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进步条例(精选8篇)
通讯员 报道:为进一步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学习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工会干部职工的民族团结知识理论水平,8月27日奇台县第五小学组织教师职工学习民族宗教政策以及《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区州县重要会议精神及党委会的工作法方法,由党支部书记 同志主持校长 发言,教职工在活动中认真学习了《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并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
通过《条例》的学习宣传,五小全体教师职工更深刻认识到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根基,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基础,每个人应当严格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形成了自觉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和暴力恐怖活动的良好氛围。
通过此次学习使教师职工形成了自觉学习条例、遵守条例、维护条例的良好局面,让学习活动深入人心,人人皆知,打牢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信息员:
报送时间:2016年8月27日
一、认真落实《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 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多年来, 我市坚持在中小学有重点、分层次、有针对性地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 把它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一, 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各学校切实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不断完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设置,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资源建设, 确保学校各部门和学生有书可用、有资料可看, 以满足不同学段民族团结教育需要, 推动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国家民族法律法规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使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深深扎根于我市各族青少年学生心中。
第二, 积极开展主题鲜明的宣传教育活动。学校通过学科渗透、专题讲座、班团队会、社团活动、读书竞赛、艺术展演、节日庆祝、社会实践等各种形式,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宣传民族政策, 弘扬民族精神, 增强了各族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市教委、市民委每年围绕民族团结教育主题, 在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民族知识、民族歌舞、书法绘画等比赛和展演。2007年举办了天津市学校“民族团结之光”歌舞展演活动;2008年组织了天津市民族学校“庆奥运、颂团结”书画展活动;2009年我们把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庆祝活动之中, 并组织了“天津市少数民族学生参观团”赴津京两地参观学习, 弘扬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精神, 激发了各族学生爱祖国爱天津的热情,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一些区县教育局还建立了民族教育网站, 搭建民族教育工作的交流平台。
二、不断提高民族学校办学水平, 着力促进民族教育优先发展
市教委坚持把办好民族学校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市现有民族学校21所, 其中中学4所、小学8所、幼儿园4所、中职学校1所, 西藏班学校1所、新疆高中班学校3所, 形成了由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和职业教育组成的各具特色的民族教育体系。经过布局结构调整, 改善办学条件, 有一批民族学校被列为示范性高中、模范小学、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 同时还作为市委、市政府改善城乡人民生活的实事予以重点建设, 这些学校成为我市城市建设中的一道亮丽风景。民族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 开设国际商务、阿拉伯语等专业, 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5%, 有百余名学生已走出国门就业, 赢得了家长的信赖、学生的欢迎和社会的认可。民族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民族中学先后被全国民族中学教育协会命名为示范校。
三、办好内地西藏班、新疆班, 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红光中学是全国最早承办西藏班的三所内地学校之一, 早在1985年就开始为西藏地区培养学生, 天津市第五中学从2000年开始承办新疆高中班, 也是全国最早在内地开设新疆高中班的学校之一。2002年以后,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有关精神, 第二南开中学、第七中学、北师大天津附中和南大附中等四所示范性高中校, 承担了招收西藏插班生的任务, 微山路中学和崇化中学成为面向新疆地区招收高中学生的学校。为办好西藏班, 我市投入专款近亿元, 异地重建了红光中学, 使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水平得到极大提升。为使这些来自边疆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得到良好的教育,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大力支持, 学校教职员工也倾注爱心, 不仅在学习上谆谆教导, 而且在生活上关怀备至;不仅注重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而且注重在学生中引导树立民族团结观念。如今的红光中学在西藏昌都等地区的家长和学生中已成为尽人皆知的品牌学校。
目前, 我市西藏班、新疆班在校学生分别超过800人和1400人。以红光中学为代表的西藏班、新疆班学校, 为西藏、新疆两地区培养了数千名初、高中优秀毕业生, 有一千多人考入大学, 其中不乏清华、北大等全国知名重点大学, 有一批学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绝大多数学生学成后, 都选择回到家乡参加建设, 为当地的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四、认真落实民族政策, 确保各民族学生健康成长
我市民族学校严格执行国家民族政策, 坚持把民族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摆上学校重要议事日程, 自觉把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始终, 建立健全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责任制, 及时研究解决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学生学习和生活都有专人负责, 学生需求和建议都能得到及时了解和反馈, 保证学生安心学习、快乐生活、健康成长。每逢藏历年、古尔邦节等民族节日, 市教委都会资助学校组织简洁、隆重、有教育意义的庆祝活动, 使学生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各高校注重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 注重与民族学生进行思想沟通, 注重在实践中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学生干部。各学校还普遍设立了少数民族学生奖 (助) 学金、安排勤工助学岗位、发放返乡补助和慰问品等, 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学校尊重民族学生的民族习惯, 精心抓好清真食堂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五、做好教育对口支援工作, 支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
近几年, 市教委积极承担教育对口支援任务, 不断加大对西藏、新疆和甘肃等地的教育支援力度, 支持民族地区教育事业进步发展。
第一, 积极选派教师赴西部民族地区顶岗任教。近两年, 市教委已累计选派五百多名骨干教师到甘肃省100所中小学任教, 连续多次选派中小学骨干教师到新疆喀什地区任教。教师们以先进的理念、高尚的师德、精湛的业务, 担负起受援学校的教学教研任务, 为提高当地教育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 积极组织基础教育讲师团“送教上门”。市教委先后派出28个讲师团到甘肃省进行巡回讲学, 受训教师达到两万多人次;还先后派出两批讲师团到西藏昌都地区, 开展教育、教学、管理和新课程改革的专题培训。
第三, 积极承担干部教师挂职培训的任务。从2008年开始, 市教委面向西藏昌都地区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连续举办四期培训班, 每期60人, 培训两个月, 所需费用全部由市教委承担。从2009年开始, 市教委将举办四期新疆少数民族双语骨干教师培训班, 每期一年, 共500人。此外, 我市还承担了甘肃省一千多名干部教师挂职锻炼或培训学习任务, 今年30所示范性高中接收甘肃省31名高中校长挂职学习。
第四, 积极开展“手拉手”帮扶及物资援助。我市有65所中小学校与甘肃省学校建立了“手拉手”关系, 促进了两地基础教育的共同发展。我市还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优势, 通过联合办学、订单培养等形式, 不断探索东西部合作办学的有效途径。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等高校还专门为甘肃省18个民族县培养了三百多名本科生和“专升本”教师。近年来, 我市不断加大对西部对口地区的物资援助, 仅为甘肃省贫困学校就捐资一千多万元, 援建希望小学26所。
贯彻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公司坚持从宣传教育入手,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统一各族干部员工的思想,提高各族干部员工在民族问题上的理论素质和对民族问题的正确认识,使民族团结教育系统化、制度化。
加强民族教育,培养民族干部。公司把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人才放在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高度去认识,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积极培养和推荐少数民族干部,不断壮大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人才队伍。目前,公司少数民族干部中有高管人员3人、处级干部14人、科级干部55人、一般干部247人,形成了一批坚定地维护民族团结,密切联系群众,德才兼备,具有强烈事业心和良好业务能力的少数民族党员干部队伍。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影响和带动了大批少数民族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健康发展。
办好事解难事,巩固教育成果。公司把关心和帮扶困难少数民族员工作为关系公司全局的大事,建立了帮扶救助体系,成立了帮扶救助中心,对弱势群体的帮扶救助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近年来,累计投入费用132.15万元,走访慰问少数民族员工500多人次。此外,公司在员工购买经济适用房时注重向少数民族员工倾斜,在2010年发售经济适用房中,少数民族员工占总人数的9.8%。
探索发展新路,促进共同进步。公司坚持以人为本,把“依靠各族员工、心系各族员工”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企业越办越好。公司不断完善和严格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证各族员工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公司少数民族职工代表占总人数的5.6%。公司各个时期的方针、目标、生产经营、改革发展规划、各项技改措施,包括房改、生活福利、工资调整等重大问题都要提交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切实把各族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企业改革发展上来,努力实现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的和谐统一。公司在不断发展的同时,还十分注重提高各族员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每年坚持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文化生活,陶冶情操、凝聚人心、团结鼓劲。如每年元宵节灯展活动、消夏文化节活动、春节联谊会活动、每逢节假日慰问生产一线员工活动等等。公司还投资4 000余万元和2 300多万元建成了“员工培训大楼”、“北方兵器城”,为各族员工的培训和生活休闲提供场所。
企业是树,员工是根,民族团结是沃土。正是由于公司多年来一直重视民族工作,注重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注重发展民族经济,注重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使公司形成了人人学习重视民族政策,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争当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的良好风气。各族员工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谱民族团结之曲,共唱民族团结之歌,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十一五”期间,公司跨入百亿集团行列,先后荣获全国国有企业创建“四好”领导班子先进集体、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国家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突出贡献奖、全国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优秀企业、国家环境保护优秀企业、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先进集体等100多项荣誉称号,企业品牌知名度、社会认知度不断提升。
(二)组织实施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
(三)指导、督促和检查民族团结工作;
(四)协同有关部门调处各类民族矛盾纠纷;
(五)开展民族团结调查研究工作;
(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承办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工作,组织协调重大民族节日活动。
州、县人民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
自治州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城乡基层组织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做好本单位、本系统、本辖区内的民族团结进步工作。
第七条自治州内各民族公民应当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相互尊重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散布和实施民族歧视、民族侮辱的言行;不得收集、提供、制作、发布、传播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危害祖国统一的信息。
第八条自治州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城乡基层组织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加强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机关、进学校、进厂矿、进社区、进村寨、进寺院、进教堂,增强各民族公民的民族团结意识。
第九条州、县人民政府应当提倡和鼓励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增强民族团结。
第十条自治州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城乡基层组织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结合实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推进民族团结和谐乡村、和谐社区、和谐单位建设。
第十一条自治州应当着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制定和完善保障民族平等、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政策法规和村规民约,依法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第十二条自治州应当加强各民族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各民族劳动者素质。州内人口在1000人以上的民族都应当配备1名以上干部担任处级领导职务。
第十三条自治州应当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共同发展的原则,加大扶持力度,发展特色经济,培育优势产业,改善各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第十四条自治州着力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普及民族团结教育,推行“双语”教育、职业教育和实用技能培训,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自治州应当继承和弘扬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重视科普宣传,加强民族文化馆、民族文化广场等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各民族传统文化体育活动,积极做好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
第十五条州、县人民政府应当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城乡社会保障事业,使各民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改善和提高各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
第十六条州、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完善保护措施,合理开发利用生态资源和自然资源,维护资源地各民族群众的切身利益,改善人居环境。
第十七条州、县人民政府应当做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增强军政、军民团结。
第十八条州、县人民政府宗教事务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做好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增进各族各界间的团结和睦。
第十九条州、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民族团结长效机制,认真实施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
第二十条自治州的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实行领导负责制,并作为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州、县人民政府民族事务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民族团结进步考核评价办法,实行定期考核,加强监督检查。
第二十一条自治州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城乡基层组织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及时调处、化解本单位、本系统、本辖区内的各种矛盾纠纷,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第二十二条自治州内的宾馆、饭店、机场、车站等公共场所,不得因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不同,拒绝接待和歧视各民族公民。
第二十三条州、县人民政府应当发挥报刊、网络、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广泛开展民族政策法规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宣传报道。
州、县干部培训机构应当加强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教育,提高各民族干部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有关职能部门应当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督管理,禁止在图书、报刊、文艺作品、影视音像制品、网络以及广告、商标和其他公众活动中出现带有歧视和侮辱少数民族的内容。
禁止使用带有歧视、侮辱少数民族的称谓和地名。
第二十四条自治州尊重和支持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活动,保障各民族公民参加本民族传统节日活动的自由,鼓励和提倡各民族公民相互参与民族传统节日活动。
第二十五条每年9月为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月,每年9月12日为民族团结日。
每年的民族团结进步月和民族团结日应当确定主题,开展民族团结系列活动。
第二十六条自治州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召开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州每5年、县(开发区)每3年、乡(镇)每2年召开一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村(居)民委员会和企业事业单位结合各自实际适时召开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对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获得自治州人民政府授予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荣誉称号的个人,享受同级劳动模范的待遇。
第二十七条违反第七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其所在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或者村(居)民委员会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改正;属于国家公务人员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第三款和第四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族事务行政主管部门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自治州内的有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本条例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报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由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施行。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中国,有五十六个名族,一起生活在这个大家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互相离不开„„在我身边就有个维吾尔族少年,他叫百合提亚尔·买买提。
他生活在博湖县,一个美丽的县城,博斯腾湖从这里蜿蜒流过,这个少年获得过“美德少年”的称号,他生活在一个平凡的家庭里,可是这个平凡的小家庭里成就了不平凡的他,他品学兼优,乐于助人,可是意外偏偏意外降临了在他11岁那年,爸爸出事瘫痪,家里的顶梁柱倒了,他的生活从富足变得贫穷。
从那以后,父亲满面愁容,母亲开始唉声叹气,每天他母亲起早贪黑,他也要早起照顾父亲,每天放学后,他都要立刻回家,给父亲做饭,有的同学假期跟父母一起出去游玩,出去旅游,但对他来说只是一种奢望,因为他有照顾父亲的任务。
虽然他家庭如此艰苦,可他还是勤奋学习,帮助别人,他在大扫除或做值日时,总是自己把脏活、重活留给自己干,减轻其他同学的负担,在参加捐款活动时,他拿出了自己积攒了许久的零用钱捐出去,下雨天,让没伞用的同学与他同用一把,帮助行动不方便的老人拿东西,扶他们过马路。
百合提亚尔·买买提班上有一个汉族同学,父母在外地打工,一年才能见一次,她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因为长时间不与父母见面,他很失落,百合提亚尔就会和其他班干部一起安慰他,每年都用自己的零花钱给他买蛋糕,帮助他庆祝生日,唱生日歌。
这就是百合提亚尔·买买提,一个平平凡凡的维吾尔族少年,他用自己的爱和智慧,使民族团结之花更加灿烂。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会全面发展自己所拥有的优势,完善自我。——在他这有限的生命里,献出无限的温情。
学校:博湖县博湖中学 班级:初三
实施方案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XXX号文件精神,根据我学区工作实际,不断深入推进校园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为统揽,紧盯县委“六先”思路,以“精准滴灌”为抓手,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和“五个认同”思想,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建设幸福美好新永靖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创建目标
按照XXX号文件要求,通过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努力营造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校园团结良好氛围,使全学区教育教学发展保持强力递进态势;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局面更加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牢固;师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从思想教育上逐步做到法治意识不断增强。
三、主要任务
以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以实施“六大工程”为抓手,按照“六先”理念,结合学区教育实际,广泛动员全体师生,大力营造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创建浓厚氛围,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
1、坚持整体参与创建。学区各校紧紧围绕改革、发展、团结、稳定中心任务,结合各自实际,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摆上重要位置,全面布局宣传创建各项工作。要把创建活动与精神文明创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大张旗鼓、大造声势,整体统筹推进,在全全学区形成全面开展示范创建活动的生动局面。
2、自觉行动,积极参与创建。结合师生关心关注的焦点与热点问题,组织引导师生以多种形式,参与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并自觉行动,积极参与到整个社会的创建活动中。
3、以“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校园”为主线,大力实施以崇德向善、文化沁润、爱心奉献、民族团结为主要内容的“金种子”工程。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开展“立德育苗”教育活动,开展“爱我中华”和“中华民族一家亲”启蒙教育,通过讲故事、经典诵读、专题讲座、团队活动、“小手拉大手”等活动,认真开展“民族团结”主题教育。深入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把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民族基本知识、民族团结模范事迹的宣传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通过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民族民俗博物馆等活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征文、演讲、知识竞赛、图片展览、先进事迹报告、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等多种形式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在校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刻理解,进一步强化广大青少年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采用校园文化、文艺节目、影视作品以及卡通、动漫和现场报告等多种形式,通过广播、微信、网络等新兴传媒,对民族团结“一家亲”好故事,先进事迹进行广泛宣传,使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家喻户晓,成为学习的榜样。定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典型事迹、先进人物评选活动。
4、以坚定共同理想信念为核心,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深入学习宣传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精神和民族工作“八个坚持”的重大原则、指导思想以及“五个并存”的科学判断,强化学习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深入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强化政策学习与实践,进一步增强民族理论自信;深入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强化法治思想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民族工作制度自信,坚定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决心。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统一负责学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协调、监督、检查。
(二)抓好重点环节。抓实政策宣传教育,要把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作为主题、主线,广泛深入学习宣传中央和全省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宣传党和国家一系列民族工作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使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教育深入人心。
XXX学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领导小组
为了保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活动的顺利开展,经研究决定,成立XXX学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活动领导小组,人员组成如下: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1) 各民族和睦相处、团结互助的传统文化, 为昌吉州民族团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根基。
昌吉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 成立于1954年, 是以回族为自治民族的多民族聚居区, 是全国仅有的两个回族自治州之一。州域总面积7.39万平方公里。有回、汉、维吾尔、哈萨克等42个民族, 总人口159万人, 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28.8%。现辖5县 (玛纳斯县、呼图壁县、吉木萨尔县、奇台县、木垒哈萨克自治县) 2市 (昌吉市、阜康市) 3区 (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准东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 有乡镇71个、行政村453个;街道9个、社区106个。驻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和农八师的21个团场。在昌吉建县后的漫长历史岁月里, 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建设了自己的家园, 正是这种长期睦邻而居、团结互助的传统, 使各民族逐渐形成了经济和文化上的相互依存和认同, 而客观上, 也为昌吉州各民族的团结进步发展提供了传统文化保障。
(2) 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和互补, 为昌吉州的民族团结提供了经济互助的平台。
民族间的接触与交往, 主要表现为经济上的交往和文化上的交流。昌吉州借助福建、山西两省和自治区项目, 充分发挥资金和人才的优势, 深入开展对口帮扶, 加快了民族地区的发展。一是积极制定和落实各项优惠政策, 加大对民族地区扶持力度。近年来, 先后出台了《加快少数民族聚居乡镇、村发展的意见》、《加快木垒县及23个自治区级扶贫开发重点村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 举全州之力加快木垒哈萨克自治县、11个少数民族乡、22个少数民族聚居乡镇、298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发展, 对聚居在木垒、奇台、吉木萨尔三县的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进行重点扶持, 使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经济社会发展达到当地中等以上水平。通过外因与内因的有机结合, 促进木垒县实现后发赶超。二是妥善做好牧民定居、生态搬迁工作。昌吉州积极引导牧民发展特色经济, 帮助搬迁的群众拓宽增收渠道, 切实做到“搬得进、留得住、能致富”。全州牧民定居率达65%, 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建立起了多主体、多层次的投资机制, 动员社会力量特别是发达县市、乡镇和民营企业, 投身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全面推进“兴边富民”行动。昌吉州加大对两个边境县的投入, 除国家每年安排的“兴边富民”行动资金外, 州财政按一定比例予以配套支持, 并通过引导和带动其他各类资金, 从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工农业生产方式、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 大力改善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加快边境地区发展, 使边境地区的各族群众得到实惠。四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扶持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的各项优惠政策。昌吉州用好用足贷款贴息政策, 推动少数民族特需商品产业化发展。积极扶持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为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013年昌吉州共实施各类项目462个, 落实资金923亿元, 连续三年位居全疆第一, 争取国家及自治区各类补助资金80亿元, 38个援疆项目完成投资24.1亿元, 开工率、援疆资金到位率均达100%。
(3) 民族团结的教育活动的广泛开展, 为昌吉州的民族团结提供了思想基础。
昌吉州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工作, 目前州县两级共有创建工作专职人员47名, 各部门也指定了1-2名专兼职工作人员常年抓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在考核机制上, 把创建活动作为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 纳入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 同时提供了充足的经费支持。目前, 州、县 (市) 已累计落实创建工作专项经费420万元, 工作用车6部, 州县各部门也按照要求划拨了专门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费。
全州各地结合实际, 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扎实有效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 建立健全民族团结教育长效机制, 实现了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 深入开展以民族团结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等活动, 在电视台、电台、《昌吉日报》、“西部庭州”政府网站等自治州主流媒体常年开办创建栏目, 扎实推进面向社会层面民族团结、党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常态化的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大宣教、大创建、大结对”活动, 积极抓好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建设, 培育了北庭故城、世纪园、天池“汗王宫”、“民族风情园”等20个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族团结教育基地。
(4)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改善民生, 为昌吉州的民族团结提供了经济基础。
按照自治区的部署要求, 昌吉州连续三年实施“民生建设年”活动。一是促进就业再就业。针对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和农村富余劳动力, 通过对其进行免费技能培训和发放技能培训补贴等各项优惠政策, 解决了“零就业家庭”、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这三类重点群体的就业问题。同时, 加大农牧民技能培训力度, 举办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实用技术、实用致富本领等经济含量高的培训班, 实现“一年一户一人一技”的培训目标, 提高了农牧民的生产技能。统筹产业政策和就业政策, 大力支持劳动密集型企业、第三产业发展, 引导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在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中招录一定比例本地员工和少数民族员工。二是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安居富民”和“定居兴牧”工程, 近三年完成了7 367户游牧民高标准定居任务, 完成7.3万户农村安居房建设, 初步实现了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目标。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 稳步推进住房保障城乡一体化, 将保障性住房覆盖面向城镇、郊区、农村延伸。深入实施城乡解困工程, 逐步构建常态化帮扶机制, 做到困难家庭就医、就业、子女就学等问题随时产生、随时帮扶解决。积极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红十字会等慈善网络体系、社会福利体系, 大力提升城乡医疗救助、孤残救助水平。深入实施了系列民生建设工程, 让各族人民群众共享了改革发展成果。
(5) 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大力发展, 为昌吉州的民族团结创建了社会保障。
昌吉州各级党委、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 加大教育资源向少数民族聚居的县市、乡镇倾斜的力度, 针对内地新疆高中班、区内初中班工作, 农牧区少数民族学生招生比例持续提升。基本普及了学前两年“双语”教学及“双语”教育。加大教育资源向少数民族聚居的县市、乡镇倾斜的力度, 解决好城市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问题, 逐步实现了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做好了内地新疆高中班、区内初中班工作, 农牧区少数民族学生招生比例持续提升。突出抓好职业教育, 扩大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规模, 整合培训资源, 加强实训基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搭建起了校企、校地合作办学、就业平台, 努力建设了面向各民族的职业教育培训基地。
在医疗卫生建设方面, 昌吉州扎实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完善城乡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卫生队伍建设, 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深入开展食品、药品等领域的安全专项整治活动, 着力解决好各族群众看病难、就医贵的问题和保证饮食、用药的安全。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 各类卫生事业发展资金应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进一步巩固“新农合”成果, 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卫生、公共卫生事业发展, 少数民族聚居县市、乡镇的群众参合率达到99.2%。强化计划生育利益导向体制建设, 加强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 强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 引导和鼓励少数民族依法实行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 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各项奖励扶持政策, 重点实施少数民族优生、优育、优教工程, 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
在文化建设方面, 昌吉州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将创建活动与现代文化发展紧密结合。全州各县市精心打造了传承历史文化、彰显地域特色的品牌节庆文化活动。通过开展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活动, 大力发展和繁荣体现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文艺精品创作。先后完成了《别失八里》音乐剧、回族舞蹈《踩点点》、新疆曲子现代戏《哈哈泉子的户儿家》等20余件舞台艺术精品。
(6)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为昌吉州的民族团结提供了文化屏障。
昌吉州政府一直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发掘、传承与发展工作, 重点扶持体现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文艺院团建设, 大力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文艺创作, 着力打造体现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时代特色的等文艺精品。通过开展“现代文化促进月”、“现代文化推进年”活动, 全州上下按照解放思想引领行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推进行动等“七大行动”38项内容, 精心策划开展了357项活动, 营造了浓厚的现代文化引领社会氛围。通过开展品牌文化活动, 全州各县市精心打造了传承历史文化、彰显地域特色的品牌节庆文化活动。通过开展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活动, 大力发展体现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时代特色的文艺精品创作。
(7) 民族团结进步和表彰活动的广泛开展, 为昌吉州的民族团结提供了重要载体。
争创和表彰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推动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昌吉州从2011年开始将过去每三年召开一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改为每年表彰一次, 创新评选方式, 开展了公众网络投票评选活动, 全州12万人参与投票活动, 累计表彰模范单位600家、模范个人1 108名。昌吉州先后在全疆、全国召开的民族团结经验交流会上做过精彩发言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昌吉州抓好社会各层面的宣传教育, 作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要载体, 深入开展以民族团结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军营、进社区、进村组、进家庭、进宗教场所为载体的“大宣教”活动, 在电视台、电台、《昌吉日报》、“西部庭州”政府网站等自治州主流媒体常年开办创建栏目, 扎实推进面向社会层面民族团结、党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常态化的宣传教育;积极抓好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建设, 培育了北庭故城、世纪园、天池“汗王宫”、“民族风情园”等20个民族团结教育基地, 这些对于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 促进经济发展, 维护社会稳定和祖国统一,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8) 影响民族团结的矛盾问题及时妥善地解决, 为昌吉州的民族团结消除了隐患。
影响民族团结的矛盾问题能够得到及时妥善地解决, 是昌吉州民族团结的重要经验之一。昌吉州高度重视信访工作, 进一步完善四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长效工作机制, 及时掌握社情民意, 认真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同时, 规范信访秩序, 95%以上信访问题得到化解, 全力做好突发性群体事件的防范和重大群体性事件的处置。进一步健全完善城市社会稳定预警机制和风险评估机制, 加强模拟训练和演练, 不断提高发现、判断、应对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能力, 全力做好突发性群体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 形成了全社会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强大合力。昌吉州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进程中创新社会管理, 化解了社会矛盾, 保持了社会稳定和群众的安居乐业。
2 建议与对策
(1) 要适应现代传播手段发展的新趋势, 多运用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多开辟各族群众便于接受的传播渠道, 努力增强各种媒体宣传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电视媒体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如何有效地利用电视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比如电视媒体具有传播覆盖面广, 传播画面直观易懂, 形象生动, 受众不受文化层次限制等优势, 但是电视媒体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 电视媒体在争夺媒体受众的过程显然力量不足, 不管是从节目的覆盖范围、技术的资本, 还是从电台的人才、节目源来看都远远落后于其他卫视。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 电视媒体能否与中国第一娱乐卫视———湖南卫视联手共同打造一个宣传民族团结的节目, 把教育性和娱乐性融为一体, 增强节目的感染力、吸引力。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电影媒体逐步走向了市场化, 拥有了相当规模的受众群体, 但是, 电影媒体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需要, 倾向于制作受众喜好的作品, 而关于民族团结题材的优秀电影极少, 这与目前的影视传媒体制有很大的关系。基于这种状况, 政府应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题材的电影。首先, 由政府搭建平台, 组织各方的力量, 从故事题材、主创人员、宣传营销等方面加大民族题材电影的专项投入;其次, 加大公益展演的力度, 结合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让优秀的电影和广大的观众见面;最后, 在创作民族题材的电影时, 要尊重创造规律, 避免急功近利。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 网络媒体已成为我国传播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民族团结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一方面, 互联网的灵活性和方便性有利于民族团结教育的阵地;另一方面, 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无屏障性”加大了民族团结教育舆论引导的难度。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 在宣传民族团结教育时应充分发挥其积极的功能, 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宣传阵地, 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有损于民族团结的攻击、谩骂之词, 应迅速删除, 引发严重社会后果的要追究法律责任。
(2) 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应强化国家认同的教育, 培养公民意识, 淡化民族意识, 宣传中应更多强调人的普遍性和共同性, 强调逾越民族界限的公民道德、职业道德。
民族团结应该更多地讲56个民族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历史上形成的血肉联系, 在相互交流中的不断融合。“新疆的汉族没有不喜欢吃馕和烤羊肉的, 少数民族也没有一家吃饭不炒菜的”这些文化上自然的相互吸收现象要多讲, 而不应该刻意讲民族的不同。
目前民汉群众的民族意识都在增强, 在调整或出台各种政策时, 必须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认真研究和充分论证, 广泛考虑社会影响, 兼顾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心理感受, 既要使少数民族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又要避免汉族有“二等公民”之感, 离疆心理增强。
对各种少数民族优惠政策在新形势下应重新进行评估和调整。通过一些调研工作, 我们发现由于时代背景的转换和民族意识的上升, 汉族和少数民族群众维护本族利益的观念在强化, 双方往往站在所属族体的角度对一些政策进行解析, 评价其公正性与合理性。
要继续加强“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和“五观”的宣传和教育。但这些宣传和教育切忌喊口号和走过场。要把这些教育切实融入到各族居民的具体生活中, 通过身边的例子, 使居民得到切身的感受和教育。
(3) 提倡各民族换位思考, 树立宽容与包容意识, 增进彼此的理解与信任。由于语言、风俗习惯、文化等差异, 民族间存在差异是很自然的, 宽容和包容应该成为各族民众的正常心态和行为方式。
真正的互相接触是民族关系建立的基础, 没有了民族间的交往, 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就是一句空话, 有交往, 才有了解、理解、赞同、认同, 这些都是宽容和包容的前提。为此, 可以以社区为单位, 多举办各种文化娱乐活动, 促进各个民族的交流和交往。
在互相尊重彼此的风俗习惯的基础上, 鼓励各民族相互学习语言。可以通过推荐、翻译一些反映各民族生活的优秀文学作品, 尤其是民族作家写的反映本民族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的作品, 拍摄、播放介绍各民族生活的优秀影视作品, 使各民族文化相互吸引、相互认知。
民族工作要注意考虑各民族的真实心理, 倾听他们的心声和诉求, 使他们的真实想法有合适的渠道得到反映, 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 才能完善和制定有效的民族政策, 把少数民族干部凝聚到党的事业和旗帜下。
摘要:昌吉州各民族团结和谐民族关系的形成, 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昌吉回族自治州被列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昌吉州已全面启动了创建工作。文章全面总结昌吉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的经验, 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相互式嵌入”;社会结构;民族团结\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元文化交汇、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地区。民族团结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维护新疆稳定的根本要求和实现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指出:“要把民族团结紧紧抓在手上,坚持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当前,新疆正处在稳定和经济发展两个“三期叠加”的特殊时期,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三股势力”活动猖獗等各种因素交织的影响下,影响民族间关系的因素更加复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仍面临不小的困难。因此,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团结工作,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民族团结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更为迫切。
1 民族关系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分布格局上面临着聚居程度高、混居程度低的问题。
在南疆,维吾尔族群众相对较多,在城乡分布上有较为明显的不均衡现象,城区汉族居民比例较大,农村维吾尔族比例较大。汉族相对集中居住于城镇及兵团各团场、国营农牧场,即便是居住在农村的汉族群众,也相对保持着独立的生产队,普遍有“汉族村”、“汉族大队”的说法。还有,在城区内,也存在着新城区汉族居民多,老城区少数民族居民多的现状。小区、学校、宿舍等集体单位,也本着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原则,客观上形成了汉族与维吾尔族“在一个小区各居一栋楼,一栋楼内各居一个单元”的相对隔离状态。
1.2 经济发展上面临着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新疆与内地、南疆与北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程度均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贫富程度不均,且大部分贫困人口集中在南疆农村少数民族群体中,这些差异性很容易带来民族间的隔阂。
1.3 宗教管理上面临着信教群体多、管理难度大的问题。
新疆少数民族信教群众人口比例很大,一些宗教教义教规逐渐融入到信教民众的衣食住行、文化节庆、婚丧嫁娶等日常生活与风俗习惯中,如割礼、过乃孜尔等。由于清真寺多,而在管理中存在着监管措施不够,加之有些教职人员文化程度不高,讲经解经水平低,甚至受境外“三股势力”的影响,传播、散布一些宗教极端思想,宣扬“圣战殉教进天堂”谬论,对社会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同时,“瓦哈比”教派等宗教极端组织往往从生活习俗细节方面开始影响少数民族的世俗生活,如“瓦哈比”教派要求年轻男子留大胡须,女子蒙面、穿“吉里巴甫”服饰;不承认国家颁发的证件,不到政府机关办理结婚证,而是非法念“尼卡”结婚、念“塔拉克”离婚,不让孩子进“双语”学校上学或强行辍学,强迫、唆使妇女和未成年人学经;鼓吹和宣扬“圣战”等;“伊斯兰教改革派”肆意妄断清真与非清真界限,混淆视听,这些都容易引起民族间或民族内部的误解、摩擦和冲突。
1.4 文化认同上存在着差异性、排他性的问题。
各民族由于受到地理、人文、历史等方面的影响不同,导致在文化方面存在着民族的差异性,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客观上使不同的文化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排他性。如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庆礼仪、语言文字等诸多方面,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这种文化上的碰撞,经常会对民族关系产生不利影响。
1.5人口流动中面临着民族歧视、就业难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疆内外人口的流动性不断加大,相互之间的交往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和活跃,无形中也增加了民族团结问题的发生概率。
2 建立“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加强民族团结进步
2.1 开展民族团结宣传,奠定“相互嵌入式”的思想基础。一是组织宣讲队巡回宣讲。聘请离退休老干部、爱国宗教人士、党校讲师、“双语”教师等政策理论水平高、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党员干部组成宣讲队,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团结先进典型事迹巡回宣讲。二是引领现代时尚新风。充分发挥乡村公共服务中心作用,组建民间婚庆队,鼓励引导群众到服务中心开展婚庆、葬礼等活动,按照民族传统习俗办理红白喜事,举办集体婚礼,促进群众进一步移风易俗、走向文明生活。
2.2 通过政策引导,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生活基础。
一是实行民汉混合居住。出台民汉混合居住政策,将民汉混居要求纳入住宅预销售审批和工程项目竣工验收范围,并以减少土地出让金等不同方式,鼓励开发商以1:1的维汉比例,引导居民入住小区并混合居住同一个单元、楼层。在规划上,按照“相互嵌入式”原则,拆分单一民族相对集中的区域,并硬性要求房地产开发商落实民汉混居政策,杜绝开发商以小区无房源或增加首付标准等理由拒绝向少数民族卖房的现象。对于拆迁户、安置户等,从一开始就制定计划,按照民汉相互嵌入的原则,给予安置居住。在干部集资房分配时,引导各族干部混合居住。针对住户落实民汉混合居住的,建议在房价、房屋面积、物业费等方面给予适当补贴。同时,建议国家在实施重大项目建设、生态治理、扶贫攻坚等涉及异地搬迁时,考虑整体迁移到南疆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地方予以安置,并从土地划分、子女就学、经济补偿、社会保障等方面制定政策性鼓励措施。
二是深入推行民汉混合教育。以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为重点,在大力推行“双语”教育的基础上,实行灵活的合班混班制。加大农村学前“双语”幼儿园资金拨付和建设力度,保证每个行政村有一所“双语”幼儿园,确保少数民族幼儿从启蒙阶段就学习和掌握国语。完善城区汉族教师到农村民语言学校支教、民汉教师轮流授课机制,将优秀的教师优先分配到民汉混合受教的学校、班级授课,并在评先选优、考核定级、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在寄宿制学校推行民汉学生混合住宿。
三是大力推行民汉混合工作。制定政策,分区域、分行业推行民汉混合工作机制。对条件允许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实行民族员工工作岗位预设,给民族同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对社会上的闲散民族青年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可以有计划地制定帮扶计划,同时协调务工、经商和居住渠道,切实使各族群众工作在一起,生活在一起。
四是鼓励民汉通婚。建议制定并出台鼓励民汉通婚家庭的奖励办法。针对民汉通婚的家庭,在政治、住房、子女就业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对于在党政机关工作的,建议纳入后备干部队伍行列,进行重点培养。对于通婚家庭中没有工作的,可根据个人文化程度和掌握技能,政府帮助协调解决就业岗位。
五是推进结婚葬礼互办。制定结婚葬礼互办奖励政策。对于在农村举办民族婚礼或葬礼邀请汉族群众参加,或汉族举行婚礼或葬礼邀请少数民族参加,且参加的汉族或少数民族人数达到总人数三分之一以上的,给予一定奖励。针对民汉通婚的,对于逝后合葬的,在经济上给予奖励,在报刊、媒体上给予报道。对于少数民族结婚或死亡时,在殡仪馆或村民公共服务中心举办婚礼或葬礼的,在经济上给予奖励,其子女今后在就业上给予更多关注和照顾。对于火葬的,给予重点奖励。
2.3 加快地区经济发展,夯实“相互嵌入式”的经济基础。
一是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少数民族就业困难人员开办小商店、小作坊、小饭店等微利项目,提高就业援助金标准,降低创业担保贷款门槛。
二是加快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发展。把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拓宽少数民族干部人才来源。既要从党政机关发现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又要注意从企事业单位、基层农村发现和选拔;要打破行业、地域、身份界限,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考等形式,不拘一格选拔民族干部人才。人事编制部门要适当留出部分机动编制作为“周转编”用于少数民族人才引进和储备。
2.4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夯实“相互嵌入式”的社会基础。
一是深入开展严打行动。继续深入开展严打专项行动。做实“揭盖子、挖幕后”专项工作,坚决打击宗教极端黑恶势力、村霸和家族黑恶势力,彻底把“三股势力”铲除干净。继续抓好被收押人员亲属的教育矫治和生活帮扶、工作帮助等,最大限度减少对立面。
二是依法加强宗教管理。进一步加强宗教活动场所、宗教人士、宗教活动的管理,严把宗教人士的“入口关”。统筹规划宗教活动场所整合提质工作,严格执行“四定”要求。加大爱国宗教人士和具有一定宗教学识的非宗教教职人员的培训,进一步提高爱国宗教人士解经水平。继续强化“三非”整治,坚决取缔非法宗教活动。
【民族团结进步条例】推荐阅读:
民族团结进步条例学习10-22
民族团结进步试题10-16
民族团结进步表彰10-17
民族团结进步讲话10-28
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方案09-12
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10-01
民族团结进步专题讲稿11-14
2024年民族团结进步计划05-25
民族团结进步学习心得体会05-25
古丽亚民族团结进步个人事迹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