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读后感教学辅导

2024-12-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生读后感教学辅导(共13篇)

小学生读后感教学辅导 篇1

提起写作文,孩子就头大,坐在书桌旁半天还没有写一个字。作为家长在旁边干着急,使不上劲。当读了《家长怎样辅导小学生写作文》这篇文章后,觉得眼前一亮,仿佛一条宽阔的大路,从此在孩子的面前铺开。

文章中提到好作文要有丰富的内容和巧妙的手法,其中“丰富的.内容”需要的是丰富的生活体验,需要的只能是家长在生活中给孩子以方方面面的具体指导:一是多观察、多比较;二是多实践、多体会;三是多读书、多感悟;四是多练笔、多投稿;五是多规范、多赞赏。这五条建议犹如送来了五件法宝,好似一股春风吹开了心中的疑团,教给家长在辅导孩子写作文成长的道路上,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能够帮助孩子披荆斩棘,所向披靡。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勤于读书,大量阅读,一定会促进作文能力的提高。今后,做为家长,我一定要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引导她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提高认识,增强文化和语言积累。同时还要教育孩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比如:摘抄好词好句好段,记录当时读后感受……让孩子在欣赏中积累大量的写作知识与写作素材,为今后写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小学生读后感教学辅导 篇2

一、自主探究,初绘导图,点燃思维火花———“写得出”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前,确定主题,组织学生选择材料是指导习作的第一步。而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放射性思维的外在表现图形,它总是从一个中心点开始向四周发散的,这个“中心点”与每篇习作的主题其实是不谋而合的。所以在“读后感”教学伊始,教师和学生们玩猜猜看的游戏。教师出示与一本书相关的一些信息,可以是书中的一句话、一个画面、一件事、一个人等,让学生们透过这些信息来猜书名。同时根据游戏,画出简单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认识思维导图。随后借助“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理念,在学生们充分预习并完成前置学习单的基础上组织课内交流反馈,让学生了解一篇完整的读后感基本上包括内容简介和读后感想两大部分;同时明白要想写好读后感必须做到内容简介要略写,读后感想是重点等一些基本的写作要求。然后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一本书,借助书中印象深刻的某个细节,梳理“感点”,总结出自己最深的一个感受,结合老师的板书绘制思维导图,并结合导图试着完成读后感的初稿。

二、比对例文,完善导图,理清思维层次———“写得好”

叶老曾经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由此可见,一篇好的文章,关键在于谋篇布局。这就要求我们在习作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学会“明确主题,理清思路,列好提纲”。而思维导图恰恰可以增强使用者的立体思维能力和总体规划能力,在习作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来理清思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读后感”的教学过程中,我在学生“初绘导图,学写感想”的基础之上,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完善导图,来理清思维的层次,继而达到把感想写具体、写真实的目的。具体操作分以下几个步骤完成:1.对比范文,发现问题。教师出示两篇范文(小军劣作+小丽优作),引导学生进行比对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他们很容易就会发现小军习作中的问题就是感想写得不够具体,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如何把感想写具体”。2.绘制导图,具化感想。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小丽的范文,梳理小丽是怎样把感想写具体的,并绘制思维导图,进而总结出一般写感想的方法是结合文句谈感想,联系生活谈感想,引用资料谈感想,联系未来谈感想,等等,让原本摸不着、看不见的感想变得清晰、明白起来。3.运用导图,写好感想。(1)同伴互教,巩固方法。请学生当小老师把刚才从小丽身上学到的写感想的方法讲给同学听,达到巩固的目的。(2)学习借鉴,完善导图。让学生学用小丽的方法,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丰富感想,完善思维导图,理清习作思路,为写好习作奠基。(3)借助导图,写好感想。引导学生们结合自己最新绘制的导图,改写感想,争取把感想写具体、写真实、写深刻。

三、多元评改,创新导图,鼓励思维发散———“显个性”

俗话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新课标在第三学段的习作目标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在习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习作。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利用范文教习作最大的问题在于,有可能会限制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习作陷入模式化的怪圈。所以我们在习作评改这一环节重点关注学生习作个性的培养,要在他们学会的基础之上,拓展思路,鼓励个性表达。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多元习作评价表(表1)引导学生在充分的“自评、互评、师评”的基础之上在班级中寻找一些有个性的习作进行展评,引导学生学习他们个性的表达方式,强调读后感关键是结合实际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再次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并修改自己的习作,最后给自己的读后感加一个合适的题目。

小学生读后感教学辅导 篇3

关键词:问题先导;先读后教;训练达标;小学语文;《少年闰土》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也是一线教师选择教学方法、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和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要有效将“问题先导,先读后教”法与实际语文教学结合在一起,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课堂参与度,使学生在高效的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因此,本文就对“问题先导,先读后教”法在《少年闰土》这篇文章的教学应用中为例进行论述,以期能够为高效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保障工作。

一、问题先导

所谓的问题先导是指让学生先思考相关的问题来对所学的内容有所了解,这样一来能够减少学生学习的盲目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二来能够锻炼学生问题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所以,在《少年闰土》这篇文章的教学时,我们要深入研究教材,要创设有效的问题探究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以为本节课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以及学生健全的发展做好前提工作。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时,我组织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1)文本中描述了“我”和闰土的几件事?

(2)文本中是如何描述“闰土”的?

(3)文本中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

鼓励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这样的问题先导不仅能够激发学生长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同时,对减少学生对文本的盲目性,对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学生自学

在给学生出示问题之后,组织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并进行自主思考和学习,并进行相关问题的自主解答。所以,在《少年闰土》这节课的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为单位对文本进行自主阅读,自主将自己的疑问与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本中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再加上第一环节出示的问题导入,我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以帮助学生轻松地掌握本节课的相关知识,同时,也能强化学生的认识,帮助学生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确保课堂效率的大幅度提高。

三、教师导学

教师导学是教师进行点拨和讲解的环节,是帮助学生突破课堂重难点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也是高效语文课堂顺利实现的基础。但是,在教师导学环节,切记不能将教师的导学转变为教师的主导,否则,课堂将与“满堂灌”没有区别,是不利于真正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的。所以,在该环节,我针对“文本中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以及文本中的一些重点句子进行解读,如:“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等。并在这个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一来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帮助学生突破课堂的重难点内容,二来能够确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顺利实现,以确保语文课堂能够高效实现。所以,在这一环节,我们要做好点拨工作,要从多角度入手来构建真正高效的语文课堂,以展现文本的存在价值。

四、训练达标

所谓的训练达标是指让学生对相关的练习题进行解答,目的是要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明确改进的方向,同时,也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方面。所以,在《少年闰土》这篇文章的训练达标环节,我组织学生完成了下面几道练习题,如:

(1)找出描写“我”盼望闰土的到来和两人分别前后情形的语句?

(2)文章中哪些句子描写了闰土的外貌?

(3)从闰土给“我”讲( )( )( )( )等几件事,可以看看闰土是一个( )少年。

……

组织学生对这些练习题进行独立的完成和自主的交流,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检验学生在“问题先导,先读后教”环节的自主学习效率,而且,对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完成以及综合能力水平的锻炼做出相应的贡献。

综上所述,在“问题先导,先读后教”的应用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贯穿于整节课的学习之中,也是决定高效语文课堂顺利实现的有效活动之一。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要认真贯彻落实课改基本理念,要深入研究“问题先导,先读后教”模式的核心思想,要鼓励学生在积极参与、主动求知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获得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木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先学后教”模式的应用分析[J].学周刊,2014(34).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篇4

Tyy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这本书讲述了8位名师的教学艺术:有追寻常态下生命课堂的刘可钦老师;有抬起头、往下看,抒写课堂人生的潘小明老师;有展示疯狂数学和谐魅力的华应龙老师;也有把孩子带入数学乐园,表现课堂朴素之美的徐斌老师;有注重“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细节中体现课堂魅力的林良富老师;有引领读者感受数学课堂魅力的钱守旺老师;有一切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让数学教育更有价值的夏青峰老师;还有对学生一视同仁,真正让每一位学生都在学习中受益,得到不同发展的田立莉老师。书中介绍的这些老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上课风格,而我主要想谈谈刘可钦老师的课堂给我的一些启示。

在刘可钦老师的课堂上,刘老师并没有依赖精妙的课件,用的大多是传统的教育媒介,在这样常态的教学中,给学生不同的感受。回想自己第一次上课时,课前充分准备了教案,不断模拟上课,但最后上课却是漏洞百出,自己太依赖课件,也不会去观察学生的反应,远远没有达到教案所设想的那样。而刘老师没有运用多媒体,仅用“黑板+粉笔+课本”这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更多地去关注教学内容的本质和内涵,关注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表达。这是最朴实的课堂,却也是最独特的课堂。

真正的好老师,应该是在最普通的课堂上,也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刘老师与学生交流自然、流畅,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关注每个孩子的心灵感受。例如“某某同学说的很好,谁能比他说的更好”这样的话语,大家都认为是很正常的可以鼓励其他学生发言的,但刘老师所想到的是这样的话语没有考虑到发言孩子的心情,改为“某某同学说的很好,谁还想来试一试”既可以达到效果,还考虑到的发言孩子的感受。

孩子是最活泼的,但随着年级的增长,孩子越来越沉默,在课堂中不愿意发言,课堂由此变得十分沉闷。所以帮孩子创造一个安全、轻松的课堂环境,对培养学生自信的表达是十分重要的。在课堂上,很多老师都更愿意叫读书好的同学回答问题,因为他们的语言表述能力更好,回答更符合老师的原意:而但学生打错时,老师便会如临大敌,马上纠正错误,反复和学生强调不要再犯这样的错误,使学生觉得回答错误时一件很羞愧的事情。所以往往课堂上只有几个同学回答,其他同学都很沉默,教师也无法了解他们的学习程度,这样的课堂。而在刘可钦老师的课堂上,孩子们总是愿意表达,不怕说错话,孩子的“另类”、“错误” 也是常有的现象,刘老师则会抓住这样的机会引导大家讨论、分析这种方法的思路和优劣,但是在最后,一定会反过来启发全班同学:“是谁引发了我们的争论?没有他的贡献,就没有我们精彩的讨论,我们一起来谢谢他。”这样学生不会为自己刚才的错误而觉得羞愧,反而树立了自信,这样就可以激励更多的学生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得到锻炼。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读后感 篇5

南昌县洪州学校

龚丽娟

一 追问:我为什么教语文?

记得刚参加工作的第一年,学校分配我教四年级的语文,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一名语文老师。一年后拿到手的教师资格证上写的是语文,14年间,语文老师的帽子就一直戴在了我的头上。说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语文学科的感情就日渐深厚。曾经在课堂上范读课文几度哽咽,也常常微笑地看着同学们围绕课文中一个词、一句话亦或是故事中的一个情节而展开的辩论与交流……虽然有时候看着同事中的数学老师,在短时间内批改完本班的作业以及试卷等,在校园内悠闲地踱步,偶尔也不由得心生几分羡慕,但联想到精彩的语文课堂与想象中枯燥的数学课堂,还是会坚定自己长久地教好语文学科的决心。

二 思索:我怎样教好语文?

几乎每一个学校,都追求学生的成绩,教学质量成了一根巨大的指挥棒,指挥着学校、校长以及每一位老师。教师一旦踏进教室,似乎所有的活动都是为了让学生的考试卷上有更漂亮的分数。我以前所在的学校,虽然各项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但在各种教师大会上,校长每次都要重复一句话“教学质量是我们学校的生命。”每次期中、期末考试的“一分三率”的公布与评比,都牢牢地牵住老师们的鼻子,让我们在追求分数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这样一种形势下,我的语文课堂,越来越多的成为了成绩的牺牲品――大量的抄写取代了朗读,大量的习题代替了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培养。现在我带了一年级,却仍然不能摆脱这样的一种做法,令我班上的黑板报,呈现出与别的班级不一样的面貌。

很幸运的是,来到新的学校后,在王老师的邀请下,参加了这个南昌县小学语文阅读拓展群,认识了很多优秀语文老师的同时,还能与大家一起阅读与我们语文教学息息相关的书籍、文献。想必在书本与同行们的影响下,我在偏离了语文课堂教学正常轨道数年之后,会慢慢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理念,纠正自己的教学方式与方法。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这本书,对我们小学语文老师,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第一章第二节的“现行语文课程基本理念”,包括以下四个内容: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建设

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我觉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每次踏进教室开始语文教学之前,都应该以这几点为标准,思考自己有没有准备好一堂真正的语文课。

三 一年级写字教学的一些收获。

《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中明确提出:“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1、引导孩子进行模仿与比较。

2、严格训练,培养习惯。

3、改革课本上抄写的规格。课本上“我会写”生字的田字格,固定为八格。在描红部分之后剩下的格子数量,多则5、6,少则1、2。如何有效地进行利用,又能保证孩子们课本的整洁?我改变了以前在格子中抄写生字,在格子外组词的规则,让学生把组词抄写在田字格的四小格内。这样,一来课本的干净程度大大得到提高;二来把更多的规范抄写放到课堂抄写本上去,减少了学生抄写的数量,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4、激励评价,鼓励进取,展开竞赛。表现欲强是小学生的特点。我们教师应该让孩子充分展示自己的成功,为孩子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课堂上,除了请学生上台演板,我还会当场用手机拍下书写整洁美观与书写潦草错误的作业照片,通过多媒体屏幕展示出来,从而评选当天的“书写之星”。这样的竞赛虽无物质鼓励,但同学们依旧兴致高昂。

5、记录错误,针对性纠正与指导。

这也是我长久以来的一个习惯,抄写、听写以及试卷等各种题目中的错误都及时地记录下来,并且下一次有类似题目出现的时候,请这些有过错误的同学去做,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对于改正错误(尤其是书写上的)非常奏效。

四 前路漫漫,惟有上下而求索。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读后感 篇6

利用暑假充足的时间,我自学了《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本书都是通过案例来呈现,使得教学的“有效性”既有针对性又有扩展性。正如引言中所提到的,有效教学的构成元素有以下几点:

一、把握数学本质是有效教学的根本;

二、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是有效教学的保障;

三、确定合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三维”教学目标;

四、设计“有过程”的教学才能落实“三维”教学目标。而最根本的要素则是前面两点,于是便有了引言标题(也可以说是本书的核心):把握数学本质+研究学生=有效教学。

通读了整本书,我才发现这个公式总结的是多么的精辟,下面谈谈我的感受。

一、先说数学本质。

这本书的前三篇分别从“对自然数的意义与‘十进位值制’”“方程的初步认识与代数思维”“减法的意义与减法模型”等十多个章节阐述了这些数学概念、数学技能背后的数学本质。

那到底什么是数学学科本质呢?

书中指出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基本数学概念的理解;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对数学特有思维方式的感悟;对数学美的鉴赏;对数学精神(理性精神与探究精神)的追求。

把握数学本质真这么重要吗?

书中的一个案例给我印象十分深刻。这是一节第一册减法的课。在理解了例题,并得到“5-2=3”之后,教师请学生自己动手“创作”一个用“减法”解决的问题,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意外的“生成”事件。一个小女孩介绍:“我本来有5个水果,送给同桌2个,问我还剩几个水果?我列的算式是5-2=3。”立刻有小男孩反对:“怎么还是5-2=3,重复了,不能写到黑板上。”小女孩不服气:“我没重复,老师的是汽车,我的是水果,水果不等于汽车。”小男孩仍反驳:“反正你的算式是5-2=3,还说不重复。”于是全班很疑惑。

面对这样的“生成”,可能有的教师会简单的以一句“是同一个算式,我们就不写在黑板上了”来结束学生的疑问。但我们认真想想,减法的本质是什么?减法是解决一类问题的一个模型。

因此这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你们还能想一个事情,也用5-2=3来表示吗?”“为什么有的事情是发生在停车场里,有的事情发生在教师里,而且有的说是摘花,有的说是铅笔,完全都不一样的事,却能都用5-2=3来表示?”孩子们终于发现了“虽然事件是不一样的,但他们所表示的意思都是一样的”,也感悟出了“算式真神奇”。

学生能有如此的感悟,这是教学最成功之处,因此我们可以说:教师能够有效地处理“生成”,关键在于教师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那如何追问数学本质?

那就需要我们追问“3W”,即:为什么(Why)学习这些内容?所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是什么(What)?所学习的内容怎么应用即与已经会了的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How)?

二、除了把握数学本质,研究学生也很重要。

在我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我课前精心备课,估摸着学生应该会学的。结果有时我在上面生动地讲着,学生们却不耐烦;有时我认为的很简单的知识,学生们学起来却很难;同一份教学设计,这个班的教学很顺利,另一个班的课堂却一塌糊涂。

看了这本书的最后一编内容,我明白了,或许这都是因为我缺少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调研。

除了书中的一些案例,我自己在去年就曾尝试过一次课前调研。那是《认识人民币》的一节课,由于不了解他们对人民币的原有经验,我拉个几个学生随机访谈。调研结果与我原先对学生的设想相差极大,我了解到他们没有太多用钱的经验,而我原先的设想太高估他们了。

所以,课前,他们没学过的就一定不会?你的教学设计一定能满足他们的认知需求?非也。我们必须了解学生学习新知识前已有的知识基础、经验,可能遇到的困难、喜欢的学习方式。我们只有对所教学生有深入的了解,才能确定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可以用调查问卷法,也可以通过与学生的访谈、学生的作业分析以及课堂观察法等了解学生的情况。

如果我能坚持做到这一些,相信上面的情况在我的课堂中会越来越少的出现。

当然,以上都是我从书中得到的一些知识。有句话说的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套用引言中的式子,或许可以得到这样的一个新式子——理论+实践=经验。希望我能真正将书中的内容转化为我的经验!

教五年级学生写读后感的得与失 篇7

对于本班学生来说, 写读后感并不是“零起点”, 是有一定基础的。因为在阅读教学中我一直培养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 而且也有过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的要求。于是, 我在指导学生写读后感时, 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提升, 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就写读后感方面, 要求学生能够做到在联系原文的基础上以感为主, 能够选择感受最深的地方谈深入、谈透彻, 谈感受时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等实际;二是就阅读方面, 通过写读后感的方法来进一步地提高阅读理解、阅读感悟、阅读积累的能力。总之写读后感要把读与感有效地结合起来, 谈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才算成功。

在我这次指导的基础上, 再加上学生原有的基础, 因此, 学生习作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多数学生都能从原文出发来谈感受, 且切入点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学生从文章的题目入手, 如李一诺等几个学生从16课的题目《一诺千金》入手;有的学生从文中的重点词切入, 如刘伯祥等几个学生抓住19课《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的“纹丝不动”一词切入;有的学生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切入, 如范玉、张欣然等几个学生, 就是从17课《唯一的听众》主要内容进入谈感受的;有的学生从原文的写作目的为切入点的, 如刘欢等几个人就是从18课《九色鹿》的写作目的切入感受的;有的学生从原文章中的重点句切入, 如李正阳等几个人就是这样为切入点的。

2.学生写读后感的构篇完整。都能开篇点明自己读书的时间、读的书或文章的题目, 以及当时读书的总体感受, 接着从自己选的切入点入手引发自己的感想, 最后又回归到自己所感文章的切入点上。

3.绝大部分学生能在原文章中的切入点与自己的感想部分连接处, 利用上过渡句或过渡段进行了有机地连接, 使上下文部分自然衔接, 读起来文章各部分连贯性极强。

4.学生的感想部分, 能结合自己的实例来谈感受, 且读与感有效地结合了起来, 并且谈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甚至有的学生举出的实例从切入点的正反两方面来谈自己的感受, 说服性极强, 感得深, 感得透。

5.学生所选的原文章各有千秋。有的学生是从本册书上选的、具有代表性的课文;有的学生是从课外阅读书上选的, 有的学生是从平时的练习卷子中选的。

虽然本次习作有许多优点, 但是也不缺乏失误之处。例如:

1.个别学生从原文的主要内容为切入点时, 做不到概括原文内容要“简洁”二字, 故原文内容远比自己感的内容多, 那就不能突出读后感的重点在“感”上了。

2.个别学生的读与感不能有效地联系起来。读归读, 感归感, 这样文章的读与感两张皮, 文章给人的感觉上下不连贯, 而且没有感的基础, 没有因由。

3.个别学生的感受部分, 没有从所选原文入手, 而是凭空而感, 感得没基础, 没依据。

4.个别学生举出的实例部分写成了仿写原文了, 不是自己亲自经历的事情, 把感与仿写混淆了。

小学生读后感教学辅导 篇8

关键词:找出“感源”;萃取“感点”;关联实际;升华“感点”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看书是如同吃饭一样的要紧,也是生活所必需的。”同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小学高年段学生在阅读方面应拓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阅读教材内的文章,更要加大阅读量,尽可能多的阅读课外书籍。

不过,学生在阅读量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对于以往阅读过的书籍内容以及自己的感悟也逐渐开始遗忘。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就必须帮助学生尽快培养好的阅读习惯,而写读后感就是行之有效的良好阅读习惯之一。

读后感指的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如何有效地指导小学高年级学生写好读后感,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读好原文,找出“感源”

读后感中“感”的前提是“读”,并且是有效的读。如果是浮光掠影般的无效阅读,那就很难有深刻的感受。只有在读好原文这个前提下,学生才会有较为深刻的感受。小学高年级学生接触的文章题材主要有以下几类,面对不同体裁的文章,学生的阅读也是有针对性的。

阅读记叙文,要抓住文章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抓住它们,有助于把握文章的结构,弄清中心事件,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感受人物的品质,体会作者的观点。同时回味文章中的哪些地方使自己感动以及感动的原因。

阅读议论文,首先要仅仅抓住议论文的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其次要充分关注议论文的语言。边读边思考从该文章中获得了哪些启发,有没有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作者的主张。

阅读说明文,既要关注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也要重视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规律。

有了针对性的阅读后,再来写读后感。首先要一定交代书名或者篇名,因为并不是所有读者都读过该作品。其次进行简要的概述,这样既使读者对该作品有所了解,又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在此之后,应该简洁地提炼出该作品的中心思想,这是为了让读者了解你的感受是与文本紧密结合的。

二、结合原文,萃取“感点”

一篇合格的读后感,必须要紧密结合原文,表达出对文章中心或者观点的真实感受。作为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本身已具备一定的阅读量和阅读技巧,当读完一篇文章后,极可能会有许多“感点”。此时学生应具备萃取“精华”的能力,即在众多感受中,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最能流畅表达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通过自己的论证写成一篇读后感。

三、关联实际,由点到面

紧密关联实际表达自己的感想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所在。关联实际的范围比较广,不但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以《鲁滨逊漂流记》为例,将自己与主人公鲁滨逊比较,发现自己与鲁滨逊在意志品质方面的差距然后写下来,这样的读后感才是有价值的。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以曹文轩的《草房子》为例,文中的主人公虽然生活在偏远的农村,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积极地面对人生。我们的孩子虽然生活在都市,生活条件优越,但是面对苦难和挫折时,心生怯懦,缺少乐观和勇气。当学生把这份感受写出来时,就更能引发读者们的共鸣了。当然还可以联系历史教训、当前形势、周遭环境……无论如何,关联的实际必须“接地气”,充分体现时代特征。

四、总结全篇,升华“感点”

一篇好的读后感既可以结尾处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同时也要注意,无论使用的是哪种结尾方式,都一定与前文和谐呼应,这样的读后感整体性才会比较强。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读后感 篇9

南湖一小

李华

有幸拜读了郭根福著作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受益颇多,当今教育,正处于一个变革的转型时期,新旧教学理念、新旧教学模式、新旧教学方式的碰撞,不仅给中小学语文教学与改革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给中小学语文教师究竟应具备怎样的素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语文教学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当前发展”,而且,不少人把“发展”与考试分数等同看待,误认为谁的语文分数考得高,谁的语文素养就高。在这种错误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语文教学往往只偏重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漠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忽视学生学习方法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不仅丧失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而且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通过阅读这本书使我懂得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思考和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应该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怎样的基础?我认为,语文教学在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 人手。

1.激发兴趣,让学生热爱语文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我们已进人了终身学习的时代,语文将陪伴着人的一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千方百计地创设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悄然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根本转变。其实,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不仅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为学生一旦爱上了语文,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就有了不竭的源泉。

2.面向全体,关注差异

这里讲的“可持续发展”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全体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必须面向不同条件和不同背景下的全体学生,不仅要使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明显的提高,还要使他们热

爱语文学习,学会学习,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指不同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学生个体之间在智力、生活经验、认知方式、情感态度等方面存在着客观的差异。加德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由多种智力组成,每个人智力成分中的优势部分各不相同,这些不同的优势部分决定了人的智力差异。学生个体之间的这种差异性,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也决定了教学形式不能单一化。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为不同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3.教给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随着社会的发展,语文知识将会不断延伸和发展,这就决定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学会”上,还要在“会学”上下工夫。只有知道如何学习,才能在知识不断增长的J会继续学习。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掌握如何阅读,如何写作,如何进行口语交际等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培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一旦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就会在广阔的语文世界里自由 飞翔。

4.交流合作,培养合作精神

小学生读后感教学辅导 篇10

一、小学数学核心概念和数学思想;

二、数与代数;

三、图形与几何;

四、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这本书我目前才看完第一部分,所以我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是本书的`第一部分的内容:小学数学核心概念和数学思想。

这本书对这十个核心词念和十二个数学思想分别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解读:

1、概念描述,对每个概念首先按现代数学和小学数学两个层面做出了界定;

2、概念解读,阐释相关数学概念的内涵及数学实质,介绍其缘起背景、来龙去脉,展示其应用领域;

3、教学建议,落脚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实处,对相关数学概念给出了具体的教学建议;

4、推荐阅读,为老师们提供了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提供了空间。

比如核心词中的“推理能力”,现代数学认为推理是形式逻辑术语,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即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命题推出一个新命题的思维形式。而形式逻辑是不研究推理的具体内容的,只研究怎样的推理形式才有效,即推理的合理性。像“四边形四个内角和是360度,平行四边形是四边形,所以平行四边形内角和是360度”这种就是推理。而在小学数学总虽然没有给出明确的推理定义。但教材中安排的“你是怎样想的?”“你和他的想法一样吗”“还有不同的方法吗?”这些内容都非常明显的鼓励学生进行推理。

在概念解读中,推理一般包括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两种。

演绎推理是指“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和确定的规则(包括运算、法则、顺序等)出发,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得到某个具体结论的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合情推理是指“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类比等推断某些结果。”是一种合乎情理、好像为真的推理。因此合情推理的结论是不一定为真的。其中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是两种用途最广的特殊合情推理。归纳推理是指“以个别(或特殊)”的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知识为结论的推理。也就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归纳推理又可以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

教学建议:通过以上对概念的界定和解读,书中又给出了三点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活动或依据平日积累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2、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推理过程清晰的表达出来。

(1)要鼓励学生清楚的表达推理过程。学生在有条理的表达中,锻炼了思维的有序性。比如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经常性的追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你认为他的答案是正确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长此以往,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是要讲道理的,要根据理由得出结论。

(2)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通过实验或者推理验证猜想。

3、有效的评价学生的推理。

比如我们在课堂上“这个同学能用上“因为…所以…”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谁能说的和他一样清楚?”通过这样类似的有效评价,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如何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推理过程。

最后书中还做了推荐阅读:

(1)《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2)《美国学校数学教育的原则和标准》

观后感教学略述 篇11

一、让学生认识观后感的独特性

观后感,顾名思义,看影片或连续剧后有所感想,然后叙述成文,将具体感受诉诸笔端,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得来的的感受,领悟出来的真谛,自己认为精湛的思想,或者能够给别人启示的解读,也可以是因观后引发的联想、体悟、决心或者文以言志等等,不一而足。观后感的表达方式不胜枚举,可以灵活多样,旨在议论,和议论文的区别是观后之感想。

二、以看纪录片《圆明园》为例,认识圆明园

圆明园,这个历史的奇迹,举世瞩目,这是人类的辉煌成就,它是艺术的艺术,美中的美,圆明园的烧毁是整个人类的巨大损失和遗憾,是世界的悲哀,是我们中国人最难忘的记忆,是一大耻辱和教训。圆明园,这个历史的奇迹,他的风光不再,圆明园的断壁残骸与惨不忍睹,延续了无数人的悲痛,让无数人伤感。看了圆明园,唤醒了一个个还未在梦中醒来的中国人,让我们反思,促使我们奋发自强,卫国保家。

三、圆明园,逝者如斯夫

世界上最伟大最杰出的建筑圆明园,由于强盗的侵入和毁害而烟消云散了,通过纪录片《圆明园》,重现了皇家气派的辉煌的建筑,让我们了解到了世界上最伟大最艺术最杰出的建筑,这部历史的画卷,我们只有在电影中欣赏它,亲近它,问候它,圆明园被无情的大火烧掉了,烧掉的不仅仅是一个圆明园,焚烧的是中国人的骄傲,世界的奇迹呀!

四、直击内心的东西

从这部影片中,我们了解到,圆明园是无与伦比的建筑,号称万园之园,它是人类最宏伟﹑最与众不同、价值最大的园林。圆明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有堆积如山的金银珠宝,有精致的楼台亭阁,还有价值连城的历史文物,这是我们所有中国人的骄傲,然而时至今日,这一切都不存在了。影片里,英法联军发动了震惊世界的火烧圆明园事件,他们疯狂了,他们没有人性地掠夺了园里的珍贵瓷器﹑珠宝玉器﹑经典书卷,甚至还在大庭广众之下拍卖这些物品,为了销毁罪证,他们用一把大火把圆明园烧了整整三天三夜,他们的恶行震惊了世界,举世闻名、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变成了一片废墟……

五、强盗引起众怒,我们的感想如何

法国作家雨果曾经对此评价:“有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另一个叫法兰西,野蛮地焚毁了这一东方艺术的瑰宝,一个杀了人一个放了火……”雨果直截了当地揭露了英法联军丑陋的嘴脸与无耻的行径,对他们深恶痛绝,进行了无情的抨击。我们怎样进行描述?《圆明园》这部电影见证了大清帝国的繁荣与衰败。圆明园奇特的建筑与想法是世人所无法想象的,虽然现在也在重修圆明园,但永远也无法弥补历史上的缺憾!圆明园的毁灭已经成了一段不可改变的历史,我们新一代的学生要了解祖国的过去,要谨记“保卫祖国,振兴中华”的誓言,努力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做出一份贡献!

经过以上的指导,学生对写观后感已经大致有所了解,结果几次尝试,效果喜人,也就是说,让学生写作观后感,要让学生掌握方法,只要得法,一定会有所收获,一定能写出感人肺腑、让人赞叹的好文章。

小学生读后感教学辅导 篇12

一、课前交流, 点燃快乐课堂的火种

于永正老师被称为是“派往儿童精神世界的天使”。他曾说过:“教育事业说到底是爱的事业。”幽默与爱升华了他的课堂, 他的课堂教学以“爱”为立足点, 以“情”为纽带, 以“趣”为氛围, 以“美”为手段, 着眼“新”、“活”、“实”, 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来组织一浪高过一浪的课堂教学高潮。而孙双金老师以他睿智的头脑和风趣的语言为学生们树立了自信, 让他们找到了自我。名师的课堂教学虽风格不同, 但对教育教学的炙热追寻是相同的, 对课堂教学的透彻解读也是共同的。名师们仿佛都有一种魔力, 他们几句简短的话就可以很快地拉近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 使学生能放松自己, 以愉悦的状态进入课堂, 尽快进入课堂主体的角色。这种魔力我觉得应该是名师把自己定位在学生的朋友或妈妈的角色, 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呵护与关爱。他们善于选择一个很恰当的角度开始交流, 让每节课在一开始就激发孩子的兴趣, 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

二、新课导入, 开启精彩课堂的序曲

名师的每一节课都犹如一曲激荡人心的乐章, 而导入环节就是这一乐章的序曲。窦桂梅老师在《难忘的一天》的导入环节, 用自己最难忘的事引出学生最难忘的事, 引发了学生的共鸣, 学生顿时兴致高涨, 产生了与课文主人公的共鸣, 产生了学习的兴趣。会讲课的教师, 必然熟知学生心理并加以引导。孙双金老师《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的导入就更独特, 以一曲《好汉歌》开始, 让学生在音乐中列举自己最喜欢的水浒人物, 再到让学生解释好汉的含义, 最后在齐声朗读中列出了课文的标题。

三、课堂提问, 掀起思维冲突的高潮

名师的课堂教学实践证明, 教师提出问题的水平越高, 教学效果越好, 越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问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极大地活跃学生的思维, 促进课堂教学高潮的出现。名师的课堂将“疑”设在学生新旧知识的认识矛盾之中, 让学生在“疑”中产生问题和学习的兴趣, 使学习成为学生强烈的精神追求。在《二泉映月》一课的教学中, 孙双金老师用语贴切, 一个个问题层层深入:“为什么阿炳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反而听到的是叹息、哭泣、倾诉、呐喊?难道是阿炳的父亲说错了, 还是阿炳没有长大?拿起笔到课文里去找找关键词句。”这一句抓住了文章的重点, 提出疑问, 同时设下一个选择疑问句, 给同学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引发了学生的思考热情。

小学生读后感教学辅导 篇13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读后感

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努力上好每一节课,《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读后感。《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很好地帮助我们一步一步地走进新课程,理解新教材,用好新教材。新的课程改革是对传统教学的一次革新,就像医生治病一样,只有找到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新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所以本书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对照新课程理念反思一下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

1、以教定学。

过去我们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往往首先考虑教师怎样教,特别是有人听课时,首先考虑的是怎样把听课者的眼球吸引到老师这里来,怎样把老师的看家本领在一节课上都展示一下,教师的主角意识浓厚,表演欲望太过强烈。老师往往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忽视了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由于教师课前忽视了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所设定的教学起点,与实际的教学起点有时不相吻合,等到上课时,好多东西都是学生早已知道的,所以课上显得老师非常紧张、被动。所以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上,我们很难看道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很难看到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2、以本为本。

我们以前讲公开课总是忠实地执行教材,教材上怎么写,教师就怎么讲,还美其名曰尊重课本。即使发现教材的内容有不合理的地方,也不敢随便处理。好多教师甚至成了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的传声筒,他们视教材为金科玉律,不敢越雷池一步,把毫无遗漏、毫不越位地传授教材内容视为课堂教学目的,使教材成为禁锢学生自由创造、大胆创新的枷锁。

3、教路单一。

传统课堂教学教师的教,是照本宣科,教师只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由于受教学活动计划性、预设性的影响,学生和教师的活动总是受教案的束缚,教师不敢越出教案半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总是希望学生能够按照自己课前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去展开教学活动,每当学生的思路与教案不吻合时,教师往往会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路拽回来。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整个教学过程就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一样,什么时间讲授,什么时间提问,给学生多少时间回答问题等都设计得丝丝入扣。于是,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景象: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与学生,让他们围着它转;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看不到教师的随机应变,看不到对学生思维出现阻碍时的点拨。教学过程好似一杯淡而无味的水,观后不是让人拍案叫绝,为之喝彩,而是让人觉得索然无味。

4、学法单一。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方式单

一、被动,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体现个体性,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甚至对立的状态,信息交流处在一种不畅通的状态,课堂上很少看见人际间的交流,观点的交锋和智慧的碰撞,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意见,致使课堂气氛沉闷、封闭。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

5、目标单一。

传统课堂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为了完成认知目标,而抹杀学生的创造性,忽视学生的情感。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进行的是一种颈部以上的学习,它只强调记忆、思维等的训练和培养,却没有意识到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活动过程,而且是一个情感活动过程。

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是一个十分明显的教学弊端。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教师在预设教学过程时考虑最多的就是应该如何将知识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所以六年学完,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数学学习给他们留下的只是消极的体验,甚至有的学生从此不再喜欢数学,甚至产生终身不再学习数学的念头,读后感《《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读后感》。

6、问题单一

多少年来,课堂教学所追求的是循着课前精心设计的教学程序,采用一连串的追问,牵着学生亦步亦趋地接受一个又一个结论。在问题的设计上,往往过细、过窄、缺乏思考价值,当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正是所期望得到的答案时,教师便会立即抓住,如获至宝地加以肯定或赞扬,于是,对某个问题的讨论也就此画上了句号。即便教师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思维空间,但常常又不能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这无疑在客观上阻碍了学生思维独立性与创造性的培养与发展,致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方面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模仿性和依赖性。教学中的每一步都由教师领着学生走,教师好像是导游,拿着旗子在前面喊,一队学生跟着走,无法停下来按自己的需要去观赏,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可谓走马观花,没有切身体会。

7、评价单一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就是掌握教师所交给的数学知识,会做题,考试能够取得好成绩;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也基本上是看教师的教学成绩。传统的教学评价,过于注重结果的终结性评价而忽视对过程的评价,造成的恶果是:压抑了学生学习的自信与积极性,使学生不能清醒地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与品质得不到应有的训练与培养,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受到了极大影响。

找到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我们的新课程改革才会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用好新教材?新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新教材与以往教材相比,从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科学合理的教材结构、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新颖丰富的呈现形式、生动活泼的练习设计、富有弹性的教学内容,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学中,教师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所谓用教材教就是要求教师不能只是新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而应成为新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一、理解编者意图

要进行富有实效的教学设计,教师除了平时学习课程标准、课标解读,非常重要的是课前与教材对话。能否领会编者意图,是衡量教师理解教材深浅的一个重要标志。对编者意图领会得越深,越能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整体观念,从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处理教材。首先要通过教材分析,弄清它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以把握新、旧知识的联接点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生长点。怎样理解编者的意图呢?主要是多问几个为什么。例题为什么这样设计?习题为什么这样编排?结论为什么这样引出?等等。经过这样一番思考之后,教师肯定会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二、把握好教学的起点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对小学生来说,一次完整的课堂学习可以描述为学生从他的认知起点,到课堂学习目标之间的认知发展过程。就这一过程而言,在学习目标既定的情况下,起点的选择决定着这一过程的距离的长段。因此,在教师选择认知起点的时候,学生课堂学习的距离空间就被设置了。显然,距离空间过长或过短都不是好事。而适宜的距离空间才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所必需的。这样,在教学中就遇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该如何选择学生的学习起点。对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种旧知识。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免不了与数和形打交道,就会积累许多数学知识。

例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一课,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因此,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关于形状的感知方面的经验。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分一分、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来认识四种几何形体的形状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又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一课,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不能作为全新的内容进行教学。教学时,可以利用教材中提供了小朋友一天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说一说图中的小朋友什么时间在做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再利用钟表或结合课件进行演示,同时让学生进行操作,使学生明确:钟表上有12个数,长针是分针,短针是时针;分针指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

三、进一步充实教学内容

实验教材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为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创造了良好的课程环境。教学中实验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教材这一优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一般来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在以下方面得到体现:当教材中呈现的问题情境与当地学生生活实际相差较远时,教师可以将其换成学生熟悉的事物;当教材提供的学习内容、数据信息等与本班学生实际状况有差距时,教师可以作适当的调整;当教材安排的课时对本班学生来说过快或过慢时,教师可以结合本班实际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

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主要表现在对教科书的灵活运用和对课程资源的综合、合理、有效的利用,这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课程意识,准确把握教材编写的意图和教学目的,避免形式化的倾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优化的过程;是课程标准、教科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结晶;是教师智慧与学生创造力的有效融合。

上一篇:造价员计算公式北京下一篇:《同唱歌》大班音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