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生产系统(精选7篇)
导论
1.清洁生产(CleanerProduction)
清洁生产是一种新的、创造性的思想,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养活人类及环境的风险。
——对生产过程,要求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减降所有废弃物的数量和毒性;
——对产品要求减少从原材料提炼到产品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
——对服务,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
2.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
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3.末端治理(End-of-PipeControl)
末端治理也叫管末处理或末端处理,是指污染物产生以后,在其直接或间接排到环境之前,进行处理以减轻环境危害的治理方式。
4.生命周期分析(LifeCycleAnalysis)
生命周期分析主要是针对产品进行的,是对某种产品从原料采掘到生产、到产品直至其最终处置的过程,考察其对环境的影响。
5.清洁生产审计(CleanerProductionAudit)
企业清洁生产审计是对企业现在的和计划进行的工业生产实行预防污染的分析和评估,是企业实行清洁生产的重要前提。在实行预防污染分析和评估的过程中,制定并实施减少能源、水和原材料使用,消除或减少产品和生产过程中有毒物质的使用,减少各种废弃物排放及其毒性的方案。
6.污染预防(PollutionPrevention)
污染预防是在可能的最大限度内减少生产场地产生的全部废弃物量。它包括通过削减,提高能源效率,在生产中重复使用投入的原料以及降低水消耗量来合理利用资源。
两种常用的源削减方式是改变产品和改进工艺。污染预防不包括废弃物的厂外再生利用、废弃物处理、废弃物的浓缩或稀释以减少其体积或有害性、毒性;将有害或有毒成分从一种环境介质中转移到另一种环境介质中。
7.废物减量化(WasteMinimization)
废物减量化也称为废物最少化,指将产生的或随后处理、贮存或处置的有害废物量减少到可行的最小程度。它包括废物产生者进行的任何源削减或再生利用活动,其结果导致(1)减少了有害废物的总体积或数量,或者(2)减少了有害废物的毒性或两者兼有之,只要这种减少与将有害废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目前及将来的威胁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目标相一致。
废物减量化包括源削减和有效益的利用/重复利用以及再生回收。废物减量化不包括用来回收能源的废物处置和焚烧处理。
8.环境管理体系(EnvironmentalManagementSystem)
是全面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包括一个组织(企业或其他单位)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维护其环境方针所需的组织结构、策划活动、职责、操作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
目前比较典型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有英国的BS7750,欧盟的EMAS以及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14000。
第1章
9.审计小组(AuditTeam)
审计小组指由企业内部或(和)外部人员组成的,在企业内承担清洁生产审计工作的组织。
第2章
10.审计重点(AuditFocus)
即每轮清洁生产审计所针对的特定对象,它可以是某一个车间、某一条生产线、某个单元操作、某台设备,甚至可以是某种物质(污染物)。
11.权重总和计分排序法(WeightedRankingMethod)
是一种将定量数据与定性判断结合的加权评分方法。通过改变权重因素,该法既可用来排序以选择审计重点,又可用于中/高费清洁生产方案的筛选。
12.单元操作(UnitOperation)
生产过程中具有物料的输入、加工和输出功能完成某一特定工艺过程的一个或多个工序或设备。
13.主要消耗(MainConsumption)
原材料消耗、水耗和能耗等。
14.环保费用(Environment-relatedCost)
现场、厂内及厂外处理处置废弃物的费用、排污费、罚款以及监测、许可、登记等费用。
15.无/低费清洁生产方案(Non/low Cost Cleaner Production Option)
可迅速采取措施进行解决、无需投资或投资很少、容易在短期(如审计期间)内见效的清洁生产措施和方案。
16.中/高费清洁生产方案(Medium/high Cost Cleaner Production Option)
需要较大投资、技术性较强的清洁生产措施和方案。
第3章
17.工艺流程图(Process Flow Chart)
以图解的方式整理、标示工艺过程,包括输入和输出系统的物流(含废弃物)和能量流。
18.工艺设备流程图(Technological Equipment Flow Chart)
以图解的方式标示出一个工艺过程的主要工艺设备,包括输入和输出这些工艺设备的物流(含废弃物)和能量流。
19.物料平衡(Material Balance)
通过测定和计算,确定输出系统物流的量(或物流中某一组份的量)和输入系统物流的量(或物流中的某一组份的量)相符情况的过程。
第4章
20.方案初步筛选(Preliminary Option Screening)
对已产生的所有清洁生产方案进行的简单检查和评估,从而区分出可行的无/低费方案,初步可行的中/高费方案和不可行方案三大类。
21.方案研制(Option Design)
指对筛选得出的初步可行的中/高费方案进行细化,主要是进行一些工程化分析,包括编制工艺流程详图,列出主要设备清单以及估算费用和效益等。
第5章
22.最佳的可行方案(Best Available Option)
是指在技术上先进适用、在经济上合理有利、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最优投资方案。
23.技术评估(Technical Evaluation)
是评估项目在予定条件下,为达到投资目的而采用的工程技术是否有
其先进性、实用性和可实施性。
24.经济评估(Economic Evaluation)
是指从企业角度,按照国内现行市场价格,计算出方案实施后在财务上的获利能力和清偿能力。
25.环境评估(Environmental eavaluation)
是评估方案实施后对资源的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需要。
26.现金流量分析(Cash Flow Analysis)
是工业企业的工程项目从筹备、基建、试车投产、正常运行、直到经济寿命期结束,整个有效寿命期内、现金流出和现金流入的全部资金活动的分析。它反映了该项目的全部经济活动状况,也是计算该项目获利能力的基础。
27.动态获利性分析(dynamic Profitability Analysis)
这种方法是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即根据资金占用时间的长短,按照利息率计算资金的价值。它是采用折现现金流量的方法,可简称为折现法或现值法。
28.年净现金流量(F,Net Annual Cash Flow)
就是一年内一个企业或一个项目各项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的代数和。年净现金流量(F)=净利润+年折旧费
29.投资偿还期(N,Pay Back Period)
是以项目获得的年收益(或年净现金流量)来偿还原始投资的年限。
30.净现值(NPV,Net Present Value)
是指项目经济寿命期内现金流入总和与现金流出总和之差额,按一定的贴现率折算到项目实施开始的基准年的数值。
n
NPV(1i)jIFjI
式中:n——项目经济寿命期(或折旧年限);
F——年净现金流量;
I——项目总投资;
i——规定的贴现率;
j——年份。
31.净现值率(NPVR,Net Present Value Rate)
指单位投资的净现值。
NPVRNPV
I
32.内部收益率(IRR,Internal Rate of Return)
是项目在整个经济寿命期内,项目逐年现金流入的现值总额等于现金流出的现值总额,即使净现值为零的贴现率。它是项目在整个经济寿命期内的实际收益率,它是内含的和潜在的,而不是假定或控制的,因此,称为内部收益率。
n
NPV(1IRR)j1FjI0
第6章
33.甘特图(Gantt Chart)
甘特图是一种项目管理的图示技术,它分为两部分,左边的任务表显示任务清单,包括每项任务的名字和起止日期;右边的条形图形象地显示了每个任务的期限,它与其他任务的关系,以及它所分配的资源。
第7章
34.持续清洁生产(Sustain Cleaner Production)
普光气田的目的层主要为三叠系下统和二叠系上统的海相沉积地层,储层深度在4500m以下。大部分井井型为大斜度定向井,实际钻井深度一般在5200~6200m,生产套管外径177.8mm,部分井在盐岩层发育段采用外径为193.7mm厚壁套管。由于普光气田特殊的地质和工程特点,井温较高、地层压力高、井身斜度大、套管偏心、井下漏失层多,固井技术难度大。为了提高生产套管固井质量,固井时还采用了一些特殊工艺,一是针对海相地层裂缝和溶孔发育、渗漏性强的特点,固井时在水泥浆中加入适量纤维,以提高水泥浆的堵漏能力,防止水泥浆渗漏;二是针对固井井段过长、水泥浆容易漏失的情况,采用了多种密度水泥浆固井技术,对水泥浆密度超过1.60g/cm3以上,选用粉煤灰低密度水泥浆体系,对井底压力高于40MPa,选用3M中空玻璃微珠低密度水泥浆体系,通常选用国产漂珠低密度水泥浆体系;三是为防止气井的气窜和H2S或CO2强腐蚀,采用了胶乳水泥浆体系。
1 影响固井质量评价的因素
在普光气田生产套管尾管段的声幅变密度测井资料中,常常出现“双强一高”(VDL图呈现套管波强、地层波都强、CBL高值)的特征,是由于:
(1)快速地层的影响;
(2)井斜的影响;
(3)低密度水泥浆固井的影响;
(4)地层岩性的影响等多种影响因素复合影响的结果。特别是当地层声波时差与套管声波时差(57µs/ft)接近时,CBL值是套管首波幅度值和地层首波能量值的叠加,幅度变化大,VDL图上也是套管波和地层波信息的综合响应,不易区分套管波,固井质量评价具有一定的难度。较纯的白云岩、灰岩地层CBL值中低值显示;硬石膏地层CBL值呈起伏状中高值显示;在灰岩、白云岩和硬石膏交互层CBL值为起伏状的中高值显示;在较纯而致密的盐岩段,VDL图显示的地层波往往是“直条带”。
例如,普光103-1井完井固井(图1),井段5100-5140m,水泥浆密度1.6g/cm3,为低密度水泥固井,上部岩性为硬石膏,下部为白云岩,属快速地层,井斜6.7°。井径曲线反映此段井眼规则,声波时差曲线与VDL图地层波变化形态吻合较好,CBL值中高显示,VDL图上套管波强、地层波也强,“双强一高”特征明显。
又如,普光104-3井完井固井(图2),井段5640-5680m,水泥浆密度1.9g/cm3,为高密度水泥固井,岩性为灰岩、白云岩和硬石膏互层,属快速地层,井斜43°。井径曲线反映此段井眼基本规则,声波时差曲线与VDL图地层波变化形态吻合较好,CBL值整体显示较高,在套管接箍处CBL幅度值明显降低,VDL图“双强一高”特征明显,可见套管接箍波纹。
2 固井质量解释方法
针对普光气田生产套管尾管段“双强一高”特征,在对固井测井资料解释之前,要收集套管及井斜数据,了解井漏、气窜等情况,了解固井时的水泥浆体系及固井过程,了解地层岩性变化情况。分析主要影响因素。
通过大量的对比分析,探索了普光气田快速地层固井质量的解释方法,即以变密度解释为主、声幅资料解释为辅的定性解释方法。以《川东北天然气井固井质量测量及评价技术规范》为基础,结合固井工艺,确定了普光气田快速地层固井质量定性解释方法和标准。重点把握四个关键点:
一看地层波信息是否强,如果地层波信息强,套管波信息弱,说明第一和第二界面胶结为良好或中等。
二看裸眼井声波时差和变密度波形对应关系是否一致,如果一致性比较好,说明第一和第二界面胶结为良好或中等。
三看套管波信息是否强,如果套管波信息强,地层波信息弱,说明第一界面胶结为差或中等,第二界面胶结为良好或中等。
四看套管接箍信号强弱,如果套管接箍信号强,说明第一界面胶结较差,否则胶结为良好或中等。
归纳各种条件下解释标准如下表1所示。
3 应用实例
实例1:普光3011-5井,井斜35.4°,4106-4700m井段固井水泥浆密度1.58g/cm3,4700-5925m井段固井水泥浆密度1.84g/cm3,套管外径177.8mm。
图3是该井完井固井质量测井图的一部分,声幅变密度测井资料“双强一高”特征明显,4400-4440m井段,岩性为硬石膏岩和白云岩互层。主要受低密度水泥、薄水泥环和快速地层的影响,4400-4418m井段第一、第二界面胶结差,CBL值显示高且有明显套管接箍显示,VDL上套管波明显,地层波很难分辨,波列上对应的套管接箍处有“人字纹”。4418-4440m井段第一、第二界面胶结中等,CBL值显示高,套管接箍显示不明显,VDL上套管波和地层波明显,套管波上叠加有可辨的套管接箍波纹。
实例2:普光102-1井,井斜17-22°,岩性为较纯的白云岩,地层含气,5942m为气水界面,固井水泥浆密度1.89g/cm3,VDL显示地
层波信号强,无套管波,反映第一、第二界面胶结良好,CBL受快速地层影响起伏比较大,总体来讲数值比较小。试气求产底水无上窜、环空压力未增加(图4)。
摘要:普光气田开发井地质情况和井身情况比较复杂,普遍采用了固井新技术、新工艺,声幅变密度法固井质量解释存在诸多困难。本文通过分析井斜、低密度水泥浆固井和快速地层等诸因素对测井资料的影响,研究普光气田的固井质量解释方法,确定了普光气田生产套管固井质量解释标准。
关键词:普光气田,固井质量,声幅变密度,快速地层影响,解释方法
参考文献
[1]耿全喜,钟兴水.油田开发测井技术[M].北京:石油大学出版社,1992
[2]张建设,陈继超.声幅变密度测井仿真试验评价固井质量研究[M].中原石油勘探局科技攻关项目.2001
“预防职务犯罪也出生产力”。3月8日,林志梅在江苏代表团讨论时的发言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消息传来,鼓舞了全国预防人的士气,也让编辑部兴奋起来,再次与她取得联系,商谈采访事宜。她答应等回到南京,一旦有空,就会与一直关注“南京大预防”的本刊联系。
3月19日中午1时许,终于等来了林局长的电话。“您好,我是林志梅。不好意思,上午刚汇报完,下午两点半还要开我们院的党组扩大会议作汇报。”电话那头传来了清脆又不乏温柔的声音……
预防专刊:感谢林局长中午不休息,第三次接受我们的采访。首先请您谈一下有了亲身经历之后,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人大代表这个身份,有什么新的感受?
林志梅: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是我想都没想过的事情,不但白天没想过,连晚上都没做过这个梦。当上人大代表了,心里非常开心和兴奋,同时感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除了要继续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还要积极听取人民的意见和呼声,切实履行好人大代表的职责。
对于这次大会,我想用一个词组形容:简朴的盛会。过去我看到电视和报纸上对“两会”的报道,觉得非常神圣。这次大会给我的感觉是,在保留了盛会特征的同时,又非常朴实。一到会议现场,就给我们发了大会的“十五条举措”。比如明确规定,不允许在会上搞宴请,不允许浪费食物,不允许搞大会专供、特供,不允许拉赞助,不允许借助开会商谈业务……
这种会风的转变,体现在会议组织的全过程。到了北京之后,我们下了火车,就直接被送到了宾馆,并没有之前老代表说的鲜花、红地毯、欢迎队伍和标语。包括宾馆里面,也没有任何欢迎词,都非常勤俭节约,没有铺张。但是会议代表的精神跟以前一样,用内容的充实取代了很多形式上的东西,议程安排十分紧凑。
在文风上,摆脱了原先拖沓、冗长的措辞,从政府、人大报告到两院报告都非常精炼。听说过去的两院报告都有二十几页,这次只有十四页。代表们都反映报告内容很翔实,把过去五年的工作写得清清楚楚,未来的工作打算也很明确,还剖析了自身存在的问题,把实实在在做得一些事情报告给了代表。每位代表也都能认真听取会议报告,充分履行自身职能。在对报告中提到的过去工作进行肯定的同时,提出自己的意见、想法、建议,畅所欲言。所以这次大会既十分的隆重,又是纪律严明的、形式简朴的。
预防专刊:您这次有向大会提交什么议案或建议吗?
林志梅:这次时间太匆忙,从一月底成为人大代表,并报全国人大进行资格审查,到二月底去省里进行新代表培训,再到3月5号开幕式,只有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期间还包括了春节。议案的提出有更为复杂的程序和要求,所以很遗憾,我这次没有真正形成议案,而是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自己在医患纠纷和经适房方面的建议。之所以带着这两个方面的建议,是新代表培训的时候,把各个条线的意见反馈了过来,我认为这是百姓最关注的问题,自己之前也在这些方面收集过资料。
会后,我向宋寒松厅长汇报过,说在未来的五年里,我的议案一定会立足于预防职务犯罪的立法工作。
预防专刊:3月8日,作为江苏代表团代表,您的发言得到了习总书记的肯定,也备受大家关注,您能讲一下那天的故事吗?
林志梅:总书记到了一个地方团,大家都是非常高兴和紧张的。那天,习总书记作为上海团的代表,受我们的邀请,来到江苏代表团。很荣幸,我被大会会务组选中,作为代表在大会上发言。当时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是发言必须结合政府工作报告和自己工作。我的发言则主要是结合对政府报告中关于反腐倡廉的理解和认识,如权力过分集中是职务犯罪产生的根源,“三清”是我们未来反腐倡廉工作要实现的目标,围绕这个目标我们要怎么做。还结合自己的工作,谈了我在检察机关工作30多年,看到了许多年轻有为的干部倒下的情形;谈从事预防17年来,深刻地感受到预防工作也是生产力,也是GDP。这就引出了习总书记的一段讲话,说预防职务犯罪也出生产力,我很以为然。培养一个干部比培养一个飞行员要贵得多。他还要求我们公务员要向出家人念阿弥陀佛一样,念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
大会发言稿都是经过审核的,但是我们发言的时候不允许带稿件,每个人都是怎么想的就怎么讲。而且不能讲空洞的东西,如果是你自己做的事情,你都会直接说出来,对我们的要求都非常高。不光那一天,平时大家也多是脱稿去讲的。
发言稿的形成其实很快。接到任务之前我还在高检院,他们一打电话来,我就赶过去了。当时是4号晚上6点多,他们通知我说习总书记要到江苏团来,确定由我作为代表发言,还要求6号12点之前交稿件。我非常开心,特别开心,但写稿件是我的弱项,我最怕这件事了,不知道写些什么。4号晚上我开始思考这篇稿件,5号人大开幕式当晚,就动笔写了初稿,主要是工作上的事情,比如社会化大预防、党委领导机制之类的。第二天上午9点就把稿子交上去了。到晚上7点接到反馈说,基层工作谈得太多,属于工作汇报,这种写法不行。
后来大会组委找到我,说让我谈谈对反腐倡廉的认识。我就又开始思考,这怎么写呢,是写重要性、必要性吗?但是这些方面,领导已经说得很多、很清楚了,我再说好像也只是重复。那该从何处下手?后来我突然想起来,为什么不把我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呢!预防工作我为什么要这么认真去做?因为前面有这么多的干部倒下去,我觉得很心痛,觉得不应该看抓了多少人,应该看預防了多少人。预防很难用数字来统计成效,但是在看过很多案件之后,确实有很多例子能够证明预防工作确实有成效,于是我就讲了几个关于GDP的故事,举了几个例子。这就是我的二稿,也是终稿了,是在第二天8点钟交掉的。
两库两制: 安全生产问题库和安全生产专家库,安全生产问题督办制度和结案制度。两票三制:工作票、操作票,交接班制度,巡回检查制度,设备定期试验与轮换制度。三基: 基层、基础、基本功。
三讲一落实: 讲任务、讲风险、讲措施、抓落实。
三评: 安全性评价、经济性评价、环境保护评价。
三不欺: 不欺骗别人,不欺骗自己,不被别人欺骗。
三项行动:安全生产执法、安全生产治理、安全生产宣教。
三措: 反事故技术措施、安全劳动技术保护措施、节约减排措施。
四个责任:领导责任、技术责任、监督责任、管理责任。
四个凡是: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
四不伤害: 不伤害别人,不伤害自己,不被别人伤害,提醒别人不被伤害。
四不放过: 事故原因不清楚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应受教育者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采取防范措施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受到处罚不放过。
四查一改:查各级领导的安全意识和责任到位,查安全生产管理和责任制落实情况,查安全生产的组织保障和技术支持是否到位,查安全生产队伍作风建设和技术培训,切实做好事故隐患的排查和整改工作。
五确认一兑现:目标确认、问题确认、责任确认、措施确认、效果确认,奖惩兑现。6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
创先争优: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
绿色、阳光、快乐:
阳光工程:让责权利按规定程序在有效监督下在线运行。
绿色工程:对标一流 责任倒逼 科学发展上水平。
快乐工程:营造氛围 优化环境 创先争优双满意。
两全双挂三条线:
两全:全面责任管理、全员业绩考核。
双挂:业绩考核与各企业的工资总额挂钩、员工收入和岗位职务挂钩。
三线:基准线、目标线、创新线。
1、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是为了使生产过程在符合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的,防止发生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等生产事故,消除或控制危险、有害因素,保障人身安全与健康、设备和设施免受损坏、环境免遭破坏的总称。
2、安全生产方针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3、安全生产工作机制
生产经营单位负责、职工参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
4、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基本原则
坚持安全发展;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依法监管;坚持源头防范;坚持系统治理。
5、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
“党政同责”,是指各级党委、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都负有领导责任,其班子成员按照职责分工分别承担相应的安全生产工作职责。
“一岗双责”,是指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在履行岗位业务工作职责的同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履行安全生产工作职责。
“齐抓共管”是指党委、政府全面负责,安监部门综合况全覆监管、其他行业部门直接监管、乡镇政府属地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全社会参与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失职追责”,是指对党政主要负责人和有关负责人履行安全生产职责不力,依法依纪予以问责,承担相应安全生产责任。
6、安全生产责任制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根据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法规建立的各级领导、职能部门、工程技术人员、岗位操作人员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对安全生产层层负责的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企业岗位责任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企业中最基本的一项安全制度,也是企业安全生产、劳动保护管理制度的核心。
7、四管四必须
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管安全生产必须管职业卫生。
8、五落实、五到位
五落实:一是必须落实“党政同责”要求,董事长、党组织书记、总经理对本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共同承担领导责任。二是必须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所有领导班子成员对分管范围内安全生产工作承担相应职责。三是必须落实安全生产组织领导机构,成立安全生产委员会,由董事长或总经理担任主任。四是必须落实安全管理力量,依法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齐配强注册安全工程师等专业安全管理
人员。五是必须落实安全生产报告制度,定期向董事会、业绩考核部门报告安全生产情况,并向社会公示。
五到位:必须做到安全责任到位、安全投入到位、安全培训到位、安全管理到位、应急救援到位。
9、隐患治理“五到位”
隐患治理五到位是指: 整改责任、措施、资金、时限、预案“五到位”。
10、安全生产“三同时”
生产经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常说的“三同时”还包括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和防治污染措施三同时。
11、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七进”活动
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公共场所。
12、四不放过
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
13、四个一律
对非法生产经营建设和经停产整顿仍未达到要求的,一律关闭取缔;对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的有关单位和责任人,一律按规定上限予以经济处罚;对存在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的单位,一律责令停产整顿,并严格落实监管措施;对触犯法律的有关单位和人员,一律依法严格追究
14、安全管理“四全” 全员、全面、全过程、全天候。15、12350
安全生产举报投诉特服电话。
16、三品
易爆品、易燃品、危险化学品。
17、三违
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
18、三超
超人员、超能力、超强度组织生产。
19、三级安全教育
三级安全教育是指对新工人进行的入厂教育、车间教育和班组教育。20、安全“三宝” 安全帽、安全带和安全网。
21、三源
重大危险源、伤害源、隐患源。
22、四不伤害
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保护他人不受伤害。
23、道路交通安全“五不两确保”
不超速、不超员、不疲劳驾驶、不接打手机、不关闭动态监控系统,确保戴好安全带,确保乘客生命安全。
24、安全生产“五要素”
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科技、安全投入。
25、安全管理“九个到位”
领导责任到位;教育培训到位;安管人员到位;规章执行到位;技术技能到位;防范措施到位;检查力度到位;整改处罚到位;全员意识到位。
26、安全生产月 从2002 年开始,我国将安全生产周改为安全生产月。2002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部委结合当前安全生产工作的形势,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确定2002年6月份开展首次安全生产月活动,将安全生产周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延伸。
27、本质安全
设备、设施或技术工艺含有内在的能够从根本上防止发生事故的功能。包括“失误安全”功能(操作者即使操作失误,也不会发生事故或伤害,或者说设备、设施和技术工艺本身具有自动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功能)和“故障——安全”功能(设备设施或技术工艺发生故障或损坏时,还能暂时维持正常工作或者自动转变为安全状态)两个部分。
28、重大危险源
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品,且危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29、安全评价
安全评价是指运用定量或定性的方法,对建设项目或生产经营单位存在的职业危险因素和有害因素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估。包括安全预评价、安全验收评价、安全现状评价和专项安全评价四个方面。
30、安全生产标准化
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是企业基础工作和基层工作,是全员、全天候、全过程、全方位的工作。
31、应急救援预案
应急救援预案是指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
32、事故隐患
就是与安全法规、安全制度、安全标准、安全操作规程相违背,相抵触的人的行为和物的状态。简单地说就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33、事故
是由于物体、物质、人或环境的作用或反作用,使人员受到伤害或可能受到伤害的、出乎意料之外的、失去控制的事件。
34、事故等级划分
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
35、特别重大事故
造成30 人以上死亡,或者100 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36、重大事故
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 人以下面价5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37、较大事故
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 人以上50 人以下重伤,或者100 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38、一般事故
造成3 人以下死亡,或者10 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39、事故调查处理的原则
事故调查处理应当按照科学严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及时、准确地查清事故原因,查明事故性质和责任,总结事故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并对事故责任者提出处理意见。
40、事故构成四要素 人、机、环境、管理。
41、职业病
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42、职业禁忌症
指劳动者从事特定职业或者接触特定职业病危害因素时,比一般职业人群更易于遭受职业病危害和罹患职业病或者可能导致原有自身疾病病情加重,或者在作业过程中诱发可能导致对他人生命健康构成危险的疾病的个人特殊生理或者病理状态。
43、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
44、安全生产“三化”建设
政府监管网格化、企业管理精细化、行业直管专业化。
45、劳动防护用品
由生产经营单位为从业人员配备的,使其在劳动过程中免源或省城轻事放伤害及职业病 的个人防护装备。
46、职业病防治工作方针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47、特种设备
是指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和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这八大类设备。
48、特种作业
是指容易发生人员伤亡事故,对操作者本人、他人的生命健康及周围设施的安全可能造成重大危害的作业。直接从事特种作业的人员称为特种作业人员。
49、施工动火“三不准”
没有用火批准单不准动火;没有防火措施不准动火;没有指定专人现场监督不准动火。
50、有限空间
指封闭或者部分封闭,与外界相对隔离,出入口较为狭窄,作业人员不能长时间在内工作,自然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者氧含量不足的空间。
51、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煤矿及非煤矿矿山: 监测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通信联络系统。
52、六 条 禁 令
(1)严禁特种作业无有效操作证人员上岗操作;(2)严禁违返操作规程操作;(3)严禁无票从事危险作业;(4)严禁脱岗、睡岗和酒后上岗;
(5)严禁违返规定运输民爆物品、放射源和危险化学品;(6)严禁违章指挥、强令他人违章操作。
53、防火防爆十大禁令
(1)严禁在生产装置内吸烟及携带火种和易燃、易爆、有毒、易腐蚀物品进入生产厂区内。
(2)严禁未按规定办理用火手续,在生产厂区内进行施工用火或生活用火。
(3)严禁穿易产生静电的服装进入油气区内工作。
(4)严禁穿带铁钉的鞋进入油气区及易燃、易爆区工作。
(5)严禁用汽油、易挥发性溶剂油擦洗设备、衣物、工具及地面
(6)严禁未经批准的各种机动车辆进入生产装置区、罐区及易燃易爆区。
(7)严禁就地排入易燃、易爆物料及化学危险品。
(8)严禁在油气区内用黑色金属或易产生火花的工具敲打、撞击和作业。
(9)严禁堵塞消防通道及随意挪用或损坏消防设施。
? 信息:是对事物运动状态和特征的描述
? 数据:是载荷信息的物理符号
? 管理信息:是经过加工处理后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影响的数据
? 信息稳定系数:是指某类信息项目的总数中在规定期内(一般在一年内)不变动项目所占的比重。稳定系数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 信息稳定系数:=信息项目总数-变动项目数/信息项目总数
? 战略信息:是提供企业高级管理者进行战略决策用的信息。包括系统内外,过去和现在,各种环境的大量信息。
? 管理信息系统:是为实现企业的整体目标,对管理信息进行系统处理,为各级管理人员提供业务信息和决策信息的系统。
? 决策支持系统:是在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决策活动过程中,通过人机对话,向决策者提供信息,协助决策者发现和分析问题,探索决策方案,评价、预测和选择方案,以提高决策有效性的一种以计算机为手段的信息系统。DSS并不代替决策者做出决策,而是为决策者提供一个分析问题、构选模型和模拟决策过程及其效果的决策环境,以提高决策人员的决策技能和决策质量的支持系统。
? 主管支持系统:也称为主管信息系统,它是专用于辅助高层管理人员获取和运用有关信息,以支持决策为主要任务的信息系统。
? 电子数据交换:是结构化数据根据一组规则,在参与者之间自动地传递。它的主要功能是在某一公司的电子计算机与用户或卖方等贸易伙伴的计算机之间传送和接收具有标准格式的贸易单据。
?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是将企业中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以及管理信息系统(MIS)等不同类型的子系统连接起来,组织而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称为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即CIMS。
? COPICS:是面向通信的生产信息与控制系统的英文缩写。它是美国IB公司开发的适用于各类制造业工厂的管理信息系统。
? 关系模型:关系(式)模型是一种新的数据模型。它是建立严格的数学理论,集合论和谓词演算公式的基础上的,它提供的逻辑结构简单,数据独立性强,存取具有对称性、操纵灵活。
? 数据库:以一定的组织方式存储在计算机外存储器中的,相互关联的为多个用户或应用共享的数据集合。
? 数据库系统(DATA BASE SYSTEM):是指以数据库方式管理大量共享数据的计算机系统,它一般应当由数据库、计算机硬件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用户(最终用户、应用程序设计和数据管理)四个部分构成。
?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帮助用户使用和管理数据库的软件系统,简称为DBMS(DATA BASE MANAGEMENT SYSTEM)。DBMS由数据描述语言(DD?)、数据操作语言(DM?)、其它管理和控制程序三部分组成部。
? 选择:从二维表(关系)中选择一部分满足条件的元组的操作叫做选择。
? 投影:在二维表(关系)中对属性的选择操作叫做投影。
? 连接:通过比较、投影运算,将两个二维表(关系)连接生成一个新的二维表(关系)的操作叫做连接。
? 数据库应用系统:是在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支持下运行的计算机应用系统,简写为DBAS
? 数据库文件:FOXBASE是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在FOXBASE中把一个关系统称为数据库文件,这存储在计算机外存储器中,其文件扩展名是.DBF。
? 记录:FOXBASE是关系数据管理系统,在FOXBASE中把一个关系称为数据库文件,在关系中的等每个元组都叫做数据库文件的记录。
? 字段:FOXBASE是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在FOXBASE中把一个关系称为数据库文件,在关系中的每个属性称之为字段。
? 常数:在操作过程其值不发生变化的量叫常量。其中的数值常量,也叫做常数,它由可以参加运算的正负整数、小数和零组成。
? 变量:在常数过程中其值可以发生变化的叫做变量。在FOXBASE中变量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数据库文件中的字段变量,一种是游离于数据库外的内存变量。
? 表达式:一般把通过运算符联接起来的同类数据(如常量、变量、函数)的运算式叫做表达式。表达式的运算结果叫做表达式的值。在FOXBASE中表达式的含义比较广泛,它可以是一个常量、变量或函数,也可以是一个运算式。
? 函数:函数实质上是系统预先编制的程序,调用函数实际上就是执行程序,但是它的调用格式比较简单方便。每个函数都是由函数名和圆括号构成。有些函数需要在圆括号中加入参数,有些函数不需要在圆括号中加入参数。
? 当前工作区:FOXBASE为用户提供了10个工作区,可以同时打开10个数据库文件,但是任何时候,只能对其中的一个文件操作。这个文件所在的工作区就叫做当前工作区。
? 排序:排序的操作是要产生一个与当前数据库文件记录排列顺序不同,面内容相同的文件。需要用户指明按哪些字段值的大小来排列记录的顺序,这个字段叫做关键字。
? 索引:索引文件可以实现排序文件的全部功能。而索引文件只对索引项排序并生成一个对应表。这样做即消除了大量数据的冗余,又提高了排序的速度;但因为索引产生的只是一个对应表而不是一个完整的库文件,所以索引文件是不能脱离原来的库文件而独立使用的。系统工程默认的索引文件的扩展名是.IDX
? 过程: 根据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原则,对于一个复杂的应用问题往往要把它逐层细分成一个个简单问题去解决,第一个简单问题可以看成一个独立的处
理模块,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可以通过一段程序来完成。这段程序就叫做过程。
? 结构化程序设计:又称为结构程序设计,是当今程序设计的先进方法和工具。所谓结构化程序就是指仅仅使用三种基本控制(顺序、选择和重复)结构实现程序的设计方法。
? 编译:FOXBASE的程序一般按解释方式运行。这种方式虽然使用方便,但是效率不高、运行速度不够快,更不能保密。FOXBASE还提供了一个程序编译器,可以对FOXBASE的目标程序。所谓编译就是对源程序进行预处理。生成目标程序的过程。
? 软件:是程序以及开发、使用和维护这些程序所需的所有文档。
? 系统开发:在计算机领域中,人们经常用“系统开发”一词来概括管理信息系统从项目提出直到运行、评价为止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有时又称为“系统分析与设计”或“系统设计”。
? “由顶向下”开发原则:是由整体到各组成部分、由表及里、由抽象到具体、逐步求精,分析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的相关性、逐步深入。首先考虑全局问题,全局问题基本解决以后,再按层次分解,逐层分析地发展系统。
? 生命周期法:是国内外广泛采用并为许多组织确定为标准的系统开发方法。广义地说,任何系统均有其发生、发展、成熟、消亡或更新换代的过程。这个过程称为系统的生命周期。生命周期法将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划分为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三个阶段。
? 类的继承机制:一个类的上层可以有超类,下层可以有子类。形成一种层次结构。一个类可以有多个超类,也可以有多个子类。超类是下层子类的概念,因此子类可以继存超类的属性、操作和约束规则,这就是类继承机制。
? “CASE”:即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其目标就是要实现系统开发生命周期内各阶段工作基于计算机的自动化。
? 事务流程图:是以一项业务或一组相互关联的业务作为描述对象,对它们的处理过程及所涉及的信息进行描述。
? 数据流程图:数据流程图既是对原系统进行分析和抽象的工具,也是用以描述新系统逻辑模型的主要工具。它描述数据来源、流向、处理过程和数据存贮。
? 数据流程图中的外部实体:是指不受所描述的系统控制,独立于该系统之外的部门、群体,或另一个信息系统。它们向所描述系统输送数据,或接收所描述系统向其发出的数据。系统开发不能改变这些外部实体本身的结构和固有属性。
? 数据流程图中的数据流:是指与所描述的系统信息处理功能有关的各类信息的载体,是各处理输入和输出的数据集合。
? 数据字典:是给数据流程图中每个成分以定义和说明的工具。它对数据流程图中的各种成分,包括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数据存贮、处理功能、外部项等成分的逻辑内容与特征予以详细说明,是以后系统设计、系统实施与维护的重要依据。
? 决策树:又称判定树,是一种表格状的图形工具,适合于描述处理中具有多种策略,要根据地若干条件的判定,确定所采用策略的情况。
? 决策表:又称判定表,是一种呈表格状的图形工具,适用于描述处理判断条件较多、条件又相互组合、有多种决策方案的情况。
? 数据功能格栅图:是一张表格。它的第一行列出系统中各功能的名称,左边第一列是系统中各数据通信的名称。表中内容表达了各功能与数据的关系。在数据功能格栅图上,可清楚地表示出每个数据由哪些功能处理;每一个功能 要输入、处理和输出哪些数据。
? 模块:是结构化系统的基本元素,从逻辑上看,模块就是处理功能,给它一定的输入信息,它能对之进行加工处理,输出结果信息。从物理上看它是可用一个名字来表示的一组程序,如FOXBASE中的一个PRG文件。
? 控制结构图:也称为软件结构图或模块结构图,它表示出一系统的层次分解关系、模块调用关系、模块之间数据流和控制信息流的传递关系,它是系统物理结构的主要工具。
? 模块凝聚:是用以衡量一模块内部自身功能内存联系是否紧密的指标,也是衡量模块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
? 模块耦合:模块间的信息联系方式称为模块的耦合,它是衡量模块之间结构性能的重要指标。
? 以转换为中心结构的模块分解:如果待分解的模块是一个数据凝聚的模块,即内部包含若干顺序执行且对某些数据进行转换处理,称为以转换为中心的结构。这种模块可分解为输入、处理、输出三大部分。
? 以业务为中心结构的模块分解:待分解的模块处理几项逻辑上相似的业务,即它是一个逻辑凝聚的模块。这种模块可以将之分解为一个检查业务类型的模块和一个调度模块,根据不同的业务类型,调度模块调用不同的下层模块,进行不同的处理。
一、基本模型与模型均衡
本文假设两大经济部门的劳动力是同质的 ( Homogeneous) ,每个劳动者都 有一单位劳动时 间,劳动力可以在两个部门间自由流动; 在均衡时,两个部门的劳动者所获得效用相等; 需求是非位似的 ( Non - Homothetic) ,消费者有一个固定的农产品需求,消费者在满足农产品需求之后会把所有收入花费在工业品上; 假设农业部门的劳动者可以进行家庭生产2( Household Production) ,家庭可以生产工业品,而且家庭生产的工业品和工业部门的工业品可以完全替代。
( 一) 消费者
由于假设劳动力是同质的,劳动收入是消费者收入的唯一来源,每期消费者都有可能供给一单位劳动; 假设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可以进行家庭生产,农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是有弹性的,并随着农产品的相对价格 ( 也可称为农业部门的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 而变化; 工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是无弹性的,消费者需求函数是非位似的 ( Non - Homothetic) ,消费者要求消费最低水平的农产品c以保证生存,消费者在满足农产品的需求后会把所有花费都用在消费工业品上3。因此,可以假设消费者效用函数为4:
cM表示消费者所消费的工业品数量。由于假设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可以在家庭生产工业品,假设劳动者把lt的劳动供给市场,0 < lt< 1 ,1 - lt的劳动进行家庭生产,则生产函数为:
chM表示家庭所生产的工业品数量。为了计算的方便,本文假设家庭生产的工业品和市场买入的工业品是完全可替代的5。如果假设家庭生产的工业品和市场购买的工业品是不完全可替代的, 只会增加本文的计算复杂程度,并不会改变本文的结论。所以,农业部门劳动者的效用函数为:
cmM表示农业部门消费者通过市场所购买的工业品数量。
( 二) 最终产品生产部门
按照Acemoglu ( 2002) 的做法,假设农业部门与工业部门都运用中间产品和劳动力进行生产, 生产函数为如下形式6:
其中,YAt、YMt代表第t期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的产出。xjt( i) 为第t期第j = M,A部门,第i个中间产品使用数量,At、Mt为农业和工业部门中间产品种类,代表了两个部门的技术水平。生产函数前面的系数是为了计算方便,并不影响最后的结果。 假设劳动力总量L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常数,在t期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比例为ut,工业部门的劳动力比例为1 - ut,两个部门的劳动力数量可以表示为LAt= utltL,LMt= ( 1 - ut) L 。因此,为了计算的简便而假设两个部门的劳动收入份额是相同的。
假设农产品和工业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中间产品厂商是垄断竞争的,每个中间产品厂商只生产一个种类的中间产品,并且设定中间产品的价格为 χjt( i) ,j = A,M ,可把工业品的价格标准化为1,农产品的相对价格为pAt。最终产品厂商最大化利润,有如下中间产品需求函数:
xAt( i) 、xMt( i) 代表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第t期对第i种中间产品的需求量,从 ( 4) 式可以看出中间产品的需求量,随着中间产品价格增高而降低, 随着部门的劳动力增加而增加,农业部门的中间产品需求还随着农产品的相对价格的提高而增加。
( 三) 中间产品部门
中间产品部门运用资本生产中间产品,一单位资本生 产一单位 中间产品。 根据Krugman ( 1979) 的做法,可假设中间 产品厂商 有固定成本,为AtF和MtF7。假设资本租赁价格为外生给定,为了计算的方便而假设r = 1 - β 。固定成本不影响厂商的决策,中间产品厂商最大化:
因此,可以得到价格水平为 χAt( i) = χMt( i) = 1,中间厂商的利润水平为:
自由进入条件使得每个中间产品的厂商的利润为0,可以得出每个部门生产的中间产品的种类为:
引理: 农业与工业部门的技术水平,随着在本部门就业的劳动力数量增加而提高; 农业部门的技术进步率与农产品的相对价格增长率、农业部门劳动力的增长率有关,而工业部门的技术进步率与工业部门的劳动力增长率相同。
每个部门生产的中间产品的种类会随着部门的劳动力的增加而提高,农业部门的中间产品种类会随着农产品的相对价格提高而增加。根据中间产品的价格,可以得出农业和工业部门对每个种类的中间产品需求数量为:
把 ( 8) 式代入 ( 3) 式,可以把生产函数简化为如下形式:
最终,每个部门的生产函数可以转化为部门劳动力的线性函数。根据 ( 9) 式,工业和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可以表示成
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不仅与本部门的技术水平和相对价格水平相关,还与农业部门的劳动者向市场提供的劳动供给相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业部门劳动者的劳动供给lt增加,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也会增加。
( 四) 农产品市场出清
根据农产 品市场出 清条件, 如果有可以得出农业部门劳 动力份额:
通过 ( 11) 式知道农业技术进步、每个农业劳动力提高劳动供给,以及农产品价格的提高都会降低农业劳动力比例。农产品价格提高能够降低农业部门劳动力的比例,是因为随着农产品价格的提高,供应农业生产的每个中间产品数量会增加,在农产品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导致劳动力比例降低。所以,根据 ( 7) 和 ( 11) 式可以得出如下方程:
因为,并且也可以把At表示成ut,lt的函数:
通过对上式求导,可以得出这是因为ut和lt对农业部门的技术水平At受两方面的影响: 一是根据 ( 7) 式,随着ut和lt的增加,农业部门的技术水平会提高; 二是ut和lt的增加会降低农产品的相对价格,从而降低农业部门的技术水平。综合来看,ut和lt的增加所引起的价格降低对农业部门技术水平所产生的负的影响超过了其正的影响,随着ut和lt的增加农业部门的技术水平会降低。
( 五) 劳动力市场均衡
农业部门的劳动者通过把时间分配在家庭生产和劳动供给,以便最大化自己的效用,即:
根据上面的最优化问题,可以得到农业部门劳动者的最优家庭生产时间为:
农业部门劳动者的最优家庭生产时间,随着农产品相对价格的提高而降低。这是因为农产品相对价格的提高,增加了劳动供给的收入; 同时, 家庭生产的产出随着投入的增加是边际递减的, 劳动者会增加劳动供给。由于无法确定农业部门技术进步对家庭生产时间的影响,因为农业部门的技术进步既会提高劳动供给的收入,又会降低农产品的相对价格,减少劳动供给的收入,但无法确定哪种力量更大,农业部门技术进步对家庭生产的影响也无法确定。
把 ( 12) 和 ( 13) 式代入 ( 14) 式,可以把 ( 14) 式改写成如下形式:
( 15) 式定义了lt和ut之间的关系,可以把 ( 15) 式写成更简单的形式:
经过简单的计算,可以得出成立。本文假设劳动力可以在两个部门间自由流动,在市场均衡时,两个部门的劳动者所获得的效用是相等的,即:
上式左边是农业部门劳动者所获得的效用, 右边是工业部门劳动者所获得的效用。根据 ( 17) 式,可以得出均衡的价格水平为:
均衡的价格水平随着农业部门技术进步而降低,随着工业部门技术进步而提高,但是无法确定农业部门劳动者家庭生产时间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在均衡的lt,ut和pAt知道之后,再探究两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是如何演变的。 根据 ( 10) 式,工业和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之比可以表示为:
根据 ( 7) 和 ( 15) 式,可以把 ( 19) 式写成如下形式:
假设 β2( 1 - ut) L - F( 1 - β) [1 - l( ut) ]α> 0成立,否则两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之比出现负值。 根据 ( 20) 式,很容易得出: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部门劳动力比例ut逐渐降低,工业部门劳动力比例1 - ut逐渐增加。 根据 ( 7) 式,工业部门劳动力增加会导致工业部门技术水平提高。另外,工业部门技术进步会引起农产品的相对价格水平的提高,进而引起农业部门劳动者家庭生产时间的降低,也就是农业部门的劳动者会逐渐增加劳动供给。所以,从 ( 20) 式可以很容易得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和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差异逐渐缩小。根据 ( 20) 式:
若成立,β为两个部门的劳动力产出弹性。
命题: 在农业部门的劳动者可以进行家庭生产的条件下,随着工业部门劳动力比例逐渐增加, 工业部门的技术水平逐渐提高,进而提高了农产品的相对价格水平; 随着农产品相对价格的提高, 农业部门的劳动者会逐渐增加劳动供给,减少用于家庭生产的时间,农业与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差异会逐渐减小。
为了更清楚地看清模型的含义,下面做一个简单的数值模拟。为了计算方便而把劳动力水平L 、人均农产品消费c和厂商的固定成本中的F都取1,取其他数值并不会影响模型的定性含义; 同时,取 α = β = 0. 5 ,时间t从0期到第50期。假设在0期经济中有90% 的劳动力都在农业部门, 即u0= 0. 9 ,并且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比例以每期5% 的速度递减。所以,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比例在第t期为ut= u0( 1 - 0. 05)t。根据 ( 12) 式、 ( 15 ) 式和农业 部门劳动 力比例ut= u0( 1 - 0. 05)t,可以得出1 - ut,pAt和lt的运动轨迹,如图1至图3所示。
随着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比例的降低,从图1和图2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工业部门的劳动力比例逐渐增加,进而引起工业部门的技术水平提高,农产品的相对价格会随着工业部门技术水平提高而提高。 家庭生产函数是规模回报递减的,家庭生产的工业品和市场提供的工业品是完全替代的。农业部门的劳动者通过向市场提供劳动可以获得更多收入,从而可以消费更多的工业品。所以,随着农产品相对价格的提高,农业部门劳动者用于家庭生产的时间1 - lt越来越少,根据 ( 20) 式可以很容易得出工业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之比越来越小。图3给出了工业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之比的变动轨迹,从图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工、农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异逐渐缩小。
二、模型分析
在农业部门的劳动者可以进行家庭生产,并且在技术进步是部门偏向的条件下,可以得到农业与工业的劳动生产率会逐渐趋同的结论。本文出现两个部门劳动生产率趋同的一个重要假设, 是农业部门的劳动者可以进行家庭生产,如果农业部门的劳动者不能进行家庭生产,即lt= 1 ,根据 ( 20) 式可以得到两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之比为一固定常数,1 /β 。在农业部门劳动力可以进行家庭生产的情况下,根据所假设的家庭生产函数, 劳动者一定会把部分时间用在家庭生产。但是,随着工业部门劳动力逐渐增加,工业部门的技术水平也会逐渐提高,导致了农产品相对价格的提高,农业部门的劳动者可以通过向市场提供劳动能获得更多的收入,劳动者也会减少用于家庭生产的时间。
中间产品厂商会根据市场需求的大小,决定供应给两个部门中间产品的数量和种类,而中间产品的种类也就代表了两个部门的技术水平。伴随着结构转型 ( Structual Change) 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比例逐渐降低,而非农劳动力比例逐渐升高。随着工业部门劳动力比例的逐渐提高,中间产品厂商会增加向工业部门供给中间产品的种类,工业部门技术水平也会相应提高。因此,根据 ( 18) 式,工业部门技术水平的进步会引起农产品相对价格的提高,进而引起农业部门劳动者减少家庭生产的时间。根据 ( 20) 式,农业部门劳动力比例的降低最终导致两个部门劳动生产率的趋同。所以,本文中部门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不是由于外生的扭曲引起的,而是农业部门劳动者的时间分配影响了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变化。
三、结论
发展中国家农业与工业部门之间劳动生产率存在着巨大差异,而且这种差异会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在部门间劳动生产率存在巨大差异的情况下,即使技术水平和资源禀赋不变,劳动者从劳动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向劳动生产率较高部门的流动会增加经济总产出价值。本文对农业与工业劳动生产率差距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逐渐缩小提供了一种解释: 通过假设农业部门的劳动者可以进行家庭生产,在这个两部门模型中内生化了农业与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差异; 劳动力是同质的,技术进步具有部门偏向性 ( Sector Biased) ;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部门的劳动力比例逐渐增加,导致工业部门技术水平提高; 工业部门技术水平的进步提 高了农产 品的相对 价格 ( Terms of Trade) ,农业部门的劳动力会减少用于家庭生产的时间,并增加劳动力供给,进而缩小了与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差异。
本文的关键假设是农业部门劳动者可以进行家庭生产,部门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实际上与农业部门劳动者的最优时间分配相关。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两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存在差异,但是由于假设劳动力是同质的,可以在两个部门自由流动,两个部门的劳动者的效用水平是相等的。所以,生产率的差异并不意味着效用水平会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