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案知识

2025-04-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外汉语-教案知识(共9篇)

对外汉语-教案知识 篇1

对外汉语-教案知识分享

如何让学生感到学起来有兴趣呢?这是汉语老师特别关注的实际问题。以前我觉得对初学者来说,就是我怎么教,他怎么学,因此只注意要求让学生听,然后模仿,再不断地开口练习。其结果是使学生们一直处在很被动的地位,课堂上不能产生积极的互动效应,老师学生都感到很累和枯燥无味。 作为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反复操练,加强开口率,是完全正确的。问题的所在是忽视了初学者的心态和潜在的积极性。一个初学者不管他有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都对即将学习的语言有新鲜感,都有踏进汉语门槛的欲望;他们也知道面临的是一个新的挑战,都会希望能成为个胜利者等等。这些都是他们的心态,也正是他们的积极性,是学习好任何一门知识最宝贵的因素。如果忽视了这些积极性,实际上就有可能使其逐渐削弱甚至消失,到那时,你想再调动,就难了。 保护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没有什么特别的招数,就是备课的时候要记住几个原则:1.要千万百计地让学生感到不太难(或者说不是难得不可解决),别把他们吓倒或吓跑;2.引发学生的积极性;3.学生学了一点儿以后就能用一点儿。以上这3点在一节课中也可能无法兼顾得很好,但这是老师在备课中必须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下面就略谈一下汉语拼音课堂教学的具体问题。 学习汉语拼音很枯燥,因为它只是一个工具而已。但是应该看到它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工具,是学汉语的开始,也是学好汉语的基础。掌握了这个工具,对发音,以及以后的深造都有极大的`帮助。所以面对一无所知的初学者也必须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大胆积极地参与。 首先是让他们不要怕读错,敢于张口,大声地唱出声母、韵母和四声。采用带唱、齐唱、单唱、分组唱等,也可用各种教具帮助教学,包括手势等等。总之,在课堂上营造一个较为轻松的,大家相互关心,共同学习的氛围。 二是以各种方式鼓励学生,除了说“好”“很好”以外,还可以表情、手势等让学生感到老师的支持和鼓励。在正音的时候,切忌针对一个学生次数过多,尤其是对性格内向的学生。 第三是要解决学生遇到的难点。汉语拼音教学包括韵母、声母和声调等内容,学习时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老师要找到产生问题的原因并予以解决。以韵母教学为例,现分别举例说明: 一、单韵母的发音中,学生普遍感到学“弧薄埃椤比菀祝“e”和“u”有点儿难,“ü”难,“o”最难。 有的学生把“e”和英文字母的发音混淆,这样的问题老师常常提醒即可,不属于难点。大多数学生真正的问题是出自不知道发音要领。 例如:读“e”的时候,发出来的是在“弧庇搿埃濉敝间的音,含混不清。怎么解决?其实主要问题在开口度和唇型上。建议教师在示范发音的时候,口部动作要夸张一些,“弧钡淖煺趴度大,“e”则是嘴角稍向左右咧开。让学生明显地看到唇型的不同,唇型不同又很自然地带动了舌、牙部位以及口腔空间的变化;教师也可在黑板上以图示意等等。在授课时,不是教师讲,而是通过实际演示让学生看,再让学生自己试验,通过学生自己体会试验后,使发音得到校正,此时再训练效果要好得多。通过学生参与后初步掌握了发音要领,这样会记得牢,比单纯机械地重复训练要有意思得多。 “u”的发音要注意圆唇,口腔内的各部位不要紧张,那么舌位也会随着唇型的变化自然地就抬高了。同样需要让学生看教师的示范发音或图示。 学习“ü”时,采用从“i”过度到“ü”的方法,因为“i”“ü”的发音除了嘴唇的形状不同以外,其他发音部位完全相同。教师示范后,让学生和自己一起做并体会要领,先读“i”,嘴唇是扁形,再过度到“ü”,嘴唇撮成一个小圆孔(上下唇收缩到一块儿,中间留一个小孔),声音不要间断,只是嘴唇形状在变化;再从“ü”过度到“i”,这样反复几次,学生就有收获了。 “o”的发音很难,学生发出的常常是复合元音“唬铩薄埃铮酢被颉埃酰铩薄T因是学生听不准老师的发音,很难模仿,再仔细观察他们的口型,总是滑动的,所以出现了复合音。因此,第一要让学生听准发音;二是让他们知道单元音的嘴唇稍微拢圆,但是嘴唇是不动的。 记得小学课本上的“o”的卡片上常常画一只大公鸡昂首高唱,金鸡报晓,发出了“o―o―o”的声音,这个对我们很有启发:这个声音很接近“o”的发音,还有口型是不动的。让学生试试,很好玩儿。在这个基础上教师示范和带读,学生就容易掌握了。 二、复合韵母的发音比较容易。单元音的发音是基础,这个基础打好了,复合韵母的发音就不在话下了。从开始的元音不间断地向第二音(第三个音)滑动,开口度大的重读,最后自然地读成一个复合音。学生自己就可以读出了,教师稍加指导即可,学生此时会很有成就感。 三、鼻韵母的发音难点是如何区分前鼻韵母中的“-n”和后鼻韵母中的“-ng”,它们在音节中只是跟在一个或两个元音后面的一个韵尾。教学时,先让学生体会鼻音,闭合口腔的各发音器官,让气流从鼻腔出来,震动声带。 顾名思义,前鼻韵母在发音时舌尖起作用,要抵住上齿龈;后鼻韵母发音时舌根起作用,要抬起,抵住软腭(口腔上部是硬腭,后面就是软腭,再后面是小舌),这就是区别。发音时,如果把大姆指和食指放在鼻梁左右,会有震动感。要让学生自己体会一下。教师带读后,再让学生自己练习有前后鼻韵尾的韵母。练习和辨析发音时,教师可以用手的动作提醒学生前后鼻韵母的舌位:手心朝下伸平后,手指上翘,是前鼻韵母,手心朝下手指向下,手腕拱起,这是后鼻韵母。 总之学生自始至终都是在和教师共同交流和体验中学习,实际上还是老师在指导,学生在学习,却加强了教学的互动性,也加强了学生的参与,解决了学生的难点。 还有一点要说的是,在学习拼音的过程中,总是韵母和声母互相搭配地进行,这样就可以边学习边拼出一些音节(一定是由少到多),教师可根据每次学的声母和韵母拼出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音节(词语),让学生知道一些下课就可以说的词语(如爸爸、妈妈、弟弟、哥哥、地图、你、他、读等),学一点就能用一点儿。 以上的做法,可以让学生感到自己是个参与者,并在参与中解决了困难问题,课堂和自己成为一体。学生从无知到有知,增强了成就感,积极性会保持下来的。这不正是老师要达到的目的吗?

对外汉语-教案知识 篇2

关键词:对外汉语,文化知识,跨文化交际

由于中国的国际影响力逐步扩大, 汉语热不断升温,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中国学习汉语。优秀的汉语学习者不仅能掌握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基本功, 还要有丰富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和灵活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在语言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汉语文化知识的导入, 并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真正学懂汉语, 成为汉文化的传播者。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渗透文化知识的必要性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 人们学习语言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交际。所以, 从某种程度上讲, 交际能力的强弱便成了衡量语言水平高低的一种尺度。能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恰当运用语言, 是国际交流的迫切要求。中国学生学外语, 大部分精力都用于记词汇、短语、句型。只要把词汇关过了, 应付考试就轻松了。但是实际交流却存在许多问题, 这是由于中国的老师、学生更多关注的是考试。只注重了语言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了跨文化交际教育。对外汉语教师如果把自身学习外语的应试经验运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不可取的。所以,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教师要勤于思考、善于挖掘, 在教学环节中恰当地渗透文化知识。避免让学生学片面的语言知识。

研究发现, 二语习得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背景差异的影响。如果教师处理不好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就会阻碍教学效果。因此, 对外汉语教学中应重视文化知识的渗透。交际是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 语言的交际是双向的。母语文化对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教学中还应重视学习者的母语文化, 并通过其与汉语文化的比较, 促进汉语课堂教学。如果学生掌握好了汉语文化知识, 在跨文化交际中就会表现出语言的得体性。在听到中国人的一些不同于自己母语习惯的回答时也不会感到莫名其妙或无法接受。

例1:刚到中国的美国留学生Joe会讲一点中文, 他到学校超市买东西, 售货员没注意到他, 他打招呼说“对不起”。售货员没有任何反应, 他又大声说了一句“对不起”。售货员见周围没别人, 只有她俩, Joe肯定是在对她说话, 顿时觉得莫名其妙。

例2:Joe在街上向一位漂亮的中国女生问路。得到帮助后对对方表示感谢, 并夸对方漂亮。结果女孩回答:“哪里, 哪里, 你过奖了。”这样的回答让Joe觉得一头雾水。

以上两个例子体现了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跨文化交际冲突。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文化的导入, 既要有汉语文化, 也要有学习者母语文化。

二、课堂教学中文化因素的互动

(一) 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课堂上应有计划、有目的地传授中国文化。要想提高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要了解中国文化。优秀的中华文化需要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进行传播。在文化互动过程中, 教师的作用是桥梁, 能够有效地连接起不同的文化。所以对外汉语教师应深刻理解学生的母语文化和中国文化, 努力使自己成为两种文化的中介者和解释者, 能够在教学中较自如地应对文化差异给学生带来的汉语学习障碍。帮助学生扫清障碍,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 也有利于学生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

汉语跨文化交际教学应遵循两个原则:第一, 主流性原则。重点向学生介绍中国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方面。第二, 实用性原则。向学生介绍交际中用得上的, 常使用的中国文化知识。

(二) 结合教材介绍相关文化背景知识

教材中, 许多文章都涉及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如中国的传统节日、风俗等。教师在授课时, 可以将相关的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 指出其文化意义。教师将文化背景和文化意义结合起来进行语言教学,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例如, 在赏析李白的诗歌“静夜思”时, 学生由于不知道月亮和思乡情节的关联, 所以体会不了这首诗的意境。教师就可以向学生介绍中秋节和月亮之间的联系, 以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学习完后学生还可以举一反三。例如, 学完这首诗后再听到“月亮代表我的心”或看到与月亮有关的文学作品时, 学生就会联想到月亮和思念之间的关系。

(三) 开展研究性学习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开展一些中国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讨论活动。让学生收集一些典型的关于中国文化的材料, 进行扩展性的介绍和讨论, 并与自己的母语文化作比较, 分析出现这些差异的原因, 并写出报告。

例如, 中西方对称谓的差异比较。留学生会发现中国人往往把亲属关系的称谓词用于非亲属关系。称老年人为“爷爷”“奶奶”, 称比自己年长者为“大哥”“大姐”, 称与自己父辈同龄者为“叔叔”“阿姨”, 称比自己年龄小的人为“弟弟”“妹妹”。这样的称谓表示了一种亲和的情感关系, 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这是由于中国人一向重视人伦和人际关系和谐的民族情感心理。而西方社会强调“人为本、名为用”的价值观念, 较多采用对称的称谓方式, 强调平行的社会关系, 因此不会像中国人一样把亲属关系的称谓词用于非亲属关系。其根源在于西方人注重核心家庭。孩子成年后离开父母独立生活, 并组建自己的核心家庭, 所以, 最看重的是父母, 子女。对于其他亲属不如中国人看得那么重, 不像中国人那样重视血缘关系。

通过这样的活动, 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都会得到培养。

三、建立跨文化的学习氛围

(一) 布置教学环境

英语国家的教室布置往往与众不同, 座位的排列也很新颖。中国的教学环境相对传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调整学生的座位排列。在鉴赏古典名著和诗歌时可以使用传统座位排列, 让学生感受古人在教室里读书的场景。开展研究性学习时, 教师可以采用西方的座位排列, 便于学生讨论、交流。同时, 可以在墙壁上布置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栏目, 如中国的山水画、谚语、成语等。教室环境的布置也可以不断更新。

(二) 举办专题教育讲座

定期举办文化专题讲座, 有助于学生在一种有别于课堂的轻松的讨论文化的氛围中学习文化知识。讲座的内容应有计划性, 如一学期讲重大节日。教师可以将讲座的次数分配好, 一周或两周讲一个主题, 并与学生自己国家的一些相似的节日作比较。一段时间后, 学生对于文化知识的了解会有系统性的提高。

(三) 利用教育网站

当前, 多媒体教学手段被大量地运用于现代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挑选适合学生学习的有关文化的内容运用到课堂上, 比如电影短片、小品、相声、歌曲等, 让学生在听觉和视觉方面都受到冲击, 这样学生也会觉得有趣, 接受度高, 学起来也轻松。

(四) 利用微课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 以视频为主要载体, 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 (重点、难点、疑点) 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张一春教授认为, “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 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以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它的形式是自主学习, 目的是最佳效果, 设计是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形式是主流媒体, 内容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 时间是简短的, 本质是完整的教学活动。因此, 对于老师而言, 最关键的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课, 而不是以教师的角度去制作, 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教师可以自己制作中国文化的相关微课, 让学生观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 给每个小组一定的题目, 让他们到网上查资料, 完成相关微课制作。学生会对同学制作的微课感兴趣, 从观看同学的微课和自己制作微课中受益匪浅。

四、结论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二者密不可分。留学生在学习中文的同时也在学习中国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文化知识的渗透, 让语言被赋予文化的内涵, 从而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会极大程度地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2.

[2]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4]胡铁生.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 2011.

[5]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 2013 (10) .

对外汉语教案 现代汉语之数词 篇3

对外汉语教案 现代汉语之数词

数词 语法意义:表示数目或顺序 数词是可以列举的,是封闭类。。。。。。 1、基数词 表示数目 系数: 一 …… 十 两 IPA 国际对外汉语教师培训 18 现代汉语概论 位数:十 百 千 万 亿 2、序数词 表示次序 第一 第一百一十 系数 确数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半、两、双 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零 约数 来、多、几、两、数、好几、若干、许多、大量、好些 左右、上下、开外、无数 位数:十、百(佰)、千(仟)、万、亿、兆 系位数:廿、卅 数量数:俩、仨

对外汉语汉字教案 篇4

课程名称:初级汉语汉字课

使用教材:《汉语教学法研修教程》、《汉语课堂教学技巧325例》 教学对象:初级汉语水平授课学时:15分钟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已学过的独体字的象形图及其字形,来认识由这些独体字合体而成的合成字;

2、初步认得新学习的字的字形,而且还要学会这些字的读音、笔顺。

二、要求

(一)音

要求能正确的掌握“休、林、明、看”这四个字的读音;

(二)形

1、要求学生能找出“休、林、明、看”中学过的独体字;

2、要求学生能认得“休、林、明、看”的字形。

3、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会写“休、林、明、看”这四个字,并且笔顺正确。

(三)义

通过“由象及形,由形及意”,使学生理解“人、木、日、月、手、目”分别合体而成的会意字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形

1、独体字“人”写成“休”字的“亻”;

2、“林”的偏旁“木”,“乀”写成“丶” ;

3、“看”的“手”的“亅”写成“丿”

(二)义

“人、木、日、月、手、目”组成合体字后每个部件如何表达合体字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

直观法:多媒体课件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认一认,忆一忆

1、请学生到黑板前来,以课件中显示的象形字作为提示,在黑板上写出对应的汉字;

2、全班的学生对照着课件,一起批改黑板上的答案,并一边朗读,手一边凭空写字

(二)导入新课

1、“休”字的讲解

(1)PPT打出“亻”+“木”,首先讲解“亻”是“人”改写而来的;

(2)给定一个提示:假定“亻”是“直立的人”。让学生自由讨论“亻”与“木”之间可以有些什么样的关系;

(3)讲解“亻”与“木”合体后的意义,引入新字“休”;

(4)老师在黑板上一笔一划写“休”字,同时课件播放动态笔画,学生一边跟着写,一边说出所写的笔画;

(5)重点教授“休”的偏旁“亻”不能写成“人”;

(6)请学生到黑板上试写,其他学生在批改的同时也再次练习。

2、“林”字的讲解

(1)由象及形,在黑板上板书:

(2)写出两个“木”字,利用英语语法:一个就是wood;两个或者以上就是woods,两个“木”加起来,引出新字“林”;(7)(3)一边齐读“lín”,老师在黑板上一笔一划写“林”字,同时课件播放动态笔画,学生一边跟着写,一边说出所写的笔画;

(8)重点教授“林”字偏旁“木”的最后一笔由“乀”写成“丶”。

3、“明”字的讲解

(1)PPT打出“日”+“月”,引出新字“明”;(2)讲解“日”与“月”合体后的意义;

(3)老师在黑板上一笔一划写“明”字,同时课件播放动态笔画,学生一边跟着写,一边说出所写的笔画;

(4)请学生到黑板上试写,其他学生在批改的同时再次练习。

4、“看”字的讲解

(1)按照PPT的提示,请同学上讲台做出该象形字的动作;

(2)全班把手放在眉毛附近做“看”的动作,老师解释“手”+“目”合体后的意义,引出新字“看”;

(3)请同学上黑板试写“看”字,要求其他同学批改并找出“看”的“手”与独体字“手”之间的不同;

(4)老师在黑板上一笔一划写“看”字,同时课件播放动态笔画,学生一边跟着写,一边说出所写的笔画;

(三)新课小结

(1)整体回顾本课堂学习的四个合成字;

对外汉语教学教案 篇5

一.教学对象/班级

二.课型:听力、口语、综合、汉字 三.教材:名称、第几册

四.教具:口型图、图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内容:词汇数量、课文内容

六.教学目的、要求:重点词语、语法点;功能目标;技能训练

七.教学重点、难点:如“了”、“把”、同义词 八.教学时间/课时安排/香蕉分配:100分钟

九.教学步骤/环节/过程:

1.复习旧课: 字、词、语法、课文,写、说等。

2.学习新课:

(1)学习生词:认读、部分词语扩展、用法

(2)讲练课文:听、读、讲、会话、问答

(3)重点词语讲练:

(4)语法点讲练: 释义、形式、练习

3.活用练习:综合练习、各类形式的练习题

4.小结与布置作业:

十.板书设计:

十一.课后记/思考/评估:成功与教训;值得注意的问题;哪些问题没讲清楚;哪些问题学生掌握

对外汉语-教案知识 篇6

对外汉语专业是近年来国内高校文科的热门专业之一, 全国开设对外汉语专业的高校已经由2000年的16所激增到目前的80余所。其中, 北京语言大学自上世纪60年代成为中国唯一一所以汉语国际推广为主要任务的国际型大学, 是国内从事对外汉语教育师资力量最雄厚的院校。

概括来说, 对外汉语专业是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 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了解, 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对外汉语专门人才, 以及能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工作的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

对外汉语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语言学和第二语言教育的基本理论, 掌握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和知识, 受到中国文学、比较文学、英语语言文学、中西比较文化等方面的基本训练, 熟练地掌握英语, 具有从事语言或文化研究的基本能力。与对外汉语专业相近的本科专业有中国语言文化、汉语言文学及外语类专业等。修业年限为四年, 毕业后授予文学学士学位。一般的汉语教师都需要学士学位, 如汉语志愿者和公派汉语教师。如果在高校的国际交流中心担任教师则需硕士及其以上学历。

学习策略:语言能力与文化杂家

对外汉语专业涉猎面较宽, 主要涉及中国语言文学文化、外国语言文学文化、第二语言教学法等几个层面。一些抱有良好职业愿景的低年级学生往往在众多课程中摸不到方向, 结果眉毛胡子一把抓、顾此失彼, 逐渐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在调查中发现, 有的学生周末时间加课学习日语、韩语, 课余时间基本都投进了英语及二外学习中;有的是传统中文系的学习模式, 课余时间大量地阅读小说、研读汉语言理论知识;还有一些同学甚至对当初选择的专业产生了怀疑, 投入到其他相近专业的学习中。

因此,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能明确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学科目标, 制定高效的学习策略显得至关重要。我们认为要突出重点、兼顾其他。低年级时要杂取旁收, 大量选修汉语言文化类课程, 并打好外语基础;高年级时结合第二语言教学法的学习, 积累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为即将到来的就业和升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具体来讲, 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学习首先要突出汉语本体知识的学习, 系统掌握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的基本知识。在重视所学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之外还要注意锻炼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为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 原来在以汉语为母语的人看来不成问题的语言现象, 也许就成了重点和难点。所以, 对外汉语教学中所碰到的问题, 往往不能从现有的教材、工具书、汉语语言学论著中找到现成的答案。这些问题就需要学习者多关注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为主体的报刊杂志, 积累素材, 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其次, 处理好学习汉语课程与文化课、外语课的关系, 正确认识文化课和外语课的学科地位。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同时本身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教授汉语必然同时传播中国文化。大一时一般都开设中国文化概论课程, 对中国文化有较为系统全面的介绍。已经就业的小刘介绍说, 很多同学把“文化课程”想象得太过狭窄了, 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仅了解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比如中医、气功、太极拳、国画、书法甚至中国菜的烹调, 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独特部分都应该有所了解, 最好还能对其中之一二项略有专长。这些构成我们民族文化精髓的部分在未来的教学和文化交流工作中肯定会大有帮助。目前, 各国人士对海外孔子学院的课程需求已从单一的汉语语言学习扩展到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传统的拼写和发音授课已远远不能满足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也无法吸引文化背景各异、思维方式不同的各国学习者。对外汉语传播的多元时代已经到来。

有人认为对外汉语就是汉语+外语。比如小敏是班里的尖子生, 几乎把自己当成了外语系的学生, 已经过了英语六级, 正在计划过英语专业八级, 还选修了日语、韩语, 忙得不亦乐乎。大四学生小齐向她提供了不少建议——主动与留学生接触, 开展语言上的互帮互助活动;利用网络上外语初级的免费课程, 进行远程学习。他还提醒小敏学习外语要重视听说等交际能力的培养, 与外语专业的学习还是有区别的。在选择语种上, 可以依据学校的地缘特征或将来从事工作的预期来确定。比如, 山东省的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多选修韩语和日语, 吉林、黑龙江省的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多选修俄语、朝鲜语等。总之, 要清楚的是, 学习外语是为对外汉语教学、汉外交流服务的, 不能本末倒置。

再次, 学习直接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技能课。

在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及教育技术学等公共课程的同时, 还要加强对外汉语教学法、教学案例的自主学习, 为将来的教学工作积累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以便尽快与国际接轨, 在多媒体及网络教学中加以应用。如学习并运用中文助教等教学软件, 以帮助未来作为汉语教学的教师编写教材和日常备课。最好适当地选修各类公选课。对外汉语教师往往要求具有“杂家”的综合素质, 毕业后从事了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小赵建议不妨选择绘画、书法、表演、交际、演讲与口才等课程, 便于将来在教学中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义、篇章, 成为“学高为师”的优秀人才。

除了学好专业知识, 还要在实践中加强历练。某国际交流学院的高老师就认为提高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办法就是实践再实践, 只有亲身实践才能找出差距, 不断地完善自己, 成为高素质、有经验的对外汉语专业教师。毕竟, 教授留学生汉语要遵循独特的二语习得和教育规律, 还要考虑学习者独特的民族文化背景、在异域生活的独特心理感受, 在教学中会遇到一些想象不到的问题, 所以, 高年级的学生必须通过实习, 在实践中切实提高教学技能。

就业前景:在困境中寻求突破

我国自2004年开始在海外设立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华民族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机构, 并命名为“孔子学院”。截至今年1月, 已有6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210所孔子学院 (包括孔子课堂) 。还有61个国家的200多个机构提出了开办申请。

与此相对照的是, 国内汉语教学人才匮乏。据2007年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显示, 2005年全球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近4000万名, 而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不足4万名。该报告预测, 到2010年, 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将达到1亿人, 需要数百万名汉语教师。那么, 这种形势是否就意味着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就业机会呢?

我们首先调查了山东省的一所省属师范院校, 该校在普通高校中设立对外汉语专业较早, 2007年有58名应届毕业生。其中19名继续读研, 5人当了语文老师。至07年9月1日前, 仅10人有了工作。采访中, 该院的副书记一直强调这一届的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学习十分刻苦, 38门课程的平均成绩在85分以上的有20多人, 英语四级考试一次性通过了50人, 有8人成绩在550分以上。很显然, 努力的学习态度、优异的学习成绩, 并没有令他们的就业状况更为乐观。

我们带着困惑与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专业系主任潘文国教授做了交流, 潘先生所在的大学于1 9 8 3年就创办了“对外汉语教学”的本科专业, 该校的对外汉语专业实力较为雄厚。潘教授介绍说:本科毕业生基本都读研, 因为学生想要进国际交流中心就要有高学历。华师也有与美国芝加哥地区的汉语教师的交流项目, 只是最后派去的是经过中美两国合作培训的中学英语教师。

香港教育统筹局高级学校发展主管蔡若莲博士, 向我们讲述了香港地区的语文教育情况:香港中文学习的整个模式类似于外语学习。香港每年与大陆有互派教师的交流项目, 派遣教师的数量在07年也增加到70人, 但并没有选择对外汉语专业的毕业生, 而是选择了中小学的语文教师。

以上情况表明, 对外汉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并不乐观, 对于那些留学生数量较少的内陆省市来说尤其如此。综合起来, 无非是两点:国内招收留学生数量较多的一般是高校, 而高校教师起码要求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二是那些不要求高学历的汉语教师派出或选拔更重视教学经验, 对教师外语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更为看重, 而这些都是我们这些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弱点和软肋。

综合起来看, 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分配去向大致如下:出国任教, 如当志愿者 (截至目前, 国家汉办已向41个国家派出了3400多名志愿者教师。志愿者在国外的生活津贴基本标准为每人每月400-600美元。) 、国家公派教师 (被录取的公派出国教师工资最高每月可达1300美元, 工作地区包括美国、瑞士等70余个国家和地区。) ;从事对外文化交流工作, 近几年名牌高校的部分毕业生有进入外交部、商务部、文化部从事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进入外资企业从事文秘及其他工作;在新闻媒体、出版单位等部门从事新闻采编、翻译、文学创作等工作;或从事其他涉外行业的工作。一些地方院校的大学生也可往新闻、文秘、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方向发展, 依据个人志趣寻求就业。

对外汉语专业有较大的考研、考博的上升空间。传统中文专业、外语专业的相近学科在考研时都可以考虑;直接与对外汉语教学有关的研究生专业有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对外汉语专业等, 还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 该专业在学习期间即有机会在海外实习一年, 这个专业是为培养能够胜任海外教学工作的实践型专门人才而设的。目前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等校每年均有三十至五十个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名额。

2000年前后欲从事对外汉语工作的人可以选择考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 (对外汉语专业本科毕业可申请中级, 硕士毕业可申请高级证书) , 该考试目前暂停, 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考试正在改革, 新的规定正在酝酿中, 估计不久即将出台, 具体消息请关注国家对外汉语官方网站。

对外汉语教案 篇7

教学重点:

1、学会“zh ch sh r”四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能正确书写。

2、能准确拼读“zh ch sh r”和带调韵母拼成的音节。

3、学会“zhi chi shi ri”四个整体认读音节。教学难点:

区别声母“zh ch sh r”和整体认读音节“zhi chi shi ri”,理解它们各自的不同用处,为今后能正确拼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顺序背诵学过的17个声母。

2、读6个单韵母。

3、带调的单韵母。1.可以根据字母的音和形编说拼音顺口溜:织毛衣,zh、zh、zh,吃苹果,ch、ch、ch,小狮子,sh sh sh,一棵小苗r、r、r。2.教具准备:字母卡片、数字卡片、情境图、小黑板。

本课出现的声母 zh、ch、sh、r 以及整体认读音节 zhi、chi、shi、ri 和上一节课的声母 z、c、s、整体认读音节 zi、ci、si 在教学方法上很相似,只是在发音和形状上稍稍做了变化,因此我采用复习导入的方法,我先让同学抽读拼音卡片,重点复习z、c、s 的读音和发音要领,强调 z、c、s 发音时舌尖向前平伸,顶住上门齿背,接着再让同学抽读三个整体认读音节 zi、ci、si,强调音要读长些,读响亮些。这样不仅巩固了上节课的知识,对本节课的教学也有一定的联系。

二、借助插图学习声母“zh ch sh r”的音形。

1、学生自己借助图学习声母的音形。

2、问:谁能结合图的意思试着读一读字母的音?

3、学生根据图中所画的“织毛衣”的“织”、“吃东西”的“吃”、“大狮子”的“狮”来试读字母“zh ch sh r”的发音,如果学生读对了一定给予表扬,如果读错了也不要批评,可以请别的同学试读。

4、三个字母的音试读后,教师要进行范读后告诉学生:“zh ch sh r”这四个声母都是翘舌音。发音时,舌头都要翘起,但要注意舌头不要卷得过于往后,不能顶在上腭正中,应当把舌头顶在上牙床靠上一点的部位。读的时候要注意轻短。5.展示视频,让学生观察视频的正确读音

5、教示范读,学生练习读,教师及时纠正。

6、出示“z zh;c ch;s sh ”对比练读,让学生区别比较,对发音有困难的同学教师要加强个别辅导。

7、问:你用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的形呀?学生说说即可。

练习:老师将 zhi、chi、shi、zh、ch、sh、z、c、s 和 zi、ci、si 等卡片贴在黑板上,老师念一个音学生上来取卡片 取单韵母拼

三、正确书写“zh ch sh r”四个声母

1、让学生自己观察“zh ch sh r”的占格位置。

2、引导学生观察“zh ch sh”是由哪两个字母组成的?写的时候应注意什么?(要靠拢,不能分开

3、教师范写“zh ch sh”,学生观察。

4、学生练习书写“zh ch sh”,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同时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对于姿势合格的同学教师要给予表扬。

5、教师指导书写“r”前,先请学生观察占格位置,看书上的笔顺,先写哪笔?再写哪笔?

6、教师范写“r”。要提醒学生注意先写竖,占中格,然后在竖的上边向右写一弯笔,就像刚出土的幼苗一样。

7、学生练习书写,让学生边写边发音记忆字形。教师个别辅导。

8、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作业书写好的、进步的,进行表扬鼓励,激发学生书写的积极性。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4个声母朋友,大家不仅掌握了它们的音形,而且书写得也非常好!特别值得表扬的是你们能运用以前学习字母的方法自己学习字母的音形,非常好!

练习:1.改变声母或韵母 儿歌: 一位叔叔,正在耍狮子

2.找朋友的游戏:(读卡片时老师已把卡片随机放到个别学生桌上)师:我找zh,我的朋友在哪里?

生:你的朋友在这里。(拿到zh的学生跑上来,领大家读卡片)

生:(如果对)对对对,你们是一对好朋友。(如果错)错错错,你们不是好朋友。老师的朋友在哪里? 3.比一比。

(1)小实验:用眼看,老师对着薄纸片读zh ch sh r,会有什么发现。自己也可以试一试,然后交流。(发ch的时候气流最强)(2)读一读z c s和zh ch sh r,舌头有什么变化?(3)读一读:翘舌音。

四、学说儿歌绕口令《四和十》

sì shì sì,shí shì shí,shí sì shì shí sì,sì shí shì sì shí

(1)出示儿歌内容,读一读红色的声母。

(2)把你会读的音节画下来读一读。

(3)自己试着读儿歌,把读不准的音节画下来。

(4)指名拼读学过的音节。可以提出读不准的音节,同学之间互相帮助。

(5)同桌互相帮助读儿歌。

(6)结合图,请学生读儿歌。

(7)教师领读,学生随读,自由读。

五、小结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4个声母朋友“zh ch sh r”,我们不仅掌握了它们的音形、能够正确书写,而且还学习了整体认读音节“zhi chi shi ri”,真棒!

对外汉语教学教案 篇8

第二课 宿舍

一. 教学对象:中级汉语水平留学生 二. 课型:综合课

三. 教具:图片、多媒体课件 四.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课所学生词及语法点;

2.促使学生熟练运用本课所学知识,能结合实际情景进行练习;

3.在实际生活中留学生能准确清晰地利用所学词汇和语法进行实际会话。五. 教学目标

1.能够独立运用所学知识点在日常生活中与别人进行交流; 2.能结合已学知识流利地与人就相关本课得话题进行交谈。六. 教学时间:100分钟 七. 教学步骤

1.复习旧课(10-15分钟)

(1)回顾上节课所学课文、字词、语法;(2)默写上节课所学词汇或短语;(3)同学之间相互批改。2.课程导入(5-10分钟)通过几个问题进行导入:

(1)同学们目前是住在校内还是校外?(2)你是一个人住吗?

(3)你住的房间内都有哪些东西? 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或讨论。3.学习生词(20-25分钟)(1)根据生词表认读生词;(2)重点词汇和短语

摆 挂 恐怕 差不多 吵 一般 不怎么样 地道(3)重点词汇和短语讲练

摆 v.to put;to place 例a.摆着——房间里摆着两张桌子。b.摆放——把书架上的书摆放整齐。

扩展:“摆”还有“摇摆、来回或左右晃动”的意思 例 一听到音乐他就不停地摆动身体。挂 v.to hang;to hang up 例 a.墙上挂着一幅画。

b.把衣服挂在柜子里。

扩展:在中国,有些场合“挂”常被用来代替“死”,以达到一种委婉或搞笑的效果。如:甲:兄弟,你怎么样了?还好吗?

。乙:我快挂了!再来晚点你就见不到我了!恐怕 adv.I’m afraid that;I think perhaps;probably 例 a.我生病了,恐怕上不来课了。

b.现在马路上车正多,恐怕过马路有危险。c.今天星期六,街上恐怕人很多。差不多:about;roughly 例:我们俩的年龄差不多大。

我家离学校不远,步行差不多十分钟就到了。吵: noisy;to quarrel 例:教室里很吵,我无法看书。(形容词)

别吵了,大家有话好好说。(动词)

注:“吵”作形容词时,其反义词是“安静”(quiet)。如:这儿太吵了,我想找个安静的地方学习。

一般:adv.generally speaking;adj.ordinary;not that great 例:学校食堂的饭菜一般都不太好。(副词)

我的中文口语很一般,没有你说的好。(形容词)不怎么样:not that great;just so so 例:这个餐馆不怎么样,菜的味道很一般。

你觉得这件衣服怎麽样?

——不怎么样,颜色太暗。

地道:adj.authentic;genuine;pure 例:他的北京话说的很地道。

外国餐馆的中国菜一般不够地道。4.语法讲练(15-20分钟)(1)Existential Sentences 结构:place word/phrase+verb+(了or)+numeral+measure word+noun 例: 房间里有一张桌子。

桌子上放着一本书。

教室里有许多学生。(2)真 adv 例:这件衣服真漂亮,我也想买一件。

外面下雪了,真冷。

注:像“很”、“非常”、“特别”,“真”也可以表示程度,但只出现在感叹句中,常用来表示强调,而不是提供新的信息。因此要避免在描述句中标用“真”。例: 今天早上下雪了,外面真冷。“真”有时可以指“ truly,honestly”,当这样用时,它的后面常跟“的”。如:食堂的饭菜真的很难吃,看一眼就饱了。

(3)比较:relatively;comparatively;rather 不用于比较句“A is more/less than B”中。例:这件衣服比较漂亮,我很喜欢。

图书馆比较安静,是学习的好地方。(4)得很

得很can be used after adjectives and certain verbs that denote thoughts or feelings to suggest an extreme extent.For instance,冷得很suggest a much more intense degree of cold than 很冷.例:今天工作很多,大家都忙得很,没空聊天。

一到周末,这家店的生意就好得很。(5)那(么)“那(么)”连接两个句子,The second sentence is a conclusion or judgment that derives from the preceding sentence.那么can be abbreviated as 那.例:明天去逛街怎么样?

——我明天有事,没时间呀。

那后天怎么样?

——嗯,那(么)就后天吧。

(6)因为......(所以)......conjunction Conjuctions are ofen omitted in spoken Chinese.例:天啊!这家餐馆怎么这么多人? ——(因为)这儿的菜味道比较好。

那价钱怎么样?

——比较便宜,(因为)来吃饭的差不多都是学生,(所以)价格很实惠。5.讲解课文,分角色练习对话。(10分钟)

6.课堂练习(15—20分钟)(1)用所给词汇或短语造句。(写到黑板上,学生共同批改,纠正错误,相互点评)

摆着 恐怕 不怎么样 差不多 比较 那么 一般

(2)讨论:你理想中的学生宿舍是什么样子的?(请学生到讲台上口头阐述)八.课后小结与作业

论对外汉语教学语言 篇9

1 教学语言特色分析

我们选取了初级, 中级, 高级班的对外汉语阅读课作为我们的考察对象。选择同一课型是避免不同课型可能带来教学语言的一定差异, 选择阅读课是考虑这一课型教学语言比较多, 而且也是三个阶段都设置的课程。

1.1 语速慢

这一项特点勿庸置疑, 在外语教学中, 教师的语速自然会较平时讲话慢些。一般有三个层次:课文对照包括领读课文, 就课文内容机械提问, 基本没有信息要求;课文内容对话是指和课文内容相关, 但是文中没有直接答案的交谈, 有一定信息要求;普通对话包括闲谈, 联想性提问, 一般信息要求较高。研究除了得出教师语速逐级递增和普通对话语速最慢外, 我们还发现越到高级段, 三个层次的语速差别越来越小。这时的语速已经和普通话语段测试 (三分钟450字) 的要求相同。但是和普通说话的200字/分钟的速度还有一定差别。整体看, 这是一个适应汉语节奏, 建立音义反应的渐进过程, 最后归于比较稳定的语速段。

1.2 重复多

在日常对话中不停重复会带来非议, 但是在外汉教学中, 反复是很自然的语言使用。重复出现的场合主要有:新单词:难词, 关键词, 生僻词没有引起学生反应, 对理解有帮助的词语:提问中引导性词语:

1.2.1 确认词

这里我们提到的“确认词”是教师在教学流程中, 经常会有意无意地去寻求学生的反响。例如“明白了?”“理解了吧?”“懂了没有?”“记起来了么?“知道了吧?”屡见不鲜。经过统计, 这样的形式在初, 高级频率大于中级阶段。初级是教学初期, 教师会努力寻求学生对汉语的认同感, 所以老师特别留意学生是否理解, 是否跟上教学节拍, 防止学生对汉语产生恐惧;中级是一个巩固过程, 学生对汉语的陌生感消失, 但还不宜引入太多的新内容, 教师更多的只是着眼对课文本身的理解;高级阶段, 教师给学生的空间很大, 引入课外难词, 生僻词, 甚至俚语的数量大大增加, 这时老师的确认是对学生拓展能力和课外知识的试探。我们可以看到, 除了中级阶段教师对学生把握性比较大之外, 其他两个阶段的不定因素相对较多, 所以需要确认的几率也高。

1.2.2 使用母语或媒介语

钱钟书曾经戏谑中文中夹杂洋文是“牙缝里嵌肉屑, 全无用处”, 但是在外汉课堂, 使用学生母语或者媒介语 (一般是英语) 不无裨益, 特别是遇到比较难解释的抽象词语时, 用了反而省事。当学生都来自一个国家, 比如以日本学生为主的班级, 老师会使用日语来解释, 而在混合班级则偏向于英语。

1.2.3 身势语和辅助手段

这是二语教学中比较常见的手段:手势, 身姿, 画图, 和一些卡片。直观的方法就省去了语言不能解释, 或者很难解释的麻烦。所以这样的方法在初中级阶段使用要多于高级班。比如讲到水果, 没有比看卡片更简单方便的了;练数字, 老师会拿来超市的促销单让学生念价格。不过在高级班, 身势语和辅助手段让位于语言解释, 以语言解释为主。

1.2.4 对比

对比是外汉教学讨论的比较多的项目, 比如母语与目的语的对比, 目的语中相近项的对比。我们注意到, 在从初级向高级进阶的过程中, 对比从结构对比向意义对比过渡。所谓结构对比, 是给学生一系列同一结构的句子, 让学生知道怎么用一个词语或者句型。比如在初级阶段提到:

把+宾语+动词+其他成分, 老师就列了如下的句子, 而非灌输术语。括号中是教师隐含的意思, 想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句子领会的内容:

我把录音机修

我把录音机修好了 (动作补语) 。

我把录音机丢了 (加时态标记) 。

我把录音机放在桌子上 (地点补语) 。

我把录音机给小王 (宾语) 。

我把录音机修一修 (动词重叠) 。

而在中高级阶段, 老师则在句型对比的基础上, 加入了让学生体会意思的句子对比。这个时候, 老师选择不解释词义, 而是让学生自己体会。比如:

嫌:

我不喜欢喝咖啡, 我嫌它苦。

我不喜欢这个女孩, 我嫌她丑。

我不喜欢川菜, 我嫌它辣。

我不喜欢数学, 我嫌它难。

1.3 相关联想多

要有生动活泼的课堂, 单词和课文的相关联想非常重要。以下我们列举课堂中出现的联想种类。

(1) 文化背景:如中山装。

(2) 习俗:7长寿面。

(3) 传统信念, 观点:绿帽子。

(4) 社会问题:包二奶, 沙漠化。

(5) 相关提问:吃饭——你喜欢吃什么。

(6) 评论:讲到水土流失——问学生如何看待, 应对方式。

(7) 同源引申:如, 理发—理发店—理发师等。

1.3.1 鼓励性词语

这也是教学中常用, 而日常交际中罕见的。如“**说得很好”、“很好”、“完全正确”。如果日常对话中只因为对方说出了一句“合法”的中文你就夸奖对方, 一定会被认为有病。但是这是一种教育策略, 树立信心的方法。

1.3.2 大段空白

教师在提问, 领读后都有大量空白留给学生思考、整理。这个空白时间大大长于普通的句间停顿。

1.3.3 自问自答多

因为教学中的问题都是有目的的, 有组织安排的。所以这些问题或答案明了 (就课文内容提问) 或设定了思考框架 (联想类提问, 讨论) 。因此, 课堂问题并不是以寻求新信息为主要目的的。老师自问自答主要就是提供给学生思考思路, 回答方式或者范式;比如课堂中有这么一个对话。

老师问:如果你是老板, 你会选哪一个人。

停顿。

老师——如果我是老板, 我会选***, 因为……

这里老师就向学生提供了回答的模板, 即“假设分句—选择—原因”。

1.3.4 回指多

老师会有意重复前面或者以往补充过的新内容。在单词讲解中, 教师倾向于用已学过的单词造句, 引发对新词语的理解。这样就一举两得。

2 个例分析

以上都是教学语言的构成性特点, 也就是在教学中一定存在的特点;而其余的都是策略性的, 即可以选择使用的。

我们仅选取单词讲解时教学语言的特点作为分析对象。以下数字就代表上述提及的各个特征。而策略性规则的使用是多重的, 重叠的。以下几个词语的讲解可以综合体现教学语言的策略性特点:

帽子:策略7 (7) , 量词用“顶”动词用“戴”。

策略7 (5) , 你喜欢什么颜色的帽子?

策略7 (3) , 没有“绿帽子”。

表演:策略7 (7) :表演做名词动词。做动词后面要加宾语。

策略6:表演武术。表演京剧。

策略7 (5) :日本的孩子什么时候有全校表演?

策略7 (1) :中国学生毕业, 六一儿童节, 新年……有表演。

策略7 (7) :表演的人——演员。

指导演员的人——director策略4——导演。

3 结语

教学语言, 顾名思义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语言, 它和教师在课下或日常生活中说这种语言时不同。我们提出自然目的语这一概念, 相当于正常本族人讲话或对话使用的语言。而教师用语则是一种为了顺应教学需要而做过相应调整的目的语, 它不同于自然目的语。首先, 这种教学语言本身和自然目的语有交集, 语言一定是正确的;其次是相异性, 也就是教学语言和自然目的语在语言习惯上有所不同, 比如重复, 对比, 语速很慢, 确认语或鼓励语在日常使用中不太会出现;教学语言的第三个特点是动态性。教师的教学语言是让学习者进展的语言, 也就是帮助中介语向目的语过渡的语言。中介语是二语学习者特有的一种语言系统, 这一系统在语音, 词汇, 语法, 交际和文化等方面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 也不同于自然目的语, 是一种随学习者学习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逐渐靠拢的动态的语言系统。教学语言随着中介语的发展而发展, 理想状态是成为自然目的语 (即语言本身和语言习惯完全地道) 。所以教学语言也是动态的。

我们用图1表示自然目的语与教学语言的关系。其中绿色是自然目的语, 紫色是教学语言。注意, 两者不重合部分并不是表示接应语是错误的语言, 而是表示不同于自然目的语的比例, 即上面总结的11个教学语言特点出现的比重与自然目的语的关系。

总结出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的特点后, 我们可以根据其特点, 进一步提出二语教学机会评估理论。这也是下一步可以研究的课题。

摘要:以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语言为研究对象, 全面总结了外汉教师语言的基本特征, 并将其分为策略性规则和构成性规则, 即有些规则必须要遵守而有些是策略性选择。本文从中介语角度看待教师语言, 认为其是动态性向目的语靠拢的系统。

关键词:教学语言,中介语,目的语

参考文献

[1]刘珣.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7.

[2]国家汉办.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3]李泉.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思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上一篇:学校团委组织工作制度下一篇:科室医疗设备管理制度