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学《灰姑娘的故事》有感

2024-06-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读教学《灰姑娘的故事》有感

读教学《灰姑娘的故事》有感 篇1

读教学《灰姑娘的故事》有感

我认为这节课是一节好课,老师对理解故事设计了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既让学生了解故事内容,又引导了学生良好行为品德的形成,比如:如果在午夜 12 点的时侯辛黛瑞拉没有跳上南瓜马车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老师就教育学生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辛黛瑞拉会变成原来脏脏的样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哎呀,那就惨啦”,于是老师教育学生要讲究卫生,还有教育学生要有爱心,要做个有责任的人等等。不足之处:都是老师在发问,是老师牵着学生在思考,我想可不可以,让学生提问题进行思考,这样更能体现新课标中的学生为主体。

一个完整的活动都充分体现了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都包含这六个方面(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如我在整合相反国《大巨人与小矮人》的教学中,我抓住幼儿喜欢唱、跳、很直观表象的东西、对什么都充满好奇的特点,我设计了动画片《大巨人和小矮人》的音乐及故事,在里面还有图片欣赏等,把孩子们引入教学中,并让幼儿在歌声,想象,欣赏,绘画中动手动脑,快乐学习,最后和幼儿一起分享绘画成果,和他们一起收获成功的喜悦。

读教学《灰姑娘的故事》有感 篇2

石老师在上这篇课文时, 围绕着“初学铺垫”这个训练目标分三个阶段完成学习任务。第一阶段叫“链接生活, 明确目标”。石老师从生活中选择具体的实例, 引导孩子领悟什么叫“铺垫”, 并且初步感觉到在一段话里有没有“铺垫”所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有了铺垫会使得人的情感变得更加强烈。第二阶段, 借助教材, 消化目标。以教材为例子, 让孩子们感受到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所起到的铺垫作用, 引导孩子更好的消化“铺垫”这个教学目标,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第三阶段, 超越文本, 落实目标。通过写铺垫, 评铺垫的训练, 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这堂课我虽然没在现场听, 但是通过反复阅读这堂课的教学实录, 仔细回味石老师所设计的每一个环节, 真是独具匠心, 奇巧无比。细细品味, 怎一个“妙”字了得。

一、一课一得, 巧设学习目标

看了石老师很多的课堂实录, 发现他的课堂导入语从来没有什么花架子, 也许这一个细节也正是他“求真务实”的细微体现。所以经过反复研读, 我发现他的课堂导入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为目标而导入, 他的导入语直接体现学习目标, 让学生在上课之初就非常明确课堂上所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二是为生活导入, 导入语所用内容都是生活中的事例, 这样一来学生容易理解, 容易产生兴趣, 容易调动气氛;三是为知识导入, 他的导入既是课堂的引领, 又是一种知识的体现。比如说石老师在执教这一堂课时, 就是非常巧妙地设置了一个问题。课前他说自己把一件衣服晾到阳台上, 被风吹掉, 跑下去却找不到了, 问学生碰到这样的事, 心里怎么想。对于这么简单的问题, 学生很随意地回答说那是可惜了。接着石老师又说这件衣服, 是出差到北京在耐克专店买的运动服, 那颜色特鲜艳, 老远就给人有醒目的感觉, 那款式穿在身上真是酷, 如果再戴上一副墨镜, 那简直是一个贝克汉姆, 用手摸一摸, 那手感特好, 滑滑的、软软的, 真舒服。这样一件衣服, 洗了晾在阳台上, 风一吹, 掉下去找不到了。大家觉得——, 听完这番描述, 此时学生已经是急切地回答:那真是太可惜了。

看到此处, 不禁要问:为什么石老师要对同样一件衣服进行两种不同的设置?如此对衣服的描述又与《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有何干系呢?说实话, 我作为老师尚且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 学生更不必说。当我正期待着石老师像其他老师上公开课一样, 立马解答学生的疑惑, 道出他这样设置的意图, 并引入课题时, 石老师仍是不紧不慢地专门设置了分析训练。他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前面回答的是“可惜”, 而后面回答的却是“太可惜”。学生非常自信地分析道:耐克衣服是名牌呀, 颜色又那么鲜艳、醒目, 款式又那么酷, 摸起来的手感又那么好, 这样的衣服掉了, 肯定是“太”可惜啦。对于这样的回答, 可以想象得出, 石老师很满意学生的分析, 于是到此时才给学生小结说刚才对耐克衣服做的一番描述, 叫铺垫。并且在黑板中间的最上方板书“铺垫”二字, 还补充道:“铺垫”呢, 就是写一件事, 为了使别人感觉更强烈, 在前面所做的一番描述就叫铺垫。石老师还特意问学生以前是否学过“铺垫”, 当然, 对于一群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们来说, 回答是否定的, 所以石老师在铺垫前面加上“初学”二字, 告诉孩子们今天这节课学习的目标是“初学铺垫”, 并且将通过学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课来完成这个目标。

石老师经常强调:课堂学习不是简单地为文本内容而设置, 不是为教教材而教学, 从来都是教学生学习的方法, 通过传授方法, 让学生能够独立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类似的问题。细致品味, 石老师的教学设置真是妙不可言!竟然能在悄无声息之中通过和孩子们聊家常, 聊孩子们最熟悉的一件衣服这样的话题, 从而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更微妙的是通过对衣服的补充描述, 又引导孩子们对前后两次情况的分析, 引出了最要紧的学习目标, 真有“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文本写法两不误, 巧设衔接

当学习目标如此巧妙地生成之后, 我的好奇心就更强烈了!因为接下来的重头戏是如何完成这个学习目标, 其实想要完成这个学习目标也不难, 直接找出文中的“铺垫”, 然后分析给学生听就行。可是文本呢?这还只是第一课时呀!课文内容也得学习呀!总不能直接揪出“铺垫”进行讲解吧?那不成了应试教育的练习课了吗?

所以难就难在既要完成这个学习目标, 还要带领孩子们顺利地学习文本知识。也就是如何做好导入语与文本内容学习的衔接问题。为此, 石老师在这堂课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巧妙的学习范本。他先通过过渡语:“那好, 今天石老师就教你们初学铺垫, 我们借一篇课文为例, 来学这种写作技巧, 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个“借”字就把目标和文本很自然地拴在了一起, 接下来他又安排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环节, 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的同时, 思考一个问题:小村庄的故事的结局是什么?

石老师竟然让学生先从村庄的结局开始思考, 带着这种好奇感, 学生通过阅读找出小村庄被大水冲走, 最终消失的原因。通过这种新奇的教学方式, 学生很自然地体会到那种“太可惜”的情感。于是石老师趁热打铁, 让学生重点阅读第一自然段, 这个段落也正是学习铺垫的要害所在。通过让学生概括和背诵小村庄那曾经的美丽, 渐渐的……无论是对小村庄的怜惜还是对“铺垫”二次感知, 都在学生的脑海中悄无声息地得到升华。

先从课文结尾开始学习, 如此安排既照顾课文内容的分析讲解, 又巧妙地引出事情发展的原因, 巧妙衔接“铺垫”这个学习目标。就好像在不知不觉之中树立了一个靶子, 让学生瞄准这个目标, 学习这个目标, 突破这个目标, 做到有的放矢, 箭无虚发。

三、思维辩证, 巧设质疑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文揭示了村庄里的人的错误行为以及其引发的严重后果——不爱护大自然, 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围绕这一中心主旨, 很多老师都把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定位为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所以在课堂上直接把它当成思品课去教学。“环保”这一主题, 作为这篇文章的一个学习重点自不必说, 关键问题出在很多老师对待文章, 对待学生的一些极端做法, 为教教材而教学。在课堂上想方设法地引导孩子去发现和思考曾经美丽的小村庄发生灾难性变化的原因, 当学生找出“环保”这一主旨之后, 老师的教学过程要么戛然而止, 转而讨论另外的话题;要么顺势拓展, 让学生说出身边类似不环保的同类现象, 由此就觉得课上成这样就算是完成了。

然而, 在这堂课上, 石老师却是让孩子们用另一种方式去思考问题。他先是问学生:村子里的人为什么要砍树?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是因为村子里的人要盖房子、做家具、做工具、当柴烧。石老师紧接着话题, 又问学生砍了树怎么就会有这样悲惨的结局, 学生依然很容易就从文章中找到答案, 那是因为他们一年又一年地砍, 树砍光了, 山上土地裸露了, 才会出现这样悲惨的结局。学生把问题思考到这里还是不难, 可是接下来想要对土地裸露之类的生态问题进行理解还是很有难度的, 因为他们没有相关的生活阅历。考虑到毕竟只是三年级的学生, 所以石老师又鼓励他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讨论土地裸露、水土流失是怎么一回事。最终让学生明白老百姓盖房子是应该的, 不可能让村民们永远住茅草房;砍树做家具也是应该的, 不可能让村民们永远像原始人那样用石头当桌子、当凳子;老百姓要耕地种庄稼, 没工具不行, 所以树可以砍, 关键在于砍了后, 更应当把树种好, 砍的应当是少数, 种的是多数, 这才是真正的环保, 这才能永保我们的地球是绿色的世界, 这才是大自然的良性的循环发展。看完石老师安排的这个环节, 真是让我获益匪浅。石老师竟然训练三年级的孩子的辩证思维能力, 名师就是不一样。由此, 一方面告诉我们孩子的能力是不能低估的, 我们在课堂上应当充分相信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另一方面告诉我们, 语文课也是思维训练的主场地, 并不是只有理科性的学科才能训练思维, 用石老师讲座中的话来说, 老师就应当通过课堂训练孩子的思维, 思维的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语文知识的学习只不过是个例子而已, 通过这些“课例”达到训练思维的真正目的。

四、联系生活, 巧设强化练习

这堂课刚开始就以衣服从阳台上掉下后却找不到为例子, 引出学生对衣服在失去后通过不同的描述, 所产生的不同情感程度的体验, 继而引入到文本的学习。其间为了让三年级的小学生易于理解土地裸露、水土流失的危害, 又列举老百姓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合理砍伐树木的事实, 从而训练学生辩证思考树木砍伐的合理性。最后为了让学生对“铺垫”的写作掌握透彻, 再次进行强化训练。先后安排了三次情境训练。如有一位同学的一支钢笔掉了, 要使别人感觉到很可惜, 前面该怎么铺垫;再如有一位同学没吃早餐就到学校来上课, 要使这位同学到了中午感觉很饿很饿, 前面该如何铺垫;又比如班级劳动委员工作很负责任, 有一天开完运动会, 该扫地的那一组同学都跑了, 他一个人把教室打扫干净, 要使人感觉到他很累很累, 该怎么铺垫。

这些例子都是源自生活, 贴近生活, 学生易于理解。在不知不觉之中, 通过“巧识铺垫”、“巧学铺垫”、“巧练铺垫”这几个过程, 学生便掌握了“铺垫”这个知识。由此可见, 让学生的知识学习在生活的事例中得到强化是多么的巧妙, 多么的有趣, 多么的有效!

五、前后照应, 巧设教学环节

石老师听年轻老师的课有点古怪!他从不做笔记, 却非常重视课堂每个环节的时间记录。他喜欢评判每个教学环节占用了课堂多少时间, 产生了多少效果, 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 时间用得值不值。他曾经说过, 课堂之上不能省的环节绝不能少, 没有价值的环节一个都不能多。上课绝不能浪费时间, 浪费自己的时间就是悲哀, 浪费别人的时间就是谋财害命, 一个班级有那么多孩子, 如果在课堂环节上浪费时间, 那将伤害到多少生命。所以课堂上关于每个环节的设置一定要争分夺秒, 惜时如金。

回顾石老师这堂课的每个环节, 那真是充分诠释了惜时如金的含义。从感知“铺垫”到解读文本, 到辩证思考环保再到分析课文中的“铺垫”, 最后到“铺垫”的巩固训练, 无不环环相扣, 层层推进;如果再浓缩了之后看课堂每个环节的要点, 无非就是三点:感知, 分析和强化。从导语开始到文本解读到巩固训练都是运用感知分析强化这三个方式, 做到前后照应, 简单易行。真所谓把课堂时间充分运用到了极致。

从观众的角度来看石老师这节课:那真是直截了当、明确目标, 照顾周全、兼顾知能, 辩证发展、训练思维, 前后照应、惜时如金, 简明扼要、易于仿效;从学生的角度来听石老师这节课:那真是一课一得、学有所成, 既学知识又得能力, 善思善辩、学会成长, 反复训练, 不断强化。

读教学《灰姑娘的故事》有感 篇3

在没读《精油的故事》这本书之前,精油对于我亦或是很多人来说,印象中只是一个个相同规格的小瓶,只是里面的气味和瓶外的标签各自不同而已。而即使作为一名消费者,很多相关的故事也都是从销售人员嘴里听说的,根本无法追溯那些遥远而神秘的故事,究竟是真实的还说杜撰的。

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精油爱好者开启一扇尘封的大门,去与生长孕育芳香植物的土地连接,去探寻芳香植物循势而长的生机灵动之美,去关注生存在精油产业链上的个体命运的悲喜。

它不是一本游记,不是一本旅行攻略,也不是一本芳香指导的图书;它是作者的一种经历,但又不仅仅是经历。它呈现的是,那些被握在手心的精油小瓶背后的故事。精油只是锁在蓝绿色玻璃瓶中的10毫升液体,只是柜台上印着不同植物名字的商品标签,只是宣传彩页上如神似画、不知真假的传说。而读了这本书,跟随着这位芳疗师飞跃全球,保加利亚卡赞勒克(玫瑰),法国普罗旺斯(薰衣草),埃及亚历山大(茉莉),马达加斯加诺西贝(依兰依兰),澳大利亚黄金海岸(茶树、尤加利)……5个国家、6款精油,深入旅行社无法到达的山间田野,程揭秘芳香种植农场。让我们从中看到了精油除了商品之外的植物生命的光彩,看到精油除去售卖交易之外的种植栽培的用心,看到那些寄托在芳香产业上幸福与不幸的个体,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时间和一群不一样的人及人生。感受着呈现在一瓶瓶精油背后,蕴涵的天地、人文以及种植者在祖辈耕种过土地上而演绎出的故事。书中随不同种植地而出产的特色精油植株附有精油配方和作者的增减小方,来帮助我们更真切的体味植物带给我们的生命感受以及使用方法。

读《灰姑娘》有感 篇4

——读《灰姑娘》有感

寒假里,爸爸给我买了一本《格林童话》。当我一翻开这本书就爱不释手。

这本书使我懂得了许多的道理,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灰姑娘》。从这个故事中,我感受到朋友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树、小鸟和小精灵们的帮忙,灰姑娘就不能参加舞会,也不会碰到王子,更不可能到最后与王子幸福的生活着。可见,生活中拥有了朋友,就拥有了快乐和幸福:他们可以为我们消除心中的烦恼,也可以和我们一起分享快乐。

读灰姑娘有感 篇5

故事讲的是一个悲惨的小女孩,她失去了妈妈,爸爸娶了后妈,还带来了两个姐姐,更不幸的是小女孩的爸爸也很快去世了。后妈让小女孩穿破旧的衣服和鞋袜,睡在厨房的灰烬里,因此她变得又脏又丑,大家都叫她灰姑娘。

王子为挑选自己的新娘而举办舞会,灰姑娘的后妈为了自己的亲女儿有机会成为王妃,就把灰姑娘关在家里,灰姑娘的生活真是太不幸了,可是灰姑娘还想参加舞会,于是巫师来帮她了,巫师把南瓜变成了马车,将狗和老鼠变成了车夫和仆人,还给灰姑娘准备了十分漂亮的衣服和一双水晶鞋,王子爱上了灰姑娘!可是,午夜十二点,巫师的魔法会消失的,灰姑娘只好提前逃走了,慌忙中落下了一只水晶鞋,王子根本不知道灰姑娘是谁,他让人带着水晶鞋四处寻找,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灰姑娘当上了王妃。

我佩服灰姑娘,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实现了愿望,虽然生活不幸但还那么坚持,即使狠心的后妈都无法阻挡她。她的善良感动了巫师,她的朋友小狗和老鼠也来帮忙,所以一个人的善良和友好是多么重要。

我还觉得不管生活多么悲惨,不管别人怎么对待自己,都不能失去希望,失去希望就失去了一切。

读灰姑娘有感 篇6

最近,我读了《灰姑娘》这个小故事,它深深的吸引着我。每当我读完一遍后,都想再读第二遍。因为它很有趣,也很感人,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灰姑娘失去了亲爱的母亲,父亲又娶了一个新妻子,而且还带了两个姐姐。当我读到灰姑娘的继母把她赶到厨房去干活,从早到晚忙个不停时,我很气愤,也非常心疼她,心里很不是滋味。书中写到:“有一天,灰姑娘的父亲想到集市上去,问女儿们要什么礼物。”大姐说要珍贵的珍珠和华丽的服装。二姐说要水晶鞋和钻石。可是,只有有心的灰姑娘让父亲给自己带来一根榛树枝。因为她还在想着她死去的母亲。灰姑娘她是多么的可爱和善良啊!故事中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灰姑娘去皇宫中参加舞会时,每次小鸟送给他的衣服都很漂亮,这时我就欣喜。灰姑娘穿上漂亮的衣服和鞋子的时候她是多么的高雅和美丽啊!当王子只和她一人跳舞的时候,我就觉得王子一定会选灰姑娘当他的妻子的。最后,王子寻找灰姑娘用试鞋子的方法,终于找到了灰姑娘,我就知道灰姑娘最后会是世界上最美丽和幸福的人。

读了《灰姑娘》这个故事我感觉灰姑娘是一个善良聪明懂事的小姑娘。我们有现在的幸福生活,一定要加倍珍惜,好好学习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童话故事《灰姑娘》中的女性解读 篇7

关键词:童话《灰姑娘》,父制社会,女性解读

《灰姑娘》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经典童话故事。1892年, 考克斯对流传于欧洲的“灰姑娘”故事进行了搜集和整理, 出版了一本“灰姑娘”故事集, 总共记录下345个属于此类型的故事。此后, 民俗研究者们展开了更为广泛的调查与统计工作。迄今为止, 已在亚、非、欧美发现了700多个“灰姑娘”类型的故事, 再加上以此为主题的图画、音乐和各类剧本等, 存在形式不下1500种。各版本的基本主题是一样的:一个美丽的女主角;女主角的母亲已经去世;一个狠毒的继母;继母狠毒的亲生女儿;最终帮助女主角的魔力;男主角开的舞会;女主角在舞会上上演的逃脱;男主角对女主角的寻觅;辨认出女主角的东西;幸福快乐的美好结局。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都会有自己的关注点和角度。但对于爱幻想的女孩来说, 可能会幻想有一天, 她们能像女主角那样遇到自己的王子, 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在心理学上, 科学家们将女性对男性的这种期待称为“灰姑娘情结”。随着父制社会的到来, 女性渐渐失去自身对事物的积极主动性, 开始顺应社会, 扮演社会所设定的角色———好女儿, 好妻子, 好妈妈。《灰姑娘》清晰地揭露了当前社会男性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以及妇女是如何改变自身, 迎合父制社会的种种要求。

继母虐待前妻小孩的事例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 因为继母取代的是小孩母亲原先的地位, 所以小孩有时会将继母当做一个入侵者。即使是那些母亲已经过世的孩子, 也会存在这种想法。另一方面, 由于她们之间没有血缘关系, 有些继母会将小孩看做自己亲生子女的竞争者, 认为他们会抢夺父亲的爱和遗产。鉴于各种的原因, 在很多情况下, 除非父亲出面维护前妻的小孩, 否则小孩很可能会受到虐待。由此可以看出, 在这类家庭中父亲掌控着家庭成员。

但是, 在“灰姑娘”的各种版本里, 我们不难发现一个问题———父亲这个角色在文中并不经常出现, 有些版本甚至直接忽略了父亲这个角色。而在出现的版本中, 父亲对待灰姑娘的态度也不是十分明确。例如, 在格林兄弟版的《灰姑娘》中, 一开场并没有出现父亲的身影, 而是随着剧情发展父亲才出现。并且, 父亲出场后, 因为一趟公差, 询问各个孩子期待什么礼物。从头至尾, 我们都看不出父亲有任何偏爱。也正是因为父亲的这种态度, 灰姑娘失去了保护力量, 受到了继母的虐待和继母孩子的冷落。同时, 因为父亲权利的缺失, 无形中继母获得了这种特权, 掌控着整个家庭。在所有版本中, 灰姑娘都被迫忙碌于厨房, 承担着沉重的家务。从更深层次来说, 她的职权滥用从侧面反映出父制社会的一种迷思———女性不配拥有任何权利。哪怕她们拥有一点点权利, 也会误用。

“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 在这一方面, 男女的表现大相径庭。因为社会对男性和女性有着不一样的期待, 男性和女性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各异。男性通常以事业为主要目标, 而女性则娘家就指使灰姑娘承担所有的家务。更为过分的是, 她们还让灰姑娘睡在厨房里, 与烟灰为伴。在贝特海姆的《灰姑娘:一个关于姐妹竞争和俄狄浦斯情结的童话》这篇文章中, 她将上述的情况视为一种贬低和降级 (165) 。科尔本斯拉格则在其文章《〈灰姑娘〉中的女性主义视角》中进一步指出, 这其实也是一种悲痛期, 是一段过渡到新生的漫长时期 (179) 。实际上, 这些都折射出社会对于女性的传统要求。

在传统观念看来, 女性应该包容所有一切的侮辱和不公, 因此她们往往被视为家庭中最没有权利和地位的人, 可能会遭受到任何其他家庭成员的敌视或欺辱。在“灰姑娘”的故事中, 灰姑娘就是这么一个形象。她被欺凌, 却默默忍受, 丝毫没有离家出走等念头, 因为她明白她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女性应该顺从。男性常常被视为在外挣钱、养家糊口的人, 而女性则操持家务, 被局限在家庭之中。从这个角度来说, 人们已经不自觉地将女性排除在重要行业之外。这就说明为什么在历史上鲜少有赫赫有名的杰出女性。在事业上野心勃勃的男性被称为强悍, 而这样的女性则会被认为野心大, 会引起旁人的侧目;工作异常勤奋的男性被称为有毅力, 而女性则会遭到他人质疑。

我们不难发现, 在童话故事里, 魔法往往拥有很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人们将一切不可能变成可能, 往往在关键时刻发挥无比巨大的作用, 使得故事中的主人公获得神奇的帮助。在格林兄弟的《灰姑娘》中, 停留在灰姑娘母亲坟前小树上的那两只鸽子就具有魔力, 而那棵小树就是灰姑娘在父亲出差时所要的礼物。也就是说, 归根结底, 女性的希望仍然是需要依靠男性来能获得的。此外, 在父亲出差时, 继母的小孩都索要漂亮的裙子和珠宝, 小小的树枝和珠宝之类的昂贵的物品根本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 小小的树枝具有巨大的魔力。这是那些昂贵的东西无法比拟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对女性提出的另一个要求———不要有太多的要求和欲望, 应该满足于现状。

在佩罗版的《灰姑娘》中, 当教母将灰姑娘变成漂亮的公主时, 她警告灰姑娘必须在午夜之前赶回来, 否则魔法会消失, 所有的现在的雍容华贵都将还原成原来的寒酸模样, 这个所谓的“午夜禁令”其实就是要求女性必须将家庭始终放在心里, 放在首位。科尔本施拉格说过, 较之那些将时间都花在经营家庭的女性来说, 经常和外界接触的女性更为自尊和自信。因此, 在那个父制社会, 男性总是希望女性更多地待在家里。

“午夜禁令”就像是对女性的一个鞭策。正如上文所提及的, 灰姑娘得到了她想要的东西, 可以去参加王子举办的舞会, 但是所有这一切都有一个前提, 即她必须遵从于教母所提出来的这个要求, 否则一切将成为泡影。这个禁令使得我们明白, 决定女性命运的远非女性自身, 而是男人。正如故事发展的那样, 她们必须准时撤离, 然后消极地等待机会, 等待自己被王子发现。如果她们胆敢跨越这条界限, 打破规定, 那么, 所有美好的未来很可能会立刻成为灰烬。

在格林兄弟的《灰姑娘》中, 并没有“午夜禁令”, 但是灰姑娘仍然是跳到临近午夜就急急匆匆地赶回家。在一定程度上, 这反映出女性有一种畏惧成功的心理。较之于积极进攻, 她们往往更愿意消极地等待上帝的眷顾, 获得意外的好运。继母的两个女儿的积极进攻更好地给广大女性上了一课, 这两姐妹无论如何努力地试图抓住机会, 都没有成功。她们之所以没有成功, 是因为依照父制社会的标准, 她们缺乏矜持, 不够贤惠, 野心太大。

灰姑娘的不幸从某种程度来说, 是因为父亲权利的缺失。并且, 灰姑娘的命运也是随着另一男性———白马王子的出现而改变的。在舞会上, 灰姑娘遇见了王子, 通过舞会上的短暂接触, 他们互相爱慕;通过那只遗落的鞋, 王子最终成功找到灰姑娘, 然后开始了他们幸福美满的一生。因为男性的缺失, 女性受到了不公, 遭受了不幸。同样, 因为男性的回归, 女性得到了解放, 得到了人生的完美。这就是灰姑娘故事背后的一个逻辑公式。不难看出来, 在父制社会, 男性将自己看做女性的救世主, 始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灰姑娘仅是父制社会中的一个典型女性代表而已, 像这样的女性有成千上万。她们不停地改变自己, 顺应这个时代的要求, 将自己所有的希望都押在未来的婚姻上。在现实生活中, 童话《灰姑娘》一方面给人生境遇不佳的女性带来一点慰藉, 另一方面它和男性的要求极其吻合, 对女性无形中有一种消极影响。以上这些, 都有力地说明了“灰姑娘”这个童话故事历久不衰、广受欢迎的巧妙之处。

参考文献

[1]Bettelheim, Bruno.The Uses of Enchantment:The Mean-ing and Importance of Fairy Tales.New York:Random House, 1975.

[2]Grimm, Jakob, Wilhelm Grimm.Ashputtle.

[3]Kolbenschlag, Madonna.Kiss Sleeping Beauty Good-Bye:Breaking the Spell of Feminine Myths and Models.New York:Harper Collins, 1979.

[4]Olga Broumas.Beginning with O.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7.

[5]Perrault, Charles.Cinderella.

[6]Sexton, Anne.Transformations.Boston:Houghton Mifflin, 1971.

俄罗斯灰姑娘的童话故事 篇8

档案

英文名:Natalia Vodianova

中文名:纳塔利·沃佳诺娃

国籍:俄罗斯

出生日期:1982年2月17日

经纪公司:VIVA Modeling Agency

代表作品:《Vogue》封面女郎

内衣代言:Calvin Klein、 Etam

灰姑娘的春天

纳塔利·沃佳诺娃是一个兼具灰姑娘的美貌与神奇经历的俄罗斯女孩,出生于俄罗斯小镇诺夫哥罗德(前苏联的地区)。她的童年没有荣誉、没有赞赏,一切快乐来自于和朋友合开的水果铺。14岁那年,纳塔利·沃佳诺娃自费去当地的一所模特学校学习,幸运的是她在街头被星探相中,在三个月里神奇地学会了英语,顺利飞往时尚之都巴黎,签约著名的VIVA Modeling Agency。纳塔利·沃佳诺娃曾经回忆到:“我一直生活在俄罗斯的那个小镇,平淡,没有任何波澜,所以当那个人叫住我,将合约递过来时,我就已经决定跟他走了。”

纳塔利·沃佳诺娃绝对是上帝的宠儿,深邃的蓝色眼眸,微微上翘的鼻子,蜜桃般娇嫩甜美的脸颊吹弹可破,介于女孩与女人之间的气质,不容侵犯,又有一丝不安。让英国子爵的儿子对她的脸孔一见钟情。从此人们认识了这位来自俄罗斯的“灰姑娘”。纳塔利·沃佳诺娃19岁那年,真正的变成了公主,嫁给了英国王室后裔贾斯汀·波特曼。纳塔利·沃佳诺娃身着汤姆·福特专门为她设计的珍珠灰色缎子婚纱,在圣彼得堡举行了童话般的盛大婚礼,整个彼得大帝的后宫,闪烁着纳塔利·沃佳诺娃幸福迷人的微笑。

辣妈身影无处不在

19岁结婚生生子对于一个模特来说,很可能就意味着职业生涯的终结。可是纳塔利·沃佳诺娃在生下儿子Lucas后的第6个星期就重新回到了T型台上,她的眼神坚定自若、不容侵犯。就连Tom Ford也对她青睐有加,“她看人的方式非常性感”。不久,Mario Testino就亲自操刀为纳塔利·沃佳诺娃拍摄了Gucci秋冬时装和香水广告。之后,纳塔利·沃佳诺娃又成为了Calvin Klein的代言人,众所周知,在时装界,这个位置往往意味着成为全球时装偶像的开始。“在看到她的第一眼时,我就知道,她就是我的Calvin Klein女孩,就像昔日的Kate Moss或者Carolyn Murphy。”Calvin Klein的创意Fabien Baron说,“Calvin Klein非常喜欢她,她年轻却又十分优雅,她有那种推动一切的魅力。”

在短短四年内迅速蹿红,纳塔利·沃佳诺娃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是她为Calvin KLein所拍摄的一系列广告(包括香水,内衣,当然还有墨镜)。因为是穷人出生的缘故,在与纳塔利·沃佳诺娃合作过的设计师眼中,纳塔利·沃佳诺娃永远是平易近人的。给观众、读者带来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新和脱俗。从纽约到巴黎,纳塔利·沃佳诺娃是各大品牌钦点的开场模特,同时她又集各大品牌代言于一身。从Gucci、DKNY、Max Mara、YSL,到Calvin Klein,她的身影无处不在,她甚至有勇气拒绝Chanel的邀请。

摄影机前的纳塔利·沃佳诺娃挥洒自如,每次拍摄前,她都会仔细询问,诠释的是怎样一个人物,所要表达的是什么,然后发挥想象,使自己尽可能贴近那个人物。纳塔利·沃佳诺娃不喜欢那些没有底蕴、毫无意义的时尚摄影。Justin Portman常常赞美自己的妻子:她很在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用心聆听,用心表演。俄罗斯人的坚定,认真的职业精神,加上身为贵族之后妻子的荣耀,使纳塔利·沃佳诺娃星光坦荡。我们相信这位灰姑娘的模特生涯会越走越好。

童话故事真的结束了吗?

读灰姑娘有感 篇9

《灰姑娘》这个故事讲的是从前有一对富人,他们有一个漂亮的女儿,后来女孩的妈妈不幸去世了,她的爸爸又娶了一个女人,这个女人带着两个女儿,她们都非常恶毒。每天让女孩做苦工穿旧衣服,所以这个女孩叫做灰姑娘。有一天父亲问女儿们想要什么,两个女儿说要金子,灰姑娘说我要你帽子碰到的第一根树枝,他的父亲给了她后灰姑娘把树枝栽到了母亲的坟前每日哭泣,泪水使树枝变成了一棵大树,一只神奇的鸟在树上安了家。这天王子在皇宫举行舞会,继母的两个女儿穿着漂亮的衣服参加,灰姑娘什么都没有,神奇的小鸟变出裙子、水晶鞋和南瓜车让灰姑娘参加了舞会。灰姑娘回家的匆忙丢下了一只水晶鞋,王子拿着水晶鞋找到了灰姑娘,他们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骄傲,因为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我要爱今后的学习中不要骄傲,因为骄傲以后总有一天比你差的人会比起你强,他们都在努力地学习,只有你停留在原地。

我要在今后的生活中爱劳动,不斜视比我们弱小的人,勇于帮助别人。努力学习别人的有点,补足自己的缺点。

读灰姑娘有感作文 篇10

《灰姑娘》讲述的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小女孩,她的妈妈生病死去了,她爸爸为她找了一个继母,继母还带来了两个姐姐,这两个姐姐虽然很漂亮,但心肠恶毒。继母把小女孩赶进厨房,将她的衣服换成了一件灰褂子,让她睡在灰堆里,还让她每天都像女仆一样生火煮饭、洗衣服,因此大家都叫她‘灰姑娘’。 有一天,皇宫召开了舞会,要为王子选王妃,她们被邀请了,可是恶毒的继母不让她去还刁难她,在继母走后老仙女来了,她帮助了灰姑娘并告诉她要在十二点之前离开皇宫。灰姑娘打扮的十分漂亮,用金丝织成的.衣裙闪闪发亮,还有一双漂亮的水晶鞋,连她的继母和姐姐都没有认出她,王子整场舞会都只和她一个人跳舞,他们一支又一支的跳着舞,十二点到了,大钟响起,灰姑娘急匆匆地离开了舞会,慌忙下晶莹剔透的水晶鞋掉了,王子抓住了这个线索,挨家挨户试,当王子来到灰姑娘家时,两个姐姐高兴坏了,可鞋子怎么也穿不上,于是大姐割掉了脚趾头,可还是穿不上,二姐削掉了后脚跟,可也穿不上,王子问家里可还有人吗,继母无奈,只好请出了灰姑娘,灰姑娘脱掉木拖鞋,穿上水晶鞋,不大不小刚合适,王子也认识出了她就是那晚和她跳舞的女孩,于是宣布灰姑娘就是他的妻子。从此再也没有人叫她‘灰姑娘’了,她和王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这个故事让我认识到:人一定要善良,要有爱心。就像灰姑娘一样,有一颗善良、充满爱的心,这样,才会过上快快乐乐、幸福的生活。相反,如果像灰姑娘的继母和姐姐一样,有一颗很坏的心,爱嫉妒别人的心,下场就会令自己痛苦,而且很不开心,如果灰姑娘的姐姐心肠要是好一些,灰姑娘成为王妃后,她们也会成为漂亮的公主,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

读教学《灰姑娘的故事》有感 篇11

关键词:提升教学能力,教学内容,提升学历

2012 年6 月, 我大学毕业就来到了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 从一名大四的学生一下变成了别人眼中的老师。刚来的时候走在校园里, 我总觉得我还是个学生, 和他们别无两样。只有在上课的时候, 成熟的穿着才让学生觉得像个老师。3 年多来, 虽然我的教学水平有了提高, 但是严格的讲我还是一名新老师, 不管是从教学质量上还是从教学方法上。《大学新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有几个观点对我的影响很深刻, 我就这几个观点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做一个阐述:

在文中作者提出, 提升学历, 提升职称, 提升教学能力, 提升科研能力就我自己而言, 我深刻的感觉到了本科学历对于一个大学老师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13 年我参加了四川外国语大学的在职研修班, 希望通过追求更高的学历满足这份工作的需求。职称上我是助教, 我希望在获取研究生学历以后, 能够加快我讲师职称的获取。最关键的是提升教学能力, 这是学生最直接的要求, 我们的职责是传道解惑, 那么学生肯定不希望他的老师连自己的问题都不能解决。所以, 我需要靠不断的学习来满足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望。需要尽快完成从学习者到教育者、从学生到教师这些角色的转换。

1. 高校教师应该既具有解决“教什么”这一问题的学科专业知识, 又具有解决“如何教”这一问题的教育专业知识。只有把“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都解决的高校教师, 才是一个真正合格的教师。 在二外教学过程中, 我认真执行教学五认真。认真备课, 认真上课, 认真辅导和认真批改作业。每一节课上课前, 都认真备课, 准备文化知识和相关西语国家的视频资料, 学生们都很感兴趣。每一节课我都认真上课, 认真对待每一个45 分钟。除此以外, 每一课我都会听写单词, 全批全改, 督促同学们牢记单词和坚持西语学习。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授课方面, 课程较简单的, 所需的备课时间较短, 且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若课程较难, 知识较复杂, 需课前花大量的时间, 且讲解上不那么清晰准确, 因此一方面要不断总结, 第二次授课时查漏补缺。另一方面, 课前多下功夫, 查阅资料, 让课堂效果得到最佳。

2. 关注自身阶段。从学生身份转变成为教师身份, 大学教师首先关注的是自己的教学状态与课堂控制.以及学生对自己的评价, 很少考虑还要学习、借鉴和应用本门课程教学已有教学学术理论成果来开展教学。教学经验来说, 一开始零经验, 第一次踏上讲台, 头一夜心脏一直砰砰响, 没有睡好觉。虽然准备好了材料, 但当看到那么多学生, 大脑一片空白又或者准备好的资料才上到1 节课就所剩无几了, 学生问的问题我也一时转不过弯, 学生较高的期望值和实际情况的差距, 让我刚倍感压力, 每天都生活在紧张之中。本以为工作了, 会比读书轻松很多, 以为大学老师就是上完课后拍拍屁股走人, 以为晚上可以吃着西瓜看看电视剧, 事实却大相径庭。早晚自习, 互相听课, 批改作业, 半期考试, 备课, 说课, 公开课, 压得我快窒息了。3 年走来, 6 个学期, 想过放弃, 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现在的我虽然不是最完美的, 但是已经调整好了自己, 上课不再紧张, 准备好上课材料丰富而有趣, 镇定自若的授课, 不断提升的课堂掌控能力, 这些都是我的进步, 同学们的反应也越来约好了。

3. 关注教学内容阶段。这一阶段往往开始于大学新教师的第二或第三轮的教学时间。老师关注的是课程与教学内容是否全面、科学而丰富, 因而往往会花大量时间备课, 以便在课堂上顺利呈现教学内容。比如二外, 刚开始带2011 级的学生, 第一遍的时候什么都是新的, 包括备课, 我们以前也没有用过这本教材, 在教课时难免有不足的地方。只后, 我又接手了2012 级, 2013 级的二外, 第二遍, 讲课的时候, 无论是是对知识深入的探究还是对课本的形式的呈现, 或对学生的要求, 都要明显好于之前。而第三遍就更加的熟悉, 课后花的时间也缩短了很多, 也尝试着加入一些新的东西, 举一些新的例子, 同学们感兴趣的例子,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除此以外, 对课堂的控制也显得更加轻松。于是也开始有时间关注学生本身以及老师自身的发展。除了二外, 我还上过口语, 精读, 泛读, 听力课程。虽然好多课程还没有机会让我上第二遍, 我相信, 10 年, 足以让一个老师能够熟练掌握这些课程, 之后的备课都是补充知识而非新课, 这样老师对课本更加熟悉, 上课效果也会更好。学生也会更快的汲取知识,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 关注学生阶段。这一阶段通常要到新教师的第四或第五轮以上的教学时间才开始。开始在关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探索通过课上提问与课下师生交流来了解学生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学习方法, 开始关注如何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上课时候我会观察同学们的状态, 比如要打瞌睡的, 我会叫起来回答问题, 作为警告和提醒。比如讲话的, 我也会眼神示意。比如状态不好的, 我会关心是不是生病了, 等等。这样, 让学生觉得老师并不是只是讲课的, 而是朋友, 可以交流, 也有利于老师对班级进行更好的管理。

灰姑娘故事有感 篇12

我认为美国普通小学的阅读课——《灰姑娘的故事 》是一堂鲜活的语文课,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启发引导的教学问题、联系生活实际的有效指导,无一不是富有生命价值的语文教学活动。

首先,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激活了课堂氛围。其次,启发引导,层层推进,水到渠成。再次,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还有一点,也是我最为欣赏的,就是创新思维方式,创新思维方式一,“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创新思维方式二,“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就是伟大的作家也有出错的时候” ……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打破常规思维,使得课堂教学新鲜,别具一格。

读《卖火柴的小姑娘》有感 篇13

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下故事情节吧!

在一个很冷的夜晚,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年三十,小女孩的爸爸让小女孩卖火柴,火柴卖不完就不许回家。小女孩穿着一双肥大的拖鞋,一看就是他妈妈的。小女孩一盒火柴也没有卖出去。突然一辆马车从她的面前试过,小女孩吓得把一双鞋弄掉了,一只找不到了,另外一只被小男孩拾走做宝宝的摇篮。

小女孩边走边叫卖,过年了,都赶着回家呢,没人来买,过了一会,小女孩的双脚冻得发青,让人心疼极了。过了一会,小女孩找了一个墙角,蹲了下来,点燃了第一根火柴,她看到了一个圣诞树,点燃了第二根火柴,她看到了一盘烧鸡,点燃了第三根火柴,她看到了他的奶奶,她请求奶奶带她走。第二天,小女孩死了。

我们和小女孩的区别很大,我们可以穿着又漂亮又暖和的衣服,小女孩却穿着一件破烂的单衣;我们可以吃着美味的饭菜,小女孩却吃不到;我们有着精美的礼物,小女孩得不到精美的礼物。总而言之,我们和小女孩的区别很大。

读教学《灰姑娘的故事》有感 篇14

像大海里的王族一样, 成年后的美人鱼都可以浮出海面观光, 拓展视野。杜甫这样的仕宦子弟, 成年以后也要离开家乡去游学。19岁的杜甫因有为官的父亲作经济基础, 那些日子过着“放荡齐赵间, 裘马颇轻狂”的快意生活, 并结识了李白、高适、严武、王维等一系列名流。他们纵情山水, 吟诗作赋, 畅谈理想。在登临泰山时, 杜甫写下了“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雄奇诗篇。一切都是美好的, 大海一片蔚蓝平静, 但船行必须要有方向, 杜甫也曾在漫游中参加了洛阳的科举考试, 24岁的杜甫第一次就遭遇了失败, 但他没有气馁, 如此的大唐盛世, 机会多多, 考试多多, 何争朝夕?

虽然自己还年轻, 正常的生活毕竟要步入轨道。此时的玄宗已步入晚年, 更加沉溺于声色享乐, 将朝政大权交给了善于迎合的基本是文盲的宗亲李林甫。李林甫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 在次年的制举选拔中全票否决, 上表奏贺玄宗“野无遗贤”。而这些“遗贤”中, 就有我们才华横溢、志向坚毅的杜甫。此路不通, 另辟蹊径。为了投其所好, 在玄宗为自己祈祷长生不老的法事上, 杜甫直接写了三篇不同凡响的“大礼赋”献给玄宗, 文词华丽、气势恢宏。玄宗大悦, 杜甫在一日之内声名煊赫, 正如美人鱼第一次见到心仪的王子般心潮澎湃。玄宗着他去集贤院待诏, 让宰相再度其才, 可嫉贤妒能的李林甫借拖延之法, 将杜甫打入“待用”的冷宫。

杜甫报国无门, 欲哭无泪, 就攒足了劲儿写诗, 并过着“朝扣富儿门, 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 到处潜悲辛”的屈辱生活。但昏庸的统治者和捏权握势的权贵们, 怎么会把杜甫当回事?在表面强盛的大唐下, 黑暗中的奸佞小人让杜甫认识到仕途艰难, 此时父亲又病逝, 在长安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穷顿, 杜甫从贵家公子里脱落出来, 回归了生活的原色。

几经辗转, 几经波折, 杜甫终于得到了一个京兆府兵曹参军的职位, 芝麻粒一样的小官, 虽和他辅弼君王的壮志大相径庭, 但一家老小张着嘴要吃饭呀。工作确定后, 杜甫忙回去探望妻小, 途中看到百姓饥寒交迫而官吏横征暴敛的景象, 耳边飘来华清池袅袅的歌吹, 杜甫怒而写下了“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的诗句, 尖锐的阶级矛盾溢于笔端。更让他没料到的是:不到一个月, 就在他返京赴任途中, “安史之乱”爆发。

此时的杜甫还没上一天班, 就被叛军抓获, 押回长安关了一年。面对国都破败的惨状, 杜甫写下了《春望》、《月夜》等大批忧国怀家之作。好不容易逃了出来, “麻鞋见天子, 衣袖露两肘”, 已在灵武称帝的肃宗李亨任命他为“左拾遗”, 杜甫终于可以伴在君主身边了。

离自己的理想好不容易进了一步, 但不到一月, 又因房琯之事仗义执言, 遭到肃宗怒斥, 放了他长假100天。政治上再遭冷遇, 还是缘于他的天真和书生的意气, 他一心只想着“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 但他没读懂的是房琯之事是做了太上皇的玄宗与肃宗的政权冲突, 绝非一般的人力可为, 就像鱼怎么能与人谈情说爱、生儿育女呢?

带着满腹的苦闷和忧郁, 杜甫垂头丧气地回了家。一路上生灵涂炭、草木蒙尘, “安史之乱”并未结束, 大唐山河依旧风雨飘摇。但穷困又没有地位的诗人杜甫, 他还有良心, 还有责任, 仍然爱着他的君主, 他的国家, 他的亲人。

美人鱼失去了舌头又回到了王子身边, 杜甫失去了官职又回到了长安, 此时玄宗与肃宗的真正较量开始了。为了铲除玄宗党族, 肃宗将他们全部贬谪, 杜甫也被贬华州, 彻底被踢出了政权中心。他愤然辞官, 回到了汉中。面对灾难深重的百姓, 他的思想已完全融入到了广大的群众之中, 《三吏》与《三别》就揭示了一个强盛王朝的倾溃之势。

还没进家门, 就传来一片号啕之声。原来汉中连年大旱, 家中吃喝无着, 小儿子被活活饿死了。杜甫倚门长叹, 人挪一步活, 走吧, 逃荒去吧。一路走下去, 险山恶水, 狰狞崎岖。十一月的天气, 皮肉都冻皴了, 雪地里穿着过不了膝盖的短裤, 饿了挖山芋, 吃橡树籽, 曾经衣食无忧且一心想做宰相的杜甫, 此时成了一个越逃越荒、越逃越难的叫花子。

终于到了成都, 在大家的帮助下, 在浣花溪旁盖起了一间能栖身的“百家草堂”, 杜甫的后半生就这近四年的时间里比较平稳。可杜甫的性格绝不是不受风雨之苦就能承载的, 他的心在朝廷, 他要做济世的贤相, 治国平天下的狂想一刻也没有离开过他。当他得知玄宗、肃宗先后故去, 代宗即位后, 他的理想再次鼓动着他回到长安去, 回到皇帝身边去, 就像那条美人鱼, 哪怕化作泡沫, 也要浮在海面上, 看着心爱的王子幸福地生活。年近六十的杜甫毅然决然地买船北上, 常年的颠沛流离, 长期身处潮瘴之地, 此时的杜甫已是百病缠身, 内脏俱疾, 再加上无尽辛苦的创作, 使得他最后在湖南湘水的旧船上, 在病痛的吞咬下逝去, 享年58岁。

他为后世留下了一千四百余首诗, 像朝阳下升腾的灵魂, 震撼着我们的心扉, 也影响着东南亚和欧美40多个国家的文坛。他的一生都没有得到皇帝的重用, 却成为了劳动人民世世代代敬仰的圣人, 诗坛沉郁顿挫中的绝笔。

鱼说:“你看不见我的泪, 因为我在水里。”

读教学《灰姑娘的故事》有感 篇15

看完这本《珍妮姑娘》之后,一次又一次地使我的心灵感到痛楚,对珍妮的整个遭遇感到深深地同情。

珍妮从孩提时期开始,她的一言一行都以仁慈为怀。一位富有而又名噪一时的参议员布兰德,偶尔发现她在自己居住的旅馆里打工擦地板,被她妖媚动人的美貌所倾倒,便决定娶她为妻。不幸的是布兰德却在结婚前病假了。而珍妮却怀有了他的孩子。之后,珍妮一家迁往克利夫兰。不久,珍妮跟来自辛辛那提富商的阔少莱斯特•凯眉邂逅。尽管莱斯特出身豪门世家,教养有素,为人慷慨耿直,尽管他十分欣赏珍妮的美德,但在我读完之后,感觉上他的形象远远没有珍妮那么美好。莱斯特追求个性自由,具有一定的反叛精神,他反对贫富贵贱对立,主张爱情至上,甚至不顾整个家庭的强烈反对,直至对他断绝父子的威胁,爱上了与他社会地位悬殊的珍妮,他也企图同当时社会习俗进行较量。但是不管怎么说,当亿万富翁的父亲遗嘱中取消他的那份遗产继承权的时候,当整个上流社会对他实行抵制,当有教养的富裕遗孀莱蒂•佩斯百般引诱他的时候,莱斯特处于极端矛盾的内心斗争之中,他深感自己寡不敌众,于是产生于犹豫、彷徨、动摇、退却的心理。而珍妮却仍然向往常一样,完全无私地希望莱斯特却做只要对他最有利的事。莱斯特进退两难。一方面必须对珍妮表示忠诚,另一方面却被杰拉尔德夫人所迷,又非常的渴望保住自己的经济地位,继承先父的遗产。在上流社会的种种压力之下,最后还是被巨大的财产所俘获了,他还是背弃了珍妮。莱斯特与遗孀结婚之后,心里负疚,终于一病不起,临终前他把珍妮叫倒跟前,向她道歉,似乎有些回心转意。小说的最后结果是,珍妮在车站最后送别莱斯特的灵柩,她的孩子因病夭折,她是一无所有。

我认为《珍妮姑娘》此文最感动的是真实的描写了19世纪末处于社会底层的美国平民的悲惨生活,他不仅叙述了珍妮一生困坷的遭遇。而且也描写出了珍妮每当危难之际,都自告奋勇,甘愿作出自我牺牲的那种闪闪发光的可贵性格,她的思想与品格远远地高于文中的任何一个人,她始终如一地孝敬在贫病煎熬中的父母,最后她还谅解遗弃了她,但在临终前似乎又回心转意的那个负心汉——莱斯特。

珍妮这种勤劳、纯洁、爽直和她的那种自我牺牲精神使我大为感动和震憾。但这种的一个好姑娘,最后却是一无所有,我认为这种一无所有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她精神上的一无所有。这样的悲剧又让人惋惜、叹息。

《珍妮姑娘》这篇文章仅仅用了最朴素的白描手法,却塑造了一个个思想、性格、气质、品貌,至于个人的爱好,和他们的处世之道都完全不同的人物,来表现美国当时生活中的真实,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难以忘怀的印象。

读《姚明的故事》有感 篇16

每一个人,往往都有两面。A面,是辉煌的一面,写满了此时它拥有的所有荣誉,诠释了一个精彩的人生,是光明而又令人羡慕不已的。

而B面,却是艰苦又沉重的一面,写满了此时他曾经所经历过,做过的一点一滴。而辛勤的劳动往往由于灿烂的果实成正比——B面承托着A面,也是铸就A面的基础——如果一个人的B面是空白的,那么他的A面也不会不是空白的。

有一个人,他的A面,是这样子的: 2004年,他的收入是1.5亿元;2005年,也是1.5亿元;2006年,1.7亿元;2007年2.6亿元;2008年,3.87亿元,2009年,3.57亿元。不过8年的时间,他的收入就达19亿余。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啊!掐指一算,他一年平均就能收入2亿多,平均每月收入197万多!这样的收入水平,已经不能仅仅用“多”来形容了!这,多么令人羡慕,甚至令人嫉妒啊!

但是,他的B面却是无比的艰苦:

在他风光的8年内,他从头到脚共经历30多次伤痛和手术,缝针,已成家常便饭,而且,身上更有6枚钢钉。

这位天才,就是姚明。

读教学《灰姑娘的故事》有感 篇17

在平时备课时, 我总是为了教语文而教, 在教学设计中尽量做到两点:

1.把课堂还给学生, 自己则作为课堂的一个引导者;

2.从语文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教材, 尽量做到让整个单元的主题清晰明了。我自认为我的教学设计已符合新课改的大形势了, 在看完《窦桂梅与主题教学》后, 我顿时发现自己的目光过于短浅了, 以往我从来没有看到语文的广度与深度, 也从来没有想过从学生的终身发展来备课, 我被窦老师的观点深深地折服了, 语文教学应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 挖掘其广度、深度。下面我就从学生对古诗文的积累、课堂知识的拓展及学生的课外阅读三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首先, 我一向忽略学生在古诗文方面的积累。以前, 我总认为背那么多的古诗、《三字经》等不仅耗时大还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而又不能达到多大的效果, 考试考到的可能性并不强, 学生能不用背的就不用背。看完窦老师的书后, 才发现我这是鼠目寸光。学生积累这些古诗文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是这些古诗文是辉煌灿烂的“精神灯塔”, 它能让学生能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高更远;二是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 改善学生为人做事的品质, 不断加厚和刷新学生的人生底色, 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社会责任意识。

其次, 我发现我的课堂教学总是离不开教材, 我一直认为就教学设计而言我已做到了准备“一桶水”去灌注学生的“一碗水”, 从窦老师的课堂教学实录中, 我发现我离“一桶水”还很远。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中, 窦老师给学生呈现了多方面的史实、数据资料, 从多个方面体会圆明园不可估量的损失, 从多角度去谈论圆明园的毁灭, 在课堂最后她又给学生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思索空间, 与此同时, 窦老师又给学生提供了一些书目, 让学生更进一步地去了解整个事件的全貌。

而相比之下, 我所给予学生的实在是太少了。在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 我一味让学生说理想, 回头一想, 自己当时真是可笑, 以二年级学生的阅历、知识经验来谈理想, 他们又能说出多少呢?学生在课上苍白的回答实属情理之中, 在他们的脑子里, 除了当医生、宇航员等这些常闻的、近乎高尚的职业外, 他们似乎无法谈更多, 偶有一两个学生能说出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也只是在效仿周总理而已。而作为他们的指明灯, 我却只是惋惜他们说些不是发自内心的理想, 而继续让他们在无知的黑暗中停滞不前。如今想来, 才发现自己竟也只是语文工具性的俘虏而已。

现在从窦老师的课来反观我的课, 我发现我的行为实在是幼稚的,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学生受到文本的约束、时空的局限, 导致学生所见有限、所学有限, 所思有限, 所得有限。我却希冀这些衣食无忧的“小皇帝”能够有与众不同的理想。我想如果我能向窦老师一样把所有的该呈现的知识都呈现给学生, 那么学生定会有另一番体会和见解。在教学中, 我应让学生了解何谓理想, 让他们了解孟子欲以孔孟之道治天下的理想, 了解鲁迅弃医从文的理想, 了解爱迪生为科学研究奉献一生的理想……同时, 让学生了解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只有让学生与这些有理想的人进行心灵交汇, 让学生与时代接轨, 才能让学生在思虑理想时真正地有所触动。

只有深挖语文教材的广度与深度, 以学生的终生发展为契机, 学生才能真正的有所收获。

最后, 现今社会一直倡导学生读书, 为何读书, 读何书, 已是大家所关心的话题。对于一个语文老师, 总希望学生能够在读书后作文水平有所提升, 也更希望读书是为语文、为作文提供服务。基于这一思想, 我也乐于让学生去汲取快餐文化, 在学生的读书时间中, 我让学生读有利于写作的书目, 我希冀他们能够在这些快餐中汲取较多的营养, 我常让学生看同龄相近的作文, 希望学生可从中受到启发。总之, 读书即为写作服务, 写作与读书其实都是提供学生素养的手段而已, 而我却让学生尽情享受快餐文化, 却没有考虑到这样对他们而言会营养不良。

上一篇:幼儿亲子朗诵稿下一篇:断舍离读书笔记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