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学实践总结(精选8篇)
我的教学实践任务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这门课程的教学,通过教学带给我对于专业的认识是深刻的,带给我的改变也是深远的,这其中可圈可点的东西很多,为了更好的总结经验教训,提升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建树,并使自己在以后的实践活动中更上一层楼,现将上学期的教学实践工作总结如下:
准备方面:由于我所面对的学生跟我有着相近的年龄,又加上我也曾经有过相似的学习生活经历,因此面对陌生的他们我的心里多了一份轻松也多了些许自信。但是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依然钻研再钻研、修改再修改,在自己吃透讲述内容的基础上又充分思考了可能发生的问题,探索怎么把自己了解的内容更简单易懂地传达给同学们,让他们能更为有效地学到有用的知识,这样我也更符合“老师”这个神圣的职位。
态度方面:在开始的时候自己就从心理上及备课上都已经做好了应对的准备,因此在面对学生的时候还是胸有成竹的。在课堂中,我坚持以学生为本,耐心地给他们指导,让学生通过我的辅导学到自己满意的知识,同时随时保留着一个认真负责的心态,严格要求学生,真正做到让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在课后认真准备下一次课需要使用的资料,标注出重要难懂的地方,带引导性地告诉他们需要思考什么,需要了解哪些方面的内容,需要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做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在教学方面:虽然自己在开始时做了充分的准备,然而在实际的教学的过程当中还是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的。课程设计中随时可能出现暂时解释不了的现象与问题,这种时候我并没有慌张。在出现问题的同时,我也会引导同学和我一起思考答案和对策,这样一方面锻炼了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一方面又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水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也不断向我的导师老师学习交流教学实践经验,共同商量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习他优秀的教学方法;课后我用心预习教学内容,让自己能够成竹在胸地面对学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要真正切实地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确实也包含了一定的压力:每次授课的内容需要反复揣摩,就是对于整个的讲课流程也要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反复调整。虽然刚开始有些紧张和生涩,通过多次的教学辅导自己在讲解课程内容时也表现的更自然了,讲课方法也更合理了。然而,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完美的,在我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我认为还是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学生的理论知识不牢固,在讲到一些具体的问题的时候,要求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
常用的理论知识;而在实际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理论知识不牢固,所以在具体的深入分析问题、把握其本质的过程中就要花很多时间给学生去解释具体用到的一些理论概念,最后导致学生对问题的认识程度不够深刻。
2、少数学生学习动力不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热情不高,而在进行授课和讨论的时候不主动,有的甚至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
通过对研究生“学习动机”的调查发现,研究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已经从“学以应试型”转变为“学以致用型”。大多研究生的主要学习动机是提高英语的口语交流和实际应用能力。全球化时代对研究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欠缺已经成为制约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的一大障碍,阻碍他们在文献查阅、论文撰写、对外交流及论文发表方面的国际化进程。研究生英语教学应建立在更高的起点上,以培养和提高研究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为目的。医学院校专业英语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从事医学科研及学科国际交流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学围绕“听、说、读、写、译”技能的训练展开,突出“应用型”特点。目前的医学院校研究生在从事科学研究、论文写作、国际交流时普遍存在着专业英语运用方面的问题。从医学论文的英文摘要到向国外学术期刊的投稿都不乏专业英语运用的错误,类似错误在向国外的求职求学信函和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发言中也屡见不鲜,影响了自身学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学科的“国际化”进程。所以医学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是广大医学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大多数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公共英语词汇量和基本的语法,并且有了明确的专业方向,专业英语的学习便成了这一阶段英语学习的重点。然而,目前医学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处于无序状态,大部分院校笼统地设置了专业英语课程,也缺乏专业英语考核指标。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局限于专业课程学习中对常用的专业词汇的记忆,以及从英文文献阅读中获取对英文医学论文的粗浅认识。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平衡发展听、说、读、写、译等技能?本课题组结合医学院校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提出加强该阶段专业英语教学的有效模式———模块教学。“模块”是美国达特茅斯学院感知神经学研究中心主任迈克尔·加扎尼加(Michael Gazzaniga)教授于1976年提出的。模块理论应用于教学领域就是将一门学科或多门学科中具有同类功能的知识点或能力项组合成知识模块或能力模块,使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它是一种以能力为基础、以培养技术岗位型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模式。这种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体系或称模块式课程自1993年引入我国以来产生了巨大的生命力。模块教学体现了应用与专业相结合的特点,帮助学生从阅读、写译和听说几个方面向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方向发展。
二、模块教学的具体实施
通过问卷形式本课题组成员对医学院校研究生进行专业英语需求分析调查,以明确学生的“向往”。同时,通过访谈形式,了解医学硕士生导师对医学生在专业英语方面的要求,以明确“目标情景”。通过对学进行英语摸底来了解他们的“当前情景”。然后,通过分析,得出学生的“缺乏”。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设定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的三个模块:阅读、写译和听说。听说是学习和掌握语言的基础。听说训练跟上了,可有效地带动读、写、译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加强听说技能训练是使研究生阶段英语学习继续深化的必要措施之一。据我们对硕士生跟踪调查反馈的情况显示,强化听说技能训练不但加强了学生运用英语和应付考试的基本能力,更主要的是,它还起到了增强学生学好英语的自信心,促使他们形成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学习方式的作用。针对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重知识、轻实践的不正确指导思想和学习方法,我们在教学中着重强调英语学习作为工具学科的实践性和实用性。首先要求学生跟读、模仿、大胆开口,纠正不准确的语音语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就视频材料用完整句子复述或回答问题,熟悉情景状况下的专业英语听说内容,为今后实际运用储备资源。
英语写作不仅仅是要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意思,力求达意,更重要的是二语产出的成果能够符合目的语的语境,契合目的语的文化背景,得到对方文化的认同,这样写作出来的作品才会洋味十足。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注重句法教学,帮助学生创作出纯正的英语式句子,避免学生因不懂得英汉的表达习惯而写出来的Chinglish。输入与输出都依赖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一种外语若没有相应的文化背景是无法突破语际间思维障碍、理解不同语言的思维方式的,更不可能熟练进行语言输出,因此,这就需要读写结合,自成一体。教师在写作中重视文化的阅读教学,增加阅读文化的比重,在阅读中培养学生善于从文化的角度把握语言规律,同时能够从英语文化背景的角度进行交际,有意识地克服母语障碍,使读写相辅相成。研究生在进入专业培训阶段,就要参加定期英语文献阅读学习,结合他们的科研方向,将一些最新的在国外核心期刊发表的论著、综述及指南发给大家,让研究生利用业余时间阅读,将不熟悉及发音不准的词汇标出,课堂上再组织大家集中时间阅读,每人读一段并翻译成中文,对难理解的内容及发音不正确部分应及时查对和纠正,可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为写作奠定基础。
通过讲授基本理论让学生对于翻译本质树立正确认识,通过一般性题材及专业性题材的翻译实践培养学生的双语转化技能,使学生能够在基本理论的宏观关照下,自觉进行翻译实践活动。同时让学生掌握翻译技能的训练方法,明确自身努力方向和实现目标的途径,在课程结束后仍可保证自行学习和训练。
三、模块教学的成果分析
模块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新模式。在这种教学的实施中,课题组充分挖掘现有的教学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施小班教学,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突出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选择相关课程的教材。教材做到了针对性强,内容前沿,具有代表性,难易适中,目标明确。模块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制定之后,2009—2010学年度的第一学期,选择本课题组部分成员进行实践授课,分做试验班和对照班。对照班由同一个英语教师承担混合教学;另一个班由三个不同英语教师承担不同的模块课程。进行了四个星期的实践授课后,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试验班对模块课程的接受程度与反映,同时收集对照班学生对混合式教学的看法和意见,对比两个试验班学生的反馈。通过阶段测试和考评,对比对照班与试验班学生的专业英语运用能力,改变以往在成绩的评定中教师是裁判,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的形式,在模块教学实践中,改革了考核方式,把模块作为考核单位,进行知识或知识与技能的双项考核。考核包括教师给定成绩和学生之间的互评和学生实地现场发挥获得的成绩,考核力求全面。以此对比和证实了模块教学的优点和作用。
从阶段测试和考评成绩来看,试验组成绩平均为88.9分,较试验前平均成绩65.3分提高了20%以上,而对照组平均成绩为72.5分,较试验前成绩66.4分提高了不到10%,试验组比对照组有了显著的增高。同时,通过问卷调查也发现,试验组在学习兴趣、写译水平、阅读水平和听说水平方面提高比率分别为89%,95%,90%,86%,较对照组的提高比率47%,60%,46%,51%都有着明显的提高。
四、结语
医学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的实用型医学人才。学生具备高水平的思维、高水平的知识建构与知识迁移能力,高水平的实践和科研能力,高水平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切都离不开高水平的英语应用能力作为强大支撑。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同时,加强专业英语的听说交流是一种语言的实际应用。分模块教学明确了学生的学习目标,鼓励了研究生学习专业英语,有效提高了学生对英语这门语言在专业中的应用,在学习过程中也产生了乐趣。通过坚持不解的学习,学生发现自己的专业英语有较大提高的时候,一种无以言表的成就感增强了其参加国际交流、提高我国在医学领域国际影响力的信心。模块教学模式改变了我们课程设置的理念和传统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了专业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实施这样的教学模式是行之有效的,课题组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医学英语专业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风、教风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用语言综合技能明显提高,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同时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特殊的思考路径和全新的教学视野,为专业英语教学树立了极有价值的实践典范。
摘要:模块教学是一种以能力为基础、以培养技术岗位型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模式, 它改变了医学院校研究生专业英语课程的设置和传统的教学理念, 充分体现了专业性和实用性相结合, 激发学生能动性及自主性的原则, 对培养与世界接轨的医学专业人才起到了极大的辅助作用。
关键词:模块教学,医学院校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实践与总结
参考文献
[1]杨平科.采用模块式教学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J].甘肃农业, 2002, (6) :42-43.
[2]周丽.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构想[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0, (11) .
[3]国家教委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M].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4.
一、教学要从矛盾开始
教学从矛盾开始就是从问题开始。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如在教授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有位教师先讲了一个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在小学读书时,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老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写出了答案:5050,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的挨个相加呢。那么,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做得这么快呢?这时学生出现惊疑,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反响。这就是今天要讲的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
二、设疑于重点和难点
教材中有些内容是枯燥乏味,艰涩难懂的。如数列的极限概念及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的概念比较抽象,是难点。如对于 0.· 9 =1这一等式,有些同学学完了数列的极限这一节后仍表怀疑。为此,一位教师在教学中插入了一段“关于分牛传说的析疑”的故事:传说古代印度有一位老人,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把19头牛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总数的1/2,老二分总数的1/4,老三分总数的1/5。按印度的教规,牛被视为神灵,不能宰杀,只能整头分,先人的遗嘱更必须无条件遵从。老人死后,三兄弟为分牛一事而绞尽脑汁,却计无所出,最后决定诉诸官府。官府一筹莫展,便以“清官难断家务事”为由,一推了之。邻村智叟知道了,说:“这好办!我有一头牛借给你们。这样,总共就有20头牛。老大分1/2可得10头;老二分1/4可得5头;老三分1/5可得4头。你等三人共分去19头牛,剩下的一头牛再还我!”真是妙极了!不过,后来人们在钦佩之余总带有一丝怀疑。老大似乎只该分9.5头,最后他怎么竟得了10头呢?学生很感兴趣,……老师经过分析使问题转化为学生所学的无穷等比
数列各项和公式 S= a1 1-q , (|q|<1)的应用。寓解疑于趣味之中。
三、设疑于教材易出错之处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过:“差错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能原谅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最常见的错误是,不顾条件或研究范围的变化,丢三掉四,或解完一道题后不检查、不思考。故在学生易出错之处,让学生去尝试,去“碰壁”和“跌跤”,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然后顺其错误认真剖析,不断引导,使学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
四、设疑于结尾
一堂好课也应设“矛盾”而终,使其完而未完,意味无穷。在一堂课结束时,根据知识的系统,承上启下地提出新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可以激发起学生新的求知欲望,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我国章回小说就常用这种妙趣夺人的心理设计,每当故事发展到高潮,事物的矛盾冲突激化到顶点的时候,当读者急切地盼望故事的结局时,作者便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结尾,迫使读者不得不继续读下去!课堂何尝不是如此,一堂好课不是讲完了就完了,而是词已尽意无穷。
如在解不等式 x -3x+2 x -2x-3 <0 时,一位教师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即采用解两个不等式组来解决,接着,又用如下的解法:
原不等式可化为:(x -3x+2)(x -2x-3) <0 即 (x-1)(x-2)(x-3)(x+1)<0 ,所以原不等式解集为:﹛|x|-1﹤x﹤1或2﹤x﹤3﹜,学生会惊疑,唉!这是怎么解的,解法这么好!这位教师说道:“你想知道解法吗?我们下节课再深入具体地探究”.这样就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下节课的教学作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
当然,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转化为学生自己思维的矛盾。只有把客观矛盾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思维矛盾,才能产生激疑效应。
第二阶段总结 实验小学
宋德兰
从课题组成立以来,我们始终坚定不移地依照新课程理念,在不断的探索中前行,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活动,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向深入,我也从中收获很多,让我对课题研究,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目标也越来越清晰。
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课题组成员,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教学活动,自觉的学习有关教育教学著作,有时是课题组集中学习,有时是自学,还有目的的使学生养成收集、调查、查阅等活动课,并组织学生一起办小学生数学报、辅导学生写关于综合与实践方面的数学小论文,我辅导的学生李默撰写的数学小论文《影响球的反弹高度的因素》获滁州市一等奖、安徽省三等奖。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现实的、多样化的、有趣的,探索性学习活动应该成为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数学学习由被动向主动、枯燥向有趣、单一向丰富的转变,在数学教学中要积极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是可上可不上的附属课,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就一定要上好数学实践活动课。
“数学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基于这个原则,我们课题组的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教学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从而了解数学价值,培养数学意识,体验生活,认识社会。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是数学学科内的综合实践活动,其活动过程是“做数学”的过程。2014年12月我执教的《树叶中的比》,让学生亲自采集各种树叶,并将树叶分类,让学生通过看一看、量一量、算一算等活动,自己探索树叶中的秘密,使学生了解到:同一种树叶长与宽的比值接近,不同的树叶长与宽的比值不同等等。数学实践活动教学研究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数学实践活动的“做数学”的过程不是一个独立的学习新知的过程,而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所以这样的数学实践活动过程应由三部分组成,即首先根据数学现实找出所要研究的对象,其次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合作交流,最后对活动进行评价小结,进行反思。所以数学实践活动的“做数学”过程是让学生体验数学、应用数学、进行数学反思的过程。
研究课题“《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关键问题实践研究”课题组,在本阶段按照课题研究计划及个人计划进行着研究,现将本阶段的工作总结如下:
1、配合中心组的领导完成了“围绕课标和教材进行研究”的有关内容。
因为教材是课题研究的根本,所以要想准确把握教材,合理制订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首先要领会新课标的精神,然后再去研究教材教法。本阶段我再一次对小学一二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标和教材的内容对比解读,预设了课堂教学发生的变化,并根据课标和教材研读进行了反思。
2、及时总结,认真做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3、将前期研究的成果逐步在课堂实践中进行验证,进一步完善微课录制和遴选。
4、继续撰写每一个《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学关键问题的研究成果。
5、对课题研究的一点思考(存在的不足)
(1)研究水平还有待提高,还要认真学习理论知识,不断充电,提高研究水平。
(2)课题研究中跟踪调查与反馈程度还不够,很多停留在交流讨论上,还没真正将研究成果运用到课堂教学中。(3)对材料的收集积累意识不够,致使不少工作虽然做了,但留下相应的第一手资料较少,尤其是利用课堂资源的资料。
总之短短的半年很快就要过去了,本阶段的课题研究工作尚在有序进行,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课题组将更加深入地学习研究,力求取得更大的进步。
附:工作清单
1.2016年1月——2016年12月,课题研究的成果展示阶段。(后段持续性工作)
课题研究中期总结报告
我校申报的“十一五”市级规划课题《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模式的对策与研究 》从2007年3月开始准备,计划两年完成,至今日程已经过半,第一、二阶段研究工作已经结束,2008年3月到2008年12月将进行第三、四阶段研究。为更好地开展后期的研究工作,确保整个课题在2008年底顺利完成结题工作,我们对前期的研究工作进行了自我评估。
一、课题背景:
教育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但是,在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目前全国第一批三十八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在实施课程改革中碰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如何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方面,教育部下发给各实验区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仅给出了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的一些宽泛的要求和原则,缺乏大量的可供借鉴的案例,给课程实施和操作层面带来了重大困难;另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从课程资源上说具有极强的地方性,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文化传统千差万别,使得综合实践活动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上不可能统一,无法形成统一的教材或参考资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本身特有的生成性也拒绝固定的统一教材,这对于习惯了以教科书和教参为教学原点的教师来说,一下子无所适从;第三,近年来,高中段的研究性学习蓬勃开展,已经有了一批成果,出了不少书,但是,以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知识、能力储备来说,根本无法搬用高中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基于以上几点,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是困惑的很。因此,加强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探索,积累课程实施经验,对于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分重要而迫切,而且,从课程本身的特点来讲,每所学校必须在经历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后才能获得课程实施的经验,才可能在新课程全面推行的时候不致于手忙脚乱,无所适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可能按照别人探索出来的现成模式去套用,只能从同类型学校的经验中得到一定的借鉴。所以,不管是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经验的积累还是对课程实施规律的探索,作为我们这样的农村中学,非常有必要化力气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和实践。
二、研究准备 我们学校是从我区课改实验开始把实践活动纳入课程的探索,2006年底申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和研究。从2007年3月至今,学校为开展这项研究做了大量的准备和研究工作。
(一)师资准备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和研究,关键问题是师资培训。因为这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国内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又没有固定的教材和参考资料,也没有成功的案例可供参考。从全国首批三十八个国家级实验区反映的情况看,最棘手的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感觉对课程实施无从下手,无所适从。所以,我们在课题实施之前从以下四方面做好师资培训工作:
第一、对全体教师进行新课程理念的通识培训,举行综合实践活动专题讲座,让全体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有初步的认识,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目标、内容、实施方式等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对该课程有个比较完整的理解;
第二,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到课改实验名校和一些兄弟单位考察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情况,丰富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感性体验;
第三,对全体教师进行一般的教科研方法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的研究能力;
第四,采取教师自愿报名与学校指定相结合的办法,建立学校课题指导教师队伍。
(二)内容准备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四大指定性学习领域,我们在课程内容上安排了两条线:一条是社区服务线,根据各年级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安排了适合该年级段学生的社区服务实践项目,并规定了各年级段每个学生所必须完成的社区服务总时数,作为衡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绩的重要指标。主要目的是通过社会参与性的实践学习,“使学生通过一般性实践,获得对他人、对社会的价值实现感”。另一条是学校主题活动和学生自主研究活动线,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在各年级安排了以教师为主导的主题实践活动,在教师指导下的班级统一的主题实践活动和应用设计活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分层次的不同程度的探究性学习、实际应用设计学习和社会考察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逐步使学生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活动的初步能力,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增加学生对社会的生活积累,并获得对社会物资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认知、理解、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三)组织准备
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课外活动机构,建立了以学校和社区两大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制订了详细的课题实施方案。
(四)技术准备 对教师来说,要求完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任务,最后落实到操作技术层面上。为此,我们为教师提供了综合实践活动学习包,提供了主题实践活动列表,还提供了多种具体的操作用表,规定了各年级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操作程序。在硬件技术上,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校园网,设立了综合实践活动专题管理站。
三、实施策略
(一)宣传发动,调整观念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它实施之初必然会与传统课程形态在时间和质量观上产生冲突。这种冲突表现为教师的思维惯性、思想惰性和家长的功利性,对课程实施产生很大阻碍。学校除了通过前述的对全体教师进行新课程理念的通识培训和综合实践活动专题讲座外,还从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层次的高度把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作为工作重点提交到校委会上讨论,寻求共识,在大小会议上反复宣传,调整教师的观念;通过召开全校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意义、目标、内容,课改和对家庭孩子的切身利益的关系等,寻求家长的理解和配合。
(二)以点带面,上好启动课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要做些什么,怎么做?通过培训和阅读学校提供的一系列材料,首先让教师心里清楚,最后要落实在学生的行动上,让学生知道怎么做。学生的认识水平和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不能像高中的研究性学习那样给学生搞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讲座。我们在方式上借鉴科普活动上好综合实践活动启动课,通过生动活泼的节目表演形式,变枯燥为有趣,告诉学生每一次活动怎么做,要注意什么。要求学生遵循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知道如何选题,怎么调查访问,怎么做实验,怎么取得数据、积累资料、分析和整理资料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只有通过活动的方式,才能让学生通过感性的认识获得理性的认知。启动课的效果如何直接影响下一阶段的活动效果。为保证启动课质量,我们采用以点带面的方法,每个年级都由教研组长或年级组长上好启动课的示范课,然后组织年级教师讨论,修改方案,再在年级内正式实施启动课。我们对启动课示范课,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的成员一堂不漏,全程跟踪。
(三)规范实施,加强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强调更多的是在活动过程中的各种体验,而不是追求研究的结果。所以,对活动过程的管理就显得特别重要。尤其是学生的自主小课题研究,如果不加强过程管理,必然会导致在教科研中存在的开头一个方案,结束一份报告,中间根本没研究的现象在学生课题研究中重现,使综合实践活动失去意义。我们在实施中要求规范、科学,基本实践活动环节是:(1)设置问题情景,提出活动主题或研究问题;
(2)学生自愿组合成立活动或研究小组,选好组长,分好工;
(3)讨论活动方案或设计研究方案;
(4)班主任审批活动方案;
(5)按活动方案或研究方案做好准备:笔记本、笔、记录表格、访问提纲、录音机等工具等,如果要采访,还做好采访预约。
(6)开展活动,记录活动过程和采集到的资料。资料尽可能地全面,要来自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渠道,材料要真实,尽可能地用第一手资料。
(7)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写出自己在活动前后的心得体会。是集体项目的,必须要有集体成果。
(8)提出对问题的解决办法,完成一项针对主题活动的设计。(9)在班内展示活动成果和设计。(10)活动评价。
(四)同步培训,提高实效
要对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指导,教师首先要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对学生自主小课题研究的指导,要求教师具备课题研究的一般知识和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中,为了避免出现教师对工作的认识不足、对科研方法不重视等问题,学校采用同步培训的策略,在活动的每一个阶段都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如选题阶段,举办“给自己选一个合适的研究课题”讲座;在开题前,举办“介绍你的研究方案”讲座;在课题研究阶段,举办“查阅文献资料”、“访问校外专家”、“学会实验法和调查法”等讲座;在结题阶段,举办“材料整理和成果表述”讲座。然后,教师再通过活动课的方式把这些内容变得通俗易懂地教给学生,“现买现卖”,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五)及时总结,积累研究资料
我校课题组非常重视研究资料的积累,除了综合实践活动丰富的学生自主课题研究原始资料外,我们还注意收集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收集到的实物、图片、音带等各种资料,以课题组为单位及时归档。每个阶段结束还及时进行工作总结。对整个综合实践活动中各个重要环节,校课题组分别用照片、摄像进行记录。校课题组还在综合实践活动第一阶段工作结束后进行了学生、家长的问卷调查,举行了以“体验.感悟.成长”为主题的“我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成长”征文比赛。
四、效果评估
经验一:从教学模式改革走向课堂文化
教学模式是基于一定教学理念而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或活动程序。它反映的是课堂的一个维度, 即教学行为维度。课堂文化是课堂存在的样式与生态, 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理念而建立起来的教学行为、师生关系、教学环境和条件以及课程资源等诸多因素的总和。它反映的是课堂的多个维度, 能显现课堂的全貌。教学模式与课堂文化都隐含着一定的教学思想和价值追求。但是, 课堂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 教学模式则是课堂文化的重要载体, 文化引领着模式, 模式彰显着文化。课堂文化建设往往要以教学模式建构为抓手, 教学模式建构则需依靠课堂文化建设作为保障。
没有一定的教学模式, 课堂文化便没有载体, 而如果仅仅停留在教学模式改革, 不能走向课堂文化的重建, 则犹如“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无法触及课堂的灵魂, 无法实现课堂的根本转型。从教学模式改革, 到课堂文化重建, 是从课堂教学的单一维度改变到课堂教学多维系统的变革。
经验二:采取“基本式+变式”的推进策略
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 无论是一个地区还是一所学校, 无论是教学模式建构还是课堂文化建设, 都不能要求所有的学校、所有的教师都执行同一个“标准式”, 而应该采取“基本式+变式”的策略。
近几年, 我区推进的“卓越课堂文化”建设, 是在大量的比较研究和持续的行动研究上进行的, 即推出一个“卓越课堂文化‘基本式’”:坚持“以学为本、问题导学”的教学理念;营造安全的、宽容的、赏识的、自由的、开放的、富于支持和激励的教学氛围和心理环境;构建民主的、平等的、和谐与融洽的、相互尊重与信赖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创造畅通、便捷的网络化技术、资源和平台;落实个体自学、同伴助学、互动展学、教师导学、网络拓学和实践研学等六种学习活动。区域课堂教学改革要高度尊重各学校的优良传统, 充分释放广大教师的创造潜能, 同时加强专家引领, 开展行动研究, 做好“创造性重组”, 实现“差异化生成”。整个区域有一个“基本式”, 各学校可以有“变式”;每所学校的“变式”即为其“基本式”, 各学科可以有“变式”;每个学科的“变式”即为其“基本式”, 各位教师可以有“变式”;每位教师的“变式”即为其“基本式”, 各种课型或主题可以有“变式”。但是, 万变不离其宗, 这个“宗”就是“以学为本”。
经验三:深入开展持续的课堂教学研究
在长期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中, 我们发现, 持续开展教学研究, 有助于不断生成好的课堂教学。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学研究还不够深入, 也不够均衡:一是小学教学研究有余, 高中教学研究不足, 相对缺乏关于中学的课堂教学研究;二是普适性的教学研究有余, 各学段、各学科的教学研究不足, 相对缺乏基于学科和学段的课堂教学研究。为此, 各学段、各学科均需深入开展持续的课堂教学研究。
开展课堂教学小课题研究。课堂教学小课题研究是一种课题研究范式, 教师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困惑入手, 提出具体而微小的问题或者将自我经验作为课题, 坚持一段时间反复实验、比较、听课、研讨、查阅资料、提炼思考, 吸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问题解决的经验、知识、方法、技术和理论, 探寻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它的特点是问题真、课题小、研究实、要求低、容易操作、贴近实际。教师可以实现“人人有小课题、个个做微研究”。在我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教师经常感到困惑的一些问题均可以作为小课题来研究, 比如:“基本式”与“变式”的科学性与适切性;学科特点、学段特点的把握与尊重;教学目标导向与教学目标呈现;不同学科、不同学段预习的科学安排与指导;“问题导学”中的问题设置;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组织与评价;部分学生展示与全体学生的参与问题, 等等。
开展“三备两磨两次超越”课堂教学研究。集体备课是近些年来大家普遍推崇的校本教研方式。它要求备课组开学初即明确教学进度与计划, 做好集体备课安排;每次集体备课前, 说课人负责印发说课稿和相关材料, 然后在主持人的组织下说课并演示课件;再进行集体研讨, 共同修改完善以形成公共教案和公共课件, 上传公共邮箱, 然后大家共享;最后各自个性化地发挥以生成课堂。事实证明, 这种教研活动只要大家积极参与、严格执行并坚持不懈, 效果非常显著。但实践证明, 还有一种基于课堂教学改进的校本教研模式, 研究更加深入、问题更加聚焦、效果更加显著, 那就是“三备两磨两次超越”的课堂教学研究。
经验四:改造现行教材和课程内容
课堂教学改革要求落实“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本、以学情为本”的理念, 而现行的教材基本上是按照“以教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编写的。为此, 课堂教学改革必然要求改造现行的教材和课程内容, 在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进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改造”和“班本化实施”就变得十分必要了。如我区有的学校, 根据小学数学国家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 基于“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教学理念, 对现行小学数学教材进行了“学本化”整合与改造, 编写了校本教材《学本数学———整体模块学习导学用书》, 它的主要学习模块有我先学”“我先做”“我会了”游戏活动”“计算能手”“考考我”“错题篮子”“总复习”和思维活动”等, 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 也得到许多同行的赞赏。
经验五:坚持教学设计与课堂管理“两手抓”
我们发现, 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常常会出现课堂秩序混乱、教学效果不佳等现象。究其原因, 主要是很多教师没有很强的课堂管理意识, 也缺乏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顾此失彼, 只顾按照新理念、新模式进行教学设计而没有顾及课堂管理, 而“以学为本”的课堂教学因为更加开放、更多生成、学生更加自主, 因而课堂管理要求更高、难度更大。
多年的教学体会和大量的观课研究还告诉我们, 下面四个课堂管理策略比较有效。一是建立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 二是营造充满赏识的激励氛围, 三是开展“以学为本”的教学活动, 四是明确行之有效的课堂常规。例如, 我区华侨城中学的数学教师荆志强, 坚持“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教学改革, 成功的经验便是一手抓“生本教学设计”、一手抓“生本课堂管理”。他的课堂管理经验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一是先行沟通引导策略, 以统一学生、家长乃至于同一个班的各位任课教师的思想认识;二是纵横分组管理策略, 学生人人都是管理者, 同时又都是被管理者, 学生管理实现了变“他管理”为“自管理”;三是对调检查批改策略, 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相互帮助、相互检查;四是团队捆绑激励策略, 学生兵带兵、兵教兵、兵帮兵, 为了团队的集体荣誉每一个学生都竭尽全力。他的课堂中学生参与度和参与质量都非常高, 课堂非常活跃, 但活而不乱。
经验六: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学校教育如果不能创造条件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则无论怎样改革都是落后于时代的。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实践;总结
一、为学生构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的平台,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知识形成过程的感知当中
知识的形成和掌握不是光靠教师的讲解、灌输以及学生的机械记忆来完成的,这种方式是不牢固的,一个数学概念、定理的建立和形成,必须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和消化,使之适合他们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才能被理解掌握,而且是终生难忘的,所以,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教学实例:角的分类。《角的分类》这节课,主要以直角为主导,以活动角移动为方法,让学生经历角的分类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的过程,课堂教学时,首先,幻灯出示角,让学生凭借直观图形将角分为三类,锐角、钝角、直角,然后,小组参与学习,学生出示圆形纸片、量角器,让学生动手用圆形纸片折一个直角、并量出角的度数,引出直角的概念,直角是90度,质疑两个直角呢?活动角的演示引出新知平角,学生回答平角是180度,平角的两条边在同一条直线上,学生的回答真精彩,判断题:一条直线就是平角,学生齐声说:“错”,让学生再次理解角的概念,又让学生板演画平角,最后,周角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先指名让学生上台用活动角演示周角的形成过程,在板演画周角,小结出周角是360度。学生通过观察,总结出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1周角=2平角=4直角,本节课的练习设计,内容由浅入深,逐步提高,让学生在练习中总结本课的内容,在练习中看到生活中的数学,在练习中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解决问题,培养空间观念,从而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新知识形成过程的感知当中。
上述过程中,《角的分类》是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角的特征概括而获得的,这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有参与实验、主动探索的机会,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参与式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教学目标,联系实际生活,设计开放式的问题情境,把参与主体领进精彩的问题空间
在课堂上,有效的“创设情境”,教师应为学生设计具有指导性和启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数学规律的过程中,使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总结反思的过程中提高数学能力。
教学实例:循环小数
(1)让学生从生活现象中,感知“循环”。课堂教学时,采用故事导入,如:山上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山上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循环现象,如四季的变化,春、夏、秋、冬……,将生活与数学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循环”的含义,同时,从故事和生活现象中同学们感受到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从而为后面学习新知作好铺垫。
(2)让学生从数学现象中,认识“循环”。题1:400÷75=5.333……,出示竖式让学生观察余数和商之间的关系,这道题的教学是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重复出现的情况,为认识循环小数提供感性材料。题2:15÷16=0.9375,1.5÷7=0.214285714……,安排两道练习题,让学生从计算中辨析,区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并用圈式图表示小数的分类,非常直观。
(3)让学生从巩固练习中,理解“循环”。上述问题的设置围绕“循环”展开教学,由具体到抽象,简单到复杂层层递进,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他们在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善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了知识体系。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实施分层教学,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一刀切”的教学不利于发挥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基础及接受能力,把学生分成三组(基础组、提高组和竞赛组),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这样,基础差的学生不因听不懂课而丧失信心,优秀的学生也不因授课内容简单而乏味。
教学实例: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1)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由简单知识导入新课学习,集体参与,展开教学,面积的概念和常用的面积单位,用手比划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老师出示图形生说出图形的面积。
(2)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例1: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面积是多少?小组合作讨论算法,体现数学新课标下的算法多样化。解法①:在长方形上摆放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学生动手摆放了15个小正方形,得出面积是15平方厘米。解法②:面积公式计算,有一学生说:“在长方形上摆放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时,我发现了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得出长方形的面积是5×3=15(平方厘米)。
(3)有利于学生施展自己的才能。①尝试练习:计算图形的面积。②挑战练习:数学“门诊部”。③拓展练习:计算拼成后图形的面积。在组织教学上,让竞赛组的同学评价提高组同学的解法,而提高组同学评价基础组同学的解法,基础组的同学最后总结自己在解题过程中的得失,最后,大家一起总结解题的方法,通过以上教学过程,能使全体学生学会方法,掌握规律,提高信心。
四、教师在参与式教学中不能拘泥于形式,要以提高主体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为己任
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通过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应用意识。教学实例:《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过程如下:
(1)创设情景。课件演示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的过程,课件分别闪烁三个角及弧线,向学生介绍三角形里面的这三个角分别叫做三角形的内角。
(2)感知抽象。小组成员参与量三角形的内角,并将量出的三角形的内角的度数相加,初步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
(3)培养严谨。用不同方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①折一折:将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使之变成两个完全重合的三角形,发现: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正方形4个角内角和的一半,也就是360的一半,即180度,初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②拼一拼:学生动手将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剪拼成一个平角,进一步验证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
(4)拓展升华。求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上述教学过程,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参与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让学生通过各种方法尝试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结论,通过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等方法,形成正确的表象。
【研究生教学实践总结】推荐阅读:
研究生实践总结报告10-08
会计实践教学研究07-12
依托语境的词汇教学实践研究10-08
《农村初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总结06-24
课题研究的实践总结12-05
有效教学实践与高效课堂实验研究阶段报告07-09
《广告调查与效果研究》的课程实践教学10-10
基于任务驱动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研究10-24
初中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中期报告11-13
“小学英语课堂活动教学”的实践与研究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