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精选8篇)
一、陶渊明其人
陶渊明 (365-427) , 字元亮, 别号五柳先生, 晚年更名潜, 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 (今九江市) 人。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田园诗的开创者和代表人物。
二、陶渊明的思想性格使然
看下陶渊明的为官里程, 不难发现他是热衷仕途的, 一心想实现自己人生宏图, 大济于苍生。在做官中对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官场腐败, 统治者互相倾轧, 结党营私, 飞扬跋扈, 穷奢极欲, 欺压百姓, 民不聊生。而自己门位低下, 处处受排挤, 官居低位, 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 加上自己性情秉直, 不会圆滑, 读书人固有的清高和气节根本无法和现实官场交际相融合。这一切在陶渊明眼里显得如此龌龊与不屑, 因此作者的秉直和官场黑暗、政风的险恶格格不入, 做官还不如不做官的好。《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时所作, 以示其归隐决心的。陶渊明弃官的原因, 因“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 瓶无储粟”, 为维持生计而出任彭泽令, 不久“眷然有归欤之情”。“质性自然, 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 违以交病。尝从人事, 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 深愧平生之志。”原拟庄稼成熟再“敛裳宵逝”, 后因“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情在骏奔, 自免去职”。其实, 陶渊明归隐田园, 是在现实沉浮中权衡利弊后的无奈只举, 黄彻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其乐田亩, 乃卷怀不得已耳”。他的归隐是社会、阶级、思想潮流等诸多因素共同的结果。真正纯净的灵魂不会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在不断地滤除思想杂质的过程中逐渐变得澄清的。
三、陶渊明归隐情结产生的原因
汉、晋之间, 隐逸之风很盛。政治追求上的幻灭, 对上层当权者的失望, 更是陶渊明隐逸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他二十九岁第一次走出家门的时候, 只做了一个“州祭酒”的小官。没过多久, 就“辞官”归田了。陶渊明既然是饱读诗书, 心怀尧舜, 大济苍生的人, 决不会因为仕途上第一次受挫就灰心丧气。于是又于晋安帝隆安四年来到桓玄幕下做了一名镇军参军。但到任不久, 便又感到厌倦与苦恼。在为桓玄办事的过程中, 他产生了“静念田园好, 人间良可辞”的思想, 这不仅是军旅生活给他带来的许多不安定的因素造成的, 更重要的是他已察觉到桓玄桀骛不羁的勃勃野心后, 所产生的矛盾心理的真实写照。
通过陶渊明时退时隐时出仕, 不难看出他内心的矛盾, 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是隐是仕难以定夺。“不为五斗米折腰”, 似乎成了他归隐的导火索。
四、诗歌中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陶渊明在自然、田园中才能实现自己的三大志趣———读书、饮酒、著文章。陶渊明因追求而迷茫, 又在迷茫中寻求归宿, 他选择了归隐, 是从仕途中退出, 而不是从生活中退出, 相反的, 他更加热爱生活了。从《归去来兮辞》全辞的主旨看, 这是一篇述志的作品, 述的是归隐之志。表达的是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 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开头即点明“田园将芜”“心为形役”的可悲, 继之以“悟以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把出来做官比作“迷途”, “实迷途其未远, 觉今是而昨非”。做官是错了, 归隐是对的, 好在现在觉悟还不晚, 开篇就有自责自悔之意, 点明”归去来“之旨。
综观陶渊明的一生, 早年满怀荆轲之志, 要干一番大事业, 即使在历尽沧桑之后, 对理想的追求也未停止。渊明之归隐决非是草率、赌气、任性式的选择, 而是经过理智的抉择与判断。是他大济苍生的志向和残酷现实这一矛盾不可调和时所采取的一种嫉世愤俗又无可奈何的行动, 是经历了宦海沉浮、长期深思熟虑、权衡轻重后的抉择。他成功地开创了知识分子新的人生理想、生活模式, 在田园中追求精神高层境界, 解决了玄学围绕魏晋人士数百年的精神困惑。
摘要:魏晋时代是一个政权更替频繁、动荡不安的时代。陶渊明以其平淡自然质朴的风格开辟了诗歌题材的新领域, 他对自然的追求和理解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可以说归隐将他推向了文学的殿堂, 成就了他的艺术人生。而陶渊明归隐的原因和动机也是后人迷惑、探求的,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舍弃来自不易的县令, 而选择归隐呢?本文从陶渊明的思想性格、为官中的自我矛盾和田园诗歌中一一探究。
再说陶渊明曾经做过刘宋王朝开国皇帝刘裕的手下参军,凭他俩的亲密关系,这陶渊明总该攀龙附凤似地飞黄腾达、一展宏图啊!境况贫寒、豁达大度一如刘邦的刘裕正是千载难逢、胆略卓绝的当世大英雄,他需要多少雄才大略的文臣武将呵!人家诸葛亮躬耕南阳是为了等待枭雄刘备三顾茅庐共成霸业,你既“猛志逸四海”,又有好过诸葛的机遇,该有诸葛之忠,诸葛功业,何苦自老林泉,置妻啼儿号于不顾,视民生涂炭而忍心!当年曾祖陶侃白手起家,忠勤帝室,扶危救倾,官封大司马,长沙郡公,何等荣耀!而你身逢英雄之世,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真是不肖子孙啊!
有人说先生是佐命元勋之后,身受东晋王朝恩泽,既为其官,又为其民,当如伯夷、叔齐一般死守臣节,坚不可移,先生不为刘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实属高风亮节,故人谥先生为“靖节”!但晋室自南渡之后无非苟延残喘,早已大权旁落,废立由人。何况司马政权自桓玄篡位后名存实亡,刘宋代而取之,岂非天意人心!先生于生死去就荣辱祸福何等通达,独为司马氏守节,岂非如伯夷、叔齐不知变通,不识大势!徒留高洁美名,而于民生疾苦一无所施,怎免沽名钓誉之讥!
陶渊明好好的官不做,身当盛年却自动辞官,做起衣食不足的隐士,这又让我不由想到东晋的另一位名士,就是王羲之。说王羲之是隐士,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不认同。但王羲之也是遭遇不平,愤激之下辞官而去,这一点和陶渊明真是太惊人地相似了。王羲之不仅是书法家,而且是很有政治头脑的中层官员,他在会稽内史任上得罪了前任王述。这王述可是绝不简单的人物,偏偏王羲之非常轻视他。被王羲之冷落侮辱而怀恨在心的王述竟东山再起做了扬州刺史,成了王羲之的顶头上司。顶头上司一来巡查,就弄得王羲之疲于应命,灰头土脸,深以为耻。只得辞官告老,优游山林,并且在父母坟头发下毒誓,从此永不为官。
陶渊明辞官的故事更是妇孺皆知了,一句“吾不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儿”,说得多么感慨,多么悲凉,又多么潇洒!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官场太污浊,官场太凶险,从此不为官,甘受躬耕苦!骨子里的高傲何异于羲之,愤激之情何异于羲之,一篇《归去来兮辞》何异于羲之坟头之毒誓!虽九死其犹未悔,亦余心之所善!两个同样风流的东晋名士“大济天下苍生”的美梦醒了,长歌当哭慨而慷!好在一个成就了至高无上令唐太宗都心慕手追的书圣地位,一个做了超然傲然独迈古今的田园诗鼻祖。
由上可知,陶渊明辞官归隐实非发自本心,而是残酷现实逼迫之下的愤激之举,可谓偶然。
那陶渊明的辞官归隐有没有必然因素呢?有的,当然有的,那就是当时政治黑暗与玄风扇炽两者共同作用使然。
汉末党锢之祸、魏晋禅代之际,无数志士名流如陈蕃、蔡邕、祢衡、孔融、何晏、嵇康无不死于血腥的政治倾轧,给士这个阶层笼上了浓重的阴影。加上后来的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军阀火并,不仅给人民造成了灾难,而且给社会上层造成了严重的不安全感。政治上的极度动荡暴戾,加之当时森严的门阀制度,使政权几乎把持在高门大族手里,寒门素士很难有所作为,正是“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魏晋时代成为历史上“最苦痛的时代”,士人对政治的态度由忧患热心变为冷漠疏远。
严酷的政治杀戮和深刻的心理危机,使得崇尚自然、乐天知命、避祸全身的老庄思想大为流行。“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至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李泽厚《美的历程》)。“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宗白华)于是他们退隐林泉,悦山娱水适性任情乐志,或锻铁洛邑,或灌园山阳,或纵酒啸咏,或携妓东山,或清谈终日,或渔弋山水,或宴乐唱和,以期远离尘世痛苦,“借山水以化其郁结”。
魏晋士族文人这种普遍羡慕隐逸、崇尚精神自由的风气,不能不对陶渊明产生重大影响,甚至成为内在的精神支柱。因此,他归田后顿觉极度的喜悦和满足、宁静和安适,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趣——淳朴本真、平淡自然。
隐居的生活起初固然是自由洒脱的,但二十多年躬耕自食的滋味更多的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艰辛寂寞,甚至“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的煎熬凄苦。文革中多少知识分子视下乡务农为梦魇,比起陶渊明的死不改悔、坚执不移,思想境界又在哪里?陶渊明的伟大,正在于始终如一,表里如一,与屈原一样“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因为正是这位深陷窘境,景况比范进还惨淡的可怜人儿,居然坚决拒绝朝廷征召他为著作郎!他放弃了这种坐拿国家俸禄、安逸自在、最多也就是写几篇粉饰太平的游戏文字的好差事,怎不让李白、杜甫愧煞?想李白为了做官,不惜对韩朝宗之流摇尾乞怜,给杨贵妃、唐玄宗这种狗眼看人低的骄妇昏君做香艳诗人。杜甫也一样,不知花了多少心血,白了多少头发,满怀壮志地向唐玄宗献上歌功颂德、阿谀奉承的三大礼赋!结果一个被赐金还山,一个终生落魄!
还有当时威名赫赫的托孤大臣、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拜访,赠他粱肉,劝他出仕,他又“麾而去之”。怎么能如此对待这位求贤若渴的权贵!难道是你有先见之明?正是这位以塞上长城自许的股肱大臣竟因威望太高而死于一次朝会,而且累及他颇有才气的十一个儿子和忠诚的属下,一如生则使刘裕的北伐大业势如破竹,亡则使中原故土瞬间沦失的王镇恶(王猛之孙)死于卑污的猜忌阴谋。
明哲者保身,务实者求真。渊明,渊——明!看得深切,做得实在,英明通达,陶然无求!
陶渊明是大诗人、大作家,其实他留下的作品并不多,《归园田居》、《饮酒》、《读山海经》等数十首诗,《归去来兮辞》等数篇散文而已。但高就高在独抒性灵,景真事真情真意真,胸次浩然,真气盘旋。“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轼)质朴中见华彩,平淡中见醇厚,萧疏省净中蕴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隽永的风华旨趣。高标卓绝,如“孤鹤之展翮于晴空,朗月之静挂于夜天”(郑振铎)。
关键词:陶渊明
平淡自然
意境
艺术特色
情景理
陶渊明(365—427)生于东晋末年,字元亮,名潜,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浔阳人。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尤其是他的田园诗,开辟了一个新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诗人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写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功不可没。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征,大体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语言自然恬淡,回味无穷。
陶渊明笔下的大多作品语言平淡自然,摒弃雕饰,朴实无华,极尽语言之美,其主要原因是由诗人平和散淡的心境决定的。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控制着整个社会上层,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大多数人在仕途上很难得到发展,这对家庭败落,非世族的陶渊明的生活道路和文学创作产生很大的影响。他生活在封建官宦家庭,从小受儒家思想影响,也曾有过理想追求,为生计所迫,他先后几度出仕,但终为“不能为五斗米的乡里小儿”,毅然归隐,躬耕自给。“人生归有道,衣食固自端。孰是都不营,而已求自安。”这是他思想变化的真实写照。在《归去来兮辞》中想象田园生活的自由美好。归耕后,他心情愉快,夙愿得酬。他躬耕垄亩,虽早出晚归,披星戴月,但心情舒畅,闲暇则饮酒赋诗,登山临水,自由自在。虽有困厄,但他都处之泰然,安贫乐道,真正做到与自然融合一体,正是陶渊明这种处世态度,其诗令人觉得亲切平和: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与谁欤,田父有好怀。(《饮酒》其九)
其次,陶渊明诗中选用的意象多为田园风光的景物,描绘的多是隐逸的田园生活,表达了向往隐逸生活的愿望。诗句清新自然,这与玄言诗泛滥的晋宋诗坛形成鲜明的对照。陶渊明刻画田园山水,绝不追求华丽的词藻与表面的形似,看似随意点染,却有无尽的神韵。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之五)
最后,陶渊明诗语言恬淡的原因在于诗人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生活环境,诗人躬耕垄亩自身嫁穑,他和淳朴的农民相往还,由此多写田家生活中的日用之景之物,语言平淡无奇,多用白描的手法,表现平常的田园风光,作者好像从生活中信手拈来,没有丝毫的斧凿痕迹。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微风从东来,好风与之俱。”等等。看似农家的田家语,没有惊人的想象,没有大胆的夸张,读来毫不费力,给人清新自然的感觉。其实,这是陶诗外部的特征。事实上,陶渊明诗句并非是未经锤炼的,反而是高度精炼,去芜存精后才显得平淡而自然,从这一角度看,陶渊明对文字的提炼运用可以说达到了极高的造诣。
陶诗不用夸张的铺排和绮丽的色彩,不用刻意雕琢的对仗和深僻的典故,却有如此的魅力,全在于他以性情中自然流露出的言语,在于内在的感情力量,我认为真诚的感情流露是写诗必不可少的,而陶渊明的田园诗就是最自然.最真诚的。陶渊明去世后,他的至交好友颜延之,为他写下《陶征士诔》,给他一个“靖节”的谥号。颜延之在诔文中褒扬了陶渊明一生的品格和气节。这也是诗人言出必行,一如既往的坚持自己理念的结果,陶渊明“不能为五斗米的乡里小儿”毅然归隐。这与太康诗人潘岳形成鲜明的对照,潘岳有一篇《闲居赋》,貌似给人一种很清高淡泊的印象,可他言行不一,追求功名利禄,逢迎权贵贾谧,竟到望尘而拜的地步,虽然他在诗坛有一定的名气,但其诗始终未达到更高的境界。
陶渊明诗语言的自然恬淡,质朴无华,如钟嵘说陶渊明“文体省诗,殆无长语,笃意复古,辞兴婉惬。”这句话准确地指出陶渊明诗语言简洁纯净,就是对他的田园诗语言风格而言的。如《归园田居》其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曰掩荆扉,虚实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成草基莽。”诗人通过对荆扉、披草、桑麻极为朴实的语言表达出形象生动的画面,不加雕饰,而是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德精炼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蕴,从而达到写景的传神艺术效果。像“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除了精选的名词、动词之外,几乎看不见什么形容词,可见其诗的自然恬淡。再如陶渊明写风景的诗篇,《时运并序》,其一:“迈迈时运,穆穆良朝。袭我春服,薄言东郊。山涤馀霭,宇暖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写风“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只一个“翼”字便将南风微拂新苗摇曳之态写得和煦暖人。
陶渊明的田园诗,读来初觉平淡,再咏则有“平中蕴厅、枯木茂秀”之感,诗人把自己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融入到诗作之中,使人读之仿佛身临其境,给人无穷遐想,让人回味无穷。如《饮酒》之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中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意言。
这是悠然自得,怡然自东的乡村生活的写照,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极力向往自然和田园生活的愿望也可表现一斑。寥寥数字将人对生活的态度,对自然的热爱,对事物的描写对世事的鄙视,表现得一览无余。
苏轼曾说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这是他的诗平淡之中的无限丰采,简练之中有浓厚的情味。
二、意境深远
陶诗从表面上看很简单朴实,实际上却很复杂,他的诗是从低层次的需求发展到高层次的需求,有一个渐进的过程,陶渊明的田园诗正好反映了他已到“自我实现”之境界所经历的一个复杂、艰难、曲折的过程。正如大诗人苏轼《与苏辙书》中说:“吾於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要、杜诸人,毕莫及也”。“质”是质朴,“绮”是华美,“癯”本来是瘐,引申为单薄简单,“腴”本来是肥胖,引申为丰富。这句话是说陶诗外表上很质朴,实际上很华美,外表上很简单,实际上很丰富。这就说明他的诗平淡,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意境深远。如“日入室内暗,荆薪代明烛。”(《归园田居》其五),不过是极平常的一来照 的荆条,但诗人写出来就增强了亲邻之间欢聚淡笑的生活气氛。“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移居二首》其一)诗人具体描述了他安贫乐道的生活,在平淡中透露出一种超然洒脱。再如“凄凄发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日洁已洁。”(《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也从弟敬远》)诗人的笔触似乎是毫不经意的,却写出人们在冬雪的一切细微感觉。这种感觉所体现的是和谐,人与自然泯合为一,其中最能体现陶诗意境的一首诗是《归园田居》(其一),“少年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指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虚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细细读来,仿佛我们也置身其中,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方宅、草屋、桃李、炊烟、狗吠等景物的背后,似乎又是一幅极其美好的画面,宁静安谧,淳朴自然。在此,我们应该能看到陶渊明田园诗并不在于客观的描摹田园生活,而着重强调和表现生活中的情趣。因此,他在创作时并不是随意摄取田园生活的景象,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摄取到诗中来,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的思想境界,字里行间流露出亲切,又让人感到崇高。苏轼说:“观陶彭译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己,只识其奇趣。”“奇趣”正是从意境中产生的。对于陶诗的意境,李建中在《魏亚文学与魏亚人格》一书中,可谓精辟“南山的主人,不需要像邺下或金谷文人那样依附于权贵,也无须像竹林或兰亭文人那样耽溺于某种玄思。他是独立的自由个体,他身后是自然温馨而神秘的拥抱。”
三、情景理浑融,充分体现了对田园风光和生活的挚爱 情景理的浑融使陶渊时田园诗冲淡自然之美,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他人未必能够悟出的道理。他善于将深刻的哲理融入诗歌的形象中,使平凡的素材表现出不平凡的意境,这种情景理交融形成的意境十分和谐,往往令人神往,陶诗重在写心,写真诚,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感悟明彻的心境。他无意于模山范水,只写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陶诗发乎事、缘乎性,而以理为统摄,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锄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不嫌他门庭荒芜重返旧巢的春燕,在中夏贮满了清阴的堂前林,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在他笔下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已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既是抽象的又是生动的。在诗歌创作中,情、景、理的浑融是至关重要的。离开情的景是没有生气的,离开情的理更是淡乎寡味的空理。景与理如果没有浓厚的感情渗透,便失去了作品的生命力。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飞禽走兽、花卉草木和山山水水都饱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同时,诗人又善于寓情于理,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与景物紧密结合起来,因而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顶替燥的感觉。如《归鸟》诗中,全篇寓意明显,这只倦飞的归鸟,飞是作者人格的象征,日鸟的一举一动,都体现着诗人的思想和性格,诗中的每一项景物,无不带上陶渊明的感情色彩。梁启超评价陶渊明时曾经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确如其言,陶渊明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惑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一种和解。景中生情,情中寓理,情、景、理浑融天成。如诗人《饮酒》其王。
结庐在人镜,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匹地自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
本诗写景一气呵成,不加雕饰,却神韵十足,如“山气日夕佳,悠然见南山”。直抒胸臆。如“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说理阐明了自己隐居的情与境。如“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这三者巧妙的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怡然自得,心情欢快。也体现了诗人躬耕的情趣。让读者很难区分是咏怀诗还是哲理诗,因为情景理浑融,互相渗透和衬托,可以让我们从不同角度领略其中的情趣,享受无尽的美。
陶渊明的诗几乎都是情景理融合的佳作,《拟挽歌辞》其三是情景理浑融的佳作:“荒草何莽莽,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焦,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己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它。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己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这首诗先写亲友为自己送葬的情事,“荒草”、“白杨”烘托出悲凉的气氛。在后说人皆有死,谁也不能避免,而一个人的死去,对活着的人来说并无太大的影响,不必过于执着,最后两句以理清作结,统摄了全诗,死亡是人的一大困惑,这个困惑被陶渊明勘破了。
陶渊明诗中的“理”不是抽象的哲学说教,而是作者从生活中的亲身体验,其中也不乏包含了生活的情趣。他的田园诗表现了他对宇宙、历史和人生的认识,是探求其奥秘和意义的结晶,而这一切又是用格言一样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语言表现的,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瘐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杂诗》其一)“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杂诗》其二)“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其一),“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饮酒》其十四)“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归园田居》其四)这些诗句言浅意深,富有启示性。清人潘德舆说陶渊明“任举一境一物,皆能曲肖神理”(《养一斋诗话》),是中肯之论。
陶诗大量描写农村风景事物,字里行间流露着对农村、对土地的热爱,当然,这种热爱是打心底里的,真诚的,试想一个对农村、土地热爱的人,能不热爱生活吗?
纵而观之,其田园诗的题材和内容多采自归隐后的生活,带动是诗人自然的生活方式,自躬自耕的生活虽苦且累,然而却是最贴近田园的纯自然性质的生活。其诗所描述的对象,亦是司空见惯的树舍、鸡犬、桑麻、豆苗等,都是直写其物其事,而不讲究词藻上的华美、粗略几笔即句勒出景物的神韵,形似更神似。此种白描功底于平淡中透出丰富联想,于联想中生出诗的“淡水”意境。可谓“极平常之景,各生趣味。”“无一修饰之语,而其间无穷妙味”。
可以说,陶渊明把自己的才华和精力全部倾注在田园诗的创作上,同时,也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就,是他将田园诗推向了巅峰,更以其平淡自然的风格在亚宋等坛独树一帜,其诗内容丰富、充实、意蕴深厚,读者可以从各个角度贪图诗人所描述的田园生活。诗人高洁脱俗的人生志趣,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切实在而又深怀远意的心灵世界。他的田园诗,有其赖以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也反映了他的出仕与归隐,希望与失望,痛苦与欢乐的思想矛盾。
陶渊明田园诗平和散淡的心境、朴实无华的语言、情景理浑融的内容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意境,他开创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新的、美的类型,一种韵味极为醇厚而朴实无华的冲淡自然之美,他的人格、他的志向、他的诗情在今天对于我们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国历代文化精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陶渊明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3]《中国古代文学史
初识你是在你的家,桃花源中五柳后的小居。你的家在一片与世无争的静谧的土地上,在吁陌交通的鸡犬相闻间。我叹你如何寻得这一方净土,山也清丽,水也清丽;人皆安详,心皆安详。你欣然地右手执卷,左手牵壶,来往于这片山水田园间,微醉的身形挪移着,映在那些池竹稻麦上。壶中的可是那忘忧醒神的酒,让你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手中可是那千年无人懂的丹青妙卷,唯让你不求甚解地会意去了其中的快乐?人世间没有你陶渊明,可你到底身处天地间,身处那一片桃花源。
你忆起归家的情景,欢喜与释然写在脸上,荒芜的山径,还依稀留着些一般不愿随流而去的松菊。仆童相迎,他们身后,还有你尚未更事的孩子倚在门边。当然,还有使人敞怀的好酒在杯中静候。你坚定地说:“隐,我没有选错。”
是啊,多少人试图作出这样的选择,走出的又有几个,出而不复人的又有几个?心不够恬淡,哪怕是淡泊明志的诸葛孔明也坚守不住那一亩三分净土。却唯有你,为那一壶一卷与世俗决裂,毅然把自己“关”了起来。隐,使你守住心而不动。世间纷扰,诱惑却也不可避免。你当年无心而出山时,定不曾多想鸟倦飞而知还之日。可这日子来得到底是快,也使你悟得更快,放得更快。时至今日,我依然仰视着你释怀的神话,坚信着包容万物而无染的心胸的存在。还有你的文章,隐退尽了锋芒而泛着桃花源间的落英之芳与东篱黄花秋放之味的气息,一起塑起了我心中那个壶卷于手、坦然于胸、土灰掩面却神采非常的你——陶渊明!
陶潜,也许你这一生的名声也便是你一生的铭记,一生的宿命:你埋没于世间滚滚风尘中,潜进那自乐的心灵家园里。俗世寻不见你的神采,九泉却掩不尽你的魂风。千百年后,你浮现于我面前,你,陶渊明,那南山下的采菊老人,却似无意地携走了我心间的一瓣菊香。
采菊东篱下,举目眺南山。南山不可见,唯觉香满怀。
有心云常在,倦飞鸟无从。
笔泄山野句,神醉酒壶空。
2.陶渊明先生:您曾“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于是“舟遥遥以轻飙,风飘飘而吹衣”,您高兴地回到家中,慨叹“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过上了“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的“幸福”生活。您“登东嗥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意会,便欣然忘食”。您成了隐士的典范。
有人说:“要以出世的心去做人,以入世的心去做事。”从这种意义上说,您也是做人的典范。但是,您没有“以入世的心去做事”,纵然达到了“天地境界”,我仍不能赞同您的做法。我认为,人生不该这样度过,人该为人类共同的事业奋斗。
您曾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是的,韶华易逝,因此我们更应该在有限的日子里做一些事情。您也许不知道,许多年以后,世界上出了一个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他曾说:“我生活简朴,我常为过多的享受了别人的劳动成果而羞愧不已。”这是他,一个一生都在为人类奋斗,并做出巨大贡献的老人说的话。
相比之下,您享受着,却不愿尽己之所能做一番事业,而只愿做一名看客。人不该是一名看客。在您之前,也有一位大贤,他被人赞美道:“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虽然他“出师未捷身先死”,但是,他努力过,他奋斗过,他“鞠躬尽瘁,死而后以”,因此他“长使英雄泪满襟”。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还有屈原,他“哀民生之多艰”,“上下而求索”,为了他的理想“虽九死其犹未悔”,在混浊的世上做一名“独醒”人,不仅不随波逐流,反而以死抗争。人生就该有这种气概。清末的谭嗣同,吟出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为变法而慨然赴死,含笑九泉。人生就该是这么执着。面对“九死”而“不悔”的屈原,面对“鞠躬尽瘁”的诸葛亮,面对“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面对“生活简朴”奋斗终生的爱因斯坦,您该是无言以对了吧。甚至面对你逝去的年华,您是否会有一丝悔意?后悔自己没有在“盛年”做一番事业,至今有愧于心。那么,您该劝以您为榜样的年轻人“以出世的心做人,以入世的心做事”,追求无悔的人生,“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小子妄言,先生教诲。
3.尊敬的陶渊明先生:
您好!
您前半生有“大济苍生”的宏愿,而后半生却“躬耕自资”。是官场的黑暗反衬了您“部位五斗米”的气节。您不慕荣利,安贫乐道,一生足矣!
是《桃花源记》让我了解了您。你带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这其中就包括我,一个价值观尚未明确的少年。“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多美好的自然环境呀,俨然是人间仙境。更何况“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淳朴的民风,和谐的关系,幸福的生活。这是您的期望和梦想呀,也是多少代人的期盼和追求啊。
我喜欢您,喜欢您那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朴真。您的《归园田居》,字字句句都表现出您的安贫乐道,潇洒自在。“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您内心超脱尘俗,自然不理会世俗沉浮。
我最爱您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个真正的隐士,必然陶醉于大自然的雄伟与灵秀。以景怡情,以情怡景,人与自然的和美统一,人生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此。我向往与您一样,悠悠地望着高高的青山,无论贫穷或富有,无论成功或失败,在大山面前都南无渺小,那么微不足道,自然而然的忘乎无谓的悲伤与欢喜。
我敬佩您高尚的气节,您不肯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趋炎附势。而是不卑不亢地面对权贵。富贵可以抛,气节不能丢!现代社会,人们对物质生活的向往,俨然超过了精神上的追求,若没有您,谁为我们做指路明灯?
其实。我有事也在想,与其“独善其身”,不如救济天下。我不知道,如果你积极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结局会不会一样。即使您没有成功,但起码做出了努力。当然,您能的血液中就透着正气,与小人斗争,不符合您的气节。
如果一天,我能和您见面,将无比欣喜。因为我盼望真实地走入您的世界,感受您的气息,感染我,陶醉我。
现在,着仅是一个美好的想象,我们的肉体跨不过时空的距离,但是我盼望饿的精神世界可以与您有点点交融。我更希望所有人的精神世界都可以与您交融,这样世界会变得更好。也不枉《桃花源记》的字字忠良。
着一身布衣,穿一双芒鞋,飘然而去,与山间幸福相伴,赠给世人一个坚定的背影。
陶渊明在南山下隐居了两年左右,日子虽苦,穿着打了补丁的粗布短衣,吃不好也住不好,“但使愿无违,此中有真意”,都是出自这位本应享受富贵,但如今贫苦的人士之口。陶渊明素来淡泊名利,不追求繁华的社会,与世格格不入,甚有隐士风范。自得其乐,爱好读书,又不像世人一样深究,不像世人一样为了名利考官而学习,陶渊明为精神快乐,直率、豪放。爱好喝酒,而且一喝就喝个尽兴,期望不醉不归。陶渊明,性格有时候也比较安静,少说话,凸显出他的守志不阿。
吃,爱喝酒,但不能常常喝,因为家中贫困。所以经常到亲戚朋友家喝酒,家里盛饭的盆子,舀水的盆子经常是空的。
穿,打了补丁的粗布衣,没有金丝银缕的大衣,在寒冷的冬天无棉抵抗低温的恶袭。
住,四周空荡荡的没有任何装饰品,不能遮风蔽日。
南山月下的那轮明月,照亮了世人的迷茫,不为权利而读书,不为利益而拼搏,不为官名而生活。正是这轮明月,为世人迎来初升的朝光。
关键词:陶渊明,人生观,诗意人生
陶渊明的一生, 是求真求美的一生, 他的生存方式, 是一种审美的生存方式。面对多元化的浮躁时代, 他对人生的审美化态度和从而形成的宁静平和、恬淡自然的心态, 正是他诗意人生的一种最高境界。要探求陶渊明诗意人生观的形成和追求过程, 就必须要观照他的整个人生历程。
1 人生历程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 是东晋开国元勋, 军功显著, 官至大司马, 都督八州军事, 荆、江二州刺史, 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 骞翮思远翥” (《杂诗》) 的大志, 孝武帝太元十八年 (393) , 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 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 他出身庶族, 受人轻视, 感到不堪吏职, “少日自解归” (《晋书陶潜传》) 。他辞职回家后, 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 他也辞谢了。后曾经到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 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 他也随着去职了。同年秋, 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 到任八十一天, 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至, 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 至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 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他最后赋《归去来兮辞》, 表明自己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陶渊明辞官归里, 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 与他志同道合, 安贫乐贱, “夫耕于前, 妻锄于后”, 共同劳动, 维持生活, 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归田之初, 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 桃李满堂前。”陶渊明爱菊, 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杂诗》) 脍炙人口。他性嗜酒, 饮必醉。朋友来访, 无论贵贱, 只要家中有酒, 必与同饮。义熙四年, 住地上京失火, 迁至栗里, 生活较为困难。如逢丰收, 还可以“欢会酌春酒, 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 则“夏日抱长饥, 寒夜列被眠”。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 而固穷守节的志趣, 老而益坚。元嘉四年 (427年) 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 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 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 托体同山阿”, 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
2 诗意人生
事实上, 陶渊明生活在先秦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期, 其思想组成的复杂性是不言而喻的, 仅以一种思想或某几种涵盖之, 似乎不太可能。六朝时期各种思想泛起, 作为一个文化人, 时代文化特征必然要在它的心理及诗文中留下纷繁的印记。关键是, 作为文学家、诗人, 它的特质是什么呢?另外六朝时期除了思想的纷杂外, 还是文学自觉的时代, 它的表现又在哪里呢?我想应该在于文学审美意识的觉醒。中国文化中没有一种一以贯之的宗教意识, 因此对于宗教意识并不强的中国文化人而言, 其心理世界是值得探讨的。随着中国古典文化的逐渐成熟, 由六朝开始有了自觉意识的文学, 在中国文化人的心理构建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慰抚灵魂。陶渊明对人生的审美态度, 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陶渊明活在诗意里。诗意, 作为一种生存方式, 成为他的人生哲学。“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他实践着一种审美意义上的人生, 这种美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是审美的至境, 所以才会“欲辨已忘言”。
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 一般都鄙视力役, 看不起农业劳动, 更不消说去发现挖掘农业生产中的诗情画意和参加劳动后的感受与体验了。魏晋时代的清谈之风盛行, 清谈家以不染事务为高雅, 以远离劳动为时髦。有人以“山水诗”为陶渊明定位, 其实是忽略了陶渊明自身独特的价值。陶渊明的“质性自然”、“性本爱丘山”的自然, 与谢灵运等人有所不同, 陶渊明这里的自然, 不仅是脱世的名山秀水, 也不仅是自然的生活方式, 更主要的是审美的、文化的第二自然。审美功能在使个体精神的安宁和超脱方面对陶渊明极为重要。
因而, 陶渊明的田园诗, 就不仅仅是诗的题材领域的拓展问题, 也不是放下文化人的架子与村夫野老交往的问题, 它反映的恰恰是一个文化人的特质——真正的农民是不会把面朝黄土背朝天视作一种享受的。陶渊明眼中的田园不再是孔子门徒、游侠剑客、簪缨世家、清谈雅客眼里的农夫野老等下等人的生活圈子。他眼里的农村, 已是过滤了因战乱导致的荒芜破败、扶犁把锄的艰辛、粗茶淡饭的清苦、布衣褐服的寒酸的优美田园。
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
多美的景象啊!田园生活变成简单质朴且可实践的诗意生活。也只有这样的一种心理建构才能使他从仕宦的肉体安适、精神窒息 (“久在樊笼里”、“以心为形役”) 里毅然走出, 投入体力劳苦艰辛而精神却倍感愉悦的乡野田园生活中。
3 文学之于陶渊明的意义
文学对陶渊明的人生而言, 意义弥重。文学是他诗意人生经历的复现, 也是他诗意人生的表达方式, 还是他诗意人生的一重内容。从陶渊明始, 文学审美作为个体精神安宁和超脱的途径, 对后代文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五柳先生传》“闲静少言, 不慕荣利。好读书, 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常著文章自娱, 颇示己志。忘怀得失, 以此自终……酣觞赋诗, 以乐其志”等句子, 恰当而细敏地体现出了文学自觉带给陶渊明的精神上的快慰, 这种对文学价值的自觉追求也拨动了后世文人们的心弦。
陶渊明不愿受樊笼之苦而归隐乡间田园。他返朴归真, 融入自然和田园之中, 这种人生选择是他实现心灵救赎的不二法门, 也是他超越世俗和自我的唯一通道。而它的纯朴真拙并非老庄式的绝圣弃知, 他的“真意”“守拙”是经审美加工过了的。因此文学化、文字化的生活才是陶渊明的心灵鸡汤。
陶渊明审美化的诗意人生观, 对后世的影响深远。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身上都可寻到陶渊明的影子, 而苏轼则是陶渊明的崇拜者, 也是以审美姿态生存的典型。苏轼甚至把自己作为审美对象, 不断被贬谪的不幸遭遇, 也成了笔下丰富的文学材料, 《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即是他诗意的人生追求化诸笔端而留给我们的文学珍品。
参考文献
[1]李惊涛.作为文学表象的爱与生[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2.
[2]张京援.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3]海男.紫色笔记[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关键词:诗歌;辞官;归隐
陶渊明从小受到儒家思想的教育,怀有“大济苍生”“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这种人生态度是十分积极的。可是理想与现实决定了陶渊明不可能“飞黄腾达”,更不能与黑恶势力同流合污,于是他就归隐,这正是儒家“穷则独善其身”处世原则的忠实实践。在诗人笔下,几间农舍、几缕炊烟、几声犬吠、几声鸡鸣,都充满了诗情画意。与污浊的官场相比较,这些不经矫揉造作、天然去雕饰的自然景致,蕴含着至善至美,与诗人自己高洁情操和志趣交相融合,相得益彰。于是他的诗歌就有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独特美感。
一、陶渊明其人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的开创者和代表人物。
二、陶淵明的思想性格使然
看下陶渊明的为官里程,不难发现他是热衷仕途的,一心想实现自己人生宏图,大济于苍生。在做官中对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官场腐败,统治者互相倾轧,结党营私,飞扬跋扈,穷奢极欲,欺压百姓,民不聊生。而自己门位低下,处处受排挤,官居低位,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加上自己性情秉直,不会圆滑,读书人固有的清高和气节根本无法和现实官场交际相融合。这一切在陶渊明眼里显得如此龌龊与不屑,因此作者的秉直和官场黑暗、政风的险恶格格不入,做官还不如不做官的好。《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时所作,以示其归隐决心的。陶渊明弃官的原因,因“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为维持生计而出任彭泽令,不久“眷然有归欤之情”。“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以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原拟庄稼成熟再“敛裳宵逝”,后因“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其实,陶渊明归隐田园,是在现实沉浮中权衡利弊后的无奈只举,黄彻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其乐田亩,乃卷怀不得已耳”。他的归隐是社会、阶级、思想潮流等诸多因素共同的结果。真正纯净的灵魂不会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不断地滤除思想杂质的过程中逐渐变得澄清的。
三、陶渊明归隐情结产生的原因
汉、晋之间,隐逸之风很盛。政治追求上的幻灭,对上层当权者的失望,更是陶渊明隐逸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他二十九岁第一次走出家门的时候,只做了一个“州祭酒”的小官。没过多久,就“辞官”归田了。陶渊明既然是饱读诗书,心怀尧舜,大济苍生的人,决不会因为仕途上第一次受挫就灰心丧气。于是又于晋安帝隆安四年来到桓玄幕下做了一名镇军参军。但到任不久,便又感到厌倦与苦恼。在为桓玄办事的过程中,他产生了“静念田园好,人间良可辞”的思想,这不仅是军旅生活给他带来的许多不安定的因素造成的,更重要的是他已察觉到桓玄桀骛不羁的勃勃野心后,所产生的矛盾心理的真实写照。
通过陶渊明时退时隐时出仕,不难看出他内心的矛盾,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隐是仕难以定夺。“不为五斗米折腰”,似乎成了他归隐的导火索。
四、诗歌中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陶渊明在自然、田园中才能实现自己的三大志趣——读书、饮酒、著文章。陶渊明因追求而迷茫,又在迷茫中寻求归宿,他选择了归隐,是从仕途中退出,而不是从生活中退出,相反的,他更加热爱生活了。从《归去来兮辞》全辞的主旨看,这是一篇述志的作品,述的是归隐之志。表达的是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开头即点明“田园将芜”“心为形役”的可悲,继之以“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把出来做官比作“迷途”,“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做官是错了,归隐是对的,好在现在觉悟还不晚,开篇就有自责自悔之意,点明”归去来“之旨。
连雨独饮诗
运生会归尽。终古为之然。
世界有松乔。於今定何间。
故老赠余酒。乃言饮得仙。
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
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
云鹤有奇翼。八表须臾还。
自我抱兹独。(蠅虫换イ)俛四十年。
形骸久已化。心在复何言。
饮酒诗二十首其十一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屡空不获年。长饥至於老。
虽留身後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
拟古诗九首其一
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
初与君别时。不谓行当久。
出门万里客。中道逢嘉友。
未言心先醉。不在接杯酒。
兰枯柳亦衰。遂令此言负。
多谢诸少年。相知不中厚。
意气倾人命。离隔复何有。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诗
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
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
一宅无遗宇。舫舟荫门前。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果菜始复生。惊鸟尚未还。
中宵伫遥念。一盼周九天。
总发抱孤介。奄出四十年。
形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
贞刚自有质。玉石乃非坚。
仰想东户时。余粮宿中田。
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既已不遇兹。且遂灌西园。
附四时诗
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
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孤松。
饮酒诗二十首其八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丙辰岁八月中於下潠田舍获诗
贫居依稼穑。戮力东林隈。
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
司田眷有秋。寄声与我谐。
饥者欢初饱。束带候鸣鸡。
扬楫越平湖。泛随清壑回。
郁郁荒山里。猿声闲且哀。
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
日余作此来。三四星火颓。
姿年逝已老。其事未云乖。
遥谢荷蓧翁。聊得从君栖。
问来使
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
我屋南窗下。今生几丛菊。
蔷薇叶已抽。秋兰气当馥。
归去来山中。山中酒应熟。
咏三良诗
弹冠乘通津。但惧时我遗。
服勤尽岁月。常恐功愈微。
忠情谬获露。遂为君所私。
出则陪文舆。入必侍丹帷。
箴规向已从。计议初无亏。
一朝长逝後。愿言同此归。
厚恩固难忘。君命安可违。
临穴罔惟疑。投义志攸希。
荆棘笼高坟。黄鸟声正悲。
良人不可赎。泫然沾我衣。
读山海经诗十三首其九
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
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
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
余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後。
归园田居五首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拟挽歌辞三首其三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诗二首其一
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
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
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已缅。
鸟弄欢新节。泠风送余善。
寒草被荒蹊。地为罕人远。
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复返。
即理愧通识。所保讵乃浅。
述酒诗
重离照南陆。鸣鸟声相闻。
秋草虽未黄。融风久已分。
素砾皛修渚。南岳无余云。
豫章抗高门。重华固灵坟。
流泪抱中獗。倾耳听司晨。
神州献嘉粟。西灵为我驯。
诸梁董师旅。芊胜丧其身。
山阳归下国。成名犹不勤。
卜生善斯牧。安乐不为君。
平王去旧京。峡中纳遗薰。
双阳甫云育。三趾显奇文。
王子爱清吹。日中翔河汾。
朱公练九齿。闲居离世纷。
峨峨西岭内。偃息常所亲。
天容自永固。彭殇非等伦。
形影神诗三首形赠影诗
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
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
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
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
奚觉无一人。亲识岂相思。
但余平生物。举目情悽洏。
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
愿君取君言。得酒莫苟辞。
拟古诗九首其九
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
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
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
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
酬丁柴桑诗
有客有客。爰来宦止。
秉直司聪。惠于百里。
飧胜如归。聆善若始。
匪惟也谐。屡有良游。
载言载眺。以写我忧。
放欢一遇。既醉还休。
实欣心期。方从我游。
悲从弟仲德诗
衔哀过旧宅。悲泪应心零。
借问为谁悲。怀人在九冥。
礼服名群从。恩爱若同生。
门前执手时。何意尔先倾。
在数竟不免。为山不及成。
慈母沈哀疚。二胤才数龄。
双位委空馆。朝夕无哭声。
流尘集虚坐。宿草旅前庭。
阶除旷游迹。园林独余情。
翳然乘化去。终天不复形。
迟迟将回步。恻恻悲襟盈。
饮酒诗二十首其十八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
时赖好事人。载醪袪所惑。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
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
归鸟诗
翼翼归鸟。晨去于林。
远之八表。近憩云岑。
和风不洽。翻翮求心。
顾俦相鸣。景庇清阴。
翼翼归鸟。载翔载飞。
虽不怀游。见林情依。
遇云颉顽。相鸣而归。
遐路诚悠。性爱无遗。
翼翼归鸟。驯林徘徊。
岂思天路。欣反旧栖。
虽无昔侣。众声每谐。
日夕气清。悠然其怀。
翼翼归鸟。戢羽寒条。
游不旷林。宿不森标。
晨风清兴。好音时交。
矰缴奚施。己卷安劳。
咏贫士诗七首其五
袁安困积雪。邈然不可干。
阮公见钱入。即日弃其官。
刍藁有常温。采莒足朝餐。
岂不实辛苦。所惧非饥寒。
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
至德冠邦闾。清节映西关。
停云诗
停云。思亲友也。
罇湛新醪。园列初荣。
愿言不从。欢息弥襟。
霭霭停云。濛濛时雨。
八表同昏。平路伊阻。
静寄东轩。春醪独抚。
良朋悠邈。搔首延伫。
停云霭霭。时雨濛濛。
八表同昏。平陆成江。
有酒有酒。闲饮东窗。
愿言怀人。舟车靡从。
东园之树。枝条再荣。
竞用新好。以怡余情。
人亦有言。日月于征。
安得促席。说彼平生。
翩翩飞鸟。息我庭柯。
敛翮闲止。好声缸和。
岂无他人。念子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