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的论文

2024-11-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的论文(精选13篇)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的论文 篇1

镇原县方山乡蒲河小学 张天堂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倡“引而不发”的启发式教学,十分重视学生自己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受和品味文章。因此,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光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去引导学生去“读”书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不少学生因年龄小,玩心重,自制能力差,缺乏良好的读书习惯,即使有时在老师和家长的监督下不得不坐下来,但眼在书本上却心不在焉。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只要有兴趣,学生才会有学语文的热情,有了热情才会有学语文的渴望,这种渴望才会在我们上语文课时变成一股强大的动力,让学生充分享受课堂,在语文课下课铃声响后,让学生发出“语文课多么有意思啊!”“这节课怎么这么时间短”的慨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需要教师营造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读,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坚定学生的自信心。整个课堂应是听不到指责声和感受不到压抑感,即使学生读得不好,也应予以积极反馈。如: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不采用“读得不错,很好”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要根据学生朗读实际水平评价,“读得有感情,把诗人心情都表达出来了。”“语言很准确,并且没有漏字。”教师的评价还要特别注意鼓励后进生主动读,而且在读的质量上不要提太高的要求,这样来进行评价会让学生感到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进而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以良好心态进入学习。

二、课堂教学把好领读关

领读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简便快捷,教与学的效果显而易见。

首先领读有助于学生建立词句的概念。领读是以词句为单位加上领读时强化词句训练而做的技巧性的朗读处理,使学生在听读中感受词句的间歇停顿和体会其结构特点。比如《小英雄雨来》一课中的“我是中国人,我爱自己的祖国。”通过领读,使学生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其次领读有助于提高认识能力。领读是综合性的语言训练,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人世间的真善美,也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伟人的崇高与英雄人物的杰出。如李大钊在局势严峻的情况下回答自己的女儿说:“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通过读,使学生体会到李大钊对党的热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三、注重多读感悟,品味语言,进行自主地阅读获取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会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自主地进行阅读。如在引导朗读《圆明园的毁灭》时,我先让学生选择文中最生动、最感人的语句进行自由品读,然后交流共同欣赏。有位学生选择的语句是: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该生读得声情并茂,我顺势启发:刚才这位同学读时注意到了声调有高有低,语气有轻有重,速度有快有慢。现在再请他读一遍,其他同学注意听,他读时表情怎样,哪轻哪重……再想想他为什么要这样读。该生再读后,我不急于让其他学生评价,而是让他们学着也开口读读这句话,结果学生以微笑的表情读出了对圆明园绝妙景色的欣喜。“金碧辉煌”重读出殿堂的光彩华丽雄伟壮观。“玲珑剔透”轻读出亭台楼阁的小巧奇妙,景色怡人。“热闹街市”高声快读读出“买卖街”的欢快。“田园风光”低语缓读读出流连山乡村野地的舒畅。最后,我又安排男女生交替读。至此,学生通过对词语的揣摩,从比较中领悟圆明园景色的千姿百态,万种风情;另一方面,学生在错落有致或高亢放读,或浅唱低吟中自主地获取语言的“意义与情味”,自由地表达感受。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的论文 篇2

在走上讲台的最初, 对于课上的40分钟不知道该如何利用, 学生在课上往往只是读三遍, 开始读一遍, 中间读一遍, 最后再读一遍,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一点帮助也没有, 更不能够得到系统的训练, 40分钟的时间只是我在课堂上一味地说。当我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后, 又片面追求“多读”。于是在课堂上便注重了让学生多读, 可是却没有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 学生的朗读只是停留在一种片面的形式之上, 表面上书声朗朗, 实际上学生并没有真正地投入到对于课文的朗读中。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对于朗读课文的积极性, 甚至养成了“数字”一样的不良的朗读习惯。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我采用了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实验, 听名师的课、看他们的视频、请教一些老教师、积极组织班级、学校的朗读比赛等活动。从而在这里面意识到, 朗读应该做到扎实, 做到少讲多读, 让学生对于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再进行朗读, 在朗读中要做到有感情, 以此来更好地理解课文。我把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分成三个阶段:初读、精读、赏读, 这样更符合学生的心理, 达到学以致用, 从而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初读是朗读的初级阶段, 目的在于初步激发学生兴趣, 感知课文内容和重点,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例如, 《给家乡孩子的信》这一课, 学生都知道这是巴金写给家乡孩子的一封回信, 可这封信中到底写了一些什么呢?设置悬念,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接着把全文初看一遍, 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查一查字典, 扫清了字词障碍。读完后, 初步感知到课文内容, 这封信中讲到了巴金对家乡孩子的歉意, 不能回信的原因, 生命的意义, 珍惜时间等内容。同时也会发现“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生命开花结果”等一些难以理解的句子, 这样也就引起了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精读就是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 反复朗读咀嚼语言文字, 理清文章思路, 抓住重点, 体会其中的含义和思想感情。结合讲读过程进行朗读训练。如《鞋匠的儿子》这一课, 参议员说了这样的一句话:“林肯先生, 我希望你不要忘记, 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我让学生针对这句话边读边思考:从他的话中, 你体会到什么?这难道仅仅是傲慢吗?你还从中读出了一种什么味道来?这一段怎么读才能读得好呢? (指导停顿和重音, 并练习朗读) , 这样指导, 学生在理解句子内容和重点词语意思的过程中训练朗读, 初步学习了的朗读方法。

通过挖掘语言的深刻含义指导学生精读, 使他们能深切感受到同作者当时一样的心情。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中, “彭德怀冲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发火道……”这句话中的“发火”一词该如何理解呢?在教学这一段时我启发学生思考:既然彭德怀如此爱着自己的战士, 那他为什么还要对战士发火呢?这样不就显得矛盾了吗?学生经过短暂的思考后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有的说“他的发火更能说明他爱战士, 因为警卫员没有把肉汤首先送给那些生命垂危的战士”, 有的说“他是冲自己发火, 责怪自己的无能, 眼看着自己心爱的战士一个个牺牲在自己的眼前, 而自己却无能为力”, 有的说“他是冲国民党发火, 要是没有这样的战争, 他的战士该是如何幸福”……学生们各抒己见, 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再次朗读时理解更透了, 感情也更深了。

赏读是建立在对文章的一定了解基础之上的, 对于能够进一步的了解文章的主旨, 深入其内涵有着深刻的作用。在赏读的阶段最有可能与作者当时的心情想契合。

1.赏读, 体会作者的用词造句。如《安塞腰鼓》一课, 是一篇用雄浑激越的鼓点敲出的优美豪放的诗章, 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颂歌。用“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后生们的胳膊有力的搏击着, 迅速的搏击着, 大起大落的搏击着”来形容后生们那敲鼓的雄浑气势, 用“…一样是…”的句式及“痛苦和欢乐, 现实和梦幻, 摆脱和追求”写出了鼓声中的深刻内涵, 并且以“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的句式贯穿全文, 不能不说这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为学生的写作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楷模。

2.赏读, 与作者的心相契合。如《烟台的海》一课, 讲的是烟台一年四季的海和人, 在这几小节中, 作者给我们展示了海的不同特点、人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在海的特点上, 写到了冬日的凝重、春日的轻盈、夏日的浪漫、秋日的高远, 在教学冬天烟台的海时, 让学生紧紧抓住“小山似的”“暴怒”“前赴后继”“锲而不舍”“掀起”“数丈高”“十几米远”这些词语就很容易能够走进当时的环境中去, 从而走进作者的内心。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篇3

一、激发兴趣,在朗读中发展个性

爱因斯坦告诉我们:“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蒙田也说:“教育孩子最重要是激发其兴趣和爱心,否则只是填鸭式的灌输,毫无意义可言。”因此,要读好书首先要激发学生对读的兴趣。我根据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利用课文中精美丰富的插图,在朗读课文之前,先指导学生看图,将其引入相应的情境,使学生产生看了图想要试着读的欲望。例如,教学《海上日出》这篇课文,我先出示挂图,让学生一边观察:在晴朗的天气里,有一望无际的大海,跃出海面的红太阳,蔚蓝的天空和多彩的云霞这些景物构成的一幅壮阔的画面!一边听老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受到感染都想读出海上日出奇伟壮观的意境,兴趣浓厚。另外,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有着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为了充分发掘学生的朗读水平,也为了便于学生感情的流露与宣泄,我在朗读教学时让学生在手势、眼神等体态语方面自由发挥。当读到“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时,有的学生肩膀一纵一纵,作出吃力挑担的样子;有的学生通过整个身体由弯曲到直立来表示太阳上升时缓慢、吃力的样子。虽然姿势各不相同,但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出比较恰当的姿势来表现他们对句子的理解,而且很快就能有感情地背诵出来了。这样,既便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又避免了千篇一律的现象,教学效果良好。

二、反复练读,在朗读中培养能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课文离不开读,读时要做到五个并用,即耳、口、眼、脑、手五个并用,反复地读,不仅能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能使学生体会出文中所含的道理来。

在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时间。读时要做到“五不”,(即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并要眼看、口读、耳听、脑记。重要的是我要求学生在朗读中自己边读边听,听自己读得怎么样,然后再同桌互读,相互进行检查评价,从而提高阅读的准确度。当请学生单独朗读时,我要求其余学生认真听读,并要他们做到“三要”(坐姿要端正、持书要标准、态度要认真)和“三勤”(勤动脑、勤对照、勤记忆),这样也是对学生听话能力的一种训练。长此以往,听读的效果自然就会提高。当学生读完,再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价,说说读得好在哪儿?特别突出了哪些字词?不好在哪儿?你能试着读一读吗?等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提高自身朗读水平的内在需求。小学阶段的学生争强好胜,不甘落后,这样不仅能调动他们的朗读的积极性,还能训练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分析事物的能力。

另外,在教学每一篇课文时,我都要选出一名“读书小能手”,这个“小能手”就是第二天早读课的领读者。我还在全班提出“人人争当小能手”的口号,既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又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

三、创设情境,在朗读中接受教育

根据课文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入境生情,使学生通过朗读,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眼前,唤起学生的想象,让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获得语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听其声、如历其事、如临其境,真正体会到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周总理鞠躬尽瘁,深受人民群众爱戴,我先向学生介绍了周总理生前的光辉业绩和逝世前后的有关情况,然后又设计了生动感人的导语,创设了一个庄严肃穆的情境,随即播放长安街上人民群众从等待周总理灵车到目送灵车远去的录像,并配以哀婉低沉的哀乐范读课文。学生进入了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之中,他们情绪激动,有的甚至流下了眼泪,这就为课文讲读奠定了情感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仿佛置身于长安街送别周总理的肃立长队中,人们在哭泣,在呼唤。朗读时,一种涌动的情感表现了出来。学生在读中领悟了“总理爱人民,人民爱总理”的真挚情感,加深了对周总理的爱戴和怀念之情,在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通过创设情境,可让学生入境生情,以情导读,读中受教。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主方向。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我们教师都认识到素质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儿童语言,陶冶学生情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始终把朗读放在重要的位置常抓不懈,必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篇4

【摘 要】:阅读是一项最重要的语文基本功,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方面主要的能力之一,是学习、吸收知识必须具备的不可缺少能力,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因为阅读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积累语文知识,提高各种能力、发展智力的教学环节,还是陶冶情操和塑造品格的良好平台。作为语文教学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的阅读,它在教学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它是一种艺术,它能积累学生的语言,提高警惕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锻炼他们的思想,铸就一些新的观念,因此我们就得从语音、语调、感情、语速方面来抓住阅读的要领,也从朗读的几大点读、议、情来引导学生的阅读。

【关键词】:朗读教学指导阅读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困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 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显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发职责朗读的几大点是读、议、情,“读”是朗读,就是朗朗之声才能达到读的要求,读的效果,它是根本;读后不光是发出声音后一了百了,一无所知,而是要用脑去读,用脑自然免除不了要思考,这样,随之而来的就是要讨论,“议”是关键;对于诵

读,要用脑,也得用情,这样才会感受文章给人带来的美感和价值,自然“情”是纽带。源古溯今,朗读可以说是教师比较基本的行为方式。《诗经》中曾谈到:“吟咏情性,以风气上”,古人对它的阐述为:“动声回音,长言为咏,做诗比歌,故言吟咏情性。”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书声琅琅,感悟人生。即便是在教学改革深入开展的今天,朗读仍然是教师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当前的素质教育更要求“校园要有琅琅的读书声”,从而充分发挥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兴趣”。由此可见语文诵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怎样去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呢?

一、教师范读 感染学生注重语音、语调、感情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切奏、停顿和速度,轻后果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

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而语音教学是朗读的第一步。如果没有语音的正确认识,就无所谓的读,学生只有在掌握汉语拼音的基础上,才能朗读课文。对拼音教学,是任重而道远的事,只有经常的纠正,长期的提醒才能达到标准的效果。要利用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准字音,尤其在我们当地,读准“儿化”韵和轻声词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在我们的方言中就很少有儿化与轻声,因此这得要求加强。如:圆圈儿、五分儿、一块儿等这些“儿化”韵在我们平常说话时是不会说出儿化音来的;轻声也是如此。停顿,不是一字一顿或一词一顿地点读,也不是高腔怪调地唱读,而是在朗读过程中恰当的间歇。在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读出课文的思想感情,这一点是朗读训练的核心所在,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要想读出感情,就得紧抓住文章文体的特点,给人以视听的立体感。无论文章是散文还诗歌,阅读时情感要完全融入到课文当中,给听者或自己的美的感受,文章意义的价值,把全身心都投入到课文的浓厚氛围中了,而不是枯燥无味的朗读。读出句号的圆满,叹号的强烈感情,问号的上扬语气。同时,语速也应该重视,语速是指导朗读时速度的快慢,具体可以分为缓慢、稍慢适中、稍快、较快等。语速的快慢是根据文章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的。总之,语速的快慢将直接影响到文章的内容变化。所以,要想使学生能正确了解内容的变化,教师就应该准确地把握住语速。

二、依据教材 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

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草原》、《林海》、《可爱的草塘》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表情地朗读。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桂林山水》,就必顺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的情感。要朗读《激光》这样的说明文,那就截然不同了。因为《激光》是用具体数据来说明激光的特点与作用的。如果还照《桂林山水》那样的节奏、语调、语势、情感来读就欠妥。这种文体的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层次清楚。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发展思维和语言,就达到目的了。

三、熟读成诵 激发兴趣 增强朗读情趣性

小学生的语言正处在发展阶段,掌握的语言材料不多,不易完整地表达他们的意思,更难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首先引导学生读出课文中的语句,在反复熟读的基础上,再教给他们按照回答问题的形式用文中的语句引导回答。这样学生回答问题表达得确切,说得流利,畅通,帮助学生在读流利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又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进行说的训练,做到朗读与理解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读说相得益彰。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学生个体的知识与生活经历不同,其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也各不同。因此,朗读指导中教师不应拿着自己的一套标准要求学生,而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的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为朗读打好坚实的基础

良好的习惯既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同时也是语文素养的一种体现。好习惯能造就人,学习语言的好习惯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学应注重语文习惯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首先,要培养学生爱读书多读书的习惯。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始,启发学生爱读书、多读书,使学生体验到读书是人生的一大乐趣。同时还要经常组织读书心得交流会、故事会、阅读比赛等活动。其次,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学会阅读时在书上勾点圈画等批注的使用方法,养成阅读后做小练笔,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使用工具书是读书、写作和寻求新知的需要,学生阅读教材、课外书更是离不开工具书。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细微处人手,要在坚持不懈的反复练习中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要有周密的考虑和科学的安排,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的去培养

和发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要有耐心和恒心,要严格要求,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收到实效。

五、创设阅读的相关情境,学会一种赏读的方式

赏读,便是“赏语言,赏人情,学表达,明事理”,通过语言的鉴赏、文章人情的挖掘、学会语言的表达、明白生命与价值取向的道理,用这种朗读方式,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就会得到的一种美感有鉴赏。文质兼美的课文往往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教师在朗读教学中,以声情并茂的范读创设出浓浓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迅速调动学习的兴趣,指导学生朗读时,在初步感知课文后,就应该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中,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作品背后所蕴涵的情感,让学生在学习中品析自己喜欢的词句。除读出节奏,注重声调和音量外,还要满怀感情地读,读出文句中的情感,意境以及“弦外之音”等。学生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才能随着作者感情的跌宕、心潮的起伏、思维的翻腾去心领神会,他们在读中品味语意,在赏析中加以品读,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朗读的方式方法得灵活处理,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就能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真正做到“以读为本”。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的论文 篇5

谈谈阅读教学的朗读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小学教学中读的基本目标,也是衡量一节语文课任务完成的标准。”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和方法,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读得不符合要求时,有的教师只是简单地提一下“要注意读出感情”等要求后,让学生再读一次就过去了,长此以往,必将会影响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一、体会感情——把握朗读基调

要读好一篇文章,必须先深入阅读,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思想感情,才能在朗读时以声传情,准确地表情达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必须紧扣课文,从字词句入手,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理清作者的感情变化线索,还要联系实际,阅读时才能把握朗读基调和语气。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一个小女孩大年夜在街上卖火柴的事情,反映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罪恶,表现了作者对穷苦人们的同情。根据该文的内容及中心思想,朗读该文的基调就应该确定为低沉缓慢。朗读时又要根据每擦一根火柴小女孩内心的情感 “悲——喜——绝望”的变化适当变换语气、速度和语音,这样才能生动地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

二、品味语言——训练朗读技巧

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通过读,学生也同时获得了说话的样本和写作的范例。这些技巧都必须在品析词句段、体会感情中掌握。

1.选择感情浓烈的句段。课文中某些句段,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作者某方面强烈的思想感情。比如《梅花》一文中“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这句话要求学生体悟华侨老人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思国之情。

2.选择含义深刻的句段。课文中部分句、段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蕴含某方面的哲理,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思考、讨论,才能理解、领悟。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从我心底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这句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作者在两个极端的爱下努力向前驶去。

3.选择描写精彩的句段。课文诸如运用了比喻、排比等手法,或者具有总起、过渡等作用的句段,都是学生学习语言表达方法的好素材。如朱自清先生的《匆匆》,这篇优美的散文,是一篇很好的朗读素材,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并珍惜时间的可贵,从现在做起,把握好今天,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三、以听促读——提高阅读水平

在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时,通过对语言、文字、句段的训练,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听促读提高阅读水平。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必须联系上下文,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了解句与句之的联系,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这就要求学生边听边小声跟着模仿。因此,教师对教材中

准确的词语、优美的句式、生动的片段,要多作范读,突出语言特点。坚持这样的练习,就能慢慢促使学生掌握普通话的标准发音,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提高阅读水平。

如读《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师用哀婉的语调描绘情境:“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然而今天,他静静地躺在灵车里,越去越远,和我们永别了!”教师悲伤的语气,悲痛的表情,把文中人们送别总理的感人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把无限悲痛和深切怀念的感情传导给学生,使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发学生深深热爱和缅怀总理的思想感情。教师的示范性朗读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成为朗读的样板。所以,语文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做好朗读的指导和示范。

四、扮演角色——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 篇6

吉州区仁山坪小学胡蓉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与理解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好读书,会读书,读好书”,从而为学生终生的发展奠定下良好的基础。,一、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导语,主要作用是引出当堂课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自然进入课堂学习,形成良好的教学准备状态,从而迅速进入预定的教学轨道。如在执教《一夜的工作》一课时,可引用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贯穿全文。“同学们,你们是否还记得首都亿万人民群众冒着严寒在长安街上等待总理灵车到来的动人情景,总理逝世为什么会牵动着那么多人的心?今天,老师带你们一起去看看总理生前是怎样工作的。”这样一来,不但把新旧知识衔接起来,而且轻松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新课。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小学生的性格活泼开朗,擅长模仿,喜欢得到他人的赞扬和认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抓住他们的性格特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师生之间的真诚对话与交流,为学生营造平等、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和话题创设情境,刺激学生的各个感官,使语文的阅读教学充满活力,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于永正老师在教学《打鸟》时,惟妙惟肖的表演、幽默风趣的语言很快地把学生带入情境,激发学习欲望和热情,把无限的童趣融入到有限的课堂教学中。

三、精讲多读,读出情感。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可见在新的语文标准下,朗读已定位成阅读教学的“热点”。因此,面对新的形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把“朗读”这把剑舞得游刃有余就不得不对“朗读”这个众人关注的语文改革的焦点做一番深入的思考了。我认为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一定要注意:

1、保证读书时间。

2、扩大朗读训练面。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4、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5、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中学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初探 篇7

一、诵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诵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诵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文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要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事物的形状、颜色,从而感受自然的美。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了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从而激发起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绝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其实教师在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辩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四、朗读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语文朗读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一条可行的途径。因为想象是构成思维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思维的发展不能离开想象的发展。训练想象能力在语文朗读教学中还有其特殊的意义。这是因为选入教材的极大部分课文属文学作品,作者所创设的意境、塑造的形象都与想象结下了不解之缘,而教师组织学生朗读这些作品时,又必须以自己的经验,凭借想象来还原并充实作品的意境的形象,才能比较深刻地感受到作品的内蕴。至于学生作文,就更需要有想象的配合,才能有声有色、有情有意地再现生活中的人物和事物。而另一方面,丰富的想象活动还能刺激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五、朗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情感

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每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地朗读。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说明文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文章,就必须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达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别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诵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摘要: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对学生而言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的论文 篇8

指导学生朗读,明确朗读训练的要求是基础。其内容有三:①让学生能正确地朗读课文。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具体指要用普通话读,发音标准,吐字清晰,声音响亮;要一字一句读准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按句逗停顿,不重复字句,不顿读;在不断的朗读过程中养成良好习惯,不唱读,不指读。但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其对生字认识不多以及对生字的音形一时难以分辨,还加之低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较差,思想很难全部集中起来,因此在教学朗读时要求学生指读,到中高年级后逐渐要求不指读。②能流利地朗读课文。要把句子读完整,不读断句,不重复读句;要读得连贯流畅,速度适中。这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一般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较容易达到。③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读出不同的语气,语调适当,要读出轻重缓急,能比较准确的读出课文中的感情,情感表露自然,不做作,要用自己声音的本色表达。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建立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来进行的。低年级阶段学生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指导来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注重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在对学生的朗读训练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指导学生读正确

正确朗读是对学生朗读的最基本要求。要使学生读正确,抓好汉语拼音的教学是关键,汉语拼音是学习汉字和普通话的钥匙,在一年级上学期的课程中安排了8~10周的课程就是让学生学习汉语拼音。教学中应抓紧抓准,使学生能准确拼读生字,扫清朗读过程中的障碍,因为学生拼音准确与否,直接影响普通话的发音。因此,教师应在学初抓好拼音教学,这是学生正确朗读的基础。

要使学生学会正确朗读,教师既要严格要求,又要作具体指导。学生开始朗读时,无论是指名读或齐读,教师都要在读前提出明确要求,读后按要求检查。对于学生朗读中常常出现的丢字、添字、一字一顿、重复、拿腔那调等现象,教师要做具体分析,有针对性的加以指导。如:有的学生读错字音,是受方言的影响,教师就要利用汉语拼音进行正音,直到学生读准确为止;有的学生丢字、添字,是因为他们没有认真、一丝不苟地看着书来读,教师就要严格要求他们仔细地看课文,把每个字都看在眼里,认真地指着,准确地读出来,也可以要求他们认真听别人朗读,指出别人朗读中的错误;有的学生读破词句,是因为对一些字词不熟悉,不理解,这就需要帮助他们掌握生字新词,训练他们按词连读。只有针对学生朗读中的问题进行具体指导,才能收到实效。

二、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把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在阅读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把朗读训练和理解课文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地读,这样必须讲究方式,不同的朗读方式对于朗读的训练有不同的效果。在阅读教学中指导朗读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范读,就是示范性的朗读。可以由教师范读,也可以用磁带代替教师范读,还可以由朗读水平教高的学生范读。小学生模仿性强,范读便于学生模仿。范读可以读全文,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读一段或读一句。

领读,就是带着学生读。学生朗读水平较低时,教师要一句一句的领读,遇到长句子,可以把句子分成几部分领读,然后再读完整的句子。领读在一年级阅读教学中用得较多,主要用于帮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齐读,就是全班同学或一组同学一起读。齐读可以使较多同学有朗读的机会,也有利于训练学生读准字音,正确停顿,但不利于思考问题,容易形成唱读。

个人读,包括自由读和指名读。自由读,就是全班同学在同一时间里就一篇课文或一段话自己小声朗读。其好处是全班同学都可以得到练习,也便于边读边想。指名读,是单独让某一位学生起来朗读,这种读法便于针对学生朗读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指导。且低年级学生喜欢当众表现自己,因此能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分角色朗读,就是由两个以上的学生分别读出不同人物的有关语句。这种朗读形式,低年级学生很喜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对以上这些指导朗读的方式,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和教学不同阶段的需要恰当地选用,在低年级阅读中,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要求,所采取的朗读方式便有所不同。如:初读课文时,主要要求学生人人能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教师应留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课文,对于拼音能力较差的个别学生,可采用领读的方式教他,主要是要采用范读、领读、指名读等多种方式,;熟读课文阶段,在学生理解全文以后,可以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主要采用齐读、分角色朗读、比赛读等。还可以根据课文特点来选择读书方式,如“天对地,圆对方,严寒对酷暑…”就可以采用对读方式进行。总之,朗读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应根据教学情况选取最佳的方式,才能达到最佳的朗读效果。

三、注意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的论文 篇9

【摘要】阅读能力是人们在生活中一定要具备的一种特殊能力,是学习、工作生活都不可少的能力。终身教育的提出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人们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新课程背景下必须重视学生的朗读能力训练。

【关键词】语文课 加强 学生 朗读能力 训练

新课程标准下,笔者发现了这样一些现象:语文课堂朗朗的读书声听不到了,到处是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声,学生低头冥思苦想地做题。这种违背教学规律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呢?让学生在浩如烟海题海中穷于奔命,从根本上说是教师没有认识到朗读在素质教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实践和研究,笔者认为新课程标准下的素质教育必须重视朗读能力的训练。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看等方面。随着素质教育进一步的发展,在全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口语表达、语言运用艺术在现代社会的作用起着越来越重要,而且这些能力的提高和培养,必须依靠于朗读。

所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一定正确处理培养朗读能力和其他能力的关系,强化训练朗读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语文这一学科的社会功能,切实把语文素质教育抓实抓牢。

一、预习时要朗读

我姑且称为“预读”,必须做到“声出口,笔在手”值得注意的是,诵读课文不能简单的开口就念,一定要与认、辨、疏的紧密结合。认、辨、疏也就是注音、辨字、疏句,方法是拼音注在字头上;辨字与解词统一在一种固定格式里;

疏通教科书中有关句子,达到文章里的意思能基本理解。诚然,在预读这一阶段,需要发现问题,这也是大多数语文教师的共同看法。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把“导读”看作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环节,学生在教科书的貌似无疑之处生疑、发疑。只有生“疑”,才能有“悟”,朱熹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因此,发疑在预读中的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反复朗读

加深理解文章的内容,实践识字悟义的目的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精华。它的重要性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特别是与汉族语言的特点有紧密的联系。汉语是由一个一个单音字的方块字组成的,汉字是由音、义的有机结合,字音由声、韵、调三部分构成。语言文字的有机结合,表意明了。所以,必须反复朗诵,才能实实践识字悟义”的目的。宋人朱熹说:“观书先须读书,使其言若出于吾口,继以深思,使其意皆若出吾心。”朗读和理解是紧密结合的,必须读才能理解,必须理解才能更好地读。反复诵读,既能感受到文章中的丰富形象,也能领悟文章的妙处,品尝语言文字的意义、哲理和情味。朱熹说:“此语或中或否,皆出臆度,要这未可遽论,且涵泳玩索,久之,当有自见。”在朗读中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沉浸在艺术空间里,从而实践外部语言的内化,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驾驭了文章的内容。这样,经过多次反复朗读,既了解篇章结构,也掌握了微言大义。

三、反复朗读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采用美读的手法,融合学生和作者的情感交流。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美读的方法,所读的若是白话文,当如戏剧演员读台词的那个样子。若是文言文。……务期尽情发挥作家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麽,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中学语文学习法》)叶圣陶对美读阐述了详细的要求,也是朗读训练的一把钥匙。叶圣陶否定了了“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阅读手段,阐明要做到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调动所有的感官,强化读者与作者的情感交流。反复朗读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只有多次反复朗读,才能感受到汉语特有的审美表现力,另外如词汇美、句式美等,也需要在反复朗诵中体会。

四、训练学生朗读的方式

范读:教师示范朗读。教授诗歌,散文,文言文时,借用磁带和正确的语调,节奏的抑扬顿挫,浓厚的感情,速度的缓急,给学生示范出一个朗读的楷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领读:学生初次学习文言文,阅读会遇到学习阻碍。教师通过领读让学生感知规律和技能,从而让学生也消除了阅读文言文的心理恐惧。

学生的个别朗读:要求学生对重点课文自己认真准备,阅读以后自己制成磁带,交给老师评定,对读得非常好的,把磁带在课堂上放给同学们听,对全体学生的阅读起着启发辅导作用。

齐读:短小的课文,有特点的段落,句子让学生一起朗读,这样可以让学生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其语调既调节了课堂的氛围,又激发了后进生的阅读兴趣。

默读:让同学用眼,不出声,不动唇阅读。它是一种特殊的读书方法,它不受阅读速度的限制,周围环境的制约,便于思考,从而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这种方法的运用,既培养了学生阅读兴趣,又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打下了基础。

速读与跳读:小说类的课文篇幅较长,教学时间又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指导学生掌握速读与跳读的技能,提高效率找主题,抓重点,掌握文章的思想。快速而有效地获得各种有价值的社会信息。

参考文献:

[1] 王晓珊 . 浅谈语文教学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1.

[2] 祁云秋 . 语文教学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1.1.

[3] 林芳 .“趣”谈语文教学 [J]. 中华活页文选 ( 教师版 ),.1.

重视阅读教学中的朗读 篇10

李丽琴

新课标的实施中,阅读教学无疑是占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课程标准》实验稿)而获得这一重要途径的首要条件就是必须重视阅读的基础——朗读。新课标也指出“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因为朗读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即阅读能力的先决条件。学生不会读,阅读教学成为空谈。

因此,朗读作作为一门艺术教学,作为情感体验的直接者,应受到重视。如何选择朗读教学策略?

一、明确朗读的重要作用

朗读是阅读的基础,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是获得审美体验的直接者;能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欣赏能力及体验语感;朗读过程中的收获及积累到的好词佳句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朗读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朗读是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的直接源地……总而言之,阅读教学——离不开朗读。

二、正视教师情感朗读教学

教师带读、“整齐划一齐步走”的朗读方式已褪色,取而代之的是注重学生个性化行为发展的朗读教学,因此,教师在朗读教学中要正视几点:

1、激起学生朗读欲望,可根据课文内容提出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可大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把朗读变为积极主动的行为。

2、示范读文时,必须注意教者语言的亲和导力,要引起孩子共鸣。

3、注意朗读训练也应由扶到放,迁移导练。教予朗读后,应放手让学生试读与文章内容相似的片段,鼓励大胆朗读并评议。

4、重视片段、句子的朗读训练,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做的选读——细品——挑句——试读——说理由。教师在训练过程中,要多鼓励,给予学生肯定的赞扬,要细心聆听其朗读,尊重学生说出每种读法的理由。

三、注重教予学生有感情朗读方法步骤 要让学生真正会朗读,关键要教会其方法:

1、初读。

了解课文内容。不了解课文内容就无法掌握朗读的方向。

2、定情。

朗读必须要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给朗读内容定“情”,或喜或悲,或刚或柔,或抒情或平叙等。如《放风筝》一文讲的是作者放风筝的快乐,因此可给予确定朗读感情为“喜悦之情”,而《卖火柴的小女孩》是讲述小女孩在大年夜惨死街头的故事,可定为“悲哀之情”。

3、定调

根据课文的感情色彩确定语调,即语音的高低,语气的轻重,语言的节奏等。不同的课文,感情色彩不同,语调也就不一样了。如《荷花》一文,作者心情是舒畅的,感情色彩为“喜悦”,语调也就轻快。而《匆匆》一课,是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易逝的无奈与深思,语调也就偏低,节奏较慢。

4、富于变化

大致确定文章的“情”与“调”后,就要注意文章整体性的朗读变化,即使是同一篇文章,其内容是变化的,朗读感情也应随之而变化,或快或慢,或喜或悲,抑扬顿挫,控制自己的内心与情感,源自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例如,《观潮》一课,“潮来前”应带高兴、急切、盼望的语气朗读,“潮来时”则是兴奋、高昂、快速语气读,“潮过后”则是依恋、缓慢语气朗读。朗读还必须注意角色不同的语调,如《小壁虎借尾巴》为一年级教材,是幼儿读物,应用童音读,同时还必须区分黄牛伯伯、燕子阿姨等四种角色的不同语气朗读(如黄牛伯伯的声音低沉、苍老,燕子阿姨则温柔,中速朗读)。由此,可得出朗读富于变化的规律:心由文流动,情随心起伏。

四、重视朗读评价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该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课程标准》实验稿)这是对朗读的评价方法,由此亦可见,有感情朗读的重要性。

浅谈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训练 篇11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情感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对所教内容的理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益的目的。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进行朗读训练,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激发朗读兴趣

1.联系实际,唤起兴趣。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这就要求教师要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语文来源于生活,生产与科研的实际,教师要巧妙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指导朗读,才能使“厌学”“苦学”的孩子变成“好学”“乐学”的受教育者。

2.设境朗读,激发兴趣。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创设典型的情境,加上抑扬顿挫的朗读.能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感受文中蕴涵的情感,陶冶情操,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3.体验愉悦,稳定兴趣。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便能体验到成功所带来的愉悦,特别是克服了许多困难之后,获得的成功,其喜悦之情更是难以表达。利用这种心理状态进行朗读训练,一定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教给正确的朗读方法

首先要指导学生正确地读。这是课标对朗读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用普通话朗读、做到读准字音、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唱读、不重复字词,这是朗读的重要环节。因此预习课文时必须字字入目,不懂的词语通过查字典去理解。由于受方言的影响,有些同学总把声母“q、x。”读成一样,分不清哪个是“q”,哪个是“x”,哪个是“C”哪个是“s”,这样就达不到正确地读的要求,更谈不上流利,有感朗读。我就把这些声母发音的部位告诉他们,再做示范,一遍一遍地教,让他们一遍一遍地读。通过不厌其烦的严格训练,他们基本上达到了读得正确的要求。这也为朗读打下基础。其次是流利地读。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对一些难读或学生不易把握的句子,老师要做好示范.指导学生,做到不多字、漏字、不唱读等、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在朗读时爱一字一拍拖长调地唱读,有时只注意读准字音,而忽略词与词的联系。所以在讲读低年级的课文时可让学生自行用铅笔试着划出词,再进行朗读。各种标点符号都有自己一定的读法,也要教会学生掌握这些技巧。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篇12

一、当前小学英语朗读教学的现状

许多教师认为, 在有限的英语课堂上进行朗诵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行为, 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大声朗读的机会也是少之又少。当前, 学生的朗读往往非常不走心, 只是单纯地把每个单词读出来, 而忽略了断句、语法。他们抱有“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就可以了”的错误心理, 缺少感情的投入。另外, 教师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较少, 学生通常无法完成阅读任务, 这让学生产生一种失落感。因此有的学生为了赶时间, 只是盲目、流畅地一读到底, 根本不理解句子含义。如果是这样, 朗读也就失去了意义。如果长期这样下去, 学生也很难学好英语。

二、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参杂朗诵环节的必要性

教师应多多钻研如何通过高效的朗诵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英语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要求, 其最根本的目的是加强口语, 让学生能用英语进行流利对话。首先, 朗读能够快速、直接地提高学生的口语。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 学生们渐渐羞于英语表达, 常常会因为说英语而胆怯, 因此, 教师更要注重课堂朗读, 改变学生这样的心理。其次, 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就是对英语的感觉。在做英语选择题的时候, 不一定要去理解每一个单词和语法, 可以凭借语感, 快、准地选出答案。尽管答案不一定正确, 但是正确的概率也会有所提高。最后, 学好英语需要超群的记忆力。难背的东西多读几遍也就记住了。因为通过多次朗读, 大脑中枢就会留下印象, 从而形成条件反射, 使记忆变得轻松。另外, 朗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理解能力、提高听力水平、拓展思维等。

三、提高小学英语朗读效果的有效措施

1. 制定不同的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朗读热情

兴趣是学习的开始, 是有学习热情的基础。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的性格特点来制定教学环节, 做到教学贴合每位同学。首先, 教师可以先进行朗读示范, 有条件的话, 还可以准备一段轻音乐, 然后伴随音乐, 声情并茂地朗读。这样, 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 勾起学生朗读的欲望。另外, 教师也可以采用开火车、领读、男女对读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通过这种方法, 可以让学生在训练朗读能力的同时, 找到成就感。

2. 开展章节活动, 培养学生兴趣

小学阶段是学生从稚嫩走向成熟的重要过渡阶段。因此, 教师采用形式多样的朗读活动, 会对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帮助。比如, 在开展朗诵比赛时, 班级与班级之间就会形成无形的竞争, 学生也会更加积极地参与进去。在培养朗读兴趣的同时, 也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除此之外, 教师也可以举办班级范围的朗诵比赛。还可以设定“英语朗诵之星”, 在早读课带领大家朗读, 让学生获得一种成就感。

当然, 教师也可以选择播放磁带, 让学生倾听专业人士的发音, 体会日常对话的语速、情感。但是听完之后也要注意让学生进行模仿。

3. 有效利用Chant, 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

小学生在朗读英语文章时, 往往是平平淡淡, 缺乏节奏感。因此, 教师要采用“Chant”的方式, 把书本内容改编为简短精炼的英文儿歌, 在提高趣味性的同时, 让学生学习生词。例如, 在学习“Go for it”时, 编写如下的小诗歌:

I’m excellent, fabulous, great as can be!

I’m wickedly wondrous to such a degree,

That I’m out of this world.I can see you agree!

Breathtakingly super, a sure guarantee,

There’s no one as peachy or first class as me.

在押韵的小诗中, 表明课文的主旨、引导学生进行新课程的学习。

4. 小组学习法, 让班级整体进步

小组集体朗读能够帮助基础差的学生共同进步。基础薄弱的学生存在发音不标准的问题, 这时小组中的尖子生就充当领读的角色, 并对基础差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的压力, 提升课堂质量, 也可以提升差生的学习效率。另外, 在安排座位的时候, 教师要注意搭配, 让同桌之间互相帮助。如此一来, 班级的整体水平就会得到提升。当然, 对于进步的同学, 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 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产生学习的动力。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的论文 篇13

渠坝镇学校双联小学胡继锋

新课标中有明确的规定:“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是,低年级的孩子刚接触语言文字,很难正确地把握文章,有感情地去朗读,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对学生的朗读要多加指导。那么,究竟该如何指导呢?我是这样做的:

一、范读,让低年级学生有样可学

所谓范读,就是示范性的朗读。范读是朗读训练的一种方式,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低年级学生的语感还没有成熟,如果由着他们去读,对他们今后的朗读有很大的影响,就容易出现唱读、顿读等现象。低年级学生的模仿力很强,因此,范读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朗读,更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和情感美。

1、教给读书方法,让学生会读

低年级的学生初次接触朗读,不知道什么才叫朗读,所以,他们往往只会把生字连起来机械地读,这时候,作为老师,就要教给他们基本的朗读方法,告诉他们句子和句子,段落和段落之间要有自然的停顿。但是,究竟要停顿多久才合适呢?学生还是不太清楚,这时,我就告诉他们,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停顿是心中默默数,数完“

1、2”的时间,自然段和自然段之间是数完“1、2、3”的时间。刚开始,学生有一定的困难,慢慢地,学生就掌握了停顿的方法,能正确停顿了。但是,朗读仅仅学会停顿是不够的,所以,还要教给学生读好轻声、儿化和各种句子的语气的方法,这些方法光靠讲是不行的,教师要作必要的示范指导,这种示范指导无论是放录音还是教师范读,都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来确定示范的时机。一般来说,当学生练了几次都无法达到朗读要求或者是学生的朗读出现偏差时,教师可以范读,如:你们听听老师这么读,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读?听老师用不同的方法朗读课文,几种读法中,你们认为哪种最准确?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必然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的思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他们在教师的范读中学到具体可感的朗读知识和技巧。

2、让朗读能力强的学生的朗读,其他学生模仿。

一些比较平淡的句子、古诗的朗读等,我一般都请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进行范读。在学习《悯农》这首诗时,初读古诗后,请了两位小朋友来读,读得还算流利,但没有古诗的味道。我就又请了一位平时朗读得较好的学生来读,这一学生的朗读赢得了全班小朋友的掌声,我便借机说:“××小朋友读诗时真像一位诗人,赢得了全体小朋友的热烈掌声,那你们也能这样来读读这首诗吗?自己先试试,也可以请同桌小朋友听听。”一分钟以后,学生纷纷举手,都想展示自己的朗读成果,站起来展示的学生的确读得不错,都能读好诗的节奏。

3、教师亲自范读让学生听,更能极大地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的确,低年级学生那极强的向师性驱使他们去模仿教师,教师的一颦一笑都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激情的朗读是引导学生进入语文情感世界的一条捷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就非常注重自己的范读。在学习《小池塘》一课时,学生们都提到“池塘里的水波一闪一闪的,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这句话比较难读。在检查朗读中,学生都没有读好。见此情景,我就对学生说:“这句话真的好难读,把我们班这么多小朋友都给难倒了。我也想试试,行吗?”当我一读完,学生们忙着练开了。可见,我的朗读被学生所接受,而且也激发了他们的朗读兴趣。当然,范读是随机的,我一般不在初读课文前范读,而是当学生读得不尽人意的时候才范读。心理学研究表明:模仿是儿童的天性。低年级是朗读教学的基础阶段,低年级的学生模仿能力特别强,如果从小加以正确引导,用心培养,一定能够让学生读出味儿来,语感也就自然而然地增强了。

二、创境,让低年级学生有感而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陶行知先生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是的,朗读训练,尤其是感情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情感的参与。教学时,只有将学生的情感完全调动起来,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理相融”,他们的朗读才能真正到位。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要适当地创设情境,营造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

1、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兴趣是激发学习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儿童有了浓厚的兴趣,便会对朗读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入到朗读之中。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挂图、录音和老师的体态语言等创设课堂情境,学生容易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例如在教学《江南》一课时,我让学生一边看课件,一边听录音,同学们被优美的情境所感染,好像自己身临其境来到了江南水乡,就能感受到江南的美,同时通过朗读,表达出江南的美。

2、音乐配读,激发情感

在朗读训练中,根据课文的风格和特点,选择适合儿童情趣、情感基调与课文相适应的画面、音乐,能直接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使其迅速地步入情境之中,能更好地调节感情,促使学生读好课文。例如《小池塘》一课,文章内容蕴含着作者对春天的小池塘的无限喜爱和赞美之情。为了指导这一课的朗读,我剪辑了一段旋律优美、节奏鲜明的曲子。在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听一遍音乐,引导学生边听边把自己当作看到小池塘美景的人,闭上眼睛想象小池塘的美景。接着,我启发学生说说应如何有感情地朗读这篇课文。学生由于受到了音乐的感染,情感有了强烈的共鸣,便纷纷回答:应用惊喜、赞美的语气读。接着,我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自由练读,然后指名读。最后,我再放乐曲,让学生在急剧而轻柔、优美而抒情的音乐声中进行课文朗读。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还激发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趣,提高了他们的朗读能 力。

3、学生的角色移位

表演是儿童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富有童趣,适合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表演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主人公或课文中所描述的对象去感受事物,感受生活,体验情感。在学习《蚂蚁和蝈蝈》一课时,让学生读完后问,“小朋友,如果你是文章中的蝈蝈,你现在的心情怎样啊?”一学生说“我很后悔”我就立即引导:“你后悔什么呀?能读给大家听听吗?”然后再以同样的方式请其他的学生也参与到朗读中来。最后让学生戴上头饰,把自己当作蚂蚁和蝈蝈,表演课本剧,入情入境,成为剧中人,在角色体验中实现了“个性化朗读”和“创造性朗读”。在轻松愉快的表演中学生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让学生从此热爱劳动.“没有情境的教学如同一杯清淡的白开水,学生是品不出味儿来的。”因此,在训练学生有感情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有感而读,不作无病呻吟.三、评读,让低年级学生的朗读快速成长

在课堂教学中,朗读评价至关重要。恰当地评价,能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促进低年级学生朗读快速成长。

1、学生互动评读,提升感情朗读的能力。

“如果你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个甚至多于两个的思想。”学生之间相互进行评价,往往更具有吸引力,因为来自同伴的称赞和认可,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归属感等。学生相互评价的方式很多,可以同桌互评,小组互评,也可以全班互评。课堂上,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常常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在初读课文时,学生读完后,我经常这样组织学生评读,如“你觉得他哪个词读得特别准?”“你觉得他哪句话读得特流利?”“你想给他提点什么建议,让他读得更好?”在感悟之后组织学生朗读评 价,学生也会从欣赏的角度去评价同学的朗读,以善意的提醒去帮助同学朗读。在课堂中经常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帮助别人朗读,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的互动评读的效果比较明显。

2、教师智慧评价,促进感情朗读的持续发展

评价低年级学生的朗读时,要以鼓励为主,多发现闪光点,多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因为低年级学生识字较少,阅读中出现的大多数新字要靠拼读来解决,这就决定着低年级学生不可能一步到位把文章读得非常熟练,只要读得基本正确、流利,就应该得到教师的肯定。如果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快乐、伤心、喜欢、讨厌等感情来,就要给他鼓励。比如请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给大家范读,让他体会当老师的成就感。但生生互动评价,教师鼓励评价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表面的、浅层次的,要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在朗读教学中,还需要教师结合文本内容,对学生的朗读作出针对性的评价,使学生在每一次朗读中都能有所收获。比如在朗读《秋姑娘的信》中的一句话“一封写给要冬眠的青蛙,盖好被子别着凉生病”时,一位学生读得很声音很大,我就这样说:“这位秋姑娘如果说话声音再小一点就更好了,青蛙冬眠了我们要小声点别吵到它,你再试试好吗?”结果第二遍学生读的很好,这样既没有打击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又能使学生明确朗读的方向,使情感朗读得到发展。

四、读悟,让学生“质”的提高

上一篇:我喜爱一种艺术形式下一篇:新生入学教育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