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读水浒

2024-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和孩子一起读水浒

和孩子一起读水浒 篇1

其实,刚收到这本书时,我就迫不及待地打开来拜读。不到两天,我已全部读完。家长们面对孩子生命中的第一道重要关卡,有的按部就班地陪着孩子一路走向高考,有的一开始手足无措到学习后的心态良好,有的忐忑不安地陪着孩子复读一年备受煎熬„„每一个孩子奋战高考的过程中,都有家长的一路陪伴;而家长们,亦在这充满艰辛的过程中一路成长。女儿即将在两个多月后参加高考,作为考妈的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成长,和孩子一起不断地成长。

本人很欣赏第一篇文章——《一个“狼爸”的助学心路》。作者潮哥的很多观点,我都非常赞同,或许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我虽然没有制定过长远规划,但为了女儿和我共同的梦想,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地走向高考。面对这人生中较为关键的抉择,我能做的只有调整心态,不断帮助女儿减压,让她怀着一颗平常心走上考场,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

“这一幕时刻都提醒我,作为家长,一味去抱怨国内教育制度的不合理是没有任何用处的,唯有多付出努力才能帮助孩子拥有更好的学习环境,为她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果家长是掉以轻心、迁就凑合、无暇顾及、临时抱佛脚等态度,对孩子是极为不负责的。”潮爸的这段话也是我一直对女儿和学生说的。的确,当我们无法改变环境的时候,我们只能改变自己。

由于我们身在农村,所以少了很多机会,也少了很多抉择。但为了让女儿高中时能选择一所心仪的学校,我开导女儿,让她学习了毛笔书法、新筝、小提琴,参加了电子百拼、作文竞赛等一系列活动,几乎不放过任何锻炼的机会。女儿也的确不负重望,什么都能拿得起放得下,屡屡过关获奖,让周围的家长孩子羡慕不已,让我对她的各种能力越来越有信心。在女儿小学毕业时,我们收到了一所非常优秀的寄宿制初中的就读邀请函。当时,我很是疑惑,我从没有为女儿报过任何初中。我一直认为孩子太小,不打算初中就寄宿,初中三年正是孩子身体心理迅速成长的时期,如果待在身边,我就能更好地了解她的变化,及时开导教育,让孩子更健康地成长。后来才明白,或许女儿小学阶段的优秀表现,让那所初中提前相中了。

但到了女儿初三时,面临进入怎样的高中就读我和她之间产生了不和谐音。后来,天赐良机,在四月份我和她一起来到了一所心仪的高中听讲座。听完校长的讲话,我和她都坚定不移地选择了这所学校。虽然中间也经历了一番波折,但女儿还是做到了最好的自己,在中考时拿下了学校地区第二的好成绩。在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们欣喜自己的坚持和努力。

潮爸说:“我有个歪理论,认为在高三之前没有将时间和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的孩子,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在为高考积攒着分数。”这也是女儿三年高中的真实写照。初一时,女儿为了不当班长还哭着要我去向老师辞职;高一时,在强手如林的文强班中却毛遂自荐做班长,参加学生会工作;高二时,担任了学校宣传部部长,主持很多繁琐的工作。除了担当这些工作,她还参加了学校的合唱队,一唱就是一年半;参加了学校的奥数培训班,直到高三上半学期才全部结束。

由于高中是住宿的,很多事情我是在后来才知道的,她告诉我的理由是:“不想让自己高中三年的回忆中只有考试和排名。”看着女儿淡定的模样,看着她稳定的成绩,我有的只是鼓励,孩子那么愿意锻炼自己,我们家长能做的只有支持。有一次,因为宣传部的工作让她很是烦恼,我帮她出谋划策,必要时求助于老师;又有一次,她说自己好忙,整天像个陀螺,我和她一起分析利弊,劝她放弃一些工作,但后来她还是合理安排时间,什么都没耽误。

升高三了,班主任老师找她谈话,说你优哉游哉两年了,进了高三该收心了吧。女儿也笑着说自己一定会集中所有精力奋战高三。在这近三年的时间里,女儿还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不断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我也跟着她阅读了很多书籍,了解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作家作品,觉得自己的精神世界也发生着很大变化。虽然,她的阅读还没有转化为良好的作文分数,但我相信,书籍一定会陪伴和影响她的一生。

“若想让您的孩子按部就班取得节节进步,实现孩子和您的共同高考目标,那么就要用您的执着和行动去感动上天,一份心血必能换回一份收获!这是我坚信的因果。”这是潮爸文章中的语句,其实也是自己一直以来的信念。是的,要想学有所获,只有尽力而为。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美事,世上更多的是你付出了辛劳还不一定能收获自己想要的结果。但在努力的过程中,你一定会有所收获,这就是过程的魅力所在。

随着高考的来临,自主招生也开始了。女儿一开始想报复旦,后来又想报北大。自己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桩事儿。于是,自己先在网上开始学习关于自主招生的文章,还在高三家长群和成长日志群中听取各位过来人的经验,最后和女儿商定报考北大的自主招生。因为女儿学的是文科,复旦的自主招生对理科孩子比较有利,时间就那么多,不要太辛苦自己。

有了明确的目标,女儿开始投入到自主招生的准备中。她早早地写好自荐信,我则帮着她整理三年高中所获的荣誉。后来,学校给了女儿北大的校荐名额,让女儿对自己信心倍增。整个寒假,几乎都是在做题背诵中度过,没有大年夜,也没有年初一,按着预定的计划有条不紊地执行。看着女儿这么辛苦,我只能做好后勤工作,在生活上尽可能地打点好,让她有充分的精力投入到苦读中。我告诉女儿,即使拿不到自主招生的加分,这个过程也很令人怀念。

“如果孩子对学校和老师不满意,家长一定不要盲从,跟孩子一起去抱怨和怪罪老师、学校,抱怨就像是魔鬼,会腐蚀一个人的心灵,如不加以控制,未来孩子很容易习惯抱怨社会,消极对待人生。”这段话,也是我对学生家长说得最多的话。要想孩子将来适应这个社会,只有从适应每一个老师开始。高二小高考结束后,由于学校工作的调整,女儿最喜欢的政治老师不再教他们了,让全班孩子默默垂泪,老师也泪湿眼眶。女儿回来说新的政治老师上课一点劲都没有,让他们失去了对政治课的热情。

看着真情流露的女儿,真的很感激第一个政治老师,让女儿对枯燥的政治心生欢喜,但又不得不无奈而积极地开导女儿:“人生路上,能有自己最爱的老师相伴行走一年半,已是一种难得的幸福。抱着对老师的感激之情,认真听新老师的课,你还是会学得很出色的,这也是对老师最好的感谢哦。”果然,后来女儿的政治还是一如既往的出色,几乎越学越好,每次都是A+级别。

所以,与其和孩子一起抱怨,不如和孩子好好分析利弊,理智对待,外加打打感情牌,让孩子逐步认识有些时候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会按着你的意愿往前发展,我们能做的只有好好适应它,努力寻找光明点,让自己时刻充满正能量。我一直认为,我们家长积极的人生观,也一定会影响孩子的处世观,不管是现在的高考征程中,还是将来的人生旅途上,拒绝抱怨,抵制消极,将是一辈子要学的功课。

“许多家长在孩子上网这件事上都进退两难,网络上的交流已成为孩子生活中的一部分,完全断绝网络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绝对不可能的。”网络,已是我们融入社会的渠道,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女儿小学时偶尔上网打打小游戏聊聊天,到了初中也只是在星期六晚上玩一下,到了暑假里我便和她约定每天一小时。上了高中,两个星期回家一次时,我也允许她晚上玩上两个小时。到了高三,好多孩子开始和网络说再见,但我知道,女儿是不可能这样的,再说上网也能放松一下紧张的心情,完全断开不是最适宜的方法。于是,还是采取老办法,和她商量上网时间,在我们彼此都能接受的时间范围内达成一致。

有时,女儿也会玩得忘了时间,我便会出面提醒,她也会欣然接受,所以很少为了这事儿闹得不愉快。有时,看她玩得太投入了,我就会对女儿说:“应该是人脑控制电脑,而不是电脑控制人脑。”孩子毕竟是孩子,偶尔犯犯错也在所难免,我们成人陷在网络上不能自拔的也不在少数。再者,你现在能强制她,一旦她上了大学,离开你的视线,没有清醒的头脑,或许会一下子陷进去。不如一步步开导她,让她养成理智对待电脑的习惯,才是最为明智的做法。

“只要您和孩子坚持做最好的自己,就是胜利。不要忽视高考成功背后精神力量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心理因素是战胜挫折最强有力的保证。”很多家长在文章中说,高考,拼到最后,拼的就是心态。如果我们家长能在孩子受挫时及时开导,在孩子得意时友情提醒,在孩子感觉自己熬不过去时适时抚慰,那我们的孩子一定会在这三年的煎熬过程中不断成长,收获一个良好的心态。

高中前两年女儿过得自由自在,什么好玩参加什么,什么好看就看个痛快,因为她的作业总是比别人完成得快,总有一节晚自习可以用来自由支配。随着高三来临,又恰逢奥数集训,忽然之间她觉得自己学习压力好大好大,回家后一个人坐在沙发上泪流不止。我让她痛哭了一通后才开始询问原因,然后告诉她自己是怎么面对生活中的困境的。告诉她,其实,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痛,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藏在心底的秘密,只是你不知道而已。所以,我们可以允许自己伤悲一阵子,但过后一定要还自己快乐,千万不可以伤自己。如果实在迈不过去,我们可以选择放弃„„

最后,女儿微笑着告诉我,十天的奥数培训还是要参加的,不想自己功亏一篑,因为学了奥数后做一般的高考数学试卷真的容易多了。再说,自己一个人在家学习毕竟没有那么自觉,还是群体氛围来得更有利。看到哭泣后的她这么理智,我真的好欣慰,就像她日志中写得那样:不管怎样,我都无法逃避,逃避这个能够改变任何一个人的世界;不管怎样,我都只有适应,适应这个不会只绕着某个人的世界。

我知道,高三,肯定会有这么一个坎,与其到最后经历不如提前来到。看着女儿重新绽放的笑容,我的心也平静下来。后来,我又给她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告诉她:“人生,太过平静其实也是一种慢性自杀吧。所以,我们应该感激上天赐予自己的种种磨难,让自己的生命可以跌宕起伏一下,没有经历过磨难的人生不算真正活过。活着,有时就是折腾!折腾自己,也折腾生活。再次告诉自己,能打败自己的永远只有自己,而如果打不败的话,那我就是最强的!给自己力量,自己永远是最有力量的!每天对着镜子笑笑,笑容真的可以回来的。一个人时也笑笑,哪怕只是笑给自己看!记住,笑给自己看永远是最重要的!”

自主招生的材料关顺利通过,笔试关也已结束。陪着女儿从南京考试回来,女儿面对高深莫测的语文试题,无奈地笑着说:“嗯,看来只能裸考了。”我亦笑着对她说:“裸考也不错啊,这样我们就可以选自己喜欢的专业和学校啰,还可以不呼吸北京的风沙哦!”女儿听着我的调侃轻松好多,说就是觉得有点丢脸。我立马给她看《意林》上的一篇文章——《橱窗人》,说我们的人生是让自己感受的,不是活给别人看的。女儿深表赞同,豁然开朗。你看,我们家长的及时开导,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多么重要。

和孩子一起读水浒 篇2

一、爱的细节

师:这是一个叫狄姆的孩子给我们讲的故事,一个发生在离异家庭中的故事,一个渗透着哀伤和忧郁的故事,但也是一个明亮而温暖感人至深的故事。因为我们看到了,从无数细节中表现出的父子之间的至爱亲情。请同学们在书中找找那些表现爱的细节,并结合自身谈感触。(学生发言)

1.儿子逢人就说:“这是我爸爸,他叫焦尼。”上火车时,爸爸也对别人说:“这孩子,他是我儿子,他叫狄姆。”他们的话留给我们很深的印象。儿子和爸爸都做了同样的举动,有什么作用?

2.观察多幅画面中爸爸的眼神。从爸爸的眼神中你发现了什么?

3.观察封面。父子对视,想想他们彼此会说些什么。……

师:同学们,也许此时的你正在脑海中搜索着,回忆着。或许是快乐,或许是伤感,又或许是一种心灵深处难以言表的感动。那是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感受。谁来说说?(学生发言)

二、体悟亲情

师:读完这个故事,焦尼的话一直在我脑海里萦绕:“马上还会再见面的。”狄姆相信:火车一定还会回来,拉着狄姆最喜欢的爸爸——焦尼。大家聊聊:他们会马上再见吗?(学生发言说出自己的推测或希望,双方争论。)

1.他们会马上再见,因为他们彼此都深爱着对方。

2.他们不会马上再见,因为狄姆的父母离婚了,他们各自有自己的生活。

师:对狄姆和爸爸来说,这是快乐的一天,幸福的一天,也是短暂的一天。什么是亲情?亲情是理解、关爱与支持。婚姻虽然破裂,但至爱亲情永远无法割断。我们来看看爸爸、妈妈和狄姆的围巾——爸爸的是红色,妈妈的是绿色,狄姆的则是红绿相间。这条围巾就是他们爱的纽带,亲情的联结,就是寒冬中的温暖。故事虽然有些伤感,但故事的结局却很优美。

三、家长互动

家长从孩子的感动和自己的感动中聊出有意义的话题,延伸对爱的珍惜。

在家长聊的过程中,把握阅读这本图画书的关键,激发人们珍惜目前拥有的。例如,从“袁晓峰的博客”家长留言中整理出:

论点1:分别的残酷更显拥有的幸福。工作的忙碌,常常让我们忽视身边的亲人;圆满的家庭,让我们了解不到缺失的遗憾。和孩子一起读这本书,感受颇深。(最好是男家长互动)

论点2:表达爱,说出爱。这个故事很久以前我就在《读者》上看过,那时就被感动得热泪盈眶。现在读来依旧感动。我们是不是在平时也常常拥抱着孩子,对他(她)说:“孩子,我爱你。”让他(她)也学会表达:“爸爸(妈妈)我爱你。”学会表达心中的爱,敢于表达心中的爱。

论点3:很多时候觉得孩子不懂事,但是没有料到这种人类共有的情感,有的时候孩子的理解竟然会比大人更深刻,更真挚。

师:人在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不能如愿的事情,但文中的人物都直面不如意的事,以最平静的心去接受。适当谈谈离异的话题:婚姻可以破裂,亲情却永远延续。离开爸爸,和妈妈生活在一起,狄姆没有怨恨爸爸妈妈,而是理解和接受现实,并用积极的态度去迎接新的生活。这样的孩子让人骄傲!离婚后,狄姆的妈妈不在其他孩子面前贬低焦尼,更不限制孩子和父亲的往来。所以无论是在什么样的情形下,父母有了良好的心态,孩子才可能健康成长。

四、读懂真爱

和孩子一起读英文绘本 篇3

我听过最多的不给孩子读英文绘本的理由是:“我自己英文不好,怕口音不标准带坏孩子。”如果你的普通话带着方言口音,你会放弃和孩子聊天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你觉得“和孩子聊天”比“字正腔圆让孩子通过你学好普通话”来得重要得多。孩子将来学英语有很多“字正腔圆”的环境和渠道,但是坐在爸爸妈妈怀里,一起翻着绘本阅读的时间却只有几年时间。所以父母想给孩子接触一些英文绘本,又对自己的英文阅读能力不够自信的话,要做的应该是想办法强化自己的英语阅读能力,也不用拘泥于英文是否带口音,更不该干脆把这些绘本排除在家庭阅读清单之外。

每天读,经常听

经常有人问,几岁开始可以做亲子阅读,我的回答是:0岁。记得我女儿还在爬来爬去的时候,我就会自顾自地读一些绘本,那时候孩子肯定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但就会爬过来挨着我,懵懵懂懂地听,有时候我就指着绘本里的动物啊太阳月亮啊讲给她听。洗澡的时候就给她一本防水布做的绘本,推车上就挂着一本撕不烂的布绘本。

到她1岁多的时候,她就喜欢靠在我怀里听我讲故事了;到2岁多,她已经能和我互动了,有时候我说前半句,会故意留出后半句等她来接;到她3岁多,我们已经把一些经典绘本读了无数次,于是我们开始买一些和绘本有关的手工玩具,这些玩具和绘本相辅相成,孩子一边玩一边自己改编故事,非常投入。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如果是英文的绘本,我会先告诉她:“这是外国作家写的,写得很美的哦,所以妈妈用英语读给你听。”她也不排斥,这可能取决于她小时候经常听到英文的关系。外国小朋友在学会说话之前用“手语”和父母的沟通。我曾经很担心她会了手语是不是就不会正常跟我讲话了?后来发现真是多虑了,只是她讲话会比较手舞足蹈而已。而且因为她在会说话之前已经能用简单的手语和我们沟通了,所以她也是个很少发脾气的孩子。

阅读是没有捷径的,量的变化就会带来质的变化。每天读,固定时间读,固定地点读(比如小桌子或者某个角落,布置成阅读角就好),阅读多多益善。

如果孩子不想读,想方法让他们爱上阅读

如果孩子看到你给他读书就跑开了怎么办?如果孩子没耐心听完一本故事怎么办?这类问题是经常被问到的,千万不要气急败坏,更不要说“你这种人就不是读书的料”之类伤人的话。其实我自己的孩子也有这样的“阅读倦怠期”。我当时的做法是,把阅读当成一件每天要做的事,并给她物质奖励。比如孩子今天要铺床、要刷牙、要整理玩具,再加一个“要阅读”,读完就可以得到一个笑脸。整套奖励制度是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来建立的,比如当我们拥有100个笑脸的时候,可以去一次博物馆,或者去一个公园玩等。

另外,父母需要想各种各样好玩的方法让孩子来爱上阅读。我把我尝试过的好方法推荐给大家:女儿特别爱画画,我就请她听我读完以后,把故事情节画出来,然后贴在墙壁上,请家里人猜这是哪个故事?同时是“小画家”和“小听众”的她很自豪的!

为了提升孩子的参与感,我把符合她阅读水平的书都放在书架的某一层,然后请女儿自己挑书,她选哪本我们就读哪本。

父母可以准备一些阅读卡片。这个对父母的要求更高,因为国内这样的阅读卡片不多,多数要靠自己做。我用《好饿好饿的毛毛虫》来举例,把毛毛虫、水果、派、香肠等都画在卡片上,然后用扭扭棒做一个毛毛虫,请孩子拿着“毛毛虫”来演,我读她演,或者我演她读。这样做的关键是要让孩子投入。

阅读不一定是读“书”

阅读其实不只有读书,很多资源都可以用来阅读。比如我开车带孩子出去的时候,看到户外广告牌我也会读给她听;比如我们买了一盒零食,有些后面会画漫画,我也会读给她听。其实我觉得这些点点滴滴都没有很强的目的性,但是可以培养她对于外界事物的一个好奇心,并乐意去读。

参加阅读俱乐部

好的阅读俱乐部往往都有非常棒的阅读推广人,他们能请到很专业的老师来给孩子做亲子共读。专业老师读的语气、身体语言等,都不是我们普通的父母所能给予的,所以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阅读俱乐部,可以带孩子去参加。孩子在老师的气场里“听书”,往往更愿意接受从未接触过的新绘本。如果孩子产生兴趣了,可以买回家和他一起精读。

外出带上书

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子。你做什么,你的孩子就会模仿什么。一个整天刷朋友圈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对手机肯定很感兴趣。而一个去哪里包里都放着一本书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对阅读肯定也会有兴趣。即使你也是像我这样放不下手机的爸妈,那么至少每天在亲子共读的半小时或者一小时里,请把手机放在隔壁房间吧。

和孩子一起读水浒 篇4

----带领孩子走进全新科学世界

(浙江教育出版社 浙江 杭州 310013)

前不久,青少年教育学家“知心姐姐”卢勤,讲了这样一个例子。在“给联合国秘书长写封信”的少年写作比赛上,不少中国孩子表达了这样的内容:我妈妈是“手机控”,回家不理我,就抱着手机看,我妈妈变成手机妈妈了,希望联合国帮着想想办法,把妈妈还给我!

我们不得不说,手机的普及是科技的进步,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捷,但也带来了更多的焦虑,我们不得不对其带来的问题加以审视。因为手机可以随时拿起,孩子却不能随意放下;因为孩子的成长需要您陪伴,而不是孩子陪着您看手机。

“5+2=0”代表着什么呢?这里所说的“5”是指五天的学校教育,“2”是指星期六与星期日这两天的家庭教育。意思是说,学生在学校五天里所受到的良好教育和两天在家庭所受的不良影响相抵消了。虽然这种说法似乎有些偏激,但不得不说,教育孩子是学校、家庭与社会一起努力的成果。实际上,有很多人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可当我们持有这样一种观念时,我们已经无形中扮演着“破坏者”的角色。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家庭教育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础。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每个人的自我教育,我们与其抱怨教育资源的不公平,还不如想着为孩子未来的成长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当孩子放学回家或假期在家时,我们可以陪孩子一起阅读,可以培养他们自我阅读的习惯,因为当孩子学会阅读时,他也就学会了成长。

今年2月份,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印发《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育课程标准》的通知,并明确指出,从2017年9月起,我国的小学科学课程将从一年级开始开课。相比西方发达国家的科学教育,我们应学习与借鉴西方教育的精华,更应重视低年级儿童的科学启蒙教育。就小学科学课标的落地情况与小学科学教学面临的现状而言,我们如何做好小学一二年级与三年级科学内容的衔接,如何结合小学的实际现状开发一套体系完整且符合“新课标、新观念、新学法”的科学教材,如何做好低年级学生的科学启蒙教育,并为学生具备科学素养与终身发展的理念打下坚实基础。基于此,介绍一套科学味十足的《科学启蒙》就显得尤为重要。

《科学启蒙》是目前美国小学科学的一套主流教材,是完全根据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的要求编写的。丛书由美国科学家、教育家共同编撰,由麦克米兰公司出版,是浙江教育出版社引进的一套美国小学科学教材。丛书根据科学内容分为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三大学科知识,共18本。其中,每个学科知识分为6本,而书目中的1、2、3、4、5、6对应小学的6个年级。丛书的主要特点是知识内容全面而丰富,图文并茂,可读性极佳;注重科学能力训练,操作性、实用性强;时刻关注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强调学科综合化,紧密结合当前的STEAM教育理念。

从知识内容讲,丛书内容学科知识全面、体系完整,内容选择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内容呈现方式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抓手、以科学家发现知识的过程与方法来再现学科的知识、充分遵从学生的认知识规律。从科学能力的训练来讲,丛书内容技能目标明确、实验方案操作性强。从科学价值观的熏陶来讲,丛书内容关注学科知识的意义和对人类的重要性。从学科的综合化来讲,丛书内容的每一课之后有“艺术链接”“文学链接”“写作链接”和“数学链接”等,这样的教材设计思路与当前的STEAM的教育理念紧密相关。

重要的是,有了这样的教材,阅读变成了一种享受;学习科学,也变得趣味盎然。同时,我们的儿童就能像科学家那样阅读与思考,像科学家那样探索与发现。此外,这套丛书不仅可以作为我国小学《科学》教材的拓展与延伸,而且这套教材已被北京、杭州、西安、昆明等地的国际学校作为主流教材而使用。这套教材不仅受到教育研究者的关注与重视,同时也受到一线科学教师和诸多家长的肯定与青睐。针对书中的内容,现以两个具体的案例来加以说明。

案例1:

如果有一只水鸟站在水边,通过对画面的观察和分析,推理这张照片是天热时还是天冷时拍摄?如何测量水鸟的身长?动物为什么要迁徙?预测气候变暖会发生什么现象?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在此过程中儿童会经历连续的思考,会纠结于问题的答案,会通过观察、比较、阅读、推理、使用工具、收集信息、调查、交流与写作等方法来进行分类归纳,进而提高了自己的观察力、思考力与沟通力等。

案例2:

就以上面的火车模型比喻电流为例,它不仅很好地区分了“电能”与“电流”的概念,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因为在我国的小学《科学》教材中没有对电流做更多的要求,而初中《科学》对电流的知识也不够详细。与此同时,我们的儿童对类似的概念都存在错误概念,一旦拥有错误概念,那小学科学老师在教学中也很难纠正过来。为此,不论从知识衔接性上讲,或重要的科学概念来讲,我们的孩子都有必要拥有一套体系完整和内容全面的科学读物。

和孩子一起成长 篇5

作为教师,每每和家长沟通孩子学习的时候,很多家长总以“我不识字,教不了孩子”来推脱孩子教育的责任。确实,在农村,家长不识字,文化水平低的并不少见,但这并不应该成为家长推卸教育孩子责任的理由。现实生活中,有文化的家长依然“培养”出罪人,而农村里目不识丁的家长却培养出有出息的孩子。其教育水平和所谓的文化水平与孩子的教育不一定有直接的联系。其实,和孩子一起成长,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和孩子一起成长,我们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记得一次家长会上,一个三年级的学生代表发言,话虽不多,但孩子是哭着说完的。她说:“我的妈妈很爱我,她虽然不认识字,但非常关心我的学习。每当我做作业的时候,妈妈从不看电视,他总是静静地坐在旁边守着我。我很感激我的妈妈,妈妈,谢谢你!妈妈,我爱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环境造就人,也改变人,作为父母,其一言一行都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试想,一个家庭中,父母在一旁吃喝玩乐,看电视,打麻将,孩子如何能安心学习?作为家长又凭什么义正言辞的去约束孩子、管教孩子。你家长乐此不疲的事,你有什么正当的理由要求孩子。五彩纷呈的电视节目比作业可诱人多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孩子小的时候。

和孩子一起成长,我们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多读书,多读好书,不仅能帮助孩子识字,而且能使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形成良好品行,书读得多了,视野开阔了,也就聪明起来了。我们农村孩子,缺乏良好的读书习惯,做父母的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与家长沟通时,有的家长抱怨说:“家里买的什么书都有,可就是不看”兴趣不是天生就有的,是需要培养的。我的孩子小时候也不喜欢读书,相比小伙伴间的游戏,精彩的动画,读书也太枯燥无味了。为了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每天下班后,不管多苦、多累,我都要和孩子一起看书讲故事。开始,是我给她讲,后来让她给我讲,慢慢地她讲的越来越多,我成了她的忠实听众,在巨大的“自我表现”诱惑下,读书也就成了孩子的生活必需。

作为家长,已经吃了不识字的亏,我们不能再让我们的孩子走我们的路。我们不识字,可以让孩子教。试想,一位勤奋好学、不耻下问的妈妈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怎样的烙印呢?不仅如此,为了胜任小老师的角色,孩子上课就会很认真的听讲、学习。这样,既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其自信心,从而帮助孩子成长、进步。

师德和孩子在一起 篇6

“眼中有孩子,心中有目标,随时有教育”,是二期课改对幼儿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学前教育成功的前提和关键,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幼儿教师,通过学习实践,对二期课改的精神有了进一步理解,要尊重孩子,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

要用积极的方式正面引导,告诉孩子应当做什么,而不是指出他不应当做什么,积极的指示往往比消极的指示更加有效果,能帮助儿童建立更明确的观念,指导同伴行为,作出良好的榜样。例如:一群孩子正在等待洗手,由于空间小,孩子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纠纷,这时老师对孩子们说:地方比较小,每个人能站稳而且尽快出去听故事会比较好。问题很快解决了,如果老师说:刚才是谁在撞人呀?则孩子们会互相推委,彼此责备。

给孩子的错误行为找个正当的理由,有的孩子愿意和别人分享玩具,而有的孩子则不愿意呢?作为老师如果按照成人的规范来判断,会认为前者大方、慷慨,而后者自私、不友好,一旦孩子没有符合教师的要求,教师很可能会对孩子产生偏见,从而伤了孩子的自尊心。通过二期课改的学习,我们知道要解决的不是表面问题,而是行为的实质问题,愿意与同伴分享玩具的儿童是有安全感,容易与别人相处的。而不愿意拿出东西和别人一起玩的儿童则很可能是缺乏安全感的,他并不是自私或不友好,而是对自己应付的别人的能力没有信心,这样的儿童在面临新情况或困难时,常常会退缩,反抗甚至攻击别人,教师要做的不是要求孩子改变行为,而是先要充分给予孩子安全感,帮助他建立自信心。

教师是儿童心目中崇敬的人,如果教师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做到态度从容不迫,镇静自若,心平气和,能适当的控制自己的情感,她就为儿童树立了正面的榜样。反之,即使工作能力再强的教师也不是时时处处能给儿童作出榜样的,例如,教师也要在适当的时候学会向孩子说“抱歉”,当你诚心诚意向孩子说“对不起”时,孩子们一定会原谅你的。

以前,教师常常会用比赛的方式来督促幼儿,认为这样能鼓励孩子的竞争心,培养幼儿的能力,通过学习使我知道,这个方法虽能改变幼儿的行为,取得一些效果,但不可能建立一种良好的社交情感,这是因为儿童还没有把自己看做是一个有能力的人,还经受不住竞争带来的紧张和不可避免的失败,经常获胜是不现实的期望,太多的失败又会产生自卑,这两种极端都不利于为儿童适应竞争的世界作好准备,我们不应当让儿童觉得只有“得第一”“打败别人”或“做的最好”时,才能获得成人的注意和赞许,而应当让他们确信无论成功还是失败,自己都是受欢迎的,例如,我今

年带的是新小班,他们的能力相对比较弱一些,当他们取得一点点的进步,我就适时的给他们表扬和鼓励,而不是一味的去强调要求他们去做些什么。

成人的情感需要向他人表达,情绪需要有适当的途径排解。同样,儿童的情感也需要有途径予以表达。我们经常看到,儿童用哭、用侵犯性的动作等方式来表达情感,这些方式有时容易伤害到别人,也伤害到他们自己,所以,教师要予以引导。对儿童来说,把问题直接说出来比较容易。儿童的哭可能是遭受了多次失败,挫折,那么老师说“我知道你是怎么想的”比说“你这么大了,还哭什么”对儿童的帮助要大的多。儿童的情感和行为方式都是有原因的。在制止孩子行为时,先不要责备他们,要试着向他们说明我们理解和接受他们的情感,再向他们提出积极的建议,帮助他们用适当的方式表达情感,期待儿童改变行为,培养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并让他们感觉到成人是相信他们的,这样做才是真正的尊重儿童。

和孩子一起成长 篇7

从孩子入学,我便对他的身心发展极为关注。同时,在教育上也是相当民主的。我没有在学习上对孩子提出“考双百、进前三名”之类的要求,只是给他提了这样几条要求:第一要诚实守纪律;第二每天放学先写作业再玩。在实践中我发现,儿子倒是都照着办了,学习上也没发现太大的问题。但是,儿子升人四年级之后,在家长会上,我从班主任那儿了解到:儿子的基础知识不扎实,而且比较娇气,不肯吃苦。

回到家里,我把这些情况如实告诉儿子。儿子听了之后,有点紧张,我告诉他:你不用慌,爸爸、妈妈并不是要批你一顿,咱们得一块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咱们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够?怎样才能尽快地进步?经过心平气和的讨论,我们共同得出结论:以前孩子回到家里做完作业就算好了,没有复习,更没有预习;我们家长呢,满足于孩子成绩优良就行,很少督促孩子学习、复习。今后共同努力的方向就是家长要从严要求,孩子要自觉加压,把学习成绩再提高一步。由于这种方法既照顾到孩子的自尊与自信,又提出今后切实可行的目标,儿子做起来不太吃力,学习上有了长足进步。

作为家长,我清楚地认识到,学校、老师的目标与家长一样,都是为了孩子健康成长。因此,我坚持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多与老师沟通,多与学校配合。儿子升四年级的时候,语文基础知识不太好,作文也较一般,老师建议我们送他去作文班学习。我尊重老师的意见,很快给儿子报了个作文班。有朋友笑我:你自己就是学中文的,又搞了十几年的文字工作,自己给孩子讲讲就行了,还真把老师的话当圣旨?我不这么看。我觉得老师是专职的教育工作者,她了解孩子的心理,就像老话说的“医不自治”一样,如果我给孩子讲作文,首先,我不懂孩子的心理和应该具有的水平;其次,儿子会认为妈妈留的作业可做可不做。我把儿子送进作文班,同时从侧面关心他,帮他挑选适合阅读的书目,提醒观察生活中可以作为作文素材的小事件,使儿子的作文兴趣大大提高。两年多的时间里,儿子先后写了几十篇长短不一的习作,其中有16篇被《独生子女》、《少年儿童研究》、《生活时报》、《当代家庭教育报》、《独生子女健康》、《中华少年》、《幼教博览》、《河南教育时报》等报刊杂志采用;参加迎21世纪曙光京港澳学生大联欢活动,拍摄的照片被多家少年报采用;两次获得春蕾杯征文三等奖,并被北京教育报·9点通讯社聘为小记者。

和孩子在一起作文 篇8

当我还是个孩子,可以笑得一脸明媚的时候,曾以为18岁遥远而飘渺,如同神话中那些遥远的传说。而如今,我已是一名高中生,一名货真价实的成年人,走在青春的康庄大道上。这个年纪的我们面对与日俱增的压力和烦恼会高声唱着“s.h.e”的《不想长大》。而我不想回到小时候,他们的.思想是有限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就像那孙悟空,怎么闹也闹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但我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

街头的一群孩子像脱了缰的马,无虑的跑啊跳啊。一阵阵笑声划过,划出阳光下最亮丽的彩虹。他们毫无顾忌的盘膝而坐,把用瓶子装来的沙、石子倒在地上,一身泥巴的他们专心致志的做着自己想做的“蛋糕”,拼自己想拼的图案。看着他们,心早已和他们融在一起,顿时忘记了自我。玩累了,从阳光里归来的孩子,像被晒化了的水果糖,甜甜腻腻,心如花糖纸,绽放成飞翔的姿势。而街的另一头,因一张假币,买家与卖家吵得面红耳赤。卖家咬牙切齿的说:“看你长得还挺好的,怎么还干这种事。”买家也毫不示弱,眼睛瞪得老大气呼呼说:“我在的时候你们没找我,我都走那么远了再把我追回来,拿张假钱就说是我给的。早知道你们是这样的人,打死我也不买你们的东西。”双方吵得歇斯底里,青筋暴起,好像谁声音大,谁就是赢者。因双方争执不下,只好等警察来解决。我也不想再看下去,转身离开了人群。

酒桌上,大人们举杯互敬。明明彼此关系就没有那么铁,为了自己日后的利益也要在脸上做满笑容,斟茶倒水,让饭夹菜,表现的要有多亲就有多亲。信誓旦旦的说着: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不知道的还真以为他们是亲兄弟呢。但我从这些话中却怎么也听不出有任何感情。相反,我仿佛从他们的笑容中看到他们在想象日后的好处。饭桌旁,两个孩子拿起他们喝完的啤酒罐饶有兴致的建起“摩天大楼”,小心翼翼的一个一个往上放,每放上一个都那么显得那么开心。倒了再建。盖烦了,又拿起装酒的盒子,做起奥特曼面具来了,上面有瓶盖当装饰,有暗器……。当把面具戴在脸上时,发现眼睛歪了,鼻子也顺势掉了下来,他们茫然的眼神交汇,随后便笑倒在了地上。自己也不由自主的跟着他们笑了起来。

孩子们的世界简单的只有吃喝玩乐睡,他们清澈的眼睛里不懂得如何看人,不管你有多么丑陋,多么笨,多么贫穷,都会真诚的和你玩在一起。他们干净的心里不懂得伪装自己,开心就开怀的笑,不高兴就大声的哭。和孩子们在一起不必洞察他们的心思,不必考虑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和孩子在一起,不必按捺住自己想玩的心情去讲那些个矜持。和孩子在一起,不必注意自己是个女生而故作安静,也没有人会说你“站没站样,坐没坐样”。和孩子们在一起,像是给心情放了假,会忘掉烦恼与压力,接受心灵的洗礼。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书心得 篇9

沈凤鹤

拿到这本书,细细品味书名,简单中却又透着一丝神秘,另人很是向往。和孩子一起跳舞,不难看出,书中的孩子是幸福的;和孩子一起“跳舞”,作者在“跳舞”的过程中,又收获到了怎样的意外呢?

看过第一封信,我就被吴老师生动的例子给吸引了。同时我也感到庆幸,因为这本书和我们以往所拜读过的不一样,这些事例是紧贴我们生活实际的,我相信它带给我的不光是启发。在第一段话中,吴老师就告诉我们|:孩子们每天都会教给我很多东西,他们教我把空洞的教育理论变成实实在在的教育实践,他们更教我保持一颗童心,学会用儿童的眼光去看世界,而这个世界真的就变得美好多了。在她的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拥有鲜明的个性,就像信中所说的乔嘉,老师会因为孩子的一句话而高兴一整天。可想而知,孩子在她的心目中是多么的重要。乔嘉的每一次手工活动,在老师看来都是那么的富有创意,也许在我们看来那些可能只是几张会惹人生气的画纸。不同的老师眼光真的是有所不同?我想,那是对待孩子的态度有所差异,所以才导致了看待孩子作品的眼光也有所差异。从信中得知,吴老师很喜欢和孩子交谈,她喜欢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所做的每件事情,她都能从孩子角度出发去看待,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我想,在这一过程中孩子是快乐的,老师也能从孩子天真、充满想象的创作中得到一定的启发和乐趣,而不会为了那些看似是一堆“乱七八糟”的作品而生闷气了。文中还提到了孩子的妈妈丽莎,为什么吴老师在文中对于孩子和妈妈的对话、动作会描述的如此生动,我想,如果没有细心观察和一颗爱孩子的心,是很难描述得如此细致入微的。回过头来,审视一下自己的言行,是不是总是在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要求孩子呢?平时会花多少时间来了解孩子,真正满足孩子的需求呢?

和孩子一起跳舞,也许就是:走进孩子的世界,充分尊重、细心观察,体会成长、体验快乐。让我们和孩子一起跳舞吧!“理论就像我们的左手,实践就像我们的右手,当我们用两只手协调工作时,效率就会高得多。理论和实践又像我们的左右脚,当我们用两只脚来行走时,步伐就稳当得多。”在吴放老师的《和孩子一起跳舞》一书中,她如此说,也如此做。《和孩子一起跳舞》真是一本值得回味的好书,读来可谓受益匪浅,可以说每一封信都蕴涵着不同的教育价值,都值得我们幼儿教师去借鉴和反思。这本书值得我经常重复阅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学习,需要在今后的时间里潜心阅读,从中获得更多的感悟。

《和孩子一起跳舞》是旅美教育学者吴放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经历撰写的。作者将自己的教育生活以简洁朴素的语言,生动鲜活的故事,书信的形式娓娓道来,读起来倍感亲切。我从她的字里行间都能真实感受到她的踏实求真、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式和教学特点,并以一个具有“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专业习惯,教学经验和理论思考相结合”的真情实感、亲和力的幼教专家的美好形象呈现于我眼前。看了她给中国幼儿教师50封信中的第7封信《幼儿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不禁让我豁然开朗,有感而发。

和孩子一起成长 篇10

幼儿时期和儿童时期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强的精神。自尊和自信是自强的前提,而自强是实现自信目标的保障。记得有一个很有权威的教育心理专家组,对一个学校的200名同年级小学生做了一个“测试”,“测试”的结果发现20名学生的素质明显高于这200名学生的平均素质。这个结论让全校的老师、学生、家长大吃一惊,他们并没有觉得这20名学生与别人有什么差别,但因为是权威专家的测试,人们还是有所相信。半年后,专家们再一次来到了这个学校,学校领导高兴地告诉专家:测试还是挺准的,这20名学生的平均分数已经明显的高于这200人的平均水平。专家们告诉校长:这20名学生是从那200人中随机抽出的没有差别。这是一个叫“心理暗示”的实验,因为我们是专家,我们的结论对你们老师、学生、家长都起了心理暗示的作用,对增强学生、老师、家长的自信心起了积极的作用。孩子们常常会因为老师、家长的一句“你真笨”而失去了信心,放弃了努力,也会因为一句“不要脸”而破罐子破摔,从此沉沦下去。这个时期孩子们的心理非常脆弱娇嫩,需要精心地呵护浇灌才能开出自尊、自信、自强的花朵。

十四五岁是孩子生理和心理迅速发育的年龄,他们迷惘、困惑、无助,这时候最需要的是大人对他们的尊重和理解,家长需要用心与他们交流,和孩子平等相处,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孩子在这个时期如果缺少了家长的理解、交流和援助是很危险的,家长要主动,不能埋怨孩子。

这个年龄的孩子对家长和老师的要求也很苛刻。家长和老师要成为孩子最信任、最尊敬的人。只有孩子接受了你,你才有教育好孩子的可能,如果孩子不接受你,你说的话再对孩子也不会听。孩子常常因为父母的唠叨而听不进他们的忠言,学生常常因为不喜欢一个老师而放弃一门课程的学习,常常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这一门课程,因为喜欢一门课程而选择了与这一门课程相关的专业,从而影响了孩子的一生。不能有居高临下的心态,不能认为孩子无知,看不起学生的老师都被学生看不起,以为孩子无知的家长常常被孩子认定为“我的爸妈什么也不懂”。

不能对孩子指责挖苦、不能过多的批评。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在他们的错误中看到他们的优点。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学会为孩子喝彩,在孩子长大了,真正有了成绩的时候要减少喝彩而让孩子经受挫折和委曲的磨砺。对孩子不能限制过多,这也不许,那也不准,要引导孩子在遵守秩序、维护道德的同时,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要引导他们自觉去做他们应该做的事情,不做对他们身心有害的事情,少做浪费时间对他们成长没有多大帮助的事情。

对孩子的教育要尽量节省自己的语言,说得越少越好。少一些言传,多一些身教;少一些谆淳教导,多一些循循善诱。要通过心灵的感应、行为的示范、适当的引导,让孩子们自己走上正确的道路。

教育孩子不能性急,良好动机不等于是良好的教育,正确的语言也不等于是正确的教育,许多家长对孩子说得最多的两句话往往就是“我是为了你好”和“好好学习”,对孩子最不起作用的也是这两句话。只有爱心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耐心、细心,必须讲究方法。

对孩子的期望不要过高。期望,人皆有之,期望自己的孩子更优秀无可非议。但是,期望要与主观和客观条件相适应,过高的期望往往会给家长自己和孩子带来过大的压力,看到孩子的现状和自己期望的距离越来越大,家长会急躁,孩子会灰心,如果家长和孩子的心理素质差一些,往往会在失望中放弃,从此心灰意冷,甚至消沉下去。家长还是不要过高地期望孩子如何如何。少进医院、不进法院,健康活泼,是对弦子最基本的期望,更高的期望要放在大人的心中。还要走一步看一步,不要作为目标要求孩子。大人的期望和孩子的成绩是不成正比的。

中国有一句话叫做“再穷也不能穷了孩子”,澳大利亚人也有一句话,叫做“再富也要穷孩子”。对于孩子,贫困也是一笔财富,艰苦也是一门课程。一个叫王梦云的京剧演员,儿子黄小宇在幼年时不幸下肢瘫痪了。面对残疾的儿子,王梦云没有代替孩子去料理生活,而是训练孩子自己生活。她没有给孩子留下钱,而是用钱请老师在家里让儿子完成了从小学到大学专科毕业,她又让儿子自己去谋生工作,看着儿子那残疾的身躯吃力地摇着小车,王梦云把眼泪咽到了肚子里。现在儿子已经成了一个企业家,有了自己的公司,还安排了数百名残疾人就业,王梦云终于对自己的儿子放心了。爱有许多表现形式,“慈”是爱,“严”也是爱,给孩子更多的无微不至是爱,让孩子到社会去搏击和吃苦也是爱,教育孩子没有固定的模式,别人的成功只能给我们一点启迪,而不是方法。

让孩子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不要把目光盯在文凭上,把力量放在知识上,重要的是孩子人格的塑造、能力的形成、创造力的培养。

和大人一起读教学策略 篇11

《和大人一起读》是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一年级《语文园地》里新增的一个栏目,看到标题,肯定有不少人会产生困惑:

这个“大人”指的是谁?是孩子的老师、父母,还是孩子身边的其他成年人? 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读,而要“和大人一起读”? “和大人一起读”,到底该如何“一起读”? …………

种种问题,会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面对新事物,这是很正常的心理反应。作为一名有幸先“读”为快的教师,我把自己对这个栏目的解读及操作建议,和大家交流、分享,也期待得到大家的批评和指正。

一、《和大人一起读》是什么

(一)《和大人一起读》是阅读材料

每个语文园地,都有一个《和大人一起读》。这些阅读材料,充满童真童趣,具有儿童文学的审美价值,是让孩子爱上阅读的好“食材 ”。

(二)《和大人一起读》是一种阅读环境

孩子依傍着大人,和大人一起,拿着同一本书,目对同一篇文章,嘴念同一行文字,那种“和你在一起”的感觉,让孩子和大人拥有了共同的阅读记忆。这种记忆,将阅读和愉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充盈着幸福感。对于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事,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会自愿地反复地去做。这样,孩子就会不知不觉地走向“我想读,我要读”的主动阅读境界。

(三)《和大人一起读》是一种阅读方法

和大人一起读的过程中,大人会把一些阅读的方法示范或渗透给孩子。例如,当遇到长句子,孩子不能连读或者读错了,大人就可以做示范,帮助孩子修正;阅读中,孩子提出问题,大人可以帮助解释,或告知一些相关的信息,帮助他们创建更为广阔的背景知识;通过阅读,引发孩子的好奇心,激励孩子持续阅读。(四)《和大人一起读》是一种阅读兴趣

孩子在听大人读,或读给大人听的过程中,在无声的文字和有声的语音作用下,对文字产生亲近感,对阅读产生兴趣。“我想读”“我会读”“我能读”的阅读信念也会慢慢树立起来。…………

因而,《和大人一起读》是阅读材料,是阅读环境,是阅读方法,是阅读兴趣……是大人和孩子结伴走向阅读世界的总和,是让阅读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家庭的美妙路径。

二、为什么要“和大人一起读”

孩子对阅读,并不是天生就充满热情和渴望的。在阅读初始,孩子和图书之间,必须有媒人──父母、亲戚、邻居、老师等,即那些能将图书带进孩子的世界,或能带着孩子走进图书世界的“大人”。也就是说,孩子是经由和大人一起阅读,从而爱上阅读,学会阅读的。孩子身边爱阅读(会阅读)的大人越多,孩子爱上阅读的可能性就越大,阅读力会越强。

一个家庭,若有固定的朗读时间,大人每天和孩子一起阅读,经典语言就会丰富着孩子们的语言体验和精神世界。孩子用耳朵获取这种文学的诗性的语言越多,想象力和理解力就会越丰富,创造力也就会越强。正如松居直先生所言:语言的贫瘠意味着表达的贫瘠,由此带来的就是创造力的衰退。也有足够多的事例证明,给孩子读书,是融洽亲子关系、提高孩子阅读兴趣、提升儿童思维情感品质的有效途径。

孩子和大人一起读书也是有效衔接幼儿园和小学的学习方式。幼儿园以听读故事为主,进入小学,开始学习汉字,通过《和大人一起读》栏目,熟悉的故事变成了文字,对学生来说,这是一种新的语言刺激,实现了口头故事与书面文字的对接。

三、怎样开展《和大人一起读》

《和大人一起读》核心的理念就是:在大人的陪伴下进行无压力的阅读。

具体的操作,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借助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长课堂等家校互动活动,教师以“大人”的角色,示范《和大人一起读》;二是通过讲座、网络交流等形式,指导家长如何开展《和大人一起读》;三是在教室里开展《和大人一起读》,让孩子回去后和大人一起模仿、迁移、演绎教师带领下的读书过程;四是通过班级微信、QQ群等,用音频、视频的形式展示《和大人一起读》的实况,互相交流,互相启发。

当然,《和大人一起读》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实施方法。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家长对《和大人一起读》这一栏目的要求和操作还不清楚以前,千万不可把这一栏目学习引导任务,下放给家庭,否则,栏目的优势和作用不能充分得以发挥。

因此,在家庭阅读氛围没有形成,家庭阅读习惯没有养成之前,建议先在教室里先开展教师指导下的《和大人一起读》,示范、引领家庭阅读。

具体操作中有几种最简单最常用的方法。(一)在朗读中──引导孩子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韵味

对于教孩子阅读来说,最简单、最古老的方法,就是朗读。教室适用,家里适用,甚至外出旅行时也适用。朗读,既简单又有效,只要大人用心,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就可以得心应手地去做。

在孩子们还没有能力完全自主阅读前,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帮助他们学习阅读,这是大人的职责所在。

大人为孩子朗读的过程中,孩子会随着大人的声音,自由自在地进入文字描述的世界里,感受文字带来的美好。等孩子渐渐学会认字之后,就能慢慢学着自己阅读。一开始,他们或许只会跟读几个他们所熟悉的字,慢慢地,识字量越来越大后,他们就能自己独立阅读了。

(二)在对话中──引导孩子进入想象世界

文字是有魔力的,能够带领读者进入一个个充满想象的世界。一个善于阅读的人,在文字的牵引下,很容易进入语言描绘的世界里。而初学阅读的孩子,尚未找到路径,需要大人的引导。大人在和孩子一起读的过程中,通过对话,引导他们进入文字的魔力世界。1.基于语言形式的对话

如《谁会飞》,就可在语言形式的基础上,展开多层次的对话。第一层次,文本对答。教师读问句,孩子读答句。孩子接答时,脑海里自然会有鸟飞、马跑、鱼游的画面。第二层次,想象对答。教师问“谁会爬?”孩子会答“虫会爬。”“虫儿怎样爬?”此问题一出,孩子想象的大门就徐徐打开了,虫儿在小脑海里以各种样态爬动起来:“扭扭身子爬呀爬”“一拱一拱往前爬”“弓着身子慢慢爬”等等,于是鲜活的话语,源源不断地从孩子口中“淌”出来。对本栏目中的童谣、儿歌,都不需要进行过多解释,只要教师按着节奏,基于语言形式,和孩子展开对话,自然而然地,就会把他们带入想象的世界。2.基于语言内容的对话 把文字读成画面,孩子才能真正领会到阅读的乐趣。如《猴子捞月亮》,捞月亮的过程,就非常富有画面感。教师和孩子一起读完一遍以后,可以重读这个重点段落,并和孩子展开对话,帮助孩子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对话可以围绕“猴子们是怎么捞月亮的”这个主问题展开,重点帮助孩子厘清人物的出场顺序──老猴子、大猴子、另一只猴子……小猴子,借助“倒挂”“拉住”两个不断反复的词语,帮助孩子形成“猴绳”在不断延长的画面。(三)在演练中──体验用身体阅读的快乐

阅读不仅是口舌耳目的工作,而且是一项能够调动全身器官参与的智力活动。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他们的阅读常常伴随着手舞足蹈的肢体语言。所以有人说,低年级的孩子是在用身体阅读。他们的阅读,不是理性的、逻辑的,而是感性的、活泼的。开展《和大人一起读》时,要充分考虑到低年级孩子的这种阅读特性,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孩子参与阅读,并用身体来表达他们对阅读的理解、感受。1.做一做

学习儿歌《我会飞》时,教师可以让孩子们一边读一边做小动物的动作:鸟儿扇翅飞翔去又回,马儿奔跑仰天叫,鱼儿摆尾摇头水中游。整篇读完《小兔子乖乖》后,可以引导孩子们再一边读,一边做动作。2.唱一唱

对《我会飞》《小兔子乖乖》等儿童歌曲,读一读,唱一唱,更显趣味。3.仿一仿

《小鸟念书》一文中,有汉语谐音带来的妙趣。“风老师”念“稀稀沙沙”,“鸟学生”念“叽叽喳喳”,在模仿中,让学生初步感受汉语谐音的趣味。4.演一演

学习《拔萝卜》,就可以让孩子们演一演。教材中呈现的是不完整的文本,文本故事到“小狗喊小猫来帮忙”,后面用了一个省略号,没有接着往下写了。但插图把故事续编了下去:小猫来帮忙,还是拔不动;小老鼠来了,还是拔不动……“后来怎么样了?”通过这个问题,让孩子接着把故事编下去,演出来。孩子学习阅读的过程,是跟随懂得阅读的大人,一点一滴学习模仿。用身体阅读的方式还有很多,在一起读的过程中,要根据孩子的特点,不断地去发现。

四、结语

上一篇:鼓励销售的励志话语下一篇:幼儿教师师德师风大讨论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