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普通高考语文卷

2024-11-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00年普通高考语文卷(精选8篇)

2000年普通高考语文卷 篇1

2012年绍兴市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a3纸张,方便打印。少两幅喝酒的图片,因为是手打的,无法获取图片。

一、积累与运用(34分)

1.根据语境和拼音填写汉字。(3分)

生命的美丽在于从容:从容是一种人生的境界,是一种成熟的美,智慧的美;从容是一种淡b? 的操守,是一种灵魂的放飞;从容是一种潇洒的风度,是一种快乐的体

验;从容才能带来心灵的宁静,造就tián 淡人生;从容才能qiè 意生活,时

刻拥有快乐。

2.下面语段空格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于要保持对自然的 :敬畏自然,遵循规律;人与人的和谐在 于人要有一种 的心态:待长辈、待平辈、对晚辈谦逊,心胸似海,志存

高远。

a.谦卑 谦和 谦让 谦恭 b.谦让 谦恭 谦卑 谦和

c.谦卑

3.广大普通百姓买得起

谦卑 谦和 谦恭 谦让 d.谦恭 谦让 谦和 古诗文名句填空。(前4题必做,⑤⑥两题选做一题)(10分)①百川东到海,(《长歌行》)②,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③若到江南赶上春。(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④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颐《爱莲说》)⑤近年来,当中眼国务院坚决实施平抑房价的调控政策,目的是要让房,住得上房,引用唐代诗人杜甫的一句诗,就是要”。

⑥单进社会,多元发达的信息媒体,总是不加筛选地把社会的假恶丑与真善美一并呈现在 大众的面前,但是只要我们学会了正确地看待世界、评判社会,就一定能

“ ”,是非曲直心自明,对前途充满信心。(填王安石的一句诗)

4.根据语境,把下列表序号的句子接续在横线处,组成一段意义连贯的话。(只填序号)(4分)

看一个人的前途,首先要看他的思维广度。

①思维方式是自己可以支配的。

②采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决定着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前途。

③所以,建立一种多元的思维模式,才能很好地化解问题,取得成功,从而拥有一个立体

饱满的人生。

④如果你总是停留在那种非左即右、非黑即白、非错即对、非此即彼的单一思维方式里面,那么你永远只能在成功的外围兜圈子。

⑤思维的广度决定着财富的多寡,而思维的广度又取决于思维方式。

5.观察与炼字。(6分)

“绍兴老酒”是绍兴的一张名片,其饮法值得寻味。请你仔细观察下面两张图片,各

用一个最为恰当的一字动词,描述图片中人物的饮酒方式,并简要说说选用这个动词的好 ....

处。

(1)图1你选用,好处:

(2)图2你选用,好处:

6.名著阅读。(7分)

(1)根据你的阅读印象,选出下面名著内容描述完全正确的一项。()

a.在大人国里,格列佛发现,王国中最重要的职位通过比赛跳绳舞来决定(跳得最高而又不掉落下来,就得到最高职位);在王国里,一直存在着两个对立派别——高跟派和低跟派,为了区别,两派所穿鞋子鞋跟有高低之分。

b.梁山好汉们“落草”原因各不相同。林冲因受高太尉诱骗,误入白虎堂而被刺配沧州,后又因杀了放火暗算 他的陆谦等人而被逼上梁山。松江则因帮晁盖等逃脱官府追捕的事被发现而怒杀阎婆惜,因此被发配江州;后又因浔阳楼题反诗而被判死罪,幸得梁山好汉刑场搭救转而上梁山。

c.富家女孩冬妮亚喜欢保尔“热情和倔强”的性格,两人在交往中慢慢相爱并结成了夫妻。保尔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后,还是坚强地给自己提出了帮助妻子冬妮亚进步的任务。

d.《童年》主人公阿廖沙三岁时因丧父而寄居到外祖父家,饱尝了人生辛酸。生性暴躁凶狠的外祖父常常打外祖母和孩子们,阿廖沙因受表兄萨沙怂恿将一块白桌布染成蓝色而遭外公毒打;徒工“小茨冈”也是因故被外公活活打死。

(2)仔细阅读名著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二选一作答).....

(甲)祥子昏昏沉沉的睡了两昼夜,a 着了慌,到娘娘庙求了个神方:一点香灰之外,还有两三味草药,给他灌下去?? a 这才想起去请大夫。扎了两针,服了剂药,他清醒过来,一睁眼便问:“还下雨吗???” 他躺了十天。刚顾过命来,他就问“车呢?”

(节选自《骆驼祥子》)

选段中人物a是谁?是什么原因使祥子昏昏沉沉大病一场?祥子问起的那辆“车子”后来的命运怎样?请用简要的语言回答。

(乙)他疾忙伸出手来,但因为看不见我站在哪儿,没有摸到我。

“这是谁?”他问,好像竭力想用那双失明的眼睛看一看似的,——多么徒劳而痛苦的尝试啊!

“回答我,——再说一遍!”他专横地大声命令道。

“你还想喝水吗,先生?被子里的水让我泼掉了一半。”

(节选自《简?爱》)

这是谁跟简爱之间的一段对话?是什么原因导致“他”双目失明?随后简爱作出了一个什么决定?请用简要的语言回答。

答:我选做()题。

二、文言文阅读(26分)

(一)(12分)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

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节选自课文《愚公移山》)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惩山北之塞()(2)杂然相许()..

(3)投诸渤海之尾()(4)始一反焉()..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4分)

句子: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翻译:

9.化浪线的两句话表面相似,实际不同。请简析他们的区别。(4分)

答:

(二)(14分)

(明)何景明

猿善援犭婴 亦猿类惟跳躁无他长技。

山之奥①有洞,洞有货物,犭婴 弗得自致也,谓猿曰:“尔援上探出之,吾下守之,当共利也。”猿攀木蔓上,取.

而致之犭婴,犭婴 悉移至窟中。.

猿既下,犭婴 无有也。迹之至窟旁,曰:“货安在?” 犭婴 据窟啸曰:“货固吾有者,尔何得有也?”呼其群相殴躏..

猿,猿曳臂去。

(选自《兽纪》)

[注释]①奥:深处。②殴躏:殴打、践踏

10.给文中化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段三处)(3处)

猿 善 援 犭婴 亦 猿 类 惟 跳 躁 无 他 长 技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4分)

a.犭婴 弗得自致也/无从致书以观 b.犭婴 悉移至窟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②

c.迹之至窟旁/不露蛛丝马迹 d.犭婴 据窟啸曰/孙权据有江东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3分)

句子:货固吾有者,尔何得有也?

翻译:

三、现代文阅读(30分,另有附加题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按照要求答题。(第19题为附加题,根据实际情况选做)

让土地休息一会儿

豆春明

(1)一进冬天,村庄便闲下来。风跑进跑出,一刻不停地收集温暖。这个时候,感觉到最寒冷的,不是牲畜,也不是人,而是风。没有村庄,风也许会被冻死的。不过不要以为村庄就很了不起,如果风不来取走温暖,村庄便遭遇不了冬天。村庄需要休息,而风正是一个不错的借口。(2)村庄里的树休息了。树藏起耀眼的花朵和多情的叶子,从一年的忙碌中抽回身子。在寒风中,树站成树本来的模样。这是树以休息的名义,在一遍一遍地温习自己。人也休息了。人尽量躲在一个角落里,避免让风发现。人变得有点清心寡欲,而且很大方,第一次把广阔的世界归还给草木、山川、流水??

(3)土地也该休息了。

(4)要说忙土地最忙,要比累土地更累,可是很少有人心疼土地。人天天走过田野,心疼的是地里的庄稼。哪株庄稼长高了,哪棵庄稼生病了,人一清二楚。但哪块田老了,哪片地伤了,人根本不去过问。人把土地折腾够了,就抛在一旁不管了。

(5)只有风心疼土地。风理解土地的苦,到了冬天,风就看管好土地上的麦苗,不允许它疯长。监督地里的蛇虫,安排它去冬眠。这些东西比人听话,整个冬天都安安静静的,不去惊扰土地。当然也有如梅花之类不懂事的,在人的鼓动下硬要绽放得轰轰烈烈。风生了气一个劲儿地吹,直到把梅花吹光了事。风做的一切,是为了土地能休息一会儿。

(6)在冬季的天空下,土地舒展着自己。一块田挨着一块田,田依偎着好像在取暖。等到稍微有些暖意,风坏坏的,偷偷溜过来,又把那点温暖抢走了。田挨得更紧了。平日里,在人的干涉下,田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此刻又重新聚拢,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田在冬天里会不会也像人一样出趟远门,去看望一下多年未见的亲友呢?

(7)每一年,风都如期出现在村庄。

(8)但风显然忽视了人的善变。

(9)从前,人衣衫褴褛,不得不听风的话。现在,人锦帽貂裘,可以不怕风,不理睬风了。眨眼之间,人又把广阔的世界从万物手里夺过来。人想干什么就做什么。风记得昨天还同一块地说着笑话,今天就发现那块地上立着高楼。风急得围着楼转圈,想把土地找回来。住在楼里的人抱怨:风太大了。是的,够大的了,可风越来越觉得无能为力。

(10)在人的带领下,花不想在冬天凋谢,草木也不肯在冬天枯萎。风不敢肯定还有谁会听自己的话。更担心的是,这样下去,总有一天,村庄会没有冬天,世界也无冬天,土地就彻彻底底无法休息了。如今,人们只在盼雪的时候才会想起风,想起冬天。有时雪真的下在村庄或者另一个叫城市的村庄里,人便兴奋地哇哇怪叫,以为发现了天地之间的大美。可是雪一停,人就把风扔了,把冬天扔了。今天的村庄,正在习惯没有冬天的日子,已经习惯不让土地休息。不知道累坏了的土地,还有没有力气留在明天的村庄?(11)自然也会有人想起那些老旧的时光。那时的冬天冷得像冬天。土地懒懒的,啥也不干。水也不去流浪,大大方方地躺在土地的怀里,清清亮亮的,似一面镜子。这种田,名叫冬水田。人走到田边,可以照一照自己的美丑。白云飘过,也能映出自己的厚薄。风吹过来,田和水有些动荡。风安慰说:不要紧,现在是冬天,放心休息好了。

(12)这话听起心酸,像是一句绝唱。(选自《文苑?经典美文》,有改动)

14.根据选文内容,简要说说风与人分别是怎样对待土地的。(6分)

15.联系上下文,第(3)段“土地也该休息了”这句话不能删去,请简述理由。(6分)

16.细读第(10)段第一个画线句,从语境看,“花不想在冬天凋谢,草木也不肯再冬天枯萎”反映的是一种什么现象?为什么要特意强调“在人的带领下”?(6分)

17.“绝唱”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义项:①具有最高水平的诗文;②生前最后的歌唱。第(12)段“这话听起心酸,像是一句绝唱”中“绝唱”一词的理解该选哪一项?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6分)

18.(选做一题)(6分)

忙碌中抽回身子。

零了,曾经是繁枝

组成一个不可分

色各异,高低错落。

结合选文,仔细揣摩,下列语句跟括号里的句子相比,有什么优点?...(1)村庄里的树休息了。树藏起耀眼的花朵和多情的叶子,从一年的在寒风中,树站成树本来的模样。(村庄里树木的花朵萎谢了,叶子凋密叶的树木,成了光秃秃的一片。)(2)平日里,在人的干涉下,田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此刻重新聚拢,割的整体。(平日,人们在田里种满了各种各样的庄稼,一块一块,形 . 此刻田地便都还原了本色,合成了一片。)

答:

我选第 题。

19.附加题:挑战作者。(特别说明:建议你先写作文。如果时间有余,可选做其中一题。5 .............

分,答对分数加入总分)

(1)有读者认为,选文第(1)段“村庄便遭遇不了冬天”中“遭遇”一词不够恰当。①请你帮助阐述理由;..

②如果要修改这个句子,你认为怎么改更合适?

答:

(2)选文第(10)段最后一句:“不知道累坏了的土地,还有没有力气留在明天的村 .

庄?”有读者提出,从立意看,如果把这里的“在”字改为“住”字,会更好。请你帮助阐述理由。

四、写作(60分)

20.根据下面文字,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如写成诗歌,则不少于16行)

每一朵花都有它自己开放的季节,有的开在春天,有的开在夏天,有的要到秋天,也有的则在冬天怒放。为什么非要赶在春天里开放呢?只要找准适合自己开放的季节,你也许会开放得无比绚丽。

一、积累与运用(34分)

1.3分。泊 恬 惬

2.4分。c

3.10分。①何时复西归 ②乱花渐欲迷人眼

⑥不畏浮云遮望眼

4.4分。答案:⑤①②④③ 参考答案 ③千万和春住④濯清涟而不妖⑤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5.6分。

(1)根据图1画面内容,所选用的动词及“好处”应体现“小口、慢喝、有情调”的特点。

可选用的动词如:抿、品、啜、呷和绍兴方言“咪”等。

选用这些动词的好处如:“抿”“啜”“呷”都是“小口喝”的意思,准确描绘出老者不紧不慢、悠闲满足的喝

酒状貌;用“品”写出爱酒的老者喝酒的自足与惬意,嫣然一副鉴酒行家的样子;用方言“咪”形象地描绘出饮酒者神态悠闲自若,心情闲适淡定的状貌,且用方言“咪”来描述一位乡村老者的饮酒神情,更富乡土味。

(2)根据图2画面内容,可选用的动词及“好处”应体现“满口、快速、干脆、豪爽”的

特点。

可选用的动词如:干、灌、闷和绍兴方言“吞”等。

“灌”有“倒进

“闷”,口语中有

之间一盅酒快

者的喝法,将小

6.7

早分道扬镳,他妻

选用这些动词的好处如:用“干”表现饮酒者一气喝完的爽利情态;去”之意,能形象地描绘出途中饮酒者“头一仰,一口尽”的喝法;“闷一口”之说,它准确地描绘出图片中饮酒者在“一张口,一闭口”速下肚的状貌;“吞”,绍兴飞扬中有“吞杯”之说,所指即如图饮酒杯、小酒盅里的酒一口喝尽的样子。分。(1)b(a项内容是小人国里的情况;c项冬妮亚是保尔曾经的女友,子是达雅;d项中“小茨冈”是在舅舅他们要求他抬十字架时,因十字架太重一个踉

跄砸死的。)

(2)(二选一作答)

(甲)虎妞;样子为多赚钱,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被暴雨淋坏了身子,大病一场;这辆

车后来因妻子虎妞难产而死,为筹钱埋葬虎妞而卖掉了。

(乙)罗切斯特;罗切斯特的疯妻放火烧毁了桑菲尔德庄园,罗切斯特为了救她,烧瞎了双眼;这是简爱重返庄园

见到罗切斯特时的情形,她随后向罗切斯特表明,她将永远不再离开他。

二、文言文阅读(26分)

(一)(12分)

7.4分。(1)苦于(2)赞同(3)之于(4)通“返”,返回

8.4分。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9.4分。愚公之妻的话在于表示疑虑和担心(担心山移不走,且“焉置土石”);智叟的话显然是鄙视和嘲笑,笑愚公不自量力(连山上的草都动不了一根,能把土石什么样呢?)

(二)(14分)

10.3分。猿 善 援 /犭婴 亦 猿 类 /惟 跳 躁/ 无 他 长 技

11.4分。c

12.3分。货物原本归我所有(或“货物本来就是我的”),你怎么能占有呢?

13.4分。这篇短文讽刺了为了独占钱财而不守信义、欺诈合作者的丑行。(或:讽刺了不守信义,过河拆桥,翻脸不认人的丑行。基本意思符合即可。)

三、现代文阅读(30分;第19题为附加题,5分)

14.6分。风心疼土地,理解土地的苦,想方设法让土地休息一会儿;人很少心疼土地,不让土地休息,甚至把广阔世界从万物手里夺过来,造高楼,建城市,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使土地不得安宁。

15.6分。这句话承上文“树休息了”、“人也休息了”而来,又总领下文,如果删去会造成语义脱节。

16.6分。这是一种暖冬现象(或“温室效应”现象)。因为自然规律的打乱,“暖冬现象”(或“温室效应”现象)的形成完全是人类作用的结果,是由人类的“善变”(对于环境的破坏)而造成的,所以特意强调“在人的带领下”,含有对人的追责之意。

17.6分。改选第②项。因为失去冬天的田和水难以再有“放心休息”的美好时光,风的这种“安慰”或将成为过去。所以会感觉它是“绝唱”,是终极的“安慰”。

18.6分。(二选一作答)。

(1)与括号内的句子相比,原句运用拟人手法,诗意地写出了树木的花与叶萎谢、凋零的过程与轻装,形象生动、富有情趣,留有想象的空间。

(2)与括号内的句子相比,原句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田地由忙碌到休闲、由色彩缤纷层次错落到色泽

单一的变化,富有生命力与动态感。与让田地“休息一会儿”、“累坏了土地”等表达自然吻合。

19.附加题,5分(二选一作答)。

(1)①“遭遇”通常用在“遇到不幸”的场合中;而选文的文意,是要表达村庄应该有冬天,所以“遭遇”一词

使用不当。②这个句子改成:“村庄便遇不上冬天”、“村庄便没有了冬天”、“村庄便失去了冬天”等更为合适。

(2)明天的村庄”表达的是作者对土地遭受破坏的无奈与对土地未来命运的担忧,即担心土地的消失;改成“还有没有力气留住明天的村庄”,表达的是担忧被破坏后的土地还能不能承载得住明天的村.

庄,是对人类生存前景的忧虑。立意更深刻,所以把“在”字改为“住”字更好。

四、写作(60分)

2000年普通高考语文卷 篇2

2011年, 江西实施了完成第一轮“新课标”教学后的首次高考。在2011年的江西高考语文试题中, 既有文学名著解说题、文言断句题、语言综合表达题等新题型、新内容, 也有历年沿用下来的诸多“老”题型。而且, 考生答题的优劣, 与题型的新旧之间并无必然的内在联系。以下, 笔者仅从江西语文卷中选出几道考生失误较多的试题, 略作分析。来年即将应对高考的师生若能引为鉴戒, 或许对复习备考能有所帮助。

【试题回放】

5.下列各句中, 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中华全国总工会紧急拨款100万元, 用于对在黑龙江省鹤岗新兴煤矿爆炸事故中遇难矿工家属的慰问。

B.领导班子是否廉明, 能否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是推动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C.这个垃圾处理厂原设计日处理垃圾1000吨, 现在, 平均日处理垃圾达到了2300吨, 早就处于超负荷运转了。

D.在宣泰战斗中, 我军歼灭国民党军两个团, 生俘团长一名, 缴获了大批枪支弹药和武器资源。

【失误例析】

本题正确选项为A项, 但选对此项的考生仅为三成半, 比错选C项的考生人数还少。为何有近三分之二的考生将正确选项误判为错误选项?大约和未认真进行语法分析、亦未仔细辨明语意有关。也许不少人认为“遇难矿工家属”一语存在歧义, 所以判定A项犯有“表意不明”的错误。其实, 在该句的语境中, 被慰问的只能是“遇难矿工的家属”, 而不可能是“遇难的矿工家属”, 所以句子含义并不存在歧义。而其余三项, B项“是否……, 能否坚持……, 是……前提”属典型的“两面对一面”的说法, 致使句子主宾搭配不当;C项“早就处于超负荷运转了”属宾语残缺, 应改为“早就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了”或“早就处于超负荷运转中了”;D项“枪支弹药和武器资源”的说法不妥, 因为“枪支弹药”属于“武器资源”之一种, 二者并列, 则犯了“不合逻辑”的错误, 应改为“缴获了大批枪支弹药等武器物资”。

【试题回放】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屋比延烧, 不足忧也 比:并排

B.臣请归节, 伏矫制之罪 矫:假托

C.责大指而已 指:意旨

D.亦不能夺之矣 夺:强取

【失误例析】

2011年江西卷文言文试题的选文, 取材于清代学者吴乘权编辑的《纲鉴易知录》卷十三, 所选用的是记录西汉武帝时名臣汲黯事迹的几段文字。而且, 江西卷2011年略去了信息筛选题和文意概括辨析题, 仅保留了虚词、实词和断句 (为2011年新增) 三道客观题, 另外就是放在第Ⅱ卷中的翻译题。考试结果显示, 除文言虚词题答题情况略好一些之外, 其余各题答得都比较差。以第10题为例, “比”、“矫”、“指”、“夺”四字, 其中解释不正确的词为D项的“夺”。“夺”在现代汉语中的基本义项即为题中所列的“强取”, 但从语源上说, “夺” (繁体字为“奪”) 的初始义是“在手中丧失”, 而后引申衍生出“混淆”、“强取”、“剥夺”、“改变”等义项。依据上下文, “亦不能夺之矣”的“夺”, 宜解为“使……改变”或“强行改变”, 与《陈情表》中“舅夺母志”及《论语·子罕》中“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中加点的“夺”字意义、用法相同。其余三项, “比”解为“并排” (成语有“鳞次栉比”、“比翼双飞”, 唐诗有“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矫”解为“假托” (《战国策·齐策》有冯谖“窃矫君命”, 张溥《五人墓碑记》有“矫诏纷出”) 、“指”解为“意旨” (“指”是“旨”的通假字) , 则都是正确的、合乎语境的解释。

【试题回放】

12.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B.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C.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D.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失误例析】

要求断句的这个片段, 位于文言阅读材料的末尾。正确选项为C。但选对此项的考生不足四成。其实, 对同一个文言片段进行了四次标点, 一正三误, 只要初晓文意, 辅以四个选项的横向比较, 是不难找出正确答案的。其中的关键点, 一在明了句中“上” (皇上, 即汉武帝) 的含义, 二是点断时对“上”字该属上还是属下, 即处于句首还是句末, 要有明确的判断。这个小片段, 说的是汲黯为人刚直耿介, 以至于武帝亦对他心存几分敬畏, 不敢随意、苟且。见卫青、弘燕等重臣, 武帝反倒比较随便, 而见汲黯时, 则是“不冠 (没有戴正冠冕) 不见也”。四个选项中, 只有C项能确定“不冠”者是皇帝, 按D项断句, 则“不冠”者时而为弘燕, 时而为汲黯, 而武帝却反而要“避帷中”, 这在情理上是讲不通的。而且A、B两项中还多有“上不冠望”、“黯前奏事上不冠”之类的错点、漏点现象。选择A、B、D项为正确项, 多半都是在文意不明情形下的误判。

【试题回放】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分)

(1) 以数切谏, 不得留内, 迁为东海太守。 (4分)

(2) 公卿以下皆卑奉之, 独汲黯与亢礼。 (4分)

(3) 愈贤黯, 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 遇黯加于平日。 (4分)

【参考答案】

(1) 因为 (汲黯) 多次直言极谏, 不能留在朝廷 (任职) , 调任东海太守。

(2) 九卿以下 (官员) 都谦卑地侍奉卫青, 唯独汲黯用对等的礼节对待他。

(3) (卫青) 更加认为汲黯贤良, 多次 (向他) 请问国家朝廷 (遇到) 的疑难问题, 礼待汲黯超过平时。

【失误例析】

文言文翻译是语文高考一道分量很重的题目, 江西卷2011年的赋分为12分。解答这道题, 一是要通读全文, 明了语境, 使翻译不至于出现方向性的大错误。二是对规定必须译写的语句要字斟句酌, 对关键字词, 务必一一落实。江西2011年试题, 阅卷时划定的得分点分别为:第 (1) 小题“以” (因为、由于) 、“切谏” (直言进谏、极力进谏) 、“内” (朝廷、宫内、京城) 、“迁” (被贬为, 外调担任) , 第 (2) 小题“卑” (谦卑、卑微) 、“奉” (侍奉、尊奉、对待) 、“独” (唯独、只有) 、“亢礼” (以对等礼仪对待, 平等相待) , 第 (3) 小题“贤” (认为贤良, 觉得贤能) 、“所疑” (国家朝廷所遇到的疑惑) 、“遇” (对待、礼遇) 、“加于” (超过、比……好) 。准确翻译这些词语, 一是要关注语境 (比如第1小题的“内”必须译为“宫内”而不能译为“河内”、“里面”) , 二是要辨明用法 (比如第3小题的“贤”是意动用法, 要译出“认为”、“觉得”等标志性词语, 不能简单地译为“贤良”、“贤能”) , 三是不要漏译虚词 (如第1小题的“以”, 第2小题的“独”) 。尤其需要杜绝的毛病, 是以今律古, 望文生义。比如一见“亢礼”, 就条件反射般译为“分庭抗礼”。但仔细看上下文, 汲黯并未与卫青闹对立, 只不过是揖而不拜, 也就是“以平等礼仪相待”, 所以才有下文卫青“愈贤黯, 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 遇黯加于平日”的结果。

下面, 举三个因错译、漏译而得低分的实例:

例一:多次极力上谏, 不能留在河内, 升迁为东海太守。 (漏译“以”, 错译“内”、“迁”, 译对“切谏”, 得1分。)

例二:公卿以下的大臣都对他跪拜, 唯独汲黯与他分庭抗礼。 (漏译“卑”、“奉”, 错译“亢礼”, 译对“独”, 得1分。)

例三:更加尊重汲黯, 多次向他请问自己遇到的疑难问题, 遇到汲黯多于平时。 (漏译“贤”、“加于”, 错译“遇”, 在译“所疑”时又丢弃了“国家朝廷所遇到的”这个前提, 得0分。)

【试题回放】

14.阅读下面这首诗, 按要求回答问题。 (8分)

清明①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 野田荒垅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 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 士②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 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 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 功成后拒绝做官, 隐居绵山被烧死。

(1) 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 (4分)

(2) 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用典的出处。这首诗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参考答案】

(1) 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 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 以乐景写哀情, 哀景衬哀情。

(2) 《孟子》 (或:《齐人有一妻一妾》)

表现了诗人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表现出诗人一种无奈的超脱。

【失误例析】

黄庭坚的《清明》, 是一首有广泛影响的重要作品。这首诗写于他卷入北宋新、旧党争被贬至广西宜山之时。他在宜山一共只生活了10个月, 就在贫病交加中与世长辞。这首诗看似豁达, 实则充溢愤懑不平之气。写景、用典, 都与作者困窘的现实处境密不可分。为了降低试题难度, 对于这首内蕴颇为深刻复杂的作品, 命题人只选取了几个局部, 从更为细致、具体的角度来提问, 不想同样击中了许多考生学习古诗的“软肋”, 考生的平均得分, 只有该题满分值的三分之一。

第一小题的主要失误, 在于漏答。题目问“首联写景抒情”的特点, 答问应分解为“写景特点”和“抒情特点”两个方面, 共有四个得分点, 即“拟人”、“对比” (写景特点) 和“以乐景写哀情”、“哀景衬哀情” (抒情特点) 。多数考生都会漏答2或3个得分点。这与审题不细致及日常的习惯思维有关。

第二小题的第一问, 许多考生或是错答, 或是留空不答。究其原因, 是课文学得不扎实, 或读不懂诗, 无法将“人乞祭余骄妾妇”的诗句与《孟子》中那位“之东郭墦间, 之祭者, 乞其余”, 归而“骄其妾妇”的齐人联系起来。因而, 仅凭模糊印象或猜测, 答为《庄子》《韩非子》等, 白白丢了本小题的2分。

第二小题的第二问“这首诗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实际上也是分析全诗的主旨。在诗的颈联, 作者连用齐人和介之推两个典故, 一愚一贤, 有天壤之别, 表达了对现实中寡廉鲜耻的奸佞小人的斥责, 以及自己宁死而不改其志的决心。但紧接着尾联又说“贤愚千载知谁是, 满眼蓬蒿共一丘”, 这是表面的超脱, 实为抒写更深沉的愤懑。此题中考生的失误, 在于对诗的意蕴体会不深, 不能扣住“愤懑”、“无奈”、“超脱”等关键词语作答, 而笼统答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等, 即使按放宽一点的标准评定, 也只能得到1分。

【试题回放】

20.参照下面鲁迅先生的画像, 结合你对鲁迅的了解, 刻画你心目中鲁迅的形象。 (15分)

要求:

(1) 使用第二人称, 侧重肖像描写。

(2) 运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

(3) 结构相对完整, 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4) 不少于200字。

【失误例析】

江西卷2011年新设了“语言综合表达题”, 其中“综合”二字的含义, 一是它将历年的2—3道语言表达题合为了一道, 二是题目综合提出了内容、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语言运用等方面的要求。究其实质, 就是一道有严格限定的片段写作题。要答好这道题, 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其一, 对鲁迅先生要有一定的了解, 对他的生平事迹和作品比较熟悉。当然, 如果中学的语文课学得比较认真, 这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要求。

其二, 要有比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能基本达到“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

其三, 要善于审题, 从而明确题目在人称、字数、表达方式、修辞方法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并在写作过程中逐一落实。

考生的失误, 也多半是没达到这三点要求造成的。如果力所不及, 达不到第一、二点要求, 则或者词不达意, 或者空话连篇, 无法完整地刻画出“心目中鲁迅的形象”并获得阅卷老师的认同;如果不认真审读考题的四项具体要求, 则无法按严格的限定完成写作, 会在内容、人称、修辞方法等方面出现“硬伤”。如果上述三方面的条件都不具备, 既无实力, 又缺乏明确的写作目标, 就有可能得一个相当低的分数。比如下面一位考生的答卷:

鲁迅先生, 你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具 (巨) 将 (匠) 。那丰盛的八字弧 (胡) , 代表着文学金 (精) 华所在。那些苍老的“平行线”, 代表着您对文学界的奉献。那一身朴素的外衣, 代表着精神的高上 (尚) 。你写的那些诗词、散文、书籍……是让我们体会到你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理解。从中学习中华精神, 达到更上一层楼的地步。那样您的精神气势, 才能在我们身上散发出来。看人不能只看外表, 要看就看人的气势, 由你的画像让我想起了你的气势, 你的画像是温和的代表, 没有凶神一样的眼神或外表。你是那样的普通。长方形的脸, 除弧 (胡) 子与众不同外, 就与常人没两样。

这份答卷, 考生语言功底差, 表述多有错误;文段中空话多, 没有体现出作者对鲁迅的了解, 也未落实“侧重肖像描写”的要求;此外, 有比喻 (苍老的“平行线”) 但不恰当, 没有写出排比句。对照评分标准, 只能得3分甚至更低分数。

【满分答卷示例】

与上面的例文相反, 一些有积累、有语言功力而又能准确辨明写作要求的考生, 则将各项要求有机地融入文中, 写形传神, 刻画出了个性鲜明而又能获得大众认同的鲁迅形象, 比如下面这份答卷, 就得了满分:

鲁迅先生, 你坚挺的短发, 就像你掩饰不住的锋芒, 刺醒麻木的国人。纵使双鬓斑白, 依然痛斥无边无际的黑暗;纵使骨瘦如柴, 依然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纵使疾病缠身, 依然给予我们朝花夕拾的感动。

鲁迅先生, 当霜花染白你的眉梢, 你仍旧意气风发;当皱纹爬上你的脸颊, 你仍旧刚毅坚强;当浓密的髭须覆盖你的上唇, 你依旧充满睿智。

眼中折射出的是看透现实的锐利目光, 嘴角扬起的微笑是对国人的鼓舞, 也是对黑暗的嘲讽。鲁迅先生, 你用独特的形象, 诠释了史诗般的一生。年华老去, 历史变迁, 您的英姿永远屹立在中华儿女心中。

【附:2011年江西卷文言文阅读材料】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0~12题。

始汲黯为谒者①, 以严见惮。河内失火, 延烧千余家, 上使往视之。还, 报曰:“家人失火, 屋比延烧, 不足忧也。臣过河南, 贫人伤水旱万余家, 或父子相食, 臣谨以便宜, 持节发仓粟以赈之。臣请归节, 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以数切谏, 不得留内, 迁为东海太守。好清静, 择丞史任之, 责大指而已, 不苛小。岁余, 东海大治。

黯多病, 赐告②者数, 不愈。庄助复为请告, 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职居官, 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 守成深坚, 招之不来, 麾之不去, 虽自谓贲、育③, 亦不能夺之矣。”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 至如黯, 近之矣!”

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 即军中拜青④为大将军, 诸将皆属。尊宠于群臣无二, 公卿以下皆卑奉之, 独汲黯与亢礼。人或说黯曰:“大将军尊重, 君不可以不拜。”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⑤, 反不重邪!”青闻, 愈贤黯, 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 遇黯加于平日。青虽贵, 有时侍中, 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注】①谒者:官名。②告:休假。③贲、育:即孟贲、夏育, 俩人均为古代著名勇士。④青:卫青, 汉武帝时名将。⑤揖客:只揖不拜之客。

(节选自《纲鉴易知录》卷十三)

2000年普通高考语文卷 篇3

2010年是湖北省高考自主命题第七年,也是湖北省推行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第一年。以此为标志,现行的高考语文湖北卷(以下简称“湖北语文卷)命题模式进入到新旧高考的衔接过渡阶段。

审视2010年湖北语文卷,我们看到,这是一份个性鲜明、导向明确的试卷。试卷以“两纲”(《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以及湖北省《补充说明》为命题依据,在总结前六年自主命题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贯彻“坚持稳定为主,注重基础考查;突出能力立意,着力内容创新”的命题指导思想,继承和发扬湖北语文卷六年来形成的“稳健、厚重、人文、审美”的传统特色,同时进一步加大了渗透新课程理念的力度,稳中求变,守正出新,试卷的科学性、人文性和审美价值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试卷的检测功能和选拔功能结合较好,区分度更加合理,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前我省中学语文教学和课程改革的客观实际。

(一)守正出新,坚持正确导向

“守正”就是坚守正确的命题思想,坚持正确导向,保持总体稳定。

今年试卷与往年在总体上保持稳定。首先是形式上的稳定,例如试卷整体结构、板块设置、题型分布、试题编制与表述方式等,都保持稳定。其次是内容上的稳定,例如考点的覆盖、能级的检测、赋分的比例、难度的控制、全卷的阅读和书写总量等,也与往年基本一致,保持稳定。

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稳”是相对的,“变”是绝对的。当然,高考命题的“变”只能是一种渐变,是“迈小步、不停步”的渐进过程。因此,稳中求变、变中创新是我们多年的命题追求。这种追求使我们今年的试卷增添了新的风采。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新的题型为试卷增容。

打开试卷,检测字形的第2小题就令人眼前一亮:选项的组配一反往年每项四个成语的形式,变成每项三组,每组由音近或形近的词语组成。如“意想/臆想 定势/定式 唾手可得/垂手而得”,不仅编制整齐,爽心悦目,而且增加了试题的思维容量。因为解题时先要辨析每组词语的词义,再辨析词中的字义,进而才能判定字形的正误。

现代文阅读试题的两处微调也为试卷增容。一处是科技文阅读的第9题,题型由客观题变为简答题,考点由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想象变为归纳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强化了对整体阅读、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第二处是散文阅读第16题与第9题相应调整,题型由简答题变为客观题,选项涉及到文章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因而扩大了考点的覆盖面。这两处对应调整,使科技文和散文的考查都有了客观题和主观题,对阅读能力的检测更加全面了;考生答题的书写量相对减少,试题的思维容量却相对增加,因而测试的效度也会相应地提高。

二是新的创意为试题添彩。

高考命题要有利于中学教学,要引导中学教学注重课本学习、远离题海战术,这是我们湖北卷多年坚持的命题导向。导向是不变的,但体现导向的方式却年年有变,即每年都有新的视角、新的创意切入中学教学。这一点已受到中学语文界的广泛好评,已成为人们的一种期待。今年的试题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是不负众望的。

例如第14题诗词鉴赏,由范成大的词切入高中课本秦观的词《鹊桥仙》(纤云弄巧)作对比鉴赏。并且聚焦在两首词的结尾两句:同是写鹊桥别离,两首词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这种课内课外巧妙勾联、让考试成为课内学习拓展延伸的命题思路,意在引导中学教学理性回归、务本求实;如此新巧的切入角度、别具匠心的考点创意,也为试题增添了光彩。

体现注重课本学习导向的还有第20题语言运用。直接用课本中王维的诗句“竹喧归浣女”作为背景材料,要求考生合理想象,描写一个场面。这是一个改写题,并非首创;但直接用课文原句作改写材料,还是一种新的尝试。王维的诗历来被人们称道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竹喧归浣女”——虽然只有五个字,但有景物、有人物、有事件,生发想象的背景是广阔的。在题干表述中有意隐去诗题《山居秋暝》,让考生不受原诗季节和时间的限制,在广阔的想象空间纵情驰骋。命题之匠心,可谓良苦。

(二)能力立意,彰显课改理念

突出能力立意,渗透课改理念,是我们近年来坚持不变的命题思想。今年,命题组精心构思设计,多维度地贯彻落实这一基本的命题思想。

一是全面考查学生的能力结构。为了把考试大纲规定的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应用和评价鉴赏等五种不同层级的能力考查落到实处,我们将五种能力分配到七个大题23个小题中全面检测;而且同一种能力又有难度不同的考查。例如理解能力,第2、3题考查词语理解,第8题考查文句的理解,第12题考查文言文的整体理解,第19题则是文句深层含义的理解:同是考查理解能力,其能力层级是不一样的。这样就全面考查了考生的能力结构,提高了考试的效度。

二是在能力点上命题,尽量回避概念、术语。例如第14题,不要考生回答诗歌运用了什么“艺术表现方法”,而是直接指出“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方法,要求考生举例赏析。这样设计,有意回避了“艺术表现方法”、“对比衬托”等专业术语,把考点定位在“赏析”上,真正体现了能力立意的命题思想。

三是关注社会生活,贴近中学实际,彰显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当前在全省高中推进的新课程改革,其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我们的试题设计力图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身的成长,以彰显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例如文言文的阅读文本,之所以选择《原弊》,原因有三。一是该文出自唐宋散文八大家欧阳修之手:大家手笔,行文如流,用语精典,命题点丰富。二是近几年湖北卷文言文多选写人叙事的史传文本,今年另辟蹊径,选择议论文本,以图变中出新。更重要的是第三点:作者以“农者,天下之本”统摄全篇,立意高远,这正好与我国当前的大政方针“三农政策”相吻合。选作阅读文本,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生活,思考人生世态,岂不是一举而多得?

第22题本是一个图文转换的常见题型,但其新颖的设计、鲜活的内容,令人爽心悦目。四个画面组成一组漫画《低碳生活》,画面构图简明,表意清晰。细心的考生会发现,四个画面的左上角依次写着“衣、食、住、行”四个字,结合画面内容和题干上对“低碳生活”的解释,便会心领神会,理解画面内容。看懂画面只是第一步,细读题干就会发现这也是一道仿写题,有句式、字数、押韵等明确的仿写要求。可见,这道试题具有多种功能:考查图文转换、句式仿写,而且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直击社会热点,给那些关注生活的考生提供了用武之地,增添了试卷的时代感。

试题要引导中学教学,就必须走进校园,走进学生生活。第21题语言运用题的设计就体现了这一命题思想。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一门必修课,是全省高中正在普遍推行的热门课程。试题的设计就切入这一校园热点,要求为读书交流会的主持人写一则开场白。为什么要把交流会的主题定为“《红楼梦》诗词鉴赏”?因为高中语文课本和读本中都有多篇课文选自《红楼梦》,少男少女钟情红楼梦中人,钟情《红楼梦》诗词,让他们走进红楼,鉴赏红楼诗词,自然会动心动情、欣然命笔,写出情真意切的开场白。

这些关注社会生活、走进中学教学、走进学生心灵的试题,彰显了新课改的理念,闪烁着新时代的光彩。

(三)视野开阔,展现人文情怀

走进2010年高考湖北语文卷,你就走进了一方广阔的人文天地。

科技文阅读——带你感受人文科学的魅力。仔细研读李政道先生《中国古代的天文》,你会由衷地敬佩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丰厚的学养和独特严密的思维品质。全文融科学和人文为一体,引经据典,谈天说地,令人信服地阐明了我们老祖宗“天圆地圆”的观念。命题组充分挖掘文本资源,精心设计了四个考题,分别从概念、语句的理解和信息筛选整合的角度,难易适度地检测了考生的阅读能力,也让考生在解题中感受到人文科学的魅力。

散文阅读——带你走进唐代扬州的人文风情。湖北本土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熊召政先生的散文《烟花三月下扬州》,是一篇诗意盎然的美文。作者以诗化的语言娓娓道来,带你走进诗情画意的唐代古城扬州:烟花三月,莺歌燕舞,瘦西湖的画舫,小秦淮的佳丽,兰草花的幽香,给你无尽的审美享受。针对文本特点设计的四个考题,分别考查了考生对文章结构、内容的分析归纳能力和对文章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第16题对作品整体赏析,重点是构思谋篇、审美意趣。第17、18两题集中赏析作品的诗化语言和优美意境。第19题由一个富有蕴含的句子切入,考查对作品旨趣、审美意韵、深层含义的领悟与鉴赏。四个题考点不同,角度各异,但都强化了对作品人文蕴含的发掘和品评。

作文试题——弘扬时代精神,放飞青春梦想。今年的作文试题又一次华丽转身,由近两年的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变为材料作文。这是一个命意型的材料作文题,材料后面的引导语揭示了材料的意向:“幻想源自人类的求知本能,展现了人类非凡的想象力。幻想推动现实,幻想照亮生命,幻想是快乐的源泉……”。这样引导有利于考生迅速把握材料主旨,进入写作状态。

精心编拟的材料开放大气、富有张力。从孙悟空到哪吒,从上海世博会到月球之旅,古今中外,超越时空。尤其是正被全世界关注的上海世博会,竟然是百年前的梦想,今天成为现实,真是神奇得不可思议。开阔的视野,神奇的故事,怎能不点燃考生的激情,怎能不放飞青春的梦想!他们或许会联想到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他们或许会回想起自己或同学的往事:“生命,因梦想而美丽”、“他,乘着幻想飞翔”、“有梦就有远方”……议论抒情,写人叙事,胸藏万汇凭吞吐,何愁笔下无佳作。我们的时代呼唤创新,创新的时代需要敢想敢干、敢于超越的精神。作文试题以开阔的视野、博大的胸襟弘扬这一时代精神,让新时代的青春少年乘着梦想翩翩飞翔!

“年年岁岁花相似”,“今年花胜去年红”。发扬传统,守正出新——这是我们不懈的追求,也是我们追求中收获的欣慰与成功。

二、统计数据分析

从全省试卷的指标看:2010年全省语文试卷难度0.67,与2004年难度一致、同属自主命题七年来难度最低的一年,与命题预期基本符合,总体难度较容易;差异系数为12.92%,试卷对考生的区分程度略高于2006年而略低于其他年份;测试内容的同质性信度为0.72,达到了自主命题七年来的最高值。2010年是湖北省自行命题的第七年,湖北高考语文命题组较好地控制了试卷的总体难度和信度,在试卷区分度的调控上还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

从两科试卷的指标看:2010年湖北卷难度,文科(P文=0.67)与理科(P理=0.67)完全一样,其平均分两科仅相差0.78分。2010年湖北卷总分差异系数,文科(CV文=14.19%)相对高于理科(CV理=12.22%),这与往年反映一致,即文科考生试卷总分的差异程度仍然相对强于理科。2010年湖北卷测试内容的同质性信度,文科(α文=0.75)相对高于理科(α理=0.71)。

从试题难度分布曲线的走向情况看,卷首第2题识记汉字字形题属全卷最难题、第5题标点符号题属全卷次难题,卷中第10~12题难度偏低且均属低难度题,卷末第23题作文题难度偏低,在全卷难度编排上体现“由易到难的规律”还不够明显,未形成理想的难度梯度。全卷23道题目的难度取值,文科在0.28~0.93范围,理科在0.28~0.95范围。从全卷题目难度等级构成情况看,两科23道试题高、中、低难度的分布反映不完全一致:文科高难度试题有1题3分,中等难度试题有13题63分,低难度试题有9题84分,高中低难度的试题题量相对比为1∶13∶9、分值构成比为2.00%∶42.00%∶56.00%;理科高难度试题有1题3分,中等难度试题有12题59分,低难度试题有10题88分,高中低难度的试题题量相对比为1∶12∶10、分值构成比为2.00%∶39.33%∶58.67%。由此可见,今年两科虽然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难度的试题,难度结构构成相对合理;但是两科的低难度题分值偏多(均达55%以上),中等难度题分值偏少(均未达到50%以上),且低难度的题量也达到了自主命题七年来的最大值,卷末第23题60分的作文题两科难度分别为0.75和0.76,显得相对偏易,这说明全卷难度结构分布和难度梯度形成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从题型、内容和能力结构的差异特征表现看,在5种题型、6项内容和5种能力的测试中,测试差异系数基本以文科相对较高,这与往年的测试反应是基本一致的。这说明文科考生试卷的差异程度较之理科考生的试卷要强,这一方面与文科考生人数较理科考生人数少有关,另一方面与文科考生的水平差异大、而理科考生的水平差异相对较小也有关。全卷23道计150分题目的测试区分度,其优、良、可、差等级的构成比例,题量相对比为,文科12∶5∶6∶0,理科为7∶10∶6∶0;分值构成比为,文科77.33%∶10.67%∶12.00%∶0.00%,理科为65.33%∶22.67%∶12.00%∶0.00%。从试题区分度的优良率看,文、理科均为88.00%;从试题区分度的差等率看,文、理科均为0.00%,即无一道区分为差等的试题。

2013高考语文卷分析 篇4

据了解,今年全国高考使用的18套语文试题有3套为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命制,其中全国课标甲卷供内蒙古、宁夏、云南、黑龙江、吉林、新疆、贵州、西藏、甘肃、青海、海南等11省区使用,全国课标乙卷供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4省使用,另有一套全国大纲卷供广西使用;其余15套由实行新课改的相关省份分省命题。这18套试卷基本依照全国课标卷进行分值安排:即:古诗文阅读36分,选考题(二选一)25分,语言文字应用20分,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作文60分。

补写与判断:考你怎样用语文

今年,补写语句的命题形式在多套语文试卷中有所体现。在全国课标卷要求学生补写一篇植物学的科普文章,而山东卷则要求补写为庆祝教师节文艺演出的主持词。专家指出,要做好类似题型,只有对整段文字表达的核心内容有全面正确的理解,才能对整个文段的内在逻辑有非常准确的把握,从而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都进行考查。另外,湖北卷要求考生比较《雷雨》中一段台词的两种表达方式哪个更好并说明理由,四川卷要求考生设计“如何与陌生人交往”主题活动的访谈问题等,都是对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的语言应用能力进行考核。

古文与美文:考你怎样读文学

近年来,高考一直选用优秀的古代诗文和美文作为鉴赏材料,考查考生理解、概括作品内容,分析作品思想感情及艺术手法的能力,并可以对中学的教学作出进一步引导。今年,全国课标乙卷选用宋代大诗人陆游的《鹊桥仙》一词,引导学生理解陆游矢志报国的品质;选用《明史马文升传》中马文升劝谏皇帝修身爱民,引导学生思考爱岗敬业的意义;重庆卷选用《枪口下的人格》,引导学生体会人性中的真善美……专家指出,这些阅读题强调经典性与时代性,不仅文体经典纯正,注重考查学生的文学知识与欣赏水平,而且思想主题深刻,不只满足于对文史类专业人才的选拔,也有益于提升理工农医类专业人才的基本素养。材料与写作:考你怎样看问题

2012年高考语文全部采用材料作文。专家说,今年选用的材料更具时代感和思辨性。如,全国课标甲卷给出了一段关于“同学关系”的问卷调查,同学们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校园投毒等新闻事件,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入点;北京卷以科学家与文学家的不同视角,引出“假如爱迪生来到21世纪会如何看待手机”的假想;广东卷以“受捐者对捐助的不同反应”为考生提供了多个思考的角度;辽宁卷以一位怀才不遇的年轻人和老者的对话,引发了“沙子是否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与尊重”的思考。专家指出,这些材料作文可以给考生提供多个立意角度,考查学生如何看待和思考问题。

论述与推理:考你是否会创新

根据教育测量学的定义,考生在阅读或表达中,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就可视为具有创新思维能力。高考语文命题设置的论述类文本阅读注意选取论述色彩较浓,有一定理论深度的短文,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逻辑推理以及综合运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能力。如,全国课标乙卷选取了一段当代知名学者的短文,让学生通过阅读判断“孔子是否求教于老子”。专家指出,类似的题目见仁见智,学生在答题中“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就反映了思维的拓展,达到了创新的目的。

此外,湖南卷《烈酒里的殖民主义》要求学生分析如何看待技术引进中的负面影响,而福建卷《时尚浅说》涉及对社会风尚的思考,都要求考生以更宽阔的视野来分析和解决问题。阅读与发现:激发学生去探究

2000年普通高考语文卷 篇5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共18题,每小题3分,共5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辜负(ū)羞怯(qē)昵称(nì)百舸争流(ě)

B.赊账(hē)炮烙(pào)刹那(hà)应运而生(yìn)

C.媲美(pì)蹩进(bié)纨绔(ù)少不更事(ēn)

D.寒暄(ān)韶光(hào)蓊郁(wēn)殒身不恤(ù)

2.下列句子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

A.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辍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B.真愿自己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心血里,像杜娟似的啼出北平的峻

C.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在处诀张成泽后首次公开活动,参观考查了人民军设计研究所

D.只要不出意外,恒大将会成就中国足坛史无前例的联赛、足协杯和亚冠的三冠王伟

3.下面句子中空白处应依次填入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__古代的一些作家,并不完全是唯物主义,__,只要他们是现实主义者,他们的思想中就不能不__唯物主义的成分,因此,他们能够从艺术描写中__出一定的客观真理。

A.尽管但是具有反映B.但是然而具备反应

C.尽管但是具有反应D.虽然然而具备反映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在新知识新事物层出不穷的新形势下,各级党的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一定要加强习,完善自我,进一步提高领导水平。

B.“参加筹委会的工作是我毕生最为重要的人生体验和从政经验。”何厚铧曾这样说。不少澳门委员则用“受益匪浅”来形容自己这段工作的体会。

C.只要你能身临其境为我想一想,你就会同情我的处境,不会对我这样求全责备了。

D.发展经贸合作对中美关系的全局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已成为冷战后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稳定器”和“推进器”。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为了推进教育改革,强化生的自我管理意识,这个校开始施行无人监考试场。B.很显然,防备展品免遭盗窃,这是这一次展览会主办者大伤脑筋的一个问题。C.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使我们意识到亟需制定保护知识产权措施的重要性和迫切性D.在21世纪,生物基因技术将在人类同各种疾病的斗争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6.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

B.如果她发觉是件代替品,她会怎么想呢?会怎么说呢?她会不会把她的一个朋友当作贼呢?

C.这一带在古代就是一个“少草木,多大沙”(《汉书·匈奴传》)的地方。

D.“你难道就不能快一点吗,我的小祖宗?”妈妈见到儿子以这样的速度行走,忍不住发火了。

7.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比喻的一项是(▲)

A.你的头发垂下像黑夜/我是黑夜中孤独的僧侣。(海子《无名的野花》)

B.雪花似的水鸟栖息在我们肩头/我们就这样和天空对话。(江河《让我们一起奔腾吧

C.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朱自清《荷塘月色》)

D.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史铁生《我与地坛》)

8.下列句子用语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A.听说你在语文习上有困难,如果需要指点的话,我会不吝赐教。

B.大会主持人对发言人说:“你说不清楚就别说了。”

C.作为子女,我们应该在生活上多关怀自己的父母。

D.由于今天要参加期中考试,他谢绝了朋友要他一起去游玩的邀请。

9.教师节,同们为表达对各老师的感谢拟写了节日祝词,下列不恰当的一项是(A.已知,求证,开拓求知天地;直尺、圆规,绘制子前程——辛苦了老师,祝您节日 快乐!(数老师)

B.春一程,秋一程,讲台几度春秋;汉一代,唐一代,胸中多少汉唐——辛苦了老师,祝您节日快乐!(历史老师)

C.听,说,读,写,传授生活本领;诗,词,歌,赋,浸润子心田——辛苦了老师,祝您节日快乐!(语文老师)

D.寒也辛劳,暑也辛劳,师生共论寒暑;江也牵挂,河也牵挂,心中自有江河——辛苦 了老师,祝您节日快乐!(政治老师)

10.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B.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11.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B.大王来何操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閼者D.夫晋,何厌之有

12.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我离开亲戚朋友而侍奉您的原因,只是羡慕您高尚的节义。

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

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老百姓没有饥饿,没有寒冷,这样做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

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曹孟德)本来就是一代雄杰啊,但他今天又在哪里

13.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风急天高猿啸哀,清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 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A.第一联着重刻画眼前的具体景物,一个“哀”字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B.第二联上句写山景,可见意象之宏阔;下句写江景,则显境界之旷远。

C.第三联直抒胸臆,写诗人不远万里抱病前往夔州观赏秋景的艰难历程。

D.第四联归结到时世艰难是自己潦倒不堪的根源,抒发愁苦悲伤之心绪。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6题。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 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 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土娄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 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 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往,赴。

B.攀援而登,箕踞而遨遨:游览,这里指观赏。

C.萦青缭白,外与天际际:边界,边际。

D.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释:解除束缚。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指代对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其:那些,指空闲的日子。

B.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其:指地形

C.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之:西山。

D.故为之文以志之:宴游西山这件事。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始得”为线索,将作者情绪与自然景象相融合,使文章形神具备。

B.西山之游使作者获得精神慰藉,懂得游“未始游”之地是真正的游历。

C.选用精当词语将西山所见的幽泉怪石、浩然气韵生动传神地描绘出来。

D.作者先写游众山时的感受,意在衬托西山之游给自己带来的精神愉悦。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18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一18题。

在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就业市场黯淡、物价不断上涨、购买力持续下降等重重压力面 前,法国人的生活已经轻松不起来,而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海啸”又让许多法国人的生 活雪上加霜。

种种数据和迹象显示,除了金融业首当其冲外,法国的房地产、外贸、旅游、汽车、航空、零售业等,都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部分媒体认为,虽然法国政府出台措施积

极救市,但暂且不说3600亿欧元的救市计划能否兑现,即便掏得起这笔钱,亦是杯水车股市的剧烈震荡使许多上市企业市值大大缩水,减产、裁员、倒闭接踵而至。比如,法国房地产建筑许可证发放量比去年同期锐减23.3%,而房地产投建数量减少8.1%; 雷诺和标致雪铁龙公司均已决定在本季度减产20%;零售业的家乐福和钢铁业的阿赛洛 一米塔尔等巨头都宣布将大幅裁员。再加上出口形势严峻,内需扩大乏力等因素,法国 经济已连续几个季度出现负增长。

从金融危机到经济衰退,直接关系到普通法国人最担心的就业问题。目前法国失业率 再次超过7%,失业人口达200万之多。虽然近日萨齐推出了扶助10万人的就业计划,但一项调查表明,约85%的人认为可能面临失业的风险,许多人因此对未来心存不安。(节选自《欧洲感受罕见“寒冬”》,2008年11月7日《人民日报》)

17.下列各项中,最能表明“金融海啸”影响下法国人生活困境的一项是(▲)

A.法国的房地产、外贸、航空等都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

B.法国政府的救市计划,对拯救经济的作用十分有限。

C.股市的剧烈震荡使得许多上市企业市值大大缩水了。

D.法国的失业率再次超过7%,失业人口达200万之多。

18.下列对报道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通过事件的简明报道,着重介绍了法国遭遇“金融海啸”的社会现实。

B.第二段强调了法国诸多产业都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救市举措完全没有意义。

C.第三段以房地产业、汽车制造业、钢铁业等现状具体反映了法国的经济形势。

D.从关注“人的生活”到担心“就业问题”,体现了上述报道的“感受”深度。非选择题部分

二、填空题(每空格1分,共6分)

1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4分)

(1)▲,歌窈窕之章。(苏轼《赤壁赋》)

(2)▲,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3)位卑则足羞,▲。(韩愈《师说》)

(4)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0.《红楼梦》中有一句“▲

(填一人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去 ”,可见其▲(填一词语)的性格。(2分)

三、简答题(共1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1—23题(共10分)

伦敦、巴黎、罗马与君士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 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 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地感到寂 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虽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 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 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 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 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虽说巴黎的布置比伦敦、罗马匀调得多,可是比起北平来还差点儿。北平在人为之中 显出自然,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连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 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不在有许多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 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 北山与西山呢!

好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也没钱买古

物,但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北平的“草花儿”很 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 草茉莉,省钱省事而且会招来翩翩的蝴蝶。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 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 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一般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从西山与北山来 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美国包着纸的 橘子遇到北平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节选自老舍《想北平》)

21.请在第一段中找出一个最能形容北京特点的词语。(2分)

22.请在第三段中举出作者“赏识”北平的一个例子,说说它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3分)

23.节选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结合语段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5分)

四、写作题(30分)

24.“不相信”有时候是一种自由思想的体现,一种独立精神的绽放,一种不满现状,永不驻足,追求卓越的果敢与担当。你在生活中会有很多“不相信”的事或理,请以“我不相信”为题写一篇作文。

【注意】①明确文体。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共18题,每小题3分,共54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 |答案 |C |D |A

|C |D |A |C |D |D |B |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 |答案 |A |A |C |C |D |C |D |B |||

|评分说明:答案选择正确得分,不选、多选、误选均不得分。

二、填空题(每空格1分,共6分)

19.(1)诵明月之诗(2)风之积也不厚(3)官盛则近谀(4)气吞万里如虎

20.林黛玉谨慎(意近皆可)(2分)

评分说明:19-

20题共10分。19题4分,每空格正确得1分。20题2分,每空格正确得1分。

三、简答题(共3题,共10分)

21.温和或动中有静

22.草花便宜;青菜带泥;水果带霜。追求平和自然、平民化的生活情趣。

23.运用衬托(或对比)手法,突出北平动中有静、平和中庸的特点。

(评分细则:21-23题共10分。16题2分,写准得2分。22题3分,举例1分,情趣2分。2 3题5分,手法1分(不写具体手法而含“突出”之类意思的,也给分),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作用4分;)

四、写作题(共30分)

24.评分等级标准:

一等(30-26分)

切合题意,中心明确,感情真切,内容充实,语言通畅,结构完整、逻辑严密,不少于 600字。以28分为基准分。

二等(25-21分)

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感情真实,内容较充实,语言通顺,结构基本完整,不少于 600字。以23分为基准分。

三等(20-16分)

基本符合题意,中心不够明确,有基本内容,语言基本通顺,结构不够完整,不少于40 0字。以18分为基准分。

四等(15分以下)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①与命题要求完全无关;②语病极多;③字数不足400个。

评分说明:①“我”,可指作者本人,也可指泛化的“我”。②每出现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最多扣3分。③字体工整、卷面整洁者,酌加1-

2013年浙江高考作文卷点评 篇6

李小勇

2013年浙江高考作文卷仍采用材料作文的题型来开考。材料作文,是考生根据命题者给出材料和要求,来写考场作文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只给材料不给题目,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所以读懂材料是审题立意是否准确的关键。

今年浙江高考作文卷材料作文的“材料”是名家的三句名言警句。中国作家丰子恺: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英国作家赫胥黎: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英国作家菲尔丁: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

根据作文材料来解读含义:第一句的意思是,孩子们用童真、率直来观察世界,评价事物,不会拐弯抹角。第二句是英国作家赫胥黎对世界的拷问:“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们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 为什么啊?昨天的儿童血脉里流动着天真活泼快乐,流动着绵绵不断的正真和火热之情,弹指间,当他(她)们成长为少男少女时,一旦迈向向社会,动脉便硬化,心理便僵冷。从赫胥黎的发问中,我们可以揣摩出他的意思:人类尚未苍老却失落了那一颗最可爱的童心。他不想童心硬化、青春硬化、灵魂硬化;他殷切希望童心穿过少年、青年而一直跳动到老年时代,于是童心永恒,变成诗人的梦与呼告。第三句分两层来解读。前面的分句是实写,后面是假设关系句。“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关键词是“孩提王国”,她是天真、活泼、单纯、快乐、敢想敢做、无忧无虑、阳光、美好的总和,即童心的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从逻辑上看,是假设推理。面对纷繁的生活、无论谁,一旦失去童心就会坠入黑暗的深渊。

三句名言话童心、青春、成人,从结构上看是平行并列的。丰子恺的话,以叙述为主;赫胥黎的话,以议论为主;英国作家的话,用假设推出结论。因此,该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可以正面切入:让我们童心与时代一起跳动、童心不泯、童心永恒、青春永恒、灵魂永恒;也可以反面切入:童心硬化、青春硬化、灵魂硬化、探究人类(成年人)失去童心的社会原因等等;还可以正反结合来写。这样看来,今年浙江高考作文卷,题目的拟定、文章中心的确定,难度不大,但要写出佳作,考生要有理性的思考和扎实的文学功底。

2000年普通高考语文卷 篇7

所谓理性, 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两点, 一是2009年的18道作文题中包含哪些“公约数”, 二是这些题目最希望考生在哪些方面表现自己。

有哪些“公约数”呢?或者说, 这些题目明晰的或隐藏的内核在“哪儿”显出其共性呢?通过综合分析, 可以看出———

第一, 作文一定要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出发。

四川卷的题目就是“熟悉”, 命题人极直白地似乎带点命令的语气在告诫:不要写自己不熟悉的东西。湖南卷的“踮起脚尖”、广东卷的“常识”、天津卷的“我说九零后”、江苏卷的“品味时尚”、湖北卷的“站在______的门口”、山东卷的“见证”、宁夏/海南卷所给的以“诚信”为题的材料, 辽宁卷明星代言虚假广告的材料, 无一不和考生的现实生活、人生经历紧密相关, 无一不可把自己置身其中, 无一不可设想自己就是言行的主体。

当然, 有些题目乍看字面, 好像与“自己熟悉的生活”隔得远, 如“见证”, “我”不在某案件发生的现场, “我”小小的年纪, 在历史长河里可以忽微得不被人看见……怎么“见证”?错了!面对桌上的饭、身上的衣, 你见证了父母的养育之恩;看着2008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 你见证了中华文化的博大包容与开放, 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崛起;望着朝晖夕阳、长江黄河, 你见证了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哪一样不是“自己熟悉的生活”?

考虑到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及特定语境义, 更容易找到与自己熟悉生活的契合点、共鸣点。

第二, 一定要以“小”见“大”。

考场是十分特殊的写作环境, 气氛异常, 时间紧迫, 解答不同类型的题目转换频繁, 命题或选用材料会考虑到这些因素, 有时会很巧妙地从小处着眼。考生一定要能由小及大, 小中见大。如上海卷的材料作文, 说的只是郑板桥的字体, 够小的了。但想到古今皆无, 那是什么层次什么地位?想到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那是怎样的丰富与胸怀?想到独特的个性, 那是怎样的鲜明与启发?这些都已从哲学层面思考了, 大不大呢?再如江西卷的材料兽首拍卖, 生意场上的一次交易, 事情的本身大不到哪儿, 谁卖谁买也无关紧要。世界各地的拍卖行多的是, 做的交易多的是, 我们知道 (或愿意知道) 的有几次?从这里头说, 小得很。但“这个兽首”的来历所隐藏的东西, “这次拍卖”所有的背景, “这次拍卖这样的结果”所包含的种种博弈, 却和蔡铭超先生的为人、智慧, 和中国近代史, 和中华民族的感情, 和当代的中国紧密相连, “大”得很。

对这类文题, 当然可以写出深刻犀利的评论, 这需要丰富的学识与人生阅历作支撑, 所以绝大多数考生都应当从小入手, 不要描画“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巨幅了, 只取一滴, 站在通亮处, 让它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好了。没有这样的“小”为基础, 为求见解的高深新奇, 动辄几千年历史、国家民族世界, 极易落入空泛、浮华、搪塞的境地。

第三, 一定要以开放的心态思考问题。

作文不是“写”出来而是“想”出来的。命题者为了考生都有得想, 会命制具有相当开放程度的题目, 这自然也就要求考生以尽可能开放的心态思考问题。如全国卷Ⅰ的作文材料, 有众多的“行为主体”:兔子、小狗、小龟、小松鼠、野鸭、青蛙、仙鹤、动物管理局等, 可以说, 他们各自的言行都“有戏”, 都可以引出某个问题或某个观点, 相互间有同有异甚至对立, 怎样既看到联系又看到区别, 既注意个别又关照到全体, 既能有所选择又有所扬弃, 最后找到与自己最好的“契合点”, 没有开放包容的心态很难做到。全国卷Ⅱ、北京卷、浙江卷、安徽卷等, 也应作如是观。

福建卷的“这也是一种________”, 题目所用的句式, 与课文《项链》的开头一句“她也是……”相仿。整体的语气, 似乎是见到了很多、亲历了很多、思考比较了很多才得出的这么一个判断, 才有的这么一点体会, 带有终于明白的叹息, 带有豁达宽怀的包容。其中的“也”更值得玩味, 从语法讲, 它连接的两部分 (或几部分) 是并列关系, 但从语义和味道上讲, 它后面的句子对前句, 还常有非常细微的补充、让步、无奈等等意味, 联系到所及人物的情感, 更丰富复杂了。只有有了开放包容的心态, 才能有对命题更好的把握。

如何理解“有用”呢?如果说“理性”讲的是认识层面的问题, 那么“有用”讲的就是操作层面的问题了。

离开了接受的主体 (考生) , 那些作文题是没有意义的;只有接受的主体接受了它, 它包含的意义才被激活。2009年的18套作文题希望考生在以下方面表现自己的才华———

第一, 正确解读文题或文题材料。

首先是整体把握, 对材料作文, 此点尤其重要。如全国卷Ⅱ, 涉及到不同国别的三个人, 事件各不相干。要整体把握, 关键在事件当中找到“结点”。道尔顿、安腾百福、乔利都是成功者, 其发明创造和劳作都给人类带来了方便和好处, 他们的成功都带有偶然性, 他们在某一点上都有超乎常人的韧性。在归纳分析这些“点”的时候, 就会有思维的聚合, 会形成某种“指向”, 这就有了“整体把握”。

其次是“点”的深掘。单个词语的命题, 这个词就是“点”, 弄清本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是基础。特定情境的附加义是动态的不定的, 是发挥。上下左右辐射是旁及。想象与联想是时间空间的扩张。正反辩证统一是个性与出新的通道。广东卷的“常识”, 初看寻常, 提笔难作, 思之奇崛。按辞书对“常识”一词的释义, 孝敬父母、礼貌待人、爱惜粮食、注意卫生, 似乎都是常识, 但是否“常为”“常好”呢, 又似乎到处听到不满之声, 有说不完的话。四川卷的“熟悉”也一样。

给材料的作文, 深掘要复杂些, 因为材料中的“点”, 有的处于“隐形”状态, 需要发现、提炼、聚焦 (这是“点”形成、明晰的过程) , 然后才去深掘 (这是发散、演绎、归纳、由特殊到一般、推陈出新的过程) 。如全国卷Ⅰ, 如重庆卷, 如宁夏/海南卷, 都要这样解读才行。

再次是触类旁通。这在前些年盛行的话题作文中多见, 因为话题作文在文题内容理解上多要求宽泛, 但当下似乎“式微”了。考察今年的18套作文题, 只在天津卷、广东卷那儿看到影子。所以, 顺便提及。

第二, 在题与人 (考生) 之间建立清晰而紧密的联系。

此点在前面“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出发”一节已有分析, 还要强调一句:你写成的文章所展示的认识过程之中, 必须有你;所展现的情感经历中必须有你, 尽管你大可写你之外的任何人, 但这人的情感经历必须是经过你的情感“过滤”了的。

第三, 找到适合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方法。

思想情感的表达方式因文体不同而有别。有的命题或所给材料有比较清楚的文体指向, 虽然它在后面的要求中有所谓“文体自选”或“文体不限”的话。如全国卷Ⅰ、全国卷Ⅱ、上海卷、辽宁卷、江苏卷、宁夏/海南卷、天津卷等写议论文的指向就比较清楚。湖北卷、福建卷较易写抒情散文或夹叙夹议的文章。至于江西卷, 更是明确要求“必须写议论文”。

对于确实不易确定文体的命题或材料, 或者是什么体裁都可以写的命题或材料, 考生要充分合理地利用这一空间, 选自己最擅长的文章形式来作文, 展现自己的才华。

2009年的18道作文题, 9道“文体不限”, 7道“除诗歌外, 体裁不限”, 1道要求“议论文或记叙文”, 1道强调“必须写议论文”。应当说在文体选择上是很自由的。也许, 本来没有哪一道作文题或哪一则作文材料有文体可以限制, 只是长期形成的经验、观念和习惯影响着我们。我们应该在接受一般规律制约的同时, 也能保留求异、求新的趣味和激情, 在考场上捕捉住稍纵即逝的灵感, 写出不拘一格的作文来。

以上就是2009年全国和分省自主命制的18道作文题体现出来的特点和要求, 2010年的复习备考者应好好琢磨。

2000年普通高考语文卷 篇8

所谓理性,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两点,一是2009年的18道作文题中包含哪些“公约数”,二是这些题目最希望考生在哪些方面表现自己。

有哪些“公约数”呢?或者说,这些题目明晰的或隐藏的内核在“哪儿”显出其共性呢?通过综合分析,可以看出——

第一,作文一定要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出发。

四川卷的题目就是“熟悉”,命题人极直白地似乎带点命令的语气在告诫:不要写自己不熟悉的东西。湖南卷的“踮起脚尖”、广东卷的“常识”、天津卷的“我说九零后”、江苏卷的“品味时尚”、湖北卷的“站在——的门口”、山东卷的“见证”、宁夏,海南卷所给的以“诚信”为题的材料,辽宁卷明星代言虚假广告的材料,无一不和考生的现实生活、人生经历紧密相关,无一不可把自己置身其中,无一不可设想自己就是言行的主体。

当然,有些题目乍看字面,好像与“自己熟悉的生活”隔得远,如“见证”,“我”不在某案件发生的现场,“我”小小的年纪,在历史长河里可以忽微得不被人看见……怎么“见证”?错了!面对桌上的饭、身上的衣,你见证了父母的养育之恩;看着2008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你见证了中华文化的博大包容与开放,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崛起;望着朝晖夕阳、长江黄河,你见证了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哪一样不是“自己熟悉的生活”?

考虑到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及特定语境义。更容易找到与自己熟悉生活的契合点、共鸣点。

第二,一定要以“小”见“大”。

考场是十分特殊的写作环境,气氛异常。时间紧迫,解答不同类型的题目转换频繁。命题或选用材料会考虑到这些因素,有时会很巧妙地从小处着眼。考生一定要能由小及大,小中见大。如上海卷的材料作文,说的只是郑板桥的字体,够小的了。但想到古今皆无,那是什么层次什么地位?想到博采众长兼收并蓄,那是怎样的丰富与胸怀?想到独特的个性,那是怎样的鲜明与启发?这些都已从哲学层面思考了,大不大呢?再如江西卷的材料兽首拍卖。生意场上的一次交易,事情的本身大不到哪儿,谁卖谁买也无关紧要。世界各地的拍卖行多的是,做的交易多的是,我们知道(或愿意知道)的有几次?从这里头说,小得很。但“这个兽首”的来历所隐藏的东西,“这次拍卖”所有的背景,“这次拍卖这样的结果”所包含的种种博弈,却和蔡铭超先生的为人、智慧,和中国近代史,和中华民族的感情,和当代的中国紧密相连,“大”得很。

对这类文题,当然可以写出深刻犀利的评论。这需要丰富的学识与人生阅历作支撑,所以绝大多数考生都应当从小人手,不要描画“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巨幅了,只取一滴,站在通亮处,让它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好了。没有这样的“小”为基础,为求见解的高深新奇,动辄几千年历史、国家民族世界,极易落人空泛、浮华、搪塞的境地。

第三,一定要以开放的心态思考问题。

作文不是“写”出来而是“想”出来的。命题者为了考生都有得想,会命制具有相当开放程度的题目,这自然也就要求考生以尽可能开放的心态思考问题。如全国卷I的作文材料,有众多的“行为主体”:兔子、小狗、小龟、小松鼠、野鸭、青蛙、仙鹤、动物管理局等,可以说,他们各自的言行都“有戏”,都可以引出某个问题或某个观点,相互间有同有异甚至对立,怎样既看到联系又看到区别,既注意个别又关照到全体,既能有所选择又有所扬弃,最后找到与自己最好的“契合点”,没有开放包容的心态很难做到。全国卷Ⅱ、北京卷、浙江卷、安徽卷等。也应作如是观。

福建卷的“这也是一种——”,题目所用的句式,与课文《项链》的开头一句“她也是……”相仿。整体的语气,似乎是见到了很多、亲历了很多、思考比较了很多才得出的这么一个判断,才有的这么一点体会,带有终于明白的叹息,带有豁达宽怀的包容。其中的“也”更值得玩味,从语法讲,它连接的两部分(或几部分)是并列关系,但从语义和味道上讲,它后面的句子对前句,还常有非常细微的补充、让步、无奈等等意味,联系到所及人物的情感,更丰富复杂了。只有有了开放包容的心态,才能有对命题更好的把握。

如何理解“有用”呢?如果说“理性”讲的是认识层面的问题,那么“有用”讲的就是操作层面的问题了。

离开了接受的主体(考生),那些作文题是没有意义的;只有接受的主体接受了它,它包含的意义才被激活。2009年的18套作文题希望考生在以下方面表现自己的才华——

第一,正确解读文题或文题材料。

首先是整体把握,对材料作文,此点尤其重要。如全国卷Ⅱ,涉及到不同国别的三个人,事件各不相干。要整体把握,关键在事件当中找到“结点”。道尔顿、安腾百福、乔利都是成功者,其发明创造和劳作都给人类带来了方便和好处,他们的成功都带有偶然性,他们在某一点上都有超乎常人的韧性。在归纳分析这些“点”的时候,就会有思维的聚合,会形成某种“指向”,这就有了“整体把握”。

其次是“点”的深掘。单个词语的命题,这个词就是“点”,弄清本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是基础。特定情境的附加义是动态的不定的,是发挥。上下左右辐射是旁及。想象与联想是时间空间的扩张。正反辩证统一是个性与出新的通道。广东卷的“常识”,初看寻常,提笔难作,思之奇崛。按辞书对“常识”一词的释义。孝敬父母、礼貌待人、爱惜粮食、注意卫生,似乎都是常识,但是否“常为”“常好”呢,又似乎到处听到不满之声,有说不完的话。四川卷的“熟悉”也一样。

给材料的作文,深掘要复杂些,因为材料中的“点”,有的处于“隐形”状态,需要发现、提炼、聚焦(这是“点”形成、明晰的过程),然后才去深掘(这是发散、演绎、归纳、由特殊到一般、推陈出新的过程)。如全国卷I,如重庆卷,如宁夏,海南卷,都要这样解读才行。

再次是触类旁通。这在前些年盛行的话题作文中多见,因为话题作文在文题内容理解上多要求宽泛,但当下似乎“式微”了。考察今年的18套作文题,只在天津卷、广东卷那儿看到影子。所以,顺便提及。

第二,在题与人(考生)之间建立清晰而紧密的联系。

此点在前面“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出发”一节已有分析,还要强调一句:你写成的文章所展示的认识过程之中,必须有你;所展现的情感经历中必须有你,尽管你大可写你之外的任何人,但这人的情感经历必须是经过你的情感“过滤”了的。

第三,找到适合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方法。

思想情感的表达方式因文体不同而有别。有的命题或所给材料有比较清楚的文体指向,虽然它在后面的要求中有所谓“文体自选”或“文体不限”的话。如全国卷I、全国卷Ⅱ、上海卷、辽宁卷、江苏卷、宁夏,海南卷、天津卷等写议论文的指向就比较清楚。湖北卷、福建卷较易写抒情散文或夹叙夹议的文章。至于江西卷,更是明确要求“必须写议论文”。

对于确实不易确定文体的命题或材料,或者是什么体裁都可以写的命题或材料,考生要充分合理地利用这一空间,选自己最擅长的文章形式来作文,展现自己的才华。

2009年的18道作文题,9道“文体不限”,7道“除诗歌外,体裁不限”,1道要求“议论文或记叙文”,1道强调“必须写议论文”。应当说在文体选择上是很自由的。也许,本来设有哪一道作文题或哪一则作文材料有文体可以限制,只是长期形成的经验、观念和习惯影响着我们。我们应该在接受一般规律制约的同时,也能保留求异、求新的趣味和激情,在考场上捕捉住稍纵即逝的灵感,写出不拘一格的作文来。

上一篇:校园安全工作记录下一篇:部门质量目标及考核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