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局改革创计划

2024-07-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工商局改革创计划(精选6篇)

工商局改革创计划 篇1

——全省改革分阶段实施,6月1日前全省全面实施各项改革措施,年底前完成各项改革任务

一、改革的背景

工商登记制度是政府管理经济社会的一项基本制度。现行工商登记制度是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培育市场主体、保障交易安全、维护市场秩序等方面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现行工商登记制度设计中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部分已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亟待改革。

对这样一个发挥着积极作用的重要制度进行深度改革,其核心并不仅仅是针对工商登记制度本身的不足,而是要调整和完善工商登记制度所体现的、所承载的政府职能。在现行政府职能体系下,政府承担了一些本应由市场、企业和行业自行可以调节和解决的事项,表现在工商登记制度上,就是前置审批过多、准入环节复杂、准入门槛较高、各地登记条件不够统一以及市场监管职责不清,存在监管缺位越位等问题。以上问题,造成了政府既“管了不该管的事”,又可能造成“该管的没管好”。与此同时,企业自主经营的活力受到束缚。

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实质是政府职能的调整与完善。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大力推进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就是要把该放的权力放开到位,就是要放松市场主体准入管制,提高登记注册准入效率,最大限度地为投资主体松绑,使市场主体更加方便快捷的进入市场。因此从一开始,省委省政府就将开展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直接体现和突破口。

2010年,省委、省政府将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纳入我省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并持续推进。2013年经工商总局和省政府批准,我省在深圳、珠海、东莞和佛山市顺德区开展改革试点,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改革显著激发了社会投资创业的活力。截至2013年底,全省实有各类市场主体582.4万户,其中各类企业181.0万户,比上年底分别增长12.8%和18.3%;2013年全省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10.8万户,其中新登记各类企业35.3万户,同比分别增长35.7%和50.4%。2013年,深圳、珠海、东莞、顺德四个试点地区新登记市场主体增幅分别达到129.4%、53.0%、21.5%和17.8%,高于同期全省其他地区10.1%的平均增幅。二是改革有力推动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圳、东莞等地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带动下,压减、调整行政审批事项达到30%以上,企业登记时间缩短至3个工作日以内。三是改革有效提升了市场监管效能。通过落实“谁审批、谁监管”与行业管理有机结合的原则,明晰部门职责分工,促进了协同监管,推动了整体监管效能的提高。四是改革发挥了企业和行业自律作用,推动了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促进了社会自治能力提升。

2013年10月2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改革措施吸收了广东的部分试点经验。11月7日,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工商总局介绍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情况时指出,广东的改革试验结果是成功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等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要求。今年2月18日,国务院公布了《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全面部署以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工作。我省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在总结前期改革试点的基础上,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又充分结合广东先行先试的特点,下发《广东省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方案》,提出了细化改革、深化改革的具体要求,作出2014年在全省推开并基本完成改革的具体安排部署。

二、如何理解此次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改革工商登记制度,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就是要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对接国际通行规则,打造市场化、法治化、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增强我省的竞争力。通过推进工商登记及相关领域审批、监管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建立“宽进严管”的商事登记管理制度体系,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改革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市场主导,简政放权;二是规范统一,便捷高效;三是宽进严管,权责明确。

关于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贯穿了处理好四个关系的要求:一是处理好“宽进”与“严管”的关系。通过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既要放松市场管制,把该放的权力放开放到位,让市场主体便捷进入;又要强化市场监管,把该管的事务管住管好,维护市场秩序,保障交易安全。二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通过简政放权,既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又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政府工作重点转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高效有序市场秩序上来。三是处理好“审批”与“管理”的关系。既要加快工商登记及相关领域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实现审批事项的“减放转优”,提高市场准入效率;又要落实“谁审批、谁监管”和行业归口管理,厘清部门职责,明晰监管责任,强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四是处理好“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既要赋予市场主体更多自主权利,还权于市场;又要加强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强化市场主体自治和行业自律,促进商务诚信体系建设。

三、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方案》共提出了四个方面的12项改革措施,6项涉及“宽进”,6项涉及“严管”。具体解读如下:

(一)关于精简前置审批事项,改革工商登记审批流程。

——登记审批流程改革

改革前:“先证后照”。大量工商登记需先向审批部门申领许可证或批准文件,才能办理营业执照。

改革后:“先照后证”。全面清理不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规定的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并进一步精简和规范。除少部分涉及前置审批的工商登记需凭“证”(批准文件)办“照”外,大部分工商登记直接向工商登记机关申领营业执照后即可从事一般生产经营活动;对从事须经审批方可开展的生产经营活动,经有关审批部门审批并取得批准文件、证件后,开展相关生产经营活动。

〔解读〕现行“先证后照”的制度设计,存在种种弊端。首先是准入程序设计不够科学。规定先有“证”再办“照”,而“证”的审批往往要求具备相应的场地、设备、专业人员资质等。因尚未取得营业执照,没有主体资格,无法以市场主体的身份租赁场地、采购设备或签订用工合同等,又难以满足办“证”所需条件,经常出现证照互为前提的困局。其次是审批事项多而不清,审批成本高。经初步清理,有法定依据的工商登记前置审批就多达180多项,没有法定依据的前置审批更多,且调整变化快,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不明确,成为长期困扰企业和登记机关的问题。同时,这些审批环节多、时间长,审批成本高昂。以《行政许可法》规定的审批时限计算,每增加一项审批事项,办理周期就相应增加1-20个工作日。再次是市场监管效能较低。现行主体登记与经营资格许可相互渗透的制度,导致部门之间职能交叉,责任边界不清,容易出现监管漏洞。主管部门履行市场管理职能时往往把重心放在资质资格审批上,存在“重审批轻监管”或“以批代管”现象,市场监管整体效能偏低。

为拆除市场准入的“玻璃门”、“弹簧门”,并着眼于提升市场整体监管效能,《方案》以改革市场准入流程为切入口,推行市场主体登记与经营项目审批相分离改革。这项改革,是我省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对现行登记审批流程的重大调整和重构。实行这项改革,可以发挥准入程序改革对工商登记及管理制度体系改革的牵引作用。一是有利于理顺证照关系,推动关联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市场准入效率;二是有利于明确工商登记机关、各审批部门和行业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责,促进协同监管和整体监管效能提升。

市场准入除了工商登记,还有与主体准入有关的行政审批。只有各级各部门切实转变管理理念,进一步减少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规范行政审批,协同推进改革,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才会取得实质性进展。为进一步落实此项改革,《方案》从两个方面予以配套衔接:一是精简和规范工商登记审批事项,明确哪些属于工商登记前置审批,哪些属于工商登记后置审批。二是推进工商登记及相关审批标准化建设。

特别提示:推行工商登记从“先证后照”向“先照后证”转变的改革,是《广东省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方案》明确的改革措施,改革措施的“落地”,需要编制全省统一的《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目录》和《工商登记前置改后置审批事项目录》,以及制订后续监管措施等。目前,上述两个目录以及相关后续监管措施的编制工作正在进行,将按程序报批后向社会公布实施。

——精简和规范工商登记审批事项

〔解读〕此项工作是市场主体登记与经营项目审批相分离改革的前提。一是要全面清理,根据《行政许可法》的有关规定,对没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设定依据的,一律不作为工商登记的前置审批。二是要进一步精简,在清理的基础上,除少部分保留前置外,其余原则上改为后置,办理营业执照的前置审批事项将大幅减少。三是要动态管理并公开。为了使这项改革能真正落实,将规范编制全省统一的《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目录》和《工商登记前置改后置审批事项目录》,并按照《广东省行政审批事项目录管理办法》实行动态管理。这样,市场主体“办照”前到底需办理哪些前置审批,哪些前置审批已经改成后置审批,清晰明了,有利于落实“非禁即入”,最大限度放开一般生产经营活动,从根本上解决大量“办照难”问题。

——推进工商登记及相关审批标准化建设

〔解读〕此项改革是实行市场主体登记与经营项目审批相分离改革的保障。在登记流程再造的同时,进一步规范关联审批行为,创新审批服务方式,实现改革的整体协同,才能发挥改革的最大效应,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方案》在审批标准化建设部分有很多亮点:一是提出要科学合理降低行政审批条件,减少审批材料,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限,解决审批事项“门槛高企”、“合法不合理”以及“申请成本高、审批时间长”的现象。二是提出创新审批服务方式,包括“集中统一办理、同步审批和服务质量公开承诺”。这是此前我省部分地市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成功的经验做法,下一步将进一步推开。三是提出借鉴兄弟省、市审批“告知承诺制”做法。此项改革措施是近年来上海等地提高行政审批办理效率一项重要创新举措,既提高了审批效率,又有效引导、约束市场主体依法经营。四是规范统一市场主体登记条件、登记程序、登记事项和申请表格及提交材料,特别强调适应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发展要求,“探索全程电子化工商登记模式,推进工商登记申报材料和营业执照电子化”,充分体现了本次改革便捷高效的基本原则,符合“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五是提出“探索建立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联合办理制度”。此前,我省顺德等地开展了这方面的积极探索,此项改革打破部门体制机制限制,促进了部门间信息的互联互通,极大方便了企业办证办照,社会效果良好。

(二)关于放宽登记条件,规范登记服务。

——改革公司注册资本登记

改革前:公司注册资本实行实缴登记制,公司股东必须在两年内(投资公司在5年内)实缴出资,公司在办理注册资本登记时应当提交验资证明;公司设立时首次出资比例不低于20%、股东货币出资比例不低于30%等,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3万元、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10万元、股份有限公司最低注册资本500万元。

改革后:公司注册资本实行认缴登记制,股东的出资额、出资方式、出资期限等由其自主约定(法律法规对公司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另有规定的除外),记载于公司章程,并对缴纳出资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取消最低注册资本限额、首期出资比例、出资期限及货币出资比例限制等。

〔解读〕注册资本是《公司法》特有的概念和法律制度,也是工商登记的核心条件之一。现行制度设计中,对公司注册资本设定了较高的要求和不尽合理的限制。同时,在公司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下,实收资本需要法定验资机构验资,这一环节手续繁琐,期限较长,增加了企业使用资金的成本。制度设计初衷是为了维护交易安全、保障交易秩序,但加大了中小微企业进入市场的成本,不利于投资创业。由于市场准入资本要求较高,也不同程度滋生了“两虚一逃”违法行为,产生社会信用危机。

《公司法》颁布实施后,我国的公司制企业发展迅速。从全国范围来看,公司制企业已占企业总量近80%,已经成为我国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对注册资本登记条件进行改革,实质上解决了企业在市场准入方面的资本限制。此次注册资本改革,一方面,注册资本由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投资人可以自主约定认缴出资,也就是说理论上可以“一元钱办公司”。另一方面,全面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允许自主约定公司设立时全体股东(发起人)的首次出资比例,通俗的说法就是可以“零首付”;允许自主约定出资方式和货币出资比例,提高知识产权、实物、土地使用权等财产形式的出资比例,克服货币资金不足的困难;允许自主约定公司股东(发起人)缴足出资的期限,不再限制两年内出资到位,提高公司股东(发起人)资金使用效率,最大限度降低企业资本运营成本。这些改革措施,对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投资创业是重大“利好”。

公司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是公司资本制度的深刻变革,但无论怎样变革,公司对外承担责任的基础依然是公司的全部财产,而不是注册资本。破除资本信用,建立财产信用,将成为社会公众的普遍理念。需要说明的是,注册资本认缴制并不代表不缴。注册资本认缴制改革后,虽然公司登记可不提交验资报告,但股东需要按照章程约定的出资额、出资方式、出资期限缴纳出资,并且要向社会公示,实现全社会监督。股东没有按章程约定交付出资,根据法律和公司章程仍然要承担相应民事法律责任,“一元钱办公司”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注册资本是设立公司的一个基本条件之一,开办公司还有场地和人员等方面的要求,并且公司基本运营需要一定的资本,完全不花钱办公司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同时,《方案》考虑到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的特殊性,提出这些行业应当缴足注册资本,既是执行现行各项专项行业法规,也与世界各国普遍对金融机构等特殊行业实施审慎监管做法一致。

——改革住所(经营场所、营业场所)登记

改革前:住所登记往往审查住所用途和使用功能,不允许“一址多照”和“一照多址”。

改革后:申请人提交住所使用证明即可予以登记,工商登记机关不审查住所用途和使用功能;探索“一址多照”和“一照多址”登记;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可对住所条件作出具体规定;编制市场主体住所审批事项目录。

〔解读〕住所条件是工商登记另一核心条件,适应于所有市场主体。住所登记条件较高是障碍市场准入的一个主要原因。以往的操作中,住所登记承载了很多社会管理功能,往往将住所登记与住所审批捆绑,在住所登记中要把“审批”关,产生准入障碍,也造成部门监管职责不清。另一方面,很多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对住所的要求并不高,随着市场主体数量日益增多,住所资源更加稀缺,住所已经成为投资创业的一个“门槛”。

《方案》从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是回归住所登记的本质。明确申请人提交住所使用证明即可予以登记,降低住所登记的“门槛”。同时,从适应企业多样化的需求,实现住所资源充分合理利用角度出发,允许根据实际需要在一定范围内探索“住改商”、“一址多照”及“一照多址”,以鼓励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新兴业态发展。二是考虑到全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市化水平不同,各地对住所条件的要求差别较大,《方案》授权地级以上市政府可以在兼顾方便准入和维护秩序的基础上,根据管理需要对住所的条件,包括“住改商”、“一址多照”及“一照多址”的条件作出具体规定。这样,既满足企业的需要,也满足加强社会管理的需要。三是理顺住所登记与场地审批的关系。由省一级统一编制市场主体住所审批事项目录并向社会公开,加强对住所审批的规范管理。明确市场主体的住所属于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经规划、环保、消防、文化、卫生等有关部门审批的,取得审批后方可开展相关经营活动,以保证住所的合法性。

特别提示:此次改革,工商登记机关只对住所使用证明作出一般规定,不对“住改商”、“一址多照”及“一照多址”的条件作出具体规定。《广东省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方案》授权地级以上市政府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对“住改商”、“一址多照”及“一照多址”等住所的条件作出具体规定。

——改革经营范围登记

改革前:对经营范围实行较为严格的核定政策,经营项目登记应具体、明确。

改革后:市场主体经营项目属于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的,工商登记机关依照审批部门的批准文件、证件登记经营范围;属于其他经营项目的,工商登记机关可以依申请,参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的门类或者大类登记经营范围,也可以登记具体经营项目。营业执照“经营范围”栏统一加注“(“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解读〕近年来,中央多次强调,对市场主体,是“法无禁止即可为”。凡法律、法规未禁止企业或个人经营的行业和项目,都应允许其经营。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前置审批项目的不统一、不规范、不清晰等问题,哪些行业和项目无需审批即可工商登记不明确;另处,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涌现了大量新兴行业和新型业态,这些行业哪些应该纳入前置审批,经营范围又该如何确定,成为困扰企业及基层登记工作人员的一大难题,也是影响市场准入效率的一个重要原因。经营范围登记的核心在于确定哪些是需要审批的项目。此次《方案》按照是否属于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这一标准予以划分,并分别规定登记的操作原则。这样区分,有利于进一步放宽对经营范围的管制,实现“非禁即入”,鼓励企业灵活自主经营,激发投资创业活力。

特别提示:经营范围登记改革的前提是明确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目录和工商登记前置改后置审批事项目录。目前,我省正在抓紧推进上述工作。

(三)关于强化登记后续监管,构建“严管”体制机制。

“宽进严管”是此次改革的重要原则,“严管”能否实现,是衡量改革成败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放宽市场准入条件的同时,要坚持简政放权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相统一,构建良好的市场秩序。《方案》在构建“严管”体系方面的总体理念是:一是转变监管的方式。改变过去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实施监管的方式,更加注重运用信息公示、信息共享、信息约束的手段,推进诚信体系的建设,强化信用监管,用加强信用监管的方式促进市场的诚信经营。二是夯实监管的基础。扩大信息公示的范围,构建统一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不仅是企业和政府共享、政府部门之间共享,而且是社会各方面能够方便、及时、全面地了解市场主体登记和信用信息,为监管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完善监管机制。科学划分和厘清部门监管职责,落实部门行政监管责任。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建立健全相应的信用激励惩戒制度,对失信的行为共同采取措施,实现“一处违法,处处受限”,同时强化司法救济和刑事惩治,强化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和企业的自我管理。四是规范监管行为。坚持依法行政,依照公平规范的要求统一执法程序和标准,严格依法履职,提高执法的公平性和效能,努力实现监管执法的公正、透明、规范。改革目标是构建“政府负责、部门协同、行业规范、公众参与”的市场监管新格局,促进形成诚信、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

——改革年检(验照)方式,建立经营异常名录管理制度 改革前: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行年检(验照)制度,市场主体退出市场主要是注销和吊销两种方式。

改革后:实行市场主体报告制度,市场主体退出市场增加经营异常名录制度。

〔解读〕此前的年检(验照)制度,更多的体现为工商登记机关对市场主体的一种定期检查监督制度。年检(验照)要在规定的时间集中办理,常常导致“塞车”、“拥挤”现象;由于疏忽等原因未按时参加年检(验照),要被处以吊销营业执照处罚,处罚过重。

《方案》提出,改革现行的企业年检和个体工商户验照制度,实行市场主体报告制度。改定期集中年检为由市场主体在规定的期限内提交报告并对外公示,使市场主体由“被监督”改为“我愿意”接受监督,突出年报信息公示功能,强化市场主体责任;同时简化办理程序,市场主体可在网上完成全部操作,解决“塞车”、“拥挤”问题。《方案》还提出创新市场主体退出机制,建立经营异常名录管理制度,为愈期年报提供了合理救济途径,鼓励社会监督。此外,改革传统的监督管理方式,建立更行之有效、更公平规范的抽查制度,克服检查的随意性,提高检查的实效性、针对性。

——科学划分和厘清部门监管职责

改革前:“发证”、“发照”部门共同监管,职能交叉,责任不清,存在“重审批轻监管”或“以批代管”现象。

改革后:按照“谁审批,谁监管”与行业监管有机结合的原则,明确了登记机关、各审批部门和行业监管部门对“无证”、“无照”的监管职责,也规定了特定住所的监管责任。

〔解读〕上述规定实质上是确定了审批监管权责对等和行业归口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符合《行政许可法》“谁许可、谁监管”精神。《方案》规定,只要具有审批权,就要承担相应领域监管责任,以避免市场监管“缺位、越位、失位”现象。针对无照无证经营监管职能交叉的现状,规定无照从事无需经过审批的生产经营活动,由登记机关依法监督查处;无照无证或有照无证从事需要审批的生产经营活动,由审批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依法监督查处。与放宽住所登记条件改革相配套,规定国土、规划、建设、房屋管理、消防等部门监管特定住所的责任。通过进一步明晰部门监管责任,推动各职能部门按照改革要求,制定配套的监管办法和标准,有利于推动市场监管方式从以事前审批为主向以事中、事后监管为主转变,提升整体监管效能。

——完善协同监管机制

〔解读〕市场准入放开后,市场秩序还需要政府各相关部门的协同维护、全社会的共同治理。《方案》提出,第一,建立部门间监管信息共享机制,各部门履行监管职责中发现的市场主体违法行为信息应当共享,以便协同采取监管措施,形成监管合力。第二,加快培育和发展各类行业组织,激活业内监督机制,构建行政监管与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有机结合的大监管模式。

——强化司法救济和刑事惩治

〔解读〕司法机关民事救济和刑事惩治是加强“严管”的重要内容,政府部门应当积极配合司法监管。因此,《方案》提出,从司法救济方面看,要区分民事争议与行政争议的界限,尊重市场主体的民事权利和意思自治,登记机关对当事人提交的申请材料仅作形式上的审查,而不能干预其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当事人之间产生的民事纠纷,宜通过民事诉讼解决。待司法裁判确定当事人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后,需要办理工商登记的,再依法办理。

从刑事惩治方面看,一是政府部门对市场主体行为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二是相关部门主动配合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人民法院履行职责,依法惩处犯罪行为。

——建立完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解读〕建设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将市场主体登记、审批、监管及相关信用信息向社会公示,是转变市场监管方式,完善监管机制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一方面,政府部门要转变监管的方式,改变过去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实施监管的方式,更加注重运用信息公示、信息共享、信息约束等手段,发挥行政、司法、社会组织和企业自身的作用,形成部门协同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和主体自治相结合的市场监管新格局,没有这一系统,无法实施。另一方面,市场主体开展经营活动,需要了解交易对象相关信用信息,以维护交易安全,客观上需要这一系统。这一系统既是政府部门市场监管的基础,又是社会信用监管的基础,同时也是市场主体获取交易对象信用信息,保障交易安全的重要途径。从我省前期改革试点实践来看,加快建设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实现更广范围更大程度的信息公开及互联互通,是落实改革后续“严管”措施的重要保障。《方案》提出,要统一相关标准和规则,建设省、市两级系统,整合工商登记、行政审批、执法监管等信息资源,逐步引入司法、信贷融资等信息资源,建立统一的、面向社会公众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完善信用约束机制

〔解读〕建立完善信用约束机制是实现“严管”的重要一环,主要包括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共同开展。因此,在向公众开放市场主体信用信息查询服务的过程中,要将政府部门监管措施与市场主体的信用信息直接挂钩,建立健全信用信息披露以及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等制度,推动形成市场主体“一处违法、处处受限”效应。《方案》提出,一是要建立健全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归集、披露、运用制度,推进跨部门多领域信用信息综合管理运用,完善激励、警示、惩戒制度。二是要推进“黑名单”管理应用,对被载入经营异常名录的市场主体及其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股东或高管人员采取重点监管措施,完善以市场主体法定代表人(负责人)任职限制为核心内容的失信惩戒机制。三是加大培育市场征信机构力度,鼓励征信机构不断完善信用指标、创新信用产品,充分发挥征信体系在商务诚信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关于改革的实施时间

《方案》要求,全省改革分三个步骤在全省推开。

2014年1月至2014年3月,在省级和珠三角地区先行启动改革。在此期间,要制订实施改革的配套文件,包括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目录、工商登记前置改后置审批事项目录、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实施办法等系列改革配套文件,保证各项改革任务落地。目前,省工商局制订了《广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实施办法》,经省法制办审查已于2月21日印发。

2014年4月-2014年6月,在全省范围内实施改革。在此期间,要加快完善各项改革制度和工作机制,强化改革措施的落实。要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省、市两级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2014年7月-2014年12月,总结完善改革。包括开展改革评估,总结经验,查找问题,规范统一全省改革,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争取2014年底前全省完成此项改革。

根据《方案》对改革实施步骤的安排,省工商局决定全省工商系统实施《方案》的时间安排如下: 1、3月1日起,省局和珠三角地区工商部门全面实施《方案》各项改革措施,其他地区工商部门按照工商总局部署实施国家的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暂不包括先证后照改先照后证等项改革)。

2、支持粤东西北有条件地区的工商部门于3月1日起全面实施各项改革。

3、列入第二批实施《方案》地区的工商部门,于2014年6月30日前全面实施《方案》各项改革措施。

五、改革后企业将感受到哪些直观变化

全省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推行后,随着一系列便民惠民举措的落地,社会各界投资创业将享受到更多便利,交易信息获取将更加便捷,交易安全将更有保障,企业将直观感受到下列明显变化:

(一)申请表格更“精简”了。此次全省改革,对内、外资企业登记文书进行了修订。其中,内资企业登记申请书、表格由原来的31种减少为12种,外商投资企业登记申请书、表格由原来的31种减少为9种。同时,对填写内容进行了调整规范,方便申请人填写。

(二)登记指引更“清晰”了。改革后,申请表中对填写内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指导,进一步修订了提交材料规范,便于一次性向申请人告知,提高办事效率。

(三)办事手续更“简便”了。随着注册资本认缴制、住所登记等改革措施的落实,企业办照无需提交验资报告,企业在节省创业成本的同时也将节省办照的时间;住所登记的条件进一步放宽,企业登记将更加便利;经营范围登记的改革,企业自主经营的空间将进一步拓宽。上述改革措施将使新设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新型行业的创办大大获益。此外,改革也非常注重小细节的“便利化”。如原企业迁移需要迁入地、迁出地登记机关同时同意,此次改革明确企业迁移只需要迁入地登记机关核准即可,等等。

(四)办理执照更“快”了。此前,改革试点地区营业执照办理时间普遍缩至5个工作日内,大部分业务3个工作日或当天即可办结。全省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铺开,将进一步推进办照“提速”。此外,随着登记电子化、电子营业执照等的推开应用,将来可以实现“足不出户办照”。

(五)营业执照换“新”的了。全省推开改革将更换新版营业执照,与旧版营业执照相比,新版营业执照有以下新变化:(1)版式由原来的多种不同规格统一为一种规格,设有正本和副本,正本尺寸为A3纸大小,副本尺寸为A4纸大小。(2)在格式上,由原来的15种调整、归并为8种。(3)执照上的记载事项根据不同市场主体类型进行了相应规并调整,如公司营业执照上不再记载“实收资本”。(4)新版营业执照将记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网址,同时打印二维码,便于社会查询和监督。

此外,随着审批登记流程改革、审批事项的进一步精简及公开、审批行为的进一步规范等,企业办事的外部环境将进一步改善。上述变化是企业在准入环节的直观感受,下一步全省改革系列“严管”措施将持续推进,企业在享受各项“宽进”的 “便利”时会进一步体会到“严管”后的各项法定“义务”。如随着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启用,经营异常名录制度、“黑名单”制度的推开实施,企业登记后的信息将实现更大范围的公开公示,企业将感受到来自政府部门以外的“广泛监督”。通过改革,部门之间的监管职责进一步厘清,也将带动监管执法效能的整体提升,促进市场秩序更好、营商环境更优。

【小贴士】

广东省工商局提示:

——注册资本认缴登记2014年3月1日起开始实施,实施后工商登记机关将不再受理公司申请办理公司实收资本以及股东(发起人)认缴和实缴的出资额、出资方式、出资期限事项登记业务。涉及上述事项变化的,按章程修订备案办理。

——由于此次全省改革修订了新的登记表格和提交材料规范,企业注册申请人或其委托代理人在办理登记注册前,可以通过各地工商部门的门户网站、电话咨询或选择就近的注册大厅领取资料等方式获取新的表格文书和提交材料要求,根据新的规定准备材料,以尽可能缩短办照时间。

——企业登记注册(包括换发新版营业执照)不收取任何费用。

——关于新版营业执照的使用。自2014年3月1日起,经工商部门准予设立、变更登记以及补发营业执照的各类企业,颁发新版营业执照。2014年3月1日前存续的企业,可以继续使用原版营业执照,也可以申请换发新版营业执照,原版营业执照的使用最迟不得超过2015年2月28日。

——持有旧版营业执照的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愿向工商部门申请换发新版营业执照,原旧版营业执照的最迟使用期限暂不作规定。

工商局改革创计划 篇2

一、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以及改革趋势分析

美国的大学十分重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特别注重对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培养, 重视“通才”的培养。例如: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不断更新教育思想, 推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提出在重视基础理论的同时, 提倡“百科全书式”教育, 强调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以恰当的比例融合于一体, 作为通识教育的核心内容, 并占学生课程的一半。在美国, 工商管理类在本科层次上的培养目标, 一般都是以适应社会需要, 受到基础广泛的管理和人文教育, 毕业生能够顺利找到工作为宗旨, 注重素质、能力和个性的培养。从20世纪70年代起, 日本就提出了“培养理想的世界上通用的日本人”的口号, 强调“没有综合化, 就不会产生伟大的文化和伟大的人物”。日本商科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 让学生掌握终身受益的原理性知识和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 这商社、内外贸企业、制造业及服务部门的经营中枢、企业的财务部门、金融保险部门、会计事务所、海外贸易会社等培养输送从事商务活动的经营管理人才。

我国现行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 (1) 特色不明显。不仅表现在我国整个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特色不明显, 而且表现在各个高校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特色不明显。不少高校制订的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从总体上看大致相同, 甚至有些高校的培养目标与教育部颁布的专业介绍中的专业培养目标完全一致, 缺少个性和专业特色。 (2) 培养目标定位偏高。现行工商管理类“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这一本质性内涵几十年来始终没有发生变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变, 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已经得到根本性缓解, 毕业生的工作流向更多地转向了公司、企业等单位。从生源素质和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来看, 很难定位于“高级专门人才”。 (3)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不合理。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发展, 我国目前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的课程结构缺乏预见性, 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缺乏对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系统设计, 不同课程之间交叉重复、教学内容陈旧老化、课程内容的信息量偏少, 从而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片面, 适应能力不强, 素质不高。

部分本科院校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实践, 如北京联合大学以教学运行模式的改革为突破点,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以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改革为突破点, 赣南师范学院以人才培养的外部支撑为突破点,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即:北京联合大学“15+2”人才培养模式,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赣南师范学院“地方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等。

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多数是在20世纪80年代正式设立的, 不同类型的高校, 如综合类、财经类、理工类、师范类等高校先后设立了工商管理类的有关专业, 但由于各类高校的历史背景和办学传统不同, 其人才培养模式呈现不同的特点。相关高校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特点, 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主动的改革与实践。如某高校针对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实施“352”分类分型培养模式 (30%拔尖创新型人才、50%复合应用型人才、20%国际化人才) 。具体培养要求如下: (1) “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把握工商管理领域前沿学术动态, 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工商管理领域专门人才。学生经过系统的培养以及进一步深造, 能够在工商管理领域从事教学、科研方面的工作, 也可在现场单位从事管理、咨询方面的工作。 (2) “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具有工商管理领域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应用型复合人才。学生通过必备的理论学习和系统的工商管理工作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 具备从事该行业实际工作的能力。 (3) “国际化”人才。培养学生较强的语言交流能力, 能够在境外进一步深造和在外资企业熟练从事工商管理工作的国际化人才。学生通过小班化、国际化的培养, 能够阅读和理解工商管理领域外文专业资料, 成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该行业专门人才。

本文的研究旨在促进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贴近社会需求, 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在培养方案中突出应用与实践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的整合能力、应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研究结论可供高等学校、相关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 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的修订、产学研用深度合作等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建议, 同时可以为其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相应的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

二、“卓越计划”理念下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

(一) 明确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目的

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特定需求指导下, 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形成的培养过程的诸要素构成的标准样式与运行方式。培养模式概括地反映了教育活动基本要素即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评价之间的规律性联系, 它是这些基本要素之间复杂的辩证关系的统一体。在“卓越计划”背景下, 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同样会涉及到上述诸多要素的改造与整合。高等教育的内在发展要求其必须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的特质要与一定时期的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相匹配。

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应以就业为导向, 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观, 符合社会需求、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依据, 遵循实践性、主体性、关联性、灵活性与稳定性相统一等原则。树立“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一体的培养理念, 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的整合能力、应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奠定基础。

(二) 积极探索与优化“卓越计划”理念下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主要环节

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 应从改变教育理念开始, 在体现工商管理学科内涵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基础上, 重点把握好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实施和质量控制等环节, 构建目标系统、执行系统和保障系统, 以确保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以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其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三) 深化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为“一个导向, 一个基础, 一个主线, 两个结合”, 即以提高毕业生的综合能力为导向, 以市场需求为基础, 以基本素质和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 通过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 体现工商管理教育的特点, 构建高素质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新思路。

教学内容的改革应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改指导思想, 构建教师与学生间交互式的教学关系, 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 着力塑造具有创新、智慧、权变能力的高素质、应用性、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首先, 应解决好课程之间的协调、尽量避免内容的重复, 在有限的课时内加大课程容量。其次, 加强应用和实践教学内容, 增设专业技能课, 认识到培养大量实践应用型、创业型人才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 “三基”的训练和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同等重要。

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中要体现“启发式”教学理念, 增加实践性教学与计算机操作能力训练。一些专业课程应改进和完善模拟实验, 较多地采用动态教学模式和案例教学, 捕捉学生的兴奋点, 同时做到系统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职业判断能力。动态教学模式强调情景模拟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要求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 建立贴近企业实际的环境。教学活动在模拟的企业环境中进行, 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教师更多的则是担任导演者角色。该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获得大量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还能使学生认清自身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差距, 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特别适合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通过案例讨论能够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 教师应通过调查研究, 逐步积累案例, 并及时应用于具体教学过程之中。在做好吸收、借鉴西方案例教材的基础上, 同时结合我国具体问题的实际, 紧密贴近企事业单位的现状, 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案例教学体系。案例教学的讨论法, 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转变学生被动等待教师灌输的消极局面。

三、工商管理类卓越人才培养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一) 通过产学研有机结合拓展人才培养途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中, 教育部特别指出要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卓越计划”的特点之一就是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以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由于国家政策引导不到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我国高校的产学研合作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机制, 仍然处于非正式的、偶然的阶段, 还没有制度化和正式化。另外, 由于高校自身科技成果转化缺乏敏捷性, 成果的转化率也非常低。工商管理类专业具有应用性和综合性强的显著特点, 更应注重更新人才培养理念, 构建校企深度合作的产学研协同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是一个多赢的运作模式, 对学生来讲, 有利于其知识面的拓宽, 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对高校来讲, 有助于把握企业单位的实际需求;对企业来讲, 师生可以为企业的管理提供咨询服务, 以及更方便地招聘合格的管理人才。

从教育功能视角来说, 高校独立完成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有限的, 企业、科研机构更直接面对管理活动的实际, 三者的有机结合更易于发挥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整体功能。遵循“卓越计划”的“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原则, 联合相关部门和行业企业, 深度参与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改革过程, 组建学科专家、行业专家和教育专家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 设计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培养质量标准, 多方合作培养多种类型的卓越高素质工商管理类人才。

(二) 不断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要求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主体, 师资队伍建设是始终贯穿专业建设的一条主线。注重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要求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以科研促进教学, 改变现行职称评聘过程中“只注重著作论文, 忽视教学质量和效果”的趋向, 要从关系到学校和专业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学生技能培养的重要性。提高教师的素质, 首先要提高教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 主动深入社会、深入实践, 通过社会实践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教学内容;其次, 要引进一批具备很强动手能力, 又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双师型”人才, 改变那种一味追求高学历的片面做法, 建立一支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又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要把教育重点转移到学生能力的培养上, 使学生有合理的能力结构。同时, 信息技术的进步要求教师彻底改变传统的“面授教育”, 具备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先进手段用于课程教学的能力, 迅速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三) 充分发挥各校优势, 体现办学特色

我国举办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的高校数量已经达到较大规模, 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需求的多样性, 不同类型高校向社会培养各具特色的人才, 以满足社会不同的需要。同时, 各个高校的办学历史、办学背景、师资力量、办学经验、招生和择业范围等都具有较大的差异, 其只有准确定位, 办出特色, 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进而在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的特色, 不仅要具有中国的特色, 而且应体现在各个高校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

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 必须建立在社会的需求和自身条件的结合点上, 要有利于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每个高校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都应有自己的特色, 可以通过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模式等方面加以体现。采用能体现个性化和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使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高校的同一名称下的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各有所长。

参考文献

[1]姚正海, 陶锦莉, 戴维, 吴冬梅.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1.

工商局改革创计划 篇3

时间:2011-08-08 02:19:38 来源:重庆商报 作者:姜涛

[提要] 市工商局微企处处长聂刚表示,该条政策的出台,主要是帮扶部分有创业意愿的人员实现就业,扩大微企扶持政策享受人群。16.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残疾人、城镇退役士兵、库区移民、返乡农民工、“农转非”人员申办个体工商户的,一律免收注册登记费。

新开办的民办幼儿园可享受微企扶持、占道经营摊户可凭占道经营许可证申办执照、用自有房屋从事经营无须业委会、居委会提供证明……昨日,市工商局出台《落实市委三届九次全会精神,促进市场主体快速增长的意见》,38条新政促就业、创业、创富。

受惠人群扩大

民办幼儿园纳入微企扶持

《意见》第6条指出,要扩大微型企业政策享受人群,获得区县级政府以上表彰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学应届毕业生、民办幼儿园申办者都能在市内任何地方申办微企,同等享受扶持政策。

市工商局微企处处长聂刚表示,该条政策的出台,主要是帮扶部分有创业意愿的人员实现就业,扩大微企扶持政策享受人群。

民办幼儿园被纳入了微企扶持对象。这是发展微企的一个特例,旨在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幼儿入学难问题。

即日起,新开办的民办幼儿园经营者无论投资金额大小,都可享受扶持政策。申办者只需先到教委办理前期许可,再到民政部门进行登记后,就可到工商部门申办营业执照。此后,民办幼儿园就可享受跟微企一样的扶持政策,包括财政拨款、税收减免、融资贷款等一系列优惠。

目前,具体的相关细则正在制定中,本月20日细则将能正式出台,此后即可受理申请。

创业门槛放宽

自家房内创业不需相关证明

《意见》中放宽了个体户创业门槛。

首先,取消了对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人数的限制。之前,个体户可请一两个帮手,有技术的个体户可带三五个学徒。今后,将不再限制个体工商户的从业人员,其经营人员也由“有经营能力的城镇待业人员、农村村民”扩大为“有经营能力的公民”。

同时,《意见》对创业场所限制也予以放开,如投资者利用自有房屋从事计算机系统服务、软件开发、动漫游戏开发、广告策划、工程管理服务、装饰设计等行业的,只提交房屋产权证和申请人书面材料即可,无须再经所在业委会或居委会批准。

而经营者租用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房屋从事经营活动的,因客观原因不能提供房屋产权证明的,可只提交房屋租赁协议和业主、申请人的承诺书申办登记;农民利用自有房屋从事经营活动,因客观原因不能提供房屋产权证明的,可提交由村民委员会出具的房屋产权证明申办登记。

此外,对于从事临时占道经营的经营者凭市政管理部门发放的临时占道经营许可证,即可申办营业执照。

市工商局副局长陈文渝表示,此举将使一大批有心合法经营但苦于政策、场所限制的经营者从“无照”变“有照”。比如,以前要使用自有房屋作为经营场地办理营业执照时,需经所在地业委会或居委会同意,才能办理营业执照。而现在这个中间环节被简化了。

其次,以前占道经营者多半以游摊和活动板房作为经营场所,不具备办理营业执照条件。《意见》出台后,这部分人群只需提交市政部门发放的临时占道经营许可证,就可办理营业执照,成为“正规军”。

登记方式变更

个体户今后可整体转让

《意见》表明,支持个体工商户“整体转让”、“转型升级”,在双方签订转让协议、明确债权债务责任后,可直接办理个体工商户经营者变更登记,无须办理注销登记,再由新的经营者重新办理注册登记;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个体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的,允许新组建的企业名称中继续沿用原有个体工商户的字号和行业。对未按照规定参加年检、验照的企业、个体户以及成立后超过6个月未开业,或开业后自行停业连续6个月以上的企业,可暂不吊销营业执照。

市工商局企业处处长刘永安表示,按照目前工商登记注册程序,个体工商户要登记注册为个人独资等一般纳税人企业,原有的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必须注销,这就标志着原有的土地、厂房必须过户转让,原有的“老字号”也不能再保留。

如今,制约个体工商户长大长壮的种种束缚将被全部打破。个体户“转型升级”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的,在主要投资人、经营范围不变的情况下,允许新组建的企业名称中继续沿用原有的字号和行业。

而支持个体户“整体转让”的举措还解决了长期困扰个体工商户的发展难题,不再要求个体经营者变动后,转让方先注销原有的执照,受让方再重新申办新的营业执照。采取变更方式登记,节省了时间,降低了经营者的创业成本。

创业成本降低

7类人员免收注册登记费

《意见》指出为促进就业再就业,对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等七类人员申办个体执照,一律免收注册登记费。

市工商局注册登记局局长吴岗表示,目前,个体工商户的进入门槛已经很低,牵涉费用仅有23元的注册登记费。

不仅如此,为了保护个体户,工商部门还暂不吊销未参加年检、验照和成立后6个月未开业者的营业执照,以便企业更好地渡过难关。

本组稿件由记者 姜涛 采写

促进就业新政

(节选)

1.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凡法律法规未禁止的投资者、未禁止的行业和项目,均鼓励、支持兴办市场主体,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2.对跨行业经营的,放宽企业名称中不体现行业特征的核准条件,企业注册资本(或注册资金)由最低1亿元降低至1000万元。

3.支持优势企业上市融资,引导和扶持一批国有、民营优势骨干企业改建为股份有限公司上市融资。

4.加大对笔记本电脑和离岸数据处理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实施“一对一”帮扶指导。

5.充分发挥大型企业集团的辐射带动作用,支持小型、微型企业成为该集团成员单位,在企业名称中冠以该集团名称,双方之间可不具备投资关系。

6.扩大微型企业扶持政策享受人群,申办地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

7.重点支持微型企业从事软件开发、信息技术、文化创意、动漫设计等行业。对网吧、洗浴、娱乐等不适宜的行业限制进入。

8.及时拨付财政补助资金,在7个工作日内,应将补助资金拨付至微型企业账户。

9.发挥微型企业协会作用,为微型企业取得担保贷款。

10.落实微型企业“1+3”扶持政策,抓好融资贷款、税收“双定”征收和按季返还、营业税万元起征等扶持政策的贯彻落实。

11.积极开展公司股权出质、股权出资和“债权转股权”登记,支持企业运用商标权质押贷款,激活静态资本;引进国际知名外资金融机构落户重庆。

12.城区重点引导发展生活服务、日用品维修等行业。农村重点引导发展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行业。

13.取消对个体工商户经营者身份的限制。取消个体工商户从业人数为1~5名帮手或学徒的限制。

14.鼓励“一人多照”,对符合条件的公民允许申办两个以上的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15.支持个体工商户“整体转让”、“转型升级”,在双方签订转让协议、明确债权债务责任后,可直接办理个体工商户经营者变更登记,无须先办理注销登记,再由新的经营者重新办理注册登记。

16.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残疾人、城镇退役士兵、库区移民、返乡农民工、“农转非”人员申办个体工商户的,一律免收注册登记费。

17.积极发展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鼓励农民按照自愿原则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或将集体资产进行量化确股,组建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

18.帮扶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快速发展,依托农村地区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丰富资源,鼓励发展现代农业和品牌农业。

19.制定出台新兴行业企业登记参考目录,引导规范新兴产业发展。

20.鼓励发展电子商务,积极引导实体经营向电子商务经营拓展;鼓励企业兴办各类网上交易市场,建立集交易、结算、物流配送为一体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

21.对《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中未列明的经营项目,凡国家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可以根据企业申请,核定体现行业特点的企业名称、经营范围。

22.支持各类新兴产业利用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专卖店等现代流通形式开拓市场,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23.推进商标品牌基地建设,制定出台《商标品牌基地认定和管理办法》。

24.开展“扶持企业商标发展”行动,加大对微型企业商标发展的培育力度,到“十二五”末扶持微型企业发展注册商标1万件以上。

25.鼓励各类经营性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幼儿园、学校、医疗机构,在取得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许可后,申办营业执照。

26.会同市政部门、街(镇)规范背街小巷摊点,划定夜市摊区区域,打造一批创业街,引导摆摊设点的经营户进入夜市摊区经营。

27.对在拆迁冻结红线区域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级工商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坚决取缔无照经营。

28.放宽企业名称限制,允许投资者在企业名称中使用个性化词语、行业习惯用语、新兴经营服务行业用语;允许使用“中心、厂、院、所、俱乐部、机构”等字样作为组织形式或与“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连用进行登记。

29.放宽经营场所审查条件,简化申报手续。

30.对筹建期较长的行业(高危行业等除外),实行主体资格与经营资格相分离的登记制度。

31.投资者确因资金困难无法按期缴付出资的,允许公司(除一人公司外)修改章程、延长出资期限,也可在章程规定的出资期限届满前,依法减少注册资本。

32.对未按规定参加年检、验照的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成立后超过六个月未开业,或者开业后自行停业连续六个月以上的企业,可暂不吊销营业执照。

33.积极帮助投资者和市场主体用好、用足各类市场主体准入优惠政策。

34.对有自主创业意愿的人员依照相关规定进行免费培训,实现创业带动就业。

35.建立帮扶指导服务工作机制,对招商引资重大项目的落户、准入和重点企业的经营扩张、资产重组等提前介入,全程服务。

36.试点推行企业信用评价制度,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

37.坚持查处取缔和引导规范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做好无照经营集中区域和行业的监管巡查。

38.对重点招商引资项目,特殊紧急事宜,以及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残疾人等人员申办企业或个体工商户的,应当日办结。

互动话题

为了促进就业,我市工商局推出了“38条”新政,这将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机遇?

你认为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拓宽就业渠道和新增就业机会?

工商局改革创计划 篇4

[发布时间:2011-7-26 11:01:00 阅读次数:1568]

近日,宿松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开展了“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主题教育。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省纪委八届七次全会、全省工商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市纪委九届六次全会精神及县纪委、县组织部、县宣传部松纪发[2011]6号文件精神。

此次教育活动使许岭工商所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在平时工作中要切实为广大的经营户办好事,办实事。在市场监督中要坚持人性执法,在权利范围内以帮助教育为主,积极引导经营户合法经营。为了更好的服务群众,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基层工商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抓管理:

(一)坚持执法为民。作为工商部门最根本的内在要求就是执法为民,服务群众。要摒弃旧的固有思维模式,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和谐执法理念。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入手开展执法活动,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实际工作中提升服务水平,全力建设“服务型工商”,切实了解群众的难处。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在工作重要耐心细致的为广大群众讲解法规,帮助他们树立法律意识。

(二)加强市场监管。要把握重点,严厉打击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特别是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问题,让老百姓看到市场监管的成绩,感受到工商执法的成效。要最大限度提升监管执法效能,自觉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努力在维护市场秩序中提升水平、发挥作用、展现权威。要明确目的,切实发挥监管执法综合效应,牢固树立以监管求发展、以执法促规范的执法理念,实现监管执法与规范发展的有机统一。

工商局工作计划 篇5

一、指导思想

开展成品油市场专项整治工作,是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目标的需要。要以保障成品油消费安全为目标,坚持“标本兼治,防打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通过专项整治,加大监管力度,强化成品油市场日常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成品油等违法行为,积极推进工商监管、经营者自律、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成品油市场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二、整治工作目标

通过专项整治,使成品油市场主体资格更加规范,经营秩序更加有序,促进全市成品油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维护和保障消费者权益。

三、整治时间和整治对象、重点及任务

(一)专项整治时间。为20xx年6月20日至20xx年11月15日,具体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清查摸底阶段(从6月20日至7月15日)。各单位重点对上半年报送的加油站(点)数量进行一次彻底清点核对,查清辖区范围内所有加油站(点)的名称、数量及属性。

于7月12日前将第一阶段整治工作小结和省成品油加油站(点)摸底情况表(见附件一)加盖公章后上报市场局。

(2)第二阶段:清理整治阶段(从7月15日至9月15日)。各单位重点对所辖加油站(点)的主体资格、进货来源和经营环节进行查验。市局将组织一次加油站(点)不少于20组的抽检,重点是边远偏僻的社会(民营)加油站(点),上半年省局抽检不合格的加油站(点)包含在内。于9月12日前将第二阶段整治工作小结和抽检结果汇总表加盖公章后上报市场局。

(3)第三阶段:规范及查处阶段(从9月15日至11月15日)。各单位对所辖加油站(点)依据查验和抽检结果进行全面规范和查处。对主体资格不规范的,符合条件的依法予以规范,不符合条件的依法取缔,对抽检不合格的单位要依法立案查处,于11月12日前将整治工作小结、处罚和整治后加油站(点)统计表(见附件二)加盖公章后上报市场局。

(二)专项整治对象、重点及任务

1、整治对象:全市范围内所有成品油经营企业和加油站(点)。

2、整治重点及任务

(1)规范市场主体。要依法查处超范围经营成品油的行为,依法取缔无照经营,进一步规范市场经营主体。

(2)严把油品质量。重点查处假冒伪劣、不合格油品、与标号、标示不相符的、国家明令淘汰并停止销售的油品和非乙醇汽油。

(3)规范经营行为。重点查处下列行为:缺斤短两、掺杂掺假欺诈消费者的;擅自兑制油品和在油品中添加化工原料的;假冒他人注册商标,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或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的;对油品质量作虚假表示引人误解的;违背消费者意愿搭售商品的;伪造、涂改、出租、出借、转让营业执照的;使用无质量合格证明的计量衡具,或擅自改动油品计量衡具等。

四、整治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开展成品油市场专项整治,既是履行工商行政管理职责,也是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具体措施。各单位要切实提高认识,充分认识专项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专项整治工作抓好抓实。

(二)严密组织,加强协调。各单位根据市局方案要求,成立相应的组织,制定方案或整治计划,明确任务和责任。确保我市成品油市场专项整治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同时,配合各级商务部门,对证照不全但符合条件的,积极督促予以规范。

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改革探析 篇6

一、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使之市场化

人是教育的意义, 如果一个学科教师未从育人的高度去统筹课程、教材和教法, 把知识上升到知识论与价值论的高度去认识;如果一个教师不是在思考教什么、怎么教的同时习惯性地追问为什么而教, 那么, 他永远也成不了教育家。教育教学理念是有关教学过程中谁是主体、为谁服务等一系列价值观问题。随着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的到来, 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满足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要, 将成为高等教育的主旋律。大学日益成为一个服务性机构, 大学的教育有必要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 为学生创造价值的理念上来。作为服务性机构, 大学要像企业尊重顾客的需要一样尊重学生的需要, 教育教学应以帮助学生积累人力资本、提高学生的市场价值为导向;作为高等教育服务的直接提供者,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 他们以自己的优质服务来赢得学生的尊重、满意与认可。国外大学教育主要面向客户——学生, 为学生服务, 教育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而中国大学教育目前主要面向政府, 为政府服务, 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较弱。作为现代大学的三大任务之一的人才培养应该始终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而人才培养的关键是了解社会需求, 了解学生的期望, 以此为基础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 凸显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价值是重中之重。

二、丰富人才培养途径, 使之社会化

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与市场经济密切联系的专业, 它的人才培养不能单纯依靠学校自身。学校必须要敞开校门, 引进各种市场资源参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具体来说有三点:第一, 逐步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 办学模式多样化, 实行企校联合办学或订单式培养。第二, 打造“两栖型”教师, 改变“教学型”、“专业型”师资的模式, 推动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第三, 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交替进行, 让学生直接进入市场做市场调研、实践, 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同时, 实施导师-团队制:由校内的教师负责学生学习作风、科学道德养成, 部分课题研究的指导由校外实践导师指导学生进行企业调查与实践。

三、明确培养方向, 使之特色化

课程体系是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依托, 通过设置“兴趣模块”及模块下的特色课程, 明确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 削弱工商管理专业“宽泛”的缺点。例如:

(一)

针对大学生创业的新趋势, 突出“创业”人才的培养, 特色课程有创业学导论、创业营销、企业策划与创业计划写作、创业融资与理财等。

(二)

结合历年高校毕业生流向, 设置创业方向、房地产方向、物流方向、市场营销方向、领导方向等不同课程。

(三)

设置制造企业管理、流通企业管理和跨国企业管理三个特色方向课群。

四、探索教学方法, 使之综合化

管理活动需要的是职业水准而非学术水准, 市场需要的管理人才不一定是“知识分子”, 但一定是“能力分子” (主要不是“学术研究能力”, 而是“动手实践能力”) , 因而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活动的典型特征是教师不应单纯地传授理论知识, 而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密切结合市场实际, 开放课堂, 让实践知识深入到课堂中来, 而不单纯通过学生实习来实现实践教学活动。体现在教学方法方面就是积极探索各种开放性、互动性、实践性的教学方法。以广西大学为例, 自2002年开始, 该校启动了“新世纪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工商管理专业主要课程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及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该课题特别强调要打破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学方法之间、课程与课程之间、课内与课外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边界。从具体课程教学来说, 该课程在课堂教学方面采用课堂讲授、案例讨论、情景模拟法等现代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贯彻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思想, 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 指导学生参加项目策划, 指导学生参加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等商业模拟竞赛。

以下是笔者对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方法的一些思考:

(一) 引入导学式教学法。

导学式教学法是指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帮助学生自学为中心而展开, 核心是对学生的自学进行指导并提供各种有益的帮助。这种教学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组织教学, 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讲授从提出和分析现实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 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 课堂上采取教师讲授与师生讨论, 学生自我问答相结合的方法;课堂外教师以提出问题、提示思路、激发兴趣、引导查阅资料、组织课外研讨、批改作业论文为主要手段, 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思辨性, 增加教学的广度与深度, 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强化案例式教学。

实践证明, 案例教学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大多应用性、业务性很强, 十分适合案例教学。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注意收集和制作相关的案例, 把有关素材完整地提供给学生, 而后运用基本原理进行启发、引导, 要求学生在查阅资料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分析, 然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或点评, 或进行补充性、提高性的讲解, 以学生提交的案例分析报告作为考核方式, 通过自我评价、同学互评、教师打分相结合的方法决定考核成绩。这种方式有利于保持专业课程的鲜活性,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实现教与学的真正意义上的互动, 帮助学生掌握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方法和途径, 形成主动收集相关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是否成功,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如何选择案例和进行教学组织。依靠教师的单兵作战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地进行案例教学, 因此, 建议集中力量编制国内外经典的案例集;另一方面组织案例教学法的培训与交流, 可能是有效的途径。

(三) 适当运用情景式教学。

2010年, 笔者所在学院工商管理系开展的模拟企业管理的沙盘演练, 就是很好的探索和实践。模拟教学法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借助模拟教学软件, 让学生在电脑上进行演练;二是建立相应方向的有形实验室, 为学生创造一个模拟训练的场所。传统观念认为工商管理专业不需要实验室, 但笔者认为, 随着网络经济时代对经济、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 模拟的教学实验中心越来越显示出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

总之, 工商管理的教学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 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必须实事求是, 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为目的, 因人而异, 因课而异, 要根据不同性质的课程、不同层次和人才培养的目标来选用相对适当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大圣.教师发展“四问”.今日教育, 2006.4.

[2].许庆高.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与研究.经济师, 2004.4.

[3].王宝荣.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与反思.改革与战略, 2004.11.

上一篇:兴趣是学生探索下一篇:英语科组的教研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