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就业指导心得

2025-01-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医学生就业指导心得(通用8篇)

医学生就业指导心得 篇1

不知不觉,就业指导这门课程已经结束了,通过这几周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感触良多,我觉得在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提前为我们接下来的考虑的就业方向打下了基础。帮助医学生释疑解惑,调整好心理状态,使其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有着重要的意义。而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发展规模的扩大,国家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学历需求层次的提高,医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面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医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显。医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涉及社会、学校、个人等方面。

首先,就业观念落后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医学生的就业相对来说比较集中,大部分的毕业生最希望从事的还是临床工作,并且首选三甲医院。就业的期望值居高不下,就业观念还停留在精英教育时代,缺乏开阔的行业视野,临床专业学生“到医院当医生,从事临床工作”的思想根深蒂固,随着当前大医院人才日益集中,门槛越来越高,在这样的医院就业困难就越来越大。而医学生却对近年来蓬勃兴起的医学相关职业,如保健、康复、医药营销等缺乏兴趣,现在随着国家医改政策的不断推进,国家对基层医院的扶持会日渐加大,基层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也会进一步增加。学校应鼓励医学生转变观念,让学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同时要让他们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到基层就业,后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深造,达成自己理想的就业。

现在由于医学专业性较强,学习任务繁重,使得医学生普遍存在重视医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忽视医学的伦理、社会和心理等社会科学知识,导致较多地医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低弱,其直接结果是在用人单位招聘时,较多的医学生与理想的职业岗位失之交臂,不少用人单位也反映,不少医学生科研素质和人文素养不高,文史哲等基本知识贫乏,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较差,部分医学生对医疗法规不够了解,对可能出现的医疗纠纷缺乏防范意识,不会与病人及其亲属打交道,甚至不善与医护人员交往、合作,难于适应医疗实际工作的需要。对照实际需求就不难发现当前医学生就业竞争力尚有许多不足,亟待医学院校进行完善和提升。

对于医学生在就业能力方面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适应能力的提高,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能够全面的反映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

2、人际交往能力,经验丰富且善于交往的人,往往在求职中表现的相对更加自信稳重,成熟,就业前景自然被多数人看好。

3、组织能力与管理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在大家的工作中将均会被不同程度的应用到,现代社会对综合性人才也提出了拥有组织管理能力的新要求。

4、动手能力,医学毕业生的动手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动手能力被应用在各个领域如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基层第一线等,它的强弱在应聘过程中占很重要的地位。

5、开拓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学着并尝试用新的方法来对待旧的问题。

其次在选择职业时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平等就业,公平就业,竞争就业,定不能眼高手低,我们要全面,深入,客观的分析和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要有明确的定位,根据自己的所学专业,兴趣爱好,特长以及人际关系等因素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近些年医科类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就是人才分布不平衡。一方面是尽管大中城市的大医院人才饱和,但毕业生还都想往里挤;另一方面是小医院、街道医院、乡镇医院缺乏人才,可毕业生又不想去。医学生的就业现状医学生并非绝对过剩,而是学生的就业理念与社会需求之间矛盾造成的相对过剩,只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强化大学生也是普通的社会劳动者观念,正确定位,学生改变就业观念,医学生的就业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然后在写谋职信、自荐信简历时应注意的问题如下:

1、写谋职信时尽量使用简洁明了的语句是你所求的工作在信中的以明析的表达。

2、写自荐书信时,尽量扬长避短,突出重点,简明扼要,措辞巧妙,精辟,以便引起阅读者的重视。

3、在简历中真实的写明自己的专业特长。

珍惜每一次次面试的机会,抓住时机充分的展示自己的才华,把自己推销给应聘单位。在面对聘用单位人员说话时,能够心不慌、脸不红,举止大方,自信,坦率诚恳,对方介绍情况时要面带笑容、认真聆听,并适时点头、答话,一般不要打断主考官的说话,更不能抢问抢答;交谈时要轻松自如目光对接;回答问题时要口齿清楚声音适度,语气适中简明扼要,条理清楚,有理有据。忌用口头禅,同时要察言观色,注意对方的反应,适时调整自己的陈述内容,引对方的注意。在各种方式应聘中,要注意各种欺骗手段,必要时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权利。收到书面拒绝信时,应总结自己被拒绝的原因,再接再厉。

及时而全面地获取就业信息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就业的成败。我们应该多关注一些就业信息网站,了解最新的招聘信息。

医学生就业指导心得 篇2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时代的新生问题,自2003年首届大学生扩招毕业之后,大学生就业难成为老生常谈的话题,是社会的热点、舆论的焦点、“两会”的重点。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国内学者从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等角度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大量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以求破解大学生的就业难题。2005年6月,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中办发[2005]18号文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这政策的背后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基层急需人才,二是整个就业重心将下移[1]。尤其是在医疗卫生行业这一块,这两个问题更为突出。根据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调查报告,“我国卫生资源80%在城市,仅20%在农村”。城市医学人才过分集中、浪费,基层医学人才紧缺、求贤若渴。医学属于特殊行业,就全国而言,现阶段的人才供求只能是部分的饱和,局部的供过于求。医学生就业实际上是面临“无业可就”和基层医疗岗位“有业不就”的尴尬局面,许多毕业生的价值实现远离社会需求[2]。

医学生就业直接关系到医学教育的长远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运行。2008年3月,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议围绕“加强医学教育与卫生需求的结合”,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重大战略目标的实现、提高全民族健康水平展开讨论。为切实解决制约医学生就业的“瓶颈”问题,教育界、学术界、卫生管理界等人士纷纷提出了“医学生基层就业”的设想,提出一些具体的措施,试图从宏观层面促进医学生就业。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到基层就业是医学生在新时期实现自身发展和充分就业的必由之路[3]。事实上,国家新一轮的医改政策已为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200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非常重视建设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城市重点补充社区,农村重点补充乡镇。因此,基层医疗单位也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基层医疗单位未来大量的用人需求,将给医学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近些年来,中央八部位联合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具体措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进村、进社区计划”、“三支一扶计划”“选调生计划”、“十万大学生村官计划”、减免贷款等等,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还很难成为毕业生的常规就业渠道,而是一不得以而为之的退路。基层就业并非医学生的自觉选择,如何形成机制,促进医学生基层就业,安心在基层就业,乐于到基层就业是本选题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2 调查设计

对汕头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本科06、07级临床生产实习阶段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无记名的形式。问卷调查的题目是课题组成员在大量查阅有关医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国家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政策和基层医疗现状文献的基础上,并进行医学生、医生个别访谈,以医学生真实的就业环境为背景,以基层医疗人才生存发展问题为着力点而设计的。从一般人口学特征、人力资源特征、经济学特征、心理学特征以及基层就业优惠政策的认知等方面[4],内容涉及择业意向、医学生基层就业的制约因素和促进因素等。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6份,有效回收率为88%,全部数据使用Excel和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从定量的角度剖析医学生基层就业的可行性,力求研究其真实性和有效性。

3 调查结果及分析

3.1 择业意向

对汕头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本科06、07级临床生产实习阶段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显示:43.2%的学生选择了考研;24.4%学生选择城市大中医院;11.4%的学生选择一般医院;7.4%的学生选择去基层工作;6.3%的学生选择其他医护相关行业;1.7%的学生选择其他非医护行业;另有5.7%的学生选择不确定。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考研是临床医学本科生应对严峻就业形势的有效折中办法,选择考研存在应对大医院招考需要、回避基层单位的嫌疑。城市大中医院仍是学生们的青睐,只有少部分同学愿意考虑基层单位,而且专业思想非常牢固,少有人改从他业。医护相关行业开始受到同学们的重视,择业趋向务实。但总体上我院学生的择业意向仍偏高,与就业形势不大吻合。

3.2 择业价值取向

调查显示,我院医学本科毕业生在择业时考虑的因素中前三项依次为:个人发展机会(26.7%)、经济收入(23.9%)、工作与兴趣、爱好的吻合度(17.6%)。可见,发展与生存是学生择业时最为关心的。这说明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更多地考虑自身的需求,而对社会的实际需求缺乏考虑[5]。

3.3 基层就业制约因素

通过调查发现,我院学生对基层医疗单位认识较为模糊,只有25.6%的同学选择了了解。在问及选择乡镇卫生院工作的担忧,前三项依次为:发展(晋升)机会少(33.0%)、薪酬低(26.1%)、生活条件差(21.0%)。当代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多为独生子女,享受较为优越的生活条件,缺乏磨砺,很难适应生活条件较差的环境,艰苦创业意识明显淡薄。另外,在问及学医的动机时,只有25.6%的同学选择救死扶伤,而认为医护职业能带来高薪酬、高福利和高社会地位的达到47.2%。这说明了学生们的求学动机带有很明显的功利性,偏离了医学的目的,难怪不愿下基层。

3.4 基层就业促进因素

除国家现有优惠政策,能吸引您到基层就业的前三个条件是:丰厚的工资,与城市福利待遇同等或高(30.7%)、如果不适应,可随时终止服务协议(23.3)、一定年限后推荐到县市级以上医疗单位工作(19.9%)。这证明有优厚的福利待遇、宽松的人事流动机制、明确的生涯发展规划,学生还是会考虑到基层就业的。

4 对策

畅通医学生基层就业路,要靠政府、社会、学校多方力量,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多元化、多层次、多维度的合力[6]共同推进。不仅要靠思想的引导、政策的推动,更在于基层建设的吸引、自身生存发展的保障。

4.1 思想的引导

基层就业意识的培养有赖学校教育的推导、社会舆论的渲染和家庭力量的支持。帮助学生认清当前就业严峻形势、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国情、基层就业必然趋势、基层创业大好形势是问题解决的关键所在,是学校的使命所在。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较为模糊,价值取向趋于功利,社会责任感淡漠,理论说教、唱高调是难以产生教育效果的。可通过摆事实、亮数据、树典型、亲体验、重实践、给激励、学政策,多举措营造医学生敢下基层,能下基层,乐下基层,基层有所作为,基层大有所为的良好氛围[7]。基层创业优秀校友的鲜活事迹,医疗扶贫的深刻体验,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将激发医学生投奔基层创业的热情;同时辅以先哲名作的熏陶,将能有效激活学生灵魂深处的正气和使命感。如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在当前务实求利的大背景下,同样能给人以震聋发聩的力量,对处于择业十字路口的青年学生们,现实指导意义更为突出。

另外,社会新闻媒体应紧跟时代的脉搏,大力宣传国家鼓励和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东风,剖析新医改背景下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新增长点,捕捉基层医疗单位的敬业典型,传递基层百姓对医疗服务的期盼,以勾起医学生对基层创业的向往。与此同时,学生家长对毕业生择业取向的影响不可低估,甚至是发挥了主导作用。作为学校,应当与家长多沟通,可通过信函的方式帮助家长准确把握当前的就业形势,向他们宣传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基层创业的前景等等,把学生家长发展成促进医学生基层就业的有利因素,更能坚定毕业生服务基层的决心和信心。

4.2 政策的推动

2005年6月国家出台《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后,中央八部委、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优惠政策筑巢引凤。如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优秀卫生人才到农村、城市社区和中西部地区服务。同年,江苏省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乡镇卫生院引进人才,对于由江苏省统一招募并与乡镇卫生医院签订三年以上服务合同的人员,给予每人每年2.5万元补助。福建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乡镇卫生医院改革与发展意见》(闽政【2009】1号),对基层卫生人才的待遇问题给予了明显的改善。目前,全国各地均在积极探索充实和稳定基层医疗队伍的有效措施。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促进医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有利因素之一是福利问题的保障。纵观我国当前大学生最热衷的职业取向,我们大胆地提出了基层医疗人员套用国家公务员待遇的设想。政府可考虑将基层医疗队伍纳入公务员管理体系,充分调动医疗人才“建设基层,服务基层”的积极性。医疗卫生服务作为社会最根本、最被广泛需求的保障性服务行业,直接关系老百姓的身心健康,关系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幸福,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作为基层医疗工作者,直接面临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服务需求,基层医疗工作理应得到社会的理解与尊重。将基层医疗建设队伍纳入公务员系统,一方面可作为社会的一种认可将鼓励更多医学人才投身基层,另一方面享受公务员工资待遇,由国家财政保障薪酬,也可为基层医疗人员免去了后顾之忧。

4.3 基层建设的吸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国家的新政,正在逐步的推进。农村的城镇化发展进一步加快,人民已经不再满足温饱,而是需要更加追求生命的质量和健康。因此,乡镇卫生医院、社区卫生院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医学人才。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项目的继续推进,基层医疗机构的病人量明显增多,经营状况明显改善。如李嘉诚基金会倡导的“关心是潮流”医疗扶贫计划推行白内障复明手术,辐射粤东多个贫困乡村,依托香港中文大学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对基层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每个基层扶贫点只有两三名医生,每天工作量非常大,一天门诊隔天手术,没有休息日。虽然劳累却收获了精神的享受,非常欣慰和充实。上级医疗机构对基层的帮扶将大大地盘活基层医疗服务的局面。

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副部长王军表示,中央财政今年将进一步加大力度,采取的种种措施来缓解、化解基层的财政困难,保障困难地区的医改需要。国务院医改办公室主任孙志刚介绍说,全国已有60%的基层医院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药价平均下降了30%左右。随着新医改的推进,基层医疗保健单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给基层就业的医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施展才能的舞台。医学生下基层不用担心无所作为,而是有所作为,大有所为。作为医学生要紧跟国家医改与发展的步伐,才能实现就业与成才的双赢局面。

4.4 生存和发展的保障

人及其生存,不仅存在着生活到生命再到生存的价值意义上的解释模式,而且还存在着生存到生命再到生活的生存论的解释模式。人体的生存首先是生理性的物质存在,它需要世界为其提供衣、食、住、行等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以满足和保持自身的生存。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明确了“以人为本”的社会核心价值,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维护人的价值和尊严,在尊重人、爱护人和关心人的基础上,充分满足人的需要,这些都是作为人生存的基本条件和要求。

公平正义是人们的一种生存理念。人类在追求一个尽善尽美的未来目标时,决不应忽视使现实社会在尽可能合理和协调的状态中发展[8]。基层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均无法与城市等同。因此,政府要为基层医疗人员创设各种有利条件以保障其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社会应当给予的关爱和尊重,实现生存到生活的高度统一。各级政府制定基层就业相关政策时,应体现出对服务基层一线人员待遇的重视,落实“正编”身份和“三险一金”,工资福利纳入县级财政。还要体现出对基层人员个人职业生涯的系统规划,应有进修、培训、升学、升职和上调上级机构工作的机会。借鉴汕头大学医学院“全科医师培训班”的经验,利用好各省市医学院校的教学资源,定期开设基层医师学习班,组织周边基层医疗单位工作者参加学习,并有专门的基金保障学习培训的长久、有效进行,促进基层医疗人员理论知识体系的充实与更新。同时,政府还应该给人才的合理流动提供宽松的环境。毕业生户籍、档案关系可保留在生源地或工作地市、县级人才交流中心,减免托管服务费。种种措施的推行旨在从根本上免去学生“去了基层出来难”[9]、“下了基层没人管”的后顾之忧。

新时期医学生到基层就业工作机制的形成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任务,需要紧密结合新时期中国的国情,政府、高校、用人单位、社会、学生要形成合力,齐心协力,为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促进我国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分布,解决广大基层地区医疗卫生事业长期的薄弱,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对高等医学教育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等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摘要:医学生基层就业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教育领域乃至整个社会范围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将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新观点而应用于社会。本研究从转型社会、医学生真实的就业环境为背景,探讨制约医学生基层就业的原因,探寻支撑医学生顺利就业的因素,以基层医疗人才生存问题为着力点,从学生、政府、高校等多当事主体的角度,探求促进医学生基层就业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医学生,就业,基层,对策

参考文献

[1]江凌凌,童燕,刘晓鲁.新形势下医学生就业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西南军医,2007;8:108.

[2]中国卫生年鉴编委会.《2006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曹威.医学生基层就业工作体系的构建[J].西北医学教育,2009;8:790.

[4]郑锦焕.福建省医学院校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的意向及影响因素研究,福建医科大学硕士论文[D].福建省:福建医科大学,2010.

[5]岩磊,于晓霞,杜琳琳.医学专业毕业生服务基层的择业取向[J].辽宁教育研究,2008;10:114.

[6]吴磊.医学院校毕业生去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9:38.

[7]于晓霞,岩磊.服务基层:医学专业毕业生择业取向新渠道[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6:148.

[8]杨燕红.伦理视域下的马克思个体生存观研究,电子科技大学硕士论文[D].四川省:电子科技大学,2009.

医学生就业指导中基层意识的培养 篇3

【关键词】医学生基层意识培养就业指导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全面进入大众化时代,全国高校毕业生每年以近20%的增幅增长,2009年已达到611万人,大学毕业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压力。但对医学生来说,由于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和今年“新医改”方案实施,农村县乡村三级基层医疗卫生网络体系的建设急需大量医学专业毕业生,因此基层就业空间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培养医学生基层就业意识,让医学生愿意到基层就业,安心在基层发展,成为解决医学生就业难的关键。

一、 “基层”和基层意识教育的内涵

“基层”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基层”是指各行各业中层次最低的基础组织或部门,通常称之为“一线单位”。从区域范围说,有幅员广阔的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老、少、边、山、穷”地区等;广义的“基层”是个大概念,既包括广大农村、乡镇,也包括城市街道社区;既涵盖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组织,也包括非公有制组织和中小企业;既包括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也包括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医学毕业生基层就业,通常指在县以下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城市的社区医疗卫生单位。基层意识即自觉立足基层工作,服务基层,在基层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思想的自觉反映。因此,基层意识培养培养包含三个层面含义:一是基层工作认识教育,二是基层成才意识教育,三是基层工作职业拓展意识培养。基层意识培养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了解基层、了解民情、了解国情,树立奉献与艰苦奋斗精神,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实现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崇高理想。因此基层意识的培养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是医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也是培养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广大农村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对促进医学生就业也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基层意识培养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一部分,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但在高校,具体的基层意识培养教育只停留在口号和政策引导层面上,没有系统化的、规范化的理论与实践教育体系,没有具体的教学方案和目标。笔者所在学校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向主要是面向广大农村基层,服务“三农”,解决农村缺医少药问题,其就业方向是农村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站等基层单位。因此培养医学生基层意识,让毕业生做到在基层就业“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成为医学院校就业指导的关键。笔者所在学校在开展“三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础上,利用就业指导课理论与实践教学平台等,在开展医学生就业心态和基层就业环境调查研究基础上,认真开展以毕业生基层意识培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就业指导,取得了显著效果。

二、 改革就业指导课教学,提升医学生基层就业意识

(一) 开展就业意向调查,了解学生就业心态

了解学生就业心态是开展就业指导课教学的前期性工作,只有明确了毕业生不愿去基层就业原因才能有的放矢开展针对性教育。近年来,笔者在新生入学和毕业实习前两个阶段都在学生中开展就业心态调查。如对2007级、2008级临床医学专业800名新生的问卷调查统计,在未来就业方向“地域选择”项中,79.6%学生选择“在城市就业”;在“不愿到基层乡镇医疗卫生单位就业的原因”中,认为“环境不理想”占53.6%,“报酬低”占23.8%,“父母不赞同”占16.4%,“没有城市名声好”占6.2%。综合分析医学生不愿到基层就业的原因,主要有:主观方面,一是对传统的高等教育观念没有转变,没有从以往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职业化教育意识转变,没有从以往的大学生是“天之骄子”观念向普通劳动者意识转变。二是吃苦耐劳能力和艰苦奋斗精神缺失,不愿在艰苦农村基层建功立业。三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的现实影响和家长的观念引导偏向。客观方面,一是基层生活环境与工作条件与城市相比有一定差距,毕业生自认为缺乏施展才华和发展的空间。二是国家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用人体制不健全。基层单位往往无编制无财政工资,在医院长期做“临时工”、“合同工”,同工不同酬,工作待遇差等。三是教育成本高,毕业后都希望能找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办有助学货款的毕业生极为担心基层的工资收入无法在规定时限内还完本息等。这些因素影响到了医学生基层意识提高,毕业后不乐意到基层就业。

(二) 改革就业指导课,围绕基层意识培养开展教学

近年来,全国高校加强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力度,开设就业指导课课时逐年增加,教学内容不断完善,教学形式不断创新,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学习求职技巧和全面提升就业能力、了解国家就业政策与信息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效果,是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手段和措施。但针对基层意识培养教育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不断研究就业指导课内容设置,贴近实际调整教学计划,合理改革教学形式,在用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择业观、成才观教育学生同时,把加强基层就业意识培养融会贯穿于就业指导课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如讲解就业市场现状,一是让学生知道当前我国卫生人才资源过度集中在城市和大的医疗机构,这些单位对本科学历以下层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需求已趋饱和,即使对外招聘,其要求条件也高,必须是硕士、博士学历或副高以上职称等。而基层医院正是专科医学生施展才华,提升自己,同时解决农村缺医少药,求贤若渴困境的地方,是展现医学生人生价值的场所,是医学生事业的真正起点;二是组织学生利用“SWOT” 态势分析法进行具体分析与评价训练,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对自身专业工作能力、素质条件、环境条件进行“优势、劣势、机会、挑战”等因素分析,学生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启发点评,帮助分析,让学生通过就业指导课的这些教学活动明白自己将来的就业定位就是基层,打消他们就业期望值过高的不切实际想法,鼓励学生在校努力学习,夯实医学知识技能基本功,就业时抓住机遇,沉着应对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帮助顺利就业。

三、 基层就业与专业思想教育相结合,奠定基层意识培养的思想基础

专业思想教育是大学生入学教育的必修课,是让新生入校后了解专业性质、课程要求、职业发展以及就业方向,解决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了做什么、哪里做”问题的重要环节。笔者充分利用对新生入学有“先入为主”效果的机会,把新生入学专业思想教育与基层意识培养结合起来,特别强调把“为谁服务,在哪里服务”作为专业思想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重点解决三个问题:一是着力解决学生对医学专业的认同感,只有认同了本专业,才能主动的去学习,创造性地学习。二是着力解决学生对未来就业前景的合理定位,对学生讲清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层次和毕业后的工作方向,使之早有思想准备。三是把基层意识培养贯穿于专业思想教育和专业学习的全过程,引导毕业生树立学习医学,热爱医学,立志行医的职业意识,培养医学生“立足行业、立足专业、扎根基层、成就事业”的基层职业发展意识。

笔者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组织学生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要求2007级、2008级900多名学生,在大学一年级的寒暑假回到家乡的乡镇社区等基层单位开展医疗卫生状况和医学生需求的社会调查,对当前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作用、“新医改”方案等惠民政策实施以来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发生的变化进行调查。有90.5%的学生写出了现状调查汇报,49%的学生写出了研究性调查分析报告。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了解了广西各地农村医疗卫生现状,看到了自己发展的前景,看到了未来就业希望和专业发展的前景,奠定了基层意识培养的思想基础。

四、 开展热爱家乡服务家乡教育,把基层意识培养与家乡情感教育结合起来

培养大学生热爱家乡情感是基层意识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绝大部分青年向往到城市打工。加上近年来各地各级学校对当前农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教育缺失,导致青年学生家乡观念淡薄。笔者对临床医学2007级农村生源的新生进行就业意向调查统计显示,有69.6%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回农村就业,生源地在老、少、边、山、穷地区的甚至高达86.5%。究其原因,除当地工作环境较差、报酬较低外,也有自身的认识偏差,有的家人和亲人们都不希望孩子毕业后再回农村,回本乡本土工作往往被乡亲误解和嘲笑,他们认为大学毕业没能在城市工作,说明读书“没学到本事”。 面对这些不正确的观念,笔者认识到培养学生树立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故乡情感是培养基层意识的重要突破点。为此,在就业指导课教学中,可大量穿插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教学内容,用大量在基层、在家乡从医的先进典型事迹教育学生。如对本校毕业后始终工作在农村基层尤其是在广西百色革命老区艰苦地区的校友先进事迹收集整理,写成典型事迹材料,进行广泛的宣传报道,在就业指导课和思想品德课中作为立志基层献身基层的典型人物和事例进行讲评;对身残志坚坚持工作在社区的基层医务人员的典型事例作为课堂教学的实例,如2007年被上海市授予“人民的好医生”荣誉称号的某社区服务站优秀青年医生陈海新事迹,她身患小脑扁桃体疝致残行动不便,但她身残志坚自强不息,克服家庭经济和残疾双重困难,凭着顽强毅力完成了大学学业,1993年毕业后回到本社区卫生服务站从事基层临床医疗工作,14年如一日,兢兢业业钻研业务、忘我奉献医德高尚,充满爱心视患者为亲人,克服身体残疾和病痛折磨,诊治病人23万余人次,满腔热忱地为病人解除病痛,生前始终坚守在基层卫生服务岗位上,用实际行动履行了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誓言,被社区居民赞誉为“用生命烛光温暖病人的心”的 “轮椅上的天使”。这些热爱家乡服务家乡献身家乡人民的先进事迹深深震撼着每一位学生,对基层意识培养教育发挥了巨大的榜样召感作用。

五、 加强国家政策解读,奠定基层意识培养的政策保障,树立医学生基层就业信心

多年来国家和各地相继出台了众多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与创业的政策制度,为培养学生基层意识发挥了政策支持保障作用。笔者把政策尤其是行业政策解读作为基层意识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把两个方面的政策作为解读的重点:一是直接涉及到基层就业学生切身利益的国家和广西地方政策,如在农村基层工作的转正定职进修优惠政策、贫困生助学贷款国家代偿还款政策、自谋职业与创业优惠政策等;二是解读近两年来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改革政策、 2009年3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简称“新医改”方案)等有关行业政策精神,如:“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近期目标和“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长远目标内涵;未来三年投入8500亿,支持医疗五项重点改革,重点增加乡镇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新增卫生资源将重点投向农村和社区,大力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条件和水平,提高农民和城镇居民医保投入等的前景分析;鼓舞医务人员的六大信号展望;广西巴马、三江、融水、恭城等老、少、边、山、穷县乡镇医疗卫生单位人才需求现状等。这些政策和行业现状的解读,让学生深深感受到国家对基层单位建设的重视,家乡人民对医学生毕业后回到家乡基层工作的期盼,从而培养医学生基层意识,树立基层就业信心。

【参考文献】

[1]杜超,合力助推学子下“基层”的四个要素[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4)

[2]孙彦彬.关于高校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5)

[3]韩翼祥,翁杰.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决策和职业期望——以浙江省为例[J]. 中国人口科学,2007 (3)

[4]荣梅生.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和教育工作探讨[J].实用全科医学,2007(7)

[5]章燕,王磊.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基层就业观调查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08(11)

【作者简介】唐焕韶(1963-),男,广西兴安人,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系党总支副书记,讲师,职业指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

医学生毕业实习与就业矛盾的探讨 篇4

云南省临沧市人民医院 杨维光邮编677000

摘要:就业的竞争和压力,使医学生的毕业实习受到显著影响。减少或消除这种影响已引起医学院校和实习医院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健全和完善就业市场的角度,为解决医学生毕业实习与就业的矛盾提供思路或设想。

关键词:毕业实习就业市场

医学院校毕业生实习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毕业实习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毕业后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和发展能力。对医学生而言,由于医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直接服务于人的生命,因此其毕业实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近年来由于就业方面竞争等诸多原因,医学生的毕业实习受到较大冲击,或流于形式,或缺乏效果,导致毕业生实践技能不高、责任意识不强、适应能力不足,长期如此将不利于医学人才的培养,不利于医学服务社会功能的实现。

本文通过分析就业市场的特征及当前存在的缺陷,为解决医学生毕业实习与就业的矛盾提供思路或设想。

一、医学生择业方式

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属于劳动力市场的一部分,它是在宏观调控下以市场机制作用为基础,对毕业生资源进行配置的组织体系,其基本功能有资源配置、交换载体、价值评价、信息传递及优胜劣汰等。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形式包括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两大类。有形市场一般有以学校为主体举办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地区性、区域性的就业市场、企业的专场招聘会等;无形市场主要指某种媒介或交互平台,它可以与使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自主、方便、快捷地进行沟通和交流,促成供求双方的高效率运作。

毕业生就业市场要实现对毕业生的优化配置,必须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予以实现。它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市场主体(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对利益的竞争、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来调节市场的运行,其表现形式有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工资机制等。其中,价格机制对毕业生质量进行客观评价,即所谓的优质优价;供求机制调节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供求关系;竞争机制激发毕业生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医学生就业市场的主要缺陷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已经纳入市场经济轨道,初步建立起以就业指导、职业发展和就业市场开发为主的就业工作体系,促成了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并且形成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但是由于我国对新形势下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尚处于探索阶段,市场运行的基本条件并不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存在许多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毕业实习的质量和效果。

1、毕业生就业市场内部机制发育不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运行机制失衡,尤其是价格机制和供求机制未能发挥应有的调节作用,一方面在人才培养上出现结构性失衡,即毕业生的数量、质量及学科专业与社会需求不符,导致毕业生配置低效和就业困难同时存在;另一方面难以激励毕业生不断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劳动熟练程度,难以有效引导毕业生到真正需求并能发挥个人专长的地区或单位就业。

2、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体系不健全。毕业生就业市场法律制度建设不健全。首先表现在就业市场不规范,对供需双方的违约行为缺乏有效制约,难以维护双方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权益。其次,毕业生就业市场依然存在就业歧视,如性别歧视、学历歧视、行业歧视、地域歧视、户籍歧视等,导致就业市场缺乏公平和竞争。

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发育不完善,功能不健全。集中表现为不同层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

构处于独立运作状态,信息不能共享,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和合作,影响了就业指导服务的整体功能。另外,由于对毕业生供求关系和结构变化的发展趋势的预测和信息发布不及时,也大大影响了包括就业咨询、职业指导、社会保障等整套服务的作用发挥。

3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道德调控机制尚未形成。由于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还没有形成完全主导的道德价值取向,缺乏统一的、权威性的道德理想,使普遍意义上的道德、职业道德、新领域的道德无法统一,造成道德良心的淡化和社会舆论的混乱;另一方面,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违规行为缺乏道德批评的环境,更多地是体现一种道德同情,道德认同,而不是强有力的道德谴责。近年来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诚信缺失就是典型的反映。

三、就业市场缺陷导致毕业实习与就业之间矛盾的具体表现

1、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尤其是就业市场的萎缩与毕业生供过于求的矛盾在短期内无法有效解决,加剧了学生的短期逐利行为,毕业生必须用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考虑和解决就业问题,必然导致毕业实习与就业发生冲突。毕业生由于疲于参加形形色色的供需见面会,极大地扰乱实习计划的落实和实施,使实习内容欠缺,实习流于形式。

2、社会对高校的综合评价离不开就业率指标,为了片面追求所谓就业率,学校往往从宽容和理解的角度出发,甘当第三者,默许毕业生在实习期间广开就业门路,放松对毕业实习的管理和约束,造成毕业实习的“放羊”局面。

3、由于社会和用人单位人才选拔机制的片面与缺陷,加上社会缺乏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尤其是对实践能力的评判),使毕业生的实习表现与考核成绩对择业的影响缺位,从而严重影响毕业生的实习态度和工作热情。对社会和用人单位而言,怎样评判医学毕业生是否合格,手段显得相对简单和不足。传统的做法无非是查看毕业生在校期间的课程成绩和各类证书、听取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推介、组织简单的面试选拔等。这些做法,对学生的评判停留在某个时段、某个空间、某个层面,很难反映出学生的整体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很容易仅仅被学生虚伪的口才和华丽的书法所迷惑,并匆忙作出决定。

4、毕业生就业市场不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由于各种差别和歧视的存在,由于道德错位和诚信缺失,使就业市场缺乏公平竞争环境,导致毕业生就业价值观混乱,转而谋求通过不正当手段实现个人目标,于是相应减少了对实习的关注和投人,影响了毕业实习效果。

5、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信息系统不健全,学校与学校之间、用人单位与用人单位之间、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普遍缺乏合作与交流,尤其是长期的、稳定的、互惠的合作与交流,造成就业信息资源不能共享,使毕业生倾向于通过走南闯北和实地考察的原始方式来增加就业的机会。

6、由于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制度与规范建设滞后,用人单位和学生既缺乏知己知彼的有效途径,又经常处于信息不对称状况,尤其是缺乏对双方信息的验证渠道,使毕业生难免心存侥幸,对毕业实习也就持可有可无的态度了。

四、解决医学生毕业实习与就业矛盾的思路或设想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要解决毕业实习与就业的矛盾,涉及到就业市场的方方面面,需要政府、社会(包括中介机构和用人单位)、学校和学生等层面的共同努力。对于医学生而言,由于其毕业实习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更需从健全和完善医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角度,消除或减少影响毕业实习的因素,概括起来就是:优化就业环境,规范就业市场,严格管理与手段创新相结合。

1、优化医学毕业生就业环境。在当前我国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提出的区

域卫生规划、社区卫生服务、农村合作医疗等工作重点,都涉及到卫生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为医学毕业生创建公正合理、公平竞争、保障有力、运作有序的就业环境

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1)政府应着力制订医学毕业生就业优惠政策和措施、制订就业市场管理制度和规范、制订就业社会保障措施,以尽可能减少医学毕业生的后顾之优。

(2)政府应积极构建医学人才培养、使用和激励的长效机制,使医学人才能够主动到基层服务和锻炼,既可解决农村缺医少药的困难局面,使医学人才得到合理配置,又能减轻社会就业压力。(3)社会各界、用人单位、学校均应关心医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既要加强区域合作、取长补短、互利互惠、资源共享,积极培育和发展区域性的就业市场,又要高度重视就业文化和舆论建设,引导医学毕业生形成健康的就业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并以宽容和关爱的姿态,从解决毕业生的实际困难人手,为其提供宽松的就业环境。

2、规范医学毕业生就业市场。(1)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用人单位和学校主动参与并各负其

责的医学生就业市场运行机制,以规范与促进就业市场的良性发展和有效运行。第一,用人单位、学校和学生应主动参与就业市场的运行,接受相关法律规则的约束,严格履行各自责任和义务,规范各自市场主体行为,减少不负责任的、缺乏诚信和道德的招聘或应聘行为。第二,使就业工作信息化、透明化、公开化,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为毕业生提供公正、公平、公开的就业竞争环境。(2)健全和完善就业市场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服务功能。第一,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教育。政府、学校应分别发挥职能,通过就业指导教育,使学生熟悉就业市场的政策和运行机制,掌握就业的基本素质和技巧。第二,鼓励跨区域合作,加强就业市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杜绝或减少相互挤占就业市场、封闭就业信息、垄断招聘市场等现象,使就业资源能够共享,减少用人单位招聘和毕业生应聘的成本与盲目性。第三,尝试建立医学毕业生待业信息系统。历届未能及时就业的医学毕业生同样是人才,但由于信息缺失,加上对历届医学毕业生缺乏社会评价机制,用人单位往往习惯于直接从高校招聘应届毕业生,忽略了实际存在的“隐性”就业市场,造成了医学人才的“隐性”浪费。

3、严格管理与手段创新相结合。“严师出高徒”,优质的产品理应有更多、更好的市场。医学院校不能有短视和逐利行为,在所谓就业率的“紧箍咒”下放弃立场,误人子弟,而必须无条件地、严格地把好学生毕业实习的各个环节,加强过程考核和反馈评价,充分保证毕业实习的质量和效果。

另外,为督促学生重视毕业实习,也可在管理手段上尝试创新。如改革执业(助理执业)医师技能操作考试就是其中之一。具体做法是:国家可以尝试将执业(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的技能操作考试改在医学生毕业之前进行,以便把好“产品出厂”关。与此同时,用人单位把学生是否获得技能操作合格证书作为招聘录用的前提条件。如此一来,将可以非常有效地激励和约束医学生重视毕业实习,大大提高医学生毕业实习的自觉性和务实性。

医学生实习心得 篇5

生命的意义是由自己定义的,为了给自己医学知识充电,而实践的过程是所有课本不能给予的,短暂的寒假便来到xx市xx医院进行实习。对于我这个只有半年学医经历的来说,应该从医院中最基础的护理工作开始。来到医院,我对一切都感到新鲜和畏惧。镜中的我,穿着干净的白大褂,戴着洁白的`帽子和口罩,想想自己第一次穿着白大褂的那份自豪,心底的那份坚定与自信犹然而生!时至今天,实践结束了,原本迷茫与无知,现如今满载而归。

临床的实践是对理论学习阶段的巩固与加强,也是对护理技能操作的培养和锻炼,同时也是我们就业岗前的训练。尽管这段时间很短,但对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我倍感珍惜这段时间,珍惜每一天的锻炼和自我提高的机会,珍惜与老师们这段难得的师徒之情。

实践之前,是科教科老师按照我们的需要和上岗要求安排统一培训,包括:了解医院概况简介。了解学生管理的有关规定。知道治安管理的一般常识。懂得医德医风教育明白医疗文书的书写。掌握有关护理知识。理解院内感染。了解手术室的有关知识。

其间科教科的老师还穿插地组织我们到各病房看病历、观看关于医疗纠纷的专家讲座及急救处理方面的录像,让我们对实际的临床工作有了初步了解,为正式上岗工作打下了基础。

尽管我是一名未来的麻醉师,可是刚刚进入医院的我由于对医学知识的匮乏,了解较少,所以老师要求我从基层的护理作起,培养我对医学的责任和义务,增长我对医生这个职业的了解与热爱.我欣然接受了老师的建议,开始了我工作的第一课。

医学生暑假见习心得 篇6

实践时间:2011年7月19日 到 7月25日

实践单位:丰县人民医院

7月19日我带着好奇与紧张的心情来到了丰县人民医院,开始学习医生们的工作状态和性质及医院的情况。见习,是一种磨练,是对自己感受医院环境、理解医院事物的一种巩固理论知识的社会实践活动,更是对自己医生梦想的前期准备。尽管只有一周的时间,但是自己的收获很多。

我之所以选择丰县人民医院,主要是以下三点原因:

一、丰县人民医院是徐州医学院的教学医院;

二、丰县人民医院是丰县地区医疗服务水平最高、科室最齐全、设备最先进的医院;

三、丰县人民医院也是自己将来理想的工作单位,为

提前适应环境做准备。

由于仅仅是大一学生,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我主要是在一旁观看学习,短短七天时间让我受益匪浅。我的主要工作就是观察医护人员的日常工作,以及同医生一起查房。看似简单的工作,却处处都蕴藏着学问。

见习一周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临床是巩固理论知识的基地,临床的实地见闻、实际操作,我不仅怨叹,自己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联系,自己在见习前没有好好学习理论知识,加上传统

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更是害惨了学生,更可悲的是,我们只能获得短暂性的记忆,不能成为此时对抗疾病的材料。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

我深刻地认识到学习科学知识,尤其是生命攸关的临床医学知识,来不得半点虚假,我们一定要做到理论根基扎实,更重要的是理论联系实际,以免误人误己,酿成大错。

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我们不只要学好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已,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已,表现自已。

学会了理论联系实际,在那里,我也深知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对顺利实施治疗是势在必行的,尤其现在医患矛盾日益紧张,那么怎样才能够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呢?在实践活动中,我还注意到要和医院的每个人相处融洽,即人际关系要做好。只有让别人肯定你,别人才愿意传授你知识。所以遇见医院的人要打招呼,离开时要和医院老师打招呼,有不懂的地方及时请教,说话有礼貌,态度诚恳、虚心,多做事,少说话(废话)。利用吃饭时间多喝老师沟通,对于老师的问题,如实回答,态度谦恭。总之要把礼貌放在第一位。在以后与病人沟通时,要有耐心,把病人放在第一位,让病人信任我,成为人们眼中的一位好医生。

众所周知,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首先要做到将心比心,用一颗博爱的心,去换位思考和想象病人的痛苦、矛盾与徘徊,将病人的痛苦看作自己的痛苦,用心体会病人的茫然与不知所措,只要你及时伸出一双温暖的手,病人就能感受来自你手心的力量,也许他们就会获得一份战胜病魔的决心与信心。

其次,擅长与病人沟通,其中,微笑是一把出奇制胜的尚方宝剑。在这里,我看到的是笑容可掬的面孔,也都觉得特别地漂亮与可爱,让我有种温馨和轻松的感觉,如果我是一位病人,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在这里接受治疗。因此,我也要求自己不把情绪带到工作中,每天保持微笑服务,让病人每天都能感受到温暖。

再次,在病人面前要永葆一份不泯灭的自信。不善于与人接触是我的一大弱点,那种胆怯与不自然会使我失去许多学习机会,由于我的不主动而没得到简单的操作训练,这样的现实冷不丁给我泼了一身冷水。

病人的肯定是医生最大的成就;病人的称赞是医生的最大的光荣;病人的微笑是医生最好的回馈。当听到那个康复出院的男孩,对他妈妈说,“长大后我也要做医生给人看病”时,我的心情是何等激动。现在虽然自己并没有真正走上工作岗位,但那种职业荣誉感也油然而生。

再次走进病房,少了一份陌生,多了一份亲切;少了一份担心,多了一份真诚。在医院见习期间,我不仅真正学到了知识,还明白了一些道理,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提高自己与人沟通的能力,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遵从指导老师的教诲,牢记医学生誓言,“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理论联系实际,立誓为祖国的医药卫生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医学生基层就业工作体系的构建 篇7

1 引导医学生到基层就业的重要意义

医学生基层就业主要是指到艰苦边远地区、西部地区县级及县级以下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及大城市的社区卫生院工作,它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医学生到基层就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200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明确指出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到广大基层地区就业,这是对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引导医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是与党中央、国务院的决定相一致的,它有利于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和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结构,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举措。解决好大学生的基层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现实作用。

缓解目前就业严峻形势的客观需要。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变为大众教育。从2003年开始,毕业生数量每年都在大量增加。2003年全国高等毕业生人数达212万,到2009年达到610万人。2005年初次就业率达85%,到2008年下降到65%;同时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也使就业压力日益加大。因此,引导医学生到基层就业,是缓解目前严峻就业压力的客观需要。

是合理配置卫生资源,解决广大基层地区医疗卫生事业长期薄弱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目前我国“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公共卫生和农村、社区医疗卫生工作比较薄弱。”一方面大量的卫生人才过分集中在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出现了饱和状态,甚至大量医学生不能够就业;而在农村及不发达地区卫生技术人才匮乏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农村地区仍然缺医少药,医疗水平和设备比较低。同时基层卫生人员学历低,整体水平不高,不适应经济发展与人民身心健康的需求,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呈现出城乡差别和地域差别。引导医学生积极面向基层就业,有利于增强基层医疗力量,有利于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合理配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目前,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正在逐步推进,农村的城镇化发展进一步加快,人民已经不再满足温饱,而是需要更加追求生命的质量和健康,因此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院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医学人才;同时实施新农村医疗合作以来,基层医疗机构的经营状况有了非常明显的改善,毕业生到基层后,不再愁没有患者,收入也相对提高。为了进一步发展,很多基层医疗机构也开始花大力气引进和培养人才,这也为医学毕业生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好的机遇和发展前景。

是新时期医疗改革的必然要求。医学生就业与我国卫生改革与发展紧密相连。当前中国,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全球竞争步伐的加快,我国卫生服务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同时中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也在逐步推进。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目标是要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随着我国卫生改革与发展,需要重点发展的将是农村、乡镇卫生医院及社区卫生医疗机构,这就要求进一步提高基层卫生院的医疗卫生质量,基层医疗保健单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在这种形势下,对于医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医学生只有跟上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步伐,才能实现就业与成才的双赢局面。

2 构建医学生基层工作就业体系的措施

医学生基层工作就业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2.1 政府

基层医院在工作环境、物质待遇等方面与中心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的大医院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在人才竞争方面相对处于劣势,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与协调配合,把党中央、国务院等已经制定出台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出台新的优惠政策,在人员编制、财力支持、户口迁移、户籍管理、薪酬待遇、偿还助学贷款、考录公务员和报考研究生等方面加大优惠力度,如江苏省从今年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乡镇卫生院引进人才,对于由江苏省统一招募并与乡镇卫生院签订3年以上服务合同的人员给予每人每年2.5万元补助;要关心基层医学生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他们的工作创造良好条件,使毕业生能够顺利到基层就业,并从长远上为他们的发展提供稳定保障,使他们能够安心基层、服务基层;同时要加强对医学生岗前培训、实践锻炼、思想教育、考核考察等方面的管理;此外,还要扩大宣传各种优惠政策和扎根基层的先进典型,建立扎根基优秀人才表彰制度;改革医学高等教育体制,包括相关招生制度、培养模式,建立适应市场和时代发展变化的专业调整机制。

同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基层医生的培训计划,对于基层工作的医学生要加大继续教育培养力度,提供培训班、在职研究生等方式为他们的长远发展做出更好规划。

2.2 高校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对医学生存在一些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等问题,因此高校要从大一新生开始加强教育,使他们了解中国目前卫生事业发展的国情和严峻的就业形势,让他们逐步认识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大学生已不是“天之骄子”,让他们能够从实际出发,合理调整期望值,降低就业层次,拓宽就业思路,自觉科学形成正确择业观;同时就业指导部门要结合医学教育特点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开设针对医学生的就业指导课,要把对医学生的就业指导贯穿整个大学阶段,要对毕业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教育,让他们认识到只有将个人的发展目标和整个国家、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才能在就业中正确定位,顺利完成就业。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医学生下基层的良好氛围。高校要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大舆论宣传力度,深入宣传党和政府有关高校毕业到基层就业的方针政策,让他们了解基层人才开发与利用的优惠政策,大力宣传到基层就业的先进典型;请卫生部门的有关专家向医学毕业生介绍我国的卫生国情、卫生人才的分布和需求情况,帮助毕业生正确评价自我,适时调整就业心态,在毕业生中营造面向基层就业的良好舆论导向。这样可以让让医学生认识到,面向基层就业,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还关系到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崇高使命。

设立医学生基层就业基金。高校应从规定的学生教育管理经费中拨出专项费用,设立医学毕业生基层就业基金,对到基层就业的医学生(特别是家庭困难的医学毕业生)进行奖励;对于自愿到基层就业的医学生可以优先评选优秀毕业生,适当给予学费减免政策;加强对基层毕业生的跟踪服务,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对已经毕业医学生的就业状况开展追踪调查,以便为以后毕业生到基层提供参考。

积极构建社会实践与服务基层、面向基层就业相结合的运行机制。由于医学生缺乏基层生活锻炼,难以在很短时间真正了解基层状况,因此要引导医学生通过开展基层社会实践调研、见习、实习等环节,使医学生真正深入基层卫生院,从大量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诊疗实践中锻炼,增强医学生的应用、操作和技能等方面的实际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基层缺医少药的困难,感受到基层就业的广阔空间,让他们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同时高校也要扩大与基层交流联系,可以将高校就业服务信息网与基层用人单位将用人需求相连,实现就业信息资源共享。

给面向基层就业的医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和指导。基层卫生院的生活、工作条件相比大城市艰苦很多,因此高校心理咨询中心要提前帮助基层就业的医学生建立防范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使他们能够保持稳定、积极的心态面对基层就业;还要定期和这些基层就业的医学生联系,对于他们在基层工作所遇到的挫折和困难适当进行心理调适与辅导,疏导不良情绪,提高耐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2.3 社会、医院和家庭

医学生基层就业工作也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配合,全社会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要加大宣传力度,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努力营造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光荣的氛围,营造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社会要建立健全基层就业激励机制,通过向政府、医院、企业筹集资金,设立基层就业医学生奖励基金,对到基层就业的医学生特别是家庭贫困的医学毕业生及时提供必要的帮助;要从到基层就业医学生毕业生中评选先进典型人物,加大宣传力度,号召更多的医学毕业生向他们学习,从而为服务基层的医学生创造健康的成长环境,体现出社会对基层工作医学生的人性关怀和思想激励。

对于医学生到基层就业,医院也要有所作为。这里所说的医院包括医学生就业的基层医院和大中城市的大医院。首先基层医院要改善毕业生就业条件,包括生活条件、工作环境等,要将各级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加强对医学生的“三金”保障,保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同时大医院要与当地的基层医院建立对口支援或者共建关系,加大交流力度,如在人事上将优先录用有基层工作经验的人员,提供先进的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理念培训,为他们以后到大医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等。

此外,对于医学生到基层就业,还要发挥家庭的正面引导作用。中国人重视家庭观念,在目前的中国家庭里,祖父母、父母一般占据主导地位,他们的就业观念和意见对子女的就业往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这就需要家长们能够从国家大局及中国国情出发,教育、引导子女到基层建功立业、锻炼自己;同时,政府、社会也要做好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工作,及时提供必要的帮助,能够为子女到基层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免去他们的后顾之忧。

2.4 个人

医学毕业生个人也要不断加强对自己的就业观的教育。就业观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综合反映。一些医学生对就业抱过高的期望,普遍存在追求高薪,追求舒适追求名气,把择业定位在大城市、大医院,不愿意到农村和条件艰苦的地方去就业,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脱离了社会的需要和现实的可能性。医学生如果不能摆脱“天之骄子”的优越感,仍以“精英”的观念去就业,是不能很好就业的。这就要求医学毕业生要调整就业观和期望值,合理降低就业层次,把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时代的发展紧密结合,在奉献中实现自我价值。实践证明,基层是医学生锻炼成长、健康成才的沃土,是医学生实践才华和抱负的广阔天地,越是条件艰苦的地方,越能培养人才、锻炼人才、造就人才。到基层工作既服务了国家建设,也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同时,在基层就业的医学生也要及时与当地政府和毕业学校保持联系,定期汇报在基层的工作情况,当地政府和毕业学校应作出相应的指导,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切实为他们排忧解难。

新时期医学生基层就业工作体系的构建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任务,需要紧密结合新时期中国的国情,牢牢把握住时代脉搏,政府、社会、医院、高校、家庭、个人各方面齐心协力,为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促进我国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分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摘要:新时期医学生基层就业工作体系的构建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可以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对于推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医学生基层就业工作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紧密结合我国新时期的基本国情,需要政府、社会、医院、高校、家庭、个人等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

医学生就业指导心得 篇8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医学生;创业教育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包含了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的价值取向和准则,作为新时期的“指导思想”,其内涵准则已经渗透到各行业各领域,在医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同样重要。

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就是以培养创业精神、创业意识、提升创业基本素质、提高创业综合能力为目的的教育。它是一种使人的思想道德境界与法律素养、心理品质等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视野不断开拓,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创业主题不断深化的终身教育,而不仅仅是一种专业技能教育。医学,作为一门专业性,同质性竞争较低的特殊学科,医学生的创业教育不仅关系着医学人才的培养,更关系到促进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改革与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医学生创业教育,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思想培养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能力的教育及其过程。

一、培养医学生的创业精神

当前,医学模式正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教育也随之进行着改革,医学生的创业教育工作也应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结合医学教育的变化侧重培养医学的创业精神。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医学生就业的口径的单一性,传统观念中医学生毕业后就应该在医院工作,和“创业”是没有关系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创新创业已经是新时代中各行各业都面临的机遇,所以,醫学院校对象牙塔中的医学生在大学阶段就应该开展创业精神的培养,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用创新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事业,用创业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事业。

二、树立医学生的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的培养应该贯穿在整个大学教育阶段,不仅在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更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体现,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校园文化”等手段开展相关活动,营造浓厚的创业精神的氛围。多层次、多角度、多实践的方式使医学生主动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创业。医学院校要帮助医学生转变观念,拓宽就业创业途径,创新思路,提高创业意识。同时,医学生自己要主动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在专业学习之余多了解医疗行业的发展与变化,大胆创新与创业。

三、提高医学生的创业素质

创业素质是大学生具有的创业方面的基本品质,是大学生在后天环境影响和创业素质教育训练下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和能力结构,包括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心理、创业伦理、创业品质等。

创业素质教育是一种使人的素质不断提高的终身教育。创业素质教育并不是让所有的受教育者都成为创业成功这,而是培养大学生的一种创新创业精神,勇于担当勇于实践的精神,能够成为历史的开拓者。说到底,医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对医学生的专业知识之外的社会属性的要求,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特征以外,还要使之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之成为未来社会的强者和创造者。

四、拓展医学生的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指的是创业的技能,包括创业的计划与决策、人事管理、市场营销、生产运作、财务管理等传统的管理能力以及把握商机、创建团队、善于沟通、高效融资等创业必备的能力。由于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医学生的专业学习过程中,未涉及到相关专业知识,就要求医学院校在专业课程体系之外增加就业创业课程的内容中突出创业技能的培训,创业是一个实践过程,创业能力不可能通过创业一墩而就的,它需要在创业的实践中去提高、发展并完善。

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在医学生培养教育工作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医学生的创业教育工作,不仅是医学教育的要求,更是新时期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上一篇:油烟净化设备工程下一篇:慢性病培训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