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第1课时 什么是面积

2024-10-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案】第1课时 什么是面积(共10篇)

【教案】第1课时 什么是面积 篇1

教学内容:什么是面积(教材第49、50页)教学目标:

1.参与认知过程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3.在活动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学重点:

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教学难点:

探索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出示数学书和信息书)同学们熟悉这两本书吗?它们什么是一样的?学生会说到是大小一样,追问:什么大小?指的是哪里?学生会尝试说出是面一样大,或是会用手摸书的封面来解释。然后,师对全体生:我们大家都来摸一摸,再来说一说,数学书和信息书的封面一样大。

生:主动去摸一摸,然后其他学生也来摸。

师:那这两枚硬币呢?有什么不一样吗?谁的面大,谁的面小呢?

师:这是老师的手掌面,你们的手掌面在哪?谁想和老师比比手

1/ 4

掌面的大小?哈哈,我的手掌面大。这两片树叶有面吗?(在展台展示一名学生摸的过程)谁的面大,谁的面小呢?

二、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面积概念(1)初步理解面积的含义。

师:我们刚才摸到的都是物体什么?(表面)比的又是什么?(物体表面的大小)

小结:通过观察、操作与比较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有大有小。师:我们就说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2)结合具体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

师慢说: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积),谁能把这句话完整地说说。

师:课本封面的大小呢?(多指名几个人说)

谁能像老师这样说说其它面的面积?并用学生举出的例子比面的大小。

(3)看一看、说一说。

屏幕展示书上四幅图抽象成平面图形的过程。

师:这些图形能通过摸来感受它们的大小吗?这些图形有大小之分吗?那也就是说这些封闭平面形也有面积,谁能说说它们的面积是指哪里呢?有什么办法能够把面积呈现出来?

生:指出面积,课件演示(用单一颜色涂色)师:谁能说一说什么是面积?(指出几名学生描述)

2/ 4

完成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学生齐读,师板书课题)(4)联系生活拓展

谁还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学习中还见过哪些物体表面、封闭的平面图形面积吗?

先小组说,再集体交流。(帮助学生完整表述)

小结:看来面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是很普遍的,只要大家多注意观察,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动手操作、比较大小,正确理解面积的意义(1)直接观察比较

出示两个大小悬殊的三角形比较面积大小(观察法和重叠法)再出示50页练一练第1题。(2)借助工具比较

师:有些图形我们直接观察就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现在请同学们看这两个图形(附页2中图3)谁的面积大?

①提问:猜一猜,哪个图形面积大些? ②找验证策略:

A.到底哪个结论是正确的?能不能结合学具袋里的学具想办法来验证? B.个人尝试

C.小组同学交流,相互说一说。归纳小组的办法。D.小组代表展示验证,并说明理由或想法。

3/ 4

至少可以呈现这样四种方法:折叠、用圆形图片摆、用小方块摆、用透明胶片的格子比较。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反思和评价。(在汇报多样比较方法时,按由繁到简的顺序,如:先是剪后重叠比的;然后是用圆片摆的;最后是数格子的;……这个在学生活动时由教师巡视发现确定汇报顺序。)

(3)师小结: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但验证过程必须科学、认真。大家觉得哪种方法更好些呢?

三、巩固练习完成课本练一练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什么是面积教案 篇2

深圳市石岩公学小学部

龚春艳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理解面积的意义,会用不同的方法判断简单的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和物体表面面积的大小。

2、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难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会用不同的方法判断简单的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和物体表面面积的大小。

教学准备:

教具: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各一个。大小不一的长方形两个。

学具:每人一个学具盒(内有硬币若干枚、透明方格纸一张、正方块若干个。)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内容是《什么是面积》(板书课题)。想知道:“什么是面积吗?”

生:想。

师:请打开课本47页,自学1分钟。(生看课本自学)师:时间到!谁来说说,通过看书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师:好,我把同学们的发现写在黑板上(板书)。一起读一遍,好吗? 生齐读。

二、新授

1.物体表面的大小。

师: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封闭图形的面积。那么,究竟什么是“物体的表面”呢?同学们能不能找到你身边的一个物体,摸一摸它的表面?

生1:我找到了课本的表面。生2:我找到了学具盒的表面。

师:我们找到的这些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那个物体表面的面积。认真观察这两个物体 的表面,哪个物体表面的面积比较大?

生:数学书的表面的面积比较大。师:你说得真好,表扬你!(师生击掌)

师:同学们,当我们的手掌合在一起时,认真看看两只手掌面的大小,你想说什么? 生:老师手掌的面积比××手掌的面积大。师:说得真好,谁能再说一遍。(指多名学生说)2.封闭图形的大小。

师:看来,物体的表面确实有大小之分。那么“封闭图形的大小”怎么理解呢?(出示封闭图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这两个图形是封闭图形码?

生:是。

师:谁上来摸摸这两个图形的面?(生上台摸)

师:你刚才摸到的面的大小,就是这两个封闭图形的面积。我们发现,这两个封闭图形,哪一个的面积比较大?

生:平行四边形。

师随手画一个不封闭的图形让学生判断,并让学生知道无法找到它的面积。师:看来,不封闭的图形是找不到它的面积的。其实,封闭图形除了刚才我们看到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还有很多。请看(课件出示圆形)

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它的面积,伸出小手掌摸一摸。

师(课件演示):涂色部分的大小就是圆形的面积。(课件出示环形)这个图形叫环形。有只小蚂蚁不小心掉到这个环形迷宫里,它能找到出口爬出来吗?

生:不能。

师:那就是说环形也是个封闭图形,而涂色部分的大小就是这个环形的面积。(出示做好的环形,让学生看到环形中间是空心的)。

3.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1)猜大小。

师:经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封闭图形的面积。现在,我们就来个“猜大小”的比赛好不好?老师这有两张长方形的卡纸,猜一猜,哪张卡纸的面积大?

生自由猜。

师:空口无凭!有没有什么办法来证明你们的猜想呢?

生1:用手掌比比。(上台演示)生2:可以画格子。„„

师:你们的方法真好,还有别的方法吗?老师给大家提供一条信息吧。

师将图形反过来,出示上面的文字“学数学用数学”、“学好数学用数学”,让学生齐读一遍。

师:认真观察,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为什么?

生:图2的面积大,因为图1上面可以写6个字,图2上面却写了7个字。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谁再来说一遍。指多名学生说。

师小结:当字的大小一样,间距也一样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数字数的方法来比较面积的大小。

(2)动手操作。

师:其实,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可多了,比如刚才同学们想到的方法,同时,我也相信大家能找到更多比我更好的方法。愿意试一试吗?

生:愿意。

师:听清楚要求。在我们的作业纸上有这样的两个图形(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请同学们运用学具盒里的学具,同桌两人分工合作,想办法比一比它们的大小?看看哪组合作得好,想出的方法多。明白要求了吗?开始吧。

(放音乐)师巡视,个别进行指导。

师:时间到!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们的方法?

生逐一汇报,师随机板书:印章法、摆硬币法、数方格、摆方片 „„

师:同学们,这么多方法都是你们想出来的,真是一群爱动脑筋的孩子。不过,我们学数学不仅要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还要学会选择最佳的方法,这些方法中,哪种方法最好呢?

生自由发表各自的看法,教师进行小结,优化出“数方格”的方法。

三、巩固与提高

师:既然数方格的方法最好,现在我们就用它来帮我们解决数学问题吧。出示练习一:下面的图形有几个方格?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师:看来面积相同的图形,形状可以不一样。你们愿不愿意画一个这样的图形?请打

开课本48页,完成“画一画”。

请学生齐读题目要求,然后开始独立完成。师巡视,选取部分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师:同学们画得真不错,看来未来的画家、设计师将从这里诞生了。淘气也画了一个图形,你知道它的面积有多大吗?(课件出示练习二)

师:笑笑不甘示弱也画出了两个漂亮的图形,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出示练习三)这两个图形分别画得是什么?猜一猜: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生自由猜。

师:让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验证一下吧。

请学生上台用方格贴出这两个图形(小猫、小树),边贴边数。得出结果:小猫图的面积比较大。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想出了许多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还用数方格的方法解决了那么多数学问题。智慧老人也想考考大家,有信心接收挑战码?

课件出示练习四:淘气和笑笑都画了一个有6个方格那么大的长方形。可是,这两个长方形的大小却不一样,这是为什么?

生:我知道,一定是他们的方格大小不一样。

象棋教案:第1课时 篇3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下中国象棋的兴趣。

2、了解中国象棋的起源;

3、了解“入静”;

4、了解棋德和棋子;

5、了解棋盘的构成和摆棋。

教学准备:立式中国象棋一副,书写板一块。

(先点人数,再点名,防止小孩子中途溜走。)

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新朋友,你们可以叫我方老师,也可以叫我方哥哥。

小朋友们,你们爱不爱象棋啊?……请大家跟我说一声:“我爱象棋,象棋爱我”……

有哪位小朋友知道象棋的起源呢? ……象棋在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如果下的好,还可以参加国家队,到时我们就可以拿到国家奖状,对自己以后的工作,或学习成绩的加分都大有好处呢。起源有很多种说法,最可信的一种是:象棋由印度传出,传到中国就变成中国象棋,传到外国就变成国际象棋,象棋的成型与秦朝末年的“楚汉相争”有联系,唐朝之前的象棋没有炮,加炮之后的象棋,由元朝开始,才和现代的象棋相近。

学下象棋,除了提高棋艺,更重要的,是要在学棋的过程中学会做人。

首先,我们要做到“礼貌”。具体要怎么做呢?有哪位小朋友可以说说?(需给予积极回答的小朋友奖励)……

下面请1个小朋友上来和我一起做示范,有哪位小朋友愿意上来呢?……

下棋前,先和对方说:请多多指教。说完后,一起握手,再坐下。下象棋前,有一个是关于“入静”的方法,请各位小朋友一起跟我做做……眼睛闭上,不熟悉的小朋友,等到熟悉后再闭上眼睛,慢慢呼吸一口气,双手合并,掌心向上,再两只手分别向两边分开,等到转到最高点时,双手合并,掌心向下,再慢慢呼出刚刚吸的一口气。之后双手在合并的情况下,慢慢放到身体的下方。请各位小朋友再跟我做一次……(做完后),再请小朋友集体再做一次。

拿棋子时,需用大拇指、食指、中指拿,并轻拿轻放。下面请两位小朋友上来做做示范……

下棋时不能拍桌子、摔棋子或掀棋盘,如果要说话,需小声。下完棋后,胜利者在下完棋后应当礼貌地对对方说:“承让承让”,失败者需回应“多谢指教”。说完后,要摆好象棋,过后需检讨自己的缺失并改正。

再次,就是要学会“尊重”,什么叫“尊重”呢?有哪位小朋友可以讲讲?……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我们的棋力比对方好,不能嘲笑对方,也不能骄傲,如果输棋,不能发脾气,也不能给对方看脸色。

第三,就是要“互相学习”。我们碰到棋力比自己强的对手,不能嫉妒他们,反而要多向他们学习,从而增长我们的能力。小朋友们有没想到什么相关的小故事呢?……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这里的“三”,代表很多,这句话的意思是:很多个人在一起的时候,肯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

第四,要“心静”。我们下棋的时候,不能东张西望或三心二意。小朋友们有没想到什么故事呢?……古时候,有两个小孩子在学下棋,其中一个很认真听讲,另外一个人经常分神,老是望着飞过天空的动物,经常想怎样吃它们。他们两长大后,听课的人下棋很厉害,基本无敌手,另外一个不听课的人,只能躲在草丛中不敢出来。小朋友们,你们想当哪一个人呢?……

第五,要“认真”。不能马虎或粗心大意,同时,我们在学习中也必须如此,上课的时候,不要分神。

第六,多和棋力比自己高的人下棋,如果能做到,棋力肯定可以大大上升。

好了,现在轮到最后一个,那就是要不怕失败。我们局势处于不利之时,不能马上放弃,应该努力扭转败势。如果我们输棋比较多,不能灰心丧气,必须要努力学棋,争取早日获得胜利。

总结一下,我们要做到讲礼貌、懂尊重、互相学习、心静、认真、不怕失败、多和高手对战。各位小朋友,你们有没信心做到呢?

我刚刚讲完象棋要养成的习惯,接下来的,就是要讲棋艺了。这里要问个问题,哪些小朋友懂摆棋和走棋呢?哪些小朋友从来没有学过下棋呢?……请会下棋的小朋友各自找个伙伴,先练习下棋。请没有学过下棋的小朋友坐在一起,听我讲怎样下棋。

首先,我们要认识棋。这两个是兵和卒,他们是一样的,只是写法不同;这两个是炮和砲,也是一样的;这个是马的繁体字“馬”;这个是车的繁体字“車”,在象棋中读“JU”;这个是相和象,是一样的;这两个是士和仕,是一样的;这两个是将和帅,也是一样的。请问各位小朋友,我刚刚说了什么呢?说一次来听听听(然后再复述以上的内容)。

再次,我们要认识棋盘。

1、棋盘,是完全相同的两部分相对组成的,就一方来说是,是由5条横线和9条竖线交叉而成。

2、中间有一条空白的横道,象征着界限,写着“楚河”“汉界”,叫“河界”。合起来就是横十竖九的完整棋盘了。“河界”中间虽然没有线,但是不论横走或者斜走都和有线是一样的。只是有些子不能过河。

3、每一方直线的序号标法,从右往左,依次为1-9路,双方刚好相反。红方用中文数字,黑方用阿拉伯数字。

4、双方阵营的一、三路横线与4、6路直线的方框内有两条对角线,组成一个“米”字,称为“九宫”。

5、这条叫“卒林线”。

第三,要学会摆棋(演示)。象棋的棋子是摆在交叉点上的。以红方为例:(学生示范摆和老师讲解结合,边讲边试着摆)

1、五个“兵”。

隔一路,一字排开摆在自己这方阵地的第2条横线上。

2、两个“炮”分别摆在2路和8路与第3条横线的交叉点。

其他棋子都摆在底线上:

3、两个“车”对称地摆在1路和9路上。

4、两个“马”摆在2路和8路上。

5、两个“相”摆在3路和7路上。

6、两个“士”摆在4路和6路上。帅摆在底线当中,5路上。

红方的棋子这样摆,黑方的棋子你会摆吗?请1位小朋友上来展示展示,有谁自告奋勇呢?……

每方的象棋有多少只?总共又多少只呢?

请问各位小朋友听明白了吗?大家说说我刚刚说过什么吧 小朋友们学的不错,下面我布置作业:

1、复习下象棋需要形成的良好习惯。

2、复习棋子的走法和棋规。

下节课,我会提问的哦,小朋友们记得完成作业。请刚刚听课的小朋友回忆下一我所讲的内容,也要认真看看发给你们的资料。

请在下棋的小朋友们暂停下棋,看看我发给你们的资料,看完后,如果都懂,可以继续下棋,如果有什么不理解,一定要问我哦,下象棋的习惯、棋子的走法和棋规是必须要懂的。

(如果有多余的时间,就让他们练习下棋,如果时间差不多,可以组织下课。)

小朋友们,下课的时间快到了,要布置的作业啦,下节课要检查的,大家记得完成。

我布置的作业是:

1、复习下象棋需要形成的良好习惯;

2、复习棋子的走法和棋规;

3、复习棋盘的构成;

4、复习象棋的“入静。下课…..第1节课,我的上课思路是:

1、让小朋友知道什么是象棋;

2、教会小朋友棋德和礼仪;

3、让完全不懂下棋的小朋友先认识棋盘和棋子,让懂基本棋法的小朋友各自练习下棋;

第1课时《1~5的认识》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能在主题图中准确地数出用1~5各数表示的物体,并会认、读这5个数。2.借助小棒、点子图等学具进行操作,进一步感知1~5各数基数的含义,知道1~5的数序。

3.在各种活动中感知1~5各数,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二)学习重点 1~5各数基数的含义。

(三)学习难点

1~5的写法,初步建立数感。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准备课时,大家已经学过了1~10各数,你还记得吗?回家给自己的爸爸妈妈用1、2、3、4、5这5个数各说一句话。

(2)预习教材第14页~16页,并思考:从图中你都看到了什么?用哪个数表示呢?。

(3)下图中的珠子,可以用数字()来表示。这个数还可以表示哪些物体的数量?

(二)课堂教学 1.导入

师:小朋友们,昨天你自己到农家小院逛了逛,今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课件出示P14~P15的主题图。)

教:把你昨天在院子里看到的物体及它们的个数和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吧。2.问题探究

(1)有序观察、数数

师: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它们的数量是多少呢?

师:大家找的可真认真!可你们一会儿说5个南瓜,一会儿说1只小狗„„还记得我们数数时怎样数更好吗?

师:对,我们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那我们先说数量少的,再说数量多的。谁能按从少到多的顺序说出图中事物的数量?(教师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贴出学生找到的图片)

(2)认识1~5各数基数的含义

师:1只小狗、1个老奶奶„„它们的数量都是几?可以用几来表示? 师:像1只小狗、1个老奶奶,它们的数量都是1,都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教师在老奶奶、小狗图下贴数字卡片)

师:看看我们的周边的事物,还有谁的数量也可用1表示? 师:找过数量是1的物体后,我们该找数量是几的事物了?

师:你能找到图中哪些事物的数量可以用2来表示吗?(学生说,教师在鹅、盘子图下贴数字卡片)同桌互相说一说。

师:谁能像刚才这样接着往下说?(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适时地把数字卡片)、、贴在对应的图下面)

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5这5个数,你能拿出数量是1的小棒吗?请拿出数量是2、3、4、5的小棒,摆出你喜欢的图形。(对各种图案予以肯定,引导学生摆三角形、正方形)

(投影展示、交流)教师:你用几根小棒摆了一个什么图形?

师:大家能用小棒摆出1~5各数,真棒!你还能用其他方式表示1~5各数吗?

(2)感知1~5各数的顺序

师:数学上经常用横式计数器来表示数。瞧,计数器上的一颗珠子可以表示“1”。(课件演示计数器)再添上1颗珠子是几颗?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2和1是什么关系?

师:你知道2再添上1颗珠子是几颗?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也就是说,2添上1是3。(依次教学3添上1是4,4添上1是5)同桌互相拨一拨,说一说。

师:除了可以用计数器来表示数,还可以用点子图来表示数,点子图上的一个圆点也可以表示“1”。从学具中拿出点子图表示1~5各数,按从少到多的顺序排一排。

师:我们来抢答:1~5从小到大怎么排?从大到小怎么排?1后面一个数是几?3前面一个数是几?3和5之间的数是几?

(3)1~5各数的写法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5各数,这些数该怎么写呢? 师:看着“1”像什么呀?

教师示范。学生书空写,在练习格里描、写。3.课堂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1~5这几个数朋友,你有哪些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1~5这几个数朋友,会用5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而且还了解了1~5的数序,还能美观地书写1~5,收获真多啊!

(三)课时作业 1.填一填

(),2,(),4,()【答案】(1),2,(3),4,(5)

【解析】这是基础练习,主要考察学生对1~5的数的顺序,与目标2一致。2.数一数,写一写

【答案】1,5,4,3,2(注意书写)【解析】考查目标

1、目标2和目标3。3.填一填(1)(),(),3,(),()

(2)3前面的一个数是(),和4相邻的两个数是()和()。【答案】(1)(1),(2),3,(4),(5)

或(5),(4),3,(2),(1)

(2)2,3和5 【解析】考查目标2。

4.找一找生活中哪里藏有1~5,想办法表示出来并和你的家人交流。【答案】略

【教案】第1课时 分桃子 篇5

教学内容:分桃子(教材第2、3页)教学目标:

1、结合“分桃子”的故事情境,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物过程与除法竖式计算过程的联系。

3、能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教学难点:

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物过程与除法竖式的联系。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

12×3=

20×4=

24×4=

36÷9=

48÷4=

72÷6=

二、导学新课

1.创设“分桃子”的情境,启发学生根据图表中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

板书:分桃子

1/ 4

(1)理解图示内容,让学生找信息,汇报在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关注学生能否根据数学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图中有多少个桃子?”“68中的6表示图中的哪部分?8呢?”(2)提出问题:6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分多少个?(3)解决问题。

①6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分多少个? 列算式:68÷2= ②独立完成与小组合作,出示要求:

运用前面学习过的知识,思考口算除法该如何计算? 学生汇报: 口算:60÷2=30

8÷2=4

30+4=34 竖式计算:

请你根据刚才口算的过程,鼓励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展示不同的表示方法。

2/ 4

交流展示各自的竖式,结合前面分物的过程,说一说,竖式每步表示的意思是什么?

(1)和(2):先把6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0,就是60÷2=30;再把余下的8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4,就是8÷2=4;30+4=34,商34表示每只猴子分到34个桃子。

(3)就是把口算的方法简单的“安装”了过来,碰到不能平均分的情况就无法表示了。

对于算式(2)的形式,进行优化,并让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计算的一般方法:

从被除数的高位算起,先算十位,再算个位,数位要对齐。2.又来了一只猴子,68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猴子,每只分到多少个?还剩多少个?

补充完上面的竖式,说一说竖式每一步的意思?追问,余数2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剩下的2个桃子,不够再分,所以余数是2,余数

3/ 4

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题,并用算式表示计算过程。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2题。

四、课堂小结

用竖式计算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1)相同数位要对齐;(2)符号要写准确;

(3)从高位除起,先算十位,再算个位。(4)余数要比除数小。

《〈论语〉十二章》教案第1课时 篇6

一、学情分析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升入初中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主动能力,善于思考并且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文言文的学习对他们来说会显得枯燥无趣,甚至感到反感和恐惧,学习兴趣较低。教学时要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去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消除反感、恐惧的心理,逐步喜爱阅读文言文。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打好扎实基础,从而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语文常识

(1)了解孔子的生平简介。(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2.语言:

(1)理解并积累重要的词语。(2)理解并翻译文中重要的词句。3.阅读:

反复诵读,背诵前六章。4.价值观:

理解本文的表达效果,联系生活实际,端正人生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并掌握《论语》相关文学常识

2.积累重要的文言词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

3.理解《论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现实意义,体会其中的“为学之道”,使学生学有所用,在今后的学习中端正态度,改进方法。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朗读、品读和诵读,品味文章语言,理解文章的主旨。2.合作探究法。鼓励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并通过查字典、参考其他资料等方法,自主阅读,在合作中探究并解决问题。

/ 5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论语》相关文学常识。2.反复诵读,背诵前六章。

3.结合关键词语理解句意、文意,提高文言阅读理解能力。4.联系生活实际,端正人生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千百年后的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今天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走进其中的一部分,研读《<论语>十二章》。(板书标题)

(二)问题探讨1:文学常识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其内容和影响的相关文学常识需要掌握。【要点】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在实现政治理想的过程中屡屡受挫,最终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孔子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它以语录体、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 5

(三)问题探讨2:诵读入境

理解文言,首先要读准文言。配合音乐,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出古文韵味。【要点】

1.结合注释,自学前六章的大意,圈出各章中需要重点理解的词语。2.将文中经常出现的词语及自己无法理解的词语标注出来并提出。(通过板书或投影展示出来)

提示:

(1)“乎”“矣”“哉”“也”“夫”均为语气词。“乎”,一般在问句结尾,或反问、或疑问,根据上下文而定。“矣”“哉”“也”不翻译,“也”的用法与《咏雪》一课中“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不同。“焉”有时也可以作为语气词,它的用法则不同,在书上已经有解释了。

(2)“之”与“下车引之”的“之”用法一样,都是代词,所代内容根据文本而定。“学而时习之(代学习的内容)”,“知之者不如好之(代学问和事业)者”,“曲肱而枕之(代胳膊)”,“择其善者而从之(代优点),其不善者而改之(代缺点)”。

(3)“而”“其”在文中出现了多次,也有不同的解释,需要我们根据上下文含义而定,这个字出现的较多,因此我们放在文中解释。

(4)圈出三类字:通假字,如“说”“有”。古今异义字,语义与用法与今天有所区别的字,如“传”“故”“新”“乐”“饭”以及需要我们重点理解的字。

(四)问题探究3:结合注释,疏通前六则文意 【要点】

1.子曰:“学而时习①之,不亦说②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â))乎?人不知而不愠③,不亦君子④乎?”(《学而》)

注释: ①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按时。②不亦说(yuâ)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乎,语气词。说,通“悦”,愉快。③愠(yùn):生气,发怒。⑥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又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 5

理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

2.曾子曰:“吾日①三省②吾身:为③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④乎?传⑤不习乎?”(《学而》)

注释: ①日,每天。②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③为,替。④信:诚信。⑤传(chuán):传授,老师传授的知识。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

3.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⑥矩⑦。”(《为政》)

注释:①十有(yòu)五:指15岁。“有”通 “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②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③惑:迷惑,疑惑。④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的解释是,能听得进不同意见。⑥逾(yú):越过,超过。⑦矩(jú):法度。

翻译: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时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规矩。

理解: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渐提高的过程。他认为人的道德修养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在这个过程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4.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为师矣。”(《为政》)

注释:①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学习方法)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为政》)

注释:①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②殆(dài),4 / 5

疑惑。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学习方法)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①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②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注释: ①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② 堪:忍受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个人修养)

六、课时作业

复习、背诵、默写并翻译前六章。

【教案】第1课时 什么是面积 篇7

课题:鼓 掌

教学目标:掌握正式场合的鼓掌要领;掌握观看演出或比赛时的鼓掌 教学重点:掌握正式场合的鼓掌要领 教学难点:理解鼓掌在社交场合的运用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鼓掌是一种常用的礼节。人们对他人表示祝贺、欢迎、激动时常常会鼓掌。鼓掌的方式很多。举臂过顶,掌声热烈密集,伴随着兴奋的欢呼;正襟危坐,鼓掌的声音亢奋但有节制;面带微笑,轻轻的拍打手掌,表示自己对别人祝贺的心情。

在不同的场合,掌声应有所区别,鼓掌的得体、适度,显示着一个人的风度和修养。

二、新授

(一)、正式场合的鼓掌

在正式场合里鼓掌,通常有一定的规范,一般两臂抬起,手掌放在齐胸高的位置,张开左掌,用合拢的右手四指(拇指除外)轻拍左手手掌的中部。鼓掌的节奏、频率要一致,鼓掌时一定要有微笑。

(二)、观看演出或比赛时的鼓掌

观看文艺演出时,在其中一幕或全场结束时观众均应鼓掌,切忌在演出进行中鼓掌。

看体育比赛时要分清哪些场合鼓掌比较适合。若看激烈的球类比赛,如足球、篮球等,人们大喊大叫,才可以表示心情,才可尽兴,此时鼓掌较随意。

看竞技比赛时,像跳高、体操、台球等项目,应等运动员精彩纷呈的表演过后,观众往往以掌声赞美。

在演讲或演出中出现意外时,应表示理解,绝不可用掌声起哄,扰乱秩序。

三、课堂实训

1、不同的场景进行鼓掌。

2、在每一堂课上学会给你的同学鼓掌

四、课堂小结1、2、正式场合的鼓掌要领

观看演出或比赛时的鼓掌要领

五、布置作业

1、你知道观看演出或比赛时如何鼓掌吗?

【教案】第1课时 什么是面积 篇8

1、通过看线、玩线等活动,对生活中的各种线条产生兴趣。

2、能大胆与同伴交流,表述自己在玩线过程中的发现。

3、积极参与线的造型活动,体验创造想象的乐趣。活动准备:

1、塑料线、毛线、纸线、尼龙线、彩带、丝线、电话线、蜡线、鞋带、魔术棒、皮筋。

2、各种形状的彩色底板(KT 板、透明胶、胶水、剪刀、图钉。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线活动。

1、导入。

师:“ 小朋友们收集了很多线,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选一根你喜欢的 线和你的好朋友讲一讲。”

2、自由选线、自由讲述。

二、说线活动。

1、进行个别交流。

师:“ 你的线和你好朋友的线有什么不一样吗? ”

2、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进行总结。

三、玩线活动。

1、提出玩线的要求。

师:“ 今天,我们就来玩玩这些线,你可以拿着你手里的一根线在小椅 子、小桌子或者是地板上来玩,看看会有什么变化?变成了什么? ”

2、自由找空的地方进行玩线。

3、个别交流。

四、线的造型活动。

1、简单介绍材料 1 师:“ 这些线可真奇妙,能变出这么多有趣的东西,那我们把它留下来 吧,让它固定在彩色的底板上。我们可以请小篮子里的东西来帮忙!”

2、自由创造活动。

3、交流自己的作品。

《化学平衡》教案10第1课时 篇9

第三节

化学平衡(第一课时)主备人:彭春锋一、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溶解平衡的理解和迁移,使学生建立起化学平衡的概念,并理解可逆反应。

2、通过对化学平衡概念的理解,归纳出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的特征。

3、能用平衡状态的特征来判断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平衡。

(二)过程与方法

1、从学生已有关于溶解的知识——溶解平衡,导入化学平衡,通过对溶解平衡的理解和迁移,使学生建立起化学平衡是个动态平衡的概念。

2、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讨论并归纳出反应达到平衡时所具有的特征。

3、通过适当的练习让学生用已归纳的平衡特征来判断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某种程度时是否达到平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化学平衡是宇宙中各科平衡中的一个小小的分支,化学平衡的核心内容——动态平衡,日常生活中的溶解平衡、环保等平衡问题与化学理论密切联系在一起——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二、教学重点

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和特征

三、教学难点

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四、教学过程 [引言] 前面我们学过化学反应速率,知道化学反应有快有慢,但是化学反应还要考虑能否进行到底,也就是化学反应的限度问题,也即是我们要研究的化学平衡问题。[板书]

第三节

化学平衡

必修课本我们作了初步的探讨,这节课我们再作进一步的研究。其实在初中、高一接触到的溶液、溶解度也存在这个限度问题,下面我们转入有关的探索。

1、饱和溶液的可逆过程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溶解过程完全停止了吗?

没有!以蔗糖溶解于水为例,当温度一定时,溶液达到饱和之后,溶液中蔗糖分子离开蔗糖表面扩散到水中的速率与溶解在水中的蔗糖分子在蔗糖表面聚集成为晶体的速率相等。

即:溶解速率=结晶速率,于是饱和溶液的浓度和固体溶质的质量都保持不变。达到了溶解的平衡状态,一种动态平衡。溶解、结晶过程可以表示如下:

固体溶质

溶液中的溶质

过程的可逆性是了解过程限度的基础,过程的限度取决于过程可逆性的大小。对溶解平衡的认识有助于对化学平衡的认识。因为溶解平衡的许多特点在化学平衡中都可以找到。溶解平衡状态属于化学平衡状态的一种。溶解的过程具有可逆性,因此化学平衡状

态所研究的反应也具有可逆性。[板书]

一、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

▲ 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注意:可逆反应总是不能进行到底,得到的总是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混合物

[例题分析]

在容积为1L的密闭容器里,加0.01molCO和0.01mol H2O(g),开始时C(CO)、C(H2O)最大,C(CO2)、C(H2)=0 随着反应的进行,C(CO)、C(H2O)逐渐减小 C(CO2)、C(H2)逐渐增大

所以,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进行到一定程度,总有那么一刻,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的大小不再变化,且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

这时,CO、H2O的消耗量等于CO2、H2反应生成的CO、H2O的量,反应仍在进行,但是四种物质的浓度均保持不变,达到动态平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重点研究的重要概念—化学平衡状态 [板书]

二、化学平衡状态

(一)定义:化学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当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浓度、质量、质量分数、体积分数)保持不变的状态。

(二)化学平衡构成条件∶(1)、反应物和生成产物均处于同一反应体系中,反应条件保持不变;(2)、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体系中所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百分含量(质量、质量分数、浓度、体积分数)保持不变。

前提条件:可逆反应

实质: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

标志: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根据化学平衡状态的定义请同学们来归纳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学生讨论、归纳] [板书]

(三)、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1)动:动态平衡(正逆反应仍在进行)V正、V逆不为O(2)等∶V正=V逆

(3)定:体系中所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百分含量(混合物各组分的浓度、质量、质量分数、体积分数)保持 不变。

(4)变:条件改变,原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重要题型:

判断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 【例1】

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AC)

A.C的生成速率与C分解的速率相等

B.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A,同时生成3nmolB C.A、B、C的浓度不再变化

D.A、B、C的分子数比为1:3:2

【例2】

下列说法中可以充分说明反应: 在恒温下已达平衡状态的是(B)

A.反应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变化

B.P和S的生成速率相等

C.反应容器内P、Q、R、S四者共存

D.反应容器内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而变化 【例3】

下列说法可以证明反应 已达平衡状态的是(AC)A.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3个H-H键形成 B.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3个H-H键断裂 C.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6个N-H键断裂 D.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6个N-H键形成 【例4】

在一定温度下的恒容容器中,当下列物理量不再发生变化时,表明反应: 2A(g)+3B(g)2C(g)+D(g)已达平衡状态的是(C)

A.混合气体的压强

B.混合气体的密度 C.B的物质的量浓度

D.气体的总物质的量

(四)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计算

某指定反应物的转化率=该反应物变化(即消耗)的浓度(或物质的量)÷起始浓度(或物质的量)×100﹪

={该反应物起始浓度(物质的量)—平衡浓度(物质的量)}÷起始浓度(或物质的量)×100﹪

如可逆反应2HI(g)H2(g)+I2(g)如果开始时碘化氢的浓度为4mol/L,平衡时氢气的浓度是1mol/L,则碘化氢的转化率=(4mol/L-2mol/L)÷4mol/L×100﹪=50﹪ 反应物的转化率越大,该可逆反应完成的程度就越大,反应越彻底。

[小结] 1、化学平衡状态的定义前提条件

实质

标志

2、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动、等、定、变

[布置作业]

复习本节所学内容,预习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状态的影响

板 书 设 计:

第三节

化学平衡

一、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

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

二、化学平衡状态

(一)定义:

化学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当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浓度、质量、质量分数、体积分数)保持不变的状态。

(二)化学平衡构成条件∶(1)、反应物和生成产物均处于同一反应体系中,反应条件保持不变;(2)、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体系中所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百分含量(质量、质量分数、浓度、体积分数)保持不变。

(三)、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1)动:动态平衡(正逆反应仍在进行)V正、V逆不为O。(2)等∶V正=V逆。

(3)定:体系中所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百分含量(混合物各组分的浓度、质量、质量分数、体积分数)保持 不变。

(4)变:条件改变,原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

(四)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计算

某指定反应物的转化率=该反应物变化(即消耗)的浓度(或物质的量)÷起始浓度(或物质的量)×100﹪

={该反应物起始浓度(物质的量)—平衡浓度(物质的量)}÷起始浓度(或物质的量)×100﹪

课题1 空气第二课时教案 篇10

化学课组:代玲波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3、学习运用观察、实验、收集资料,从日常生活经验进行总结等方法获取信息。

4、逐步树立关注社会、热爱自然、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远大志向。教学重点:

1、空气组成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2、介绍空气污染危害的严重性,以便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方法:

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解决问题、联系实际、拓展思维、激发兴趣。课时安排: 1课时

第二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课前小测:1-5题,了解学生对以前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过程

[引言]那么组成空气的这些物质分别有什么作用和性质呢?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空气的有关知识。

(板书)

二、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 氧气

[设问]你知道氧气有哪些用途吗? 为什么曾把氧气叫做“养气”?

[教师展示图片,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图2—5及课文内容,并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回答] 氧气的用途:⑴供给呼吸,如急救病人、登山、潜水、宇航等。

⑵支持燃烧,如炼钢、气割和气焊、液氧炸药等。

2.氮气

[教师提问]⑴在上节课的实验中,当红磷熄灭后,水面上升了1/5,说明集气瓶中还有大约4/5的气体,即氮气。那么,这剩余的氮气有什么性质呢?

⑵假设氮气能够溶于水,那么集气瓶内的水面升到一定的高度后还会继续上升吗?

[学生讨论、交流] ⑴说明剩余的氮气不支持燃烧。

⑵如果氮气溶于水,那么集气瓶内的水面还会继续升高;而实验结果是水面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就不再上升了,这说明了氮气不能溶于水。

[教师展示充氮食品袋,设问]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在这些食品袋中充入氮气吗? [学生思考回答]为了防止食品变质;为了防止食品被压碎„„ [教师给予评价] [讲解]氮气能够防止食品腐败,是因为氮气的性质不活泼的缘故(或者讲氮气的性质很稳定),象灯泡中充氮以延长使用寿命,焊接金属可用氮气作保护气体等,也都是利用了氮气不活泼的性质。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并归纳氮气的性质和用途](板书)氮气的性质和用途

性质:⑴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⑵不易溶于水;⑶很不活泼,不支持燃烧。用途:⑴重要的化工原料;⑵保护气体;⑶提供低温环境等。

[过渡]空气中除了氧气和氮气外,还有一类重要的气体——稀有气体。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稀有气体的有关知识。

(板书)3.稀有气体 播放视频

[过渡]在空气中,稀有气体的比重虽然不大,但却很重要(物质的重要性并不完全是由多少来确定的)。

学生概括稀有气体的用途:

⑴保护气体;⑵用作多种电光源;⑶用于激光技术;⑷用作制冷剂;⑸用作医疗上的麻醉剂等。

[过渡]洁净的空气对人们和动植物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成年人每天吸入的空气约为12~16m。因此,保护空气是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

展示图片

(板书)

三、保护空气

[讲解]当大量的有害物质进入空气,超出大自然的自我净化能力时就会造成空气污染。[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30图2—8] [教师出示讨论题] 1.你了解哪些污染空气的现象? 2.大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 3.为了保护空气,你应怎样做? [学生讨论、交流并展示结果] 3

1.工厂排放的废气;汽车飞机等排放的尾气;沙尘暴;含氟冰箱排出的氟里昂破坏臭氧层等。

2.损害人体健康、影响农作物生长、形成酸雨、导致温室效应等。

3.大量植树造林;种花种草;使用清洁能源;汽车使用乙醇汽油;加大大气检测力度;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31—33相关资料,深刻感悟保护空气的重要性] 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并了解了空气成分中的氧气、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一些重要用途,了解了空气污染的原因以及保护空气的具体措施。

上一篇:关于遇到爱人的说说下一篇:水价综合改革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