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部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与未来(共4篇)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包括生物因子(如植物、动物等)和非生物因子(如光、水分、大气、土壤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生态问题早已成为人类不可忽视的话题,这个问题关系到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继20世纪80年代沿海发展战略、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目前新的区域发展格局已经形成,即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实行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我国区域经济按地理位置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从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厦门、深圳、湛江等整个海岸线为快速发展的经济区域;第二层次是从哈尔滨、沈阳、石家庄、太原、郑州、武汉、合肥、南昌、长沙等内陆属于发展较慢的经济区域;第三层次是西部地区为发展落后的经济区域。
西部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其中陕西和甘肃的部分地区曾经是中华民族活动的中心地带,有着发达的农耕文明和悠久的文化传统。当代以来,东西部地区的发展呈现出扩大趋势。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西部大开发”重新受到重视,我国政府对西部发展给予了高度的战略关注,西部地区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在促进西部开发与发展的议题中,生态环境保护与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尤为突出。前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曾明确指出:“切实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根本”。【1】【1】【2】王肃元、冯玉军:《论西部经济发展的法律促进》,载《法学家》1999年第3期因此,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就成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核心工程”。
一、西部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对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意义
西部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以西北地区为例,从土地资源来看,由于气候的多样性,为该地区经营特色农业创造了条件,如新疆的绿洲、青海的柴达木盆地、甘肃的河西走廊等地区,大部分属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光照充足,有利于棉花等农作物的生长。西藏高原地区地势高,属高寒气候,适合种植耐寒的农作物和发展高原畜牧业。除此之外,一些地区如新疆等地土地后备资源丰富,有开发的前景。从矿产资源来看,西北地区矿产丰富、品种齐全、储量大、分布广而相对集中,全国已探明的160多种矿产资源中,绝大多数在该地区都有发现。
【2】西北地区的其他能源矿产、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水气矿产都有丰富的储量。西南地区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作为中国自然资源和能源重要基地,西部地区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样有着全局性的意义。
二、我国西部区域生态环境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西北地区已成为中国自然资源破坏最为严重、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环境承载能力较低的地区。【3】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西北地区是中国水土流失的重灾区,【4】这一地区的水土流失成为黄河、长江等大江大河泥沙的重要来源,引起地表水泥沙含量增大,河床抬高,水库淤积,河道淤塞,洪水泛滥,造成难以估算的损失。同时,大面积的水土流失,使土壤次生化、肥力下降,严重影响了土地利用质量和生产率的提高,也进一步降低了土地承载率(2)土地荒漠化加剧。中国西北地区是全球土地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这一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固然有其历史和自然原因,但长期不合理的开垦、过度放牧、乱挖药材、采矿、修路等人为破坏了地表原有的植被,导致大部分干旱地区土地退化则是重要的诱因。(3)水资源严重匮乏,水生态平衡失调。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破
坏严重,水涵养能力降低,西北民族地区大部分湖泊、沼泽、湿地都在萎缩,河流水量减少,很多湖泊干涸。连长江、黄河这样的大河都面临水危机。[5](4)植被覆盖率低,质量和功能下降。西北地区原来是西北森林的主要分布区,如新疆天山、塔里木河两岸,宁夏六盘山、贺兰山区,甘肃祁连山等。但近年来由于滥砍滥伐严重,大片林地被毁,致使森林覆盖率大幅下降,森林面积减少。[6]
(5)环境污染严重。西北地区是中国矿产资源极为富集的地区,具有种类多、含量大、分布广、层次性强的特点,但由于该地区开采条件和技术水平的落后以及掠夺式的无序经营,致使资源浪费率极高,导致工业“三废”对环境污染较重;另一方面农药、化肥污染问题也较为突出。由于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水土中的有毒有害物质逐年增长,农田遭受污染的面积也急剧增加,致使农产品、土壤及水体污染严重,从而通过食物链直接影响人畜健康。(6)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西北民族地区是中国野生动植物资源分布最广泛的地区之一,生物类型多样,野生动物种类特殊。但近年来由于草原、森林植被破坏,以及人为盗猎等因素,导致该区种种群数量剧减,分布区逐年缩小,多样性开始遭到破坏。[7]
[3]吉尔茨:《地方性知识:事实与法律的比较透视》,邓正来译,载梁治平:《法律的文化解释》,三联出版社,1994年出版。
[4][6]史玉成;《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法律思考》载《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5]吕忠梅:《环境权力与权利的重构》,载《法律科学》2000年第5期。
[7]尹伊君:《文明进程中的法治与现代化》,载《法学研究》1996年第6期。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和民族地区各级政府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将生态环境建设确定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和资金投入,先后实施了多项生态环境治理重点工程并制定生态环境建设的切实可行的科学规划以及不同区域、不同尺度的实施方案,近期、中期、长期目标相结合,分步实施。特别是近年来,民族地区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一历史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投入,大力推进南水北调、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荒山荒地造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工程,民族地区森林、草场和其他植被覆盖明显增加,水土流失减少,沙漠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生态治理初见成效。
展望中华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未来发展态势,我们大抵可以抱持一种谨慎乐观的态度。已经实施的各项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必将在未来发挥越来越大的生态保护作用,森林覆盖面积的扩大、局部环境状况的改善、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条件的好转,以及各种野生动物的明显增加,都在展示这样一种美好的前景。但是,如果对此盲目乐观,看不到民族地区生态建设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则是完全错误的。首先,各种生态问题的治理难度在加大,单位面积治理投入成本在增加。其次,各种直接导致生态环境问题的人为因素仍然存在,例如,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各种破坏沙区植被的现象还没有得到完全制止,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依然存在。第三,除了传统的生态环境问题如环境退化问题之外,一种对广大民族地区来说属于新型环境破坏的问题正在出现,这就是民族地区工业化进程加快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破坏。第四,全球气候变化尤其是气候变暖的趋势尚无扭转趋势,干旱问题仍将是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面临的重大挑战。
1 我国生态环境现状
尽管近年来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 但形势依然严峻, 资源枯竭与环境污染的总体状况仍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形势非常严峻。由于人口负载过多, 加上长期以来对土地、森林、水和矿产等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以及缺乏对生态环境的必要保护和建设, 大片原始森林因过度砍伐而消失, 草原因过度放牧而退化, 湖泊、江河、湿地在缩小, 沙漠化、石漠化和荒漠化在加剧, 海洋生态系统急剧衰弱,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和威胁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深受影响, 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的外部压力。
2 对我国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建议
基于上述情况, 同时, 在现阶段, 中国大力发展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时机已经逐步成熟, 一是中国已经具备了足够的财力来解决这些问题;二是民众对资源环境保护日益高涨的呼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内在动力和良好的民意氛围。发展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势在必行。下面, 笔者将对于我国目前的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2.1 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政府是生态效益的主要购买者, 同时利用市场机制使经营者能获得应有的利益。因此, 必须要积极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作用,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这是目前为止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方式。在生态补偿的模式上, 世界各国政府购买仍是支付生态补偿的主要方式。法国的林业基金中, 国家财政拨付就占有很大的比重。
2.2 创新区域生态保护补偿方式
区域生态补偿一般以金钱补偿为主, 但在实际工作中, 应当根据实际不断创新和改善其补偿的方式。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就是要将国家、社会和西部地区自身的生态补偿义务固定化、制度化, 使生态建设资金有一个确定的长期的来源。要灵活多变, 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生态补偿方式。
2.3 建立完善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融资机制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工程, 同任何经济活动一样, 必须以一定资本数量和资本构成为基础。生态环境建设需要进行相应资本融资 (生态融资) 来获得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等等。生态融资与生态补偿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才能发挥实效。
2.4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力度
目前中国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促进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以及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等有关政策措施, 这些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积极的政策环境。在后期必须要更加注重这些政策的保护力度, 真正起到支持生态环境建设的作用。
2.5 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
政府要积极运用财政、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 加强宏观调控, 正确引导资金投向, 重点保证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尤其水土流失灾害严重地区的治理投资, 促进资源与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2.6 强化生态环境意识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人们逐渐认识生态环境已经出现严重问题的时候, 其恶化程度已到了最危险的边缘。因此, 要做好前期规划设计工作, 充分认识到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更要加强社会性的宣传教育工作, 强化社会公众的环境意识, 通过电视媒体等宣传平台来帮助人们树立环保意识。
2.7 发展科技, 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
必须坚持以科学为指导, 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十一五”开始, 国家科技计划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支持新能源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同时, 地方和企业的环保科技投入也在增加。提高科技进步对促进生态建设、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积极发展科学技术, 更好地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 从而更好地推动生态环境建设。
3 未来展望
目前, 我国处于环境压力上升阶段, 我国面临着史无前例的环境压力, 估计到2020年至2030年期间环境压力将达到峰值 (1) 。但是, 笔者相信,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市场经济的完善与发展, 同时, 随着技术进步与经济结构、消费方式的改变, 我国的环境压力将逐步减轻。这些问题, 也给广大的给环保工作者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目前,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 这是中国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明确指出:“只有将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 环境相协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才是中国发展的前途所在。”只有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才能真正走出中国发展的蓝天。
参考文献
[1]王金南.建立市场经济下的中国环保投融资体系[J].市场经济与环境保护, 2001 (10) .
[2]洪尚群.生态补偿的融资——生态融资[J].江苏环境科技, 2002 (2) .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未来发张趋势
2014年6月2日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未来发张趋势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生态文明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即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
生态文明通常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生态文明主要是指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它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言的;广义的生态文明则是指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即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人们深刻感受到,现代社会和现代人们已经陷入了一场严重的生态危机,道德危机和社会危机,人们传统的发展观和文明观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自从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以来,可持续发展思想有共识变成各国人民的行动纲领,生态文明应运而生。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意识的增强,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多方面的,多角度的,多层次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相伴而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渐突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西方发达国家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在污染治理,单位GDP能耗,三产业比重,城镇化率及农药使用强度等诸多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明显。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种种原因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普遍不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作为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之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整体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
五一回家,我在家乡进行了走访调查,很多曾经污染严重的地方被彻底的清理整顿,基本上恢复了原来的面貌。不同的地方虽然效果不同,但是在整体上有了很好的改观。近几年,由于政府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走可持续发展路线,从前,家乡建设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一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是在培植树木方面比较突出,建立防护林,防风防沙,防止水土流失。在工业方面,为了大力发展经济,对于污染现象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导致很多地方被污染,唯一一条流经我县的***河,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造纸厂就沿河而建,向河里排放污水,从前的***河水清澈透明,而现在生活垃圾四处飘浮,边缘仿佛是污秽的沟渠一般。从前化工厂污染地下水,从井里打上来的水浑浊且带有呛鼻的异味,很多地方都是如此,由于前几年县里对于经济建设的高涨热情,对污染问题没有及时处理。
近年来,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新的认识,并且体会到了破坏生态环境后上天对人们的报复。由于人们对生态的破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地震,海啸,雾霾等这些仅仅是上天对我们小小的惩罚。如果我们不从中吸取教训,那么上天对我们的惩罚只会更加的变本加厉。
生态文明的提出,实际上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环境保护的问题,在中国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曾经高喊着“人定胜天”的口号,毁林垦荒、围湖造田。改革开放初始,就有专家学者大声疾呼——中国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那些为官一任的急功近利者根本听不进逆耳的忠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几乎都是以环境污染加剧和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以及生态破坏为代价的。我们面临着残酷的社会现实,自然资源不足、生态系统破坏、环境质量下降宣告着环境危机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经济发展,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
生态文明的提出是我国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飞跃,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还是中国未来发展及建设的战略基础。生态文明的提出有利于指导解决中国发展新阶段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要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须对人自身的观念、行为作出深刻的审查。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和谐发展,农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丰富,健康,幸福的重要保障与措施,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最终出路。
农村生态环境基础实施不足和设施建设投入不够,农村村社建设的不合理性,农村散放式养殖产生的危害,水土流失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工业产品大量进入农村引发的环境危害,不当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的危害,不文明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和不良的农村风俗导致的危害等等都是我们当下遇到的问题。
但是,生态文明建设我们还是小有成就的,农村制定了包括环境卫生治理办法,安全用水方法,沼气建设等几十项政策及办法。这些政策办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近年来又推出的新型农村建设,实现了城乡生态环境统一规划,统一投入,统一建设,统一整治。加强农村生态建设和污染控制,开展“三清”,“三改”,“三绿”等生态文明建设。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党的十八大又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作了新的布局,其中最显著的亮点有三个:一是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二是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就是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三是指明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路径,就是“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节(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保(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理念的重要升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整体布局顶层设计的科学完善,意义重大而深远。
“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 ”成了我们鲜亮的口号。相信绿色生态文明会在你我的共同努力下传承;相信蓝天白云会在你我的共同奋斗中再现;相信青山秀水会在你我的共同争取下重生。相信你我的力量,让我们携手共铸人类美好的未来家园。
回想过去,我们国家发展到今天,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把生态文明建设提上了议事日程,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也是以人为本的重要标志。生态文明建设的提法,避免了只注重经济开发,不讲究生态环境保护,提出要留给后人天蓝、地绿、水净的环境。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及领导开始采取多项措施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农村,但是收效甚微。我认为其中的主要原因还是农民对生态文明建设这方面地意识太薄弱,他们只关注当下眼前的利益,没有意识到后辈子孙的利益。所以,接下来的主要任务是让人们加强对未来家园建设的认识。要想加强农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必须增强这些方面的。
宏观方面:一是和谐意识。良性生态的构建,其要义是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要寻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最佳结合。二是文明意识。将文明引入生态发展,或将生态发展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来看待,这是对生态问题的重大觉醒和认识上的重大升华,是生态意识的明显体现。
三是持续意识。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人们在使经济加速增长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呈加速的趋势。
微观方面:首先是消费意识。经济发展依赖于生产和消费的有力推动。保持生产与消费的良性互动,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其次是价值意识。人的行为总是带有特定的目的,而特定的目的又体现着一定的价值追求。再次是权利与义务意识。随着野蛮的、掠夺式的开发和经营,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水源、矿产、能源、森林、草地、生物等资源伤痕累累,资源和环境危机四起,自然界给予无情的报复。
人们只有对这几方面有所意识时才能更好的建设自己的生态文明家园。到那时候我们的家园将会是另一番模样。到那时候我们的家乡会变成这个样子,一条条平整洁净的水泥路直通农家院,一棵棵郁郁葱葱的林木长势喜人,充实忙碌的村民奔走于山间绿道,欢声笑语回荡在山林间。绿叶繁花,鸟语啁啾,波光潋滟,美不胜收,好一幅“村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
西部大开发中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区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加剧、草地退化、水生态严重失调、生物多样化锐减等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对策.
作 者:刘萍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学院经管院,甘肃,兰州,730030刊 名:社科纵横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 EXPLORATION年,卷(期):17(1)分类号:F124.5关键词:西部大开发 民族地区 生态环境 问题 对策
【我国西部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与未来】推荐阅读:
我国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问题研究03-16
我国乡镇图书馆建设现状与问题10-02
黄岩西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实践与思考03-19
我国矿区生态环境恢复的现状及对策09-21
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生态思想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02-06
我国的环境噪声监测技术现状及发展12-29
关于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的分析12-17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向10-02
我国投资环境现状07-11
我国环境保护现状07-20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