。抗战胜利后二年, 我们全家又回到北平的老家, 小南屋的主人又坐回他的老位子。不知从什么地方又把那架出声的机器请出来了。于是, 我又听到了那熟悉的“嗒嗒”之声。但是, 神秘感没有了, 原来是一架英文打字机!键盘上面的字我也都认识了。虽然如此, 想玩打字机的心情并未稍减。

1949年我和爸妈到台湾, 只带了随身衣物, 打字机当然就留在老家了。此后, 爸爸任教师大, 课余为远东图书公司编初中英文教科书, 贴补家用。因此, 家中又添了一架打字机。爸爸做事勤奋, 整天坐在打字机前。我很少有机会玩一下向往已久的玩具。那时, 我已上高中二年级, 认识了几个英文字, 更觉手痒。后来, 在暑假里我下决心要学打字, 使向爸爸请求, 准我玩他的打字机。爸爸说可以, 但是不能妨碍他的工作。在不妨碍他工作的条件下, 唯一时间是他午睡的时刻。于是, 我天天盼望着午饭后的那一小时, 爸爸去午睡, 我就坐上他的宝位 (只是一把破藤椅) , 找一本英文书, 就照着一个字母, 一个字母的打将起来。初学时记不得字母位置, 找半天才能“嗒”一声打出一个字母, 又过半天, 再“嗒”一声。虽然学得很慢很辛苦, 可是乐在其中。一小时很快的就过去了。爸爸要回来工作了, 我只能让位。如是者一连好几天, 爸爸终于沉不住气了。爸爸说:“小妹, 你学打字是可以, 能不能请你打快一点?我刚要睡着, 你就‘嗒’一声, 把我吵醒, 我就等着你的下一声, 等不及, 刚睡着, 你又‘嗒’一声!”我不禁哈哈大笑, 看着无可奈何的可怜爸爸, 充满爱怜的向我抗议。不知爸爸牺牲了多少个午觉, 那个暑假我总算玩够了打字机, 一偿夙愿。现在回忆近40年前的往事, 那个打字机, 那破藤椅, 爸爸在隔室地上 (榻榻米) 辗转反侧, 不能成寐的情景, 不禁心酸泪下。自我长大后, 我不记得爸爸曾对我责骂过。为了成全我, 事无巨细, 他总是忍耐。

自从我学会打字以后, 爸爸就渐渐依赖我为他清洗打字机和换色带。日久天长, 依赖成性, 爸爸索性认为保养打字机是我的专职。我也很得意, 被爸爸如此重用。后来, 我到美国读书, 一去几年。爸爸的打字机没人管了, 他只得自己动手换色带。每次家信中都抱怨, 他有多么的笨手笨脚, 弄得两手全黑, 一塌糊涂。我只知道他在想我。

爸爸在编字典的那些年里, 经常日以继夜的在打字机前工作。我家的女佣人不懂英文, 也不明白稿子是什么。她只知道梁先生在那架机器上打, 还不停的写。然后, 有人到家里来把那些纸都取走。过几日, 又有人送钱到门口。这位天真的女佣人日久生疑。终于忍不住, 一日, 开口问妈妈:“太太, 先生整天在家打字, 写字, 不出门。过不久就有人到门口送钱给他。我能不能问问, 他到底是做什么的?”妈妈为她解释先生是鬻文为生的。女佣人恍然大悟, 对那架打字机顿生好感, 赞曰:“噢!那打字机原来是印钞票的!”

就靠这架印钞票机, 我家生活渐渐自贫乏进入小康。印钞票的工人头发渐渐的稀疏了。岁月在那“嗒嗒”声中逝去。

1963年, 我携长子君达返台探亲。时君达刚满两岁, 是妈爸亲眼见到, 亲手抱到的第一个孙辈。自然宠爱非凡。爸爸为了不受家人干扰, 工作时常把书房拉门紧闭。但是却关不住那“嗒嗒”之声。君达在美国生长, 天不怕, 地不怕, 想干啥就干啥, 拉开书房门, 伸头进去, 说:“公公, 打字机, 打字机!”这是君达第一次说出三字词汇, 引得公公大笑。一把将君达抱起, 祖孙二人大玩打字机。我看得目瞪口呆。我等到16岁才能玩爸爸的打字机。此子两岁就可以用小手指乱按一通!时代变了!以后的廿余年中, 爸爸常提起君达说“打字机”时的日子, 怀念他初做祖父时的甜蜜。

时代真的变了, 手动打字机很快的被淘汰了。我买了一架电动打字机给爸爸, 我以为他会喜欢, 但是爸爸怕“电气”, 凡属“高级科技”的玩意儿一概束手。后来, 我建议买个英文文字处理机 (Word Processer) 来玩时, 爸爸连呼“万万不可”!只得作罢。

爸爸故后, 我伤心地整理爸爸留存在我家的衣物。在他的书柜里还存着一架破旧不堪的打字机。我打开盒子看着那磨损的键盘, 剥落的油漆, 只有我会给他换的色带……引起我一连串的回忆。在我心的深处又响起了那神秘的“嗒嗒”之声。

听故事

爸爸一生教书为业, 全靠三寸不烂之舌, 话古道今。在课堂上, 时而道貌岸然, 时而谈笑风生。据听过爸爸讲课的学生说:“上梁教授的课是一种享受。”我从来没有机会坐在爸爸教室中旁听过, 但是听爸爸在家中的“即席演讲”却是家常便饭。

爸爸心情好的时候, 喜欢讲故事。听众无需多, 只要聚精会神, 依故事情节作适当的反应, 爸爸就会愈讲愈卖力, 甚至会比手划脚, 载歌载舞, 表演起来。讲毕, 他会浑身大汗, 气喘吁吁。妈妈这时一定会端上香片一杯给爸爸润场。

我记得爸爸有两位忠实听众。一位是陈之藩先生。陈先生怕鬼, 所以爸爸最喜欢给陈先生讲鬼故事。爸爸常讲的是“赶尸”的故事。大意是“赶尸”的人夜间休息时, 命一排排的尸体靠墙站立, 第二天再接着赶尸。陈先生每次听说要讲鬼故事, 就立刻用双手堵住耳朵, 苦苦哀求不要讲。但是他从来没有逃走过, 只是急得乱跺脚。等到故事讲完, 陈先生告辞时, 多半已夜深人静。巷内映着谈黄色的路灯, 阴森森的使人毛骨悚然。达时我们互道晚安, 爸爸必定要郑重忠告陈先生走巷子当中, 别撞倒墙边立着的僵尸。然后宾主尽欢而散。

另一位忠实听众是爸爸清华同学徐宗涑伯伯之次子徐世棠先生。1949年夏, 我家初迁台湾, 世棠常骑自行车来我家央请爸爸讲故事。爸爸看他冒暑前来, 从不忤其意。闲话家常之后, 必定为他来个“专题演讲”, 讲题多半是《西游记》《三国演义》或《水浒传》中之一段。我每次必列席旁听, 妈妈则负责茶点。

爸爸讲故事不注意细节。故事大致不差即可, 常常为适应听众兴趣及智龄, 加油加醋, 使故事更加生动。有时也会作茧自缚, 不得圆场。有一次, 爸爸给孙辈讲司马光打破缸的故事。这故事本太简单, 不够满足孩子们的胃口。所以爸爸临时在水缸中加了几条金鱼, 随后也就忘了交代。没想到故事讲完后, 孩子问:“那几条金鱼是不是干死了?”

记得抗战前, 我小时候, 住在北平。爸爸常在临睡前给我们三个孩子讲故事。我们最喜欢挤在爸爸的床上, 甚至钻到他的被窝里听故事。我最小, 最爱哭。每讲到悲哀处, 我会情不自禁, 一掬同情之泪。妈妈在旁必会骂道:“叫你哄孩子, 怎么又惹小妹哭了!”于是爸爸立刻见风转舵。我那时听的故事都记不得了。只有一个故事印象深刻, 至今不忘。那个故事是一个孩子走丢了, 找不到妈妈了。…… (我开始哭) (经过妈妈骂过之后) ……爸爸说后来有人在那孩子的额头上贴了一张邮票, 就把他寄回家去了。 (我又破涕为笑)

抗战胜利后, 举家自渝返平。我们又恢复了晚上挤在爸妈卧房听故事的老习惯。爸爸有一天讲了一个很长的故事。我困极了, 就蜷曲在爸身旁打瞌睡。故事讲完后, 爸爸说该睡觉了。我实在不想动, 就假装睡熟了。爸说:“不要吵她, 我抱她上床去睡。”哥姐大为反对, 说我装睡。结果还是爸爸抱我上了床, 给我盖了被子。我甜蜜地睡去。一直到今天, 我还记得这一幕。我从来没有过严父, 我只有慈父和慈母。

1970年妈爸来美游历, 又得与我们欢聚。每晚爸爸都要为孙辈讲一个故事, 我负责录音, 计划将来或可成集。如此断断续续录了十数段。后来孩子大了也就停止了。如今, 双亲均已作古, 整理相片, 重听录音, 音容宛在, 往事如烟。逝者已矣, 生者何堪?

爸爸有时讲故事是动真情, 声泪俱下的。我小时听到过爸爸清华同学张心一的故事。张老伯为人清廉, 正直不阿。张老伯的故事是我听过的所有的故事中最动人, 最使我不能忘怀的一个。但是年代久了, 故事的细节已淡忘, 所以1986年, 我赴台探望爸爸时特别请他再为我讲述一遍。我们父女二人当时在369楼上吃汤包。爸爸一边吃一边娓娓道来:

“张心一曾任甘肃省建设厅厅长。某日独自骑摩托车至乡间视察。遇上土匪一伙。被擒, 绑于树上。匪徒此时拟宰羊烧而食之, 苦无利刃割肉。张说有好刀一把可供使用。匪取而试之, 果锋利无比, 因而开始交谈, 询之职业, 告以为建设厅厅长。匪问:“你难道就是张心一吗?”曰:“然。”匪仍疑, 验明证件始信。匪大窘, 张心一是有名清官, 怎可冒犯。立即松绑道歉, 并享以烤羊肉, 护送到县城城门下, 告辞而别。”

说至此, 汤已冷, 茶亦凉, 我听得入神, 早已忘却吃饭。爸爸又接着说下去:

“张心一曾任银行稽查。某日, 被银行界大亨邀约饮宴。张未到席, 后询以何故, 张曰:‘我是稽查, 怎可吃他们的饭。吃了饭, 将来查账不好意思。再者, 我已领了出差费, 其中包括伙食费, 怎可再接受招待?’结果张在路旁小食摊上充饥果腹。”

说到这里, 爸爸说不下去了, 他想念他的老友, 只今生无缘再聚首矣。稍息片刻, 爸爸又告诉我两桩张老伯的趣闻:

“某年, 张心一住在上海国际饭店, 出门后不得归。因衣衫简陋, 不似贵宾。后验明正身仍不得入。几经交涉, 警卫勉为其难, 命其自后门入。”

“张心一爱吃生葱大蒜, 而夫人长于上海不吃葱蒜。婚后生活为此十分苦恼。一日, 到我寓所, 索大饼葱蒜数盘, 狼吞虎咽, 大快朵颐, 食毕扬长而去, 日后音讯杳然……”

爸爸言及此, 已老泪纵横。我也为张老伯的高风亮节感动得泫然泪下。邻座食客为之愕然。

1987年7月我赴大陆旅行, 趁便至北平拜见久仰的张心一老伯。张老伯已年逾90, 走路毫无蹒跚之态, 若60许人。我与张老伯初次见面, 直陈仰慕之情。孰料张老伯笑谓:“我有什么好看?我是个怪物。”

我对爸爸讲的故事中的细节, 常有怀疑。但我认为无伤大雅。讲故事不是写历史, 是趣味、是教育, 目的达到则无憾矣!

爸爸的性格

一个人的性格很难描述, 绝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的。因为性格是多层次的, 因年龄环境之更迁常有转变。对一个人的认识愈肤浅愈易下评语, 因为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 三或四, 认识深了, 似乎找不到一句适当的词句可以概括的描述一人的全貌。

我认识爸爸, 可以算不浅了。所以提起笔来竟寻不到词句形容他的性格。我若说爸爸很风趣, 我曾见过他严肃的一面。若说他开通, 我可以举例证明他有时也很顽固。若说他慈祥, 他也有冷峻, 令人不寒而栗的片刻。若说他勇敢, 他胆怯时也不少。若说他旷达, 我知道他有打不开的情结。他曾及时行乐, 也曾忧郁半生。他为人拘谨, 有时也玩世不恭。他对人重情, 也可以绝情。我想这就是我对爸爸性格的最忠实的描绘了。也许在许多人们心中爸爸是一位可敬的教授、学者、作家、长者。而对他有某种框框式的期许, 但是所有世界上的教授、学者、作家、长者都是有血肉之躯的人, 也正因为如此, 他们才能体会人生, 享受人生, 创造人生, 忍耐人生。他们所留下的文字才会深刻动人。

知爸爸最深的当首推妈妈。妈妈虽已去, 我仍可借用妈妈的一句名言来形容爸爸的性格, 就是“宁死棒儿骨”!这大概是一句故乡土语, 表示性格倔强到不可理喻的地步。我认为这句话不但一针见血而且传神。爸爸之倔强不服输是他多面性格中很突出的一面, 这种气质一直影响他做人做事到生命的终点。

爸爸年轻时头发又黑又多又硬, 耳壳紧贴头皮, 非常硬挺, 我常用手指去扳动他的耳壳, 试试到底有多硬, 笑问:“爸爸, 你的耳根子怎么这么硬啊?”北平土语“耳根子硬”是不听人劝之意。后来爸爸老了, 头发日渐稀疏, 而且变得十分细柔, 耳壳也不那么硬挺了。但是他的“耳根子”还是很硬。

大约1979年左右, 爸爸到美国来看我。我和爸爸在君达卧室中闲谈。忽然爸爸若有所思的说:

“我这个人做事如果做错了———就一直错到底。”

我知道爸爸何所指, 无需说明。我们常常这样没头没脑的交谈, 无碍思想的沟通。

“那你不是太苦了吗?”我搭讪的说。

“那没办法。”爸爸斩钉截铁的回答。

“……”

“……”

我和爸爸长谈、短谈, 近些年来何止千百次。但是没有一次比这次的对话更简单明了, 给我的印象更深。这次的对话是一字不差的铭刻在心, 恐怕我一生也不会忘记。有人说爸爸这种倔强的性格是好汉打落牙合血吞。

倔强的人做错了事, 有时吃亏吃苦, 一直苦到底。但是如果做对了, 岂不是一直乐到底吗?所以爸爸就靠了这种倔强、固执、坚毅的精神排除万难, 完成莎氏全集的翻译工作, 写完英国文学史, 每天与懒惰决斗, 节节获胜。

《长相思》教学设计 篇3

1.能有感情地诵读《长相思》,并积累有关乡愁的诗句。

2.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向榆关、心系故园的思乡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思乡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初读感知,了解词意

(一)导入

古往今来,有许多诗人词人饱含深情地写下他们的故园,请同学说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故园又是怎样牵动着他的愁绪呢?

(二)根据要求,读准《长相思》

1.自由朗读。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2.检查:谁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 3、读出味道: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注意把握朗读的节奏。

(三)联系背景,读懂《长相思》

1.长相思,思的是什么呢?(故乡)

找出相关的词句,课件出示这句——

(课件: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2.你能根据注释说说这句词的意思吗?

3.由此可以看出,词人的心,在哪儿?

(板书:心系故园)

词人这么思念故乡,那他一定是远离了故乡的。他人在哪儿呢?身向何处?到词中找到相关的句子。

4.在康熙二十年,三番之乱平定,国泰民安。第二年三月,康熙出山海关到盛京,也就是现在的沈阳告祭祖陵,祭祀祖先。纳兰性德作为御前侍卫随行。这首词就是纳兰性德从北京到沈阳途中写下的。

人离家乡越来越远,心却更加思念故乡了。齐读这一句。谁能说出这一句的意思?

5.此时此刻,夜深了,他站在营帐外,看到了什么呢?(千帐灯)

为什么夜深了,仍然营火闪烁、无法入睡呢?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这就是夜深千帐灯的原因所在。因为思念家乡,夜不能眠啊!

(四)小结

师:身向榆关,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思乡之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二、拓展延伸,领悟词情

1.此时此刻,词人想念着家乡,家乡的亲人可能在做什么呢?(也在思念他。还可能在干什么呢?)

(在皎洁的月光下聊天,小孩子们在追逐嬉戏,朋友在喝酒吟诗……)

好一派宁静祥和的田园生活哪!

2.引文拓展

而词人在向着山海关进发的途中,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叨叨,有的只是——山一程,……

这里,没有孩子的追逐绕膝的天伦之乐,有的只是——山一程……

这里,没有皎洁月光下和家人相偎依的幸福,有的只是——

这里,没有和朋友一起欢聚时的喝酒吟唱,有的只是——

是呀,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

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

三、质疑问难,升华主题

(一)学生发问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去从军,为的是什么呢?

──什么时候能结束使命回家去呢?

──你在行军途中,有没有发生什么令人高兴的事呢?

……

(二)亲人发问

师: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也想这样问一问诗人?(妻子、父亲、儿子、兄弟、朋友)

师引读:

长亭外,古道边,杨柳依依,依依不舍的妻子深情地问他──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萋萋,天真的儿子拉着父亲的手,问他──

长亭外,古道边,秋风瑟瑟,头发花白的老人问他──

(三)作者反问,升华主题

师: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再读《长相思》,说说你从哪儿体会到我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呀?我不是轻离别呀!长相思的什么地方让你体会到这一点。

(四)小结

师:就这样,作者把自己对故园的无际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长相思》中。这就是作者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原因,这就是作者为什么那个梦会破碎,那颗心会破碎的原因。

师:现在,知道纳兰性德的相思为什么会这么长吗?让我们带着这种长长的思念,再读——长相思

师:让我们带着对故园无限的思念,深情地背出这首词——

四、作业

1.收集摘录有关思念家乡的古诗词。

2.以《长相思》为内容,制作自己喜欢的书签.。

板书:

长相思

纳兰性德(清)

思乡

身在征途————心系故园

长相思的诗歌 篇4

相思十二叠

读相思,写相思,不会相思羡相思。搜肠学相思。

才相思,又相思,染上相思恨相思。无计解相思。

断魂(其一)

云森森,雾森森,清明时节雨纷纷,天色已黄昏。

心沉沉,步沉沉,漂泊四海打工人,思乡欲断魂。

断魂(其二)

风声声,雷声声,雨打梨花落纷纷,无计可留春。

情深深,爱深深,日日思君不见君,相思欲断魂。

断肠

桃花香,李花香,怀春少女采花忙,簪花扮新娘。

山茫茫,水茫茫,梦中不见有情郎,相思愁断肠。

虫啾啾

虫啾啾,鸟啾啾,小桥流水逝悠悠,西山月如钩。

风嗖嗖,雨嗖嗖,无边春恨锁重楼,楼上美人愁。

房价

东街头,西街头,处处平地起高楼,楼高遮日头。

长相思的诗句是什么 篇5

君如鸟飞远,空有梦相随。谁知相思苦,除却天边月。

《长相思》秦观

铁瓮城高,蒜山渡阔,干云十二层楼。

开尊待月,掩箔披风,依然灯火扬州。

绮陌南头,记歌名宛转,乡号温柔。

曲槛俯清流,想花阴、谁系兰舟。

念凄绝秦弦,感深荆赋,相望几许凝愁。

勤勤裁尺素,奈双鱼、难渡瓜洲。

晓鉴堪羞,潘鬓点、吴霜渐稠。

幸于飞、鸳鸯未老,不应同是悲秋。

【铁瓮城,蒜山渡】(今镇江市)

《长相思》吴迈远

晨有行路客,依依造门端。人马风尘色,知从河塞还。时我有同栖,结宦游邯郸。将不异客子,分饥复共寒。烦君尺帛书,寸心从此殚。遣妾长憔悴,岂复歌笑颜。檐隐千霜树,庭枯十载兰。经春不举袖,秋落宁复看。一见愿道意,君门已九关。虞卿弃相印,担簦为同欢。

闺阴欲早霜,何事空盘桓。

《长相思三首》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

忆君迢迢隔青天。

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美人在时花满堂,美人去后花馀床。

床中绣被卷不寝,至今三载闻余香。

香亦竟不灭,人亦竟不来。

相思黄叶落,白露湿青苔。

《长相思》(一名双红豆、山渐青、忆多娇)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云一涡,玉一梭。澹澹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

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

《长相思》宋代 陈允平

风萧萧。雨骚骚。风雨萧骚梧叶飘。潇湘江畔楼。

云迢迢。水遥遥。云水迢遥天尽头。相思心上秋。

《长相思》陆游

悟浮生。厌浮名。回视千锺一发轻。从今心太平。

爱松声。爱泉声。写向孤桐谁解听。空江秋月明。

《长相思》陆游

桥如虹。水如空。一叶飘然烟雨中。天教称放翁。

侧船篷。使江风。蟹舍参差渔市东。到时闻暮钟。

《长相思.》晏几道

长相思,长相思,

若问相思甚了期。

除非相见时。

长相思,长相思,

欲把相思说似谁。

浅情人不知。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逾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长相思》·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长相思》白居易

九月西风兴,月冷露华凝。思君秋夜长,一夜魂九升。

二月东风来,草拆花心开。思君春日迟,一日肠九回。

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南。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

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

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

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

《长相思》 陈东甫

花深深。柳阴阴。度柳穿花觅信音。君心负妾心。

怨鸣琴。恨孤衾。钿誓钗盟何处寻?当初谁料今。

《长相思》宋 王灼

来匆匆,去匆匆,短梦无凭春又空,难随郎马踪。

山重重,水重重,飞絮流云西复东,音书何处通。

《长相思》欧阳修 (其一)

苹满溪,

柳绕堤,

相送行人溪水西,

回时陇月低。

烟霏霏,

风凄凄,

重倚朱门听马嘶,

寒鸥相对飞。

《长相思》欧阳修(其二)

花似伊,

柳似伊,

花柳青春人别离,

低头双泪垂。

长江东,

长江西,

两岸鸳鸯两处飞,

相逢知几时。

《长相思》欧阳修

深花枝。浅花枝。深浅花枝相并时。花枝难似伊。

玉如肌。柳如眉。爱著鹅黄金缕衣。啼妆更为谁。

《长相思》宋 万俟咏

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

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

《拟古乐府长相思寄黄几复》黄庭坚

江南江北春水长,中有一人遥相望。

字曰金兰服众芳,妙歌扬声倾满堂。

满堂动色不入耳,四海知音能有几。

惟予与汝交莫逆,心期那间千万里。

欲凭绿水之双鱼,为寄腹中之素书。

溪回屿转恐失路,夜半不眠起踌躇。

《长相思》·苏轼(新韵)

醒一更,醉一更。源自才华与性情,江山任尔行。

古留名,今留名。煮酒豪吟皆可评,惠州风未停。

《长相思》林逋。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长相思·山驿》宋 万俟咏

短长亭,古今情。楼外凉蟾一晕生,雨余秋更清。

暮云平,暮山横。几叶秋声和雁声,行人不要听。

《长相思》张先

粉艳明。秋水盈。柳样纤柔花样轻。笑前双靥生。

寒江平。江橹鸣。谁道潮沟非远行。回头千里情。

《长相思》冯延巳

红满枝,绿满枝,宿雨厌厌睡起迟,闲庭花影移

忆归期,数归期。梦见虽多相见稀,相逢知几时。

《长相思》周邦彦

夜色澄明。天街如水,风力微冷帘旌。幽期再偶,坐久相看才喜,欲叹还惊。醉眼重醒。映雕阑修竹,共数流萤。细语轻盈。侭银台、挂蜡潜听。

自初识伊来,便惜妖娆艳质,美眄柔情。桃溪换世,鸾驭凌空,有愿须成。游丝荡絮,任轻狂、相逐牵萦。但连环不解,流水长东,难负深盟。

《长相思》(闺怨):周邦彦

马如飞。归未归。谁在河桥见别离。修杨委地垂。

掩面啼。人怎知。桃李成阴莺哺儿。闲行春尽时。

《长相思》宋 吕本中

要相忘。不相忘。玉树郎君月艳娘。几回曾断肠。

欲下床。却上床。上得床来思旧乡。北风吹梦长。

《留别妻》苏武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欢娱在今夕,嫣婉及良时。

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

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握手一长欢,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

长相思,长相思张先,长相思的意思,长相思赏析 篇6

一、“学情视角”课例分析的学理阐释

(一) 学情分析理论的提出

教育本质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是与其他社会活动最根本的区别。培养人既是教育的出发点, 也是教育的最高目标。这是由人的价值和地位以及教育自身的特点决定的。[1]因此教育的目的是学习主体获得发展。就语文课程而言, 阅读教学的终极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会阅读基础上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具体而言, “阅读教学, 就是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2]。因此在阅读教学中, 学生有两个学习任务:“第一, 丰富、扩展生活经验, 获得与课文相符合的理解和感受。第二, 丰富、扩展语文经验, 学习与课文理解和感受相呼应的阅读行为, 核心是阅读方法。”[3]在这两个学习任务中, 核心是阅读方法。相应于学生的学习任务, 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

但是如何在一节语文课堂教学中分析、把握学情, 目前学界还有许多不同的观点。有研究者认为学情分析不应只指课前备学生一个独立任务, 而应把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学习情况结合起来, 贯穿到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估的整个过程。这个观点是很有见地的, 因此从学情分析的视角来研究语文阅读教学, 对转变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提升教学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二) 学情分析视角的课例分析框架

陈隆升博士的《语文课堂“学情视角”重构》, 是我国目前第一部从学情分析的视角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系统研究的论著。作者采用问卷调查、课例分析和行动研究等多种方法, 对学情进行了全面研究。作者提出“学情视角”概念, 并且建构了“学情视角”重构分析框架: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估三个层面中面对的三种不同学情———学习起点、学习状态、学习结果为基点, 以学习需要和学习经验为两个基本维度, 具体如表1[4]所示。

在课堂教学中, 这三种不同学情分析的具体内容各不相同: (1) 学习起点部分分析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 是通过对教学文本的分析确定内容的落点, 这需要分析。第二是对学生已有经验 (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 的分析, 两者的落点就是教学内容的选择, 即一节阅读课教什么的问题, 这是基础性经验。 (2) 学习状态部分比较复杂, 主要通过课堂观察来完成, 需要考量三个维度的问题。一是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 即教学内容的落点。二是学生的动态学习过程。三是学习结果。且这三个维度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分析的维度:第一, 通过学习需要的满足来改善学习状态。教学内容的确定, 只教不懂的, 不教已懂的。教学路径的选择, 激发兴趣。第二, 课堂提问的策略, 依据学生的提问来改善课堂学习状态。第三, 满足需要的“关键事件”分析。 (3) 学习结果的分析。分析主要对象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朗读、背诵、回答问题以及课后作业。比较分析学习结果和学习需求的异同。

这个分析框架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经验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为我们在课堂上深入地观察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在本文中, 我们尝试运用这个框架, 观察王崧舟老师的经典课堂实录《长相思》, 分析王崧舟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是怎样有效地关注、把握学情, 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语文经验的习得的目的, 达成阅读教学目标的。

二、学情分析视角的王崧舟《长相思》课例研讨

到目前为止, 有许多研究者和教师对王崧舟的《长相思》课例进行了评析, 但是主要集中在执教者教学艺术的赏析层面上。王崧舟老师执教的《长相思》之所以如此精彩, 除其精湛的教学技艺外, 很大程度与教师对学情的充分关注和把握有关。因此, 本文尝试运用“学情视角”分析框架, 分析在这堂课中, 王老师是如何有效地抓住学情展开教学的。

(一) 学习起点分析

学习起点分析主要包括学习需要的分析和基础性经验的探查。通过对这两方面的分析, 从而确定教什么。笔者根据王崧舟在《精神三变, 我的备课叙事研究》中的论述, 梳理出王崧舟老师对《长相思》学习起点的分析。

1. 对教学文本的分析

王崧舟老师从《长相思》的词牌、韵脚、意象、表现手法、意蕴以及纳兰性德的生平、诗词等方面进行了1493字的文本细读。但正是这种“骆驼态的接纳”, 让王崧舟老师什么都想教, 没有明确自己具体想教什么, 甚至在上课前都没有形成完整的教案。

2. 对学生的语文经验分析

在王崧舟老师的备课录中, 并没有直接表述, 但是能从其表述中间接地看出他对学生基础性经验的分析。“互文作为一种刚刚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古典修辞手法, 得让他们了解一下吧”, “虚与实、冷与暖、事与情、苦与乐, 这些林林总总的对比结构得让学生有个发现吧”, “诗人的身心矛盾、身心冲突得让学生去感悟吧”。[5]从这些叙述中可以看出, 王崧舟认为词中的“互文”这种古典的修辞手法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陌生的, 词中的对比结构是学生发现不了的, 这些都高于学生的语文经验。而词人的身心矛盾、冲突是学生感受不到、欣赏不到的, 这高于五年级学生的情感经验和生活经验。

通过对文本和学情的考量, 王崧舟老师确定了本课的教学内容。他主要遵循了确定教学内容的两个基础原则:就这篇课文, 最值得教的是什么?学生学习这篇课文, 最需要学的是什么?从而使自己什么都想教。但是在“狮子般的唯我独尊”中, 可以看到王崧舟老师有三个内容是明确想教的:一是诵读贯穿教学的始终;二是让学生通过直觉、想象体会词人身心分离的矛盾;三是拓展“故园”意象。这三个教学内容都是围绕着“乡愁”的理解、感受展开的。虽然王崧舟老师课前没有清晰的教学思路, 但是核心的教学内容却把握住了。

(二) 学习状态分析

1. 对学习需要满足的分析

阅读教学应当从“只教不懂的, 不教已懂的”和“通过学生所学的内容入手, 激发兴趣”两个方面予以确定。第一方面, “只教不懂的, 不教已懂的”。首先要解决两个层面的问题, 一是弄清楚哪些是学生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能够解决的;二是弄清楚学生的困难所在。[6]在课堂实录中, 王崧舟老师让学生根据文中的注释、插图, 自己试着理解词意, 这是他认为学生能够解决的。在课堂上, 学生基本能正确回答老师的提问“身在何处”“心在何方”, 这说明老师的判断是正确的。为了弄清第二个问题, 在第一环节, 经过反复诵读之后, 王崧舟老师问学生有什么印象、感觉, 两个学生的回答几乎都是“词人思念家乡”这种浅层次的理解, 这跟王崧舟在对学生基础性经验的分析是一致。于是, 教学流程的重点就集中在词人身心分离的矛盾、无奈的情感体验上。第二方面, 组织以教学内容为中心的学习活动, 激发兴趣。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内容主要指:学生已经有所体验, 但是仍感到有疑难的;使学生感到意外, 引起他们好奇心的。在《长相思》课例中, 有一个教学片段, 王崧舟问学生“作者的身在哪里”, 有7名学生作出回答, 在每一名学生回答后, 教师并没有表示可否, 而是让学生都站着。在视频中, 站着的学生回答后, 教师继续问其他学生有没有不同的理解时, 这些学生的表情几乎都是疑惑的。这里虽然缺少课后调查的资料, 但是从课堂上学生疑惑的表情可以看出, 他们的疑问和求知欲被很好地激发出来了, 进入到积极思考的状态之中。

2. 学生提问角度的分析

“学生提问”是一种探查学习状态的方式, 它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疑惑之处。在《长相思》课堂实录中, 我们看到, 学生的提问是在王老师的引导、启发下提出来的。在完成“展开想象, 读出词情”之后, 王老师启发学生有什么想问纳兰性德。于是顺着学生的提问, 第三环节“互文印证, 读透词心”很自然地展开。在整个课堂中, 学生只在这一个环节主动提问, 而且是在王老师的引导下提出的, 只是通过学生的提问来展开相关内容的学习。这种提问方式很大程度上是跟王老师在备课时采用的“鉴赏者”阅读取向, 把课文当作“定篇”教有关。王荣生提出目前教材选文有五种功能: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和引子。“当‘定篇’教的课文, 是文学、文化的经典, 或素有定评的名家名篇, 比如鲁迅的作品, 语文教科书的古诗文。”“‘定篇’类型的教学, 往往要经历‘引学生欣赏’‘带学生欣赏’以及参读相关材料等过程。”[7]因此, 对于《长相思》这种经典名篇,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透彻地领会课文, 让学生明白它为何是经典。

3. 满足需要的“关键事件”分析

在《长相思》中, 没有看到“学的关键事件”。王崧舟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课堂呈现了一种神奇的状态:教学环节仿佛都像事先商定好一样, 一环接着一环, 流畅而富有诗意地伸展着、起伏着。”[8]在视频中, 王老师共提了9个问题, 学生举手都比较积极, 学生每次基本都在认真倾听。整节课, 全班44名学生, 共有30名学生回答问题, 占学生总数的68.18%。由此可以看出, 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比较积极的。一方面是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来改善学习状态, 有效地引导学生;另一方面, 则是因为学习的内容是在师生互动中生成的。在课堂上, 王崧舟老师尽量让每个举手的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 并给予了及时有效的反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应有的保护和尊重。

(三) 学习结果分析

通过教学视频进行分析, 我们发现, 王崧舟老师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是让学生读透“词心”, 即深刻理解和体验这首词传递出的丰富而又复杂的情感。围绕这一核心目标, 课堂教学分为三个环节: (1) 借助注释, 读懂词意。 (2) 展开想象, 读出词情。 (3) 互文印证, 读透词心。在教学中, 教师通过多次和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 包括安排两次想象和音乐渲染, 让学生转换角色与词人对话, 达到对作者身心分离无奈之情的理解。从学生开始的平淡朗读到后面深情款款的诵读的朗读变化, 可以看出, 学生感受、领悟到了这种情感。从学生回答问题的表现来看, 学生最初只能理解词人思念家乡的浅层次的情感;教学结束后, 大部分学生理解并体验到了词人保家卫国的责任心和热爱家乡、热爱亲人的深厚情感, 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和相思之情。

三、课例研习的思考

通过从学情分析视角来分析王崧舟的《长相思》, 我们可以看出, 王崧舟老师在备课以及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都聚焦学情,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备课时, 王老师对文本进行了细致的解读, 并充分考虑课程目标及学生的心理特点, 努力撇除自身的偏好。在教学之初, 他指导学生说出对文本的理解, 目的是探查学情, 了解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教学进入纵深阶段, 他通过提出开放性的问题, 激活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可以说, 贯彻以学情为中心的教学观, 是王崧舟教学成功的指导思想。因此对于一线教师来说, 首先要改变教学观念, 力争把学情分析贯穿到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估的整个过程。在课堂教学中, 始终关注和把握学情, 根据学生在课堂中及课后的学习状况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 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 从而真正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优秀教师蕴含着丰富的教学实践性知识, 精湛的教学艺术和课堂教学智慧。这跟语文名师依据学情确定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关系。因此, 观察分析优秀教师的课堂, 汲取教师学情把握和调整教学的经验, 有利于教师的学情分析能力和应对能力的提高。王崧舟老师《长相思》课例中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教师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抽取出王老师课堂教学背后的学理依据, 不断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和课堂行为, 而不是机械地模仿, 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与研究能力才会得到不断的提升。

语文教师学习名师课例不仅要改变教学观念, 更重要的是要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实践反思, 尤其是新任语文教师切不可机械地模仿名师的教学活动, 而应结合自己的课堂进行实践并不断反思。王崧舟是我国的特级教师之一, 其成功的道路是异常艰辛的, 不是一次公开课、几个经典课例就能完全揭示出来的。在日常的教学中, 王崧舟老师面对的学情肯定是不一样的, 但是他公开课教学的成功也是依赖于自身不断的实践、探索和反思。从王崧舟老师的课例来看, 语文教师除了在备课和教学中要树立“学情观念”外, 更为重要的是要善于在瞬息变化的课堂教学中把握学情, 提高学生的学习状态。《长相思》是王崧舟老师在教学思路并不十分清晰的状态下上的, 但是课堂依旧如此精彩, 主要得益于他对学情的关注。在教学中, 王崧舟老师教学生不懂、欣赏不到的地方, 通过音乐渲染、想象、角色扮演、移情体验等活动, 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尽管学习活动丰富多样, 但这些都是围绕着“乡愁”的深入理解、体验这一核心教学内容展开的。学生的“学”既相对丰富、多样, 又比较完整、有结构, 思维处于连贯的状态。因此, 语文教师不仅要树立“学情视角”语文教学观, 而且必须在课堂上不断训练自己把握和处理学情的能力。这样, 自己的教学能力才会提升, 学生的“学”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道俊, 郭文安.主体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135.

[2][3]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4:9-10, 80-81.

[4][6]陈隆升.语文课堂“学情视角”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2:87, 155.

[5]王崧舟.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98.

孟小冬&梅兰芳 长相思,不相见 篇7

1926年,一位北平政要的生日堂会上,孟小冬和梅兰芳合演了一出《游龙戏凤》。

这是一场精彩绝伦的演出。台上乾坤颠倒,孟小冬老成英俊,是顶尖的老生;梅兰芳千娇百媚,是绝佳的花旦。台下,孟小冬是正当妙龄的少女,梅兰芳是风华正茂的男子。

梅兰芳自不必多说,彼时孟小冬在坤生中也有首屈一指之势。他俩多次在堂会上相遇,合作则是第一次。观众席沸腾了,外貌、年龄、才艺、名气,无论从哪方面看,戏迷们都觉得梅孟是天生一对。

梅兰芳其时已有了王明华和福芝芳两房太太,却依然被孟小冬所深深吸引。

这个扮相俊秀、嗓音宽亮的女子,几乎可用帅气来形容。让人极易想起原产于法国波尔多的长相思(Sauvignon Blanc)白葡萄酒,这种酒口感活跃,颜色清淡,含有辛辣的、青草的香气,酸度高,个性鲜明,不那么易于让人接受,但是一旦爱上它,便会难以忘怀。

说到个性,孟小冬心高气傲,在艺坛的名气也不小,当然不会嫁给梅兰芳做小。不过,梅兰芳自幼过继给了没有子嗣的伯父,担负着为梅家两个家庭传宗接代的重任,按老法,他可以拥有两房妻子,也就是“兼祧两房”。福芝芳过门后,和原配王明华同等看待,不分大小。因王明华膝下无子,此时已身染肺病,恐不久于人世,孟小冬得到的承诺与福芝芳是一样的。

1927年农历正月二十四,孟小冬嫁给梅兰芳,洞房花烛设在东城东四牌楼九条 35号的冯公馆内。

被争议的独特之处

所谓“男主外女主内”,以梅兰芳的地位和收入,孟小冬嫁给他后,自然不能再唱戏了。婚后生活非常甜蜜,孟小冬临窗习字,阅读戏本、白话小说,梅兰芳手把手教她画梅兰竹菊,夫妇二人情投意合,日子过得温馨从容。

然而,孟小冬嫁给梅兰芳,没按老法排八字下聘礼,也没有大张旗鼓宣扬,昔日舞台上的名角突然消失,外界感到莫名其妙,到处打探她的消息。孟小冬以为她和梅兰芳是“名定兼祧”,戏迷们却得出她被梅兰芳“金屋藏娇”的结论。

孟小冬的一个超级戏迷带手枪闯入冯公馆,在冲突和慌乱中开抢打死了冯宅的客人,其本人也被军警击毙。酿出如此血案,一时间流言四起,梅兰芳经过权衡考虑,暂时不再来孟小冬这边。

1928年春节过后,备受冷落的孟小冬选择在天津复出,与梅兰芳形成打擂台之势。经过一番波折,梅孟两人言归于好。1930年,梅兰芳的伯母逝世。前往吊唁的孟小冬被下人拦住,称她为“孟小姐”,请她稍候,先容他们向梅夫人禀报。负责恭迎客人的福芝芳怀胎已快足月,断然拒绝梅兰芳的恳求,她说:“梅家的门,她就是不能进!否则,我拿两个孩子,肚里还有一个,和她拼了!”

目睹梅兰芳的软弱和偏袒,孟小冬万念俱灰。梅兰芳身边有财有势的支持者“梅党”,也主张他放弃孟小冬,理由是:“孟小冬为人心高气傲,需要人服侍。福芝芳随和大方,可以服侍人……为梅郎一生幸福计,不妨舍孟而留福。”

1931年 7月,一直高度关注孟小冬的上海大亨杜月笙,出头给梅兰芳打了电话,律师出面,梅孟二人达成协议,由梅兰芳一次性支付孟小冬四万银元,两人正式脱离关系。

心高气傲成了孟小冬被挑剔的缺点。这一点很像长相思葡萄酒最有争议性的风味“猫尿味”。长相思中确实有一种硫化物,对于某些人来说,是一种令人不悦的气味,但这味道正是长相思的独特之处,并得到了大众的认可。

孟小冬对梅兰芳说:“我今后要么不唱戏,再唱戏不会比你差;今后要么不嫁人,再嫁人也绝不会比你差!”

长相思,不相见

杜月笙是个跺跺脚上海滩就得抖三抖的人物,对孟小冬的天分才华和脾气性格都极其欣赏。从前孟小冬师从于姑父,家学渊源,如今有杜月笙的鼎力支持,她从头开始,拜名师余叔岩学艺,唱工、做工融合完美,完全继承了余派精髓。

拜师前后,孟小冬的技艺有了质的改变,犹如经过橡木桶陈酿的高品质长相思,除了独特的草本类气息,还会逐渐发展出更多层次的风味,如烤面包味、烟熏味、干草味等,为葡萄酒增加了丝丝深度和复杂感,多了几分优雅。

1947年 8月 30日,杜月笙六十大寿,因两广、四川、苏北等地发生水灾,杜月笙决定来个祝寿赈灾义演,遍邀名角,将演出收入全用于救灾,而义演一切费用由自己承担。

孟小冬来了,梅兰芳也来了。孟小冬两场《搜孤救孤》的演出,征服了成千上万的观众和听众,完全确立了她中国京剧首席女老生的地位。

她演了两场,梅兰芳在家里,全神贯注听了两次电台的转播。

昔日同台演出朝夕相伴的妻子,今日跺跺脚上海滩抖三抖的大亨的“宠眷”。梅兰芳只能听着孟小冬的唱腔,在电波中想象她在舞台上的样子……

1950年,病久未下床的杜月笙,让人扶他起身,与孟小冬举行婚礼。

孟小冬做到了。再唱戏,她不会比梅兰芳差。再嫁人,也不会比梅兰芳差。

如同长相思被誉为白葡萄酒中的皇后,孟小冬则被誉为中国京剧史上的老生之皇——冬皇,但她不大肯谈戏,偶尔才会透露一鳞半爪,至于情事,则绝无只言片语。

她与梅兰芳之间,必有同行的相互倾慕和男女之间的混沌真情,只是,心高气傲的她,即便曾有相思和柔情,也会让它化作山头一朵流云。

长相思白居易赏析 篇8

白居易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长相思·汴水流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译文

汴水长流,泗水长流,流到长江古老的渡口,遥望去,江南的群山在默默点头,频频含羞,凝聚着无限哀愁。

思念呀,怨恨呀,哪儿是尽头,伊人呀,除非你归来才会罢休。一轮皓月当空照,让我俩紧紧偎傍,倚楼望月。

注释

①汴水:源于河南,东南流入安徽宿县、泗县,与泗水合流,入淮河。

②泗水:源于山东曲阜,经徐州后,与汴水合流入淮河。

③瓜州: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南面。

④吴山:泛指江南群山。

⑤悠悠:深长的意思。

鉴赏

在朦胧的月色下,映入女子眼帘的山容水态,都充满了哀愁。前三句用三个“流”字,写出水的蜿蜒曲折,也酿造成低徊缠绵的情韵。下面用两个“悠悠”,更增添了愁思的绵长。特别是那一派流泻的.月光,更烘托出哀怨忧伤的气氛,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显示出这首小词言简意富、词浅昧深的特点。

相思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之一。也是历代诗家文人付诸歌咏的最佳题材之一。古诗中多用“长相思”三字,如《古诗十九首》中就有“上言长相思”、“著以长相思”、“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等。南朝陈后主、徐陵、江总,唐李白等都有拟作。内容多写女子怀念久出不归的丈夫。至于白居易这首《长相思》,则有其特定的相思对象,即他的侍妾樊素。

樊素善歌《杨柳枝》,因又名柳枝。因为种种原因,樊素自求离去,白氏在《别柳枝》绝句中说:“两枝杨柳小楼中,袅袅多年伴醉翁。明日放归归去后,世间应不要春风。”可见作者对于樊氏的离去十分伤感。这首《长相思》词也表达了相同的情感。

词的上阕写樊素回南必经之路。因为她是杭州人氏,故作者望吴山而生愁。汴水、泗水是一去不复回的,随之南下的樊素大概也和河水一样,永远离开了他。所以作者想象中的吴中山脉,点点都似愁恨凝聚而成。短短几句,把归人行程和愁怨的焦点都简括而又深沉地传达了出来。尽管佳人已去,妆楼空空,可作者一片痴情,终难忘怀,他便于下阕抒发了自己的相思之痛。两个“悠悠”,刻画出词人思念之深。这种情感的强烈,只有情人的回归才能休止。然而那不过是空想,他只能倚楼而望,以回忆昔日的欢乐,遣散心中的郁闷而已。

这篇作品形式虽然短小,但它却用回环复沓的句式,流水般汩汩有声的节奏,贯穿于每个间歇终点的相同韵脚,造成了绵远悠长的韵味,使相思之痛、离别之苦,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赏析

这首词是抒发“闺怨”的名篇,构思比较新颖奇巧。它写一个闺中少妇,月夜倚楼眺望,思念久别未归的丈夫,充满无限深情。词作采用画龙点睛之笔,最后才点出主人公的身份,突出作品的主题思想,因而给读者留下强烈的悬念。

上片全是写景,暗寓恋情。前三句以流水比人,写少妇丈夫外出,随着汴水、泗水向东南行,到了遥远的地方;同时也暗喻少妇的心亦随着流水而追随丈夫的行踪飘然远去。第四句“吴山点点愁”才用拟人化的手法,婉转地表现少妇思念丈夫的愁苦。前三句是陈述句,写得比较隐晦,含而不露如若不细细体会,只能看到汴水、泗水远远流去的表面意思,而看不到更深的诗意,这就辜负了作者的苦心。汴水发源于河南,古汴水一支自开封东流至今徐州,汇入泗水,与运河相通,经江苏扬州南面的瓜州渡口而流入长江,向更远的地方流去。这三首是借景抒情,寓有情于无情之中,使用的是暗喻和象征的手法。“吴山点点愁”一句,承“瓜洲古渡”而入吴地,而及吴山,写得清雅而沉重,是上片中的佳句。“吴山点点”是写景,在这里,作者只轻轻一带,着力于頙的“愁”字。著此“愁”字,就陡然使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吴山之秀色不复存在,只见人之愁如山之多且重,这是一;山亦因人之愁而愁,这是二;山是愁山,则上文之水也是恨水了,这是三。一个字点醒全片,是其笔力堪称强劲。

长相思·汴水流原文及赏析 篇9

长相思·汴水流

白居易〔唐代〕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译文

怀念丈夫的思潮,就像那汴水、泗水一样朝着南方奔流,一直流到瓜州渡口,愁思像那江南群山,起起伏伏。思念呀,怨恨呀,哪里才是尽头?除非你归来才会罢休。一轮皓月当空照,而我倚楼独自忧愁。

注释

长相思:词牌名,调名取自南朝乐府“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句,多写男女相思之情。汴水:源于河南,东南流入安徽宿县、泗县,与泗水合流,入淮河。泗水:源于山东曲阜,经徐州后,与汴水合流入淮河。瓜州: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南面。吴山:泛指江南群山。悠悠:深长的意思。

鉴赏

在朦胧的月色下,映入女子眼帘的山容水态,水充满了哀感。前三句用三个“流”字,写出水的蜿蜒曲折,也酿造成低徊缠绵的情韵。下面用两个“悠悠”,更增添了感思的绵长。特别是那一派流泻的月光,更烘托出哀怨言伤的气氛,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显示出这首小词言简意富、词浅昧深的特点。

相思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之一。也是历代诗家文人付诸歌咏的最佳题材之一。古诗中多用“长相思”三字,如《古诗十九首》中就有“上言长相思”、“著以长相思”、“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等。南朝陈后主、徐陵、江总,唐李白等水有拟作。内容多写女子怀念久出不归的丈夫。至于白居易这首《长相思》,则有其特定的相思对象,即他的侍妾樊素。

樊素词歌《杨柳枝》,因又名柳枝。因为种种原因,樊素自求离去,白氏在《别柳枝》绝句中说:“两枝杨柳小楼中,袅袅多年伴醉翁。明日放归归去后,世间应不要春风。”可见作者对于樊氏的离去十分伤感。这首《长相思》词也表达了相同的情感。

词的上阕写樊素回南必经之路。因为她是杭州人氏,故作者望吴山而生感。汴水、泗水是一去不复回的,随之南下的樊素大概也和河水一样,永远离开了他。所以作者想象中的吴中山脉,点点水似感恨凝聚而成。短短几句,把归人行程和感怨的焦点水简括而又深沉地传达了出来。尽管佳人已去,妆楼空空,可作者一片痴情,终难忘怀,他便于下阕抒发了自己的相思之痛。两个“悠悠”,刻画出词人思念之深。这种情感的强烈,只有情人的回归才能休止。然而那不过是空想,他只能倚楼而望,以回忆昔日的欢乐,遣散心中的郁闷而已。

这篇作品形式虽然短小,但它却用回环复沓的句式,流水般汩汩有声的节奏,贯穿于每个间歇终点的相同韵脚,造成了绵远悠长的韵味,使相思之痛、离别之苦,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赏析

这首词是抒发“闺怨”的名篇,构思比较新颖奇巧。它写一个闺中少妇,月夜倚楼眺望,思念久别未归的丈夫,充满无限深情。词作采用画龙点睛之笔,最后才点出主人公的身份,突出作品的`主题思想,因而给读者留下强烈的悬念。

上片全是写景,暗寓恋情。前三句以流水比人,写少妇丈夫外出,随着汴水、泗水向东南行,到了遥远的地方;同时也暗喻少妇的心亦随着流水而追随丈夫的行踪飘然远去。第四句“吴山点点愁”才用拟人化的手法,婉转地表现少妇思念丈夫的愁苦。前三句是陈述句,写得比较隐晦,含而不露如若不细细体会,只能看到汴水、泗水远远流去的表面意思,而看不到更深的诗意,这就辜负了作者的苦心。汴水发源于河南,古汴水一支自开封东流至今徐州,汇入泗水,与运河相通,经江苏扬州南面的瓜州渡口而流入长江,向更远的地方流去。这三首是借景抒情,寓有情于无情之中,使用的是暗喻和象征的手法。“吴山点点愁”一句,承“瓜洲古渡”而入吴地,而及吴山,写得清雅而沉重,是上片中的佳句。“吴山点点”是写景,在这里,作者只轻轻一带,着力于頙的“愁”字。著此“愁”字,就陡然使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吴山之秀色不复存在,只见人之愁如山之多且重,这是一;山亦因人之愁而愁,这是二;山是愁山,则上文之水也是恨水了,这是三。一个字点醒全片,是其笔力堪称强劲。

下片直抒胸臆,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怨恨。恨”且“悠悠”,无穷无尽,思念之深、等待之久,亦由此可知。而要此恨消除,除非爱人归来,所以词中说“恨到归时方始休”,——这一句既是思妇的心理活动,也是词人揆情度理给她的思念所作的结论。“月明人倚楼”句,或解释为爱人归来之后双双倚楼望月,即把这一句作为“恨到归时方始休”的补充句;或解释为思妇对着汴泗怀念爱人的时间、地点。在这两种解释中,本文取后者。月明之夜,思妇难寐,正是怀人念远之情最浓重的时刻。这个结句极富意境,有深化人物形象和升华主题的作用。

这首词体现了作者纯熟的写作技巧。他以月下脉脉的流水映衬、象征悠悠绵绵的离情别绪,深沉的思念和由此而产生的怨恨情绪;外景中明明的月光,长长的流水,点点的远山,与思妇内心世界中悠悠的思怨,极为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且又频用叠字叠韵,句句押韵,再配上那柔和的民歌风味,就自然形成了一种行云流水之致,这与写“流水”、“相思”十分贴切。所以这首词虽然只有三十六个字,却不失为一件玲珑剔透的艺术珍品。

白居易

弹断长相思,何来长相守 篇10

弹断长相思,何来长相守

一首离殇,一把M萧,一张古筝,诉不完我那别愁别恨。我只是一个普通女子,有简单的愿望与你在北国看雪,寒冬赏梅,在漫天大雪中依偎在你怀里,在这寒冷的冬天给予我温暖的拥抱。我只是一个普通女子,有简单的愿望与你在塞北看夕阳,在塞北大漠,体会“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时你给予我温柔的臂弯,让我知夕阳虽落下但有你在我身边。我只是一个普通女子,有简单的愿望与你在江南水乡,踏着青石板,轻举油纸伞,漫步在这有小桥流水古色古香的城市,你牵着我的手欣赏这个静雅的古城。我只是一个普通第一文库网女子,有简单的愿望与你在草原策马,听着风在耳边吹过,苍鹰在头顶盘旋,鲜花在脚下盛开,我揽住你的腰,给与我力量。而如今所有的愿望只是泡沫而已,所有的誓言烟消云散,只是那绵绵不断的相思折磨着我,久久。一滴清泪划过脸庞,柔和的曲线,狠狠摔落在地,碎了几瓣。那思念,那伤痛,那苦涩,随着那张古筝,随着琴弦的拨动,音符跳出,字字血,句句泪的长相思,一曲奏成。谁也不知那心却凉了,思念又有谁知道呢?空悲切!一弯残月孤独的挂在枯树上,寒冷的光散在这断弦上,一曲长相思结束,情未了弦却断,好似这残月也耐不住这般苦楚,看不了这般凄苦,幽幽的光渐渐淡了,又淡了。相思亦断,相守何用?苦笑,笑自己痴,自己傻,我一个普通女子,无绝色,无才华,他怎会在此停留?回忆是可怕的,在这残月夜,回忆如浪卷来,琴瑟合一,吹箫弹琴,眼眸你满是我,萧里的情溢出来把我包围,还记得那时的月亮是满月,你说过,与佳人相聚,都在圆月,“千里共婵娟”。而今只是这如钩的`残月,断了的弦,悲情的长相思,浓浓的思念,无限的哀怨。弹断长相思,何来长相守?我狠下心折萧弃琴,心却随着清脆的折断声碎了,碎得彻底,我知道的

情在此刻断了。念头也断了。关上门,呆坐在屋中,突然外面传来阵阵箫声和屡屡琴音。

《长相思》注解 篇11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十五日,性德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长相思》及《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作于出关前后之途中。作者出关时冰雪未销,又离开了京城千山万水,对于生于关内,长于京城的性德而言,一切都是那么荒凉,那么寂寞,于是不由人思念亲人朋友,作者有感而发,填下这首《长相思》。

《长相思》原文:“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长相思的诗意

作者:纳兰性德朝代:清 体裁:词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注释】

①榆关:山海关。

②那畔:那边,指关外。

③聒:喧闹,嘈杂。

④故园:故乡,家园。

【译文】翻过一座座山,越过一倒倒水,我随同护驾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地向山海关进 发。夜深了,营帐中仍然灯火辉煌。夜里,不知道什么时候,帐篷外忽然风雪交加,阵阵风雪声搅得人无法入睡。同样的寒霄风雪之声,却觉得和家乡截然不同。

【赏析】

“山一程,水一程”描写的是伴随皇帝出行时的一路上的风景,也有山回水转 的意思。“一程”又“一程”,走了一山又一山,过了一水又一水,就像一个赶路 的行者骑在马上,回头看看身后走过的路的感叹。如果说山一程,水一程写的是身

后走过的路,那么“身向榆关”写的就应该是作者往前瞻望的目的地。“榆关”就

是山海关,作者是在伴随皇帝去山海关意外还有很远的长白山,“那畔行”正是说

明此行的最终目的地不是“榆关”,而是在“榆关”的“那畔”。“那畔行”三字

是通俗化语言,犹如“那厮”,“那边”“那处”,作者会脱口而出此俗语,很显 然既有一种放松,也有一种不情愿。

“夜深千帐灯”这一句写出了皇上远行时候的壮观。想象一下那副场景吧,风

【长相思,长相思张先,长相思的意思,长相思赏析】推荐阅读:

上一篇:雷锋经典句子下一篇:在法制教育现场会上的讲话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